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存在是“关系”本体——解读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的一个新视角
论卢卡奇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历史演进及理论效应

现代性这一概念由来已久,自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以来人们就开始关注现代性问题。
现代性崇尚理性与科学且以二者为尺度去判定社会的进步与否,基于此我们便相信科学能揭示笼罩在宗教之下最为实在的真实本性,源于此较多理论家对现代性持一种批判性的态度。
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本身的内在矛盾以及资本对单一世界的追求揭示了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的现代化过程中所构筑的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冲突。
马克思·韦伯将现代性问题归结为“理性的吊诡”,他关注“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目的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悖论,并认为这种悖论会导致“意义丧失”与“自由丧失”的危机。
哈贝马斯从一种辩证的视角看待现代性,批判了近现代西方哲学的“意识哲学”范式下所催生出的工具理性,力图从交往哲学范式重建理性。
此外,西美尔、本雅明、霍克海默、阿多诺、胡塞尔、海德格尔、吉登斯、雅克·比岱等大批理论家都在反思现代性问题。
卢卡奇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者,其著作中也渗透着对现代性的体悟与反思。
具体表现为,在早期他主张用文学、艺术形式对抗破碎化的社会;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他用“物化”概念批露资本主义社会惨痛的异化事实;晚年他回归马克思历史[作者简介]屈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摘要:对于现代性的批判贯穿于卢卡奇整个理论生涯的始终。
在早期他基于文艺美学著作,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实和总体性的缺失,他力图以艺术形式对抗现实的社会却难以触碰社会的根基。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他从无产阶级的现实境遇出发批判了资本主义商品世界的全面物化,不过此时的话语体系只是对黑格尔哲学模式的一种简单发展,即使他将无产阶级作为新的主体注入其中并给予其鲜明的阶级立场,却仍没有摆脱一种观念逻辑的困境。
在《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卢卡奇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从社会存在的整体考察异化并赋予异化以本体论的内涵,力图通过新的社会形式和新的个性的人的形成以扬弃异化。
卢卡奇主客体的历史辩证法思想

《毛泽东思想研究》1998增刊卢卡奇主客体的历史辩证法思想成都体育学院李 蓉 卢卡奇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是“新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创始人。
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第一个从哲学基本理论方面向教条主义的“正统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挑战,试图重建马克思主义,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来面目。
卢卡奇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历史与阶级意识》,该书是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重要著作。
出版于1923年的《历史与阶级意识》,研究和探讨了“正统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的问题,以此为根本性前提,卢卡奇主张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为出发点,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这是《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副标题),重新理解活生生的辩证法,恢复被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忽视的辩证法的生动本质,重新诠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从实践和历史的高度探讨历史和自然,提出了自己关于主客体的历史辩证法思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重大争论,十月革命的胜利让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通过暴力来实现。
但是,新的困惑又出现了。
为什么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预测的西欧无产阶级的总体革命未能实现呢?《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对当时无产阶级革命的失败进行了理论反思。
卢卡奇认为,欧洲革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主观条件不成熟,即是无产阶级还不具备成熟的“阶级意识”。
卢卡奇批判了第二国际的主要理论家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庸俗化的倾向,主张重建马克思主义,从而唤醒无产阶级的自觉意识——阶级意识。
卢卡奇努力通过重新发展黑格尔的辩证法来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本质,在当时是一种最新的尝试,但是,由于卢卡奇的理论观念深受德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因此,卢卡奇的理论不可避免地有某些过分的黑格尔化,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历史理解也不全面和完整。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历史辩证法思想。
卢卡奇的历史辩证法是建立在其总体性原则的基础之上的。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卢卡奇是一位重要的社会学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通过其物化理论,试图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
物化是指人类将某个物体或概念视为固定、不可变的实体,并因此对其赋予一定的权力和意义。
在卢卡奇看来,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它体现在了各种方面,包括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等。
在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中,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可以被概括为:私有制、商品交换、分工和资本积累。
这些特征相互交织,导致了各种形式上的物化。
首先,卢卡奇强调了经济领域的物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变成了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关系。
货币和商品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中心,生产加工的过程被物化为了买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变成了商品的消费者和劳动力的出售者;劳动力则被物化为了生产资料和商品的神秘力量,人们不再看重劳动的本质和个体的劳动能力。
资本的运作使得这个过程越来越彻底,社会化的劳动成为了资本的私人财产,而工人则被物化为了资本的一部分,没有了自己的自由。
其次,卢卡奇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结构也被物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之间的关系被物化成了权力和暴力的关系。
政治和经济的权力都被垄断在某些特定的人或团体手中,而这些团体通过各种方式来掌握权力和利益,包括境外直接投资、地方分权等众多形式。
同时,这些权力形成的机构和法律也被物化成了一种无所谓的形式,远离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
资本主义的统治阶级不断调整社会结构和法律规定,使得有条件的人能够赚取更多的利润,并创造越来越多的物化。
第三,卢卡奇还指出,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也被物化成了单一的、稳定的实体。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意识形态和文化被作为状态分配给不同的个体,包括种族、性别、文化地位和财政背景等各种方面。
这些状态和角色经常被大众视为不可改变的事情,而对于社会的不公平和内部矛盾也只能忍受和纳闷。
同时,国家也通过媒体和教育系统来强化这些固化的认知和优势。
试论卢卡奇“物化”概念提出的三个主动因

韦伯认为进入工业社会后在经济领域中目的合理性行为和价值合理性行为占主导地位这两种行为要求有计划的分配和利用资源以成本观念生产商品并在市场中交换生产的目的演变为经过有效的计算和管理来取得经营利润的最大化这就导致了目的理性和形式理性的盛行造成资本主义官僚科层制的膨胀
塞 窒 ・ 6 13・
试 论 卢卡 奇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 学院 山东 济南 2 0 0 ) 5 10
摘 要 :“ 物化”是青年卢卡奇在 《 历史与阶级意识》 中的核 心概念 ,对西方社会批判理 论尤其是法 兰克福 学派的社会文化批判有 着 深远 的影响。本文主要 采取文本 解读和 思想史梳理相结合 的研 究方 法,考察卢卡奇 “ 物化” 概念产生的三个理论背景 ,即卢卡奇对 市场一 交换社会 的批判性反思 、对第二国际历 史决定论和 实证主义的批判 以及对黑格 尔、韦伯 、西美尔、马克思相关思想的 自觉反省。 关键词 :物化 ;异化;总体性 ;卢卡奇 ;黑格 尔;西美 尔;马克思 ;韦伯 中 图分 类 号 :D 9 0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0 6 ( 0 1 1 0 0 O 0 6— 2 X 2 1 ) 1— 0 0一 2
哲 学 家 对 物 化 问题 的 激 烈 讨 论 ,成 为 2 0世 纪 西 方 社 会 文 化 批 判 主 题 转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物化意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物化意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异化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分析,然而人们对异化最早了解和接受则是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开始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阐述完整的异化理论)。
在二十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卢卡奇敏锐的意识到,人们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已不是马克思时代的由于具体劳动产品对人的异己统治而引发的经济和政治困境,而是越来越表现为技术、意识形态等普遍的文化力量而导致的文化历史困境。
一、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卢卡奇从《资本论》商品拜物教这一概念得出现代人的物化现象,他指出:“商品结构的本质常常被人们所指出。
它的基础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物的性质,并从而获得一种‘虚幻的客观性’,一种看来是非常严格地合理的和包括一切的,以致掩盖了它的根本的性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每一痕迹的自主性。
” 可以说做出这一结论时卢卡奇认为,这种商品拜物教现象和物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是生存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所面临的特有问题。
卢卡奇从下面两个方面来展开研究:第一,他认为物化现象是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商品越来越丰富的条件下,商品结构已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结构时才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
就像人们所熟知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样,商品的产生和交换的出现绝不是资本主义时代的特有物,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低级阶段,原始社会以及后来逐渐发展起来的农业社会中,都有着零星的商品交换和简单的小农经济商品生产,而由于那时的商品生产还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商品的交换也只是人们为了获得更多自己生产的产品以外的生活必需品而进行的。
第二,他认为,在资本主义时代,物化现象是一个逐渐生成的过程,它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而发展。
也就是说当物的关系还没有完全掩盖人的关系时,物化现象对社会的支配作用还没有那么明显,而随着商品结构的不断完善,当物的关系替代了人的关系时,物化现象的加剧发展就是必然的了。
二、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意义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揭示了工业文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人从属于物、受制于物的现象,这对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若干问题也具有警示和启迪作用。
卢卡奇《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简述

