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_精品文档
第七章关联理论
• 7.1.2语用处理的非模块性
• 模块是乔姆斯基和福德尔等提出的。模块论 认为人的大脑中存在着语音模块、词汇模块、 语法模块、语义模块等。这些模块受大脑中 枢系统的控制与调节。不少学者试图探讨模 块论对语言使用和理解的解释。比如语码观 就是模块论对交际过程的一种常规性解释, 它认为交际过程是一种编码与解码的过程。
• ①A:简在大学第一年感觉怎样? • B: 她没有足够的上课时量(计算学分的学习量)
而不能继续读了。 • 该例中,B的回答可能使听话人A产生如下理解: • ②简没有足够的大学课程上课时量而没有资格进
入第二年学习,因此,简不能继续大学学习。简 为此而感到不开心。 • 在这个理解中,“简不开心”不是明说,因此 是含意。但在格赖斯看来,“没有资格进入第二 年学习”以及“简不能继续大学学习”也应该是 含意,因为它们不是语言表面意义。
• 一种模块系统的话,那就等于说存在一种语用代码。 有学者认为语用处理是模块式的,是语法的延伸与 扩展。于是便会形成这样的结论:交际必须与代码 的运用有关。威尔逊和斯珀伯从以下三方面对语用 模块说进行了反驳。
• A.语用处理是高度依赖语境的信息处理过程。
• B.语用模块说无法解决话语理解中的不确定性问题。
•
• 相反,根据关联理论,②其实是听话人理 解话语①时所进行的一种信息扩充,它同 确定指称意义、排除歧义一样,都属于话 语的明说或显性内容。此外,确定指称意 义、排除歧义以及对显性内容的扩充这三 个过程都是获取隐含信息时使用的相同过 程。
关联理论
传统意义的语境包括范围很广,涉及到语言的上下文、时间、话题、说话方式、人际关系、人对世界的知识、人际间的相互了解、文化社会等。
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很多语言学家把客观世界中种种制约话语的因素定格在人的认知的前提之下,让主观的认知统揽全局,把语境对话语的制约看成是与交际者的智力、性格、情感、信念、意图等相互作用的结果,客观的语境因素只有通过认知的过滤才能对话语的生成和理解产生作用,语言学家提出了认知语境的概念。
传统语境与认知语境概念的根本区别:传统语境概念认为,理解话语的语境,一般说来是事前固定的,理解话语靠的是语言的解码。
而认知语境概念认为理解话语要看语境,而语境同样要在语用的一般原则下形成假设,通过心理认知的过程,形成新的语境,从而揭示话语明说的内容和暗含的内容。
认知结构也称作背景知识,是人类对世界的假设和概念的一种内在的认知能力。
受话者对世界的假定以概念的表征储存在大脑中,构成一个人的认知环境,一个人的认知环境是一系列可以映现的事实或假设的集合,认知环境包括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构成一个理解话语的潜在的认知环境。
说话人的话语信息与受话人的认知图式相匹配,达到知识共享,给隐含的推理提供证据,否则意图传递受挫,交际无法进行。
认知语境是社会心理性质的,因为在具体语言使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情景知识(具体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工作记忆)和背景知识(知识结构)三个语用范畴所构成的认知环境是社会中人所共享的东西。
尽管人际的差异肯定存在,但是相似却是主流,否则人际间的交往就难以进行。
认知语境又代表着社会团体所共有的集体意识,这种共有的集体意识在个人的知识结构里以“社会表征”(social representation)的方式储存下来,以协调人际间的行为和语言使用,使之适合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
莫里斯(Morris)把语用学看成是探讨语言符号与符号使用者关系的学科,格赖斯(Grice)、奥斯汀(Austin)等人认为符号信息和交际意图有关系,是由推理支撑的超符号关系。
关联理论ppt课件
• 最早评介该理论的是沈家煊的《讯递和认知 的相关性》(《外语教学研究》,1988年第 3期)
• 随后,《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 《外国语》、《外语学刊》等核心类学术刊 物上不断有这方面的文章与读者见面。
• 国内出版的语用学著作也辟有专门的章节介 绍关联理论,如何自然(1997)、熊学亮 (1999)、何兆熊等(2000)、姜望琪 (2000)、何自然和冉永平(2002)等。
效果。 最佳关联性: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所获得的足够的语
境效果。
25
语用推理
推理是语言交际的核心。交际得以实现,正是交 际者提供了有关自己意图的行为依据(如话语), 以及接收者能根据这种行为推导出交际意图。
推理是按一定思维规律集语言和非语言知识于一 体的过程。在长期的语言和思维过程中,这个过 程已基本形成抽象的思维定式,RT认为,正是 这种思维定式使得复杂多变的语用现象有可能得 到统一的解释。
设想房里有一股明显的煤气味,当事人 就很可能构建以下假设:
• (1)有煤气漏了。 • (2)房子里漏煤气了。
不大可能构建以下假设,尽管它也已经 变得显明:
• (3)煤气公司没有罢工。
23
最佳关联性
如果话语既能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 又只需为此付出最小的处理努力, 那它就具有最佳关联性。
