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歌中的形式主义与新批评

合集下载

李商隐诗歌创作的特点和风格

李商隐诗歌创作的特点和风格

李商隐诗歌创作的特点和风格
1.【问题】李商隐诗歌创作的特点和风格
【答案】李商隐诗歌创作的特点和风格整理如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李商隐是晚唐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

他的诗,多抒写时代动荡离乱的感慨和个人失意悲愁的心情。

其中既有关注现实的政治诗,也有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既有表现个人遭际的抒怀诗,也有缠绵悱恻的爱情诗。

由于时代的混乱和个人遭遇的坎坷,他的诗往往流露出浓厚的感伤、迷惘和消极的情绪。

他的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以缜密的构思、丰富的想象、哀婉的情调、瑰丽多姿的形象和含蓄优美的辞采,来表现他所特有的细腻而又敏感的心境与感受,从而构成朦胧瑰丽的诗歌境界,表现为一种凄艳浑融的风格。

用新批评的细读法解读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用新批评的细读法解读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用新批评的细读法解读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作者:和玉清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5年第13期摘要:借助新批评这一文学流派中的细读法,从词义、句义、修辞、意象等方面,对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进行分析,深层推敲,挖掘诗句的言外之意,发现其新的美点、亮点和意境。

关键词:李商隐七律《无题》细读法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一颗宁静而明亮的巨星,他将唐诗推上了又一个高峰,在他才华横溢的超越前人的诗作中,最具艺术独创性,引起千百年来无数读者赏悦不已的,是他抒情诗中的七律《无题》。

李商隐用灵魂、诗心和才情写就的这些诗篇,在古典诗歌的百花园中散发着穿越世纪的芬芳。

他的诗歌创作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朦胧婉曲之美。

诗以《无题》命名,是李商隐的独创。

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是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很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

李商隐的无题诗写得意境要眇,情思婉转,辞藻精丽,声调和美且能疏密相间,读来令人回肠荡气。

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根据细读法,这首诗的复杂含义远远超过字面本身的意思,它是隐蔽的,深藏于作品的有机结构之中。

很显然,简单的分析是无法揭示这样一个复杂的客体的。

需对作品进行耐心仔细的分析推敲,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对作品的词义、句法、隐喻、象征等,加以分析,从而揭示作品内在的全部含义。

新批评(New Chriticism)作为一种文学评论的流派,出现于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它认为:作者生平与创作意图及作品内容与价值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

而文本细读法是英美新批评所提倡的一种批评方法。

它强调对文学文本全封闭式的精细阅读。

排除文本生成研究和读者情绪反应研究,将目标集中于文本,对文本进行多重回溯性阅读,寻找其中词语的隐微含义,如词句中的言外之意和暗示,联想意义;仔细分析作品中所应用的各种修辞手段,如隐喻和拟人等。

李商隐无题诗的新批评解读--以“相见时难别亦难”为例

李商隐无题诗的新批评解读--以“相见时难别亦难”为例
就在一定程度上 源于对悖论 的运用 。 首联也是一个悖论句 。 “ 相见时难别亦难“ , 这 句话传达 了两
学的文本作为批评对象 , 文学文本指的是单个 的、 作为整体存在
的作品 。 他们所关心 的不是直接对文本 内容进行解读 , 而是注重
探 讨作 品的内在语 言结构 ,并分析在这种语 言的使用 下文本所
个部分 又具有 怎样 的相互关 系。”也就是说在新批评 主义 者看 来 ,文学作 品是作为一个独立 的整体而存在着 , “ 文学文本是一 个 由语 言所 构成 的充满矛 盾的和谐 的结构整体。 ” 所以新批评 的 任务就是要考察 和评价文学 的语言结构 ,通过对文本语言 中的
无奈 , 身不 由己的情态 。
“ 东风无 力百花残 ” 也是一个悖论句 。“ 东风” 这个 诗歌 意象
多 指草木丛生 , 春意盎然 的春天景象 。正如辛弃疾 《 青 玉案 ・ 元 夕》 中所 说的“ 东风夜放花千树 , 更吹落 , 星如雨 ” , 展现 的正是孟
但是李商隐在这里却说到 “ 百花残 ” 。 残, 是残败 , 张力 、 悖论、 冲突 、 含混 、 复义等因素 的分析 , 来研究 这些因素是 春 时节 的景色 。 百花残败应该是处在秋冬季节 , 所 以说“ 百花残” 与 怎样使文本结构达到和谐统一 的。为此 , 新批评 提出了文本“ 细 凋谢 的意思 。
在《 形 式主义批评 家》 中说 : “ 文学批评 主要 关注 的是整体 , 即文 成 回环往复之妙 , 使相见无期 , 离别 之痛的悲戚之感表现得更为 学作 品是否成功地形成 了一个和谐 的整体 ,组成这个整体 的各 深沉与缠绵 。“ 难” 字 的重复使 用更一 步加深 了抒情 主人公 百般
2 0世 纪在西方 语言学史 上 ,索 绪尔创 立 了结 构主义 语言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李商隐的诗歌,会有怎样的艺术特色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供各位参阅,希望为大家带来帮助。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1李商隐是我国晚唐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亦与温庭筠齐名。