作者: 张西平
出版物刊名: 现代哲学
页码: 58-64页
主题词: 卢卡奇;本体论;社会存在;黑格尔哲学;马克思主义者;目的论;存在主义;伦理学;唯物主义;劳动过程
摘要: <正> 1962年当卢卡奇完成了他的庞大《美学》写作计划的第一卷时,他已经是77岁高龄的老人了。
但现实生活的风云仍使他的思潮不得平静,资本主义社会高科技的发展使人有丧失家园的异化感,而社会主义中的官僚主义已使人闷得透不过气来。
“两大体系都有危机。
”人的自由何在?人的价值何在?卢卡奇既不满意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的伦理学对人的存在的说明,也不同意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无视人的存在。
他认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唯一的出路。
”。
卢卡奇历史本体论思想评析

广东社会科学 1996年第6期 卢卡奇历史本体论思想评析苏平富 历史概念同“总体性”、“物化(异化)”概念一样,是匈牙利著名哲学家和美学家卢卡奇早期代表作——《历史和阶级意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历史本体论思想,即不是以自然或物质为本体,而是以历史为本体的思想,是其早期思想的理论基础。
他的主观辩证法思想、物化意识和阶级意识理论,都是建立在历史本体论基础上的。
因此,深入揭示卢卡奇的这一思想,并进行科学地分析和评析,对于把握其早期思想及实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康德哲学的二难困境为了在理论上确立历史本体伦,卢卡奇对康德哲学展开了分析和批判,揭露其体系的内在矛盾和困境。
在康德看来,认识是由“先天形式”和“后天”感觉材料构成的。
“形式”是先天的、主观的,不以任何东西为根据,也不表现“物自体”的任何性质;感觉材料是后天的,客观的,它来自于“物自体”并以“物自体”为根据。
“物自体”是什么?康德的回答是不可知,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物自体”的现象。
“物自体”是否存在呢?康德认为不可知并不等于不存在,在他看来,“自在之物”“无论如何,它意味着实在对象的存在”。
这就是说,存在着一种我们不能认识的客观存在(即康德的“物自体”)。
卢卡奇认为,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形式和内容的矛盾:从形式方面看,康德赋予了理性范畴(即先天形式)以普遍的认识功能,没有什么东西是先天形式不能把握的,并追求一种完美的体系;从内容方面看,作为感觉材料来源的“自在之物”以自身为根据,具有排他性和不可“给予性”,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理性无法把握、“先天形式”达不到的东西。
这样,就导致了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对立和分裂:一方面康德高举理性的旗帜,主张人要为自然“立法”,颂扬了人的主体性,掀起了认识论领域的“哥白尼式革命”;另一方面他又设置了一个远在彼岸世界的“自在之物”来制约人,因为这个“自在之物”被他看成既是感性的来源,又是理性的界限和局限”。
卢卡奇认为,康德哲学中的这一矛盾和困境其实也是自笛卡尔以来整个资产阶级唯理论哲学的特征。
卢卡奇的主要思想总结

卢卡奇的主要思想总结卢卡奇(Lucien Goldmann,1913-1970)是一个法国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对文学、艺术、历史、宗教和政治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文学社会学和历史唯物主义上。
卢卡奇的主要思想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意识的观点。
他认为,人类的意识和文化是社会关系的产物,这些社会关系受到历史、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他试图通过分析文学和艺术作品来揭示这些社会关系和历史性。
首先,卢卡奇批判了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文化观。
他认为,资产阶级的文化是以个体为中心的,强调个人利益和欲望满足,忽视了社会和历史的影响。
相比之下,他主张一种以集体为中心的文化观,将个体的意识和艺术作品置于社会和历史的背景下进行分析。
其次,卢卡奇关注了社会结构对意识形态的影响。
他认为,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塑造了个体的意识和思想方式,也影响了艺术和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
他主张将文学和艺术作品置于社会和历史的结构背景下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作品中隐藏的阶级意识形态。
其次,卢卡奇强调了历史的特殊性。
他认为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每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和文学作品都是这些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反映。
他主张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分析来理解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最后,卢卡奇关注了人类的自由和创造力。
他认为,人类的自由是受到社会和历史条件的制约的,但人类仍然可以通过自己的意识和创造力来改变社会和历史。
他主张将艺术和文学作品视为人类自由和创造力的体现,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来引导人们认识到自己的自由和能动性。
总体而言,卢卡奇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将文学、艺术和历史置于社会和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揭示作品中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
他强调历史的特殊性和人类的自由和创造力,通过对作品的研究和理解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自我认识和解放。
卢卡奇再去魅——评《卢卡奇研究指南》

卢卡奇再去魅文/秦佳阳乔泓凯——评《卢卡奇研究指南》秦佳阳,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研究员。
乔泓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再提卢卡奇研究,已非时代性诉求,毋宁说是情怀性重铸。
这位名冠东欧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且思想涉入当代哲学、美学、艺术领域的匈牙利理论家,并未因学界对其著作的梳理和分期研究的已有成就,成为理论界的标本、壁龛里用于观赏和礼拜的雕塑。
其理论的当代价值促使学界进一步回归其著作文本本身,立足于卢卡奇自己的叙述,对其思想进行人本主义思考与伦理学的阐释。
基于长期以来国内卢卡奇研究的氛围及现状,《卢卡奇全集》以及卢卡奇不同时期的单篇论文,包括欧美国家学者对卢卡奇进行研究的外文文献成果,如布达佩斯学派的卢卡奇研究论文等,虽早已进入国内学者视野,但并未出现权威性的中文译本。
这些内容的缺位不仅造成了国内卢卡奇研究的文献基础的薄弱,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研究的导向和对卢卡奇理论本身价值的有效判断,例如,对卢卡奇早期唯心主义思想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的批判,以及对卢卡奇修正主义基于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等。
这样的学术态度致使后继研究者进一步忽视与整体认知经验并不完全相符的文献价值,研究中的缺憾一直存在,研究中的偏见也难以得到扭转。
理论体系并非理论本身,也难以成为理论本质的体现。
当下的卢卡奇研究以多方呈现研究动态和发展新趋势的形式,为对卢卡奇思想本质的揭示提供了重组的可能性,开辟出前进的新路径。
由张亮教授主编的三卷本《卢卡奇研究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广泛收集并翻译国外学界对卢卡奇不同时期重要理论思想和文本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一度被国内学界所忽视的,如卢卡奇对现象学的探索、卢卡奇早年对艺术哲学的构建、卢卡奇过渡时期的思想等问题,弥补了由于文献材料的不充分,导致的错失卢卡奇思想脉络的整体谱系,研究高度同质化、片面性的情况。
《指南》针对这些问题撷取了相关文献,相较于过往类似的卢卡奇文献选编,《指南》更为鲜明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我们恢复卢卡奇思想的全貌。
浅析晚年卢卡奇的历史概念

