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气质及其建构

合集下载

歌剧《卡门》中的“性别气质”问题

歌剧《卡门》中的“性别气质”问题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122・JOURNAL OF XI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歌剧《卡门》中的“性别气质”问题王晶摘要:“性别气质”研究是近年来在各学科领域十分热门的话题。

在音乐学相关研究中,针对“性别气质”的研究多属新音乐学研究领域,研究者们在“女性主义”视角引导下尝试以“激进”的批评姿态,对传统音乐作品、行为及观念进行创造性的阐释研究。

文章以歌剧《卡门》为研究对象,从“性别气质”问题切入,通过分析其整体结构设计、音乐语言写作及人物形象构建等方面,讨论歌剧中“性 别气质”是如何通过音乐语言展现或遮蔽,以及在具体音乐分析中对“性别气质”问题进行研讨的可能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比才;卡门;性别气质;表演;凝视;规训;性别焦虑DOI:10.3969/j.issn.1008-7389.2020.04.010中图分类号:J61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389(2020)04-0122-161875年6月3日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在失意中离世。

3个月前他的歌剧《卡门》在巴黎首演,然而这部他倾尽全力创作的歌剧,最终仍因太过离经叛道而未被巴黎听众接受。

戏剧中强有力的现实主义笔调与当时巴黎盛行的浮华气息全然不同。

直到作曲家去世4个月后的1875年10月23日,《卡门》在维也纳终获成功,随即迅速风靡全欧。

时至今日《卡门》已是全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之一。

比才的失意在于太过超前,只有随着现实主义风潮兴起与女性意识的萌发,人们才越来越在这部戏中领略到别样的美感。

20世纪90年代初,“新音乐学”研究风潮在西方兴起,对经典音乐作品的重新解读与诠释开始使得《卡门》成为新音乐学关注的对象。

新音乐学的旗手人物苏珊•麦克拉蕊(Susan McClary,1946—)在其1991年的《阴性终止》一书的“古典音乐的性政治”章节及1992年的歌剧导聆著作《乔治•比才一卡门》①中,对《卡门》进行了详尽且可称之为颠覆收稿日期:2019-12-15基金项目:2017年度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课题“歌剧艺术'性别气质'研究”(201706069)。

6性别的历史文化建构

6性别的历史文化建构

生于公元前384年的亚里士多德在他的 《政治学》一书中讲得很清楚:由于斯 巴达人给了女人以世袭权和继承权,还 有过多的自由,对女人唯唯诺诺,才日 渐增长出众多不利因素,而这种不利因 素正是斯巴达衰亡的原因之一.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用美化妇 女内在品性的方式强化了女性顺从的特 质.卢梭认为,两性在道德上可以相互 区分,并对女性的本质和美德大加赞赏. 他主张女性的美德是在婚姻内对男性的 依附和顺从;而独立的,追求家庭幸福 之外的生活的女性就丢掉了自己可贵的 美德.男性的美德是自主的,坚强的和 独立的.
三,西方哲学思想史中的性别建构
西方哲学思想史充满了性别和性别关系 的论述.西方哲学如同西方宗教一样, 引导了西方文化的发展,是塑造民族气 质,性别气质的强大力量.西方哲学对 两性问题进行了持续几千年的大讨论, 其基本基调是建构"男性是第一性,女 性是第二性"的文化,由此男强女弱, 男贵女贱的性别气质根深蒂固地传递下 来 .
第六章
性别气质的历史文化建构
著名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历史同 时是对过去和对现时的认识,是对'已 经发生'的和'正在进行'的演变的认 识,因而在每段历史'时间'内(无论 是昨天或今天),都要区别持续存在的 因素和转瞬即逝的因素." 在过去和现 时之间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断裂.当我们 面对今天的气象万千的社会现象时,总 会找到历史蛛丝马迹.
"女"字是一个跪着的人,双手温顺地放在胸 前,这意味着跪着并听话的人是"女人". "妇"字是指一个跪着扫地的女人形象,妇女 的职责被形象地固定在操持家务的领域. "嫁"字的原意是"回家",女子出嫁即回家. 这意味着女性命中注定是丈夫家的人,她为夫 家出生.在传统中国社会,女孩子出生后没有 名字,统称为"氏",她们像是暂时被寄养在 娘家的人,她们的身份和地位取决于夫家的身 份和地位."媳妇"一词的原意是生育后代, 这意味着妇女的角色和作用就是服从丈夫,操 持家务,生儿育女.

社会文化对性别气质的建构

社会文化对性别气质的建构

社会文化对性别气质的建构性别气质社会性别概念的提出性别社会化过程应对性别发展危机一、性别气质1. 认识性别气质⏹是否存在截然相异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什么是男性气质?什么是女性气质?试分别从体貌特征、服饰装扮、个性行为、喜好倾向等方面举例说明男女两性的差异。

行事作风:果断独立犹豫依赖责任心强细心敏感粗心看待问题:理性感性兴趣男性气质=阳刚;富于攻击性;富于独立性;不感情用事;不易受他人影响;富于支配性;喜好数学和科学;竞争性;冒险精神;决策果断……女性气质=阴柔;圆通机敏;文雅温柔;感情敏感;虔诚;整洁;有强烈的安全需要;喜爱文学艺术……性别气质的刻板印象:这种稳定的、固化的和两性对立的性别气质被称作性别气质的刻板印象。

人们倾向于期望女性和男性表现出与此一致的社会角色和行为。

有关男女理性与感性\男强女弱的论争,以及在此基础上确立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模式。

