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笔记讲义(一)_txt

合集下载

诊断学基础笔记(很重点啊)

诊断学基础笔记(很重点啊)

症状: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或不适,称为症状体征:体格检查时的异常发现,称为体征体检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视(望)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第一篇症状诊断第一张常见症状第一节发热概念:若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本身功能紊乱等原因,导致体温超出正常范围则称为发热。

发热的临床分度:低热:37.4~38℃;中等度热: 38.1~39℃;高热: 39.1~41℃;超高热: 41℃以上。

超高热: 4l℃以上。

超高热: 4l℃以上。

发热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临床表现为畏寒或寒战、皮肤苍白并干燥无汗、疲乏不适、肌肉痠痛等症状2 高热持续期:临床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加强,心率加快,可有出汗3.体温下降期。

热型:(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左右,达数日或数周,24h波动范围不超过1℃。

见于肺炎球菌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发热极期。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h内体温差达2℃以上,最低时一般仍高于正常水平(如最低时低于正常水平则称为消耗热)。

可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疾患等。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体温波动幅度可达数度,无热期[间歇期)持续1日乃至数日,反复发作。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

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5)回归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日,即有规律地交替一次。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等。

(6)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再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布鲁斯菌病。

第二节疼痛一、头痛头痛通常是指头颅内、外各种性质的疼痛。

头痛的特点(1)头痛发生的缓急:急起的头痛,特别是第一次发生的剧烈头痛,原因常为器质性,可见于急性感染、急性中毒、中暑、三叉神经痛、急性青光眼、急性脑血管疾病、牙原性头痛等。

(完整版)实验诊断学笔记(第八版诊断学)

(完整版)实验诊断学笔记(第八版诊断学)

实验诊断第一节概述一、实验诊断的概念实验诊断(laboratory diagnosis)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二、实验诊断的影响因素和质量体系※(一)实验诊断的影响因素:分析前:检验项目选择、患者准备、标本采集与处理分析中:仪器、试剂、实验方法、人员等分析后:记录、书写、计算机输入(二)实验诊断的质量保证体系1. 室内质量控制(internal quality control, IQC)指在实验室内部对所有影响质量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系统控制。

保证检验结果的精密度。

2. 室间质量评价(external quanlity assesment, EQA)是指多家实验室分析同一标本,有外部独立机构收集、分析和反馈实验室检测结果,评定实验室常规工作的质量,观察实验的准确性,建立起各实验室分析结果之间的可比性。

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度。

3. 全面质量管理:患者准备、标本采集、设施与环境、仪器、试剂、标准操作规程、室内质控、室间质评、人员、记录、临床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 LIS)。

※(三)检验报告的临床应用在一项临床实验应用之前,应选择参考人群确定合适的参考区间和医学决定水平,以便在临床应用时参考。

在临床医疗实践中,一些实验在建立参考区间后,就可以开始应用;但是,医学决定水平往往需要在不断的临床医疗实践中反复验证后才能确定。

1.参考区间(reference interval)是指用稳定、可靠的实验方法,在特定的条件下检测健康人群所得的包括95%测定值(正态分布)的范围。

对一个测定值呈正态分布的参考区间,只能代表由健康者组成的小样本中95%的人的实验结果,而5%的健康人可出现假阳性结果。

因此,在实验结果轻度偏离参考区间时,应注意结合临床解释为真正的异常或是假阳性。

2.医学决定水平(medical decision level , MDL)是一种诊断实验的阈值或限值,可在疾病的诊断中起确诊或排除的作用,或对某些疾病进行分类或分级,或预示将出现某些生理或病理变化、评估某些疾病的预后等。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txt讲义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txt讲义

血液检查Examination of Blood血液:不断地流动于人体的循环系统中,直接或间接参与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功能调节及维持人体内、外环境间的平衡,完成各项生理功能活动。

血液的组成Composition of Blood 有形成份:RBC 、WBC 、PLT 无形成份血浆:H 2O 1- 92%蛋白、酶、维生素、激素、电解质、胆红素、葡萄糖、尿素、肌酐、血脂、抗体、血液一般检查General Examination of Blood(血常规) 血液有形成份的组成 参考值、临床意义何谓MCV 、RDW 红细胞形态观察 Erythrocyte count (RBC) 红细胞计数 Hemoglobin determination (Hb) 血红蛋白测定 Leukocyte count (WBC) 白细胞计数 Differential leukocyte count 白细胞分类 Platelet count ( PLT) 血小板计数特点:红、白细胞都比成人高,红细胞呈“生理性巨幼红细胞贫血”的表现,白细胞呈感染的表现(粒细胞增高并左移)红细胞计数 Erythrocyte Count方法:显微镜计数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法操作: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作 200 倍稀释,滴入血细胞计数板中静止 1-2 min ,于高倍镜下计数 5 个中方格红细胞总数,经换算即得每升血液中血红细胞数。

