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铁生的生命意识

合集下载

史铁生作品中的死亡意识

史铁生作品中的死亡意识

ii m 史铁生作品中的死亡意识<学教育2。

19〇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炼瑤内容摘要:史铁生对死亡的感悟是非常有特色的。

“向死而生”是史铁生死亡意识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死亡的 思考来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史铁生的死亡意识是他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寻;同时,史铁生的死亡意识是有一 个由恐惧到超越的参悟过程。

关键词:史铁生死亡意识生命意义参悟二十世纪末的中国作家对于 死亡这一特殊的生命现象有着极 大的兴趣。

在这个群体当中,史铁 生对死亡的感悟,无疑是非常有 特色的。

作为个体的人,史铁生是 孱弱的,疾病扼住了命运的咽喉;但他又是强大的,病体的不幸反 而让他既能超越恐惧直面死亡,思考死亡的本质,又能对死亡进 行超越性的审美观照,使生命升 华至更高的境界。

他是真正的勇 士,向死而生,以自己残缺的身 体,勇敢地追寻生命真正的意义。

史铁生的死亡意识首先体现 为向死而生,通过对死亡的思考 来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

他对生 命存在意义的思考和领悟都是发 端于死亡,是死亡映照出生命的 脆弱和短暂,也赋予人生以不可 抗拒的魅力。

死是生的前提,有生 有死,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死亡,是人的未来的终点,作为人 的一个必不可缺的程序,它是永 恒的存在,与人类的生存一样恒 久。

死亡界定了生命,由于死亡的010存在,人类才获得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一旦死亡的压力转化成一种动力,人生的绝境转化为一种诱惑,那么他不但不会成为重负,反而会带来生命的愉悦。

”尽管死亡存在,人们仍然选择生存,以生存来表明生命带来的各种可能性,生命虽然是虚无的,但生命中包含的未知事物可以使我们坚强地生存下去。

生命不是存在于回避死亡的过程中,而恰恰是存在于面对死亡的过程之中。

死亡是人生最后的终点,人生目地因之显得荒诞和无谓,而最重要的是过程。

即许多学者都指出的史铁生的过程论。

他在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中都向读者展示了其“向死而生”的人生哲学。

浅谈史铁生散文的生命意识

浅谈史铁生散文的生命意识

浅谈史铁生散文的生命意识姓名:廖晨学号:12228135 班级:122281 专业:工商管理【摘要】:“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这是史铁生对生命过程的价值的总结,而这过程又必须是“残缺”的,因为苦难成为人生之必要,欲望成为人生之必需,抗争成为人生之必然。

惟如此,生命才能由被动而主动,由痛苦而快乐,由磨难而幸福。

史铁生的“残缺观”在对人类生命的考察和追问中凸显着生命的演变过程,生命的“残缺”正是生命过程重要性的体现。

【关键词】:史铁生;散文;生命意识;1.引言史铁生是当代文坛独具个性的作家之一,发表的主要散文集有《我与地坛》、《自言自语》、《史铁生作品集》等。

他的散文境界博大,触及到了人本的困境和人类生存的命脉;其作品既充满着强烈的悲天悯人的苦难意识,又激荡着一股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史铁生那沉湎而又执着的生命理念和生命哲思,给无数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人以温馨的慰藉和积极的勉励。

2.对生命意识的思索在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艺术与哲学的发展过程可说是同步的。

法国著名文艺批评家丹纳曾说:“一个艺术家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一个供玩乐的艺人”。

[1]史铁生以其特有的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文风,敏感而博大的心胸闪耀出深邃而澄明的智慧之光,以最真诚的语言逼近哲学,成为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

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

不是不断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2]这也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一、直面生与死“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

这意味着恐惧。

”[3]这是人所具有的三种根本困境之一。

求生避死是所有生物共同的本能,但动物没有死亡意识,惟有人清醒地意识到死亡的意义。

但当死亡离我们感觉很遥远时我们可能会淡化它,甚至漠视它。

论史铁生作品中的生命意识.do汇总

论史铁生作品中的生命意识.do汇总

毕业设计(论文)( 2011届)题目:命若琴弦——论史铁生作品中的生命意识学院:鹰潭学院专业:语文教育学生姓名:张雅琴学号: 7011120351指导教师:侯洪鑫完成时间:2014 年 1 月 5 日毕业设计(论文)正文目录摘要关键词引言一为坚强的生命讴歌二为病态的生存叹息三为温暖的死亡祈祷四生命意识的现实根源参考文献命若琴弦——论史铁生作品中的生命意识摘要:史铁生个人的病痛经历让他体验到生命历程的苦难,他的文字表达出的是对生命存在的思索,从而将自己的创作与生命同构。

他总是以审美的方式和文学的形式,审视和探寻着世间正常与不正常的灵魂。

在他的作品中饱含着对生命的深思,对存在的追问,对救赎之路的探索,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史铁生在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完成了对灵魂的反省和拷问。

关键词:史铁生;苦难;生命意识引言史铁生是当代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中饱含着对生命存在的思索,对自我困境的救赎,对生命意义的不断扣问。

俄罗斯思想家弗兰克尔在其《追寻生命的意义》中说:生命的意义不是被给予的,而是被提出的。

读懂了苦难就读懂了幸福。

在经过了那么些思考之后,史铁生“越来越相信,人生是苦海,是惩罚,是原罪。

对惩罚之地最恰当的态度,是把它看成锤炼之地。

”史铁生在散文《我与地坛》中这样写道:“最后一件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2010年的最后一天,这个节日终于降临到了他的身上,他用个体苦难的生命体验来解读生命的意义,最终找到了寻求到了一条救赎之路。

史铁生生命中的一个个困难:活到最张扬的年纪双腿瘫痪,终日与轮椅为伴;被尿毒症折磨,躺在透析室看着血从体内流出来又回到自己身体里……一个个苦难的生命里程,使他对于生命看得更加得彻悟。

“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存在么?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刍议史铁生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刍议史铁生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刍议史铁生作品中的生命意识作者:杨露怡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8年第07期[摘要:史铁生是一位经历过各种苦难的当代作家。

他用笔写诗,歌唱苦难,用苦难谱写了一首首激扬的旋律。

痛苦的人生经历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纪念碑。

他用沉重的笔墨描绘了一个残疾人世界。

一个接一个地讲述苦难的生活,用他对苦难的理解来诠释生命的意义,最终找到生命的精神慰藉: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人的一生在于这个过程中。

