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源流考(下)

合集下载

第一章 本体论1

第一章   本体论1
物。”(国语·郑语) 五材说总结当时的科学知识,认为金,木,水、
火,土五种物质是构成和资生万物的基础。五 材说表明,古人试图从五种物质构成的关系上 来把握一切有形物体的整体。
巴门尼德将“存在”确定为哲学的对象,为后来在西 方哲学史上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的本体论奠定了基础。
巴门尼德对哲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将存在确定为哲 学的对象,从此哲学不再过多地追问自然的本原或构 成元素,而是探索宇宙之统一的、最普遍的本质,亦 即决定一事物是这一事物的最根本的东西,这就为本 体论奠定了基础。与追问宇宙自然“在时间上”最古 老最原始的开端的自然哲学道路不同,巴门尼德致力 于探讨宇宙自然“在逻辑上”处于第一位的根据或本 质,他称之为“存在”。一切存在物都存在,但是它 们总有一天都将不再存在,惟有使一切存在物存在的 存在本身是永恒不变的真实存在,存在之于存在物, 不是“生成性”的本原,而是“本质性”的根据。
早期希腊哲学以自然作为思考的对象,这个时 期通常被称为自然哲学或宇宙论时期,它的主 要问题是“本原”(arche)问题。按照亚里士多 德的经典规定,所谓“本原”亦即万物从那里 来,毁灭之后又回到那里去,一切皆变惟它不 变的“始基”,它是宇宙最原始的开端和主宰。 当时的哲学家们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 争论,他们企图以自然来解释自然,用一种自 然元素来说明自然万物,以求得真理性的知识。 于是,有人说本原是水,有人说本原是气,也 有人说本原是火……
(《语类》卷一)
2. 理一分殊
“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 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语类》卷一)
“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语类》卷九十四) “论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观万物之异体,则气犹相近,而

本体论基本概念与原理

本体论基本概念与原理
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发挥主动作用,而客体则是审美对象 ,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审美主体对客体的选择性
审美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具有主观性和能动性,体现了本体论 对主体性的强调。
审美客体对主体的制约性
审美客体对主体的制约作用体现在其客观属性和特征上,要 求主体在审美活动中遵循客体规律。
美学视角下本体论发展趋势预测
本体论基本概念与原理
汇报人: 2024-02-06
目 录
• 本体论基本概念与原理 • 现实世界本体论解读 • 语言、符号与意义问题探讨 • 认识论视角下本体论问题思考 • 伦理学视角下本体论问题思考 • 美学视角下本体论问题思考
01
本体论基本概念与原理
本体论定义及发展历程
本体论定义
本体论是研究存在的本质、本原和规 律的哲学理论,探讨存在者的存在方 式和存在结构。
本体论与认识论密切相关,本体论对于认 识世界和形成知识具有重要意义,认识论 则研究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与伦理学的关系
与美学的关系
本体论对于理解道德和伦理问题具有一定 作用,伦理学则研究道德和伦理的规范和 实践。
本体论对于理解美的本质和审美活动具有一 定意义,美学则研究美的规律和审美经验。
02
现实世界本体论解读
意识的起源与发展
分析意识从无到有的过程,以及意识在人类 进化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同时,探 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意识的差异和共性 。
科学知识体系中应用
自然科学领域的应用
分析本体论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如解释自然现象、预测自 然规律、推动科技创新等。
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
探讨本体论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如分析社会结构、理解 人类行为、制定政策等。

人民大学哲学历年真题

人民大学哲学历年真题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考研试卷(01—06)宗教学2001一、解释下列概念或命题(每题5分,任选6题,共30分)1、自然神论2、神正论3、利马窦规矩4、末世论5、理事无爱碍6、一阐提7、唯识无境8、三洞9、〈〈抱朴子〉〉二、简答题(每题15分,任选2题,共30分)1、简要解释自然宗教、自然神论与自然神学的基本涵义。

2、简述僧肇的“不真空”义。

3、简述寇谦之道教改革的措施及其意义。

三、论述题(每题20分,任选1题,共20分)1、比较与评析安瑟伦(Anselm)与托马斯(Thomas)的上帝存在的证明。

2、有人说佛教是无神论的宗教,有人说佛教是有神论的宗教。

请根据你对佛教的认识,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四、原著分析(20分)试分析惠能和神秀得法偈在心性论和修行观方面的不同旨趣。