公式:RBC/L= 5个中方格总数×5×10´200×106报告格式: Δ.ΔΔ×1012/L 3.81×1012 /L 参 考 值(男)4.0~5.5×1012/L (女)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各种红细胞的形态 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MCV=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数 红细胞数参考值:80-100 FL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 (RDW):RDW=S.D./ 平均红细胞体积 平均红细胞体积参考值:11.5-14.5% RDW 的统计学实质是红细胞大小的变异系数 CV 临床意义:( 增加 )相对性增高: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相对增多。

诊断学最详细听课笔记

诊断学最详细听课笔记

第一章血液系统疾病检测项目红细胞: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GB)、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白细胞: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血小板: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比容(PCT)、血小板体积分布浓度(PDW)第一节血液细胞数量检测一、红细胞数量1.正常值(参考书上)2.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RBC、HGB、HCT低于参考区间下限。

(1)生理性:婴幼儿(生成相对不足)、妊娠中后期(血容量↑)、老年(骨髓造血组织↓)(2)病理性:贫血程度根据HGB划分为四级:轻度(男:<120g/l,女<110g/l)、中度(<90)、重度(<60)、极重度(<30)贫血病因(P48)1.红细胞生成减少(1)骨髓干细胞损伤或异常:再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骨髓被异常组织侵害: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多发骨髓瘤(3)造血物质缺乏或失利用:巨幼(叶酸或VB12↓)缺铁、铁粒幼细胞性贫血2.红细胞破坏增多(1)红细胞内在缺陷;遗传性(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G-6-PD缺陷症、球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获得性(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2)外在因素:自发免疫性溶贫、微血管病性溶贫、脾亢、理化生物因素3.红细胞丢失过多:急性失血(RBC、HGB基本正常),慢性失血(缺铁性)一般情况下RBC与HGB平行缺铁性(IDA):RBC↓、HGB↓↓、HCT↓↓(血红蛋白合成↓)巨幼性(MA)RBC↓↓、HGB↓、HCT↓(红细胞体积大、HGB高)慢性失血性RBC↓、HGB↓↓再障(AA)RBC↓、HGB↓、HCT↓(骨髓造血功能低)红细胞增多(1)相对性↑:血浆容量↓eg:脱水(呕吐、腹泻、烧伤)、多尿(糖尿病、尿崩症)肾上腺皮质功能↓(2)绝对性↑:男性>6.0×1012/L,女性>5.5×1012/L生理性:胎儿、新生儿(无自主呼吸、相对缺氧)、高原地居民、剧烈运动病理性:红细胞增多症(RBC、HGB、HCT持续性高于参考区间上限)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EPO真性↑某些肿瘤或肾疾患、肾癌、肝癌、多囊肾EPO代偿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先心病贫血形态学分类 MCV MCH MCHC大细胞性↑↑ N 巨幼、恶性贫血正细胞性 N N N 急性失血、多数溶血、再障、骨髓病性贫血单纯小细胞↓↓ N 慢性感染、肝病、恶性肿瘤、尿毒症、风湿致贫血小细胞低色素↓↓↓缺铁、铁粒幼、珠蛋白障碍、慢性失血性贫血白细胞计数(1)大小和形态最大:单核细胞 12-20um ;最小:淋巴细胞 6-9um ;中性粒细胞:10-13um(2)功能消灭病原体,免疫反应,过敏反应(3)生成与破坏①生成粒细胞→骨髓多能干细胞→粒单核祖细胞(CSF刺激)↙↘(高浓度CSF )原始粒细胞原单核细胞(低浓度CSF)↓↓粒细胞幼单核体内分布骨髓:血液:组织=15~20:1:20单核巨噬系统②破坏排出体外(唾液消化液)(4)寿命粒细胞;10-14天;B细胞:4-5天;T细胞:100天以上甚至1年;单核:14天左右(5)生理恒定①粒细胞生成过多→白血病②生成少破坏多→白细胞减少症(WBC<4000/mm3)和粒细胞缺乏症(绝对值<500/mm3)2.正常参考值(记住成人)成人:(4~10)×109/L (4000~10000/ mm3)新生儿:(15~20)×109/L 6个月~2岁:11×109/L3.临床意义(1)生理变异①新生儿~2岁以内幼儿可大于正常②同一人一天内,下午比早晨高(注意复查时间应相同)③剧烈运动、饭后、高热严寒(边缘池→循环池)WBC↑④月经期、妊娠5个月以上WBC↑(2)病理变化类似中性粒细胞白细胞分类计数(LDC)1.检查方法(1) 普通显微镜捡法1)血涂片制备、2)染色、3)镜检:油镜下计数100个白细胞、分类(2) 血液分析仪1)三项分析法(体积分析,不准确,过筛作用)小细胞:35-90 fl,主要是淋巴细胞中间细胞:91-159fl,嗜酸细胞、嗜碱细胞、单核细胞(溶血剂溶解RBC,单核细胞质多疏松易皱缩)大细胞:160-450fl ,中性粒细胞(3) 五项分析法激光型高档2.参考值(1)普通显微镜捡法(百分比记熟)P12(2)血液分析仪(不要求背)3.临床意义(1)中性粒细胞(N)生理性↑:新生儿、剧烈运动、高温严寒、妊娠病理性↑:1)急性感染和炎症:化脓性球菌、杆菌,乙脑病毒急性期、狂犬病毒、立克次体;与感染程度不成正比,极严重可减少。

