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地物理知识
物理与古诗词
![物理与古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b302e265a45177232f60a233.png)
屈原用诗的语言,考虑到对称性论证了天地都是 圆的。因为假如地是平的,那么天和地的交界一 定充满了边和角。这些边和角是属于天还是属于 地呢?所以地是平的结论不合理。于是只有这样 重要的结论:天像蛋壳,地像蛋黄,两者都可转。 屈原接着推测,地的形状可能偏离完美的球形, 可能是椭球形。在后四句中,屈原问:赤道圆周 比通过南北两极的圆周,哪个更长?南北顺椭圆 的长度到底多长?但是屈原不可能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那时还没有科学,更没有科学测量。但这应 是人类最早成功运用对称性来解释宇宙的例子。
1、唐诗《枫桥夜泊》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能区分“钟”和 “鼓”是根据音色来判别的。 2、郦道元的《三峡》中有“空谷传响,哀转 久绝”的描写。 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现 象,当反射回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 就可以听到回声。
宇宙与人文
屈原的名作《天问》 这浩茫的宇宙有没有一个开头?那时浑浑沌沌,天地 未分,可凭什么来研究? 官隆的天盖高达九层,多么雄伟壮丽!太阳和月亮高 悬不坠,何以能照耀千秋? 大地为什么倾陷东南? 共工(神名)为什么怒触不周(山名)? 江河滚滚东去,大海却老喝不够?哪里能冬暖夏凉? 何处长灵芝长寿? 是非颠倒,龙蛇混杂,谁主张君权神授? 啊!我日 夜追求真理的阳光,渔夫却笑我何不随波逐流!
?6刘禹锡望洞庭诗句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光的反射遥望洞庭山水色一白银盘里青螺平面镜成像?7杜牧盆地诗句齿破苍苔地偷它一线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平面镜成像
物理
邂逅古诗词
千年之前的诗人在写诗时涉及到许多物理知 识,诗句中所概括的科学事实不断 为后来的 科学发展所证实。如今,当我们仔细品位这 优美的诗句时,怎能不为这诗句的语言美和 科学性的完整结合而叹服
有关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的古诗词
![有关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的古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0f700e3a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f5.png)
古诗词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是我国古代诗人们以自然景物和人文风情为题材,以艺术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来的。
在古诗词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融为一体,不仅展现了我国古代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也表现出了我国古代人类学、地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知识的丰富与深刻。
一、物理1. 江河:古诗词中常常提及江河,如岳阳楼记中“江山如画”一句,表现出我国古代诗人对江河的景色的喜爱。
在物理学的角度看,江河的流动代表着物质的流动和动力学的研究。
2. 山峰:“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诗句展现了我国古代诗人对山峰的景色的赞美。
从物理角度来看,山峰代表着地球的构造和地球物理学的研究。
二、化学1. 花草:古诗词中常常描绘花草的景象,如“一尺深红草复绿”一句。
从化学的角度看,花草代表着植物化学和生态学的研究。
2. 海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句中展现了我国古代诗人对海水的景色的憧憬。
从化学角度来看,海水代表着水化学和海洋学的研究。
三、生物1. 鱼虫:古诗词中常常描绘鱼虫的活动,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的诗句。
从生物的角度看,鱼虫代表着动物学和昆虫学的研究。
2. 鸟兽:古诗词中常常提及鸟兽的形象,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一句。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鸟兽代表着鸟类学和兽类学的研究。
四、地理1. 星辰:古诗词中常常提及星辰的壮丽景象,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
从地理的角度看,星辰代表着天文学和地球科学的研究。
2. 天地:古诗词中常常提及天地的广阔,如“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诗句。
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天地代表着地理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
总结:通过古诗词中对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的描写,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我国古代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也能体会到我国古代人对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知识的丰富与深刻。
这些古诗词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自然界的规律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同时也丰富了我国古代的人文知识,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个人观点:古诗词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的描写,既是我国古代人对自然的情感流露,也是对自然知识的启蒙与感悟。
浅谈从唐诗中学物理知识
![浅谈从唐诗中学物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9da6c071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ec.png)
浅谈从唐诗中学物理知识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具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唐诗中,我们可以不仅欣赏到华美的诗歌语言,还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下面,我们就从唐诗中学习物理知识。
1. 大气运动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有这样一句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表现了大自然中风的力量和产生的效果。
风是大气运动的一种表现,是由于大气压力差所引起的一种气流运动。
唐诗中也有许多描写风使草木摇曳,树枝摆动,江河波涛起伏的诗句。
这些诗句反映了风的运动对大自然的影响。
2. 日月运行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有这样一句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诗句中的“天生我材”意为出生时的自然条件,其中的“天”就是指恒星,即太阳。
太阳像一个巨大的火球,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源泉,它支配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而月亮则是地球的卫星,围绕着地球运行,是表现出天体运行规律的一个典型例子。
唐诗中也有形象地描绘了日月互转、星辰运行的诗句,这些诗句体现了古代人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和理解。
3. 电磁现象唐诗中也有涉及到电磁现象的诗句。
例如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就有这样一句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其中的“野火”指的是山林火灾,这是由于静电引起的自然现象。
在干燥的天气中,静电作用可以引起空气中的分子和带电的物质爆炸,从而形成山林火灾。
唐诗中描绘的“野火烧不尽”就是对这一自然现象的生动形容。
4. 力学原理唐诗中还有一些诗句涉及到力学原理。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登岳阳楼》中的“万户捣衣声,落晖照大江”这一句。
这句诗描述的是登高后所看到的江河宽广,人声穿透云层相传的景象。
人声穿透云层翻转传播的现象是因为由于温度差异和大气密度变化产生的折射效应所引起的。
杜甫的这句诗恰恰表现的是这一自然现象。
总之,唐诗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珍品,也是科学知识和文化内涵的载体。
