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应当坚持正义》教案
人应当坚持正义教学设计人教版
- 鼓励学生观看拓展资源中的视频,感受正义的力量,培养道德情感。
- 组织观影讨论,让学生就视频内容发表看法,提高道德判断力。
3. 案例分析
- 引导学生分析拓展资源中的案例,了解正义行为在不同领域和场景下的体现。
- 开展案例研究项目,让学生深入探讨正义行为对社会的影响,提高实践能力。
4. 实践拓展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 教学方法选择
针对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正义的定义、内涵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为学生奠定理论基础。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正义行为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
6.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
- 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正义”的作文。
-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正义行为,进行记录和分享。
注意:本课程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义观念,结合课本内容和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进行调整。
核心素养目标
- 设计预习问题,如“你如何看待正义?”,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正义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学习正义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3)在线工具:利用网络资源,如道德教育网站、论坛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源和交流平台。
《人应当坚持正义》教案1
《人应当坚持正义》教案1《人应当坚持正义》教案1教案1:《人应当坚持正义》教学目标:1.了解正义的概念,明确正义的重要性。
2.分析人应当坚持正义的理由和意义。
3.提高学生分辨正义和非正义行为的能力。
4.培养学生树立正义观念、勇敢维护正义的意识。
教学重点:1.正义的概念和重要性。
2.人应当坚持正义的理由和意义。
3.正义与个人行为的关系。
教学难点:1.如何培养学生树立正义观念、勇敢维护正义的意识。
2.正义与个人行为的关系如何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或黑板。
2.《人应当坚持正义》相关的案例或故事。
3.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活动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 (5分钟)教师通过引导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什么是正义?你对正义有什么了解?你认为正义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Step 2:讲解正义的概念和重要性 (1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简洁明了地解释正义的概念和重要性,并列举一些正义的例子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Step 3:分析人应当坚持正义的理由和意义 (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人应当坚持正义的理由和意义,例如维护社会公平、促进人类共存、保护弱势群体等。
Step 4:案例分析与讨论 (20分钟)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正义的案例或故事,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案例中的人为什么要维护正义?他们的行为有什么意义?这些人的正义行为对于他们个人和整个社会有何影响?Step 5:角色扮演活动 (20分钟)教师分发角色扮演材料,并要求学生小组内分配角色,演练一些与正义相关的情景对话,例如目击欺凌行为的学生与旁观者之间的对话。
然后请学生观看其他小组的表演,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Step 6:总结与反思 (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对正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吗?你认为人应当坚持正义吗?为什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Step 7:作业布置 (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思考一个与正义相关的情景,并写一篇作文,阐述自己对正义的理解和态度。
《人应当坚持正义》名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
《人应当坚持正义》名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人应当坚持正义》名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1人应当坚持正义是一部充满思考和探讨的导论,它是从人性出发的一种思考方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观念也在慢慢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关注正义这个话题。
在《人应当坚持正义》这一主题模块中,我们将针对构建正义意识、涵养道德情怀和推动社会发展三个方向进行学习和推进。
一、构建正义意识正义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诠释。
对于学习者来说,要想真正理解正义这个概念,首先需要构建正义意识。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正义心理,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构建正义意识的过程需要引导学生去认识自己的行为,让学生去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正义的道德标准。
要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认识到正义,我们可以通过教学案例、启发式的提问和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思考正义的概念和实践方式。
同时,要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估能力,让学生在正确的道德观念下关注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错误。
二、涵养道德情怀涵养道德情怀是推动学生进一步认识正义的重要手段,这可以通过传达正义的概念和道德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引导他们自觉做到言行一致,始终践行正义。
涵养道德情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情感体验和情感共鸣。
要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正义的魅力,我们需要让学生去体验正义与不正义的区别,让他们了解正义的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让他们在身处不同的情境下对正义产生共鸣,从而更形成坚定的正义意识和价值观。