2002一、解释下列名词术语(每题5分,任选6题,共30分)泛神论天台宗五蕴《沙门不敬王者论》太平经全真道新约奥古斯丁米兰敕令二、简答题(每题15分,任选2题,共30分)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冲突的主要表现。

2、唐代道教兴盛的原因。

3、宗教进化论和原始一神论的区别。

三、论述题(20分,任选1题)1、试论大乘佛教兴起的原因。

2、试论德国宗教改革的起因与过程。

四、原著分析(20分,任选1题。

佛教方向考生必答第1题,其他方向考生任选)1、龙树《中论》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试就此偈分析中观学派的基本思想。

2、按《新约》记载,耶稣说:“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试分析这段话的含义。

2003一、名词解释(任选5题,每题10分,共50分)宗教经验泛神论会昌法难唯识无境天师道内丹加尔文《福音书》什叶派苏菲派二、简答题(任选2题。

每题20分,总计40分)1、简述部派分裂的主要原因和大致历史过程。

2、简述菏泽神会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试论尼西亚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基督教历史上的意义。

论刘勰的诗本体论中的诗起源论

论刘勰的诗本体论中的诗起源论

论刘勰的诗本体论中的诗起源论原文:《文心雕龙·明诗》有云:“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一、衍生注释:“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感。

“应物斯感”指人的内心因外物而产生感触。

“感物吟志”意思是感受外物而抒发情志。

二、赏析:刘勰此论强调了诗歌起源于人的情感因外物触发而自然抒发。

人的情感丰富多样,当与外界事物相接触时,内心便会有所触动,从而产生吟诗言志的冲动。

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诗歌创作的内在动力源于自然的情感反应。

三、作者介绍:刘勰,字彦和,南朝梁时期文学理论家。

他的《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运用片段:在一次春日的郊游中,我看到漫山遍野的鲜花,心中顿时涌起喜悦之情。

这不正是刘勰所说的“人禀七情,应物斯感”吗?我忍不住想要吟诗一首,来表达这美好的感受。

就像古人看到壮丽山河会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不朽诗篇一样。

原文:刘勰还言:“诗者,持也,持人情性。

”一、衍生注释:“持”有控制、约束之意。

这里指诗歌能够规范和引导人的性情。

二、赏析:此句表明刘勰认为诗歌具有调节和规范人的情感和性情的作用。

诗歌不仅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还能够对人的内心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人的性情更加平和、美好。

三、作者介绍:刘勰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对文学有着深厚的造诣和独特的见解。

四、运用片段:当我心情烦躁时,读一首优美的古诗,仿佛心灵得到了安抚,这不就是“诗者,持也,持人情性”吗?就如同在黑暗中找到了明灯,照亮了内心的迷茫。

原文:“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刘勰如此说道。

一、衍生注释:内心的想法和感受称为“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成为了“诗”。

二、赏析:此论简洁明了地指出了诗歌是内心志向和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强调了诗歌与内心世界的紧密联系。

三、作者介绍:刘勰一生致力于文学研究,其思想深邃,见解独到。

四、运用片段:当我在海边漫步,心中涌起对未来的憧憬,这不就是“在心为志”吗?而我若把这憧憬写成文字,不就成了“发言为诗”?仿佛一下子与古人的智慧相通,妙不可言!。

文学理论思考题(1--9章)

文学理论思考题(1--9章)

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答题要点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称为文艺学。

文学理论属于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如果说文学批评、文学史主要是研究文学中的“特殊”,即具体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话,那么文学理论则是研究文学中的“一般”,即它的任务是探讨文学活动的普遍规律、概念范畴和相关的方法,形成理论系统。

文学理论与别的理论一样具有实践性和阶级性的品格。

由此可见,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对文学活动的横的审视侧重研究其中带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一方面它制约着文艺学其他分支的研究,另一方面它本身又以具体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研究作为基础。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可分为以下七种: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

文学理论分为这些形态的依据是: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活动。

从文学创作到文学作品产生再到文学接受,这是一个活动过程。

按马克思的理论,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生产”。

这样,实际上同一个文学活动,在意向上可以理解为两个过程: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

这就是说,文学理论只有一个认识客体——文学活动,但同一客体可以成为多种视角所观照的多种对象,形成不同的研究形态(如图所示)。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一、内容提要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概而言之,以下五个基本观念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1)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看成是“人的生活活动”,这种活动的基本特性是“自由自觉”。