24
两个版本中不同的关联原则:
6
一、理论来源
Grice——合作原则
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William James Lectures)提出了“合作原则”。
1975 年《Logic and Conversation》(《逻 辑与会话》)一文中认为人们在谈话中遵守 的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
7
关联理论
Recently, several philosophers, notably Paul Grice and David Lewis, have proposed a quite different model, which we will call the inferential model. According to the inferential model, communication is achieved by producing and interpreting evidence.
Relevance Theory
1. Origin
Grice的合作原则提出来后,在语用学界引起很大反 响,不少学者对他提出修正和补充。人们开始把 Grice的合作原则的四准则称为古典格莱斯会话含义 理论,而把对Grice会话含义理论所作做的种种修正 的理论统称为新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 (NeoGriceanism)。 新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对古典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在 有些方面作了补充和修正,最有影响的是: Levinson 的会话含义三原则 Sperber & Wilson 的关联理论
因此,话语所具有的语境效果和处理话语 时所作的努力是确定关联性的两个因素。
(1)语境效果与话语的关联性成正比关系: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语境效果越大, 关联性越强; (2)处理话语所付出的努力是负面的因素,与 关联性成反比关系: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处理话语的努力越小,关联性就越强。
e.g. (1)
(b)和(c)在(a)这个语境假设中都有一定的语境效果,具有 关联性。具体来说,(b)和(c)都有语境含义(d)。但是(c)比 (b)所具有的语境效果要大,因为(c)具有(b)没有的语境含义 (e)。因此,(c)比(b)的关联性强。
关联理论
如果听话人的推理结果与说话人的意图相一致,也就是说
如果说话人通过话语明白地表达了自己的意图,而听话人 又根据该话语明白了说话人的意图,这就是一种互明 (mutual manifestness)。 听话人是如何进行推理的呢?根据关联理论,语境假设是 推理的前提。在明示行为中,说话人的主要目的就是去改 变听话人的认知环境,即一系列对听话人来说能够在大脑 中反应的,并被认为是正确的事实。 如上例中,乙的回答就产生了这样的语境含意:乙不去广 州了,或劝说甲不去广州等。产生了语境效果就说明该话 语具有关联性。因此,交际的成功必须依靠关联性,依靠 说话人的明示与听话人的推理。说话人通过明示行为向听 话人展示意图,从而为听话人提供推理的依据;而听话人 必须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再结合语境假设进行推理, 求得语境效果。这也说明人类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一个 明示与推理相结合的过程。
a. I have no brothers or sisters. b. I have no siblings. a在结构上比b要复杂,但前者却比后者更容易理解, 因为b中有一个低频词sibling,在话语处理时人们往往 要比brothers or sisters付出更多的心理努力。
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双方之所以能够配合默契,明
白对方话语的暗含内容,主要因为存在一个最佳的认 知模式——关联性。关联性强的假设,推理时所付出 的努力就小;反之,所付出的努力就大。 如何衡量听话人话语理解时所付出的推理努力或认知 努力? Sperber & Wilson只是谈论了它与关联性之间的关系, 并没有对努力的程度进行严格的定义。语言的复杂性、 语境的大小以及语境的可及性等可以确定听话人需要 付出多少努力,但都必须以具体条件为前提,不能抽 象地谈论听话人的认知努力。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 (Sperber & Wilson)(以下简称RT)的两条原则:认知原则(人类倾向于认知的最大关联性)和交际原则(任何一种明示,交际行为都应该假定其本身就具有最佳关联性)。
关联理论把人与人之间的交际看作是一种有意图,目的的活动,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认知过程。
语境假设的过程要进行推理,而推理是一种思辨过程。
