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二战及冷战期间美国对苏联的战术
冷战时期:美苏对抗与核威慑
![冷战时期:美苏对抗与核威慑](https://img.taocdn.com/s3/m/8a65bdaf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dd.png)
冷战时期:美苏对抗与核威慑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对抗的历史是世界政治与军事格局中的重要章节。
这段历史从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开始,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的1991年。
在这段时间里,美国与苏联之间的紧张对抗呈现出军备竞赛、地缘政治斗争以及核威慑等多个方面。
1. 美苏军备竞赛冷战时期的美苏两国之间,军备竞赛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双方都试图通过军事技术和军事力量的发展来确保自身安全和影响力的扩张。
这种军备竞赛在核武器领域尤为明显。
1949年,苏联成功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使世界进入了核时代。
紧接着,美国也在1952年进行了首次核试验。
此后,两国相继进行了多次核试验,不断提升核武器的技术水平和威力。
军备竞赛的结果是,美苏核武库的规模迅速扩大,核武器的威胁也日益加剧。
2. 地缘政治斗争除了军备竞赛外,美苏之间的对抗还表现在地缘政治斗争中。
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在全球范围内都试图通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势力范围。
这种扩张努力导致了苏联与美国的意识形态斗争,以及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干预。
美苏之间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等热点地区上的对立与冲突都是地缘政治斗争的一部分。
3. 核威慑在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对抗的核心问题是核威慑。
核威慑是指通过显示和威胁对方使用核武器来阻止对方的攻击,从而维护自己的国家安全。
美国与苏联的核威慑策略是基于“相互保证毁灭”原则的。
双方明白一旦发动核战争,将对全球造成毁灭性后果,因此在核武器问题上,尽量避免直接的冲突。
这种相互威慑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美苏关系,避免了大规模的战争爆发。
4. 变革与解冻1980年代后期,冷战局势经历了一系列变革。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改革和开放的理念,通过削减军备和寻求与西方国家的合作,试图解冻冷战局势。
这一新思维对美苏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
两国领导人在多次峰会上开始进行核军控和裁军的谈判,并签署了若干消减核武器和军事力量的协议。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https://img.taocdn.com/s3/m/2286fc70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bc.png)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冷战是二战结束后美国与苏联之间的一场长期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
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各个领域进行了激烈的角逐与较量。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冷战时期美苏对抗的特点和影响。
一、政治对抗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政治对抗主要体现在对立的意识形态和国际政治领域的争夺。
美国以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为核心,苏联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念为基础,两个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巨大的分歧。
这种对立使得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经常产生冲突和对抗。
两国在冷战时期通过制定一系列反对对方的政策来展开较量。
美国实行了所谓的“遏制政策”,试图阻止苏联在国际事务中的扩张。
而苏联则通过支持各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和进行政治援助,试图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这种政治对抗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不稳定和冲突。
二、经济竞争冷战时期,美苏的经济竞争主要体现在军事开支、科技研发和经济援助等方面。
为了保持军事优势,美苏两国都在巨额的军事开支上投入了大量的资源。
双方在军事技术和军事装备的发展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致力于获取军事上的优势。
此外,美苏两国还通过援助和经济合作来争夺世界各地的影响力。
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向欧洲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以确保这些国家不会倒向苏联。
而苏联则通过提供援助和建设项目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这种经济竞争给两国的关系带来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三、文化角逐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文化领域上也进行了激烈的角逐。
美国通过文化输出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试图传播其资本主义和民主主义价值观。
好莱坞电影、摇滚音乐和美国流行文化等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苏联则通过对外宣传和艺术创作来传播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念。
苏联电影、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也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文化角逐不仅是两国在意识形态上的对抗,也是两国在国际影响力上的竞争。
通过文化传媒的影响力,美苏两国试图在国际事务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和认同。
四、科技竞赛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科技竞赛也是非常激烈的。
苏联冷战时期与美国的对抗
![苏联冷战时期与美国的对抗](https://img.taocdn.com/s3/m/d5d27918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b0.png)
苏联冷战时期与美国的对抗冷战是二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之间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对抗。
这场对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后欧洲的重建过程中,随着苏联力量的增长和美国对世界事务的主导地位,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
本文将探讨苏联冷战时期与美国的对抗,包括各自的外交政策、军备竞赛以及对抗的战略局势。
一、外交政策对比苏联和美国在冷战时期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外交政策。
苏联采取的是扩张主义政策,试图通过援助共产主义国家来扩大自身的势力范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将其置于社会主义阵营之中。
这种做法引起了美国的警惕和反对,因为它直接侵犯了美国对欧洲地区的影响力。
相对而言,美国采取了遏制政策,旨在限制苏联的扩张和影响力。
美国推行的马歇尔计划,通过向战后欧洲提供经济援助,既有助于恢复战争带来的破坏,又能够稳定欧洲的政治局势,并且削弱了苏联的影响力。