三、推动社会发展推动社会发展是整个教学模块的最终目标。
为了让学生在实际社会中能够应对不同类型的正义情形,我们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如组织义工活动、参加公益活动,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让学生能够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后,整个教学模块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的识别和参与。
通过高质量、实用性强的课程设置和专业生动的教学手段,我们相信,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得到成长和进步,是完全可行的。
《人应当坚持正义》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
《人应当坚持正义》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人应当坚持正义》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1《人应当坚持正义》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一、教学目标1.了解正义的定义及其重要性2.掌握正义在人际关系、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方法3.培养学生坚持正义的意识和能力二、教学重点1.正义的概念及其在人际关系、社会生活中的应用2.培养学生坚持正义的思想和能力三、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正义的含义2.如何让学生树立坚持正义的意识四、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正义”二字的含义以及在我们身边存在的现象,介绍正义的概念。
2.讲解(1)正义的定义:正义是指符合司法、道德、伦理、法律等方面标准的事物。
(2)正义的重要性:正义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石,是人们相互交往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它在人际关系、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正义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个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诚实守信,不欺骗他人,不恶意攻击他人。
(4)正义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遵守法律法规,公正执行公共事务,为社会和他人付出,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3.案例分析(1)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思考如何处理。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正义来解决问题。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小组内的学生讨论正义在不同场合的应用方法。
5.课堂演讲让不同小组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各自的结果和思路。
6.总结引领学生总结课程内容,再次强调正义的定义和重要性。
五、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评分:主要评价学生的参与度、互动交流等。
2.小组讨论评分:对小组讨论效果进行评分。
3.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思考以及对坚持正义的决心和行动。
六、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案例材料、评分表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希望能够让学生了解正义的含义,掌握正义在人际关系、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方法,培养学生坚持正义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案例,分组讨论以及课堂演讲等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2023-2024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5-1 人应当坚持正义 教案
第一单元5.1人应当坚持正义教案1.了解苏格拉底的人生轨迹和提问方式,掌握提问的技巧与能力。
2.认识并概括苏格拉底式的提问,并从中获得感悟。
3.通过学习这篇小短文,从中汲取对自己人生有益的启示,并能运用到生活中。
语言速构与运用:体会苏格拉底层层铺垫、步步设问的提问技巧,提升辩论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学习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增强说服力的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苏格拉底的人生轨迹,学习其追求真理、捍卫正义的精神。
文化传承与理解:苏格拉底具有追求真理、舍生取义的精神,学习其精神,培养正义感。
重点:概括苏格拉底式提问的特点,理解他提出的观点,探讨他是如何论证的。
难点:理解“正义”理念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一、导入新课古希腊有一位哲学家,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
他的学说充满智慧,但被指控“不敬神明”,因而被送上了法庭。
他的朋友和学生让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但遭到了他的拒绝。
他接受了陪审团的判决,为追求真理而死。
他就是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苏格拉底是怎样向朋友格黎东阐述自己唯正义是从的道德理念的。
二、写作背景苏格拉底喜欢在街头与人辩论伦理道德等问题,公开反对奴隶主民主制,特别是雅典后期的激进民主派。
后来因为有人控告他与克利提阿斯关系密切,反对民主政治,用邪说毒害青年,苏格拉底因此被捕入狱。
按照雅典的法律,在法庭对被告判决以前,被告有权提出一种不同于原告所要求的刑罚,以便法庭二者选其一。
苏格拉底借此机会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他自称无罪,认为自己的言行不仅无罪可言,而且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
结果,他被判了死刑。
在监狱关押期间,他的朋友们拼命劝他逃走,并买通了狱卒,制订了越狱计划,但他宁可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
就这样,这位70岁的老人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三、作者介绍柏拉图(前427—前347),古希腊唯心论哲学家和思想家,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
人应当坚持正义优秀教学设计统编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人应当坚持正义优秀教学设计统编高二选择性必修中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正义”的内涵,探讨坚持正义的意义和价值。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能够对相关话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3、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树立坚持正义的信念,践行正义的行为。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本中关于正义的论述,把握其核心观点。
