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苏联对欧洲的能源外交
苏联的冷战政策及其影响
苏联的冷战政策及其影响冷战是20世纪后半叶国际政治中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在意识形态、核武器、经济和地缘政治等方面的对立,造成了全球格局的紧张和不稳定。
苏联在冷战期间的政策对国际形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探讨苏联的冷战政策及其影响。
一、苏联的冷战政策苏联的冷战政策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1.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推广苏联在冷战时期积极推广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试图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苏联的意识形态影响了全球左翼运动,其中包括古巴、越南、朝鲜等国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革命。
虽然这些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对西方世界构成了威胁,但也导致了局部战争和社会动荡。
2.军备竞赛在苏联和美国的冷战期间,两国在全球范围内都部署了大量的核武器,形成了一场全球性的军备竞赛。
苏联加大了对军事技术的研发和投资,建立了强大的武装力量。
苏联的军备竞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发展,但也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对国民经济造成了重大压力。
3.对外扩张苏联试图通过对外扩张来扩大其影响力和地缘政治利益。
苏联在中东、非洲、亚洲等地区展开了活跃的外交政策,签署了许多政治和经济协议,扩大了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苏联的扩张行动在美国和西方国家看来是对其利益和安全的威胁,导致了多次局部冲突和战争。
4.核武器的使用若苏联的冷战周期间中苏之间的核武器使用是具体话题则可单独提一项若非可以合并到此项中苏联在冷战期间对核武器的运用和态度相对保守,但仍有多次核武器危机,如古巴导弹危机、克格勃行动等。
苏联对核武器的使用政策比美国更为谨慎,这也部分反应了苏联的冷战政策是一种“保持现状”的态度。
5.经济援助苏联在冷战时期积极向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经济援助,以此来巩固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领导地位。
苏联向古巴、越南、朝鲜等国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革命。
但苏联的援助政策也遭受了一定程度的争议,因为在其中有不少是以石油和其他资源为代价的。
中俄两国对世界能源合作的影响分析
中俄两国对世界能源合作的影响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能源合作愈加频繁和密切。
其中,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合作的影响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模式、影响因素以及国际能源格局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模式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模式主要体现在油气管道和天然气资源合作方面。
1、油气管道合作中俄两国的油气管道合作主要分为两个方向:西伯利亚-中国管道和东线天然气管道。
西伯利亚-中国管道于2009年开始建设,2010年投入使用,是中俄两国至今最大的管道合作项目。
该管道起点位于俄罗斯汉特-曼西自治区的西西伯利亚油田,经过蒙古国,终点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大庆市。
该管道全长约3500千米,输送的油气量每年可达到3000万吨。
该管道的建设不仅扩大了中俄两国间的能源合作规模,也加强了两国间的经贸联系。
东线天然气管道则是指从俄罗斯开发的远东天然气田,通过哈萨克斯坦中线天然气管道和中国境内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两部分,输送到中国东北地区。
该项目自2014年提出以来,经历了多个阶段的磋商和协商,直至2019年正式开始投产。
该项目的开发具有深远的意义,能够满足中国东北地区大量的天然气需求,也为俄罗斯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天然气出口市场。
2、天然气资源合作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不仅体现在管道建设方面,也包括天然气资源的合作。
中俄天然气合作历史悠久,远在2004年就已开始。
目前,中俄两国天然气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俄罗斯自东方燃气管道向中国运输不同形式的天然气,其中包括LNG (液化天然气)和CNG(压缩天然气)等;(2)中俄两国在打造天然气超级管道方面对接,促进能源市场的融合,扩大两国间的合作交流;(3)中俄两国还合作开发了包括琼海地区的南海和东海以及北极地区的天然气资源等。
二、中俄两国能源合作的影响因素中俄两国能源合作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关系: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扩大了两国间的经贸联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互补性。
苏联冷战时期与美国的对抗
苏联冷战时期与美国的对抗冷战是二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之间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对抗。
这场对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后欧洲的重建过程中,随着苏联力量的增长和美国对世界事务的主导地位,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
本文将探讨苏联冷战时期与美国的对抗,包括各自的外交政策、军备竞赛以及对抗的战略局势。
一、外交政策对比苏联和美国在冷战时期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外交政策。
苏联采取的是扩张主义政策,试图通过援助共产主义国家来扩大自身的势力范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将其置于社会主义阵营之中。
这种做法引起了美国的警惕和反对,因为它直接侵犯了美国对欧洲地区的影响力。
相对而言,美国采取了遏制政策,旨在限制苏联的扩张和影响力。
美国推行的马歇尔计划,通过向战后欧洲提供经济援助,既有助于恢复战争带来的破坏,又能够稳定欧洲的政治局势,并且削弱了苏联的影响力。
此外,美国还发起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旨在通过军事联盟来对抗苏联及其盟友。
二、军备竞赛与核威慑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冷战期间,发生了一场空前激烈的军备竞赛。
两个国家都不断增加其军事力量,并且努力开发和制造更先进的武器。
这种军备竞赛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军事对抗,并给全世界带来了持续的紧张局势。
核武器的发展成为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核心竞争领域。
苏联在1949年成功进行了首次核试验,这标志着其进入了核武器俱乐部。
之后,苏联和美国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核武器生产,并通过核试验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威慑能力。
双方通过这种相互威慑的状态,形成了“相互确保毁灭”(MAD)的局面,认识到任何一方对另一方使用核武器将导致双方毁灭,从而保持了相对的和平。
三、对抗的战略局势苏联冷战时期与美国的对抗主要体现在战略层面。
苏联采取了全球革命战略,试图通过援助和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革命运动来推动全球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苏联支持的古巴革命、越南战争以及其他地区的反殖民主义运动对于美国而言,是一种威胁和挑战。
相反,美国采取了遏制政策,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一系列军事基地。
苏联的冷战政策与国际关系格局重构
苏联的冷战政策与国际关系格局重构冷战是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主要特征之一,而苏联则是冷战的关键一方。
苏联在冷战期间通过其军事、政治和外交政策的调整,重构了国际关系格局。