此外,美国还发起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旨在通过军事联盟来对抗苏联及其盟友。
二、军备竞赛与核威慑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冷战期间,发生了一场空前激烈的军备竞赛。
两个国家都不断增加其军事力量,并且努力开发和制造更先进的武器。
这种军备竞赛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军事对抗,并给全世界带来了持续的紧张局势。
核武器的发展成为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核心竞争领域。
苏联在1949年成功进行了首次核试验,这标志着其进入了核武器俱乐部。
之后,苏联和美国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核武器生产,并通过核试验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威慑能力。
双方通过这种相互威慑的状态,形成了“相互确保毁灭”(MAD)的局面,认识到任何一方对另一方使用核武器将导致双方毁灭,从而保持了相对的和平。
三、对抗的战略局势苏联冷战时期与美国的对抗主要体现在战略层面。
苏联采取了全球革命战略,试图通过援助和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革命运动来推动全球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苏联支持的古巴革命、越南战争以及其他地区的反殖民主义运动对于美国而言,是一种威胁和挑战。
相反,美国采取了遏制政策,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一系列军事基地。
冷战期间的美苏两大超级大国对抗
![冷战期间的美苏两大超级大国对抗](https://img.taocdn.com/s3/m/adf22caf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33.png)
冷战期间的美苏两大超级大国对抗冷战是二战后的一段历史时期,以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抗为核心。
这场对抗不仅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文化、科技和体育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冷战期间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对抗。
一、政治对抗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政治对抗是最为明显的。
两国代表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美国主张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而苏联则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这两种政治体系的对立导致了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分歧和冲突。
例如,古巴导弹危机就是冷战期间美苏政治对抗的一个典型例子。
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威胁到了美国的国家安全。
美国总统肯尼迪采取了坚决的立场,并最终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了这一危机。
二、经济对抗经济对抗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超级大国之间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美国和苏联都试图通过经济手段来加强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
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等援助措施,帮助欧洲国家重建经济,以此来遏制苏联的扩张。
苏联则通过计划经济和国家垄断,迅速发展了自己的工业和军事实力。
两国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一场经济竞争,争夺资源和市场。
三、军事对抗冷战期间,美苏两国之间的军事对抗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
两国都在不断扩充自己的军事力量,并试图通过核武器来威慑对方。
核军备竞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危险的局势之一。
美国和苏联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核试验,并在全球范围内部署了核导弹。
这种军事对抗给世界带来了长期的不安全感,也导致了对核战争的担忧。
四、文化对抗冷战期间,美苏两国之间的文化对抗也非常激烈。
两国都试图通过文化输出来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摇滚音乐和迪斯尼乐园等文化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享有极高的声誉。
苏联也通过文学、电影和艺术等方式来宣传自己的社会主义理念。
这种文化对抗不仅是两国之间的较量,也是两种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较量。
五、科技对抗冷战期间,美苏两国之间的科技对抗也非常激烈。
两国都在努力推动科技发展,以此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和竞争力。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https://img.taocdn.com/s3/m/999e8869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bd.png)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在二十世纪的后半叶,冷战成为了国际社会的一大主题。
两个统治着全球政治舞台的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对抗。
这场持续几十年的冷战对两国以及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介绍其起因、表现和影响。
一、起因冷战的起因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战后格局重建。
在战后会议上,美国和苏联虽然是抗纳粹的盟友,但两者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存在着根本的分歧。
美国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而苏联则推崇社会主义体制。
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对立,以及两国间的战略利益冲突,为冷战埋下了伏笔。
二、表现1.军备竞赛美苏之间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武器的研发和扩散。
两国相互威胁利用核武器对抗,这使得全球陷入了核战争的阴影之下。
2.同盟体系形成美国领导了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苏联则发起了华沙条约组织。
这两个军事同盟迅速形成,并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影响力。
3.间谍活动冷战时期,美苏之间进行了大规模的间谍活动。
双方争相搜集对方情报,并试图渗透对方国家的政府机构和军事系统。
4.地区冲突美苏两国在全球范围内支持各自的盟友进行地区冲突。
例如,苏联出兵援助越南,而美国则在朝鲜战争中支持南韩。
三、影响1.全球分割美苏之间的对抗导致了全球的分割,形成了两个阵营。
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被迫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导致了国际关系的极度紧张和复杂。
2.科技竞争为了在军备和科技领域保持优势,美苏两国进行了激烈的竞争。
这种竞争催生了许多科技创新,如航天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
3.经济影响冷战期间,美苏两国之间展开了经济上的竞争。
为了争夺国际市场份额和地缘政治的影响力,双方都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和贸易支持。
4.威慑战略冷战时期,美苏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威慑的状态。
双方通过保持军事实力的平衡,试图避免直接冲突并保持相对平稳的局势。
