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彩陶纹饰的深入探析
仰韶式彩陶纹饰研究及其探索
关键词 :
仰韶文化 彩陶纹t 币 图案
韶式 彩 陶纹t 市 以植 物形纹饰 最 为丰富多彩 。 从 已出土的 彩陶上可以看 出, 陶工 对植物形 纹t 市 做 了极其简 练的艺术 概括 , 很简单 的叶纹 或是花
瓣纹 , 也有自由连 续的几1 可 形花 纹。 1 . 叶纹 连续纹t 市: 这种 叶纹是横置 或斜置的, 一片叶子成一个单位 ,
是在 陶器基础上 发展起来 的。 … 所 谓仰韶式彩 陶, 最早是在1 9 2 1 年于河 南
省渑 池县的仰韶村 发现的 。 1 9 5 1 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 所调查 团, 开 掘 了一条深沟 和一个灰坑 。灰坑中出土物 陶片占最多数 , 以灰褐 陶为主 , 有 少量 的红陶及彩陶片。 仰韶文化遗址 , 在河 南省有厂武县的秦王寨 、 点军台和青 台, 洛阳的 孙旗屯和涧河东 岸一带 以及涧河的下游 , 陕县苍龙涧的 中下游 , 还有济源 县, 郑州的七里 沿。 在河南省北部 的, 有安阳县的侯家庄, 溶县的大宝店。 1仰韶式纹饰在视觉设计 中的应 用 在 “ i f d e s i g n a wa r d c h i n a 2 0 0 7 ”中李宁 公司设 计的半坡专业篮球鞋
仰韶式 彩陶纹饰研 究及其探索
沈阳建筑大学 李 刚 李唯羽
RE SE AR CH AND E XPL OR ATI ON 0F Y ANGS HA0- TYPE D P AI NTED P OTTER Y DE C0 R A TI ONS
一 ~ 一 ~ 一 ~ 一 一 ~ ~ 一 ~ 一 ~ 一 一 ~ 一 ~ 一 一 ~ 一 一 ~
三 仰韶 式纹 饰在 视觉 设计 中的 应用 和实 践
( 图8 ) 就是彩 陶纹饰应用的经 典案例。 并以其杰 出的设 计理念 和完美 的
新石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鱼纹装饰的纹样分析
摘要:仰韶文化中挖掘最完善,规模较大的是陕西的半坡类型地区。
它出土的各种文物都填补了中华民族远古时代文化精神的研究空白。
本文从半坡类型彩陶鱼纹变化的民族精神、彩陶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演变及彩陶鱼纹变化风格入手进行详尽的阐述,以期探究原始人类先民在仰韶文化发展的主要发展脉络。
关键词:新石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鱼纹装饰纹样毛雅坤新石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鱼纹装饰的纹样分析新石器仰韶文化是我国分布最广泛的远古文化之一,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艺术成就最高的发展时代,仰韶文化彩陶特点在砖红色的陶壁以及氧化锰等色彩元素的应用上都极大地满足了基本的生产需求,也在彩陶造型塑造上为基本的生产提供了艺术发展的可查信息。
新石器仰韶文化遗址不仅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在全世界艺术史上都有着极高的地位。
在人类历史文化中,隶属于新石器仰韶文化一个分支的半坡类型彩陶器是我国年代较早,特点最为突出的仰韶文化。
它的成型对半坡类型的彩陶应用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一、彩陶纹饰变化中的民族精神分析彩陶纹饰是古代人们生活劳作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劳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陶土制作器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彩陶纹饰的作用逐渐代替了过去自然加工的物品。
彩陶具有很高的工艺美术价值,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开端。
彩陶纹饰的分布地区较为广泛,其中以半坡彩陶文化最具代表性。
在不断发掘的文物中,半坡遗址彩陶出土挖掘的多以图形设计为主,特别是以彩陶鱼纹装饰纹样较多,有着极大的文化研究价值。
下面就彩陶鱼纹的发展形态及特点加以阐述,以期探究其变化中的民族精神。
1.仰韶文化半坡彩陶鱼纹装饰纹样的形成原因在大量出土的仰韶文化半坡彩陶中多以象形纹饰为主要特点,其中鱼纹和鸟纹彩陶等反映了人类先民在从事渔猎生活中的自我意识形态中创造出来的新石器彩陶文化。
在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鱼纹彩陶(31.5cm×17.00cm)形象栩栩如生,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
这些都是在先民生活劳动的自我体验中,逐渐认知积累起来的生活技巧,准确地概括了当时先民的生活习性。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早期彩陶鱼纹纹饰新释-文档资料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早期彩陶鱼纹纹饰新释半坡类型是隶属于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的重要文化类型之一 ,因 1953年春发现于陕西省西安市东 6公里处的半坡村,故名。
半坡类型存在的绝对年代在公元前4900〜4000 年, ①延续了大约 900 年。
半坡类型文化的范围大致以渭河流域为中心,东到河南郑州 , 西抵甘肃天水 ,南至汉水上游 ,北达内蒙古河套地区。
