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降糖作用的临床研究
中药降糖复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中药降糖复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目的对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中药降糖复方给与实际治疗,探究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5年9月存在2型糖尿病病症的82例患者作为实际研究对象,依据奇偶相关分配方式将82例患者分为数量均等两组,分别是41例对照组以及41例实验组,给与对照组2型糖尿病病症患者实施二甲双胍药物治疗,对实验组2型糖尿病病症患者给与中药降糖复方治疗,探究两组患者实际治疗有效率。
结果实验组41例患者在经过中药降糖复方治疗之后,其中35例患者治疗显效,5例患者治疗有效,实际治疗有效率高达97.5%;对照组41例患者在经过二甲双胍药物治疗之后,其中28例患者治疗显效,7例患者治疗有效,实际治疗有效率高达85.3%。
结论对于存在2型糖尿病病症的患者给与中药降糖复方治疗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可将该种治疗方式实际应用在现今以及后续临床2型糖尿病病症治疗当中。
标签:中药降糖复方;2型糖尿病;临床研究2型糖尿病是临床医学治疗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慢性病症,该种病症具有终身性特点[1]。
现今对于该种病症还没有完善的治愈方式,临床上对于2型糖尿病的实际治疗也是主要以有效控制病情为主[2]。
而患者一旦出现2型糖尿病则很有可能出现后续其他并发症,给患者的正常学习生活以及工作带来了较为不便的消极影响。
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进而及时发现病症及时采取较好治疗措施,避免2型糖尿病的严重化。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2013年9月~2015年9月2型糖尿病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依据奇偶相关分配方式将82例患者分为数量均等两组,41例对照组以及41例实验组。
对照组中有22例男性患者以及19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平均是(62.5±2.9)岁,平均患病时间是(6.2±2.1)年,给与对照组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二甲双胍药物治疗;其中实验组中有21例男性患者以及20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平均是(62.5±3.1)岁,平均患病时间是(6.2±2.0)年,对实验组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中药降糖复方治疗。
《黄秦艽降糖保肝作用及机制研究》
《黄秦艽降糖保肝作用及机制研究》一、引言糖尿病和肝脏疾病是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对人们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寻找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中药因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较少的副作用受到广泛关注。
黄秦艽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其降糖保肝作用已被众多研究证实。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黄秦艽的降糖保肝作用及其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黄秦艽的药理作用黄秦艽,又称黄精、金不换等,具有清热解毒、滋阴润燥、降糖保肝等功效。
其主要成分包括黄酮类、多糖、生物碱等,这些成分在体内发挥多种药理作用。
三、降糖作用及机制研究1. 降糖作用:研究表明,黄秦艽具有显著的降糖作用,能够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其降糖机制主要包括促进胰岛素分泌、提高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糖代谢等。
2. 降糖机制:(1) 促进胰岛素分泌:黄秦艽中的有效成分能够刺激胰岛B 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胰岛素的含量,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2) 提高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黄秦艽能够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胰岛素更好地发挥作用,降低血糖。
(3) 改善糖代谢:黄秦艽能够调节机体的糖代谢过程,促进糖的氧化分解和转化利用,从而降低血糖。
四、保肝作用及机制研究1. 保肝作用:黄秦艽具有明显的保肝作用,能够改善肝脏功能,减轻肝脏损伤。
2. 保肝机制:(1) 抗氧化作用:黄秦艽中的抗氧化成分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肝脏的损伤。
(2) 调节免疫功能:黄秦艽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减轻免疫反应对肝脏的损伤。
(3) 促进肝细胞修复:黄秦艽中的有效成分能够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改善肝脏功能。
五、研究展望尽管黄秦艽的降糖保肝作用已被众多研究证实,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未来研究可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深入探究黄秦艽中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为开发新的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黄秦艽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副作用。
3. 通过临床试验验证黄秦艽的降糖保肝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充分的证据。
关于中药的降血糖作用分析
