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考文言文复习“地毯式”系列训练-《桃花源记》(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14年中考文言文复习“地毯式”系列训练-《桃花源记》(含答案)

2014年中考文言文复习“地毯式”系列训练-《桃花源记》(含答案)

中考文言文“地毯式”训练:《桃花源记》一填空题1《桃花源记》选自,作者,又名字,私谥,自号浔阳柴桑人,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生活在一个的时代,本文原是中的“”。

2 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现在用来比喻。

二解释下列词语1缘溪行()()2夹岸数百步()3芳草鲜美()4 落英缤纷()()5复前行()6欲穷其林()7 林尽水源()8初极狭()()9才通人()10土地平旷()11屋舍俨然()12桑竹之属()13悉如外人()14黄发垂髫()()15阡陌交通()()16乃大惊()17便要还家( )18咸来问讯()19率妻子邑人()()()20来此绝境()21遂与外人()22乃不知有汉()23无论魏晋()24延至其家()25此中人语云()26不足为外人道也()27便扶向路()()28处处志之()29及郡下()30诣太守()31遣人随其往()32寻向所志()()33欣然规往()34未果()35寻病终()36豁然开朗( )37怡然自乐()38遂迷()39后遂无问津者()()三原文填空1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

2 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

3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

4 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是,。

,。

,。

5 文中陆游《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境相似的一句是,。

6 表明桃花源人与“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的句子是,,。

7 表明桃花源与外界间隔之久的句子是,。

8 表明桃花有人甘愿过隐居生活,不希望被外界打扰的句子是9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别有洞天的总体感觉的句子是,。

10 描写桃花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

11 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12 描写渔人初见桃花林感受的句子是13 表现桃花源人民生活安定恬适的句子是,。

14 表现社会环境平静的句子是,。

15 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桃花源记》中考训练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训练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训练题训练题一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B.阡陌交通..交通:运输事业C.咸.来问讯咸:全,都D.欣然规.往规:打算,计划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忘路之.远近能以径寸之.木B. 遂.与外人间隔遂.迷,不复得路C. 乃.不知有汉久而乃.和D. 不足为.外人道也愿为.市鞍马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作者描写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淳朴、热情。

C.“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不看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心理。

D.“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欲穷.其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 悉.如外人悉.以咨之C.停数日,辞.去蒙辞.以军中多务D.未果,寻.病终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武陵人捕鱼为.业A.因以为.号焉B.天子为.动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D.今为.宫室之美为之6、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渔人因迷路误入桃花源,出来时在路上处处做好了标记,但当他和太守一起再次寻访桃花源时还是失败了。

B.桃花源中人避世而居,生活和乐。

他们淳朴热情,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却不希望生活被打扰。

C.刘子骥听说此事后,计划前往探寻,但最终没有实现。

这一段叙述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

D.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美好理想,也表达了他追寻理想社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之情。

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全,都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C.便扶向.路向:先前的D.诣.太守诣:拜访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息()A.处处志之.吾妻之.美我者B.乃.不知有汉乃.重修岳阳楼C.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既出,得其.船D.不足为.外人道也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9、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文章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

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复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复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复习题及答案《桃花源记》期末复习1.本文作者为东晋(朝代)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2.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花林、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曲折情节贯穿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争、和平安乐的理想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通假字便要还家:“ 要”,读音为yāo ,通“ 邀”,邀请(解释)。

4.词语解释5.6.(1)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再往前划行,渔人想要走到这片林子的尽头。

(2)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译:刚进来时洞口非常狭窄,只能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

(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至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6)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顺着旧路返回,处处做了记号。

7. 理解探究(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有什么作用?答: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

(2)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答:说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已经很久了。

(3)“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答: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4)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答:自然环境美丽富饶;社会环境和平安定;人民的生活状况安居乐业,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答: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6)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答:为桃花源外朝代变迁,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感叹惋惜。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司马迁B. 陶渊明C. 李白D. 杜甫答案:B2. 《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是什么?A. 迷路B. 寻找水源C. 逃避战乱D. 寻找食物答案:A3. 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看待外界的?A. 非常好奇B. 完全不了解C. 有所了解但不愿接触D. 非常向往答案:C二、填空题1. 《桃花源记》中,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发现那里的人们生活得非常______。

