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教师版)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课前案 导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前案导学学习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掌握本文的文学常识(2)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一、动手启智1、重点字舞榭()巷陌()金戈()狼居胥()佛()狸祠2、解释加点词语意思元嘉草草:北顾:无觅:气吞:赢得:可堪:二、入文指津词中用典之处颇多,却无堆砌之感,为什么?三、开卷有“议”对文中词语的运用,句子的表达与规范,论述过程及逻辑,思想认识及结论的正确性,美中不足与锦上添花等,你有没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请写在课文旁边的空白处,与同学交流。
四、信息参考1.走进作者男儿到死心如铁,置身负重收复业,命途多舛终不改,壮志难酬憾终生。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易安居士)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
他从小就受到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复失地,报效祖国。
……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
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
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
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
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
从四十二岁起,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晚年一度起用,出任镇江,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
终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辛弃疾一生以收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
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永遇乐_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总结反思
②除了用典,还运用什么写法强化这种感情?
4.、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分析研讨用廉颇典故的用意。
三、归纳全诗
用典引古事、古人
喻今事、今人以抒怀
学习交流与问题研讨:
自主完成上述问题,交流并讨论答案。
2、根据上题总结有哪些方法。
练习检测与拓展延伸: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章节与课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人
使用日期或周次
本课时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
1、学习这首词借咏法。
2、在朗诵中进一步体会豪放词的特点。
本课时教学难点或学习建议
体会词人强烈的爱国之情,树立为国效力的雄心壮志
学习过程
学习要求或学法指导
3.坐断:占据。
4.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曹操称赞孙权的话。仲谋:孙权,字仲谋。
回答:
1、首句有何言外之意?在结构上起何作用?
2、下阙前半部分,作者极力称赞孙权有何用意?
3、末三句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在这里想表达什么意思?
【课外欣赏辛弃疾的其他名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bì)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导入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shǔ),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辛弃疾墓前的一副对联,上联谈辛弃疾的豪放诗风。
“铁板铜琶”本是前人评东坡词风的语言,用于这里是因辛弃疾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广大,并使之成为一大流派。
下联写辛弃疾的黍离之悲,爱国情怀和爱国抱负。
今天我们走近词人,通过学习他的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体验一下词人的豪放风格与爱国情怀。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山东历城人。
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
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
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
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
本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秋天,辛弃疾已66岁。
其时宰相韩侂胄独揽朝政,高谈伐金而不作实际准备,继续过着奢靡荒淫的生活。
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这年春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防要地京口(今镇江)。
表面看來,朝廷队他似乎很重视,实际上只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号召而已。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导学案教师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教师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大意。
2、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3、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典故及用法。
2、体会辛弃疾的爱国热情。
三、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方法1、明确诗歌所描写的“古”(古人、古迹、往事等)是怎样的。
2、结合诗人的情况,把握写作目的。
四、重点知识1、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2、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稼轩长短句》。
3、写作背景写此词时辛弃疾已六十五岁,他从42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得不到朝廷重用。
这期间,1203年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uō)胄(zhòu)起用。
1204年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
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
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韩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
韩不听辛弃疾之劝,后来把他调离了镇江。
本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
4、词牌名解说永遇乐——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京口即镇江。
怀古——所写内容。
怀古诗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