摘要:中药降血糖作用的实验研究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证实了多种中药可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影响胰岛素受体,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及糖原分解等途径来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
关键词:糖尿病植物药用胰岛素0引言研究发现,中药的降低血糖作用温和持久,副作用小,且作用机理具有多效应、多位点及多功能等特点。
1提高胰岛素含量,降低血糖素水平胰岛素是胰腺内分泌部胰岛B细胞分泌的体内唯一负性调整血糖的激素,它通过与特异性胰岛素受体结合引起一系列受体后信号传导及生物化学反应,通过激活的葡萄糖转运子将葡萄糖转运到靶细胞内,进行氧化代谢,维持正常血糖.胰岛素的分泌量相对或绝对不足可引发糖尿病,而它在血清中的含量关系到与受体的结合率.胰高血糖素为胰岛素拮抗激素,是体内主要的正性调节血糖的激素,可促进分解代谢,具有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的作用,降低外周循环中胰高血糖素水平可减轻糖尿病症状。
中药卷柏含有黄酮类、氨基酸及海藻糖等成分。
李方莲等报道,卷柏水煎剂可显著降低四氧嘧啶(ALX)所致糖尿病大鼠血糖,究其降低血糖机制可能与影响胰岛B细胞功能,保护B细胞不受破坏,促进胰岛细胞修复,增加胰岛素的生物合成,增加组织对糖的转化利用等有关。
孙桂荣等进行的汉防己甲素(TET)对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大鼠胰岛B细胞的保护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阳性对照组大鼠胰岛内仅见数个散在的残存B细胞,而给药组大鼠胰岛内则以B细胞为主,紫蓝色分泌颗粒丰富,接近于正常大鼠;胰岛B细胞组织免疫化学染色结果发现,阳性对照组大鼠胰岛内免疫反应阳性物明显缺失,且着色浅,而给药组大鼠胰岛内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目则显著增多,且颗粒的着色深,大蒜素是含硫化合物,可通过提高四氧嘧啶糖尿病大鼠血清胰岛素水平而降低血糖,病理学研究证实大蒜素可促进胰腺泡心细胞转化,胰岛细胞增殖,B细胞增多,从而使内源性胰岛素分泌增加。
银杏叶提取物(Egb) 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和银杏内酯,对糖尿病胰岛B细胞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可促进胰岛素分泌,从而改善糖代谢,降低血糖。
中药植物多糖降血糖作用的研究进展
中药植物多糖降血糖作用的研究进展1.黄芪多糖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其多糖具有明显的降血糖活性。
研究发现,黄芪多糖能够增加胰岛素释放和降低胰岛素抵抗,从而改善胰岛功能。
此外,黄芪多糖还能够抑制糖的吸收和降低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
2.银杏多糖银杏(Ginkgo biloba)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植物,其多糖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
研究表明,银杏多糖能够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并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此外,银杏多糖还能够抑制葡萄糖的吸收和降低血液中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3.枸杞多糖枸杞(Lycium barbarum)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其多糖具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
枸杞多糖能够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并提高胰岛素的释放。
此外,枸杞多糖还能够抑制糖的吸收和降低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
研究还发现,枸杞多糖还能够减轻胰岛素抵抗引起的脂肪肝和肾脏损伤。
4.薏苡仁多糖薏苡仁(Coix lacryma-jobi)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其多糖具有良好的降血糖活性。
研究发现,薏苡仁多糖能够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并调节脂肪代谢和血脂水平。
此外,薏苡仁多糖还能够抑制葡萄糖的吸收和降低血液中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综上所述,中药植物多糖具有重要的降血糖作用,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然而,目前关于中药植物多糖降血糖作用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药理机制的不完全理解、剂量与疗效之间的关系等。
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中药植物多糖的降血糖作用机制,优化药物的剂量和用法,并进行更多的临床研究来验证其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4亿人,且这一数字仍在不断增长。
糖尿病不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传统的药物治疗虽然有效,但长期使用易产生耐药性和副作用,且无法根除疾病。
中医作为中华传统医学宝贵的资源,被越来越多的医学专家和患者所重视。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包括针灸、草药、饮食调理等,这些方法在根本调理和改善患者体质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西医在糖尿病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物等。
西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注重对症治疗,能够迅速降低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风险。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逐渐受到更多关注,结合了中西医的优势,能够在调理体质、降低血糖、延缓并发症进展等方面取得更好的疗效。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可靠依据。