渭、泾河流域的主要半坡类型文化遗存有华阴横阵、华县元君庙、渭南史家、临潼姜寨、西安半坡、 ?县下孟村、宝鸡北首岭、秦安大地湾等遗址 , 汉水上游流域的主要半坡类型遗存有西乡何家湾、南郑龙岗寺、商县紫荆等遗址 , 晋南和郑州地区的主要遗存有芮城东庄村、陕县三里桥、洛阳王湾、郑州陈庄等遗址。
②其中,最典型的文化遗址是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鱼纹纹饰仰韶文化时期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阶段 , 彩陶也告别了“幼稚的童年期” , ③开始进入繁荣期 , 因此,仰韶文化也被称作“彩陶文化”。
半坡类型属于仰韶文化的早期类型 , 其彩陶纹饰种类繁多、异彩纷呈。
半坡类型的彩陶纹饰中常见的几何纹有宽带纹、平行斜纹、三角纹、网纹等 , 常见的动物纹饰有鹿纹、鱼纹。
鱼纹和由鱼纹演变的各种图案以及人面纹与鱼纹相结合的纹饰是最具特色、有代表性的彩纹。
这些纹饰和全国其他地区发现的彩陶纹饰一样不仅开启了我国的艺术宝库之门 ,传递着远古时代的文化信息 , 同时也留下了让人难以理解的谜团。
半坡类型鱼纹多饰于卷唇折腹圜底陶盆的肩部或内壁。
鱼纹 主要分为单体鱼纹和复体鱼纹 ,复体鱼纹即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 鱼纹构成一组的鱼纹。
半坡类型早期的彩陶纹饰多为单体鱼纹。
学术界对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鱼纹的不同观点对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鱼纹纹饰的看法 ,学术界至今尚 无定论 , 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生殖崇拜说闻一多先生在《说鱼》中写道 : “中国人上古起以鱼象征女 性, 象征配偶 , 而鱼的这一象征意义起源与鱼的繁殖能力最强 , 而 且与原始人类的崇拜生殖、重视种族繁衍相关。
仰韶彩陶的工艺特征
仰韶彩陶的工艺特征仰韶彩陶是中国史前文化时期的一种陶器,其工艺特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以下是关于仰韶彩陶的工艺特征的详细解释:首先,仰韶彩陶的形态丰富多样。
仰韶彩陶的形状包括鼎、盆、罐、瓮、壶、缸、杯等各种类型。
这些陶器形状的多样性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不同功能容器的需求,也展示了仰韶人民丰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内涵。
其次,仰韶彩陶使用了丰富多彩的彩绘技术。
仰韶彩陶上的彩绘图案运用了多种颜色,包括黄、红、黑、白等不同色调。
这些彩绘图案多样且精美,主题涵盖了人物、动物、植物等丰富的图案元素,展示了仰韶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艺术表现力。
第三,仰韶彩陶的制作采用了粘土制陶技术。
制作仰韶彩陶的第一步是准备粘土,将其压塑成坯体后进行捏制和拉胚。
接下来,陶工通过雕刻、压花、贴附等方式在坯体表面进行装饰和雕刻。
最后,将陶器晾干后进行烧制,使其成为坚固的彩陶。
其次,仰韶彩陶的装饰和雕刻技术精湛。
仰韶彩陶的装饰方式非常丰富,常见的装饰技法包括雕刻、刻线、贴附等。
陶器表面的雕刻图案细致入微、线条流畅,展示了仰韶人民的艺术才华和审美追求。
第五,仰韶彩陶的纹饰具有象征意义。
仰韶彩陶上的纹饰常常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和社会风俗。
比如,一些陶器上出现了神兽、神面和祭祀场景等图案,显示了当时人们对于神秘力量和宇宙的崇拜。
最后,仰韶彩陶的质地坚硬且色彩鲜艳。
仰韶彩陶使用优质的陶土制作而成,经过烧制后质地坚硬且具有良好的光泽。
彩陶上的彩绘采用的是优质的彩料,颜色鲜艳且耐久。
总的来说,仰韶彩陶的工艺特征包括形态丰富多样、彩绘丰富多彩、制作粘土制陶技术精湛、装饰和雕刻技法独特、纹饰具有象征意义、质地坚硬且色彩鲜艳等。
这些特征不仅展示了仰韶文化的独特之处,也为后世的陶器制作和艺术表现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仰韶文化彩陶分类与装饰花纹
仰韶文化彩陶分类与装饰花纹一、彩陶概说彩陶,即在坯体上以矿物质颜料绘画图案,然后焙烧的陶器,多属泥质红陶。
因其图案经过烧制,故不易褪脱,这与先焙烧后画图案的彩绘陶不同[1].大多数彩陶表面使用的颜料是天然的矿物研磨混合而成,放在窑中烧制后,颜料和陶胎经过化学变化融为一体,陶胎变成土红色,花纹成黑色、深红色或紫黑色。
这样的烧制方法导致烧制出来的彩陶花纹经过几千年也保存完好,这也正是原始彩陶的特点[2].彩陶的造型品种繁多,装饰纹样丰富,有动物纹、几何纹等。
二、仰韶文化彩陶分类仰韶文化彩陶因 1921 年 10 月 27 日瑞典人安特生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距今约 6000 年。
仰韶文化彩陶主要类型以半坡和庙底沟为代表。
(一)半坡类型1953 年春季,在陕西西安市东面的浐河边上发现了半坡的彩陶。
据碳 14 测定,半坡遗址的年代大约在距今 7000 年前,器物的主要造型有圆底折腹直壁形陶器、细颈直口尖底形陶器等。
装饰纹样比较单纯,几何纹样是当时常见的纹样,具有一种纯朴和素雅的情趣。
动物类纹样比较多,其中鱼纹最生动也最普遍,最能代表半坡彩陶装饰特点的是人面鱼纹。
《人面鱼纹盆》是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最重要的文物之一,现在陈列在首都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大厅中。
这件陶盆上最令人回味的是绘有神秘的人面鱼纹的精美图案,陶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彩绘图案。
它的画面由人和鱼组成,分为两组,每组各两个,对称分布。
一组是两个图案化的鱼形纹,用三角、圈点表示鱼头,斜长三角、交叉斜线为鱼身、鱼鳞,单斜线或平行斜线代表尾鳍、背鳍和腹鳍。
