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河南产业集群发展:优势、不足及对策

河南产业集群发展:优势、不足及对策

河南产业集群发展:优势、不足及对策摘要:近年来,河南产业集群化趋势明显,带动了相关产业和产品的发展,已具有区域竞争优势。

发展产业集群已成为实现中原崛起的一个重要战略。

但总体来讲,河南的产业集群大多处于成长期阶段,多以传统产业和资源开采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较少,科技含量低,缺乏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促进河南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要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瞄准重点产业,突出产业集群的发展重点,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通过政策引导,提高产业关联度,完善产业链,增强产业集群专业化分工协作能力,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促进产业集群产业结构、层次优化升级,增强其竞争力。

关键词:产业集群;河南省;问题及对策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集群现象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浙江和东南沿海不少地区依靠产业集群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绩效,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近些年来,河南的产业集群也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总体来讲,河南产业集群发展还相对滞后。

此外,理论界也缺乏对河南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河南产业集群的顺利发展。

因此,研究和分析河南产业集群优势及不足并提出相关对策,对促进河南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和升级,提升河南产业集群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河南产业集群发展的效应及优势(一)河南产业集群发展的效应分析总体来讲,河南省产业集群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具有区域竞争优势,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独特的竞争力。

1、产业集群化趋势明显,部分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发展潜力较大。

近些年来,河南省的产业发展无论是在空间布局上,还是在产业配套上,都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集群化趋势,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如食品集群、纺织服装集群规模较大,关联行业多,带动作用强,对促进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据2006年10月15日《大河报》报道,全省现有年工业总产值1亿元以上的工业产业集群388个,涉及全省1399个乡(镇、街道)的6909个村(居)委会,共有企业单位12.9万个,实现工业总产值4501.6亿元,吸纳从业人员303.2万人,上缴税金257.6亿元,产品出口131.6亿元,产业集群已成“燎原发展之势”。

河南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与对策

河南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与对策

作者 简 介
王伟 ( 9 1 ),男 ,汉族 ,学历 :本科 。 18一
济 ,0 01 ,6 2 1 ,11 .
[】 鹃 . 南 省 集 聚 发 展 问 题 分 析 [ 河 南 财 政 税 务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3陈 河 J. J 报, 0 , ( : — 1 2 9 36 5 5 . 0 2 )0
3)创新能力不强 。我省大多数产业集 聚区处于筹建阶段 ,高新技 术产业所 占比例较低 ,还属于传 统的劳动 密集 型产业 ,起点低 、规模
论。
4 结语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 ,河南产业集 聚区建设和发展呈现 出了一派勃勃
生 机 ,已成 为 富 省 利 民 的重 要 推 动 力 和新 时 期 河 南 经济 发 展 的 主力 军 。 随着产业集聚区软硬环境 的日趋完善,河南正逐步发展为沿海产业转移 的重要投资地 ,一些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已从珠三角转移并落户 河南产业集聚区 ,解决 了外出务工人员在家门 口就业的机会 ,同时也带
1产 业集 聚 区发 展现 状 河南在产业集 聚发展方面取得 了很大 的成效 ,其中食品加工 、工艺 陶瓷、冶金 、煤炭、化 工医药 、纺织服装 、机械制造 、汽车配件等许多 行业 已形成 了特色产业集群 ,像漯河食品加工产业 、长垣起重机械产业 等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 。2 1 ̄4 ,通过对河南省3 2 00 月 个产业集聚区 1 规范整合 ,确定了首批1o - 8 4 产业集聚区的空 间布局 。这1o 产业集聚 84- 区较为均匀 的分布在河南 省各个 城市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为8 ,主 个 要分布在郑州、安阳、新乡 、洛阳、南 阳等地区 ,具明确定位 的产业园 为2 个 ,其余为综合型的集 聚区,约 占总数 的8 %以上 ,多是在各个县 3 2 市现有工业同基础上进~步形成的 ;从级别分布看 ,以国家级开发 区为 依托 的仅为4 ,聚集在郑州 、洛 阳两市 ;以省级 开发区为依托的有2 个 2 个 ,分布于各城市 ;占8%以上的为市 或县级开发 区。这些产业集聚区 5 分布均匀,符合地方实际 ,充分调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的积极性 。 2o  ̄ o 9 4月 ,河南省委 、省政府 出台了 《 关于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 科学规划科学发展 的指导意见 》,下发 《 关于加快产业集聚 区科学发展 若干政策的意见 》 ( 试行 ),明确提 出:到2 1年 ,全省力争培育营业 02 收入1 o oz 以上的产业集聚区2 3 ,5oL 以上 的产业集聚区1 , o 4, 元 —个 o, 元 f 0 个 ,10L 0" 元以上 的5 个 。据统计 ,2 0 年 ,河南产业集 聚区引进项 目 ' I O 09 4 7 ̄ ,实际利用省外资金达1 o f元 ,中国铝业 、中国电力等 18 24 ,2oL 2家 国内50 0 强企业落户产业集 聚区, 日 本东芝、美 国杜邦等6 家世界5o 7 o强

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王素一郑州市建设投资总公司【摘要】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一种内在规律,是市场配置资源、合理运用产业要素的客观要求。

本文分析了河南省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性。

同时结合河南省产业集群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调整优化河南省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中原经济区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一种内在规律,是市场配置资源、合理运用产业要素的客观要求。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都表现出了很强的生命力,为当地的经济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

重视和加强产业集群研究,促进河南省产业集群跨越式发展,对提高和完成国家关于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一、河南省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性当前河南省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何利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更好的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落实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发展产业集群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第一,产业集群有利于提高河南省集群内企业的专业化水平,形成核心竞争力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集群经济对专业化的强化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整个集群对主导产业的专注,这样有助于做出产业品牌;二是集群内的每个企业只专精于自己最具优势的一种产品(或工艺)的开发和生产,在细分的专业上做出最优品质、最低成本、最高效率来,这一点就是本企业的核心能力,并且每个企业都将大幅增加其所从事环节的产量,从而显示出规模经济的成本优势。

第二,产业集群有助于发挥资源共享与群体协同效应,获得外部经济和低成本优势。

具体表现为:共享公共产品和要素资源,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共同治理污染,降低企业环境治理成本;上下游产品及各种配套服务就近获取,降低运输成本;共享市场网络和区位品牌,降低营销成本;企业相互靠近和长期交流产生信任,降低交易成本,集群使得有关市场、技术、人才和客户的信息来源显得广泛、便捷、集中,降低信息成本等。

