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美国对苏遏制政策研究解读

合集下载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冷战是二战结束后美国与苏联之间的一场长期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

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各个领域进行了激烈的角逐与较量。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冷战时期美苏对抗的特点和影响。

一、政治对抗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政治对抗主要体现在对立的意识形态和国际政治领域的争夺。

美国以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为核心,苏联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念为基础,两个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巨大的分歧。

这种对立使得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经常产生冲突和对抗。

两国在冷战时期通过制定一系列反对对方的政策来展开较量。

美国实行了所谓的“遏制政策”,试图阻止苏联在国际事务中的扩张。

而苏联则通过支持各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和进行政治援助,试图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这种政治对抗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不稳定和冲突。

二、经济竞争冷战时期,美苏的经济竞争主要体现在军事开支、科技研发和经济援助等方面。

为了保持军事优势,美苏两国都在巨额的军事开支上投入了大量的资源。

双方在军事技术和军事装备的发展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致力于获取军事上的优势。

此外,美苏两国还通过援助和经济合作来争夺世界各地的影响力。

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向欧洲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以确保这些国家不会倒向苏联。

而苏联则通过提供援助和建设项目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这种经济竞争给两国的关系带来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三、文化角逐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文化领域上也进行了激烈的角逐。

美国通过文化输出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试图传播其资本主义和民主主义价值观。

好莱坞电影、摇滚音乐和美国流行文化等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苏联则通过对外宣传和艺术创作来传播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念。

苏联电影、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也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文化角逐不仅是两国在意识形态上的对抗,也是两国在国际影响力上的竞争。

通过文化传媒的影响力,美苏两国试图在国际事务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和认同。

四、科技竞赛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科技竞赛也是非常激烈的。

苏联冷战时期与美国的对抗

苏联冷战时期与美国的对抗

苏联冷战时期与美国的对抗冷战是二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之间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对抗。

这场对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后欧洲的重建过程中,随着苏联力量的增长和美国对世界事务的主导地位,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

本文将探讨苏联冷战时期与美国的对抗,包括各自的外交政策、军备竞赛以及对抗的战略局势。

一、外交政策对比苏联和美国在冷战时期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外交政策。

苏联采取的是扩张主义政策,试图通过援助共产主义国家来扩大自身的势力范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将其置于社会主义阵营之中。

这种做法引起了美国的警惕和反对,因为它直接侵犯了美国对欧洲地区的影响力。

相对而言,美国采取了遏制政策,旨在限制苏联的扩张和影响力。

美国推行的马歇尔计划,通过向战后欧洲提供经济援助,既有助于恢复战争带来的破坏,又能够稳定欧洲的政治局势,并且削弱了苏联的影响力。

此外,美国还发起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旨在通过军事联盟来对抗苏联及其盟友。

二、军备竞赛与核威慑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冷战期间,发生了一场空前激烈的军备竞赛。

两个国家都不断增加其军事力量,并且努力开发和制造更先进的武器。

这种军备竞赛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军事对抗,并给全世界带来了持续的紧张局势。

核武器的发展成为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核心竞争领域。

苏联在1949年成功进行了首次核试验,这标志着其进入了核武器俱乐部。

之后,苏联和美国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核武器生产,并通过核试验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威慑能力。

双方通过这种相互威慑的状态,形成了“相互确保毁灭”(MAD)的局面,认识到任何一方对另一方使用核武器将导致双方毁灭,从而保持了相对的和平。

三、对抗的战略局势苏联冷战时期与美国的对抗主要体现在战略层面。

苏联采取了全球革命战略,试图通过援助和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革命运动来推动全球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苏联支持的古巴革命、越南战争以及其他地区的反殖民主义运动对于美国而言,是一种威胁和挑战。

相反,美国采取了遏制政策,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一系列军事基地。

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后果

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后果

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后果20世纪中期,世界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之间展开了一场长达几十年的冷战。

该事件对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美国在冷战期间的政策以及其后果。

1.冷战的背景和起因冷战是指1947年至1989年间,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紧张关系和斗争。

美苏两国之间的矛盾源于二战后苏联扩张的野心和美国西方民主制度的传播。

冷战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美苏两国之间的关系,而是波及了整个世界。

这场冷战的开端,可以追溯到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主要是为了帮助欧洲各国经济重建,并借此打压苏联。

2.美国的冷战政策美国在冷战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来遏制苏联的扩张。

其中最著名的政策就是所谓的“政策”。

这个政策的本质是一种对抗和反对共产主义教义的理论。

其主要特点是“遏制”苏联的扩张势头和影响,以及推动国际社会走向自由民主。

为实现这一目标,美国政府采取的具体手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在国际制度中统一自由主义阵营。

美国政府在冷战期间推动了北约、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等国际组织的建立,以形成自由民主的国际秩序。

2)加强对抗苏联的军事力量。

美国军方在冷战期间不断进行武器研发和实验,以扩大美国在世界地图上的影响力。

3)协商建立冷战立场的盟友。

美国政府与联盟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可以铸造互建的防御联盟,以减缓苏联的影响。

3.冷战的后果冷战对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政治上,苏联和美国的角力是对全球政治的重大压力。

两国花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来维持这场竞争。

苏联最终的崩溃导致了全球政治格局的改变,也为美国塑造了超级大国的形象。

其次,在经济方面,冷战结束后全球化的趋势逐渐增强。

苏联的失败证明了不可行的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这引领世界经济走向市场化和自由化。

最后,在文化方面,冷战时期也引发了各种文化交流。

在美苏两国之间,虽然产生了许多紧张局势,但也出现了很多文化交流的活动,如体育比赛、音乐和电影等。

冷战期间美国是如何遏制苏联的

冷战期间美国是如何遏制苏联的

冷战期间美国是如何遏制苏联的作者:欧阳向英来源:《人民论坛》2018年第11期【摘要】回溯美苏关系,“遏制”与“反遏制”是无法回避的关键词。

美国对苏联的遏制可分硬遏制、软遏制、和平演变和超越遏制等几个时期,但核心都是“遏制”。

具体的遏制手段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等几个方面得以观察。

【关键词】冷战美苏关系遏制政策【中图分类号】D51 【文献标识码】A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导权最终转移到美国手中。

