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土地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合集下载

浅析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浅析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CAIXUN财讯-131-浅析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四川大学法学院 泽仁措姆 / 文西藏的生态环境一直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

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和浪费资源的人为活动的产生,以及一些自然原因致使西藏的生态环境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分析了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以及影响西藏生态环境的因素,为改善和促进西藏的环境状况的治理对策。

西藏作为全国生态环境重点保护的地区之一,分析、研究其生态环境的问题,制定有力的保护和治理措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西藏 生态环境 保护措施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主体,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级”之称。

总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

大部分地区寒冷、干旱、缺氧、自然灾害频繁,气候好的地区无霜期也在120~14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在50~5000mm ,地区分布极不均匀,有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自然条件恶劣。

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西藏的经济发展与全国其他省区相比,经济发展滞后,因此,西藏全区环境质量迄今为止基本上保持稳定,西藏的水、大气环境污染较轻,工业废水的排水量不大,工业废气的排出标准在国家控制的范围内。

区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截止1999年底,全区现已发现矿产99种,2千余处矿产地,探明储量的矿产有55种,有20种矿产保有储量列全国前十位,在国内占有重要位置的优势矿产有铬、铜以及硼等为主的盐类矿产和地热能。

拉萨在大气环境质量方面仍是中国最洁净的城市之一,西藏自治区至今未发生严重的污染事故,西藏的自然生态环境仍然是目前地球上为数不多的保持最良好的地区之一。

然而由于西藏生态环境自身的脆弱性加之人类活动的影响乃至破坏,已产生了不小的环境隐患,有些问题已在局部地区明显暴露出来。

影响环境的主要原因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由于西藏地处高寒、干旱的高原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干扰能力低,加之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藏地区的开放和资源的开发,人为的破坏,生态环境出现逐年恶化趋势,自我更新能力差,一旦遭到破坏,在很长时间内难以恢复。

西藏地区的四大生态环境问题

西藏地区的四大生态环境问题

西藏地区的四大生态环境问题西藏地区的四大生态环境问题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中学龚继梅初中地理“青藏地区”学习参考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南边疆,地理坐标N26°50′~N36°53′,E78°25′~E99°06′,东西长约2000千米,南北宽约1000千米,面积12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

由于地势高亢和山脉阻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理环境。

青藏高原是我国著名的“江河源”和“生态源”,西藏地区是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生态环境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近些年,由于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原因,西藏地区的生态环境出现恶化的趋势。

一、水土流失西藏的土壤侵蚀主要包括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三种类型,此外,在一些地区重力侵蚀和泥石流也很发育。

水蚀区主要集中于藏东的“三江”流域、雅鲁藏布江流域中游等降水较多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在雅鲁藏布江中游,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面积的80%以上。

由于山高坡陡,表层岩石破碎,土壤熟化程度低,土层砾石含量高,一旦地表植被遭到扰动或破坏,极易造成大面积的侵蚀,甚至诱发滑坡、泥石流,引发严重灾害。

风蚀区主要集中在阿里地区、那曲地区的中西部及加查山以西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区。

这些地区土质疏松,加之干旱少雨,地表植被稀少,大风作用常造成严重的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分为冰川侵蚀和冻土侵蚀,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多、土壤水分含量较高的高海拔地区。

西藏东南部的念青唐古拉山脉东段和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分布较多的海洋性冰川。

冰雪经常崩落,冰川活力旺盛,由于其补给量和消融量很大,经常形成爆发性洪水泥石流。

大陆性冰川主要分布在昆仑山、喜马拉雅山中段北坡、青藏高原内部山地。

大陆性冰川侵蚀作用较弱,但夏天会突然滑动,造成灾害。

过渡性冰川主要分布于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南坡,其侵蚀作用介于海洋性冰川和大陆性冰川之间。

青藏高原的环境和灾害问题

青藏高原的环境和灾害问题

青藏高原的环境和灾害问题青藏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高原总面积的1/2,是我国最大的高原。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

由于地势高亢和山脉阻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理环境。

青藏高原是我国著名的“江河源”和“生态源”,对我国生态环境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近些年,由于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原因,西藏地区的生态环境出现恶化的趋势。

一、水土流失青藏高原的土壤侵蚀主要包括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三种类型,此外,在一些地区重力侵蚀和泥石流也很发育。

水蚀区主要集中于藏东的“三江”流域、雅鲁藏布江流域中游等降水较多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在雅鲁藏布江中游,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面积的80%以上。

由于山高坡陡,表层岩石破碎,土壤熟化程度低,土层砾石含量高,一旦地表植被遭到扰动或破坏,极易造成大面积的侵蚀,甚至诱发滑坡、泥石流,引发严重灾害。

风蚀区主要集中在阿里地区、那曲地区的中西部及加查山以西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区。

这些地区土质疏松,加之干旱少雨,地表植被稀少,大风作用常造成严重的风力侵蚀。

冻融侵蚀分为冰川侵蚀和冻土侵蚀,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多、土壤水分含量较高的高海拔地区。