诊断学全套重点笔记【分章节】

诊断学全套重点笔记【分章节】

诊断学全套笔记(2021版)目录01、基本检查法 (1)02、一般检查 (3)03、头颈部检查 (9)04、胸部检查 (10)05、心血管检查 (16)06、腹部检查 (28)07、脊柱与四肢 (33)08、神经系统检查 (38)09、心电图检查 (43)10、临床血液学检测 (48)11、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验 (55)12、肾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64)13、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65)14、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 (70)01、基本检查法第一节视诊一、基本概念视诊是以视觉观察患者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

1、视诊可评价患者的营养状态,营养不良的患者表现眼窝下陷、颊部消瘦、皮肤松弛、消瘦,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如肿瘤、结核、甲亢等疾病。

2、体型对诊断某些疾病有参考意义,如无力型者常见于结核病、胃十二指溃疡患者。

超力型患者有患高血压、冠心病的趋向。

3、特殊体位反应某些疾病的表现,如大量心包积液患者常端坐呼吸并躯干向前倾斜以减轻心脏受压的症状;肾或胆绞痛患者在床上辗转不安或翻滚;全腹膜炎患者取屈膝仰卧,使腹肌松弛以达到降低腹内压减轻疼痛。

4、观察步态、姿势,有无跛行等对脊柱、四肢、肌肉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可提供一些可靠的线索。

5、有时仅靠视诊可发现某些疾病的重要征象,如重度哮喘的喘息状态,充血性心衰的劳力性呼吸困难,严重感染的急性发热病容,严重循环衰竭的肢端发绀、发凉和出汗等。

第二节触诊一、浅部触诊法有序的检查整个腹部,正常时腹肌柔软,如果腹肌强直,是由于腹膜炎症,腹膜受激惹腹肌痉挛所致,当腹肌高度紧张时可呈板状腹,见于全腹膜炎;局限性腹肌紧张可见于阑尾炎或胆囊炎等。

二、深部触诊法深部触诊法主要用于检查腹内脏器大小和腹部异常包块等病变。

触诊方法嘱患者平卧、屈膝、张口平静呼吸,医生以一手或两手重叠,由浅入深,逐渐加压以达深部。

1、深部滑行触诊法该法常用于腹腔深部的包块和胃肠病变的检查。

2、双手触诊法用于肝、脾、肾及腹腔肿物的检查。

诊断学重点笔记

诊断学重点笔记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诊断学重点笔记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西医诊断学重点笔记第一单元症状学热型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见于布鲁菌病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第三单元检体诊断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心脏: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

诊断学讲义

诊断学讲义
目录
第十七讲 诊断学—常见症状(一) .............................................................................................. 3
第一、发热 .......................................................................................................................................... 3 第二、皮肤黏膜出血 .......................................................................................................................... 4 第三、水肿 .......................................................................................................................................... 4 第四、咳嗽与咳痰 .............................................................................................................................. 6 第五、咯血 .......................................................................................................................................... 7 第六、胸痛 .......................................................................................................................................... 7

诊断学资料讲义整理

诊断学资料讲义整理

诊断学第一篇:常见症状1.发热: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2.症状: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

3.体征:患者的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改变(是医师或其他人客观检查到的改变)4.发热的热型及临床意义:稽留热:体温恒定在39--40oC以上数天,24h波动范围不超过1oC。

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驰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

常在39℃↑,都在正常↑24h波动>2℃,见于败血症、化脓性炎症、重症肺结核。

间歇热:高峰持续数小时,骤升骤降,无热期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回归热:高峰在39℃↑,骤升骤降,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波状热:缓升达39℃↑数天,渐降至正常数天,反复多次。