大脑中的演绎系统就是大脑的中心加工系统本身,它根据不同的输入手段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也就是综合获得的新、旧信息以及关联信息(即把新旧信息联系在一起的信息),作出推理;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通过明示(ostensive)1行为向听话人展示自己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为推理提供必要的理据;听话人就根据对方的明示行为进行推理,而推理就是寻找关联。
Sperber和Wilson (1986: 158)提出的关联原则是:/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
0最佳的关联性来自最好的语境效果。
因此,人们对话语和语境的假设、思辨、推理越成功,话语内在的关联就越清楚,就可以无须付出太多的努力就能取得较好的语境效果,从而正确地理解话语,获得交际的成功。
概念复合理论(Concept Blending Theory,以下简称为CB),就是关于对言语交际过程中各心理空间相互映射并产生互动作用的系统性阐述,其宗旨就是试图揭示言语意义在线构建(on-line construction)空间复合理论是由Fauconnier & Turner (1994) (以下简称F &T)在心理空间(Fauconnier, 1985/1994)理论的基础上共同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认为人类在进行认知操作时,总是在不停地构建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s)、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一个复合空间或合成空间(blended space)。
“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关联理论的总目标就是“发现植根于人们心理的可以对彼此之间如何实现交际进行解释的隐含机制”。
为什么交际双方各自的交际意图能被对方识别?为什么交际双方配合得如此自然,既能生成话语,又能识别与理解对方的话语?斯珀伯与威尔逊提供的答案是:第一,交际中说话就是为了让对方明白,所以要求“互明”;第二,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方之所以能够配合默契,明白对方话语的暗含信息,主要因为存在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
这就是说,要找到对方话语同语境假设之间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获取语境含意,最终取得语境效果,达到交际成功。
涉及语言交际中的话语理解,尤其是语用信息的认知推理。
从亚里士多德到现代符号学,所有的交际理论都以语码模式为基础,语言就是一种语码,它的存在使交际成为可能。
比如,英语、汉语就是两种不同的语码,其中声音与意义有关,意义也同声音密切联系,因此如果A想对B传递某种信息,A就需要根据大脑中储存的思维信息去搜寻与特定意义有关的声音,然后向B传递这种声音,于是B又从自己的思维信息中去搜寻与该特定声音联系的意义,这样B就获取了A的信息。
非言语交际足以证明,语码并不是交际的唯一必要因素。
语码从属于推理。
例如:甲:今天感觉怎么样?乙:(从桌上拿起一个药瓶,递给甲看)交际中的理解过程包含两个阶段:(a)解码,是根据符号提取信息,信息与符号之间的联系是通过语码实现的。
(b)推理,是利用语言知识、逻辑知识、百科知识,从前提关系中得出结论的过程。
Sperber & Wilson认为交际中的语码可为信息理解的第二个阶段——推理——提供各种假设与证据。
如果我们将交际视为一个识别说话人的信息意图的过程,那么最好把语言解码当成为理解过程提供信息输入这一阶段。
他们还认为,只利用关联原则就可以替代合作原则及其准则。
交际者的明示行为后面都存在意图。
意图分为两种:信息意图informative intention是提供交际内容的意图。
(7)关联理论
(4) Informative intention A communicator produces a stimulus intending thereby Informative intention: to make manifest or more manifest to the audience a set of assumptions I.
关联理论 (Relevance Theory)
liuhui709@
1. Introduction
Relevance theory (RT), as a general theory of cognitive pragmatics, is first proposed in the book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Sperber &Wilson, 1986). It introduces us its unique ideas about relevance, recommends its famous 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 model, and establishes a general principle of interpreting the inner mechanism of human communication.