引导学生思考正义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和要求。
2、难点如何让学生将抽象的正义概念与具体的生活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在面对复杂情境时坚守正义的勇气和智慧。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本中的重点概念和观点,帮助学生理解正义的内涵。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案例,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3、情境教学法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正义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正义与非正义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正义的含义。
(二)文本解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本内容。
2、教师讲解文本中的重点段落和语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于正义的看法和主张。
(三)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以下问题:什么是正义?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正义或非正义的事情?坚持正义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什么影响?2、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四)案例分析1、展示一些社会热点案例,如见义勇为、司法公正等。
2、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正义的体现和价值。
(五)情境模拟创设一些具体的情境,如在学校中遇到同学被欺负、在公共场合看到不文明行为等,让学生思考并模拟如何做出正义的行为。
(六)课堂总结1、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
2、强调坚持正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积极践行正义。
(七)课后作业1、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人应当坚持正义”的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关于正义的经典著作,如柏拉图的等,进一步加深对正义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
5 《人应当坚持正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5 《人应当坚持正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教案1.5 人应当坚持正义柏拉图【教学目标】把握文中一系列正义理念的内涵,准确理解苏格拉底提出的观点。
体会高超的劝说艺术和严密的逻辑思维。
【教学重难点】准确理解苏格拉底提出的观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公元前399年的一天,苏格拉底被古希腊500人陪审团法庭判处死刑,被指控罪名是不敬神明和腐化雅典青年。
雅典公民在这一天大获全胜,但是雅典法律却在这一天一败涂地。
当时的雅典死刑犯并不一定会死,至少还存在三条生路:缴纳罚金赎罪,请求陪审团宽恕和自请流放。
苏格拉底本身是可以免刑的,但是他却拒绝了法庭的开释,他的朋友们也在打算营救他逃离雅典,但也被他拒绝了。
二、知人论世(教师讲解)1.柏拉图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
他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
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都有苏格拉底出场。
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中的苏格拉底形象并不完全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苏格拉底。
除了荷马之外,柏拉图也受到许多在他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响,包括了毕达哥拉斯提出的"和谐"概念,以及阿那克萨戈拉将心灵或理性作为判断任何事情正确性的根据;巴门尼德提出的连结所有事物的理论也可能影响了柏拉图对于灵魂的概念。
2.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约公元前469年—约公元前399年)是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又是一位个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
苏格拉底出生于伯里克利统治的雅典黄金时,出身贫寒,父亲是一名雕刻师,母亲为助产士。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而柏拉图更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他一生未曾著述,其言论和思想多见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如《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
5.《人应当坚持正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3.反思总结与实践应用: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反思总结,将课堂上学到的正义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感。
(二)存在主要问题
1.学生对于正义概念的理解和应用:部分学生对于正义概念的理解较为片面,难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难点三:应用正义原则分析实际问题。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将正义原则应用于实际问题分析。教师可以提供指导,让学生学会运用正义原则分析问题,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难点四:课文较长,学生阅读和理解有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段阅读,提炼关键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难点五:学生对于正义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学生可能对于正义概念的理解较为片面,难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正义概念,并学会在生活中践行正义。
4.正义行为的实践:课文通过多个案例告诉我们,坚持正义需要勇气和决心。在面对不公和不义时,我们应该勇敢地站出来,维护正义。同时,我们也要学会理智地处理问题,以合理合法的方式追求正义。
