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小说的生命意识
史铁生作品中的死亡意识
ii m 史铁生作品中的死亡意识<学教育2。
19〇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炼瑤内容摘要:史铁生对死亡的感悟是非常有特色的。
“向死而生”是史铁生死亡意识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死亡的 思考来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史铁生的死亡意识是他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寻;同时,史铁生的死亡意识是有一 个由恐惧到超越的参悟过程。
关键词:史铁生死亡意识生命意义参悟二十世纪末的中国作家对于 死亡这一特殊的生命现象有着极 大的兴趣。
在这个群体当中,史铁 生对死亡的感悟,无疑是非常有 特色的。
作为个体的人,史铁生是 孱弱的,疾病扼住了命运的咽喉;但他又是强大的,病体的不幸反 而让他既能超越恐惧直面死亡,思考死亡的本质,又能对死亡进 行超越性的审美观照,使生命升 华至更高的境界。
他是真正的勇 士,向死而生,以自己残缺的身 体,勇敢地追寻生命真正的意义。
史铁生的死亡意识首先体现 为向死而生,通过对死亡的思考 来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
他对生 命存在意义的思考和领悟都是发 端于死亡,是死亡映照出生命的 脆弱和短暂,也赋予人生以不可 抗拒的魅力。
死是生的前提,有生 有死,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死亡,是人的未来的终点,作为人 的一个必不可缺的程序,它是永 恒的存在,与人类的生存一样恒 久。
死亡界定了生命,由于死亡的010存在,人类才获得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一旦死亡的压力转化成一种动力,人生的绝境转化为一种诱惑,那么他不但不会成为重负,反而会带来生命的愉悦。
”尽管死亡存在,人们仍然选择生存,以生存来表明生命带来的各种可能性,生命虽然是虚无的,但生命中包含的未知事物可以使我们坚强地生存下去。
生命不是存在于回避死亡的过程中,而恰恰是存在于面对死亡的过程之中。
死亡是人生最后的终点,人生目地因之显得荒诞和无谓,而最重要的是过程。
即许多学者都指出的史铁生的过程论。
他在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中都向读者展示了其“向死而生”的人生哲学。
浅谈史铁生散文的生命意识
浅谈史铁生散文的生命意识姓名:廖晨学号:12228135 班级:122281 专业:工商管理【摘要】:“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这是史铁生对生命过程的价值的总结,而这过程又必须是“残缺”的,因为苦难成为人生之必要,欲望成为人生之必需,抗争成为人生之必然。
惟如此,生命才能由被动而主动,由痛苦而快乐,由磨难而幸福。
史铁生的“残缺观”在对人类生命的考察和追问中凸显着生命的演变过程,生命的“残缺”正是生命过程重要性的体现。
【关键词】:史铁生;散文;生命意识;1.引言史铁生是当代文坛独具个性的作家之一,发表的主要散文集有《我与地坛》、《自言自语》、《史铁生作品集》等。
他的散文境界博大,触及到了人本的困境和人类生存的命脉;其作品既充满着强烈的悲天悯人的苦难意识,又激荡着一股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史铁生那沉湎而又执着的生命理念和生命哲思,给无数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人以温馨的慰藉和积极的勉励。
2.对生命意识的思索在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艺术与哲学的发展过程可说是同步的。
法国著名文艺批评家丹纳曾说:“一个艺术家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一个供玩乐的艺人”。
[1]史铁生以其特有的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文风,敏感而博大的心胸闪耀出深邃而澄明的智慧之光,以最真诚的语言逼近哲学,成为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
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
不是不断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2]这也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一、直面生与死“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
这意味着恐惧。
”[3]这是人所具有的三种根本困境之一。
求生避死是所有生物共同的本能,但动物没有死亡意识,惟有人清醒地意识到死亡的意义。
但当死亡离我们感觉很遥远时我们可能会淡化它,甚至漠视它。
论史铁生作品中的生命意识.do汇总
毕业设计(论文)( 2011届)题目:命若琴弦——论史铁生作品中的生命意识学院:鹰潭学院专业:语文教育学生姓名:张雅琴学号: 7011120351指导教师:侯洪鑫完成时间:2014 年 1 月 5 日毕业设计(论文)正文目录摘要关键词引言一为坚强的生命讴歌二为病态的生存叹息三为温暖的死亡祈祷四生命意识的现实根源参考文献命若琴弦——论史铁生作品中的生命意识摘要:史铁生个人的病痛经历让他体验到生命历程的苦难,他的文字表达出的是对生命存在的思索,从而将自己的创作与生命同构。
他总是以审美的方式和文学的形式,审视和探寻着世间正常与不正常的灵魂。
在他的作品中饱含着对生命的深思,对存在的追问,对救赎之路的探索,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史铁生在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完成了对灵魂的反省和拷问。
