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患者身份识别

合集下载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On May 16, 2022, I was in my prime and had a good time.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制度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2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2、检查、病情危重、意识障碍、围手术期、输血、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过敏史等;由病房责任护士负责填写4、护士在给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5、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7、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1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5病房与ICU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病房患者与ICU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6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子宫收缩情况、会阴准备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填写病房与产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7产房与病房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情况、会阴情况、子宫收缩情况、药品应用情况、新生儿情况等,填写产房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8导管室与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保证搬运安全;导管室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术式、穿刺部位、鞘管、止血方式、意识等,填写导管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附:院内关健科室间的患者转接流程转科交接登记制度、交接程序和身份识别措施为确保患者医疗安全,完善关键流程急诊、临床科室、手术室、ICU等的患者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特制定患着身份识别7、转科相关制度⑴凡住院病人因病情需要转科者,经转入科会诊同意,并在会诊申请单上签署意见,转出科持会诊单联系好床位,方可转科;⑵转入科对需转入病人应优先安排,及时转科;如急危重病人,转入科应尽快解决床位;如转科过程中有导致生命危险的可能,则应待病情稳定后,由转出科医师陪送至转入科;⑶转科前由经治医师开出转科医嘱,并写好转科记录,通知住院处,按联系的时间派人陪送到转入科,向值班人员交代有关情况;⑷转入科应及时诊治或抢救转科病人,写好接收等记录,并通知住院处和营养科;⑸危重病人转科时,转出科医师应向转入科医师当面交代病情;⑹如病情需两科共管者,应以原所在科室为主,共同负责协商解决,定期按时查房;8、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⑴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⑵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部规定,即手术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后病情危重期间使用直至改为二级护理,手术后病情稳定使用三日,结束后由病房负责护士核对后取下;9、急诊、临床科室、手术室、ICU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⑴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诊就诊的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⑵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⑶科室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科室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科室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⑷手术室与科室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科室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⑸科室与ICU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责任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科室患者与ICU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对于违反该制度的相关责任人,予以全院通报批评,并勒令定期整改,并处与一定金额的罚金;该制度从下发之日起执行;附:院内关健科室间的患者转接流程附:院内关健科室间的患者转接流程1、急诊与手术室交接程序医生开出医嘱;护士收到并确认;通知病人办理入院手续;佩戴腕表;与医生确认是否通知麻醉科及手术室;术前准备工作;整理病历;等待通知;与麻醉师、手术室护士详细交班;2、急诊与ICU交接程序医生开出住院证,家属办理手续;核对病人信息;通知ICU护士,等待ICU通知;准备抢救用物品;与ICU护士详细交班;3、急诊与科室交接程序医生开出住院证,家属办理手续;核对病人身份后;通知病区主班护士,准备物品等待通知;转运前评估病情;与接收科室护士详细交接班;4、手术室/麻醉科与科室/ICU术前交接和术后交接的程序与内容术前交接:科室择期手术病人术前交接;核对手术交接核查表;准备病历及药物至术前准备室;科室护士与手术室护士交接;术后交接:术后手术室护士通知病人回科室时的准备事项;送病人至科室病房;评估病人后科室护士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程序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6.在手术室、急诊抢救室、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11、在检验、放射、超声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12、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关键流程患者识别、转接与登记制度急诊、病房、手术室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2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3病房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4手术室与病房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5病房与ICU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病房患者与ICU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6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子宫收缩情况、会阴准备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填写病房与产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7产房与病房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情况、会阴情况、子宫收缩情况、药品应用情况、新生儿情况等,填写产房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8导管室与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保证搬运安全;导管室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术式、穿刺部位、鞘管、止血方式、意识等,填写导管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附:院内关健科室间的患者转接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患者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8)5号)、《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河南省持续加强患者安全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豫卫医[2019]12号)、《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十大目标(2023版)》文件要求修订。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通过核对以下信息确定患者身份:(1)询问患者的姓名、年龄、床号(2)查看患者腕带标识信息(3)查看床头卡标识信息(4)询问患者或家属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患者的依据。

二、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及诊疗活动前,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床号、年龄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让患者或家属主动陈述患者姓名,以反问式核对作为最后识别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三、落实各关键环节流程(病房与急诊、手术部、ICU、新生儿科、产房交接)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四、所有住院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腕带信息,确认患者的身份。

五、重点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重点患者包括急诊抢救、手术、危重患者、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产妇、新生儿等患者。