西藏东南部的念青唐古拉山脉东段和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分布较多的海洋性冰川。

冰雪经常崩落,冰川活力旺盛,由于其补给量和消融量很大,经常形成爆发性洪水泥石流。

大陆性冰川主要分布在昆仑山、喜马拉雅山中段北坡、青藏高原内部山地。

大陆性冰川侵蚀作用较弱,但夏天会突然滑动,造成灾害。

过渡性冰川主要分布于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南坡,其侵蚀作用介于海洋性冰川和大陆性冰川之间。

多年冻土区和季节性冻土区主要分布在喀喇昆仑山、昆仑山以南至雅鲁藏布江北侧及藏南谷地。

雅鲁藏布江南侧海拔4200米~4780米的地带亦为季节性冻土区。

其次是山坡上的草皮和表土在重复的冻融作用下,一旦被水饱和、稀释则形成融冻泥流,顺坡沿冻土层徐徐蠕动。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西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因其高海拔、寒冷气候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而具有独特的农业特点。

在长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下,西藏地区的农业现状和农作物种植方式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和农作物种植方式入手,分析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西藏地区农业现状1. 自然环境西藏地区地处高原,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米以上,气候寒冷,土壤贫瘠,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偏少。

这些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构成了较大的困难。

2. 农业模式西藏地区主要以传统的农耕为主,主要农作物包括青稞、藏青稞、青稞麦、高原蔬菜等,种植方式主要是人工耕作,缺乏现代化农业设备和技术。

牧区的草原养殖也是当地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

3. 农业产量受自然条件和农业技术限制,西藏地区的农业产量一直较低,农产品供应不足。

再加上部分地区交通不便,农产品销售市场狭窄,农业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

二、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1. 种植适应性更强的作物针对高海拔、寒冷气候和贫瘠土壤的特点,可以选择种植适应性更强、耐寒抗旱的作物,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比如青稞和藏青稞就是适应高寒条件的优良农作物,可以进一步研发培育更耐寒、更适应当地环境的品种。

2. 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引进农业科技支持,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包括高产栽培技术、新型施肥技术、抗病虫害技术等。

适应西藏地区特殊气候和土壤条件,采取合理的灌溉排水制度,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科技水平,提升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3.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农业机械化设备、农业生产资金等,提高西藏地区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

加强对农业生产资金的金融支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 发展现代化畜牧业在牧区,要加强对畜牧业的发展,引进高产优质家畜,加强畜牧业科技支持,提升养殖业和牧草业的整体水平。

积极发展有机畜牧业,提高牲畜品质和养殖效益。

5. 加强农产品市场营销加强对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开发,建立稳定的农产品供销渠道,拓宽西藏地区农产品的销售市场。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与保护对策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与保护对策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与保护对策青藏高原,作为全球最大的高原,其壮丽的风景和独特的生态环境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关注。

然而,与其广袤的美景相对应的是其脆弱的生态环境。

本文将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保护对策。

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性首先体现在其脆弱的地理环境上。

该地区地理位置偏僻,冬季长、寒冷且多风,极易发生地质灾害。

此外,青藏高原植被稀疏,土壤贫瘠,水资源较为匮乏,使得其生态系统更容易受到破坏。

同时,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导致了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进一步破坏。

为了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应加强环境监测和预警工作。

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监测体系,可以及时发现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问题,并根据预警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

其次,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资源利用政策。

青藏高原地处边远地区,相对落后,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但是,对资源的开发必须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因此,应加强对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大对非法采矿、乱砍滥伐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此外,还应优化农牧业生产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推动农牧民转型升级,引导农牧业向生态农牧业转型,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除了上述措施,还需要注重科研和教育培训。

通过加大科研力度,深入研究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技能水平,以提升整个社会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度。

此外,国际合作也是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方式。

青藏高原的生态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国自身,也影响到世界范围内的气候变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因此,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共同拟定保护措施,并积极推动实施。

总之,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是不容忽视的,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是全社会的责任。

只有通过加强环境监测、科学合理的资源利用政策、科研和教育培训以及国际合作,才能有效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让后代子孙继续享受这片美丽的土地带来的福祉。

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变化

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变化

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变化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被誉为“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对于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和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是影响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加剧,青藏高原的气温也在不断上升。

这导致了高原冰川的融化加快,水资源的供应不稳定。

同时,高原地区的降水量和降水强度也发生了变化,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干旱的现象。

这导致了高原生态系统的不平衡,造成了植被减少、土壤侵蚀加剧等问题。

其次,人类活动对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由于高原地区的特殊性,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尤为敏感。

在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中,高原地区的农牧业以及能源开发等活动不断扩大。

大量的人类活动导致了土地的过度开发与利用,引发了植被退化、草原沙化等问题。

其中,过度放牧是造成青藏高原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牧民放牧过度,导致草原被掠夺,破坏了草原的生态平衡。

此外,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变化也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例如,青藏高原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是中国主要江河的发源地之一,为国内供水提供了重要支持。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水资源受到了严重威胁。