战后初期,美国集中了全世界资本总额的3/4和工业生产能力的2/3,牢牢占据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统治地位,并成功将经济实力转化为巨大的军事优势,不断扩展政治资源,获得了国际关系的支配地位。

巩固霸权,打压对手,成为美国的国家战略和头号目标,而异己首先是社会主义苏联。

为了清除障碍,从杜鲁门总统时期开始,美国挑起遏制苏联的冷战,全方位挤压苏联的生存空间,并最终取得了冷战的胜利。

美国对苏联的遏制可分硬遏制、软遏制、和平演变和超越遏制等几个时期,但核心都是“遏制”,这是战后美国贯穿始终的战略思维。

1947年3月,美国政府就援助希腊和土耳其问题抛出了杜鲁门主义,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标志着美国对苏正式推行遏制政策。

杜鲁门总统奠定了遏制苏联的弧形结构:通过“马歇尔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复兴西欧资产阶级政权,将西欧构建为遏制苏联的主战场;在亚洲,扶植日本,介入朝鲜战争,建立“东南亚防务集团”;针对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推行第四点计划,旨在将其纳入自由贸易体系,防止他们落入苏联的“势力范围”。

通过北约组织、东南亚条约组织和中央条约组织,美国建立起一条从挪威经中欧到东南欧,从中亚到南亚和东亚的地缘政治上的“遏制线”,阻止苏联的势力扩张。

此后,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和约翰逊三位总统在弧形结构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扩大遏制苏联的范围和手段,虽在尼克松总统执政期间有所缓和,但1979年伊朗人质危机和苏联入侵阿富汗后,卡特总统又宣布将美国拉回到“硬遏制”的轨道上来。

20150630美国遏制战略的虚伪

20150630美国遏制战略的虚伪

美国遏制战略的虚伪明夷济2015/06/30冷战期间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战略,现在美国对中国“C型”遏制。

冷战期间,美国苏联的遏制,可以堂而皇之的说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为了保卫自由国家的安全。

那么美国现在对中国的遏制呢?中国并没有进行共产主义的扩张,中国并没有威胁到自由国家的安全。

于是,美国改了称呼,不叫“遏制”,我们叫“再平衡”。

多么虚伪的一张嘴脸!与“遏制”并行的一个词叫做“威慑”。

美国把冷战期间朝鲜战场的停战,柏林事件和古巴导弹危机苏联人的退缩,以及尽管苏联拥有在欧洲巨大的常规军事力量优势却没有发动军事进攻等等都归结于美国的核优势。

所以,美国在日本的冲绳和韩国部署F22,在日本和韩国部署了反导系统,第7舰队的司令部在日本的横须贺。

在拥有了美国人似乎可以信得过的核保护伞后,美国又迷信上了先发制人的核打击。

率先启动了两小时全球打击系统,并多次实验高超音速武器。

“遏制”与“威慑”并行。

美国极力煽动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越南和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挑战中国的底线。

并谋划美印日澳亚洲北约以及鼓动东南亚各国反对中国。

如果我们站在局外者的立场上,似乎觉得美国在维护正义,帮助小国维护自己的利益,但这只不过是美国的虚伪之处。

美国之所以这么做,不是为了维护他们的利益,恰恰相反是为了维护美国自身的利益。

冷战期间,美国对苏联进行全面遏制,一共分为三条战线。

西线是欧洲,美国重兵部署欧洲,并成立北大西洋公约来对抗苏联。

南线主要为中东地区,为此拉拢伊拉克、伊朗和巴基斯坦等国成立巴格达条约组织。

在东线,以日本和韩国甚至包括中国来防止苏联的进攻。

美国动员了一切可以反对苏联的力量,尽管苏联的解体更大的原因在于国内,苏联解体与美国的遏制是分不开的。

美国遏制战略的面目昭然若揭,在苏联解体后淋漓尽致的显现出来。

美国不仅将苏联的盟友划归自己的势力范围,更将原苏联的波罗的海三国纳入自己的防务体系。

俄国失去了乌克兰、格鲁吉亚、塞尔维亚、伊拉克和阿富汗等地区的传统优势。

核威慑失效后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战略”

核威慑失效后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战略”

核威慑失效后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战略”一“遏制战略”是美国在战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严重削弱,共产主义运动此起彼伏的情况下,采取的为奠定美国全球范围内的霸权所应运而生的战略。

其对象,广义的范围内,指共产主义势力范围,而实际上,仅仅指苏联。

这是因为“遏制战略”的源头是1947 年美国驻苏联大使乔治·凯南提供给美国国务院长达8000 字、针对美国对苏应采用强硬政策的电文。

“遏制战略”在凯南的电文中,可以总结为:在把苏联作为对手的前提之下,极尽削弱苏联之能事,从而达成阻止苏联扩张、使得苏联内部产生不稳定因素,从而削弱其国力的目标。

退一步讲,必须让苏联及其势力影响范围接受资本主义世界的一系列既成的国际准则。

不过严格来讲,这只能单是“遏制战略”最早的起源。

真正被确定为冷战时期美国对苏大战略的“遏制战略”,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是NSC68 号文件的颁布。

文件中提及的目标很明确,首先要实现的是“创造一种让美国制度得以生存和繁荣的国际环境”;再者要采取除了直接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也要综合运用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精神等各方面的力量,而不是一个方面的力量。

由凯南开启,杜鲁门丰富发展的“遏制战略”最终归纳为“杜鲁门主义”。

但是当时美国各个阶层对于“遏制”手段各执一词。

乔治·凯南倾向于经济和政治的方式,应该说这是一种美苏关系中,美国仍居于绝对优势地位情况下的一种合理的判断。

可是1949 年,中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使得美国西太平洋地区的战略力量,受到严重削弱;尤其是当年苏联成功进行了原子弹试验,美国的核垄断宣告结束。