这些对女性产生的消极影响是是显而易见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对男性造成了不公。

2. 有关性别气质的争论:在男权社会中,男女两性的差异有时被夸大,有时被否认。

在性别差异被夸大时在性别差异被否定时许多跨文化的研究得出,尽管人们所预想的男女性别角色和个性特征方面的跨文化变异几乎是无限的,但确实存在两条普遍的原则:◆每个社会都确认性别差异,没有哪个社会一视同仁地对待男性和女性,无论在个性要求、服饰、劳动分工方面……◆不管从事什么工作,男性总是受到更高的评价。

⏹进一步的思考:性别气质是完全天生的吗?如果不是,又是被如何确立的?其中反映了怎样的两性关系?二、a社会性别概念的提出性别(sex)——生物属性社会性别(Gender)——社会属性“社会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对“生物决定论”的批判以男权为中心的“生物决定论”。

把两性间的生理差异扩大化了,认为男性在智力、体力等方面优于女性,把两性的角色分工归结为男女两性生理构造和生理功能所决定,把性的自然差别归结为女人居于从属地位的原因。

交际中男性话语所显气质分析及建构(1)

交际中男性话语所显气质分析及建构(1)

为: 话语不仅暗示着欲望 , 而且其本质上也是某个 欲望的东 西, 话语 就是 力量 ( D iscourse is pow er) 。由于男性在社会上处于主导支配地位 , 女性处 于附属被支配地位, 因此, 在男女交际过程中 , 男 性通过语言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力量 , 从而达到对 他人的支配和影响 , 因而左右谈话的往往是男性 , 这 也是问卷中, 被调查者认为男性语言具有专横、 果断 等特点的原因。 同时 , 受调查者认为 , 女性话语具有得体、 含蓄、 委婉、 喜欢礼貌用语的特点, 表明女性除善于抓住对 方心理外 , 还在于她们觉得自己的谈话缺乏 权势 而需要借助称赞对方等手段来弥补这一 缺憾 , 以 求得交际地位的平等。 2 . 4 性别原型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 一般来说, 社会期待男性
[ 1]
区别于女性话语的特征。这方面的研究见 语言与 妇女地位 女人、 男人和语言 等。这些研究主 要侧重于男女性别语言的差异, 或通过语言探讨两 性的社会地位 , 对男性话语的特征及其运用涉及不 多。如 语言与妇女地位 一书中 , 描写了黑人男性 青少年和青春前期的男性少年语言 , 但是其书名却 忽略了一个事实, 即 : 书中分析的是 男性的语言 。 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 , 语言 与男性

要 : 由于性别的差异, 男性和女性在语言使用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 , 发现男性话语具有语气强烈 、 直接果断 、 有特定话题、 对发音不重视等特征。 产生这些特征的原因有生理、 心理、 社会背景、 性别原型、 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指出, 男性气质的 建构, 主要通过语音语调、 特定的词汇和语法模式、 话题选择、 话语方式与策略等方面来实现 。在表 现男性话语气质的同时, 遵循利奇提出的合作原则和格莱斯提出的礼貌原则 , 能使语言交际顺利进 行。 关键词 : 性别 ; 语言; 男性气质 ; 建构 中图分类号 : HO - 05 文献标识码 : A 在交际过程中,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语言的性 别差异。也就是说, 不同性别的说话者, 在交际中会 使用具有其性别特征的话语。早在 1922年 , 语言学 家奥托 叶斯珀森就对女性语言的 特征进行了阐

浅析性别建构的认知哲学观论文

浅析性别建构的认知哲学观论文

浅析性别建构的认知哲学观论文浅析性别建构的认知哲学观论文自女性主义者提出性别有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之分后,性别的社会理论研究有了很大进展,不过早期的性别研究主要集中于性别的生理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差异、性别不平等等方面,性别被视为个体内在的、持久稳固的、与个人的社会政治历史情境相分离的特质,本质论占据主导地位。

20世纪后半叶,性别的动机、评价、态度等认知因素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性别的社会认知研究因而成为新的研究范式。

本文拟从认知科学哲学的视角探讨性别的社会建构,旨在探究性别的社会属性的本质和建构过程,以及性别参与社会文化和伦理秩序的方式。

一、性别的建构主义主张与社会性别是个体内在的一种描述个体的人格、认知过程、道德判断方式等的特质,且社会性别植根于个体内部的本质论观点不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性别具有社会属性,其社会属性是社会建构的结果。

性别的社会属性并不是女性或男性的内在特质,而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是由社会个体的社会地位所塑造。

具体而言,性别的社会属性是社会、文化和历史过程对社会个体的经验强加和命名,性别的社会属性通过学习而获得,并非天生的行为或反应,因而具有被赋予性、非本质性特征。

性别的社会建构论以认知理论作为框架基础。

根据这一理论,性别的社会属性包括由信念、欲望、需要和期望所引起的一系列性别生理变化、社会变化和行为反应。

男女性别差异的根源在于社会对与性别相关的事件持有不同的认知模式和认知取向。

性别由社会性别态度(即社会对男女两性社会个体的不同态度)决定,社会性别态度包括社会性别信念、社会性别判断和社会性别期待等,其内容由与社会性别密切相关的特定群体的文化信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等决定,或者说,社会性别态度是男女两性社会个体所在文化中的社会信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社会期望的综合体现,它要求男女两性社会个体的行为、价值取向、社会信念必须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规约相符合。