答案:安逸2. 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桃花源中的人告诉他不要向外界透露______。

答案:这里的情况三、简答题1. 请简述《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

答案:渔人沿着溪水行船,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 《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为什么再次寻找却找不到了?答案: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沿途做了标记。

但当他带着其他人再次寻找时,却迷失了方向,无法找到原来的入口。

这可能是因为桃花源是一个理想化的地方,不存在于现实世界,或者桃花源中的人不希望外界的人再次找到他们。

四、论述题1. 请结合《桃花源记》的内容,分析“桃花源”所代表的寓意。

答案:《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一个理想化的乌托邦,代表着人们对于和谐、安宁生活的向往。

在桃花源中,人们远离尘世的纷扰,过着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的生活。

这反映了作者陶渊明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理想生活的憧憬。

同时,桃花源的难以寻找也象征着理想生活的难以实现,表达了一种对现实无奈的情感。

《桃花源记》练习含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含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训练一、解释加点字缘.溪行()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仿佛..若有光()屋舍俨然..()阡陌..交通()往来种作....()()并怡然...自乐()()邑人..()遂与外人间隔..()延.至其家()辞去..()()此中语.云()便扶向.路()诣.太守()遂.迷()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得其.船()二、通假字⑴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⑵问所从来,具.答之()三、古今异义词⑴交通(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妻子(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绝境(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无论(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⑸鲜美(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⑹间隔(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词类活用⑴渔人甚异.之(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复前.行(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欲穷.其林(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才通.人(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⑸其中往来种作....(往来:。

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省略句⑴()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⑵问()所从来。

⑶便要()还家。

⑷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六、一词多义为()()()⎧⎪⎨⎪⎩武陵人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遂()()()⎧⎪⎨⎪⎩遂与外人间隔遂迷,不复得路遂无问津者异()()⎧⎪⎨⎪⎩渔人甚异之水土异也舍()()⎧⎪⎨⎪⎩便舍船屋舍俨然其()()()⎧⎪⎨⎪⎩欲穷其林其中往来种作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之()()()()()()⎧⎪⎪⎪⎪⎨⎪⎪⎪⎪⎩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具答之处处志之闻之扶()()⎧⎪⎨⎪⎩便扶向路出郭相扶将寻()()⎧⎪⎨⎪⎩寻向所志寻病终七、解释出自本文的成语及名句的意思⑴世外桃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豁然开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无人问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怡然自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理解性默写1. 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句子:2. 表明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总体感受的句子:。

中考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9《桃花源记》(同步习题解析版)

中考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9《桃花源记》(同步习题解析版)

09《桃花源记》(同步习题)(解析版)一、选择题1.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A.便舍.船 shè屋舍.俨然shěB.为.外人道wèi 捕鱼为.业wéiC.男女衣着.zhuó便要.还家yàoD.与外人间.隔jiàn 此中人语.云yǔ【答案】B【解析】A.错误,“便舍船”的“舍”应读“shě”,“屋舍俨然”的“舍”应读“shè”;B.正确;C.错误,“便要还家”的“要”应读“yāo”;D.错误,“此中人语云”的“语”应读“yù”;故选:B。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对媒体日前先后表示将自动减薪。

B.炎热的酷暑,在浓荫密布的树下乘凉,的确是一件乐事。

C.“神州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D.通过这次上岗前的集中培训,使他们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答案】C【解析】A.有误,语序不当,将“日前先后”调至“对媒体”的前面;B.有误,语意重复,“炎热的”与“酷暑”重复,将“炎热的”删去;C.正确;D.有误,缺少主语,将“通过”或“使”删去其一;故选:C。

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A.悉.如外人并.怡然自乐B.缘.溪行便扶.向路C.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D.鸡犬相闻闻..有此人【答案】D【解析】A.前一句句意为: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悉:都;/后一句句意为:自得其乐。