第三,产业集群可以使以资源禀赋为主的比较优势发展为创新创业优势,产_______业集群得以持续发展。

产业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产业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产业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产业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1. 土地资源不足: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土地供应有限,很多地方难以找到合适的土地来建设产业园区。

2. 资金短缺:产业园区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很多地方财力有限,难以承担建设费用。

3. 建设规划不合理:一些地方在产业园区建设中缺乏科学规划和长远规划,导致园区产业结构单一、配套设施不完善。

4. 缺乏吸引力:一些产业园区缺乏独特的发展定位和竞争优势,难以吸引优质企业入驻。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改进土地利用方式:通过挖掘城市内部潜力土地,如旧厂房改造、空闲地块利用等,来解决土地资源不足问题。

2. 创新融资模式:可以引入社会资本、采取PPP模式等方式,吸引更多的资金参与产业园区建设。

3. 加强规划管理:完善产业园区规划体系,注重科学规划、长远规划,确保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4. 打造特色产业园区:根据地方特色和优势,进行定位和发展
规划,提升产业园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吸引高质量的企业入驻。

5. 加强政府支持:政府可以提供产业园区发展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配套服务,帮助产业园区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

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

际 华商 文 化 节 、洛 阳牡 丹 文化 节 、开 封菊 花 花 会 、信 阳 茶 文化 节 等 为代 表 ,文 化旅 游 品牌 以 古都 文 化 、文 字 文 化 、武 术 文 化 、寻 根 文化 等 为 代 表 ,工 艺 美 术 品牌 以南 阳玉 雕 、 禹州 钧 瓷 、 洛 阳唐 三 彩 、 开封 汴 绣 等 为 代 表 , 动 漫 品 牌 以 《 小樱桃 》、 《 少 林 海 宝》、 《 独 脚 乐园 》 、 《 东 方娃娃 》 等为 代表 。
E c o n o mi c& T r a d e U p d a t e S u m. NO. 2 8 3 J u l y . 2 0 1 3
河 南 省 文 化 产 业 集 聚 区建 设 中 存 在 的 问 题 与 应 对 措 施
刘晓 慧
( 黄 河科 技 学院 商 贸学 院 ,河 南 郑 州 4 5 0 0 0 6 )
【 摘 要 】近年来 ,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水平逐渐提高,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初步形成,在全省文化强省建设中的辐射、引领和带动作用凸显。但仍存在 分工协作不够、科技支撑不足、龙头骨干企业缺乏、产业链 不完整、创新能力不强、服务平 台不完善、知名品牌较少、资金和人才严重短缺等突出问题。推进 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关键是 ,建立高层联席会议制度 ,构建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立 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培育龙头骨干文化企 业,培养高层次文化人 才,塑造中原特色的知名文化品牌。 【 关键词 】文化产业集聚 区;文化产业;河南省
河南 省 文化产 业 集聚 区建 设 的现 状 为 了加 快 文 化 资源 优 势 转 变为 文化 产 业 优势 ,2 0 0 5 年 以来 河 发 展 瓶 颈 。 南 省 依 靠 项 目带 动 、 品 牌 带 动 、 创 新 带 动 和 服 务 带 动 , 积 极 引 导 1 、 分 工 协 作 不 够 ,科 技 支 撑 不 足 文 化 产 业 集 中发 展 ,大 力提 升 文 化 产 业集 聚水 平 。 目前 ,初 步 形 河 南 省 文化 产 业 集 聚 区中 除 了 国家 级 和 省级 产 业集 聚 区外 , 成 的 一 批 文 化 产 业 集 聚 区 已 经 成 为 河 南 省 建 设 文 化 强 省 的 重 要 支 多 数 产 业 集 聚 区 年 收 入 在 一 亿 元 以 下 。 特 别 是 河 南 省 特 色 文 化 村 撑 ,对 全 省文 化产 业 的发 展产 生 了示 范 、带动 和辐 射 效应 。 镇 产 业 集 聚 区 多为 中 小企 业 , “竟台 意 识淡 薄 ,缺 乏整 体 协 同 意 识 , 大 多 分 散 生 产 经 营 文 化 产 品 和 提 供 文 化 服 务 , 企 业 在 产 品 l 、 “ 一 核 四支 点 ”的空 间布 局初 步 形成 据 统 计 , 目前 河 南 省 已 建 成 和 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建 的 文 化 产 业 集 聚 区 有 2 0 多 开 发 、原 料采 购 、产 品加 工 和 市 场 营销 等 环 节 各 自为政 ,缺 乏 对 个 ,文 化 企业 达 8 0 0 0 多 家 , 初 步 形 成 了 以 郑 州 为 核 心 、辐 射 周 边 特 色 文化 资 源 的优 化 组 合 ,影 响 了 文化 资 源 利 用效 率 的 提 高和 企 的 发 展 格 局 。 郑 州 依 托 嵩 山 文 化 和 武 术 文 化 建 设 嵩 山 文 化 产 业 园 业 经 营 规 模 的 扩 大 。 区 的 同时 ,促进 文 化 创 意 产 业快 速 聚 集 发 展 ,形 成 了国 家 动漫 产 河 南 省 文化 产 业 集 聚 区发 展 缺 乏科 技 的 有 力支 撑 ,尚未 形 成 业发展基地 ( 河 南 基 地 ) 、 郑 州 华 强 文 化 科 技 产 业 基 地 、 郑 州 动 支 撑 文 化 发 展 的 科 技 创 新 体 系 。 