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过秦论》测试题
《过秦论》同步测试卷习题(含答案)
《过秦论》测试卷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乙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
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
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
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
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
夫寒者利短褐,而饥者甘糟糠。
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
此言劳民之易为政也。
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循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
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
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
《过秦论》练习(含答案)
《过秦论》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过秦论》上篇)材料二: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
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
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
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
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
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
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
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
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
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
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过秦论》下篇)1.下列对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B.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C.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D.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倔起阡陌之中”与“越陌度阡”(《短歌行》)两句中的“阡陌”含义不同。
《过秦论》练习卷(含答案
《过秦论》同步练习题一、基础知识(每个4分,共60分)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 )A.陈轸(zhěn)逡巡(qūn) 铦于钩戟(xiān) 膏腴之地(yú)B.猗顿(yí) 锋镝(zhé) 度长絜大(xié) 亡矢遗镞(cú)C.蒙恬(tián)孙膑(bīn) 藩篱屏障(fān)鞭笞天下(chī)D.周赧王(nán) 七庙隳(huī) 瓮(wōng)牖(yǒu)绳枢2.下列多音字,在具体语境中读音有错的一项是( D )A.召.滑(shào)俯首颈系.(xì)践华.为城(huà)孝公既没.(mò)B.墨翟.(dí)不及中.人(zhōng)蹑足行.伍(háng)将.数百之众(jiàng)C.劲.弩(jìng)度.长絜大(duó)比权量.力(liàng)万乘.之势(shèng)D.范蠡(lǐ)朝.同列(cháo)一夫作难.(nàn)氓隶之人(máng) 3.下列各项中不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B )A.约从离衡合从缔交B.制其弊执敲扑而鞭笞天下C.陈利兵而谁何倔起阡陌之中 D.赢粮而景从百有余年4.对下列加黑字词名词做状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①席卷天下②云集响应③船载以入④西举巴蜀⑤内立法度⑥斗折蛇行⑦日积月累⑧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⑨良庖岁更刀A.①②⑥句表比喻,讲成“像……那样”B.④⑤句表处所,译为“在……”C.⑦⑨是时间名词作状语,译为“日日”、“月月”、“每年”D.③⑧表工具,译为“用……”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A。
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从事B。
叩关而攻秦叩:攻打C。
秦人开关延敌延敌:拖延敌人D。
振长策而御宇内振:举起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例句:以致天下之士A。
《过秦论》测试与答案
《过秦论》同步测试一、语基落实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膏腴.(yú)雍.州(yōnɡ)藩.篱(pān)亡矢遗镞.(zú)B.锋镝.(dí)辅佐.(zuǒ)氓.隶(ménɡ)一夫作难.(nàn)C.囊.括(láng)连衡.(héng)谪戍.(shù)度长絜.大(qiè)D.盟.约(méng)肥饶.(ráo)猗.顿(qí)俯首系颈.(ɡěnɡ)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务:从事。
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蒙:遭受。
C.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费:耗费。
