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冷战时期装备逻辑
冷战时期苏联海军作战概念研究与启示分析
![冷战时期苏联海军作战概念研究与启示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829cf3e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35.png)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Inspiration of the Soviet Navy's Operational Concepts in the Cold War 作者: 刘奎[1];常拉堂[1]
作者机构: [1]海军研究院特种勤务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军事历史
页码: 105-110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3期
主题词: 苏联海军;作战概念;装备发展
摘要:冷战时期,美苏全球争霸,海军是苏联的主要作战力量之一.为对抗美国海军,苏联在冷战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作战概念,指引了海军装备的发展.冷战初期,苏联海军提出了"火箭核突击"作战概念,将战略核潜艇建设置于首位;冷战中期,苏联主要以"远洋进攻"和"饱和攻击"作战概
念为主打造海军;冷战末期,苏联海军在国家战略收缩的大背景下,提出"区域性防御"作战概念.苏
联海军作战概念和装备发展演变过程的经验和教训影响广泛且深远,为未来其他国家的海军建设
和发展留下了诸多启示.。
苏联的冷战战略与作战计划
![苏联的冷战战略与作战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9d7c3cd7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87.png)
苏联的冷战战略与作战计划冷战时期,苏联作为美国的主要对手,采取了一系列战略与作战计划以保护自身安全和利益。
这些战略与计划既包含军事层面的布局与战术,也涉及到外交、经济、情报等各个领域的综合应对。
一、苏联冷战战略的基础1.1 核讹诈政策在冷战初期,苏联面临着美国的核威慑。
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苏联采取了核讹诈政策。
他们在对抗美国的同时,通过拥有强大的核武器力量来保持平衡,一旦遭到攻击,将以核战回应。
这一政策有效地阻止了美国采取过激行动,维护了苏联的国家安全。
1.2 北约威胁下的东欧战略苏联的东欧集团国家是其在欧洲的重要战略区域。
为了在冷战中保持自己的影响力和地位,苏联制定了一系列针对东欧的战略。
其中包括统一行动、瓦解西方力量及巩固对这些国家的控制等措施。
这些战略保证了苏联在东欧的影响力,也提供了后方支援和战略基础。
二、苏联的作战计划2.1 红场防线和后备战略苏联的冷战时期有一个重要的战略计划,即红场防线。
这是苏联为了应对可能的大规模侵略而制定的计划。
红场防线的关键在于秘密布置,并将军队和武器装备集中在莫斯科周边地区。
这种作战计划既有防御性质,也具备反攻能力,以便在敌人侵略时能够打击其后方和资源。
同时,苏联还制定了后备战略。
这是为了充分调动国内资源,以备战争爆发时的物资供给和人员调动。
后备战略不仅在军事上,还涉及到经济、工业和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
这些计划的制定和执行,为苏联提供了一定的战略优势。
2.2 分割和吞并计划苏联在冷战时期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分割和吞并计划,以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其中最著名的是分割欧洲的“帷幕计划”。
该计划的目的是通过控制东欧国家,将钢铁帷幕将西方阵营和苏联完全隔离开来。
这将使苏联能够独立行动,避免西方对其进行战略干预。
此外,苏联还实施了一些吞并计划,试图扩张其势力范围。
例如,进军阿富汗的行动就是苏联试图通过军事手段控制该国并将其纳入自身势力范围的典型例子。
三、苏联冷战战略的成效与教训苏联冷战战略的一些成效在于保护了国家的安全和利益,维护了其在国际上的地位。
苏联的冷战政策及其影响
![苏联的冷战政策及其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f650e83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f0.png)
苏联的冷战政策及其影响冷战是20世纪后半叶国际政治中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在意识形态、核武器、经济和地缘政治等方面的对立,造成了全球格局的紧张和不稳定。
苏联在冷战期间的政策对国际形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探讨苏联的冷战政策及其影响。
一、苏联的冷战政策苏联的冷战政策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1.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推广苏联在冷战时期积极推广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试图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苏联的意识形态影响了全球左翼运动,其中包括古巴、越南、朝鲜等国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革命。
虽然这些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对西方世界构成了威胁,但也导致了局部战争和社会动荡。
2.军备竞赛在苏联和美国的冷战期间,两国在全球范围内都部署了大量的核武器,形成了一场全球性的军备竞赛。
苏联加大了对军事技术的研发和投资,建立了强大的武装力量。
苏联的军备竞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发展,但也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对国民经济造成了重大压力。
3.对外扩张苏联试图通过对外扩张来扩大其影响力和地缘政治利益。
苏联在中东、非洲、亚洲等地区展开了活跃的外交政策,签署了许多政治和经济协议,扩大了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苏联的扩张行动在美国和西方国家看来是对其利益和安全的威胁,导致了多次局部冲突和战争。
4.核武器的使用若苏联的冷战周期间中苏之间的核武器使用是具体话题则可单独提一项若非可以合并到此项中苏联在冷战期间对核武器的运用和态度相对保守,但仍有多次核武器危机,如古巴导弹危机、克格勃行动等。
苏联对核武器的使用政策比美国更为谨慎,这也部分反应了苏联的冷战政策是一种“保持现状”的态度。
5.经济援助苏联在冷战时期积极向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经济援助,以此来巩固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领导地位。
苏联向古巴、越南、朝鲜等国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革命。
但苏联的援助政策也遭受了一定程度的争议,因为在其中有不少是以石油和其他资源为代价的。
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对峙与战略博弈
![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对峙与战略博弈](https://img.taocdn.com/s3/m/2edaad27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13.png)