东亚战略态势的不容乐观迫切地要求美国决策层拿出对策,将“遏制战略”丰富完善以适用于苏联急速扩张的实际情况。

二当广岛的蘑菇云向人们展示了核武器的威力时,一个新的时代也到来了。

因为人类第一次有了这样一种彻底毁灭自身的能力;而且如此简单,简单到如同二战中日本每天都会遭受的轰炸一样平常。

倘若美国一家独大,那么核武器将可能成为一种战术武器,完全没有掣肘的核武器将是人类的灾难。

浅谈二战及冷战期间美国对苏联的战术

浅谈二战及冷战期间美国对苏联的战术

浅谈二战及冷战期间美国对苏联的战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期间,美国对苏联总的采取了遏制的长期战略,但是,历任美国领导人及国内政坛有影响力的人物的轮换,都带来了对苏战术的不同。

富兰克林·罗斯福早年就提出要把门罗主义从美国单方面的宣言变成一项与南美诸共和国采取一致行动的相互协议;上台后,他改变了美国一直无视苏联存在的态度,承认了苏联政府。

罗斯福时期,美国奉行着与其他国家合作来维持某种形式的集体安全制度的政策。

在战术上来说,美国试图利用自己的竞争对手在战争中相互削弱的机会,通过最后参战来夺得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此外,罗斯福希望通过联合国来控制世界政治,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来构筑战后世界经济秩序,实现美国称霸全球的战略。

就这个时期的美苏关系来说,由于罗斯福认为美苏在反法西斯中建立了一定的盟友关系,而且苏联在战争中损失惨重,即使想把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也离不开美国的援助,因此他认为虽然限制苏联扩张将成为美国日后的头号任务,但限制的办法不是对抗,美国应当谋求与苏联合作,使苏联成为“守法国家”,服从和维护美国所拟定的国际秩序,即建立一个美国主宰下的美苏合作体制。

杜鲁门继任美国总统之后,随着二战结束,轴心国国家相继投降,美国在全世界建立了几百个军事基地,又独占原子弹这种恐怖的外交力量,而且美苏合作基础破裂,世界两强格局形成,杜鲁门转而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最终导致了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出台。

杜鲁门试图建立各种政治军事集团来抵制苏联,实施“以拉美为后院,以太平洋为内湖,以大西洋为内海,以欧洲为重点”的战略,从而达到称霸全球的进攻型扩张战略。

此后的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朝鲜战争和《太平洋安全保障》都是杜鲁门意图的具体化。

总的来说,杜鲁门时期是美国海陆空大规模发展时期,是美国世界霸主心态膨胀的时期。

对苏联的敌视和对实力政策的推崇,都直接导致了杜鲁门时期美国的扩张性强硬政策。

1953年,斯大林逝世,美国总统换届,美苏关系迎来了至关重要的一年。

〖2021年整理〗《冷战中的对峙》要点详解

〖2021年整理〗《冷战中的对峙》要点详解

《冷战中的对峙》要点详解一、冷战政策1.原因: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

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2.概念:二战后,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3.表现1政治上,实施杜鲁门主义。

①提出: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要求国会拨款,援助受到共产主义“严重威胁”的希腊、土耳其。

②定义:杜鲁门提出的这种“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③影响: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

2经济上,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

3军事上,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影响:1955年,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两极格局由此形成。

二、美苏争霸1.形成:202150年代赫鲁晓夫担任苏联领导人之后,对外开始争取与美国取得平等地位,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美苏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争霸。

2.经过1第一阶段:2021五六十年代,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占据优势。

1962年,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

2第二阶段:202170年代,美苏争霸达到高潮。

因美国深陷越南战争之中,尼克松实行了战略收缩。

而苏联在202170年代中期,采取积极进攻战略,特别是在1979年12月出兵占领了阿富汗。

3第三阶段:202180年代,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军备控制为中心的全球缓和战略,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美国因为大规模扩充军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它的经济也遇到西欧和日本的激烈竞争。

因此,美国同意实现有限的缓和。

3.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随之结束。

美苏争霸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实质是美苏两国在实力的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问题1】二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美国的霸权地位基本确立,美国为什么不敢采取直接的武装对抗形式,而推行冷战政策?探究:1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想称霸全球,但苏联的政治军事实力也大为增长,加上世界范围内的人民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使美国不敢贸然采取直接的武装对抗形式。

美国冷战时期与苏联的对抗

美国冷战时期与苏联的对抗

美国冷战时期与苏联的对抗冷战期间,美国与苏联之间的对抗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地缘政治事件之一。

这场冷战的对抗持续了几十年,造成了世界格局的极大改变。

本文将探讨美国冷战时期与苏联的对抗,并分析其对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影响。

一、冷战爆发的原因冷战的爆发源于二战后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意识形态、领土野心和全球影响力的对立。

美国代表自由民主的资本主义制度,强调市场经济和个人自由;苏联则代表社会主义制度,强调计划经济和集体主义。

双方意识形态的差异导致了彼此间对立的立场。

二、冷战的代表性事件1. 我们政策:冷战初期,美国采取了遏制政策,即“我们政策”。

这一政策旨在阻止苏联在欧洲和其他地区的扩张,通过集体安全体系(如北约)和美援计划(如马歇尔计划)来支持欧洲国家,并提供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

2. 反应主义:苏联则采取了自己的反应主义政策,通过与周边东欧国家建立卫星国来保护其边境安全,并试图通过军事手段改变世界格局。

例如,苏联在1949年成功进行了原子弹试验,提高了自己的国际地位。

3.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这成为冷战期间最严重的危机之一。

美国施加了经济封锁,并通过外交手段达成了解决方案,避免了核战争的爆发。

4. 雷根政府的军备竞赛:20世纪80年代,美国总统雷根推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军备竞赛,加剧了美苏之间的紧张关系。

双方在核武器、导弹防御系统和军事技术领域进行了巨额投资,这加剧了世界的不稳定。

三、冷战对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影响1. 全球政治: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成为两个超级大国的代表,他们的竞争和对抗导致了世界格局的分裂。

全球范围内的国家被迫在美苏两个阵营之间进行选择,并成为它们之间的地缘政治棋子。

2. 经济影响:冷战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苏两国之间进行了技术和经济上的竞争,这导致了科技和工业领域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两个超级大国的敌对态势也导致了各种形式的经济制裁和贸易限制。