5.个人与社会的正义:个人正义与社会正义相互关联,相辅相成。个人坚持正义,能够促进社会的公平与进步;而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也能够更好地保障个人的权益和尊严。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正义知识点,掌握正义技能。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教师根据《人应当坚持正义》课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人应当坚持正义》教案
《人应当坚持正义》教案教案:人应当坚持正义教学目标:1.了解正义的含义和重要性。
2.培养学生坚持正义的意识和行动。
3.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正义的含义和重要性。
2.正义与个人行为的关系。
教学难点:1.如何培养学生坚持正义的意识和行动。
2.如何引导学生用正义的眼光看待世界。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课件3.案例分析材料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引用一则有关正义的名言或故事,让学生思考正义的含义。
2.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人应当坚持正义》。
步骤二:概念解释(10分钟)1.通过课件展示正义的定义和含义,让学生了解正义的内涵和外延。
2.与学生一起探讨正义与公平、道德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正义的重要性。
步骤三:案例分析(30分钟)1.给学生分发案例分析材料,让学生小组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2.每个小组就案例进行讨论展示,引导学生分析正义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步骤四:讨论与总结(20分钟)1.通过案例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正义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带领学生总结正义的重要性和坚持正义的意义。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自己坚持正义的意识和行动。
步骤五:课堂练习(10分钟)1.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小论文,阐述自己对正义的理解和如何坚持正义。
2.学生交流和分享自己的作业观点,互相评价和建议。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正义的重要性和坚持正义的意义。
2.鼓励学生将正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的正义意识和行动能力。
教学扩展:1.引导学生观看相关电影、读相关书籍,拓宽对正义的理解。
2.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坚持正义的能力。
3.积极参与学校、社区的公益活动,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实践正义的习惯。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正义的含义和重要性,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正义问题。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价值观。
《人应当坚持正义》教案
《人应当坚持正义》教案教案-人应当坚持正义教案概述:本教案以"人应当坚持正义”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正义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树立正义观念和勇于维护正义的品质。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的设计,激发学生对正义的认识和思考,并使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以正义的态度与行为面对各种情境。
教学目标:1.了解正义的定义和作用;2.培养学生的正义观念和价值观;3.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正直诚实的品质;4.培养学生勇于维护正义和防止不公不义的勇气。
教学内容:一、正义的定义和作用介绍(理论指导)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正义,正义的特征是什么?2.分析正义对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意义和作用。
二、正义的体现与案例分析(案例学习)1.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分析正义在真实案例中的体现;2.引导学生探究正义的实践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三、正义的防范与行动(角色扮演)1.分组讨论,设计不公与不义的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并表达自己的立场;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勇敢地维护正义,以及防止不公不义的方法与策略。
四、正义的培养与评价(思考读书)1.提供相关读书资源,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正义的文学作品;2.分组进行读书分享,学生总结自己的思考和对正义的理解。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对正义的认识和体会。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相互间的交流和合作,并共同探讨正义的重要性和体现。
3.角色扮演:通过扮演不同角色,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正义与不公不义的对抗,培养学生勇于维护正义的勇气。
4.图书阅读与分享:通过阅读有关正义的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正义的概念和意义,并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思考。
教学活动:1.学生小组讨论:通过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对正义的理解和认识,并与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和分享观点。
2.案例分析:选择一些真实生活中的案例,以小组形式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正义在这些案例中的体现和作用。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人应当坚持正义》精品教案共3篇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人应当坚持正义》精品教案共3篇2021-2022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人应当坚持正义》精品教案12021-2022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人应当坚持正义》精品教案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教育在当前社会已经成为一大热门话题,尤其是在教育领域中,道德教育更是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因此,本文将针对《人应当坚持正义》这一主题,探讨如何通过精品教案来进行道德教育。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对正义概念有更深刻的了解,理解正义的重要性及其对于人类自身的意义。