李商隐一生失意、落魄,少时曾勤奋苦读,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家国,但于青年时期卷入牛、李党争之中,落魄潦倒,报国无门。

在李商隐生活的时代,已是晚唐帝国衰败的时候,各种的社会茅盾相互交织,政治异常激烈,加上他出身低微,虽有“欲回天地”的壮志雄心,但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矛盾交织使他壮志难酬,梦想幻灭。

正是因为政治和人生的失意,李商隐写下了大量关注社会现实的感怀、咏物、咏史的诗作,抒发了那一时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与苦痛生涯,深刻地反映晚唐破败的社会现实,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同情人民的疾苦生活,极具现实主义意义。

诗歌自汉魏以来至盛唐时由李白、杜甫发展到顶峰。

然而,李商隐的诗歌既继承了杜甫七律的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歌的浓艳色彩;既有李贺的幻想象征手法,又形成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这些诗歌大都显得含蓄蕴籍、音调谐美、沉博艳丽,富有象征和暗示色彩,开拓了我国古代抒情诗歌的新领域,将唐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推高一个新境界,形成他自己独特的意境。

诗歌表现特色如下:一、情致深蕴,构思细密,表达感情细腻深刻、细腻的感情表达是李商隐诗歌的一个明显风格,无论感时、抒怀、吊古、咏物或言情,无不渗透着诗人的真情实感。

如历来传诵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廖廖14个字,把那种受阻隔的痛苦和心有默契的喜悦,以及愈受阻隔愈感到默契可贵和愈有默契愈觉得阻隔难堪的矛盾心理,揭示得极其深刻动人。

再如代表作《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这首七言律诗,首联以暮春衰残的景象映衬出两个倾心相爱的人此时的难舍难分,诗人用逆向思维的角度,欲说分别,却从相见之艰难写起。

李商隐《锦瑟》的形式主义解读

李商隐《锦瑟》的形式主义解读

李商隐《锦瑟》的形式主义解读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约813 —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迁居荥阳(今属河南)。

少习骈文,游于幕府,又学道于济源玉阳山。

开成年间进士及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调弘农尉。

宣宗朝先后入桂州、徐州、梓州幕府。

复任盐铁推官。

一生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备受排挤,潦倒终身。

晚年闲居郑州,病逝。

其诗多抨击时政,不满藩镇割据宦官擅权。

以律绝见长,意境深邃,富于文采,独具特色。

为晚唐杰出诗人。

锦瑟一诗以首二字为题,李商隐诗多有此例,与其无题诗相类。

本诗是李商隐有代表性的隐晦难解的诗,众说纷纭。

有的说这是悼念一位少女,甚至说是令狐楚家中的一婢女名“锦瑟”。

有的说是悼念其前妻王氏。

有的说是他自悲身世及与其靠山令狐家的波折。

有的说这是他自编诗集的“代序”,实为表述其写作甘苦体会。

对这首诗的多种理解: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

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之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

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李商隐这首《锦瑟》区区几十字,却以它无可比拟的巨大魅力吸引着世代的读诗论诗者一遍又一遍的为之诠释探寻其意义,王士祯曾经感慨道:“一篇《锦瑟》解人难”(《渔洋集》),甚至到了现代仍不断有人提出新的证据和方法试图对其进行解读。

据今人黄世中统计,自刘攽至于清末民初之张采田对此诗的解释有十四解十八家,分别是“令狐青衣”说、“咏瑟”说、“令狐青衣”说和“咏瑟”说调和合一、“咏瑟以自伤身世”说、“情诗”说、“悼亡”说、“自伤身世”说、“自伤兼悼亡”说、“令狐恩怨”说、“诗序或自题其诗”说、“伤唐祚或感国祚兴衰”说、“寄托君臣朋友”说、“情场忏悔”说、无解说等[1],真是奇观。

李商隐无题诗的新批评

李商隐无题诗的新批评

李商隐无题诗的新批评李商隐无题诗的新批评李商隐的无题诗,历来受到批评家的青睐。

下面一起来看看!20世纪在西方语言学史上,索绪尔创立了结构主义语言学,他区分了语言的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并提出对语言本身产生影响的是语言的内部因素,调对语言内部要素研究的重要性。

英美新批评主义深受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要求将文学的文本作为批评对象,文学文本指的是单个的、作为整体存在的作品。