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与展示。

(2)文学反映论。

把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运用于文学活动中,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反映论: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并非刻板的反映。

哲学“本体论”的历史形态演变及其本义

哲学“本体论”的历史形态演变及其本义
新, 得出了很多有益 的理论 成果 , 比如精通西方哲学史 的邓晓芒
迫切和必要 了。 于是 , “ 存在论 ” 形 态的本体论就顺应历史发展 的
需要而出现了。
教授 的《 论 中西本体论 的差异》 、 沈 阳师范 大学副教授贾 玉明的
“ 存在论 ” 本体论的 出现初级阶段的哲学“ 本体论 ” 的深入发 展开辟 了一条 暂新 的道路 , 也 为“ 本 体论” 哲 学思 维形态 的不断 发展注入了新鲜 的血液 。 巴门尼德在哲学史上 第一次提出了“ 存 在” 的哲学本体论 的新观点 。 “ 巴门尼德是本体 论思维的奠基 人 , 他将 ‘ 存在 ’ 作为认识 的对象 , ‘ 存在 ’ 乃是逻辑上先在 的东 西。所 以, 认识事物就是认识其 ‘ 概念 ’ 或‘ 定义 ’ 。 实际上他就确立 了通
由 “ 本 体论 ” 作 为一个形
而上 的抽象概念开始登上哲学 的舞 台。这是一个 巨大 的哲学 思
在中国哲学界 , 在涉及到与“ 本体论 ” 相关的问题时 , 总难 以 维 的进步。 虽然“ 本原论 ” 揭穿 了神话传说时代 , 将虚拟 的神灵看 避免要讨论 “ 本体” 、 “ 本 体论” 、 “ o n t o l o g y ” 这些 专业术语 , 以及这 做世界及其万物得 以产生 的那个源头是一个非 常荒 谬 的做法 的 些专业术语之于学术文化 的基石性重要意义。但是 , 直至今 天为 观点 ,从而为世界及其万物 的发展变化和运动 找到 了一个能够 止, 对于这些争论仍然存在很大的分歧 , 没有达成一个令学界较 解释和说 明的基点 ,这就是用物质的观点来解 释和认识 自己所 “ 本原论 ” 的哲学形 态 , 毕 竟出于人类 为满意的结论 。为此 , 理清“ 本体论 ” 在哲学史上的来龙去脉 , 弄 生活 于其 中的世界 。但是 , 清楚它的本来涵 义 ,以及 它作 为一个独立 的学术 问题 出现之后 开始用 区别于神话神灵 的观点来重新打量和认识 自己周 围的客 它的缺陷还是非常明显的。最 大的缺点在 于 , 这 的本在所指内涵 ,对 于为解决长久 以来一直争论不断 的 “ 本体 观世界 的尝试 ,

本体论

本体论

编辑词条本体论目录什么是本体论本体论的研究本体论其他表述如何构建一个简单的本体本体论的基本问题编辑本段什么是本体论ontology本体论:Ontology(本体论)一词是由17世纪的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Goclenius,1547-1628)首先使用的。

此词由ont(όντ)加上表示“学问”、“学说”的词缀——ology构成,即是关于ont的学问。

ont源出希腊文,是on(όν)的变式,相当于英文的being;也就是巴门尼德的“存在”。

“本体”的研究,在希腊哲学史上有其渊源。

从米利都学派开始,希腊早期哲学家就致力于探索组成万有的最基本元素——“本原”(希腊文arche,旧译为“始基”)。

对此“本原”的研究即成为本体论的先声,而且逐步逼近于对being 的探讨。

之后的巴门尼德深刻地提出,“是以外便无非是,存在之为存在者必一,这就不会有不存在者存在”。

并且认为存在永存不变,仅有思维与之同一,亦仅有思维可以获致此真理;而从感觉得来者仅为意见,从意见的观点看,则有存在和非存在,存在既非一从而有变灭。

巴门尼德对being(是,存在)的探讨,建立了本体论研究的基本方向:对于被“是者”所分有的“是”,仅只能由思维向超验之域探寻,而不能由感觉从经验之中获取;此在超验之域中寻得之“是”,因其绝对的普遍性和本原性,必然只能是一。

