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合集下载

复合型人才 知识体系

复合型人才 知识体系

复合型人才知识体系
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多方面技能和知识的人才,他们不仅在某
一领域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具备跨学科的能力和全面发展的素养。

复合型人才在今天的社会和职场中备受青睐,因为他们能够更好地
适应多变的环境和复杂的工作要求。

首先,复合型人才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无论是工程技术、金融财务还是市场营销,都需要在某一领域有深入的了解和熟练的
操作能力。

这种专业知识是复合型人才的基础,也是他们在特定领
域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其次,复合型人才应该具备跨学科的能力。

他们不仅能够在自
己的专业领域内游刃有余,还能够跨界思考,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
技能相互融合,形成新的创新和发展。

这种跨学科能力使得复合型
人才能够在解决复杂问题和应对挑战时更具优势。

另外,复合型人才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现代社会,团队协作和跨部门合作已经成为常态,复合型人才需
要能够与不同背景的人合作,并且能够有效沟通和协调资源,以达
成共同的目标。

最后,复合型人才还应该具备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

他们需要
能够不断更新知识体系,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保持对新技术、新
理念的敏感度,并且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不断创新和改进。

总的来说,复合型人才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跨学科能力、良好的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

这些特质
使得他们能够在各行各业中脱颖而出,成为领先者和创新者。

浅谈如何培养高校全新复合型音乐人才

浅谈如何培养高校全新复合型音乐人才

浅谈如何培养高校全新复合型音乐人才【摘要】现代音乐人才应具备综合能力和多样化的音乐素养,高校应重视音乐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全新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注重综合能力培养和多样化的音乐教育课程设置是关键。

提供实践机会和表演平台,以及加强导师制度的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

培养复合型音乐人才是高校音乐教育的当务之急,全新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综合发展,高校应积极探索适合时代需求的音乐人才培养路径,以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音乐人才培养、高校、复合型、音乐素养、音乐教育、综合能力、实践机会、表演平台、导师制度、时代需求、路径、培养模式、学生综合发展。

1. 引言1.1 音乐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音乐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音乐是一门艺术,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优秀的音乐人才,不仅可以为文化产业注入新的活力,更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

音乐人才的培养也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音乐教育,学生可以培养创造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升综合素养。

音乐人才的培养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音乐可以引领人们产生共鸣和情感交流,促进社会文化交流与融合,培养学生的情感情商和社会责任感。

高校应该注重音乐人才的培养,建立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音乐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意和艺术天赋的复合型人才。

1.2 高校学生音乐素养现状高校学生音乐素养现状包括多个方面。

部分高校学生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上存在较大的欠缺,虽然他们可能在乐器演奏或歌唱方面有一定的技巧,但是在理论基础上薄弱。

一些学生缺乏对音乐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对于不同种类音乐的发展过程和背景缺乏深入的认识。

部分学生在表现能力和创造力方面亦有待提高,缺乏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个性。

由于音乐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表演机会,导致他们的音乐能力无法得到有效展现和提升。

高校学生音乐素养现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通过全新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来加以改善和完善。

增强脑力,做复合型人才

增强脑力,做复合型人才

增强脑力,做复合型人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一颗聪明的头脑,还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

而要成为复合型人才,首先就要增强脑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多元化的学习要成为复合型人才,首先要接触和掌握多种不同的学科知识。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可以为我们提供不同的思维角度,让我们有能力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拥有更多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同的学科知识还可以帮助我们拓宽自己的视野,让我们更了解这个世界,培养我们的综合素养,有利于我们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我们在认识形态与概念之间思考的关系才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的能力。

如果想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就要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只有具备了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处理各种问题,做出合理的决策。

让我们的思维更加清晰、敏捷,成为解决问题的能手。

三、识别和抓住机遇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还要能够识别和抓住机遇。

只有具备了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才能发现机遇,抓住机遇。

而这些能力都需要通过对大量知识的积累和不断的实践才能获得。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培养自己的决策能力和执行力,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成为一个能够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的复合型人才。

四、学会合作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就必须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团队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而合作需要我们具备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

只有不断锻炼这些能力,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五、反思与总结反思与总结是我们提高自己能力的关键。

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找到改进的方法。

只有通过这些方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工业设计专业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工业设计专业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工业设计专业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摘要:工业设计专业人才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综合素质,包括设计思维能力、艺术素养、工程技术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等,因此,工业设计专业需要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市场和行业的需求。

当前,我国高校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培养目标滞后、创新能力不强、教学方法欠缺、校企合作不深入等问题,通过建构工业设计专业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夯实创新复合型多元人才的培养基础,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加强校企合作,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对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当代工业设计专业创新复合型人才大有裨益。

关键词:工业设计专业;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引言创新复合型人才是指在多个领域具备综合能力和跨界思维能力的人才。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未来的经济和社会需要更多具备跨领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传统的单一学科教育往往只注重学生对某一学科的掌握,而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领导力和战略思维等。

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创新和发展。

创新复合型人才具有跨界思维和综合素质,能够适应多样化的职业需求,因此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更高的竞争力。

创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可以推动国家的创新发展,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1工业设计中的建构属性概念设计认识论本质上是在探讨设计是什么的问题,细分为主观主义认识论、建构主义认识论和客观主义认识论。

文献认为,虽然国家有领土、人口及组织机构等客观存在,但社会、网络、意义、身份、形象及话语等均是由观念建构出来的事物。

工业设计中的营造体系与欧洲文化中的建构艺术相对应,设计活动中的建构过程是一种包含人造物设计、设计方法、设计情景及设计文化价值等多层面的动构过程。

不同于设计中的客观物质论思考,设计建构论更倾向于将认识维度转向要素构成-群体动态-文化价值的新体系,以此提供一种考察工业设计的新视角。

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国式现代化

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国式现代化

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国式现代化1. 引言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实现现代化既是一种内在要求,也是面临的外在挑战。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面临着诸多独特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大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和路径。

2. 中国大学的发展现状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大学”到“综合大学”的演变过程。

传统大学注重文科教育,强调人文精神和理想信念的培养;而综合大学则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中国的高等教育系统规模庞大,拥有众多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

然而,与国际一流大学相比,中国大学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3.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中国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强调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其次,中国强调实践教育。

中国大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和社会实习,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此外,中国还注重终身教育,鼓励学习者不断提升自我,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

4. 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需要加强高等教育的质量。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中国需要与国际接轨,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吸引国际优秀学者和学生来华学习和工作,打破学科、学术和人才的壁垒。

此外,中国还需要改善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和制度机制,提高大学的自主办学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

5. 中国式现代化的挑战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中国的高等教育仍然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

尽管一些大学在国际上具备一定的影响力,但整体水平还与世界一流大学有一定差距。

其次,中国的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城乡教育差距明显。

此外,高校的行政管理模式也需要改革,提高学校的自主权和灵活性。

应用型本科高校复合型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创新

应用型本科高校复合型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创新

应用型本科高校复合型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摘要】本文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复合型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的重要性和现状。