他们所关心的不是直接对文本内容进行解读,而是注重探讨作品的内在语言结构,并分析在这种语言的使用下文本所表达的内容。

正如解构主义者罗兰巴特在《写下阅读》中提到的“作者已死”那样,在传统的阅读过程中,作者常常是支配着读者的。

在罗兰巴特看来,“作品其实是多种文化交织形成的网络,在作品产生之时,作者已死。

作品就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着。

”布鲁克斯在《形式主义批评家》中说:“文学批评主要关注的是整体,即文学作品是否成功地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又具有怎样的相互关系。

”也就是说在新批评主义者看来,文学作品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而存在着,“文学文本是一个由语言所构成的充满矛盾的和谐的结构整体。

”所以新批评的任务就是要考察和评价文学的语言结构,通过对文本语言中的张力、悖论、冲突、含混、复义等因素的分析,来研究这些因素是怎样使文本结构达到和谐统一的。

为此,新批评提出了文本“细读法”,并创造了一系列新批评的范畴,即悖论、复义、张力、对比、反讽、隐喻、象征等。

李商隐的无题诗,具有独特的意象创造,它寄情于景,或是爱情,或是亲情,为我们展现了朦胧婉曲、意蕴深幽之美。

“相见时难别亦难”这首诗更是无题诗之冠首,下面笔者将对这首诗作细读分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一、诗歌语言的“悖论”“悖论”是新批评的范畴之一,其本意指的是表面上荒谬,实际上却是对真实的.陈述。

语义批评解读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语义批评解读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语义批评解读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作者:刘秋月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9年第9期刘秋月晚唐诗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诗虽然篇幅短小,但构思新颖、手法多变,思想精微、意蕴丰富。

该诗通过东风、春蚕、蜡炬、晓镜、蓬山、青鸟等意象,委婉曲折地写出了一种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忠贞爱情。

全诗典故迭出,意境迷离,比较适合作为语义批评的分析文本。

本文拟运用语义批评的方法,通过含混、反讽、悖论、隐喻等角度对这首《无题》诗作全新的阐释。

首先,本诗的题目就是一个明显的悖论。

题为“无题”,但读完全诗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全诗的意义是何等丰富,岂止不是“无题”,甚至可以说是“多题”。

而以李商隐的才华,难道会为一首七言律诗的题目而发愁吗?显然不是这样的。

这实际上与苏轼《送参寥师》中所说的“空故纳万境”有异曲同工之妙,空明所以能够接纳万般境界,以“无题”为题也是如此。

名为“无题”,就给读者留下无尽的空白,让读者自由驰骋于想象的空间,从而可以品出无穷的韵味。

这种题目上的“无”与内容上的“有”之间的悖论,赋予了诗歌极大的张力,令人着迷。

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再次出现了悖论。

首先,“相见”和“别”是两个对立的场景,而俱以“难”统之,这就形成了悖论。

按照常理,“相见难”容易理解,但“别亦难”就有点费解了。

但细细品读诗句,两个“难”字所蕴含的意义是不同的。

前一个“难”字是说,两个有情人由于长久的分离,相见一面非常不易,因而对于相见的期盼望眼欲穿。

后一个“难”写的则是类似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之难。

正是因为相见的来之不易,所以在短暂的相聚与甜蜜之后,再次惜别就将更加痛苦不堪、难舍难分了。

两个看似悖论的“难”字,将世间有情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绪刻画得淋漓尽致。

再看“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诗写出了暮春时节,春风已经没有力气,百花都开始凋落,一片衰颓的伤感之景。

浅论李商隐的诗歌

浅论李商隐的诗歌

浅论李商隐的诗歌内容摘要:李商隐是晚唐诗人杰出的代表,晚唐社会动乱,促使政局逐渐走向崩溃。

这时期出现了以李商隐为代表的于感叹身世,忧时悯乱的一批诗人。

本文将结合其具体诗歌作品,从以下两种类型来简要分析李商隐的诗歌类型:㈠、政治讽刺诗。

诗中流露出以忧国忧民的浓厚的感伤色,诗篇精工典丽、富于联想和暗示。

㈡、“无题”诗。

此诗朦胧与其奇特的意象均是李商隐所创作的。

本文还将强调李商隐的“无题”诗,为我国诗歌的创作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路径。

关键词:李商隐;诗歌;类型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从祖父起,迁居郑州(今属河南郑州市)。

父亲李嗣曾任获嘉(今河南获嘉县)县令。

商隐三岁时,父亲受聘为浙东(后转浙西)观察使幕僚。

他随父由获嘉至江浙度过童年时代。

李家从商隐曾祖父起,父系中一连几代都过早病故。

商隐十岁,父亲卒于幕府。

孤儿寡母扶丧北回郑州,“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①却情同外来的逃荒者。

正是由于家世的孤苦不幸,加之瘦赢文弱,形成他易于感伤的性格,但同时也促使他谋求通过科举,振兴家道。

在“悬头苦学”中获得高度的文化艺术修养,锻炼了他坚韧执着的追求精神。

文宗大和三年(829),李商隐谒令狐楚,受到赏识。

楚子令狐綯又在开成二年(837)帮助他中进士。

李商隐于次年春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

王茂元爱商隐之才,将最小的女儿嫁给他。

当时朋党斗争激烈,加以李商隐个性孤介,他一直沉沦下僚,在朝廷仅任九品的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和闲冷的六品太学博士。