水资源的减少和不稳定性对于农牧民的生活带来了困扰,也给高原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

面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

首先,加强环保意识,提倡绿色生活方式。

政府加强环保宣传,增强民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其次,建立生态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加强对高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

政府在青藏高原建立了一系列自然保护区,限制人类活动,保护植被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此外,政府还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以减缓气候变化对高原地区的影响。

西藏生态保护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西藏生态保护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西藏生态保护现状及其保护对策摘要: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区、敏感区,也是世界山地冰川最发育的地区和亚洲多条重要江河的源头区。

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质量与功能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水资源供应、气候系统稳定和碳收支平衡,对于维护我国乃至世界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西藏;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前言:西藏生态保护措施及发展方向,要站在保障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历史高度,坚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的态度,抓好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工作。

一、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西藏地处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因此保护西藏的生态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西藏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政策及法规。

首先,政府出台了《西藏生态环境保护法》,明确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原则和目标。

这项法律为保护西藏的生态环境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其次,政府还制定了相关的保护细则,如《西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西藏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这些规定了各类土地的合理利用和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措施。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环境监管,建立了生态环境监测体系,通过不定期的监测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同时,政府还大力推进生态补偿政策,通过经济手段来激励和引导各方面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例如,对于生态环境脆弱区域的农牧民,政府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鼓励他们改变传统的农牧经营方式,采取更加环保的方式进行生产。

此外,政府还鼓励企业进行绿色发展,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从根本上改善西藏的环境质量。

在保护政策及法规的推动下,森林植被覆盖率逐年增长,湿地面积得到有效保护,濒危物种的数量得到稳定。

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也得到了提高,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更加深刻。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区域差异性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地区的生态破坏问题仍然突出。

西藏高原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西藏高原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西藏高原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西藏高原地处喜马拉雅山脉的中心,是世界屋脊的象征。

这片广阔而神秘的土地孕育了丰富而多样的生态环境。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人类活动的增加,西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西藏高原的气候变化是该地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长期以来,西藏高原一直以其高寒、稳定的气候而闻名。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西藏高原的气温在不断上升。

2019年,西藏某地的气温首次超过了摄氏30度,创下了历史新高。

这种升温趋势导致了冰川的消融加速、高原湖泊的蒸发增加,进而对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了威胁。

其次,过度放牧和草地退化也严重影响了西藏高原的生态环境。

相较于其他地区,西藏高原的植被更为脆弱。

然而,由于人口的增加和放牧业的发展,过度放牧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

长期以来,西藏高原的草地被大量牲畜过度利用,导致土壤侵蚀和草场退化。

这不仅影响了动物的生存环境,也影响了农牧民的生计,使得西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面临更大的威胁。

此外,旅游业的发展对西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重要影响。

西藏高原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探访。

然而,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大量的旅游车辆和游客的涌入给原本宁静的高原环境带来了噪音和空气污染,并可能导致景区内的生态破坏。

因此,合理规划和管理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在面对这些生态环境变化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考虑到这些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首先,气候变化对农牧业的影响不容忽视。

农牧民是西藏高原的主要居民,也是该地的主要经济活动。

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水源减少等问题使得农牧业变得更加困难。

农牧民不得不面对粮食和饮水问题,其生计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此外,草地退化也直接影响了农牧民的经济收入。

草地的退化导致了牲畜饲料的匮乏,使得养殖业面临困境。

农牧民不得不面临着养殖成本的增加,从而减少了他们的经济回报。

最后,旅游业的影响也需要考虑到。

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收入的增加,这对于西藏高原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全力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应对举措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全力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应对举措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全力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应对举措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

青藏高原最重要的资源在生态,最特殊的生态要素是冰川和雪山。

青藏高原的冰川覆盖面积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巨大的冰川系统对高原生态体系及其气候变化、水资源环境等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影响。

覆盖面积达到4.4万平方千米的“超级冰川”,孕育了众多的高原湖泊群,其湖泊面积达到全国湖泊总面积约50%。

超级冰川和湖泊群孕育了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超级水塔”,进而孕育了占全国44%的河流蕴藏水能,成为世界上河流水能蕴藏量较集中的地区之一,奠定着中国乃至亚洲的水系格局,成为中华文明及亚洲诸多文明的源泉,滋养着周边约30亿人的生息和发展。

所以,将冰雪资源纳入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理念中,极有必要,极为重要。

耸立在欧亚大陆中部的青藏高原,居于大气对流层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高度中,具有超过250万平方千米的辽阔面积,4万多条冰川形成的庞大冰原系统,成为全球同纬度最大的冰川作用中心,形成了独特的地形动力环境和热力分布规律,对全球大气环流走向、全球气候变化等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机与放大器、全球生态系统的调节器和稳定器。

青藏高原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中华民族赓续发展和中华文化持续传承的重要保护地,也是全球生态环境和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护地。

所以,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工作,而是事关全局大局的重要工作;不是某一段时间某个区域的事情,而是“利在千秋,泽被天下”的重大事情。

