生成性教学的涵义与特征
什么是生成性课堂教学

什么是生成性课堂教学生成性课堂教学是一种强调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
它通过师生对话、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完成研究过程,优化研究效果。
与传统教学不同,生成性教学更为关注教学过程,认为学生的发展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实现的。
生成性教学的含义是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的课堂状态。
它强调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互动,即学生在原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实现意义的获得和提升。
生成性教学是一种动态、多样化、提升的教学方法,相对于预设式教学而言,更强调研究的自主构建和教学的动态生成,是对“接受性”和“预设性”的一种批判和超越。
在实施生成性课堂教学时,教师需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行为,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仅要获得和养成,更要注重过程的体验,追求在活动过程中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
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式组织教学,如以问题为纽带的研究、情境化研究、过程体验性研究、综合活动性研究、实践应用性研究、建构性研究、反思性研究等,全方位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认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时,需要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
生成性教学并不是完全否定预设式教学,而是在预设式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完善。
预设式教学是一种必要的教学方式,但要注意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构建和教学的动态生成,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
因此,生成性教学是对预设式教学的补充和修正,是一种更加全面、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是生成性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选择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索欲望。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科知识的融合,将知识融入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
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和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发现问题,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营造生成性的教学氛围。
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与设计

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与设计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与设计。
生成性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理念,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和创造性思考,与教师共同构建知识,实现自我发展。
本文将首先介绍生成性教学的概念及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然后详细阐述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包括学生主体性、互动性、情境性、探究性和创造性。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生成性教学设计,包括设计原则、设计策略和实施步骤,以期为教师在实践中运用生成性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生成性教学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方法,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全面发展。
二、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动态性:生成性教学注重学习过程的动态性,认为知识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生成和建构的。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在这种模式下,教学活动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鼓励学生通过探究、讨论和实践来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学生主体性:生成性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
教师的作用是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这种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互动性:生成性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与学生一起参与学习过程,共同探讨问题,分享经验和观点。
这种互动不仅限于师生之间,还包括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情境性:生成性教学强调学习内容与真实情境的联系。
教师通过设计真实或仿真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
这种情境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评价的多元化:在生成性教学中,评价不再是单一的成绩评定,而是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
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生成性课堂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它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结合我国教育实际,探讨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实践策略。
二、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特点1. 学生主体:生成性课堂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和帮助者。
2. 互动性: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核心。
3. 创新性:生成性课堂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 实践性:生成性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个性化:生成性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三、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1. 创设问题情境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
例如,在教授《红楼梦》时,教师可以提出:“如果你是贾宝玉,你会如何处理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感情纠葛?”这样的问题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
2.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成性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提供学习资源: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书籍、网络资料等,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2)设计学习任务: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3)鼓励学生提问: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3. 互动交流生成性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2)角色扮演: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实际情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课堂辩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4. 评价与反思生成性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并及时进行反思。