二、价值的内化与规范性别的社会属性意义是在社会文化系统中实现的。

真人秀节目中的性别气质建构——以《妈妈是超人》为例

真人秀节目中的性别气质建构——以《妈妈是超人》为例

108一、研究背景真人秀作为一种节目形态,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美国播出的《一日女王》节目。

真人秀指的是采用纪实的拍摄手法,记录参与者在规定的情境中按照特定规则进行的自由而真实的竞争或体验行为,从而凸显参与者本身个性与电视互动的电视节目。

[1]真人秀强调拍摄的纪实性、真实性和互动性。

按照参与主体的不同,真人秀可划分为不同题材。

亲子真人秀节目指的是以父母和孩子为参与主体,在预设的规则下和规定的情境中由参与者表现的节目样式。

《妈妈是超人》是2016年由芒果TV 自制的明星育儿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现已推出3季。

节目中集结了不同类型的明星妈妈,她们在节目中以接近真实家庭生活的状态展现其育儿生活。

通过消费“明星妈妈”这一符号,节目播出后不断引爆社会大众对婚姻、育儿等话题的讨论。

二、性别气质女性主义者安·奥克利在《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社会》一书中区分了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

生理性别指男性和女性生理上的差异,而社会性别与文化相关,指的是“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社会分类。

[2]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其代表作《第二性》中曾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可见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都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女性气质最初作为男性气质的对立面出现。

在长久的演变过程中,女性气质主要表现为女性应具有同情心、亲切、柔美、温顺、害羞等;男性气质则表现为力量、阳刚、勇敢、坚毅、荣誉等。

这种性别气质的划分和规约已经长时间内化于我们的文化中。

同时,传统的刻板印象和大众媒介都参与了社会性别气质的建构。

三、性别气质的建构通过分析《妈妈是超人》的节目语言(人物对话、旁白语言和弹幕语言),可发现整个节目呈现编码者建构、嘉宾建构和受众建构这3个维度。

(一)编码者建构节目组作为制作和拍摄主体,在整个的节目制作中握有很大的主动权。

为了节目效果,制作方通过多种手段完成对节目的包装。

《妈妈是超人》的整个节目呈现中,节目组对嘉宾性别气质的建构可分为语言建构和画面建构。

性别认同与建构的心理空间

性别认同与建构的心理空间
4. 性别的社会心理学意义
从性别的社会意义,可以看到性别差异心理学的根本局限。正如性别社会心理学家 Bem ( 1994 ) 指 出 , 心 理 学 关 于 性 别 的 研 究 有 三 个 潜 在 的 假 设 :( 1 ) 性 别 极 化 ( gender polarization );( 2 ) 男 性 利 益 中 心 主 义 ( androcentrism );( 3 ) 生 物 本 质 主 义 ( biological essentialism)。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简单寻找性别差异的研究取向是不够的。在这一框 架下的分析往往强调性别之间的对立而不是相互的交融,强调个体而不是环境,强调生物基 础或早期社会化而不是在社会架构中当前两性具有的不同和不平等的地位处境。性别差异的 分析框架是把差异看作固定的,而不是把差异看作变动的,因此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过于简单 化了(Deaux & Major,1987)。
(二)性别的信念系统
性别信念系统包括性别刻板印象、性别角色态度、自我性别认同表征(Deaux & Lafrance, 1998)。这一信念系统是一个知觉的过滤器(filter),个体正是透过它知觉他人。这一信念系 统还反过来影响行动者,包括男性与女性、个人与群体。在两人互动中,双方会将自己的性 别信念系统带入互动过程当中。社会还会形成关于性别的社会信念系统,它成为个体、人际、 群际性别行为及性别关系的宏观社会心理背景。
一、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性别
社会心理学在百年发展史上出现了许多研究方式和理论,其中有两点社会心理学家共同 认可的主张。第一点是个体的行为受到了来自环境的强烈影响,尤其是受到来自社会环境的 强烈影响(参见 Ross & Nisbett,1991)。人不是在一个孤立的真空条件下活动,而是在一个 影响其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社会背景(social context)中活动。第二点是:个体总是主动地 建构(construe)和解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就是说,我们对环境做出的反应,并非环境 本身,而是我们对环境的建构与解释(Taylor,1998)。从这两点出发,我们看到,个体作 为男性或女性的分类,长久以来,正是社会生活中极其重要分类系统,作为社会背景它极大 地影响着身处其中的人们的生活体验(Shaw,1998),人们需要通过性别身份认同来确认自 己的性别属性,建立与同类的心理联系及社会联系,以性别角色进入社会生活;同时,当人