美国遏制苏联的原因及分析

美国遏制苏联的原因及分析

美国遏制苏联的原因及分析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战略总目标是主宰世界。

在二战尚未结束时,罗斯福就曾构想战后世界蓝图,其主要的战略构想是大国合作,特别是美苏合作,同时安排战后世界,共同维持战后世界秩序,但是必须由美国充当老大,主宰世界。

杜鲁门担任美国总统后,凭借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公开宣称要“领导世界”,并通过实施霸权主义的政策和手段来追求这一目标。

而苏联是美国称霸世界的主要障碍,所以杜鲁门政府对苏联的战略构想是屏弃美苏合作,一边搞导弹威胁,一边搞金元外交,使用霸权主义的政治、经济、军事手段,控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争夺亚非拉,施压东欧、东亚等社会主义国家。

美国遏制苏联、独霸世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意识形态存在分歧作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大国的美国和作为社会主义核心强国的苏联在意识形态方面是水火不容的。

美国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以18世纪英法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的“天赋人权”思想、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原则为主要的思想原则,苏联则以马克思、列宁的阶级斗争理论,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作为立国的思想原则;美国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奉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苏联反对个人拥有生产资料,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由中央指令的计划经济制度;美国有一种“使命感”或曰“救世主”精神,认为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是最合理的社会制度,美国应把它推广到全世界,以民主自由的传播者、捍卫者自居,以自由世界的领袖自居,苏联则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苏联是共产主义的先锋队,基地与壁垒,以推动世界革命为己任,以在全球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最终目标。

虽然在二战时期,美苏两国同属反法西斯阵营,面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疯狂进攻,二者暂时捐弃前嫌站在统一战线,但是在共同敌人消失的那一刻起,意识形态间的战争立即上升到白炽化。

1945年9月伦敦外长会议期间,杜鲁门决定宣布存在着一个割裂的世界,并表示美国决心要对其中的一个阵营进行圣战。

浅析冷战时期美国的遏制政策

浅析冷战时期美国的遏制政策

2013.09学教育59浅析冷战时期美国的遏制政策王慧(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遏制政策是指通过外交手段和一定武力的使用,遏制或限制敌对的或潜在的敌对力量。

历史中有关遏制政策的事例很多,但是与这一政策密切相关的是冷战期间美国对苏联实施的战略。

[关键词]冷战;遏制政策;美国历史上,遏制一词常用来指二十世纪后半期,美国针对苏联不断的威胁所实施的政策。

然而正是美国实施的遏制政策导致其卷入冷战,同时也包括在朝鲜和越南地区发生的武装冲突。

历史上使用遏制政策的事例包括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初欧洲联盟意图遏制法国势力的扩张,以及1975年后中国试图牵制越南和苏联在东南亚的影响。

二战前夕,英国所实施的也是遏制政策。

20世纪30年代中末期,英国政府对纳粹德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绥靖政策。

然而,希特勒对这一长期的和平解决方案,毫无兴趣。

1939年3月15日,纳粹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英国企图以绥靖政策来遏制德国在欧洲扩张的筹谋最终失败,德军于1939年9月1日进攻波兰,两天后英国对德国宣战。

历史中有关遏制政策的事例很多,但是与这一政策密切相关的是冷战期间美国对苏联实施的战略。

一、冷战时期遏制政策的起源二战的硝烟消失后,昔日盟友关系的西方大国与苏联的关系也开始恶化。

当苏联逐渐巩固对东欧的控制时,英国与美国政府惊恐不已。

随着希腊共产主义的胜利,苏联逐渐威胁到土耳其和伊朗。

美国和英国政府也开始指责苏联在商讨德国占领区问题上的迟疑,紧张的气氛顿时笼罩着东西方的关系。

二、乔治·凯南的遏制战略由于乔治·凯南(1904—2005)擅长研究俄罗斯的历史与文化,从而加入美国的外交团队,二战结束不久,美国为了加强对莫斯科的监测,便派乔治·凯南至美国驻苏联大使馆担任调研参赞一职。

1946年2月22日,乔治·凯南写出长达8000字的调研报告,并将这份报告用加密电报发回国务院,这就是著名的“凯南长电”文件,并于1947年刊登在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外交事务季刊上。

剖析美国的对苏政策——“走出遏制”

剖析美国的对苏政策——“走出遏制”
,


后 美 国 和 北 约 组 织 虽 未放 弃军 事 威 慑 一 手 但 其 政 策 的 主 要 重 点 公 开 性 和 经 济改 革打 交 道
,

,
将 转 向 更 多地 同苏 联 的




“ ” ( 二 ) 这 是 美 国 对 苏 搞 和 平 演变 妄 图 使全 世 界 成 为 单 一 的 资 本 主 义 制 度 的 新 战 略 照 布
,

正 在 发 生重 大变 化


他 们 现 在对 日 本 西欧 盟 国 日益 崛 起 的 强 大 经 济 实力 对 美 国 的挑 战 以 及
,


对 世界 毒 品 走 私 恐 怖 主 义 环 境 污 染 等 问 题 的 担 心 已 超过 对 苏 联 威 胁 的担 心 他们 普 遍 要 求
,

” 削减 军 费 结 束 军备竞 赛和 冷 战 局 面 有 人 主张 军 费削 减
,


不 改 变对 苏 政策
,

() 1 包括 东西 方 关 系 在 内的整 个 国 际 局 势 的 大 趋 势 是 由紧张转 向缓 和

,
由对
抗 转 向对话 经 济 科技 的作 用 上 升 军 事 的 作 用 相对 下 降 世 界 舆论 反 对 遏 制
, ,




冷 战 政策
,

的 呼 声很 高

,



之后
,
布 什 和 其 他政 府 主要 官 员 又 作 了 多 次 解 释

现 将 美 国 的这 一 新 政策 初步 剖析如 下

冷战时期美苏两强的对抗与冷战局势

冷战时期美苏两强的对抗与冷战局势

冷战时期美苏两强的对抗与冷战局势冷战是指1945年至1991年间,美国和苏联这两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间的长期对抗和敌对状态。