生成性教学:概念特征与路向

生成性教学:概念特征与路向引言生成性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思维生成。
这种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围绕生成性教学的概念特征和路向展开探讨,旨在为教育者和教育实践者提供相关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1. 学生主体性生成性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
教师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问题驱动生成性教学以问题为切入点,通过设定具体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
学生在面对问题时需要积极思考,提出假设,进行实验验证,最终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3. 合作学习生成性教学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 多元评价生成性教学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再仅仅依靠笔试和口试,而是通过项目作业、研究报告、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5. 实践操作生成性教学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实践操作,从而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二、生成性教学的路向生成性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具有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生成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具有全面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开展辩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能够做出理性的判断。
生成性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灵活应对,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教师可以通过导入问题解决式教学的案例和实例,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与设计

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与设计一、概述1. 简述生成性教学的概念生成性教学是一种灵活、动态的教学方式,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互动合作,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通过对话、交流、反思等方式,不断生成和深化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生成性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创造者,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生成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从而实现知识的生成和转化。
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倾听学生的声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富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学习资源和情境。
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促进知识的生成和共享。
生成性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互动合作和创新发展的教学方式。
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 生成性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生成性教学在当今教育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与深远的意义。
它强调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提倡学生通过参与、体验、反思和创造,积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生成性教学有助于构建开放、包容、多元的课堂文化。
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参与者,他们共同参与到课程的构建和创造中,形成了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的课堂氛围。
这种课堂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生成性教学还具有显著的社会价值。
新课程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新课程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内涵及特征作者:马维振刘孝群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2年第21期一、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含义1.“生成”的含义《辞海》把“生成”解释为“变易”,即对“无”的否定或“有”的否定之否定,它反映事物发生、变化与消灭的哲学范畴,是在逻辑发展过程中第一次出现的,把矛盾双方统一起来的具体概念。
《教育大辞典》对生成学习(generativelearning)进行释义:“强调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受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生成的过程。
”张大均认为生成性是有效使用学习策略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产生某种新的东西。
”叶澜对“生成”也作了解释,“所谓‘生成’,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在学生提供丰富资源基础上,教育活动新的、针对学生实际状态的问题或环节的‘生成’;二是学生的认识和学习行为、态度的新因素、新知识、新能力、新结构直至新水平的生成,即朝向教育目标实现的‘生成’。
”可见,“生成”是一个相对于“预设”而言的概念,其意思是“成为某物”。
生成是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和经验水平的基础上,与所感受到信息的结合产生新的提高,它不仅是学习者的一种学习策略,也是教学者的一种教学策略。
2.“生成性教学”的含义“生成性教学”是在生成性思维视域下的一种教学形态,不同的教育学者曾从不同的角度论述“生成性教学”。
陈旭远对“生成性教学”进行较为完整的论述,认为“所谓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首先生成是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其次生成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再次生成需要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
罗祖兵把“生成性教学”理解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诚的态度和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心向与学生就相关课题进行平等对话,并根据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感受、兴趣与需要等作出及时的价值判断,对教学行为与思路进行机智性调整,以使教学对话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的教学形态。
生成性教学含义

生成性教学含义
“生成性教学”指的是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的课堂状态。
它强调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即学生在原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实现意义的获得和提升。
因此,“生成性”是一种动态的教学,是一种多样化的教学,是一种提升的教学。
生成性教学也是相对于预设式教学而言的,与预设式教学的被动接受相比,生成性教学更强调学习的自主构建,与预设式教学的静态预设相比,生成性教学更强调教学的动态生成。
