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拓展模块下第一单元测试B卷(有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B卷」(满分120分)
一、选择训练(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红色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储(chǔ)存薪(xīn)水酱(jiàng)油约(yāo)二斤鸡蛋
B.镊(niâ)子惊闺(guī) 街坊(jiēfang)安土重(zhòng)迁
C.挪(nuó)窝房檩(lǐn) 伺(sì)候噌(cēng)的一声
D.庠(xiáng)序坍塌(tān tā)虾蟆(háma) 胡同之没(mò)
2.选择书写正确的一组()
A.呈现干皱寂寞奇耻大辱
B.遗迹凝固石碑鲜嫩润择
C.楚词艳丽苍烟瞬息万变
D.藤萝花瓣桔梗满怀热眈
3.选择用词正确的一组()
(1)右侧在夏天是一片荷塘,现在也只剩下了冬日的__________。
(2)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__________。
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__________,忽高忽低,如泣如诉。
(4)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__________。
A.凄冷广阔呼啸冷清
B.清冷广阔呼啸凄清
C.凄冷广阔呼啸清冷
D.清冷开阔呼啸凄清
4.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黄山松铁骨冰肌;异萝松天下罕见。
B.几枝松,几个观松人,溶出溶入;一幅幅,有似古山水,笔意简洁。
C.一刹那火球腾空,凝眸处彩霞掩映。
D.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
5.下面破折号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可是,直到今年──五十多岁了,才有机会第一次穿过三峡。
B.这江水……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胯下坐骑么?
C.不要小看第一个……人,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不,他们的步履更为艰难,他们的业绩更为伟大。
D.他们被一个钢铁的意志──党的意志团结在一起,正在向新的“三峡”进军。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北京人爱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他们总是__________,冷眼旁观。
②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__________,逆来顺受。
③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__________。
A.置之不理安分守己和和气气
B.置身事外安分守己奉公守法
C.置之度外安分守己和和气气
D.含糊其辞安分守己奉公守法
7.《胡同文化》的语言有的朴实,有的典雅。
两者互相结合,富有表现力。
品味下列语句的丰富内涵,分析有误的选项为()
A.虾米皮熬白菜,嘿!
一个“嘿”字,充分表现了北京市民吃了虾米皮熬白菜之后的那种极其满足感,证明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不高”的看法。
B.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
北京人,真有你的!
对别人无可奈何,只能自我安慰,充分表现了北京人的那种忍耐性格,最后“北京人,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有局外人的佩服和赞叹。
C.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
D.哪儿也比不了北京。
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
通过一位阅历丰富的老人之口,北京人骄傲自大的神气毫厘毕现。
8. 下面红色的词语意思基本相同的一组是()
A. (1)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睨的飞鸟。
(2)时间过去了半年多,事情已初露端睨。
B. (1)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
(2)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百万言,作者却并不滥用笔墨。
C. (1)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
(2)多年来,我也常想到汨罗江一游,凭吊屈原投江的地方和为纪念他而建的屈子祠。
D. (1)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摇头者,有叹气者,有彷徨者,有哭泣者。
(2)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
9.给下面一段文字划分层次,最正确的一项是()
(1)我们生活在一个开辟人类新历史的光辉时代。
(2)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对许许多多的事物都产生了新的联想、新的感情。
(3)不是有许多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的山峰、澎湃翻腾的海洋吗?
(4)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
(5)睹物思人,这些东西引起人们多少丰富和充满感情的想象!