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全球可持续发展”思维,协调各方力量各种资源共同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全局谋划整体把握科学践行先进生态保护理念,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

西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西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西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背景及简介西藏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中国境内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环境最特殊的地区之一。

西藏自然资源丰富,是整个中国的重要战略资源区,拥有丰富的水、矿、草和林等自然资源。

近年来,西藏的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与经济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西藏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西藏的生态环境长期以来受到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土地退化、黄沙肆虐,草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氧气稀薄等问题日益突出。

山峰、湖泊、草原、森林等自然景观遭到破坏,生态功能退化,生态系统稳定性与健康程度严重下降。

农业、牧业、旅游业等经济活动也对西藏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草原退化西藏是我国重要的草原区,有草地面积约为5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草地面积的25%以上,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草原最为生态纯净的地区之一。

但是,近年来,由于不合理的放牧管理和不断地人类干扰,草原退化问题日益严重。

退化的草原面积每年递增,大量的草原草种被破坏。

水资源短缺西藏水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集中地之一。

但是,由于气候变化、盐碱化、水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西藏内陆湖泊面积逐年缩小,河流水位下降。

农业、牧业等经济活动也使得水资源短缺问题愈加严重。

森林砍伐西藏的森林面积约为1.45万平方公里,占西藏总土地面积的9%左右。

森林为众多灌木、树木以及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环境和食物来源。

但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和农业、牧业等经济活动的发展,森林砍伐现象日益严重。

过度砍伐导致西藏的土地荒漠化、水源失去保护和冰雪融化物质大量排放等生态问题。

西藏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西藏生态环境面临严重破坏的原因非常复杂。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不合理的发展过去的发展方式忽视了生态环境,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保护。

西藏大力发展旅游业、矿产资源、垃圾填埋等,这些行业的不合理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也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区域性支柱产业发展区。

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变得越来越紧迫。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相互关联的,如何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下重要的议题。

一、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生态环境包括大气、水和土壤等多个部分组成。

青藏高原处于高寒荒漠气候带,气候干燥,缺乏水源。

同时,青藏高原地广人稀,人口密度低,但随着近年来国家对青藏高原的开发投资力度不断增大,这里遭遇了空气、水和土壤等方面的严重污染。

首先,青藏高原的空气质量下降严重,特别是北部地区。

大量工业废气和机动车污染排放,使大气质量受到严重破坏,形成了显著的酸雨、雾霾、黄沙暴等不良气象现象。

其次,青藏高原地区的水资源也面临严峻挑战。

由于干旱缺水和环境污染,青藏高原的水资源受损严重。

同时近年来,一些支流水域被大规模利用,导致水流量严重下降。

水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多次引发水资源危机。

最后,青藏高原的土壤受到破坏,造成固体垃圾淤积、农业化肥滞留、土地开发丛林破坏等问题,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和土地沙漠化等后果。

二、生态环境保护需求的紧迫性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不仅是地方问题,更是全球性问题。

青藏高原北纬26度以上的区域所处的大气环流模式,使其对全球气候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系统承载了全球约30%的冰川,还是全球重要的水源,对全球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同时,青藏高原居住着少数名族和牧民,与其环境相依相存,对其较高的生活水平要求环保迫在眉睫。

因此,完善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的途径。

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不仅是生态环境保护,也包括保障最贫困群体的生存和发展。

同时,实施可持续发展对当地地区生态与经济的发展也会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生态环境保护提高了民众的福祉。

《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是针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中所面临的问题制定的一部法律,旨在更好地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提高高原生态系统的功能稳定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对高原地区资源的管理和控制。

本文就该法律进行详细解析,介绍其涵盖的内容和实施建议。

一、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问题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也是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口增长,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生态问题的主要表现为土地退化、草原退化、水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成为必然选择。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的主要内容1. 建立生态保护制度。

该法律明确规定,要通过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治理,形成生态保护的整体性制度,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加强资源管理。

该法律重视对资源的管理和控制,包括草地、林地、湿地和水资源等方面。

要加强对开发面积的控制,绿色开发,注重保护性开发等。

3. 发展环保产业。

该法律明确规定,要加强环保产业的发展,鼓励投资,鼓励环保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4. 加强科学技术应用。

科技的进步在环境保护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法律要求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手段,持续提高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平。

5. 制定行政法规。

政府应制定相关的行政法规,规范和约束开展相关的环保工作,包括管理、保护和恢复以及对违规行为的处罚等。

三、实施建议为了更好地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强化观念。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严峻,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应促进广大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的增强。

2. 完善机制。

完善青藏高原生态环保机制。

建立健全的生态环保处理机制、检测监测机制和监管机制。

3. 加强宣传。

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于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其保护对策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其保护对策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其保护对策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迅猛增长,全球生态环境面临了严峻的挑战。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脆弱性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原因,并提出几项有效的保护对策,以期促进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一、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原因1. 气候变化:青藏高原处于高海拔地区,气候条件极端,容易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暖导致高原冰川退缩、雪线升高,进而影响水资源供应和生物多样性。