另一组为两个人面鱼纹图案,人在中心,脸呈圆形,脸上有一对细而平直的眼睛,鼻梁挺直,嘴旁各有一条变形的鱼纹,鱼头与人嘴重合,两耳旁也各附一条小鱼,简单的笔触却能绘出惟妙惟肖的安详神情,构成了一个奇特的人鱼合体形象,既天真又透着几分诡异。
为什么陶盆里要绘制人面鱼纹呢?有的人认为它是渔猎的巫术形式,表现了先民捕鱼的愿望;有的人认为是人鱼灵魂和躯壳互相托寓的表现;而人面鱼纹盆其实是盖在小孩的盖棺上,作为葬具使用的,表达了原始人类对孩子的守护。
和谐之美——仰韶彩陶的纹饰浅析
【亮鉴】Refreshing Appreciation早在距今6000余年的半坡文化时期,陶上便出现了最早的彩绘。
由于时间和地点的不同,彩陶的文化类型也不尽相同,仰韶文化彩陶、半坡彩陶、庙底沟彩陶、马家窑文化彩陶、半山彩陶之间存在的不同特征便能够证明这一认知。
本文对仰韶文化彩陶中大量应用的鱼、鸟纹饰进行探究,以更深入领略彩陶之美。
1 彩陶中的鱼纹饰彩陶中的纹饰运用,以鱼纹最为广泛。
在目前发现的一千多处仰韶文化遗址中,鱼纹为主的陶器大量出土,学术界认为这类陶器源于一个以鱼为族徽的氏族,这一时期的彩陶鱼纹饰便已经具备东方艺术的主观性特征。
彩陶的鱼纹饰多为侧面形象,且多会展开两组四个对称的鳍。
这种纹饰需要应用从背上俯视点于一体的观察表现手法来呈现与塑造,该手法是我国传统艺术散点透视的源头,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几例鱼头形象便属于其中典型。
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彩陶鱼纹饰直观展示了人们将自然界物体逐渐转变为符号的过程,也展示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和认识[1]。
彩陶中鱼纹饰经历了数个发展过程:早期的鱼纹饰较为真实,如两头相对的鱼头。
中期的彩陶鱼纹饰则逐渐向图案化方向发展。
后期的鱼纹饰则结合繁杂的各种几何形鱼纹,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装饰符号,如十字花状符号的鱼身、交叉符号的相对鱼头,两弯月相背符号和圆点与剪刀似鱼尾符号组成的略去头鱼同样属于其中代表。
2 彩陶中的鸟纹饰鸟在中国文化起源上存在重要意义,《诗经·商颂·玄鸟》提到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孔子提到的“凤鸟不至,河图不出”均能够证明这一认知。
虽然与鸟相关的典籍繁多,但彩陶中的鸟纹饰数量远远低于鱼纹饰,且很多彩陶采用鱼鸟同体的纹饰,陕西临潼姜寨出土的五鱼纹盆、陕西武功出土的鱼鸟纹壶均属于其中代表。
其中五鱼纹盆采用了极似鸟头鸟嘴的鱼头鱼嘴,鱼鸟纹壶中的鸟纹饰则卷曲在鱼头中。
独立的彩陶鸟纹饰多发现于庙底沟彩陶,发现地点多集中在陕西东部、河南西部。
以陕西柳子镇、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的彩陶为例,彩陶鸟纹饰较为生动,多为嬉戏态、伫立状。
仰韶彩陶的艺术特点
艺术Art仰韶彩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先民们智慧的结晶,也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仰韶彩陶不仅是中华先民的生活用具,同时也是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艺术特色。
本文将对仰韶彩陶的艺术特点展开分析与探讨,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仰韶彩陶艺术。
仰韶彩陶的造型特点造型多样在仰韶彩陶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众多各具特色的陶器造型,主要包括高足尖底、长颈、平口、双耳等不同造型样式,体现中华先民不同的审美情趣。
仰韶彩陶的造型设计来源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模仿自然物。
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遗址出土的彩陶成品,许多陶器造型都是模仿自然界的动植物造型。
其中,模仿植物造型的彩陶是以葫芦为主,对葫芦植物形态的某部分进行优化变形设计处理。
而动物造型的模仿设计则是对鸟、兽、鱼等动物特征的提取利用,能够让陶器造型变得生动有趣。
二是模仿人形。
通过在陶器造型设计中融入人的鲜明形象特征,赋予陶器丰富的象征意义。
比如,在仰韶彩陶中双耳造型的陶器,就借用了人的耳部特征。
还有仰韶彩陶中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生动形象地呈现出了人物的头像特色。
造型实用仰韶彩陶根据功能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4类,分别是钵、盆、瓶、瓮。
钵作为生活食器,盆作为盛水器物,瓶作为水器,瓮作为储藏器。
这些不同造型的仰韶彩陶器物,是为了满足当时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使用。
因此,仰韶彩陶的造型特点不只是体现了该时期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民俗文化,同时也是依附于其使用目的而产生存在的。
仰韶彩陶作为古代农业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生活用品,与平民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正是因为农业生产生活的需求,让彩陶器物外化为各种造型形式,其基本形体主要表现为半球形或者球形,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够保障最大限度地提升器物的容量,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仰韶彩陶的纹样特色纹样题材的多样性仰韶彩陶艺术的设计创作融入了独特而丰富的纹样,这些独具风格的纹样主要取自以下几种题材:一是动物纹样。