2.医师在对该类患者进行各类诊疗活动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必须使用腕带作为身份识别的标识和查对的有效手段,以确认患者的身份。

六、无法进行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接诊人员给当时无法确认身份患者戴上腕带并注明:科室名称、姓名(无名氏)、性别(注明男女)、年龄(不详)、床号、住院号等。

3.对所有身份不明患者,接诊人员要及时报告总值班或保卫科,必要时联系辖区派出所协助确认患者身份。

4.确认患者姓名后,换上标有患者正确姓名、年龄等信息的腕带。

5.未住院的无名患者如在离开急诊室时其身份已得到确认,急诊室医务人员应在急诊病历上记录。

6.住院无名患者身份确认后医护人员要在床头卡和病历资料上完整准确记录患者信息。

七、佩戴腕带标识的具体措施1.腕带上应标明患者的科室名称、姓名、床号、住院号、性别、年龄等内容,字迹清晰、信息准确。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所有患者的身份确认,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进行,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要同时查对患者姓名和住院号,不得仅以房间号、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2、手术患者身份确认,在手术患者转运交接中,除查对患者姓名和住院号外,同时须有识别患者身份的“腕带”标识。

在手术患者进手术室前,由所在科室护士对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填写明患者信息,不得空项。

手术室护士接收时进行严格查对;于患者麻醉手术前、皮肤切开之前、患者离开手术室之前,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及手术室或麻醉复苏室护士共同对患者身份分别再次确认。

患者术后回到病房,由病房护士与护送患者人员进行严格床旁交接,双核对确认。

3、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身份确认,除查对患者姓名和住院号,同时对成人患者使用医院统一印制蓝色“腕带”标识,小儿统一用粉色“腕带”标识。

由所在科室护士填写患者信息,不得空项。

4、在使用“腕带”时,必须进行双核对。

5、急诊科与病房、与ICU、与手术室之间转科时,须填写患者转科交接单,交接时严格进行查对和签名。

6、手术(麻醉)与病房、与ICU之间在转运患者时,须查对姓名、住院号和腕带标识,由专人护送,须填写患者转科交接单,床旁交接。

7、新生儿应采取两种以上方法识别身份,新生儿佩戴医院统一印制的“腕带”,写明姓名、母亲姓名、性别、床号、日期;同时,新生儿被服外挂有注明新生儿一般情况的识别牌,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母亲姓名、床号、住院号、分娩日期、时间、方式、体重、接生者等;新生儿室人员与护送者当面严格交接,印记脚印牌并在其上记录新生儿的信息,然后,剪为两半,护送者和新生儿室人员各持一半,分别妥善保存,待新生儿出室时,两半合一、完全吻合后,方可交接。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一)为了确保医疗安全,保障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规范护理行为,医护人员给患者行各项检查、治疗及护理时需确认患者身份。

(二)对就诊患者实施唯一标识管理,住院患者的唯一识别为住院号、门诊患者(含抢救、门诊留观患者)医保卡或身份证号。

(三)住院、急诊抢救和留观患者使用“腕带”信息识别患者身份。

1.腕带信息至少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住院号/门诊号、入院日期等。

2.护士打印腕带并由第二人核对信息无误后佩戴。

3.腕带脱落或因其他原因造成字迹模糊时,应当重新打印,核对后佩戴。

4.患者转床、转科时,须更新腕带信息,并由第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信息一致。

5.佩戴腕带的位置应便于查对,不影响患者治疗。

若四肢均不宜佩戴(如严重皮肤病、外伤、对腕带材质过敏),可将腕带固定于患者病员服胸前明显位置。

(四)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认真核对患者身份,核对时主动邀请患者陈述自己姓名。

昏迷、语言障碍患者请家属陈述患者姓名,无家属则由两名医护人员共同核对患者姓名、住院号;使用电子设备(如PDA)辨别患者身份时,仍需口语化查对,确保患者身份正确。

(五)特殊情形下的患者身份识别要求1.新生儿及尚未取名的婴儿佩戴双腕带标识,诊疗前核对两条腕带信息均无误。

新生儿娩出后,手术医生或助产士将婴儿抱给产妇辨认并陈述新生儿性别,巡回护士或助产士书写/打印新生儿双腕带,信息包括产妇姓名+B(如为多胎,则为“产妇姓名+B1、B2、B3…”)住院号、床号及新生儿性别、出生时间、体重(g),经两人核对及产妇确认后,分别佩戴于新生儿手或脚上。