浅析晚年卢卡奇的历史概念[摘要]众所周知,卢卡奇晚年对自己青年时期的许多观点都做了修正。
这里仅对其中的历史概念进行一个粗浅的解析。
在他看来历史不再仅仅是一个社会范畴的概念,它还是一个自然范畴的概念。
卢卡奇用“劳动”把历史与自然巧妙地结合了起来,从而使他的历史概念有了很大地丰富与提高。
[关键词]卢卡奇;历史;劳动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当青年卢卡奇确立了历史的本体地位时,自然的属性也就被规定了。
为了高扬历史的主体性,自然仅仅被当作一种社会范畴来理解,只承认社会中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
针对早年的这种错误,卢卡奇在“67序言”中作了深刻的自我批评,他说:“我将马克思主义仅仅看作是一种关于社会的理论、社会的哲学,因而忽视或否认它同时也是一种关于自然的理论的倾向。
”也正是这种忽视或否认,“资产阶级世界观和社会主义世界观之间真正彻底的区别被模糊了”,“马克思主义特征被消弱,它们真正高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东西被无意识的取消了。
”[1]为了真正地回到马克思,消除在黑格尔逻辑框架内来理解马克思的唯心主义本质,晚年的卢卡奇在他的《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修正了他的自然——历史观,重新规定了历史与自然的关系,并通过“劳动”这一中介将自然和历史有机的统一起来。
一、重新规定历史与自然的关系在对历史概念本身的理解上,卢卡奇的早期和晚年有所不同。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历史仅是一种人类史,而在《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历史不仅是人类史,也包括自然史。
这个观点直接来自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我们仅仅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但这两个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2]在对自然和历史,或自然本体论和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关系问题上,晚年卢卡奇作了重新规定,他把自然本体论确立为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前史。
从《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书名上看,卢卡奇的目标是要从本体论角度探讨社会存在。
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

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是以德国哲学家埃里希·卢卡奇的名字命名的哲学理论体系,该理论主张通过对社会总体的研究可以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详细阐述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
卢卡奇认为社会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由多个层面和要素组成,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
他主张要从这个系统整体的角度来研究社会现象,而不是局限于某个特定领域或单个要素的研究。
他关注社会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和内在联系,通过研究各个层面的相互关系,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
卢卡奇认为社会现象具有辩证性,即既包含矛盾又具有发展的趋势。
他强调社会现象的矛盾性,认为社会因为内部的矛盾而发生变化和演进。
社会中的阶级对立、利益冲突等矛盾既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也导致了社会的困境。
卢卡奇认为通过对社会矛盾的深入分析和解决,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强调社会的历史性和变动性。
他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形态中,存在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卢卡奇主张研究社会的历史变化和演变过程,通过对历史的批判和反思,可以揭示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他认为理论家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研究社会现象,不仅要分析当下的状况,还要考察历史的发展轨迹和未来的走向。
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是一种将社会视为系统,关注社会内部的矛盾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方法。
它试图通过对社会总体的研究来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卢卡奇的这一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和改变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一种批判性的方法论,用于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现象。
物化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社会现象的本质是由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物质条件所决定的。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质生产和经济关系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决定了其他社会领域的运行。
卢卡奇强调了物质生产对社会的决定性作用。
他认为,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决定了社会的结构和组织。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掌握着生产资料,通过剥削工人的劳动力来追求利润。
这种社会关系决定了社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形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
卢卡奇关注经济领域对其他社会领域的影响。
他认为,经济活动不仅影响到了社会的经济结构,还通过经济意识形态和政治力量的重塑,影响到了其他社会领域。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商品逻辑的普遍化,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也受到了商品逻辑的影响,社会关系出现了物化和虚拟化的倾向。
卢卡奇还强调了历史和社会空间的重要性。
他认为,社会现象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受到历史和空间的制约和塑造。
历史是一种经验和记忆的积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而空间则决定了社会的地理和环境条件。
卢卡奇将历史和空间与经济生产联系在一起,认为它们共同作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还关注了社会变革的可能性。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作为被物化的劳动者和消费者的人们存在的社会关系是固化的和异化的。
他也认为,人们可以通过政治行动和文化反抗来改变这种关系。
通过组织工会、抗议运动和文化创造等方式,人们可以在社会中争取权益,争取更为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关系。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对于理解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关系的决定性作用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通过分析社会现象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关系,可以揭示出社会的运行规律,并为社会变革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思考框架。
简述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

2009年 第1期(总第168期)世纪桥Shi J i Q iao No .1,2009(General No .168)简述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向夏莹(中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摘要:总体性问题一直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十分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
早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前驱在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描述了物化、异化现象之后,接着就去寻找克服异化的方法,这就是“对总体性的渴望”。
关键词:卢卡奇;总体性思想;渊源;意义收稿日期:2008210231作者简介:向夏莹(1983-),女,湖北黄冈人,中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研究方向:西方哲学。
在卢卡奇那里,总体性是他阐述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范畴。
他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认为:马克思的辨证方法,旨在把社会作为总体来认识。
并提出:“总体范畴,是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地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
”因此,总体性思想不仅成为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的中心思想,而且总体性范畴在卢卡奇的全部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文就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作简要说明。
一、卢卡奇总体性范畴的思想渊源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主要源于黑格尔。
在黑格尔哲学逻辑中,总体实际上就是一种绝对,即作为世界真实存在的主体本质———绝对观念。
相对于绝对观念总体,现实世界中一切具体存在的运动都不过是这一绝对主体的有限的存在而已。
在黑格尔眼中总体不是一般的部分之和,而主要是一种走向绝对的能动创造力量。
它驱动观念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部分)走向总体,扬弃观念的对象化和异化以回归主体。
“绝对观念”是普遍统一、完整的整体,它既表现为纷繁事物的本质,又是自身本质的表现。
它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存在于纯粹观念、自然精神、社会历史三个发展环节之中,由此就构成了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三个有机的部分。
不仅如此,而且作为整体的绝对观念,缺乏这三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都构不成与机的整体。
卢卡奇对于存在问题的理解及其政治意涵