关键词:史铁生;作品;生命意识]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文坛上著名的残疾人作家。

他独特的生活经历已经转变为一种独特的生活意识。

他的作品完全是来自于他自己的生活经历的精神声音。

1生命意识的现实根源史铁生作品中强烈的生活感与他特殊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21岁时,史铁生“活到最骄傲的年龄,突然双腿瘫痪。

被困在这个艰难无助的生活困境中,他遭受着锥心裂肺的痛苦。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起来。

看着那只飞向北方天空的大雁,我突然将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把手上的东西扔到身边的墙上,拍打着那两条可恶的腿,喊道:“我能做什么?”!'”精神上的打击很难解释,基本的生存问题也无法解决。

史铁生看不见出路。

他感到“几乎什么也找不到”,这致命的一击几乎摧毁了他求生的意志,将他一步步推向精神的极端。

史铁生深陷囹圄,发出了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它体现在《山顶上的传说》中,常被认为是史铁生的自传。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热爱写作的残疾青年。

他忍受着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不公和歧视,憎恨所有的人,找不到发泄的对象。

但他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活着?””“为什么人们会来到这个世界?最后他想到了死亡,被困难击倒,陷入了精神绝望。

残疾青年的精神鸿沟是史铁生的精神绝望。

残障青年的自我质疑是史铁生的质疑。

在生命的意义被扭曲的时候,史铁生痛苦地思考着,从突破中寻找一个突破口,想要找到一个活着的理由,为空虚的灵魂找到一个支点。

在与内心的“毁容的激情”的斗争中,他几度徘徊在死亡的阴影中,最终平息了灵魂的风暴,“难以走出存在的狭窄缝隙,以一种清晰的喜悦”。

探究《我与地坛》中的生命意识

探究《我与地坛》中的生命意识

探究《我与地坛》中的生命意识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史铁生在地坛里悟出了“认可了苦难的命运和不幸的角色,却不是看轻生命自身的残酷和伤痛,而是把生命的残酷和伤痛从自我中剥离出来,去融入到一个更大也更恢弘的所在之中,‘以最真实的人生境界和最深入的内心痛苦为基础,将一己的生命放在天地宇宙之间而不觉其小,反而因背景的恢弘和深邃更显生命之大’。

他的不幸,他的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是自己来完成。

”作者回忆母亲,感悟到母亲的苦难和伟大。

在文中流露的是浓浓的情和深刻的哲理:珍爱生命,珍爱健康;要顽强地开辟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感谢母爱等等。

史铁生用他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自己炽热的情感为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提供了一条自救之路。

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说,均贯穿着“对生命的解读”的主题,尤以《我与地坛》为代表。

阅读此文,就是跟随作者去阅读生命,去把握文章对我们情感的冲击,对我们心灵的敲打。

《我与地坛》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一时“被命运击昏了头”,觉得“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加上“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真是“失魂落魄”。

这种并非普遍性的灾难事件降临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自己的过去与他人截然不同,自己家面前的地坛就成了“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在这里,起初他苦闷、绝望,好几年,只是想到死。

而对这灾难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在长期深沉的思索中,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人生观。

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自己的人生感悟。

地坛成了史铁生逃避他人、逃避现实的一个港湾。

地坛和天坛、日坛、月坛等曾经同是清王室祭祀的处所,随着岁月流逝,天坛成为人见人爱的旅游胜地。

而地坛却于风吹雨打中颓圮荒凉渐趋于沉寂和落寞,没有人徜徉其间,没有人来写生、摄像、作文——这时“失魂落魄”的史铁生来到了这里,“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地坛成了史铁生精神寄托的家园,他在地坛中从对命运的抱怨进而反思命运,感悟人生、感悟苦难。

史铁生的生命存在意识

史铁生的生命存在意识

比较文学作业题目:史铁生的生命存在意识人文学院汉语言102班陈岩成10112010202史铁生的生命存在意识1972年,史铁生因双腿瘫痪由陕西延安插队的山村回到了北京,对于一个正值青年的人来说,瘫痪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他会怀疑生活,怀疑生命,怀疑人活着到底还有什么意义,然后就会追问到死亡,在《我与地坛》与《合欢树》中,史铁生也因此而苦恼,脾气暴躁,特别是对他母亲的态度正是他那一时期挣扎的表现。

正是在这痛苦的挣扎过程中,他不断接近着哲学的三个终极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或要到哪里去?当问到死亡的时候,也就是他在考虑人“要到哪里去”的问题。

也就是在生病的这一段时间里,他广泛地涉猎各类书籍,寻找着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存在的本身。

自然而然的,他会受到十二世纪西方盛行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

这种哲学思想在史铁生后来的文学创作中会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从而他的作品中就会存在很强烈的生命存在意识,追求着生命的意义。

在所有的哲学中,首先都会追问到人最终要到哪里去的。

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回到了死亡的问题。

存在主义的哲学家们也探讨到了死亡。

而死亡,在人们现有的思维中就是虚空,是一种不存在。

因此,他们认为,存在的过程就是死亡的过程,从而得出了“存在”就等于“不存在”的悲观主义的结论。

“存在”与“不存在”的对等,存在的不确定性,就会使人产生存在过程是荒诞的想法。

这样,存在主义哲学也就陷入了自己的陷阱,对存在本身的探索也变成荒诞的。

因而,存在主义就发展出了有神论的存在主义和无神论的存在主义。

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提出解决荒诞问题的途径是就是宗教信仰,也就回到最初宗教的形态。

无神论的存在主义者则认为应该行动起来为自己争得生命的意义,创造自己的价值。

史铁生在刚刚瘫痪的那段时间里,他也想到人最终是要走向死亡的。

生命的过程也就是走向死亡的过程,但生存本身的意义在哪里?面对这些,他想去死,却又不甘心。

他在《我与地坛》中和那个长跑的朋友说:先别急着死,再活下去看看。

史铁生的生死命运观:生是大事,死是节日,命运是限制

史铁生的生死命运观:生是大事,死是节日,命运是限制

史铁生的生死命运观:生是大事,死是节日,命运是限制1980年秋天,史铁生肾病转为“肾衰”,他问大夫:敝人刑期尚余几何?他把活着看成受刑,所以问刑期几何。

大夫回答:阁下争取再活十年。

那时候,透析还不普遍,北京城仅限三环路以内,大导演田壮壮还在忙着毕业作品,几个年轻人和一个秃顶老师,选中了史铁生的作品《我们的角落》,前途未知,命运未知,一切都是未知的。