见于布鲁菌病。

不规则热:结核,风湿热,支气管肺炎。

5. 黄疸:血清中胆红素升高(>34.2μmol/L)致使皮肤、黏膜、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6.咯血:是指喉及喉以下的呼吸器官出血,经咳嗽从口腔排出体外。

7.水肿:是指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体液积聚使组织膨胀。

8.间停呼吸:又称毕奥呼吸,表现为有规律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呼吸,即周而复始的间停呼吸。

9.二尖瓣面容:面色晦暗,双颊紫红,口唇轻度发绀。

见于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

10.三凹征:上呼吸道部分阻塞患者,因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故当吸气时呼吸机收缩,造成肺内负压极度增高,从而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向内凹陷,称为~11.呕血的常见原因:消化性溃疡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粘膜病变第二篇体格检查第一章基本方法1.体格检查:是指医师运用自己的感官和借助于简便的检查工具(如听诊器、血压计、-电筒、叩诊锤、体温计等),客观地了解和评估人体状况的一系列最基本的检查方法。

2.基本检查方法有那些?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3.触诊的方法几种?应用范围?4.叩诊的注意事项?➢环境安静➢适当体位➢注意对称部位的比较与鉴别➢不仅要注意叩诊音响的变化,还要注意不同病灶的震动感差异➢操作规范,深度约5-7cm。

诊断学笔记讲义

诊断学笔记讲义

一、试述现病史问诊的内容?现病史:是病史中的总体部分,它记述患者病后的全过程,即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

现病史问诊内容包括:1.起病情况与患病时间;2.主要症状的特点;3.病因与诱因;4.病情的演变与发展;5.伴随症状;6.诊治经过;7.病程中的一般情况;二、试述咯血与呕血的鉴别要点?咯血呕血病因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肺炎、肺脓肿、肺癌、心脏病等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胆道出血等。

出血前症状喉部痒感、胸闷、咳嗽等上腹不适、恶心、呕吐等出血方式咯出呕出血色鲜红棕黑、暗红、有时鲜红血中混有物痰、泡沫食物残渣、胃液反应碱性酸性黑便除非咽下,否则没有有,可胃柏油便,呕血停止后仍持续数日出血后痰性状常有血痰数日无痰三、试述常见异常呼吸类型的病因和特点?类型特点病因呼吸停止呼吸消失心脏停搏Biot’s呼吸(比奥氏,间停呼吸)规则呼吸后出现周期呼吸,停止又开始呼吸。

颅内压增高,药物引起呼吸抑制,大脑损害,(延髓水平)Cheyne-Stokes呼吸(陈-施氏,潮式呼吸)不规则呼吸呈周期性,呼吸频率和深度逐渐增加和逐渐减少以至呼吸暂停,相交替出现。

药物导致呼吸抑制,充血性心衰,大脑损伤(脑皮质水平)Kussmaul呼吸呼吸深快,并有过度通气现象代谢性酸中毒抑制性呼吸胸部发生剧烈疼痛所致的呼气相突然中断,呼吸短暂地突然受抑制,患者表情痛苦,呼吸较正常浅而快。

急性胸腺炎,胸膜恶性肿瘤肋骨骨折及胸部严重外伤叹息样呼吸一段正常呼吸节律中一次深大呼吸,并常伴有叹息声。

功能性改变,见于神经衰弱,精神紧张或抑郁症。

四、什么叫做S2的固定分裂?其产生机制式什么?S2固定分裂:指S2分裂不受吸气,呼气的影响,S2分裂的两个成分时距较固定。

发生机制:先心病房间隔缺损有左房向右房的血液分流,右心血流增加,排血延长,肺动脉瓣关闭明显延迟,导致S2分裂,当吸气时,回心血量增加,使右房压力暂时性增高以致左向右分流稍减,抵消了呼气导致的右心室血流增加的改变,因此其S2分裂的时距较为固定。

诊断学考试重点笔记(精华)

诊断学考试重点笔记(精华)

诊断学考试重点笔记(精华)第四章常见症状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如疼痛,眩晕等;体征是指医师客观检查到的病态表现,如粘膜出血,肝脾肿大等。

有的体征患者自己能感觉到,医生也能检查到,既是症状又是体征,如发热、水肿等。

症状学研究症状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

症状上问诊的主要内容,是诊断,鉴别诊断的线索和依据,也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

但在诊断疾病时必须结合临床所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切忌单凭某一个或几个症状而做出错误的诊断。

