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哲理人生经典的散文
《我与地坛》段落摘抄
《我与地坛》段落摘抄(原创实用版)目录1.《我与地坛》的作者与背景2.文章的主题与核心观点3.文章的主要内容与结构4.文章的文学价值与影响正文《我与地坛》是我国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散文佳作。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回顾了自己与地坛的深厚渊源,表达了对地坛的感激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对母亲无私奉献的赞美。
这篇文章主题鲜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文章一开始,作者简要介绍了自己与地坛的背景。
史铁生自幼便患有严重的肾病,为了治病,他经常到地坛晨练。
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许多晨练的朋友,也认识了地坛的守护者——一位慈祥的老人。
这些人和事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他日后创作的源泉。
文章的核心观点在于表达作者对地坛的感激之情。
地坛不仅是作者锻炼身体的地方,更是他心灵的寄托。
在地坛,他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善,体会到了生活的美好。
同时,地坛也是他认识世界的重要场所,他在这里结识了各行各业的人,聆听了他们的故事,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
文章的主要内容围绕作者与地坛的点点滴滴展开,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事例和细节,描绘了地坛的景象,展现了地坛在他心中的地位。
同时,文章还穿插了对母亲的描写,表达了对母亲无私奉献的赞美。
母亲为了照顾作者,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这种伟大的母爱让作者倍感温暖,也激发了他战胜病魔的勇气。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以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地坛和母亲的感激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
这篇文章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打动了无数读者,成为了我国散文的经典之作。
总的来说,《我与地坛》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和情感的散文,通过作者对地坛的回忆,展示了一幅美好的人生画卷。
《病隙碎笔》经典章节节选
《病隙碎笔》经典章节节选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创作的长篇哲思抒情散文随笔集,内容包括了对人生、命运、爱情、金钱、信仰、残疾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和感悟。
以下是其中的经典章节节选:我无力打碎夕阳,染进青春画框;唯能揉皱考试卷张,蹒跚前路漫长;回望那步履匆忙,细数皆是跌跌撞撞;回想那满腹愁肠,不舍最是诗和远方。
怕是那象牙塔,怕是那十字街头,都谢绝一颗居无定所的心。
可我想拾起熹微晨光,织进热闹操场;重新展开刺目失望,劈开无尽虚妄;前望那路途漫漫,起伏皆为山高水长;若是再度痛苦回想,定要感谢那时——心向阳。
《病隙碎笔》语言生动优美,充满了智慧和哲理,能够让读者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生活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我与地坛》史铁生(全文阅读)
《我与地坛》史铁生(全文阅读) 《我与地坛》,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
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
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与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
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2010),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1958年入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
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
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2010年12月30号下午16点,因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于12月31号3点46分离开人世。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写有著名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感悟人生】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
【感悟人生】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第一篇:【感悟人生】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感悟人生】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
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
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
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限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
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
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
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