2.急诊入院无法知晓信息的患者标识为:姓名(无名氏1+日期)、性别、年龄(不详)、住院号、过敏史(不详)。

明确身份后,按要求更换腕带。

3.手术患者身份识别(1)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接送人员与病房护士用《手术预约单》《手术安全核查单》与患者腕带信息核对无误,查看手术部位标识正确,方能入手术室。

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

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

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
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可以有以下几种:
1. 识别id:患者可以提供id,医务人员通过读取id上的信息验证患者的身份。

这种方法准确性较高,是常用的身份识别方法之一。

2. 人工识别:医务人员可以通过与患者交谈、观察其特征等方式判断患者的身份。

这种方法相对便捷,但准确性较低,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3. 识别社保卡:患者可以提供社保卡,医务人员通过读取社保卡上的信息验证患者的身份。

这种方法在一些地区较为常见,可以辅助患者身份的确认。

4. 医保卡识别:患者可以提供医保卡,医务人员通过读取医保卡上的信息验证患者的身份。

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医院与医保部门联网的情况下,可以较为准确地识别患者身份。

5. 亲属确认: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患者可能无法提供有效的id明,医务人员可以通过与患者的亲属进行电话联系、询问相关问题等方式确认患者的身份。

这种方法虽然不够可靠,但是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作为临时的身份确认手段。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患者身份识别时,应确保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医疗机构的规定。

住院患者诊疗项目的身份识别流程

住院患者诊疗项目的身份识别流程

住院患者诊疗项目的身份识别流程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住院患者的身份识别流程显得尤为重要。

确保患者的身份准确无误对于医院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保证医疗安全,构建健康信任体系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住院患者诊疗项目的身份识别流程,并提供一种合适的格式来书写。

第一部分:住院患者身份识别流程概述首先,我们将对住院患者诊疗项目的身份识别流程进行概述。

住院患者的身份识别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登记环节:患者到医院进行住院登记时,需提供相关证件以进行身份确认。

常见的证件包括身份证、医保卡等。

医院工作人员会核对患者所提供的证件与住院登记信息是否一致,以确保身份的准确性。

2. 信息核对环节:医院工作人员在住院登记后,需要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联系方式以及其他重要信息。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进一步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并能及时与患者进行联系。

3. 医疗档案管理环节:医院会为每位住院患者建立相应的电子或纸质医疗档案。

在这一环节中,医院会为患者提供唯一的医疗编号,以便将来在诊疗过程中准确识别患者身份,避免信息混淆。

4. 诊疗环节:在住院期间,医院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安排相应的诊疗项目。

医院工作人员在进行每项诊疗项目之前,会通过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医疗编号等方式再次确认患者的身份,以避免对错误的患者进行治疗。

第二部分:合适的格式示范接下来,我们将根据住院患者诊疗项目的身份识别流程,示范一种合适的格式来书写。

【登记环节】在住院登记时,患者需提供以下证件进行身份确认:- 身份证:证件号码与患者提供的一致即可。

- 医保卡:核对医保卡号与患者提供的一致即可。

【信息核对环节】医院工作人员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并进行记录:- 姓名:核对患者姓名是否与证件上的一致。

- 联系方式:核对患者手机号码、家庭地址等联系方式。

【医疗档案管理环节】医院为患者建立医疗档案,提供唯一的医疗编号:- 电子档案:系统自动生成医疗编号,并在患者档案中进行记录。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三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三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病人在院期间应被正确识别身份,包括门、急诊病人和住院病人。

1、住院病人均应佩戴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识。

2、腕带佩戴规范目的:(1)病人流动过程中能被正确识别(如加床、转床、手术、外出检查等);(2)有过敏史者有醒目标记,随时提醒,方便核对;(3)意识模糊或不清者能被正确识别;(4)确保母婴的唯一性,防止相互混淆;(5)医生查房时准确快速地确认病人、读取病人信息。

①手术病人(包括微创手术)、危重病人以及过敏性体质病人务必佩带腕带,作为病人识别标志。

②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务必经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

若有损坏,及时更新,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③按操作规范给病人佩带腕带,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

病人出院时去除腕带(在医院死亡病人需经家属确认尸体后才去除)④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均需核对腕带。

附:国际病人安全目标管理规程(一)目的保证医院相关运作流程和政策贴合国际病安全目标的要求,透过有效的监控措施,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得到执行,以确保病人安全,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标准1、正确识别病人:要使用至少两套病人识别码(1)当给病人用药、输血或输血制品、抽血标本或采集其他临床检验标本、给病人进行其他任何治疗或操作时,至少要有两套病人识别码。