(3) Mutual cognitive environment Any shared cognitive environment in which it is manifest which people share it is what we will call a mutual cognitive environment.
关联理论
是更明白一系列的假想。
2. a communicative intention: to make the informative intention mutually manifest to audience and communicator that the communicator has this informative intention. 使听话人和交际者相互明白交际者有该信
第四,关联理论使得话语的解释结果从理论到 实践都成为必然。“必然”是人说的,因而是 个相对的概念,现在必然的东西,今后会成为 偶然,此处是必然的东西,到了彼处就成为偶 然。例如,学生在食堂把碗递给工友时,无须 说话便可以打到饭菜,可是,在去教室的路上, 甲学生把碗递给乙学生时,他不会打到饭和菜, 因为时间和地点变了,同样的言和行,却收不 到同样的效果。因而,绝对必然是不存在的, 是强加于交际者的要求,是企图把交际者理想 化的做法。有人认为,关联理论太笼统,我们 说,这不能怪关联理论,因为语言本身就存在 许多含糊不清,何况交际中需要含糊的场合也 是客观存在的。关联理论正是顺应了语言表达 实际的需要,其解释可以是准确的,也可以是 含糊的,但是不论如何,对听话人来说,他觉 得自己的理解总是明了准确的。
关联理论首先是一种认知理论,它不是为语用 学所专有;其次,关联理论是在语言哲学历史 上发展起来的理论,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 有坚实基础的。它批判了旧语用学和符号学的 不足,继承和发扬了其精华,这是关联理论的 历史基础;此外,关联理论还承袭了当代科学 的研究方法,跨面的、跨学科的交际研究使得 涉及多学科的交际活动能够通过多学科、多视 角,而不是单一的学科理论和方法得以解释。 从而,关联理论的解释更加可信。
Ostensive-inferential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
A
8
Thus Relevance Theory regard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verbal or nonverbal, as cognitive activities.
The intention of speaker can be perceived by the audience because of the shared cognitive environment. The success of communication will depend on the manifestness and mutual manifestness of each other's cognitive environment.
Human cognition tends to be geared to the principle of relevance, and the comprehension of utterances follow ostensiveinferential model.
A
9
2.1 Code Model & Inferential Model
A
11
2.2 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two model, and by drawing the theoretical source of cognitive theory from The Unit Structure of Human Brain by A. J. Ford, Sperber and Wilson put forward the notion of 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 regarding there are two aspects of communication: ostensive & inference.
关联理论
1.1 认知理论
所以,Seperber和Wilson认为语言交际的研究应着眼于 根据信号所进行的推理运算过程。
关联理论认为每个个体的主体认知结构由逻辑、词汇 和百科知识组成,形成了主体认知环境。由于各主体 的知识结构不同,推理的结果也必然不一样。 Fodor认为各主体的推理过程应该是相同的。
Relevance Theory 关联理论
陈丹
Content
一 二 三 关联理论的理论背景 关联理论的主要观点 关联理论对Grice理论的修正和补充
四 关联理论的优点
五 关联理论的不足 六
关联理论与翻译
一. 理论背景
Relevance Theory was put forward by Dan Sperber and Deirdre Wilson, and was showed in the book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关联性: 交际与认知》for the first time in 1986. 关联理论是对Grice的会话原则的批判和发展,并 综合当代认知科学,语言哲学,人类行为科学的 研究成果,因而其理论背景是多源性的。
四. 关联理论的优点
Grice之后的语用学有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第一:转义句因语法或语义不连贯,违反了会话准则,结 果触发了推理过程,使话语得到语用解释。但是是否意味 着,直义句因没有违反会话准则且语法或语义连贯,就无 需经过推理便能得到解释呢? 第二: Grice 提出的海华准则界限并不分明,所以常常显 得过于宽泛,甚至在解释同一话语时可能出现重叠。 关联理论正好恰当的较好的解决的上述问题。试图以关联 原则统一以往语用学中的诸多准则,对加强语用理论的严 谨性和系统性,克服其原有的笼统性和任意性是一种有益 的尝试。对话语理解与人类认知的关联进行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语言交际的推理思维。
关联理论
源起
传统语言学将交际与语言互为定义,例如,所谓 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感情、思想、 态度、观点等的一种行为。”而对于这些内容 的交际主要是通过语言.通过语言进行交际称 为言语交际.