1.2 研究目的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患病率逐渐增加,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中医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调理患者的体质、改善微循环等方面有独特优势。
西医则注重通过药物治疗和血糖监测来控制糖尿病病情。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将中医的辨证施治与西医的药物治疗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治疗糖尿病,减少药物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旨在通过系统性地总结和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优势和近期的研究进展,进一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帮助更多患者管理好糖尿病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1.3 研究意义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危害人民健康。
中草药化合物的降血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中草药化合物的降血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环境压力的增加,糖尿病成为越来越普遍的慢性代谢病。
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水平持续高于正常人,因此,控制血糖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中草药在糖尿病治疗中应用广泛,研究表明中草药提取物和化合物具有降低血糖的功效。
本文就中草药化合物的降血糖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综述。
一、中草药化合物的降血糖作用1、黄芪素黄芪是中国常见的传统药材,其主要化合物为黄芪素。
黄芪素能够有效地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水平,同时还能够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和调节胰岛素的分泌。
此外,黄芪素也能够减轻糖尿病大鼠的肝脏和肾脏损伤,并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2、鱼腥草素鱼腥草素是一种生物碱,主要存在于鱼腥草中。
研究表明,鱼腥草素具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可以抑制肠道中的葡萄糖吸收和肝糖原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此外,鱼腥草素还具有抑制炎症反应和改善氧化应激的作用。
3、丹参素丹参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其主要成分为丹参素。
研究表明,丹参素具有降低血糖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可以提高胰岛素信号通路的敏感性,从而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此外,丹参素还具有保护肝脏和肾脏的作用。
二、中草药化合物降血糖的机制1、调节胰岛素分泌中草药化合物可以通过调节胰岛素的分泌来降低血糖水平。
研究表明,黄芪素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2、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中草药化合物还可以通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例如,丹参素可以促进胰岛素信号通路的敏感性,从而提高胰岛素的作用效果。
3、抑制糖原分解和葡萄糖吸收中草药化合物还可以通过抑制肝糖原分解和肠道葡萄糖吸收,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例如,鱼腥草素可以抑制肠道中的葡萄糖吸收,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4、抗氧化和抗炎作用中草药化合物还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可减轻糖尿病患者的肝脏和肾脏损害,从而改善糖尿病的症状。
三、结论中草药化合物具有降低血糖的功效,且作用机制多样,包括调节胰岛素分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抑制糖原分解和葡萄糖吸收、抗氧化和抗炎作用等。
中药类降血糖药物药理学研究概况
摘要: 近年来大量文献对治疗糖尿病的中药类药物降血 糖的药化� 药理学和 临床应用 研究有着诸 多研究�中药 及方剂的 降血 糖作用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 其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经大量研究证实确切显 著�本综述 结合以往文 献, 将国内常见 十八 种降血糖中药及方剂的药理学研究概况作一总结分析� 关键词: 降血糖; 中药; 方剂; 药理学; 研究概况 中图分类号: R 28 5. 5 文献标识码: A
江 西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2 0 1 1 年6 月 第 2 3 卷 第3 期
.23 N o .3 J OUR NAL OF J IANG I UNIVE RS IT OF TC M 201 1 Vol
中 药 类 降 血 糖 药 物 药 理 学 研 究 概 况
�
宋晓园
( 赣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所
赣州 34 1 000 )
味地黄丸( 汤 ) 用于治疗糖尿病有着悠久历史 , 目前 , 糖尿病存在着低血糖症和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 � 在国内临床中被广泛用于 型 ( 中老年型 ) 糖尿病 [1] 因而寻找高效低毒的降糖药是医药专家一直研究追 的治疗 �富杭育等 报道, 六味地黄汤水提物以 2 . 踪的目标 �由于中药具有不良反应小 � 作用温和持 久和可延缓并发症等优点, 不失为寻找降糖新药的 一条重要途径 �中药及方剂的降血糖作用近年来受 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其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经 大量研究证实确切显著 �近年来大量文献对中药类 药物降血糖的药化 � 药理学和临床应用研究有着诸 多研究� 有效部分或有效成分的获得使得单味中药 降血糖的药理研究长足前进, 而对中药复方降血糖 作用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 现将近些年以来国内降 下� 1 六味地黄丸 4 g/k g 的剂量喂饲四氧嘧啶糖尿病 大鼠 3 天, 能降 5 天后能降低尿中酮体 低血糖 � 尿素氮和甘油三酯 , 水平� 刘保林等[2] 观察了其对小鼠肝 糖原含量影 响, 结果全方组 � "三补 " 组� 地黄加泽泻组及山茱萸 加丹 皮组肝糖原含量均有升高, 尤以全方组最为明 显 �而 "三泻 " 组� 山药加茯苓组肝糖原含量与对照 组无显著差异� 从六味地黄汤主要成分地黄中提取 出的地黄低聚糖 ( R O S ) 对肾上腺素性高血糖及四氧 作用, 使血糖降低� 肝糖元含量增加, 肝脏葡萄糖6 -磷酸酶活性下降� 进一步研究表明, R O S 降血糖
