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的创立教案

合集下载

经济特区的建立教案

经济特区的建立教案

经济特区的建立教案【篇一: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能力目标通过对改革开放实践和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当前一些重大的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通过了解自己身边的变化,使学生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好处。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2.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1.本课内容决定了本节教学应采用情境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演示,创设情境,然后提出探究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模式为:创设情境—探究知识—归纳结论。

2.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收集深圳等经济特区成功的资料,通过师生互动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其模式为: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搜集信息资料—推理论证—结论与评价。

3.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搜集资料,结合课文内容,编写图表,训练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学习方法。

把握本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史实。

【注】不求统一的模式,不求统一的方法,但要注重引导自学,注重启发思维,注重激励参与,注重合作学习,注重联系实际,注重鼓励质疑。

经济特区的创立 教学设计

经济特区的创立 教学设计

报告文学:《深圳的斯芬克斯之谜》(节选)陈秉安1977年11月,邓小平来到广州,听取了广东省经济方面负责人王全国的报告。

王全国在报告中从广东是侨乡又毗邻港澳等有利优势,谈到粉碎“四人帮”后,全省加紧恢复经济,但百废待兴,问题依然不少。

广州市场供应紧张,姓常说:“四季常青吃菜难”“海岸线上吃鱼难”“边防宝安一代,偷渡外流严重”。

听完报告的邓小平说:“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逃港,主要是生活不好,差距太大,生产生活搞好了,才可以解决逃港问题。

”……1979年春节过后又出现群体性逃港局面。

那时宝安县(今深圳)农民一年收入是134元,深圳河对面香港新界农民的年收入却是1.3万港币。

这种群体性逃离并非偶然,宝安县档案馆的资料显示,从1949年解放到20世纪70年代末,宝安县共有119274人次参与外逃。

1979年3月6日,广东省批准了宝安县委《关于发展边防经济的若干规定(13条)》的报告。

根据1979年任深圳市委书记的张勋甫会议(批复下来时宝安县已经改深圳市):“13条”不仅允许边境村庄与香港做生意,还扩大到允许宝安县的十四个公社都可以这样做……对外留成比例60%归个人,40%归国家”此后,全深圳市很快掀起了一个抓活经济的热潮。

而根据档案显示,最早一批进入深圳投资办厂,“试水”中国改革开放的那批人,不少便是当年的逃港者。

随着港商过河,工厂办起来了,越来越多的逃港者回到了故土。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习仲勋在工作会议上提出让广东先行一步的问题,要求划出一块地方来,搞特殊政策,办出口加工区。

面对习仲勋“特殊政策”的要求,邓小平回复“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1980年8月26日,在叶剑英主持召开的五届人大会议上,正式宣告了深圳经济特区的诞生。

从此,深圳市变成了深圳经济特区,担负起为中国改革开放探路的历史重任!……1982年初,深圳蛇口工业区拟聘请外籍人士当企业经理,遭到一些人的责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设计:4.1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设计:4.1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4)掌握“走出去”战略,理解“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2)运用上网查询资料,课堂组织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3)通过设置“为什么最早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方建立经济特区?”“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等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

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3)教育学生珍惜生活、奋发学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波助澜。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本节课综合性很强,涉及历史、地理、经济常识等学科内容,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获取史料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如首选深圳等四个地区设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的原因分析。

要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历史地图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可以课前让学生准备中国地图,随着课堂内容的进行,学生自己在地图上进行标注,完成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我国对外开放初步形成的特点,从区域上讲,我国对外开放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它是区域开放、梯次递进、逐步扩大的。