并:都B.前一句句意为:并怡然自乐。

缘:沿着;/后一句句意为:就顺着旧路回去。

扶:沿着C.前一句句意为: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

要:通“邀”邀请;/后一句句意为: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

延:邀请D.前一句句意为: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闻:听见;/后一句句意为:村里(人)听闻有这样一个人。

闻:听说故选:D。

4.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答案】C【解析】A.有误,句意: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桃花源记》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桃花源记》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桃花源记》文言文练习附答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文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opywriting guid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guid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桃花源记》文言文练习附答案《桃花源记》文言文练习附答案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及答案桃花源记中考试题及答案【篇一:21 《桃花源记》中考真题汇编】s=txt>一,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2题。

桃花源记晋( )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 )业,缘( )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 )草鲜美( ),落英( )缤纷( ),渔人甚( )异( )之。

复前行,欲穷( )其( )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 )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 )通人,复行数( )十步,豁然开朗( )。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 )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 )怡然自乐( )。

见渔人,乃( )大( )惊,问所从来。

具( )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 )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 )邑人( )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 )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 )出洒食。

停数日,辞去( )。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 )出,得其( )船,便扶( )向( )路,处处志( )之。

及( )郡下,诣( )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 )人随其( )往,寻( )向( )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

寻( )病终。

后遂无问津( )者。

7,解释上文中的重点字,写在括号内。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10.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

中考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文《桃花源记》阅读精练卷附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文《桃花源记》阅读精练卷附答案

复:
欲:
(5)林尽.水源.
尽:
源:
(6)便得.一山
得:
(7)仿佛若.有光
若:
(8)初极.狭,才.通.人
极:
才:
(9)土地平旷.
旷:
(10)屋舍俨.然.
俨然:
(1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
(12)悉.如外人
悉:
穷: 通:
-3-
(13)黄发垂.髫.
垂髫:
(14)乃大惊. 惊:
(15)具.答之
具:
C. 第③段写桃花源中人自述来此地的原因、经过,表现他们对战争的厌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折射 出作者对秦汉以来尤其是东晋黑暗现实的不满。
D. 文章写渔人偶然进入桃花源,从那出来后“处处志之”,但太守派人随他前往,却“不复得路”,结 尾刘子骥去寻找桃花源亦“未果”,前后矛盾。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 2 分,共 4 分)
A. 忘路之.远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 屋舍俨然.
然.后能改
C. 不足为外人道也.
环滁皆山也.D. 得其.船
如其.言
3.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 分) ( )
A. 文章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故事,整个故事可分为“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五个部分。
(16)设.酒杀鸡作食.
设:
食:
(17)咸.来问.讯.
咸:
问:
讯:
(1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率:
绝:
(19)遂与外人间.隔.
间:
隔:
(20)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余:
延:
(21)停数日,辞.去.