中药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中药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D(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二〇年月日目录1. 糖尿病 ................................................................................................................................... - 1 -1.1糖尿病的分类 .................................................................................................................. - 1 - 1.2主要的发病机制 .............................................................................................................. - 2 - 1.3目前主要治疗方法 .......................................................................................................... - 2 -1.3.1口服降糖药物................................................................................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2注射胰岛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3营养治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的疗效及机制研究
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的疗效及机制研究研究论文: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的患病率急剧增长。
传统中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具有长期的临床应用历史和广泛的研究成果。
本研究旨在评估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
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通过动物模型观察中药复方对血糖、胰岛素水平等指标的影响,并通过体内试验和细胞实验进一步研究中药复方对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等机制的影响。
结果显示,中药复方可以显著降低血糖水平,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胰岛素抵抗,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糖尿病症状。
此外,中药复方还展现出抗炎、抗氧化等保护胰岛功能的作用。
本研究明确了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的疗效和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创新价值。
关键词:中药复方,糖尿病,疗效,机制研究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性流行病,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患病人数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传统中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具有千百年的应用历史,并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
中药复方是将多种草药组合应用,相互配伍,通过协同作用改善疾病的治疗方案。
然而,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的疗效和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明确。
1.2 研究问题本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评估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
具体而言,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1)中药复方对血糖水平的影响;2)中药复方对胰岛素敏感性和抵抗的影响;3)中药复方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4)中药复方对胰岛功能保护的作用。
通过实验研究方法,旨在全面了解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
第二章研究方案方法2.1 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选择实验动物建立糖尿病模型,本研究中采用小鼠模型。
2.2 中药复方的制备和给药通过文献综述和专家咨询,选择适宜的中药复方,并按指定比例制备。
2.3 实验分组和观察指标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中药复方治疗组。
观察各组小鼠血糖水平、胰岛素水平以及胰岛形态等指标的变化。
中药复方对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分析
中药复方对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分析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目前,现代医学在糖尿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与此同时,中药复方在糖尿病的治疗中逐渐受到关注。