在分析了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强化、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以及国际化视野的培养。

结论部分总结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复合型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并讨论了成果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应用型本科高校、复合型、创新、教育现状、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国际化视野、发展趋势、成果、影响。

1. 引言1.1 复合型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复合型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对于高素质的物流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增长。

而复合型物流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传统的物流管理知识和技能,还需具备跨学科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不断变化和复杂性的物流环境。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传统的物流专业人才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和未来物流行业的发展需求。

培养复合型物流专业人才已经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物流专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这类专业人才具有跨学科能力,能够跨越物流、信息技术、管理等领域,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更加全面和专业的物流服务。

通过培养复合型物流专业人才,不仅可以提升物流行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还可以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和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

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校企合作,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物流专业人才,推动物流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1.2 应用型本科高校物流专业教育现状目前,随着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应用型本科高校物流专业教育也逐渐受到重视。

目前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物流专业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目前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无法有效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实现路径分析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实现路径分析

59社会文化基于三螺旋理论的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实现路径分析李垚 (海口经济学院)摘要: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合作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培养懂理论、重实践、有创意、可落地的应用型人才,是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必由之路;运用三螺旋理论并将其合理演化和衍生,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构想的高效之选。

基于期望理论构建产学研互动及协同机制、基于“3+1+2”能力三螺旋的专业方向设置、“T”字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及“有为有位”探索矩阵式教育教学模式等,是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三螺旋;现代产业学院;产学研;人才培养;期望理论【作者简介】 李垚(1982—),女,副教授,博士后,海口经济学院华闻文创学院,研究方向:产学研合作、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创意产业管理。

【项目资助】 海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资助“基于三螺旋理论的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Hnjg2021ZD-44);海南省教育厅项目资助“应用型本科高校特色化‘课程思政’生态系统的构建及实施路径”(项目编号:HnjgS2022-11)。

20世纪50年代,美国遗传学家查德·列万亭(Richard Lewontin)提出:基因、组织和环境就像三条螺旋交缠在一起,它们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呈现出动态、有机的影响关系。

后人将其运用到社会学领域,并以政府、产业、高校为三个主体,研究创新问题,被称为“三螺旋”理论。

基于三螺旋理论,在建设现代产业学院进行人才培养的背景下,选取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的产业、高校和研究机构(新型智库),并从产、学、研三者实际出发,衍生提出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构想,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3+1+2'能力三螺旋‘T'字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产学研三螺旋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即:“双三螺旋”模式,旨在推动高校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实际发展需求,探索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教育链的五链有效衔接和协同创新机制,为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与智力支持。

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协同培养路径研究

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协同培养路径研究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8一、引言2019年5月,“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工程正式启动,意味着国家全面开启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新文科建设强调学科交叉融合,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融入到传统文科当中,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1]。

当今,各行各业之间的交叉交融越来越紧密,促使学科之间不断进行交叉融合。

因此,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是大数据时代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趋势,是实施新文科重大教育战略的重要举措。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协同培养的必要性公共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学科。

新时代,公共管理学科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越发凸显。

公共管理学科需要回应和化解我国改革过程中涌现的大量公共管理和公共治理的重要现实问题,这对公共管理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因此,地方高校需要加快公共管理学科理论创新并指导治理实践,建立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科体系与理论体系,通过强化公共管理教育与公共管理实践有效衔接,提高公共管理学科面对新挑战的能力[2]。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人才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未来社会需要大批具有高阶思维的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而地方高校传统的、单一的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这样的要求,所以,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适应新时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树立“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从教育理念、目标、形式和内容等方面不断变革,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三、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人才培养现状总体上看,我国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培养起步晚、发展快。

1998年,武汉大学率先开办了行政管理专业。

1999年,中国人民大学开始试办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 )。

2012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把公共管理类人才列为5大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人才。