卢卡奇对于存在问题的理解及其政治意涵∗刘力永㊀杨蓉荣[摘㊀要]存在问题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范畴ꎮ卢卡奇批评恩格斯的自然本体论ꎬ并且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ꎬ即马克思主义仅仅是一种关于社会的理论㊁社会的哲学ꎮ对存在的理解ꎬ如果坚持自然本体论或者自然的优先性ꎬ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实践的可能性ꎮ卢卡奇用实践的概念取代了恩格斯的自然概念ꎬ力图把实践概念作为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基础ꎮ青年卢卡奇出色地完成了说明主体能动性的任务ꎬ晚年卢卡奇却充分地意识到了自己的分析包含着唯心主义的成分ꎬ严重地偏离了唯物主义的立场ꎮ[关键词]本体论ꎻ存在ꎻ实践ꎻ资本主义ꎻ主体[中图分类号]A81ꎻD0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1071(2020)02-0017-05㊀㊀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ꎮ他意识到ꎬ其所生活的时代正面临着一场世界历史性的重大转变ꎬ而这种转变迫切地需要一种理论上的表达ꎮ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他表达了许多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见解ꎬ其中包括对于存在问题的阐释ꎮ卢卡奇发现ꎬ«历史与阶级意识»实际上开启了一股另类的理论潮流ꎬ就是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根基是什么ꎮ在他看来ꎬ马克思主义仅仅是一种关于社会的理论㊁社会的哲学ꎬ因而忽视或者否认它同时也是一种关于自然的理论的倾向ꎮ晚年的卢卡奇对于«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观点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思ꎬ一方面ꎬ他充分地意识到青年时期对于存在问题的理解严重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ꎻ另一方面ꎬ他坚持认为自己的解释仍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ꎮ一㊁存在的本质是自然还是社会?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根基是什么ꎬ这是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的重要问题ꎬ这一问题也就是如何理解存在的性质问题ꎮ我们本来应该通过阅读马克思的著作获得这一哲学问题的答案ꎮ然而ꎬ马克思在1843年之后把精力投入了经济学研究ꎬ恩格斯就承担了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务ꎮ在马克思去世之后更是如此ꎮ恩格斯先是在«反杜林论»中解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ꎬ后来在«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做出了完整的阐释ꎮ恩格斯指出ꎬ全部哲学ꎬ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ꎬ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ꎮ哲学家们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ꎮ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的ꎬ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ꎬ组成唯心主义阵营ꎻ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ꎬ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ꎮ唯物主义把自然界看作唯一现实的东西ꎮ恩格斯强调ꎬ这是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根基ꎮ哲学基本问题还包括我们能否认识世界的问题ꎮ在哲学史上ꎬ绝大多数哲学家都主张可知论ꎬ但也有一些哲学家主张不可知论ꎬ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ꎬ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ꎮ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ꎬ最令人信服的驳斥7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斯图亚特 霍尔的当代资本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研究 (18BZX035)ꎮ[收稿日期]2020-02-16[作者简介]刘力永ꎬ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授ꎬ210009ꎻ杨蓉荣ꎬ中共无锡市委党校讲师㊁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ꎬ210009ꎮ是实践ꎬ即实验和工业ꎮ恩格斯指出ꎬ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ꎬ按照它的条件把它生产出来ꎬ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ꎬ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ꎬ那么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 就完结了ꎮ推动哲学家前进的ꎬ绝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ꎬ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ꎮ恰恰相反ꎬ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ꎬ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ꎮ总而言之ꎬ恩格斯认为ꎬ自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基础ꎮ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ꎬ卢卡奇对于恩格斯的解释是非常不满意的ꎮ卢卡奇反其道而行之ꎬ他指出ꎬ马克思主义仅仅是一种关于社会的理论㊁社会的哲学ꎬ因而忽视或者否认它同时也是一种关于自然的理论的倾向ꎮ恩格斯最大的失误在于忽视了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ꎬ没有把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放在方法论的中心地位ꎮ恩格斯错误地跟随着黑格尔把辩证方法应用的范围扩大到了对自然界的认识领域ꎮ卢卡奇明确地指出ꎬ辩证法的决定性因素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ꎬ即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㊁现实的历史变化是思想变化的基础和根本原因等等ꎬ在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中这些原则是不存在的[1]51ꎮ卢卡奇批评说ꎬ在马克思超越了黑格尔的地方ꎬ恩格斯却又回到了黑格尔ꎮ相对于恩格斯重视 自然 范畴的倾向ꎬ卢卡奇则直接声称ꎬ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1]325ꎮ关于本体论的问题ꎬ马克思说过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他们的存在ꎬ而是相反ꎬ他们的存在决定他们的意识 ꎮ这一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ꎮ在卢卡奇看来ꎬ存在更多的是社会意义上的存在而不是自然意义上的存在ꎮ如果把存在看作是纯粹的自然存在ꎬ就会导致理论和实践的脱离ꎮ自然的存在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ꎬ人最多只能了解和利用这些规律ꎬ但是绝不能改变它们ꎮ出于这种考虑ꎬ卢卡奇拒斥恩格斯的观点并且重新思考了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根基问题ꎮ卢卡奇为什么坚持否认存在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呢?这和卢卡奇对于资本主义的分析是密切相关的ꎮ作为存在的一部分ꎬ资本主义的社会现象具有拜物教的形式ꎮ正是这种形式赋予了资本主义社会一种超历史的本质ꎬ它似乎像自然环境一样具有永恒性ꎮ资本主义看起来如此自然ꎬ好像自古以来就是如此一般ꎮ在资本主义社会里ꎬ人的关系基本上是依靠物的关系维持的ꎮ资本主义社会把这种人的关系掩盖起来ꎬ使其成为不可理解的东西ꎮ这个社会使人们完全看不到 劳动产品的商品性只不过是人与人之间某种特定关系的一种表现 这样一个事实ꎮ产品作为商品的各种性质(价格)就被同人的关系割裂开来ꎬ而成为如同苹果的味道㊁蔷薇的颜色那样客观的东西ꎮ无论是在货币㊁资本或者资本主义经济的其他一切范畴上面ꎬ都发生这种异化的过程ꎮ就是说ꎬ人的关系采取了物的形式㊁采取了物的客观性这种形式[2]14ꎮ特别是在金融资本统治的时代ꎬ人们更加难以识别拜物教的真相ꎮ卢卡奇指出ꎬ所谓拜物教ꎬ简单说来就是指以对象的物为中介而结成的人的关系ꎬ由于处在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之中ꎬ直接是作为物反映到人的意识上面ꎮ人的关系被对象化了和物化了ꎬ以致成了物神ꎮ人们把他们的一切社会关系都归结为这种物神ꎬ这种情况和野蛮人看待自然界是同样的ꎮ正如资本主义世界的资产阶级分子完全不能理解他们自己的经济秩序的规律性那样ꎬ对于野蛮人来说ꎬ自然界的规律性是不可理解的ꎮ因此ꎬ资产阶级分子他们ꎬ和野蛮人一样崇拜自己制造的物神ꎬ做这些物神的奴隶ꎬ并给他们供奉牺牲品ꎬ例如他们对货币这一物神的情况ꎮ正如马克思所说的ꎬ人的关系取得了 幽灵般的对象性 ꎬ人的社会存在成了谜[2]51ꎮ从理论上来说ꎬ如果坚持自然本体论或者自然的优先性ꎬ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实践的可能性ꎮ因为自然存在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ꎬ人类既不能创造它也不能消灭它ꎬ只能发现它㊁利用它ꎬ就像人与地震等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那样ꎮ从实践的角度来说ꎬ如果无产阶级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是像自然一样运行的社会形态ꎬ就不可能有革命成功的希望ꎮ卢卡奇因此拒绝把存在理解为自然存在ꎬ而是把存在理解为社会存在ꎮ为了把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ꎬ卢卡奇舍弃了存在的自然属性并且把存在限定在人的活动范围之内ꎮ他强调一切存在都是人的活动的结果ꎮ只有如此ꎬ人才有可能通过实践活动改变这种存在ꎮ这就是卢卡奇反对自然本体论的基本逻辑ꎮ二、存在与实践在本体论方面ꎬ卢卡奇用实践的概念取代了恩81格斯的自然概念ꎬ力图把实践概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ꎮ他选择回到马克思ꎬ回归于马克思的实践概念ꎮ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得十分明确: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㊁现实㊁感性ꎬ只是以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ꎬ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ꎬ当作实践去理解ꎬ或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ꎮ因此ꎬ和唯物主义相反ꎬ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ꎬ当然ꎬ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和感性活动本身的ꎮ在这里马克思用实践的概念反驳了这两种错误的世界观ꎮ旧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缺点是 见物不见人 ꎬ这种态度使得主体走向了消极的宿命论ꎬ因而从根本上否定了人可以改变世界的能动性ꎻ唯心主义的世界观的缺点是 见人不见物 ꎬ过于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ꎬ而根本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ꎮ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则包含了一种天才的世界观ꎬ实现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统一ꎮ尽管恩格斯十分清楚实践概念的重要性ꎬ但是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一直批评恩格斯ꎮ卢卡奇认为ꎬ恩格斯错误地理解了实践的概念ꎬ用反映论 的方式解释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ꎮ这种反映论体现了一种物化的意识ꎬ思维和存在㊁意识和现实之间具有了不可克服的二重性ꎮ卢卡奇反对采取直观的态度对待存在ꎬ因为在这种态度里面思维和存在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对立ꎮ晚年卢卡奇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ꎬ他坦率地承认对于恩格斯的批评存在着明显的不当之处ꎮ卢卡奇打算用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批判资产阶级思想的直观性质ꎮ然而事与愿违ꎬ他并没有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的真正含义ꎮ卢卡奇自我批评说ꎬ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ꎬ革命的实践概念表现为一种夸张的高调ꎬ与其说它符合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学说ꎬ不如讲它更接近于当时流行于共产主义左派之中的以救世主自居的乌托邦主义ꎮ需要指出的是ꎬ马克思在实践概念上虽然强调了主体的能动性ꎬ但是马克思从未否定过 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 (自然的第一性)ꎮ随着历史的发展ꎬ自然已被打上社会的烙印ꎬ同时不可否认的是ꎬ它对于人及其意识ꎬ仍然保持着它在起源上的优先性ꎬ自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ꎮ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的物质交换是社会存在的基础ꎬ自然规律始终是人的实践活动不容回避和否定的客观条件ꎬ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ꎮ关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ꎬ马克思认为: 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ꎮ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ꎬ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ꎮ [3]另一方面ꎬ社会的每一历史结构规定着人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形式ꎬ规定着自然规律的作用方式与适用范围ꎬ而且ꎬ也还规定着人对这些规律的理解程度和社会利用的程度[3]ꎮ需要指出的是ꎬ青年卢卡奇基本上抛弃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基本原则ꎬ实践被归结为一种看待现实的立场㊁方法和意识ꎮ因此ꎬ他虽然在出发点上声称回到马克思ꎬ在落脚点上却歪曲了马克思的本意ꎮ1967年ꎬ卢卡奇才真正意识到了这一观点的错误之所在ꎮ他指出ꎬ资产阶级世界观和社会主义世界观之间真正彻底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承认自然的唯物主义观点ꎮ回避这一点ꎬ就会模糊哲学上的争论ꎬ就会妨碍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做出清晰的阐述ꎮ在方法论上ꎬ也会削弱社会范畴的马克思主义特征ꎬ它们真正高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东西常常被无意识地取消了[1]11ꎮ卢卡奇不仅强调实践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基础地位ꎬ而且指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是总体的范畴ꎮ在他看来ꎬ不是经济动机在历史解释中的首要地位ꎬ而是总体的观点ꎬ使马克思主义同资产阶级科学有决定性的区别ꎮ马克思实现了一场思想革命ꎮ这场革命的核心就是强调总体范畴在理论分析中的统治地位ꎮ在卢卡奇看来ꎬ辩证的方法之所以不同于资产阶级的思想方法ꎬ就是因为前者对历史能够进行总体的分析ꎮ总体不是个别环节机械相加的结果ꎬ每一个别环节都体现着总体ꎮ基于这种总体的观点ꎬ我们不但可以具体地㊁透彻地了解当前的状况及其特征ꎬ而且能够把握社会变革的本质ꎬ进而理解变化在整个历史过程中的起源和意义ꎮ资产阶级立场和无产阶级立场之间的根本差异正是在这里充分地显现出来的ꎮ无产阶级通过运用辩证的总体观可以理解社会的变化ꎬ并把这一认识付诸行动从而真正改变世界ꎬ而资产阶级总是用直观的态度对待社会现实ꎬ缺乏总体的观点ꎬ于是在他们的理解之中社会现实是一种永恒的㊁宿命般的存在ꎬ人们只能适应它而绝不可能改变它ꎮ卢卡奇在«历史91与阶级意识»中始终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在于实践ꎬ实践意味着要真正改变世界ꎬ而能否改变世界在逻辑上就取决于是否运用总体的范畴看待社会历史ꎮ从这一意义上来说ꎬ在卢卡奇的思想图景中ꎬ总体的概念和实践的概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ꎬ两者既是马克思主义本质的体现ꎬ又和无产阶级的命运生死攸关ꎮ除此以外ꎬ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了新的辩证范畴ꎬ即 中介范畴 ꎮ他坚持认为ꎬ从这一辩证范畴出发可以建构一种真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存在本体论ꎮ卢卡奇指出ꎬ中介范畴是把握总体的关键ꎮ历史的发展并不是直线式的发展ꎬ而是经过了各种各样的中介并最终走向了社会的总体ꎮ这一系列中介的运动的终极目的不是对现实的直观ꎬ而是能够发现新的矛盾ꎬ这种运动是连接当下和未来的纽带ꎮ唯物主义辩证法具有面向未来的特点ꎬ而资产阶级思想终归是 事后 的意识ꎬ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ꎮ卢卡奇希望通过中介范畴发现无产阶级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ꎮ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在于ꎬ所有的客体都变成了商品并被数量化ꎬ交换价值影响着生活的所有方面ꎬ以至于主体普遍表现出拜物教的特征ꎮ与此同时ꎬ商品的交换形式也被极大地拓展到了社会存在的整个领域ꎮ这一过程造成的结果是ꎬ人与人的关系不再是直接的关系ꎬ而是已经被生产过程的客观规律中介了的关系ꎮ这些 规律 必然地成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表现形式ꎮ人与人的这种关系是 依赖于物的 ꎬ并且是作为 物而出现的 ꎮ于是ꎬ作为物化关系的核心和基础的人ꎬ只有在消除了这种关系的直接性之后才能被发现ꎮ在资本主义社会形式之中ꎬ资产阶级由于其阶级地位而被固定在直接性之中ꎬ而无产阶级要想解放自己则不得不超越这种直接性ꎮ通过一定的中介环节ꎬ无产阶级就从客体的位置转换到了主体的位置ꎬ于是物化世界还原为人的世界ꎬ世界因此就被彻底地改变了ꎮ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ꎬ卢卡奇从 劳动力成为商品 和 劳动时间 的角度具体分析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物化过程中如何从客体转换成主体的问题ꎮ卢卡奇提出 中介范畴 的目的是希望无产阶级树立一种面对现实的科学态度:一方面要打破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所宣扬的宿命论ꎬ另外一方面也反对把改变世界的希望寄托于个人的行为或者伦理的方式ꎬ后者试图借助于价值判断(应该)给予人们改变世界的根本动力ꎮ卢卡奇强调ꎬ中介范畴作为克服经验的纯直接性的方法论杠杆不是什么从外部(主观地)被放到客体里去的东西ꎬ不是价值判断ꎬ或和它们的存在相对立的应该ꎬ而是它们自己的客观具体的结构本身的显现[1]22ꎮ卢卡奇欣喜地发现ꎬ这种思路与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的方法论考察在逻辑上是高度一致的ꎮ他甚至认为ꎬ他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对马克思的思想做出了真正的唯物主义解释ꎮ孙伯鍨先生指出ꎬ卢卡奇通过发现中介范畴和联系环节的办法ꎬ把一切貌似对立的现象理解为一个统一整体的有机构成因素ꎬ从根本上消除社会生活中的二元对立ꎬ即自在之物和二律背反[4]ꎮ在«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卢卡奇重新思考了这个问题ꎬ进而纠正了其在青年时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错误倾向ꎮ必然(因果性)和自由(目的性)之间的关系问题属于哲学上的本体论问题ꎮ从历史上来看ꎬ哲学家总是把体系建立在两个极端之中的一个上面ꎬ不是否定必然性就是否定人的自由ꎮ卢卡奇拒绝传统哲学所采取的二者择一的立场而是主张两者的内在统一ꎮ而劳动概念是内在统一的关键ꎮ劳动不是按照生物方式决定的而是带有鲜明的目的性ꎮ这个目的是人选择的结果ꎮ因此ꎬ人的劳动表达了人的自由ꎮ这种自由的存在表现在使服从物质世界因果规律的客观自然力量运转起来ꎮ这种目的论同自然因果关系是协调一致的ꎮ而在一切人的劳动中有目的论ꎬ它和自然世界的因果关系密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ꎮ这种立场克服了必然和自由之间的传统对立[5]294ꎮ三㊁政治意涵:存在与主体之间的联系对于存在问题的探讨虽然体现了哲学研究的抽象特征ꎬ但是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政治意涵ꎮ卢卡奇不仅是一位哲学家ꎬ而且还是亲身经历革命的政治家ꎮ所有的政治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参与ꎬ而如何动员和唤醒主体正是政治家朝思暮想的基本问题ꎮ毫无疑问ꎬ卢卡奇热衷于本体论问题有着强烈的政治动因ꎮ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存在的条件和基础ꎬ就革命而言ꎬ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ꎮ这种认识决定了无产阶级的态度和行为ꎮ02资产阶级经济学认为ꎬ资本主义是有规律的ꎬ这种规律类似于自然规律ꎬ而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ꎮ如果从这种观点出发理解资本主义ꎬ资本主义就成了一种永恒存在ꎬ就像我们离不开自然一样ꎮ假如真的如此ꎬ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就是一种毫无希望的努力ꎮ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认为ꎬ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必然性ꎬ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此成为一门实证科学ꎮ社会主义仅仅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ꎬ无产阶级在这一过程中只是扮演了一个旁观者的角色ꎮ卢卡奇㊁葛兰西和科尔施都对此持有一种批判的态度ꎮ在卢卡奇看来ꎬ无产阶级是历史过程中第一个能够客观地充分认识社会的主体ꎮ只有无产阶级才有能力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抗性质的矛盾ꎮ卢卡奇强调ꎬ行动的正确与否最终要由无产阶级的意识来决定ꎮ只有正确的意识才可以真正改变客观现实ꎮ于是ꎬ说清楚存在的性质对于无产阶级而言就是生死攸关的事情ꎮ在马克思看来ꎬ旧哲学在理解存在的本性的时候在方法上把主体和客体对立起来ꎬ因此不可能真正理解现实存在ꎮ只有从实践观点出发才能够准确把握现实ꎬ这是因为实践体现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统一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ꎬ卢卡奇强调ꎬ只有当存在的核心表露出社会的过程时ꎬ存在才能被看作是人类活动的产物ꎬ而这种活动本身又会被看作是能够改变存在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ꎮ在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问题上ꎬ卢卡奇回到了马克思的实践概念ꎬ反对自然本体论ꎬ强调社会本体论ꎬ其目的就在于充分揭示主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能动作用ꎬ让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无产阶级改变世界的武器ꎮ当代英国学者特里 伊格尔顿对于«历史与阶级意识»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这本书中出色地完成了说明主体能动性这个任务ꎬ它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丰碑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没有任何其他作品能有如此丰富的影响ꎮ特里 伊格尔顿认为ꎬ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是坚定的决定论ꎬ从而使得主体处于一种闲置的状态ꎮ如果社会主义的产生是由历史规律所预先决定好的ꎬ那么人们为其诞生而努力的意义何在?为什么要为一个必定会发生的事情奋斗[6]99?而在伦理学的态度里ꎬ虽然正确地强调了人的能动作用ꎬ但是这种能动作用往往寄托于个人的主观意志或者道德要求上面ꎮ特里 伊格尔顿指出ꎬ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在表达主体重要性的同时ꎬ又不会给资产阶级唯心主义者任何安慰ꎬ这些唯心主义者喜爱这样的言论:强大的意志力可以纠正不公平的现象ꎬ心灵的改变总是比简单的经济关系的改变更加深刻[6]100ꎮ斯拉沃热 齐泽克指出ꎬ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对于 克服思维和存在的对立 所做的讨论ꎬ无人能出其右: 意识 意识到自己具体的社会地位及其革命潜能 改变了存在自身ꎬ也就是说ꎬ它把被动的工人阶级转化成了作为革命主体的无产者[7]ꎮ不过ꎬ卢卡奇在自我批评的时候坦率地指出ꎬ关于阶级意识的分析包含着唯心主义的成分ꎬ唯物主义没有后来的著作中那么明显[5]119ꎮ卢卡奇坦率地承认ꎬ这是«历史与阶级意识»的根本错误[5]223ꎮ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出版之后多次尝试在理论上修正这一错误ꎮ为了彻底消除这一误解ꎬ他提出了一个具体的研究计划:从黑格尔研究开始ꎬ通过对经济学和辩证法的关系的考察ꎬ建立一种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的尝试ꎮ由此可见ꎬ存在问题是卢卡奇理论生涯中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ꎮ因为它是理论和实践或者哲学和政治之间紧密联系的纽带ꎮ参考文献:[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ꎬ1999.[2]卢卡奇.存在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ꎬ196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ꎬ2009:289.[4]孙伯鍨.卢卡奇与马克思[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ꎬ1999:5.[5]杜章智编.卢卡奇自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ꎬ1986.[6]特里 伊格尔顿.异端人物[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ꎬ2014.[7]斯拉沃热 齐泽克.视差之见[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ꎬ2014:8.(责任编辑:木㊀衫)(校㊀㊀对:孙思萌)12。
评卢卡奇的总体性范畴