中药复方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而成的方剂,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的理论基础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代谢紊乱有关。
主要涉及到肺、脾、肾等脏腑,其中以脾肾亏虚为本,燥热、痰湿、血瘀等为标。
中药复方的治疗原则多为滋阴清热、益气健脾、补肾活血等,通过调整人体的整体机能,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
常见的中药复方及其成分在临床上,有许多中药复方被用于糖尿病的治疗,如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玉泉丸等。
六味地黄丸由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组成。
熟地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山茱萸滋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补脾固精;泽泻利湿泄浊,并防熟地之滋腻;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
全方三补三泻,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尤以补肾阴为主,常用于肾阴亏虚型糖尿病的治疗。
金匮肾气丸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附子、桂枝而成。
附子、桂枝温补肾阳,意在微微生火,鼓舞肾气。
该方常用于肾阳不足型糖尿病的治疗。
玉泉丸由天花粉、葛根、麦冬、人参、茯苓、乌梅、黄芪、甘草组成。
具有养阴生津、止渴除烦、益气和中的功效,适用于气阴两虚型糖尿病。
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调节血糖代谢:中药复方中的多种成分可以通过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抑制肝糖原的输出等途径,调节血糖水平。
改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 2 型糖尿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中药复方可以通过调节脂肪细胞因子的分泌、改善炎症反应、调节肠道菌群等方式,减轻胰岛素抵抗。
甘草对糖尿病的调节作用研究
甘草对糖尿病的调节作用研究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点是血糖升高和胰岛功能异常。
近年来,人们对于传统中药的研究日益深入,发现一些中草药具有降血糖的作用。
其中,甘草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对甘草对糖尿病的调节作用进行研究探讨。
1. 甘草的概述甘草,又称甘草根,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茎,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在中医理论中,甘草具有滋阴清热、和中益气、解毒等功效。
甘草中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如甘草酸、甘草皂苷、甘草萘醇等,这些物质赋予了甘草药物活性,使其成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
2. 甘草对糖尿病血糖的调节作用甘草中的有效成分具有抗糖尿病的活性,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调节具有显著的效果。
研究表明,甘草酸是甘草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
甘草酸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如增加胰岛素的分泌、提高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等。
此外,甘草中的甘草皂苷也具有类似的作用机制。
3. 甘草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患者常常伴随着一系列的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等。
研究发现,甘草对于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甘草中的甘草黄素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可以减轻糖尿病患者的炎症反应,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甘草还可保护肾脏功能,减少肾脏损伤。
4. 甘草与药物的联合应用在临床实践中,甘草常常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甘草和降糖药物二甲双胍联合应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控制。
此外,甘草还能减少降糖药物的副作用,增强药物的耐受性。
综上所述,甘草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甘草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调节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能有效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
同时,甘草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也具有协同作用,提高了糖尿病治疗的效果。
然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探索甘草的治疗机制,并且应合理应用甘草,以确保糖尿病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关于中药的降糖作用研究
努 力发掘 不断 开发新 药 , 造福于 广大 糖尿 病患者 。
参考文 献
【】周 潮 , l 李晓 哲 , 单友 琴 , . 等 降糖 煎治疗I 型糖 尿病的 临床 与实验研
究[】光 明 中医 , 9 6 2 () 5 . J. 1 9 , l6 : 1
5 抑 制葡萄 糖的 吸收 茶 多酚是从绿 茶中提取 的一类 多酚 类化合物 , 有抑制糖 苷酶活 具 性的 作用 , 可抑制肠道 o 淀粉 酶 , 【 一 延缓蔗糖分 解 , 并增加其排 泄 , 从而 抑制 口服 蔗糖和淀 粉后血 糖 的升高 。 豌豆 可降低血 糖 . 瓜果实 内的 苦