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对峙与战略博弈冷战时期,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对峙和战略博弈成为世界的焦点。
这一时期持续了几十年,是一场没有实质性战斗的战争。
本文将探讨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对峙和战略博弈。
一、背景与引发原因冷战始于二战结束后,以苏联和美国为代表的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立。
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苏两个国家分别代表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不同的制度。
二、军备竞赛冷战时期,东西方之间的军备竞赛达到了空前的高潮。
两个超级大国为了在军事领域垄断优势,不惜耗费巨大的资源用于研发新武器和军备装备。
核武器成为战略武器的代表,相互之间的核威慑使得两个超级大国始终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
三、意识形态之争冷战时期,东西方之间的意识形态之争也是一大焦点。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对立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和政治制度上,更在于两种制度背后的理念和价值观。
西方国家强调个人自由和民主制度,而东方国家则主张集体主义和计划经济。
这种意识形态之争使得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范围内积极争夺盟友和影响力。
四、地区冲突与代理人战争冷战时期,东西方之间的战略博弈不仅仅是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更体现在局部冲突和代理人战争中。
例如,越南战争就是苏联与美国在东南亚角逐地区影响力的缩影。
两个超级大国通过向各自支持的势力提供援助和军事支持,间接地参与了这些冲突和战争。
五、科技竞争与太空竞赛冷战时期,东西方之间的科技竞争也不可忽视。
苏联和美国争夺太空优势成为时代的焦点。
1969年,美国成功登月,这一事件标志着美国在太空竞赛中获得了重要的胜利。
而苏联在其他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突破,例如,第一个人造卫星的发射等。
这种科技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六、后果与影响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对峙和战略博弈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立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许多地区冲突和代理人战争,给世界带来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
另一方面,这种对抗也激发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苏联的冷战战略与国家安全政策
![苏联的冷战战略与国家安全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4915ca15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d8.png)
苏联的冷战战略与国家安全政策冷战时期,苏联一直是西方国家的主要竞争对手。
为了确保国家的安全,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战略与政策,以抵御西方国家对其的冷战威胁。
本文将探讨苏联在冷战期间所采取的一些重要战略,并分析这些战略对苏联国家安全的影响。
首先,苏联在冷战期间实施了所谓的“铁幕政策”,这是他们对外界封锁与干涉的一种手段。
苏联通过控制自己的边境以及与其他东欧国家之间的关系,建立起一个具有政治与经济壁垒的“铁幕”,以防止西方国家的干预。
这种政策对苏联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突出了苏联对自身安全的担忧,并明确了苏联与西方世界之间的对立关系。
其次,苏联积极发展核武器,成为一支拥有核打击能力的大国。
苏联的核武器计划在冷战时期造成了严重的战略平衡。
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核竞赛进一步加剧了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
苏联通过将核武器视为一种战略威慑的手段,以确保其在冷战期间的国家安全。
同时,苏联也通过在其他地区寻求核扩散,如在古巴危机中的援助,以加强其在冷战时期的地区优势。
此外,苏联还通过支持反殖民主义运动和第三世界国家,提升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苏联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提供援助,以扩大其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力。
这种战略为苏联带来了广泛的外交利益,使其在冷战时期取得了许多盟友。
苏联通过支持受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使自己成为反西方的象征,从而使西方国家感到威胁并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
然而,尽管苏联采用了诸多的战略和政策来维护其国家安全,但这些措施并不能完全解决其国家安全问题。
苏联经济和军事资源的过度集中导致了内部的矛盾和不稳定。
冷战负担使苏联在军事上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导致经济发展的滞后和国内人民的不满。
此外,苏联军队在阿富汗的入侵也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不稳定局势,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总结起来,苏联在冷战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战略与政策来抵御西方国家的威胁。
这些战略包括实行“铁幕政策”、拥有核武器和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等。
然而,苏联在追求国家安全时也面临了许多内外的挑战,最终导致了其解体。
(转帖)二战后初期苏联陆军编制装备和冷战时期的战略战役态
![(转帖)二战后初期苏联陆军编制装备和冷战时期的战略战役态](https://img.taocdn.com/s3/m/7eae5e2f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7e.png)
(转帖)二战后初期苏联陆军编制装备和冷战时期的战略战役态二战结束后,苏联军队将坦克军和机械化军缩编为坦克师和机械化师。
并在步兵师编入坦克和自行火炮团。
苏军进入装甲化机械化改装阶段。
40年代末50年代初期的苏联步兵师师属坦克团的编制装备: 编制3个中型坦克连,1个重型坦克连,1个重型自行火炮连,1个摩托化步兵连,1个高炮连等。
中型坦克连是每排3辆车,连10辆车,重型坦克连是6辆车,重型自行火炮连为4辆车,全团坦克自行火炮共40辆。
同时代(1948~1955年),苏联军队的坦克师属中型坦克团(也包括机械化步兵师师属中型坦克团),也就是单一型号坦克团,都是采用排2辆车,连7辆车,营22辆车,团67辆车,包括机械化步兵团团属的中型坦克营,也都是如此编制。
