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公开课评课 《乘法分配律》听课体会
乘法分配律听课心得感想
乘法分配律听课心得感想最近听了一节关于乘法分配律的课,这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感触颇多呀!上课铃响了,老师带着满脸的笑容走进教室。
他没有一上来就直接讲乘法分配律的公式,而是先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
说有个老板,要给员工们发奖金。
每个小组有两个表现特别优秀的员工,老板决定给每人奖励 100 元;另外还有三个表现不错的员工,每人奖励 80 元。
这时候老师就问我们,那每个小组能拿到多少奖金呀?大家都开始七嘴八舌地算起来。
我心里也在琢磨,这不就是要用到乘法和加法嘛。
老师看大家讨论得差不多了,就请了一位同学回答。
那同学站起来,有点紧张地说:“两个优秀员工,每人 100 元,就是2×100 = 200 元;三个不错的员工,每人 80 元,就是 3×80 = 240 元,所以一共是 200 + 240 = 440 元。
”老师听了点点头,说:“没错,那还有没有其他算法呢?”这时候,教室里安静了一会儿。
突然,我旁边的小明举起了手,老师叫他起来说。
小明大声说道:“可以先算一个小组里一共有多少人,2 + 3 = 5 人。
然后再算如果每个人都拿 100 元,就是 5×100 = 500 元,但是有三个人拿的是 80 元,每人少拿了 100 - 80 = 20 元,所以这三个人一共少拿了 3×20 = 60 元。
那总的奖金就是 500 - 60 = 440 元。
”老师听了,脸上笑开了花,说:“小明真聪明,想到了这么巧妙的方法。
那大家再仔细看看,这两种算法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呀?”我们都开始埋头思考。
过了一会儿,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式子:(2×100) + (3×80) = 2×100 + 3×80 。
然后说:“这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乘法分配律。
”接下来,老师开始通过各种例子来给我们详细讲解乘法分配律。
比如 (5 + 3)×2 = 5×2 + 3×2 ,老师让我们自己动手计算两边的结果,发现果然是相等的。
乘法分配律教学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知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乘法分配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
以下是我对乘法分配律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乘法分配律的重要性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的一种基本性质,它反映了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乘法分配律的应用非常广泛,对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乘法分配律的几个重要作用:1.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乘法分配律要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既要考虑到乘法的运算性质,又要关注加法的运算性质,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掌握乘法分配律,可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更加灵活地运用乘法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乘法分配律是代数运算的基础,对于学生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多项式等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乘法分配律的教学策略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乘法分配律之前,我通常会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乘法分配律的实际应用。
例如,我曾在课堂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如果一家超市正在搞促销活动,每件商品打八折,那么买5件商品和买10件商品,哪种方式更划算呢?”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学习兴趣。
2. 引导探究,发现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规律。
例如,在讲解乘法分配律时,我会让学生观察以下算式:(1)3 ×(2 + 5)= 3 × 2 + 3 × 5(2)4 ×(7 - 2)= 4 × 7 - 4 × 2让学生思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规律。
3. 变式练习,巩固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乘法分配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变式练习。
例如,我设计了以下几种类型的题目:(1)计算题:计算3 ×(4 + 6)+ 2 ×(5 - 3);(2)选择题:判断下列算式是否正确:2 ×(3 + 5)= 2 × 3 + 2 × 5;(3)应用题:小明买了3本书,每本书的价格是10元,他还要买2个书包,每个书包的价格是15元,小明一共需要多少钱?通过这些变式练习,让学生在巩固乘法分配律知识的同时,提高解题能力。
四年级数学《乘法的分配律》听课学习心得
四年级数学《乘法的分配律》听课学习心得
听完四年级数学课上关于乘法的分配律的内容,我对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分配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课堂上,老师首先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3 × (5 + 2),然后从中分离出两个乘法算式,即 3 × 5 和 3 × 2。
接着,老师告诉我们这两个算式相加得到的结果应该等于最
初的乘法算式的结果,即 3 × 7。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乘法具有分配律。
这一概念的启发对我来说是很大的。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比如,如果我要买3个橘子,每个橘子的价格是5元,那么我可以通过分配律来计算总价。
先计算3 ×5 得到每个橘子的价格,然后再将结果乘以3,就能得到总价。
这样,我不需要一个一个地把橘子的价格累加起来,而是直接利用分配律快速计算出了结果。
此外,分配律也可以应用于解决一些较复杂的问题。
比如,如果我要计算 4 × 8 + 4 ×5,我可以利用分配律将乘法算式分离出来,即 4 × 8 和 4 × 5。
然后,我可以分别计算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并相加,得到最终的答案。
这种方法不仅简单易懂,还能节省时
间和精力。
通过这堂课,我不仅学到了乘法的分配律的概念,还学到了如何应用分配律解决实际
问题。
我觉得这个概念对于我接下来学习数学和解决实际问题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我
会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应用这个概念,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四年级数学《乘法的分配律》听课学习心得
四年级数学《乘法的分配律》听课学习心得我今天参加了四年级数学课程,学习了乘法的分配律。
分配律是指乘法在进行加法时的运算规则。
这个规则的应用非常广泛,能够帮助我们更快地计算和解决问题。
在课堂上,老师首先给我们讲解了分配律的概念和原理。