不过,这一点只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才能真有领会,与他同时的希腊哲人或多或少地有所忽略。

因而,如原子论者虽然也区分了真理认识和暗昧认识,认识到思维与感觉的不同;但其探寻的“本原”可否由经验获致却极模糊,因而实际上并未能区分超验和经验。

而在苏格拉底那些没有最终结论的对话中,已破除了经验归纳方法获取真理的可能性;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则鲜明地以超验世界的“理念”为真理之根本。

编辑本段本体论的研究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本体论的研究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

各派哲学家力图把世界的存在归结为某种物质的、精神的实体或某个抽象原则。

本体论的历史演变

本体论的历史演变

2.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是建立在古希 腊早期哲学的演进基础之上, 并对这一演进成 果加以高度概括与凝炼而提出的。这一学说的 提出对整个西方哲学的其后发展具有标志性的 示范意义。这主要体现在:
首先, 亚里士多德对“实体”的划分, 蕴含 着哲学与科学性质的分化的说明。 其次, 亚里士多德对“实体”本性的确立从 基本方向上, 奠定了西方传统哲学的理论主 旨。 再次, 亚里士多德对综合“实体”规定的理 解在深层根基上, 以哲学的方式揭示了哲学 内在所蕴涵的人性基础。
参考文献
《欧洲哲学通史》(上册)冒从虎等 《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
《亚里士多德探讨形式与质料关系的方法及其启 示》李龙海 《试论亚里士多德形式与质料的思想》谢贤聪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舒红跃 《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及其意义》陆杰荣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李云
~The end ~
Thanks
——亚里士多德还把运动定义为“潜在的现实化”。潜 在性相当于“缺乏”,是应该有、但尚未实现的形式, 现实性则是事物已有的形式。从潜在到现实的转化也就 是缺乏的形式转变为实际具有的形式。 ——亚里士多德只用了“现实”与“潜在”两个概念却 要描述形式、缺乏和载体这三个本质,关于它们之间的 关系——亚里士多德的解释——是形式与载体是完全的 现实和潜在,而缺乏相对于形式而言它是潜在的,因为 它是事物没有当下存在,但是它相对于载体而言,乃是 一种现实,因为它是事物即将现实的存在。 ——他认为对于运动是潜在的现实化来讲,潜在就是质 料,现实就是形式。
本体论的历史演变
亚里士多德
姚爽 赵昕
1
亚里士多德形式与质料的学说的
意义 亚里士多德范以“实体”为中心
2
的“网状”的范畴体系 亚里士多德对本体论、形而上学

本体论——精选推荐

本体论——精选推荐

本体论邓晓芒/论中西本体论的差异据说⽤“本体论”⼀词来译西⽂的ontology的最初是⽇本学者,由此影响到中国⼈,但20世纪30年代以后,⽇本学者已逐渐放弃‘本体论’⽽采⽤‘存在论’⼀词,⼤约从50年代⾄今便⼏乎完全⽤‘存在论’代之,‘本体论’这⼀术语已经消失。

””⽽中国⼈则沿⽤“本体论”⼀词直到今天,虽然已经有许多⼈提出这个词不能对应地翻译西⽅ontology⼀词,并提供了多种选择,如“存在论”、“存有论”、“是论”、“本是论”等等。

但不论他们说得多么振振有词、多么在理,然⽽⼀到要⼀般地谈论西⽅的ontology时,往往不知不觉地顺从了原来的“本体论”的译法,反⽽觉得⾃⼰所提出的新译法很“别扭”。

为什么别扭?⽆⾮是觉得在中国语境中,“存在论”和“是论”以及任何其他译法都不如“本体论”那样能够表达⼀种最⾼、最根本、最真实的⼤学问,反⽽显得像是⼀种咬⽂嚼字的雕⾍⼩技。