D.振.长策而御宇内振:举起。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B.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C.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D.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②北收要害之.郡③有宁越……之属为之.谋④齐明……乐毅之.徒通其意⑤焚百家之.言⑥沛公引兵之.薛⑦当是时也,商君佐之.A.①②③/⑤⑦/④⑥B.①③④/⑤⑦/②⑥C.①②⑤/③⑦/④/⑥D.①②④/③⑥/⑤⑦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9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过秦论》练习(含答案)
《过秦论》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过秦论》上篇)(二)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
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
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
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
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
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
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
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
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
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
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过秦论》下篇)1.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B.委命下吏命:命令。
C.才能不及中人中人:平常的人。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作难:起事、首倡。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②北收要害之郡③有宁越……之属为之谋④齐明……乐毅之徒通其意⑤焚百家之言⑥沛公引兵之薛⑦当是时也,商君佐之A.①②③/⑤⑦/④⑥ B.①③④/⑤⑦/②⑥C.①②⑤/③⑦/④/⑥ D.①②④/③⑥/⑤⑦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过秦论的练习题
过秦论的练习题一、选择题1. 《过秦论》一文中,作者主要论述了哪个朝代的兴衰?A. 汉朝B. 秦朝C. 唐朝D. 宋朝2. 《过秦论》的作者是谁?A. 司马迁B. 司马光C. 司马相如D. 司马青衫3. 在《过秦论》中,作者提到秦朝的灭亡是因为什么?A. 自然灾害B. 外患入侵C. 内部腐败D. 民不聊生4. 作者在《过秦论》中提到,秦朝的哪些政策导致了其灭亡?A. 重农抑商B. 焚书坑儒C. 严刑峻法D. 所有选项5. 《过秦论》中,作者认为秦朝的统治有哪些特点?A. 以德治国B. 以法治国C. 以武力治国D. 以文化治国二、填空题6. 《过秦论》中提到秦朝的统治者采取了“________”的政策,导致民不聊生。
7. 作者在《过秦论》中指出,秦朝的灭亡是因为它“________”,而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8. 根据《过秦论》,秦朝的统治者在统一六国后,采取了“________”的措施,以加强中央集权。
9. 在《过秦论》中,作者认为秦朝的统治者没有吸取历史的教训,而是“________”,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三、简答题10. 请简述《过秦论》中作者对秦朝统治者的评价。
11. 根据《过秦论》,秦朝的哪些做法导致了其迅速的灭亡?12. 《过秦论》中,作者提出了哪些治国理念?四、论述题13. 论述《过秦论》中作者对秦朝灭亡原因的分析,并结合历史背景进行评价。
14. 根据《过秦论》,分析秦朝的统治特点,并讨论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翻译题15. 将《过秦论》中的以下句子翻译成英文:“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非有异术也,盖得其时也。
”六、分析题16. 分析《过秦论》中提到的秦朝统治者的治国策略,并讨论其成败得失。
17. 根据《过秦论》,秦朝的统治者在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这些措施的效果如何?七、综合题18. 结合《过秦论》的内容,谈谈你对“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理解。
19. 请结合《过秦论》中的观点,分析秦朝的统治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影响。
过秦论检测题
过秦论检测题1、(0分)《过秦论》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针对这一主旨,请为下面的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焚书坑儒思万世而家天下赢政何其愚也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斩木揭竿将百人以族强秦陈涉不亦雄哉解析:可把与秦始皇相对的陈涉的做法作为对出下联的主要依据。
2、(0分)下列各句已补出被省略的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A.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B.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C.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D.(百越之君)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答案:解析:3、(0分)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甿隶(méng) 万乘(shèng) 锄耰棘矜(yōu qín)B.鞭笞(chī)从散约败(zòng) 瓮牖绳枢(yǒu)C.隳名城(huī)蹑足行伍 (háng) 度长絜大(dù jié)D.以窥周室(kuī)亡矢遗镞(shǐ iú)逡巡(qùn)答案:解析:4、(0分)解析:7、(0分)下列各组句子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吞二周而亡诸侯追亡逐北,伏尸百万B.