具 体 表 现 为 : 河 南 省 文 化 企 业 的 漫 产 业 基 地 等 三 大 新 兴 文 化 产 业 基 地 。 除 郑 州 之 外 , 河 南 省 其 它 科 技 创 新 投 入 不 足 , 科 技 人 才 传 承 创 新 文 化 的 能 力 不 强 ; 分 布 在 地 市 也 积 极 发 挥 自身 地 域 文 化 优 势 , 尤 其 是 开 封 、 洛 阳 、 南 阳 、 高 新技 术 开 发 区 的文 化 产业 集 聚 区 不 多 ,与 高科 技 紧 密 结合 的文 安 阳等 四个 久 负盛 名 的历 史 文化 名城 在 文 化 产业 集 聚 区建 设上 主 化 产业 较 少 ;文化 产 业 的 生产 、流 通 和销 售 等 各个 环 节 运用 高科 打 历 史 文 化 牌 , 形 成 了各 具 特 色 的 文 化 产 业 集 聚 区 。 技 的能 力 尚显不够 ,文化 与科 技融 合 的体制 机制 有待 完善 。 2 、 特 色 文 化 产 业 集 聚 区 迅 猛 发 展 2 、龙 头骨 干企 业缺 乏 ,产业链 不 完整 目前河 南 省 已建 成 1 个 国家 级 文化 产业 园区 ( 开 封 宋都 古城 文 河 南 省 真 正 起 到 引领 带 动 作 用 的 龙 头 文 化 企 业 和 大 型 骨 干 化 产 业 示 范园 区 ) 、5 个 省 级文 化产 业 示 范 园区 ( 郑 州 嵩 山 文 化 产 文 化 企 业 少 之 又 少 。 虽 然 , 河 南 日报 报 业 集 团 、 中 原 出 版 传 媒 集 业 园 区 、镇 平 县石 佛 寺 镇 玉 文 化产 业 园区 、 禹州 市 ( 神厘 )钧 瓷 团 、河 南影 视 制 作集 团、河 南 歌 舞 演 艺集 团 、河 南 有 线 电视 网络 文 化 产 业 园 区 、 龙 门 文 化 旅 游 园 区 、 社 旗 县 赊 店 商 埠 文 化 产 业 园 集 团 、河 南 文 化影 视 集 团 等六 个 大 型集 团公 司 己成 为 河 南 省文 化 区 )和 7 5 个 省 级 文 化产 业 特 色 村镇 , 禹州 钧 瓷 、镇 平 玉 雕 、宝 丰 产 业 发展 的主 力 军 ,但 这 几个 大 型 企 业集 团组 建时 间不 长 ,在 体 魔术 、 民权 画 虎 、平 乐 牡 丹 画 、 朱仙 木 版 年 画 、浚 县 石雕 石刻 、 制 、 管 理 、 经 营 等 方 面 还 存 在 诸 多 问 题 。 河 南 省 民 营 文 化 企 业 中 淮 阳伏 羲 文 化 旅游 等 ~ 批 文 化 亮 点 凸显 ,形 成 了 富有 活 力 的特 色 除 了 小樱 桃 、天 乐和 超 凡等 几 家 知 名 民营 文 化 企业 之 外 ,大 多数 文 化 产 业 集 群 ,集 聚 效 应 、 示 范 效 应 、 带 动 效 应 日 益 显 现 。 新 乡 处 于 弱 、 小 、 散 的 状 态 , 规 模 化 和 集 约 化 程 度 不 高 , 缺 乏 像 深 圳 的 龙 山 文 化 创 意 产 业 园 、 信 阳 的 鸡 公 山 文 化 科 技 动 漫 产 业 园 、 平 华 强 文 化 科 技 、 上 海 盛 大 网 络 、 云 南 映 象 文 化 、 浙 江 宋 城 集 团 和 顶 山的 宝丰 文 化 创 意产 业 园等 则 着 力建 设 以旅 游 、休 闲、 娱 乐 为 横 店影 视集 团等 大 型的全 国知 名 民营骨 干文 化 企业 。 中 心 的文化 创 意产 业集 聚 区 。 河 南 省 文 化 产 业 集 聚 区 产 业 链 不 完 整 ,需 要 不 断 拉 长 产 业 3 、 民 营 文 化 企 业 渐 成 主 角 链 , 进 一 步 开 拓 国 内 外 市 场 。 一 方 面 , 河 南 省 文 化 产 业 集 聚 区 内 商丘 孔 家 钧 窑 公 司 、许 昌瑞 贝卡 发 制 品 公 司 、河 南 凯 瑞数 码 产 业 之 间 的纵 向 联系 仍 然 主要 停 留 在 产业 链 的 某一 个 环 节 , 并且 有 限 公 司 、郑 州 天 人 文 化旅 游 公 司 、 开封 清 明 上河 园 公司 、 小樱 产 业 之 间 以及 企 业之 间的 联合 协 同 效 应未 充 分 发挥 出来 。另一 方 桃 动 漫 集 团 、 河 南 天 乐 动 画 公 司 、 超 凡 影 视 制 作 、 小 皇 后 豫 剧 团 面 , 在 河 南 省 文 化 产 业 集 聚 区 的 建 设 中 多 注 重 单 一 文 化 产 业 的 企 等 一 批 民 营 文化 企 业 已成为 多个 产业 的主 力 军 , 投 资制 作 了 《 清 业 集 中 发展 ,缺 乏对 产 业 链 上 下游 环 节 的发 展 引 导 ,导 致 配 套功 明上 河 图 》 、 《 禅 宗 少 林 ・音 乐 大 典 》 、 《 大 宋 ・东京 梦 华 》 、 能 产业 发展 缓慢 ,文化产 业 的整体 实 力不强 。 《 水 秀 》 等享 誉 全 国的 精 品佳 作 。其 中 ,小 樱 桃 动漫 集 团 , 目前 3 、投 融 资机制 不顺 , 自主创 新 能力 不强 是 河 南 产 业链 最 完 整 、 规模 最 大 的 动 漫龙 头 企 业 ,是 国 内首 家跨 资金 短 缺 已成为 制 约河 南 文 化 产 业发 展 的 ~个 重 要 瓶 颈 。 目 地 区 、跨 行业 、跨 媒 体、跨 所 有制 的动 漫 企业集 团 。 前 河 南 绝大 多 数 文化 企 业 属 国有 文 化 企业 或 事 业 型单 位 ,文化 建 4 、 各 类 文 化 品牌 不 断 涌 现 设 的 资 金来 源 主 要是 政 府 ��

新形势下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新形势下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新形势下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摘要:产业转移的实质是生产力在空间上的转移,它不仅促进了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欠发达地区经济的进步。

在新形势下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已初见成效,但在软环境、配套设施、科技创新、交通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鉴于此应从改善投资环境、承接配套产业转移、重视高新技术建设、提升中原经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着手,扩大河南省承接产业的规模,提高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水平。