高中历史必修2教学设计11: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2教学设计11: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目标】1.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走出去”战略;浦东开发目的及影响;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走出去”战略的提出;浦东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教学方法】1.通过谈话、提问、归纳分析、比较等方式,帮助学生把握对外开放的全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利用历史资料、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形式多样的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教学重难点】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春天的故事》导入讲述新课:一、经济特区的创办1.经济特区概念: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它地区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2.经济特区的特点(1)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2)以吸引和利用外资为主(3)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经济所有制形式(4)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3.设立4.影响: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沿海对外开放城市 2.沿海经济开放区深圳汕头厦门珠海海南秦皇岛天津大连烟台连云港青岛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湛江北海广州沿海开放城市深圳汕头厦门珠海海南秦皇岛天津大连烟台连云港青岛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湛江北海广州珠三角闽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沿海经济开放区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讲述邓小平与上海浦东的开发 2.结合内容及教材相关知识思考假如你是当时的邓小平,你决定加快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是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3.由学生相互探究合作交流后,教师与师生合作共同完成上述问题。

初中历史经济特区建立教案

初中历史经济特区建立教案

初中历史经济特区建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经济特区的概念及其发展背景。

2. 掌握经济特区建立的意义和影响。

3. 分析经济特区的成功案例。

教学重点:1. 经济特区的概念和背景。

2. 经济特区建立的意义和影响。

3. 经济特区的成功案例。

教学难点:1. 理解经济特区建立的复杂性。

2. 分析经济特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经济特区,有哪些经济特区的成功案例。

二、讲授(15分钟)1. 经济特区的概念和背景。

2. 经济特区建立的意义和影响。

3. 经济特区的成功案例。

三、讨论(15分钟)1. 同学们分组讨论经济特区的建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2.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四、展示(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对经济特区建立的见解,分享对经济特区成功案例的分析。

五、引导思考(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下,经济特区在我国的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撰写一篇关于经济特区建立的短文,包括经济特区的概念、意义和影响。

七、复习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复习总结,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教学资源:1. 教材《历史》2. 讲义、幻灯片评估方式:1. 学生讨论表现2. 学生展示表现3. 作业表现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讲解、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经济特区建立的内容和意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引导,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

经济特区教学设计

经济特区教学设计

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经济特区措施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了解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经济特区措施。

通过分析,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经济特区措施及效果。

重点: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经济特区措施。

难点:各经济特区措施的不同点。

讲授一.建立经济特区(1)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

(2)保税区,亦称保税仓库区。

(3)出口加工区。

(4)自由边境区。

(5)过境区,也叫中转贸易区。

做练习册相关题目。

第一课时[复习回顾]:1 出口信贷。

2、出口补贴。

3、商品倾销。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回顾、总结。

[讲授新课]第二节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经济特区措施.经济特区是一些国家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和鼓励对外贸易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

所谓经济特区,是指一些国家或地区在其国境以内、关境以外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并在交通运输、通讯联络、仓储与生产方面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并实行免除关税等优惠待遇,用以吸引外国企业从事贸易与出口加工工业活动。

经济特区的建立,有助于吸引外国投资、引进先进的生产与科学技术,增加本国的财政收入,从而繁荣本国的经济。

(1)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

自由港亦称自由口岸,一般设在港口或港口地区;自由贸易区亦称自由区或对外贸易区,一般设在邻近港口的地区或港口的港区。

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除名称不同,所处的地理位置略有不同外,在性质、特征、作用等方面基本是一样的,所以人们一般都把它们并为一类。

无论是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都是划在关境以外,对进出口商品的全部或大部实行免征关税,并且允许外国或本国的厂商在港内或区内自由从事生产、加工、储存、展览,拆改装等业务,然后免税出口,以促进本港或本地区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和外汇收入。

(2)保税区,亦称保税仓库区。

这是一国海关设置的或经海关批准注册、受海关监督和管理的可以较长时间存储商品的区域。

第二课时(3)出口加工区。

这是一些国家或地区在其邻近港口或机场附近的地区,划出一定的范围,配以良好的码头、车站、道路、仓库、厂房等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以及提供免税等各种优惠待遇,以吸引外国企业和本国企业在区内投资办厂,生产的产品全部或大部出口销售的加工区域。