所以一个坦克师编制的中型坦克在233辆以上(包括师属侦察分队的坦克)。
苏军的还在反坦克分队编制SU-100,在步兵团编制SU-76,并且一直使用到50年代中期。
苏联军队40~50年代的装甲部队编制装备资料显示,苏联在1947年~1952年,重新生产3130辆ISU-122,1948~1956年新生产了2450辆ISU-152,当时这两种自行火炮的底盘IS-2坦克已经停产。
苏联重新生产这两种重型自行火炮可能是战后冷战开始,在核战争阴影下,重型自行火炮的突击能力和防护能力要高于其他陆军地面装备,所以为了增强地面部队的突击能力,重新开工生产。
ISU-122/152的生产数量,1945年战争结束前,一共这两种自行炮生产了4075辆。
连同战后生产的,这两种自行火炮数量接近1万辆。
1951年,中国苏联签订60个步兵师装备进口协议,苏联告诉中国,由于安排生产很困难,必须在1952~1954年3年内交付这60个师的装备,苏联强调的是生产困难而不是运输计划问题。
可是苏联提供的这60个师的装备都是二战期间生产装备的。
根据现有的纪录,这些装备1950年后,基本上都被新装备替代了,苏联会重新为了中国而生产吗?更大的可能是当时苏军换装更换下来的旧装备,这个三年的为中国陆军装备生产计划实际上是苏军的换装计划。
苏联红军作战策略和战术背后的军事思想
![苏联红军作战策略和战术背后的军事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a9714feb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b0.png)
苏联红军作战策略和战术背后的军事思想二战期间,红军是苏联地面军事力量的主力部队,其战术和作战策略在西线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虽然苏联的战术和作战策略有一些缺陷,但是它们背后的军事思想却非常精妙和先进。
以下就深入探讨一下,苏联红军作战策略和战术背后的军事思想。
1. 兵力和火力(Manpower and firepower)苏联红军普遍有两个优势:大量的士兵和大量的火力。
在战争中,苏联红军注重兵力和火力的整合使用。
对于进攻,苏联红军一般采用人海战术,利用人数多的优势进行猛攻。
在保证士兵的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苏联红军宁愿浪费兵力也要达到最终目的。
同时,苏联红军在火力方面也表现得非常突出,不夸张地说,它的火力几乎可以瞬间摧毁敌人。
苏联红军一般采用坦克、火箭炮、飞机等武器进行配合,利用坦克的炮弹击穿敌阵,打破敌人的防线;火箭炮可以在远距离射击进行打击,而飞机则可以配合坦克对敌人进行骚扰和压制。
总的来说,苏联红军强调人海战术和大规模火力的整合使用。
2. 突破(Breakthrough)苏联红军的突破战术被战略会议最早提出,初衷是为了在西线战场上海市重要的轴心地带——德国的防线。
苏联红军在突破战术中注重大规模兵力的调动,而选择突破口经过精细计划。
同样,苏联红军重视火力的配合和集中,突破口突破后,则会采用快速机动的战术向敌方阵地进行攻击。
3. 移动(Mobility)苏联红军在战争中注重机动性和灵活性,主要采用“红色旋风”、“百折不挠”的战术。
苏联军队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广泛利用了坦克、步兵、机枪等武器。
首先,坦克被作为这些战术和行动的核心,因为它不仅可以用于攻击,还具有防御能力。
苏联红军的坦克装备数量众多,坦克具有强大的火力和装甲,可以进行前沿强攻。
其次,步兵被用来掩护坦克以及攻占敌人的阵地。
最后,机枪则被用来提供重要的火力掩护和防御。
4. 对立(Opposition)苏联红军在作战中,也采用巧妙的政治运用,通过设计对立的策略,使敌方阵地发生内部分化。
冷战期间苏军方面军编制
![冷战期间苏军方面军编制](https://img.taocdn.com/s3/m/9f646f6c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23.png)
冷战期间苏军方面军编制冷战期间苏军摩托化部队及混成集团军1个摩步班有11人,装备有1辆BMP-1步战车,上有1门73mm 炮,3挺机枪,4枚9-M-14反坦克导弹(北约代号AT-3 ,中国"红箭73"的母型),还有肩扛式防空导弹。
摩步团的编成为:1个团司令部/1个侦察连/1个信号连/1个坦克营(3个坦克连,共31辆坦克) /3个摩步营(3个摩步连加1个自行迫击炮连)/1个自行榴炮营(3个榴炮连加1个指挥连) /1个"冰雹-P"多管火箭炮连(这个东东中国是在79年对越作战缴获到之后才开始仿制的)/1个地空导弹连/1个工兵连/1个防化连/1个修理连/1个运输连。
从团的编成看,它是一个完整的战术单位,多兵种合成度很高。
当然后勤工作量也很大。
1个摩步团的兵力为2000人,装备有41辆主战坦克,3辆侦察坦克,100辆装甲运兵车,6门130mm突击炮,18门122mm自行榴弹炮,6门122mm"冰雹-P"多管火箭炮,18门自行迫击炮,18门自动榴弹发射器,4门自行高炮,4 辆地空导弹发射车,100件轻型防空武器和几百件轻型反坦克武器。
坦克团的编成与摩步团基本一样,有3个坦克营,只有1个摩步营,兵力为1300人,装备有97辆坦克。
摩步师的编成为:1个师司令部/1个通讯营/1个侦察营/1个地地导弹营(6部发射架,射程150公里) /1个独立坦克营(5个坦克连,共52辆坦克) /1个坦克团/3个摩步团(其中2团装备装甲运兵车,1团装备步兵战车)/1个炮兵团(3个152mm自行榴炮营和1个BM-27 220mm"旋风"多管火箭炮营)/1个地空导弹团(5个连,每连6辆发射车)/1个反坦克营(18门100mm或125mm反坦克炮,6辆反坦克导弹车) /1个工兵营/1个防化营/1个运输营/1个修理营[/1个医务营/1个直升机中队(6架直升机) 。
冷战军事措施
![冷战军事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2614a15e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f3.png)
冷战军事措施引言冷战是指1945年至1991年间,苏联与美国及其西方盟友之间的紧张关系。
在这段时期,军事措施被广泛运用,成为冷战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深入探讨冷战期间的军事措施及其影响。
1. 美国军事措施1.1 国防预算的大幅增加在冷战期间,美国政府将国防预算大幅度增加。
为了与苏联保持军事平衡,美国对军事研发、装备采购以及军事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大规模投资。
这些措施使得美国军事力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应对潜在的冲突做好准备。
1.2 军事同盟的建立为了缓解冷战带来的压力,美国积极推动与盟友之间的军事合作和组建军事同盟。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共同承诺在遭受武力攻击时予以相互援助。
这种军事同盟不仅增加了美国的军事实力,也向苏联发出强烈的军事威慑信号。
1.3 军事力量的部署为了对抗苏联及其盟友的军事威胁,美国将大量的军事力量部署到了欧洲和其他地区。
例如,在欧洲地区,美国通过建立军事基地和轮换部署部队的方式,以便迅速应对任何潜在的冲突。
这种军事部署不仅体现了美国对冷战威胁的认真态度,也增强了盟友的安全感。
1.4 军备竞赛冷战期间,美国与苏联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军备竞赛。
为了在军事实力上保持优势,美国加大了军备研发和生产的力度。
这包括核武器、军事航空器、战略导弹防御系统等。
这种军备竞赛不仅对冷战双方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也进一步加剧了紧张局势。
2. 苏联军事措施2.1 对核武器的重视苏联政府将核武器视为冷战期间最重要的军事工具。
为了追赶美国,苏联在核武器研发上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并成为美国的有效对手。
苏联的核武器实力使其具备了与美国一样的威慑能力,对于遏制潜在敌人起到了重要作用。