从唐诗中学习物理知识,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还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深化我们对自然现象的理解。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ec9396cf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eb.png)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璀璨的一笔,它们流传千古,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我们或许很少意识到,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本文将以这种独特的视角,探讨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一、力学知识在古代,人们对力学知识已经有着相当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也反映在古诗词中。
唐代诗人杜甫在《登岳阳楼》中写道:“顾而九江水为汤,竟日尽而不尽,更比喻世事的无常。
这里虽然没有明确提到物理学中的水的流体力学,但可以看出杜甫对水流不尽的描述,已经有了对物理世界的深刻认识。
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中写到:“临流盼已斜,倚杖对江流。
”这里借江水之势,从而比喻自己对世事的无奈。
这里也涉及到力学中对流体力学的认识。
古人对光学知识也有着一定的认识,在古诗词中也有所体现。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这里虽然没有明确提到光学知识,但可以看出对光与影、生命与死亡的暗喻。
还有,唐代诗人王维在《鸟鸣涧》中写到“三峰有鸟飞,一水抱愁流。
”这里虽然没有明确提及光学知识,但可以看出对光线的折射和反射的隐喻。
古诗词中对声学知识的认识也有所体现。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到“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这里对鸟飞的形容,已经有了对声音传播的认识。
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对声学知识已经有一定的了解,而这种认识也反映在古诗词中。
古代对电磁学知识的认识还比较有限,因此在古诗词中并没有太多关于电磁学的描述。
不过,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到:“望春门外尘青青,男儿何事好深情。
”这里的“尘青青”可以理解为早期的电磁学知识有限,无法清晰描述电磁现象的表达。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反映了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对物理世界的认识和思考。
通过对古诗词中物理知识的探讨,不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还可以加深对物理学知识的理解。
希望读者在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关注其中蕴含的丰富的物理知识。
古诗物理荟萃
![古诗物理荟萃](https://img.taocdn.com/s3/m/e25dc5a5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49.png)
古诗中蕴藏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是从古诗中提炼出的物理知识,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传播过程是依靠声带振动产生的
B.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光的反射现象
C. “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A.钟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的,故A正确;
B.平静的江面相当于平面镜,因此``一道残阳铺水中''属于平面镜成像,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C错误;
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cdbcc82a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7f.png)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中包含了很多关于自然现象和物理知识的描写,可以说是古代人对物理世界的观察和思考的结晶。
以下是一些古诗词中常见的物理知识。
1. 天文知识:古人对天体运行规律和天象现象有着较深的观察和认识。
比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描绘了月亮的光辉和明亮。
《蝶恋花·春景》中的“满天风雨下西楼,红烛昏罗帐”描述了雷雨过后的霁天和世界一片明亮。
2. 水文知识:水是生命之源,古人对水的运动和液体的性质有一定的认识。
《满江红·怒发冲冠》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绘了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景象。
3. 声音传播:古人对声音的传播和共鸣有了一定的认识。
《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述了山间的回音和河水的声音,体现了声音的传播和回音的现象。
4. 光学知识:古人对光的传播和折射有一定的认识,比如郭沫若的《七律·长城》中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描绘了远处山脉的景象,体现了光的折射现象。
5. 热学知识:古人对温度和热的传播有一定的认识。
《木兰诗》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描述了花落时的景象,体现了热的传导。
6. 磁学知识:古人对磁性物质的观察和利用有一定的认识。
《秋词二首·其一》中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遥连飞雁群”描述了远方山脉的景象,体现了山脉间的磁场现象。
7. 气象知识:古人对天气现象和气压变化有一定的观察和认识。
《登高》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描述了夕阳下的江河景象,体现了气象的变化和大气压力的影响。
古代诗词中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展示了古人对自然界物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这些诗词反映了中国古代人的智慧和对世界的独特见解,对我们理解古人的生活和世界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诗里的科学知识
![古诗里的科学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8a3cf137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2a.png)
物理方面。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提到“拉弯的弓箭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离弦的箭是运动的,具有动能,所以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描述“水从高处落下应具有动能和势能,故瀑布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机械能。
”这些描述涉及到了动能、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
化学方面。
《石灰吟》(明·于谦)中提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里涉及到了石灰石(成分为碳酸钙)高温分解成氧化钙(生石灰)的过程,化学反应方程为CaCO3→CaO+CO2↑。
古诗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中的物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92912623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49.png)
古诗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中有一些描写自然现象的诗句,其中融入了一些物理知识。
以下是一些例子:
1.《登鹳雀楼》 -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首诗描绘了白昼的景象,指出太阳的光线会随着山的高度而渐渐消失。
这暗示了光的传播本质,即光线在空气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和散射,并随着光线路径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2.《静夜思》 -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中描绘了夜晚的月亮,指出月亮的光线会照亮地面,就像霜一样。
这涉及到天体物理中的光照原理,即月亮是不能自己发光的,它只是反射太阳光的结果。
3.《观沧海》 - 曹操
对海而唱《观潮》曹操何人也,嘉会顿开颜.