为时都很短。

从大和三年踏入仕途,到大中十二年去世,30年中有20年辗转于各处幕府。

东到兖州,北到泾州,南到桂林,西到梓州,远离家室,飘泊异地。

他最后一次赴梓州做了长达五年的幕职之前,妻子王氏又不幸病故,子女寄居长安,更加重了精神痛苦。

时世、家世、身世,从各方面促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的、内向型的性格与心态。

李商隐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他自称“我本系王孙”,但唐宗室族谱中没有他家族的名字。

中韩诗家关于李商隐讽喻诗的批评

中韩诗家关于李商隐讽喻诗的批评

中韩诗家关于李商隐讽喻诗的批评作者:伊凤迪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2期摘要:义山诗个性鲜明,在晚唐文坛独树一帜,其诗文受到中韩诗家不同程度的关注。

对义山诗歌的总体风格,中韩诗家认识基本一致,但是在对李义山讽喻诗是否得风人之旨问题上,中韩诗家却有所分歧。

本文以此为切入点,着重探讨中朝诗家对于义山讽喻诗是否得风人之旨等问题,从而为人们更好的理解义山诗提供域内和域外两个视角。

关键词:李商隐;义山诗;讽喻诗;肯定评价;否定评价作者简介:伊凤迪,女,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2-0-02李商隐,字义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在诗歌领域成就斐然,于晚唐诗坛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力,与当时的杜牧一起,被后人称为“小李杜”。

因其独特的诗风和文学观念而受到了中韩诗家不同程度的关注,朝鲜诗人南龙翼就对李杜二人的诗歌进行了比较后认为,二人虽各有优劣,但是李商隐的才华应该是晚唐第一的。

由此可见义山诗在韩国的影响。

25年以来,学界对李商隐的诗歌多有研究,在作者的创作渊源、艺术特色、创作倾向、无题诗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从域内和域外两个视角对义山诗的研究却还存在很大的空白。

本文便以李义山的政治讽喻诗为切入点,探讨中韩诗家对于义山诗歌艺术风格的批评的异同。

一、儒家文化下的诗学传统自春秋战国一直到清朝覆灭,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学一直被奉为显学,甚至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后,儒学一跃成为统治者的官方学说。

伴随着儒家在政治领域取得的成功,其在诗学的发展史上也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孔子提出的“思无邪”、“温柔敦厚”、“兴观群怨”,几乎成为了后世文人诗歌创作与诗歌评价的准绳和标准。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期,此时的大唐已不是开元时期那个有着盛唐气象的王朝了,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唐王朝元气大伤,再加上晚唐时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社会矛盾空前激化,整个王朝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境地,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李商隐发出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呼喊,而他所用的方式,便是他的政治讽喻诗。

从新批评角度解读《锦瑟》-文档资料

从新批评角度解读《锦瑟》-文档资料

从新批评角度解读《锦瑟》20 世纪中叶以后,西方文坛上新理论层出不穷,但是新批评作为形式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却从未退出过。

本文的目的是:在简要分析新批评的理论及方法的基础上,以李商隐的《锦瑟》为例,展示“细读”在诗歌解读方面的价值。

其细读的方法包括复义、张力、悖论、反讽、隐喻、象征。

锦瑟》是李商隐诗集的第一篇,也是一道千古谜。

这首诗辞藻华丽、用典殊多,晦涩难解。

至《锦瑟》问世以来,许多学者研究分析此诗,观点各自不同。

、复义复义”原指语言的多义所形成的复合意义,体现在诗歌中为多义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然而诗意的复杂性和多义性正是诗的特殊魅力所在[1] 。

如李商隐的《锦瑟》。

首先是用字的巧妙性。

李商隐的诗有的时候叫做《无题》,有的时候他取开头的两个字作为诗的标题,就如此诗《锦瑟》就文字本身来分析,“瑟”是一种乐器,“锦”是形容瑟”上的装饰非常美丽,这就是”锦瑟“的文本含义。