本文将探讨苏联在冷战时期的冷战政策,并分析其对国际关系格局的重构所造成的影响。
冷战时期,苏联采取了一系列的冷战政策来应对西方帝国主义阵营的挑衅。
其中一个重要的政策是建立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
苏联利用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协助东欧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体制,并通过华沙条约组织将这些国家绑在了苏联领导下。
这一政策不仅确保了苏联在军事上与西方的平衡,还进一步扩大了苏联的势力范围。
此外,苏联还采取了一系列的对外政策来推动其意识形态和利益扩张。
例如,苏联通过援助第三世界国家,扩大了其在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
通过提供军事援助、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苏联迅速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外援国之一。
这种战略不仅为苏联争取了更多的盟友,也进一步削弱了西方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
此外,苏联还通过外交手段推动了战略裂痕的出现。
苏联积极利用第三世界国家的需求和对抗西方的意愿,推动了一系列具有分裂性质的国际会议和组织的成立,如非洲统一组织和阿拉伯联盟等。
这不仅使苏联在第三世界国家间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影响力,同时也加剧了冷战阵营内部的分裂,削弱了西方国家的共同立场。
然而,尽管苏联通过其冷战政策重构了国际关系格局,但这种重构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后果。
首先,苏联的军事扩张引发了冷战的军备竞赛,使世界进入了核武器威胁下的紧张局势。
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军备竞赛不仅威胁到了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和平与稳定,也对全球安全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其次,苏联的冷战政策导致了一系列的代理战争和间谍活动。
冷战时期,苏联和西方之间进行了一场长达几十年的斗争,涉及了许多国家和地区。
美苏两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间谍活动和秘密战争,给世界带来了无数的破坏和不安。
最后,苏联的冷战政策也导致了经济和政治上的困境。
苏联冷战时期的对外政策与国际关系
苏联冷战时期的对外政策与国际关系冷战时期,苏联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其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举足轻重。
苏联的对外政策实质上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同时也是为了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
一方面,苏联冷战时期的对外政策以维护国家安全为首要任务。
二战结束后,苏联陷入了与西方国家的对立中。
在这个背景下,苏联希望通过建立自己的军事同盟系统来保护自身的利益。
1955年,苏联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这一组织的建立主要是为了抵御北约的威胁,保证苏联在东欧地区的影响力。
此外,苏联还积极参与各类国际军控谈判,以期通过外交手段减少对方的军事威胁,维护自己的国家安全。
另一方面,苏联冷战时期的对外政策还包括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
苏联将自己视为全球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希望各国都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同时加强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
苏联通过提供援助和经济合作来支持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帮助它们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增强经济实力。
此外,苏联还通过组织一系列的国际政治活动,如举办共产主义党派的国际会议、支持解放运动等方式,积极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苏联的对外政策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问题。
首先,苏联的对外政策往往过于强调意识形态,忽视了各国的国家利益和文化差异,导致了与一些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冲突和争端。
此外,苏联在与西方国家的竞争中,也经常陷入军备竞赛的困境,并未有效地解决和缓和东西方之间的紧张关系。
总体来看,苏联冷战时期的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是紧密联系的。
苏联秉持维护自身安全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双重目标,通过建立军事同盟系统和推动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来实现这一目标。
然而,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苏联的对外政策并未能在冷战中取得完全的成功,但它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冷战时期苏联对欧洲的能源外交
一
、
0 ” 9 1年 苏 苏 联 对 欧 洲 能 源 外 交 的 形 成 8 10万 吨 。 1 6 “ 联 的 石 油 产 量 已超 过 委 内瑞 拉 , 仅次 于美 国 ,9 5年超 过 了美 国 ”¨ 。 17 3 j
因 素
( ) 联丰厚 的 油气 资源 一 苏
18 96年 苏 联 石 油 开 采 量 5 .2亿 吨 , 口量 61 出 2.3亿 吨 。18 34 9 9年 石 油 开 采 量 5. 2亿 吨 , 52 出
国争夺 欧洲及 全球 利益的重要 战略 手段 。
关键词 : 战 ; 冷 苏联 ; 洲 ; 源外 交 欧 能
中图分类号 : 8 12 D 5 .9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 号 :08—0 6 (00)2— 0 5— 6 10 9 12 1 0 0 7 0
2 0世 纪 4 0年代 中后 期 至 9 O年 代 初 , 以美 苏
5 0年代 中期起 , 苏联石 油 的产 量 增 长 速度 和 许 多 重要 产 品 的绝 对 增 长 额 都 开 始 超 过 美 国。 “ 在 15 - 16 间 , 联 的石油 ( 括凝 析 油 ) 9 1 9 0年 苏 包 产量 增 加 了 11亿 吨 , . 而美 国在 同一 时 期 石 油增 产 了
了很大作 用 , 成为 国家外 汇 的主要 来源 , 为重要 更 的是 石油 与天然 气 成为 苏联 与美 国争夺 欧洲及 全 球 利益 的重要 战略 手段 。
的【 。
此外 , 联还 是 当时 世 界上 最 大 的石 油 生产 苏
国, 也是 主要 的石 油消 费 国和 出 口国。从 2 油储 量 和产量 蒙上 了神 秘 的 面 纱 , 为 西 方 国 家 情 报 部 门猜 测 的对 象 。 成 于是 有关 苏联 时期 的石 油储量 、 量 , 国公 布 的 产 各 统计 资料 的数 据 各不 相 同 , 括 苏 联 政 府 自己披 包 露 的能源储 备 、 产量 的资料 。17 90年 苏 联石 油 部 长访 问美 国时 , 曾声 称其 储 量 与 产 量 之 间 的 比例 大约 为 2 5比 1 那 就意 味着 储 量是 8. 吨 , , 7 5亿 这 个 数 字估计 包括 苏联 地质 学家 所 区分 的四大类 中 的前三 类 , 已探 明 的 、 探 明 的 、 希 望 探 明 即 半 有
俄罗斯对外经济发展战略中的燃料能源工作
一
的 , 以积极 与 欧盟 展 开全 方 位 的经 济 合 作 , 用俄 所 利 丰 富 的 油 气 资 源 和 矿 产 资 源 构 筑 与 欧 盟 之 间 的 牢 固
的伙 伴和 合 作关 系是 俄 对 外 经 济 发 展 战 略 的首 要 。
转 轨 阶段 . 经 十年 , 于 宏观 经 济 政策 失 误造 成 体 历 由
制 改革 不 利 ; 业 结 构 的 老 化 造 成 生 产 力 下 降和 产 产
电设 备 电 站 牢 牢 地 控 制 了 这 些 国 家 的 经 济 命 脉 , 成 了 协 调 和 处 理 与 盟 国 之 间 重 大 事 务 的 有 效 经 济 手
着 过 去 冷 战 思 维 的 有 色 眼 镜 去 看 如 今 的俄 罗 斯 国 家 。 俄 罗 斯 已 不 是 过 去 的 苏 联 。 俄 罗 斯 希 望 与 欧 盟 国家建 立全 新 的 合 作 框 架 。对 欧 盟 组 织 的 扩 容 , 原 东 欧 国 家 中 的 部 分 入 盟 以 及 欧 洲 经 济 一 体 化 的 今 后
的 地 理 位 置 使 俄 罗 斯 拥 有 了 更 为 现 实 的 地 缘 政 治 和
经济利 益 。 面 对 欧 洲—— 这 一 世 界 经 济 发 达 地 区.