收天下之兵斩木为兵C.蒙故业,因遗策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D.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答案:解析:8、(0分)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B.①致万乘之势②以致天下之士C.①然而成败异变②然秦以区区之地D.①序八州而朝同列②强国请报,弱国入朝答案:解析:9、(0分)与例句中的“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A.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C.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D.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答案:解析:10、(0分)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B.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D.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答案:解析:11、(0分)下列加横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举起)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护)C.信臣精率陈列兵而谁何(可靠的)D.序八州而朝同列(统治)答案:解析:12、(0分)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奋六世之余烈奋:发展。
过秦论练习题附答案及提示
过秦论?练习题〔附答案及提示〕过秦论?练习题(附答案及提示)?一、选择题1.选出以下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A.膏腴(yιi)藩篱(fdn)靖山(XiGO)蒙恬(tian)B .逡巡(qUn)锋锚(di)蹑足fni e )墨翟(ZhGi)C .谪戍(Zh6)鞭笞IChi)黔首(qi a n)囊括Indn9)D.∙B名城(hui)户牖(y δ u)棘矜(j 1 )赢粮(yin)答案:C (A项中的“崎〃应读"ydo〃。
B项中的“翟〃作姓多数念"zhai z,,此处应念“di〃。
D项中的“赢〃应为y ing。
)2.以下句子中书写全对的一句是A.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B.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镶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D.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答案:B[默写中常因同音而写别字,A项中的“候〃应为“侯〃,C项中“抱〃应为“报〃,是“报复〃之意。
D项中的“崛〃应为“倔〃,是通假字。
)3.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B.委命下吏命:命令。
C.才能不及中人中人:平常的人。
D.一夫作难而七庙度作难:起事、首倡。
答案:B (“命〃意为“生命〃,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秦的下级官吏,而不是命令。
)4.以下哪一项不含通假字A.蒙故业,因遗策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D.百有余年答案:A(B项中的“景〃通”影〃,C项中的“从〃通“纵〃,D项中的“有〃通”又〃。
)5.对以下各句加点字用法归类正确的选项是①天下云集响应②外连衡而斗诸侯③却匈奴七百余里④履至尊而制六合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⑥序八州而朝同列⑦囊括四海⑧陈胜瓮牖绳枢之子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答案:D (解析见“课前预习〃卡片2。
过秦论 贾谊 习题(含答案)
【解析】试题分析:A极:名词,相当于“极点,这里指坏的极点”/程度副度,相当于“尽情享受”。B疾:病痛/厌恶。C与:介词,相当于“跟”/动词,可译为“结交”。D闻:使……听到。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6.D
【解析】
试题分析:察:经考察后予以举荐、选拔。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④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⑥范曾数目项王。
⑦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⑧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⑨项伯杀人,臣活之
A.①⑧/②③④/⑤⑥/⑦/⑨ B.①/②④⑥/③⑤/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⑦⑨/⑥⑧ D.①⑧/②③④/⑤⑥⑦/⑨
8.选出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
A.膏腴(yú)藩篱(fān)崤山(yáo) 蒙恬(tián)
过秦论贾谊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因遗策(由于) 膏腴之地(肥沃)
B.亡矢遗镞(损失)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困乏,疲惫)
C.瓮牖绳枢(窗户) 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
D.履至尊(登上) 以致天下之士(招纳)
2.加横线的字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火尚足以明也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仓皇东出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4.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类型及用法,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判断。A项,判断句;B项,被动句;C项,宾语前置句;D项,介宾短语后置句。所以选D。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A.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哪里、怎么