评卢卡奇的总体性范畴赵桂琴总体性是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论述的核心范畴之一。
在1967年《历史和阶级意识》再版序言中,卢卡奇对该书进行了深刻的理论反思,对其中的一些观点作了自我批判,但对总体性范畴却进一步加以肯定。
他说:‚毫无疑问,《历史和阶级意识》的伟大成就之一,在于使那曾被社会民主党的机会主义者们的‘科学主义’打入冷宫的总体性范畴重新恢复了客观存在在马克思全部著作中所占的核心地位。
‛如果说,总体性范畴是卢卡奇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实质的重要结论,那么,它也是卢卡奇辩证法思想的真髓。
因此,总体性范畴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我们把握卢卡奇辩证法思想的枢纽之所在。
那么,如何评价卢卡奇的总体性范畴呢?这就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
首先,总体性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之前质仅仅是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实质究竟是什么?这是生活在本世纪二十年代的卢卡奇长期苦苦探索的问题,针对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者如伯恩斯坦之流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思潮,卢卡奇严肃地指出:‚正统马克思主义产东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的各种研究成果,他不是对这一个或那一个命题的信仰,也不是对‘圣书’的注释,恰恰相反,正统仅仅是指方法,‛显然,卢卡奇认为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质,而不是某个现成的理论结论和对‚经典著作‛的注释,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即使新的考察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个个别命题,而每个严肃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仍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现代所有科学的新发现,放弃马克思的全部命题,而无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谓‚马克思主义正统‛,即马克思主义仅仅是指方法。
那么,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究竟是什么呢?卢卡奇认为就是总体性方法。
他说:‚构成马克思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之间的决定性区别的,不是历史解释中经济动机的优先性,而是总体性的观点,整体性范畴,整体对部分的优先性,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的实质呢?……总体性范畴的首要地位是科学中的革命原则的体现‛那么总体性为什么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的实质呢?卢卡奇认为这是由总体性范畴的特征和本质决定的。
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