关键词:产业转移;中原经济区;产业集聚产业转移是指在资源、产品需求或其他条件发生变化后,发达地区的部分企业遵从比较优势的变化方向,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其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的一种经济现象。

产业转移不仅提升了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需要,保持了经济活力,而且也推动了不发达地区经济大幅度增长的强大动力。

它不仅会给承接地区带来大量的生产要素,促使区域内的相关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还会带来与之相适应的新方法和新观念。

我国东部沿海的一些省份,通过国家实施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从发达国家或地区吸引大量的资金,将一些先进的技术转移到东部沿海地区,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然而这30多年的高速发展,使沿海地区出现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紧张的局面,导致了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

与河南等中部地区相比,同等产品成本将高出30%-40%,于是沿海地区将把自己不再具有的比较优势产业转向中西部处于产业梯度较低的区域。

河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大省,具有地理、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抓住这一契机对减缓就业压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河南产业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一)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河南省利用国内外资金总量不断扩大的趋势,产业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

在“十一五”期间,外商直接投资从18.45亿美元增加到62.47亿美元,省外直接投资从1003.98亿元增加到2743.40亿元。

仅2010年的对外劳务合作、承包工程、设计咨询业务新签合同额就比上年增长48.6%。

产业集聚区

产业集聚区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现状产业集聚区是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依托。

目前,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亮点。

2010年以来,河南省通过优化完善规划布局,加强政策扶持引导,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实施投资倍增计划和大招商行动计划,产业集聚区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升。

同时,应清醒地看到,产业集聚区建设涉及面广、创新任务重,而各地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也不尽相同,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二、当前产业集聚区存在的问题1、各地产业集聚区建设不平衡。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如火如荼,成效显著,但是各地发展极不平衡。

一些产业集聚区依托原有的产业园区,基础较好,发展较快,而一些新规划的产业集聚区则由于起步晚,缺乏产业基础、配套不完善,开工项目和完成投资偏少,个别园区甚至尚未入驻项目。

2、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缓慢。

从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布局来看,目前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中的主要行业,且大多数集聚区内所承载产业多为传统型和资源依赖型产业,如农副食品加工、机械及配件加工、纺织、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还有一些电解铝、钢铁等能源消耗型产业,而高新技术产业较少,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3、主导产业带动能力不强。

当前,河南省180个产业集聚区中,一部分集聚区在主导产业选择上基本有了明确定位,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大部分集聚区的主导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仅仅是确立一两个龙头企业,还有一些产业集聚区尚未形成明显的主导产业,布局分散。

由于缺乏科学规划与合理引导,有的产业集聚区为了迅速扩大规模,没有围绕特色、围绕定位有针对性地选择项目和企业,企业间的产业关联不强,往往是以“堆”代“群”。

企业仅仅是空间的集聚,而缺乏关联、配套与协同效应,缺乏从产业链角度出发的整体设计,因而无法发挥产业集群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优势。

河南产业集群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发展

河南产业集群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发展

河南产业集群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发展近年来,河南产业集群化趋势明显,带动了相关产业和产品的发展,已具有区域竞争优势。

发展产业集群已成为实现中原崛起的一个重要战略。

但总体来讲,河南的产业集群大多处于成长期阶段,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要采取措施来扶持产业集群的发展,制定科学的策略,加强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分工与合作。

实现河南经济的快步发展。

标签:河南省产业集群问题对策0 引言产业集群构成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成为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所在。

它已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地区经济起飞核心力量与生产组织网络模式。

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地理位置上相互靠近,在产业性质上相似相近或相关,在发展空间上同属于(或接近于)某个特定行业的产业领域、相对高密度聚集、分工比较明细、依靠紧密或松散型产业链相互连接,由诸多大中小型企业形成的一种工业集聚形态。

国内外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

1 河南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的产业集群得到了长足发展。

目前河南产业集群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姿势,在河南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河南全省2006年底有产业集群388个,产业集群的企业单位数占全部工业的18.0%,工业总产值占37.1%,从业人数占35.0%,上缴税金占42.1%,产品出口额占37.3%。

产业集群在河南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已成燎原發展之势。

1.1 河南产业集群的规模分析从集群实现产值来看,工业总产值在2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有56个,占14.5%,共实现总产值2755.3亿元,占61.2%;5—20亿元的有127个,占32.7%,共实现总产值1227.7亿元,占27.2%;1—5亿元的有205个,占52.8%,共实现共产值518.7亿元,仅占11.5%。

也说明了河南的产业集群以中小规模为主。

1.2 河南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分析河南产业集群分布集中,大多分布省辖市市辖区、中原城市群和京广铁路和陇海铁路沿线地区。

河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河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河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国庆吴天强来源:《管理观察》2017年第33期摘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河南省应对农业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本文深入剖析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问题,科学探索推进其融合发展的措施,力求为加快推进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1 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问题所谓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利益联结为纽带,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聚、技术渗透、体制机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农业资源等要素进行跨产业集约化配置,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生产效率提高和农民增收。

据此深入考察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可以看出,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要实现更大成效,还亟待破解一些发展中的问题。

1.1成就及趋势近年来,河南省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和成效,也体现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1.1.1龙头企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据统计,全省6529家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主体。

其中,规模以上食品企业达3410家,经济总量自2006年以来一直稳居全国第二位。

2015年,食品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一万亿元,达到10603.04亿元,同比增长8.3%;利润总额885.05亿元,同比增长5.2%。

围绕优势资源,河南省已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小麦生产加工基地和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其中全省小麦粉、饼干、速冻米面食品、方便面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鲜冷藏肉产量居全国第三位,食品产业集聚发展成效显著。

1.1.2农业与服务业不断融合从近年来为农业服务的农机服务业,以及形形色色的农业服务外包业的发展情况看,少数农产品生产或加工企业开始实现由主要提供农产品或其加工品,或向提供农业服务的功能转型,如土地托管,或面向农业产业化及新农村建设的需求,提供问题成套解决方案,如休闲农业、农家乐、农耕文化产业园等,成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领头羊”,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积累了成功经验。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河南省作为中原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推动产业集聚区的发展。

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可有效促进产业的互相补充和协同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本文将对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

一、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河南省目前已建设了一大批产业集聚区,主要集中在郑州、洛阳、开封等地。