他解释说,分配律就是将一个数乘以另外两个数的和,等于将这个数分别乘以这两个数再进行加法。
例如,a ×(b + c) = a × b + a × c。
这样,我们在进行乘法计算时,可以更灵活地利用这个规则来简化计算。
随后,老师用几个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分配律的运用。
我们一起做了一些口算练习,通过计算整数和分数的乘法,逐渐掌握了分配律的应用技巧。
例如,对于式子 3 × (4 + 5),我们可以先计算括号里的加法,得到 3 × 9,然后再计算乘法,得到 27。
而根据分配律,我们也可以进行分解计算,得到 3 × 4 + 3 × 5,即 12 + 15,最后得到结果 27。
通过这些例子的讲解和练习,我对乘法的分配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发现,掌握了分配律后,我们在进行乘法计算时可以更加灵活和高效地处理数值,节省了计算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分配律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将一个数分成两部分进行计算,再将结果相加。
总的来说,这堂数学课对我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我通过听课学习理解了乘法的分配律,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实际练习。
通过动手操作和口算练习,我逐渐掌握了分配律的应用技巧,并且发现了它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实际价值。
我会继续通过练习和应用,进一步提升我的数学能力。
小学数学公开课评课《乘法分配律》听课体会
小学数学公开课评课《乘法分配律》听课体会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思维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近期我参加了一次小学数学公开课评课活动,主题是《乘法分配律》,在听课过程中我受益匪浅。
下面我将分享我在这次公开课中的听课体会。
这次公开课的授课教师以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
教师将课堂设置为小组活动形式,鼓励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通过实例引入,教师清晰地阐述了乘法的分配律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和归纳。
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更加深入地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在课堂上,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练习和游戏,巧妙地结合了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内容。
学生们分成小组,通过小组内合作和同伴间的竞争互动,充分利用了合作学习的力量。
这种方式增强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并提高了他们的运算能力。
同时,教师还重点讲解了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将其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使学生们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在整堂课的组织中,教师精心设计了板书内容,简洁明了。
通过清晰的板书,学生们能够清楚地看到重点和重要的概念,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语言表达,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概念,使学生易于理解,避免了学生在理解上的障碍。
教师还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就相关问题提问和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使课堂更加活跃。
在这节公开课中,我不仅学到了乘法分配律的知识,还感受到了教师出色的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合作学习和实践应用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真正做到了知识的探究性学习。
通过互动交流,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氛围,并且展现出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整堂公开课内容有机地结合了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回顾这节公开课,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好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的教学方式既注重学生的主动性,也注重学生的合作性,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和交流的机会。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课后优秀教学反思(通用7篇)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课后优秀教学反思〔通用7篇〕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课后优秀教学反思〔通用7篇〕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课后优秀教学反思1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理解其意义。
教学中,我从解决实际问题〔买衣服〕引入,通过交流两种解法,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并找出它们的联络。
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根底上再让学生举出几组类似的算式,通过计算得出等式。
在充分感知的根底上引导学生比拟这几组等式,发现有什么规律?这里我化了一些时间,我发现学生在用语言文字表达方面有些困难,新教材上也没有要求,因此,只要学生意思说到即可,后来,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你发现的规律吗?学生立即活泼起来,纷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说明自己发现的规律:有用字母的,有用符号的,大局部学生会说,没问题。
对于应用这一乘法分配律进展后面的练习还可以。
如:书上第55页的第5题,学生都想到用简便方法去列式计算。
整节课,学生还是学的比拟轻松的。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课后优秀教学反思2关于乘法分配律早在上学期和本册教材的前几个单元的练习题中就有所浸透,虽然在当时没有提醒,但学生已经从乘法的意义角度初步进展了感知,以及初步体会了它可以使计算简便。
今天的教学就建立在这样的根底之上,上午第一节课我在自己班上,后来第二节课去听了一根木头老师的课,如今进展比照,谈一谈自己的感受:首先,值得向一根木头老师学习的是,学生的预习工作很到位。
课前,学生就已经解决了“想想做做”第3、4题,学生通过解决第三题用两种方法求长方形的周长,既稳固了旧知,而且将原来的认识提升了,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进一步感受了乘法分配律。
而第4题通过计算比拟,突现了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表达了应用价值。
我在课前没有安排这样的预习,因此课上的时间比拟仓促。