俄 罗 斯 首 先 把 自 己 定 位 于 欧 洲 国 家 之 列 . 为 在 俄 因
罗 斯 看 来 , 表 当 今 世 界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的 欧 盟 要 远 代
普 京 作 为 新 一 代 俄 罗 斯 国 家 领 导 人 , 在 出 访 欧 洲 曾 和 美 国 期 间 有 意 表 示 出 要 彻 底 跳 出 冷 战 思 维 的 框 框
莫洛托夫计划
莫洛托夫计划莫洛托夫计划是指苏联在二战期间对欧洲东部国家提出的一项经济援助计划,旨在加强苏联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合作,同时也是苏联为了保障自身利益而采取的一种外交政策。
莫洛托夫计划的提出,对于苏联与欧洲东部国家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二战后欧洲的政治格局。
莫洛托夫计划是苏联外交政策的一部分,它的提出源于苏联对于欧洲东部国家的战略考量。
在二战期间,苏联与德国展开了激烈的战争,而德国占领了波兰、波罗的海国家和罗马尼亚等地区,这些地区原本是苏联的势力范围。
为了在战后重新夺回这些地区的控制权,苏联需要与这些国家建立合作关系,同时也需要通过经济援助来加强自身在这些国家的影响力。
莫洛托夫计划的实施,对于欧洲东部国家来说是一种经济上的援助,也是苏联对这些国家进行政治控制的手段。
苏联通过向这些国家提供经济援助,换取了在这些国家的政治影响力,同时也加强了自身在这些地区的地缘战略优势。
莫洛托夫计划的实施,使得苏联在战后重新夺回了对这些国家的控制权,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莫洛托夫计划的实施,对于苏联与欧洲东部国家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联通过莫洛托夫计划,加强了自身在这些国家的地缘战略优势,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些国家的政治格局。
同时,莫洛托夫计划也使得这些国家在战后的重建中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经济援助,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然而,莫洛托夫计划也被一些国家视为苏联对其进行政治控制的手段,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总的来说,莫洛托夫计划是苏联在二战期间对欧洲东部国家提出的一项经济援助计划,旨在加强苏联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合作,同时也是苏联为了保障自身利益而采取的一种外交政策。
莫洛托夫计划的提出,对于苏联与欧洲东部国家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二战后欧洲的政治格局。
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的能源关系与地缘的交织
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的能源关系与地缘的交织能源在现代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的能源关系更是备受关注。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俄罗斯在能源领域拥有丰富的资源,而欧洲则是最大的能源消费市场之一。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能源合作,更涉及到地缘政治、经济和安全等多个层面。
一、能源合作的背景与现状1. 能源合作的背景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的能源合作可以追溯到苏联时期。
在冷战时期,苏联将天然气作为一种外交工具,通过能源的供应来影响欧洲国家的政策。
随着苏联解体和俄罗斯成为独立国家,俄罗斯仍然保持着强大的能源实力,这使得欧洲对俄罗斯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
2. 能源合作的现状目前,俄罗斯是欧洲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国,约占欧洲天然气进口总量的三分之一。
同时,俄罗斯也是欧洲的重要石油供应国之一。
欧洲国家通过购买俄罗斯的能源,满足了自身的能源需求,而俄罗斯则通过出口能源获取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二、能源关系的地缘政治影响1. 能源交易与经济依赖欧洲的能源市场高度依赖俄罗斯的供应,这使得俄罗斯能够在经济上对欧洲国家施加影响。
一旦俄罗斯限制能源供应或提高价格,将对欧洲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
这种经济依赖关系使得欧洲国家在与俄罗斯进行能源谈判时处于弱势地位,而俄罗斯则可以利用这种地位来谋取自身的利益。
2. 地缘政治的角力与争端能源关系不仅仅是经济层面上的交流,还涉及到地缘政治的角力与争端。
俄罗斯将能源作为一种地缘政治工具,通过对欧洲的能源供应进行操控来影响欧洲国家的政策和决策。
同时,欧洲国家也试图减少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通过多元化能源供应和提高能源效率来降低俄罗斯对欧洲的影响。
三、应对能源关系与地缘的交织1. 多元化能源供应为了减少对俄罗斯的依赖,欧洲国家一直在努力多元化能源供应渠道。
他们加大了对其他国家的天然气和石油进口,例如从中东和北非国家进口天然气和石油。
此外,欧洲还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等替代能源,以降低对俄罗斯能源的需求。
苏联冷战时期的对外政策与扩张
苏联冷战时期的对外政策与扩张冷战时期,苏联是与美国进行长时间对抗的主要力量。
苏联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扩张来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和地位。
这种对外政策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外交手段和区域扩张。
首先,苏联在冷战时期采取了多种外交手段来实现自身的扩张目标。
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是结盟与援助。
苏联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和经济联盟,如华约(华沙条约组织)和经济互助委员会(COMECON),用以巩固和拓展社会主义阵营。
此外,苏联还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援助,以此获得对这些国家的政治支持。
此外,苏联还通过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等手段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苏联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并通过提供廉价的技术和资源来吸引其他国家与其合作。
同时,苏联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通过援助建设学校、医院和其他基础设施等方式,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文化联系。
在区域扩张方面,苏联通过对邻近地区的干预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例如,苏联在二战结束后东欧国家的解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这些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巩固了自己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此外,苏联还支持了一系列的革命和起义,以扶植亲苏联的政权,并通过军事干预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苏联还通过军事扩张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苏联在冷战期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军备竞赛,积极发展核武器和导弹技术,并将军事力量部署到全球各地。