总结: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成为二十世纪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
![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https://img.taocdn.com/s3/m/d7b902ee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2b.png)
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在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作为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是世界政治舞台上备受关注的焦点。
这场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对抗,不仅左右着国际形势的演变,也对两国及其盟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核武器竞赛、军备竞赛和间谍战等方面,来探讨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
冷战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后的欧洲战场以及美苏两国在事后的事态展开。
由于各自意识形态和战术目标的差异,美国和苏联迅速成为敌对势力。
此时,世界的格局也从此奠定,后来被称为“东西方阵营”的两大集团形成。
冷战的核心竞争领域主要集中在核武器的研发和军备竞赛上。
核武器的竞赛是冷战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冷战初期,美国拥有世界上唯一的核武器,并试图通过核威慑来压制苏联的扩张。
然而,苏联并不甘落后,不久之后也成功研发出核武器,从而打破了美国的垄断地位。
双方随后展开了激烈的核武器研发竞赛,不断提升核威慑力量。
这种相互威胁的状态,使得世界陷入了恐怖与不确定的境地。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紧张的核武器对抗,极大地增加了全球范围的战争爆发的风险,给人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除了核武器竞赛外,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还表现为军备竞赛。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相互增加军备投入,发展军事科技,以保持和加强自身的军事实力。
军备竞赛不仅导致双方在军事技术上不断创新,也给两国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特别是在科技领域,美苏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竞争,努力争夺科技领先地位,以在任何军事对抗中都能占据优势。
这种军备竞赛使得美苏两国之间的对抗进一步升级,也对其他国家的安全形势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与核武器竞赛和军备竞赛相辅相成的是间谍战。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积极开展间谍活动,以获取对方的军事和政治情报,并试图干预对方国内政治格局。
这种间谍活动不仅体现了双方对对方的深度关注,也加剧了双方之间的紧张对抗。
从谢尔盖·斯科尔帕尔到麦卡锡主义,从对方的大使馆内部安插间谍到军事单位的间谍行动,冷战时期的间谍战使双方的对抗更加复杂和火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苏的前术与后术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苏的前术与后术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8597e1c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45.png)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苏的前术与后术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堪称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在这场战争中,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地位不断地上升,并最终成为世界超级大国。
本文将分析美苏在这场战争中的前术和后术,以及这些影响对世界的重大意义。
一、前术分析1.美国的前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战略主要是公开援助和中立政策。
随着战争的进展,美国开始对英国和苏联进行了实质性的援助,包括军事物资和经济支持。
然而,美国在盟军中的地位较“低”,并且直到日本攻击珍珠港之后才正式介入战争。
美国在战争初期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武器装备上。
具体来说,美国在陆地上得到了威胁很大的德国装甲部队的冲击,而美国的坦克和反坦克炮的装备则远远不够。
2.苏联的前术苏联的前术主要是保护自己,同时帮助那些与德国交战的盟友。
苏联的主要军事战略是集中优势力量进行预先考虑到的进攻,以此来摧毁德国入侵苏联的计划。
苏联在战争初期遭受了德国的强烈打击,但苏联的人民和领导人都显示出了出类拔萃的坚韧和毅力。
在亲身经历和受伤之后,苏联终于恢复了强大的力量,并开始在东欧和德国本土进行进攻,最终打败了纳粹德国。
二、后术分析1.美国的后术美国占领了日本和德国,并成为了二战胜利的领军人物。
美国大幅度扩大了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影响,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美国也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扶持了其他国家,以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经济和政治体系。
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并影响着全球的经济和政治。
2.苏联的后术苏联在战争期间失去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但苏联的领导人和人民很快就展示了自己的恢复能力。
苏联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发挥影响力,并与美国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
苏联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产品和资源贸易,也使得它成为全球重要的力量之一。
三、结论尽管美国和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受到了很大的创伤,但它们的前术和后术都展示了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强大的恢复力。
最终,美国和苏联都成为了超级大国,并且影响了全球的政治和经济体系。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与竞赛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与竞赛](https://img.taocdn.com/s3/m/d24454d9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9f.png)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与竞赛在 20 世纪的历史长河中,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与竞赛无疑是一段影响深远的篇章。
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从战时的盟友迅速转变为竞争对手,展开了一场全方位、长时间的激烈对抗与竞赛。
政治上,美苏两国秉持着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理念。
美国倡导资本主义和自由民主制度,而苏联则推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这种意识形态的对立成为了双方对抗的根源之一。
双方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势力范围,通过支持各自的盟友和干预他国事务来扩大自身影响力。
例如,在欧洲,美国通过建立北约组织来对抗苏联及其主导的华约组织。
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美苏也在众多国家和地区展开了激烈的政治博弈。