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
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
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6篇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6篇史铁生散文读后感篇1史铁生,《我与地坛》是他的散文代表作。
由于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他深刻体会到了人生中隐藏着的常人感受不到的痛苦。
面对如此从未经历过的痛苦,勇敢地选择了积极的面对它,并开始思考人生,思考生命。
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在我心中渗透得彻底。
只有到了那最关键的一刻,人的心才会有所觉悟,但是到了那时,一切都晚了,我们已无力挽回。
对每个人而言,生命只有一次。
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们应该要学会积极地、好好地把握它。
对于每一堂课,每一次任务,每一项作业,我们都要积极地面对它,而不是刻意地去躲避。
选择逃避,总有一天你会为此流出悔恨的泪水!死对我们来说是必然的。
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在逐步走向死亡。
因此我们更应该学会合理安排时间,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而不虚空。
史铁生从地坛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感悟了人的生死只是上帝或自然法则的一种安排,通过深沉的哲学思考,渗透了生命的真谛,完成了一次最艰难的思想飞跃,变得不再畏惧死亡,而是能坦然地迎接死亡这一现实。
所以,他最终振作起来了。
上帝为他关上了一扇门,而他却用自己的毅力与正确的态度打开了一扇窗。
这种顽强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史铁生散文读后感篇2读过很多散文,但最喜欢的仍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那是他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
这惨痛的灾难降临到了他头上,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在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
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决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下了第一把种子。
然后,是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无数次给鼓励和感动的人无心地创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在这里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坚强地走了过来。
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最新3篇】
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最新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计划大全、策划方案、报告大全、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plan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insight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essay summaries, lesson plan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最新3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最新3篇
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最新3篇推荐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篇一1、爱是软弱的时刻,是求助于他者的心情,不是求助于他者的施予,是求助于他者的参加。
2、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
3、是天堂也是地狱的地方,我想是有一个简称的:人间。
4、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5、每一个人都是一种消息的传达与继续,所有的消息连接起来,便是历史,便是宇宙不灭的热情。
6、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得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了生命最大的价值。
7、爱情,并不在伸手可得或不可得的地方,是期盼使它诞生,是言语使它存在,是信心使它不死。
8、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
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
9、无言是对的。
要是上帝把漂亮和弱智这两样东西都给了这个小姑娘,就只有无言和回家去是对的。
10、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
11、凡我笔下人物的行为或心理,都是我自己也有的,一些已经露面,一些正蛰伏于可能性中待机而动。
12、信心,既然不需要事先的许诺,自然也就不必有事后的恭维,它的恩惠唯在渡涉苦难的时候可以领受。
13、人们就像在呆板的实际生活中渴望虚构的艺术那样,在这无奈的现实中梦想一片净土、一种完美的时间。
14、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15、如果宗教是人们在不知时对不相干事物的盲目崇拜,但其发自生命本源的固执的向往却锻造了宗教精神。
16、时间限制了我们,习惯限制了我们,谣言般的舆论让我们陷于实际,让我们在白昼的魔法中闭目塞听不敢妄为。
17、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她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回降临的节日。
浅谈《我与地坛》中的人生哲理
析
XI