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卢卡奇是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被誉为现代文化批判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总体性辩证法理论而著称,这一理论试图从更加全面的视角来理解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
本文将介绍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并从不同的方面来阐述其核心观点。
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强调了整体和个别之间的相互关系。
卢卡奇认为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不能孤立地看待,而应该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下来进行分析。
他认为整个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和相互作用。
了解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就需要从整体的角度来考察,不能只看个别现象,而应关注它们与整体的关系。
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强调了历史和文化的动态性。
卢卡奇认为社会是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他强调了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的逻辑。
社会和文化不仅是一种静态的存在,而且具有内在的运动性和发展性。
理解社会和文化现象需要考察它们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过程,把握其动态特征。
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强调了矛盾和改变的重要性。
他认为社会和文化的变革是由内部矛盾的斗争所推动的。
社会和文化存在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在社会历史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改变和发展。
他指出,要理解社会和文化现象的发展,就需要揭示其中的矛盾关系,了解矛盾是如何转化为具体的历史变革的。
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注重了人类实践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类的实践是推动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人们通过实践对物质世界进行改造,并通过社会交往来建立和改变社会和文化形态。
卢卡奇强调了人们的创造能力和变革力量,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统一。
他认为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完善理论。
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是一种全面而深刻的哲学观点,试图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社会和文化现象。
它强调了整体和个别的关系、历史和文化的动态性、矛盾和改变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实践的核心地位。
通过运用总体性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和文化现象,认识到其中的内在规律和变化趋势,为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
试析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