这些产业集聚区涵盖了多个行业,包括汽车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机械制造业等。

郑州经开区、开封经开区、洛阳经开区等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产业集聚区。

各产业集聚区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郑州经开区为例,其建设初期主要以汽车和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各类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相继入驻,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和配套体系。

目前,郑州经开区已初步形成了以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成为全国领先的产业集聚区。

二、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优势与不足河南省作为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这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地理中心,交通便利,物流成本较低,这也为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河南省在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河南省的产业集聚区发展相对滞后,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河南省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缺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产业集聚区之间的协同发展尚存在较大的障碍,缺乏良好的协调机制。

三、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对策建议为促进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以下是一些建议:1. 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提升产业集聚区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

2. 引进外资和培育本土企业。

积极引进外资,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在产业集聚区设立分支机构;加强对本土企业的培育和扶持,提高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3. 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

加强产业集聚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共同解决面临的问题,加强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形成协同发展的局面。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河南省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省份,也是一个产业发达的地区。

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河南省开展了产业集聚区建设。

本文将对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进行研究。

一、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背景1. 经济发展需求:河南作为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

为了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河南省需要通过产业集聚区来吸引更多的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加本地产业的附加值。

2. 政策支持: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如减税、奖励补贴等,为河南省产业集聚区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3. 区位优势:河南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地理位置相对集中,交通便利。

这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以更好地连接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的市场,进一步促进产业协同。

二、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1. 多样化的产业:河南省的产业集聚区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

农业集聚区主要发展粮食生产、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制造业集聚区主要发展机械制造、汽车制造等产业;服务业集聚区主要发展金融、物流等产业。

2. 优势产业的培育:通过发展产业集聚区,河南省加大了对一些优势产业的培育力度,形成了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聚焦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聚焦于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

3. 企业逐渐集聚:随着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在集聚区落户。

这些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协同效应逐渐显现,为河南省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三、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面临的问题1.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一些产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滞后,如交通、电力等方面存在瓶颈。

2. 产业链薄弱:部分产业集聚区的产业链比较薄弱,缺乏上下游企业的配套。

这限制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能力。

3. 人才短缺:一些高端产业集聚区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

虽然河南省开展了一系列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但人才缺口仍然存在。

探析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 1年 1月 01
安 阳 工学 院学 报
J un lo y n nt ueo e h oo y o r a f An a gIs tt fT c n lg i
J n2 1 a .0 1
第 1 0卷 第 1 ( 期 总第 4 期 ) 9
V 1 0 N .( e . o 9 o. o1 G nN . ) 1 4
共服 务 体 系建 设 , 强 投 融 资 平 台 建设 , 加 鼓励 区 内企 业 自主 创 新 , 养 高素 质 、 培 高技 术 人 才 等 应 对措 施 。
关键词 : 产业 集聚 区 ; 业 集群 ; 南 省 产 河
中图分类号 :2号 :6 3 2 2 (0 10 — 0 1 0 1 7 — 9 82 1 )1 0 3 — 4
集聚区方面具有区位、 源、 通、 资 交 市场 、 化 等 优 势 , 也 存 在 产业 集聚 数 量 偏 少 、 模 偏 小 , 目用 地 不 足 , 础 设 施 不 匹 文 但 规 项 基
配 ; 资较 为 困难 , 新 能 力 不 强等 问题 。 针 对 上述 问题 分 析 具 体 原 因 , 出 了科 学 规 划 , 化 产 业 结 构 , 强基 础 设 施 和 公 融 创 提 优 加

经济 发 展 的一个 基 本 趋 势 ,美 国硅谷 聚 集 的高 科
技 公 司 , 特 律 的汽 车 , 雅 图 的 飞机 , 国浙 江 底 西 我

的 小 家 电 、 鞋 、 火 机 等 产 业 , 是 相 互 关 联 的 制 打 都 企 业 在城 市 特定 区域 集 聚发 展 的结 果 。产业 集 聚 区通 过集 约 化发 展 , 利 于推 进 资 源优 化 配 置 、 有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 础设 施 共 享 、 群 组 团发 展 , 而 基 集 从 提 高产 业整体 竞 争力 。当前 , 我省 正进 入 工业化 的 加 速 阶段 , 业 集 聚 区正在 成 为 市 、 经 济发 展 的 产 县 增 长 极 , 镇 居 民 就业 、 收 的主 渠 道 , 进 工业 城 增 推 化 和 城 镇 化 的“ 动机 ” 产 业 集 聚 区 的建 设 对 我 发 . 省 实现跨 越式 发展 具有 重大 战略 意义 。 二、 我省产 业 集聚 区建设 中存 在 的主要 问题 河南 省大 量 的企业 特别 是乡 镇企业 、 公有制 非 企业 , 都是 在 改革 开 放 以后 发 展起 来 的 。 些 企业 这 并不 是 一 开始 都想 联 系 在一 起 , 成 你 中有 我 、 形 我 中有 你 的局面 。在起 步发 展 阶段 。 由于 多方 面的原 因 , 多 选 择 技 术 、 金 、 境 和管 理 门槛 低 的传 大 资 环 统产 业领 域 , 事 劳动密 集 型的产 业活 动 。随着经 从 济 的发展 、 市场 竞 争 的加 剧 , 个 企业 发 展 的众 多 单 缺 陷 日益 显 现 , 现 为 市 场 份 额 减 少 , 业 萎 缩 , 表 产 企 业 规模 难 以做 大 。经 济 发 展 的 内在 要 求迫 切 需 要 群 体 效 应 来 弥 补 单 一 的不 足 , 企业 、 场 、 在 市 政 府 的共 同作 用下 ,各地 逐 步 形 成 了一 些 规模 大 小 不 等 的产业集 聚 。 河南 地处 中原 , 贯南北 , 区位 、 连 在 交通 、 源、 资 产业 、文 化 和市 场等 方 面 已构 成 我 省 建设 和 发展 产业 集 聚 区所 具 有得 天 独 厚 的优 势 。河 南 产业 集 聚 区 的建设 和发 展虽 然 呈 现 良好 势 头 .但 也存 在 和 出现 产业 集 聚 数量 偏 少 、 规模 偏 小 。 目用 地不 项 足 , 乏高 素 质 、 缺 高技 术 人 才 , 础 设 施 不 匹配 , 基 融