美苏两强的对抗是由于它们在意识形态、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而引发的。

本文将探讨冷战时期美苏两强的对抗以及整个冷战局势的演变。

一、冷战对抗的起因和背景冷战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后的雅尔塔会议。

在会议上,美国、苏联和英国三国领导人展开了一系列磋商,试图就战后世界的建设达成一致。

然而,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特别是苏联采取了共产主义道路,而美国坚持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双方在一系列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二、意识形态冲突与冷战局势的逐渐升级美苏两强的对抗围绕着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两种意识形态展开。

美国将其资本主义制度视作“自由与民主”的代表,抨击苏联的集权体制和共产党的专政;而苏联则将共产主义制度标榜为“人民解放”的象征,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

双方的意识形态冲突不仅在言论和宣传上展开,还延伸到了军事和经济领域。

美国推行了所谓的“遏制政策”,通过军事援助和经济制裁等手段试图遏制苏联的扩张。

而苏联也不甘示弱,通过军备竞赛和扶持共产主义国家的方式,试图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

三、冷战局势的高峰期与缓和期冷战时期的紧张局势达到了高潮。

其中,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期间最危急的时刻之一。

1962年,苏联计划在古巴部署导弹,以增强其对美国本土的打击能力。

这导致了美苏之间一系列的对峙和紧张局势,最终以双方达成协议并避免了战争的爆发告终。

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冷战局势出现了一定的缓和迹象。

这一时期,美国与苏联展开了一系列的战略和核裁军谈判,试图在军备竞赛的同时降低紧张局势。

1972年,两国签署了《苏美战略武器限制条约》,限制了核武器的数量。

然而,随后,尽管双方仍保持冷战状态,但战略武器限制和核裁军的谈判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果。

四、冷战的结束和影响冷战局势的结束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特别是苏联的解体。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外交政策及影响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外交政策及影响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外交政策及影响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展开了几十年的角逐。

为了争夺全球霸权地位,两国相互斗争,不断采取各种外交手段,这些手段不仅上演了一幕幕耸人听闻的国际事件,也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两国的外交政策及其影响两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一、美苏外交政策1. 美国外交政策在冷战的初期,美国采取的是遏制苏联的政策,即封锁苏联在国际上的发展空间,在全球范围内与苏联展开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斗争。

美国制订的主要政策如下:(1)麦克阿瑟政策: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麦克阿瑟将军负责监督日本的复兴,并协助日本成为一个自由的民主国家。

麦克阿瑟计划在日本实施的政策大量借鉴了美国的民主制度,以期让日本成为一个忠实的美国盟友,同时阻止苏联向日本伸出阴影。

(2)当务之急政策:这是指美国政府在二战后对全球局势的迅速反应和处理。

在这个计划中,美国制定了一系列的行动,岁片化和重组部队、安抚盟友、封堵苏联的行动等等,从多方面应对苏联扩张的战略。

(3)反共政策:美国政府实施的反共政策,其目的就是为了遏制苏联在全球范围内扩张的势头。

在这个计划中,美国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力图将苏联困于一隅,阻止其进一步扩张。

其中最典型的事件就是朝鲜战争,美国领导了联合国军对朝鲜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也以此为契机在韩国建立了一个美国的军事基地。

2. 苏联外交政策在冷战时期,苏联外交政策的基调是“反美亲苏”。

苏联政府指责美国干涉其内政、破坏全球和平,因此苏联必须与美国保持戒备和敌对,采取与美国相对抗的政策。

苏联外交政策的主要特征如下:(1)斯大林主义政策:这种政策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所有手段实现宣传、间谍和暴力斗争来揭示和抵制资本主义国家的企图。

斯大林主义政策强调了防御性和反基督教。

(2)新列宁主义政策: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的新列宁主义政策,设法扩大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民间交流,在经济发展方面逐渐舍弃早期的封闭策略,但是在军事上仍然对西方国家抱有敌意。

冷战时期美苏对外政策

冷战时期美苏对外政策

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为了维护既得利益,确立全球范围内的霸权地位,在不同时期,美国政府根据需要采取了不同的对外政策。

从对外政策的内容和特点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美国全球战略的确立时期(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

(1)“遏制战略”(1945—1952年)。

这是杜鲁门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

战略的要点是,孤立打击和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制造冷战气氛,控制西欧向第三世界扩张,争夺世界霸权,建立全球包围社会主义国家的环型军事基地网。

(2)“解放战略”(1953—1960年)。

这是艾森豪威尔1953年上台后推行的军事战略。

“遏制战略”并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实施“解放战略”,主张把社会主义因素“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其主要内容是,通过“政治战”、“心理战”、“宣传战”和平演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武装德国,加强北约,扩充军备对抗苏联,对“中间地带”推行扩张政策。

(3)“和平战略”(1961—1968年)。

这是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又称“灵活反应战略”。

这一战略从称霸世界指导思想出发,以不同方式应付不同威胁,以和平为幌子,推备打各种战争,镇压世界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抵制中国与苏联的影响。

2.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时期(20世纪70年代) (1)“现实威慑”战略(1969—1974年)。

这是尼克松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

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利用中苏矛盾,借助盟军力量,重点加强欧洲主战场美军的实力,重振争夺世界霸权的野心。

(2)“世界秩序战略”(1977—1980年)。

这是卡特1977年出任总统提出的新战略。

战略主要内容是:加强美、欧、日的合作,形成战略上的一致对苏,以“人权外交”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树立美国的民主、人道的国际形象,借助中国的战略地位和力量抗衡苏联。

3.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20世纪80、如年代)。

里根上任之初,美国内外交困。

美国的冷战政策与战略决策

美国的冷战政策与战略决策

美国的冷战政策与战略决策冷战是二战结束后美国与苏联之间的一场长期对抗。

在这场对抗中,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战略决策,以应对苏联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美国在冷战期间的一些主要政策和战略决策,以及它们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首先,美国采取了遏制政策来应对苏联的扩张。

遏制政策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军事、经济和政治手段来限制苏联的影响力。

美国通过建立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军事联盟,加强与欧洲盟友的合作,以抵御苏联的军事威胁。

同时,美国还通过经济援助计划,如马歇尔计划,向战后的欧洲国家提供经济援助,以加强其抵抗苏联的能力。

这些政策和决策有效地遏制了苏联的扩张,维护了美国及其盟友的利益。

其次,美国在冷战期间还采取了干涉政策,以支持反共产主义势力。

美国认为共产主义是对自由和民主的威胁,因此积极支持反共产主义势力,如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对南韩和南越进行军事援助。