五、自主预习1、读准字音居胥(xū)佛(bì)狸祠(cí)2、理解词义觅:寻找风流:英雄业绩金戈:精锐部队寻常:普通草草:草率赢得:落得可堪:不堪,哪堪3、注意诗歌节奏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其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通过合作学习,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3)通过创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
2. 诗歌的主题和意境的探讨。
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的解释。
2.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向学生介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诗歌,注意语音和节奏的准确性。
(2)让学生自主解释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学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让学生分组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总结其艺术特色。
四、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检查学生对诗歌的基本内容的掌握。
2. 评价学生的词语和句子解释的准确性,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3. 评价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讨论的情况,检查学生对诗歌的主题和意境的认识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参考资料:有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解析和评论。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教材和参考资料。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模板,创作一首自己的怀古诗歌。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部分1. 引入课题:今日我们要进修的诗歌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 引入作者:辛弃疾,北宋著名文学家,有“词中之龙”之称。
他的词作结构美丽,语言清新,情感真挚,深受后人喜爱。
二、分析诗歌1. 诗歌背景:《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游玩时的所感所怀。
2. 诗歌内容:诗人在登京口北固亭之际,回忆往事,感慨身世,表达对逝去时间的眷恋和对将来的期许。
3. 诗歌结构:本诗为南乡子体,共七句,每句五言。
整首诗行亦自成章法,结构周密,情感流畅。
4. 诗歌特点:辛弃疾的词作通常情感饱满,语言精练,富有音韵美。
5. 重点词语:京口北固亭、悠悠、人生几何、阡陌交通、白发。
三、诗歌理解与赏析1. 你认为诗人在这首词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为什么?2. 你觉得诗中最令你动容的地方是哪里?为什么?3. 你认为诗人通过描绘北固亭的景物来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4. 这首词有哪些音韵上的特点?这些特点如何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5. 你能从词中感受到诗人对人生的沉思和体验吗?请简要谈谈你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1. 你还了解宋代其他文学家的作品吗?请简要介绍一位宋代文学家及他的作品。
2. 你认为唐宋诗词和摩登诗歌有何不同?有何共同的地方?3. 若果你要写一首以南乡子体为格式的词,你会选取什么主题?简要描述一下你的想法。
五、课后反思1. 今日进修了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你觉得你有哪些收获?2. 在今后的进修中,你会如何将这首词的情感和表达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3. 你对辛弃疾的作品有了更深度的了解吗?你还想进一步了解他的其他作品吗?以上是针对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导学案,期望同砚们通过进修这首词,能够领略其文学魅力,感悟其中的情感与智慧。
愿大家在探究古代文学的同时,也能够启发自己的文学创作灵感,不息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范本模板】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临沭县实验中学王之贤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把握朗读的方法,读出情感.2.分析本词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3。
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学习过程:一、诵读诗歌1。
自由朗读,走进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轻重。
(标记轻重读、节拍等)2.个读展示,体味感情。
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3。
听录音范读,把握感情基调。
二、探究导航(讨论、交流、展示)熟读本词,思考下列问题:1.上片中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2.词中引用刘义隆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3。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描写了哪两种场面?二者相对比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4。
作者在词的结尾使用廉颇的典故,有什么作用?三、课后拓展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完成后面的问题。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①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注释:①传说吕尚(姜太公)未遇周文王时,曾一度垂钓于磻溪(今陕西宝鸡东南)。
乘舟梦日边:相传伊尹在受商汤聘请的前夕,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
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使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老师用
《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及其在表达上的作用。
2.能够感悟词的意境。
3.背诵、默写这首词。
4.掌握关于辛弃疾的文学常识。
5.能够领会词人的雄图大略、深谋远虑和赤胆忠心。
6.能够鉴赏怀古讽今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及其在表达上的作用。
2.能够感悟词的意境。
3.能够鉴赏怀古讽今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知识链接作者简介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其词现存620余首。
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
合称“苏辛”。
他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书壁》等作品享有盛名。
著有《稼轩长短句》。
写作背景这首词是南宋著名文学家辛弃疾于公元1205年(宋宁宗开禧元年),66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的一首感怀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 1205) , 辛弃疾六十六岁时。
当时韩侂胄执政, 正积极筹划北伐, 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 今江苏镇江) 。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
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