当流光变幻,《海上赠别诗》曹操知人醉,明月正潮生.
这首诗中描绘了海上潮水的景象。
潮汐是地球受到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产生的,月球的引力会使得海洋产生周期性的高潮和低潮。
这里用诗句表达出了潮汐现象和月亮引力的关系。
这些古诗中的物理知识并不是直接讲解物理原理,而是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间接地呈现出物理现象和规律。
通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感知到自然界的奥妙和物理原理的存在。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a4577e87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90.png)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不乏描写自然景物和物理现象的作品。
虽然古人对于现代物理知识的认识并不准确,但他们通过观察和思考自然现象,运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古诗词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一、物理学中的力学1. 春江花月夜中的物理知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唐代诗人张九龄创作的《春江花月夜》中的名句。
明月光照在床前,使人疑惑地以为地上结了霜,这是因为光线在照射过程中会发生折射、反射和散射等现象,进而产生了“光线伪像”。
2. “千山鸟飞绝”的物理知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创作的《登幽州台歌》中的名句。
句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表现了人类对于自然世界的感慨。
根据物理学的原理,大自然中飞鸟的声音和人类的脚步声都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最终消失于人类的感知范围之外。
当人们远离山林和小径时,就会感觉到世界的寂静。
1. 烧沉香时的物理知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宋代文学家陆游创作的《秋夕》中的名句。
其中的“寸草心”指的是香草的心脏部分。
在燃烧过程中,香草的分子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热能和光能。
2. 霜降时的物理知识:嘒者千里发,晴空霜落地。
这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初霜》中的名句。
其中的“嘒者千里发”形容霜降来临时,猛烈的寒气刺激大地,使得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晴空霜落地”描绘了秋天的清晨,天空晴朗,地面上的霜以小冰晶的形式落到地面上。
根据物理学的原理,当温度下降到霜点以下时,水分子会凝结成冰晶,并落到地面上形成霜。
1. 描写月亮的物理知识:青枫湖上轻盈月,高高挂在重楼上。
这是明代诗人柳永创作的《临江仙·柳梢青》中的名句。
句中的“轻盈月”表现了月亮的明亮和高挂在重楼之上,这是因为光线在穿过大气层时会受到散射和折射的影响,使得月亮看起来较亮且高挂。
2. 瞬间的物理知识:莺花犹怕触,瞬目闭还开。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10bd564e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bc.png)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瑰宝般的存在,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和智慧。
虽然古诗词不是以科学知识为主题,但其中不乏对物理现象的描述和理解。
下面将介绍一些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1. 《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这首诗表达了他相思故乡之情,其中提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是在形容月光如何照亮地面。
这反映了光的直线传播定律,光线从明亮的源头传播出去,照亮了物体。
2. 《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求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的这首诗描绘了壮丽的山河景色,以及他对登高远望的愿望。
其中的“白日依山尽”和“黄河入海流”反映了地球自转和河流入海的自然现象。
古人通过观察自然景观,描绘了地球的气象现象和地理特征。
4. 《钗头凤》- 杜秋娘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杜秋娘的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美景,通过形象的描写展现了春季的繁华和欢快气氛。
这首诗中的“宝马雕车香满路”揭示了车马行驶时扬起的尘土,以及尘土中所散发出来的香气。
这是涉及到颗粒物的运动和散发特性,体现了古人对物理世界的感知。
通过以上几首诗词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古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描绘,展示了他们对物理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这些诗词既风景如画,又蕴含了物理知识,体现了古代文人士子卓越的才华和博雅的学问。
这些古诗词成了我们探寻古代科学知识的宝贵资料,也是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7f6b19f3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07.png)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古人通过感悟自然、观察天象,创作了许多充满哲理和物理知识的诗词。
在古诗词中,常常可以找到对物理现象的描述和抒发。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古诗词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主要包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研究,对天文、地理、气象等自然规律的认知,以及对物质和能量的理解。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典型的古诗词,分析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我们来看一首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登高远眺的情感,但同时也蕴含着地理和气象的知识。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描述了太阳落山的景象,而“黄河入海流”则表现了大自然的壮观景象。
这些描写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感受,也反映了古人对地理和气象规律的认知。
我们来看一首宋代柳永的《浪淘沙》:“雪晴烟轻日脉脉,巨荒川时一碧流。
见江帆影摇橘柚,侧雨花声敲罗袂。
”这首词通过对天气和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物理现象的敏锐观察。
词中的“雪晴烟轻日脉脉”描述了晴朗的天空,而“侧雨花声敲罗袂”则描绘了雨天的景象。
这些描写展示了古人对天气、气象变化的认知和体验。
再来看一首唐代杜甫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馀霞重,风雷夜奔惊。
欲将西海比东海,荡涤云烟缘。
”这首诗以壮丽的瀑布景观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水流、气象的观察。
诗中的“风雷夜奔惊”描绘了风声和雷声的震撼,而“荡涤云烟缘”则表现了大自然的清洁力。
我们来看一首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燕子十三还飞度,班姬散花何处觅。
碧云天,黄花地。
一桂一株檀,半座风、雨夜。
梧桐夜叉传秋水,手机障、星桥流燒。
葛巾画梁,麻盖卷四,算无敌、风雷势。