苏联的军事扩张行为引发了对全球战争的担忧,并加剧了东西方之间的紧张关系。
然而,苏联的扩张政策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苏联的扩张行为引发了西方国家的担忧和反对,导致了冷战的激化。
西方国家与苏联之间的紧张关系进一步加剧了国际局势的不稳定。
其次,苏联在扩张过程中也面临了困难和挑战。
苏联在支持各种革命和起义中花费了大量的资源,但并不总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苏联援助的国家在实施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中遇到了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导致了这些国家内部的政治动荡。
最后,苏联的扩张政策也对其本身产生了长期的经济和军事负担。
冷战时期苏联对欧洲的能源外交
冷战时期苏联对欧洲的能源外交于春苓、杨超(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哈尔滨150080) 摘要:欧洲在冷战中的地缘政治地位十分重要,引发苏联与美国在欧洲的激烈博弈。
苏联将能源作为政治和经济博弈的砝码,通过对东欧经互会成员国及西欧国家的能源外交,实现和维护着国家利益。
冷战时期苏联的能源贸易对其国内经济的拉动起了很大作用,成为国家外汇的主要来源,更为重要的是石油成为苏联与美国争夺欧洲及全球利益的重要战略手段。
关键词:冷战;苏联;欧洲;能源外交中图分类号:D851. 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0)02-0075-06收稿日期: 2010-01-14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度一般项目(08JA770008)作者简介:于春苓(1950-),女,北京人,教授,主要从事俄国史研究;杨超(1972-),男,黑龙江绥化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世界史研究。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分别以它们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进行着冷战。
欧洲在冷战中的地缘政治地位十分重要,引发苏美在欧洲的激烈博弈。
苏联通过对东欧经互会国家及西欧国家的能源贸易,实现和维护着自己的国家利益。
“石油因素对苏联的经济意义非常大”,“苏联石油输出战略基础是在1970年形成的”,这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爆发了两次世界性的石油危机,石油危机与经济危机交织在一起,使东西方世界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苏联抓住历史有利机遇,实施了石油输出战略。
冷战时期苏联的能源贸易对其国内经济的拉动起了很大作用,成为国家外汇的主要来源,更为重要的是石油与天然气成为苏联与美国争夺欧洲及全球利益的重要战略手段。
一、苏联对欧洲能源外交的形成因素(一)苏联丰厚的油气资源苏联是世界上石油蕴藏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受当时东西方意识形态对立因素的影响,具有军事战略意义的苏联石油储量和产量蒙上了神秘的面纱,成为西方国家情报部门猜测的对象。
能源危机对能源外交的挑战
能源危机对能源外交的挑战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和对传统能源资源的枯竭,能源危机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能源外交作为解决能源危机的一种重要手段,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能源危机对能源外交的挑战,并提出一些应对之策。
一、能源危机的挑战能源危机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能源供需失衡,在能源资源短缺、能源价格波动等方面给国家带来的挑战。
首先,能源供需失衡会导致能源价格的飙升,给国家经济带来巨大压力。
其次,能源危机还会引发能源安全问题,因为各国对能源的需求都非常迫切,为了确保自身能源供应的稳定,往往会采取保护主义的措施,产生经济合作的障碍。
最后,能源危机也会给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例如能源开采过程中的污染问题,加剧了全球环境恶化的趋势。
二、能源外交面临的挑战1. 能源供应多元化的挑战由于世界主要的能源资源集中在少数国家手中,例如石油资源主要掌握在中东地区,天然气资源则主要分布在俄罗斯等国家,这使得各国在能源供应上非常依赖这些国家。
一旦供应国政治、经济等方面发生变化,就会对各国的能源供应造成影响,给能源外交带来挑战。
2. 能源价格波动的挑战由于能源市场的供需关系复杂,能源价格时常发生波动。
这种波动对于能源进口国来说,不仅会增加其经济负担,还可能导致经济的不稳定,给能源外交带来压力。
3. 能源安全的挑战能源外交中,能源安全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各国为了确保自身能源的稳定供应,往往会采取保护主义的做法,通过限制出口、建立垄断等方式来保护本国能源资源,这势必会给国际能源贸易和资源分配带来一定的不公平性和不稳定性。
三、应对能源危机所需的能源外交策略1. 加快能源转型能源转型是解决能源危机的关键,各国应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同时,在能源外交中应加强合作,共同研发新能源技术,推动能源产业的协调发展。
2. 建立稳定的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各国应加强能源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能源合作伙伴关系。
冷战时期的美西关系与苏东关系
冷战时期的美西关系与苏东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东欧国家更是遭受毁灭性打击,美国和苏联成为战后世界的两大实力中心。
由此,形成了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的雅尔塔体系,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
同时,由于美国和苏联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矛盾不可调和,逐渐形成了以美国、北约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华约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
美国与西欧方面战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极度膨胀,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而经过二战的打击,西欧各国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西欧已丧失对世界金融贸易的控制力。
于是美国牵头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西欧经济的重建和恢复。
但是,布雷顿森立体系确定的“美元与黄金挂钩、资本主义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两个挂钩原则”,使得西欧各国丧失世界金融中心地位,并不得不在经济贸易上依赖于美国。
