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余华作品中的死亡情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余华作品中的死亡情结

作者:李衍鹏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9期

[摘要]余华是一个常写死亡,又能用死亡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深入理解的作家。这与他童年的经历息息相关,正是这段经历引发了余华的死亡情节。

[关键词]余华死亡情结探析

[中图分类号]I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088-01

余华是一个常写死亡,又能用死亡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深入理解的作家。他认为,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化作了永恒。为什么他的作品中会如此多地描写死亡?这跟他的人生经历又有什么关联呢?

一、儿童体验——余华的死亡情结

余华的童年岁月是在医院度过的。父亲是一位外科先生,母亲是内科医生。他的祖父母在其出生前已经过世,外公外婆居住在另外的城市,在他的记忆里,外婆从没有来过县城,只有外公隔上一两年才来看他们一次。

与同龄人不一样,余华和他的哥哥没有拉着祖辈们的衣角成长,而是在医院里到处乱窜,他们喜欢上了病区走廊上的来苏水儿的气味,学会了用酒精球擦自己的手。他们经常看到父亲手术服上沾满血迹走过来,看上他俩一眼,又匆匆走去。繁忙的工作使父亲不愿站住脚和孩子说上一两句话。他们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地在医院里游荡。

余华读小学的时候,他们家搬到了医院的宿舍楼,医院在他们家对面盖了一幢小房子,将它作为太平间。后来的日子,余华几乎在哭泣声中成长。那些因病去世的人在火化前都会在余华家窗户对面的太平间里躺上一夜。余华听到了这个世界上最为丰富的哭声,什么样的声音都有,以至于到后来让他感到那已不是哭声,那哭声里充满了难以言传的亲切,一种疼痛无比的亲切。一个炎热的夏天,余华午睡醒来后,第一次走进对面的太平间,第一次发现太平间里竟然极其凉爽。太平间对于余华来说不是死亡,而是幸福和美好的生活,就像海涅的一句诗:“死亡是凉爽夜晚。”

二、余生中灵的飞跃

若说余华的作品就只是揭示了死的可怖,恐怕是太低估这位作家了。余华作品的意义其一固然是写出了死的必然,另一方面,却在死后余生中写出了生命的顽强与尊贵。

《活着》里的福贵是作品中惟一一个暂时逃过鬼门关的人。在目睹了父母、仇人龙二、妻子、战友、女婿、外甥的死亡后,福贵在以后的日子里已经有些大彻大悟的意思了。这其中的一幕幕死亡剧情,都成了一杯杯洗净主人公灵魂的圣水。想象一下,青年时的福贵是个怎样荒唐的纨绔子弟啊!嫖、赌,视别人的尊严如草芥,把家业败了个精光。父母的死,让他觉醒;仇人龙二的死让他明白了人世的无常,开始感恩惜福;到后来,家珍、有庆、凤霞、二喜、苦根一系列的死使他一次次更深地理解到生命的本质,体悟到所有生命的脆弱和卑微、无奈与痛楚。这时的福贵反而在看透一切后找回了自身的顽强、高贵,不怨天、不恨命,活得从容淡定,心无外物,举重若轻,行云流水般潇洒。因为他学会了尊重生命,也就赢得了生命对他的尊重。夕阳在山,一个老人,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的身影,正是“活着”的真谛所在。那种深切的爱,那种博大的纯粹的爱,也真的只能让人“欲辩已忘言了”。

《许三观卖血记》算是余华小说中一个几乎没有死人的团圆剧,况且后来人家还子女有成呢。许三观一次次卖血,也一次次站在生死之交。也许有些夸张?不是的,膀胱涨破会死,失血过多会死,感染会死。虽然不是九死一生,但也不是没有死亡的先例。许三观一次次卖血,也是一次次向人们展示着一个市井小民的酸甜苦辣,这是一个不一定崇高却一定伟大,不一定完美却绝对动人的灵魂。相信每一个读者都会为许三观一路卖血救子的经历唏嘘不已。这个男孩也许是他的儿子,也许不是,这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是一个人,是人就有生存的权利,这种生死关头的感情才是最能打动人的。许三观只知孩子是自己养大的,是许家的子孙,就算不是亲生的又怎样?亲情总是不变的啊。

三、小结

余华小说多写死亡,一刀斩断温情脉脉的面纱,直视淋漓的鲜血;又多写余生,重新找寻死亡阴影下显得尤为珍贵的生命价值。重亲情,守善道,揭示活着的意义和人性的强韧。前一层面使人猛醒,感受危机四伏,从而不盲从,不轻信,不愚昧;后一个层面给人以温暖,领悟生命的真谛,从而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懂得淡然。一个伟大的命题在于揭示真理与彰显意义并存,一个伟大的作家,同样也是如此,余华,当无愧也。

【参考文献】

[1]余华.余华作品集[J].南海出版社,2005年版.

[2]张永清.新时期文学思潮[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吴义勤.中国当代新潮小说论[J].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