”锦瑟“这两个字给人的印象一个就是美好,还有利用音乐来传达情谊。

在传统看来,琴瑟指的是你心里边有什么样的感情,你就会弹出什么样的音乐。

中国的古人一直以来相信音乐是一定能够把你的内心的情意、品格都表达出来。

“无端“这个词在诗中更显得微妙,正是”无端“这个词让整首诗更为复杂,从而使人联想到是诗人听着悲伤的锦瑟,而引发感慨,还是想到华年的流逝而去伤感。

显然,”无端“并没有明显的理由,也没有明显的原因。

另外,” 无端“两个字表明它是无缘无故这样的,并不是自己能选择的。

所以更显出一种无奈之感。

其次就是“迷”字和“晓”字,本来的典故是没有这两个字的,但是诗人李商隐用自己的理解加上这两个字,让诗颇有深意。

“晓梦”指的是破晓以前的梦,说明梦很短,很快就要醒了。

而“迷”字说明诗人是如何的痴迷于蝴蝶翩翩飞舞的梦幻美丽之中,然而这样的美丽却是短暂的,表达出对美好的事物即将逝去的惋惜和自己无法把握的无奈之感。

“此情”两字本身就带有模糊性。

“此”字在古代汉语中为代词,在这首诗中指代并不明确,也许是怀才不遇的悲哀,也许是对逝去青春的感慨, 或是爱情家庭生活的怅惘,以及人生历程中悔恨和遗憾、伤感和困惑,或者仅仅是作者发一时之感。

评价李商隐的诗

评价李商隐的诗

评价李商隐的诗:
李商隐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在风格、意境和情感表达上都有独特的特点,因此备受推崇和赞赏。

以下是对李商隐的诗作进行评价的一些观点:
1、风格华丽而雄浑:李商隐的诗风辞章优美华丽,行文流畅。

他擅长运用文笔繁复而不失简练,通过精炼的语言展现出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

2、感情丰富而细腻:李商隐的诗作展示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感受力。

他对于爱情、离别、人生苦辣等主题都有深入的思考和深情的抒发,使诗作充满了情感的张力。

3、意境纵横交错:李商隐擅长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境的构建,将现实与理想交织在一起,使其诗作具有丰富的意境和想象力。

他能够通过一些细枝末节展现出大大的情感冲击力。

4、诗歌形式多样化:李商隐尝试并创造了多种诗歌形式,包括长篇叙事诗、七绝、五言绝句等,其中以五言绝句最为出色,使他的诗歌更加丰富多样,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李商隐的诗作以其华丽的风格、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作品在唐代文坛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并对后世的文人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李商隐诗的艺术风格

浅析李商隐诗的艺术风格

浅析李商隐诗的艺术风格李商隐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在李商隐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高超的艺术技巧,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李商隐诗的艺术风格。

首先,李商隐的诗歌表现出一种幽深的情感。

他的诗作中常常描写一些寂寥、孤独、忧伤的情感。

例如《锦瑟》中写道:“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这种情感的表达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使人不禁产生共鸣与思考。

其次,李商隐的诗歌中充满了独特的意象和这可以说是他诗歌风格的一个显著特点。

他经常使用天象、景物、动植物等具体形象来隐喻他人、自己的内心世界或者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批判。

例如《夜雨寄北》中他写道:“银汉纷纷开凤城,此夜凉风与月明。

衣袖渐渐悄无声,青鸟休惊白梨青。

”这种运用意象的手法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鲜明的艺术特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外,李商隐的诗歌还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用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诗歌中常常带有浓郁的感伤色彩,但在细腻而具体的描写中却又蕴含着深远的哲理。

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美感和思考的深度。

例如《无题》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商隐用短短几句话传达了自己对英雄的回忆和崇敬,给人以深思的启示。

最后,李商隐的诗歌中还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他的诗歌语言流畅、音韵和谐,字字入韵。

其词句间用韵呼应,音节相互碰撞,形成了完美的诗歌节奏。

例如《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种音乐性的表现技巧让他的诗歌更具感染力和魅力。

综上所述,李商隐的诗歌艺术风格独特而丰富。

他通过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意象化的叙述和丰富的修辞手法,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转化为了美丽的诗篇。

他的诗歌充满了情感、意美和哲理,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后世影响深远。

用细读法赏析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用细读法赏析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用细读法赏析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作者:钱静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11期摘要: 作为西方一个文学批评流派,英美新批评对文学作品结构的分析较为深入、细致,常常包含某些辩证法的因素,以语义学分析作为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高度重视对于文学语言的研究。

英美新批评派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较为紧密,他们的理论一般都能在文学批评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本文利用英美新批评派的细读法中的反讽与悖论两种方法对中国古代诗歌——李商隐的《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进行分析。

关键词: 反讽悖论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1.英美新批评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英国发端,三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并于四五十年代在美国蔚成大势。

五十年代后期,新批评渐趋衰落,但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仍不失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它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新批评”一词,源于美国文艺批评家兰色姆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但这一流派的起源则可追溯到艾略特和瑞恰兹。

艾略特可视为新批评的思想先驱。

他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论点——非个性论,这一论点构成了新批评文论的基石。

艾略特强调批评应该从作家转向作品,从诗人转向诗本身。

为新批评提供方法论基础的是瑞恰兹,他通过引进语义学的方法使人们把注意力移向语言。

新批评派有几代批评家,其早期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休姆和美国诗人庞德,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燕卜逊和兰色姆,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是韦勒克和文萨特,他们共同完成了新批评的理论体系的架构。