此外,美国还通过秘密行动和政府间合作,推翻了一些亲苏联的政权,如在伊朗和智利。

这些干涉政策引发了一些争议,但也反映了美国对共产主义的坚决立场。

另外,美国在冷战期间还采取了核威慑政策。

核威慑是指通过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来威慑对手,以防止战争爆发。

美国在冷战期间不断发展和现代化其核武器库存,以确保其拥有足够的威慑力量来抵御苏联的威胁。

这种核威慑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冷战期间的相对和平,因为双方都知道战争可能导致毁灭性的后果。

此外,美国还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政策和战略决策,以巩固其全球领导地位。

美国在冷战期间主导了建立联合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加强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此外,美国还通过经济和军事援助,如马歇尔计划和中东援助计划,来与其他国家建立紧密的关系,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自由市场经济和民主价值观。

这些外交政策和战略决策使美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并塑造了后来的国际秩序。

总而言之,美国在冷战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战略决策,以应对苏联的威胁。

这些政策和决策包括遏制政策、干涉政策、核威慑政策以及外交政策和战略决策。

棱战时期美国的遏制政策

棱战时期美国的遏制政策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分类号 学号 密题 目(中英文) 冷战时期美国的遏制政策 U.S.policy of containment during the Cold War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 学科门类专业名称 成绩评历史学咸阳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摘要遏制战略是美国主张在战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高涨和西方国家受到严重削弱的情况下,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特别是局部性的武装干涉和持续不断的政治冷战,遏制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加强对西欧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控制,为建立美国的世界霸权创造条件。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向国会提出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苏联为指导思想的杜鲁门主义,标志着遏制战略的正式形成。

从杜鲁门到小布什,历届政府的遏制政策一脉相承,尽管方法有变,但宗旨未变,该战略对冷【1】战的终结、苏联的解体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1991年8·19事件后,苏联急剧直向解体和崩溃,遏制战略也逐渐消失,其对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遏制战略、杜鲁门主义、尼克松主义、里根主义I冷战时期美国政府遏制战略AbstractContainment strategy is advocated in the postwar American international socialist movement and Western countries severely weakened situation, to military siege, economic blockade, political subversion, especially local armed intervention and the continuing political cold war containment of socialist countries, and developments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movement, strengthen pair of Western Europe and other countries and regions control,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hegemony in the world to create the conditions. In 1947March, the United States President Truman in his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 to Congress, put forward to contain the Soviet Union as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the Truman doctrine, marking the formal formation of the containment strategy. From Truman to George W. Bush, the government's policy of containment come down in one continuous line, although method has changed, but the purpose of the strategy on unchanged, [1] the end of cold war,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has produced a significant impact. As of1991,19 incident, Soviet drastic vertical disintegration and collapse, the containment strategy also disappears gradually,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orld politics produced far-reaching effect.Key words: containment strategy, the Truman doctrine, the Nixon doctrine, the Reagan doctrine咸阳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前言 (1)一、遏制战略的提出及实施的原因。

美苏建交前美国对苏联的政策分析

美苏建交前美国对苏联的政策分析
美国通过核武器和导弹技术的发展,对苏联形成了军事遏制
核武器和导弹技术的发展对美苏两国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两国之间紧张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欧洲军事部署
北约组织:美国主导的军事联盟,旨在遏制苏联的扩张
欧洲导弹防御系统:美国在欧洲部署的导弹防御系统,以防御苏联的导弹攻击
军事演习:美国在欧洲举行的军事演习,展示其军事实力和威慑力
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上多次提出针对苏联的人权问题议案,并与其他西方国家一起对苏联实施经济制裁和贸易禁运等措施。
美国对苏联的人权外交政策主要是通过联合国安理会等国际组织对苏联进行人权指责和制裁措施。
政治难民支持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美国对苏联政治难民的援助方式:提供庇护、资金和物资支持等
美国支持苏联政治难民的原因:为了削弱苏联的统治和推动民主化改革
学术交流限制
美国对苏联的学术交流限制
限制两国之间的学术合作和交流项目
限制美国学者赴苏交流
限制苏联学者赴美交流
美国对苏联的军事遏制政策
核武器和导弹技术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苏联在核武器和导弹技术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与美国形成竞争态势
美国在冷战期间大力发展核武器和导弹技术,以应对苏联的威胁
北约组织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成员国:美国、英国、法国等
成立时间:1949年
目的:对抗苏联的威胁
冷战期间,北约组织在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对苏联进行遏制和围堵
美国对苏联的经济政策
贸易管制
贸易禁运:美国对苏联实施贸易禁运,限制苏联获得先进技术和设备
贸易壁垒:美国通过设置贸易壁垒,限制苏联产品进入美国市场

冷战时期美国对苏遏制政策研究解读

冷战时期美国对苏遏制政策研究解读

冷战时期美国对苏遏制政策研究遏制思想作为二战结束后美国针对苏联,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对外政策贯穿于战后美国政府的各个时期,虽然每届政府对遏制思想的态度不同、理解方式不同、运用该思想的侧重点不同,但遏制思想都毫无疑问地影响了冷战时历届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为美国最终赢得冷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遏制思想的产生遏制思想是1946年由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首先提出的,但从大的背景而言,遏制思想则是二战结束后初期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是凯南自二十年代以来所形成的对苏认识之结晶。

从当时大的环境而言,随着法西斯德国和日本的相继投降,美国人在如何处理对苏关系上产生了分歧。

副总统华莱士、国务卿贝尔纳斯等人认为战时同盟虽有芥蒂,但是仍旧可以继续,他们主张保持与苏联合作关系,对苏联提供必要的帮助,在国际问题上寻求苏联的合作,通过美苏协商重建战后国际的秩序。

而以海军部长福莱斯特、总统军事顾问李海上将、副国务卿格鲁和美驻苏大使哈里曼等人则对苏联战后的意图与行为表示怀疑,认为寻求与苏联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

他们主张以实力为后盾,以经济为筹码对苏联施压,遏制其扩张主义倾向,对其采取强硬态度,迫使其遵守战后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和规则。