史铁生命硬,撑过了大夫所说的十年期限,又活过了第二个十年,最后奇迹般地活过了第三个十年,倒在了第四个十年的开端。

他在残疾中思考生、死和命运,最终用自己的一生给出了这个答案:生是大事,死是节日,命运是限制。

01双腿瘫痪的最初几年,史铁生找不到工作,也不知道该干什么,什么也找不到,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上。

来到这个不明所以的世界就算了,偏偏还有一堆受不完的苦,史铁生最初的时候没有想明白,就像我们现在也想不明白一样。

可是人只要不死,就得在这个世界接受这些苦难。

那段时间,史铁生只能天天去地坛,别人去上班他就摇着轮椅去地坛,别人下班他摇着轮椅回家,路上轮椅翻到了,周围没有人,他就靠双手的臂力自己重新爬上轮椅,身上一身泥浆。

他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为什么要出生。

想了很久,他想明白了一件事: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生是偶然的,死是必然的,命运是强悍的,它想让你你就生,想让你死你就死,想让你长命百岁你就长命百岁,想让你百病缠身你就百病缠身,命运不会回答你为什么,只会让你接受这些既定的事实。

不少人的残疾是天生的,不少人的残疾是后天的,不少人是他人害的,不少人是自己作的,但这岂不就是命运?所谓命运,就是他给你一些东西,你无论如何也拒绝不了,他要夺走一些东西,你无论如何也挽留不得。

史铁生小说的生命意识

史铁生小说的生命意识

史铁生小说的生命意识摘要:史铁生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中体现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包括对人类生命及其意义的深刻探索,以及对生死、自然和文化的思考。

本文通过分析史铁生小说中的生命意识,旨在展示他作为一个作家如何通过其作品表达出个人的生命体验和世界观。

关键词:史铁生;小说;生命意识;生命体验;世界观一、引言作为一位著名的小说家,史铁生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艺术的表达,更是他对人类生命及其意义深刻探索的产物。

他将其自身的生命体验和世界观融入到小说中,以描绘人类生死、自然和文化等主题。

通过对史铁生小说的分析,可以看到其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对生命的尊重。

本文将对史铁生小说中的生命意识展开探讨,旨在揭示他如何通过小说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二、史铁生小说的生命意识1. 对生命的重视和尊重史铁生小说中体现的生命意识,首先体现在他对生命的重视和尊重上。

他把生命看作是十分珍贵和神圣的东西,不仅仅是作为生物存在的意义,更是人类精神的寄托。

在他的小说中,朴素的生命感是常被提及的主题,例如《荷花》中,主人公对花的沉迷和热爱就是对生命的肯定和赞美。

2. 对生死及其意义的深刻探讨史铁生小说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生死及其意义。

他通过对人物生命的描绘,试图回答关于生命和死亡的一些重要问题。

例如,在《河岸》中,主人公对于死亡的回忆和思考,表达了人们面对死亡时的焦虑和恐惧,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嗜好的追求。

3. 对自然和文化的思考史铁生小说中的另一个主题是自然和文化的思考。

他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对文化历史的探讨,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类的生命和世界。

例如,在《古柏行》中,他通过古柏的形象,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和深远,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三、结论通过对史铁生小说中生命意识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他的作品中蕴含着对生命的热爱、尊重和探索。

他通过自己的生命体验和世界观,将诗意和哲学融入到小说中,成就了独特而富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

生命的绝响和放歌——浅析史铁生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生命的绝响和放歌——浅析史铁生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管是 这样 ,史铁 生并 没 有 因 此 陷 入 生 活 的痛 苦 泥 淖 中 自怨 自艾 , 反而 是扼住 命运 的咽喉 ,奋起 反击 。 2 史铁 生的 自我救 赎 可 以说 ,人 道主 义是史 铁生 思想 体 系里 一 项 重要 的精 神 资源 ,
是 史铁 生观 察 、分 析 、判 断 各种 问题 的一 项重 要 的价 值 标 准 。对 人 间 的苦难 有一 种博 大 的爱 的眼 光 ,对 人 间 苦 难 中 的人 以感 同 身
实意义 三个 方面 来 浅要分 析史 铁生 作 品 中的 生命 意识 的深 刻 内涵。 关 键词 :史 铁 生 ;苦难 ;意义 ;生命 意识
中图分 类号 :T U9 8 4.1 3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6 7 2— 5 8 3 2( 2 0 1 5 )1 2— 0 0 0 4— 0 1
投 射 和现实 反 映 。按 照 常理 来 说 ,这 样 的 残疾 人 在 生 活 中 应该 得 的作 品,几乎每篇都带着他 的生命 体验 ,也关注 着他 的诘 问和迷 思。 ” 到的更 多 的是一 种来 自周 遭 的宽容 和理解 ,但 是事 实上 并非 如此 。 作为一个有 良知和胸襟 的作 家 ,史铁生 的作品不仅 仅局 限于抒发 自己 《 山顶上的传说》 中的 主人公是 一个 双腿瘫 痪 的青 年 ,他找 工作 个体 的悲情 ,而更多 的是关注范围更大的弱势群体。 被 官员拒绝 ,恋爱被对方 的父母 阻挠 ,这一切 只是 因为他 是一位 残疾 作品 《 午 餐半 小时 》 诙 谐地 写 到 一 群 生活 贫 苦 的 工 人在 午 餐 青 年。小说 《 庙的 回忆》 中写到作 者和母 亲去 申请 工作 ,得 到的 回答 时分互 相交 流 自己各种 各样 的 “ 白 日梦 ” 。史 铁生 在小 说 《 山顶上 却是 :“ 慢慢再等一等吧 ,全须儿全尾儿的我们 还分 配不过来 呢 ! ” 的传说 》 中写到 由于社 会 的 冷漠 和 残 忍 最 终迫 使 一 个 残 疾 年轻 人 变 相 ” 地 呼 吁呵 护 残 疾人 尊 严 的思 想 在他 的 这样 的描述 在 史铁 生 的笔 下 比比 皆是 ,我 们 很 容 易 想 到 年 纪 走 向 了绝路 。这样 “ 轻轻 的史铁 生在 最灿 烂 的年 纪 变 成 残 疾 后 的 痛 苦 与 压 抑 。然 而 尽 很 多作 品 中都有 所表 现 。