1.1关于文本“细读法”文本细读法为英美新批评的术语。

燕卜荪出版于1930年的《含混的七种类型》一书,被认为是典型的“文本细读”之作。

其基本内容就是“对诗歌进行分析性的细读”。

所以布鲁克斯说:燕卜荪式批评的要义,就在于“批评要在诗作为诗的结构中处理诗的意蕴”;而以往的批评则倾向于“用散文的方式寻找诗的‘善’和‘真’,使诗成为哲学或者科学”。

《李义山诗集》的赏析

《李义山诗集》的赏析

《李义山诗集》的赏析下面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李义山诗集》的赏析(共含11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李义山诗集》的赏析《李义山诗集》共三卷,存诗约六百首。

其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直接触及时政,表明了诗人鲜明的政治态度和不同寻常的胆识。

【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2或8—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李商隐为开成二年(837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县尉、秘书省正字等职。

当时牛、李党争激烈,李商隐被卷入旋涡,在政治上受到排挤。

晚年的李商隐,先后三次在桂州、徐州、梓州随人作幕僚,抑郁不得志,死于荥阳。

李商隐为晚唐诗人,诗作文学价值很高。

他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

李商隐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中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有二十二首,数量位列第四。

【书籍简介】《李义山诗集》共三卷,存诗约六百首。

其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直接触及时政,表明了诗人鲜明的政治态度和不同寻常的胆识。

如《有感》、《重有感》等,有力地抨击了控制朝政的宦官;《寿安公主出降》等,直斥祸国殃民的藩镇,并讽刺了朝廷姑息强藩的行为。

尤其是《行次西郊作一百韵》,诗人以途中见闻,展现了甘露事变后灾难深重、民不聊生的社会实况,并追溯唐王朝治乱盛衰的历史变化,从今昔对比中,指出祸乱的根源。

李商隐的咏史诗,也有很高的.成就。

它们记录历史教训,并希望当政者以此为戒,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如《富平少侯》、《南朝》、《北齐》等,鞭挞了历史上封建帝王的骄奢荒淫;《瑶池》、《贾生》等,讽刺帝王追求神仙的虚妄,并显露出诗人的胸襟抱负;《马嵬》、《龙池》、《华清官》等,更是直接把矛头指向本朝皇帝,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李商隐最有特色的,是标为“无题”或取作品中个别词语作为题目的爱情诗。

这些诗,用华美的词藻、和谐的音调,构成优美的形象,传达出真挚婉转的情思,极富感染力。

从新批评的复义理论看李商隐的《锦瑟》

从新批评的复义理论看李商隐的《锦瑟》

从新批评的复义理论看李商隐的《锦瑟》内容摘要:<锦瑟》虽然篇幅短小。

但思想意蕴十分丰富,将这首朦胧模糊,甚至充满歧义的诗作为新批评的分析文本非常合适。

复义理论是新批评派的代表理论,复义的使用可以大大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李商隐的《锦瑟》诗并未对具体的人、事、地、时作出交待,而是以婉转的典故、细美幽约的隐喻,表达复杂的内心世界,创造出若隐若现、似是而非却又浑然一体的意象组合。

《锦瑟》诗中。

语境的模糊引起主旨的复义、词语的含混引起情感的复义、隐喻和意象组合引起的复义,将诗人个人的、一时的体验变成了普遍的、永恒的经验,产生出超越时空,任人再创造的无穷美感魅力。

关键词:新批评复义李商隐《锦瑟》提及李商隐的诗作,读者往往因其内蕴的深婉、情感的沉厚、用字瑰丽、色泽凄艳、情调迷离而感动。

李商隐的诗,常令人置身于氲氤温婉的审美氛围中。

但也会由于其诗作朦胧的语言而难求甚解。

台湾学者龚鹏程先生在研究中发现,李商隐的一些诗或就题敷陈,或依体裁格式构撰,或干脆以文字开玩笑,诗中叙述某事.未必就真有其事。

这些诗如果再以传统的“知人论世”方法解说,循环互证,无异于水中捞月。

因此,对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些作品的解读需要采用“新批评”的方法。

复义理论是新批评派的代表理论。

燕卜逊在1947年再版的<复义七型>一书中给“复义”所下的定义是:“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微,只要它使同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同的反映”。

[1]他认为在诗歌中,复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因为所有的词都是具有多重意义的整体,复义的使用可以大大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由于大量活用现象、典故的再创造和句法关系的松散,复义现象更为普遍。