经济方面,美苏之间的竞赛也十分激烈。
美国凭借其在二战中积累的强大经济实力,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主导了全球经济秩序。
同时,美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创新能力也使其在工业、农业、金融等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苏联则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在短时间内,苏联的经济取得了显著成就,尤其是在航天、军工等领域与美国不相上下。
然而,长期来看,苏联的经济结构失衡,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为其日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军事领域的对抗更是冷战的核心内容。
美苏两国展开了疯狂的军备竞赛,投入大量资源用于研发核武器、导弹、潜艇等先进武器装备。
双方不断增加核武器的数量和威力,形成了所谓的“核恐怖平衡”。
这种军备竞赛不仅给两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也让世界处于核战争的阴影之下。
此外,双方还在常规军事力量的建设上展开竞争,不断提升军队的现代化水平和作战能力。
太空竞赛是美苏冷战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苏联率先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 1 号”,这一事件震惊了世界,也让美国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此后,美苏在太空探索领域展开了激烈角逐,包括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项目。
美国最终成功实现了阿波罗登月计划,在太空竞赛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与全球霸权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与全球霸权](https://img.taocdn.com/s3/m/2a8d776b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20.png)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与全球霸权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是二战结束后的一场持续了四十多年的全球影响力较量。
美国和苏联这两个主要超级大国展开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的角逐,并试图争夺全球霸权地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与全球霸权。
一、政治对抗在冷战期间,美国与苏联之间的政治对抗是最突出的。
美国奉行反共主义政策,试图将自己的意识形态推广到全球范围内,并发起了一系列遏制苏联的政策。
例如,美国领导下的北约在欧洲建立了一个防止苏联扩张的军事同盟体系。
而苏联则通过建立社会主义阵营、援助“亲苏”政权等方式,努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这种政治对抗导致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和分裂,双方势力范围的划分也成为整个冷战时期的核心争议之一。
二、军事角逐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军事领域展开激烈的角逐。
双方都大规模地发展和研制了核武器,形成了核威慑的格局。
同时,美苏两国还进行了大量的常规武装力量建设,包括陆军、海军和空军的发展。
他们追求在武器装备和军力投射方面的技术优势,力图在全球范围内保持战略平衡。
这种军事角逐不仅导致了军备竞赛的加剧,也加深了全球军事对抗的风险。
三、经济竞争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也在经济领域上进行了竞争。
美国通过提出自由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模式,试图引领全球经济发展。
与此相对,苏联通过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推广,试图影响和引导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
然而,在经济方面,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取得了更大的成功,最终导致苏联在1989年崩溃。
四、影响全球霸权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实际上是争夺全球霸权的竞争过程。
美国作为二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通过其庞大的经济实力、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试图建立自己的全球霸权地位。
而苏联则试图通过对其势力范围的扩张和意识形态的传播,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
然而,随着冷战进一步发展,苏联在经济和政治层面的困境逐渐暴露出来,最终导致其崩溃,美国则成为了唯一的全球超级大国。
总结起来,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与全球霸权紧密相关。
美国冷战时期与苏联的对抗
![美国冷战时期与苏联的对抗](https://img.taocdn.com/s3/m/ea3fecb5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4a.png)
美国冷战时期与苏联的对抗冷战期间,美国与苏联之间的对抗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地缘政治事件之一。
这场冷战的对抗持续了几十年,造成了世界格局的极大改变。
本文将探讨美国冷战时期与苏联的对抗,并分析其对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影响。
一、冷战爆发的原因冷战的爆发源于二战后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意识形态、领土野心和全球影响力的对立。
美国代表自由民主的资本主义制度,强调市场经济和个人自由;苏联则代表社会主义制度,强调计划经济和集体主义。
双方意识形态的差异导致了彼此间对立的立场。
二、冷战的代表性事件1. 我们政策:冷战初期,美国采取了遏制政策,即“我们政策”。
这一政策旨在阻止苏联在欧洲和其他地区的扩张,通过集体安全体系(如北约)和美援计划(如马歇尔计划)来支持欧洲国家,并提供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
2. 反应主义:苏联则采取了自己的反应主义政策,通过与周边东欧国家建立卫星国来保护其边境安全,并试图通过军事手段改变世界格局。
例如,苏联在1949年成功进行了原子弹试验,提高了自己的国际地位。
3.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这成为冷战期间最严重的危机之一。
美国施加了经济封锁,并通过外交手段达成了解决方案,避免了核战争的爆发。
4. 雷根政府的军备竞赛:20世纪80年代,美国总统雷根推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军备竞赛,加剧了美苏之间的紧张关系。
双方在核武器、导弹防御系统和军事技术领域进行了巨额投资,这加剧了世界的不稳定。
三、冷战对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影响1. 全球政治: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成为两个超级大国的代表,他们的竞争和对抗导致了世界格局的分裂。
全球范围内的国家被迫在美苏两个阵营之间进行选择,并成为它们之间的地缘政治棋子。
2. 经济影响:冷战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苏两国之间进行了技术和经济上的竞争,这导致了科技和工业领域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两个超级大国的敌对态势也导致了各种形式的经济制裁和贸易限制。
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
![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https://img.taocdn.com/s3/m/97792954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01.png)