(完整版)过秦论练习题(附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过秦论》练习题【字音字形】逡巡约从离衡既没箭镞漂橹鞭笞蒙恬甿隶黔首猗顿谪戍墨翟翟景锋镝万乘之势七庙隳殽ft 蹑足行伍瓮牖绳枢锄耰棘矜1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BA.殽函(yáo) 囊括(kuò) 拱手(ɡǒnɡ) 要害(yào)B.合从(zònɡ) 逡巡(qūn) 遗镞(zú) 鞭笞(chī)C.藩篱(pān) 锋镝(zhé) 劲弩(nǔ) 瓮牖(yǒu)D.墨翟(dí) 行伍(hánɡ) 万乘(chénɡ) 作难(nán)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A.约从离衡追亡逐北因利乘便B.轻而易举斩木为兵揭杆而起D.亡矢遗族深谋远虑云集响映C.翁牖绳枢比权量力度长絜大【重点字词】席卷天下务耕织以致天下之士蒙故业,因遗策天下诸侯已困振长策委命下吏秦有余力而制其弊收天下之兵因河为池才能不及中人非铦于执敲扑九国之师焚百家之言区区之地【课文概况】1史论文是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你读过本文后,能大致说说本文作为一篇史论文,其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话来回答),作者是如何来进行论证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为了论证这一中心论点,文章的前半部分极力渲染秦国六代国君的开拓功业,铺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赫赫之威。
从双方攻守之势的对照中,突出秦国所向披靡的力量,也隐含其不施仁义的败因。
文章的后半部分通过多组对比,揭示了秦从极盛而一统天下到迅速土崩误解的历史事实,突出了“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中心,说明民心的向背决定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2对比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一种论证方法,请简述对比手法在本文中所起的作用。
为了使文章主旨鲜明显豁,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作者无论在叙述还是在议论时,都采用了带有夸张意味的对比手法,使矛盾更为突出,观点更见鲜明。
总起来说,文中有三个方面的对比:一是秦国与ft东九国对比,二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对比,三是陈涉与九国的对比。
《过秦论》测试题、答案
《过秦论》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1分)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A.膏腴.(yú)藩.篱(fān)崤.山(yáo)蒙恬.(tián)B.逡.巡(qūn)锋镝.(dí)蹑.足(niè)墨翟.(zhái)C.谪.戍(zhé)鞭笞.(chī)黔.首(qián)囊.括(nánɡ)D.隳.名城(huī)户牖.(yǒu)棘.矜(jí)赢.粮(yín)答案:C(A项中的“崤”应读“xiáo”。
B项中的“翟”作姓多数念“zhái”,此处应念“dí”。
D项中的“赢”应为yínɡ。
)2、下列句子中书写全对的一句是A.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候。
B.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D.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答案:B(默写中常因同音而写别字,A项中的“候”应为“侯”,C项中“抱”应为“报”,是“报复”之意。
D项中的“崛”应为“倔”,是通假字。
)3、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B.委命.下吏命:命令。
C.才能不及中人..中人:平常的人。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作难:起事、首倡。
答案:B(“命”意为“生命”,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秦的下级官吏,而不是命令。
)4、下列哪一项不含通假字A.蒙故业,因遗策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D.百有余年答案:A(B项中的“景”通“影”,C项中的“从”通“纵”,D项中的“有”通“又”。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
过秦论练习题及答案
过秦论练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过秦论”是西汉时期文学家贾谊的代表作之一,其主要内容是批评______的过失。
2. 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朝的灭亡是因为统治者______,失去了民心。
3. 贾谊认为,秦朝的统治者没有认识到______的重要性,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4. 在“过秦论”中,贾谊提到了“______”,用以说明秦朝统治者的短视和无知。
5. 贾谊在“过秦论”中强调了“______”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二、选择题1. 贾谊在“过秦论”中批评的是哪个朝代的统治者?A. 汉朝B. 秦朝C. 周朝D. 商朝2. 贾谊认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 自然灾害B. 外敌入侵C. 统治者的暴政D. 经济崩溃3. “过秦论”中提到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指的是什么?A. 秦朝统治者的仁慈B. 秦朝统治者的暴政C. 秦朝的军事力量D. 秦朝的经济实力4. 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到的“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是指:A. 秦朝的建立B. 秦朝的灭亡C. 秦朝的繁荣D. 秦朝的改革5. “过秦论”中提到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的“仁义”是指:A. 战争策略B. 政治手段C. 道德规范D. 经济政策三、简答题1. 简述“过秦论”中贾谊对秦朝统治者的批评。