其次,我在学生解决完例题的问题后,还让学生提了减法的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对于〔a—b〕×c=a×b—a×c这种类型的题也同样合适,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又为明天学习简便运算铺垫。
乘法分配律(听课反思)
《乘法分配律》————听课反思我区骨干教师在教改过程中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在课程改革试验中起到表率和示范作用,下面对于《乘法分配律》这节课,谈谈我们的收获及感受:1、深化课改试验工作,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倡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形成合作学习的氛围,在这一课中,教师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动眼观察、动脑思考,使学生感受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不同范围,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法的指导,善于运用启发性和激励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帮助学生学习。
如《乘法的分配律》这一课,老师为学生编制儿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读题的好习惯的培养,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丁老师还善于引用激励性语言激发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使到每位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体验。
在探究乘法分配律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观察通过不同的方法得到了两个算式相同的结果,这两个算式用“=”连接,让学生从中初步感受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
当学生有了上面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列举出类似的等式已水到渠成。
让学生观察得到的一系列等式,小组讨论:从这些等式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并要求学生尝试任意找三个数写出等号左边的式子让另一个学生写出等号右边的式子,几题过后再交换写式子,让他们亲自感受乘法分配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体现新课标的一些理念,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对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教学到位,不断地从算式的意义强调乘法分配律的本质,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3、在教学手段上,应用多媒体教学,建立表象,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使教材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课堂教学效率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乘法分配律听课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乘法分配律听课心得篇一:数学课《乘法分配律》听课有感今天听了我们教研组的郭印老师的一节数学课《乘法分配律》,让我受到了许多启发,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刚上岗时的一些教学情景。
现结合我平时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谈一点自己的心得体会。
本节课郭老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平台,让学生感到数学就是从身边的生活中来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郭老师采取“五步六动”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接着在小组内交流这个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为接下来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课堂上郭老师的教态、教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学生自主上台展示学习效果一环节更让我看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良好体现。
对于一个上岗一年半的教师来说,课堂上难免会出现一些所欠缺。
如,郭老师对个别学生的精彩表现并没有及时的进行评价;还有课堂的掌控不够灵活,学生出现争议时教师可以借机进行指导,课堂生成更是体现教师机智的地方,而把握教学各环节时间而没有课上解决是一大遗憾。
相信随着我们课后的交流,郭老师在今后的课堂上定能注意这些环节。
回想自己刚上班时的青涩,再对比现在,更让我感受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的贴切。
教学是一项细致的工作,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多对比多反思,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相信,随着学校对新教师培养力度的加大,一两年后定会涌现出更多的教学新秀。
篇二:乘法分配率听课心得小学数学乘法分配率听课心得:今天听了陈老师的一节数学课《乘法分配律》,整堂课学生氛围活跃、教师语言幽默。
使听课者感到轻松愉悦。
一改往日数学课堂上的压抑沉闷。
现将对这节课作如下分析。
一、导入上联系生活,创造情境。
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年级下数学听课反思乘法分配律_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数学听课反思乘法分配律_人教新课标4月23日下午,参加济南市乡镇农村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我有幸倾听了吴正宪老师的现场授课及反思过程。
吴正宪老师讲授的是四年级的《乘法分配律》一课,她用三年级的学生来完成了这节课。
她引导学生站在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眼睛发觉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自经历乘法分配律的建模过程。
回忆整个学习过程共分为六个层次:1、读明白情境图。
2、选择数学信息。
3、发觉并提出问题。
4、分析解决问题。
5、建立数学模型。
6、说明与应用。
一、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
课堂开始,吴老师第一出示花坛的图片,让学生自己观看图片、发觉问题。
在学生选择出重要的数学信息:左边的花坛中每行有12朵花,共8行。
右边的花坛里每行有8朵花,共8行以后,吴老师给学生进行了及时的课堂评判,把掌声送给了那个学生,同时夸奖他说:用数学的眼睛发觉了专门有价值的数据。
引导学生开始站在数学的角度去摸索和发觉问题。
紧接着,通过动画,把花坛覆盖,展现出长方形的花坛,接着让学生选择数学信息:左边的花坛长12米,宽7米;右边的花坛长8米,宽7米。
依照已知的数学信息,吴老师提问到:你想求什么问题?学生提出了专门多问题,例如求花坛的周长、面积、花朵的数量、以及左边与右边的大小关系等等。
吴老师在现在做出了重要的引导,让学生把问题聚焦在:一共多少朵花?花坛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米?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上。