第四章 反思男人气质和女人气质

第四章 反思男人气质和女人气质

第二节 性别气质的心理建构
• 心理学知识使人们相信,一个人的性别 气质特点与其生理性别应当是一致的。 当一个人的性别气质与其生理性别类型 相符合时,他或她就能够获得更好的心 理适应,否则是有问题的。这种“知识” 加剧了人们对性别认同的肯定,它强迫 人们对“好男人”和“好女人”的追求。
一、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
四、乔多萝的“去男性化”
• 乔多萝(Chodorow)在1989年发表的《女 权主义和精神分析学理论》一书继承和批判了 弗洛依德的传统,提出“去男性特质” (demasculinize)的概念。 • 她认为,性别气质的形成是婴幼儿时期经历的 必然产物。第一,关键是在前俄狄浦斯阶段 (3岁以前),在这一阶段两性的经历不同, 两性都经历了自我与母亲的分离,男孩似乎要 比女孩快得多。因为母亲一方面将儿子推开, 同时又对他充满爱。而女儿则有所不同,母亲 把女孩当作她们自己的延伸,能够获得同一性。
性别气质刻板印象的社会功能
• 首先,社会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将社 会范畴化(social categorization),即将 个体划分为不同的范畴,每一范畴对应 相应的规则、权利和义务,由此简化人 们的社会知觉,对社会进行有效的组织。 强调两性气质具有本质差别以实现社会 范畴化的管理。社会在确立和划分男性 气质边界的同时也就划分了女性气质的 边界。
第一节 性征 一、性征的基本类型
• 从生物和社会文化的角度,我们可以把 性征——两性的性别特征分为四种。
(一)第一性征为
• 男女生殖器官的不同外形和构造特征。
(二)第二性征
• 是青春期发育后,男性身材高大,肌肉 结实,喉结突出,声音变得低沉粗犷, 长出胡须, 汗毛加重,出现遗精;女性 皮肤细嫩,嗓音尖细,乳房隆起,肌肉 柔韧,月经来潮。

男性气质以及性别的社会结构_对话瑞文_康奈尔_英文_

男性气质以及性别的社会结构_对话瑞文_康奈尔_英文_

Masculinities and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Gender: Conversations with Raewyn ConnellLiu YanAbstract: Raewyn Connell holds a University Chair at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She is a Fellow of th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in Australia, and recipient of the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s Award for Distinguished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Sex and Gender and of the Australi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s Award for Distinguished Service to Sociology in Australia. Her major books include Gender and Power: Society, the Person and Sexual Politics (1987), Masculinities (1995), Southern Theory (2007), Gender: In World Perspective (2009) and Confronting Equality (2011). This interview was conducted via emails from April to June 2013. In this interview, Prof. Connel argues that masculinity is not a monolithic whole but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main types: hegemony, subordination, complicity and marginalization, which experience variations in different societies, cultures, and different times and places. Ibsen’s Solness represents the rising entrepreneur driven by wealth and profi t, a common but tragic example of masculinity in the globalized economy. Studies on men and masculinities grow from feminism and will further concern issues of gender justice. Gender is not only a personal identity, but also a social structure, and should be understood in power relations, production relations, emotional relations, and symbolic relations. Gender identity as well as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femininity and masculinity is culturally constructed and is therefore manifested differently in different cultures. Moreover,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haping one’s gender identity. However, experiments on segregated classes or schools do not have solid scientifi c basis and will not lead to gender equality.Key words: Raewyn Connell masculinities men’s studies gender relations social structure cultural constructAuthor: Liu Yan is professor of English at Faculty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a researcher at Research Center of Foreign Literatures and Cultures,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510420, China). She has been a visiting scholar at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and a senior research scholar at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Her academic interests include gender studies, Chinese-American literary and cultural relations, and modern drama. Email: liuyan@标题:男性气质以及性别的社会结构:对话瑞文・康奈尔内容摘要:瑞文・康奈尔,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教育与社会工作学院讲席教授,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曾荣获美国社会学学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奖和澳大利亚社会学学会杰出服2 外国文学研究 2013年第5期务奖,其代表著作有:《性别与权力》(1987年)、《男性气质》(1995年)、《社会性别》(2002年)、《南方理论》(2007年)和《面对平等》(2011年)。

话语的性别建构

话语的性别建构

(三)作为历史的话语
• 案例分析——《白蛇传》叙述的历史演变 • 1、明代被冯梦龙编入《警世通言》,名为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为了“警世” 。 • 2、清朝陈遇乾《义妖传》四卷五十三回,续 集二卷十六回,这时的青、白二蛇开始成为 “义妖”。 • 3、赵清阁改编《白蛇传》,主题“由拥护或 屈服于封建势力,渐渐演变成为反抗封建压 中“文本互涉”的研究 • 文本互涉(intertextuality)是指以一个传 统文本的改编为前提的各种写作。说明 文本故事并非是独立的存在,而是彼此 互动的,前一个文本正构成批评以及颠 覆的可能。
(二)大众传媒研究
• 大众传媒是话语表达的最基本工具,并越来越 普及,直接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大众传媒一 般包括:报纸、杂志、电视、电影以及网络等, 目前是一个大众传媒的时代。 • 大众传媒宣传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建构人们日 常生活方式的重要力量,作品与其受众之间构 成默契的互动和感知。大众传媒作为文化工业 的生产基地日益商品化。
3、受众研究(audience studies)
• 受众研究分析大众传媒的接受者对传媒的需求 和对传媒的使用。传统受众研究分析受众的结 构性特征,如性别、年龄、阶层和种族的受众 状况。现代受众研究分析文化意识形态,解释 文化和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精英们通过文化 来建构差异,意识形态并不是对现实进行不正 确的互相联系,而是经过传媒,意识形态在人 们的现实经验与他们对经验的解释之间建立关 联,以此人们接受了自身的命运。如阶级、性 别的不平等被传媒解释为先天的差异,并使受 众接纳这些解释。
• 第一,男性代表着主流话语 • 第二,话语不能表达女性的生活经验 • 香港女作家李碧华在《青蛇》一书以青 蛇的口吻表达了对种种已有叙述的不满, 指出各种叙述要么是隐瞒真相,要么是 过分美化。而青蛇说:“他日有机会, 我要自己动手才是正经。谁都写不好别 人的故事,这便是中国,中国流传下来 的一切记载,都不是当事人的真相。” 李碧华对传统文本进行了颠覆,把欲望 摆在重要位置,白娘子对许仙的爱情 “一半因为人,一半因为色”。