《我与地坛》是作家史铁生创作的散文名篇。
在失去双腿后,他摇着轮椅在地坛中徘徊,花费了十五年的时间走出人生困境,探索人生哲理,以散文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那么,《我与地坛》中蕴含了哪些人生哲理呢?下面,笔者就逐一来谈一谈。
一、关于苦难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或许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一帆风顺,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生命的海洋里就会翻起惊天巨浪,瞬间将人吞没。
在美好的年华里,作者失去了双腿,不得不面对命运的拷问。
巨大的挫折令他一度消沉、几近绝望。
可以说,在这段难熬的日子里,他一直身处险境,在生命的悬崖上摇摇欲坠,随时有坠入深渊的可能。
但是,他终究没有被
苦难打败,而是学会了面对苦难。
在21岁时,作者失去了双腿,从此就被限制在轮椅上。
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都倍受折磨。
人到中年,又患上了肾病,需要透析才能延续生命。
这种肉体上的巨大痛苦让他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无法保持清醒。
但他始终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一直坚持写作。
在《我与地坛》中,作者写道:“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失去双腿,对于他来说,相当于失去了一切。
他因此感到痛不欲生。
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他摇着轮椅进入了地坛。
饱经
教。
分析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的生命意识
分析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的生命意识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读了这篇文章,是我懂得了生命的意识。
作者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不知道去路,才走进地坛的,从此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
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
知道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的离开过它。
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或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我与地坛》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的残废了双腿,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是属于他个人心境的。
在最初的那个阶段中,史铁生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渐渐地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相;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她的一个事实。
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由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
史铁生来到园子里,去看看别人都有什么样的命运和活法。
他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了倍的。
他在院子里又遇到一个漂亮却弱智的少女,再一次感受到,就命运而言,休伦公道,这就是一个因苦难而又差别的世界,如果你被选择去充任那苦难的角色,看来就只好承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
《我与地坛》哲理警句赏析
《我与地坛》哲理警句赏析《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一篇抒写人生感悟的优美散文。
它以自己和母亲为对象,以“我”的肢残为缘起,将个人的痛苦写得淋漓尽致,将母亲的艰难展示得极为充分。
在表现这一内容时,作者大量地运用了恳切优美的文字,因而富有哲理的警言佳句甚多,兹引几例赏析:赏析:作者残疾之后,地坛公园是他较长时间活动的场所,是这一独特“沉静”的环境,使他活过来,使他感悟到人生的艰难,从而产生了质的飞跃和超越。
这种环境“弥漫”着沉静的“光芒”,是培养他飞跃超越的土壤。
他感受到了“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更看到了自己残疾的“身影”。
可见,这句话将环境、时间和个人的遭遇紧紧联在一起,揭示了时间的无情和现实的残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逃避、不懦弱、勇敢面对现实的坚强意志。
赏析:这句话先说自己“不幸”,后说母亲“不幸”。
前者是说肢体的残疾,后者是说心灵的苦难。
它将两个人两种不同的不幸联在一起,以自己的不幸来衬托母亲的更不幸,既表现了母亲对儿子不幸的无奈和痛苦,更突出了作者对母亲痛苦心理的感受,是对母亲深沉的爱,是对母亲深切的理解,以此来揭示母子之间各以对方为重的纯真感人的深情厚意,极具震撼力。
赏析:这句话是作者对母亲多年来深切关爱自己的总结,是对母亲坚强生活的综合评赞。
母亲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忧虑之中,她是世上“活得最苦的母亲”,她的命运多么“艰难”啊!可是,她从来不向苦难低头,默默地承受着,默默地关注着“我”的生活、变化和命运,直至猝然去世,这是无人知道的,只有“我”才能体会得最深最切,尤其是当“我”撞开了一条人生之路。
母亲离世之后,这种体会就更加“鲜明深刻”了,这是对母亲的怀念、感激和深情赞美,是母亲和母爱伟大的集中体现。
赏析:这句话将“我”的“车辙”和母亲的“脚印”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勾勒了“我”与公园的密切关系,表现了自己与地坛的特殊情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母亲来公园寻找“我”的艰难历程。
“我”的残疾给母亲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她不得不以“我”的行踪为她魂牵梦绕的线索,为她全部生活的焦点,这是一曲母子相依相怜、共度患难、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人间颂歌。
