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苏联对欧洲的能源外交讲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战时期苏联对欧洲的能源外交

于春苓、杨超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哈尔滨150080) 摘要:欧洲在冷战中的地缘政治地位十分重要,引发苏联与美国在欧洲的激烈博弈。苏联将能源作为政治和经济博弈的砝码,通过对东欧经互会成员国及西欧国家的能源外交,实现和维护着国家利益。冷战时期苏联的能源贸易对其国内经济的拉动起了很大作用,成为国家外汇的主要来源,更为重要的是石油成为苏联与美国争夺欧洲及全球利益的重要战略手段。

关键词:冷战;苏联;欧洲;能源外交

中图分类号:D851. 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0961(2010)02-0075-06

收稿日期: 2010-01-14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度一般项目(08JA770008)

作者简介:于春苓(1950-),女,北京人,教授,主要从事俄国史研究;杨超(1972-),男,黑龙江绥化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世界史研究。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分别以它们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进行着冷战。欧洲在冷战中的地缘政治地位十分重要,引发苏美在欧洲的激烈博弈。苏联通过对东欧经互会国家及西欧国家的能源贸易,实现和维护着自己的国家利益。“石油因素对苏联的经济意义非常大”,“苏联石油输出战略基础是在1970年形成的”,这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爆发了两次世界性的石油危机,石油危机与经济危机交织在一起,使东西方世界面临着严峻的

考验。苏联抓住历史有利机遇,实施了石油输出战略。冷战时期苏联的能源贸易对其国内经济的拉动起了很大作用,成为国家外汇的主要来源,更为重要的是石油与天然气成为苏联与美国争夺欧洲及全球利益的重要战略手段。

一、苏联对欧洲能源外交的形成因素

(一)苏联丰厚的油气资源

苏联是世界上石油蕴藏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受当时东西方意识形态对立因素的影响,具有军事战略意义的苏联石油储量和产量蒙上了神秘的面纱,成为西方国家情报部门猜测的对象。于是有关苏联时期的石油储量、产量,各国公布的统计资料的数据各不相同,包括苏联政府自己披露的能源储备、产量的资料。1970年苏联石油部长访问美国时,曾声称其储量与产量之间的比例大约为25比1,那就意味着储量是87·5亿吨,这个数字估计包括苏联地质学家所区分的四大类中的前三类,即已探明的、半探明的、有希望探明的[1]。

此外,苏联还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也是主要的石油消费国和出口国。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苏联石油的产量增长速度和许多重要产品的绝对增长额都开始超过美国。“在1951—1960年间,苏联的石油(包括凝析油)产量增加了1·1亿吨,而美国在同一时期石油增产了8 100万吨。”[2]1961年“苏联的石油产量已超过委内瑞拉,仅次于美国, 1975年超过了美国”[3]。1986年苏联石油开采量56·12亿吨,出口量23·43亿吨。1989年石油开采量55·22亿吨,出口量22·37亿吨[4]。苏联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不仅在其国民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也成为其能源外交强有力的物质基础,油气资源成为苏联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武器。

(二)欧洲能源对苏联的依赖性

欧洲对苏联能源有极大的依赖性,进入工业时代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一直是世界能源消费大户,但它们的能源自给率却不高。西欧1983年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32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3·5%,天然气储量为43·24亿立方米,占世界储量的5%[5]。东欧经互会成员国保加利亚1955年的石油产量仅为15万吨,1980年的石油产量达到45万吨。波兰1955年的石油产量仅为15万吨, 1980年的石油产量达到45万吨。匈牙利1955年的石油产量仅为160万吨, 1980年的石油产量达到300万吨[1]。在自身能源匮乏的情况下,西欧不得不将目光放到全球能源市场,通过与中东、挪威、俄罗斯和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来保障自己的能源安全。基于历史、地缘政治和经济互补性等方面的考虑,与苏联的能源贸易是西欧国家优先发展的方向。而对东欧经互会国家来说,由于冷战时期东西方的对峙,东欧的经互会国家只能依靠苏联的石油及天然气的供应,来满足国内能源消费的需要。同样出于冷战的需要,苏联通过低于世界石油市场的油价,达到控制东欧经互会国家的目的。

(三)冷战国际环境因素

“石油与地缘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是其他任何原材料都无法企及的。”[6]二战打破了原有的国际经济体系,美国成了战后唯一的经济大国。美国对外经济战略是建立经济霸权,而欧洲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对美国整体外交战略都是至关重要的。出于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的需要,欧洲成为美苏角逐的重要区域。苏联对外经济战略更多地服从于寻求国家安全战略,但鉴于自身的实力,只能借助于能源资源的优势,推行能源外交。

苏联的能源外交深深地打上了冷战的印记,美国因素成为冷战时期苏联出台外交政策的决定性因素。苏联对西欧的能源政策主要是与美国角逐欧洲能源市场,利用油气资源离间美欧之间的关系,在西欧推行“能源一体化”以突破美国

的经济制裁。而苏联对经互会国家能源外交的宗旨,离不开意识形态方面的意图,对社会主义阵营内不同国家的政策都服从一个共同的目标,即整个社会主义都要为苏联与美国的对抗或缓和的总政策服务。苏联意在东欧建立有利于自己的地缘政治环境,建立东欧一体化经济、一体化军事,继而在东欧确立更加密切的意识形态的一致性。

二、苏联对欧洲的能源外交

(一)苏联对西欧的能源外交

苏联与西欧国家石油贸易关系经历了艰辛而曲折的历程。二战结束后,苏联与西欧几乎断绝了贸易往来,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苏联与西欧间的石油贸易才逐步发展起来。20世纪70年代初期,两种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原则在国际经济实践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时期取代了“冷战”时期。“东西方经济联系的发展形成了物质实质,仿佛成为一种缓和的基础。”

[2]苏联国家石油公司积极寻找国外市场有两个明显的动机。第一个动机纯属经济方面,第二个动机在某些程度上有其经济的一面,但带有政治色彩。从经济方面来说,苏联企图在所有能赚取硬通货的国家寻找石油出口机会,克里姆林宫要求石油商千方百计尽可能获取更多的外国硬通货,购买工业化所需要的机器。苏联要恢复其19世纪西方国家重要石油供应商的角色,它要获得买主,尤其是获得原来是华盛顿的买主。这是苏联石油战略的宗旨,是为其整体外交战略服务的。

为了促进石油在欧洲市场上销售,苏联政府对西欧许多国家的油船、油库和销售设施进行投资。在石油出口方面,以“俄国石油产品”(R·O·P·)这一商标出售石油。苏联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向西欧国家提供石油和石油产品、天然气,并从西欧国家进口各种工业部门所需的成套设备。1979年苏联日产石油1 180万桶,成为世界第一大产油国,除满足其本土和东欧国家外,每天有100万桶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