二、利用具体问题列出一组算式并解答。
学生列式板书:12×8+8×8 或者(12+8)×812×7+8×7 或者(12+8)×7当学生写出上述算式的时候,不是由老师来评判,而是由写的学生讲出算式的意义,同时在讲完之后,还会追问其他学生:“你有什么问题,请你提出来。
”学生提出要不要加括号的问题后,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并最终指出了小括号的重要性。
在那个环节中,吴老师通过一个问题的引导,真正表达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并充分的表达了生生之间辨析知识的对话。
《乘法分配律》教后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后反思《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运算定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
所以,我在教学中,通过猜测——验证——结论的教学模式,达到对乘法分配律由初步感知——整体理解——灵活运用。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成功之处: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景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为学生创设了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感兴趣的学习情景——根据主题图,提出的问题并通过两种算式的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2、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
先让学生根据提供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然后,通过探讨不同的解题思路,再计算,发现不同的算式、结果却是相同的。
这时,教师抛出问题:是不是有这样特点的算式都相等?从而引发学生经过猜测——验证——结论,最后得出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积相加。
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最后,通过变式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这样一个知识形成过程。
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能力。
在课堂上学生做的比较好,正确率较高,自认为自己讲的比较清楚,比较有条理,但课后我发现不少学生对稍微复杂的题就不会应用。
反思后发现课堂教学存在很多的不足:1、课堂教学新授部分,在感知乘法分配律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在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上还不够,因此在归纳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时,学生难以完整地总结出乘法分配律。
2、课堂教学练习部分,由于练习题的设计和新授的知识联系密切,学生往往不需要太多的思考,问题就迎刃而解,这样学生就不太爱动脑筋了。
练习题的设计不够灵活,多样。
3、整个的课堂教学还是感觉学生活动的少,老师讲的多。
这样就限制了学生掌握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改进措施:1、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也要同时注重其内涵教学中通过解决“济青高速公路全场约多少千米?”这一问题,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得到了(110+90)×2=110×2+90×2这一结果。
听俞正强乘法分配律听课心得
听课心得:乘法分配律的学习与理解最近我听了俞正强老师的乘法分配律的课,感受颇深,收获很多。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数学习惯中的一个基本规律,也是学生容易混淆和出错的一个知识点。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发现了学生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这也引起了我的关注和思考。
俞老师的课非常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他通过生动的情境和直观的图形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乘法分配律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他不仅让学生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数学表达形式,还让学生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达形式,以及如何运用这个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讲解过程中,俞老师注重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方式出发,采用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逐步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他通过一些有趣的例子和实际应用,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俞老师也注重了对学生的评价和反馈。
他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同时也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指导,帮助学生找到了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和策略。
这种评价和反馈的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及时纠正错误,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
通过这次听课,我深刻认识到了乘法分配律这个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给出相应的建议和策略。
总之,这次听课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更加关注乘法分配律这个知识点的教学。
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就一定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就是我的听课心得,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例文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例文乘法分配律是我们四年级学习的一个数学概念,主要是指在进行乘法运算时,可以通过拆分乘数或被乘数,然后分别计算再相加的方法。
在本次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首先,我使用了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引入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例如,我向学生展示了购买苹果的例子。
我告诉他们,如果我们要买3个苹果,每个苹果2元,那么总价就是3乘以2等于6元。
但是,如果我们要买2个苹果和1个苹果,每个苹果的价钱相同,那么总价就是2乘以2加上1乘以2,等于4加2,也就是6元。