2. 真正理解正义的实质,坚信并能为正义而行,学会化身正义的人。
3. 能够较为准确地表达对于正义的理解,通过口头表达、实际行动来展示自己对于正义的坚持和追求。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的讲解包含着正义的概念、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学生需要具备以下内容:1. 正义的概念:讲解正义概念并以案例的形式,让学生在案例中感受正义的意义。
2. 正义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正义对于人类的意义,激发学生坚持正义的热情。
3. 正义的实践方法:如何在具体情况下行使正义,让学生能够学会化身正义的“小英雄”。
三、教学方法1. 实例化的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来分析正义的概念和实践,激发学生对于正义的情感。
2. 互动式的教学法:利用课堂互动方式(如课堂讨论),让学生彼此交流和讨论,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正义。
3. 启发式的教学法:用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体验启发学生意识到正义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并让学生能够去主动实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一些情境或实际案例,引出正义的概念。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织讨论正义的内容、形式和实践,以促进学生对于正义的理解。
3. 案例分析:在导入正义的基础上,让学生针对一些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并阐述自己的态度和看法。
4. 课堂总结:教师进行重要内容的总结和思考,激励学生去思考和实践正义。
统编版本语文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人应当坚持正义》优秀教学设计共3篇
统编版本语文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人应当坚持正义》优秀教学设计共3篇统编版本语文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人应当坚持正义》优秀教学设计1近年来,人们对于“正义”的认识和理解,发生了许多不同的变化。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正义的含义,中小学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尝试。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统编版本语文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中的《人应当坚持正义》一课,就是一篇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正义概念及其在社会中的重要性的优秀教学设计。
本文结合教学案例,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估等方面,对该教学设计做进一步的探讨和详细阐述。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核心目标在于引导学生,从属于个人的视角出发,深刻认识正义的内涵,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价值观和人文素养。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正义的内外,掌握正义的基本概念、特征和表现形式。
2.了解正义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让学生明确义务、责任和担当。
3.提高学生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环保、公益、慈善等具体行动。
二、教学内容该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环节:1.正义观的转变学生在互动中分享自己对“正义”的理解,分析和比对各自的观点中的异同,引导学生从感性、经验性、理性等多层面理解正义的概念与价值,探讨什么决定了个人和社会对正义的认识和判断。
2.正义实践的呼唤结合现实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正义在路径、方法、意义方面的不同表现形式,探讨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行使为正义的责任,使学生对坚持正义的内在动力和价值意义有更深刻的认识。
3.正义创造的挑战让学生探讨在未来的生活中如何坚持正义,挑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要思考自己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从中找出存在着的问题,为打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这节课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用个别工作、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性、稳定性和积极性,在此基础上,依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适度地采用讲授、讨论、演讲、展示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
5.《人应当坚持正义》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8.教学评价工具: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学生评价工具,如课堂表现评价表、作业评价表等,以便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人应当坚持正义》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3.在课堂讨论环节,我计划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讨论话题和讨论空间,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应当坚持正义》这篇课文,主要涉及了正义的概念与内涵、正义与个人品质的关系、正义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正义案例分析、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坚持正义、正义与道德的关系、正义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等知识点。学生通过学习,应该已经掌握了正义的基本概念和内涵,了解了正义在个人和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坚持正义。
2.正义与个人品质的关系:正义是个人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正义可以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学生需要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坚持正义,以及坚持正义所需的勇气和智慧。