病隙碎笔解读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的经典之作,这本书收录了他从1998年到2002年间所写下的243则散文随笔。
这些文字都是在他身患尿毒症、每周三次透析、每天四小时挣扎于死亡边缘时所写下的。
史铁生在书中多次提到自己身体上和精神上所遭受的苦难,但他不回避苦难,也不抱怨苦难,而是以一种平和而超脱的态度来面对苦难。
他认为苦难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也是人生成长和提升的一种途径。
《病隙碎笔》是一本哲思散文集,它没有一个固定的主题或中心思想,而是涵盖了史铁生先生对人生、世界、信仰等各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这些思考和感悟,有时是由他的亲身经历或他人的故事所引发的,有时是由他的阅读或观察所激发的,有时是由他的想象或联想所产生的。
这些思考和感悟,有时是深刻而哲理的,有时是轻松而幽默的,有时是感人而真诚的。
这些思考和感悟构成了一本充满了智慧和温情的人生笔记。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本书的主旨,那么我认为可以用史铁生先生自己在书中写下的一句话:“我不知道上帝是否存在,但我知道上帝就在我心中。
”以苦难为背景,展现人性之美,史铁生先生在书中多次提到自己身体上和精神上所遭受的苦难。
他不回避苦难,也不抱怨苦难,而是以一种平和而超脱的态度来面对苦难。
他认为苦难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也是人生成长和提升的一种途径。
史铁生以平凡之心,展现超越常人的境界。
他以坚韧之志,抵抗超越想象的困境。
他以慈悲之爱,感染超越界限的众生。
他是一个作家,也是一个哲人。
他用文字记录了自己与生命、与世界、与上帝的对话。
他用智慧探索了自己与命运、与爱情、与信仰的关系。
他用故事分享了自己与亲友、与读者、与自己的交流。
他用笑声化解了自己与病魔、与死亡、与恐惧的较量。
他是一个不屈不挠、不畏不怨、不惧不悔的人。
他是一个有着无限温暖和光明的人。
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
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我与地坛读书心得体会篇一作者(史铁生)是一位身残者,在一座废弃的古园里,对自己所看到的人生百态发出的感悟和思索,同时也回想母亲在世时的艰辛,痛苦而追悔莫及。
结合种种场景,对生命作出了深度的思考和正视。
看完这篇文章,随作者对人生也有些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中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思索,对生与死的理解,真的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完美作品。
作者在他最狂妄的年龄失去了双腿,惨痛的灾难降临到他头上,失去双腿后对他来说是沉重的打击,亦如五雷轰顶。
失去双腿让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所有的不顺,所有的自卑,所有的痛苦让他痛不欲生、失魂落魄。
每天面对这一切,他只有选择逃避与逃离,逃离的最好藏身之处就是地坛——这座古园,想象着躲进这古园里自生自灭,逃避现实乃至放弃生命的想法。
也正是这种躲避让作者可以静下心来看清古园历经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变化与轮回,花开花落,植物竞相生长,生物的生机勃勃等等景象。
当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
后面,史铁生不仅思考了自己的逆境,也深思自己瘫痪后对母亲的打击。
起初他并没感受到母亲的痛苦,只是一味的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中,经时间的酝酿和母亲的去世后,他感知到了母亲的忐忑与无奈,不易和心酸,现欲将好事相告于母亲时却无法实现。
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坚定了他的信念,他决定将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何况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下了第一把种子。
然后,是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
无数次地给作者鼓励,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从而坚强的活下去。
看完这篇《我与地坛》后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也怒视那些面对挫折和苦难选择亲手扼杀自己生命的人,例如:莫泊割喉自杀、马利亚诺自给一枪自杀、海子卧轨自杀等等,追其之根就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对生命的不重视。
人的一生很短暂,也不会是一帆风顺,会遇到很多的不幸与坎坷,不管我们是否身心健康都要勇于面对,勇于克服,如此所有的困难都不足为惧。
史铁生哲思抒情散文《我与地坛》读后感5篇
史铁生哲思抒情散文《我与地坛》读后感5篇《我与地坛》给读者呈现的中心思想是其15年来坐着轮椅在地坛上思索的结果,朴实的情感、真诚的人生感悟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我与地坛读后感(一)最近,我读细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领悟到了不同寻常的人生,肢体残疾的史铁生,有着超乎常人的顽强生命,还有着充实的人生,更拥有始终陪伴他左右的地坛。
读罢此书,我能感觉到地坛时史铁生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一个重要角色,因此让我对地坛充满遐想。
园中凋零萧瑟的景象展现出史铁生的内心的无助与悲惨的遭遇,但野草荒藤都茂盛的自在坦荡,从中体现了残疾生命里不服输的精神.不在遭遇中倒下,而是坚强的崛起,自在坦荡,从不同的环境中寻回自己.对地坛多寄托的感情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他们不能变成语言,也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他们了.他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