论现代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论现代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加之新技术、 新工种和新兴行业大量涌现 , 对各类岗位 的要求也越发 3 . 1 基 础 扎实 。 无论 是通 才 式人 才培 养模 式 , 还 是 复 复杂。 这使得 高校人 才培养也发生了战略性 转变, 各门学科 之间相互 合 型人 才 培养 模 式 ,首 先要 求学 生具 备 一定 的知 识 储 备。 交叉渗透 , 学科教育 的综合性明显增 强, 专业化的人 才培养模式 已无
论现代 高校复合型人才 的培养
马辉 ( 西安外事学院一个 民族 要 兴 旺 发 达 , 关键 经 济 发展 对各 岗位 人 才 的基 本要 求 , 也 能体 现 高等 教育 基 在于人才培养。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异常严峻 , 人才竞争愈演愈烈。 于 时代 发展 的前 瞻性 。
科理 论 内化 为学生 个体 的素质 , 才 能使学 生 快速 适应 信 息 高 速流 通 的社 会现 实 , 不 畏惧 各种 新 的挑 战 。学 生 的基 础 1 复合 型人 才 内涵 不 断充 实其 知 识储 备 。学 顾名 思义 , “ 复合 ”指 的是 不同 的两 者或 两者 以上 的合 理 论 课程 教 育 一定 要稳 扎稳 打 , 消化、 提炼 出新 的观点 、 新 的 成。 复合 型人 才 , 是 指具有 两个( 或两个 以上 , 但 一般 是两 个) 生 才能在 扎 实 的基础 知 识 中 , 问题 , 进 而发 挥 自身 的创 新 精神 , 自主 探 索解 决 问题 的途 专业( 或学科 ) 的基本知 识和基 本能力 的人 才。 一是 指社会科 教 育者 还 应 注 意强 化 学 生 的计 算 机 操作 技 能 、 科研 能 学与 自然科学 之间 以及多种 专业 的复合 :二是 指智力 因素 径 : 力 和 语 言 学 习的 能力 , 增 加 其知 识 储 备 , 这 样 才 能 帮助 学 和 非智力 因素 的复合 。正如 专家 指 出的 , 由通 才转 向专才 , 成 为 对社 会有 再 由专 才 向复合 型人 才 的转化 , 并 不是一 种 回归 , 而是 在更 生灵 活应 对 未来社 会 快速 更 新 的信 息 形势 , 高起点上 的又一 次质 的飞跃 , 具 有更广泛 、 更 丰富 的内涵。 用 的复合 型人 才。 3 . 2 知 识面 广 。信 息 快速 更新 和信 息量 剧增 , 以及 信 2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形式 随着 时代 的 复 合 型人 才培 养 与普 通 专 业 化 的人 才培 养 模 式 明 显 息 的高度综 合性 是现代 科 技发展 的两大特 征 。 这两 大 特征 日益 显 现 , 同时也 逐 渐 淡化 了某 些专 业 不 同。 它是 指 本科 生 研修 第 二学 位 或 跨 学科 辅 修 其 他 专 进 步 , 现 代人 接 触某 一 工作 岗位 或某 一行 业 时 , 专 业 知 识 业, 综 合 整 合第 二或 第 三个 学 科 的基 本 技 能知 识 , 发 展 成 概 念 , 除 此 以外 , 对 其他 专 业 学科 知 识 的掌 握 也 为综 合 多个专 业 或学科 的复合 型人 才。由此可 以总结 出复 储 备 是 必要 的 , 已成 为赢得 竞 争主 动权 的重要 条件 。鉴 于 此 , 高校 应该 以 合 型人 才培养 的几 种形 式 : 2 . 1双学位制 : 就 读 于 本科 专业 学 科 的 同时 , 也 进 行 当前 的社 会 形 势 及其 对 人 才 的基 本 要 求 为依 据 来 合理 安 第 二专 业学 科 的学 习, 在 学位 评定 时取得 两 个专 业 的本科 排 教 学 内容 ,教 授 的技 术 知识 要 符 合社 会 岗位 的基 本 要 学 士学位 。 求, 同 时采 取 本专 业 主修 、 跨 专业 辅 修 的教 学 形 式 不 断 完 拓 宽 学 生 的知 识面 , 使 学生 能够 快 速 适 2 . 2 第 二 学位 制 : 学 生 取 得本 科 学 位 后 , 继 续进 行 跨 善 配 套课 程 内容 , 专业 学科 的学 习 , 并 取得 跨专 业 学科 的本 科 学位 。这 种人 应 未来 不 同专 业 或不 同学科 领域 的工作 研 究。 才培 养模 式 目的是 适应部 分特 殊 工种 的岗位 需要 。 3 . 3 素质 全面 。素 质全 面就 是使 学生 具备 高度 的社 会 2 . 3 联 通 培养 制 : 该形 式 主 要是 专 、 本联 通 , 也 就 是 本 责任 感 , 自觉将 个人 的 事业 发展 与人 类 文 明和 社 会 进步 紧 科 生 结束 本专 业三 年制 学科 的学 习后 ,继续 进行 1 — 2年 密联 系在 一 起 ;培养 其 高 尚的社 会 品格 和 坚持 坚持 真理 、 的跨 专业 学科 的学 习 , 毕 业后 同时取 得本 专业 专科 文 凭 与 爱 国爱 家 的思 想 品格 , 不 断充 实其 知 识 储 备 , 使 其 具 有 良 后专 业本科 文 凭及 学位 。 好 的道 德 修 养和 人 文 素 质 , 增 强 学生 的 自信 心 , 使 其 勇于 2 . 4 主辅 修 制 : 学 高校 生基 于 高校 的 学 分 要 求 , 在 本 面 对未来 社会 的各 种挑 战。 专业 学 科 学 习的过 程 中 , 同时 跨专 业 辅修 其 他 课 程 , 学 分 3 . 4 具有科 学 创 新精 神 。 当今 知识 经 济 时代 , 不仅 要 总数达 到要 求后 取得 高校 颁发 的辅 修 证书。该人 才培 养模 求人 才具 备 足量 的知 识 储备 , 而 且特 别注 重人 才 的科 学 创 式 符 合 当前高校 的教 育形 式 , 并且 已在 众 多 高校 复 合 型人 新精神 。 科 学创 新 , 就是创 造 新知 识 , 发 现 新规律 , 丰 富科 才培养 的过 程 中广泛 应用 。 学知 识 的新体 系 ,形 成 认识 世界 和 改造 世界 的新观 念 、 新 2 。 5 选 修课制 : 为 了 满 足 大 部 分学 生 专 业 学 习 的 需 思想 、 新 方法 。 因此 2 1世纪 对人 才 的基 本 要 求就是 基础 扎 求, 开 设 跨学 院或 跨专 业学 科 的选修 课 , 供 学 生 自主选 择 。 实、 知 识面 广 、 素质 过 硬 、 具 有 科 学创 新精 神 , 这也 是 高校 修 得第 二 专业 学科 规定 的学 分 , 学 生就 可 以取 得该 专 业学 培养 复合 型人 才 的基 本理 念 。 科 的辅修 证书 , 如 未修 满规 定 学 分 , 则 记 入 该 专业 课 的学 参考文献 : 【 1 J 郑 丽娟 , 腾香 . 经济 时代复合 型计 算机人 才培养研 究 与探 索 分记录 。 开 设模块 式选 修 课 , 有效扩 充 了学生 的知 识储 备 , 【 J 】 _ 中小 企 业 管 理 与 科 技( 上旬刊) , 2 0 0 8 ( 0 7) . 有助 于 其 全面 、 系统 地 掌 握该 模 块 的专 业 知 识 , 进而成 为 【 2 J 陈 峥 . 立 足 高职 教 育 人 才 培 养 目标 进 行 教 学改革[ J 】 . 中 小 企 业 符合 社会 岗位 要 求的综 合型人 才。以选修 的形 式来 培养 复 管理与科技( 上旬 刊 ) , 2 0 1 1 ( 0 3 ) . 合型人 才是 当前 高校 教 育 比较 普 遍 的一种 形 式 , 该模 式 已 在 各 大高校 中普 及应 用 。 【 4 】 郑 丽 虹. 复 合 型人 才 走 俏 招 琦 会 , “ 金领 ” 年薪起价八 万I N ] . 南 3 复合 型 人才 培养 模式 的构 建 方都 市 报 , 2 0 0 1 . 1 1 . 复 合 型人 才 , 即具 有 有机 交 织 的多种 能 力 的人 才。 构 作者简介 : 马辉 ( 1 9 8 2 一 ) 。 男, 陕西咸阳 人 , 讲师, 研究方 向为神 建 复 合型人 才培 养模 式 ,增加 复 合 型人 才 的知 识储 备 , 提 经解剖。陕西省西安市雁塔 区富裕路西安外事学院北区 医学院基础 高 其 从 业 技 能水 平 , 培养 其 开 拓创 新 精 神 , 不仅 符 合 社 会 教 研 室

新闻—法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与路径

新闻—法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与路径

新闻—法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与路径摘要:现代社会需要法律和新闻知识技能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但这样的人才却很缺乏。

目前我国高校的传媒法教育刚刚起步。

2011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创办“新闻—法学”本科实验班,新闻与法学两个学科在全国综合类大学中首次实现校内联合培养。

本文对美英等发达国家的著名高校传媒法教育及传媒与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情况进行考察,并对国内各高校的初步探索进行了系统分析,就如何推进新闻传播与法学两个学科教学科研融合,加快和完善传媒法教学科研等学科建设的重要问题提出思考。

关键词:传媒法;新闻—法学复合型人才;合作教学科研;培养模式一、发达国家的新闻—法学复合型人才培养在法治国家,新闻人与法律人被并称为“社会的良心”,两者拥有相似的价值观和社会功能,因此,新闻与法律两个学科和职业的联系非常紧密。