言语交际就是“两人或更多的人之间创造意义 的过程.” 而对于语言,语言学家普遍认为,语言 是受语法制约的用于交际的表述系统。基于这 种观点,似乎语言的基本特征是被用于交际,而 交际的基本特征是它包含了语言或代码的使用。
成熟期(1993-1997): 我国学者对关联理论的内容已基本熟悉,并意识到它大大 地拓宽了语用学的研究领域,认为关联理论就是认知语用 学的基础,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探讨。孙玉介绍了关联理 论的推理并不是一般的逻辑推理,它的推理有两大特点: 不能展示性(non-demonstrative)和综合性(global);并总 结了推理的规则法。 之后,何自然指出关联理论是对 Grice 理论的修正与补充, 具有灵活性,并断言关联理论可以取代 Grice 会话合作原则。 刘绍忠阐述了关联理论的交际观,认为关联理论把交际上 升到哲学的位置以及从心理认知的视角解释交际活动。交 际能否成功主要看交际者对认知环境能否相互明白和相互 明示,最后进一步指出了关联理论交际观的优缺点及正确 看待关联理论的态度 。
( 5) 认为关联理论过于笼统,抽象,无法实际 操作,它无法像语用解释理论那样从微观上对 语言交际进行探索,包括具体的原则,规则, 甚至提出按部就班的推理程序和步骤; 而认为 话语处理时人们只需根据关联的交际原则与认 知原则,以关联为取向,同时可以发挥认识主 体的能动性.
(6) 部分学者认为,关联理论没有说清楚话语 解释结果必然与偶然的问题,而曲卫国和刘绍 忠认为,话语解释的结果在相关这一点上是必 然的.
关联理论总结
关联理论(Relevane Theory)最早是由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 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来的,他们的学生Ernst-August Gutt 根据关联理论对翻译进行了研究,并在五年后出版了《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Translation and Releva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格特在此书中率先将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中,并指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推理过程。
它不仅涉及语码,更重要的是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
作为交际的翻译,在对源语理解和翻译的过程中,人们对语码的选择所依赖的也是关联性。
该书集中体现了格特的理论,他在关联理论的基础框架内探讨了翻译研究中颇具争议又引人注目的重要问题,既为翻译理论研究者深入清晰地阐述了观点,又为实践者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该书一共有七章,在第一章开头的部分,格特首先引用Steiner,Levy,Kelly,Wilss等人的观点,指出当今翻译研究的现状是“mass of uncoordinated statements”,接着并给出了几点可能的原因;之后又对Hofmann,Wilss,Schulte 等人提出的“multidisciplinary scientific methodology research”这一新方案进行了批判,并进一步给出了当今翻译研究现状混乱不堪的三个根本原因:1. The risk of (multidisciplinary) disintegration. There is a question whether a comprehensive account of translation in the form of a coherent and homogeneous theory can ever be achieved. 2. The problem of determining the domain of the theory. Krings (1986) comments that the notion of translation is used to refer to a variety of rather different phenomena. There have been three major lines of approach to this issue: shared intuitions; definition; culture-oriented——但是这三种方法均存在明显的缺陷。
(7)关联理论
Dan Sperber(1942-)
With its first formal presentation in the book, it aims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a unified theory of cognitive science and together with an attempt to shift the whole center of gravity of pragmatics to a general theory of cognition. As pragmatic interpretation is substantially seen as a psychological matter governed by the cognitive principle and communicative principle, RT has been considered the fundamentals of cognitive pragmatics because of its explanatory potential and promise for the future.
It has also provided a brand-new perspective and approach to study communicative and pragmatic problems.