社会性别学第二章 性别气质心理建构

社会性别学第二章  性别气质心理建构
差异存在于不同文化之间,不同的文化和社 会中,对性别的概念和行为规范都是按照当 地的习俗被建构起来的。 ¡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20世纪30年代 对阿来别什、曼都古玛和赞布三个原始部落 的研究。 ¡ 波伏瓦: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
第二节性别气质:天生还是被建构?
¡ 三、对性别气质建构的批判 ¡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男性统治》一书中队性别
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分化。第三性征也被称为性别气质、性 别程度或性度。
第四性征也被称为“去性征化”或“双性化”,是指男性和 女性气质没有明显的分化,男性和女性取长补短,兼具男性气 质与女性气质的心理特征。
第一节 性征
¡ 2、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 ¡ 男性气质是指男性应当具有成就取向,对完
成任务的关注或行动取向的一系列性格和心 理特点。 ¡ 女性气质是指女性应当具有同情心,令人感 到亲切,对他人关心等亲和取向的一系列性 格和心理特点。
气质的建构进行了批判。他指出,建构出来的性别 气质不仅是对女性的压迫,对男性也构成了压迫。 ¡ 台湾叶永志事件 ¡ 性别气质的压迫机制还在于对两性气质对立的强化、 甚至成为反对性别平等的论据。 ¡ 我们反思性别气质被建构的过程,不是为了消灭男 女之间在心里特质上的差异,而是把过去被认为自 然的、天赋的、不可改变的性别特征定义为可变、 可塑造的。
第二章性征与两性气质的心理建构
课堂讨论
¡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从小到大最怕的一门课是什么? ¡ 女同学,你有数学恐惧症吗?男同学,也请你谈谈最令你头
疼的课程。 ¡ 这种对某一门课程的“恐惧”和性别有关吗?还是因人而异
呢?和老师家长的态度有关吗? ¡ 很多女性爱说:“我是路盲。女人认路的本领就是不如男
人!”但是也有人发现男人开车也有不认路的时候,但是男 人不问路,他们宁可自己看地图、找路标,他们以向人问路 为耻辱。这说明在某些认知能力方面,女人不怕说自己不行, 男人却不愿或不能认输。 ¡ 你是否同意,女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和数学学习能力不如男生?

社会性别导论

社会性别导论

记下些要点:1)通过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女权主义思想来探究两性气质的差异,一般而言,男性气质倾向于个体主义、客观性和关系疏离,常用性征为坚定,果敢,进取,领导才能以及逻辑和条理。

女性气质倾向于集体主义、主观性和亲密关系,常用性征为温柔、善良、顺从、情绪化和亲和力。

2)男人解放运动涉及男性气质的单一性,“男性特权是一个陷阱,它对应的永远是压力和紧张,它要求男性在一切场合有展示其男子气概的义务,这种情况有时会发展到荒谬的地步。