“一篇<锦瑟》解人难”(王渔洋<论诗绝旬:》),李商隐这首二十八字的《锦瑟》,由于其复义效果,千百年来仍然引起人们解读的兴趣。

一、语境的模糊引起主旨的复义《锦瑟》虽然篇幅短小,但思想意蕴的丰富性,对个诗主旨的理解历来意见参差,莫衷一是。

李商隐《锦瑟》一诗朦胧美的表现

李商隐《锦瑟》一诗朦胧美的表现

李商隐《锦瑟》一诗朦胧美的表现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商隐的“无题诗”所描绘的画面唯美、感情真挚、逻辑跳跃、意蕴含蓄,为其增添了许多朦胧之美、悲怆之美、生命之美。

随着唐王朝的日渐衰弱,唐代诗歌的风格也由陈子昂提倡“汉魏风骨”时所表现的开阔胸怀、恢宏气度、积极进取的精神走向了由李商隐所建立的深婉精丽、富于感伤、带有象征暗示色彩的诗歌演变与发展。

在人们看来,李商隐“无题诗”的总体基调是“浓厚的感伤”,“凄艳而不轻佻”,“浓烈而凄清”。

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将李诗的基调概括为“凄艳浑融”,认为“他把感伤的情绪注入朦胧瑰丽的诗境,融多方面感触于沉博绝丽之中,形成凄艳之美”,“并能以艳丽通于浑融,使诗歌在艺术上有博大的气象和完整性”。

在意境方面,则是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朦胧美。

“它们要表现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情绪;不是一幅时间、地点清晰可考的画面,而只是一种空灵缥缈但是可以把握的意境……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具有可以意会、较难言传的特点。

”这也是从唐向宋蔓延的一种过渡情感,不同于豪放、张扬的“盛唐之音”,而是寻求一种含蓄蕴藉的“韵外之致”、“味外之趣”。

作为“无题诗”之一的《锦瑟》也具有以上特点,并且巧妙地运用了复义理论构建起一幅幅缥缈、朦胧的美丽画卷,书写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世事沧桑,感伤之余又产生无尽的共鸣,朦胧之间又给人余味不尽美的体验。

复义理论是20世纪英美新批评派的代表理论之一。

新批评的代表人物瑞恰慈将语义学分析方法应用于文学语言的分析,他强调对文本进行细读式的解读,从文本的意思、情感、语调、用意入手,结合语境分析来把握作品的内在结构和意义,最终达到与作者情感经验进行有效交流的目的。

燕卜逊在《朦胧的七种类型》中对“复义” 所做的定义是“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微,只要它使同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同的反映”。

他认为在古典诗歌中,复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因为中国所有的字词都是具有多重意义的整体,复义理论的使用可以大大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李商隐诗歌中的形式主义与新批评

李商隐诗歌中的形式主义与新批评

李商隐诗歌作品简析汉语言文学王丽娟一、形式主义与新批评形式主义—新批评是指产生于2世纪初期的俄国形式主义流派和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英美新批评流派的统称。

形式主义开启了新批评的“本体论”的先声。

我认为形式主义—新批评是一种文本批评方法,它们的重点都不在于研究作者的生平经历或是其他除作品外的客观因素影响,淡化文学作品与各种外部因素的联系,只是单纯的从文本本身出发来探讨文学作品本身的语言和特点。

形式主义偏重与研究构成文学作品的材料包括语音、形象、情感、思想因素以及叙述技巧、整个作品的结构布局等形式,通过对语言的诸如变形、扭曲、前突等陌生化处理,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诗歌本身,还注意到了节奏、韵律等诗歌表达形式的意义上的功能。

而新批评则重点关注文学语言中各个层次的特征不同,重视挖掘文学语言的意义语言的语义以及其中的修辞手段。

二、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新批评主义评价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读完这首诗我们就会有一个特别直接的感觉,这是一首情诗,而且还是以女性口吻来写的情诗,新批评主义理论中首先就有一个观点,瑞恰兹提出,语言有两种用途:科学用途和情感用途。

“就科学语言而论,指称方面的一个差异本身就是失误,没有达到目的。

但是就情感语言而论,只要在进一步的效果即态度和情感方面符合要求,指称方面的差异再大也无关紧要。

”因此,他认为文学的本质特征是“非指称性的伪陈述”。

从李商隐的诗歌来看,李商隐本身是一个男性,但是诗中第三句写到“晓镜但愁云鬓改”可以看出诗中的“我”是一个女性的角色,也就是说他从一个女性的角度出发,写下了这首情诗,这是一个“伪称述”,但是并不影响整首诗情感表达的真实性。

谈到真实性就又涉及到瑞恰兹的另一个观点,他认为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读者所认可的接受效果,二是作品所具有的内在的必然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商隐诗歌作品简析
汉语言文学王丽娟一、形式主义与新批评
形式主义—新批评是指产生于2世纪初期的俄国形式主义流派
和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英美新批评流派的统称。

形式主义开
启了新批评的“本体论”的先声。

我认为形式主义—新批评是一种文本批评方法,它们的重点都不
在于研究作者的生平经历或是其他除作品外的客观因素影响,淡化文
学作品与各种外部因素的联系,只是单纯的从文本本身出发来探讨文
学作品本身的语言和特点。