可以说,“生成性”是对“接受性”的一种批判和超越,是对“预设性”的补充和修正。
生成性教学教学的提出,是对教学教学认识深化的结果,同时也为现代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生成性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行为
(二)正确认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三)反思教学过程使生成价值最大化
二、生成性教学的构建
(一)达成生成性的教学目标。
(二)选择生成性的教学内容。
(三)组织生成性的学习方式。
(四)设计生成性的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的动态性与生成性

课堂教学的动态性与生成性课堂教学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课堂教学的动态性与生成性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动态性指的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和变化性,生成性则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思考和知识生成能力。
这两者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和学习效果。
首先,动态性的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进行灵活应对,使得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和生气。
学生们对于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内容也更容易产生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其次,动态性的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创造力。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考和讨论,让他们在课堂上不断地思考和探索。
这种思维的碰撞和交流,有利于学生们形成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挑战。
另外,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生成能力,而非仅仅是传授知识。
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产生新的见解和认识。
这种知识的生成和创造,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应用。
综合以上,课堂教学的动态性与生成性是相辅相成的。
动态性的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力,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则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生成能力。
这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活力和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习效果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动态性与生成性的结合,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促进其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成性教学的涵义与特征生成性教学是相对于教学预设而言的。
各级各类教学,总要依据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对象进行教学设计,每一个教师还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风格,形成一定的教学套路。
生成性教学则强调教学的生成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
纵观国内外关于生成性教学的理论成果,可以对生成性教学作出这样的界定:生成性教学强调教学的生成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
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它认为教学是一个焕发师生生命活力、关注生命发展、提升人的生命价值的过程;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它指的是教学活动不拘泥于预设的教学方案,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把教学中人的、物的、精神的诸多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师生的对话与建构,生成鲜活的教学资源、新的教学流程和教学附加价值的过程。
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分析,生成性教学具有如下基本特征:坚持以师生生命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强调预设与生成统一的教学内容;倡导师生对话与建构的教学过程;重视挖掘与利用鲜活的教学资源;凸显处理“突发事件”的教学智慧。
一、坚持以师生生命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人们往往把生命的认知功能同生命的整体分割开来,把完整的生命体当作认知体来看待,把复杂的教学过程看成是特殊的认知过程,由此,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师生的生命力在教学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生成性教学主张从生命的高度审视教学,把教学看成是师生生命存在方式,是一个流动的、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
因此,单一的模式只会扼杀生命活力。
体现生命性的教学应该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开放性的师生的生命发展过程。
同时,要使教学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得以充分发挥,使教学具有师生共同创造的活力,这样的教学,就不应完全遵循线性逻辑秩序,而要允许跳跃式发展状况的存在;不应是个精确的控制过程,而要允许不确定性,甚至是错误的出现。
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向教材,向知识挑战,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在学习过程中,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多重的,从而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这样的教学,才会是学生在积极探索过程中体现生命意义的过程。
二、强调预设与生成统一的教学内容生成性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该基于预设但又能突破“预设”的樊笼,从“预设”走向“生成与建构”。
这里弹性预设制约着动态生成,动态生成又反作用于弹性预设,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教学的艺术在某种意义上就体现为教师如何把握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关系,即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与内容。
生成性教学反对传统教学中“有计划性”“有意图性”的限定,认为教学过程虽传递文化,却不是被动地、消极地复制文化,而是主动地、积极地对文化进行改造与建构。
教学内容不是所谓客观的文化知识的载体,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完全预定的,它不是单纯的社会历史认识的产物或结果,它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活动中意义、精神、经验、观念、能力的生成过程,它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
换句话说,在生成性教学看来,教学内容不仅仅是事先预成的、固定的“确定性知识”,而且是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灵活性,并包含了一定的师生共同建构的“不确定性知识”;它不是作为客观的摆在学习者面前等待他们去接受的“死的东西”,而是需要由学生去“内化”的,用学生已有经验与之相互作用以生成新的意义的“活的东西”,既有的教学内容只是这个知识意义建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一种工具而已。
总之,教学内容不是给定的,而是动态生成的,是学生在与情境的对话中主动建构的,因而教学必定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生成新知的过程,是一种师生共同建构和创生意义的体验性过程,是一个师生积极合作和对话交流不断实现“视界融合”的过程。
三、倡导师生对话与建构的教学过程生成性教学是师生对话与建构的过程。