史铁生看院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看到了他心情的转变,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史铁生也使我看到了世界自然地美妙,生命的意义.只要细心观察,留心注意,不管何处都有他美好的一面.我只是从他身上看到一次又一次真实的起伏,心灵的生生死死,生而复死,死而复生,每一次复苏,都是对“生命零度”的叩问,叩问之后的“生如夏花”,在他的心里,有一片桃源,一片春天,始终弥足珍贵的一隅,那是他越来越乐观、越来越向上的源头.就算是跌倒一百次,都能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扶着轮椅,也要站起.因着爱,因着情,甚至因着对下一世的“白日梦”,虽然这“白日梦”是我等健康人种所不能苟同的,但正如他所说,“希望”又有什么用呢?“希望是不是在证明必可达到的前提下才成立呢”?“希望”只是“白日梦”的冠冕之词,其实两者一样可笑可悯,但给人安慰,给人愉悦,无须消耗,实是人生之最大精神鸦片.地坛的每一棵树下他都去过,不论什么时间,什么天气他都在院子里呆过.春之润,夏之热,秋之爽,冬之洁,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让我们快乐起来,用心沐浴生命的每一束阳光。
我与地坛中对生命的感悟
我与地坛中对生命的感悟《我与地坛》是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讲述了作者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和人生哲学。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地坛的描绘和对自身经历的反思,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追求。
首先,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
他认为生命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
他通过地坛中的草木和动物的生存状态,领悟到生命的顽强和伟大,也意识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暂。
这使他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并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和无价。
其次,作者对人生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他认为人生没有固定的意义,每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生命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意义。
他通过自身的经历和思考,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探索和追求,而不仅仅是生存和繁衍。
这种思考方式使作者更加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和追求,也让读者对人生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作者还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他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其他生物一样,既有生存的权利,也有保护环境的责任。
他通过地坛中的自然环境,反思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呼吁人们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这种思考方式使作者对人类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读者对环境保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作者在文章中还表达了对人类情感和人性的思考。
他认为情感是人类最基本、最本质的特征之一,而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
他通过自身的经历和观察,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对人类的情感和人性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我与地坛》是一篇充满哲理和思考的文章,作者通过自身的经历和观察,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对人生的意义的探索和追求,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思考以及对人类情感和人性的思考。
这些思考不仅使作者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使读者对生命、人生、人性、情感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因此,《我与地坛》是一篇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
史铁生经典哲理散文
史铁⽣经典哲理散⽂ 史铁⽣的作品中洋溢着深厚的宗教⽂化精神,尤其是对基督教⽂化的⾔说成为他作品中的⼀⼤亮点;下⾯是有史铁⽣经典哲理散⽂,欢迎参阅。
史铁⽣经典哲理散⽂: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变得暴怒⽆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切恢复沉寂,她⼜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块⼉,好好⼉活,好好⼉活……”可我却⼀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独⾃坐在屋⾥,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
”我说。
她⾼兴得⼀会⼉坐下,⼀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唉呀,烦不烦?⼏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时候最爱吃那⼉的豌⾖黄⼉。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跑着,⼀脚踩扁⼀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类的字眼⼉,她⽐我还敏感。