经济特区PPT教案

经济特区PPT教案
★ 班加罗尔从80年代末期开始吸引了国际软件和 高科技公司的注意。1987年开始,德州仪器开始在 班市开展外包业务。1991年,IBM进驻班加罗尔。 之后的通用电器在此设立研发中心。
3. 巴拿马科隆自由贸易区 巴拿马地处中美洲,面积77,082平方公里,人口
270万,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普遍使用英语。 巴拿马运河横贯本土,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 科隆是巴拿马共和国第二大城市,仅次于首都 巴拿马城,位于大西洋一端巴拿马运河入口处一 侧。科隆自由贸易区位于科隆市东北部,初期建 区面积为49公顷。 1948年6月17日由美国商务部倡议、巴拿马国 民议会通过18号法令,建立科隆自由贸易区。 科隆自由贸易区是美洲大陆同类自由区中最大和 最活跃的一个。多年来形成了拉美贸易的中心地 位,并成为拉美贸易的集散地、转口中心。
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
同年5月实施启动。

园区的目标是:把苏州工业 第22页/共44页
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园林
中 国 - 新 加 坡 苏 州 工 业 园 区
第23页/共44页
2.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
★ 新竹市位于台湾西北部,距台北市70公里,新 竹工业园区位于新竹市东南部
第26页/共44页
(2)发展
★ 50年代开始,印度负责火箭和卫星空间研究的 国防研究发展组织、印度科学研究组织、国家航空 实验室、印度斯坦飞机制造公司等一批国字头的高 科技研究机构在班加罗尔扎根,形成了以空间技术 、电器和通讯设备、飞机制造、机床、汽车等产业 为龙头的一批产业,逐步奠定了班市雄厚的科研基 础,成为印度有名的“科学城”。
第9页/共44页
B. 企业经营自由 企业经营的内容和发展方向,

第九章 经济特区电子教案

第九章 经济特区电子教案

科学园区的主要特点
有充足的科技和教育设施,以一系列企业组成的专 业性企业群为依托;区内企业设施先进、资本雄厚、技 术密集程度高;园区地址一般选在靠近信息渠道畅通和 交通网络发达的大城市附近;优惠政策更加完善,并注 重形成创新和创业的环境,使投资者可以顺利地进行高 科技产业的投资活动。但各国对设在科学园区内的科研 机构和企业均有严格的规定。
自由边境区(Free Perimeter) 自由边境区是指在本国边境地区,按照自由贸易区或出
口加工区的优惠措施,吸引国外厂商投资,以开发边区经济 为目的的自由区域。凡区内使用的机器设备、原材料和消费 品,都可免税或减税进口。但商品从区内转运到本国其它地 区出售,则须照章纳税
过境区(Transit Zone) 沿海国家为了方便内陆邻国的进出口货物运
出口加工区exportprocessingzone出口加工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其港口国际机场附近的地方划出一定的范围新建和扩建码头车站道路仓库和厂房等基本设施以及提供免税等优惠待遇鼓励外国企业在区内进行投资设厂生产以出口为主的制成品的加工区域
第十二章 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其国境以 内、关境以外所划出的一定范围,并建立 良好的交通运输、通信联络、仓储等基本 设施和实行关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 外国企业从事贸易与出口加工工业等业务 活动的区域。
出口加工区和自由港、 自由贸易区的区别
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以发展转口贸易, 取得商业方面的收益为主,是面向商业的, 因而它属于贸易型经济特区;而出口加工 区则是以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取得工业方 面的收益为主,是面向工业的,因而它属 于生产型经济特区。
出口加工区的类型
综合性出口加工区
专业性出口加工区
对外国企业在区内投资 设厂的规定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设计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阐释了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过程及其主要成就,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目“经济特区的创办”,介绍了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经济特区相继于1980年和1988年成立,此后特区发展迅速,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第二目“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指出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进而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并在内地开放城市,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第三目“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主要介绍了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和浦东发展所依靠的有利条件,取得的重大成就。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没有系统性地学过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这方面的知识,而且本课概念较多,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前复印相关资料给学生,供学生自主学习时使用。