2. 根据“过秦论”,分析秦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3. “过秦论”中提到的“攻守之势异也”是什么意思?请结合文本内容解释。
四、论述题1. 论述“过秦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根据“过秦论”,分析贾谊的政治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一、填空题1. 秦朝2. 施行暴政3. 民心4.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5. 仁政二、选择题1. B2. C3. B4. B5. C三、简答题1. 贾谊在“过秦论”中批评秦朝统治者施行暴政,不施仁义,导致民心涣散,最终导致国家的灭亡。
2. 秦朝灭亡的内在原因包括统治者的暴政,失去了民心,以及忽视了仁政的重要性。
《过秦论》测试题
《过秦论》测试题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膏腴.(yú) 召.滑(zhào) 逡.巡(qūn) 俯首系.颈(xì)B.鞭笞.(chī) 乐.毅(yuè) 藩.篱(pān) 以愚黔.首(qián)C.劲弩.(nǔ) 猗.顿(yī) 锋镝.(dí) 度.长絜大(duó)D.崤.山(xiáo) 墨翟.(zhái)氓.隶(ménɡ) 比权量.力(liànɡ)2.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甿隶(méng)万乘之势(shèng)锄耰棘矜(yōu jīn)甯越(nìng)B.鞭笞(chī)从散约败(zòng)瓮牖绳枢(yǒu)谪戍(zhé)C.隳名城(huī)蹑足行伍(shè háng)俯首系颈(jì)崤函(xiáo)D.以窥周室(kuī)亡矢遗镞(shǐ zú)良将劲弩(nú)陈轸(zhĕn) 3.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举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爱护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信:可靠的D.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排列座次4.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①蒙故业(前代的策略),因遗策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边疆上的屏障)B.①合从缔交相与(互相援助)为一②奋六世之余烈(余威)C.①履至尊而制六合(天地四方,指天下)②秦人拱手(两手抱拳,以示恭敬,服从)而取西河之外D.①东割膏腴(肥沃)之地,北收要害之郡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盘诘查问)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振.长策而御宇内振:举起B.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C.焚百家之言.言:言论,此指记载言论的书籍D.金.城千里金:金属铸成的6.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履至尊而制六合至尊:最尊贵的位置,此处指帝位B.赵奢之伦制其兵伦:类,辈C.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兵器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池:水池,池塘7.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然秦以区区..怀..之地②感君区区B.①赢粮而景.从②至若春和景.明C.①然后以六合..正相应..为家②六合D.①奋六世之余烈.②兼仗父兄之烈.8.以下各项中加横线的词词义解释无误的一项是()A.①流血漂橹(船桨)②将数百之众(率领)B.①追亡逐北(溃败的军队)②度长絜大(衡量)C.①赢粮而景从(募集)②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D.①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困乏,疲惫)②以致天下之士(招纳,招引)9、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蒙(继承)故业,因(沿袭)遗策②赵奢之伦制(动词,制服)其兵③致(导致)万乘之势④延(延续)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⑤蹑足(置身,参与)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⑥谪戍之众,非抗(抵抗)于九国之师也⑦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衡量)长絜大A.①④⑤⑦ B.①③④⑥⑦ C.②③⑤⑥ D.②③⑤⑥⑦10.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氓隶:泛指下层人民。
过秦论练习试题(附答案)
《过秦论》练习题【字音字形】逡巡约从离衡既没箭镞漂橹鞭笞蒙恬甿隶黔首猗顿谪戍墨翟翟景锋镝万乘之势七庙隳殽山蹑足行伍瓮牖绳枢锄耰棘矜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BA.殽函(yáo) 囊括(kuò) 拱手(ɡǒnɡ) 要害(yào)B.合从(zònɡ) 逡巡(qūn) 遗镞(zú) 鞭笞(chī)C.藩篱(pān) 锋镝(zhé) 劲弩(nǔ) 瓮牖(yǒu)D.墨翟(dí) 行伍(hánɡ) 万乘(chénɡ) 作难(ná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A.约从离衡追亡逐北因利乘便B.轻而易举斩木为兵揭杆而起C.翁牖绳枢比权量力度长絜大D.亡矢遗族深谋远虑云集响映【重点字词】席卷天下务耕织以致天下之士蒙故业,因遗策天下诸侯已困振长策委命下吏秦有余力而制其弊收天下之兵因河为池才能不及中人非铦于执敲扑九国之师焚百家之言区区之地【课文概况】1史论文是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你读过本文后,能大致说说本文作为一篇史论文,其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话来回答),作者是如何来进行论证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为了论证这一中心论点,文章的前半部分极力渲染秦国六代国君的开拓功业,铺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赫赫之威。