仰韶彩陶器物上的动物装饰纹样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自然界动物形象采取抽象变形的设计处理方法,将其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彩陶器物上;另一种则是利用写实设计手法将动物原貌形象完整呈现在彩陶器物上。
仰韶文化陶器纹样特点
仰韶文化陶器纹样特点
仰韶文化陶器纹样特点:
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考古文化,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河南、湖北和安徽三省的中原地区。
仰韶文化的陶器是其文化的重要遗存之一,陶器上的纹样是研究该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仰韶文化的陶器纹样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几何纹样:仰韶文化的陶器纹样大多以几何图案为主。
这些几何图案常以直线、弧线、圆形等基本几何形状组合而成,如直线网格、弧形纹饰、斜线花纹等。
这些简单而规整的纹样展示了当时人们的几何意识和审美观念。
2. 动植物纹样:除了几何纹样,仰韶文化的陶器上还有一些以动植物为主题的纹样。
这些纹样常常描绘了各种动物和植物的形象,如鱼、鸟、蝙蝠、柳叶等。
这些纹样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理解。
3. 神话人物纹样:仰韶文化的陶器上还出现了一些神话人物的纹样。
这些纹样描绘了一些具有传说故事的人物形象,如神像、巫师、舞蹈者等。
这些纹样可能与当时的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有关。
总的来说,仰韶文化的陶器纹样具有简洁、规整和自然主题的特点。
这些纹样丰富了我们对于仰韶文化的认识,也为我们了解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经济、宗教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艺术特征
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艺术特征仰韶文化时期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出现在距今约7000年前至约6000年前的黄河流域。
在这个时期,仰韶文化人民以农耕和渔猎为生,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同时,仰韶文化也创造了丰富多样的彩陶艺术。
仰韶彩陶的特征之一是它的色彩丰富多样。
根据不同的区域和时期,仰韶彩陶使用了各种不同的颜色,如红、黑、白、灰、黄、绿和蓝等。
这些颜色通过不同的配方和烧成工艺得到,展现了仰韶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技艺。
其次,仰韶彩陶的造型多样,而且多是以实用器物为主。
仰韶人民制作了各种各样的陶器,包括饮食器皿、厨具、盛物容器和礼器等。
它们的造型各异,有的较为简单朴素,有的则精致复杂,展现了仰韶人民对陶器的独特理解和审美追求。
此外,仰韶彩陶的纹饰丰富多样,反映了仰韶文化的社会、宗教和日常生活。
与早期的灰陶和红陶相比,仰韶彩陶在纹饰上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纹饰的内容包括了各种动植物、人物形象、几何图案和抽象符号等。
这些纹饰不仅装饰了陶器本身,还可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如祈福、保护和仪式等。
最后,仰韶彩陶的制作工艺和技术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仰韶彩陶采用了双层釉技术,即在胎体上施白色和黑色两层釉,然后在釉层上绘制纹饰。
这种技术使陶器表面更加光滑细腻,并且增强了彩陶的耐用性。
此外,仰韶彩陶的装饰技法还包括刻划、塑雕和磨削等,体现出仰韶人民卓越的陶艺技术。
总的来说,仰韶彩陶艺术在仰韶文化时期具有丰富多样的特征。
这些特征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也展示了仰韶人民的审美观念和创造力。
仰韶彩陶的艺术成就对于后世的陶艺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仰韶文化半坡彩陶人面鱼纹盆这是一个神秘而意味深刻的图像
权力象征说:
也有专家认为,人面鱼纹是在
一定范围内具有权威性的有所 特指的图像,在很大程度上是
权力的象征。在氏族部落里,
谁持有这个图像,谁就会成为 氏族的首领,就具有了对其他 人绝对的统治能力,具备支配 其他人的神圣权力。
外星人形象说: 还有不少人认为人面鱼纹图案 所代表的形象在地球上是并不 存在的,有可能是在6000多年 前,一些外星人光临过地球, 而这个人面鱼纹便是它们的形 象,也有可能人面鱼纹盆是它
彩 陶
人 与 土 的 神 话
女娲 捏黄土造人是中国最古老的创世神话。天神女娲用
黄土捏成了一个一个灵巧的活人,甚至用藤搅拌泥浆,甩 向地上,溅落的泥点也变成了人。
从社会人类学的观点来看,这个神话至少对应于 一个史实: 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人类已经能熟练地 制造陶器。
原 始
彩 陶 器
原始陶器是使用粘土作原料,用手筑或用捏制或用轮制而 成陶坯,然后用火烧成的器皿。陶器的发明是人类使用火 将松软的泥土变成坚固的器具的创造性活动,也是新石器
时代开始的重要标志!