如中国人民大学这样,新闻与法学院系合作培养通晓两门学科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做法,在发达国家已很常见。

1. 英美知名高校培养传媒与法律复合型人才情况在英美等国,各知名高校都很重视传媒法的教育和传媒与法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这些大学多开设了专门的传媒法项目及课程,分别设在新闻学院或法学院,教授内容十分丰富,目标就是培养懂媒体的法律职业者和懂法律的媒体从业人员。

其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作为美国大学中设立最早的新闻系,采取与法学院联合办学的方式来培养复合型人才。

其联合培养已达到硕士和博士层次,包括新闻硕士学位与法律博士双学位项目(MA Journalism/ JD Law);法律与冲突解决方向的新闻学硕士培养模式项目(Master’s Model in Law and Conflict Resolution);新闻学博士“法律与冲突解决”辅修项目(The PhD Minor in Law and Conflict Resolution)兼获法律博士学位的新闻学博士项目(JD/PhD)。

其中新闻硕士与法律博士双学位项目,是为了使学生在职业选择方面有更大的空间,通过这样的教育,他们同时兼具合格的新闻人才和法律人才双重属性。

高校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高校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还要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高校学科交叉融合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高校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现状以及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背景1、国际形势变化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的发展,国际形势变得越来越复杂。

此时,单一学科已经无法适应世界的发展,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学科交叉融合。

2、国家战略为了适应国家对现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不断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高校开展了学科交叉融合。

国家综合性大学设置了交叉学科,建设了交叉科研平台,积极探索学科交叉融合模式。

3、产业需求近年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不同领域的企业需要结合多个学科的技术和知识才能取得成功。

同时,高校也需要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对科技领域人才的需求。

二、现状1、学科交叉融合开始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开始实施交叉学科教学,建设交叉科研平台,发掘学科间的共性以及交叉应用的创新点。

2、学科交叉融合仍需突破瓶颈在实际操作中,很多高校存在着学科交叉融合不够深入,交叉应用不够广泛等问题。

一些领域也存在着学科交叉应用领域小、转化效果不明显的问题。

三、影响1、拓宽学生视野学科交叉融合可以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开拓学生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深度,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

2、提高科研水平学科交叉融合可以让学者不受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更有利于学生和教师进行合作研究,进而提高科研水平。

3、促进创新人才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学科交叉融合可以加速培养具有不同领域科技素养的综合型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四、结论学科交叉融合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