(2)住院病人使用住院号(性别或年龄)和病人姓名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在病人入院时记录在腕带上;急诊抢救室的病人使用病人的姓名(对于身份不明的昏迷病人,由接诊的医护人员临时命名)和门诊号作为病人的标识码,在病人进行抢救室时记录在手腕带上;门诊病人使用病人姓名、就诊卡号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能够作为病人识别的补充信息,当使用识别码有困难时可选取这些补充信息,询问病人后再与这些信息进行核对。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在核对病人的识别码时,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信息进行核对。

(3)放射科、检验科等辅助科室允许使用流水号或住院号、姓名等其他贴合要求的号码作为病人标本的识别码,但科内务必统一,并在科室管理规程中书面写明政策。

医院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

医院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

医院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1.为了医疗安全,来院就诊的每位患者应如实填报门诊病历和住院病历首页上的身份信息。

挂号室或入院处人员在输入患者信息时必须核对患者身份证,门诊患者以ID号作为唯一标识,住院患者以住院号作为唯一标识。

2.所有住院患者、留观室患者、门诊输液患者均须使用“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活动时医务人员识别患者身份的一种必备手段。

对于腕带过敏患者,可将腕带系于患者衣服第二个扣眼处,以便于核对。

3.护士必须于入院、留观及门诊输液时为患者佩戴“腕带”(按照附表1:佩戴腕带流程图),认真核对患者相关信息,用问询式方式核对患者的姓名,对无法沟通的患者应请在场的家属证实患者的身份,应用正楷字体认真、清晰、完整填写内容,包括:科别、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过敏史(如果无过敏史写“无”)等,“腕带”一旦破损或污染,应及时更换,佩戴“腕带”期间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情况,出院时由护士为其剪断、取下。

4.为住院患者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时,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住院患者:姓名+住院号,门诊患者:姓名+ID号),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5.对重点患者如产妇、新生儿、手术、ICU、急诊、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患者的身份识别码让患者或其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转科交接时应严格按照《患者转科交接制度》执行;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需在“腕带”上注明“无名氏+住院号”作为身份识别信息,进行诊疗活动时,需双人核对。

6.相关科室完善并落实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严格按照《患者转科交接制度》执行。

7.护理部对身份识别制度落实情况定期进行督查,总结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有改进措施和成效。

篇二:一、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住院患者办理入院手续时,以身份证、各类医保卡、就诊卡作为身份识别的标志。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背景
在医疗机构中,住院患者的身份识别对于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至关重要。

为了避免患者身份的混淆或错误,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身份识别制度。

目标
本制度的目标是确保每位住院患者的身份信息准确无误,以便医务人员能够正确识别和确认患者的身份,并为其提供适当的医疗服务。

实施步骤
1. 注册和录入身份信息:每位住院患者在入院之前,需提供有效身份证明文件,并由医院工作人员进行注册和录入身份信息的工作。

2. 发放身份标识:每位住院患者在完成注册后,将获得一张身
份标识卡或手环,上面包含个人身份信息和医院编码。

3. 身份验证:医护人员在接待住院患者时,需通过扫描身份标
识卡或手环来验证患者的身份信息的真实性。

4. 动态更新:如有需要,医院工作人员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周期性更新患者的身份信息。

职责和义务
- 医院工作人员应确保住院患者的身份信息得到妥善保管,并
且仅在提供医疗服务时才使用相关信息。

- 住院患者应妥善保管自己的身份标识卡或手环,若有遗失或
损坏应及时向医院工作人员报告。

监督与改进
医院管理部门将定期对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进行监督和评估,以确保其有效性和符合法规要求。

如发现不足或问题,将及时进行
改进和完善。

以上是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基本规定和实施步骤,旨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权益。

我们欢迎您对此制度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持续改进我们的服务。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对患者身份进行评估、核实、确认等,以确保正确的诊疗实施于正确的患者的过程。

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是保证医疗护理安全的前提,是执行各种检查、治疗等诊疗活动中的重要步骤,是确保将正确的诊疗实施于正确的患者的必要途径,是确保患者安全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

一、目的:1、患者身份识别能使医务人员正确识别与确认患者,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诊疗活动,保证患者安全。

2、防止差错、事故发生,保证医疗护理安全。

二、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1、制定患者身份识别工作流程,规范医务人员正确识别患者的工作程序。