糖 胶囊 可提高 血清胰 岛素 水平 , 降低血 糖 含量 。 鬼箭 羽是 中医常 用的 活血化瘀 药 , 它的提 取物草酰乙酸 钠可 通过刺激胰 岛B 细胞分泌胰岛素
而 起 降 低血 糖 作 用 。
水 平。 丁仰先 报道 , 用鲜麦冬 全草每 日52 切碎 煎汤代 茶饮 , 0, 连N 3 个
糖 及 其 肝 糖 原 含 量 的 影 Il 】 1 8 , 19 :2. l [ .9 9 l( )3  ̄ lJ
具有降血糖作用的中药
具有降血糖作用的中药(1)人参对正常狗和四氧嘧啶性糖尿病犬均有降低血糖作用,对四氧嘧啶性糖尿病鼠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
人参总皂甙能明显抑制四氧嘧啶性糖尿病鼠的高血糖。
临床研究表明,人参治疗糖尿病不仅可改善一般症状如乏力、口渴、虚弱等,且能降低血糖及尿糖。
适用于轻、中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辨证肾虚、气阴虚者疗效更好。
而阴虚燥热者一般不宜服用。
(2)黄芪药理研究显示黄芪具有加强心肌收缩力、舒张冠状血管、降低血压、保护肝细胞、降低血糖的作用。
临床常用黄芪配合滋阴药如生地、元参、麦冬等治疗糖尿病,确有疗效。
(3)生地、熟地药理研究显示生地、熟地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并能抑制实验性高血糖。
有学者指出,地黄的降糖成分为地黄素。
(4)元参具有降压、降低血糖作用。
动物试验表明元参流浸膏可使正常家兔的血糖下降。
(5)黄精黄精的成分包括黏液质、淀粉及糖等。
具有抗脂肪肝、降低血糖、降低血压作用,并能降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6)枸杞具有降低血糖、降压及抗脂肪肝作用。
(7)地骨皮药理研究显示,地骨皮具有明显的降压及降低血糖作用。
给家兔灌服地骨皮煎剂,初可使血糖短时间升高,然后则可使血糖持久降低,维持4~8小时(8)葛根葛根中提取的黄酮能增加脑及冠状血管流量,使血管阻力降低,具有降压作用。
葛根素可使四氧嘧啶性糖尿病鼠血糖明显下降,降糖作用持久。
(9)黄连据临床报道,黄连素治疗糖尿病可使血糖明显降低。
黄连水煎剂可降低正常小鼠及四氧嘧啶性糖尿病鼠的血糖。
实验表明,黄连素的降糖机制并不影响胰岛素的分泌与释放,也不影响肝细胞胰岛素受体的数目和亲和力,而是通过抑制糖元异生、促进糖酵解等作用降低血糖。
(10)桑白皮、桑葚、天花粉、五倍子北京医院对50种传统治疗消渴病药物的降血糖作用研究表明,桑白皮、桑葚、天花粉、五倍子降血糖作用明显,尤其是桑白皮降糖作用更为突出。
(11)苦瓜解放军197医院和中国科学院协作研究表明:苦瓜粗提物具有显著的降低血糖作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苦瓜提取物与胰岛素受体、胰岛素抗体均有明显的结合反应,表明它与胰岛素有共同的抗原性和生物活性。
临床常用中药降糖作用研究进展
临床常用中药降糖作用研究进展金汀龙;陈霞波【期刊名称】《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3页(P526-528)【关键词】糖尿病;降糖;中药;进展【作者】金汀龙;陈霞波【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 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宁波市中医院内分泌科宁波 315010【正文语种】中文研究证明,很多单味中药具有降糖效果,而且是多途径、多靶点、多效应、多向性作用,注重防治糖尿病并发症,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
近年来,对中草药降糖有效成分及机制用于防治糖尿病的研究甚为活跃,现综述如下。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具有降血糖作用的中药主要有黄芪、生地、玄参、麦冬、黄连、黄精、地黄(包括生地、熟地)、人参、山药、鬼箭羽、葛根、枸杞子、山萸肉、茯苓、玉竹、桑叶、桑白皮、桑椹、菟丝子、玄参、丹参、知母、仙鹤草、地骨皮、花粉、肉桂等。
而据《中国药典》一部(2000年版)[1]在其名录下收载的共计有42种,都是临床常用药物,有的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糖尿病,有的还未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得到重视,以植物药为主,如人参、三七、女贞子、山茱萸、山药、川乌头、干地黄、五加皮、天花粉、木香、牛蒡子、牛膝、仙茅、玄参、玉竹、白术、地骨皮、竹节参、苍术、苍耳子、麦芽、刺五加、昆布、枇杷叶、知母、枸杞子、葫芦巴、夏枯草、拳参、桑叶、桑白皮、桔梗、萆薢、黄连、黄柏、黄精、紫草、葛根、黑芝麻、薏苡仁,共40种。
另有动物药(白僵蚕、蛤蚧)两种。
2.1 多糖类多糖(polysaccharide)是由多个单糖分子缩合、失水而成,是一类分子机构复杂且庞大的糖类物质。
凡符合高分子化合物概念的碳水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均称为多糖。
临床常用的含多糖类中药有人参、黄芪、山药、麦冬、当归等。
张静芳等[2]运用黄芪多糖治疗2型糖尿病大鼠,发现黄芪多糖可以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PKB/Akt活性和GLUT4转位,从而达到降糖作用。
参芪复方降血糖作用研究进展
参芪复方降血糖作用研究进展糖尿病属三大非传染性疾病高发病种之一,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
其并发症,尤其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更是成为糖尿病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
本方益气養阴、活血化瘀,临床使用以控制血糖、改善症状、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即消渴病瘀血病变为主。
糖尿病血管病变是国内外关注的疑难病症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有必要从多方面阐明参芪复方的作用机制,为糖尿病患者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就近几年来对参芪复方的研究情况,对其各个药味的药理作用及发挥降糖效应成分作一综述,奠定开展参芪复方药学研究的基础。
标签:参芪复方;糖尿病;糖尿病血管病变;降血糖糖尿病是一种以糖代谢紊乱,表现为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更是成为糖尿病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此病在中医学中属“消渴”范畴,中医认为糖尿病常见病机是以气阴两虚为本,瘀血阻滞为标。
大多数医家指出淤血既是消渴病最重要的病理产物又是并发症产生的重要原因[1]。
因此,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来治疗消渴病。