学科交叉融合可以丰富学生视野、促进科研水平提高,同时也可以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从长远发展来看,高校应当打破学科边界,不断探索和实践学科交叉融合的模式和机制,不断推动高校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地方本科院校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地方本科院校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2024年第6期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HNJG -2022-0328);湖南工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HGJG -202119);校级教研教改项目 基于OBE 理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人才 6+7+8 职业能力培养与改革探索 ;校级教研教改项目 新发展理念下‘审计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㊂作者简介:洪敏(1989-),男,湖南衡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㊂地方本科院校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洪㊀敏㊀张柯贤㊀樊昱琼㊀伍赛君(湖南工学院商学院,湖南衡阳421002)摘㊀要:新文科建设更强调文科专业的融通性,着力于培养专业素质高㊁综合实力强㊁有创新视野的复合型人才㊂通过分析发现地方本科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一是结构性矛盾不断加深;二是课程体系过于陈旧;三是当前完全具备改革条件㊂接着本文分析了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应当包括基于OBE 理念确定培养目标与重构人才培养体系等内容;最后,从完善复合型会计课程体系㊁打造高水平的跨学科复合型教学团队㊁促使教学方式从知识灌输转向实践创新提升,以及持续加强教学监控等方面,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优化路径㊂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中图分类号:F2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4.06.044㊀㊀2019年4月,教育部㊁科技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 六卓越一拔尖 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㊁新医科㊁新农科与新文科建设㊂新文科建设更强调文科专业的融通性,着力于培养专业素质高㊁综合实力强㊁有创新视野的复合型人才㊂从专业人才培养角度来看,会计学领域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点,与新兴文科的创新融合和协同共享理念相契合㊂作为培养复合型㊁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地方高校应该积极利用新兴文科发展的机遇,对传统的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进行优化和改革,以推动会计高等教育的独特发展,提升会计人才培养的质量,填补社会对多才多艺㊁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㊂多数学者认为,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模式陈旧㊁目标定位模糊等现实问题㊂如:常静(2014)认为,现行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培养目标定位模糊㊁专业设置不灵活㊁双师型教师人数不足等问题㊂李颖畅等(2014)认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存在人才培养模式陈旧㊁课程体系松散㊁专业理念模糊等问题㊂地方本科院校应及时转变理念,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进学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多培养出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周杰等,2019)㊂因此,本文在分析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现存问题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内容,最终提出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政策建议㊂1㊀地方本科院校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1.1㊀结构性矛盾正逐渐加深传统的财务会计人员面临供给过剩的问题㊂早在2016年10月,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发布的‘我国会计人才供求状况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约为1834万人,但2015年底我国会计 持证人员 的人数就已达到2050万人,会计人才供过于求㊂特别是随着数字化发展,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能够替代人力完成简单重复工作,对传统财务会计人员的需要会进一步缩小㊂在此背景下,大量传统财务人员将面临转型或失业,能掌握和应用一定大数据技术的财会人才更是稀缺资源㊂因此,培养大数据+财经的复合型会计人才成为最为紧迫的问题㊂1.2㊀课程体系过于陈旧多数学者都认为会计学课程的设置应该更宽泛,不是仅仅局限于会计专业知识㊂如:刘永泽(2010)指出要树立 塑造国际化㊁高素质㊁应用性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的总体目标,认为会计课程的设置应该不只局限于会计学科知识,应该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结构,与财务㊁金融等相近的学科进行知识整合㊂教学方式也需要从 教师 单一中心转向 教师 学生 双中心(Trigwell 等,2004)㊂也有部分学者强调了人工智能㊁新文科对会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㊂如:徐勤等(2019)从人工智能对传统会计行业的冲击入手,提出在人工智能背景下要试行定制化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依据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会计教学体系㊂根据唐衍军等(2020)的观点,会计教育应该以跨界融合的理念为导向,旨在培养具备家国情怀㊁创新能力㊁大数据分析能力㊁国际化视野和整体性思维的新型文科人才㊂蔡显军等(2022)提出智能会计人才的培养要坚持会计根本㊁强化智能会计实践训㊃131㊃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24年第6期练㊁环抱行业与产业以及推进标准与规范建设㊂1.3㊀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足培养会计学学生综合能力至关重要㊂这是由于:第一,会计专业人士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任务,包括编制财务报表㊁税务管理㊁成本控制㊁财务分析㊁风险管理等㊂他们必须具备多方面的技能,以胜任这些任务㊂第二,现代会计已经深受技术的影响,学生需要掌握会计软件和数字工具,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㊂第三,会计领域不断发展和变化,学生需要具备持续学习的习惯,以跟随行业趋势和法规的变化㊂综合能力培养可以通过综合性的课程设计㊁实践项目㊁案例分析㊁模拟演练等多种教育方法来实现㊂此外,行业实习和专业认证也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实际经验和提升综合能力㊂最终,具备综合能力的会计专业人士更容易适应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并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㊂2㊀基于OBE 理念地方本科院校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内容分析2.1㊀基于OBE理念确定培养目标图1㊀OBE教育理念图2㊀基于OBE 理念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在省内外本科院校先进经验的启示下,以OBE 教育理念(如图1所示)为基础,从课程设置㊁师资建设与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构建当今地方本科院校OBE 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关建议㊂OBE(Outcomes -Based Education)即成果导向教育㊂我们需要结合新文科㊁国家社会教育需要㊁行业产业发展需要㊁学校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与学生发展及家长期望等,提出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㊂在OBE 的整个框架中,涉及定义目标㊁实现目标㊁评价目标与使用改进四个过程,其中:定义目标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实现目标涉及如何培养人;评价目标涉及评价培养效果;使用改进涉及持续改进㊂2.2㊀重构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培养目标,我们确定了实现目标的一个载体 课程体系 以及三个依托 师资队伍 教学方式 与 教材体系 ,最后我们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即评价体系,并将评价反馈作为持续改进的依据㊂3㊀地方本科院校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优化路径3.1㊀完善复合型会计课程体系图3㊀新文科背景下复合型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图一是进行课程体系的数智化升级改造㊂为培养新文科背景下复合型会计人才,在已有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财经大数据分析㊁人工智能等技术类课程㊂将通识模块课程划分为三个模块,即基础模块㊁财务大数据分析能力模块和财务分析应用能力模块(如图3所示)㊂其中,基础模块由 中级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与 财务管理 等课程构成,主要讲解会计学的专业知识;财务大数据分析能力模块由 Python 数据分析与可视化 财经数据挖掘 Python 网络爬虫与文本分析 等三门课程,分别讲解财经大数据的获取㊁处理与分析应用;财务分析应用能力由 大数据原理与财务应用 人工智能 与 机器学习 等课程构成,分别讲解将大数据的原理与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在财务中的应用㊂二是打造基于校企共建的会计课程体系㊂依托现代产业学院,与中德安普㊁网中网等企业进行深度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㊂我们以培养拥有创新能力㊁数字智能技能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推动企业全面参与课程设计和开发㊂三是构建全真模拟的综合实训平台㊂通过校企合作开发 云上实训 等全真模拟的综合实训平台,运用于专业实践教学;依托 校友邦 实施互联网+实习模式,㊃231㊃2024年第6期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搭建 互联网+ 实践教学管理平台;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财务大数据应用能力竞赛等学科竞赛,以赛促教㊁以赛促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㊂3.2㊀打造高水平的跨学科复合型教学团队一是从内培和外引两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㊂内培方面,秉持 大人才理念 ,强化人才制度和政策革新,激发师资队伍的创新活力,以满足会计专业在数字智能化升级方面对师资队伍的需求㊂外引方面,建立一种新型机制,促使教师和行业专业人才之间实现双向交流,以实现全方位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师资队伍建设㊂二是依托虚拟教研室让教研工作更加动态㊁开放㊂这是因为虚拟教研室可以填补原本以教研室为单位的教学和科研活动的不足之处,有效解决了高校跨学科师资配置和科研团队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㊂三是建设校内导师和实务界导师组成的 双导师 队伍㊂当前,大多数高校教师缺乏实际会计工作经验,这使得实践教学的实用性无法得到保证㊂高校为提升教师技能创造了条件,支持教师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挂职锻炼,鼓励他们通过国际培训和交流等方式与会计领域的最新发展保持联系㊂校内的专业课导师在获聘后将经过至少一年的实际实践锻炼,并需要通过考核或鉴定来确认其资格㊂校外导师通常是来自实际会计领域,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学习和实践,因此他们拥有丰富的实际会计操作经验,对会计案例㊁教学素材等内容的讲解会更加深入,也会更加有针对性㊂3.3㊀促使教学方式从知识灌输转向实践创新提升一是推进教学方式改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㊂知识灌输式教学难以满足信息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需,信息化教学环境能够促进 知行创 的融合㊂利用 雨课堂 等智慧教学工具实施精准教学,提高教学效果㊂积极响应教育部 双万 计划,打造线上 金课 和线上线下混合式 金课 ㊂实现人才培养重心 从传统财务到业财融合,从数字核算到数智治理,从单兵作战到跨界协同的转型㊂二是设立教学问题,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立不同的学习问题,引导学生边思考边学习基础会计知识㊂通过启发式㊁探究式㊁讨论式等问题导向型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㊂三是通过构建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㊂在进行应用型本科高校基础会计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创造一个学习情境,并将相关教学内容融入其中,以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并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主性㊂四是强调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自主实践技能㊂基础会计课程不仅包含丰富的理论知识,还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㊂因此,教师在讲授基础会计课时,必须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实践能力㊂3.4㊀以提高教学满意度与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持续加强教学监控以提高教学满意度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模型,做好过程监控及相关数据收集工作,提高教学质量㊂通过完善教学评价制度,建立由教评中心㊁教学督导团㊁教研室组成的三级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建立课堂教学评价闭环管理体系,保证质量监控落实到位和教学信息及时反馈,有效提升教学质量㊂参考文献[1]常静,李晓辉.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下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与探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05): 43-47.[2]李颖畅,李作伟,吕艳芳,等.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30):19-20. [3]周杰,林伟川.地方院校新文科专业建设的掣肘及路径[J].教育评论,2019,(08):60-65.[4]Trigwell K,Prosser M.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Approa-ches to Teaching Inventory[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04,16(4):409-424.[5]徐勤,雷星晖,施骞,等.人工智能背景下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路径探究[J].教育评论,2019,(06):78-82+103. [6]唐衍军,蒋翠珍.跨界融合:新时代新文科人才培养的新进路[J].当代教育科学,2020,(02):71-74.[7]蔡显军,陈清蓉,温素彬,等.新文科背景下智能会计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J].会计之友,2022,(03):135-140.㊃331㊃。

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思考

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思考

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思考一、绪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土木工程专业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当前我国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人才培养模式单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提高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我国高校纷纷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本文旨在对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思考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土木工程专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本文将从新工科理念出发,分析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新工科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知识。

在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立足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本文将对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具体阐述。