彩陶则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矿物质原料 彩绘,然后入窑烧制,烧制成型的彩陶呈现出赭红、黑、 白诸种颜色图案,这样的陶器就叫彩陶。
国 宝 —— 仰 韶 文 化:半 坡 彩 陶
人 面 鱼 纹 盆
这是一个神秘而意味深刻的图像,呈
圆形构图,画面由人面和鱼组合而成。 在这个人圆圆的脸上有一对笑眯眯的眼
手小人这样的图案不会是单纯为娱乐而
创作的,它含有"巫"的性质,是为人类 自身的实际目的服务的产物。
彩 陶 的 器 形
盆
罐
鼎
瓮
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赏析
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赏析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工艺的杰出代表,以其精美的设计和神秘的花纹引起广泛关注。
此盆采用泥土烧制,具有浓厚的艺术性和文化价值,展现出古代中国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技艺。
首先,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的外观设计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盆的形状为圆形,底部平坦,边缘圆润。
这种设计不仅实用,而且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最引人注目的是盆表面的彩绘,人面鱼纹是其主要纹饰。
人面呈圆形,头顶饰有鱼形装饰,嘴巴大张,牙齿外露,眼睛圆睁,鼻梁高挺,耳朵大而饱满。
这种形象设计既神秘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充分展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想象力和审美观。
其次,人面鱼纹彩陶盆的工艺技术也堪称精湛。
盆表面的人面鱼纹采用彩绘技术,颜色丰富,线条流畅。
特别是人面和鱼形的融合,以及各种图案的搭配,都充分展示了古代工艺师的精细工艺和精湛技艺。
此外,盆的烧制技术也十分先进,泥土经过高温烧制,变得坚硬且耐用,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再次,人面鱼纹彩陶盆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它代表了仰韶文化的特点和发展水平,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依据。
同时,它也是研究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生产技术的重要资料。
通过研究盆的设计和制作技术,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类的生活习惯、审美观念和工艺技术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然而,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艺术性和文化性。
它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社会影响。
首先,它是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瑰宝,代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高峰。
其次,它展示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向往。
人面鱼纹的形象寓意深远,被认为寓意着人类对丰收和富饶的祈求,以及对自然的敬畏和向往。
此外,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的影响力远及今日。
它不仅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高度成就。
同时,它也为中国艺术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在总结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的价值时,我们不仅应欣赏其精美的设计和工艺技术,更应重视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社会影响。
仰韶彩陶纹饰的深入探析
仰 韶 彩 陶是仰 韶 文 化 时期 出现 的 陶器 ,是仰 韶 文 化最 显 著 的
二 、仰 韶 彩陶 纹饰 的题 材 与 内容
仰 韶 彩 陶 的 出现 完全 是 因 为 功 能 , 无 论 是 陶 器 的造 型还 是 纹 饰 。 陶器 是 以土作 为 材质 进 行 的立 体造 型 , 这个 过 程就 是 要在 定 范 围 内获得 最大 限 度 的容 量 ,而 实 际彩 陶 的基 本 造型 圆 形来 源 于对 自然 形态 的模 拟 。 自然 界 中 的太 阳 、树干 、鸟 蛋等 都 是 圆 形 ,人类 接 触得 最 多 ,制作 方 便 、实 用方 便 ,圆就 成 了 陶器 的 主 要 造 型 。而彩 陶 的纹 饰 主要 是 出现 在 陶器 表 面 的装 饰 ,从 制 作工 艺 方 面来 讲 ,应 该是 现 有造 型 后有 纹 样 ,而 从欣 赏 角 度来 讲 ,造 型和 纹样 的 作用 是相 互 的 。装 饰 的纹 样增 加 了造 型的 美感 ,作 为 种装 饰 手段 ,纹样 只 是器 物 的增 加 美感 的方式 之 一 ,但 造 型却 决 定 了纹 样 出现 物质 条 件或 者 环境 ,或者 说 纹样 并 不 是单 纯 的在 器 物 表 面 进 行 的绘 画 ,纹 样 所 起 到 的 装 饰 作 用 要 结 合 器 物 的造 型 , 结合 当 时的 生存 环 境人 类 的认 知 能力 以及 审美 能 力来 共 同看 待 。所 以对 于仰 韶彩 陶 纹样 的题材 与 内容 的分析 还 要 结合 器物 的 造 型来 认识 。以下 对彩 陶纹 饰所 出现 的题材 进行 了大致 的 归类 。 1 巫术 与 图腾 . 仰 韶 文化 所 处 的新 石器 时代 生产 力低 下 , 人类 缺 乏相 应 的 生 存 能 力 ,生 存环 境恶 劣 , 导致 生 育率 与 生存 都 十 分低 下 。 同时对 自然环 境 的认 知 程度 十 分有 限,对 自然界 当中 的事 物 不 了解 ,对 自然 界 中出现 的一些 自然现 象 以及 一 些动 植 物产 生一 些幻 想 , 并 把 自己 的幻 想 当作 一种 真 实 ,把 一些 与 自己生 活 发生 联系 的 自然 物 与 自然 想象 当作 自己的祖 先 或者 保 护神 ,对 有利 于 自己生 存 的 事 物产 生一 种崇 拜 心理 , 2 动物 ( 、鸟 、蛙 ) . 鱼 鱼 纹 和 蛙 纹 ,造 型简 练 , 并 各 有特 征 。鱼 和 蛙 作 为 一种 多 子的 动物 ,代 表 的 是生 殖 的能 力 。原 始人 类 生 存环 境 恶劣 导 致 生 育 能 力低 下 ,人 类 的生 存 繁衍 是 他们 的愿 望 ,所 以他 们将 这 两 种 动 物 大量 运 用在 彩 陶器 物上 ,蕴含 了他们 对 与 生存 的 渴望 。对 于 蛙 ,原始 人 类 的认识 也 是 在不 断 发生 着变 化 ,对 于娃 的崇 拜 后 来 演 变 为 能够 驾驭 洪 水 、战 胜水 患 的神 力 无 比的 蛙 神 ,为 了 能够 增 强蛙神 驾驭 洪 水 的能 力 ,又 在蛙 神 身上 画上 越来 越 多得 腿 。 3 植物 . 植物 纹 样 的形象 有 的像 稻 麦 粒 ,有 的像 叶 子 ,有 的像 花 瓣 , 夸 张 与 抽 象 的手 法 很 浓 厚 ,并 且 熟 练 地 运 用 了对 称 与连 续 的 法
试论仰韶文化彩陶鱼纹和鸟纹从具象到抽象演变的内涵
试论仰韶文化彩陶鱼纹和鸟纹从具象到抽象演变的内涵作者:王平平王连连来源:《丝绸之路》2014年第22期[摘要]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鱼纹和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过程,具有历时久、传播远、影响深的特点,其实质是仰韶文化传播、融合、统一,以及促进仰韶文化时期原始先民大一统思想产生的过程。
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思想,深深地根植于遥远的仰韶文化时期。
[关键词]仰韶文化;彩陶;鱼纹;鸟纹[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22-0024-02新石器时代的一个主要特征是陶器的发明和使用,当制陶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和工艺条件的具备,彩陶便应运而生了。
我国是世界上制陶最早的地区之一,仰韶文化是我国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彩陶在世界彩陶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彩陶纹饰不仅给我们留下无尽的遐想,而且是我们研究仰韶文化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材料。
仰韶文化,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学惯例命名,以后经过我国考古工作者辛勤的发掘及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根据时间跨度和地域分布的不同,学界一般将仰韶文化划分为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两个重要发展阶段。
半坡类型彩陶以黑彩为主,也有红彩,描绘动物形象的纹饰有人面鱼纹、蛙纹、鸟纹、鹿纹和鱼纹等,一般画在盆和钵的里面;庙底沟类型彩陶以黑彩为主,少数兼用红彩,还出现了带白衣的彩陶,描绘动物形象的纹饰有蛙纹和鸟纹等,大都画在陶器的外表面。
迄今发现的半坡类型彩陶鱼纹和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不仅数量多,而且变化大,在所有动物纹饰中最具代表性。
关于半坡类型彩陶鱼纹和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多数学者认为是氏族部落图腾;有的学者持谨慎态度;有的学者则持反对意见,认为不是图腾。
要研究清楚半坡类型彩陶鱼纹和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的具体含义,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尚不知半坡类型彩陶鱼纹和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所表达的真实概念及意思。
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赏析
. .