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冷战是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之间的一场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
从1945年到1991年,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引发了许多局部冲突和竞争,但幸好没有直接爆发全面战争。
本文将探讨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的不同方面。
一、意识形态对立在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
美国推崇个人自由、私有财产和民主制度,而苏联则主张集体主义、国有财产和单一党制。
这种意识形态的对立导致了两个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系统上的冲突。
二、核武器竞赛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核武器竞赛使得全世界都生活在核战争爆发的阴影之下。
两个国家在核武器技术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致力于提高武器的威力和射程。
这种核威慑使得两个国家之间的冲突变得更加危险和不可预测。
三、武装冲突的代理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世界各地利用代理人进行武装冲突和冲突介入。
美国支持西方国家和亲西方政权,而苏联则资助社会主义和亲苏政权。
这些代理人战争在越南、朝鲜、阿富汗和尼加拉瓜等地引发了激烈的冲突,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破坏。
四、间谍活动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间谍活动达到了空前的高潮。
双方设法渗透对方的政府、军队和情报机构,以获取对方的机密信息并进行秘密行动。
著名的间谍事件,如美国的凯西案和苏联的美国间谍内森·哈利登,进一步增加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
五、竞争与合作尽管美苏两大国在冷战期间是核心对手,但他们之间也存在一些合作与竞争。
其中之一是太空竞赛,两国都试图证明自己在科技领域的优势。
另一个是战略武器限制谈判,例如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甘迺迪之间的古巴导弹危机后,双方开始进行重要的军备控制和裁军会谈。
结论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两国之间存在意识形态的冲突,核武器竞赛,代理人战争,间谍活动等问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合作与竞争。
冷战的结束标志着全球政治格局的重塑,为后来的国际关系和全球经济合作奠定了基础。
二战后的冷战美苏两强对抗
![二战后的冷战美苏两强对抗](https://img.taocdn.com/s3/m/26cd403a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4f.png)
二战后的冷战美苏两强对抗冷战是指二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对抗和竞争。
这场冲突持续了数十年,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冷战美苏两强对抗。
一、政治上的对抗在二战后不久,美苏两国在政治上就开始了明显的对抗。
苏联推行共产主义的扩张政策,试图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社会主义,而美国则以资本主义为基础,积极阻止苏联的扩张,并试图在国际社会上争取更多的盟友。
这导致了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对立态势。
二、经济上的竞争冷战期间的美苏两国也在经济上进行了剧烈的竞争。
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等援助计划,积极支持欧洲国家的经济重建,以遏制苏联在欧洲的影响力。
苏联则通过实行计划经济,加强其军事实力,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来巩固其地位。
这种经济上的竞争极大地刺激了两国之间的对抗。
三、军事上的竞争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之间的军事对抗也是激烈的。
两国相继研发了核武器,导致了核武器的大规模扩散。
同时,两国还进行了军备竞赛,争夺军事技术和军事基地的建设。
美苏两国之间的军事对抗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给世界带来了严重的安全威胁。
四、全球影响力的争夺冷战期间,美苏两国还通过支持各种政权来争夺全球的影响力。
美国支持了许多西方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加强了西方的阵营。
苏联则通过支持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争取这些国家的支持。
两国之间的这种竞争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
五、冷战的结束与后果冷战在1989年的柏林墙倒塌后才结束。
苏联的解体使得美国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更大的霸权地位。
冷战的结束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
然而,冷战给世界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浪费和安全隐患,其后果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的世界。
总结:冷战美苏两强对抗是二战后世界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这两种制度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对抗与竞争使得全球局势紧张,世界分为两个阵营。
冷战的结束为美国带来了更大的霸权地位,但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安全隐患。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与竞争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与竞争](https://img.taocdn.com/s3/m/80101cc3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35.png)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与竞争冷战是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之间的一场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对抗。
这场对抗持续了数十年,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美国和苏联在多个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包括军备竞赛、科技竞争和外交斗争等。
本文将探讨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以及相应竞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一、军备竞赛在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进行了剧烈的军备竞赛。
两国竞相发展核武器和导弹技术,试图在军事上取得优势。
这场军备竞赛不仅加剧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还对全球和平产生了严重威胁。
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也导致其他国家加入到这场竞争中,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种紧张的军事氛围。
二、科技竞争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科技竞争异常激烈。
双方在太空探索、军事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领域展开了角逐。
苏联于1957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这一事件震动了美国,也标志着太空竞赛的开始。
此后,美国和苏联相继派遣宇航员登陆月球,并在太空技术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三、外交斗争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也在外交战场上展开了激烈的较量。