然⽽,这样⼀种感觉或语感⼜是从哪⾥来的呢?。

这就要涉及到中国传统哲学和⽂化的⼀种根深蒂固的习惯了,这就是对经验事物的执着和对语⾔本⾝的根本性忽视。

我们先来看看这种习惯对中西本体论的起源的影响。

⼀、中西本体论的由来中国古代“本体”⼀词是由“本”和“体”两个字合成的,这两个字⼤概属于中国最原始的造字之列,它们代表了中国⼈对世界和⼈⽣的最朴素的看法。

“本”字据许慎《说⽂解字》:“⽊下⽇本,从⽊,⼀在其下。

”与此相关的有“柢”:“⽊根也,从⽊,氐声’;‘‘株”:“⽊根也,从⽊,朱声”;“根”:“⽊株也,从⽊,⾉声”;与之相对的有‘末”:“⽊上⽈末,从⽊,⼀在其上。

”显然,“⽊”是植物,是农业民族赖以为⽣的“根本”,⽽⽊的根本则是在⽊之下的“本”,⽊死本存,本在末荣。

《诗·⼤雅》云:“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论语·学⽽》云:“君⼦务本,本⽴⽽道⽣,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易·系辞》云:“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

古代西方哲学“本体论”起源探究

古代西方哲学“本体论”起源探究
所说 的那样 是 变动 不 居的 , 因而 是不 真实 的 ; 真正 实
学思维提升和跃迁 的关键一环 , 而被哲学史家视 从 为哲 学产生 的证 据 。其 实 , 在 希腊 哲 学 产 生 之 前 早 很久的希腊神话中, 已孕育 了关于万物始基的朦 就
胧 意识 。一般 不把 它 们 视 为哲 学 , 因 为在 这 种 朦 是
西 曼德 的“ 限 ” 无 是一 个 形 而 上 学 的 概 念 。但 这 些
本质的思考 。这种思考, 与其说接近于宇宙论 , 不如
说 接 近于 神学 。
严格说来 , 作为一个哲学学科 的“ 本体论” 是从 柏拉 图和 亚里 士 多德 才开始 形成 的。在 二人之 前 的
古 希腊哲 学 家赫拉 克 利特 和 巴门尼 德就 已经 开始 提 出 和思考 “ 在 ” 存 问题 。赫 拉 克 利 特 说 : 存 在 是逻 “ 格 斯 。一 切存 在 者 均 在 存 在 之 中。 门尼 德 提 出 ”巴
被提出来作为“ 始基” 的概念都 蕴含着 当时的人们
对经 验世 界 多 样 性 之 统 一 性 的 追 求 和 对 世 界 万 物 “ 化” 变 之终 极 根据 的解 释 , 人类 从 神 话 思维 向哲 是
了“ 存在之外并无非存在” “ ,存在是一” “ ,存在与思 维同一” 等著名命题 。它们是关 于“ 存在” 之思的源 头 。柏拉 图把 巴门尼 德关 于世界 是静 止 的命题 与赫 拉克利特的世界是变化 的命题综合起来 , 提出静 止 的理 念与 流变 的 现 象 两 个 世 界 的 思 想 。柏 拉 图认 为, 我们 日常所感知到的具体事物都像赫拉克利特
“ 每本哲学史教科书所提到的第一件事都是哲学始 于泰勒斯 , 泰勒斯 说万 物是 由水做成 的。 在 他之 ”

“本体论”源流考(上)

“本体论”源流考(上)

“本体论”源流考(上)【摘要】本文将从二元论与一元论的关系入手,探讨本体论的古代根源及古代哲学中的实在与本质。

随后从古典到中世纪的转变,分析本体论的发展与演变过程。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本体论在哲学史上的重要性及其对后世思想的影响。

在引言中,我们将对本体论的概念进行简要介绍,引出后续内容的关键点。

在结论中,我们将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并对后续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对本文内容的阐述,读者将能够对本体论的源流有更清晰的认识,为深入探讨本体论相关问题奠定基础。

【关键词】本体论、古代哲学、二元论、一元论、实在、本质、古代根源、转变、发展、演变、结论、引言1. 引言1.1 引言本体论是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涉及对存在的本质和实在性质的探讨。

本体论探讨的是事物的存在方式、本体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哲学史上,本体论是一个重要的话题,被众多哲学家探讨和辩论。

本文将从二元论与一元论的关系开始,探讨本体论的古代根源,从古代哲学中的实在与本质入手,到古典到中世纪的转变,最后分析本体论的发展与演变,希望能够对本体论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2. 正文2.1 二元论与一元论的关系二元论和一元论是本体论中的两种基本观点,它们对于世界的本质和存在的理解有着不同的取向。

二元论认为世界是由两种不同的实体构成,即物质和精神、身体和灵魂等。

在二元论的看法中,物质和精神是完全独立的存在,彼此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和影响。