试析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摘要】卢卡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他对社会存在的理解深刻而独特。
本文将从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入手,探讨他对历史唯物主义、意识形态、文化批判及社会实践的看法。
通过分析卢卡奇的理论观点,揭示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
结论部分将探讨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对当代社会理论的启示及其研究价值。
对卢卡奇的思想进行评价,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深入探讨卢卡奇的思想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促进社会理论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历史唯物主义、意识形态、文化批判、社会实践、意义评价、研究方向1. 引言1.1 介绍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理论观念,它主要强调社会存在对于个体的重要性和影响。
卢卡奇认为,个体和社会是密不可分的,个体的存在和行为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个体也通过自身的社会实践影响和改变着社会。
在卢卡奇看来,社会存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而这种相互作用又会不断地重新塑造和改变着个体和社会的本质。
1.2 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对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旨在揭示其对社会存在的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意识形态分析、文化批判理论以及社会实践观点。
通过对卢卡奇思想的系统阐述和剖析,旨在探究其对当代社会现实的启示和指导作用,进一步探讨社会存在本体论在社会学、哲学和政治学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本文旨在对卢卡奇的思想进行评价和展望,为今后深入研究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提供参考和启示。
通过对卢卡奇的思想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论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的理解,为当代社会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2. 正文2.1 卢卡奇对社会存在的理解卢卡奇对社会存在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他强调社会存在的本质是由人类活动和实践所决定的,而不是抽象的、超越实践的存在。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卢卡奇是一位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他的物化理论上。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种将人与物的关系看作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的观点。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物质生产和物产交换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人的社会关系和个体意识是在这一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卢卡奇认为物化是一种由物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的物化是通过与周围的物质环境进行交往和互动,通过劳动来改变和掌握自然界,从而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条件。
这一过程早期处于自然和非人的支配之下,随着时间的推移,人逐渐能够掌握和改造自然,物的物质性逐渐成为人的经济和社会活动的重要因素。
卢卡奇强调物质生产和物产交换对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他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生产和物产交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通过劳动和交换获得物质资源和财富,进而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卢卡奇还提出了“再物化”的概念。
他认为,物化不仅仅是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改变和利用,也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再创造和再生产的过程。
通过物化,人们不仅满足了自身的物质需要,也创造了社会的组织形式和社会关系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通过市场交换的方式实现劳动分工和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从而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卢卡奇指出物化的过程是历史性的。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历史的演进过程,物化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方向。
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物的物质性的发展也发生了变化。
通过研究物化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为社会变革和革命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对于理解社会、经济和人类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关注人与物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动力所在,为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和谐和可持续的社会做出贡献。
论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本体论》中的劳动概念

论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本体论》中的劳动概念
郑林清;骆中锋
【期刊名称】《法商论坛》
【年(卷),期】2012(000)002
【摘要】“劳动”范畴是卢卡奇构建社会存在本体论的核心概念,卢卡奇晚期沿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轨迹,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与实践的一致性,揭示出劳动的本质,确认了劳动的本体论意蕴。
同时通过紧扣社会的实践本质,以历史性和总体性为原则阐明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强调了人的主体意识的价值,高扬了人的主体性,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开辟了新的视域。
【总页数】2页(P172-173)
【作者】郑林清;骆中锋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43007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43007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1
【相关文献】
1.论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兼谈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中的意识形态思想[J], 徐晓风;刘爱军
2.马克思劳动目的论的另一种解读--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的一个重要观点[J], 刘卓红;卜妩娉
3.从社会存在本体论到实践本体论--卢卡奇重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评析 [J], 朱宝
信
4.社会存在是“关系”本体——解读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的一个新视角 [J], 刘卓红;彭玉峰
5.试论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的“劳动”范畴 [J], 方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济人的过程哲学诠释--社会存在本体论的理论范型