两国通过支持不同的阵营和国家来争夺影响力。
美国主导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而苏联则领导了华沙条约组织。
双方支持的盟友之间的冲突经常发生,例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
在全球范围内,美苏之间的竞争和对抗也导致了一系列的局部冲突和军事干涉。
四、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与竞争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场对抗导致了世界的二分,东西方两个阵营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立。
冷战使得世界形成了两个大国的相互牵制格局。
其次,美苏之间的竞争也在科技、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正面影响。
科技竞赛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如太空探索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两国在经济领域的竞争也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全球贸易的增加。
最后,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也给全球带来了一系列的冲突和危机。
例如,古巴导弹危机使全球处于核战争的边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也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伤亡。
二战期间美国与苏联的战略博弈
![二战期间美国与苏联的战略博弈](https://img.taocdn.com/s3/m/f5ef8a1f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aa.png)
二战期间美国与苏联的战略博弈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袭击珍珠港后,美国决定参加二战。
在此前,美国对于国际关系的战略选择已经在逐步转变,远离孤立主义转向对外干预。
而在战争中,苏联与美国成为联盟,但不寻常的是,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战略博弈。
在本文中,将探讨和分析二战期间美国与苏联的战略博弈以及其影响因素。
一、战略博弈美国与苏联是在二战期间结成联盟的。
在战争初期,美国政府表示支持苏联,以建立更广泛的反法西斯主义联盟为目标,而苏联也认为这段时期是两国关系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是美苏关系的转折点。
但是在1945年以后,美苏合作逐渐消失,美国政府开始对苏联持更为敌视的态度。
美国不再把苏联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盟友,而是作为一个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的国家。
由于二者在意识形态、民主、信仰等方面存在着天然的矛盾和对抗,因此他们的战略博弈是不可避免的。
二战期间,美苏之间的战略博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德战争的规模和战役地点在对德战争中,苏联是与德国直接对抗的,战场在东线。
而美国则在战场上扮演了重要的配角,其作用在于向欧洲提供援助,破坏德国的战略。
由于美国和苏联的地理位置相对较远,并且在德国占领欧洲之前,美国的作用在此时并不十分明显。
在这一时期,美国和苏联在整个欧洲战场上的作用是不同的,他们之间对于战局的评估也有所不同。
苏联更关注东线的攻防,而美国更注重欧洲的长期稳定,同时也更为支持联合国组织在欧洲的存在。
2. 向苏联提供援助除了援助欧洲之外,美国通过船运向苏联提供大量的优质物资,这些物资通常被看作是美国对苏联进行援助的一种方式。
美国与苏联之间的物资援助对二战的进展有意义,特别是对于苏联实现战争胜利至关重要。
进行援助的同时,美国对苏联进行了全面监督,通过情报收集确定苏联对西方国家的危害并采取行动。
而对于苏联来说,他们意识到援助的重要性,但同时也不想完全顺从美国的意愿。
在获得美国的援助后,苏联开始威胁美国,在外交和政治上争取自己的利益。
二战后的冷战美苏两强对抗
![二战后的冷战美苏两强对抗](https://img.taocdn.com/s3/m/d5645f6a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86.png)
二战后的冷战美苏两强对抗二战结束后,世界并未迎来人们所期望的长久和平,而是进入了冷战时期,美苏两强展开了激烈的对抗。
这一时期,全球政治、经济、军事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冷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战末期。
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在望,美苏两国的矛盾逐渐显现。
在对欧洲的战后安排、势力范围划分等问题上,双方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试图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其价值观和政治制度;苏联则坚决捍卫自己的利益和社会主义制度。
这种根本利益的冲突,加上意识形态的差异,使得美苏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
在政治方面,美苏两国展开了激烈的外交斗争。
双方通过建立联盟、拉拢盟友等手段,试图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美国成立了北约组织,苏联则组建了华约组织,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使得欧洲成为冷战的前沿阵地。
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美苏也积极插手各国事务,支持亲己方的政权,导致许多地区局势动荡不安。
经济上,美苏之间的竞争同样激烈。
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重建,旨在加强对欧洲经济的控制,并遏制苏联的影响力。
苏联则通过建立经互会,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与美国的经济体系相抗衡。
双方还在贸易、金融等领域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试图削弱对方的经济实力。
军事上的对抗更是冷战的核心内容。
美苏两国展开了疯狂的军备竞赛,竞相发展核武器、导弹、潜艇等先进武器装备。
两国的核武库规模不断扩大,使得世界处于核战争的阴影之下。
古巴导弹危机就是冷战期间美苏军事对抗的一次严重危机,差点引发了核战争,让全世界都为之捏了一把冷汗。
在科技领域,美苏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太空竞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苏联率先发射了人造卫星,美国则成功实现了载人登月。
双方在航空航天、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竞争,推动了科技的快速发展,但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
冷战时期,美苏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斗争也从未停歇。
美国通过电影、音乐、文学等方式向全世界传播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苏联则强调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宣传共产主义思想。
冷战时代美苏两强争霸的对决
![冷战时代美苏两强争霸的对决](https://img.taocdn.com/s3/m/4aef1a7c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78.png)
冷战时代美苏两强争霸的对决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被认为是世界历史上最激烈、最紧张的战略竞争之一。
这场对决影响了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并塑造了后来的世界秩序。
本文将深入探讨冷战时代美苏两强争霸的对决,从历史背景、军事对抗、意识形态对立以及最终走向和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历史背景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起源于二战后的国际格局调整。