在这种大的背景之下,美国决策层日益感到需要有对苏联问题熟悉的人进行系统的、理论的分析,并对美国的对苏战略做全面的规划。

史密斯学院教授爱德华•威利特、国务院苏联问题专家查尔斯•波伦以及参谋长联席会议联合情报委员会等众多专家和机构对苏联的行为动机以及美国的对策做了相应的阐述,但都未能切中要害,因而他们的建议未能被决策层所采纳。

就在此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乔治•凯南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战后初期美国对苏政策的起草者。

1946年2月,时为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的凯南接到国务院的一封电报,要求其对苏联不愿意参加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行为动机进行分析。

凯南便将自己的对苏认识和想法写成长达八千字的电报发回国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战时期美国对苏遏制政策研究遏制思想作为二战结束后美国针对苏联,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对外政策贯穿于战后美国政府的各个时期,虽然每届政府对遏制思想的态度不同、理解方式不同、运用该思想的侧重点不同,但遏制思想都毫无疑问地影响了冷战时历届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为美国最终赢得冷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遏制思想的产生遏制思想是1946年由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首先提出的,但从大的背景而言,遏制思想则是二战结束后初期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是凯南自二十年代以来所形成的对苏认识之结晶。

从当时大的环境而言,随着法西斯德国和日本的相继投降,美国人在如何处理对苏关系上产生了分歧。

副总统华莱士、国务卿贝尔纳斯等人认为战时同盟虽有芥蒂,但是仍旧可以继续,他们主张保持与苏联合作关系,对苏联提供必要的帮助,在国际问题上寻求苏联的合作,通过美苏协商重建战后国际的秩序。

而以海军部长福莱斯特、总统军事顾问李海上将、副国务卿格鲁和美驻苏大使哈里曼等人则对苏联战后的意图与行为表示怀疑,认为寻求与苏联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

他们主张以实力为后盾,以经济为筹码对苏联施压,遏制其扩张主义倾向,对其采取强硬态度,迫使其遵守战后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和规则。

在这种大的背景之下,美国决策层日益感到需要有对苏联问题熟悉的人进行系统的、理论的分析,并对美国的对苏战略做全面的规划。

史密斯学院教授爱德华•威利特、国务院苏联问题专家查尔斯•波伦以及参谋长联席会议联合情报委员会等众多专家和机构对苏联的行为动机以及美国的对策做了相应的阐述,但都未能切中要害,因而他们的建议未能被决策层所采纳。

就在此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乔治•凯南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战后初期美国对苏政策的起草者。

1946年2月,时为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的凯南接到国务院的一封电报,要求其对苏联不愿意参加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行为动机进行分析。

凯南便将自己的对苏认识和想法写成长达八千字的电报发回国内。

该电文分析了战后苏联对世界的看法,解释了苏联行为的内在根源,指出了苏联对外政策的目标,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美国的对策。

凯南在电文中指出,克里姆林宫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行为是俄国传统不安感的产物,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则加强了这些倾向并为其提供了合法的辩护。

电文还指出,克里姆林宫的目的在于增强其力量和威望,扩张其势力和影响,与此同时削弱西方世界的力量,并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促使西方大国相互争斗。

为此美国应放弃战时的与苏联结盟政策转而采取强硬政策。

凯南在八千字电报中的主张与国内的强硬派不谋而合,得到了当权者的青睐,并因此进入了美外交决策层,成为“说话算数”的人。

美国著名冷战史专家、耶鲁大学教授约翰•路易斯•盖迪斯对此评论道“很少有一封电报能象它那样深深影响了美国战后初期的外交政策。

”凯南之所以对苏联有如此深刻的认识,与其家庭出身和其本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凯南1904年2月16日出生于美国中西部的威斯康辛州的密尔沃基,其祖先为苏格兰-爱尔兰移民。

他的父亲是家族中最早受过大学教育的成员之一,属于中产阶级阶层。

用凯南的话说就是生活在一个“既不是剥削者也不是被剥削者”阶层之中。

1921至1925年间凯南就读于东部名校普林斯顿大学,主攻近代欧洲外交史。

虽然凯南在大学时的成绩平平,但他还是出人意料地于1925年通过了国务院的考试,成为了一名职业外交官。

因其祖父老凯南的缘故,凯南选择了俄语和对苏研究,并因此长期在海外工作,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

他曾在里加、柏林等地工作并进行语言学习训练,使其俄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在与白俄流亡者的交谈中,凯南逐渐了解了俄国的历史和文化,对俄国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33年,凯南应布里特大使之邀去驻苏使馆工作。

在莫斯科的那段日子里,凯南进一步深入地了解苏联,并因此确立了其作为苏联事务严肃分析家的地位。

在此期间,他与查利•塞耶、洛伊•亨德森以及查尔斯•波伦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从与他们的交往中获益不少。

特别是波伦在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上对凯南的影响尤为重要,在这些同僚的帮助之下,凯南对苏认识最终成型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由于凯南的对苏认识和政策主张与罗斯福总统同苏友好、合作的政策主张是相抵触的,并且罗斯福在执政期间也习惯避开国务院和职业外交官处理对外关系,因此凯南在这段时间内并未得到重用。

从1938年初至1944年夏,凯南这位“苏联通”先后被调往美国驻布拉格、柏林、里斯本、伦敦等地使馆工作。

然而随着二战的接近尾声,国际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美苏互为敌手的局面逐步形成,杜鲁门政府也在积极考虑调整对外战略。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凯南抓住机会,将自己长期以来对苏认识和盘托出,提出了遏制苏联的主张。

因为“八千字电报”的缘故,1946年4月,凯南被时任海军部长的福莱斯特尔调回华盛顿,出任战后新组建的国防学院的副院长。

1947年1月凯南在美国对外关系协会的一次小型研讨会上作了一个题为《苏联的思维方式及其对苏联对外政策的影响》的演讲。

《外交》季刊编辑汉密尔顿•F•阿姆斯特朗参加了这个研讨会,对凯南的发言很感兴趣,并向其索取文稿以供《外交》季刊登载。

凯南在征得福莱斯持尔的同意并经国务院非官方出版物委员会的审查之后,将文章交给了《外交》季刊。

同年7月,《外交》季刊登载了凯南的文章,并将题目改为《苏联行为的根源》,因为凯南当时职务的关系,文章以“X”署名,而并未用其真名。

因此人们将其称为“X文章”。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X文章是八千字电报的改进版本,是对八千字电报的补充和完善。