一元论则认为世界是由一个统一的实体构成,一切现象都是这个统一实体的表现和体现。

二元论和一元论的关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

二元论强调了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独立性,使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也提醒我们不要忽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一元论则强调了事物的统一性和整体性,让我们更加意识到世界的一体性和整体性,从而帮助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实质。

在实际理论和实践中,二元论和一元论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可以相互补充和结合的。

回到哲学本体论基础——关于艺术学、美学研究中的“本体论”

回到哲学本体论基础——关于艺术学、美学研究中的“本体论”

回到哲学本体论基础——关于艺术学、美学研究中的“本体
论”
凌玉建
【期刊名称】《美育学刊》
【年(卷),期】2024(15)3
【摘要】当代中国的艺术学、美学研究中,涉及“本体论”的研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本体”首先是一个哲学范畴,所谓“本体论”问题,亦首先是一个哲学问题。

“本体”是中国固有的一个概念,而“本体论”则完全是一个西方概念,它是西方历史上所特有的一种形而上学形态。

考察“本体”和“本体论”概念的意义及其在当代中国哲学、艺术学、美学等一些相关领域的使用状况,我们会发现,只有一个本体论,即哲学“本体论”。

平时司空见惯的诸如“艺术学本体论”“美学本体论”等说法,实际上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本体论。

它们如果不是泛化式的误用或蒯因式的“本体论承诺”——这两者和本体论其实都是偏离的——那指向的就是特定学科领域中隐含的哲学本体论基础。

【总页数】6页(P81-86)
【作者】凌玉建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14;J601
【相关文献】
1.比较艺术学视域下绘画与音乐跨门类转换的本体论基础——苏珊·朗格艺术幻象
论对当下艺术学研究的启示2.拓进中的回望:美学本体论的发展历程与终极形态——兼论“本体论美学”向“存在论美学”的转型3.希望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一种
比较性的研究——评布洛赫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重建4.实践本体论是实践唯物
主义哲学的基础——对王金福同志《实践本体论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一元论》一文的驳议5.从实践本体论到社会关系本体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基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本体论的历史演进:从“实体论”、“关系论”到“深层生成论”

本体论的历史演进:从“实体论”、“关系论”到“深层生成论”

本体论的历史演进:从“实体论”、“关系论”到“深层生成论”摘要:本文从本体论角度回顾并考察哲学与科学的发展及其历史演进,并在此基础上评析鲁品越教授的力作——《深层生成论:自然科学的新哲学境界》一书的理论创新。

人类的哲学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向:古代和中世纪侧重于本体论研究,近现代侧重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当下侧重价值论研究。

而就哲学的本体论而言,同样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向:牛顿力学之前侧重"实体论"研究,爱因斯坦相对论及量子力学之后侧重于"关系论"研究,当代信息科学技术革命及人工智能高速发展之际侧重"生成论"研究。

这些研究的转向,意味着人类理性自觉程度的提高,更为自觉、合理地对人类自身与外部世界进行区分并加以联系,是当时人类思维水平的真实反映。

鲁品越教授《深层生成论》一书的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出了一种新的本体论——深层生成论,这是一个正在成长的新世界观。

二是提出了一种以实践过程为本体的认识论——实践生成论,一种彻底的实践唯物主义。

三是在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同时,发现两种秩序:隐秩序与显秩序;提出两种规律:表层"构成论规律"与"深层生成论规律"。

这是自然科学发展所呈现的新哲学境界。

关键词:本体论;实体论;关系论;深层生成论作者简介:高剑平(1964~),湖南祁东人,哲学博士,广西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文茂臣(1993~)男,湖南衡阳人,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用伦理学;;杨博(1997~),男,山西临汾人,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用伦理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机制研究”(项目号:14XKS002)的阶段性成果迄今为止,人类的哲学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向:古代和中世纪侧重于本体论的研究,近现代侧重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当下则是侧重价值论的研究。

第十二讲 本体论

第十二讲   本体论


本体论以巴门尼德的存在学说为其开端, 中经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念论,在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完成。

柏拉图的理念论 (1)理念是事物的共相 (2)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 (3) 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 (4) 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和动因
朱熹的“理”
理一分殊

“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 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语类》卷一) “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语类》卷九十四) “论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观万物之异体,则气犹相近,而 理绝不同也。气之异者,粹驳之不齐;理之异者,偏全之或异。” (《文集·答黄伯商》)