另外,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经济特区的设立情况,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了解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情况和意义;记忆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的含义,从而使学生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

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教学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讲述法、提问法、引导法、问题情境法、讨论发、思考分析法。

学习方法:问答式学习、阅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学习。

教学资源: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学科网资料、有关地图。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图片导入)展示深圳的今与昔的图片。

我国古代曾经流传过“点石成金”的故事,是什么“金手指”让深圳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小镇变成一个现代化大都市的呢?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推进新课一、经济特区的创办合作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第13讲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第13讲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13讲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夯实基础【P83】一、经济特区的创办【基础梳理】1.创办(1)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2)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2.特点(1)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2)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3)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3.意义(1)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的排头兵。

(2)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重难突破】新时期国家设立经济特区首选广东、福建沿海地区的原因(1)近代以来,广东、福建沿海地区被迫对外开放较早,历史上与海外有着密切联系,便于吸引外资。

(2)广东、福建沿海地区近代民族工业兴起较早,有着重要的工业基础,海陆交通便利。

(3)广东、福建沿海地区是著名的侨乡,靠近港、澳,便于对外联系。

【真题演练】【例1】1980年8月,经中央和国务院批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相继成立经济特区。

1982年上半年,上海《文汇报》以醒目的标题,公开刊登了《旧中国租界的由来》一文。

这篇文章从旧中国租界的形成谈起,影射建立特区。

这表明(D)A.沿海建立经济特区的实践未得到中央支持B.经济特区创办初期有形成变相租界的危险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遇到强大阻力D.改革开放初期面临艰难的思想解放的过程【解析】根据题干中“这篇文章从旧中国租界的形成谈起,影射建立特区”,可知当时人民在对待特区这个新生事物的看法上存在一定的分歧和模糊,说明在改革开放初期面临艰难的思想解放的过程。

A、B两项表述错误,C项内容与题干无关。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基础梳理】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目的:旨在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13_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_教学设计_教案_5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13_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_教学设计_教案_5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经济特区的设立情况,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2)了解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情况和意义。

(3)记忆上海浦东开发和开放的目的及影响。

过程与方法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对外开放的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与难点重点分析: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是重点。

之所以将其确立为重点,主要是因为学生一旦理解了对外开放的形成过程就很容易把握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而且也会对我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认识。

这一重点主要通过学生识图、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活动来解决。

难点分析: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是难点。

之所以将其确立为难点,主要是因为经济特区的创办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探索阶段,万事开头难,学生往往对经济特区的作用简单理解为只对特区本身产生的影响,实际上它对其他地区还有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理解了这一点,后面的知识点就迎刃而解了。

这一难点主要通过材料让学生活动探究,教师总结。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推进新课(板书)一、经济特区的创办1、设立:A、1980年建立的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B、1988年海南省经济特区建立指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思考,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在师生探讨交流的基础上完成练习。

2、特点材料:下面是1981年7月19日中央27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和经济特区工作会议纪要〉》的部分内容:(一)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四个经济特区内,全面行使国家的主权。

特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它的“特”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探究一:让学生阅读课文和材料,思考,什么是经济特区?“特”在哪里?与香港等特别行政区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3.成果展示:通过课本对比深圳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高中历史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高中历史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专心. 高中历史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一、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1、经济特区:①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行政区域,在经济上给与优惠政策和更多自主权,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特殊区域。

②最早特区:1980深圳,同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③1988.3,海南经济特区,我国最大的。

④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⑤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⑥以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为突破口,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2、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一些开放城市划出一定区域,而建立新型经济区。

以引进外资为主,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加工出口产品为主,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等特点。

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3、设立经济特区意义:①促进特区经济飞速发展②特区成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③特区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④成为对外开放的支点。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1984.5,开放天津、大连、上海、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2、1985,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2,形成沿海开放地带。