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盆赏析
仰韶文化也被称之为"彩文化〞。
彩是指在器的、外壁上用含铁量较高的一种矿物质颜料绘制出各种花纹和图案。
彩的纹饰主要有两种:动物纹和不明意图的几何纹。
人面鱼纹盆是彩的代表作之一,画上的人面和鱼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只见人面戴着一尖顶饰物、圆圆的脸、三角形的鼻子,嘴上还衔着两条小鱼。
关于它的含意国外专家看法各异,有近三十种解释,其中较普遍的观点有三种:人面鱼纹是当时图腾崇拜的产物;是巫师作法时戴的面具,绘在器上的人面鱼纹那么是代替巫师主持祭祀活动的专用图案;当时人口增长率很低,人们希望像鱼一样繁衍子。
不管怎么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人和鱼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在人面鱼纹盆的底部还有两个小圆孔,这是干什么用的呢?原来,当时小孩的成活率不是很高,小孩夭折后,父母会把孩子的尸骨放到一个瓮中,再把这个盆扣到瓮的上面,并埋葬在房屋附近。
这两个小孔就是为了方便小孩的灵魂自由出入的,说明人们已经产生了灵魂不灭的观念。
-优选。
仰韶文化彩陶的分类和特点
仰韶文化彩陶的分类和特点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古代文化,主要分布在今天河南、陕西、湖北、安徽等地。
仰韶文化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艺术遗产之一,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陶器艺术的瑰宝之一。
仰韶文化彩陶主要分为黑陶、红陶、灰陶和彩陶四大类。
黑陶是仰韶文化彩陶的一种类型。
黑陶以其独特的工艺和表现形式而闻名,通常采用泥坯作为基材,经过高温烧制而成。
黑陶的特点是色泽深沉,质地坚硬,表面光滑细腻。
黑陶的造型多样,常见的有鼎、簋、瓶、罐等形状,同时也有雕刻精美的人物、动物和纹饰图案。
黑陶的纹饰多为线条交叉、波浪状、螺旋状等,形式简洁而富有动感。
红陶是仰韶文化彩陶的另一种类型。
红陶的特点是色泽鲜明,质地细腻。
红陶通常采用红色或橙红色的陶泥,经过高温烧制而成。
红陶的造型多样,常见的有盆、碗、盘、罐等形状。
红陶的纹饰主要以线条、点、圈等基本图案为主,同时也有一些雕刻精美的动植物形象。
红陶的纹饰简洁而富有装饰性,展示了仰韶文化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第三,灰陶是仰韶文化彩陶的又一种类型。
灰陶的特点是色泽灰暗,质地细腻。
灰陶通常采用灰色或灰黑色的陶泥,经过高温烧制而成。
灰陶的造型多样,常见的有壶、罐、盘、盆等形状。
灰陶的纹饰主要以线条、点、圈等基本图案为主,同时也有一些雕刻精美的动植物形象。
灰陶的纹饰简洁而朴实,展示了仰韶文化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崇尚。
彩陶是仰韶文化彩陶的一种特殊类型。
彩陶是在黑陶、红陶或灰陶的基础上进行彩绘而成。
彩陶的特点是色彩鲜艳,图案丰富多样。
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往往与生活密切相关,常见的有人物、动物、植物等形象,同时也有一些抽象的几何图案。
彩陶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体现了仰韶文化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艺术创造力。
总的来说,仰韶文化彩陶以其独特的工艺和表现形式展示了仰韶文化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不同类型的彩陶都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和魅力,共同构成了仰韶文化彩陶的丰富多样性。
这些彩陶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为我们研究古代社会、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仰韶文化彩陶意义
仰韶文化彩陶意义
仰韶文化彩陶的意义有:
1.具有审美价值:仰韶文化彩陶上的图案和色彩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能够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2.反映仰韶人对于自然界的认知和崇拜:在仰韶文化的彩陶器具上,鱼、蛙、鸟、花等自然界的图案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
3.体现仰韶文化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彩陶器具上,仰韶人还绘有各种与自然相关的场景和情节,这些画面不仅表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更反映了人们对于自然的崇尚和依恋。
4.是仰韶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彩陶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众 文 艺135摘要: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构图精巧合理,纹彩绚丽多变,与优美的器物造型相结合,在原始艺术中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境地,成为中国原始艺术创作的范例。
而本文将对彩陶纹饰作深入探析关键词:仰韶彩陶文化;纹饰;艺术法则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B一、仰韶彩陶的发现仰韶彩陶是仰韶文化时期出现的陶器,是仰韶文化最显著的特征。