论史铁生的生命意识

论史铁生的生命意识

目录1 引言 (1)2 史铁生的生平及作品 (2)2.1 独特的人生 (2)2.2 独特的感受 (2)2.3 独特的作品 (3)3 史铁生生命意识的探析 (4)3.1 对生命困境的追问 (4)3.2 对生命困境的超越 (5)4 史铁生生命意识的表现 (5)4.1 对命运的反抗 (6)4.2 对灵魂的拯救 (6)4.3 对幸福的追求 (7)5 史铁生生命意识的研究价值 (8)5.1 人与人的关系 (8)5.2 人与自然的关系 (9)5.3 生命的终极认识 (10)参考文献 (11)论史铁生的生命意识【摘要】史铁生,他的作品富含对生命本真的感悟及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精神。

研究他独特的人生,独特的作品,独特的生命意识,以及他对生命困境的追问和超越,他对灵魂的救赎等等,都会使我们获益匪浅。

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都可以从史铁生的生命意识中得到体现,他对生命的终极认识更让我们对生命有不同以往的深刻认识。

【关键词】生命意识;灵魂救赎;终极关怀;终极认识1、引言史铁生,作为现当代作家,且不论他众多作品的文学价值如何,仅仅对生命本身的感悟,用文字为载体阐释的对宿命与生命意识的解读,就已无人可比拟。

现当代作家,永远有他的一席之地,整个文学历史的长河中,他也是一朵不可或缺的浪花。

他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接受命运安排的同时,也超越了命运。

他是一个作家,一个历经苦难的作家,苦难不曾打败他,是他把苦难变成自己写作的素材,正视它,俯瞰它,进而战胜它。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他即使不是一个作家,即使干着和无数普通人一样的工作,他也不是一个普通人,是因为他对生命、灵魂、生活本质的独特的意识及感悟。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有人就对史铁生作品中蕴含的生命内涵做了解读,如胡山林的《生命意义的探寻——史铁生作品的中心意蕴》,2009年,杜正华发表的《困境与超越——论史铁生的生命哲学》等等,他们都是从史铁生的作品着手,解析他对生命的意识、灵魂的救赎、人类的终极关怀。

谈谈《我与地坛》中有关生命的思考

谈谈《我与地坛》中有关生命的思考

这座古园映照了作者内心的苦痛,它似乎能理
了生命的意义。
解作者迷茫的心情。石门中的落日,寂静而安详;高
史铁生在园中静思的时候经常会看到一对中年
歌的雨燕,苍凉却张扬着生命的活力;雪地上孩子的
情侣来散步,风雨无阻。就这么 15 年过去了,当年的
脚印,似乎在讲述着青春的童话;小昆虫虽不谙世
中年人也已经变成了老人,但是他们依然相互依靠
量。在《想念地坛》中,作者提到,园中见证了岁月和
可言;没有了愚钝,也就不存在机智;没了丑陋,也就
世事变迁,一直屹立在地坛中的“老柏树”便是“园
没有了漂亮;没有了恶劣和卑下,也就没了善良与高
神”。老柏树展现出来的顽强的生命力,给予了自己
尚。他明白了人生难免有遗憾和残缺,人要以平常
强大的精神力量,让他能够坦然地看待生命的起伏,
足,就算练上一上午也不觉得累。从他的身上,史铁
息的。史铁生依然从衰败之景中感受到了勃勃的生
生看到了一个人对梦想的热爱和坚持。在园子里,
机。他从万物生长所弄出的“响动”声中感受到了生
他还结识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是一名长跑家,他
命的活力,领悟了生命的真谛。
“ 祭坛石门中的落日,
与史铁生常常互相鼓励,一个“坚持跑步”,一个“坚
悬于天空,它与旧时的“月”并无什么不同。诗人意识
诗人饮酒作诗,排遣心中的愁绪。从中,我们可以感
到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上难免有坎坷、曲
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渐渐消散的过程。
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拓展生命的宽度,才是每个
又如,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赤壁古战
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场为背景,通过描写自己的所见所思,表达了怀才不
象,能衬托美景,寄托情感,呈现心境,揭示哲理。在 文

分析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的生命意识

分析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的生命意识

分析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的生命意识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读了这篇文章,是我懂得了生命的意识。

作者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不知道去路,才走进地坛的,从此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

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

知道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的离开过它。

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或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我与地坛》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的残废了双腿,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是属于他个人心境的。

在最初的那个阶段中,史铁生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渐渐地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相;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她的一个事实。

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由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

史铁生来到园子里,去看看别人都有什么样的命运和活法。

他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了倍的。

他在院子里又遇到一个漂亮却弱智的少女,再一次感受到,就命运而言,休伦公道,这就是一个因苦难而又差别的世界,如果你被选择去充任那苦难的角色,看来就只好承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

浅论史铁生小说生命意识

浅论史铁生小说生命意识

浅论史铁生小说生命意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命运、路,上帝本来不公平,上帝给了你一条艰难的路,是因为觉得你行……如果注定有人要倒运,那么还是让我来吧,没有谁比我应付的更好了。

”史铁生在残疾的折磨下,在与死神的纠缠中,经过苦苦挣扎,最终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为自己,也为他一样遭受困难命运的人找到了活下来的信心和一条光明的出路,吹响了生命的号角。

自卑情绪在小说中的体现史铁生把自己的自卑情绪寄托在他笔下的主人公身上,同时也折射出他内心深处强烈的自卑。

在《山顶上的传说》中,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的相爱是受歧视的,不被承认和许可的,在他们相爱的日子里,当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恐惧总压在他的心头——“她不能回家晚了,不能在回家的时候不回家,否则她的父母就又要怀疑她是和他在一起了,就又要提心吊胆或者大发雷霆。

他就像是瘟疫,像魔鬼;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像是在探监;他们的爱情像是偷来的……这些感觉就像是一把“达摩克利斯剑”,悬在他们心上,使幸福的时光也充满了苦难。

现在她就要走了,到很远很远的南方去了。

”可见,男主人公即使处于热恋中,也有危难会随时降临的恐慌,这便是男主人公自卑情绪的体现。

然而,即使是这种自卑情绪,也丝毫阻挡不了他们的相爱。

只是他们的爱太艰难、太寒酸。

自卑情绪几乎成了史铁生小说必不可少的元素,他的自卑即是小说主人公的自卑,但他的自卑却又比小说主人公深刻得多,沉重得多,因此,他的自卑有着更为深厚的意义和内涵。

小说《宿命》中,即流露出史铁生深刻的自卑。

二十岁,正值风华正茂,他却被残疾无情的宣告了无期徒刑。

这是一个多么残酷的打击。

又是一个多么严酷的事实,再伟大,再坚强的人儿也不能很快接受这样一个突如其来的噩耗,这简直就是一个晴天霹雳。

因此,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陷入这种深刻的自卑当中,不能自已。

小说中,他多次为这个突如其来的灾难寻找理由和借口。

他设想:若果不是有人在马路上丢了一只茄子的话……如果不是在离出事地点大约两百米的地方遇上熟人而耽误时间的话……如果不是因为肚子饿,在饭馆里吃了一个包子而耽误时间的话……如果不是因为那个爱笑的学生,我就不会白得来一张戏票而去看戏,我就不会……一切的一切都怪。