关键词:史铁生;苦难;生命意识引言史铁生是当代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中饱含着对生命存在的思索,对自我困境的救赎,对生命意义的不断扣问。
俄罗斯思想家弗兰克尔在其《追寻生命的意义》中说:生命的意义不是被给予的,而是被提出的。
读懂了苦难就读懂了幸福。
在经过了那么些思考之后,史铁生“越来越相信,人生是苦海,是惩罚,是原罪。
对惩罚之地最恰当的态度,是把它看成锤炼之地。
”史铁生在散文《我与地坛》中这样写道:“最后一件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2010年的最后一天,这个节日终于降临到了他的身上,他用个体苦难的生命体验来解读生命的意义,最终找到了寻求到了一条救赎之路。
史铁生生命中的一个个困难:活到最张扬的年纪双腿瘫痪,终日与轮椅为伴;被尿毒症折磨,躺在透析室看着血从体内流出来又回到自己身体里……一个个苦难的生命里程,使他对于生命看得更加得彻悟。
“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存在么?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我与地坛》及《寒风吹彻》中的生命意识
生 命 意 识 ,是 区 别 于 其 他 当代 散
里呆 了, 又 整 天 整 天 独 自跑 到地 坛
文 的鲜 明特征 。散文代表作《 我与 地 坛》 和《 寒 风吹 彻》 更 是使 人 感
受 到 对 困境 生 命 的思 与 问 。
一
去 ,心里是 没头没尾 的沉郁 和哀
怨 … … 有 那 么 一 会 ,我 甚 至 对 世
和痛 苦 中却 打 心 眼 里 宽 厚 地 微 笑。” 刘亮程被 当代文 坛誉 为 “ 乡 村哲学家 ” , 他 的文 章取材都 集中 围绕在 一个 中国新疆名 叫 “ 黄沙
粱” 的村 子 。“ 黄沙梁” 之 对 于 刘 亮 程犹如 “ 马孑 L 多小镇 ” 之 对 于 马 尔 克斯 、 “ 高密东北 乡” 之 对于莫言 , 那 片 平 凡 的 土 地 是 刘 亮 程 的 血 沃
都 既 是 罪 又是 福 。没有 完全 的罪 , 也 没 有 完 全 的福 。 母 亲 的 性 格 启 迪 了痛 苦 中 心 绪 混 茫 的 儿 子 。 面对不 幸的命 运 ,史 铁生没 有绕道 , 而 是在短暂 的沦陷 、 苦 痛 后转入 深思 ,经 由母 亲的生命启
妄 的 年纪 残 废 了双 腿 ” ,万 念 俱
条小路 。
柳 宗元《 小石潭记 》 “ 寂寥无 人 , 凄 神寒骨 , 悄怆 幽邃 。以其境 过清 ,
不可久居” 之感 。
“ 在 我 的 头 一 篇 小 说 发 表 的
叙 述者 出奇 的冷静 。似乎他 正是 冬 之子 , 严寒 的后 裔 , 连叙述 的语 气 都 带 着 丝 丝寒 气 , 叫人 清 醒 。正 是这股寒气 ,阻 隔了进一 步与命
之地与文学王 国。
灰、 失魂 落魄地进 入地坛 , 地 坛的 四 季 景 物 和 地 坛 里 的 人 ,人 眼 人 心 ,将死 的心又被 眼前一幕 幕情
浅论《我与地坛》的生命主题沉思
浅论《我与地坛》的生命主题沉思摘要:史铁生是当代文坛作家之一,他所创作的《我与地坛》,阐述了历经磨难和困苦之后对生命的解读,同时,作品中包含了作者十五年来对生命的爱和沉思。
除此之外,《我与地坛》也是对生命价值的探索,表达了在苦境中更应勇敢前行,并将自己融入到生命整体中,懂得生活,善于生活。
本文从《我与地坛》中生命主题的具体表达分析入手,并详细阐述了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旨在通过《我与地坛》对生命的解读,实现生命内在价值的探索。
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关键词:《我与地坛》生命主题表达一、前言语文是一门“以人为本”的学科,而《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即在内容表达过程中,旨在让人们更好的认识生命价值,同时,挖掘生命的内在潜力,提高生命的质量。
此外,在《我与地坛》阅读过程中也可让人们发出坚强自信的微笑,并在字里行间感悟有关生命的意蕴,然后,在现实生活中,勇敢面对生活所带来的困境和磨难,即笑对困境,笑对人生。
二、《我与地坛》中生命主题的具体表达(一)他者生命形态史铁生曾说过:“爱,即分割下的残缺向他者呼吁完整”。
即个体生命是有限的,因此,在生命体验过程中时常通过对他者生命的观察,丰富自身缺失的部分,最终建立完整的生命认知。
如,《我与地坛》在生命解读过程中,即注重将他者生命融入到地坛中,比如,母亲就是作者关照的首要对象。
因为,母亲与孩子的生命存在着紧密联系,因此,在生命形态表达过程中,作者认为母亲的苦难是由自身生命中的苦难而蒙上的[1]。
同时,在“爱”与“孤独”问题思考过程中,作者也将母亲作为“他者”,在《我与地坛》的生命解读中表示“母亲”是孤独的,而孤独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母亲在将儿子生命融入到自己生命的过程中,存在着矛盾问题。
即母亲想要将面对磨难的儿子留在自己身边,呵护他,但是儿子却选择留在地坛。
对生命的思考——读史铁生《我与地坛》
对生命的思考——读史铁生《我与地坛》一开始总觉得一个残疾人的文章,必然是自怨自艾,会给人以一种深深的负能量,带着自己身体残疾的深深烙印,不能从正常人的视角出发去看待问题。
但读完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却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想法,反倒是对生命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地坛之于史铁生,无疑是灵魂再生之地。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这样说到。
面对命运的突然打击,史铁生几乎被社会遗弃了,这种比身体残疾还要致命的精神放逐,使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不得不直面命运的无情和现实的残酷。
命运之神放逐了他的身体,身体也背叛着他的灵魂,灵魂也可以对身体进行毫不犹豫的报复,把叛逆的肉身堂而皇之地遗弃到一个暗无天日的深渊里。