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词中典故简介1、典故一:孙权雄图大略。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此句是怀念孙权的。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了解诗人对田园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一、导入引言辛弃疾,北宋闻名词人,其词作以豪放、豪迈、激昂、抒情见长,被誉为“辛弃疾,词豪”。
他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一首表达对田园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的词作,充满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二、诗词赏析1. 诗词原文:京口北固亭,西望洛阳城。
北固亭位于今江苏扬州市,是辛弃疾在出使南宋时所写,表达了他对北宋田园的思念之情。
2. 诗词解读:这首词以登高望遥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的思念之情。
洛阳城在这里象征着北宋的疆域,诗人西望洛阳城,意味着他纵眺着遥遥的田园,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眷恋和惆怅之情。
三、诗词诠释1. 诗人的思乡之情辛弃疾在词中通过“西望洛阳城”表达了对田园的思念之情,他身在异乡,心却牵挂着故土,表现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2. 诗人的生活感悟诗中的“北固亭”是诗人登高遥眺的地方,他在此处回顾人生沧桑,感慨万千,表现出了对人生沧桑变化的感慨和对命运无常的思考。
四、诗词体会1. 思考题:你有过思乡之情吗?你如何表达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人生的感慨?2. 作文题: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感悟,写一篇诗歌或散文,表达对田园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五、延伸阅读1.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六、总结反思通过进修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我们不仅了解到诗人对田园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也感受到了诗人豪放激昂的词风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希望同砚们在阅读诗词的过程中,能够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感悟诗词之美,感悟生活之真。
【1300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教师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与其在表达上的作用。
2.能够感悟词的意境。
3.背诵、默写这首词。
4.掌握关于辛弃疾的文学常识。
5.能够领会词人的雄图大略、深谋远虑和赤胆忠心。
6.能够鉴赏怀古讽今的写法。
一、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副对联,它是郭沫若题写的,写谁的?如何理解?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辛弃疾在词人中,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
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X。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XX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tuō zhòu)所起用。
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
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1204)任他作XX知府,XX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
辛弃疾初到XX,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侘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XX。
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知识掌握与课堂拓展练习1.填空(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我国时期爱国词人的作品。
是词牌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号。
历城(今XXXX)人。
一生都致力于抗金御敌,统一中原,是文学史上伟大的爱国词人。
其词现存620余首,题材多样,充满爱国主义激情,以豪放为主,发展了苏轼的词风。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作者用典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作者用典的写作手法,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感受豪放的词风。
任务一:课前积累区一、作者生平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曾有亲入敌营侦察敌情、只身追杀叛徒、带五十人马闯袭驻有五万人的金军大营生擒叛贼等英雄壮举,名震一方。
23岁南渡归宋,先后任建康府通判及湖北、湖南安抚使等职。
后受南宋投降派排斥打击,被免职,退居上饶、铅山达20年之久。
64岁时,朝廷准备北伐,任用他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
但不久又遭排斥,回铅山家中,忧愤而死。
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他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与苏轼并称“苏辛”。
词风以豪放沉郁为主,兼有明快、婉约、清新等特点。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词》及《稼轩长短句》传世。
二、创作背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
当时宰相韩侂胄(tuō zhòu)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
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三、常识积累1.用典所谓用典,就是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手法。
分类:引用以往典籍中的原话或据原话稍作修改的,叫作语典;引用某种史实而高度概括的,叫作事典。
1用典的好处在于使文章有文采、有内涵。
用典手法常常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写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诗译文 (1)四、中心思想 (4)五、读文感知 (5)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6)一、学习目标我们要深入理解这首词的丰富内涵和深沉情感,通过品味词中的历史典故和生动描绘,感受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缅怀。
其次,我们要掌握词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学习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富有哲理的议论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同时,我们也要了解这首词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从而加深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理解。
最后,我们要通过这首词的学习,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不仅是为了掌握文学知识,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____(朝代)词人____的作品。
2. 词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句,提到的历史人物是____。