二战过后,苏联以及美国成为全球唯二的超级大国,二战期间美苏两国之间的合作对抗纷纷扩大化,国家意识形态分歧逐渐加大,彼此互不信任。
另外,苏联迅速在东欧国家建立了一个由共产党政权主导的东欧剧变铁幕政治格局,这使得美苏之间的对抗更加尖锐。
二、军事对抗在冷战期间,美苏两国不仅在军事技术水平上展开了紧张的竞争,而且在全球范围内通过代理战争进行对抗。
其中最著名和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是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
这些代理战争成为美苏争夺全球霸权的核心,彼此支持不同的阵营并以此推进自己的利益。
无论是技术实力还是经济支持,美苏两国都在竭力争取领先地位。
三、意识形态对立冷战时期,美国代表资本主义阵营,苏联代表社会主义阵营,两种意识形态的差异成为两强竞争的核心。
美国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强调个人和企业自由,而苏联则倡导计划经济和单一政党体制,重视集体和国家利益。
这种意识形态的对立使得美苏两国在全球范围内积极进行争夺,并试图通过意识形态上的胜利来争夺全球主导地位。
四、最终走向和影响冷战的最终走向是苏联解体,这使得美国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
冷战结束后,世界秩序发生了变化,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但也带来了新的全球挑战。
而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虽然在经济和军事上不再是美国的对手,但仍然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冷战时代美苏两强争霸的对决对世界以及两国自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改变了国际政治的格局,极大地推动了科技和军事的发展。
在这场较量中,美苏两国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塑造了战后世界的走向。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https://img.taocdn.com/s3/m/a5928e7a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09.png)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冷战时期是二战结束后的一个特殊时期,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对抗。
这场对抗不仅影响了两国的国内政策和国际关系,也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场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
一、意识形态的对立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是基于两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差异展开的。
美国代表着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而苏联则代表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这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使得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分歧。
在经济方面,美国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私有财产权。
而苏联则实行计划经济,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更强。
这导致了两国在经济上的竞争和对抗,例如军备竞赛和经济制裁等。
在政治方面,美国主张民主制度和人权保护。
而苏联则采取了一党制和集权政治。
这使得两国在国际事务中常常站在对立的立场上,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
例如,美国支持西方国家,而苏联则支持东方社会主义国家。
二、核武器的威胁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也是核武器威胁的对抗。
美国和苏联都拥有庞大的核武器库存,并且进行了大规模的核武器研发和测试。
这使得两国之间存在着核战争的威胁,给世界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全感。
核武器的威胁不仅仅是战略上的,也涉及到人类的生存。
核武器的使用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力和放射性污染,对人类和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因此,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也促使了全球范围内的反核运动和核裁军倡议。
三、间谍活动的角力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也是一场间谍活动的角力。
双方都派遣了大量的间谍人员,试图获取对方的军事、政治和经济情报,以及科技窃取等。
这使得冷战时期的间谍活动异常活跃,两国之间的情报战也愈发激烈。
间谍活动不仅仅是在国际舞台上进行的,也渗透到了国内。
美国和苏联都对本国内部存在的间谍进行了严密的监控和打击。
例如,美国的麦卡锡主义运动就是一场大规模的反间谍运动,而苏联也对内部的叛徒进行了无情的清洗。
四、冷战的结束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
美苏冷战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策略
![美苏冷战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ac5e9f87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88.png)
美苏冷战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策略在二战后,美苏两大超级大国之间的关系日趋恶化,由于意识形态、领土问题等原因,双方出现了极度的对抗态势,进而形成了冷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美苏两国采取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策略以互相对抗。
一、政治策略1.统一国际社会在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所处的两个阵营,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不可避免。
因此,每一方都希望尽可能地统一国际社会,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政治策略就是通过各种途径来利用其他国家,争取国际社会更多的支持。
2.加强军备竞赛美苏两国之间的军备竞赛,是冷战时期的重要特征,也是政治策略的表现之一。
双方都在积极提升自己与对方的军事实力,以此来展现自己的实力及对对方的威慑作用。
这也间接促进了战略核武器的研制和发展。
3.推动意识形态在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尤其重要。
因为,两方之间的政治体系、文化和价值观念上存在巨大分歧,也正是这种分歧导致了双方之间的对立。
美国和苏联采取的政治策略包括广泛地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扶植有利于自己的政治力量和运动。
二、军事策略1.战略核武器美苏两国在冷战时期多次进行了战略核武器的开发和试验,从最初的“原子弹”到后来的“氢弹”。
军备竞赛的热潮在这一领域里达到了顶峰。
两方拥有的核武器威慑作用极强,例如双方采取“二次打击原则”,即假设其中一方用核弹攻击对方,另一方有足够的核武器进行反击,这种策略就大大降低了战争爆发的可能性。
2.间谍活动冷战时期,间谍活动也成为美苏两国之间互相侦察和获取情报的重要手段。
两国都成立了自己的特工组织进行间谍活动,在领土内开展间谍活动,并在对方领土内进行情报搜集等。
这也是两方间的一种复杂的考虑和政治策略。
3.军事同盟及外交手段在冷战时期,美国采取了策略,与西欧、日本等国家组建了北约反共军事同盟。
对抗苏联及其东欧社会主义集团,成为美国冷战时期的政治中心任务。
苏联在反击过程中,通过主动进攻、武力侵占、对非盟政策等措施来获取更多的国际支持。
浅析冷战时期美国对苏联宣传战的实施
![浅析冷战时期美国对苏联宣传战的实施](https://img.taocdn.com/s3/m/9916acbcb52acfc788ebc988.png)
浅析冷战时期美国对苏联宣传战的实施[摘要]宣传战是冷战时期美国在和平演变战略下运用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具体实施上,以和平演变战略为其指导思想,目的在于运用各种宣传、交流等手段,使社会主义国家从内部发生演变。