对话与建构意味着学习与教学从传统的传递—接受走向知识的自主建构。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在与情境的对话中建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教学不再是传递现成的知识,而是通过创设各种情境,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与情境对话。
首先,学习与教学是一个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这是一种理解与阐释过程。
对同一文本的解释,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读出不同的意义。
教学中应该提倡从人们看上去一致的地方读出不一致来,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这种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能力。
这种“多元”与“开放”的观点,决定了生成性教学对“对话”与“建构”的推崇。
而且,对话与建构不仅指人与文本的对话,也包括人与人、人与物理环境的对话,这是一个无限展开的过程。
对话与建构的本质并非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改变双方的观点,达成共识,实现对话者间的视界的融合。
因此,真正的对话与建构总是蕴含着一种伙伴关系或合作关系。
为了使真正的对话得以进行,生成性教学主张开放,主张倾听他人的声音。
概而言之,生成性教学主张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人与文本、人与环境的对话来建构关于世界的理解。
其次,生成性教学强调对话的建构性与理解性。
伽达默尔认为,“我们只能从某个特定‘视界’(horizon)来理解世界,该世界为我们提供了思想和行动的起点。
只有当人们能够相互间展开交谈,由此产生不同的视界的‘融合’,形成新的共识,人与人之间的共识才是可能的。
”可见,对话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对话主体双方的视界融合的过程。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理解便产生了。
在对话过程中,不仅产生理解,同时也产生自我反思。
“当我们与他人对话并对我们和他们所说的进行反思时,当我们与课本之间‘协商交流’时,学习和反思被创造出来了。
”在这里,不仅文本、他人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自我也成了反思的对象。
如果没有反思,对话就必然流于空泛和肤浅,如舍恩所言,正是通过对话、会谈和共同探讨,我们开始“对自己心照不宣的理解进行反思”,从而引发两个过程:将这些理解引入意识;同时转变这些理解。
这一过程是转变性的,不仅将我们的思想从信以为真的假设引向明确的宣言,而且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共享、批判和转变这些假设的(过程)框架。
四、重视挖掘与利用鲜活的教学资源生成性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把课堂中各种有意义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出来,用来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从生成性资源的角度来看,教学中学生的灵机一动、节外生枝、别出心裁等,都可能催生出一个个活生生的教学资源,都会为课堂教学生成带来新的可能。
这是因为学生的思考中包含着他们各自的见解,包含着他们独特的创造,可以超越教师的思维,所以由学生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显得尤为珍贵。
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用心捕捉学习活动中利于学生发展的鲜活的课程资源;要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敏锐地发现学生的奇思妙想,将其视为课堂教学中宝贵的生成性资源。
对于及时捕捉到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能因势利导、打破计划,对预定的目标和内容适时地进行反思和调整。
例如,在问题解决教学中,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主体,由于他们的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以及性别、年龄、经验的不同,他们问题的解决就会有所不同,他们会提取各自不同的已有经验,运用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习惯进行思考,因而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与运用也各不相同,这正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性和不确定性的主要表现形式。
这时关键是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并能采取正确的方式恰当地、有效地加以利用。
比如对于学生误入歧途的问题思考,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点破迷津,更重要的是要充分挖掘、利用歧途背后隐藏着的有教育价值的东西,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进行调节、反馈,从而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促进新的教学价值的生成。
五、凸显处理“突发事件”的教学智慧生成性教学具有多元性、开放性、非线性,教学中往往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
在传统教学中,人们普遍认为,意外的突发事件的出现只能损害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发展。
生成性教学则认为,正确处理教学中的“突发事件”,能给学生带来“额外”的发展价值,这种由教学的意外事件带来的价值即教学的附加价值。
因此,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准确判断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并凭借教学机智应对生成性问题;要对预设的教学进度与环节、方法与手段适时地作出反应和调整,按照教学情境动态地实施教学方案;要应对许多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诸如错误概念的转变、认知冲突的引发、学生质疑的解惑、意外干扰的排除等。
对教学现状的即时调节,更需要教师的教学决策必须完成于瞬间,容不得教师去细细琢磨,反复推敲。
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对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的教学情境作出解释和决策的能力,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机智也正体现于此。
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智慧和教学机智,需要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刻地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积累经验。
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教师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情况认真思考,并与备课时预料到的情况进行比较。
如果出现预料之中的情况,则按预先设计的对策实施教学;如果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要思考和判断是否有助于学生生命的发展,如有助于学生生命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提高,教师就要及时组织学生对生成的问题进行研讨,生发更为丰富、综合、完善的新认识。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所需要的教学智慧产生于处理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的情境过程本身,以及相应的“行动中的反思”。
只有当教师带着一种庄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地反思和审视教学过程中每一处点点滴滴的经验,审视一切教学形式和方法、知识传授的技能和技巧,才能从中发现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做法,也才能不断地积累教学智慧,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应用、不断获得提高。
总之,生成性教学是一个焕发师生命活力、关注生命发展的过程;是一种师生对话与建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与提升人的生命价值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挖掘与利用鲜活的教学资源,凸显处理“突发事件”的教学智慧。
生成性教学不仅是对传统教学理论的超越,更是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学改革倡导和追求的新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