3、目的:加快利用外部资金、引进技术的步伐。

4、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标志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初步形成5、“走出去〞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形势,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国家鼓励具有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

三、上海浦东的开放和发展1、条件:依托上海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腹地广阔,辐射整个长江流域及全国;科技、人才优势明显,具有产业优势、资本雄厚等2、战略意义:1990.4,距定义浦东开放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经济特区》课件

《经济特区》课件

经济特区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资源环境压力
随着经济特区的快速发展,资源 环境压力逐渐加大,如何实现可
持续发展成为重要问题。
人才短缺问题
经济特区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但 目前人才供给存在短缺现象,需要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区域竞争压力
各经济特区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 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 的投资和企业入驻成为重要挑战。
01
02
03
全球化趋势
经济特区将更加融入全球 经济体系,加强与国际市 场的联系和合作,吸引更 多外资和技术。
高新技术产业导向
经济特区将注重发展高新 技术产业,推动产业升级 和转型,提高自主创新能 力和核心竞争力。
绿色可持续发展
经济特区将注重绿色可持 续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 护,推动经济与生态环境 的和谐发展。
《经济特区》ppt课件
目录
• 经济特区的定义与历史背景 • 经济特区的优势与作用 • 中国经济特区的建设与实践 • 经济特区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 结论
01
经济特区的定义与历史背景
什么是经济特区
定义
经济特区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通过提 供特殊的政策和经济环境,吸引外资 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特殊经济区域。
特点
经济特区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在税收、外汇、外资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同时吸 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和人才,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
中国经济特区的政策支持与优惠
政策支持
国家为经济特区提供了多项政策支持,包括税收优惠、土地供应、融资支持等,以促进其快速发展。
优惠政策
经济特区内的企业可享受关税、增值税等方面的减免,同时还可获得政府提供的财政补贴和奖励。
经济特区在全球的分布与影响
全球范围

“经济特区的建立”教学过程

“经济特区的建立”教学过程
过程
1979年5月5日,中共广东省委具体提出《关于试办深圳、珠海、汕头出口特区的初步设想》,“特区”一词第一次在正式的文件中出现。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意识到此时更重要的是要特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他建议中央尽快提出一些立法和章程。一个月之后,《广东省特区条例》正式开始起草,条例共二十六条,攻破了三个难点:
1984年春节期间邓小平到广东、福建等地考察。视察蛇口时,时任蛇口开发区管委会书记袁庚说:“我们有一个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邓小平的女儿邓榕提示说:“我们在路上就看到了。”邓小平说:“对!”邓小平的这个回答一语双关,态度鲜明,是对蛇口人的巨大鼓舞。袁庚说:“是邓小平同志给我们吃了定心丸,给了我们大胆改革的勇气。”邓小平对特区的成就表示满意,并为深圳、珠海、厦门3个特区分别题词。这不是一般的题词,这是对有关特区的争论作出的权威性总结。入
同学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经济特区的建立。当从文化大革命走出来的中国人把目光投向世界时,看到的是一个令人震惊和痛心的事实,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被远远甩在了后面。1978年,中国掀起了出境考察的热潮,这些代表团收集了大量的信息,基本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想法。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正式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然而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邓小平同志早在思考一个问题:改革开放,得寻找一个突破口,一个试验场。在这里放手搞,为全国开个窗口,为大面积改革探路子。这个试验场,就首先选在了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既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大特色。
一、土地使用权问题。土地的使用年限定为50年。
二、土地使用费问题。确定了要低于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原则,具体的规定由各特区自行制定具体办法。
三、企业所得税问题。这方面,不同的国家和差别很大。比如新加坡,对当地企业征收所得税高达40%,为了吸引外资,对外资规定免征税十年。香港的工业企业利润所得税为17.5%,条例初步规定特区12%,还可酌情减免。