从双方攻守之势的对照中,突出秦国所向披靡的力量,也隐含其不施仁义的败因。
文章的后半部分通过多组对比,揭示了秦从极盛而一统天下到迅速土崩误解的历史事实,突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中心,说明民心的向背决定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2对比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一种论证方法,请简述对比手法在本文中所起的作用。
为了使文章主旨鲜明显豁,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作者无论在叙述还是在议论时,都采用了带有夸张意味的对比手法,使矛盾更为突出,观点更见鲜明。
总起来说,文中有三个方面的对比:一是秦国与山东九国对比,二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对比,三是陈涉与九国的对比。
过秦论练习题(附答案)
《过秦论》练习题【字音字形】逡巡约从离衡既没箭镞漂橹鞭笞蒙恬甿隶黔首猗顿谪戍墨翟翟景锋镝万乘之势七庙隳殽山蹑足行伍瓮牖绳枢锄耰棘矜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BA.殽函(yáo) 囊括(kuò) 拱手(ɡǒnɡ) 要害(yào)B.合从(zònɡ) 逡巡(qūn) 遗镞(zú) 鞭笞(chī)C.藩篱(pān) 锋镝(zhé) 劲弩(nǔ) 瓮牖(yǒu)D.墨翟(dí) 行伍(hánɡ) 万乘(chénɡ) 作难(ná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A.约从离衡追亡逐北因利乘便B.轻而易举斩木为兵揭杆而起C.翁牖绳枢比权量力度长絜大D.亡矢遗族深谋远虑云集响映【重点字词】席卷天下务耕织以致天下之士蒙故业,因遗策天下诸侯已困振长策委命下吏秦有余力而制其弊收天下之兵因河为池才能不及中人非铦于执敲扑九国之师焚百家之言区区之地【课文概况】1史论文是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你读过本文后,能大致说说本文作为一篇史论文,其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话来回答),作者是如何来进行论证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为了论证这一中心论点,文章的前半部分极力渲染秦国六代国君的开拓功业,铺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赫赫之威。
从双方攻守之势的对照中,突出秦国所向披靡的力量,也隐含其不施仁义的败因。
文章的后半部分通过多组对比,揭示了秦从极盛而一统天下到迅速土崩误解的历史事实,突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中心,说明民心的向背决定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2对比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一种论证方法,请简述对比手法在本文中所起的作用。
为了使文章主旨鲜明显豁,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作者无论在叙述还是在议论时,都采用了带有夸张意味的对比手法,使矛盾更为突出,观点更见鲜明。
总起来说,文中有三个方面的对比:一是秦国与山东九国对比,二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对比,三是陈涉与九国的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测试题
高一()班学生得分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召滑(shào)藩篱(fān)作难(nán)迁徙(xǐ)
B.膏腴(yú)蹑足(niè)行伍(háng)氓隶(méng)
C.万乘(shèng)逡巡(jùn)劲弩(nǔ)鞭笞(chī)
D.猗顿(yī)锋镝(zhé)谪戍(dí)黔首(qiá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约从离衡追亡逐北因利乘便
B.轻而易举斩木为兵揭杆而起
C.翁牖绳枢比权量力度长大
D.亡矢遗族深谋远虑云集响映
3.对各句加点词意义的判断正确的是()
①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②履至尊而制六合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A.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 ①②③④均不同
C. 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D. ①②③④相同
4. 下列加点词含义和用法都相同的是()
A.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B.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C.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D.内立法度,务耕制,修守战之具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5. 对各句中加线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是()
①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
②吞二周而亡诸侯
③却匈奴七百余里
④追亡逐北
⑤天下云集响应
⑥赢粮而景从
⑦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⑧序八州而朝同列
A. ①⑤⑥/②③/④⑦/⑧
B. ①⑤/②③⑧/④⑥/⑦
C. ①⑤⑥/②③⑧/④/⑦
D. 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6. 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的是()
A.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B. 齐明,周最……乐毅之徒通其意
C. 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D.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7. 找出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所通之字。