其并发症糖尿病血管病变也成为研究的热点,糖尿病血管病变分为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其中微血管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心脏、肾脏、眼等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特有的慢性血管并发症;大血管并发症包括外周血管疾病和冠状动脉疾病[2-3]。
糖尿病血管病变的致病机制复杂且尚未明确,本文通过查阅文献的方法阐述参芪复方各药味的理化性质以及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为科学合理的利用药物、阐明其致病机制提供依据。
参芪复方是成都中医药大学谢春光教授的经验方,主要由人参、黄芪、山药等组成,具有益气养阴、清热生津、活血化瘀的作用。
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本方能明显改善患者口渴多饮,大便秘结、舌质紫暗等症状,有效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
下面就从其药味组成论述一下各药物发挥降糖作用的成分及研究进展,从而为参芪复方的研究提供方向。
1 人参降糖成分作用研究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和根茎。
中药降血糖的研究进展及市场分析
降血糖中药的研究进展及市场分析韦晓瑜双鹤药业研究院糖尿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的慢性疾病,与癌症、心血管疾病并称为世界三大疾病,最大特点是病程长且复杂、难根治。
其病理生理改变是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脂肪、蛋白质和继发的维生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表现为血糖、尿糖升高,患者出现多食、多饮、多尿、口干及全身无力等症状,中医称之为消渴。
临床分为胰岛素依赖型(1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两类,1型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只能用胰岛素替代治疗,药学工作者所能做的就是改变给药途径,提高生物利用度等。
而绝大部分患者属于2型糖尿病,必须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才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以下就这一领域中中药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同时与西药进行比较,挖掘中药降血糖的优势和潜力,并在此基础上针对降血糖中药的市场作一简要分析。
研究进展一、中药单味药及其活性成分具有降血糖作用的单味中药来源涉及20多个科,这些植物在国内分布广泛 ,资源丰富,具有广泛的开发和利用前景。
经现代研究已证实的具有降糖作用的活性成分包括皂苷、萜、多肽与氨基酸、多糖、黄酮、不饱和脂肪酸、生物碱、甾体、硫键化物和苯丙素酚等。
根据其作用机制,可分为以下几大类:具有胰岛素样作用的药物:心叶青牛胆叶的水、乙醇、氯仿提取物对正常和四氧嘧啶糖尿病家兔,均有显著降血糖作用。
大籽五层龙根醇提物的甲醇部位显示较强的降糖活性,且呈胰岛素样作用。
苦瓜皂苷对糖尿病模型兔具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 ,与优降糖相比其降糖作用缓慢而持久,有人称之为植物胰岛素。
蛋白质糖基化抑制剂:葛根、柴胡、地黄、人参的醇提物对人血清白蛋白(HSA)非酶糖基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晶状体蛋白的非酶糖基化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植物单体成分槲皮素和水飞蓟宾等也有较强的蛋白质非酶糖基化抑制作用。
可改善血液流变性的降糖药:月见草油乳静脉滴注,空腹血糖下降显著,同时能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HDL-C,而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均有极显著下降,有望用于治疗糖尿病伴高脂血症患者。
中药金银花提取物降糖作用实验研究
[4]许丽锦,朱玲,罗颂平,等.左归丸对免疫性卵巢早衰小鼠抗卵巢抗体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4):867-869.[5]Tong Y, Liao WX, Roy AC, et al. Absence of mutations in the coding regions of 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 gene in Singapore Chinese women with premature ovarian ailure and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J]. Horm Metab Res,2001,33(4):221-226.[6]孙晓溪,蔡立荣,李大金.补肾活血方对小鼠实验性卵巢早衰防治作用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2):126-129.[7]韦相才,范强,钟志勇,等.左归丸对免疫性卵巢早衰小鼠的治疗作用[J].医学研究杂志,2010,39(4):21-29.[8]李红梅,叶雁波,钟志勇,等.左归丸及其组方对卵巢早衰小鼠卵巢细胞凋亡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4(4):32-33.[9]Bagavant H, Sharp C, Kurth B, et al. Induction and immunohistology of autoimmune ovarian disease in Gynomolgus Macaques(Macaca fascicularis)[J].American J Pathology,2002,160(1):141-148.[10]史云,刘清飞,张玉珍.加减归肾丸含药血清对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7,18(1):37-39.[11]Dharma SJ, Kelkar RL, Nandedkar TD. Fas and Fas ligand protein and mRNA in normal and atretic mouse ovarian follicles[J].Reproducti on,2003,126(6):783-789.[12]谢晓辉,任明能,罗颂平,等.左归丸对免疫性卵巢早衰小鼠卵巢Fas、Fas-L表达的影响[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20(1):511-512.[13]张学礼,戴薇薇,金国琴,等.