史铁生的生命存在意识

史铁生的生命存在意识

比较文学作业题目:史铁生的生命存在意识人文学院汉语言102班陈岩成10112010202史铁生的生命存在意识1972年,史铁生因双腿瘫痪由陕西延安插队的山村回到了北京,对于一个正值青年的人来说,瘫痪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他会怀疑生活,怀疑生命,怀疑人活着到底还有什么意义,然后就会追问到死亡,在《我与地坛》与《合欢树》中,史铁生也因此而苦恼,脾气暴躁,特别是对他母亲的态度正是他那一时期挣扎的表现。

正是在这痛苦的挣扎过程中,他不断接近着哲学的三个终极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或要到哪里去?当问到死亡的时候,也就是他在考虑人“要到哪里去”的问题。

也就是在生病的这一段时间里,他广泛地涉猎各类书籍,寻找着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存在的本身。

自然而然的,他会受到十二世纪西方盛行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

这种哲学思想在史铁生后来的文学创作中会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从而他的作品中就会存在很强烈的生命存在意识,追求着生命的意义。

在所有的哲学中,首先都会追问到人最终要到哪里去的。

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回到了死亡的问题。

存在主义的哲学家们也探讨到了死亡。

而死亡,在人们现有的思维中就是虚空,是一种不存在。

因此,他们认为,存在的过程就是死亡的过程,从而得出了“存在”就等于“不存在”的悲观主义的结论。

“存在”与“不存在”的对等,存在的不确定性,就会使人产生存在过程是荒诞的想法。

这样,存在主义哲学也就陷入了自己的陷阱,对存在本身的探索也变成荒诞的。

因而,存在主义就发展出了有神论的存在主义和无神论的存在主义。

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提出解决荒诞问题的途径是就是宗教信仰,也就回到最初宗教的形态。

无神论的存在主义者则认为应该行动起来为自己争得生命的意义,创造自己的价值。

史铁生在刚刚瘫痪的那段时间里,他也想到人最终是要走向死亡的。

生命的过程也就是走向死亡的过程,但生存本身的意义在哪里?面对这些,他想去死,却又不甘心。

他在《我与地坛》中和那个长跑的朋友说:先别急着死,再活下去看看。

浅析史铁生作品的生命意识

浅析史铁生作品的生命意识

【标题】浅析史铁生作品的生命意识【作者】田源【关键词】史铁生生存困境生存状态生命意识【指导老师】冉易光【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作为个体的人,史铁生是不幸的。

他在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初中刚毕业即赴延安地区插队。

1972年因双腿瘫痪转回北京。

1974年开始在北京某街道小厂工作,后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

1998年以来,患上了严重的尿毒症,只有靠血液透析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命。

但他又是幸运的,他在生存的困境中实现了自我的超越,用笔为自己闯开了一条生命永恒之路。

史铁生是当代文坛一位极为独特的作家。

其“独特”既关乎他的个人经历,也关乎他质朴的文风中散发出的强韧的生命气息。

不幸的人生遭遇给了他思考问题的独特方式,他对待困境的独特方法震撼读者的内心。

让我们通过史铁生的作品,循着他的心路历程谛听来自心灵的人类追寻精神自由的呐喊。

一直面生与死生命就是从出生走向死亡的过程,无人可以违背。

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每个人就以不同的节奏开始他的死亡之旅,尽管生命长短不一,却是同一个归宿。

死亡不可回避,人类为此困惑了千万年,却仍不能参透其中的玄机,仍在苦苦的思索和追问。

史铁生就是这些执拗的追问者中的一员。

人生无常,苦难接踵而至,灵魂无限痛苦,在与死神抗争过程中,面对理想与希望的破灭,心灵倍受煎熬,作家一度产生自杀的念头。

自此,生活将一个不容逃避的“生与死”的问题非常冷酷的摆在了他的面前,死亡向他展开了美丽的诱惑。

史铁生残废了双腿后,他终于明白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他想到了死。

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没有人能够轻松地接受厄运的到来,这厄运告诉他,他将永远的失去那个他本可以游刃有余的世界,不得不呆在一个他一无所知的世界中,没有人能一下子就将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心态调整到适合与他眼前的处境中来。

很多人在遭受打击后,更多的是对造化弄人的无比强烈的诅咒,对自己惨遭厄运深切的自怜自惜,对自己的未来和自己应该有的应对能力的彻底无望。

《秋天的怀念》中的生命意识探讨

《秋天的怀念》中的生命意识探讨

《秋天的怀念》中的生命意识探讨作者:邓佑忠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21年第10期史铁生因个人身体及精神状态,写了很多关于生命、生命意识的文字。

在《秋天的怀念》中作者对生命意识写的就如此耐人寻味,只有真正经历过生死存亡一线的人也许才会对这样的文字有着抓狂、痴迷甚至是不一样的深层次体会,生命如履薄冰、冰寒刺骨却让人意犹未尽,在与生命的绝恋中获得对生命的真知和永恒。

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中对于生命意识的叙述,其中所讲述的似乎只是自己的一段经历,一段心路历程,可是在字里行间所透出的生命意识,既是微弱的也是深沉的,既是渺渺人海中的一粒沧粟,也是浩渺天地中一个坚强的影子,在悲伤中所映透出的坚强,在喘息中回荡着呐喊。

这样的生命意识无形中撼动了众多的生命,影响着他们,直到觉醒,这便是《秋天的怀念》中的生命意识。

一、源起——生命意识的真实存在史铁生,生命本应该如钢铁一般坚硬,却因早年罹患重病之后双腿残疾。

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已然在他身上得到真实的验证,他只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似乎并没有虚幻的武侠故事中侠客跌落至谷底之后凤凰涅槃般的重生,也没有历史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有着辉煌的一生后的与世长辞。