”3)“一个强奸犯能够与女性搭话,要求她注意,甚至进行身体侵犯,更大程度上仰仗的是他如何看待自己相对女性而言的社会位置,而不是所谓的体力上的优越感。

他坚信自己比女性更有力量,并能用这种力量去强奸她——这种信念比公认的那种力量的事实更值得人们去研究,因为这种信念的效果往往造就一种男性权力,它成为强奸的缘由。

”又基于第二点的男性压力,“在不可能实现的男性气概的典型中很容易发现一种巨大的脆弱性原则。

这种巨大的脆弱性,自相矛盾地导致人们有时疯狂地投入到男性的暴力活动中。

”4)强奸受害者有罪论:“长得太性感,足以让男人们激动不已,难以把持”;“一个身体健康的女性完全有可能抵抗强奸者”,潜在台词是被强奸是没有反抗的结果。

;“谁让她过于相信一个人”或者“如果一个女孩不约束自己,与伴侣过分亲热,那么这个女孩子也应当为她的行为负责。

”5)强奸受害者诉诸法律容易受到二次伤害,即以贞洁为内核的女性性道德观和不完善的案件审理程序,使得受害人诉诸法律的行为对其造成更多的伤害。

6)公私领域的社会建构,把家庭事务设定为私人领域,致使婚姻暴力中的女性常常以“家丑不可外扬”默默承受丈夫的暴力。

父权制鼓励了男性对女性身体的权利,妻子作为丈夫的私有财产,丈夫有权力管制妻子。

父权制掩盖了丈夫对妻子暴力的性质,施行暴力的人不能得到法律制裁,也缺乏舆论谴责,文化默许、纵容和助长暴力发生。

7)爱情中的男女,男方比女方更强调外表,通常会引起女性对身体的控制和节食,还会误导女性更重视外在特征而忽视了行为和成就。

教育社会学基础08第八章——性别的建构:性别、社会性别与两性关系

教育社会学基础08第八章——性别的建构:性别、社会性别与两性关系

过去,人们通常认为社会职业成就的性别差距与智商分 布有关。可能女性总体学习成绩更好,但是男性智商分布 的标准差更大,也就是说其中有更多特别聪明和特别笨的 人。可是智商高不等于成就大,社会上几乎每一种工作都 是男性做得比女性好一点,这种两性成就的差异是因为两 性的思维方式和人生策略不一样:女性有天赋,但是男性 走极端。男性通过在一个方向集中投入,牺牲了陪伴家人 朋友的时间,还需要家人支持,才获得了更大的成功可能。 而女性不专注于一个职业的成功,她们知道人生除了工作 还有很多别的东西。只要是男女平等的社会,女性就通常 比男性幸福得多。她们跟家人、朋友的关系更好,她们的 工作时间更灵活,她们的工作满意度更高,她们面对挫折 的抗打击能力更强,她们享受更好的生活……她们的寿命 比男性长好几年。
但是,一旦社会性别脱离了父权社会意识,就会与我们 当前的常识大相径庭。玛格丽特·米德在20世纪30年代对 新几内亚三个原始部落进行研究后发现:阿拉佩什部落的 男性与女性都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男性具有其他社会文 化中女性的特质;蒙杜古玛部落的男性与女性都具有极强 的竞争性与攻击性;德昌布利部落男女两性性别特质与其 他社会文化的两性性别特质相反,而且女性居于主导地位, 男性地位较为低下。这项研究有力地证明了“性别之间标 准化了的人格差异是由文化‘监制’的。每一代男性或女 性都要在文化机制的作用下,适应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 境”。
一、生理性别差异
我们日常所说的性别,首先是指人们的生理性别,即在 生理上对男女性别的区分。生理性别由生物遗传因素决定, 通常按照基因和性器的不同将有机体分为雌性和雄性。这 种生理性别的差异原本无优劣和高下之分,仅代表了性别 的差异,但在人类社会中,这种生理上的差异成为“论证” 性别不平等的基础。
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两性思维差异的确存在相应的生 理基础,但并不存在某一个性别优于另一个性别的情况。 一项关于一岁婴儿的研究发现:男孩特别喜欢看有汽车的 视频,而女孩特别喜欢视频里的人脸,这种差异主要是由 睾丸酮素的分泌水平所决定的,女性卵巢和肾上腺也能分 泌睾酮,但是男性的睾酮水平更高,这使得男性比女性更 激进,更爱竞争,而在睾酮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人的共情 能力就更强,更愿意跟人合作。

1950-1960年代女作家对新中国男性气质的建构

1950-1960年代女作家对新中国男性气质的建构

13文学现象观察人类的性别特征、性别气质并不完全是自然与生理的产物,它们也是人类文化建构的结果。

人们头脑中之所以会形成有关性别角色、性别气质的刻板化认知与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性别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将原本是由社会性别分工所导致的一些性别差异现象,阐释成是自然化性别差异的结果。

现代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研究,已经探明包括性别气质在内的性别文化都是被建构出来的。

性别文化是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文化制度之一种,其建构也会受社会物质基础、生产关系等规约与影响,所以,男性气质、女性气质并非统一不变的,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人们对男人/女人、男性气质/女性气质有着不同的解读与要求,但是,有一点大体是一致的,那就是长期以来妇女处于“被噤声”的状态,妇女无权参与性别文化建构,男性气质、女性气质都是由男人来建构与想象的,妇女的声音需要经过男人“转述”才能发出来。

也就是说,男性有自我再现的能力,男性形象、男性气质、男子汉气概等男性话语都是由男性自我再现的,妇女则只能是被男人再现的“他者”,而男性往往通过将妇女对象化、客体化来建构男性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

历史迈入20世纪现代中国,妇女获得了一定的话语表达权和书写权,女作家开始以群体的姿态出现在文坛上,女作家不仅谈论妇女、书写“自我”、创造妇女形象,成为现代女性气质内容提要:拥有自我再现权力的女作家们,在1950-1960年代不仅描绘出新中国妇女的生活图景与人生命运,创造了许多社会主义时代新妇女形象,而且也行使着她们再现男性的权力,创造出她们心目中的理想男性形象,积极参与现代男性气质以及性别话语的建构。

女作家塑造的理想男性——战斗英雄、职业革命家等,补充、修订了男作家所建构的男子汉形象和男性气质,她们开掘出男英雄身上所拥有的柔和、单纯、羞涩、多情等所谓传统女性气质,打破男女两性性别角色与性别气质的对立形态以及权力等级关系,使男女两性角色与气质呈现出互相交流、互相补充的态势。

第二章: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两性气质

第二章: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两性气质

官方史书《列女传》记载的情况
条 目
所载 人数 严守贞节的女 人% 发生的人次数
东汉 17 24 4
晋 34 15 5
隋 15 33 5
唐 31 35 11
宋 元 52 166 62 90
明 257 79 204
32 149
因贞节行为得 超自然的帮助
----
0
1
0
0
10
5
32
乔健《性别不平等的内衍和革命:中国的经验》 载马建钊等主编:《华南婚姻制度与妇女地位》
----波尔,R(1995):《夏娃的胁骨》Droemer Knaur,慕尼黑
“人类的特殊生存能力主要是建立在男性或女性共同拥
两性差异在社会性别建构中的作用 ?
生理差异到底在社会性别的建构中起什么作用? 近几年经常发现把sex和gender用作同义或反义词。 这种混用实际上是说明了人们在认识到性别由文化 建构的同时,依然执著于两性的生理差异,并将其 作为讨论两性社会关系的基础。这种混用确保了sex 的自然状态,推翻了引进gender的用意。要引起反 思。
社会性别的意义

1、对个人来讲,社会性别意味着相同。 2、对社会来说,社会性别意味着差异; 社会性别是一个过程 ; 是社会分层制度; 社会性别是一种结构 。

二)五花八门的性别
1、男性 2、女性 3、第三性 纳瓦霍人对睾丸女性化症候群的人 4、生理、心理、社会性别不一致者
奥运会性别筛选中我们发现,从基因的角 度,也许有XX、XY、XXY、XYY、XO及以上2 或3种的混合人。
分性别来看,两性对男性的评价几乎完全一致。
讨论:对女性的评价有很大出入?