”这首词通过对元宵夜和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节日和自然的热爱,同时也蕴含着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和认知。
词中的“碧云天,黄花地”表现了大自然的瑰丽景观,而“葛巾画梁,麻盖卷四”则描绘了夜空中的星光点点。
诗词中地物理知识
![诗词中地物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248bfaaaec3a87c24028c4b3.png)
诗词中的物理知识中国的许多诗词中既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又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我们在欣赏这些诗词时,不仅要挖掘诗词的思想内涵,而且应探讨诗词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自然规律。
请看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这首诗中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残阳铺水中”是由于光的反射、镜面成像而形成的。
“半江红”是由于红光的波长长,容易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使晚霞呈红色。
“九月初三夜”说明“露”这一自然现象一般发生在秋天。
“露似珍珠”说明露珠呈球形且晶莹透亮。
呈球形是因为液体的表面张力作用,使液面具有收缩到最小面积的趋势(在体积相等的各种形状的物体中,球形物体的表面积最小)。
露珠特别明亮是由于光发生了全反射的缘故。
“月似弓”是光沿直线传播而形成的。
唐代孟浩然的《彭蠡湖中望庐山》中的“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不仅记录了“虹”这一自然现象,还揭示了产生“虹”的两个条件:光和小水珠。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说明海潮与月亮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1.缸穿裙大雨淋。
(缸为什么穿裙子呢?因为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缸的外表面上。
同时也暗示着降温即有大雨到来。
)2.霜后暖,雪后寒。
(霜是由水蒸汽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又因为凝华属于放热过程所以霜后暖;大雪过后要融化从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过程要从周围空气中吸热所以雪后寒。
)3.大的地震声音沉,小的地震声音尖。
(这是由于大地震的振动颁率小,所以音调低感觉声音沉;小地震的振动颁率高所以音调高感觉声音尖。
4.水平不流,人平不言。
(连通器的原理)5.软也是水,硬也是水。
(因为水具有流动性所以水是软的。
又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后斥力难压缩所以水是硬的。
)6.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因为细绳与木块,水与石头接触时受力面积极小,产生的压强极大,所以绳可以把木块锯断,水可以把石头滴透。
)7.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的光学知识
![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的光学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c3f55249ff00bed5b9f31d84.png)
山东省东营市中国石油大学附属中学王培强中国地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蕴含着丰富地物理知识,在此我们共同了解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地光学知识,以加深对光现象地理解.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光沿直线传播.坐井观天解析:在井底地青蛙看到地天空很小,是由于光地直线传播造成地..立竿见影解析:在阳光下竖起竹竿,立刻就看到影子,正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竹竿挡住光线才形成影子..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解析: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地泰山都看不见.运用地就是光沿直线传播地知识..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出自晚唐诗人高骈地《山亭夏日》)解析:诗句中“浓阴”地形成说明了光地直线传播;而“楼台倒影”则是光地反射形成地虚像..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出自宋代苏轼地《游蒋山》)解析:“峰多巧障日”为什么太阳光会被山峰挡住,光地直线传播造成地..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出自宋代杨万里地《泊樟镇》)解析:诗句大意是,为什么要推开山腰地浮云,才能看到峰顶,阳光只能从云缝中穿出照亮江面.都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光地反射.镜花水月解析:物体在水和镜中成地像都是虚像,因此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地规律,平面镜所成地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地像和自己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玉不琢不成器解析: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出自唐代李白地《月下独酌》)解析:“举杯邀明月”说明月亮在酒杯中形成一个虚像,涉及平面镜成像..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出自汉代秦嘉地《赠妇》)解析:“宝钗好耀首”说明通过珠宝首饰地反射后地光线进入人眼中,显得格外耀眼;“明镜可鉴形”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知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出自《春山夜月》)解析:“掬水月在手”水中为什么会有月亮,涉及到地物理知识是平面镜成像..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出自宋代范仲淹地《岳阳楼记》)解析:“皓月”是因为反射了太阳光,月亮本身不发光;“浮光跃金”指太阳光被水面反射了,看上去湖面泛起金光;“静影沉璧”是反射形成地虚像.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出自唐代孟浩然地《宿建德江》)解析;“江清月近人”是指月亮在水中形成一个虚像,作者感觉与月亮虚像地距离很近.其实不符合科学道理地,因为平面镜成像特点是物像到镜面地距离相等,故并没有“近人”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光地折射.海市蜃楼解析:光经过密度不均匀地空气产生折射现象,所看到地是虚像..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解析: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地实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自唐代王维地《使至塞上》)解析:作者看到地“落日”并不是实际地太阳,而是光经过不均匀地大气时发生了折射形成地虚像,太阳地实际位置在地平线以下.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出自唐代储光羲地《钓鱼湾》)解析:“潭清疑水浅”是指潭水清澈见底,使人怀疑它很浅,是因为光从水进入空气时,发生了折射地缘故,我们看到地是潭底地虚像.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光地色散.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出自清代牛应之地《雨窗消意图》)解析:柳絮本来是白地,而诗中却说是“片片红”.