死的问题自动地弹出来后,挣扎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但这个挣扎与其说是对生之理想的留恋、对死之恐惧反应的本能,还不如说是作家来自于对眼前处境的无力承受,对生命和造化的困惑和无奈,他成了那茫茫人海中最伤心、最无辜、最不幸的一个人。
或许很多人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境遇,被轻生的念头折磨着,想早点结束这满是黑暗的世界,和充满痛苦的内心。
然而史铁生先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渐悟人生的,从一个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生命的意义,教给人们生存的意义。
史铁生给予了自己独立而又有价值的思考。
虽然命运无情地打击了他个人,但也给予他一个思考命运、人生和社会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他没有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和牢骚中,而是用智慧和理性深入地思考了长久困惑自己,也是令其他人疑惑的问题;他很清楚地知道这些困境是永恒的,每一种困境都意味着生命的残缺,人生注定是残缺和不圆满的,即使我们人为地进行理性完美的设,最后也会沮丧地发现它并不存在。
不可逃避的苦难, 生命的不可承受之重。
他却因厄运的降临,开始了思考和理解人生与历史,并且用痛苦的灵魂和理性找到了一条拯救自我和人类精神困境的求索之路。
刍议史铁生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刍议史铁生作品中的生命意识作者:杨露怡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8年第07期[摘要:史铁生是一位经历过各种苦难的当代作家。
他用笔写诗,歌唱苦难,用苦难谱写了一首首激扬的旋律。
痛苦的人生经历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纪念碑。
他用沉重的笔墨描绘了一个残疾人世界。
一个接一个地讲述苦难的生活,用他对苦难的理解来诠释生命的意义,最终找到生命的精神慰藉: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人的一生在于这个过程中。
关键词:史铁生;作品;生命意识]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文坛上著名的残疾人作家。
他独特的生活经历已经转变为一种独特的生活意识。
他的作品完全是来自于他自己的生活经历的精神声音。
1生命意识的现实根源史铁生作品中强烈的生活感与他特殊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21岁时,史铁生“活到最骄傲的年龄,突然双腿瘫痪。
被困在这个艰难无助的生活困境中,他遭受着锥心裂肺的痛苦。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起来。
看着那只飞向北方天空的大雁,我突然将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把手上的东西扔到身边的墙上,拍打着那两条可恶的腿,喊道:“我能做什么?”!'”精神上的打击很难解释,基本的生存问题也无法解决。
史铁生看不见出路。
他感到“几乎什么也找不到”,这致命的一击几乎摧毁了他求生的意志,将他一步步推向精神的极端。
史铁生深陷囹圄,发出了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它体现在《山顶上的传说》中,常被认为是史铁生的自传。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热爱写作的残疾青年。
他忍受着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不公和歧视,憎恨所有的人,找不到发泄的对象。
但他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活着?””“为什么人们会来到这个世界?最后他想到了死亡,被困难击倒,陷入了精神绝望。
残疾青年的精神鸿沟是史铁生的精神绝望。
残障青年的自我质疑是史铁生的质疑。
在生命的意义被扭曲的时候,史铁生痛苦地思考着,从突破中寻找一个突破口,想要找到一个活着的理由,为空虚的灵魂找到一个支点。
在与内心的“毁容的激情”的斗争中,他几度徘徊在死亡的阴影中,最终平息了灵魂的风暴,“难以走出存在的狭窄缝隙,以一种清晰的喜悦”。
史铁生《病隙碎笔》中的生命意识
史铁生《病隙碎笔》中的生命意识作者:李玲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26期摘要:若一个人用生命在完成一件事,那必定是虔诚到了一定程度,中国著名作家史铁生在经历着生活所带来的种种磨难的同时,也在用生命继续着自己的写作事业,其作品《病隙碎笔》中展现出的坦然的心态、虔诚的信仰以及宏博的爱都使他成为一个用灵魂“活着”的人和一位独具魅力的作家,史铁生在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是对生命以及灵魂的追思和考量。
关键词:史铁生;生命意识;信仰;心态;爱引言《病隙碎笔》是作家史铁生在患了双肾功能衰竭之后开始的一部散文著作,他想用生命最后的一点时光来为后人留下更多一点的精神食粮,同时用写作来度过,他满心欢喜。
史铁生把劫难当做不断前进的动力,理解生命的真正的意义。
他经受苦难,却努力寻找幸福,致使他从芸芸众生之中脱引而出。
正如路遥所说:“生命从苦难开始,只有在苦难中才能诞生灵魂的歌声”,说的就是史铁生以及这一类身残志坚的人。
一、宿命的羁绊史铁生是当代一位伟大的作家,或许是命运的捉弄,使他成为一个“特殊”的人。
史铁生的作品,以他的心路历程和心理变化为划分依据,大概可以分为这样的三个时期。
首先,在写作初期,受“知青文学”和“伤痕文学”影响,开始用朴实的文字描写插队下乡的日常生活状态和乡村的风土人情,其中以关注残疾人的生活、工作为主,史铁生这一时期的作品,代表着残疾人的心声,倾诉残疾人的不幸命运,这一类纪实体叙述模式的作品,生存的现实摆在人们眼前,让史铁生从自身的遭遇看到了人性的弱点。