2、在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二项核对患者身份,禁止仅以床号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的依据。

3、住院患者统一佩戴手腕带。

使用手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特别是ICU、新生儿科、手术室、急诊室等科室,以及认识不清、抢救、输血、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的患者等。

4、建立标本收罗、给药、输血或血成品、发放非凡饮食、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5、住院患者床头挂患者身份标识牌,注明患者的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护理级别等,以确认患者的身份。

6、对无法有效沟通者,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等患者采用腕带作为身份识别的标记,并请患者家属参与核对。

7、鼓励并邀请患者及家属参与核对患者身份,核对时应让患者或其亲属陈述患者姓名。

8、职能部门定期(每季度至少一次)对患者身份识别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制定改进措施。

三、患者身份识别规程1、确定识别患者身份时机:患者入院时;患者进行检查前、中、后;患者进行各项治疗前、中、后;病房与手术室交接患者时;手术前、后;患者转科交接时;患者转床时;患者出院时。

2、确定识别患者身份内容:对患者进行身份识别时,核对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等内容;新生儿身份识别内容包孕床号、母亲姓名及住院号、婴儿性别、身长、体重、出生日期与时间。

门诊、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门诊、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门诊、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病人初次门诊就诊时,自主挂号或窗口登记挂号后,挂号处即生成一个有唯一就诊卡号的就诊卡。

全院范围内门诊患者施行以门诊就诊卡号作为其身份识别的唯一有效标识。

二、对住院病人则以其办理住院时生成的住院病历号作为住院患者身份识别的唯一标识。

三、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如床号、姓名、腕带、住院号、出生年月等)确认患者身份,禁止仅以房间号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住院患者以姓名和住院号确认身份,门诊患者以姓名、门诊号确认身份。

四、为患者进行各种操作如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及其他诊疗活动前以及急诊、病房、手术室转运交接之间,必须认真核对患者身份,采用“反问式核对”,让患者或其家属陈述患者姓名。

对新生儿及因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无法向医护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对无法进行身份确认的门诊无名患者,采取就诊卡号、无名氏(1,2,3……)、性别等识别身份。

住院病人采取住院号、无名氏1.性别等识别身份。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病人身份识别制度一、住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1.确认住院病人身份的唯一标识是:住院号;所有住院病人均应按要求佩戴腕带,腕带信息包括: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诊断等。

2.护士为病人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种操作、治疗、护理、检查及转运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认真核对病人身份,至少同时使用式,如床号、姓名、住院号等,禁止以房间号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3.当同病区出现同名病人时,应在治疗单上作警示标识,将床号、姓名、出生日期、住院号作为病人的身份识别依据。

4.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病人如手术、神志不清、新生儿、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等,将住院号、姓名(临时命名)作为腕带信息,用于病人身份识别。

5.病人在进行检验、放射、超声等诊疗时,操作者需认真核对病人腕带上的信息,并让病人或其近亲属陈述病人姓名再次核对,以确保病人身份正确。

6.若腕带损坏时,应及时更换,并向病人做好宣教,以取得配合。

7.鼓励病人参与身份识别的所有阶段,使其了解病人身份识别错误带来的风险,及时表达对安全及潜在错误的关心,询问对其治疗的正确性。

8.将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纳入各级各类护理人员的培训计划,定期督查落实,持续改进工作。

二、门急诊病人身份辨认制度1.确认门诊病人身份的唯一标识是:就诊卡号。

2.门、急诊病人由病人或家属提供病人信息,病人或家属自己书写病历眉栏信息,以保证病人信息的准确性。

3.急诊留观、昏迷、危重及抢救病人等应佩戴腕带。

4.腕带应清晰填写病人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等信息,字迹清晰、工整。

5.对暂时没法辨认身份的病人如手术、神志不清、新生儿、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等,将就诊卡卡号、姓名(临时命名)作为腕带信息,用于病人身份辨认。

6.需手术或住院的病人,由接诊医师联系手术室或病房,由急诊护士和接诊医生核对病人信息,最少2种识别方式,如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就诊卡号等,并在《病人转科交接登记本》上签名。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指在医院内建立起来的一套身份识别和管理体系,旨在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和医疗服务的安全性。

该制度的建立不仅可以提高医院内部的工作效率,还能够减少因身份识别不准确导致的医疗事故和纠纷。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了患者身份证明和信息录入两个方面。