桃花源记中考参考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一.1、D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3、(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二.1.(3分)(1)类(2)全,都(3)邀请(每词1分)2.(2分)A(古义;B交错相通:c 与世隔绝的地方;D 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略)3.(4分). (1分)老人和孩干们个个都安闲快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黄发垂髻”1分,“怡然自乐”1分)(2 )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或: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具言”与“所闻” 各1分,其中“ 所闻” 译成“ 知道的”或“见闻的”都得1分)4.(2 分)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意合即可〕5.(4分)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意合即可〔“和平”与“平等和谐自足”两点每点各2分)三.1.⑴对……感到惊异⑵交错相通⑶束缚,约束⑷停止(2分)2.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1分)3.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2分)4.①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四.1.(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2.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3.(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4.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5.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五.(甲)(10分)1.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2.(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2)通“邀”,邀请(共2分,每小题1分)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抄写全句也可)4.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2分)5.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乙)(5分)6.告诉(1分)7.围绕“屋漏,日晒雨淋,读书自若”或“家人埋怨环境艰苦,读书自若”回答皆可(2分)8.结合陶渊明品行高洁、安贫乐道和他的诗文流传千古、影响深远,围绕“读书人若无高洁品格,一定不会写出好作品”回答即可(共2分,理解1分,结合陶渊明其人及作品1分)六.1.桃花源中人说自从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就再没有从这里出去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2.(1)同“邀”,邀请(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3)确实(4)终于3.(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4.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七.1.(3分)(1)“全”或“都”(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3)钓鱼(每小题1分)2.(4分)(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每小题2分)3.(4分)世外桃源与民同乐(各2分)4.(4分)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可)八.1.晋代(东晋).陶渊明2.①鲜艳美丽②整齐的样子③沿、顺着④随即,不久3.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4.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5.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九.1.(2分)⑴整齐的样子(1分)⑵同“邀”邀请(1分)2.(6分)(每小题译出大意给1分;①小题“黄发垂髫”“怡然”能正确译出给2分;②“妻子”“绝境”能正确译出给2分)⑴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⑵(他们)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十.1.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2.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3.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5.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十一.1.访问(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2.(1)咸(皆)(2)延3.(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十二.1.(4分,每处一分,意思对即可得分)(1)整齐的样子(2)听到(3)都(4)惊讶,惊奇2.(2分)答案:D3.(4分,每句2分)(1)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知道魏、晋两个朝代了(2)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4.(2分)答案:B十三.十三.1.D(“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2分)?2.B(交通:互相通达)(2分)?3.C(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2分)?4.(1)渔人觉得非常奇怪(1分),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1分)(2)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1分),(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1分)5.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1分),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1分十四.1.答:(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2.答:欲穷其林怡然自乐处处志之不复得路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如果因忽视双引号而丢分,你就是百里挑一了这四个空并不难填,看来,今年的前几道题难度都不大,拉不开距离3.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十五.1.(4分)①交错相通②通“邀”,邀请③你④繁重,使人难以忍受(各1分)2.(4分)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分)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2分)3.(3分)记叙(描写)虚构(想象)反衬(对比)(各1分)。

桃花源记复习资料(含答案)

桃花源记复习资料(含答案)

桃花源记陶渊明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一.解释划横线的词语。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__ _ __ ___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__ ___ ___ __ __ ___3.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___ __ __ ___4.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 __ ___ __5.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 ___ ___ __6.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 __ __ ___ __ ___7. 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 ___ __ ___ __8.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___ __9.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 ___ ____ _10.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 ___ ___ __1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__ ___12.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__ ___ __ ___13.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___ __ __ ___ ___ __ ___ __14. 及郡下,诣太守说此 __ ___ __ ___15.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___ __ ___ __16.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遂无问津者。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桃花源记》《陶渊明传》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桃花源记》《陶渊明传》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桃花源记》《陶渊明传》含答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①自得。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②。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道济馈以粱肉,麾③而去之。

执事者闻之,以(渊明)为彭泽令。

岁终,会郡遣督邮④至,县吏请曰:“应束带⑤见之。

”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⑥去职,赋《归去来》。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⑦。

时年六十三。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改动)[注]①任真:任性率真。

②祭酒:官职名。

③麾:同“挥”,挥手。

④督邮:官职名。

有说此督邮品行低劣,陶渊明鄙视其人。

⑤束带:此处指装束整齐,穿着官服。

⑥绶:丝带,常用于拴玉和印。

⑦会卒:恰巧去世。

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便舍.船同舍.生皆被绮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B.不足为外人道.也策之不以其道.(韩愈《马说》)C.善属.文属.予作文以记之(范仲淹《岳阳楼记》)D.麾而去.之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中考文言文试题—《桃花源记》(5)

中考文言文试题—《桃花源记》(5)

中考文言文试题—《桃花源记》(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其后的问题①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____,____,_____,____,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 选文节选自《__》,作者__是东晋著名诗人。

2. 将选文第①段空缺的原文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忽逢桃花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对下面各句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B.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D. 林尽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4.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豁然开朗”这一词语,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