3.正义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正义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需要每个人都能够坚持正义。学生需要了解正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识正义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正义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正义的认识和理解。
《人应当坚持正义》教案
(8)——(9)
批驳越狱可行性及价值——讨论判断行事与否的标准【引导发现】
(10)(11)——(12)
批驳越狱的可行性及价值——讨论与“正当”相对的“不正当”之标准,进一步阐述正义没有特殊性【引导发现】
这些观点整体上分成三个部分,分别阐明“听从道理”的处事原则、讨论判断行事与否的标准、讨论与“正当”相对的“不正当”之标准,进一步阐述正义没有特殊性。环环相扣,构成严密的逻辑,形成对格黎东三个理由的有效批驳,很好地阐明了观点。
为了更好地达到说服的效果,这部分苏格拉底连续使用多个问句,形成排比的形式,这里不仅仅是句式上的节奏感,其实更多是苏格拉底思维的节奏感,这里他不再满足于一问一答式的推进,以连续追问从多方面阐述不可做不正当的事的标准。这里的追问看似繁复,其实内在有其逻辑性,首先它集中论题,即能不能做不正当的事。而这部分追问则指向“做不正当的事”有没有特殊情况,从追问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因情况变化、时间变化、他人意见而改变不做不正当的事的原则,任何情况下做不正当的事都是既不好又不美的。
2.持有充分理由的格黎东在面对苏格拉底的时候是怎样表现的呢?格黎东在对话中高频出现的语句是“你说的对”或与之相似的表达认同的词语。很显然,不是苏格拉底接受了格黎东的劝说,而是格黎东一再地接受苏格拉底的观点。
请同学们在文中圈划格黎东“你说的对”或与之相似的表达认同的词语,并概括相对应的苏格拉底的观点,试着梳理这些观点之间的关系。
损伤活的意义:活得体面、正派(最重要的并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
触犯到雅典人的法律(违背雅典人的意愿)
反过来说,也就是说苏格拉底坚守的是“为道义所改善的部分”“活得体面”“雅典人的法律”。在生死的天平上,显然,苏格拉底更在乎这些。
《人应当坚持正义》教学设计-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讲堂(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上册)
《人应当坚持正义》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2.思维发展与提升:找出并理解文中一系列“正义”理念的内涵,理解苏格拉底据此提出的观点,把握住其思想内涵。
3.审美鉴赏与创造:领会苏格拉底的提问方式和论辩逻辑,学习其既以理服人又生动活泼的“劝说”艺术。
4.文化传承与理解:探讨苏格拉底立身处世的法则,从中获得对自己人生有益的启示。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分析苏格拉底在文中所提出的一系列小问题,梳理其内在联系,通过模拟辩论,了解苏格拉底的提问、劝说等技巧。
教学难点:难点:归纳苏格拉底提问中运用的类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三、教学设想公元前399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刑。
判决执行前夕,苏格拉底的朋友格黎东潜入监狱,试图劝说他越狱逃跑。
苏格拉底不赞同逃跑,他针对格黎东的建议,抛出了“正道”“道义”“道理”“正当”等一系列他所坚守的“正义”理念,层层铺垫,步步设问,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唯正义是从的道德信念,说服格黎东放弃劝说自己越狱的努力。
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要把握上述理念的内涵,理解苏格拉底据此提出的观点,探讨他是如何一步一步使格黎东的思路进入自己的逻辑轨道的,从而学习一种既以理服人又生动活泼的劝说艺术。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公元前399年的一天,苏格拉底被古希腊500人陪审团法庭判处死刑,被指控罪名是不敬神明和腐化雅典青年。
当你身陷囹圄时,是会选择相信正义的审判,还是选择想方设法的逃脱。
如果“生”与“义”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你又会如何选择?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是如何抉择的。
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柏拉图(约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
他出身于雅典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雅典王的子孙。
《人应当坚持正义》优质教学设计
《人应当坚持正义》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案例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苏格拉底所坚守的“正义”的理念。
2.学习苏格拉底既以理服人又生动活泼的劝说艺术,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准确、严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能力。
3.感受人物魅力,学习苏格拉底坚守正义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重点难点重点熟读课文,理解苏格拉底所坚守的“正义”的理念。
难点学习苏格拉底的劝说艺术,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提高学生准确、严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古希腊有这样一位哲学家,他受人尊敬,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学生。
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
他的学说充满智慧,但被指控“不敬神明”,因而被送上了法庭。
他的朋友和学生让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但遭到了他的拒绝。
他接受了陪审团的判决,为追求真理而死。
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就是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应当坚持正义》,看看苏格拉底是怎样向他的朋友格黎东阐述自己唯正义是从的道德理念的。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自行解决生字词。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
3.分组讨论:苏格拉底心中的“正义”是什么?明确:从文中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心中的“正义”是“正道”“道义”“道理”“正当”等一系列理念的总和。
也可以这样理解,正义的人不会伤害别人。
(设计意图:分角色朗读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分组讨论,分析写作思路1.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讨论文章的写作思路。
2.各小组推荐代表展示讨论结果。
3.师生归纳。
明确:文章开头苏格拉底的第一段话明确了观点:一是过去为苏格拉底所服膺的道理,在受到死亡威胁的时候依然为他信奉;二是应该听从专家的意见。
接下来的讨论中,苏格拉底通过举例: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应该听从医生的意见,而不是众人的意见,否则就会损害他的健康;从而驳斥了格黎东关于苏格拉底不逃跑众人就会对他产生不好的看法,认为这不能作为出逃的理由。
《人应当坚持正义》柏拉图 初中语文课教案