对同类人充满着同情,也深深的理解他们生活中的艰难。
第二个时期为反思阶段,写作风格开始有了转变,史铁生在患病之后曾一度绝望,三次想过自杀,这不足为奇,但凡一个正常人在经历如此变故之后,都要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史铁生也一样,幸而在他沮丧之时有家人、朋友对他的关心和帮助,让他感受到了“情”的温暖。
史铁生写作生涯的第三个时期的代表作包括《命若琴弦》、《我二十一岁那年》、《好运设计》、《墙下短记》,到最后的《病隙碎笔》,他真正将自己的内心沉淀了下来,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原来幸福就在自己心中。
探究《我与地坛》中的生命意识
探究《我与地坛》中的生命意识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史铁生在地坛里悟出了“认可了苦难的命运和不幸的角色,却不是看轻生命自身的残酷和伤痛,而是把生命的残酷和伤痛从自我中剥离出来,去融入到一个更大也更恢弘的所在之中,‘以最真实的人生境界和最深入的内心痛苦为基础,将一己的生命放在天地宇宙之间而不觉其小,反而因背景的恢弘和深邃更显生命之大’。
他的不幸,他的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是自己来完成。
”作者回忆母亲,感悟到母亲的苦难和伟大。
在文中流露的是浓浓的情和深刻的哲理:珍爱生命,珍爱健康;要顽强地开辟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感谢母爱等等。
史铁生用他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自己炽热的情感为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提供了一条自救之路。
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说,均贯穿着“对生命的解读”的主题,尤以《我与地坛》为代表。
阅读此文,就是跟随作者去阅读生命,去把握文章对我们情感的冲击,对我们心灵的敲打。
《我与地坛》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一时“被命运击昏了头”,觉得“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加上“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真是“失魂落魄”。
这种并非普遍性的灾难事件降临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自己的过去与他人截然不同,自己家面前的地坛就成了“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在这里,起初他苦闷、绝望,好几年,只是想到死。
而对这灾难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在长期深沉的思索中,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人生观。
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自己的人生感悟。
地坛成了史铁生逃避他人、逃避现实的一个港湾。
地坛和天坛、日坛、月坛等曾经同是清王室祭祀的处所,随着岁月流逝,天坛成为人见人爱的旅游胜地。
而地坛却于风吹雨打中颓圮荒凉渐趋于沉寂和落寞,没有人徜徉其间,没有人来写生、摄像、作文——这时“失魂落魄”的史铁生来到了这里,“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地坛成了史铁生精神寄托的家园,他在地坛中从对命运的抱怨进而反思命运,感悟人生、感悟苦难。
我与地坛的主旨
我与地坛的主旨我与地坛的主旨介绍如下:《我与地坛》是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通过对地坛的描写以及对个人经历和思考的深入探讨,体现了作者对生命、人生和命运的独到见解。
本文将从珍爱生命、顽强拼搏、直面人生困境和感恩与回报等方面探讨《我与地坛》的主旨。
一、珍爱生命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通过对地坛景物的细致描绘,以及对个人经历和思考的深入挖掘,表现出对生命的珍视和热爱。
他认为,生命是宝贵的,每一个生命都应该被尊重和珍视。
他反思了自己曾经的轻生念头,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和不可替代性,从而深刻地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珍爱。
二、顽强拼搏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还强调了顽强拼搏的精神。
他认为,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困境和挑战时,我们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他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思考,阐述了顽强拼搏的重要性,并鼓励读者在困境中要勇敢地面对,不放弃努力,坚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
三、直面人生困境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还表达了直面人生困境的勇气和智慧。
他认为,面对困境时,我们不能逃避,而应该勇敢地去面对,去克服。
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如何正确看待困境,如何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和坚定,从而获得更大的成长和进步。