高中历史必修2优质学案10: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2优质学案10: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一、经济特区的创办1.经济特区(1)建立:1980年,建立、、汕头、厦门经济特区;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2)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特殊政策的行政区域。

(3)经济特点:型经济。

(4)影响:特区的建设,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试验的适宜场所;推动我国对外开放的全面展开。

2.经济技术开发区(1)范围:在中国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中所划出的一定区域。

(2)经济特点:以外资、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加工出口产品为主,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等特点。

(3)影响: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改革试验、促进区域经济新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窗口、辐射、示范、带动作用;是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沿海开放城市(1)建立:年,开放、上海等个沿海港口城市。

(2)目的:加快利用外部资金、引进技术的步伐。

(3)地位:沟通国内、面向世界的现代化港口城市。

2.沿海经济开放区(1)建立:年,开放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

(2)扩展:年,沿海经济开放区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走出去”战略(1)背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形势。

(2)目的: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鼓励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

三、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建立: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2.目的:把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3.迅速发展的原因:上海长期积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以及独特的地理、交通、人才、产业优势。

4.影响: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

【合作探究】问题1 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何不同?问题2 从自然和社会的角度,综合分析我国沿海地区近代以来,尤其是近20年来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

课堂练习一、选择题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D.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成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大国。

初中历史《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教案

初中历史《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教案

初中历史《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理解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当今我国对外开放和近代中国开放的区别,逐步提升历史问题探究能力,同时培养合作探究、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难点】当今我国的对外开放和近代中国开放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提问:歌曲中说的“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为什么要画这样一个“圈”?引导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导入中提到的“画了一个圈”指的是什么?“画了一个圈”是指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教师展示改革开放前后深圳的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受深圳的发展变化。

教师介绍:深圳等对外开放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第一步,起到了窗口作用。

2.教师提问:歌曲中提到的“圈”后期是怎样一步步扩大的呢?1984年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后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教师介绍:目前我国对外开放区已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一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教师展示《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分步骤引导学生圈出经济特区一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对应的区域,直观感受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步骤和相关地理位置。

(二)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影响1.教师提问:大力实施对外开发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大了对外贸易,吸收了许多外资,引进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有力地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教学设计2: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学设计2: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标要求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背景2.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

3.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走出去”战略,理解“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掌握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4.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合作探究问题,参与讨论等活动,掌握好基础知识,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提高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

2.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的时代自豪感、责任感。

教育学生珍惜生活、奋发学习,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2.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重点难点1.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2.难点: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方法以“自主感悟、互动创新”教学模式为主,辅以其它教学方法。

主要通过情景导入——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知识整合——延伸拓展来组织探究,通过创设民主、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努力使学生通过“趣中激”,达到“乐中学”的目的。

教学过程设计【有机引入】播放歌曲《**的故事》导入新课,展示课题【自主学习】1.对外开放格局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初步形成?请简要概述其形成过程和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特区的创立
教学目标:
1、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2、通过材料分析经济特区设立的意义
3、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
重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新课讲授:
一分钟短片导入(感受对外开放后中国的变化)
【自主学习】
PPT展示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侨胞众多,资源丰富,便于吸引外资等有利条件,决定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自主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时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

1980年5月,中央确定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经济特区。

1988年建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问题:1、何为经济特区?
2、我国先后设立了哪些经济特区?
3、这些经济特区在地理位置分布上有什么特点?选择这些地方作为经济
特区是基于哪些因素考虑?
通过练习巩固知识点
【小组合作】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作用?
PPT展示
材料一
材料二:改革开放40周年时间里,深圳GDP从1979年的1.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2.24万亿余元。

材料三:2017年,深圳的知识产权数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质量不断提升,并取得优秀的成绩:发明专利申请量6万件,授权量1.9万件,同比增长22.6%和7.1%;有效发明专利维持5年以上的比例达86.3%,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根据学生回答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罗桂芝
2018年4月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