2024年河南省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

2024年河南省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

一、背景和目标近年来,河南省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已取得一定成绩,但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为了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区,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特制定本专项工作方案。

本方案的目标是:在全省范围内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区,实现产业发展增速明显提高,产值和就业规模大幅增长。

二、推进思路和工作措施(一)提升产业集聚区的定位和特色1.细化产业定位。

根据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定位,打造一批专业化、集约化、特色化的产业集聚区。

2.加强政策支持。

建立健全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大扶持力度,提供包括财税优惠、土地配套、人才引进等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项目落户。

(二)优化产业布局和空间格局1.实施土地整理和规划。

对现有产业用地进行优化配置和整理,合理规划产业用地的空间布局,确保产业集聚区规模合理、功能明确。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优化交通、物流、水、电等基础设施,提高产业集聚区的竞争力和运营效率。

(三)加强产业创新和科技支撑1.强化创新驱动。

建立行业发展研究机构,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建设,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

2.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和项目,推动产业集聚区的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

(四)促进资本和人才流动1.加大资本引进力度。

通过市场化方式吸引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产业集聚区,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创新服务,促进产业集聚区的发展。

2.加强人才引进政策。

制定人才引进激励政策,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来产业集聚区工作和创业,提升产业集聚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三、组织保障(一)建立专项工作机构。

设立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地的工作,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落地实施。

(二)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等方面。

河南省产业集群的问题与对策

河南省产业集群的问题与对策

!!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年$
产链条上的环节构成了分工明确的企业或企业集 群, 产业链的规模由其开发的深度、 分工的广度和 创新的速度所决定。目前河南省比较典型的此类 集群有皮毛加工之乡南庄镇、 玉雕之乡石佛寺镇、 冶铁之乡水冶镇、 汽车附件城曲屯镇、 玻璃钢之乡 紫陵镇、 食品加工基地南街村、 滑石粉加工基地独 树镇等。其中, 南庄镇现有皮毛加工企业 %%" 多 家, 其皮毛城为亚洲最大的皮毛加工基地和集散 地: 城内有 企业 &" 多 家, 皮毛加 工户达 %&"" 多 户, 年产值达 & 亿元以上; 羊剪绒年产量达 &"" 万 ’ %""" 万张, 其产量占全国的 % ( ), 年出口供货额 达 * 亿元以上, 年创 汇 +""" 万美元, 出口创汇居 全省各乡镇之首, 年进口澳毛量已占全国进口澳 毛量的 ,"- 以上, 已左右着我国进口澳毛的数量。 ( !) 企业扎堆型。集群企业并非一条产业链上的 各个环节, 而由若干个链条、 多种产品和大量企业 组成, 但存在于一个区域, 形成了一 种相互依存、 共同发展的共生关系。如孟庄镇的水泥、 造纸、 化 工、 食品工业等, 米河 镇的电线、 电缆、 有色冶金、 水泥等, 竹林镇的医药、 水泥、 食品工业等, 马寨工 业区的方便面、 挂面和相关机械制造等。其中, 孟 庄镇为综合性的工业强镇, 综合经济实力连续多 年稳居全省乡镇首位。 ( )) 市场主导型。即以市 场为区域的拉动力量, 通过市场联系企业带动生 产。比较典型的是郑州银基服装商圈、 洛阳关林 商贸城和镇平县的贾宋镇商品小商品批发市场。 其中, 郑州银基服装商圈目前有 %% 家服装批发市 场, 容纳商户 % 万多家, 日均客流量达 !" 万人次, 年成交额达 %"" 多亿元, 成为 全国服装市场的晴 雨表之一。 在商业发展的同时, 当地的服装加工 业也迅速发 展起来。 (+) 大 城市的生成性 集群。 即在城市的近郊地区和城市某一区域或 街道, 自 发出现了一些传统的商业贸易和加工业区。如开 封的马道街商业集聚区、 郑州的敦睦路商业集聚