A. (1)/(2)/(3)(4)/(5)
B. (1)(2)/(3)(4)/(5)
C. (1)/(2)(3)(4)/(5)
D. (1)/(2)(3)/(4)(5)
10.下列词语中红色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约而同:约,约定。
B.安土重迁:重,重新。
C.冷眼旁观:冷,冰冷。
D.忠心耿耿:耿耿,心事重。
11.《胡同文化》一文中,作者认为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
A.忍。
B.安分守己
C.逆来顺受
D.“有理让三分”,“得饶人处且饶人”
12.“‘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燥,别起急,眯着。
北京人,真有你的!”言有尽而意无穷。
对这段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生动的口语, 具有“谈话风”的特点。
B.体现了北京人用儒道互补精神对待事物。
C.把北京人凡事不必太认真、不必太放在心上的心理揭示得活灵活现。
D.体现了作者对北京人由衷的钦佩之情。
13.“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句中“忽然”一词的作用主要是() A.表明船行速度之快
B.表明景物变化之大
C.写出了水势落差之大
D.写出了感情变化之大
14.《废墟的召唤》中,作者凭吊废墟的目的是()
A.通过对圆明园废墟的描绘,意在引起人们对像圆明园一样的废墟的关注,并付诸行动改变它。
B.引起人们对像圆明园废墟一样凝固的事物的关注,召唤起一种积极改革、弃旧更新、寻求新的建设和发展的时代精神。
C.宣扬废墟的警示作用,呼吁人们正视废墟。
D.让人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15.关于《废墟的召唤》题目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的题目借“废墟的召唤”来暗示对改革的呼唤。
B.也是在呼唤人们为处于落后状态的祖国和民族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C.题目体现了文章的主旨,主要是在告诫人们牢记历史不要忘记过去。
D.号召人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填空训练(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胡同文化的精义是“()”,是(),()。
2.《胡同文化》文中反映的胡同文化的真正含义是:北京人或者说
是我们中国人()的思想意识。
3.框外()的西山,这时却全呈黛青色,(),一派()的模样,
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
4.()如酒,()如梦。
那不浓不淡处使想起春日的(),这铺天
的()需要多少个藤萝()啊。
5.行程是艰险的。
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有(),有(),
有()。
6.《废墟的召唤》作者是()代()作家()原名()。
7.“废墟的召唤”运用了()的手法,写了一个()、()、()的“废
墟”。
8.胡同文化的真正含义:()。
9.《过万重山漫想》是一篇(),但它不同于一般的()其特点在
于()。
10.《废墟的召唤》一文中废墟召唤的是一种()的精神。
三、判断题(共8小题,每小题1分,共8分)
1.《胡同文化》用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叙事抒情。
2.《把栏杆拍遍》是一篇带有小说性质的文章,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了辛弃疾怎样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3.春秋战国时期,汉族使用兵车作战,还不习惯于骑马。
于是,有了北魏拓跋珪的“胡服骑射”。
4.《内蒙访古》是一篇游记。
5.《内蒙访古》语言简洁流畅、活泼生动;《把栏杆拍遍》语言富于形象性和节奏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6.“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青玉案》。
7《胡同文化》整篇文章只有“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九个字,表明这是一篇序,作者并没有把这篇文章当作正儿八经的序来写,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篇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
8.促使辛弃疾成就了一个千古爱国词人的主要因素是辛弃疾个人的才能和思想。
四、简答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废墟的召唤》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后文却说“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远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2.《废墟的召唤》中“召唤”具体指的什么内容?
3.“过万重山漫想”,“漫想”的起点在何处?终点又在何处?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开始漫想的?
4.《内蒙访古》一文,作者是怎样评价赵武灵王的,理由是什么?
5.“修长城”和“胡服骑射”的重要性是一样的吗?哪一个更重要?为什么?
6.《胡同文化》一文中胡同文化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从“胡同”里发现“文化”意蕴的?
五、阅读题(共2道题,每题10分,共20分)
(一)
①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
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②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
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
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
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
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1.①②两段的中心句,分别是:
(1)第①段的中心句为(不超过30字)(2分):
(2)第②段的中心句为(限12字)(1分):
2.从语序的角度分析,第①段有一个倒装式句子,请注意筛选:
(1)这个句子的倒装部分为(1分):
(2)若将全句梳理和调整一下,其正常语序为(2分):
3.语段告诉我们胡同里的居民有何种心态?其封闭性表现在何处?
(1)居民的心态,可概括成两个方面,即:
①.
;(不超过12字)(1分)
b.。
(5字)(1分)
(2)胡同文化从居民身上体现出来,其封闭性也表现为两点,它们是:
①.
