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教师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教学案
上课时间:2016年月日学期总第课
一、自主学习:
1、作者介绍:
词中之龙——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出生在金人统治下的山东历城一个官僚家庭,北方人民的悲惨生活和爱国精神给他以深刻的教育。从年
轻时候起他就积极参加抗金活动,而且组建了“义军”,立志恢复中原,坚决主张抗金。
南渡后他曾经向南宋王朝进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提出自己的抗金建议,陈述收
复大计,但都没有被采纳,而且他还多次被贬官。42岁后落职闲居长达20多年。辛弃疾
一生壮志难酬,最后在大喊“杀贼”声中与世长辞。辛弃疾的词现存600多首,题材广
泛,意境深远,手法多样,善于用典。他横刀跃马登上词坛,拓展出了一类虎啸生风、
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辛词内容多与战争和军事相关,相应的使词的意象群也出现了一
个大转折:刀、枪、剑、弓、钩、箭、铁马、将军、骑兵等屡屡出现,构成了词史上罕
见的军事景观,使词中女性的柔婉美让位于血性男儿的力度美和崇高美。他把爱国抱负
和满腔忧愤倾注到词作中,形成雄奇豪壮、苍凉沉郁的风格,因而被后人称为“金戈铁
马的词豪”。
2、探寻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时所作。当时韩侂胄把持朝廷权力,企图用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的声誉,于是起用闲居八年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先任命其为绍兴知府、
浙东安抚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镇江古名京口,素来是军事重镇,处于抗金前线。韩
侂胄抗金的主张符合辛弃疾雪耻复国的一贯志愿。但是,他认为伐金一定要充分准备,
不能草率从事,否则会重蹈覆辙,使北伐陷于失败。在任时,他制军服,派遣间谍,搜
集情报,招壮丁并进行训练,为伐金准备条件。可是韩侂胄一伙,政治腐败,奢糜淫乐。
辛弃疾对于这种政治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
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杰作。
3、辛弃疾词名句集录
(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菩萨蛮》)
(2)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
(4)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
(5)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鹧鸪天》)
(6)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
(7)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
(8)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
(9)壮岁旌旗拥万夫,锦突骑渡江初。(《鹧鸪天》)
(10)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
(11)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
(12)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踏莎行》)
(13)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南乡子》)
(14)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南乡子》)
4、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舞榭巷陌封狼居胥可堪回首
佛狸
二、总体感悟
1、分析这首词最突出的写作技巧是什么
明确:本词在写作上最突出的写作技巧是用典。在诗歌中用典,即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使诗歌内容更加丰富,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本词用典贴切,寄寓深远。借助这些典故——历史事实含蓄,自然地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作者借用了:孙权雄图大略、刘裕北伐壮举、刘义隆北伐残败、拓跋焘修建行宫、廉颇思为国用等历史事实。
上片二典故
前六句,写孙权的风流余韵已经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在群雄纷争的时代,吴国能出现承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家不受外敌侵犯。“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引申为孙权遗迹。“雨打风吹”指历史的风雨,孙权到辛弃疾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经荡然无存。词人慨叹眼前景象,既表明了他对孙权的仰慕,又表明了他对时局的担忧。又六句,俯瞰京口的街市,缅怀当年刘裕,曾经居住在那里,他出身贫寒,曾生活在荒僻的小巷,但他却能讨伐桓谦,平定叛乱。“想当年”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的丰功伟绩。
先灭山东南燕
后灭陕西后秦
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
乾道元年,词人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人守备简略。“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当时韩侂胄急于北伐,词人建议不被采纳。词人歌颂刘裕,不仅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自己能碰到刘裕式的国君,自己的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下片三典故
前三句,宋文帝元嘉年间王玄漠“草草“出兵,遭遇惨败。词人回溯历史,意在吸取教训,不打无准备之仗。这里显然有讽谏之意,因执政韩侂胄急于建功,主张立即出兵,词人这样写有委婉劝阻之意。
又三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南归,至写这首词时,恰好四十三年。南归前,他正在烽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敌战争,
因此这样说。
又三句,“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他击败王玄漠后,追击到瓜步山(江苏南京境内),在山上修建行宫,即后来的狐狸祠。神鸦社鼓,“神鸦”这里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古时祭祀土神的日子)祭神所鸣奏的鼓乐。
词人借此表示沦陷区的人民安于异族统治,不迅速谋求恢复,后果将不堪设想。词将这层意思融入“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幅图景中,颇能发人深思。
后三句,用了“廉颇思赵”的故事。这里词人以廉颇自比,这时词人已经64岁,但他仍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侂胄不接纳他的建缓进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他很可能会像当年赵国名将廉颇一样,被执政者弃置不用,他的猜想很快被证实,韩侂胄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
2、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
明确:作者借用孙权和刘裕的故事,表明了词人的北伐雄图表达了作者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借用刘义隆草草北伐失败意在委婉规劝韩侂胄,不要急功冒进,要汲取历史的教训。借用北魏太武帝典故表达了词人恢复中原热切愿望,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的担忧。借助“廉颇思赵”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请缨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
主题归纳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和不重用抗金志士的愤慨。
三、课后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公瑾.(jǐn)浪淘.(táo)尽
羽扇纶.(lún)巾还酹.(lèi)江月
B.强虏.(lǔ)雄姿英发.(fā)
故垒.(lěi)西边封狼居胥.(xū)
C.樯橹
..(qiánɡlǔ)寻常巷.(hànɡ)陌
舞榭.(xiè)歌台早生华.(huā)发
D.佛.(fú)狸祠金戈.(ɡē)铁马
仓皇.(huánɡ)北顾惊涛.(tāo)拍岸
答案:B解析:A“纶”应读ɡuān;C“巷”应读xiànɡ;D“佛”应读bì。
2.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倒置语序的一句是()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B.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C.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答案:C解析:A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B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扬州路烽火。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借代用法的是()
A.寻常巷陌,人道寄奴
..曾住
B.金戈
..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
D.羽扇纶巾
..
答案:A解析:“寄奴”是刘裕的小名,不属借代。
对比阅读辛弃疾的两首词,完成4/5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