在X文章中,“遏制”一词被明白无误的提了出来。

八千字电报和X文章一道构成了凯南遏制思想的基石,在战后美国历届政府中,都能或多或少地看到它的身影。

二、遏制思想的主要内容凯南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极端的专制主义,是与西方观念完全不同的价值体系,它的蔓延将会危及西方的自由和民主,导致西方文明的完全瓦解。

他说,苏联为巩固其政权,“必然会试图搞乱我国社会的内部和谐,破坏美国传统的生活方式,损害美国的国际威望。

”凯南称,美苏冲突中“首要的而且也是最根本的一个是布尔什维克共产党的领导集团在意识形态上所承担的义务”,这种意识形态的实现将给美国造成严重的损害,“这种损害,在大多数美国人看来,甚至比单纯在军事上惨败于传统的对手可能带来的种种苦难还要可怕。

”因而凯南坚决反对美国对苏联让步,反对与之妥协或改善关系,他曾说,“苏维埃俄国现存制度和我国传统体制永远对立,两者之间不可能存在中间道路或妥协,想通过建立外交关系或其它方式调和两种制度的努力注定要失败。

”另外,凯南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分析,苏联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强国,战后国际政治的主要特征是出现美苏两大力量中心相互对峙的雅尔塔格局。

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了一起,使得苏联成为美国战后最重要也是最危险的敌人。

因此,限制和减少苏联对美国和世界其它地区的影响,成为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这也正是凯南遏制思想中所设定的目标之一。

但这绝非凯南遏制思想的最终目的,凯南遏制的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苏联的内政还外交,并且分析了这一目标的可实现性。

凯南在X文章中指出,“苏联政权自身存在着极大的弱点和缺陷”,“身上带有衰亡的种子,而且这些种子发出的芽已经长大”,“今天苏联人民在精神和物质上都感到匮乏,人民大众希望破灭。

而苏联政权只不过是掩藏着一大群乌合之众的空壳”,“要是发生什么破坏党这一政治工具的团结和效力的事件,那苏联便可能在一夜之间从最强变成最弱而最可怜的国家社会之一”。

因此凯南希望美国及其盟友首先解决自己内部的问题,增强西方世界的自信、活力与团结,阻止苏联共产主义向西方的“渗透”。

凯南在八千字电文中说道:“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就像恶性寄生虫一样,它只靠生了病的肌体来养活自己。

这是其国内政策和外交政策汇合的地方。

凡是解决我们自己社会的内部问题,加强我们人民的自信、纪律、士气和集体精神的每一项果断有力的措施,都是对莫斯科的一次外交胜利,其价值可以抵得上一千份外交照会和联合公报。

如果我们在自己社会的缺陷面前不能抛弃宿命论和漠不关心的态度,莫斯科将从中得到好处。

”由此不难看出,凯南认为苏联由于其内部的问题,走向灭亡是其必然的命运。

因此美国所要做的便是要像一盏灯塔一样,为世界提供榜样作用。

凯南反对美国外交中的理想主义,反对将美国国内的法律和道德标准引入到国际政治体系之中。

他认为,法律观念与道德观念之间不可避免的联系,即将正确与错误的概念引入国与国之间的事务,认为国家行为是一个可以从道德上作出裁决的问题,谁主张按法律办事,他就必然对违法者感到愤怒,并感到自己在道义上优越。

这种愤慨之情一旦注入军事斗争,就会愈演愈烈,直到把违法者逼到完全屈服的地步——无条件投降。

这是一种奇怪的现象,但情况确系如此,即从法律的角度解决国际事务其本意无疑是想消除战争和暴力行为,却使得暴力更持久、更可怕并对政治稳定更具破坏性,比以往为实现国家利益的目的而采取的行动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场以崇高的道德原则的名义进行的战争是不会早日宣告结束的,除非已获得了压倒优势。

他认为美国在二战中所犯的一个重大错误就是将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彻底摧毁,然而随着英法等西方国家实力的削弱,最终却使苏联取得在欧亚大陆的优势地位。

不仅中东欧和远东留下了权力真空需要填补,而且苏联咄咄逼人的态势和充满敌意的意识形态渗透还使得西欧和日本也面临着极大压力,并使美国自身安全也受到很大威胁。

在针对苏联对外扩张的问题上,凯南主张,应该把苏联的势力范围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这也是“遏制”一词的本意,即把苏联的影响限制在二战结束时苏联的“势力范围”内。

更确切地说,就是把苏联的影响限制在其本土以及东欧之内,阻止其进一步向外发展。

凯南认为,苏联的政治行为宛如一条变动不定的溪流,朝着既定的目标,向任何允许它流动的地方流去。

它主要关切的是,确保它在世界权力流域里注满可以让它流入的每一个角落。

虽然苏联如此敌视西方。

但是它同希特勒的德国不一样,苏联既没有系统的规划,也不从事冒险活动。

如果遇到强大的阻力它就会轻易地退却。

克里姆林宫不会为了虚幻的共产主义理想而而拿以获取的利益冒风险。

况且同整个西方世界相比,苏联还是一个比较弱的力量,苏联体制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包括权力的转移、东欧的负担以及苏共在俄国广大人民群众中已失去感召力,等等。

于是即凯南在电文中得出结论:苏联固然可伯,但是西方还是能够应付的了的。

至于遏制的手段,凯南的说法较为含糊,这也是之后学术界关于遏制思想争论最多的地方之一。

在八千字电报中,凯南讲到,苏联对理智的逻辑无动于哀,但对力量的逻辑却高度敏感。

因为这个缘故,当它在任何一点上遇到强大的阻力时,它可以轻易地退却,而且它经常这样做。

因此,如果对手拥有足够的力量和表明准备使用它,便几乎用不着这样做,如果能够正确地处理形势,就不必进行有损威望的摊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