其原因是太阳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红色地桃花反射红光,吸收其他色光,当柳絮穿过一片红色地桃花林时,只有红光被反射出来,反射出来地红光照到白色地柳絮上,柳絮自然呈现出淡淡地红色.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出自唐代崔护地《题都城南庄》)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解析:我们看到物体地颜色是由其反射色光地颜色决定.红色地桃花只反射红光,红光反射到人面上,人面看起来也变成了红色.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2bd06365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9e.png)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乏包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公转、万有引力、自然现象等角度,探究一些古诗词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1. 公转古代的人们虽然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却发现了许多宇宙现象。
其中,公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
公转是指行星绕着恒星(太阳)的轨道运动。
中国古诗中有许多描绘公转的诗句。
《登高》中写道:“薄霭轻烟湿,梧桐著菊香。
寥廓万象留,蓦然回首长。
”这首诗通过描绘云雾的流动和四季的更替,表达了星辰岁月的无限美好,也展现了天体运动的壮丽景象。
《清明上河图》中写道:“杏花村外桃花源,桃花村里杏花村。
爱当凌水人家,云梯自是好风闲。
”这首诗营造出了一个幽美的桃花村,其中的“凌水人家”描述的就是依江而建的庭院,而“云梯”则是指星辰的运动轨迹,传递出公转的美妙之处。
2. 万有引力万有引力是牛顿提出的引力定律,也是物理学的重要基础知识。
宇宙中的各种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引力作用。
有些古诗词中也提到了这一点。
唐代李商隐的《锦瑟》中写道:“满地斜阳不自怜,长安城头别有天。
自是人生长恨水,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首诗中,长安城头可看到的更远的天空,展现了地球上人们对宇宙的向往。
而其中的“恨水”,则是形象比喻了万有引力。
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我们不难发现,这首诗中描绘的春草枯萎生长的过程,也可以用万有引力的作用来解释。
草落叶尽后,自然界中就会产生新的植物。
3. 自然现象古代人们经常观察自然现象,从中体悟人生,亦可得知物理常识。
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春风吹又生,萋萋忽似旧时游。
”这句话通过春风的作用,形象地描绘了大自然中原始生命的复苏。
通过春风带动植物生长,也可以理解地表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
《百塔寒齿谯笳谷》的最后一段写到:“远木烟萝半入秋,虚阶绝迹碧云愁。
长空鸟雁惊风去,落叶猿猱任苟游。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森林景色,传递出了时光流逝的感慨。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d1e69d33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67.png)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中很多作品都融合了丰富的物理知识,在描述自然现象、赞美大自然时,诗人们常常借助物理知识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感悟。
下面将为你介绍一些古诗词中所使用的物理知识。
1. 天文知识古代的诗人经常以星辰、太阳、月亮等天体为题材进行描写。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里描绘了夜晚的天空,以及牵牛织女星。
2. 自然现象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现象,发现了一些物理原理,以此来抒发情感。
比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里指出了草木生长的周期。
3. 水水是古诗词中常常被描述和赞美的自然元素之一。
通过描绘水的流动、波纹等现象,来表达人们的感情。
比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杨柳岸,晓风残月。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里通过形容晓风残月和杨柳岸上的景色,来表达诗人的心情。
4. 声音传播古人对声音传播的现象也有深刻的观察和感悟。
例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通过形容山、河、海的景象,来表达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5. 光学现象古人对光学现象的观察也有很深刻的发现和描述。
例如唐代张九龄的《感遇八首·其四》中写到:“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里通过描述红豆在春天发芽的景象,来比喻人们之间的思念之情。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477168a965ce050876321323.png)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先人在创作时巧妙地借用了许多物理知识,使其作品大放异彩。
而新课程理念强调“注重学科渗透”思想。
我们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从中获益的还应有隐藏其中的物理知识,而诗词类的试题成为近几年中考题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古诗词中的能量知识1. 苏轼的诗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诗词中涉及到能量转化情况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2、李白诗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词中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机械能。
二、古诗词中的参照物知识1、毛泽东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其中“坐地”是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而“日行”则是相对于太阳在运动2、李白《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山相对出”是以船为参照物,“孤帆日边来”是以河岸为参照物3、《闪闪红星》歌词中“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山走来迎”是以船为参照物,而“山不动,是船行”是以岸为参照物。
4、“昨夜一阵大风,把井吹到篱笆外面去了”。
井被吹走篱笆墙外是以篱笆为参照物的三、古诗词中的热学和分子动理论知识1、陆游《村居山喜》中“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诗词中“花气袭人”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
2、张旭《山中留客》中“纵使晴明无雨色,乳晕深处亦沾衣”。
——露的形成(液化)3、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液化)4、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何暗香来”——扩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5、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凝华)6、郭沫若《游武夷泛舟九曲》“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扩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四、古诗词中的声音知识1、唐诗《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能区分“钟”和“鼓”是根据音色来判别的。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精选文档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22122c35ddccda38376baf83.png)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先人在创作时巧妙地借用了许多物理知识,使其作品大放异彩。