首先,患者在住院之前需要提供相关的身份证明材料,如身份证、医保卡以及就诊凭证等。

医院将对这些材料进行核验,确保患者的身份信息真实可靠。

其次,医院会建立一个专门的信息录入系统,将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历资料、诊疗方案等内容进行录入并进行保密处理。

通过与患者身份证明材料的比对,医院可以确保患者信息的正确性,防止错误操作和信息泄露。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建立对于医院管理和医疗服务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有效减少患者身份混淆和患者身份被盗用的情况。

一些身份识别不准确的情况可能会导致患者医疗记录混乱,增加医疗工作的难度,甚至造成患者用药错误、手术差错等严重后果。

其次,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可以提高医院工作效率。

识别系统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患者身份,方便医生和护士查找相关资料,提高诊疗速度和质量。

最后,该制度还可以提供后续的医疗统计和分析。

通过对患者身份的准确记录,医院可以进行一系列的数据分析,为医生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为医院管理者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然而,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建立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一些患者可能会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泄露,对提供身份证明材料存在疑虑。

因此,医院需要加强对患者隐私保护的宣传,确保患者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其次,医院需要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提高他们对身份识别制度的认知和操作能力,避免人为因素对制度的影响。

总的来说,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医院管理必不可少的一环。

它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疗事故、保护患者隐私、提供准确的医疗数据支持等多种好处。

同时,医院在建立身份识别制度时也要注意平衡患者隐私和医院管理的需要,确保制度能够得到顺利执行。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一、住院患者办理入院手续时,以身份证、各类医保本“医保” 患者)、就诊卡作为身份识别的标志。

二、住院患者必须建立、佩戴身份识别腕带。

尤其对于治疗、护理时不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核对的患者(手术、神志不清、危重、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患者和儿科病房住院患儿等)和成批救治的伤员(三人时),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三、在为患者进行各种操作、治疗、护理、检查及转运前,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患者身份识别最主要通过“腕带” 的条形码,此外还包括床尾(头)卡核对,双向式核对(开放式询问核对)、病历夹核对、注射座位牌核对等。

四、在核对患者姓名时,请患者自己说出姓名;昏迷、语言障碍等无法进行沟通的患者请家属说出患者的姓名,确保核对无误。

五、腕带使用管理制度(一)患者办理住院手续后,随即自动产生“腕带”条形码。

每个患者的腕带条形码具有唯一性。

(二)身份识别腕带记载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ID号(住院号)、科别、床号、入院日期等。

一旦“腕带”的条形码形成后,患者的条形码号、姓名、性别不得随意修改,若特殊情况需要修改需医务部(医教部)同意。

(三)患者腕带佩戴规范1、护士接待新住院患者时,认真核对腕带上打印的信息与患者本人身份准确无误后佩戴,因故未佩戴者需注明。

2、需手工填写的栏目应字迹端正、清楚,严禁涂改。

3、腕带松紧应适宜,以能放入食指为宜。

水肿患者应注意观察腕带松紧度,发现不适及时更换。

若双上肢约束患者,可佩戴于脚上,便于核对。

4、腕带一旦破损、污染或丢失等,应按要求及时补打并记录。

5、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有无擦伤,血运是否良好。

(四)患者出院时,病房护士为患者安全剪断腕带,交给患者用于办理出院手续。

(五)院内转送、接收患者时,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流程,通过不同识别途径和识别内容确认患者的身份。

住院患者用药的身份识别流程

住院患者用药的身份识别流程

住院患者用药的身份识别流程住院患者在医院治疗期间需要进行用药,为了确保用药的安全和准确性,医院采取身份识别流程来核实患者身份,并避免误用药或药物交叉感染的风险。

本文将介绍住院患者用药的身份识别流程,以保障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用药安全。

一、患者信息登记患者入院时,首先需要进行患者信息登记。

护士或医务人员会向患者或家属提供登记表格,要求填写个人信息、联系方式、病史等相关内容。

患者或家属应如实填写,并提供有效身份证明材料。

这些信息将被记录在电子病历系统中,用于识别患者身份和用药情况。

二、患者腕带识别患者入院后,医务人员会在患者手腕上戴上一枚带有条码的腕带。

腕带上的条码包含了患者的个人信息和病历号。

这种腕带是防水材质,舒适耐用,并且容易识别。

三、用药医嘱核对在医生开出用药医嘱后,护士会核对医嘱内容,并与患者腕带上的信息进行比对。

护士需要确认患者的姓名、病历号、过敏史等是否与医嘱一致。

这一步骤是确保用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四、药物配药确认配药员按照医嘱要求,准备患者所需的药物。