第一节发热[ 概念]正常人体温的相对稳定是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实现的。

发热(狭义):致热原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调节性体温升高。

过热:体温中枢受损、散热障碍或产热异常导致中枢不能将体温控制在相应的调定点,为被动性体温升高。

生理性发热: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心理性应激等导致体温升高,是暂时性的。

发热(广义):体温超过正常水平。

[病因] 感染性、非感染性及不明原因(一)感染性: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

(二)非感染性: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由于组织细胞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及组织坏死产物的吸收,常可引起发热。

常见于:①机械性,物理性或化学性损害,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内出血,大血肿,大面积烧伤等;②因血管栓塞或血栓而引起的心肌,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③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如癌,白血病,淋巴瘤,溶血反应等。

2.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病,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

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脱水等。

4.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痫,一般为低热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后发出调节冲动。

①物理性,如中暑;②化学性,如重度安眠药中毒;③机械性,如脑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等。

高热无汗是这类发热的特点。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

中医诊断学笔记(详细)

中医诊断学笔记(详细)

《中医诊断学》上篇四诊部分笔记绪论概念:根据中医学理论体系,运用一定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再加以分析判断从而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的一种方法【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含义、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2、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明确学习方法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5、东汉华佗《中藏经》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8、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11、清朝林之翰《四诊抉微》四诊并重,色脉并重第二节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一、审察内外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而不能只看到局部的表现。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辨证求因病证结合,以证为主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证”和“症”和概念“证”指的是一组症状群,这类症状具有相同的性质,或由某一共同的病机所引起。

辨证就是对疾病的本质作出决定如:痰热壅肺证肾阴虚证卫分证三、四诊合参四诊并重,不可偏废第三节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一)四诊: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望—诊察病人的神、色、形、态闻—听声音、嗅气味问—询问有关疾病的情况切—诊脉和按诊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二)八纲(三)辨证:对表现出来的症状确定证型辨证的方法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第四节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一、打好基础: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二、博览群书:以教材为主,兼看一些其它书籍三、参加临床实践:“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第二章四诊第一节望诊望诊注意事项:(1)光线(2)动作熟练、敏捷“一望而得”(3)有步骤、有重点先全身→分部;上→下,头→足第一节全身望诊一、望神二、望色三、望形态四、望姿态一、望神(一)望神的含意: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命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二)望神的原理和意义•先天之精→神←滋养后天之精•神、精、气三者同盛同衰•精能生神,神能御精,精足则形健,形健神旺望神可以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三)望神的要点•目光(重点)、神情、气色•体态、言谈举止、应答反应得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面色:面色润泽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饮食:正常或稍减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得神失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面色:晦暗暴露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失神假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面色:突然颧红如妆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假神1、神气不足:轻度失神虚证患者2、神志异常癫--抑郁型(湿痰蒙闭)狂--兴奋型(痰火扰心)痫--发作型(肝风挟痰上扰)望神的注意事项•1、重视诊察病人时的第一印象•2、做到神形合参•3、抓住重要症状和体征•4、注意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二、望面色•望色,又称色诊,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诊断学考试重点笔记(精华)

诊断学考试重点笔记(精华)

第四章常见症状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如疼痛,眩晕等;体征是指医师客观检查到的病态表现,如粘膜出血,肝脾肿大等。

有的体征患者自己能感觉到,医生也能检查到,既是症状又是体征,如发热、水肿等。

症状学研究症状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

症状上问诊的主要内容,是诊断,鉴别诊断的线索和依据,也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

但在诊断疾病时必须结合临床所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切忌单凭某一个或几个症状而做出错误的诊断。

第一节发热[ 概念]正常人体温的相对稳定是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实现的。

发热(狭义):致热原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调节性体温升高。

过热:体温中枢受损、散热障碍或产热异常导致中枢不能将体温控制在相应的调定点,为被动性体温升高。

生理性发热: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心理性应激等导致体温升高,是暂时性的。

发热(广义):体温超过正常水平。

[病因] 感染性、非感染性及不明原因(一)感染性: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

(二)非感染性: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由于组织细胞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及组织坏死产物的吸收,常可引起发热。

常见于:①机械性,物理性或化学性损害,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内出血,大血肿,大面积烧伤等;②因血管栓塞或血栓而引起的心肌,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③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如癌,白血病,淋巴瘤,溶血反应等。

2.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病,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

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脱水等。

4.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痫,一般为低热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后发出调节冲动。

①物理性,如中暑;②化学性,如重度安眠药中毒;③机械性,如脑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等。

高热无汗是这类发热的特点。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

诊断学笔记

诊断学笔记

诊断(掌握)第一章常见症状第一节发热1.发热(1)定义: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2)原因:①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