对河南省产业聚集区建设相关问题的研究

对河南省产业聚集区建设相关问题的研究
另外 , 还有一些地方对 产业 集聚 区建设的重要性意义

认识不到位 。有些 地方把规划建设 产业集聚 区看成是 组 建新机构 、 索要编制的一个途 径 , 而没有把主要精 力放 在 开拓创新和真抓实 干上 , 缺乏紧迫感 , 工作上处于被动应
付层 面。
l ) 对 产 业 集 聚 区 作 为 推 进 科 学 发 展 新 型 载 体 的 二 在 意 义 作 用 认 识 不 足
2 世纪 8 年代中期以来 , 0 0 各种形式的产业集聚现象大量 产业集聚区作为重点对接对象 , 推动产业集群式和链式招
地涌现。建立产业集聚区, 作为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模 商 。 一些如濮阳 、 、 、 阳 、 、 南阳 鹤壁 安 许昌 漯河等省辖市 , 一
式和理念 , 迅速地风 靡全国各地 。 方面扩 大招商引资 , -方面 出台具体 奖惩政策措施 , 并通
性 工程 , 是构建 现代产业体 系、 现代城镇体 系和自主创新
从而 实现 全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具有一定的现 实 体 系“ 三大体 系” 的有效载 体 , 是促进 中原 崛起的 战略支
意义
撑, 必须统 一思 想认识 , 进一步增强加快产业 集聚区发展 的紧 迫感 。相继出台了《 关于抓紧开展产业集聚 区总体发
业集聚区发展运行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及问题,对于 点任务和政策框架。 多次强调 了产业集聚区是优化河南省
促进产业集聚 区建设尽 快形成规模 , 并使之 成为全省加
快 工业化 、 城镇 化进程 , 实现率 先崛起 目标 的主要支 撑 ,
产业结构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节约集约发展的基础
个载体” 既是指要加快产业集 聚区的建设 。
段推进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重 要的政策性工具 。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产 业转 移 的 主要平 台 , 成为 我省 推进 工业 化 、 城镇 化 进程 的重 要 载 体 。但 是 , 当前 发 展 仍 然 存 在 发 展 定位 和 特色 主导 产 业 不 尽 合 理 , 观 经 济 效 益 宏
不 明显 , 视资 源 和 市 场 条件 约 束 以及 体 制 机 制 忽
发 展态 势 , 有力 地支 撑 了全 省经 济 的快 速发展 , 而
且 在 吸纳 劳动力 就 业 方 面成 效 明显 , 进 了农 村 促
人I : 3向城镇 转移 ¨ 。 J
我 省产 业 集聚 区营 业额 在 2 0亿 元 以上规 模 0 的仅有 2 6个 , 业额 在 10亿 元— 2 0亿 元 之 间 营 0 o
建设 问题 ; 些 产 业 集 聚 区 现有 电解 铅 规 模 已经 有 足 够 , 却 忽视 国务 院 出 台 的 抑制 电解 铅 等 六 大 但 行 业产 能 过剩 的政 策 , 然 扩大 规模 , 毫不 考 虑 依 丝 政 策 调控 的影 响 。
( ) 业集聚 区发展 规 模 不足 四 产
地 区 区域 经济 增 长方 面有 无可替 代 的作 用 。本 文结合 河 南省 产业 集 聚 区发 展 现 状 , 今后 发 展 提 出了 为
相 关建议 与对 策 。 关 键 词 :区域 经 济增 长 ; 产业 集聚
D I 0 3 6 /.sn 17 0 4 .0 10 . 1 O :1 .9 9 ji .6 2— 3 2 2 1 .4 0 5 s
展, 有利 于 促进 企 业 聚 集 , 育 区 域 经 济增 长 极 , 培 为 现代 化产 业 体 系提 供 支 撑 。同 样 在我 国 , 着 随
个产 业集 聚 区 在 河 南 省 内各 个 城 市 分 布 较 为 均 匀, 具体 分布 见表 1 。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人才支撑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人才支撑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区以现有各级 开发区或各县市区 自身的城市托 的有 4个 , 均聚集 在郑 州和 洛 阳两 市 ; 以省级 开发 区为依托 的有 2 2个 , 各城 在
市均 有分布 ; 其余 8% 以上 是市级或 县级开 发区 。这种 5
产业集 聚区规划充分依托于各个城 市和县市 区现有的 工 业区, 均匀分布 , 符合 地方 的现 实 , 比较 有利 于调 动地 方
经济 发展的积极性 。河南省提 出要 实现“ 企业集 中布局 、
以技术 入股的方式与广东一公司合作 。所有这 些都折 射
出: 经济发展落后 既是河 南亟需 吸 引留住人 才 的客 观要
间上 , 中于某一地区 , 集 并结 成相互关联 、 相互合 作 、 相互
竞争的 网络结构 的一种 现象。在发达 国家基 于产业 集群 而形成 的集 群经 济 早 已成 为 区域 经济 的重要 板块 和亮 点 。产业集群逐 步演变 成为 一种 世界 性 的经济 现象 , 是
现代产业 发展的重要特征 。

河南省产 业集聚区发展现状概述
目前 , 河南省在 产业集 聚发展方面取得 了很 大成 效 ,
在食 品加 工 、 机械制 造 、 艺 陶瓷 、 工 冶金 、 纺织 服装 、 工 化
资源数 量 , 人力资源的质量却很低。据统计 , 0 年 但是 2 5 0
全省人 才总数在 50万左右 , 九五” 0 与“ 末相 比 , 人才总数 和大专学历 以上人数 均有 显著 增加 。但 每万人 中受过本 科教育的仅有 2 5人 , 每万人 中硕士不到 1人 , 1 每 O万人
中博士平均不到 1人 。高层 次人 才短缺 , 在豫 工作 的 院
医药 、 炭、 煤 汽车配件 等行 业形 成 了特色 产业集 群 , 漯 如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第11卷 第5期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1 No.5 2010年10月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Social Science)Oct.2010 [收稿日期]2010-08-0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BJY010);河南省软科学计划项目(102400430003);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C385) [作者简介]王红伟(1978—),女(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人,郑州轻工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文章编号]1009-3729(2010)05-0117-04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王红伟(郑州轻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摘 要]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态势良好,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愈见明显,但存在产业集聚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投资软环境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融资困难、失地农民没有妥善安置等问题。

应从扩大开放、深化招商引资水平,转变政府职能、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配套服务水平,采取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拓宽就业途径、妥善安置失地农民等角度加以解决。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投资软环境;招商引资[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志码]A 目前国内对产业集聚区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地,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区、加工贸易产业集聚区、高效农业产业集聚区等各类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统称为产业集聚区。

近年来,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态势良好,已成为河南省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对外开放的窗口、招商引资的窗口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提升了河南省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水平。

产业集聚区是促进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依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现途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突破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6期(总第108期)J ou r nal of t he Par t y s(:h ool of cPc Z he ngzhou M uni ci pal C otm ni t tee N o.6,9_010(S um,108)市情省情研究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杨留晓1,孔喜梅2,赵山1(1.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信息调研处,河南郑州450003;2.郑州大学商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摘要:产业集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也是一种新的竞争形式,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

本文从分析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出发,并提出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出了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进一步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建议。

关键词:河南省;产业聚集区建设;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701(2010)06—0083—03产业集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也是一种新的竞争形式,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

当前,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既有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也有许多不利条件和消极因素,如产业层次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突出矛盾和问题。

要加快实现中原崛起、振兴河南,就必须做到既要利用好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又要尽快克服那些不利条件和消极因素,化不利为有利,化消极为积极。

而加快建设发展产业集聚区,适逢其时,既是必然选择,也是正确选择。

一、发展产业集聚区,是加快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必然选择1.发展产业集聚区,是快速提升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河南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发展成就。

同时,我们又必须承认,河南省工业发展目前仍处于“弱质”状态:行业结构不合理,低水平的加工工业增长快,高精加工度的产业发展不足;产品结构不合理,多数行业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落后的传统产品多,高新技术产品少;产业集中度过低,企业组织规模小而散,难以实现规模效益;工业装备水平整体偏低等。

与此相适应,河南省城镇化程度也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发展产业集聚区,是快速提升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必然选择。

2.发展产业集聚区,是促进充分就业、带动人口集中,创造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生产和消费需求的必然选择。

2008年底,河南城镇就业人口只有976万,占全部就业人口的16.7%,乡村就业人口4859万,占全部就业人口的83.3%。

在83.3%的乡村就业人口中,只有48.8%是属于第一产业就业,其他34.5%的人口实际上已经实现非农就业。

说明了这些人的生产方式与收入来源已经工业化了,但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等还没有转变。