仰韶文化出现在距今大约5000-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由于最早发现是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故将其称为仰韶文化。
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红色,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先进水平,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
二、仰韶彩陶纹饰的题材与内容仰韶彩陶的出现完全是因为功能,无论是陶器的造型还是纹饰。
陶器是以土作为材质进行的立体造型,这个过程就是要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大限度的容量,而实际彩陶的基本造型圆形来源于对自然形态的模拟。
自然界中的太阳、树干、鸟蛋等都是圆形,人类接触得最多,制作方便、实用方便,圆就成了陶器的主要造型。
而彩陶的纹饰主要是出现在陶器表面的装饰,从制作工艺方面来讲,应该是现有造型后有纹样,而从欣赏角度来讲,造型和纹样的作用是相互的。
装饰的纹样增加了造型的美感,作为一种装饰手段,纹样只是器物的增加美感的方式之一,但造型却决定了纹样出现物质条件或者环境,或者说纹样并不是单纯的在器物表面进行的绘画,纹样所起到的装饰作用要结合器物的造型,结合当时的生存环境人类的认知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来共同看待。
所以对于仰韶彩陶纹样的题材与内容的分析还要结合器物的造型来认识。
以下对彩陶纹饰所出现的题材进行了大致的归类。
1.巫术与图腾仰韶文化所处的新石器时代生产力低下,人类缺乏相应的生存能力,生存环境恶劣,导致生育率与生存都十分低下。
同时对自然环境的认知程度十分有限,对自然界当中的事物不了解,对自然界中出现的一些自然现象以及一些动植物产生一些幻想,并把自己的幻想当作一种真实,把一些与自己生活发生联系的自然物与自然想象当作自己的祖先或者保护神,对有利于自己生存的事物产生一种崇拜心理,2.动物(鱼、鸟、蛙)鱼纹和蛙纹,造型简练,并各有特征。
鱼和蛙作为一种多子的动物,代表的是生殖的能力。
原始人类生存环境恶劣导致生育能力低下,人类的生存繁衍是他们的愿望,所以他们将这两种动物大量运用在彩陶器物上,蕴含了他们对与生存的渴望。
对于蛙,原始人类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对于娃的崇拜后来演变为能够驾驭洪水、战胜水患的神力无比的蛙神,为了能够增强蛙神驾驭洪水的能力,又在蛙神身上画上越来越多得腿。
3.植物植物纹样的形象有的像稻麦粒,有的像叶子,有的像花瓣,夸张与抽象的手法很浓厚,并且熟练地运用了对称与连续的法则,表现了重复、条理、节奏等美的形式。
花卉、果实的植物主题所反映的是彩陶纹样生殖的基本主题。
生命短暂,生育存活是原始人类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在纹样当中会出鱼和蛙这样多子高产的动物,同时花卉、果实乃至种子反映的都是同一个思想,4.几何形彩陶纹样的图案有大量的几何纹样,是早期陶器中编织物纹印及渔网、水涡、树叶等图案的延续和变化。
也有动物演变而成的鱼纹演化成直线几何纹,鸟纹演化成螺旋纹),蛙纹演化成波浪纹。
这些几何纹样熟练地运用了点、线和大小、黑白、疏密的层次关系,富有变化,表现出有节奏的运动感和韵律感。
三、仰韶彩陶纹饰的特点1.简练却富有情趣原始人类并没有像现代人一样,在创作过程中注重点线面等要素的组合,但在彩陶纹饰中却恰恰成了重要的组成要素。
点、线、面的出现都是原始人类对自然物象的凝练,是原始人类情感的抽象表达。
彩陶纹饰的图案是源于自然的,他们将自然物象经过自己情感抽象化,或者说这些图案就是他们情感外化的符号。
彩陶纹饰的造型基本元素为点、线、面。
彩陶纹饰无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几乎都与自然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是原始人类在大自然中生活的真实感受。
河水的波浪及漩涡形成的曲线的波纹线条及漩涡线条,对花朵的观察形成的花瓣纹,及对花瓣进行的进一步抽象形成的二方连续图案。
原始人类没有文字却用这些抽象化的特殊符号表达自己对生命与自然的强烈情感。
他们用线条表现出的纹饰图案简练而富有情趣,显得拙稚而又质朴。
2.纹样与器形的完美结合在原始社会的生活环境中,所接触到的各种物质的形态是以各种圆形为最多,果实、树干、鸟卵、太阳、月亮等,必然在原始社会人们思想上留下印象。
在进行造物活动中自然会流露出来,制作出各种以圆形为基本形的陶瓷造型来。
彩陶装饰纹样的部位是由彩陶的造型决定的,彩陶造型的大腹小底或大口小底。
在使用的时候,这种小底收足的器皿,便于捧拿移动。
原始社会还没有桌子,器皿都是放在地上的,纹样总是装饰在视觉最容易接触到的部位,主题花纹装饰在彩陶壶和罐的肩部和上腹部彩陶盆和钵的内表面部分,次要花纹装饰在不大显眼的位置,既方便了观赏,又减少了不必要的纹样绘制。
放在地上观看是从侧上方进行的,因此腹部以下常常没有纹样装饰,形成了松、紧,疏、密对比,这和以满为美的装饰是不同的,是符合装饰规律和原则的。
3.丰富的想象力彩陶纹饰既有装饰性,又有象征意义,仰韶时期的彩陶纹饰显示着原始先民对自然物象的崇拜和观物取向的方法,反映着他们力图掌握自然物象特征的执著。
纹饰中创作者借助于线的勾勒追求美的目的。
彩陶纹饰图式丰满圆润、飞动流畅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人的精神的健康乐观、奋发向上。
或直或弧,或疏或密,或静或动的线条,反映的时创作者的自由创造的精神。
彩陶纹饰中的“人面鱼纹”和“鹤鱼石斧”图,都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典型图式。
前者是人面与鱼纹组合,后者是鹤、鱼与石斧的组合。
他们打破了事物的真实状态,按照创造者的心理需要,重新组合了表现对象,创造了一种从来不存在的艺术真实。
“原始先人用他们自己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了他们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和对世界的艺术把握方式,经过组合变形而表达较为复杂的意蕴,是原始先民已经意识到的一种表达方式。