(大部分感冒是病毒性感染)②非感染性发热血液病(如白血病、淋巴瘤等)、结缔组织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痛风、重度脱水等)、血栓及栓塞疾病(心肌梗死、脾梗死肢体梗死等,通常称为吸收热)、颅内疾病(癫痫持续状态可引起发热,为产热过多所致)、皮肤病变、恶性肿瘤、物理及化学性损伤、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3)临床表现:①发热的分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1)低热:37.3~38℃2)中等度热:38.1~39℃3)高热:39.1~41℃4)超高热:41℃以上②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1)体温上升期方式: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40℃或以上,常伴随寒战。

小儿易惊厥。

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流行性感冒、急性肾盂肾炎、输液或某些药物反应等。

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多不伴寒战。

如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所致的发热。

2)高热期:是指体温上升达高峰之后保持一定时间。

3)体温下降期方式:骤降:指体温于数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有时可略低于正常,常伴有大汗淋漓。

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及输液反应等。

渐降:指体温在数天内逐渐降至正常,如伤寒、风湿热等。

2.正常人的体温:一般为36~37℃左右。

3.生理变异: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也可略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

妇女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略高于正常。

老年人因代谢率偏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

第八节呼吸困难1.呼吸困难:可有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改变。

2.呼吸困难的病因:主要为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

1)呼吸系统疾病:常见于①气道阻塞:如喉、气管、支气管的炎症、水肿、肿瘤及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②肺部疾病:如肺炎、肺结核、肺淤血等③胸壁、胸廓、胸膜腔疾病:④神经肌肉疾病:重症肌无力及呼吸肌,药物导致呼吸肌麻痹等。

《检体诊断学》课程笔记

《检体诊断学》课程笔记

《检体诊断学》课程笔记第一章诊断学绪论、问诊及病史采集第1节绪论诊断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如何通过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方法,对疾病进行正确的识别和评估。

诊断学不仅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还需要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和沟通技巧。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诊断学的基本概念、任务和重要性,以及诊断方法的分类和发展历程。

学生应该了解诊断学在临床医疗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如何通过系统的方法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第2节病史采集(一):原则和技巧病史采集是诊断过程中的第一步,是建立正确诊断的基础。

病史包括患者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个人生活史等方面的信息。

在采集病史时,医生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 尊重患者: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保护患者的隐私和尊严。

2. 全面性:尽可能获取患者的全部病史信息,避免遗漏重要线索。

3. 客观性:尽量保持客观,避免主观臆断。

4. 系统性:按照一定的顺序和结构进行病史采集,如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

病史采集的技巧包括:1. 开放式提问:鼓励患者自由表达,获取更多信息。

2. 封闭式提问:针对特定问题,获取明确的答案。

3. 倾听:认真听取患者的话语,理解其感受和需求。

4. 引导:在必要时,引导患者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第3节病史采集(二):病史结构病史结构是指病史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

一个完整的病史结构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主诉: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和症状。

2. 现病史:患者当前症状的发生、发展、演变和治疗经过。

3. 既往史:患者过去的疾病和治疗经历。

4. 家族史:患者家族成员的疾病情况。

5. 个人生活史:患者的出生、成长、教育、职业、婚姻等生活经历。

6. 系统回顾:对患者各个系统和器官的功能状况进行全面回顾。

在病史采集中,医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主诉的明确性:明确患者的主要症状和就诊原因,有助于后续的诊断和治疗。

2. 现病史的完整性:详细记录患者当前症状的发生、发展、演变和治疗经过,包括症状的性质、持续时间、加重和缓解因素等。

中医诊断学笔记(详细)(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医诊断学笔记(详细)(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医诊断学》上篇四诊部分笔记绪论概念:根据中医学理论体系,运用一定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再加以分析判断从而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的一种方法【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含义、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2、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明确学习方法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5、东汉华佗《中藏经》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8、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11、清朝林之翰《四诊抉微》四诊并重,色脉并重第二节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一、审察内外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而不能只看到局部的表现。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辨证求因病证结合,以证为主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证”和“症”和概念“证”指的是一组症状群,这类症状具有相同的性质,或由某一共同的病机所引起。