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应明确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应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跨学科课程的建设,提高课程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应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拓宽实践教学渠道,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在学生管理方面,应加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本文将对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思考,可以为我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高校应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土木工程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教育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新工科背景下的土木工程专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高校现代美术教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现代美术教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现代美术教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吴述 昭
( 关 学 院 美 术学 院 ,广东 韶关 5 2 0 ) 韶 10 5
摘要 : 高校 美术教 育 专业“ 以专业 为 中心 、 以行 业为 目标 ” 的人才培养模式 , 导致 学科 单一、 专业划分 过细 , 人才 的知识结
构片面等 。 一现状与现代社会 的发展 不相适应 。现代 美术教 育应该培养具有鉴 赏能力与创造性 思维 能力 ; 这 具有 掌握主干专
13 5
跨 学科 的创新 、 学科 背景趋 向复合性 是发 展 的大势 ,
班 , 以分 为 国画方 向 、 彩 画方 向、 内设 计 方 向 可 水 室 等等 。一般 主干专业 课 程安排在 完成 学科 专业 基础 课程 之后 。另外还可 以提 供多个 专业方 向的课 程选
出理想 目标 的过于实 际化 、 价值 理念 的实 惠化 . 求学
观念 具有 明显 的实用倾 向和功利 性 .往 往 将学 习 的 精力 兴趣 主要集 中在 应用 型 、 用性 的学科 上 , 于 实 疏 基础 理论 的学 习。现 实社会 实用 性较 强 的专业课 程
受到 大学生 的欢迎 , 理论性 、 辨性 的基 础理论 课 而 思 程则 不被重 视 。这 种缺 少求 知欲 和精神 动 力 的学 习
距, 满足 不 了社 会 需求 。大 部 分 本 科 院 校 担任 教 学 第 一线 的都 是青 年教 师 , 他们 刚 毕业 就 上讲 台 , 面临 的压力 较大 、 务较重 , 任 经济 条件 较 差 , 同时 在学 历 、 职 称 评定 、 担 新课 等 方 面 也 普 遍 存 在 压力 。这 些 承 诸 多 因素在 很大 程度 上影 响 他们 对 事业 的追 求和 对

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探讨

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探讨

基金项目:2022年度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资助课题(XJNZYSK202207)㊂作者简介:王建(1982-),男,汉族,重庆人,讲师,本科,研究方向:工程项目管理㊂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探讨王㊀建(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新疆昌吉831100)摘㊀要: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精尖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㊂建立现代产业学院是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㊂因此,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现代产业学院亟待解决的问题㊂本文分析了现代产业学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提出了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㊂关键词: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路径中图分类号:F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3.23.0030㊀引言在当前的形势下,如何提高人才的素质,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㊂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为社会提供了一大批高质量的人才㊂但是,相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仍有很大的差距㊂例如,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困难,已成为全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㊂产业学院是产教结合模式的一种创新,也是对产教结合模式的一种有效探索㊂现代产业学院是一种以行业企业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以创新机制为基础,构建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机构,它为产教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一种新的载体㊂1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㊂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如何提高人才的素质和素质,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心课题㊂现代产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脱节,教学内容与科技发展脱节,专业设置与行业结构脱节等问题,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㊂目前,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企业急需高素质的技术和技能人才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行业企业进行合作,加快建立现代产业学院,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㊂2㊀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路径2.1㊀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管理的基础,课程体系的设计是否合理,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㊂现代产业学院要根据自己的办学特点,根据市场的需要,积极开展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㊂目前,在现代产业院校中,仍存在着 注重专业知识学习,轻视职业能力培养 的问题,特别是对现代产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认识不足㊂因此,要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发展的趋势,对现代产业学院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㊂第一,要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要求进行深入研究㊂第二,要以地区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对专业进行科学的规划,并对其进行适时的修改与完善;要改变 多 杂 乱 的状况,使专业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的职业要求相衔接㊂第三,应积极推行行业标准,推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㊂第四,要对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调整㊂2.2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推动我国 创新驱动发展 战略的顺利实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㊂当前,我国正处在由 要素驱动 向 创新驱动 转型的过程中,科技与产业的变革将是未来发展的主导力量㊂在我们国家,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是以创新为核心的,又是以人才为基础的㊂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融合在一起,对学生的创新精神㊁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加强,这样才可以真正地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进行提升,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㊁实践能力㊁职业素养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第一,根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点,开设了一系列的相关课程,如创新创业教育㊁创业理论与实践㊁创新创㊃8㊃业训练与实践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㊂第二, 创新创业计划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等一系列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按照创新创业教育的规律与特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中,以期达到 全员㊁规范化㊁实战㊁个性化 的目的㊂第三,要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㊁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平台,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㊂在项目竞赛㊁导师指导和模拟实习等方面,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㊂第四,学校要以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为依据,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与行业有关的专业课程,并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实际技能的企业员工,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㊂2.3㊀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大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㊂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所大学的办学层次与质量㊂近几年来,现代产业院校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㊂由于各种原因,当前的现代产业院校师资队伍与普通大学的师资队伍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㊂目前,我国现代产业院校师资力量总体水平较低,科研能力较弱,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利㊂要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应从如下几点入手:第一,加强师资的选聘,重点引进既有高学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既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企业运营和管理经验的 双师型 人才㊂第二,要构建一套科学㊁行之有效的教师管理体制,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使教师能够 心甘情愿 地工作㊂第三,要建立完善的师资培养体系,加大对 双师型 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㊂第四,要坚持 引企入校 引校入岗 的三条原则,邀请企业中的杰出人才㊁技术骨干到学校任教,形成校㊁企㊁业 三结合 的师资队伍㊂第五,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资源优势,聘请企业工程师㊁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老师,实行 三结合 的职业教育㊂通过 引进企业 和 走出行业 的方法,把学校内部的优秀教师资源整合到一起,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 双师型 教师队伍㊂2.4㊀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环节,它是理论课的延伸和扩展,是创造性教育㊁素质教育㊁职业化教育的基础㊂实践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对实践环节的培训,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让他们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最终培养出一批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㊁复合型人才㊂要强化实践教学,必须做好如下工作:第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积极地参与到实训过程中来㊂第二,要加强对实训过程的管理㊂第三,做好考核与评估㊂对现代产业学院来说,它的实践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强化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做好考核与评价工作的记录㊁总结与分析㊂第四,为使学生能更好地完成相应的实训任务,设计出一套科学㊁合理的实训计划㊂2.5㊀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现代产业院校是以适应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技术与技能人才㊂目前,现代产业学院培养的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企业生产一线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实际存在着脱节㊂要使现代产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需要相适应,就需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㊂要想推动产教融合的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就必须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专业设置㊁课程体系㊁教学过程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现代产业学院要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㊁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结合,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㊁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相结合,让专业设置与产业需要保持密切的联系㊂第二,以建立现代产业学院为契机,实现校内教育与企业实习㊁校外教学与企业生产㊁校内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实践性㊂第三,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在 做中学 做中教 做中改 做中评 的过程中,以校企合作的方式,达到产教融合㊁校企合作的目的㊂通过对现代产业院校的教学改革,提出适合现代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㊂2.6㊀推进国际化合作办学推进现代产业院校与国外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㊂我们应以开放性的办学思想,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不断提高我们的高等教育质量㊂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对如何提高我国大学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培养出能够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国际化人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㊂要推动国际化合作办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将国际化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中,加强与国际职业教育组织的合作,引入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推动国际化合作办学㊂第二,在学校层次上,应加大与国外机构㊁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力度,使之融入到学校的教学㊁科研㊁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㊂㊃9㊃第三,在师资方面,应加大与国外高职院校的交流和合作力度,鼓励师资到国外进行培训和交流㊂第四,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应鼓励学生到国外进修,或到国外的高职院校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把这些培训当作出国深造的必备条件㊂2.7㊀优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现代产业院校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在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㊂高校应根据企业的用人标准与工作岗位的需要,对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调整,并进行更新与完善㊂为进一步优化本专业的教学体系,应从如下方面着手:第一,使教学内容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高校要以地区产业发展规划为依据,主动与产业链㊁创新链对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密切结合,对地区企业的岗位需求进行深入了解,构建以市场为基础的专业体系㊂第二,必须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㊂大学要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进行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主要依据,使其与企业的就业要求相适应㊂大学要从企业中吸收优秀的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才,把企业的需求纳入到专业的教学标准和教学大纲中㊂第三,重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㊂高校要加强与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合作,聘请行业专家授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真实的项目㊁真实的工作场景和真实的案例,使学生能够深入到企业第一线进行实践学习㊂2.8㊀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仍然存在重数量轻质量㊁重结果轻过程㊁重定量轻定性等问题,对教师的激励与约束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评价制度不够健全,评价机制不够科学合理,评价体系不够规范㊂因此,我们必须结合现行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㊂要构建一套科学的评价机制,就必须构建一套完整的评价机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㊁学生㊁社会等多方面的作用㊂要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在课程建设方面,要利用校内专业课程的自评与互评,以及企业对学生实习表现和教学质量的评价,修改人才培养方案㊂第二,关于教材的建设,应根据各专业课程的教材的自我评估和相互评估,结合产业和企业对学员的实践情况和教学质量的评估,修改人才培养计划㊂第三,关于教师的培训,应采用教师自我评估和相互评估,行业和企业的专家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评估,以修改教师的培训计划㊂第四,在课程考核方面,要通过学生自评与互评㊁学生自评与行业企业专家对学生实习表现和教学质量的评价等方式,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正㊂第五,在实践教学方面,要通过企业实际项目参与情况㊁课程论文质量评价㊁学生专业技能竞赛成绩等方式,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正㊂第六,在实验实训方面,要通过专业课程实验实训的自评与互评,以及企业实践基地对学生实验实训表现和教学质量的评价等方式,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正㊂3㊀结束语现代产业学院是大学与产业深度结合的必然结果,是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培养应用型技术和技术人才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㊂现代产业学院是一种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它把企业资源和学校的教育资源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培养出企业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㊂它是一种高校和企业合作办学的新模式㊂在新时代背景下,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为现代产业学院转型发展㊁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了新思路㊂在建立现代产业大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政府的引导,加速建立政企合作的体制,促进高质量技术和技能人才的培养㊂参考文献[1]柯婷,王亚煦.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以粤港澳大湾区首批全国现代产业学院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18):80-86.[2]黄艳男,陆红光.基于产教融合的现代家政服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家政产业学院建设为例[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5(3):20-26.[3]冯翔慧.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第二届现代产业学院高峰论坛暨中国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平台年会在宁波举办[J].中国科技产业,2022(10):25.[4]郭雷振,刘文霞.应用型本科院校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困境与突破[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4):57-62,83.[5]李鹏祥,杨贺绪,巩云鹏.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时代汽车,2022(17):94-96.㊃01㊃。