通过这个例子,学生们可以观察到不同的乘法运算方式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进而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原理。
其次,我设置了一些互动游戏来巩固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例如,我让学生进行小组竞赛,给出一些运算式,要求他们使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并求得最终结果。
这样的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在游戏过程中,我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让他们感受到积极的学习氛围。
然后,我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设置了不同的练习内容。
对于理解较好的学生,我提供了一些挑战性的问题,让他们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而对于理解较差的学生,我则提供了一些辅助材料,如图形展示等,帮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最后,我对本次教学进行了及时的反馈和总结。
我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不理解之处,并针对性地解答他们的问题,使得他们能够更全面地掌握乘法分配律。
同时,我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评估,了解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教学调整做出合理的安排。
综上所述,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我认为本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例子的引导下,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运用方法。
通过互动游戏和不同难度的练习,学生们的兴趣和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创新教学方法,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
数学课乘法分配律听课有感
数学课《乘法分配律》听课有感今天听了我们教研组的郭印老师的一节数学课《乘法分配律》,让我受到了许多启发,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刚上岗时的一些教学情景。
现结合我平时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谈一点自己的心得体会。
本节课郭老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平台,让学生感到数学就是从身边的生活中来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郭老师采取“五步六动”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接着在小组内交流这个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为接下来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课堂上郭老师的教态、教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学生自主上台展示学习效果一环节更让我看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良好体现。
对于一个上岗一年半的教师来说,课堂上难免会出现一些所欠缺。
如,郭老师对个别学生的精彩表现并没有及时的进行评价;还有课堂的掌控不够灵活,学生出现争议时教师可以借机进行指导,课堂生成更是体现教师机智的地方,而把握教学各环节时间而没有课上解决是一大遗憾。
相信随着我们课后的交流,郭老师在今后的课堂上定能注意这些环节。
回想自己刚上班时的青涩,再对比现在,更让我感受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的贴切。
教学是一项细致的工作,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多对比多反思,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相信,随着学校对新教师培养力度的加大,一两年后定会涌现出更多的教学新秀。
今天听了我们教研组的郭印老师的一节数学课《乘法分配律》,让我受到了许多启发,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刚上岗时的一些教学情景。
现结合我平时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谈一点自己的心得体会。
本节课郭老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平台,让学生感到数学就是从身边的生活中来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郭老师采取“五步六动”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接着在小组内交流这个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为接下来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乘法分配律听课心得体会
乘法分配律听课心得体会乘法分配律听课体会乘法分配律听课体会今天听了王老师的一节四年级的《乘法分配律》,作为数学青年教师谈几点体会我来听数学课的最大目标就是因为数学课的目标非常明确,而我们现在的教学太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目标的整合,所以,我的学习目的就是看王老师在教学的时候是如何紧密围绕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的。
这节课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得出乘法的分配律,教者紧密围绕这个目标,开始创设情境,并运用多媒体课件来组织教学,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在教学的时候,将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学习是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目标。
教学过程精炼、有效,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有几点想法,和大家讨论:1、我觉得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当前的一种潮流,但,作为潮流,我想在执行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要把它落实到实处?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比如,一开始选用了一个例题,设置的场景是音乐老师购买演出服,那么我想,从数学角度来讲,买夹克和短信衫是可能的,但在生活中,如果买演出服,恐怕就不大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了吧?2、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应当时刻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加以点评或引导。
比如,在教学的时候,一个学生回答“先算出裤子和夹克衫一共多少元。
然后再算他们一共多少元。
”很显然,孩子这里的表述不够准确,教者应该进行引导,因为,数学语言应当是准确和严密的。
篇二:乘法分配律听课体会《乘法分配律》听课体会莱西市香港路小学贾伟伟今天在“莱西、平度城乡交流会”上听了实验小学李敏的一节课,我深深的被李老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功底所折服。