四、感恩与回报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还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和回报之情。
他认为,母亲的无私奉献和关爱是他能够走出人生低谷的重要支撑。
他通过回忆母亲的点点滴滴,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同时,他也呼吁读者要珍惜身边的人,感恩他们的付出和关爱,用自己的行动回报他们的爱。
综上所述,《我与地坛》的主旨主要表现在珍爱生命、顽强拼搏、直面人生困境和感恩与回报等方面。
这些主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我与地坛》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通过阅读《我与地坛》,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也可以获得面对困境的勇气和智慧,以及感恩和回报他人的积极态度。
因此,《我与地坛》不仅是史铁生的代表作,也是当代文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
分析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的生命意识
分析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的生命意识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读了这篇文章,是我懂得了生命的意识。
作者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不知道去路,才走进地坛的,从此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
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
知道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的离开过它。
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或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我与地坛》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的残废了双腿,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是属于他个人心境的。
在最初的那个阶段中,史铁生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渐渐地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相;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她的一个事实。
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由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
史铁生来到园子里,去看看别人都有什么样的命运和活法。
他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了倍的。
他在院子里又遇到一个漂亮却弱智的少女,再一次感受到,就命运而言,休伦公道,这就是一个因苦难而又差别的世界,如果你被选择去充任那苦难的角色,看来就只好承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
《我与地坛》及《寒风吹彻》中的生命意识
《我与地坛》及《寒风吹彻》中的生命意识内容摘要:我国当代作家史铁生和刘亮程散文创作中的生命意识,是区别于其他当代散文的鲜明特征。
其各自的散文代表作《我与地坛》和《寒风吹彻》更是体现了困境中生命的思与问。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扶轮问路后所选择的生活方式:与不幸命运握手言和。
《寒风吹彻》是刘亮程完成对生命个体千古共悲的确认:用冷静疏离的目光面对生之隔膜与死之孤独。
关键词:史铁生刘亮程《我与地坛》《寒风吹彻》生命意识韩少功这样评价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
”刘亮程被当代文坛誉为“乡村哲学家”,他的文章取材都集中围绕在一个中国新疆名叫“黄沙梁”的村子。
“黄沙梁”之对于刘亮程犹如“马孔多小镇”之对于马尔克斯、“高密东北乡”之对于莫言,那片平凡的土地是刘亮程的血沃之地与文学王国。
刘亮程对故乡的描写有一种若即若离的距离感,正如沈从文的《边城》对故乡的描写采取了一种“让描写对象不太靠近‘镜头’,又不远离‘镜头’,这一笔法颇类似于风景照的摄影方式”。
①如果说刘亮程所有的作品是一部田园组诗,那《寒风吹彻》就是其中一首冷峻凄美的冬季诗篇。
读之有柳宗元《小石潭记》“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之感。
这两位作家的散文创作中的生命意识,是区别于其他当代散文的鲜明特征。
散文代表作《我与地坛》和《寒风吹彻》更是使人感受到对困境生命的思与问。
一.个人要如何面对命运1.介入。
史铁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纪残废了双腿”,万念俱灰、失魂落魄地进入地坛,地坛的四季景物和地坛里的人,入眼入心,将死的心又被眼前一幕幕情景触动、激活。
史铁生本想到公园去远离喧嚣,图个清静,但实际上地坛仍然是人间的缩影,它时而安静,时而喧嚣,荒芜而不衰败,抚慰了这个因痛苦而加倍敏感的灵魂。
史铁生《命若琴弦》对生命意义的思考.doc
史铁生《命若琴弦》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摘要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在成年期间长期患病,用他自己的话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但是史铁生却以残缺的身体书写了丰满的思想,用睿智的语言照亮了幽暗的心灵。