生命的不公,已然让史铁生忘记了生活的滋味,浑然失去了生活该有的酸甜苦辣,全身心沉浸在悲痛之中,似乎唯独只有他无法理解与应对接下去的人生道路。

这样的生命意识多么的真实,真实的是痛楚,是难过,是无助,是无奈,是彷徨,是悲叹……几乎所有的关乎于折磨般的词语都可以用在他的身上,因为真实的让他几乎无法挣扎,如同陷入水中地狱般无法呼吸。

他似乎忘记了自己生命的给予者,给予他生命的人,自己的母亲,也正承受着同样的痛苦,而这份痛苦,却是身心的极度摧残,不仅仅来自于和史铁生同样的对于生命的挣扎,还来自于对于自己的骨血——史铁生“痛”的无力搭救,即便是有心,对方全然感受不到的无意。

来自于史铁生的“痛”成为了封存史铁生全部意识的枷锁,牢牢地锁着史铁生,也似乎像是一道死门,将母子之间沟通全部关闭了,如此如同天人之隔的障碍岂是人类可以穿越的。

生命不息 思考不止——论史铁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的变化

生命不息  思考不止——论史铁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的变化

随着对人 生思考 的深入 ,史 铁生又有 了新的发现 ,从
早他认 为生命的意义 在于 同厄运 作抗争 ,在抗争 中争得人 而对 “ 之意义 ”有了新的见解 ,这使他 的精神得到 了更 生 的尊严 ;继之认 为生命的意义在 于从精神 上无休止地超 越 大解脱 ,进 入更加恢 宏 、深远 、澄 明的境界 。这就是他发
存 ,困境永远 困扰 着人类 ,给人 的生存带来痛苦 ,那 么人
在抗 争 中争得 人的尊严 、人的骄傲 ,争得心灵 的幸福 。从 类应 该怎样对待 困境呢 ?在 反复沉思之 后,史铁生认 为面 渴望 死到勇于 生,这是史铁 生精神上 的一次大解 放。此后 对人 生的无边 困境 ,人应该 从精神上超越 它,才能真 正走 , 、 他 的作品 的调子就 再也没有 《 山顶上 的传 说》那 么沉重 、
心灵无法 忍受,感到活着 不如死 了好: “ 为什 么一定要 活 来注 定只能是 他 自己,人生来注 定活在无数他人 中间并且 着 呢 ?这 么难 ,这么苦 ,这么 费劲 儿,这么 累,干吗还 一 无 法与他人彻 底沟通 ,这 意味着孤独 ;人生来就 有欲望 , 定要活着 ?” 最终他战胜 了死亡的诱惑,促使他完成这 一
出困 境。[ 98 6 8年的 《 ] 在1 原罪・ 宿命》中,马 上就要出国 攻茎

.。 。

读 教育学博 士的 “ ”遭遇 到命运 的突 变 ,偶然 的车祸使 终于有 了 自己独特 、深刻、成熟 、健 全的理解 。对 此,他 我 “ ”沦为残 疾人 。但 是, “ 我 现在我 是躺在 了床 上,但又 在 《 好运 设计》 中作 了这样 的总 结: “ 生命 的意义 就在于
不 能 就 这 么 着 将 生 命 耗 尽 , 直 到 终 点 。 在 死 之 前 的 这 段 历 你 能创造 这过程 的美 好与精彩 ,生命 的价值就在 于能够镇 程 中我们是 该做点 什么……” “ ”走 上 文 学 之 途 是 偶 静而又激动地欣 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m 我 生 命 不 息 , 思 考 不 止 。 史 铁 生 在 一 次 次 的 追 寻 和 反

论史铁生散文的生命意识

论史铁生散文的生命意识

品读论史铁生散文的生命意识甘林全 百色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摘要:史铁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家。

他的散文,情感真诚而深沉,文字自然而流畅,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根基,进行哲学层面的思考,表达了作家把苦难当享受,超越生死,重视生命过程的生命意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多年来,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研究者的重视。

关键词:享受苦难;超越生死;生命过程;生命意识对于生命意识,孔庆蓉认为:“生命意识是个体对生命的理解与态度,是人的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对于生存和生存价值的体认和感悟。

”[1] p280我们每一个人的际遇总是不一样的,因此,每一个人,随着阅历的增长,都会形成不一样的生命意识。

史铁生,对于中国当代文坛来说,他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我们既同情于他异于绝大多数人的痛苦遭遇,也非常钦佩他的毅力,对于他在文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更是十分的敬仰。

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2]p183,而后又被查出患有尿毒症,大好青春年华只能在轮椅中度过,只能一次次地接受肾透析,上天对他似乎有说不完的残忍。

悲惨的命运,苦不堪言的遭遇,曾经令他一度消沉和“倒下”,觉得命运不公而人生无望,不过他终究还是在精神的世界里勇敢地“站”起来,他意识到“生命从苦难开始,只有在苦难中才能诞生灵魂的歌声,”苦难给予一个人身体痛苦的同时,也赋予一个勇敢的人对生命的深入思考和对灵魂的叩问,从而对生命有了一种全新的认知与感悟,在其散文中表现为具体的生命意识。

在史铁生的散文中,我们看到他的苦难人生,也看到他把苦难转化为艺术的精神源泉,形成了苦难当成享受,超越生死,重视生命过程的生命意识。

一、把苦难当作享受我们的人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不如意、失败等苦难,这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约伯作为一个虔诚的信者,也要遭受接连不断的苦难,当约伯质问上帝时,“上帝把他伟大的创造指给约伯看,意思是说:这就是你要接受的全部,威力无比的现实,这就是你不能从中单单拿掉苦难的整个世界!”[2]p57人生在世不称意之事十之八九,有人会被不称意压垮,自欺自馁,一蹶不振,而有的人却可以潇洒从容,区别就在于是否能够坦然接受苦难,包括死亡,领悟苦难,是否能够把苦难当作一种享受。

论史铁生散文中生命观

论史铁生散文中生命观

论史铁生散文中的生命观摘要:在现代社会日益逼仄的生存环境里,生存困境的话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思想中,成为许多作家和哲学家思考的焦点。

史铁生本人就是一个残酷命运的亲历者,于是“要不要去死”的问题残酷地摆在这个青年面前,“先行到死”就成了史铁生的生命现状。

在无情的现实面前,史铁生冷峻地思考着死与生的辩证关系,并总结出独特的生命观。

关键词:史铁生;散文;生命观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站在存在主义的立场上对死亡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他在《存在与时间》中指出:“在我们的生命中,也许有很多东西甚至一切都不确定,但我们的死亡对于我们是确定的……它是我们最切身的。