国内主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情况介绍

国内主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情况介绍
理工科的课程结构为:自然科学基础占25%,人文社会科学基础 占25%,专业相关科课程占50%。
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课程由科学技术类、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类 和专业相关课程三部分构成。其中,科学技术类课程20学分左 右。
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 革进展情况(按类培养)
实例 2、清华大学(2)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下辖信息管理、会计学、金融学、经济学
二、改革的背景
2、培养复合型人Βιβλιοθήκη 的需要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大
批新兴学科和交叉、边缘学科相继产生或成熟。与此 同时,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 济转变,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社会和社会 分工日益多样化、复杂化,世界各国之间和各国内部 产业竞争更加激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复合型、 创新型人才。
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 革进展情况(按类培养)
实例 2、清华大学(1)
清华大学从2002年起试行按专业大类教学。清华大学在2002年8 月发布的《关于制定本科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的工作意见》中提 出,应积极推进实行按专业大类制定统一的培养方案,以实现通 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本科专业总学分一般为170学 分。其中,课程学分140学分,集中实践环节30学分。课程总学 时不超过2240,平均周学时20左右。
(二)基本按学科大类或学院教学,即按类培养, 按模块设置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模块,适当压 缩了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时数和课程门 数,专门设立了由学生任意选修的文化素质教 育课程模块(或称通识教育课程模块) 对这类学校,下面举几个例子。
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 革进展情况(按类培养)
实例 1、北京大学(1)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辽宁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山东大学青岛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中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郑州大学山西大学山西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等

辩论大学生就业应该以社会需求为主还是个人需求[整理]

辩论大学生就业应该以社会需求为主还是个人需求[整理]

辩论大学生就业应该以社会需求为主还是个人需求[整理] 辩论大学生就业应该以社会需求为主还是个人需求辩词1.正方观点:以个人需要为前提,做到物尽其能,更能发挥个人价值,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故个人需要对大学生择业更重要。

2.正方一辩陈述正方观点:“个人需要对于大学生择业更重要”.选手列举了权威的问卷调查报告,并阐述了职业,大学生,大学生择业三者的相互关系。

3.正方观点:1、个人需要并不等同于片面追求个人的利益,它虽然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同样认同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与奉献。

2、从个人的角度分析:大学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地方。

所谓“术业有专攻”,每一个大学生都会成为某个领域的专业人才,都有自己最擅长和最适合的工作。

3 、大学生择业以个人需求为重能更好的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学生择业对个人需要进行衡量的同时,已经将社会需要内化。

4.个人需要对大学生择业更重要。

不仅从生产关系,进到了生产力,还从个人对于社会的重要性,谈到了择业的目的,要理有理,还不乏广阔的知识面。

5.我觉的还是选择自己喜欢的好,只有喜欢才会认真的去做,才想去更好的展现自己的才华,这样也是为社会做贡献啊~而且还可以实现自己的自身价值,有何不好吗,这样的人生才有趣有价值。

而且你喜欢,证明你在这方面有天赋,这样你可以把这个工作推到更高的高度上。

对社会来是说,它更需要创造型的人才~ (我方驳斥:“社会是残酷而现实的,普通人没有能力改变社会,只能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社会”)6.当然是以自己的兴趣了啊~你喜欢了做起来才会快乐,你才可以为自己工作付出更多的心血。