3.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句词表达了对____的感慨。
二、选择题1. 下列对“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敬仰和怀念。
B. 通过描绘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壮观场景,展现了古代战争的激烈。
C. 这句词仅是对古代战争场面的客观描述,没有表达作者的个人情感。
D. 通过对比,这句词暗示了作者对当前时代英雄缺失的感慨。
2. 关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理解正确的是()A. 作者借廉颇自比,表达了自己虽年老但仍有雄心壮志的情感。
B. 这句话仅仅是对廉颇晚年境遇的同情和慨叹。
C. 作者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当时统治者不重用老将的不满。
D. 这句话与整首词的主题无关,是作者的随意发挥。
三、简答题1. 请简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怀古的目的是什么?2. 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是如何运用历史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三、全诗译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译文如下: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第24课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导学案)(教师版) 24-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统编版)
第24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导学案)活动一:正音正字鍪(móu)活动二:字词释义南乡子:词牌名。
京口:今江苏镇江市。
北固亭在镇江东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望:眺望。
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悠悠:连绵不尽的样子。
兜鍪:指千军万马。
兜鍪,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坐断:占据,割据。
休:停止。
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曹刘:指曹操、刘备。
生子当如孙仲谋:引用《三国志•吴主(孙权)传》注:曹操尝试与孙权对垒,见舟船、器仗、队伍整肃,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即刘表,字景升)儿子若豚犬(猪狗)耳。
"暗讽今天的朝廷不如能与曹操刘备抗衡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也不如孙权。
活动三:积累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
汉族,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
辛弃疾存词600多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2.写作背景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旧历六月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
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这首词讽刺了朝廷,委婉地暗示了自己对于朝廷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一腔爱国豪情。
活动四:诗歌朗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南宋)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dōu móu),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活动五:疏通文意,把握主旨。
(一)全文翻译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2.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全词。
方法与过程:1.诗词鉴赏“五看法”;2.理解这首词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3.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忧虑国事,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诗词鉴赏“五看法”;【学习难点】1.理解这首词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2.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
【学习方法】:朗读法、五看法、合作探究研讨法【课时安排】一课时【知识链接】1,创作背景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时为南宋开禧元年秋,当时韩侂胄(tuōzhòu)把持朝政,企图通过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的声誉,于嘉泰三年起用闲居八年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任命他为绍兴知府,浙东安任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
韩侂胄的抗金主张符合辛弃疾复国的一贯志愿。
可是韩侂胄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只不过是想借“伐金”来作为政治赌博的筹码。
因此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
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
辛弃疾对这种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览景有感,就自然吐露了出来。
2,苏辛风格的异同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轼与辛弃疾两人同为豪放词之大家,自然有相同一面:词风雄浑,境界博大。
然则苏辛并称,两人的风格却并非完全相同。
从两词就可看出:苏词纵横捭阖,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词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爱国忧国情怀。
总的来说,则是:苏词清远旷达;辛词豪放深沉。
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亦称:“东坡词旷,稼轩之词豪。
”【课前自学】1、了解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号,时期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擅长作词,与并称“苏辛”,同属词派代表词人。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作的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作品,学习诗词中的用典手法。
3.领悟辛弃疾的思想情感,学习他的人生态度。
任务一:知人论世探词源——初识辛弃疾【自主先学预习生疑】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
(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辛”(苏轼辛弃疾),“济南二安”(李清照辛弃疾),作品集《稼轩长短句》。
最会打仗的词人:五万军中取敌将首级最有文采的将军:现存600余首诗词个人经历: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①起义南归时期(21岁——25岁)②辗转任职时期(25岁——42岁)③被贬,又反复被起用时期(42岁——68岁)任务二:文本探究悟词意——走近辛弃疾1、写作背景南宋的统治集团整日花天酒地,奢侈无度,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
他们偏安江南,对金一味求和妥协,无心收复失地。
1203年,主战派韩侂(tuō)胄(zhòu)掌握大权,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急于立一场伐金大功。