;(限15字)(1分)
②.。
(限18字)(1分)
(二)
①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②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A(溅落、迸溅、溅起)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B(映衬、逗乐、挑逗)。
③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④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⑤但是我没有摘。
我没有摘花的习惯。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⑥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
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
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
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⑦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⑧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⑨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宗璞《紫藤萝瀑布》)
1.根据文章内容,在第②段的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A”、“B”两处。
(2分)
A处应填
,B处应填
2.“‘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这是从原文抽出的一个段落,将其放回原处,应放在
段与
段之间。
(1分)
3.这篇散文是围绕对
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
(1分)
4.揣摩下列语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者丰富的想像力)(2分)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2)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5.如果说开始“我”是因紫藤萝的茂盛辉煌而“不由得停住了脚步”,那么后来“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是因为。
(1分)
6.追求积极又含蓄的主题是宗璞写景散文的一贯风格。
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旨,并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3分)
六、写作(45分)
1.优美的风景、名人的名言,都会引起你对周围生活的思考。
请你拿起笔,把你的想法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小文段,要求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10分)
2.精神生活是每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所不可或缺的。
著名作家毕淑敏曾写过一篇题为《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散文。
她说,若有可能,要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第一间盛放对人的爱和恨,第二间盛放事业,第三间用于安放自己。
你需要怎样的精神生活,又将怎样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呢?试以“我的精神空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35分)
注意:这种精神空间的构建,可以和毕淑敏女士相同或相似,也可以有所不同。
你可以只就其中一间小屋来写,也可以兼及两间或三间小屋,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创意来构建新的小屋。
文章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答案
一、选择训练
1. C
2. A
3. C
4. B
5. C
6. B
7. B
8. D
9. B 10. A 11. A 12. D 13. D 14. B 15. C
二、填空训练
1. 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2. 保守封闭
3. 娇红、鲜嫩润泽、雨后初晴
4. 浓处、淡处、紫藤萝、霞锦、花瓣
5. 挫折、迂回、后退、失败
6. 现、女、宗璞、冯宗璞
7. 拟人、百废待兴、渴望变革、期待尊重
8. 北京人或者说是我们中国人保守封闭的思想意识
9. 游记,游记,不注重游记、重在抒怀
10. 渴望改革
三、判断题
1. 对
2. 错
3. 错
4. 对
5. 对
6. 错
7. 对
8. 错
四、简答题
1. 不矛盾,前文说的是改造历史,后文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
作者是经历一定的挣扎和思考。
2. 号召人们继续奋斗,以改造历史。
“内容”就是指方法和环境。
与年轻人的对话更说明了人们在探索未来的道路上寻找希望,做出努力,尽每一个“我”的责任。
3. 起点──夔门;终点──船过三峡。
带着神往之情的作者在穿过三峡时面对奇景感慨之极,头脑出现了空白,然后跳出了古怪的念头。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触景生情”。
4. 作者认为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理由──他修筑了长城,发布了胡服骑射的命令。
5. 作者用一个递进复句来说明“胡服骑射”比“修长城”更重要,且用了两段文字来强调这一点,因为这种敢于破除根深蒂固的强大习惯势力,向异族学习新事物的改革精神,不仅当时有重要意义,而且具有长远有历史意义。
6. “封闭”、“满足”、“袖手”、“忍安”。
作者通过介绍评论北京的胡同来剖析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从而揭示胡同文化的丰富内涵。
五、阅读题
(一)
1. (1)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2)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2. (1)即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2)胡同文化即使不是北京文化最主要的部分,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3. (1)①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②破家值万贯。
(2)①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②有人在胡同里一住几十年,舍不得挪窝儿。
(二)
1. 迸溅、挑逗
2. ③与④之间
3. 紫藤萝(或紫藤萝花)
4. (1)将花比喻为“瀑布”,形象地表现了花之繁茂,隐含了生命的绵延长远。
(2)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花的勃勃生机和烂漫情趣。
5. 作者被紫藤萝生命的顽强和美好所鼓舞(意思对即可)。
6. 文章通过描写紫藤萝花的勃勃生机,点明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个人生哲理。
(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