2. 土壤侵蚀:青藏高原地质复杂,土壤贫瘠且容易脱水,容易发生土壤侵蚀。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特别是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农业活动,土壤侵蚀问题日益严重。

3. 生物多样性丧失:青藏高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许多珍稀物种正面临着生存的威胁。

其中包括藏羚羊、藏野驴等珍稀物种。

二、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保护对策1. 水资源保护:加强青藏高原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体系。

同时,合理规划水资源利用,推广节水技术,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

2. 调整畜牧业结构:鼓励农牧民转变传统放牧方式,逐渐转向集约化养殖。

加强对畜牧业的管理,实行生态补偿政策,推动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扩大保护区范围,加强保护区管理力度,维护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

鼓励科研机构和公众参与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和生态监测工作。

4. 推广可持续农业技术:引导农民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有机农业等可持续的农业实践,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鼓励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民收入。

5. 加强国际合作:青藏高原的生态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加强与国际组织、邻国的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政策和措施。

综上所述,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及国际合作,我们可以有效地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中国西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西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西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国西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之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赋予了它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西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保护西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和民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西藏高原的生态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政府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鼓励人们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在学校和社区,开展了大规模的环境教育活动,提高了公众的环保意识。

同时,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规章,加强对环境破坏行为的打击力度,从源头上遏制了破坏环境的行为。

其次,西藏高原的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过去几十年里,大量树木被砍伐,土地被过度耕种,这导致了草原退化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为了修复这些损害,政府采取了采用人工种植、树木保护、退耕还草等措施。

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使得西藏高原的植被得到有效恢复,水土保持能力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再次,西藏高原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

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再是对立的关系,相反,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政府大力推进了农牧民转移就业政策,将农民从原本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转而从事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可持续发展的行业。

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减轻了过度开垦和放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同时,科技进步也为西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更加准确地监测到环境变化的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保护。

例如,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草原盖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补植和管理;利用无人机进行空中巡查,对违法砍伐行为进行监测和取证。

科技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效率和精确度。

然而,要想实现西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与创新。

首先,各级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西藏藏北高原土地沙化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西藏藏北高原土地沙化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关t调:土地沙化;藏北高原;危害
土地沙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 ,作为世界各国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 一,该问题备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国 内外学术界对土地沙化问题进行野外考察 和实地研究,本文主要针对西藏藏北高原 土地沙化情况做出研究,重点对该环境问 题的危害和治理措施加以分析。
一、土地沙化的概念 现阶段。国内外学术界对土地沙化概 念的理解并未达成一致,国内部分学者认 为土地沙化是认为活动影响下的沙地活化 现象;还有部分学者理解为受到不同气候 的影响,由于自然或者认为因寨导致土地 呈现沙物质为主的土地【1】。结合本次研究 内容,笔者更倾向于后者的理解方式。 二、土地沙化的原因分析 1.自然因素 1.1自然因素影响 藏北高原在西藏的北部,位于冈底斯 山脉、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昆 仑山脉之间。东西长约2400公里,南北宽 约700公里,面积约占西藏的五分之三。 平均海拔4500m以上,更是青藏高原的核 心。藏北高原是青藏高原高寒地带,也是 旱季大风持续期最长、风力最强的地区。 降水稀少,年降水量仅为1 00—300mm,植 被覆盖率低,尤其是以那曲市东三县为主, 无乔木及灌木生长。随着全球气温的影响, 藏北高原的冰川退化严重。由于风蚀、冰 川蚀出现使藏北高原出现一定的土地沙化 问题。 1.2土体结构影响 藏北高原表层以典型的砂壤土为主, 保水性能较差,土体结构较疏松,在干旱 少雨、植被覆盖率低、风力较大的情况下 易出现土地沙化的问题。 2.人类原因 2.1生产生活建设 随着当地异地搬迁等相关政策的不 断实施,使人口密度集中,生产生活相 对集中,人为活动相对加剧,不同社会 群体活动类型逐渐增多,使得本来脆弱 的土地变得更加严峻,土地沙化现象也 愈演愈烈。 2.2过度放牧 藏北高原是典型的纯牧业区,畜牧业
4.加强滨河湖生态建设 加强滨河湖带生态建设,在河湖岸周 边建设植被缓冲带和隔离带。河湖滨带是 河流及湖泊水域与流域陆地生态系统闻的 过渡带,是河流及湖泊重要的天然屏障, 不仅可以有效滞留陆源输入的污染物,还 有净化湖水水质的功能。通过滨河湖生态 建设可以有效较少河湖周边土地沙化的问 题。 5.建立生态保护区 藏北高原基本属于羌塘自然保护区内, 可以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外建立市级或者县 级小面积生态保护区,在本保护区内以封 育保护为主,辅以治理,以治理促保护, 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提高水源涵养能 力。 五、结语 通过本文简单分析,本研究重点对 藏北高原土地沙化的危害和治理进行研 究.通过探讨可知,藏北高原土地沙化 的危害不仅影响着西藏的生态状况甚至 是影响着国家的生态面临的危害,相信 不久的将来国家一定能够改善目前水土 流失的问题。 参考文献: [1】I杨宁.土地沙化与林业防沙治沙措