经济人的过程哲学诠释--社会存在本体论的理论范型
高云球
【期刊名称】《东方论坛》
【年(卷),期】2005(000)005
【摘要】20世纪70年发展起来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其实质是关系实在论.人与人之间的首要关系是社会关系.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集中表现.体现经济本质的事件本体论是人的社会存在的元哲学解释.这恰恰是怀特海过程哲学的核心.把社会存在本体论与过程哲学联系起来是使后者走向现代性的正确渠道.21世纪之初,由小科布领军的过程哲学研究正在把这一研究引向深入.
【总页数】5页(P98-102)
【作者】高云球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106
【相关文献】
1.从社会存在本体论到实践本体论--卢卡奇重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评析 [J], 朱宝信
2."经济人"的本性与"经济人"的法实践--对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的一种法哲学诠释 [J], 黄茂钦;陈鹏飞
3.试论马克思哲学立场的当代意义——兼论治国原则与重建社会存在本体论 [J], 孙承叔;
4.过程哲学与社会存在本体论 [J], 高云球
5.评以自然存在为基础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卢卡奇晚年的哲学探索和贡献 [J], 蒋逸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5期(总第202期)学习与探索Study &Exploration No.5,2012Serial.No.202·当代哲学问题探索·社会存在是“关系”本体———解读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的一个新视角刘卓红,彭玉峰(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州510631)摘要:关于马克思哲学有无本体论以及是何种本体论的问题,中外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
对此,卢卡奇提出了他的看法。
在其晚期《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一书中,他提出并论证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是劳动—实践本体论的观点。
他通过对劳动形成的主客体关系的阐述,论证社会存在本体的关系属性,得出社会存在既不是实体本体也不是意义本体而是“关系”本体的结论。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卢卡奇;总体性;“关系”本体;《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社会存在中图分类号:B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 (2012)05-0006-05收稿日期:2012-01-13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和谐社会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新论域”(2009JJD720025);广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和谐理性视阈下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深度研究”作者简介:刘卓红(1956—),女,浙江玉环人,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彭玉峰(1987—),男,江西高安人,博士研究生,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
正如衣俊卿教授所说,这一争论对于我们“最主要的困惑是:面对两千多年的哲学成果和中国哲学界几十年的探讨争论,关于本体论问题我们还能说些什么”[1]22?应当看到,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以下简称《本体论》)为开展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遵照马克思的思想,我把本体论设想为哲学本身,但是是在历史基础之上的哲学”[2]203。
卢卡奇认为,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第一次从人类社会存在的角度探讨本体论问题,因为“马克思确认,历史性是一切社会存在的根本范畴,而一切存在都是社会存在……这是马克思理论的最重要部分”[2]204。
卢卡奇认为,讨论社会存在离不开实践,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而在实践当中所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的交互影响和作用,成为马克思论述社会存在的起点。
实践具有的“关系”特质,决定了从一开始主客体关系就在马克思哲学中处于基础地位。
在卢卡奇眼里,社会存在不是实体存在,而是一种以人的实践为出发点的主客体“关系”的存在。
在《本体论》一书中,卢卡奇通过对劳动概念及其本质的论述,认为“有理由把劳动看成是每一社会实践,每一积极的社会行为的模式”[3]50,它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主客体关系”[3]52。
这表明,由实践所产生的社会存在也同样具有关系的属性,社会存在就是一种“关系”本体。
一、马克思的社会存在概念具有“关系”属性马克思的学说致力于人类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马克思从来不谈论与人的生存无关的抽象的精神和自在的物质,他毕生所关注的是人的生存境遇和人的解放。
”[1]22因此,马克思在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时着重把哲学规定为研究社会的理论,在其哲学研究当中,始终贯穿着对社会的内在特点及本质的探讨。
社会是什么?马克思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回答,“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4],“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56,从而确认了以实践为基础、以主体和客体关系作为线索的基本论述思路。
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对社会的规定、对社会存在的认识以及对社会的基础———实践的描述这三个方面,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历史的内在特征的思想。
马克思对社会历史的考察正是从关系角度入手,通过对社会关系的阐述,得出了对社会历史认识的基本看法。
·6·对社会的规定是马克思展开对社会历史考察的基本出发点。
马克思对社会有两个基本规定:第一,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发生密切联系的产物;第二,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社会关系,构成了社会。
这两个规定之间具有共同性,都是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角度加以概括的。
在持续不断的生产活动中所构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是确定社会不同于自然、具有独立和自身完整意义的深刻内涵的根本所在。
对社会的基本规定影响了马克思对社会存在的思考,影响了他对社会存在作本体论意义的思考。
“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
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6]。
也就是说,社会存在的本质在于不同的人在持续的社会生产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既包括同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也包括在生产关系之上所形成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想关系等等。
主客体发生关系需要以实践作为中介,“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5]56实践是形成主客体关系的关键,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把世界中相互对立的事物———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的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各种现实关系构成了以实践为基础的社会系统结构。
在以上三点论述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指出社会存在的关系属性:“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5]80,也就是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地利用自然、优化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物质转化,形成实践中最基本的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在哲学史上,理性主义的传统占统治地位的西方哲学过分强调人的自由意志的主导性,对人的自然属性长期忽略或贬低,从而造成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忽视;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其他哲学派别之自然观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仅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及其对于人类的优先地位,而且从实践出发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真正揭示了这种关系的全部奥秘”[7]。
主客体关系首先是实体关系,在实践过程中,人作为主体首先具有物的属性,以自身的物质性为基础,同自然发生物与物的关系,这是一种自然的实存关系,它无疑是社会主客体关系的基础性内容。
马克思说:“实物是为人的存在,是人的实物存在,同时也就是人为他人的定在,是他对他人的人的关系,是人对人的社会关系”[8]。
实体关系揭示了人作为生物自然的物体和一般自然物之间发生的关系,它可以被看做各种社会关系的基干,是主客体关系的基础,是一切存在的最基本关系。
没有这种实体关系,也就不可能有体现社会根本性质的主客体关系、主体关系以及价值关系等各种关系。
正如马克思所总结的:“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9]人作为主体,与他人和社会发生的关系被视为人的实践活动的最本质的关系。
马克思在谈到实践活动的意义时说:“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10]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的实践从根本上说并不是为了满足具体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而是为了确证自己是自由的类存在物。
在人所创造的对象性的世界中,人是主体,把自然作为客体,而且还把他人、社会作为客体。
马克思指出:“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
”[5]48-49人使实践中的主客体关系在实体关系的基础上,通过自身扬弃的实体关系,实现了同自然界的关系,从而在更广泛、更深刻的层面揭示了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基本特征。
纵观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在不同时期,马克思对各种社会关系的解读是不同的。
具体来说,在青年时期,马克思研究的焦点是放在主客体的异化关系上;在思想发展到成熟时期,马克思形成了以在物质生产关系基础上的主客体关系作为主要内容的实践的辩证法;在晚期写作《资本论》时,马克思通过对社会经济发展史的研究,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交换方式掩盖劳动主体之间的社会交往关系并成为社会关系的主导形式的过程,完成了由对社会关系作一般性规定向现实的具体的规定的转向。
而卢卡奇正是通过对《资本论》等马克思晚期著作的分析,把社会存在本体论引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卢卡奇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严格的和精确的科学的经济分析,展现了对社会存在的总体性的某种本体论的认识”[11]。
“哲学本体论作为关于存在之为存在的思索主要是关于人的生存的展开的问题,因此,它并不必然去探寻某种实体性的、决定论意义上的本原·7·或本体,而完全可以,也完全应该是为人的生存追求和拓展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1]2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后者意义上的本体论。
通过对人的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论述,马克思得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结论,这奠定了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的理论基础。
在对马克思的社会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卢卡奇得出了“从来没有人像马克思那样全面地研究过社会存在本体论”[3]370的结论。
二、总体性思想从方法论上确立了“关系”本体的存在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起源于卢卡奇等人对中西欧共产主义革命失败原因的反思。
卢卡奇认为第二国际的理论家关于资本主义会随着经济危机而自然走向崩溃的观点是导致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因为这种观点丢掉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阻碍了无产阶级作为革命的行动者自我意识的觉醒。
鉴于此,卢卡奇重提被第二国际理论家所忽略的总体性范畴,试图通过对总体性的确立来唤醒作为主客体同一体的无产阶级对于自身历史使命的认知。
“对马克思主义来说,归根到底没有什么独立的法学、政治经济学、历史科学等等,而只有一门唯一的、统一的———历史的和辩证的———关于社会(作为总体)发展的科学。
”[12]80对总体性理论的强调和呼吁伴随着卢卡奇的一生。
在早期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总体性方法便是卢卡奇论述阶级意识思想的根本方法。
在《本体论》一书中总体性思想是卢卡奇研究马克思哲学、回归马克思哲学、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重要内容和方法;而在卢卡奇去世前半年接受的一次采访中,他不厌其烦地谈到总体性理论的重要性,强调“没有一个真正的总体性社会理论和运动,我们便不能摆脱斯大林主义”[13]215,“我认为,在马克思那里,具体的研究经常依靠并产生于总体性理论的”[13]216,表现出他对总体性理论关注的密切程度。
因此,对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的回顾和梳理是研究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关键路径。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对总体性的阐释是卢卡奇展开对马克思哲学研究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