在配药过程中,配药员会扫描患者腕带上的条码,以核对患者的身份与医嘱一致性。

如果出现不匹配的情况,配药员会立即停止操作,并进行纠正。

五、药物给药确认当护士准备给患者用药时,会再次核对患者的身份和用药信息。

护士会扫描患者腕带上的条码,并与药物包装上的条码进行比对。

只有当比对一致时,护士才会进行药物给药。

六、记录和追踪每次用药后,医务人员会将患者的用药情况记录在电子病历系统中。

这包括用药时间、药物剂量、给药途径以及任何不良反应等信息。

通过记录和追踪,医院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用药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七、药物管理系统医院一般采用药物管理系统来实现药物的追踪和管理。

该系统能够自动识别患者身份,核对药物信息,减少人为错误的发生。

在药房、病房和给药过程中都可以使用药物管理系统,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总结:住院患者用药的身份识别流程对于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至关重要。

人民医院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精选3篇)

人民医院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精选3篇)

人民医院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第一篇)此文档协议是通用版本,可以直接使用,符号*表示空白。

区医护发【******年】75号签发人:1、对抢救留观患者及病人入住病房时,佩戴“腕带”,具体填写腕带中的信息,包括姓名、科室、性别、住院号、床号、年龄、族别,对传染病、药物过敏等特别患者应在“腕带”与“床头卡”中标识,特别科室依据科室特点及病人状况如心理卫生科增加科室电话号码等信息。

小儿科、新生儿科可制作卡通式手腕带,保证查对的有效性。

2、规范使用新式床头卡,患者的固定信息如姓名、年龄、民族、住院号、医保类型、住院日期等填写在床头卡上半部标识,其它动态信息如护理级别、饮食、输血病人血型、手术、臵管护理、造口护理等各种动态信息填写在床头卡下半部分,予以警示提示。

便利医护人员更好的识别患者身份及相关信息。

3、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别饮食或供应任何其他治疗和操作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必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如姓名、住院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并核对处臵单信息与腕带、床头卡信息是否全都;。

(1)对糊涂的病人进行查对时,由病人自己报姓名,护理人员查对处臵单、诊疗卡、腕带、床头卡等信息识别患者身份。

(2)对昏迷的病人进行查对时,由陪护报病人姓名,护理人员查对处臵单、诊疗卡、腕带、床头卡等信息识别患者身份。

(3)患儿输液或各种处臵等,由家长报患儿姓名、年龄等信息。

4、输血病人,仔细核对输血单信息,并履行谁执行谁签名制度。

输血前、输血时必需两人核对签字,完后24小时内护士长/护士长助理核实并签字。

配血一次一人一管,输血一次一人一份。

5、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严格执行专科交接登记制度。

(1)患者专科交接时执行身份识别制度和流程,尤其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转接。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五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五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病人在院期间应被正确识别身份,包括门、急诊病人和住院病人。

1、住院病人均应佩戴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识。

2、腕带佩戴规范目的:(1)病人流动过程中能被正确识别(如加床、转床、手术、外出检查等);(2)有过敏史者有醒目标记,随时提醒,方便核对;(3)意识模糊或不清者能被正确识别;(4)确保母婴的唯一性,防止相互混淆;(5)医生查房时准确快速地确认病人、读取病人信息。

①手术病人(包括微创手术)、危重病人以及过敏性体质病人务必佩带腕带,作为病人识别标志。

②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务必经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

若有损坏,及时更新,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③按操作规范给病人佩带腕带,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

病人出院时去除腕带(在医院死亡病人需经家属确认尸体后才去除)④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均需核对腕带。

附:国际病人安全目标管理规程(一)目的保证医院相关运作流程和政策贴合国际病安全目标的要求,透过有效的监控措施,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得到执行,以确保病人安全,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标准1、正确识别病人:要使用至少两套病人识别码(1)当给病人用药、输血或输血制品、抽血标本或采集其他临床检验标本、给病人进行其他任何治疗或操作时,至少要有两套病人识别码。

(2)住院病人使用住院号(性别或年龄)和病人姓名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在病人入院时记录在腕带上;急诊抢救室的病人使用病人的姓名(对于身份不明的昏迷病人,由接诊的医护人员临时命名)和门诊号作为病人的标识码,在病人进行抢救室时记录在手腕带上;门诊病人使用病人姓名、就诊卡号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能够作为病人识别的补充信息,当使用识别码有困难时可选取这些补充信息,询问病人后再与这些信息进行核对。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在核对病人的识别码时,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信息进行核对。