西藏高原的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研究

西藏高原的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研究

西藏高原的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研究西藏高原是中国最为庞大的高原地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土地资源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

由于西藏高原地势高耸,海拔极高,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西藏高原的土地资源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有效地利用和保护这片宝贵的土地。

首先,针对西藏高原的特殊地理环境,我们需要科学而谨慎地利用土地资源。

西藏高原属于冷却高原,气候寒冷,土壤贫瘠,草原面积广大。

在这样的环境下,农作物的种植可能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因此,我们应该侧重发展畜牧业和特色农业。

畜牧业是西藏传统的主要经济产业,发展畜牧业能更好地利用高原的草原资源,增加农民的收入。

同时,我们还可以培育适应高原环境的农作物品种,并采取科学的农业技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量。

其次,为了保护西藏高原的土地资源,我们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西藏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将影响全国的生态平衡。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高原的生态系统。

首先,加强禁止乱占草场、乱砍滥伐等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严格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其次,鼓励农牧民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提高他们对土地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此外,还可以推动植被恢复工程,加强对高原湿地和水源的保护,防止水源的枯竭与河流的污染。

在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方面,西藏高原还应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西藏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也是西藏旅游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然而,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与土地资源的保护相协调。

我们应该注重发展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同时要制定合理的旅游规划,避免大规模的开发和过度经营,防止对土地资源造成破坏。

同时,我们还可以对古建筑和文化遗址进行保护和修复,让人们在享受美景的同时,了解和尊重西藏的文化传统。

最后,利用科技手段改善土地利用效率,也是西藏高原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

科技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手段来保护土地资源。

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与保护

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与保护

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与保护青藏高原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之一,也被誉为“世界屋脊”。

然而,在长期的自然与社会发展进程中,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和土地退化等方面探讨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介绍相关的保护措施。

首先,青藏高原地区面临着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青藏高原地区的平均气温上升,冰川融化加剧,降水不均衡现象明显,雨雪量减少等问题日益突出。

这不仅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影响,同时也对全球的气候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青藏高原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植被和动物资源,但近年来,由于过度放牧、非法狩猎和环境破坏等因素,许多物种正面临灭绝的危险。

比如,藏羚羊、雪豹、神仙鸟等珍稀物种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此外,青藏高原地区还是中国四大源头之一,保护好这里的生物多样性对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第三,青藏高原地区的水资源问题同样引起广泛关注。

青藏高原是世界的水源之一,承载着大量的冰川和高原湖泊。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这里的冰川融化速度加快,湖泊水位下降,甚至出现干涸的情况。

这不仅威胁了当地居民的饮水安全,也对下游地区的水资源供应造成了影响。

最后,青藏高原地区的土地退化问题亟需关注和解决。

土地退化是由于长期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的管理措施导致的,尤其是放牧压力过大和过度开垦农田等因素。

土地退化不仅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还直接威胁到当地牧民的生计。

因此,加强土地的保护和恢复是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解决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政府和各有关方面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对青藏高原地区的环境监测和研究,及时掌握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

其次,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力度,强化对物种保护的监管和管理。

同时,加强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农牧业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模式和绿色生态农牧业的实施。

西藏察隅县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西藏察隅县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西藏察隅县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西藏察隅县是一个人口稀少、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的地区。

生态环境建设对该县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分析察隅县的现状及对策。

一、现状分析1. 自然环境察隅县地势高峻,气候多变,景色优美,素有“天山脚下、大峡谷中、沟壑千沟、山峰万峰”之称。

但随着气候变化、人类开发和环境污染的影响,察隅县自然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近年来,该县出现了土地荒漠化、水源减少、水土流失、森林砍伐等问题,涉及面广泛。

2. 经济察隅县的经济基础薄弱,主要依靠农牧业和旅游业发展。

这两种产业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

由于察隅县地理环境独特,自然景观丰富,使其成为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

农牧业占据了该县经济的大部分,但这些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地的生态环境。

而且,由于当地发展经济的可持续性不足,生态环境的破坏往往是不可避免的。

3. 文化察隅县是藏族和景颇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在该县的文化中,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

许多少数民族在传统文化中保留了一些与自然环境有关的特色,如人们对神山的崇拜、对动植物的保护等。

但现代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压力对这些传统文化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正面临严重的危机。

二、对策分析1. 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加强对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在生态保护方面,要加强政府与居民的共同参与与协作,促进公众更加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 拓展可持续发展模式要注重发展可持续发展模式,建立尽可能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

提高当地农牧业和旅游业的科技含量,加强对企业的环境保护控制,同时通过政策和资金的引导,提高公民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和实践。