2.2 军事同盟及军事援助苏联通过建立东欧和其他地区的军事同盟来巩固其在冷战中的影响力。
例如,华沙条约组织是苏联领导的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结成的军事同盟。
通过与盟友的军事合作,苏联有效地提高了自己的军事实力。
此外,苏联还向盟友提供军事援助,支持他们发展军事能力。
苏联的冷战时期外交政策
![苏联的冷战时期外交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63b00b00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6a.png)
苏联的冷战时期外交政策冷战时期,苏联的外交政策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苏联经历了一系列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外交冲突和合作。
本文将从苏联的核武器发展、援助与干涉、非对称战争等方面来探讨苏联在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
一、核武器的发展苏联在冷战期间致力于核武器的发展。
在1949年成功进行首次核试验后,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这一事件引发了美国的极度担忧,进一步加剧了双方之间的紧张局势。
苏联的核武器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其在外交政策上的立场。
苏联借助核武器的实力,试图在全球范围内坚持自己的意志。
例如,苏联在1949年提出了“毛岸英”建议,希望通过全球裁军来消除核武器并实现和平共处。
然而,这一提议并未得到美国的积极回应。
二、援助与干涉苏联在冷战时期还利用援助与干涉策略来扩大其影响力。
苏联提供了大量的援助给欧洲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换取他们的政治支持。
例如,苏联援助中东的阿拉伯国家,为埃及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和经济支持。
这些举措旨在增强苏联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并使其成为该地区的主要力量之一。
此外,苏联还在非洲和南美洲提供了援助,以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并与美国竞争。
除援助外,苏联还进行了一系列干涉行动,试图扩大其意识形态和政治影响力。
例如,苏联在匈牙利革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中干预并镇压了示威者。
这些干涉行动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谴责,加剧了东西方之间的紧张关系。
三、非对称战争苏联还采用了一种称为“非对称战争”的策略来对抗美国。
这种策略旨在通过间谍活动、政治操纵和经济竞争等手段削弱对手,并在全球范围内施加影响。
苏联在情报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
例如,苏联间谍金里奇和埃阿顿成功窃取了美国的核能研究和军事技术机密,使苏联能够在冷战期间迎头赶上。
此外,苏联还通过支持共产党和革命运动来干扰美国的利益,并削弱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尽管苏联在冷战期间采取了积极而具有挑战性的外交政策,但最终这样的政策并未带来可持续的成功。
苏联的赫鲁晓夫时期和冷战时期(年年)
![苏联的赫鲁晓夫时期和冷战时期(年年)](https://img.taocdn.com/s3/m/57315791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ab.png)
苏联的赫鲁晓夫时期和冷战时期(年年)苏联的赫鲁晓夫时期(1953年-1964年)是苏联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冷战时期(1947年-1991年)的核心时期之一。
在这段时间里,苏联社会和政治发生了巨大变革,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也经历了多次紧张和对抗。
本文将通过对赫鲁晓夫时期和冷战时期的探讨,介绍苏联在这个时间段内的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方面的变化与反应。
一、赫鲁晓夫时期的政治改革赫鲁晓夫时期是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时期。
赫鲁晓夫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党的第一书记,接替斯大林的领导地位。
赫鲁晓夫上台后,提出了一系列积极的政治改革措施,以改变斯大林时期的高压统治和启动社会主义建设。
首先,赫鲁晓夫开始了一场“去斯大林化”的运动,试图消除斯大林时期的个人崇拜和高压统治。
他公开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和大规模镇压行为,使苏联社会得以开展一场公开的斯大林评议运动。
其次,赫鲁晓夫提出了“和平共处”政策,试图改善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
他认为,苏联和西方国家应该通过和平外交手段解决存在的分歧和冲突,避免军事对抗和全面战争的爆发。
此外,在经济和农业领域,赫鲁晓夫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他提出了农业“玉米化”政策,试图加强农业生产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他还提出了“宜居住宅”倡议,以改善苏联人民的居住条件。
这些改革措施对苏联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二、苏联的冷战策略与回应苏联在冷战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来应对西方国家的压力和对抗。
在赫鲁晓夫时期,苏联与美国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双方互相指责对方是“帝国主义”的代表。
苏联制定了一项积极的国际政策,积极支持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他们提供援助和军事支持,以推动这些地区的独立和社会主义革命。
这使得苏联成为第三世界国家的重要合作伙伴,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在军事方面,苏联加大了核武器和导弹的研发,与美国进行了核军备竞赛。
冷战有哪些表现形式?
![冷战有哪些表现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7395ba45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91.png)
冷战有哪些表现形式?
冷战期间,冷战对立主要通过以下几种表现形式来展现:
1.军备竞赛: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之间展开了全球范围的
军备竞赛。
双方竞相研发和部署核武器、导弹、战略轰炸
机等军事装备,以维持军事平衡和互相威慑。
2.北约与华约:冷战期间,西方国家为了对抗苏联及其盟友,
在1949年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旨在加强欧
洲国家的安全保障。
而苏联及其盟友组成的华沙条约组织
(华约)则是对抗北约的集团。
3.政治意识形态对立:冷战期间,资本主义阵营(由美国领
导)和社会主义阵营(由苏联领导)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