2. The main ideas
(1) 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
(3) Mutual cognitive environment Any shared cognitive environment in which it is manifest which people share it is what we will call a mutual cognitive environment.
关联理论
关于关联理论关联理论及其基本概念关联理论是由斯拍波和威尔逊(D.Wilson)于1986和1995年在其著作《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提出的。
此书一出,即引起了西方语言学界、认知语言学界、哲学界的强烈反响,这种强烈反响促进了该理论研究的深化,加快了该理论和加宽了该理论的应用,学者们发现可以用关联理论来解释语法学、文体学、修辞学、人众传播学、语用学等领域的许多现象和问题(崔忠中2010:72)。
关联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关联理论的基础是格莱斯(Grice)的会话含意理论。
格莱斯认为会话是受到一定条件制约的。
人们的交谈之所以能够进行,是因为双方都遵守了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包括:量的准则(Maxims ol} Quantity)质的准则(Maxims of Quality) 相关准则(Maxims of Relevance)不fl方式准则(Maxims of Manner).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有可能故意违背合作原则l归的某个准则,来传达某种隐含意义,所以听话人要通过推理领会说话人的真正意义,即会话含意(何自然,1995:23 )。
然而,违反合作原则有时并不能充分解释会话意图,格莱斯对语境和如何掌握合作原则做出详细的阐述。
因此,学者们做了很多努力来弥补合作原则的缺陷。
关联理论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产产生的。
从英文中可以看出,斯琅波和威尔逊的“关联”理论和格莱斯的“相关”准则是同一个一词( relevance ),但前者并不是后者的简单继承和发展。
会话含义理论强调合作原则,认为交际双方都应遵守这些准则;而关联理论中的关联原则是交际过程中的自然准则,不需要可以遵守(黄杨英,2009:26).关联理论的主要内容关联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基础,是用来描述人们对话语的认知过程,目的是识别存在于人脑中的内在机制,从而解释人类的交际行为。
该理论提出了明示一一推理交际模式(ostensive-inferential model),取代了传统的代码交际模式(code model)。
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解释交际的性质,指出交际是明示-推理行为。
认知语境为语用推理提供了一种手段,而推理是以关联原则和最佳关联假设为基础。
顺应理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是各种关系相互顺应的过程。
关联-顺应模式的理论框架,应以关联原则和最佳关联假设为基础,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相互顺应,使关联理论解释的充分性和顺应理论描述的充分性得到统一。
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解释交际的性质,指出交际是明示-推理行为。
认知语境为语用推理提供了一种手段,而推理是以关联原则和最佳关联假设为基础。
顺应理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是各种关系相互顺应的过程。
关联-顺应模式的理论框架,应以关联原则和最佳关联假设为基础,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相互顺应,使关联理论解释的充分性和顺应理论描述的充分性得到统一。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的本质是推理,交际的过程是一个推理过程,因此,人们应当从能力而不是行为的角度看待交际。
该理论试图具体说明人们大脑中的信息处理机制在人际交流中所起的作用,其范畴是大脑机制而不是语段本身或语段产生的过程。
该理论的两位作者认为,人类得以交际的大脑机制中最关键的是根据人们行为进行推理的能力。
严格地说,关联理论只适用于明示—推理交际(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 ,或者简单地说, 明示交际。
所谓明示交际, 按照Sperber 和Wilson 的定义,就是:交际者发出一个刺激,使得交际意图在交际者和受体之间互明,并通过这个刺激使得受体明确或者更明确假设集合(a set of assumptions) [1 ] 。
对于受体而言,明确假设集合是通过在语境中推理实现的。
而这种推理是通过对关联性的考虑来指导进行的。
这就涉及到了关联理论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点:关联性和关联原则。
所谓关联性,根据Sperber 和Wilson 的观点: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
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来源:《逻辑学大辞典》资料时间:2004年12月第1版详细内容:(relevance theory)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
由斯珀伯(Sperber)与威尔逊(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提出。
以关联性概念与关联原则为基础分析言语交际中的话语理论。
关联原则包括:认知原则,即人类的认知倾向于与最大程度的关联性相吻合;交际原则,即每一个话语(或推理交际的其他行为)都应设想为话语或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
在关联理论中,关联性被看作是输入到认知过程中的话语、思想、行为、情景等的一种特性。
当输入内容值得人们加工处理时,它就具有关联性。
是否值得加工处理取决于认知效果与处理时付出的努力。
关联理论认为,人们在接收和理解话语时是在不断变化着的语境基础上处理新信息的。
新信息可以增加或加强原有的假设,也可以否定原有的假设。