要积极保护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环境的融合。

建立与少数民族文化价值体系相适应的社区环境,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

4. 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保障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常态性机制,加强对重点生物群落和野生动植物等保护的执法力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 2 0 年 实施 天然林 保护工程 以前 . 00 西藏原始 森
林林 区遭 到大规模 工业 化 的采伐 . 国 、 在 省道 沿线 、 城
草地 的畜产品产 量 比内蒙 、 新疆低 2 3 l ~ 倍 2 l 。
填周 边等人 为活 动较多 地 区的原 始森林 破坏严 重 . 原
始森林 面积不 断减少 . 迹地 面积逐年增加 区森林 资 全 源二类 调查成果 显示 . 原始森 林活立木 蓄积量 与 19 91 年一类 清查相 比减少 了 3 0 万 m E 00 3] 7
区总 面积 的 4 . % 15 6 1 . 土地 生产 潜 力 低 4
到 21 0 0年的 2 3万人 在牧 区人 口不断增 长的压力 9
下. 过度放牧 . 就十分脆弱 的高原牧草地进行掠夺 对本 式 的索取 . 一步激化草畜矛盾 . 剧 了草地 的沙化 和 进 加 退化 目前退化草地 面积 约 29 8பைடு நூலகம்5万 h 2占全 自治 2 . 5 m.