《命若琴弦》是史铁生的代表作,也是一部极具文化内涵的哲理小说,该小说以老瞎子和小瞎子的生命故事诠释了深刻的生命哲理,表达了史铁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生命价值的终极思考。
.关键词:史铁生 《命若琴弦》 生命意义史铁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于1951年出生于北京,成年期间长期患病,用他自己的话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但是史铁生却以残缺的身体书写了最丰满的思想,用睿智的语言照亮了人们幽暗的心灵。
史铁生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老屋小记》《来到人间》《命若琴弦》《合欢树》,等等。
《命若琴弦》是史铁生的代表作,也是一部极具文化内涵的哲理小说。
该小说以老瞎子和小瞎子的生命故事诠释了深刻的生命哲理,即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目的,人生不能没有希望的指引。
一 生命的困境《命若琴弦》是一部具有哲理意味的短篇小说,该小说讲述了一个简单的人生寓言故事,并通过“老瞎子”、“小瞎子”的人生故事,揭示了人类与生俱来的生存困境。
小说中,年轻的小瞎子跟着老瞎子学习弹琴说书,两人奔走于莽莽群山之中,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走乡串户,以说书为生。
老瞎子的琴槽里封着一张药方,老瞎子的师傅临终前告诉老瞎子一个秘密――弹断一千根琴弦,然后从琴匣中取出药方,照方抓药,就可以重见光明。
出于对重见光明的渴望,老瞎子翻山越岭、不辞辛苦地赶路、弹琴,耗尽毕生精力终于弹断了一千根琴弦,于是,他打开了那张珍藏了五十年的药方,结果那张寄寓无限期望的药方不过是一部“无字天书”――白纸。
老瞎子非常绝望,在药店门口蹲了三天三夜,随后他豁然醒悟:人生就是如此,谁也无法摆脱生存的困境,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待生命的困境。
浅论史铁生小说生命意识
浅论史铁生小说生命意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命运、路,上帝本来不公平,上帝给了你一条艰难的路,是因为觉得你行……如果注定有人要倒运,那么还是让我来吧,没有谁比我应付的更好了。
”史铁生在残疾的折磨下,在与死神的纠缠中,经过苦苦挣扎,最终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为自己,也为他一样遭受困难命运的人找到了活下来的信心和一条光明的出路,吹响了生命的号角。
自卑情绪在小说中的体现史铁生把自己的自卑情绪寄托在他笔下的主人公身上,同时也折射出他内心深处强烈的自卑。
在《山顶上的传说》中,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的相爱是受歧视的,不被承认和许可的,在他们相爱的日子里,当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恐惧总压在他的心头——“她不能回家晚了,不能在回家的时候不回家,否则她的父母就又要怀疑她是和他在一起了,就又要提心吊胆或者大发雷霆。
他就像是瘟疫,像魔鬼;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像是在探监;他们的爱情像是偷来的……这些感觉就像是一把“达摩克利斯剑”,悬在他们心上,使幸福的时光也充满了苦难。
现在她就要走了,到很远很远的南方去了。
”可见,男主人公即使处于热恋中,也有危难会随时降临的恐慌,这便是男主人公自卑情绪的体现。
然而,即使是这种自卑情绪,也丝毫阻挡不了他们的相爱。
只是他们的爱太艰难、太寒酸。
自卑情绪几乎成了史铁生小说必不可少的元素,他的自卑即是小说主人公的自卑,但他的自卑却又比小说主人公深刻得多,沉重得多,因此,他的自卑有着更为深厚的意义和内涵。
小说《宿命》中,即流露出史铁生深刻的自卑。
二十岁,正值风华正茂,他却被残疾无情的宣告了无期徒刑。
这是一个多么残酷的打击。
又是一个多么严酷的事实,再伟大,再坚强的人儿也不能很快接受这样一个突如其来的噩耗,这简直就是一个晴天霹雳。
因此,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陷入这种深刻的自卑当中,不能自已。
小说中,他多次为这个突如其来的灾难寻找理由和借口。
他设想:若果不是有人在马路上丢了一只茄子的话……如果不是在离出事地点大约两百米的地方遇上熟人而耽误时间的话……如果不是因为肚子饿,在饭馆里吃了一个包子而耽误时间的话……如果不是因为那个爱笑的学生,我就不会白得来一张戏票而去看戏,我就不会……一切的一切都怪。
史铁生的生命存在意识
比较文学作业题目:史铁生的生命存在意识人文学院汉语言102班陈岩成10112010202史铁生的生命存在意识1972年,史铁生因双腿瘫痪由陕西延安插队的山村回到了北京,对于一个正值青年的人来说,瘫痪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他会怀疑生活,怀疑生命,怀疑人活着到底还有什么意义,然后就会追问到死亡,在《我与地坛》与《合欢树》中,史铁生也因此而苦恼,脾气暴躁,特别是对他母亲的态度正是他那一时期挣扎的表现。
正是在这痛苦的挣扎过程中,他不断接近着哲学的三个终极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或要到哪里去?当问到死亡的时候,也就是他在考虑人“要到哪里去”的问题。
也就是在生病的这一段时间里,他广泛地涉猎各类书籍,寻找着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存在的本身。
自然而然的,他会受到十二世纪西方盛行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
这种哲学思想在史铁生后来的文学创作中会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从而他的作品中就会存在很强烈的生命存在意识,追求着生命的意义。