辨证就是对疾病的本质作出决定如:痰热壅肺证肾阴虚证卫分证三、四诊合参四诊并重,不可偏废第三节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一)四诊: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望—诊察病人的神、色、形、态闻—听声音、嗅气味问—询问有关疾病的情况切—诊脉和按诊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二)八纲(三)辨证:对表现出来的症状确定证型辨证的方法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第四节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一、打好基础: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二、博览群书:以教材为主,兼看一些其它书籍三、参加临床实践:“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第二章四诊第一节望诊望诊注意事项:(1)光线(2)动作熟练、敏捷“一望而得”(3)有步骤、有重点先全身→分部;上→下,头→足第一节全身望诊一、望神二、望色三、望形态四、望姿态一、望神(一)望神的含意: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命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二)望神的原理和意义•先天之精→神←滋养后天之精•神、精、气三者同盛同衰•精能生神,神能御精,精足则形健,形健神旺望神可以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三)望神的要点•目光(重点)、神情、气色•体态、言谈举止、应答反应得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面色:面色润泽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饮食:正常或稍减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得神失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面色:晦暗暴露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失神假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面色:突然颧红如妆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假神1、神气不足:轻度失神虚证患者2、神志异常癫--抑郁型(湿痰蒙闭)狂--兴奋型(痰火扰心)痫--发作型(肝风挟痰上扰)望神的注意事项•1、重视诊察病人时的第一印象•2、做到神形合参•3、抓住重要症状和体征•4、注意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二、望面色•望色,又称色诊,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什么叫做发热,热型?试述常见热型?
发热: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热型: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成体
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称为热型。
临床上的常见热型:
1.嵇留热: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C度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C度。(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颜色与性状:鲜红色:肺结核,支扩,肺脓肿,支气管结核,出血性疾病。
特锈色:肺炎球菌大叶性肺炎,肺吸虫病和肺泡出血
砖红色胶冻样:克杆白杆菌肺炎
暗红色:二狭肺淤血
浆液性粉红色泡沫样:左心衰肺水肿
粘稠暗红色:并发肺梗塞时。
三、体温下降期:出汗多,皮肤潮湿。
六、试述发热的病因分类:
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发热: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1.机械性、物理或化学性损害;
2.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
3.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
2.抗原抗体反应(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
3.内分泌代谢障碍(甲亢,重度脱水)
4.皮肤散热减少(广泛性皮炎,鱼鳞癣,慢性心力衰竭)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1.物理性:中暑
2.化学性:重度安眠药中毒
3.机械性:脑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1.原发性低热:
2.感染后低热:
3.夏季低热:
4.生理性低热:水肿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
肠绞痛 多位于脐周围,下腹部 常伴有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肠鸣音增加等
胆绞痛 多位于右上腹,放射至右背部与右肩胛 常有黄疸,发热,肝吸虫及或Murphy征阳性
肾绞痛 位于腰部并向下放射达于腹股沟外生殖器及大腿内侧 常有尿频,尿急,小便含蛋白质,红细胞等。
九、呼吸困难可分为哪些?特点如何?各见于哪些疾病?
Kussmaul呼吸 呼吸深快,并有过度通气现象 代谢性酸中毒
抑制性呼吸 胸部发生剧烈疼痛所致的呼气相突然中断,呼吸短暂地突然受抑制,患者表情痛苦,呼吸较正常浅而快。 急性胸腺炎,胸膜恶性肿瘤肋骨骨折及胸部严重外伤
叹息样呼吸 一段正常呼吸节律中一次深大呼吸,并常伴有叹息声。 功能性改变,见于神经衰弱,精神紧张或抑郁症。
1.肺源性呼吸困难:
1.吸气性呼吸困难:特点是吸气费力显著困难
2.呼气性呼吸困难:特点是呼气费力,呼气困难明显延长而缓慢,常伴有干罗音。
3.混合性呼吸困难:特点是吸气与呼气均感费力,呼吸频率增快,变浅,常伴有呼吸音异常,(减弱或消失)可有病理性呼吸音。