传统哲学家经常加以探讨的对象,恰恰 正是这些本来应当对之保持沉默的东西: 如作为整体的世界问题、自我问题、伦 理学问题及人生的意义问题等等 。
五、本体论与人类精神的“终极 关怀”

人类是自然存在物,但人类是有理性的, 总怀有超越有限而通达无限的理想。于 是,人类就有了“终极关怀”:他希望 了解自己从何处来,归于何处;他希望 认识宇宙自然的终极实在;他希望超越 有限获得自由;他希望以某种方式通达 至高无上的理想境界。

B.另一方面康德亦主张,正是因为物自 身不可知,我们的认识能力仅限于经验 的领域而不能作超验的使用,这就为我 们保留了一个不受认识形式限制的自由 的领域,从而为实践理性的道德活动提 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天地,也可以说为 本体论开辟了一条生路。
四、本体论的语言学困境

语言学转向 "语言学转向"是用来标识西方20世纪哲学与西 方传统哲学之区别与转换的一个概念,即集中 关注语言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 语言不再是传统哲学讨论中涉及的一个工具性 的问题,而是成为哲学反思自身传统的一个起 点和基础。

陶渊明自然本体论_二_

陶渊明自然本体论_二_

第19卷 第3期 天 中 学 刊 V ol .19 No .32004年6月 Journal of Tianzhong Jun .2004收稿日期:2003-10-25作者简介:王洪(1951− ),笔名木斋,男,北京人,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陶渊明自然本体论(二) 木 斋(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130012)摘 要:陶渊明及其作品是其生活时代的“自然本体”,即渊明以他的人生思想、行为、作品呈现了作为生命的本真的状态,呈现了晋宋之际陶渊明的自然状态,其仕隐情结、雅俗统一等对立同一体构成了他与前代隐士的本质区别。

关键词:陶渊明;自然本体;仕隐;魏晋风度;田园诗 四、魏晋风度与陶渊明1.陶渊明是魏晋风度的最高代表现在,我们需要进一步叩问陶渊明实现自然本体的原因,就是说,华夏文化为什么只有发展到了魏晋风度的时代,才有了实现个人与自然本体、宇宙本体同一的境界?李泽厚认为陶渊明和阮籍是“魏晋风度的最高优秀代表”:“陶潜和阮籍在魏晋时代分别创造了两种迥然不同的艺术境界,一超然事外,平淡冲和;一忧愤无端,慷慨任气。

它们以深刻的形态表现了魏晋风度。

应该说,不是建安七子,不是何晏……而他们两个人,才真正是魏晋风度的最高优秀代表。

”[25](P186)这无疑是很有见地的,但如果二者只取其一的话,我认为,陶渊明是魏晋风度的最高代表,是魏晋风度的最后果实。

陶渊明体现了魏晋时代的发展趋势和时代精神。

如果从宏观的士大夫文化的演进来看,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都是陶渊明文化现象形成的基石。

华夏文化,自先秦而至魏晋,大约是经历了两个时代,自先秦而至汉末是第一个时代,可以视为功利主义的时代,其特点是:(1)从政治而言,是由封建诸侯而至大一统的时代,是由分而合的时代;(2)从思想而言,是由三教九流诸子百家到独尊儒术的时代,是华夏文化的建构时期;(3)就士大夫文化的演进而言,是士阶层兴起,刚刚步入政治舞台的时代,经历了由先秦的游士到两汉的循吏的过程,士人由天马行空的自由阶层而蜕变成为国家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4)就士人的精神品格而言,功利主义是贯穿整个时代的主潮,不论游士还是循吏,都以积极的进取为人生的要义。

关于本体论演化的历史考察

关于本体论演化的历史考察

第17卷第2期2004年4月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 antai University(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 cience)Vol.17 No.2Apr.,2004关于本体论演化的历史考察①谢维营(上饶师范学院,江西上饶334001) [摘 要]虽然本体论一词近代才使用,但本体论思想却自古以来就有。