美国对苏联宣传战的实施,取得了巨大成效,对日后苏联的自行解体有着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美国;苏联;宣传战;和平演变冷战是二战末期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东西方不同社会意识形态的严峻对抗。
它对当时乃至后世的国际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经过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在全球范围内的硬实力对抗,持续了半个世纪的冷战最终却以苏联的自行解体而和平的结束。
解体后的苏联更是采取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模式,这不禁让我们在探究美国经济军事和科技等硬实力之后,对其“深入人心”的宣传活动进行研究。
本文将从其指导思想、目标及其主要手段进行浅要分析,以便更加全面的了解美国的对外行为方式和冷战这段历史。
一、美国宣传战的指导思想及对象“和平演变”是美国宣传战的指导思想。
所谓和平演变,就是利用一切非军事手段,包括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和心理因素等,运用各种宣传、交流、隐蔽行动等手段,促使社会主义国家内部自行发生改变,以达到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
杜勒斯在1953年的国会证词中首先提出了所谓的“解放”政策,声称他所谓的“解放并不就是解放战争,解放可以用战争以外的手法达到”,认为这是比武装颠覆“更为有利或更为主动的政策”,他要美国资产阶级“不断保持解放的希望”,“利用一切的机会”去达到目的。
(1)随后,他也多次强调,在施行解放政策时,应把西方的“自由和民主”以及“价值观念”作为“输入”的重点。
(2)按照尼克松的解释,“和平演变”战略的一个基本思路是“寻找一种方法越过、潜入和绕过铁幕”,使“共产主义从内部解体。
”(3)和平演变战略自提出后不断发展,不断增添了新的内容和侧重点。
然而,宣传战手段始终是和平演变战略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在美国日后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演变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二战及冷战期间美国对苏联的战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期间,美国对苏联总的采取了遏制的长期战略,但是,历任美国领导人及国内政坛有影响力的人物的轮换,都带来了对苏战术的不同。
富兰克林·罗斯福早年就提出要把门罗主义从美国单方面的宣言变成一项与南美诸共和国采取一致行动的相互协议;上台后,他改变了美国一直无视苏联存在的态度,承认了苏联政府。
罗斯福时期,美国奉行着与其他国家合作来维持某种形式的集体安全制度的政策。
在战术上来说,美国试图利用自己的竞争对手在战争中相互削弱的机会,通过最后参战来夺得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此外,罗斯福希望通过联合国来控制世界政治,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来构筑战后世界经济秩序,实现美国称霸全球的战略。
就这个时期的美苏关系来说,由于罗斯福认为美苏在反法西斯中建立了一定的盟友关系,而且苏联在战争中损失惨重,即使想把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也离不开美国的援助,因此他认为虽然限制苏联扩张将成为美国日后的头号任务,但限制的办法不是对抗,美国应当谋求与苏联合作,使苏联成为“守法国家”,服从和维护美国所拟定的国际秩序,即建立一个美国主宰下的美苏合作体制。
杜鲁门继任美国总统之后,随着二战结束,轴心国国家相继投降,美国在全世界建立了几百个军事基地,又独占原子弹这种恐怖的外交力量,而且美苏合作基础破裂,世界两强格局形成,杜鲁门转而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最终导致了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出台。
杜鲁门试图
建立各种政治军事集团来抵制苏联,实施“以拉美为后院,以太平洋为内湖,以大西洋为内海,以欧洲为重点”的战略,从而达到称霸全球的进攻型扩张战略。
此后的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朝鲜战争和《太平洋安全保障》都是杜鲁门意图的具体化。
总的来说,杜鲁门时期是美国海陆空大规模发展时期,是美国世界霸主心态膨胀的时期。
对苏联的敌视和对实力政策的推崇,都直接导致了杜鲁门时期美国的扩张性强硬政策。
1953年,斯大林逝世,美国总统换届,美苏关系迎来了至关重要的一年。
艾森豪威尔基本上继续了杜鲁门的“冷战”政策,但是也有一些重要变化。
或许是由于军人出身的强硬,艾森豪威尔认为遏制是防御性的和徒劳的,应该以积极大胆的政策取而代之。
就美国的战术上来说,艾森豪威尔主张削减地面和海上的常规武装,把军事力量都集中在美国的周边地区,把主要打击力量放在核武器上,实行一种以核武器为威慑力量、对别国进行核威慑和核讹诈的“大规模战略报复政策”,把战略核武器作为实现美国外交的重要工具,并且在苏联周围形成一个新月弧的包围圈以取得战略上的有力位置。
50年代中期,美国国力有所衰落,艾森豪威尔开始把苏联放到与美国的同等地位,主张改变以往军事对抗的形式,对苏联和东欧进行渗透,促其“和平演变”。
1959年的戴维营会议成为美苏由对抗走向解冻的先兆,但是其后的U-2飞机事件、柏林墙事件和古巴导弹危机使得美苏关系又一度紧张。
从罗斯福到艾森豪威尔,美苏历史经历了三个鲜明的历史阶段,
即从合作到冷战,再到50年代末的解冻。
进入60年代,美国的外交由和苏联的对峙转向调整与缓和,美国社会内部也出现了越来越强烈的厌战情绪。
正是这样的背景下,新总统肯尼迪提出了“和平战略”。
肯尼迪认为把共产党带进他们所寻求的多样化的自由世界中,最好的武器是美苏和平共处,和平竞赛。
虽然肯尼迪战略的前提仍然是世界上的问题只能由美苏两家决定,但是必须以“灵活反应”取代过去的“大规模报复战略”。
肯尼迪致力于改变美国的“好战”形象,以接触而非隔绝来确立美国的民主自由,从而颠覆苏联社会主义。
此外,无论是在不打破美苏平衡下对苏联和东欧实现多元化政策,还是对“中间地带”的争夺和美欧关系的加强,都体现了他对苏政策的根本性调整。
肯尼迪认为大规模报复战略过于倚重核威慑力量,新战略应该加强美国的常规力量和部队的机动性,提高空运能力,加速推行核导弹规划,使美国拥有多样化的军事能力。
肯尼迪提出了一系列的外交调整思路,而尼克松则把这种思路付诸实践,并且在东西方关系中打开局面。
对此时的苏联来说,尼克松主要采取的战术是“连环套原则”,即“不是要对方赶快摊派,而是要在桌上积累大笔赌注,就一连串看来是相互关联而且规模广泛的问题同俄国人谈判”。
根据“连环套”原则,美国主张把核谈判同欧洲问题、中东问题和越南问题连起来,以压苏联让步。
尼克松一方面强调美国大力发展核进攻和防御力量,防止战略核战争的升级;一方面又反对一味对抗,把东西方的接近同谋求减缓美苏紧张关系结合起来。
总的来说,由于美国实力的相对衰弱,世界趋向于多极化,尼克
松以比较现实的态度采取了相关的政策,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杜鲁门时期形成的全方位强力扩张的进攻性战略。
到了卡特总统时期,“人权外交”成为美国对苏政策的一个重要特点。
由于卡特对苏联军事力量增长的政治意义感到忧虑,渴望改变美国的战略地位,主张从大国均势外交向外部世界施加政治影响。
因此,卡特上台之后,很快就展开了对苏的“人权攻势”。
同时,人权外交还包括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吸引力,在维护人权的口号下,采取一些有别于支持亲美独裁政权的传统作法,以图改善美国在第三世界的形象,目的在于增强抗衡苏联的政治力量。
当然,卡特时期,当苏联利用缓和在阿富汗、埃塞俄比亚等地得手并且研制部署起SS20海基弹道中程导弹,卡特政府这种没有把军事威慑作为先决条件,而仅仅是过度侧重“人权外交”的缺点就体现出来了,这也是美苏外交斗争中美国的失败之笔。
里根总统上台后,其典型的右翼保守特征在其外交战术中也逐渐体现出来。
里根认为美国的军事力量不能亚于任何国家,而此前在美苏的军事竞赛中,苏联都处于领先地位。
因此,他要求加强防务开支,加强常规军事力量和战略军事力量,并且要有优于苏联的综合军事力量。
为达到此目的,里根甚至不顾及联邦预算因此出现的不平衡。
很显然,里根是对苏的强硬派。
1983年,里根总统宣布实行“战略防御计划”,利用空间为国家安全服务,打破核均衡,而这种均衡正是苏联多年来追求的目标。
当然,战略防御计划并不意味着放弃或代替威慑和现有的条件,防御系统和威慑政策都是一致的,战略防御计划
正是为加强威慑而提供的一个比较稳定的基础。
里根设想以具有威慑效应的报复能力来使对手处于一种更为不安的戒备状态,苏联为限制该计划,会削弱扩充进攻性武器的势头。
从而“战略防御计划”也就成为了里根试图摆脱传统核威慑困境的一种谋略。
里根期望从外围把苏联驱逐出去,或动摇其外部结构,使之付出更大的代价,造成多向抵消,以达到“拖垮”苏联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