整堂课李老师都时刻关注着学生,每一个环节都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并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激励评价语言到位及时。
纵观整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情绪饱满,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
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学生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
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律。
这节课采用从生活中的问题入手,(花圃),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具体情境展开。
听数学组《乘法分配律》心得体会
听数学组《乘法分配律》心得体会听《乘法分配律》心得体会——南圣中心学校数学组教研活动南圣中心学校王金来2016年5月17日,在学校多媒体教室举行了数学组“同课异构”活动,作为数学老师,我有幸到现场观摩上课情况。
一共听了3节数学课,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些老师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各有所长,形势多样。
他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上都有一个共性,紧贴课标,源于生活的题材,基于学生。
其中林道山老师上的四年级《乘法分配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引入生活问题,激趣探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自我学习的平台,让学生感到数学就是从身边的生活中来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24=4×24+6×24这个等式。
然后请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
同时利用情景,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乘法分配律”,为后来“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提供学生独立探究的机会林老师要求学生观察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现?”。
此时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已有了自己的一点点感知,马上要求学生模仿等式,自己再写几个类似的等式。
使学生自己的模仿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猜测与验证,形成比较“模糊”的认识。
三、运用乘法的意义来分析验证算式。
林老师让写板书的学生来说明:左右的算式为什么相等?引导学生用乘法的意义来验证问题。
等式左边4加6的和是10,10乘24也是10个24,等式右边4个24加上6个24,就是10个24;因此左右两边相等。
把知识用乘法的意义来验证,并与已学知识建立纵向联系。
四、总结自己发现的规律。
林老师让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并让学生自己来说明。
在这个环节,充分展现出学生思维真实的一面,在林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总结出乘法分配律:两个数乘一个数,可以用一个加数先乘这个数,再用另一个加数去乘这个数。
小学数学公开课评课 《乘法分配律》听课体会
小学数学公开课评课《乘法分配律》听课体会今天听了汪蕾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汪老师的这节课,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从生活问题入手,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学生经历了“寻条件、设问题、找方法、明规律、自总结”这样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
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整节教学过程中都得以体现。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数学问题生活化,能力培养探究中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以故事情景带领学生进入课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找条件,设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思维。
学生根据找出的条件和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
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
二、独立探究自主学习搭好台汪老师要求学生观察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现?”。
此时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已有了初步感知,此时汪老师出示问题(32+4)×2○32×2+4×2让学生完成,通过计算再次找到相等关系。
不过,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模仿,自己再写几个类似的等式,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课堂中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不是一句空话。
,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做好适时地引导,在这节课上,汪老师抓住学生的已有感知,通过“观察这一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为学生提供了发散的思维空间。
提供猜测与验证的机会,将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了学生。
学生的兴趣激起了探究的火花。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让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数学教学反思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数学教学反思在四年级的数学教学中,乘法分配律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根据教育部的课程标准,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要点包括: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意义;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与实际问题相关的计算问题;发现乘法分配律的一般性质;培养乘法分配律的感知和练习运用。
本次数学教学以“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为主题,通过活动设计、教学方法和资源的选择,以及课堂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反思。
以下是对本次教学的____字反思。