(3)放射科、检验科等辅助科室允许使用流水号或住院号、姓名等其他贴合要求的号码作为病人标本的识别码,但科内务必统一,并在科室管理规程中书面写明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第一篇:住院患者身份识别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制度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2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检查、病情危重、意识障碍、围手术期、输血、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

“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过敏史等。

由病房责任护士负责填写4、护士在给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7、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1)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5)病房与ICU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病房患者与ICU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6)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子宫收缩情况、会阴准备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填写病房与产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7)产房与病房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情况、会阴情况、子宫收缩情况、药品应用情况、新生儿情况等,填写产房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

(8)导管室与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保证搬运安全;导管室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术式、穿刺部位、鞘管、止血方式、意识等,填写导管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附:院内关健科室间的患者转接流程转科交接登记制度、交接程序和身份识别措施为确保患者医疗安全,完善关键流程(急诊、临床科室、手术室、ICU等)的患者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特制定患着身份识别7、转科相关制度⑴凡住院病人因病情需要转科者,经转入科会诊同意,并在会诊申请单上签署意见,转出科持会诊单联系好床位,方可转科。

⑵转入科对需转入病人应优先安排,及时转科。

如急危重病人,转入科应尽快解决床位;如转科过程中有导致生命危险的可能,则应待病情稳定后,由转出科医师陪送至转入科。

⑶转科前由经治医师开出转科医嘱,并写好转科记录,通知住院处,按联系的时间派人陪送到转入科,向值班人员交代有关情况。

⑷转入科应及时诊治或抢救转科病人,写好接收等记录,并通知住院处和营养科。

⑸危重病人转科时,转出科医师应向转入科医师当面交代病情。

⑹如病情需两科共管者,应以原所在科室为主,共同负责协商解决,定期按时查房。

8、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⑴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

⑵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部规定,即手术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后病情危重期间使用(直至改为二级护理),手术后病情稳定使用三日,结束后由病房负责护士核对后取下。

9、急诊、临床科室、手术室、ICU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⑴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诊就诊的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⑵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⑶科室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科室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科室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

⑷手术室与科室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科室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⑸科室与ICU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责任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科室患者与ICU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对于违反该制度的相关责任人,予以全院通报批评,并勒令定期整改,并处与一定金额的罚金。

该制度从下发之日起执行。

附:院内关健科室间的患者转接流程附:院内关健科室间的患者转接流程1、急诊与手术室交接程序医生开出医嘱;护士收到并确认;通知病人办理入院手续;佩戴腕表;与医生确认是否通知麻醉科及手术室;术前准备工作;整理病历;等待通知;与麻醉师、手术室护士详细交班。

2、急诊与ICU交接程序医生开出住院证,家属办理手续;核对病人信息;通知ICU护士,等待ICU通知;准备抢救用物品;与ICU护士详细交班。

3、急诊与科室交接程序医生开出住院证,家属办理手续;核对病人身份后;通知病区主班护士,准备物品等待通知;转运前评估病情;与接收科室护士详细交接班。

4、手术室/麻醉科与科室/ICU术前交接和术后交接的程序与内容术前交接:科室择期手术病人术前交接;核对手术交接核查表;准备病历及药物至术前准备室;科室护士与手术室护士交接。

术后交接:术后手术室护士通知病人回科室时的准备事项;送病人至科室病房;评估病人后科室护士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程序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在手术室、急诊抢救室、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1、在检验、放射、超声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12、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关键流程患者识别、转接与登记制度急诊、病房、手术室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2)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3)病房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

(4)手术室与病房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5)病房与ICU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病房患者与ICU 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6)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子宫收缩情况、会阴准备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填写病房与产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7)产房与病房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情况、会阴情况、子宫收缩情况、药品应用情况、新生儿情况等,填写产房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

(8)导管室与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保证搬运安全;导管室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术式、穿刺部位、鞘管、止血方式、意识等,填写导管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附:院内关健科室间的患者转接流程第二篇:住院患者身份识别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制度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3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检查ICU、病情危重、意识丧失、新生儿、围手术期、输血、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确认患者身份。

4.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

6.急诊、病房、产房、手术室、ICU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有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历;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2)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历;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与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