她⼜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地吐着鲜⾎。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伙⼦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艰难的⽣活。
别⼈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史铁生散文摘抄
史铁生散文摘抄史铁生,一位用生命书写灵魂的作家,他的散文犹如一道道深邃的光,照亮了我们内心深处的角落。
以下是我从他的作品中摘抄的一些片段,希望能与您一同感受他文字的魅力与力量。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这段话出自《我与地坛》,史铁生以一种平和而又坚定的态度看待生死。
他没有悲悲切切地哭诉命运的不公,而是以一种坦然的姿态接受了生命的安排。
这种对生死的理解,让我们明白,生命中的每一刻都值得珍惜,而死亡也并非终结,而是另一种开始。
“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
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
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
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的这段思考充满了哲理。
他让我们看到了事物的相对性,没有丑何来美,没有愚氓何来智者,没有懦夫何来英雄。
这让我们懂得,在生活中,每一个看似平凡甚至卑微的存在,都有着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
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
”史铁生以太阳的升降为例,告诉我们人生的起伏也是如此。
在低谷时,不要绝望,因为那也是在为上升积蓄力量;在高峰时,不要骄傲,因为随时可能会有低谷的到来。
这种对人生起伏的洞察,让我们拥有了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变化。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
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
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这段文字同样出自《我与地坛》,他深刻地描绘了那些无法言说的情感和记忆。
史铁生经典散文(精选6篇)
史铁生经典散文史铁生经典散文(精选6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应该都对散文很熟悉吧?散文的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
你知道怎么才能写好散文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史铁生经典散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史铁生经典散文篇1我曾经写过:人与人的差别大于人与猪的差别。
人与猪的差别是一个定数,人与人的差别却是无穷大。
所以,人与人的交往多半肤浅。
或者说,只有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上,交往是容易的。
一旦走进复杂,人与人就是相互的迷宫。
这大概又是人的根本处境。
我常常感到这样的矛盾:睁开白天的眼睛,看很多人很多事都可憎恶。
睁开夜的眼睛,才发现其实人人都是苦弱地挣扎,惟当互爱。
当然,白天的眼睛并非多余,我是说,夜的眼睛是多么必要。
人们就像在呆板的实际生活中渴望虚构的艺术那样,在这无奈的现实中梦想一片净土、一种完美的时间。
这就是宗教精神吧。
在这样的境界中,在沉思默坐向着神圣皈依的时间里,尘世的一切标准才被扫荡,于是看见一切众生都是苦弱,歧视与隔离惟使这苦弱深重。
那一刻,人摆脱了尘世附加的一切高低贵贱,重新成为赤裸的亚当、夏娃。
生命必要有这样一种时间,一块净土,尽管它常会被嘲笑为“不现实”。
但“不现实”未必不是一种好品质。
比如艺术,我想应该是脱离实际的。
模仿实际不会有好艺术,好的艺术都难免是实际之外的追寻。
当然,在强大的现实面前,这理想(梦想、净土)只能是一出非现实的戏剧,不管人们多么渴望它,为它感动,为它流泪,为它呼唤,人们仍要回到现实中去,并且不可能消灭这惩罚之地的规则。
我可能是幸运的。
我知道满意的爱情并不很多,需要种种机遇。
我只是想,不应该因为现实的不满意,就迁怒于那亘古的梦想,说它本来没有。
人若无梦,夜的.眼睛就要瞎了。
说“没有爱情”,是因为必求其现实,而不大看重它更是信奉。
不单爱情如此,一切需要信奉的东西都是这样,美满了还有什么好说?不美满,那才是需要智慧和信念的时候。
史铁生人生哲理散文
史铁生人生哲理散文只有当你远离家乡一段时间,再回去才能发现自己的父母苍老得有多快,那种速度,让你连哭泣的力量都没有。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史铁生人生哲理散文。
史铁生人生哲理散文:老家常要在各种表格上填写籍贯,有时候我写北京,有时候写河北涿州,完全即兴。
写北京,因为我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大约死也不会死到别处去了。
写涿州,则因为我从小被告知那是我的老家,我的父母及祖上若干辈人都曾在那儿生活。
查词典,籍贯一词的解释是:祖居或个人出生地。
;;我的即兴碰巧不错。
可是这个被称为老家的地方,我是直到四十六岁的春天才第一次见到它。
此前只是不断地听见它。
从奶奶的叹息中,从父母对它的思念和恐惧中,从姥姥和一些亲戚偶尔带来的消息里面,以及从对一条梦幻般的河流;;拒马河;;的想象之中,听见它。
但从未见过它,连照片也没有。
奶奶说,曾有过几张在老家的照片,可惜都在我懂事之前就销毁了。
四十六岁的春天,我去亲眼证实了它的存在;我跟父亲、伯父和叔叔一起,坐了几小时汽车到了老家。
涿州;;我有点儿不敢这样叫它。
涿州太具体,太实际,因而太陌生。
而老家在我的印象里一向虚虚幻幻,更多的是一种情绪,一种声音,甚或一种光线一种气息,与一个实际的地点相距太远。
我想我不妨就叫它Z州吧,一个非地理意义的所在更适合连接起一个延续了四十六年的传说。
然而它果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地方,有残断的城墙,有一对接近坍圮的古塔,市中心一堆蒿草丛生的黄土据说是当年钟鼓楼的遗址,当然也有崭新的酒店、餐馆、商厦,满街的人群,满街的阳光、尘土和叫卖。
城区的格局与旧北京城近似,只是缩小些,简单些。
中心大街的路口耸立着一座仿古牌楼(也许确凿是个古迹,唯因旅游事业而修葺一新),匾额上五个大字:天下第一州。
中国的天下第一着实不少,这一回又不知是以什么为序。
我们几乎走遍了城中所有的街巷。