展开激烈对抗。
两个超级大国在竞争中试图吸引世界各国
支持其政治模式和意识形态。
4.区域冲突和干涉: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之间通过支持和
干涉一些区域冲突来争夺影响力。
例如,朝鲜战争、越南
战争、阿富汗战争等都是冷战期间的区域冲突,双方在这
些地区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给对立方。
5.间谍活动: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之间展开了大规模的间
谍活动。
双方争取获取对方政治、军事、科技等方面的情
报信息,进行情报战和间谍战。
6.铁幕和柏林墙:苏联和东方阵营实行了严密的控制和封锁
政策,将东欧国家隔离和控制在其统治下。
柏林墙的建立
是对抗西方国家影响的具体体现。
这些形式展示了冷战时期超级大国之间的对立和竞争局面,使得世界局势紧张不安,并导致了一系列地缘政治和军事冲突。
尽管没有直接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但冷战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俄国无人装备发展历程
![俄国无人装备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608386a8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c8.png)
俄国无人装备发展历程俄罗斯的无人装备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二战后的冷战时期。
在当时,苏联开始研发和使用各种类型的无人机和其他无人装备。
上世纪50年代初,苏联研发出了第一代无人装备,其中包括一些用于侦查和目标识别的无人机。
这些无人机主要是由遥控器控制的,其主要功能是收集情报和进行监视。
在6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开发用于军事目的的无人地面车辆。
这些无人车辆被设计用于执行一些危险任务,例如侦察和排除炸弹。
它们通常由遥控器控制,可以在危险环境中代替人类执行任务。
到了70年代,苏联的无人装备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他们开始研发一些能够执行更加复杂任务的无人机,如空中侦察、攻击和导航。
这些无人机配备了高性能传感器和导航系统,可以在各种环境中进行任务。
随着80年代的到来,苏联的无人装备技术进一步发展。
他们开始使用更高级的技术,如卫星通信和自主飞行系统。
这使得无人装备能够实现更长距离和更高的精确性。
到了90年代初,苏联解体,俄罗斯成立。
在这一时期,俄罗斯的无人装备发展受到了一些挫折,包括经济困难和技术转型。
然而,俄罗斯仍然继续进行无人装备的研发,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从2000年开始,俄罗斯的无人装备研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他们开始研发和生产更先进的无人机和地面车辆。
这些无人装备具有更高的速度、更大的飞行高度和更强的作战能力。
俄罗斯的无人装备还开始出口到其他国家,并在一些国际冲突中得到使用。
总之,俄罗斯的无人装备发展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和进步。
从最初的遥控侦察机器人到现在的高度智能化无人机和地面车辆,俄罗斯的无人装备在军事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苏联冷战时期斯大林与美苏对抗的紧张时刻
![苏联冷战时期斯大林与美苏对抗的紧张时刻](https://img.taocdn.com/s3/m/22e9f227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e4.png)
苏联冷战时期斯大林与美苏对抗的紧张时刻在苏联冷战时期,斯大林与美苏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紧张的对抗局面。
这些紧张时刻在冷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苏联冷战时期斯大林与美苏对抗的紧张时刻为题,探讨其背景、原因和影响。
一、背景苏联冷战时期是指1945年至1991年间,苏联与美国之间对峙的时期。
二战结束后,世界出现了两大霸权国家:苏联和美国。
尽管两者成为同盟国,但在战后很快产生了矛盾和分歧。
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试图推动社会主义革命,而美国则努力维护资本主义秩序。
这导致了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上的冲突。
二、对抗的原因苏联冷战时期,斯大林与美苏之间的对抗并非偶然。
这些对抗源于以下多个方面的原因:1. 意识形态冲突:苏联与美国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这种对立导致两国在外交政策和国际事务上产生深刻分歧。
2. 领土争端:苏联试图通过扩张势力和吞并邻国的方式增加领土。
这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警惕。
苏联的行为被视为地缘战略上对美国的威胁。
3. 军备竞赛:冷战时期,苏美之间的军备竞赛空前激烈。
斯大林在苏联实行了大规模的军事现代化计划,包括核武器的研发和生产。
这使得美苏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
4. 经济竞争:苏联与美国之间的经济模式也存在鲜明差异。
斯大林试图通过集中计划经济的方式推动苏联的工业化进程。
然而,这导致了经济上的短缺和低效,与美国的市场经济形成鲜明对比。
三、紧张时刻1. 柏林封锁:苏联在1948年对柏林封锁是冷战初期最具代表性的紧张时刻之一。
斯大林试图通过中断盟军对西柏林的供应,迫使西方国家离开柏林。
然而,这一举动引发了柏林空中运输的历史性事件,盟军采取了空中运输的方式将物资输送给西柏林,最终导致苏联放弃封锁。
2. 古巴导弹危机: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期间最危险的一次对抗。
1962年,美国发现苏联在古巴部署了导弹。
这引发了美国的恐慌和担忧,认为苏联的导弹威胁到了美国本土的安全。
前苏联军队的兵器发展与战争战术
![前苏联军队的兵器发展与战争战术](https://img.taocdn.com/s3/m/d88d2b74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b8.png)
前苏联军队的兵器发展与战争战术前苏联军队在二战中的表现是众所周知的,当时的苏联成为了反法西斯的中坚力量,卓越的战术战术配合以及优秀的军事装备,在毫无优势的情况下,激战了德军,打赢了反法西斯战争。
那么,前苏联军队的兵器发展与战争战术究竟有哪些特点呢?一、兵器装备的发展先从兵器的发展出发,可以看出前苏联的军队非常注重兵器的研发和改进。
在二战期间,苏联研制并使用了T-34坦克和KV重型坦克等重型装备。
这些坦克不仅火力强,而且坚固耐用,极大地提高了苏联军队的攻击和钳制能力。
在二战之后,苏联继续推进了军事装备的研发,推出了苏制95式坦克、苏制35式战车等一系列装备,这些装备不仅火力强大,而且耐久性较高,成为了世界上最经典的装备之一。
二、战术的优秀苏联军队的战术也是其赢得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
苏联军队在战术的制定上非常注重实战经验的总结,掌握了灵活机动、集中优势兵力、快速决定战斗等一系列灵活多变的战术,并且在战争中游刃有余地运用这些战术。
例如,苏联军队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运用“坦克箭头”的战术,成功地蒙混了德国军队的视线,建立了一条固若金汤的抗御线,有效地抵御德军的攻击,为后续的反攻奠定了基础。