于是他想到用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1204年,已经66岁的辛弃疾被起用担任镇江知府。
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
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但是韩侂胄只想侥幸求成,不愿认真备战,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
他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这时离他渡江南归已四十三年,在他又一次登上镇江北固亭的时候,登高感怀,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一年后,辛弃疾逝世。
2、解题永遇乐:词牌名京口:古城名,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即今江苏镇江。
北固亭:又名北固楼,今镇江东北的北园山上。
怀古:怀古题材的诗词,借古喻今。
33、朗读全词,读准字音舞榭歌台( xie ) 封狼居胥(xu ) 佛狸祠( bi ) 拓跋焘(batao )4、再读词作,品味词韵用“/”划分朗读节奏,用“”标出韵脚字。
【合作探究展示析疑】思考1:这首词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用典思考2:根据词意填写下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解读诗词内容。
(2)通过合作讨论,探讨诗词中的主题和情感。
(3)通过创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诗词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朗读和背诵。
2. 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3. 诗词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生僻字词的解读。
2. 诗词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3. 诗词创作技巧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复习相关的文学常识。
(2)简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杨洪基及诗词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2)让学生自主解读诗词内容,理解诗词的意象和意境。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的含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词分析:(1)分析诗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
5. 创作练习:(1)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词,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2)分享创作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选择一首类似的诗词进行自主学习,理解其内容和意境。
3. 尝试创作一首类似的诗词,体会诗词创作的乐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讨论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教学案上课时间:2016年月日学期总第课一、自主学习:1、作者介绍:词中之龙——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他出生在金人统治下的山东历城一个官僚家庭,北方人民的悲惨生活和爱国精神给他以深刻的教育。
从年轻时候起他就积极参加抗金活动,而且组建了“义军”,立志恢复中原,坚决主张抗金。
南渡后他曾经向南宋王朝进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提出自己的抗金建议,陈述收复大计,但都没有被采纳,而且他还多次被贬官。
42岁后落职闲居长达20多年。
辛弃疾一生壮志难酬,最后在大喊“杀贼”声中与世长辞。
辛弃疾的词现存600多首,题材广泛,意境深远,手法多样,善于用典。
他横刀跃马登上词坛,拓展出了一类虎啸生风、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
辛词内容多与战争和军事相关,相应的使词的意象群也出现了一个大转折:刀、枪、剑、弓、钩、箭、铁马、将军、骑兵等屡屡出现,构成了词史上罕见的军事景观,使词中女性的柔婉美让位于血性男儿的力度美和崇高美。
他把爱国抱负和满腔忧愤倾注到词作中,形成雄奇豪壮、苍凉沉郁的风格,因而被后人称为“金戈铁马的词豪”。
2、探寻背景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时所作。
当时韩侂胄把持朝廷权力,企图用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的声誉,于是起用闲居八年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
先任命其为绍兴知府、浙东安抚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
镇江古名京口,素来是军事重镇,处于抗金前线。
韩侂胄抗金的主张符合辛弃疾雪耻复国的一贯志愿。
但是,他认为伐金一定要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否则会重蹈覆辙,使北伐陷于失败。
在任时,他制军服,派遣间谍,搜集情报,招壮丁并进行训练,为伐金准备条件。
可是韩侂胄一伙,政治腐败,奢糜淫乐。
辛弃疾对于这种政治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杰作。
3、辛弃疾词名句集录(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2)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4)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贺新郎》)(5)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鹧鸪天》)(6)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7)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8)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破阵子》)(9)壮岁旌旗拥万夫,锦突骑渡江初。
(《鹧鸪天》)(10)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11)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12)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踏莎行》)(13)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南乡子》)(14)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南乡子》)4、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舞榭巷陌封狼居胥可堪回首佛狸二、总体感悟1、分析这首词最突出的写作技巧是什么明确:本词在写作上最突出的写作技巧是用典。
在诗歌中用典,即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使诗歌内容更加丰富,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本词用典贴切,寄寓深远。
借助这些典故——历史事实含蓄,自然地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用了:孙权雄图大略、刘裕北伐壮举、刘义隆北伐残败、拓跋焘修建行宫、廉颇思为国用等历史事实。
上片二典故前六句,写孙权的风流余韵已经不复存在。
“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
在群雄纷争的时代,吴国能出现承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家不受外敌侵犯。
“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引申为孙权遗迹。
“雨打风吹”指历史的风雨,孙权到辛弃疾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经荡然无存。