父亲、伯父和叔叔一路指指点点感慨万千:这儿是什么,那儿是什么,此一家商号过去是什么样子,彼一座宅院曾经属于一户怎样的人家,某一座寺庙当年如何如何香火旺盛,庙会上卖风筝,卖兔爷,卖莲蓬,卖糖人儿、面茶、老豆腐……庙后那条小街曾经多么僻静呀,风传有鬼魅出没,天黑了一个人不敢去走……城北的大石桥呢?哦,还在还在,倒还是老样子,小时候上学放学他们天天都要从那桥上过,桥旁垂柳依依,桥下流水潺潺,当初可是Z州一处著名的景观啊……咱们的小学校呢?在哪儿?那座大楼吗?哎哎,真可是今非昔比啦……我听见老家在慢慢地扩展,向着尘封的记忆深入,不断推新出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铁生哲理人生经典的散文在中国文坛上,史铁生应该是最具有哲思性的作家之一。
在最狂妄的年纪里,史铁生失去了他赖以行走的双腿,他也曾怨恨抱怨过、迷茫苦闷过。
下面是有史铁生哲理人生经典的散文篇,欢迎参阅。
史铁生哲理人生经典的散文篇1姥爷还在国民党中做官的时候,大舅已离家出走参加了解放军。
不过我猜想,这父子俩除去主义不同,政见各异,彼此肯定是看重的。
所以我从未听说过姥爷对大舅的叛逆有多么地愤怒。
所以,解放前夕大舅也曾跑回老家,劝姥爷出去避一避风头。
姥爷死后,大舅再没回过老家。
我记得姥姥坐在床上纳鞋底时常常念叨他,夸他聪明,英俊,性情仁义。
母亲也是这样说。
母亲说,她和大舅从小就最谈得来。
四五岁时我见过一次大舅。
有一天我正在院子里玩,院门外大步流星走来了一个青年军官。
他走到我跟前,弯下腰来仔细看我:“嘿,你是谁呀?”现在我可以说,他那样子真可谓光彩照人,但当时我找不出这样的形容,惟被他的勃勃英气惊呆在那儿。
呆愣了一会儿,我往屋里跑,身后响起他爽朗的大笑。
母亲迎出门来,母亲看着他也愣了一会儿,然后就被他搂进臂弯,我记得那一刻母亲忽然变得像个小姑娘了……然后他们一起走进屋里……然后他送给母亲一个漂亮的皮包,米色的,真皮的,母亲喜欢得不得了,以后的几十年里只在最庄重的场合母亲才背上它……再然后是一个星期天,我们一起到中山公园去,在老柏树摇动的浓荫里,大舅和母亲没完没了地走呀,走呀,没完没了地说。
我追在他们身后跑,满头大汗,又累又无聊。
午饭时我坐在他俩中间,我听见他们在说姥姥,说老家,说着一些往事。
最后,母亲说:“你就不想回老家去看看?”母亲望着大舅,目光里有些严厉又有些凄哀。
大舅不回答。
大舅跟我说着笑话,对母亲的问题“哼哼咳咳”不置可否。
我说过我记事早。
我记得那天春风和煦,柳絮飞扬;我记得那顿午饭空前丰盛,从未见过的美味佳肴,我埋头大吃;我记得,我一直担心着那个空白的人形会闯进来危及这美妙时光,但还好,那天他们没有说起“他”。
那天以后大舅即告消失,几十年音信全无。
一年又一年,母亲越来越多地念起他:“也不知道他现在在哪儿?”听得出,母亲已经不再那么怪他了。
母亲说他做的是保密工作,研究武器的,身不由己。
母亲偶尔回老家去从不带着我,想必也是怕我挨近那片危险--这不会不使她体谅了大舅。
为了当年对大舅的严厉,想必母亲是有些后悔。
“这么多年,他怎么也不给我来封信呢?”母亲为此黯然神伤。
大舅早年的离家出走,据说很有些逃婚的因素,他的婚姻也是由家里包办的。
“我姥爷包办的?”“不,是你太姥爷的意思。
”大舅是长孙,他的婚事太姥爷要亲自安排,这关系到此一家族的辽阔土地能否有一个可靠的未来。
这件事谁也别插嘴,姥爷也不行--别看你当着个破官;土地!懂吗?在太姥爷眼里那才是真东西。
太姥爷,一个典型的中国地主。
中国的地主并非都像“黄世仁”。
在我浅淡的记忆里,太姥爷须发全白,枯瘦,步履蹒跚,衣着破旧而且邋遢。
因为那时他已是一无所有了吧?也不是。
母亲说:“他从来就那样,有几千亩地的时候也是那样。
出门赶集,见路边的一脬牛粪他也要兜在衣襟里捡回来,抖落到自家地里。
”他只看重一种东西:地。
“周扒皮”那样的地主一定会让他笑话,你把长工都得罪了就不怕人家糟踏你的地?就不怕你的地里长不出好庄稼?太姥爷比“周扒皮”有远见,对长工们从不怠慢。
既不敢怠慢,又舍不得给人家吃好的,于是长工们吃什么他也就跟着一起吃什么,甚至长工们剩下的东西他也要再利用一遍,以自家之肠胃将其酿成自家地里的肥。
“同吃同住同劳动”一类的倡导看来并不是什么新发明。
太姥爷守望着他的地,盼望年年都能收获很多粮食。
很多粮食卖出很多钱,很多钱再买下很多地,很多地里再长出很多粮食……如此循环再循环,到底为了什么他不问。
他梦想着有更多的土地姓他的姓,但是为什么呢?天经地义,他从未想过这里面还会有个“为什么”。
而他自己呢?最风光的时候,也不过一个坐在自己的土地中央的邋里邋遢的瘦老头。
这才是中国地主的典型形象吧。
我的爷爷,太爷,老太爷,乃至老老太爷都是地主,据说无一例外莫不如此,一脑袋高粱花子,中着土地的魔。
但再往上数,到老老老太爷,到老老老老……太爷,总归有一站曾经是穷人,穷得叮当响,从什么什么地方逃荒到了此地,然后如何如何克勤克俭,慢慢富足起来--这也是中国地主所常有的、牢记于心的家史。
不过,在我的记忆里,这瘦老头对我倒是格外亲切,我的要求他一概满足,我的一切非分之想他都容忍,甚至我的一蹦一跳都让他牵心挂肚。
每逢年节,他从老家来北京看我(母亲说过,他主要是想看看我),带来乡下的土产,带来一些小饰物给我挂在脖子上,带来特意在城里买的点心,一点一点地掰着给我吃……他双臂颤微微地围拢我,不敢抱紧又不敢放松,好象一不留神我就会化作一缕青烟飞散。
料必是因为他的长子已然夭折,他的长孙又远走他乡,而他的晚辈中我是惟一还不懂得与他划清界线的男人。
而这个小男人,以其孩子特有的敏锐早已觉察到,他可以对这个老头颐指气使为所欲为。
我在他怀中又踢又打胡作非为,要是母亲来制止,我只需加倍喊叫,母亲就只好躲到一边去忍气吞声。
我要是高兴捋捋这老头的胡须,或漫不经心地叫他一声“太姥爷”,他便会眉开眼笑得到最大的满足。
但是我不能满足他总想亲亲我的企图--他那么瘦,又那么邋遢。
大舅抗婚不成,便住到学校去不回家。
暑假到了,不得不回家了,据说大舅回到家就一个人抱着铺盖睡到屋顶上去。
我想姥爷一定是同情他的,但爱莫能助。
我想大舅母一定只有悄然落泪,或许比她的婆婆多了一些觉醒,果真这样也就比她的婆婆更多了一层折磨。
太姥爷呢,必定是大发雷霆。
我想象不出那样一个瘦老头何以会有如此威严,竟至姥爷和大舅也都只好俯首听命。
大舅必是忍无可忍,于是下决心离家出走,与这个封建之家一刀两断……那大约已是四十年代中期的事,共产主义的烽火正以燎原之势遍及全国。
天下大同,那其实是人类最为悠久的梦想,惟于其时其地这梦想已不满足于仅仅是梦想,从祈祷变为实际(另一种说法是“由空想变成科学”),风展红旗如画,统一思想统一步伐奔向被许诺为必将实现的人间天堂。
史铁生哲理人生经典的散文篇2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10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
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
“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
我那时可能还不到10岁呢。
”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
我装做根本不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
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
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我20岁时,我的两条腿残废了。
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
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
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是洗、敷、熏、灸。
“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
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每说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
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
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
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
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
”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
“我年轻的时候也喜欢文学,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
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吗?那就写着试试看。
”她提醒我说。
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30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
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也获了奖,母亲已离开我整整7年了。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
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
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
我摇着车躲了出去。
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
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
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子去。
小院在一个大院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子,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
院子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
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
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子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
大伙就不再说,忙扯到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
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绿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竟是一棵合欢树。
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
第三年,合欢树不但长出了叶子,而且还比较茂盛。
母亲高兴了好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太大意。
又过了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
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哀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去看看那棵树吧。
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
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
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院子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喜欢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
大伙都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
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
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了,过道窄得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去也要侧身。
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得跟房子一样高了。
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
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
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想急着回家。
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
悲伤也成享受。
有那么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
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
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
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史铁生哲理人生经典的散文篇3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