三、思想与士气的高昂军队的士气和思想状态对于战争胜负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二战中,苏联军队由于背负着保卫自己土地和人民的责任,极大地激发了军队的爱国热情和斗志,士气可谓是高昂的。
此外,在苏联军队内还有一种良好的兄弟情感,这种情感可以让士兵们在面对困难和危险的时候相互搀扶,相互协助,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四、军事科学的推进前苏联军队的军事科学不仅在军事理论上有不俗的成就,在实践上也是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苏联军队通过不断的战争经验总结和研究,提出了很多在实践中得到验证的军事理论,例如“切尔尼陡峭,珠峰更高”,这就是苏联军队在防御战术方面得出的重要结论。
此外,苏联军队在军事技术方面的研究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苏联军队发明了很多划时代的武器,例如导弹、核潜艇等,创造了不少军事奇迹。
分析冷战的特点。
![分析冷战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7f82a50e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70.png)
分析冷战的特点。
冷战是二战结束后到苏联解体之前的一段时期,指的是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敌对状态和紧张关系。
下面是冷战的主要特点:
1.意识形态对立:冷战的核心是美国资本主义和苏联共产主
义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
两个超级大国代表了两种完全不
同的政治和经济体系,并试图以自己的意识形态为基础,
争取全球各地的支持和影响力。
2.核军备竞赛: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成为了唯二的核武器
拥有国。
两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核军备竞赛,积极发展强大
的核武器力量,并具备相互毁灭的能力。
这增加了彼此之
间的紧张和不确定性。
3.代理人战争: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在世界各地支持各种代
理人战争和政治冲突,以争夺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影
响力。
越南战争、朝鲜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等都是冷战影响
下的代理人战争。
4.领土分裂和立场对立:美苏两国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一系
列的领土和影响范围的争夺。
苏联在战后通过红军的进军
巩固了自己在东欧的影响力,并形成了苏联卫星国家;而
美国则在东亚和拉丁美洲等地区推动盟友的建立来抗衡苏
联。
5.资源和技术竞争: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经济、科技和军
事领域进行了激烈的竞争。
双方争相发展新的技术和武器,
并争夺有限的资源和市场,以保持自己的全球地位和优势。
总的来说,冷战的特点是基于意识形态对立、核军备竞赛、代理人战争、领土分裂和立场对立以及资源和技术竞争。
这段时期的紧张局势持续了几十年,对全球政治、经济和安全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也影响了国际关系的格局和现代世界秩序的塑造。
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对抗与核威慑
![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对抗与核威慑](https://img.taocdn.com/s3/m/0858f6b7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5a.png)
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对抗与核威慑冷战时期(1947-1991年),世界上两个强大的阵营,东方社会主义阵营和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展开了一场长达几十年的激烈对抗。
这场对抗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领域。
其中,核武器的发展与核威慑策略成为冷战的核心议题。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探讨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对抗与核威慑。
一、冷战的产生和两个阵营的形成冷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盟军在欧洲的占领区域进行的政治和经济安排上的意见分歧。
苏联与西方盟国对于欧洲国家的发展模式、领土分割以及战后行政管理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最终,苏联以东方社会主义国家为核心,形成了东欧剧变的社会主义阵营;而西方以美国为首,形成了西欧国家的资本主义阵营。
两大阵营的形成奠定了冷战的基础。
二、核武器的发展与冷战的升级核武器的发展成为冷战之父。
1945年,美国成功试爆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接着苏联也迅速实现了核武器的研发。
核武器的出现瞬间改变了世界秩序,使得两个世界超级大国在军事上实现了战略平衡。
双方都意识到核战争将毁灭整个地球,因此采取了相对抑制的态势,即核威慑。
核威慑理论认为,只要双方拥有足够的核武器,攻击方就无法获得胜利,因为双方都能以相同的毁灭性力量回应。
这种平衡使得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对抗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三、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对抗在全球范围的展开东西方对抗的战场不仅局限于欧洲,而是扩展到全球范围。
苏美两个超级大国通过各种方式与经济、政治、军事等手段争夺地缘政治利益。
美国推行的“遏制政策”试图遏制苏联的扩张,通过南北韩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一系列军事冲突进行干预。
苏联则通过援助古巴、阿拉伯世界、非洲等地区的亲社会主义政权,试图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这种全球性的对抗导致了一系列与核威慑相关的事件,如古巴导弹危机等。
四、核威慑的演变和削弱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在核武器拥有数量和技术上的平衡开始逐渐改变。
1960年代,美国在核武器技术上取得了显著优势,导致苏联感到不安。
苏联冷战时期的安保战略与政策
![苏联冷战时期的安保战略与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e5bfc206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60.png)
苏联冷战时期的安保战略与政策冷战期间,苏联一直处于与西方国家的对抗状态之中。
受制于战争时期的损失,苏联在战后焦土重建的基础上极力提高国家安全水平,从而避免被毁灭性的战争摧毁。
为了在全球战略地位争夺中占据优势,苏联实施了一系列的安保措施和策略,以确保国家安全。
本文将从防御、情报、警察和军事等角度,探讨苏联冷战时期的安保战略与政策。