首先,我认为本次课程设计的活动设计很充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引入阶段的时候,我使用了图片展示两种乘法计算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这样做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让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学习。
其次,我认为在教学方法和资源选择方面,我还有待改进。
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我只使用了图片和教科书作为教学资源,这可能会导致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变得单一而枯燥。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多地利用多媒体资源和实物来辅助教学,以提升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另外,我在教学方法上也有所欠缺。
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我过于依赖教师主导的讲解,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问题解决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来理解和应用乘法分配律。
同时,在课堂管理方面,我也需要进行改进。
在本次课程设计中,学生的注意力有时会不集中,容易分心或者打断其他同学的发言。
这可能与我在课堂管理方面不够严格和有力有关。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课堂纪律的维护,采取一些有效的管理措施,如分组活动、点名等,以提升课堂的效果和秩序。
最后,我认为对于学生的评价和反馈也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我没有充分利用评价和反馈的机会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评价和反馈,通过小测验、练习册等方式来检验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掌握程度,并及时对学生的进展进行评价和反馈。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反思乘法分配律是数学运算中的一个重要定律,它对于学生简化计算、提高运算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完成了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下是我对此次教学的总结与思考。
一、教学设计的反思在教学设计方面,我最初的设想是通过实际的生活情境引入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发现规律。
例如,我设置了购买文具的场景,计算购买不同数量和价格的文具所需的总金额。
这样的情境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情境的理解存在困难,导致他们不能很快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数学规律的探究上。
另外,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环节中,我提供的示例数量可能不够丰富,使得学生对于规律的概括不够全面和准确。
应该增加更多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
但在小组讨论环节,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一些小组的讨论不够深入,而部分学生在小组中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同时,在讲解乘法分配律的表达式(a+b)×c = a×c + b×c 时,过于注重公式的推导和记忆,而忽略了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去感受规律的便利性和实用性。
这使得学生在后续的练习中,只是机械地套用公式,而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三、学生表现的反思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参差不齐。
部分学生思维活跃,能够很快地理解并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但也有一些学生理解较慢,对于公式的掌握不够熟练,在计算中容易出现错误。
这反映出我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没有提供足够的辅导和支持。
此外,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也有待提高。
虽然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但仍有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思考和发言的勇气。
这可能与我在课堂氛围的营造和激励机制的设置上存在不足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公开课评课《乘法分配律》听课
体会
今天听了汪蕾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汪老师的这节课,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从生活问题入手,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学生经历了“寻条件、设问题、找方法、明规律、自总结”这样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
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整节教学过程中都得以体现。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能力培养探究中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以故事情景带领学生进入课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找条件,设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思维。
学生根据找出的条件和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
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
二、独立探究自主学习搭好台
汪老师要求学生观察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现?”。
此时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已有了初步感知,此时汪老师出示问题(32+4)×2○32×2+4×2让学生完成,通过计算再次找到相等关系。
不过,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模仿,自己再
写几个类似的等式,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课堂中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不是一句空话。
,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做好适时地引导,在这节课上,汪老师抓住学
生的已有感知,通过“观察这一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为学生提供了发散的思维空间。
提供猜测与验证的机会,将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了学生。
学生的兴趣激起了探究的火花。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让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