草正常生长 、 发育 的需要 。1 9 ~ 0 1 9 0 2 0 年土壤 养分含 量 仍处于下 降趋 势。 目前, 耕地有机质 、 速效氮 、 速效磷 、 速
效钾 含量处 于中 、 低水 平的耕地分别 占 8 . 、9 %、 3 % 8. 2 7
9 .%和 4 .%【 3O 30 5 ]
第 1 0巷 第 6
2 1年 1 01 2月
广 东 土 地 科 学
GUANGDoNG LAND CI S ENCE
VO .1 1 0 NO.6 1e . 01 ) c.2 1
西藏土地生态环境 问题与对策
郭健 斌 张红锋
( 西藏农牧 学院, 西藏 林 芝 80 0) 60 0
摘 要: 土地 生态环 境 是人 类生存 发展 的基 本 条件, 经济 、 是 社会 发展 的基 础 。为 了实现 经济 的可 持续 发展 目标 , 强西 藏 加 的综合 竞争 能 力, 区域开 发过 程 中要注 重土 地生 态环 境建 设。 文 对西藏 土地 生态 环境 现状 与 存在 的问题 进行 分析 , 在 本
1 . 土地利 用类型 丰富 . 2 牧草地 占绝对优 势
由于受 高原海拔 、 地貌和水热条件 变化的影响 , 区
农业利用为 主 . 农林牧相结合 。 在藏东南则 自河谷 向山 顶依 次 出现农 地 、 春草场 、 地 、 冬 林 夏秋草 场和 不宜 利
用土地裸岩 、 石砾地与冰川 积雪地 【 从东南 部到西北 , 1 ] 。
区草地 总面积 的 4 .8 31% 如果 除去无人 区草地 和不 能 利用 的草地 面积 . 退化 草地 面积超 过 5 %E 0 6 ] 草地 沙化 和退 化使 草原面 积减少 和天然 饲草生产 能力 下降 . 不 但导致牲畜膘 情下降 。 抵抗灾 害能力差 . 还对 以草为 主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腹地 . 高寒缺氧 , 虽然农 业开发
原 始森林破坏后 . 造成大 面积山体裸露 . 森林生 态
系统 自我调节 能力 和抵御 自然灾 害的能力下 降 .造 成
洪涝、 干旱 、 冰雹 、 雨 等 自然灾 害频 繁 发生 , 暴 山体 滑
22 牧 草 地 退 化 严 重 _
和平解放 以来 . 尤其是 民主改革 以来 . 西藏人 口生 产得到空前发展 .加之 国家对少数 民族计划生育 的倾
斜政策 .西藏人 口总数从 15 9 9年的 1 2 0万人增 加 2. 8
曲部分县是无林 县。 牧草地在全 区分布最广 . 但各地 区 数量差异显 著 , 曲、 那 阿里和 日喀则三地 区牧草 地就 占 全 区牧草 地 8 .1 其 中那 曲牧 草地 面积 最 大 . 3 %. 2 占全
第 6期
郭健斌等 : 西藏 士地 生 态 环 境 问 题 与 对策
4 1
布着森林 土壤 、 亚高 山草甸 土与高 山草甸 土 、 山草原 高
全氮含 量则降至 0 5 0 0 . %~ . %.远不能满 足作物及 牧 0 1
土 、 山漠 土等四个土壤地带 。土壤颗粒组成 。 高 也从东
南 到西北 逐渐变粗 , 土壤 质地 由壤质 变为沙 质 、 质 。 砾 因而使土地质量 呈现明显的地带性特点 2 ]
江两河” 流域 ( 雅鲁藏 布江及其支 流年楚河 、 拉
萨河 ) 是藏 民族发 源地 , 从事农 耕 的地方 , 是 耕地集 中 连片 . 区 8 %的耕地分 布在该 区域 . 全 0 东部 和东 南部仅
有少量分 布 . 区有近 l 全 0个县 内无耕地资 源。区 内林 地资源大 多数 集 中于气候 温暖湿润 的东 南部 。 阿里 、 那
西藏 自治 区土地资 源面积为 1 0 l s mz占全国 . x Oh 。 2 国土面积的 l 同期全 区人 口 2 7万人 . 均土地资 / 8 7 人
源面积 0 3 m2 . 4h . 4 是我 国人 口密 度最低 省区。在西藏 . 寒冻与极度干旱气候 以及坡 陡土薄 、砾石多等难 以克
阐 明了土地 生 态环境 恶化 的原 因, 出土 地 生态环 境 建设 的对策 。 提 关 键词 : : 生态 环境 问题 : 策 西藏 土地 对
La o o y I s e a unt r e s ei Ti e nd Ec l g s u nd Co e m a ur n b t
1 西藏 土地 资 源利 用现 状
11 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大 . . 难利用土地面积大
藏北高原湖盆牧 区和藏北高原未利用 区 西 藏土地 资源开 发利用 总体特 点是 牧草地 多 . 林 地次之 , 也不 足牧草 地 的五分之一 , 但 耕地 和居 民点 、 工矿 、 交通运 输用地 等建设用地 也极少 。7 6 17 m2 . x 0 7 h
a d s ca e eo me tT c iv eg a f c n mi s san be d v lp n , t n t e i e h n i ec mp t i ea i t; h u d n o il v l p n . o a h e et o l o o c u t i a l e e o me t s e gh nT b t e s o ei v b l y wes o l d h oe r e v t i
业 的发 展
3 5 g m . 7 0k/ 2与理论产量相差 2 5倍 。 h
西藏草原 的载畜能力 十分 有限 .牧草生 长期仅有
23 原始林地破 坏严 重 . .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6个月左 右 . 冷季 草场严重不 足 . 加上 传统 的以游牧为
主 的经 营方式 . 草地生产力 明显低于全 国水 平 . 每公顷
积的 0 6 其 他农用地 ( 园地 ). x 0 mz占农用 . %: 4 含 1 6 15 , 2 h
地 面积 的 01% 全 区建 设 用地 仅 占土 地 总 面 积 的 . 5
005 。 . %
1 . 土地利用类型呈地带性分布 . 3 区域 差异 明 显
3 3 %。 5.8
西藏农 、 、 牧 林土地有 明显的垂直变化 规律 。高海 拔 区域土地利用方式 以牧 业为主 .低海拔 河谷地 区以
2 西 藏 土地 生 态环境 存 在 的主 要 问题
21 耕地 面积减少 . . 土壤肥力退化严重
近年来 .中央实行 的积极 财政政策 和西部大开发 战 略 . 断加 大对西藏基 础设施 建设 、 不 推进城镇 化发展
等方 面的投资力度 .西藏非农 业建设用地需求 量不断 增加 . 之生态退耕等原 因 , 自治 区耕地数 量逐年减 加 全 少 1 9 9 9年 到 2 0 0 4年全 区累计减少耕地 0 4万 h , . 8 mz
服和改 造的限制 因素 .形成 了难 利用土地面积 大的特
点 土地资源 中 。 农用地 7 6 17 m , . x 0 h 2占全区土地资源 7
总 面积 6 . %. 45 6 建设 用 地 63 l4 mz占土地 总面 积 . 0 . x h 的 0 5 未利 用 土地 42 x 0 h z占土地 总 面积 的 . %. 0 . 1 m . 5
Ab t a t T el n c lg c l n i n n n e s n i l o d t no u n l i ga d d v lp n; t sas efu d t n f c n my sr c : h a d e oo ia v r me t sa s e t n i o f ma i n n e eo me t i i lo t o n ai so o o e o i ac i h v h o e
域 内土地资源利用类 型丰富 。全 区土地 大致 可分为六
个 区域 . 分别 是 : 藏东 高 山峡谷农林 牧 区、 南边 境高 藏
山深谷 林农 区 、 中高 山宽 谷农 区 、 山湖 盆牧农 区 、 藏 高
随着海拔升 高和远离海洋 . 水热条 件渐趋恶 劣 . 次分 依
基金 项 目: 西藏 自治 区科 技 斤项 目“ 西藏耕 地 土壤养 Y  ̄N 变异 与肥 力综 合评 价 ”藏科 发 [0 9 1 2号 ) Y_ ( 2 0 36 。
农 用 地 中 .牧 草 地 6 5 17 m . 占农 用 地 面积 的 . x 0 2 4 h 8 . %, 3 4 牧草地面积居全 国首位 ; 0 林地 1 7 1 7 m2占 . x0 h , 2 农 用 地 面积 的 l. % : 地 3 x 0 m2占农 用 地 面 63 耕 3 . 15 . 6 h
历史悠久 。但 大部分地 区热量 和降水都较 同纬度 的长 江 中下游少很 多 。区内光 照充足 , 昼夜 温差 大 , 适合青
稞、 小麦生 长 , 但耕 作 土壤 土层 薄 、 砂性 重 、 石 多 、 砾 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