为什么男性认为女性应该是 贤淑、温柔、善良、纯真、文雅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别气质及其建构
主讲人:柳莉
主要内容
——性别气质 ——社会性别社会化
——大众传媒的性别建构
问题: 为什么人们会将男性与阳刚、女性与阴柔联系 起来? 这种固定化的性别想象是怎样形成的?
性别气质
Sex:男性和女性身体的解剖学的和生理性 的差异。 Gender:男性和女性之间在心理、社会和 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即以文化为基础、以 符号为特征来表达的性别行为,它由语言、 互动、文化符号等文化要素构成,并形成 具有共识的社会标准。
是因为男人和女人被社会化为不同的角色。
二、社会性别社会化的研究 (一)父母与成年人的反应
有研究者所做的关于母婴互动的研究揭示了,
即使父母认为他们对于男孩和女孩的反应是一 样的,其实也是有差异的。
‚在一个仲夏晚上准备洗澡的时候,父亲山
姆坐在育婴室金色的毛绒地毯上和小宝宝玩。 山姆伸手拿了宝宝的泰迪熊,慢慢地有节奏 地朝着宝宝拍它,并轻轻地说:‘泰迪熊来 啦。泰迪熊来看宝宝了。来,瞧瞧泰迪熊, 它想来和宝宝玩呢。’宝宝高兴地咯咯笑,
198 200 18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85 93
200
197
79
男性
女性
城镇男性
城镇女性
农村男性
农村女性
图8-4 城乡男女休息日时的平均家务劳动时间(分钟/天)
(2)体形与自我评价 长期面对不真实的女性形象会给女性和男性带
来负面后果。
表3 除了吃住,被调查者最近三个月个人消费主要用于哪些方面(首选)
(3)荧屏中的性别歧视 男性的出镜频率大大超过女性。 女性角色的年龄比男性角色平均年轻10岁。
这种年龄差距在另一方面体现得更加明显— —灰白头发的男性大约是灰白头发女性的4倍。
BBC让资深女主播下岗被指性别歧视
上图:斯图尔特曾经是BBC的红牌女主播
电视业歧视年长女性 斯图尔特下岗一事,掀起前所未有的批 评浪潮。一众英国资深主播与议员纷纷加入
婴儿的社会性别习得几乎可以肯定是无
意识的。在孩童能够准确地标定自己是男孩
还是女孩之前,就已经收到了一系列前言语 的暗示。 (二)媒体 小孩子们接触到的玩具、图画书和电视 节目往往都会强化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之间 的差异。
1、电视
男性占据了大部分的角色,而且电视中的男 性和女性通常是按照性别刻板印象的方式刻 画的。 男性表现得更具攻击性、 起到更为关键的作 用,通常将他们刻画为拯救其他人脱离危险 和痛苦的环境 。女性被刻画为惟命是从的、 不积极的角色。 男性有更多作为也获得更多回报,而女性角 色的行为通常不重要。
象与一整套社会性别规范和性别角色联系在一
起。人们将亲和性特质与女性联系在一起,将
行动性特质与男性联系在一起,并期待人们按
性别气质来承担社会角色。这样的社会性别刻 板印象是一种文化建构,它是形成性别不平等 的重要基础。
社会性别的社会化
一、社会化及性别社会化的含义
社会化是指使人们获得个性并学习其所在社会的 生活方式的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是联 系个人和社会的必要环节,它是个过程,常常被 称为社会化过程。 儿童培养出对于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意识、并获 得一种独特的自我感的社会过程。 初级社会化和次级社会化。 通过社会化过程,个体将社会角色和社会规范内 化为自己行动的准则从而使得文化、制度等得以 再生产。尽管社会化过程在婴儿期和儿童期格外 重要,但在一定程度上是延续一生的。
谴责BBC的行列,认为此举凸显电视行业
歧视年长女性的风气根深蒂固,是一味吸引
年轻市场而忽视中老年观众的又一体现。
BBC广播四台《今日》主播、64岁的汉弗
莱斯直言:“在新闻及时事主播中,脸上有
皱纹的女性较男性少得多。”
有一项研究分析了在40个音乐电视节目中出
现的男女角色,男性角色的行为具有明显的 侵略性和支配性,而女性角色则更多成为直 接的、含蓄的和具侵略性的求欢行为的对象。 这些角色似乎向观众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即 浪漫、性诱惑和暗示性性行为是唯一重要的 人类行为。
(5)面孔原则与身体原则 性别偏见还会体现在两性形象的呈现方式和
内容上,女性和男性形象在视觉图像中的成
体系的差异已经在一系列创造性的研究中得
到了证实,这种差异现象被称作面孔原则
(faceism)。
面孔原则通过衡量女性和男性出现在图像上
的头部/身体的对比尺寸,来决定相对的面孔
突显指数,这一指数从.00(没有面孔显现) 到1.0(只显现面孔)不等,指数越高,头部 相对于身体的突显程度越高。(“面孔原则” 这一术语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性别歧视 主义偏见,男性的面孔原则实际上映射出了 女性的身体原则。)
1、大众传媒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非常明显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所刻画的男性和女性数量上不成比例,