形式主义偏重与研究构成文学作品的材料
包括语音、形象、情感、思想因素以及叙述技巧、整个作品的结构布
局等形式,通过对语言的诸如变形、扭曲、前突等陌生化处理,把人
们的注意力引向诗歌本身,还注意到了节奏、韵律等诗歌表达形式的
意义上的功能。

而新批评则重点关注文学语言中各个层次的特征不同,重视挖掘文学语言的意义语言的语义以及其中的修辞手段。

二、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新批评主义评价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读完这首诗我们就会有一个特别直接的感觉,这是一首情诗,而
且还是以女性口吻来写的情诗,新批评主义理论中首先就有一个观点,瑞恰兹提出,语言有两种用途:科学用途和情感用途。

“就科学语言
而论,指称方面的一个差异本身就是失误,没有达到目的。

但是就情
感语言而论,只要在进一步的效果即态度和情感方面符合要求,指称
方面的差异再大也无关紧要。

”因此,他认为文学的本质特征是“非
指称性的伪陈述”。

从李商隐的诗歌来看,李商隐本身是一个男性,
但是诗中第三句写到“晓镜但愁云鬓改”可以看出诗中的“我”是一
个女性的角色,也就是说他从一个女性的角度出发,写下了这首情诗,
这是一个“伪称述”,但是并不影响整首诗情感表达的真实性。

谈到真实性就又涉及到瑞恰兹的另一个观点,他认为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读者所认可的接受效果,二是作品所具有的内在的必然性。

整首诗歌的情调都很悲凉,诗中前三句都是在叙述女主人公在与情人分离后的深切感伤,最后一句则借用一个虚幻的对象来收尾,女主人公过于思念情人想要会面却被重重阻碍所隔,所以只能让青鸟使者替自己去看望他,让情人知晓自己的心意,这或许是作者现在内心深处最渴望的一件事。

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中连续用到两个“难”字,这不仅仅是说字面上的相见难和分别难,更是表达了这段感情受到重重阻碍,十分艰难,写出了女主人公渴望见到情人更希望可以永远在一起不分离的一种心境,两个“难”字看似有一些突兀之感,但是却加深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她对于这段感情的留恋不舍。

“东风无力百花残”中包含了两个很美好的意象“东风”和“百花”,但是在作者的笔下或者可以说是在女主人公的眼中却是显得那么凄凉,东风与无力,百花与凋残,写出了美好的春天即将过去,暗示出自己的“春天”也即将过去,运用这两组对比,更加凸显出女主人公内心的悲凉之感,放大了“我”的情感,使感情的表达更具张力。

而且“无力”与“残”都表现了“我”对于这个现实的状况的一种无能为力。

颈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中用到两个意象,即春蚕和蜡炬,作者很好的利用了这两种意象的自然物理规律来隐喻自己对于这段感情的一个态度。

“丝”谐音为“思”,隐晦的表达了作者对于对方的无尽思念并不会因为分开而散去,反而会越来越深,至死方休。

这里的“泪”不仅仅是蜡烛的泪更是女主人公的泪,因为不能相见所以整日以泪洗面。

写下这样的句子,表明作者自己已经知道,与情人的相会今生今世再无可能,但还是坚持自己选择,守护这份爱情。

这句话用隐喻的手法写出了女主人公对待这份感情的认真与执着以及她内心的一种绝望。

多种复杂矛盾的感情用短短的两句诗歌就表现的淋漓尽致,更加显示出隐喻手法的特殊优越性,所以许多诗人喜欢用这种方法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而隐喻也是诗歌创作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颔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中写的是女主人公想象的一个画面,她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就想到自己以后要一个人孤独终老,只能感叹一声,又在想情人现在在干什么呢,是不是也感觉到
了这凄凉的夜晚。

用一种想象的手法来渲染坏境,先要表达的不仅仅
是“我”的一种愁绪,更是写出了女主人公对于情人的过度思念,希
望能够与他心意相通,更希望在自己愁苦烦闷的时候不只是自己在想
着他,而他也在思念着自己,可以说这是一种自我安慰,写出了女主
人公的可悲。

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中寄托了女主人公
心中最后的一点希望。

蓬山是指蓬莱山,相传为海中仙山,是一个人
们构想出来的并不存在的地方,更是一个人到达不了的地方,这与诗
句开头的“相见难”相呼应,更显出了她在这段感情中艰难的处境。

而青鸟是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信息的神鸟,作者希望青鸟成为二人的
信使。

会面没有希望,就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

寄希望于一个虚幻的使者,写出了作者没办法改变现状的一种无
力感。

前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通过隐喻的手法,借助特殊的
意象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

而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通过想象联想的画面来影射现实的情形,两相对比,更加凸显出女主
人公的复杂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