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探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探析

作者:罗桂云

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年第01期

当今社会,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下,生命意识教育出现严重缺失。近年来出现的清华大学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件以及近期发生的“李刚门事件”、“药家鑫事件”、“留学生刺母事件”等等。大学生自杀事件也频惊校园,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1~5月,全国高校至少已有40起大学生自杀事件,平均每个月就有8个年轻的生命离开这个世界。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生命意识教育的思考及重视,因此生命意识教育刻不容缓。

一、生命意识教育的内涵

生命意识,是指每一个现存的生命个体对自己生命的自觉认识,其中包括生命存在、价值及意义的理解和认识等等,是对人的生命存在终极价值的审视。生命意识教育主要包括生存观、价值观及超越观教育三个方面的内容。

1.生存观教育

马克思说过,“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生命的存在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是实现个体生命价值和体现生命意义的条件。任何不负责任的轻生念头,以及对他人生命的漠视,都是对生命的一种亵渎。因此,生存观教育首先教育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充分认识到生命存在的唯一性和重要性,善待自己、尊重他人、敬畏每一个存在的生命。

2.生命价值观教育

每个生命的存在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它体现在自然的生命延续,以及超自然价值生命的实现。只有两者达到和谐统一,人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的可贵、欣赏生命的美好,提升生命的价值。因此,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懂得自然生命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意义,并承担着一定责任,要懂得珍惜和欣赏。在生命价值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和谐,达到用自身情感来激扬理性的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

3.生命超越观教育

生命意识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实现个人生命的升华,从而超越自我、超越功利和世俗,把自己的命运同他人、社会、人类的命运联系起来,达到全方面的和谐。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生命。法国文学家雨果曾经说过“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这是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动物的生存只是为了延续生命,而人类通过创造美好的生活展现生命的价值。人只有感悟生命意义,追求生命价值,才会真正地热爱生

命,珍惜生命,也才能坦然地面对生命的困境,在一切的社会关系中和谐相处,演绎出精彩的人生。

二、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的原因

1.社会环境因素

受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金钱、权利、利益几乎成为判断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特权与不公现象时刻冲击着人们的视听,导致一些不良的风气和不健康思想,如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冲击着校园,给一些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他们追求自由,却认为为达目的可以放弃一切。他们追求成功和利益,却认为只要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他们捍卫自己的荣誉却对他人狠下毒手。他们践踏生命却认为权钱可以摆脱一切。在人人追逐权力、利益、财富的社会中,诸如此类漠视生命的现象也影响着大学生对生命的本体认识模糊和对生命价值追求的丧失。

2.教育错位因素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每一个人都健康快乐,都成为融入社会的因子,都有健全的人格和生存能力且有创造性的人。然而在逐渐物化的社会大环境下,教育的着眼点违背了教育的初衷。教育学专家刘济良指出:“就我国现实的教育来说,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过于追求知识、技能和技术,而忽视了引导青少年去追求智慧、认识人生、完善生命。我们的教育中最大、最多的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在这种技术理念的指导下,不少大学生觉得大学生活机械而乏味,生活理想迷茫,生活目的不明确而感到失落,生命没有意义。

在家庭教育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根深蒂固,成绩成了大多数家长对自己孩子评价的标准,至于孩子的烂漫天性、纯善人格和健全心智,则往往被忽略,尤其对一些留守儿童的关爱更是少之甚少。例如,中国学龄儿童学习乐器的比例远高于西方国家,但绝大多数家长将此视为一种投资,或开发智力的手段,而不是陶冶性情的方式。另外,父母教育方式的失误,如专制、暴力和过分溺爱以及家庭成员本身的恶习或家庭结构的剧变,使学生产生性格上的畸形:自私、压抑、专横、任性,为达目标不择手段。

由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错位因素导致一些大学生是非观念模糊,价值观念不清,对生活享受的关注大于生命本身,这是生命意识教育缺失导致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集中体现。

3.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因素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及自身心理的不成熟,大学生常因失恋、学业受挫、经济困难、人际关系不良等造成心理障碍。根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约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清华大学从事心理健康研究的李虹博士认为: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压力大的问题,一方面,社会、家庭和学生自己都给予很高的期望;另一方面,学生本人期望过高和达成期望渺茫的矛盾也就很大。其中学业压力是大学生自杀的第一个原因,其它还有人

际关系(亲情关系、师生关系1冲突、缺乏积极的人生理想和目标等。外界的压力和内心的空虚不断的冲击学生的心理,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和疏导时,导致大学生对于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日益感到迷茫与困惑,从而做出极端的行为。

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来源于社会环境的变化、教育的错位及自身面临的压力和困难。这些问题无法解决时,他们就容易出现内疚、自责、焦虑、抑郁、痛苦和愤怒等情感,当这些情感得不到宣泄和调适时,就会引发心理障碍,严重时会采取极端的方式——自杀或他杀。

三、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缺失使他们在竞争、挫折面前倾向于轻易地否定生命、漠视生命,不能理性地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因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

1.双管齐下,重视情商培养

情商是一个人成长与成功道路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商是指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理解与应对,以及对人生乐观的程度和面临挫折时的承受能力。”科学研究表明,成功100%=智商20%+情商80%。情商是比智商更重要的一个商数。因此当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要重视孩子情商的培养,提高自我认知、情绪控制、自我激励、体察他人、人际沟通方面的能力,这是生命意识教育的起始阶段,是提高生命意识的基础,在家庭、学校教育中应该互相渗透。

2.在“两课”教学中系统开展生命意识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依托的课程,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更好的把握生命,实现生命价值的主渠道,承担着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任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备培养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优势,在大学中开展生命观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中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让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交流与碰撞,在此过程中逐渐确立健康、积极、文明、和谐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态度,正确地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并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让学生在面对一些问题的时候,懂得自己去把握;面对一些困难的时候,懂得自己去面对。

3.通过主题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

结合学生实际开展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如通过主题班会、学生社团及团委活动等。如我院开展的“学会感恩,珍爱生命”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算清账目,感恩父母”活动,“学会感恩、珍爱生命”主题墙报出版活动、主题班会活动、写信活动、主题信件征文比赛、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恩亲情、感谢师恩,激发学生对祖国、社会、自然、时代的感激之情,唤醒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强生命意识,让学生学会对自我、他人、家庭负责,对集体、社会、国家、民族负责,培养学生心存感恩、孝敬父母、回报母校、回报社会的健康心理,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