假设的增加、加强和否定就是“语境效果”或“认知效果”。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处理某一输入内所取得的认知效果越大,其关联性就越强,反之越弱;为进行加工处理而付出的努力越少,其关联性就越强,反之越弱。
根据关联理论,为理解话语所需要的语境不再被当成预先确定的推导前提,即不是先确定语境,然后判定关联度,而是先设定有待处理的新信息是关联的,然后选择适当的语境来证实这种假设。
在关联理论中,语境假设就是认知假设。
听话人凭借认知语境中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语信息作出语境假设。
找到对方话语与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暗含,最终取得语境效果,达到交际成功。
关联理论对格赖斯会话理论提出挑战。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不是以合作准则为基础的,为使交际成功,说话人与听话人唯一的共同目标就是要理解对方与被对方理解。
因此,关联理论将语用研究的重点从话语生成转移到话语理解,认为言语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互明过程。
关联推理是非论证性的、或然性的。
话语理解是一种认知活动。
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理解过程,应以最小的努力推算出认知效果:(a)按处理的先后顺序审视理解时的假设(包括消除歧义、确定指称、语境假设、隐含等);(b)一旦达到期待的关联度,理解过程就终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联理论
引言:
关联理论是社会学家菲利普·斯拉特在1954年提出的理论,它是研
究社会关系与人际互动的基本概念之一。
关联理论指出,个人的行
为和态度是由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所导致的,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
会对我们的行为和态度产生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关联理论的概念、原理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一、关联理论的概念
关联理论的核心思想可以简述为“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它认为,个人与他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我们的行为和
态度受到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关联理论着眼于
探究个体与集体之间的互动,强调了社会关系对于个人行为的影响力。
二、关联理论的原理
1. 社会归属感
关联理论指出,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他们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寻求认同感和社会支持。
社会归属感的满足对于人们的心理健
康和幸福感至关重要。
通过与他人互动,我们可以获得情感支持、
信息分享以及共同体验的机会。
2. 同质性原则
关联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与与自己具有相似特征、背景和价值观的人建立关系。
这种同质性原则可以解释为何我们会选择与某些人相处,而对其他人则不感兴趣。
同质性原则指导着我们在建立人际关系和社交网络时的选择,这种选择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态度。
3. 符号互动主义
关联理论中的另一个关键概念是符号互动主义。
符号互动主义强调了人们通过交流和符号引起的互动来构建自己的社会现实。
通过与其他人的交流和互动,我们不仅可以获取信息和知识,还能够建立和维护我们自己的身份和角色。
符号互动主义对于理解社会关系和人际互动的动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三、关联理论的实际应用
1. 教育领域
关联理论为教育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教育者可以通过组织合作学习、小组活动和社交互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网络。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2. 组织管理
关联理论对于组织管理也有很大的启示。
组织可以通过促进员工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团队凝聚力和员工满意度。
建立积极的人际关
系和合作网络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创造力,促进组织的发展和成功。
3. 心理健康
关联理论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
社交网络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社会支持,有助于缓解压力、减轻孤
独感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通过社交互动,个人可以获得相互理解、
接纳和关怀的经验,提高心理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结论:
关联理论强调了社会关系和人际互动对个人行为和态度的重要影响。
人们渴望与他人建立关系,寻求归属感和社会支持。
同质性原则和
符号互动主义也指导着我们在社交过程中的选择和互动方式。
关联
理论的实际应用涵盖了教育、组织管理和心理健康等多个领域,提
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
在我们的现代社会中,注重人际关系的培养和维护不仅对个人发展
和幸福感有重要意义,也对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具有积极的影响。
通
过理解关联理论的概念和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我们所
处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从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