而且你喜欢,证明你有这方面的天赋啊,你才可以在这里改革创新,这样一样也是为社会服务啊~而且不但、满足了自己的爱好,还可以证明自己的自身价值,何乐而不为呢,1.反方观点:社会提供岗位,是个人就业的前提。

社会所提供的正是社会所需要的。

故社会需要对大学生择业更重要。

2.反方一辩对正方一辩的论点进行驳论,并提出了社会需要对大学生择业更重要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和职业的存在以及大学生如何择业都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个人需要应该服从社会的需要。

应用型技术大学模式下的工科专业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及解决方法

应用型技术大学模式下的工科专业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及解决方法

应用型技术大学模式下的工科专业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及解决方法作者:方世杰李晨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5年第8期洛阳理工学院材料学院方世杰洛阳理工学院计算机系李晨摘要:应用型技术大学在工科专业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主要包括实习教学体系的完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以及科研转型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应用型技术大学;工科;专业建设;复合型人才应用技术大学起源于德国、瑞士、奥地利、荷兰和芬兰等国,德国应用科学大学被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被德国科学委员会誉之为“现代工业社会的高等学府”。

我国本科院校目前正面临向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型的重大机遇,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即将传统的学术型教学转变为应用型教学;二是科研方向的转变,即以科研型研究转变为应用技术型研究。

如何借鉴先进国家的办学理念和成功经验,如何体现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思路以及如何解决前所未有的新问题,这将是本文重点讨论的内容。

一、建立完备的实习教学体系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实习环节上。

国外的应用科学大学的教学注重理论知识在企业实践中的应用,企业能够接纳在校生的顶岗实习。

目前,国内大学生实习的主要形式以参观实习为主,也就是工业游性质的认识实习。

学生通过对厂区、生产车间、生产设备以及与员工的接触中,获得对工厂直观、感性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但是通过参观所获取的知识、信息和感受与实际的动手参与是有显著差异的。

比如,如果去旅游,游客和导游所担当的角色是不同的,目的和任务也不同。

对于导游来说,旅游是工作,而对于游客来说,旅游是娱乐休闲,两者所要求具备的能力、素质和承担的压力和责任是有天壤之别的。

因此,在实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真实模拟工作环境,让学生获得真实工作的体验,这对学生毕业后能否很快地适应工作,较快地熟悉和掌握业务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国内企业面向市场的压力很大,要顾及到企业效益、现场生产管理,更要重视安全生产,所以对学生的实习是有顾虑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现代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强国的根本。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关键在于人才培养。

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异常严峻,人才竞争愈演愈烈。

加之新技术、新工种和新兴行业大量涌现,对各类岗位的要求也越发复杂。

这使得高校人才培养也发生了战略性转变,各门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学科教育的综合性明显增强,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完全适应时代发展进程,全社会呼吁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加入。

标签:高校复合人才培养
1 复合型人才内涵
顾名思义,“复合”指的是不同的两者或两者以上的合成。

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一般是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

一是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以及多种专业的复合;二是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复合。

正如专家指出的,由通才转向专才,再由专才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化,并不是一种回归,而是在更高起点上的又一次质的飞跃,具有更广泛、更丰富的内涵。

2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形式
复合型人才培养与普通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明显不同。

它是指本科生研修第二学位或跨学科辅修其他专业,综合整合第二或第三个学科的基本技能知识,发展成为综合多个专业或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由此可以总结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几种形式:
2.1 双学位制:就读于本科专业学科的同时,也进行第二专业学科的学习,在学位评定时取得两个专业的本科学士学位。

2.2 第二学位制:学生取得本科学位后,继续进行跨专业学科的学习,并取得跨专业学科的本科学位。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是适应部分特殊工种的岗位需要。

2.3 联通培养制:该形式主要是专、本联通,也就是本科生结束本专业三年制学科的学习后,继续进行1—2年的跨专业学科的学习,毕业后同时取得本专业专科文凭与后专业本科文凭及学位。

2.4 主辅修制:学高校生基于高校的学分要求,在本专业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同时跨专业辅修其他课程,学分总数达到要求后取得高校颁发的辅修证书。

该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当前高校的教育形式,并且已在众多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广泛应用。

2.5 选修课制:为了满足大部分学生专业学习的需
求,开设跨学院或跨专业学科的选修课,供学生自主选择。

修得第二专业学科规定的学分,学生就可以取得该专业学科的辅修证书,如未修满规定学分,则记入该专业课的学分记录。

开设模块式选修课,有效扩充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有助于其全面、系统地掌握该模块的专业知识,进而成为符合社会岗位要求的综合型人才。

以选修的形式来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当前高校教育比较普遍的一种形式,该模式已在各大高校中普及应用。

3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复合型人才,即具有有机交织的多种能力的人才。

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复合型人才的知识储备,提高其从业技能水平,培养其开拓创新精神,不仅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各岗位人才的基本要求,也能体现高等教育基于时代发展的前瞻性。

3.1 基础扎实。

无论是通才式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

当今社会可以说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只有将基本的学科理论内化为学生个体的素质,才能使学生快速适应信息高速流通的社会现实,不畏惧各种新的挑战。

学生的基础理论课程教育一定要稳扎稳打,不断充实其知识储备。

学生才能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中,消化、提炼出新的观点、新的问题,进而发挥自身的创新精神,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教育者还应注意强化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科研能力和语言学习的能力,增加其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灵活应对未来社会快速更新的信息形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复合型人才。

3.2 知识面广。

信息快速更新和信息量剧增,以及信息的高度综合性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两大特征。

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两大特征日益显现,同时也逐渐淡化了某些专业概念,现代人接触某一工作岗位或某一行业时,专业知识储备是必要的,除此以外,对其他专业学科知识的掌握也已成为赢得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条件。

鉴于此,高校应该以当前的社会形势及其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为依据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授的技术知识要符合社会岗位的基本要求,同时采取本专业主修、跨专业辅修的教学形式不断完善配套课程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未来不同专业或不同学科领域的工作研究。

3.3 素质全面。

素质全面就是使学生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自觉将个人的事业发展与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其高尚的社会品格和坚持坚持真理、爱国爱家的思想品格,不断充实其知识储备,使其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勇于面对未来社会的各种挑战。

3.4 具有科学创新精神。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不仅要求人才具备足量的知识储备,而且特别注重人才的科学创新精神。

科学创新,就是创造新知识,发现新规律,丰富科学知识的新体系,形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

因此21世纪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就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素质过硬、具
有科学创新精神,这也是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理念。

参考文献:
[1]郑丽娟,腾香.经济时代复合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研究与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8(07).
[2]陈峥.立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教学改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3).
[3]武汉大学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N].湖北日报,2001.7.6
[4]郑丽虹.复合型人才走俏招琦会,“金领”年薪起价八万[N].南方都市报,2001.11.
作者简介:马辉(1982-),男,陕西咸阳人,讲师,研究方向为神经解剖。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富裕路西安外事学院北区医学院基础教研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