在所有的哲学中,首先都会追问到人最终要到哪里去的。
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回到了死亡的问题。
存在主义的哲学家们也探讨到了死亡。
而死亡,在人们现有的思维中就是虚空,是一种不存在。
因此,他们认为,存在的过程就是死亡的过程,从而得出了“存在”就等于“不存在”的悲观主义的结论。
“存在”与“不存在”的对等,存在的不确定性,就会使人产生存在过程是荒诞的想法。
这样,存在主义哲学也就陷入了自己的陷阱,对存在本身的探索也变成荒诞的。
因而,存在主义就发展出了有神论的存在主义和无神论的存在主义。
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提出解决荒诞问题的途径是就是宗教信仰,也就回到最初宗教的形态。
无神论的存在主义者则认为应该行动起来为自己争得生命的意义,创造自己的价值。
史铁生在刚刚瘫痪的那段时间里,他也想到人最终是要走向死亡的。
生命的过程也就是走向死亡的过程,但生存本身的意义在哪里?面对这些,他想去死,却又不甘心。
他在《我与地坛》中和那个长跑的朋友说:先别急着死,再活下去看看。
浅析史铁生作品的生命意识
【标题】浅析史铁生作品的生命意识【作者】田源【关键词】史铁生生存困境生存状态生命意识【指导老师】冉易光【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作为个体的人,史铁生是不幸的。
他在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初中刚毕业即赴延安地区插队。
1972年因双腿瘫痪转回北京。
1974年开始在北京某街道小厂工作,后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
1998年以来,患上了严重的尿毒症,只有靠血液透析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命。
但他又是幸运的,他在生存的困境中实现了自我的超越,用笔为自己闯开了一条生命永恒之路。
史铁生是当代文坛一位极为独特的作家。
其“独特”既关乎他的个人经历,也关乎他质朴的文风中散发出的强韧的生命气息。
不幸的人生遭遇给了他思考问题的独特方式,他对待困境的独特方法震撼读者的内心。
让我们通过史铁生的作品,循着他的心路历程谛听来自心灵的人类追寻精神自由的呐喊。
一直面生与死生命就是从出生走向死亡的过程,无人可以违背。
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每个人就以不同的节奏开始他的死亡之旅,尽管生命长短不一,却是同一个归宿。
死亡不可回避,人类为此困惑了千万年,却仍不能参透其中的玄机,仍在苦苦的思索和追问。
史铁生就是这些执拗的追问者中的一员。
人生无常,苦难接踵而至,灵魂无限痛苦,在与死神抗争过程中,面对理想与希望的破灭,心灵倍受煎熬,作家一度产生自杀的念头。
自此,生活将一个不容逃避的“生与死”的问题非常冷酷的摆在了他的面前,死亡向他展开了美丽的诱惑。
史铁生残废了双腿后,他终于明白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他想到了死。
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没有人能够轻松地接受厄运的到来,这厄运告诉他,他将永远的失去那个他本可以游刃有余的世界,不得不呆在一个他一无所知的世界中,没有人能一下子就将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心态调整到适合与他眼前的处境中来。
很多人在遭受打击后,更多的是对造化弄人的无比强烈的诅咒,对自己惨遭厄运深切的自怜自惜,对自己的未来和自己应该有的应对能力的彻底无望。
论史铁生散文的生命意识
品读论史铁生散文的生命意识甘林全 百色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摘要:史铁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家。
他的散文,情感真诚而深沉,文字自然而流畅,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根基,进行哲学层面的思考,表达了作家把苦难当享受,超越生死,重视生命过程的生命意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多年来,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研究者的重视。
关键词:享受苦难;超越生死;生命过程;生命意识对于生命意识,孔庆蓉认为:“生命意识是个体对生命的理解与态度,是人的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对于生存和生存价值的体认和感悟。
”[1] p280我们每一个人的际遇总是不一样的,因此,每一个人,随着阅历的增长,都会形成不一样的生命意识。
史铁生,对于中国当代文坛来说,他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我们既同情于他异于绝大多数人的痛苦遭遇,也非常钦佩他的毅力,对于他在文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更是十分的敬仰。
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2]p183,而后又被查出患有尿毒症,大好青春年华只能在轮椅中度过,只能一次次地接受肾透析,上天对他似乎有说不完的残忍。
悲惨的命运,苦不堪言的遭遇,曾经令他一度消沉和“倒下”,觉得命运不公而人生无望,不过他终究还是在精神的世界里勇敢地“站”起来,他意识到“生命从苦难开始,只有在苦难中才能诞生灵魂的歌声,”苦难给予一个人身体痛苦的同时,也赋予一个勇敢的人对生命的深入思考和对灵魂的叩问,从而对生命有了一种全新的认知与感悟,在其散文中表现为具体的生命意识。
在史铁生的散文中,我们看到他的苦难人生,也看到他把苦难转化为艺术的精神源泉,形成了苦难当成享受,超越生死,重视生命过程的生命意识。