①威振四海___________ ②合从缔交___________
③倔起仟陌之中__________ ④赢粮而景从___________
8. 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①于是废先王之道,楚百家之言________
②蹑足行伍之间_________
③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________
④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_________
9. 《过秦论》的作者是_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杰出的__________家和________家。
“过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10. 默写上句或下句
①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④然而成败异变,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训练
过秦论(下)(节选)
子婴立,遂之寤。
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
自缪公来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
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
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
当此之世,贤智并列,良将行其师,贤相通其谋,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秦乃延入战而为之开关,百万之徒逃北而遂坏。
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
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高垒毋战,闭关据厄,荷戟而守之。
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
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
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
安士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
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11. 下列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是()
A. 山东虽乱,秦地可全而有。
B. 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
C. 秦乃延入战而为之开关
D. 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
12.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是()
A. 当此之世,贤智并列
B. 外连衡而斗诸侯
C. 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
D. 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13. 对各句中“为”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是()
①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
②秦乃延入而为之开关
③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4. 各句中加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 仅得中佐中佐:中等人才作他的辅相。
B. 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尝:曾经
C. 百万之徒逃北而遂坏北:败退
D. 形不利,势不便也不便:不方便
15. 对所给文句翻译有误的是()
A. 子婴立,遂不寤译:子婴即位后,最终还是没有觉悟。
B. 良将行其师,贤相通其谋译:名将统率他们的军队,有才之人沟通他们的谋略。
C. 秦小邑并大城译:秦国的小城和大城。
D. 安士息民,以待其敝。
译:安定他的军士人民,等待他们困乏而退军。
三. 语言运用
16. 不改变句子原意,按要求改写句子
这件事是有成功的希望的。
①改写成双重否定句,使语气增强加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改写成双重否定句,使语气减弱变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改写成反问句,使语气增强加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仍用陈述句,添加修饰词语,使语气减弱变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
1. B(A. 难—nàn C. 逡—qūn D. 镝—dí谪—zhé)
2. A(B. 杆—竿 C. 翁—瓮 D. 族—镞,映—应)
3. B(①统率②控制③制服④规模)
4.
A(两个“固”均为形容词,“险固”。
B项中前句的“利”为名词“有利的形势”;后句的“利”为形容词“锋利的”。
C项前句中的“遗”为形容词“留下的”;后句中的“遗”为动词,“损失”。
D项前句的“度”为名词,“制度”;后句中的“度”为动词,“估量”)
5. C(①⑤⑥为名作状;②③⑧为动使动;④句为动作名;⑦为形作名。
)
6. B(代词,“这些”。
ACD三项中的:“之”均作结构助词,“的”)
7. ①“振”通“震”②“从”通“纵”③“倔”通“崛”④“景”通“影”
8. ①②为省略句,③为介词结构后置句,④为被动句
9. 贾谊,西汉,政论,文学,指出秦的过失
10. ①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②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④功业相反也。
二.
11. B
12. A(B. 衡—横 C. 罢—疲 D. 禽—擒)
13. D(①做②替③是④被)
14. D(不便;不利);
15. C(秦国的小城并入大城)
三.
16. ①这件事不可能没有成功的希望的;②这件事并不是没有成功的希望的;③这件事难道没有成功的希望?④这件事或许还有成功的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