之后,美国继续推行“马歇尔计划”,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
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
马歇尔计划的重要目标是推进欧洲经济的进步、促进欧洲生产发展、为欧洲各国货币发行提供支持以及推动国际贸易,特别是与美国的贸易。
通过马歇尔计划,西欧的经济明显恢复,显出了经济腾飞的迹象。
但其经济政治生活也日益为美国所控制。
沦为美国冷战政策的附庸。
苏联与东欧方面苏联为增强东欧国家的经济实力,以便更好的与美国对抗,牵头建立了主要由东欧国家参与的经互会。
虽然战后经济极度困难,苏联仍然做出了很多牺牲,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新生的东欧人民民主国家以大量的、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
这些帮助对于东欧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并且是当时从西方国家包括美国那里得不到的。
但同时,苏联利用东欧国家在能源和经济上对苏联的依赖,迫使东欧国家在政治上向苏联妥协。
经互会也日益成为苏联控制东欧的工具,并不利于东欧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
莫洛托夫计划名词解释(一)
莫洛托夫计划名词解释(一)莫洛托夫计划及其相关名词解释莫洛托夫计划(Molotov Plan)•莫洛托夫计划是指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于1947年9月提出的一项计划,目的是向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加强苏联对这些国家的影响力。
该计划在冷战期间起到了一定的经济和政治作用。
冷战(Cold War)•冷战是指1945年至1991年间,以美国和苏联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抗和竞争。
莫洛托夫计划是冷战时期苏联对东欧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
援助(Aid)•援助是指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提供金钱、物资、技术等帮助的行为。
莫洛托夫计划提供的援助主要包括金钱、机械设备、原材料等,帮助东欧国家重建破坏的经济基础。
影响力(Influence)•影响力是指一个国家或组织对其他国家、地区或人群的控制、支配或影响程度。
莫洛托夫计划通过向东欧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帮助苏联扩大了在这些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
社会主义国家(Socialist Countries)•社会主义国家是指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基础的国家。
莫洛托夫计划主要面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以增强这些国家与苏联的联系,巩固社会主义政权。
经济援助(Economic Aid)•经济援助是指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提供经济上的帮助,包括资金、技术、设备等。
莫洛托夫计划提供的经济援助有助于东欧国家的经济恢复和发展。
铁幕(Iron Curtain)•铁幕是指苏联及其盟友在冷战期间对西欧与东欧之间设置的类似物理边界的”心理障碍”,意味着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国家的隔离。
莫洛托夫计划的实施加强了铁幕的存在,使东欧国家与西方国家的联系减少。
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市场经济是指以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和经济行为。
莫洛托夫计划主要推动了东欧国家的计划经济,使这些国家更加依赖苏联供应和指导,而非自主发展市场经济。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外交政策及影响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外交政策及影响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展开了几十年的角逐。
为了争夺全球霸权地位,两国相互斗争,不断采取各种外交手段,这些手段不仅上演了一幕幕耸人听闻的国际事件,也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两国的外交政策及其影响两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一、美苏外交政策1. 美国外交政策在冷战的初期,美国采取的是遏制苏联的政策,即封锁苏联在国际上的发展空间,在全球范围内与苏联展开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斗争。
美国制订的主要政策如下:(1)麦克阿瑟政策: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麦克阿瑟将军负责监督日本的复兴,并协助日本成为一个自由的民主国家。
麦克阿瑟计划在日本实施的政策大量借鉴了美国的民主制度,以期让日本成为一个忠实的美国盟友,同时阻止苏联向日本伸出阴影。
(2)当务之急政策:这是指美国政府在二战后对全球局势的迅速反应和处理。
在这个计划中,美国制定了一系列的行动,岁片化和重组部队、安抚盟友、封堵苏联的行动等等,从多方面应对苏联扩张的战略。
(3)反共政策:美国政府实施的反共政策,其目的就是为了遏制苏联在全球范围内扩张的势头。
在这个计划中,美国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力图将苏联困于一隅,阻止其进一步扩张。
其中最典型的事件就是朝鲜战争,美国领导了联合国军对朝鲜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也以此为契机在韩国建立了一个美国的军事基地。
2. 苏联外交政策在冷战时期,苏联外交政策的基调是“反美亲苏”。
苏联政府指责美国干涉其内政、破坏全球和平,因此苏联必须与美国保持戒备和敌对,采取与美国相对抗的政策。
苏联外交政策的主要特征如下:(1)斯大林主义政策:这种政策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所有手段实现宣传、间谍和暴力斗争来揭示和抵制资本主义国家的企图。
斯大林主义政策强调了防御性和反基督教。
(2)新列宁主义政策: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的新列宁主义政策,设法扩大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民间交流,在经济发展方面逐渐舍弃早期的封闭策略,但是在军事上仍然对西方国家抱有敌意。
第十一章 冷战后俄国外交的教训
• 2.以意识形态划线而非国家利益 • 在科济列夫亲西方外交期间,俄大大 削弱了传统国际联系,不仅苏联时期 用友好条约编织的帝国外延网络荡然 无存,而且切断了与这些国家。虽然 实力衰落是其中一个因素,但主要因 为以意识形态划线、放弃对第三世界 国家反帝斗争的支持来附和西方。
• 例如,科济列夫曾接见古巴反对派代 表,并以“人权”为借口干涉一些国 家的内政;俄国尾随西方对南联盟和 塞尔维亚人进行制裁、设置禁飞区, 在联合国投票同意加强对伊拉克的制 裁;在西方的压力下,放弃向伊朗提 供核反应堆技术,放弃一些武器出口 订单,等等。
• 俄国对外政策主要面临两个矛盾: • 力量衰微的现实与保持大国地位企图 的矛盾; • 争取良好外部环境以利国内转轨的的 需要与应对越来越复杂的各种挑战的 矛盾。
• 前者通过外交实践中的种种困难反映 了力不从心的无奈。 • 后者则折射出既要保持“独立性”, 又怕刺激对方;既欲维护传统利益, 又担心被隔绝于世界之外的两难局面。
表1:2006全球综合国力排行榜
排名 1 2 3 国名 美国 日本 法国 经济力 科技力 军事力 资源力 社会发展 政府控制 外交力 年增长率 综合国力