1、防御策略苏联自1945年起,便致力于改善自身的国防体系。
在苏联的安保战略和政策中,防御策略是最重要的一环。
为此,苏联不断加强边界的防卫体系,从上空到水下,从陆上到海洋,都布置了各种各样的防御设施。
首先,苏联加强了军备建设,拥有数千架战斗机、数百个导弹铁幕、数十艘核潜艇和威力巨大的核武器,以便对敌人进行反击。
其次,苏联沿着边境修建了一系列极具防御性质的工厂、城市和军事基地。
这些设施不仅能够支撑苏联自身的战争行动,还可以用作军事目的,以扼制敌军在边境地区的活动。
最后,在国家上,苏联实行了一系列反谍措施和信息保护制度,以确保高级机密的安全。
在苏联冷战时期,这些国家机密的防范策略不仅仅是国家安全的保障,它们更是苏联领导人推动全球战略影响力的“杀手锏”。
2、情报侦察情报工作在苏联的安保战略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与其他世界强国一样,苏联的情报机构是由多个部门和机构组成的,包括军事情报、国内情报、海外情报等。
这些情报机构精心策划、秘密搜集、综合分析各种信息,以便监视西方和东方国家的情况,并防范可能对苏联华丽的情报。
此外,苏联还善于使用各种情报工具的策略,使得情报的收集和传递变得高度机密。
当然,由于苏联的情报工作长期面对冷战情景,因此情报机构的严格要求使得很多从业人员受到严格训练和资格认证。
3、警察工作在苏联冷战时期,警察工作的重要性不能被忽视。
在刚刚结束的短暂二战后,苏联已经很清楚,国内必须继续加强反间谍和反内部敌对分子的工作,以维护国家安全。
所以,苏联在国内采取强有力的安保措施,开展了大规模的警察行动,旨在保护苏联领导人和国家机构的安全。
冷战时期前苏联自行火炮部队解析
![冷战时期前苏联自行火炮部队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2fd9571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e1.png)
冷战时期前苏联自行火炮部队解析冷战末期,苏联转向 "机动火力 "和 "逐次机动 "战术,摆脱了二战中大规模炮击的思想。
其直接后果可以从师属炮兵团越来越多地重新装备自行火炮中看出。
1、苏联任何一次进攻中强大的装甲部队都要求随行的步兵和炮兵能够跟上坦克纵队的前进速度。
苏联步兵大多乘坐轮式车辆参战,可以得到牵引式火炮的支援,而装备BMP步兵战车的步兵则需要自行火炮提供足够的支援。
2、前苏联的战术理论将火炮放在非常接近前进的后面,比北约的做法要近得多。
122毫米M1974榴弹炮将以最大数量出现,对坦克前锋前方250米处的敌方观察哨和前沿阵地进行压制射击。
3、152毫米M1973榴弹炮提供重炮支援。
M1973的射程可达18500米,可对敌方总部和后备阵地炮击,并可在炮兵总部的探照雷达的指示下,提供反炮击支援。
然而,在突击后方如此近距离作战带来的一个结果是,炮兵必须做好随时迎击敌人装甲的准备。
苏联所有的榴弹炮都携带并能发射破甲弹。
4、在常规火炮的后面,苏军大量使用多种火箭炮系统;这些无制导火箭弹可以通过用高爆弹饱和炮击一个区域来提供巨大的压制力。
这种理念的逻辑延伸就是引进战术核武器。
苏联的机动战场发射系统从射程60公里的无制导'蛙’式(FROG)火箭炮到制导地地导弹SS-12和SS-22,它们可以发射射程数百公里以上的弹头。
冷战时期,前苏联主要有三种师:摩托化步枪师、坦克师和空降师。
其中只有前两种有自行火炮部队,空降师有牵引式122毫米D-30榴弹炮和85毫米ASU-85自行反坦克炮。
每个摩托化步兵师有1个炮兵团,其中有1个营18门152毫米M1973自行榴弹炮和2个营122毫米D-30牵引式榴弹炮;独立坦克团有1个营18门122毫米M1974自行榴弹炮;装备BMP机械化步兵作战的独立摩托化步兵团也有一个营的122毫米M1974。
配发BTR-60或BTR-70(8x8)装甲运兵车的两个摩托化步兵团各有一个营的18门122毫米D-30牵引式榴弹炮。
钢铁洪流比喻
![钢铁洪流比喻](https://img.taocdn.com/s3/m/5e6be7d1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2b.png)
钢铁洪流比喻
“钢铁洪流”是指苏联及华约的地面装甲部队。
当时苏联装备了五万多辆坦克,以其为主的华约共有6.87万辆坦克,7.74万辆其它装甲车辆,一旦开战将成为在欧洲平原上冲击北约的钢铁洪流。
“钢铁洪流”出自冷战时期,冷战是指1947年-1991年之间,美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华沙条约组织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斗争。
冷战主要表现为以美国与苏联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对峙,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争夺,是世界长期不得安宁的主要根源。
两大军事集团实力相当,谁都不敢轻易动用武力来结束对方与其的世界霸权争夺。
两国都储存了大量核弹头,彼此相互保证毁灭。
冷战结束后再加上经历了之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磨难,世界各国人民都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烟冷战时期装备逻辑维克托·苏沃洛夫是一们叛逃到西文的苏联军官,其真实姓名无法得知,原因是已被苏联缺席宣判死刑,需要隐姓埋名,以免报复。
他毕业于著名的伏龙芝军事学院,接受了正规而严格的专业训练,其后在苏联军队中服役15年,曾任摩托化步兵连连长,师级参谋工作,并最终成为苏军总参谋部的军官,1968年参加过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动。
苏沃洛夫既从事过基层部队的指挥工作,也比较了解苏军的整体结构和特点,到达西方后完成了几部引起很大反响的著作,如《苏军内幕》和《解放者》等。
其中涉及苏军组织,编制,作战思想和装备等诸多方面,并以其本人的亲身经历和生动文笔,让人们从另一个层次认识了苏军的鲜名风格。
虽然其观点中有不值得怀疑和商榷的地方,但确实可以从中了解许多苏军内部不为人知的事实和独特的价值判断。
特别是苏军在军事领域“突出实用,一切为战争服务”的思维方式,即使在今天,仍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此摘录其著作中的一些片段,让我们一起暂放弃惯性的看法,体会苏军军事智慧方面的可取之处。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武器美国吉普和AK—47我喜爱武器,任何武器都喜爱,我还喜爱各种与军事相关的装备和军队制服,总有一天我要开办一个小小的博物馆以收藏这些我喜爱的东西……但我为博物馆买的第一件展品将是一辆美国吉普——这是一件真正神奇的武器,它在二战前完成设计,仿佛一个忠诚士兵,从战争的第一天服役到战争结束。
它曾经被降落伞空投过,曾经浸泡在海水之中,它的轮子在利比亚坚硬如石的荒漠中被磨破,它的车身在太平洋的热带岛屿上陷没于沼泽之中,它也在挪威和高加索的高山上跋涉,或在阿尔卑斯山和阿登阴暗的森林中出没……占后,又有哪一种军用车辆参加过如此多的战争——朝鲜,越南,西奈半岛,南部非洲,印度尼西亚,南美,克什米尔?又有多少武器装在吉普车上——无后坐力炮,反坦克导弹,机关枪……它也曾用于执行侦察任务,当作救护车巡逻车,指挥车和普通运输车辆……在吉普车的时代里,有多少种坦克《大炮,飞机,导弹出现又消失了呢?这些武器肯定是重要的,引人注目的,而吉普车则是被忽视的,但却饱经沧桑——引人注目的武器一个个过时了,被忽视的吉普车依然存在!在沙漠中,它比骆驼可靠;在草原上,它比豹子还快;在北极它比北极熊还能吃苦耐劳。
我的博物馆中还将陈列的另一件展品是卡拉什尼科夫的AK-47突击步枪——这不是恐怖分子用来伤害奥运会选手的那一支,也不是我拿着它进入捷克的那一支,我要的是美国海军陆队在越南缴获并爱不释手的那一支。
在越南的美国士兵常常不相信自己的武器,而宁可使用他们的占利品。
这种选择带来了麻烦,因为他们很难指望有适当的子弹来供应这种武器,但他们仍然使用这种枪。
这种枪的秘密何在?因为它简单而可靠,就象一个亲密的战友。
结构简单和性能可靠这两特性在战斗中是最为重要的。