非农就业机会的创造,要靠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转变在传统农业的居住生活方式下无法实现,只有在人口集中、居住方式转变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通过产业集聚区这一载体带动产业关联发展、带动产业规模扩大,自然会带来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

通过产业集聚区的发展,逐步推进这部分人口的居住方式由分散转向集中,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有效结合。

3.发展产业集聚区,是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008年,河南省能源原材料等资收稿日期:2010一l O一20作者简介:杨留晓(1967一),男,河南襄城人,硕士,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信息调研处副处长;孔喜梅(1975一),女,河南睢县人,博士,郑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赵山(1980一),男,河南延津人,夯科,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信息调研处科长。

83源性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0%左右,全省单位G D 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6%、40.7%,二氧化硫排放量居全国第二位。

发展产业集聚区,可以用较少的土地占用承载更大的生产力,为环境治理和资源循环利用创造基本前提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结合。

二、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产业集聚区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一是土地要素制约。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要把产业集聚区纳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作为重点予以优先安排”。

但现实中,土地仍是各产业集聚区发展中首要的制约因素。

根据调研结果和综合对比相关材料,土地指标少,缺少节约用地或利用非耕地的具体支持政策,土地审批制度繁琐。

二是资金要素制约。

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不足,河南省产业集聚区有的是在已有的经济园区或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建设,有的是重新规划建设的,在已有经济园区或工业园区基础上建设产业集聚区,由于规划面积扩大或者需要进一步完善,入驻企业数量增多,普遍面临用电、用水、道路、通讯等多方面扩容增容的问题,新增和扩建均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地方财政难以支撑。

新规划的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更是从头开始,“五通一平”建设需要的资金量更大,有的还需要平整沟壑山地,建设成本更高。

此外,由于区域间竞争激烈,很多人驻或招商引资来的企业有“来了即可开工”的要求,地方政府为了吸引资金,承诺建好厂房以“筑巢引凤”,而土地价格由于竞争却难以提高,这无形中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资金压力。

三是技术要素制约。

2010年被称为“转型年”,受资源、环境的制约和已有产业发展方式的积累,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压力增大,不同行业普遍面临发展瓶颈,主要表现在,产品创新能力弱和产品技术含量低。

如周口产业集聚区汇报材料中指出,大多数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还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例偏低,多产业处于产业链末端,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产业素质不够高,绝大部分行业是低技术行业,行业的整84体利润较低。

我省是人口大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扩大就业,符合省情,劳动密集型行业与产品技术含量高低并无必然关系,一些传统行业也可以借助新技术、新工艺实现产品升级。

2.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中的问题。

一是投资效率不高。

至2009年底,180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土地规划面积达2807.49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68%,其中,土地使用面积905.4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70.61平方公里,分别占全省总面积的0.54%和0.52%。

全省集聚区内共有企业(单位) 23552家,其中工业企业14255家,分别比2008年增加4314家和2935家。

集聚区企业(单位)实现营业收入12645.41亿元,吸纳从业人员272.78万人,固定资产投资3884.69亿元,税收收入405.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7%、20.1%、54.9%和36.2%,分别占全省二三产业总产出、年底从业人员、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税收收入的26.7%、4.6%、33.9%和25.2%。

这组数据,一方面反映了产业集聚区发展尚有很大空间,主要表现在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约占集聚区已规划面积的3l%;另一方面反映了产业集聚区的集聚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存在粗放发展问题,产业集聚区投资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33.9%,但其产出、就业和税收所占比重分别仅为26.7%、4.6%和25.2%,呈现出一的高投入、低产出、低就业的现象¨J。

二是集聚功能不足。

产业集聚区集聚功能不足除前文提到的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发展不足外,产业集聚区之间还存在业务流程、信息共享、创新和联动机制不足等问题。

这主要是因为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和形成不是由市场主导的,而是通过行政推动产生的。

多数企业通过政府搭建规划的平台“被集中”在一起,多数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不只一个,企业之间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协作和联动机制。

三是自主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集聚功能和发展潜力多靠垄断力量推动,大型企业对产业集聚区的带动能力尚未充分体现。

产业集聚与行业集聚程度变化不一致,反映出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市场演进的动力不足;产业集聚与市场集中度变化不一致,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在主导产业选择面的不足。

3.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缺乏前瞻性。

第一,主导产业选择缺乏前瞻性。

众所周知,主导产业有三个主导特征:一是成长性好。

也就是说,主导产业是市场需求收入弹性大的行业,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该行业或产品的需求快速增加。

二是带动性强。

主导产业的发展能较快地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即通过主导产业的前向关联和后向联系,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从而对整个经济起到带动作用。

三是能较快地转化科技成果。

主导产业能较快地将科技成果应用于实践,自主创新和自主发展能力较强,并通过高成长性和强带动型将高新技术扩散至其他行业,从而推动生产力进步。

反观河南省180个产业集聚区,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集聚区尚不多见,大部分产业集聚区集中在传统产业领域,还不具备这三个特征B1。

第二,基础设施规划方面缺乏前瞻性。

突出表现在产业集聚区内水、电、路、光缆、厂房等在布局规划方面缺乏前瞻性。

这主要表现在:~是厂房、道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合理,存在建了拆、拆了建等情况。

二是基础设施规划不符合产业集聚区发展要求,如一些集聚区的道路、电、水、气、通讯、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排放等,还不能满足企业生产、发展和联系等的需要,增减扩容困难。

三是配套设施不完备,集聚区生产性设施建设较好,生活性服务设施和其他配套服务如研发、信息、人才市场、物流、娱乐休闲设施等发展滞后,难以满足区集聚内工作人员生活、娱乐和发展的需求。

三、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产业集聚区是我省经济发展的载体,是“三个体系”的基础和依赖,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理清未来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思路。

1.引领之路:构筑创新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产业蓬勃发展的源泉。

任何一个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面临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而创新是化解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抉择。

产业集聚区必须构建自己的创新体系,通过产业集聚区内企业之间的竞合机制,通过市场的竞争力量,实现优胜劣汰,促使企业不断创新,持续发展。

2.关键之路:集聚人力资本,提升人才支撑力。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未来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必须集聚足够的人才资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

当前,要着重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健全人才工作机制,从人才培养、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方面形成更加科学、更具活力的一整套机制,建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真正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