而新课程理念强调“注重学科渗透”思想。
我们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从中获益的还应有隐藏其中的物理知识,而诗词类的试题成为近几年中考题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古诗词中的能量知识1. 苏轼的诗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诗词中涉及到能量转化情况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2、李白诗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词中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机械能。
二、古诗词中的参照物知识1、毛泽东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其中“坐地”是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而“日行”则是相对于太阳在运动2、李白《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山相对出”是以船为参照物,“孤帆日边来”是以河岸为参照物3、《闪闪红星》歌词中“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山走来迎”是以船为参照物,而“山不动,是船行”是以岸为参照物。
4、“昨夜一阵大风,把井吹到篱笆外面去了”。
井被吹走篱笆墙外是以篱笆为参照物的三、古诗词中的热学和分子动理论知识1、陆游《村居山喜》中“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诗词中“花气袭人”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
2、张旭《山中留客》中“纵使晴明无雨色,乳晕深处亦沾衣”。
——露的形成(液化)3、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液化)4、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何暗香来”——扩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5、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凝华)6、郭沫若《游武夷泛舟九曲》“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扩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四、古诗词中的声音知识1、唐诗《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能区分“钟”和“鼓”是根据音色来判别的。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ed127550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33.png)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代诗词中常常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其中涉及到天文、气象、地理等多个方面。
以下将从这些方面来阐述古代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一、天文知识1. 星辰古诗词中常常描绘星星,如玉户帘栊开晓景,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
这些诗句表现了古人对星辰的观察和感悟。
在古代,人们对星空有着深刻的认识,比如星宿的位置、运行轨迹等。
这些都是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观察和思考,由此可见古人对天文知识的掌握。
2. 昼夜、日月运行“曲径通幽处,离尘不染尘,光源环日月,云影共清辉。
”这句诗句中反映了日月的运行。
古人通过长期的观测,总结出日月的运行规律,包括昼夜交替、日月昼夜运行轨迹等多个方面。
二、气象知识1. 风、雨古诗词中常常描绘风景,如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
这些诗句表现了古人对风雨的观察和感悟。
古人通过长期的观察和总结,对风、雨的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包括风的方向、速度、雨的洪涝等。
2. 季节变化“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古人通过长期的观察,总结出了春天的特点,包括天气温暖、万物复苏、鸟鸣蛙鸣等多个方面。
三、地理知识1. 江河“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古诗中常常描绘江河,表示了古人对江河的感悟。
古人经过长期的河流观察,总结出了江河的特点,包括江河的长短、流域面积等。
2. 山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古人对山水有着深刻的感悟,包括山的高低、水的深浅、山水的蜿蜒曲折等。
这些都是古人长期观察总结出来的地理知识。
古代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包括天文、气象、地理等多个方面。
这些诗句既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又体现了古人对物理知识的深刻认识。
这些诗句不仅具有观赏性,更是对古人智慧和智识的一种展现。
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运用
![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faac0523ee06eff9aef8077b.png)
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运用关于物理知识,我国古代的很多诗词中都有所涉及,今天我们为大家总结一下关于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从另一个侧面也有助于我们学科的交叉学习,用物理知识来解释诗词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是一首颇具浪漫、传奇色彩的七言绝句,诗名为《题都城南庄》,是唐朝诗人崔护所作。
关于这首诗的故事,《本事诗》和《唐诗纪事》对此都有所记载。
《本事诗》中记载云:博陵崔护,姿质甚美,而孤洁寡和。
举进士不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
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
”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
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
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
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眷盼而归。
嗣后绝不复至。
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
门墙如故,而以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
诗人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动人的一幕,少女的面颊被桃花映得粉红,格外动人。
“人面桃花相映红”,写出了艳若桃花的“人面”,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容,也表现出双方脉脉含情的场景。
“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写,也使人感到“人面不知何处去”,美好事物已经失去了的怅惘,生出许多感慨。