从历史上考察,可以把本体论分为古代本体论、中世纪本体论、近代本体论和现代本体论。

本体论的现代意义表现在:变“本体是什么”的提问方式为“本体应该是什么”,变描述本体的存在状况为评价本体对人的活动的意义。

所以,本体论在现代哲学语境中只是思维的逻辑前提,是一种与传统本体论截然不同的“本体论承诺”,合理性与非实体性是其主要原则。

[关键词]本体;本体论;存在;历史;现代意义[中图分类号]B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194(2004)022*******一 据《辞海》(哲学分册)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的解释,近代的德国哲学家郭兰克纽(Rudalphus G oclenius,1547-1628,又译戈科列尼乌斯)于1613年最早使用“本体论”一词,德国哲学家沃尔夫(Christian Wolff1679-1754)到18世纪才对“本体论”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并把它作为“形而上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黑格尔是近代本体论哲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传统本体论的最后一个代表。

黑格尔在讲述沃尔夫的本体论体系时说:“本体论,论述各种关于‘有’的抽象的、完全普遍的哲学范畴,认为‘有’是唯一的、善的;其中出现了唯一者、偶性、实体、因果、现象等范畴;这是抽象的形而上学。

”[1](P189)因此,哲学上一般把本体论看作是关于“有”或“存在”的学说。

值得注意的是,在哲学史上,常常是先有了某种学说、理论或观点,经过或长或短时间的流行和传播,尔后才获得某种具体名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体论”源流考(下)
“本体论”源流考(下)(近代、现代部分)本文是研究“本体论”在近、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流变的专题论文。

主要考察了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中的“实体”概念及其内在矛盾,休谟和康德对“本体论”的诘难,黑格尔哲学的“本体论”性质,以及“本体论”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
遭遇。

论文认为,通常所谓近代西方哲学中的“认识论转向”(epistemological turn),并不意味着作为最古老和最基础的哲学分支——存在论的消失;实际上,在近代哲学中,按照本体论的方式去探讨存在论问题的取向,特别是继续把它作为一种哲学观念和哲学型态来看待的局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未根本改变。

与之相反,现当代西方哲学中引人注目的所谓“本体论复兴”,如果从其本来的意义上去看,与其说是传统本体论哲学型态的重新“恢复”,毋宁说是对它的彻底变更。

Abstract: The thesis examines the changes of ontology in western philosophy from modern times to contemporary age,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substance" in empiricism and rationalism, and their contradictions, the criticism of "ontology" in David Hume's and Immanuel Kant's philosophy, the essence of Hegel's philosophy, and the destiny of "ontology" in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 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epistemological turn" in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 does not mean the end of ontology which is regarded as the oldest and essential branch of philosophy; In fact, the orientation that is used to approach ontology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of ousiology, especially the situation that is regarded as a philosophical view and a philosophical morphology does not utterly change in a long period. On the contrary, the spectacular "ontological revival" in contemporary western philosophy, is better regarded as utter transformation than as a afresh "resume" of traditional "ontology" as a morphology of philosophy. 一般哲学史著作都认为,与古代和中世纪哲学相比,近代西方哲学发生了研
究重心的转换,即从重点研究“本体论”问题转向重点研究认识论问题,简称认识论转向(epistemological turn);现代西方哲学与近代西方哲学相较,又发生了一次转变,从重点研究认识论问题转向重点研究语言问题,即所谓“语言转向”(linguistic turn)。

这种概括有一定道理。

但是,近现代哲学所发生的两次“转向”,并不意味着作为最古老和最基础的哲学分支——存在论的消失;相反,在近代哲学中,按照本体论的方式去探讨存在论问题的取向,特别是继续把它作为一种哲学观念和哲学型态来看待的局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未根本改变。

只是在休谟和康德具有摧毁性的批判之后,传统本体论哲学所探讨的问题才成为可疑或必须“存疑”的问题。

“存疑”不等于问题的取消,而只是要求对本体论的基础进行“审查”(如康德)。

因此,在康德之后,黑格尔通过重建理性工具,又重新恢复了本体论哲学的基本信念。

现代西方哲学对待问题的态度可谓复杂而分歧。

在实证-分析哲学中,传统本体论哲学的问题一度被当成伪问题而遭到“拒斥”或“清除”,但在这一思潮的较近的发展中,例如在蒯因和斯特劳森那里,所谓“本体论”问题又重新获得了活力;而现象学-存在哲学则一直以致力于建立一种新的形而上学为己任。

两大潮流的日益接近乃至
融合的发展趋向,被一些人描述为“本体论的复兴”。

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作出简略的陈述和评论。

一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中的“实体”问题及其内在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