4.纹饰从写实到写意的抽象过程仰韶文化时期彩陶纹饰的发展也经历了几个时期,大体上讲经历了一个由写实向抽象转变的过程。
半坡时期的彩纹,分象生性花纹和图案花纹两类。
象生性花纹主要有人面形纹、鱼纹、鹿仰韶彩陶纹饰的深入探析申洋 (河南工程学院艺术设计系 河南 郑州 450000)艺术与人文大 众 文 艺大136摘要:壮锦承载和演绎着壮族的民族文化、情感价值和审美感受。
90年代以来,壮锦整体上呈现了式微的态势,其传承母体、传承者和传承方式都发生了变更,壮锦的保护工作被纳入了政府、学界、商家和传承者的框架之中。
关键词:壮锦;传承;保护岭南织锦技艺的文化因子可溯源于汉代,后经漫长的历史传承与发展,壮锦逐渐成为壮族具有标志性的文化事项。
当下,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语境中,壮锦整体上呈现了式微的态势。
因此,反思壮锦的衍生历程、探究壮锦传承困境和提出壮锦保护思路,将成为理解壮锦文化事项的有效途径。
一、壮锦的历史溯源壮族生息于岭南,起源于百越族群中的西瓯、骆越支系,经长久历史发展,形成了多元的文化形貌,创造了璀璨的文化艺术。
壮锦即为其中代表。
班固在《后汉书•南蛮记》记载广西的少数民族在汉代便能织出五彩斑斓的“斑布”。
据此可以推断,广西少数民族的织锦技艺在进入各种汉文典籍文献之前早已出现,至少不晚于汉代。
魏晋南北朝至唐代,随着中原汉民族织锦技艺和桑蚕养殖技术向西南地区的传播,广西的织锦技艺飞速发展。
唐代李延寿在《北史﹒僚传》便记载曰:“僚人能为细布,色致鲜净。
”宋元时期是壮锦发展的重要时期,广西少数民族的织锦技艺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真正的壮锦开始出现。
宋代的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志蛮》中记载广西蛮人“椎髻跣足,或着木屐,衣青花斑布。
”元代费著在《蜀锦谱》中记载北宋元丰年间吕大防在四川成都设置锦院时,所织之物即有广西锦,其图案多样,色彩佳丽。
明清时期,壮锦进入发展繁荣时期。
壮锦不仅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优良的品质成为皇室贡品,而且成为壮族民众普遍享用之物。
明代顾炎武在其所著的《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男女服衣皆尚青,蜡点花斑,式颇华,但领袖用无色绒线绣花于上。
”及至清代,关于壮锦的记载颇多。
清代的沈日霖在《粤西琐记》记载:“壮妇手艺颇工,染丝织锦,五彩斑斓,与缂丝无异,可为裀褥,凡贵官富商,莫不购之。
”清光绪年间《归顺直隶州志》载:“土锦以丝杂锦织之,五彩斑斓,葳蕤陆离,真杜诗之海图波澜,天吴紫凤也。
”清乾隆年间《柳州府志》记载:“壮锦各州县出,壮人爱彩,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无色绒线杂以织,如花鸟状,远观颇工巧炫丽,近视则觉粗粝,壮人贵之。
”壮锦流行的程度和工艺的高超可见一斑。
民国时期,壮锦文化在民间进一步发展。
民国《武鸣县志》记载了壮锦与壮人婚俗等日常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诗云:“百辆将来锦段鲜,画堂萧鼓正喧阗;黑箱未必多男祝,一幅花巾早挂肩。
”20世纪50年代,靖西、忻城、宾阳等壮锦相对发达的地区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成立了壮锦生产合作社。
壮锦文化的现代变迁开始发生。
80年代,由于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壮锦出现了短暂的辉煌,壮锦的产品种类、生产规模及影响等不断扩大。
如自治区曾多次拨款给忻城壮锦厂,扶助其革新设备,扩大生产能力而在民间,织锦之声也不绝于耳。
及至90年代,壮锦文化开始衰落。
从以上对壮锦文化的追溯,我们不仅清晰的看出壮锦文化的发展和嬗变历程,而且可以了解到壮锦文化的内涵。
其一,壮锦与壮族民众的婚姻、服饰等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民俗的特质。
其二,壮锦被壮锦民众所珍视,凸显了壮族民众的情感价值。
其三,壮锦工艺精巧、图案炫丽,富有审美特质。
尽管壮锦文化流风已逝,但它对于壮族文化记忆的延续,对于壮族民众情感的维系,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织锦技艺的贡献,都彰显了其现代价值。
二、壮锦的传承现状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短暂的发展辉煌后,壮锦文化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昔日在红水河流域和左右江流域普遍盛行的壮锦文化传承现状不容乐观,正在从现实中慢慢的消逝。
(一)作为传承母体社区的解体“地区社会或其内部的复数社区,可被理解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民间传承得以滋生、扎根和延续的社会土壤、基本条件和传承母体。
”〔1〕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作为传承母体的社区;传承母体的社区一旦解体,文化传承就会出现危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和现代化犹如打开的“潘多拉的盒子”,各民族的基层社区遭遇了被消解的命运,其文化的存续也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地理位置边缘和文化处于边缘的壮族同样也无法幸免。
壮锦的传承与发展谭莹 (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1)纹等动物形象,其中以鱼纹的数量多,变化大,形象也逼真,其组合有单体和复体两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