课程名称:柏拉图哲学与正义观探究——《人应当坚持正义》年级:初中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了解柏拉图的哲学思想,特别是他关于正义的观点。
分析《人应当坚持正义》的主题和论证。
培养学生的哲学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柏拉图的正义观。
《人应当坚持正义》的主题和论证。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柏拉图的哲学观点。
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文本分析和哲学思考。
教材准备:柏拉图的《人应当坚持正义》文本。
板书或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步:导入(10分钟)通过提问或引用柏拉图的名言,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阅读与理解(15分钟)让学生阅读《人应当坚持正义》的哲学文本。
引导学生理解柏拉图的正义观,即正义与个体生活的关系。
分析文本中的关键段落和观点,帮助学生理解柏拉图的立场。
第三步:讨论与解释(15分钟)与学生一起讨论文本中的重要观点和段落,解释其中的哲学概念和思考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第四步:哲学思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柏拉图的观点,以及这些观点如何适用于现实生活。
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或观点,展开小组讨论,探讨文本的不同解读。
第二课时第一步:写作练习(20分钟)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写作题目,进行文本分析和哲学评论。
学生可以选择讨论文本中的某一方面,如正义、个体、社会等。
提供写作模板或指导建议,帮助学生进行写作。
第二步:互评与反馈(15分钟)学生互相交换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提供建议和改进意见。
第三步:总结与展示(10分钟)选取一些学生的分析文章进行展示和讨论,强调哲学分析的重要性和技巧。
拓展活动:鼓励学生阅读其他柏拉图的哲学著作,如《理想国》、《饶舌者》等,进行类似的哲学分析和评论练习,以提高他们的哲学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这个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柏拉图的哲学思想,特别是他关于正义的观点,《人应当坚持正义》的主题和论证,以培养他们的哲学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需要进行调整,以确保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应当坚持正义》教学设计【素养目标】1.了解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2.找出并理解文中一系列“正义”理念的内涵,理解苏格拉底据此提出的观点,把握住其思想内涵。
3.领会苏格拉底的提问方式和论辩逻辑,学习其既以理服人又生动活泼的“劝说”艺术。
4.探讨苏格拉底立身处世的法则,从中获得对自己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理解“正义”的内涵,学习“劝说”艺术。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当你身陷囹圄时,是会选择相信正义的审判,还是选择想方设法的逃脱。
如果“生”与“义”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你又会如何选择?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是如何抉择的。
二、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柏拉图(约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
他出身于雅典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雅典王的子孙。
柏拉图从20岁起追随苏格拉底学习哲学,不期8年后苏格拉底被判死刑,柏拉图为了逃避迫害而来到麦加。
后来他又出游列岛列国,到过埃及、南意大利等地。
其间,他详细地考察了各地的政治、法律、教育、宗教等,进一步研究和掌握了当时的数学、天文学、力学、音乐等学科理论和各种哲学学派的学说。
柏拉图才思敏捷,著述颇丰。
他的著作大多是用对话体裁写成的,内容丰富深刻,人物性格鲜明,论证严密细致,语言优美华丽,达到了哲学与文学、逻辑与修辞的高度统一,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文学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2.了解“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家庭。
他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研究哲学。
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
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死刑。
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逃跑的建议,饮毒而死。
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相同。
3.相关背景公元前399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刑。
判决执行前夕,苏格拉底的朋友格黎东潜入监狱,试图劝说他越狱逃跑,并买通了狱卒,制订了越狱计划,但苏格拉底不赞同逃跑,他宁可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
他针对格黎东的建议,抛出了“正道”“道义”“道理”“正当”等一系列他所坚守的“正义”理念,层层铺垫,步步设问,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唯正义是从的道德信念,说服格黎东放弃劝说自己越狱的努力。
课文记载的就是这次谈话的过程。
4.解题①“人”,即所有人②“应当”,有“必须”之意③“正义”,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的意思。
5.了解“对话录”对话录,柏拉图代表作之一,是他对话系列的统称。
古希腊哲学在公元前六至四世纪发展到高潮。
柏拉图的三十篇对话录,是最具特点的散文体裁。
这种文体记述了当事人的对话。
《柏拉图对话录》选收的四篇由古希腊语直接译出,集中反映了苏格拉底临死前的思想、生活和谈话,其中所探讨的问题,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哲学思想和方法的最集中的缩影。
三、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
服膺.(yīng)恫吓..(dòng hè)褒.贬(bāo)理睬.(cǎi)遭殃.(yāng)2.解释词语。
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
拳拳服膺:诚恳地信奉。
诚惶诚恐:用来形容十分小心谨慎、极为害怕不安的样子。
毕恭毕敬:十分恭敬。
(二)初读课文。
【活动】边读边找到文中与“正义”相似的概念,理解其含义。
四、文本研究【思考1】研读内容,把握观点1.苏格拉底通过提问先后提出了哪些观点?明确①我们不必尊重人们的一切意见,有些意见要重视,有些就没有必要,也不必听从所有的人的意见,有些人的要听,有些人的不必听。
②好的意见就是明白人的意见,坏的意见就是糊涂人的意见。
③我们应当认为最重要的并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
④我们必须承受一些比死刑更加重或者比较轻的刑罚,做不正当的事在任何情况下对于做此事的人都不可避免地是邪恶的、可耻的。