”正是因为死亡的确定性和生存的有限性,所以存在主义者们才会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真实存在的只有存在于个人内心的个性和思维,也就是个人的心理体验。

正是在这种人生苦短的生命局限里,才有了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的评论,才有了“白驹过隙”的感伤,才有了陶渊明的“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宿命论。

面对现代社会日益逼仄的生存环境,面对着日益缩减的物质空间和心灵空间,生存困境的话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思想中,成为许多作家和哲学家思考的焦点。

史铁生就是现代社会里对人类生命的众多思考者之一,他坎坷的生活阅历和独特的人生体验,特别是死神对他的多次折磨,使他一次次经历了死亡的严峻考验,这就更加感受到生命之艰难。

于是史铁生本着“先行到死”又“向死而生”的人生态度,体验着海德格尔阐述的死亡体验与创造性生存之间的生命境况,努力使自己的生命绽放出异样的光彩,并在散文中书写出他独特的生命观。

史铁生的散文内容广博,精神深邃,既有强烈的直面人生苦难的意识,又饱含着执著的生命激情。

本文在研读史铁生散文作品的基础上,将其散文中所体现出的生命观归纳为如下三条:一阐述了生与死的辩证关系史铁生本人就是一个残酷命运的亲历者,二十岁时他在命运的重创中下肢瘫痪,年轻的生命被困厄于轮椅之上,他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梦想的天空崩塌得那么突然,史铁生的生命刹那间成了一片荒漠,“要不要去死”的问题顿时残酷地摆在这个青年面前,“先行到死”成了史铁生的生命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1 引言 (1)2 史铁生的生平及作品 (2)2.1 独特的人生 (2)2.2 独特的感受 (2)2.3 独特的作品 (3)3 史铁生生命意识的探析 (4)3.1 对生命困境的追问 (4)3.2 对生命困境的超越 (5)4 史铁生生命意识的表现 (5)4.1 对命运的反抗 (6)4.2 对灵魂的拯救 (6)4.3 对幸福的追求 (7)5 史铁生生命意识的研究价值 (8)5.1 人与人的关系 (8)5.2 人与自然的关系 (9)5.3 生命的终极认识 (10)参考文献 (11)论史铁生的生命意识【摘要】史铁生,他的作品富含对生命本真的感悟及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精神。

研究他独特的人生,独特的作品,独特的生命意识,以及他对生命困境的追问和超越,他对灵魂的救赎等等,都会使我们获益匪浅。

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都可以从史铁生的生命意识中得到体现,他对生命的终极认识更让我们对生命有不同以往的深刻认识。

【关键词】生命意识;灵魂救赎;终极关怀;终极认识1、引言史铁生,作为现当代作家,且不论他众多作品的文学价值如何,仅仅对生命本身的感悟,用文字为载体阐释的对宿命与生命意识的解读,就已无人可比拟。

现当代作家,永远有他的一席之地,整个文学历史的长河中,他也是一朵不可或缺的浪花。

他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接受命运安排的同时,也超越了命运。

他是一个作家,一个历经苦难的作家,苦难不曾打败他,是他把苦难变成自己写作的素材,正视它,俯瞰它,进而战胜它。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他即使不是一个作家,即使干着和无数普通人一样的工作,他也不是一个普通人,是因为他对生命、灵魂、生活本质的独特的意识及感悟。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有人就对史铁生作品中蕴含的生命内涵做了解读,如胡山林的《生命意义的探寻——史铁生作品的中心意蕴》,2009年,杜正华发表的《困境与超越——论史铁生的生命哲学》等等,他们都是从史铁生的作品着手,解析他对生命的意识、灵魂的救赎、人类的终极关怀。

从这个曾面上来说,无论从哲学、文学、美学、宗教学那个方面对史铁生进行研究,最终都会归结到对他生生命形态和人生价值的研究,他对人的内心有不可抗拒的关于人本性的召唤。

很多人需要他的生命感悟来反省自身。

本文将从史铁生的生平及作品着手,探析他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体现在他的作品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周围人和事,通过对这种表现的分析与总结,挖掘出史铁生生命意识研究的表面与潜在价值。

2.史铁生的生平及作品2.1 、独特的人生1951年1月4号,一个婴儿在北京的一户普通人家呱呱坠地,彼时彼刻,家里人沉浸在获得新生命的激动与喜悦中,没有人考虑孩子的将来会是幸福还是苦难,平凡还是伟岸。

和无数普通的同龄人一样,先念小学,接着念中学,时光就是这样平静快乐的一点一点流逝。

但那不是个普通的年代,那样的年代中的年轻人也经历过与我们现代在不同的生活。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史铁生在两年后,去延安一带插队。

如果生活一直这样下去,那史铁生会和其他同龄人一样,他们是怎样的命运,他也会有怎样的命运。

然而,命运对史铁生的安排绝不仅仅是这样,在他最好的年华,命运给了他最深也是最绝望的打击,1972年双腿瘫痪,给他换得回家的机会,但却是用如此残忍的方式。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之后他又患了尿毒症,只能靠透析维持生命。

如果命运仅仅是这样,那他会和无数被病痛折磨的苦不堪言的人一样,度过灰暗的人生。

文学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疗伤的方式,当苦闷无法排解时,当痛苦不能与外人讲述时,这就是最简便有效的方法。

史铁生也选择了这种方法,也许一开始他并不知道命运让他拥有不同寻常的文学才华,他著作颇丰,获奖无数。

他被冠以多种称呼;著名小说家、文学家、编剧、作协主席等等。

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无疑是极为突出的,但比这更突出的是他给后人留下的对生命的感悟、与命运的抗争、灵魂的救赎以及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所带来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与反思。

2010年12月31日,命运以它一贯对付史铁生的方式夺走他的生命,至此,这位饱经磨难的,与命运斗争一生的,成功救赎了自己的、鼓舞了无数人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走完了他的一生,留给后人的是他的累累著作以及对他凌驾躯体之外的生命意识的深深思考。

2.2 、独特的感受“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这种对人本性恐惧的死亡的描述,是看透生命本质之后的升华,没有恐惧,没有颓丧,只是这样平铺直述,却显得触目惊心。

当一个人经过无数苦难时,在他眼中就不会有什么值得恐惧的事了。

读史铁生的作品,我们可以体会到残疾给他带来的自卑,对获得别人理解的渴望,对无力抵抗命运的愤懑,但绝不只有这些,更有绝处求生的坚强,寻找精神自由的努力,穷则变,变则通的思想转变。