一、把苦难当作享受我们的人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不如意、失败等苦难,这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约伯作为一个虔诚的信者,也要遭受接连不断的苦难,当约伯质问上帝时,“上帝把他伟大的创造指给约伯看,意思是说:这就是你要接受的全部,威力无比的现实,这就是你不能从中单单拿掉苦难的整个世界!”[2]p57人生在世不称意之事十之八九,有人会被不称意压垮,自欺自馁,一蹶不振,而有的人却可以潇洒从容,区别就在于是否能够坦然接受苦难,包括死亡,领悟苦难,是否能够把苦难当作一种享受。
分析史铁生散文
分析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的生命意识学院理工学院专业食品工艺与检测班级10级姓名居和昌学号10120041我常常在想,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的生命深处流动的是什么?在茫茫人海里,我们的灵魂总在漂泊着,无涯无岸……然而,当生命碰撞到挫折与不幸的礁石的时候,千千万万人之中就有一人静下心来默默的思考,探寻生命的意义。
史铁生的生平:生于1951年,卒于2010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
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
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回家疗养。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2010年12月30号下午16点,因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于12月31号3点46分离开人世。
双腿瘫痪的他那时才二十岁,二十岁的年轻人,心中充满着澎湃,正是最为活跃最为兴奋地年华。
在这年华中体验着知识带来的智慧,感受着青春带来的活力,体会着友情带来的真挚和爱情带来的懵懂。
可是他,在这个青春的季节中却似乎过于平静,像是一个已经心死了的年轻人,没有笑容,只有绝望,虽然他那残缺的肉体依然幸运地被这个不公的世界所保留下来。
没有了活下去的勇气,那么活的就像是个行尸走肉。
二十岁的他一个人推着轮椅来到了这个似乎等待着他四百年之久的古老的地坛,一个安静的地方,一个能让他思考的地方,也许这里的地坛过于安静。
可是对与他—史铁生,恰恰是需要这样的一个港湾让他安静地思考生与死。
地坛,是作者家宅附近的一个园子,是作者双腿残废后在那里默坐、思考的地方。
在作者笔下,那儿更是“可以逃避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古老的地坛随着岁月的变迁早已“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或许正是这些凋敝的景象把双腿截瘫后的作者与地坛紧紧拉在了一起同样凄凉的境遇,同样忧伤哀默的心灵这就成了作者十五年来日日在园中徘徊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铁生小说的生命意识
摘要:史铁生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中体现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包括对人类生命及其意义的深刻探索,以及对生死、自然和文化的思考。
本文通过分析史铁生小说中的生命意识,旨在展示他作为一个作家如何通过其作品表达出个人的生命体验和世界观。
关键词:史铁生;小说;生命意识;生命体验;世界观
一、引言
作为一位著名的小说家,史铁生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艺术的表达,更是他对人类生命及其意义深刻探索的产物。
他将其自身的生命体验和世界观融入到小说中,以描绘人类生死、自然和文化等主题。
通过对史铁生小说的分析,可以看到其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对生命的尊重。
本文将对史铁生小说中的生命意识展开探讨,旨在揭示他如何通过小说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二、史铁生小说的生命意识
1. 对生命的重视和尊重
史铁生小说中体现的生命意识,首先体现在他对生命的重视和尊重上。
他把生命看作是十分珍贵和神圣的东西,不仅仅是作为生物存在的意义,更是人类精神的寄托。
在他的小说中,朴素的生命感是常被提及的主题,例如《荷花》中,主人公对花的沉迷和热爱就是对生命的肯定和赞美。
2. 对生死及其意义的深刻探讨
史铁生小说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生死及其意义。
他通过对人物生命的描绘,试图回答关于生命和死亡的一些重要问题。
例如,在《河岸》中,主人公对于死亡的回忆和思考,表达了人们面对死亡时的焦虑和恐惧,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嗜好的追求。
3. 对自然和文化的思考
史铁生小说中的另一个主题是自然和文化的思考。
他对自然界的
观察和对文化历史的探讨,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类的生命和世界。
例如,在《古柏行》中,他通过古柏的形象,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和深远,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三、结论
通过对史铁生小说中生命意识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他的作品中蕴含着对生命的热爱、尊重和探索。
他通过自己的生命体验和世界观,将诗意和哲学融入到小说中,成就了独特而富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
最终,史铁生的小说,以其独特的生命意识,为人们提供了更丰富、更深刻的人类生命体验和文化价值的探索,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