⑤既不能以坏报坏,也不能对人做不正当的事,不管人家对我们做的什么事。
2.“亲爱的格黎东啊,你对我的关怀如果合乎正道,那是非常可贵的;如果不合那就越关心越难从命了。
我们首先必须考虑是不是应当照你说的那样做”分析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明确①苏格拉底面对格黎东的劝说,首先提出了是否合乎正道这一话题,然后明确地表达了自己一贯遵守的原则是听从道理。
②为后文进一步阐明自己不听从格黎东等人劝说的理由做好铺垫。
3.第一段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主要叙述了哪些内容?明确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从开头到“究竟是应当放弃,还是必须遵从”,主要是强调,那个过去为苏格拉底所服膺的道理,是不是在受到死亡威胁的时候就改变了,就不再为他信奉了。
第二个层次从“那些思想严谨的人”到“这话说得不对吗”,主要强调是该听从众人的意见,还是应该听从专家的意见。
4.苏格拉底以“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为例,意在说明什么观点?明确苏格拉底举出体育运动员的例子,提出应当听从医生或教练的褒贬意见的看法,自然而然地引出中心议题,“别的事情岂不也是这样”,也就是说,如果不听从内行的看法和意见,就会损伤我们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
5.苏格拉底的步步设问有何特点又产生了怎样的效果?明确苏格拉底的设问源自生活,符合生活常理,所以格黎东没有办法去反驳,反而只能随声附和,如“只听从一个人的”“很明显”“怎么不是呢”“我想是这样,苏格拉底”“不能”等,这样的回答显示出他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
对话录之所以这样写,正是为了突出苏格拉底辩驳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
6.“众人的考虑”与“我”有何不同?明确对于一般人来说,他们可以轻易地置人于死地,也可以随随便便使人复活,只要办得到就干,并不根据道理。
而对于“我”来说,要慎重考虑行事是否正当,而判断的依据和标准仍然是要遵循道理和原则。
7.苏格拉底之所以能说服格黎东是因为他的坚持,从课文内容来看,他的坚持是什么?明确①坚持的是正义。
苏格拉底提到的“正道”“道理”“道义”“正当”等都可以认为是他从不同侧面对“正义”的诠释,或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正义”的代称。
②他坚持认为人的灵魂比身体重要。
“如果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毁了,我们还能活吗?那一个部分,不管叫什么,是我们的那个与道义和不义有关的部分,我们认为它比身体差吗?”在得到格黎东的否定回答后,又抛出“比身体贵重吗?”的问题,可见苏格拉底对灵魂、信仰的珍重程度超过了他对身体、生命的珍重。
【思考2】梳理苏格拉底劝说格黎东的逻辑思路。
明确①首先阐述“你的关心如果合乎正道,我就听你的;如果不合乎正道,我不会让步的。
”②通过连续发问,请他考虑:我们不必尊重人们的一切意见,有些意见要重视,有些就没有必要,也不必听从所有的人的意见,有些人的要听,有些人的不必听?在格黎东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后,苏格拉底运用联想谈到了运动员,问及第二个核心问题:是重视一般人的赞美、责备和看法,还是只听从一个人,即医生或教练的褒贬意见?格黎东回答只听从一个人的意见。
随后,苏格拉底抛出第三个问题:如果听从了外行人的话,是不是要遭到损害?在格黎东承认会受到损害后,苏格拉底进而腾挪思维,发问:道义与身体谁贵重?格黎东回答道义比身体贵重得多。
层层诱导继续进行:活得好比活着更重要。
活得好就是活得体面、正派。
③最后得出结论:私自离开是不正当的、邪恶的、可耻的。
我们不能做。
【思考3】探究技巧1.当被格黎东问“你看我们该怎么办”时,苏格拉底连用了七个“是不是”的问句,这对表达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反复出现,强调了坚决不容许故意做不正当的事的道理,指出承受一些比死刑更加重或比较轻的刑罚的必要性,同时,告诫格黎东必须坚定信念,至死无悔。
排比句式的使用,增强了表达效果,有一气呵成之效。
2.苏格拉底的论辩有何特点?明确①以设问推动思维的发展。
②总是以谦和的态度发问,语气亲切诚恳,语调相对平和沉稳。
③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他通过让对方不间断地回答问题,使对方一步一步进入自己的逻辑轨道。
④层层铺垫,步步设问,深入浅出,既以理服人又生动活泼,体现了高超的“劝说”艺术。
【思考4】苏格拉底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试结合本文加以概括。
明确①苏格拉底有信仰,有原则,有底线,舍生取义,绝不苟活。
②苏格拉底人格高尚,心胸坦荡,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③苏格拉底为人和蔼,待人和善,循循善诱,有着高超的谈话技术。
【思考5】阅读思考轴心时代的文明对话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这一时期被哲人称为“轴心时代”。
期间,人类文明的精神基础同时在中国、古印度和古希腊开始独立形成。
这一时期通过对话产生的哲学思想具有深刻的原创性。
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精神基础之上。
在前轴心时代,主导文明对话的是帝王、国王、神话英雄或“王官”。
到了轴心时代,思想家登上文明对话的舞台,成为对话的主体,引导对话的展开。
春秋时期的中国“礼崩乐坏”,思想家奔走于诸侯国之间,游说各国君王,批评政治,为重建社会秩序而努力。
此时,古希腊社会的城邦也已形成。
无论是雅典的民主政体还是斯巴达式的寡头政体,一切问题取决于专家、知识分子、演说家的演讲艺术,而且必须通过辩论做出裁定。
雅典的广场、公民大会、参政院、法庭、体育学校等是这些文明对话的最佳场所。
思想家、学者或知识分子之所以成为文明对话的主体力量,是因为他们有学问,有智慧,有真知灼见。
在思想家那里,对话既是哲学思想的表达形式,也是哲学思想本身。
对话产生哲学思想,哲学思想持有对话的结构。
富有内涵的对话打破了君王对思想的垄断,树立起思想与文化的权威,这对于文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
春秋时期两大显学孔学与墨学就是由对话产生的对中国文明影响深远的两大哲学思想流派。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或关键词。
孔子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巧妙地阐释了“仁”的丰富意蕴。
与“问仁”同样精彩的对话还有“问政”。
《墨子》全书也多为对话体。
墨子为言论订了三条原则:“有本原的,有推究的,有实践的。
”这是轴心时代文明对话、百家争鸣的重要原则。
轴心时代古希腊两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是文明对话的高手。
苏格拉底独创了自己的对话问答法,极其娴熟地运用对话思维方法来展开思想,通过对话,激发思考,探求真理。
柏拉图完全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对话思维方法,他创办了雅典学院,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对话问答法的教学方法,提倡通过对话,突显矛盾,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这与苏格拉底的思维助产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无论从孔子、墨子到孟子、荀子,还是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可以明显看到哲学思想在表达形式上的变化:由相对自由的对话体逐渐转向比较严谨的论述体。
不过,即使是思想家、学者“述而有作”,对话也没有退出思想学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