3251 2158 1588
1718 1111 994
2249 806 814
547 226 201
559 416 419
185 169 184
131 100 119
• 据统计,在俄96%需要资金支持的企 业中,只有3%-7%的企业愿意公开分 配股权和转换所有权以得到外部资金。 这样,在俄发展道路上可怕的障碍不 是资本短缺,而是封闭的心态。在封 闭状态下,国家实力不可能会有根本 的提高,外部世界对封闭的俄罗斯也 将缺乏明确和积极的预期。
• 总结: • 冷战后俄国对外政策的教训主要有流 两个方面: • 一、实力制约 • 1.国家定位不准; • 2.目标与手段失衡; • 3.内外政策颠倒 • 4.意识形态色彩浓重 • 5.大量举借外债,严重依赖西方
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转变
重视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试图改 善与美国和欧洲的关系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国际秩 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共同维护地 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
重视发展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 合作关系,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前景展望
俄罗斯将继续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 俄罗斯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俄罗斯将更加注重发展与欧洲的关系,加强与欧洲国家的互利合作。 俄罗斯将努力推动与美国的关系正常化,加强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合作。
俄罗斯外交政策 的转变
汇报人:XX
目录
01 02 俄 罗 斯 外 交 政 策 的 历 史演变
俄罗斯外交政策转变 的原因
03 04 俄 罗 斯 外 交 政 策 的 具 体转变
俄罗斯外交政策转变 的影响
05 未 来 俄 罗 斯 外 交 政 策 的走向
01
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
苏联时期的外交政策
成立背景:苏联 成立之初,面临 着国内外敌对势 力的威胁与压迫, 因此需要制定独 立自主的外交政 策。
对俄罗斯自身的影响
提升国际地位和 影响力
促进国内经济发 展
加强国防和军事 实力
提高国际话语权 和决策权
对中国的影响
俄罗斯外交政策 转变对中国的影 响
中俄关系的发展 与合作
俄罗斯外交政策 转变对中俄经济 合作的影响
俄罗斯外交政策 转变对中俄政治 关系的影响
05
未来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走向
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发展趋势
对美关系的变化
从对抗到合作:俄罗斯与美国的关系经历了明显的转变 合作领域扩大:在反恐、能源、经贸等方面加强合作 互相牵制:俄罗斯与美国在地区安全问题上互相牵制 战略竞争:俄罗斯与美国在科技、军事等领域存在战略竞争关系
俄罗斯跻身八国集团与能源外交
罗斯能够跻身八 国集 团, 是其能源大国重要性的显现。然而, 罗斯过度依赖能源而缺乏经济的多样 俄
洼, 也很 难步入 发达 国家的行列 。
关 键 词 : 罗斯 俄 作 八 国集 团 能源 外交 者: 社科 院世 界 经济与政85
治 上看 , 国是力 促给 予 俄 罗斯 正式 成 员 国地 位 的 美
事 上 的 , 是 经 济 上 的 , 在 全 球 经 济 竞 争 中 的战 而 俄 略是 成为一 个 “ 源大 国” 能 。
主 要 力量 , 加 入 G 俄 8是 以美 国 为首 的西方 “ 俄 ” 融 战 略 的一 部分 。俄 罗 斯前 外 交官 伊 戈尔 ・ 里 普诺 赫 夫 为 , 8 请俄 罗斯 加人 的原 因十 分简单 , 是 G 邀 就 希 望在 苏联 解 体 之后 , 罗 斯能 够 踏上 民主制 的正 俄 途 ,皈依 ” “ 自由。
椅, 经历 了长达 1 年 的时 问 。过去 一 直被 G 0多 8当
国集 团” 会议 时 , 俄罗斯第一 次获准参与政治 问题
的讨论 。此 时峰 会形 成 了所 谓 “+ ” 式 ,七 国集 7 1模 “ 团” 被称 为 “ 个半集 团 ” 19 七 。 9 7年 6月 , 应克林 顿 总 统 的邀 请 , 叶利钦 总 统 以峰 会 国正 式领 导 人身 份 参 加 了在 美 国丹佛 举 行 的第 2 3次七 国峰会 ,并首 次 与 七 国集 团首 脑 以“ 国 首脑 会 议 ” 名 义共 同发 八 的 表 公报 。但 在 经济 问题 上 ,八 国首 脑会 议 ” 然保 “ 依 持 着七 国体制 。 19 年 5月 , 国峰会在 英 国伯 明翰 举行 。在 98 八
八 国峰会 的前身“ 国集团” 七 产生于冷 战时期东西
苏联冷战时期的政治与外交政策
苏联冷战时期的政治与外交政策冷战时期,苏联成为了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之一,其政治与外交政策对全球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苏联以其独特的意识形态和实力,强化了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并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和外交手段来维护其自身利益和影响力。
首先,苏联在冷战时期积极推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并试图通过宣传和政治干预来扩展其影响力。
苏联领导人呼吁全球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推翻资本主义体制。
他们将自己视为全球革命的领导者,积极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并提供了大量政治、经济和武器援助。
苏联的共产主义宣传不仅仅停留在国内,还对外输出到其他国家,尤其是东欧和亚洲地区。
通过这种方式,苏联试图将其政治和意识形态扩展到全球范围,并将其对外政策紧密结合在一起。
其次,苏联在冷战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手段来保护其利益和维持全球平衡。
其中一个重要的政策是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苏联与东欧国家签署了一系列友好和军事合作条约,以防范西方国家的威胁。
苏联还积极参与联合国,并在国际组织中表达和捍卫自己的利益和立场。
此外,苏联还与那些同样反对西方霸权的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例如中国、古巴和北朝鲜。
通过这些外交努力,苏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社会主义阵营”,并提高了自身在世界事务中的话语权。
然而,苏联在冷战期间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其与美国之间的敌对关系经常导致紧张局势和冲突。
两个超级大国在军备竞赛、领土争端和意识形态上的冲突使得整个世界都笼罩在阴霾之下。
此外,在苏联统治下的东欧国家中,民族主义和民主运动的兴起对苏联的统治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冷战后期,苏联政治和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
苏共中央改革派的诞生和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的上台,引领苏联走向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苏联开始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与西方国家的冲突,并逐步放宽了其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最终,这些改革和政策调整为苏联的解体奠定了基础。