2.心源性呼吸困难:
出血前症状 喉部痒感、胸闷、咳嗽等 上腹红、有时鲜红
血中混有物 痰、泡沫 食物残渣、胃液
反应 碱性 酸性
黑便 除非咽下,否则没有 有,可胃柏油便,呕血停止后仍持续数日
出血后痰性状 常有血痰数日 无痰
三、试述常见异常呼吸类型的病因和特点? 类型 特点 病因
八、试述腹痛(内脏性,躯体性,牵涉痛)的机制与特点?
内脏性腹痛:腹内某一器官受到刺激,信号经交感神经通路传入脊髓。
特点:1.伴痛部位不确定,接近腹中线,2.疼痛感觉模糊,多为痉挛不适,钝痛,灼痛3.常伴恶心,呕吐,出汗等其他自主神经兴奋症状。
躯体性腹痛:来自腹膜壁层及腹壁的痛觉信号,经体神经传至背部神经根,反映道相应脊髓节段所支配的皮肤
特点:1.定位准确,可在腹部一侧,2.程度剧烈而持续,3.可有局部腹肌强直4.腹痛可因咳嗽,体位变化而加重
牵涉痛:腹部脏器引起的疼痛刺激经内脏神经传入,影响相应的脊髓节段,而定位于体表,更多具有体神经传导特点
特点:疼痛程度剧烈,部位明确,局部有压痛,肌紧张以及感觉过敏等。
三种绞痛之鉴别 疼痛类别 疼痛部位 其他特点
5.回归热:体温急骤上升至39C度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核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6.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
一、体温上升期: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危寒或寒战等现象。
二、高热期:寒战消失,皮肤血管由收缩转为舒张,使皮肤发红并有灼热感,呼吸加深加快,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
七、什么叫做发绀?试述发绀有哪些病因分类?
发绀: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黏膜呈青紫色的表现。
病因分类:
1.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
中心性发绀:全身性的,除四肢与面颊外,亦见于黏膜(包括舌及口腔黏膜)与躯干的皮肤,但皮肤温暖。(心肺疾病致SaO2降低引起)
2.肺性发绀:(呼吸道阻塞,肺部疾病,肺血管疾病)
3.心性混血性发绀:(发绀性先心病,法四,艾生曼格综合征)
4.周围性发绀:周围循环血流障碍所致,常见于肢体末梢与下垂部位,如肢端,耳垂与鼻尖,这些部位的皮肤温度低,发凉,若按摩或加温耳垂与肢端,使其温暖,发绀即可消失。
5.淤血性周围性发绀:
6.缺血性周围性发绀:
7.混合性发绀:中心性与周围发绀同时并存。心力衰竭(左心、右心、全心)
四、什么叫做S2的固定分裂?其产生机制式什么?
S2固定分裂:指S2分裂不受吸气,呼气的影响,S2分裂的两个成分时距较固定。
发生机制:先心病房间隔缺损有左房向右房的血液分流,右心血流增加,排血延长,肺动脉瓣关闭明显延迟,导致S2分裂,当吸气时,回心血量增加,使右房压力暂时性增高以致左向右分流稍减,抵消了呼气导致的右心室血流增加的改变,因此其S2分裂的时距较为固定。
1.左心衰竭:发生呼吸困难主要原因是肺淤血和肺泡弹性降低。特点:呼吸困难活动出现或加重,体息时减轻或缓解,仰卧加重,坐位减轻。
2.右心衰竭:原因主要是体循环淤血所致。
2.中毒性呼吸困难:
3.神经精神性呼吸困难:
4.血液病:
十、咯血,血痰性状疾病?
咯血
咯血分级:小量〈100ML/日,中等量100-500ML/日,大量〉500ML/日
7.试述心源性水肿与肾源性水肿的鉴别? 鉴别点 肾源性 心源性
开始部位 从眼睑、颜面开始而延及全身 从足部开始,向上延及全身
发展快慢 发展常迅速 发展常缓慢
水肿性质 软而移动性大 比较坚实,移动性较小
伴随症状 拌有其他肾病病征:如高血压,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眼底改变等。 伴有心功能不全病征:如心脏增大,心脏杂音,肝肿大,静脉压升高等。
2.驰张热:体温常在39C度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C度,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一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C度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布鲁菌病)
1.起病情况与患病时间;2.主要症状的特点;3.病因与诱因;4.病情的演变与发展;
5.伴随症状;6.诊治经过;7.病程中的一般情况;
二、试述咯血与呕血的鉴别要点? 咯血 呕血
病因 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肺炎、肺脓肿、肺癌、心脏病等 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胆道出血等。
二、血液中存在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
药物或化学物质中毒所致的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特点为急骤出现,暂时性病情严重,经过氧疗青紫不减,抽出的静脉血呈深棕色,暴露于空气中也不能转变为鲜红色,使用还原药物不使青紫消退。
先天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自幼即有发绀,有家族史,身体一般健康状态情况较好。
硫化血红蛋白血症: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可达几个月或更长时间,红细胞寿命正常,血液呈蓝褐色,通过光镜检查可确定硫化血红蛋白的存在。
《诊断学笔记讲义(一).txt》全文在线阅读及txt下载
请使用IE7或IE8预览本页,个别文件很大超过5M,请等几分钟后再下载!谢谢!
诊断学笔记讲义(一).txt
一、试述现病史问诊的内容?
现病史:是病史中的总体部分,它记述患者病后的全过程,即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
现病史问诊内容包括:
呼吸停止 呼吸消失 心脏停搏
Biot’s呼吸(比奥氏,间停呼吸) 规则呼吸后出现周期呼吸,停止又开始呼吸。 颅内压增高,药物引起呼吸抑制,大脑损害,(延髓水平)
Cheyne-Stokes呼吸(陈-施氏,潮式呼吸) 不规则呼吸呈周期性,呼吸频率和深度逐渐增加和逐渐减少以至呼吸暂停,相交替出现。 药物导致呼吸抑制,充血性心衰,大脑损伤(脑皮质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