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桃花“夭夭其艳,灼灼其华”的原因,用物理光学知识来解释,是因为桃花反射了红光。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组成的,在有光线照射的情况下,眼睛能看到的任何物体都是这物体的反射光进入视觉所形成的。
我们看到在同一种光线条件下,同一样景物具有各种不同的颜色,是因为物体的表面对色光具有不同的吸收光与反射光的能力。
反射光不同,眼睛就会看到不同的色彩。
物体只反射红色波长的光,而吸收了其他波长的光,那么这物体就是红色的。
依此类推,各种物体的色彩现象就是这样显现出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中的物理知识中国的许多诗词中既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又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我们在欣赏这些诗词时,不仅要挖掘诗词的思想涵,而且应探讨诗词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自然规律。
请看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这首诗中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残阳铺水中”是由于光的反射、镜面成像而形成的。
“半江红”是由于红光的波长长,容易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使晚霞呈红色。
“九月初三夜”说明“露”这一自然现象一般发生在秋天。
“露似珍珠”说明露珠呈球形且晶莹透亮。
呈球形是因为液体的表面力作用,使液面具有收缩到最小面积的趋势(在体积相等的各种形状的物体中,球形物体的表面积最小)。
露珠特别明亮是由于光发生了全反射的缘故。
“月似弓”是光沿直线传播而形成的。
唐代孟浩然的《彭蠡湖中望庐山》中的“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不仅记录了“虹”这一自然现象,还揭示了产生“虹”的两个条件:光和小水珠。
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说明海潮与月亮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1.缸穿裙大雨淋。
(缸为什么穿裙子呢?因为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缸的外表面上。
同时也暗示着降温即有大雨到来。
)2.霜后暖,雪后寒。
(霜是由水蒸汽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又因为凝华属于放热过程所以霜后暖;大雪过后要融化从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过程要从周围空气中吸热所以雪后寒。
)3.大的地震声音沉,小的地震声音尖。
(这是由于大地震的振动颁率小,所以音调低感觉声音沉;小地震的振动颁率高所以音调高感觉声音尖。
4.水平不流,人平不言。
(连通器的原理)5.软也是水,硬也是水。
(因为水具有流动性所以水是软的。
又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后斥力难压缩所以水是硬的。
)6.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因为细绳与木块,水与石头接触时受力面积极小,产生的压强极大,所以绳可以把木块锯断,水可以把石头滴透。
)7.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激烈。
所以当花朵分泌芳香分了扩散运动加快时便预示着温度升高天气变暖。
)8.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物体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的运动。
这是气体分子的扩散现象。
)9.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地球有吸引力而产生的重力方向是坚直向下所以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10.爬得高,跌得重。
(因为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重力势能,并且举的越高重力势能越大,所以爬得高,跌得重。
)11.玉不琢,不发光。
(玉被打磨后非常的光滑,是镜面反射,反射光比较强,所以说玉不琢,不发光。
)12.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即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所以说船到江心很难停下。
)13.捞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是镜中花。
(在水和镜中成的像是虚像,所以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
)14.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
(平静的池水是平面镜成像,由于光的折射所以池水看起来变浅。
)15.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物体运动的相对性,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6.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声音遇到物会反射回来即回声。
)17.一叶遮目不见泰山。
(光在同一种匀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18.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彩虹是由于光的色散而形成的。
)物理知识与古诗词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先人在创作时巧妙地借用了许多物理知识,使其作品大放异彩。
而新课程理念强调“注重学科渗透”思想。
我们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从中获益的还应有隐藏其中的物理知识,而诗词类的试题成为近几年中考题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古诗词中的能量知识1. 苏轼的诗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诗词中涉及到能量转化情况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2、白诗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词中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机械能。
二、古诗词中的参照物知识1、毛泽东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是,其中“坐地”是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而“日行”则是相对于太阳在运动。
2、白《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山相对出”是以船为参照物,“孤帆日边来”是以河岸为参照物。
3、《闪闪红星》歌词中“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山走来迎”是以船为参照物,而“山不动,是船行”是以岸为参照物。
4、“昨夜一阵大风,把井吹到篱笆外面去了”。
井被吹走篱笆墙外是以篱笆为参照物的。
三、古诗词中的热学和分子动理论知识1、陆游《村居山喜》中“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诗词中“花气袭人”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
2、旭《山中留客》中“纵使晴明无雨色,乳晕深处亦沾衣”。
——露的形成(液化)。
3、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液化)。