总结起来,苏联在冷战时期的政治与外交政策对全球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能源外交政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能源外交政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规模的不断扩大,能源已经成为了目前全球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
同时,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也越来越紧密,这就使得能源外交政策成为了各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
能源外交政策对于国际关系的影响非常大,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国际经济、环境保护等多方面探讨能源外交政策对于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二战后,能源作为各个国家的战略物资迅速成为了主导国际战略的要素之一。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国际能源贸易逐渐成为了主导经济发展的要素。
由此,能源外交政策也逐渐从过去的单一的国家自保,演变为在国际关系中发挥重要的角色。
各个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能源安全,都在自我保护的同时也要求其他国家尊重其领土和独立权利。
二、国际经济能源外交政策不仅仅是保护自己的能源供应,也会涉及到国际贸易和合作。
各个国家通过能源外交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和贸易合作,并利用其优势资源源来维护自己的领土和独立。
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依托能源贸易迅速发展。
对这类国家来说,能源外交政策是他们开展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的关键。
然而,由于多个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利益分配的不同,常常会导致市场垄断和价格操纵等问题。
为此,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需要积极发挥作用,加强监管和合作。
三、环境保护能源外交政策也涉及到能源开发的环境保护。
能源开发会给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和破坏,而各个国家在能源外交政策制定时也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的问题。
环境保护对于能源外交政策至关重要。
各个国家应该加强环境保护,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保障环境的安全。
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中,应该坚持维护各国的主权和独立,促进各国在经济、技术、产品等方面的交流,推进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四、结论综上所述,能源外交政策是各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能源外交政策涉及到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竞争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战时期苏联对欧洲的能源外交于春苓、杨超(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哈尔滨150080) 摘要:欧洲在冷战中的地缘政治地位十分重要,引发苏联与美国在欧洲的激烈博弈。
苏联将能源作为政治和经济博弈的砝码,通过对东欧经互会成员国及西欧国家的能源外交,实现和维护着国家利益。
冷战时期苏联的能源贸易对其国内经济的拉动起了很大作用,成为国家外汇的主要来源,更为重要的是石油成为苏联与美国争夺欧洲及全球利益的重要战略手段。
关键词:冷战;苏联;欧洲;能源外交中图分类号:D851. 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0)02-0075-06收稿日期: 2010-01-14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度一般项目(08JA770008)作者简介:于春苓(1950-),女,北京人,教授,主要从事俄国史研究;杨超(1972-),男,黑龙江绥化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世界史研究。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分别以它们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进行着冷战。
欧洲在冷战中的地缘政治地位十分重要,引发苏美在欧洲的激烈博弈。
苏联通过对东欧经互会国家及西欧国家的能源贸易,实现和维护着自己的国家利益。
“石油因素对苏联的经济意义非常大”,“苏联石油输出战略基础是在1970年形成的”,这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爆发了两次世界性的石油危机,石油危机与经济危机交织在一起,使东西方世界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苏联抓住历史有利机遇,实施了石油输出战略。
冷战时期苏联的能源贸易对其国内经济的拉动起了很大作用,成为国家外汇的主要来源,更为重要的是石油与天然气成为苏联与美国争夺欧洲及全球利益的重要战略手段。
一、苏联对欧洲能源外交的形成因素(一)苏联丰厚的油气资源苏联是世界上石油蕴藏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受当时东西方意识形态对立因素的影响,具有军事战略意义的苏联石油储量和产量蒙上了神秘的面纱,成为西方国家情报部门猜测的对象。
于是有关苏联时期的石油储量、产量,各国公布的统计资料的数据各不相同,包括苏联政府自己披露的能源储备、产量的资料。
1970年苏联石油部长访问美国时,曾声称其储量与产量之间的比例大约为25比1,那就意味着储量是87·5亿吨,这个数字估计包括苏联地质学家所区分的四大类中的前三类,即已探明的、半探明的、有希望探明的[1]。
此外,苏联还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也是主要的石油消费国和出口国。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苏联石油的产量增长速度和许多重要产品的绝对增长额都开始超过美国。
“在1951—1960年间,苏联的石油(包括凝析油)产量增加了1·1亿吨,而美国在同一时期石油增产了8 100万吨。
”[2]1961年“苏联的石油产量已超过委内瑞拉,仅次于美国, 1975年超过了美国”[3]。
1986年苏联石油开采量56·12亿吨,出口量23·43亿吨。
1989年石油开采量55·22亿吨,出口量22·37亿吨[4]。
苏联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不仅在其国民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也成为其能源外交强有力的物质基础,油气资源成为苏联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武器。
(二)欧洲能源对苏联的依赖性欧洲对苏联能源有极大的依赖性,进入工业时代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一直是世界能源消费大户,但它们的能源自给率却不高。