词人慨叹眼前景象,既表明了他对孙权的仰慕,又表明了他对时局的担忧。
又六句,俯瞰京口的街市,缅怀当年刘裕,曾经居住在那里,他出身贫寒,曾生活在荒僻的小巷,但他却能讨伐桓谦,平定叛乱。
“想当年”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的丰功伟绩。
先灭山东南燕后灭陕西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乾道元年,词人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人守备简略。
“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
”当时韩侂胄急于北伐,词人建议不被采纳。
词人歌颂刘裕,不仅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自己能碰到刘裕式的国君,自己的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下片三典故前三句,宋文帝元嘉年间王玄漠“草草“出兵,遭遇惨败。
词人回溯历史,意在吸取教训,不打无准备之仗。
这里显然有讽谏之意,因执政韩侂胄急于建功,主张立即出兵,词人这样写有委婉劝阻之意。
又三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南归,至写这首词时,恰好四十三年。
南归前,他正在烽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敌战争,因此这样说。
又三句,“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他击败王玄漠后,追击到瓜步山(江苏南京境内),在山上修建行宫,即后来的狐狸祠。
神鸦社鼓,“神鸦”这里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古时祭祀土神的日子)祭神所鸣奏的鼓乐。
词人借此表示沦陷区的人民安于异族统治,不迅速谋求恢复,后果将不堪设想。
词将这层意思融入“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幅图景中,颇能发人深思。
后三句,用了“廉颇思赵”的故事。
这里词人以廉颇自比,这时词人已经64岁,但他仍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侂胄不接纳他的建缓进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他很可能会像当年赵国名将廉颇一样,被执政者弃置不用,他的猜想很快被证实,韩侂胄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
2、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
明确:作者借用孙权和刘裕的故事,表明了词人的北伐雄图表达了作者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
借用刘义隆草草北伐失败意在委婉规劝韩侂胄,不要急功冒进,要汲取历史的教训。
借用北魏太武帝典故表达了词人恢复中原热切愿望,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的担忧。
借助“廉颇思赵”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请缨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
主题归纳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和不重用抗金志士的愤慨。
三、课后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公瑾.(jǐn)浪淘.(táo)尽羽扇纶.(lún)巾还酹.(lèi)江月B.强虏.(lǔ)雄姿英发.(fā)故垒.(lěi)西边封狼居胥.(xū)C.樯橹..(qiánɡlǔ)寻常巷.(hànɡ)陌舞榭.(xiè)歌台早生华.(huā)发D.佛.(fú)狸祠金戈.(ɡē)铁马仓皇.(huánɡ)北顾惊涛.(tāo)拍岸答案:B解析:A“纶”应读ɡuān;C“巷”应读xiànɡ;D“佛”应读bì。
2.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倒置语序的一句是()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B.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C.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答案:C解析:A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B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扬州路烽火。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借代用法的是()A.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B.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C.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D.羽扇纶巾..答案:A解析:“寄奴”是刘裕的小名,不属借代。
对比阅读辛弃疾的两首词,完成4/5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①,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注:①兜鍪(móu),古代头盔。
4.“生子当如孙仲谋”,语出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请说出作者用典的作用。
答案:曹操所一褒一贬的两种人,形成极其鲜明、强烈的对照,孙权与之对垒而获尊敬,刘琮束手而降为其所耻笑。
在南宋风雨飘摇的政局中,不也有主战与主和两种人吗稼轩只说前一句赞语,让人联想起后面那句骂人的话,从而意识到其潜台词:当朝主和的诸公,不都是刘景升儿子之类吗此言代表了那个时代人们要求奋发图强的呼声。
5.试分析两首词意境、表现手法的相同点。
答案:两首词都是气魄弘大,意境雄浑。
两首词都写登上北固亭悼念古代英雄,以讽喻南宋统治者,用了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
两首词都灵活自如地使用了典故。
6.补写出下列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的作者是,号,他的词风和相近,都是派,因此被人合称为“”。
(2)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
(3)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答案:(1)辛弃疾稼轩苏轼豪放苏辛(2)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7.词中所用典故和它相对应的人物,匹配正确的一项是()答案:B①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②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③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④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A.①刘裕②刘裕③诸葛亮④周瑜B.①刘裕②刘义隆③周瑜④孙仲谋C.①刘义隆②刘裕③周瑜④诸葛亮D.①刘义隆②刘义隆③诸葛亮④霍去病【美文欣赏】夜读稼轩豪气、悲歌、剑影、刀光;细语、思念、忧伤、怀想。
深远的意蕴,五彩的华章,在我心中汇聚成宋词的形象。
偏爱宋词,由于温婉的宋代词坛里被辛弃疾注入了忠诚的力量。
他将自己的豪气,化为满腹愁肠,将宋词吟咏成人间的绝响。
文武双全的稼轩,空怀一身抱负,却只能听任年华虚度,将无尽的才华浸泡在杯中,独自啜饮;把缕缕忠魂,化为无尽的哀伤,和着英雄的鲜血流淌。
醉酒吟风中,漫不经心就将宋词推向了文学的高峰,让后人无限景仰。
无眠的夜,我以稼轩的壮词下酒,品出了无数的豪放,其中还有丝丝缕缕挥之不去的无奈和忧伤。
今宵梦醒无酒,我用一个文人真诚的灵魂,与你沟通和你交流。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却将梦想失落在远方,纵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也听不见朝廷呼唤的轻微声响,只能唤取红巾翠袖,揾一把英雄泪。
稼秆,在你迷离的泪光中,我读出了忧愁风雨,也读懂了人世的变幻、沧桑。
空负了一身惊人艺业,却没有将军百战声名裂,委靡的南宋朝廷,因其短浅的目光,失去了一位出色的将领,但却让文学史上从此拥有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