所描述的两性性别化特征,与男性相比女性
角色表现出的局限性,可供女性选择的职业 数量稀少,以及在两性相关联的不同的身体
特征。
(1)漫画 在漫画中,男人和女人的形象仍遭到严重的扭曲,男 性无论是作为主角还是配角,在漫画中出现的频率 都是比较高的。而且大量的职业形象都是男性。 (2)新闻报道中的女性 女性出现在新闻媒体上的几率少于男性。 无论在大报还是在小报中,女性被以负面形象呈现的 比例大于男性 。 新闻媒体对政坛中的女性更是分外苛刻。 新闻报道对男性和女性是区别对待的,无论这些新闻 报道的主题是什么,其在论及女性的外貌和衣着方 面远远多于男性。
大众传媒的性别构建
看几段电视广告,进行总结。
大众传媒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电视、报纸、 电影、杂志、广告、电子游戏、光盘、互联 网等。这些之所以被称为大众传媒,是因为 它们触及大群受众,即包括庞大人群的受众。
社会性别研究关注大众传媒中的性别关系模 式和性别气质模式如何影响现实生活中的两 性关系。
3、语言
儿童学习到的符号,比如男孩、女孩、男人、 女人、爸爸、妈妈帮助他们范畴化,从而构 建对性别最基本的理解,并引导他们对这一 概念的理解。
有关角色语言在儿童对性别学习中的问题是 语言中含有对性别的内在偏见。这种偏见反 映了蔑视女性和文化的性别刻板化。如 man/woman, history等。
女性与男性在图像中的差异存在于多种文化
中,并具有延续性。一项对11个不同国家出 版物中照片的比较显示,突出男性面孔的照 片占较大比重。
这些在视觉图像中的差异可能导致了人们关于
两性具有不同特性的观念。有关才智、个性和
特点的观念都与面孔相关联,而男性面孔在图
像中显得比女性更重要。相比之下,体重、体
形和情绪等素质则是与身体相关的,因而女性
2、媒体性别歧视的影响
(1)性别化的形象与性别角色 可视媒体中针对女性的负面偏见在制造、引
发刻板印象方面表现得特别突出。
女性与男性典型形象的连续性和稳固性使人 们相信,性别角色是得到社会广泛认同的。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518
555 481
531 478 397
男性
女性
30多年前,莱奥诺雷· 韦茨曼和她的同 事们(Weitzman, 1972)做了一项研究,分 析了一些最流行的学龄前儿童书籍中的社会 性别角色,并发现了这方面一些明显的差异。
在故事和图画中,男性比女性扮演的角色分量要大 得多,比例高达11比1。而如果考虑动物中的社会性 别认同比,则比例更达95比1。 男性的活动与女性也不一样。男性从事更具冒险性 的探索,进行户外活动,要求独立和力量。而在出 现女孩的地方,就会被描绘为被动的,基本上限于 室内活动。
张开手臂去抱迎面而来的泰迪熊。
在隔壁,另一位父亲和另一个宝宝也在育 婴室的地板上玩。父亲约翰抓住宝宝的泰 迪熊,让它以快而有力的动作坚决地向宝 宝走过去,假装吼着:‘泰迪熊来啦!泰 迪熊来抓你啦!最好赶紧在他抓到你之前 先抓住它!’宝宝因这个挑战兴奋得直尖
叫,伸出手去,扑在成为他俘虏的泰迪熊
身上打着滚。‛
男性气质 (masculine/masculinity) 是指男性应当具有成就取向,对完成任务的关 注或行动取向的一系列性格和心理特点。男性 气质固化和稳定的内容至少包括三个成分:地
位、坚强和非女性化。
性别气质的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s) 这种稳定的、固化的和两性对立的性别气质被 称作性别气质的刻板印象 。传统的性别刻板印
分组 消费选项 没有个人消费 服装/服饰 美容/美发 抽烟喝酒 保健/健身 旅游/休闲娱乐 买书报/学习 日常交通 个人交往
全省(%) 男性 5.4 16.8 0.5 39.6 0.8 2.4 3.2 6.4 16.9 女性 11.2 46 2.1 1.0 1.5 3.0 0.9 5.3 14.2
城镇(%) 男性 5.9 22.2 1.0 36.9 1.2 3.1 5.9 7.4 11.7 女性 11.2 53.1 2.3 0.9 2.6 2.7 1.7 4.5 8.0
社会化阶段
主要的社会化中介
初级社会化
家庭
次级社会化
学校、同龄群体、 组织、媒体、工作 场所
性别社会化简单地说就是也就是在家庭、 传媒等社会中介的协助下,习得社会性别 角色,即学习如何做个男人或女人的过程, 它从人一出生就开始了。 其内容涉及性别期望、性别角色和性别认 同。
社会性别的社会化这一思路明确区分了生物性 的生理性别与社会性的社会性别,婴儿出生时就有 了前者,随后发展出后者。通过与初级和次级社会 化中介的接触,儿童逐渐将被认为与其生理性别相 符的社会规范和期望加以内化。社会性别差异不是 由生物学所决定的,而是文化的产物。 根据这种观点,之所以产生社会性别不平等,
男性和女性所从事的职业类型也是性别刻板 化的。
研究表明观看电视与儿童和青少年对性别刻 板印象的态度之间有关联性。看较长时间电 视与对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坚持之间存在正 相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