西欧1983年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32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3·5%,天然气储量为43·24亿立方米,占世界储量的5%[5]。
东欧经互会成员国保加利亚1955年的石油产量仅为15万吨,1980年的石油产量达到45万吨。
波兰1955年的石油产量仅为15万吨, 1980年的石油产量达到45万吨。
匈牙利1955年的石油产量仅为160万吨, 1980年的石油产量达到300万吨[1]。
在自身能源匮乏的情况下,西欧不得不将目光放到全球能源市场,通过与中东、挪威、俄罗斯和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来保障自己的能源安全。
基于历史、地缘政治和经济互补性等方面的考虑,与苏联的能源贸易是西欧国家优先发展的方向。
而对东欧经互会国家来说,由于冷战时期东西方的对峙,东欧的经互会国家只能依靠苏联的石油及天然气的供应,来满足国内能源消费的需要。
同样出于冷战的需要,苏联通过低于世界石油市场的油价,达到控制东欧经互会国家的目的。
(三)冷战国际环境因素“石油与地缘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是其他任何原材料都无法企及的。
”[6]二战打破了原有的国际经济体系,美国成了战后唯一的经济大国。
美国对外经济战略是建立经济霸权,而欧洲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对美国整体外交战略都是至关重要的。
出于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的需要,欧洲成为美苏角逐的重要区域。
苏联对外经济战略更多地服从于寻求国家安全战略,但鉴于自身的实力,只能借助于能源资源的优势,推行能源外交。
苏联的能源外交深深地打上了冷战的印记,美国因素成为冷战时期苏联出台外交政策的决定性因素。
苏联对西欧的能源政策主要是与美国角逐欧洲能源市场,利用油气资源离间美欧之间的关系,在西欧推行“能源一体化”以突破美国的经济制裁。
而苏联对经互会国家能源外交的宗旨,离不开意识形态方面的意图,对社会主义阵营内不同国家的政策都服从一个共同的目标,即整个社会主义都要为苏联与美国的对抗或缓和的总政策服务。
苏联意在东欧建立有利于自己的地缘政治环境,建立东欧一体化经济、一体化军事,继而在东欧确立更加密切的意识形态的一致性。
二、苏联对欧洲的能源外交(一)苏联对西欧的能源外交苏联与西欧国家石油贸易关系经历了艰辛而曲折的历程。
二战结束后,苏联与西欧几乎断绝了贸易往来,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苏联与西欧间的石油贸易才逐步发展起来。
20世纪70年代初期,两种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原则在国际经济实践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时期取代了“冷战”时期。
“东西方经济联系的发展形成了物质实质,仿佛成为一种缓和的基础。
”[2]苏联国家石油公司积极寻找国外市场有两个明显的动机。
第一个动机纯属经济方面,第二个动机在某些程度上有其经济的一面,但带有政治色彩。
从经济方面来说,苏联企图在所有能赚取硬通货的国家寻找石油出口机会,克里姆林宫要求石油商千方百计尽可能获取更多的外国硬通货,购买工业化所需要的机器。
苏联要恢复其19世纪西方国家重要石油供应商的角色,它要获得买主,尤其是获得原来是华盛顿的买主。
这是苏联石油战略的宗旨,是为其整体外交战略服务的。
为了促进石油在欧洲市场上销售,苏联政府对西欧许多国家的油船、油库和销售设施进行投资。
在石油出口方面,以“俄国石油产品”(R·O·P·)这一商标出售石油。
苏联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向西欧国家提供石油和石油产品、天然气,并从西欧国家进口各种工业部门所需的成套设备。
1979年苏联日产石油1 180万桶,成为世界第一大产油国,除满足其本土和东欧国家外,每天有100万桶可出口到西欧换取外汇。
苏联同欧洲发达国家的贸易总额逐年增长,“1970年为47亿卢布, 1982年为377亿卢布, 1983年为380亿卢布”[2]158。
在欧洲国家中,意大利是苏联石油和石油产品的最大买主,原因在于苏联石油价格远远低于意大利在其他地方获得的石油价格。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意大利国家碳氢化合物公司先是小量进口苏联石油,然后则逐步增加了对苏联石油供应的依赖。
为了鼓励这种发展,苏联对意大利的出口石油提供了优惠条件。
1963年11月全苏石油和石油产品出口联合公司同意大利国家碳氢化合物公司(1992年之前的称呼)签订了新的大型协定,“规定在1964—1970年间苏联供应2500万吨石油,同时由苏联外贸单位买进相当数量的意大利机器和设备”[7]232。
根据此协定,苏联对意大利出口石油1 198万吨, 1970年对意大利出口石油1 019·4万吨[1]61,而苏联则进口意大利的钢管和汽车。
苏联还发展了与法国的能源外交,与法国的能源关系发展的背景为:法国生产设备的企业主多年来一直向本国政府施加压力,力求增加苏联石油的进口量,以便能够在苏联市场上出售自己的商品。
由于过去进口石油总是造成收支逆差,现在法国宁可进口既不必用外汇支付、同时又可以保证法国设备获得必要市场的苏联石油。
于是, 1966年5月,全苏石油和石油产品出口联合公司同法国国家石油公司,联合石油总公司,签定了第一个为期五年的协定。
协定规定“到60年代末,供应法国700万吨石油。
法国一家私营企业乌尔本石油公司每年购买50万吨苏联石油并不包括在内”[7]235。
根据此协定, 1967年苏联向法国输出石油294·8万吨, 1971年增长到453·9万吨[1]61。
苏联与西欧国家能源外交的结果,对于苏联来说既收获了经济利益也收获了政治利益。
1960年苏联共向西方国家出口1 800万吨石油和石油产品,而1955年只有380万吨。
1960年苏联供应的石油,占不包括北美洲在内的西方国家的石油消费总量的6%,占西欧国家的消费总量的9%,其中占意大利的20%,占芬兰的70%,占西德的6%,占希腊的56%,占冰岛的92%,占挪威的8%[8]231。
到20世纪60年代末,欧洲一些国家和一系列发展中国家都靠苏联供应的石油来满足本国的部分需要。
石油和石油产品成了苏联同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和发展互利贸易关系的商品之一,石油美元成为苏联外汇的主要来源。
在政治上,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苏走到了危险的核战争边缘。
面对美苏关系的紧张形势,苏联借发展与西欧的能源关系来抵制美国对其的政治遏制。
对于西欧国家来说,在与苏联的能源贸易中获得的利益也是双重的。
一方面,意大利、西德等西欧非产油国不仅获得低价而且相对稳定的石油供应,降低单纯依靠海湾石油的危险,另一方面亦获得了工业品市场,如钢管市场,钢管是石油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资。
苏联与西欧国家的能源外交实际上是互利的,贸易双方各自收获了经济与政治利益。
苏联利用对西欧的能源外交,推行“能源一体化”、“缓和物质化”以突破西方对苏联的经济制裁。
(二)苏联对经互会成员国的能源外交东欧的经济互助委员会是1949年1月在斯大林主持下创立的。
赫鲁晓夫加强了这个组织,并且将其作为提高会员国团结一致精神的工具。
勃列日涅夫时期,经互会是促进东欧经济一体化的一种有效手段。
苏联与经互会国家的经济关系的基本原则在苏联宪法中有所体现,其中第30条规定:“苏联作为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国际主义的原则基础上发展和巩固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友谊与合作、同志式的相互支持,积极地参加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社会主义劳动分工。
”[2]135为加强与经互会国家的关系, 1971年在经互会第23次特别会议决议的基础上,又通过了社会主义经济一体化综合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