左归丸、右归丸对老年大鼠海马糖皮质激素受体的mRNA表达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3,19(1):956. [14]范强,李红梅,苗竹林,等.左归丸对免疫性卵巢早衰小鼠卵巢细胞凋亡的影响[A].海南省药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0:86-87.[15]Abir Ronit, Orvieto Raoul, Dicker DOV, et al. preliminary studies on apoptosis in human fetal ovaries[J].Fertility and Sterility, 2002,78(2):259-264.[16]杨跃红,易笑望.连续2-4年激素治疗卵巢早衰的疗效性和安全性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2005,7(7):997-998.[17]李秀华,雷小敏,陈蔚.卵巢早衰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山东医药,2006,46(14):40-41.[18]李守柔,付莉,赵恰璇.卵巢早衰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J].生殖医学杂志,2006,15(3):179-183.[19]符小航,贺丰杰,崔晓萍.基于卵泡颗粒细胞凋亡研究归肾育宫汤对免疫性卵巢早衰小鼠的治疗作用[J].陕西中医,2015(8):574-575. [20]何玉萍,王玲,朱玲.左归丸对卵巢早衰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6):55-56.[21]黄小琼,刘盛来,王刚,等.己烯雌酚对免疫性卵巢早衰小鼠卵巢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0,20(6):664-665.[22]许丽锦,朱玲,罗颂平.左归丸对免疫性卵巢早衰小鼠卵巢超微结构影响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术大会论文及摘要集[C]. 2012:239-245.作者简介:胡青莲(1971-),山东东明人,主治医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降糖作用的临床研究
【中药降糖作用的临床研究】
摘要:
本论文的研究主题是中药降糖作用的临床研究。
在背景介绍中,探讨
了糖尿病的流行情况、糖尿病相关的临床问题以及西药治疗的局限性。
在研究方案方法中,提出了本次研究的目的和研究方法,包括研究参
与者的招募与纳入标准、中药的选取与给药方法、数据采集和统计分
析方法等。
在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中,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展示了研究结果。
最后,在结论与讨论中,总结了本次研究的
主要发现,并对中药降糖作用的临床应用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中药;降糖作用;临床研究;糖尿病
1. 研究问题及背景
糖尿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慢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影响着数以亿计的人。
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使用西药进行控制,但西药治疗存在一定
的局限性,如副作用较大、长期用药耐药等问题。
中药作为我国的传
统医学,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资源,因此对中药的降糖作用进行
临床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2. 研究方案方法
2.1 研究设计与研究参与者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招募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糖尿病患者
作为研究参与者。
2.2 中药的选取与给药方法
根据中药方剂荟萃分析,选取了具有明确降糖作用的中药组方作为研
究药物,采用口服给药的方式进行治疗。
2.3 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方法
收集研究参与者的基本信息和临床指标,并在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
后进行测量。
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并进行合理的结
果展示。
3.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
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中药治疗对降糖效果的影响以及与西药治疗的比较。
结果显示,中药治疗在降低血糖水平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并且在缓解糖尿病相关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方面也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本次临床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药在降糖作用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可以作为糖尿病治疗的辅助措施。
此外,中药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减轻西药治疗的副作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虽然取得一些积极的结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如中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等。
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中药与西药的联合应用,进一步挖掘中药的降糖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方案。
总之,中药降糖作用的临床研究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的研究领域。
通过今后更多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不断优化中药的治疗方案,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法,提高疗效和生活质量。
【字数: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