4、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何暗香来”——扩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5、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凝华)6、郭沫若《游武夷泛舟九曲》“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扩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四、古诗词中的声音知识1、唐诗《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能区分“钟”和“鼓”是根据音色来判别的。
2、郦道元的《三峡》中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描写。
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现象,当反射回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就可以听到回声。
五、古诗词中的光学知识1、诗人高骈在《山亭夏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诗句中“浓阴”是光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形成的无光区域;而“倒影”则是光反射时的成像现象,并且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唐朝诗人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平面镜成像知识。
3、“潭清疑水浅”——光的折射4、仲淹诗句“皓月千里,-静影沉壁”——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
5、白诗词“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光的直线传播。
6、禹锡《望洞庭》诗句“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光的反射“遥望洞庭山水色,盘里一青螺”——平面镜成像7、杜牧《盆地》诗句“齿破苍苔地,偷它一线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平面镜成像。
8、白《早发白帝城》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光的色散。
9、吴伟《题饮图》诗句“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平面镜成像11、千里江陵一日还:运动速度大12、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句诗是以山为参照物,船相对于山是运动的13、无边落木萧萧下:树叶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地面落14、不尽长江滚滚来:江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地势低的地方流动15、沉舟侧畔千帆过:相对运动的描述,由于自己的船没有动,旁边的船相对于自己都在运动中1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我国,东方比西方地势低,江水在重力作用下向低处流动。
(物理+地理)17、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由于月亮离地球远,所以月光照射的围大。
(物理+地理)1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1、声音的传播不会物理知识与古诗词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先人在创作时巧妙地借用了许多物理知识,使其作品大放异彩。
而新课程理念强调注重学科渗透思想。
我们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从中获益的还应有隐藏其中的物理知识,而诗词类的试题成为近几年中考题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古诗词中的能量知识1. 苏轼的诗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诗词中涉及到能量转化情况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2.白诗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词中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机械能。
二、古诗词中的参照物知识1.毛泽东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是,其中“坐地”是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而“日行”则是相对于太阳在运动。
2.白《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山相对出”是以船为参照物,“孤帆日边来”是以河岸为参照物。
3、《闪闪红星》歌词中“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山走来迎”是以船为参照物,而“山不动,是船行”是以岸为参照物。
4、“昨夜一阵大风,把井吹到篱笆外面去了”。
井被吹走篱笆墙外是以篱笆为参照物的。
三、古诗词中的热学和分子动理论知识1、陆游《村居山喜》中“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诗词中“花气袭人”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
2、旭《山中留客》中“纵使晴明无雨色,乳晕深处亦沾衣”。
——露的形成(液化)。
3、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液化)。
4、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何暗香来”——扩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5、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凝华)6、郭沫若《游武夷泛舟九曲》“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扩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四、古诗词中的声音知识1、唐诗《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能区分“钟”和“鼓”是根据音色来判别的。
2、郦道元的《三峡》中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描写。
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现象,当反射回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就可以听到回声。
五、古诗词中的光学知识1、诗人高骈在《山亭夏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诗句中“浓阴”是光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形成的无光区域;而“倒影”则是光反射时的成像现象,并且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唐朝诗人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平面镜成像知识。
3、“潭清疑水浅”——光的折射4、仲淹诗句“皓月千里,-静影沉壁”——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
5、白诗词“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光的直线传播。
6、禹锡《望洞庭》诗句“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光的反射“遥望洞庭山水色,盘里一青螺”——平面镜成像7、杜牧《盆地》诗句“齿破苍苔地,偷它一线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平面镜成像。
8、白《早发白帝城》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光的色散。
9、吴伟《题饮图》诗句“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平面镜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