T-34坦克我的博物馆将要有来自各地(德国,美国,英国,法国和日本)的武器,但绝大多数将来自苏联。
我为什么这样喜爱苏联武器?因为苏联设计师在几十年前就认识到一个最朴实的真理——只有简单而可靠的装备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
现实中同样的道理还有:只有简单而易于了解的计划才能成功;只有最简单和最耐磨损的占地服装才是最好的军服……苏联人对武器的要求是:它必须易于生产,结构简单,容易教会士兵使用,并易于维护和修理。
二战中苏联的钢产量和德国基本相同,但苏联生产坦克的数量却远远超过德国。
此外,由于结构简单,有可能临时修复几万辆这样的坦克,以便两次甚至三次地让它们重返战场。
古德里安将军欣赏苏联坦克,他曾热情而不厌其烦地描述苏军坦克的优点,积极主张德国仿造T—34。
后来,德国的“豹”式和稍后的“虎王”虽然受到苏军坦克的影响,但德国设计师未能满足最重要的作战要求——结构简单。
结果,“豹”式一共生产了4815辆,“虎王”只生产了484辆,苏联却生产了102,000辆坦克,其中70,000辆是T—34。
在考虑这些数字时还应考虑,大部分德国在遭到轰炸时,很多苏联工厂也毁于一旦——哈尔科夫工厂战争头几个月即被德国占领,而这是苏联最大的工厂,也是T—34的诞生地。
斯大林格勒的坦克工厂处于激烈的战斗前沿,情况也可杨而知,列宁格勒被围困,既无钢材又无煤炭,那里的工厂不断遭受炮击,却坚持维修坦克达3年之久,有时候,还在修理中的坦克不得不从墙壁间隙中对前进中的德国士兵开炮……剩下的工厂是在乌拉尔,机器是从别处搬去的,实际上是在露天安装的,但它生产了世界上最简单,最可靠的坦克。
不要认为苏联装备的结构简单,使用效果就不好。
恰恰相反的是,T—34不仅简单,而且是当时世界上最具威力的坦克。
米格—25当一架米格—25降落在日本函馆后,检查该机的西主专家们都惊讶于其设计的简单。
出于宣传的目的,这架出色的飞机被刻意贬低了,一个专家甚至说:“我们原以为它是由钛合金制造的,现在知道不过是钢而已。
”——事实上,使用钛合金也很难实现米格—25所达到的速度,但苏联设计师却用普通的钢造出了世界上飞行速度最快的飞机(编者注,原文如此,实际上米格—25没有美国YF—12的绝对速度和持续速度快,但20多年来,它仍是在役的最快和爬升率最大的截击机)。
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实,它说明不借助非常复杂的车床或者先进的工艺也可以制造出色的飞机,并且在占时大批量生产时,也不会因为重要原料的缺乏而受到影响。
另外,米格—25的成本非常低,必要时可以生产出很大的数量(编者注,这是同样3倍速的美国飞机所无法实现的目标)。
简单主义技术正在发展,随着时间流逝,武器装备变得越来越复杂,但这并不与苏联设计师的总体思想矛盾。
几址年以来,他们在其所设计的占车和飞机上使用了很多最新式的设备,这些设备确实是非常复杂的。
但苏联设计师在成百甚至上千种可供选择的工具和技术方案面前,始终坚持着牢不可破的原则——选用最简单的一种。
如生产一种车辆,即可使用自动变速系统,也可以采用普通的变速器,苏联人通常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普通变速器。
有一次,我看到一家工厂正在对比苏联坦克和美国坦克,一名驾驶员驾驶两种型号后被问到:“哪一种较好?”驾驶员说:“当然是美国的好,它有自动变速装置,而苏联的坦克必须靠人工换挡,这对重型车辆来说不太容易。
”如果你把战争看成一次愉快的户外活动,他的回答就太对了,但苏联设计师认为未来任何战争都不是那么回事。
他们清楚地知道,如果遭到大规模轰炸。
如果整个工业区都摧毁,如果长途通信中断,大规模生产有自动变速装置的坦克就会成问题,同样,在前线维修这种坦克也是困难的。
普通变速器对坦克驾驶员来说比较困难,因为他会很累,但是对工业,对整个国家而言是“省力”的,可以利用装在露天场地机器去生产成千上万辆坦克。
猴型苏联武器的简单性令人惊讶,但是每一种投入生产的装备都要造两种型号,一种是政党型,一种是“猴型”(编者注,这是一种比喻说法,因为人与猴均为灵长类动物,但猴肯定没有人先进)。
“猴型”是尽一切可能使之简化的武器,只打算在战时生产,如T—62“猴型”的火炮没有装备稳定器,无线电和光学设备也异常简化,夜视设备仍然使用红外按照灯(编者注,我们至今还可以在很多苏军装备的T—64/72上看到这种设备,但以作者观点,苏军似乎早已淘汰了红外按照灯),火炮的俯仰和炮塔的转动都是人工操作,穿甲弹弹头用钢而不用钨或铀。
苏军将领们无可非议地认为,在战时有这样的“猴型”坦克总比没胡要好。
而这种采用“猴型”的方法不仅用来制造坦克,也用于所有的其它武器——导弹,火炮,飞机和无线电设备等等。
在平时,这种“猴型”能大量生产,但他们只送往对苏联友好的国家。
我曾见过BMP—1型步兵战车的两种型号,一种供苏联陆军使用,另一种打算给苏联的阿拉伯朋友们。
我计算过,第二种“猴型”与其原型相比,简化了63处——其中最显著的差别是73毫米主炮没有装弹机和炮弹选择设备。
苏联自用的型号,炮手只要按下相应的按钮,所需的炮弹就会自动滑进炮膛,而在简化型号上,这一切都用手工操作。
BMP—1“猴型”装备的是“马柳特卡”导弹,而苏联自用的则是“马柳特卡”—M型(编者注,应为9M14和9M14M“婴儿”,北约称为AT—3A/A,“萨格尔”A/B)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无自动制导系统。
“猴型”的车壁上没有含铅内衬以保护乘员不受核辐射伤害,并防止在被直接击中时受装甲碎片的伤害。
也没有化学战自动检测仪器,自动密封和空气过滤系统,以供在严重沾染区使用,更没有导航系统。
此外,还有很多设施都不见了。
(不知道俄罗斯卖给中国的苏27和基洛级、S300是不是也简化了?)要是一辆“猴型”车落入西方专家手中,他们当然会对BMP—1步兵战车及苏联坦克的真正作战能力得出一个完全错误的印象,因为他们看到的只不过是一个壳体或一个容器——就象一个空的钱匣一样,当里面没有装东西时,本身毫无价值。
最近,苏联已国外出口T—72坦克,米格—23战斗机和图—22轰炸机,但是这些出口型不同于苏军自用的型号——当某人在一个口袋里装上钞票,另一个口袋里只装几张纸时,从外表看无法分辩两个口袋的区别。
苏联现行的装备政策是明智的。
它积累足够数量的第一流装备,以应付战争头几个星期的需要。
如果战争持续下去,新装备将会大规模生产出来,但这是最大限度简化了的型号,敌人在此时也已消耗了大量装备,简化型号在这种情况下同样具有战斗力。
另外,同时生产标准型和“猴型”的经验在平时就已获得,只不过是把“猴型”当作现有的最新式武器卖给了“兄弟”和“朋友”。
第二个问题——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寒冷的夜晚1969年,苏联远东的秋天分外寒冷。
当与中国人在乌苏里江上发生第一次冲突时,个战师还没有到达该地区,对方的压力全都由克格勃的边防部队承担。
冲突结束后,总参谋部曾对暴露出的错误与疏忽进行过详细的调查,他们很快发现,一些边防部队士兵在雪地里被冻死了——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进接受过在零度以下室外睡觉的基本训练。
这是令人震惊的消息。
总参谋部的一个委员会马上随机抽出三个师进行试验,结论同样令人失望。
二战时的经验已经无可挽回地失去了,现在的苏联士兵在没有睡袋,也禁止点燃火堆的情况下,当温度低于冰点时,他们怎么办呢?各师的参谋长立即被召集到莫斯科。
他们接受一天的训练——关于如何在天寒地冻之下只用一件军大衣在雪地里睡觉,每个人都被要求在雪地里睡三个晚上。
然后,这些参谋长又返回各自部队,苏联陆军全体官兵立即进行了一次艰苦的试验——在冻死人的寒冷天气里,不添加任何衣服而在室外过一夜。
那些驻扎在南方沙漠里的部队似乎交到好运了?不,他们同样被送到西伯利亚进行艰苦的训练——从此以后,在雪地里过夜被列入所有军事训练计划中。
在这一事件发生的前丙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西奈半岛的惨败之后,阿拉伯士兵越来越害怕坦克和凝固汽油弹。
于是苏军发布命令,所有的苏联士兵和军官(直到将级军官)都要练习从烈火中跳过,以及躲在战壕中,让坦克隆隆地从他们头上通过,或者就直接躺在呼啸而过的坦克的履带之间的空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