这些都源于他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他对命运有着深深的感伤与无可奈何,在《一个冬天的晚上》中表现出深刻的自卑。

他是悲伤的,孤独的,寂寥的,也曾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

然而,他又是坚强的,豁达的,通彻的。

命运的不公使他对生活深深绝望的同时,也带给了他思想上的转机,他深刻的理解了死亡,理解了生命以及生活的本质。

他曾说过人活着是因为有欲望,而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不至于自杀。

而他的精神家园,就是他的作品。

这种感受是矛盾的,也是和谐的。

自卑使他陷入深深的惆怅感伤,而精神家园的找寻使他渐渐走出这种惆怅,尽管过程是漫长的而又疼痛的,但正是超乎寻常的毅力使他完成了这个过程。

他对命运与生活的感受是独特的,因为他有着独特的人生和遭遇。

生命的延续对他是一种折磨,但同时又使得他有机会走出最终的自卑与绝望,因此,他也获得了独特的生命意识与灵魂救赎。

2.3、独特的作品史铁生一生著作颇丰,有小说,散文,随笔等。

无论是他的小说吧,还是他的散文都透着浓浓的宿命意识,在苦难中自我救赎的生命意识以及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秋天的回念》中有这样的描述:“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窗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的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而在《我与地坛》中,作者描述破败的地坛、淡褪的朱红使想起了自己的残疾在小说《一个冬天的晚上》中,更是塑造了一对身体有缺陷的主人公。

这些作品中无一不透露着深刻的自卑与对命运的愤懑。

《务虚笔记》中没有情节和故事,孤魂野鬼,天定宿命,作者一切幻想画的东西直接抒发的对命运无限的感伤。

然而,他的作品绝不仅仅是这样,在《命若琴弦》中,作者借助一个瞎子,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夏天的玫瑰》则表现了他在困境中不断的搏斗与突围精神。

《山顶上的传说》中,他笔下的突围者从横冲直撞变为寂寥不懈的追寻。

与其说他的文字是文学作品,更不如说他的作品是一部对命运由愤懑感伤,到突围超越的心理转变史。

他的作品描述的都是自己真是的感受,没有扭捏造作,虚张声势,每个字,每句话都从生活与生命中而来。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能这么深刻的体会到他的无奈、孤独、自卑、豁朗、通达。

他把自己的不幸与幸运娓娓道来,仿佛一部悲伤又充满希望的电影,更像一首柔肠百转千回诉说着过往,哀伤,理性,透彻一切。

他的作品充满着独特的悲伤的理性,命运、生命、生活都被他解剖由外到里解剖完全,无处遁形,以残忍而又理性的方式剖析自己的宿命,从而升华出独特而又透彻的生命意识。

人类无法改变宿命,但却可以使自己凌驾宿命之外,淡然理性的看它如何进行,制造出能使自己走完整个生命的欲望。

3 、史铁生生命意识的探析3.1 对生命困境的追问残疾,对于史铁生来说,是他以文学救赎自己免于深陷命运囹圄的动因,也是制造这一痛苦的来源,更是他持续一生的缺憾。

明知奇迹出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他还是在祈望奇迹的发生,这种求而不得的失望使得他陷入更深的痛苦的深渊,因此他不得不习惯残疾,并从中寻求残疾可以带给他的人生的不同与不可知性。

因此,在不断的对死的解析与对生的冥想中,他终于获得救赎,获得对宿命的看透与对困境的无可摆脱的适应。

这使得他的文学作品充满辩证的哲学意味。

刚过及冠之年,就已残疾,这样的遭遇使得史铁生深刻意识到,人在命运的偶然面前时绝对无能为力的。

这种深深的无力感贯穿他的作品始终,就像他在《我与地坛》中认为一切都是偶然,人只能承受,没有公道可言。

如此的无奈,如此的强烈,这种诘问直击人的内心深处,充满妥协与无力。

既然命运如此安排,又有什么主动权可言了,只能任凭命运做主,人的梦想与希望是如此的不堪一击,随时都可能破灭,还要强求什么了?命运使人陷入如此之境地,难道还会给人救赎之路吗?谁又能不在这困顿之中寻求那渺茫不可知的救赎之路呢?缺憾造就痛苦的同时也造就了坚强,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超越这些痛苦和局限,寻求幸福呢?谁能想到,命运的不公,使得他通彻了一切呢?然而,之前他经历了一个虚无和绝望的过程,残疾逼得他找寻绝境中的出路,痛苦中的精神的支点以及命运的本真。

他反复的思考死亡,甚至觉得死亡才是最完美的谢幕,他不挺的探问自己,心灵的前途和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困囿在生命的躯壳中,所做的一切都是走向和死亡的约定,什么都是虚妄中,而人在前赴后继的走进这虚妄与绝境,这一切的意义是什么?人人都知道自己的结局是什么,但都义无反顾,不正是因为欣赏沿途的风景吗?生命的价值不就是过程的不确定及悲壮吗?“你唯一拥有的就是过程。

—个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不精彩的过程,因为坏运也无法阻挡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你可以把死亡变成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坏运更利于你去创造精彩的过程。

”至此,史铁生的内心永久的漂泊在这过程的不可预知中,但同时,对生命的透彻使得他获得安宁。

没有真正经历过痛苦的人很难与不可更给的命运做妥协,史铁生深刻的理解这一点,尽管目的的虚无是痛苦并可怕的,但他确没有放弃过程的精彩。

正是这种通彻的感悟,使他放弃了沉溺于命运绝境中不可自拔,树立了创造壮丽过程的理想,这使得他关注到了整个人类的前途,生命本体的结果都是死亡,无法摆脱这种宿命,那么出路在哪?他的思想已经升华到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上。

3.2对生命困境的超越史铁生的散文既有残疾带来的自卑与隐痛,但极富哲学思维的语言时时表现出内心接受并反思苦难之后的理性与平静。

洗净铅华,痛苦就像杯中的细沙,缓缓沉静,直至静于内心深处,灵魂退去了浮躁与不安,重获平静。

史铁生通过对自己生命的反复思考推挤全体生命,到达了人类的灵魂深处,体会到其中的博大与豁朗,真正达到对生命困境的超越。

《神位官位心位》中史铁生反复强调“人人皆可成佛”,其实,理想中的完美境界是永远无法达到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并接受这个事实,才能通彻生死,找寻生命的意义,而做到这一点,“成”就不只是一个结果,而是过程的积累。

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人类在找寻它的意义,找寻的过程即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