B.选文第②段主要写了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

C. 桃源人见了渔人“乃大惊”,说明桃源人一向以耕作为业,从未见过捕鱼的人。

D. “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热情好客。

5. 有些成语出自选文所在的课文,请写出其中的两个: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习题分六部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句子翻译、问题探究、理解性默写、阅读理解选择题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便要.还家同,意思为:2.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今义:食物味道好(2)阡陌交通..古义:今义:原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现仅指运输事业。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古义:今义:黄颜色的头发(4)率妻子..妻子:古义: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女子是男子的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古义: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5)无论..魏晋古义:今义: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3.词类活用(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原意为:惊异,诧异,句中意为:(2)名词作状语复前.行原意为:前面,句中意为:(3)名词作动词①处处志.之原意为:标志,句中意为:②未果.原意为:果实;结果,句中意为:4.其他重点实词(1)缘溪行缘:(2)落英缤纷缤纷:(3)欲穷其林穷:(4)林尽水源尽:(5)仿佛若有光仿佛:(6)初极狭,才通人才:通:(7)豁然开朗开朗:(8)屋舍俨然俨然:(9)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10)阡陌交通阡陌:(11)悉如外人悉:(12)并怡然自乐怡然:(13)咸来问讯咸:(14)遂与外人间隔间隔:(1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1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17)停数日,辞去辞:(18)诣太守诣:(19)欣然规往规:(20)后遂无问津者问津:5.一词多义(1)寻①寻.向所志:②寻.病终:(2)异①渔人甚异.之②得无异.乎③奇山异.水(3)舍①便舍.船②屋舍.俨然③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4)具①具.答之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③百废具.兴④各具.情态(5)志①寻向所志.②必先苦其心志.③志.怪者也④志.虑忠纯二、文言虚词1.乃①乃.大惊②乃.不知有汉2.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②不足为.外人道也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三、句子翻译1.武陵人捕鱼为业。

译文:2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复习试卷及答案

桃花源记复习试卷及答案

桃花源记》复习一.填空。

(1) _______________ 本文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的“序”。

《桃花源记》是一篇_________ 的名作。

它虚构了一个与________ 的美好境界。

寄托了__________ ,反映了 _______ 的意愿。

(2) _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记》以_________ 线索,顺序。

二、文段阅读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一)解释加点的字:1、才2、仿佛3、豁然开朗4、属5、叹惋6、要7、俨然:8、交通:9、妻子:10、绝境:11、无论:12、向13、遂14、规15问津(二)解释加点字的意思1、寻寻向所志 ( ) 寻病中( )2、志处处志之 ( ) 寻向所志( )(三)翻译句子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④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⑤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四)下列句子中加黑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鸡大相闻E.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文言文专题(八年级下册)9《桃花源记》复习习题答案——中考语文系统复习

文言文专题(八年级下册)9《桃花源记》复习习题答案——中考语文系统复习

《桃花源记》习题答案一、积累运用1.本文逸包《的渊明集》,陶渊明(公元365—427 4),字元亮,一字名潜,世称埔节先生,包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散文家。

2.给以下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武陵人/捕鱼为业(停一处)(2)自云/先世/避泰时乱(停两处)(3)率/妾子邑人/来此绝境(停两处)(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停两处)(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停两处)3.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 )A.欲穷*林允人视端容寂B.有良田美池桑竹乏属犹鱼乏有水也C.不复出遍万钟于我何加商D.方不知有汉为吏修岳阳楼解析:A指示代词,那;B前者代词,这;后者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C前者兼词,“于之,从这里;后者助词,表疑问话气;D前者副词,竟:后者连词,于是。

4.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C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的。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扃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夏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苔地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解析:“害拍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与“热情好客”没有因果关系。

5.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B )A.欲穷其林B.,塞如外人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木以咨之C.停数日,蠢去蒙爵以军中多务D.未果,宇病终遂至承大寺宇张怀民6.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1)芳草奸美(新鲜美好)(2)弁商交通(田间小路)(3)黄发*也(至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4)屋舍决味(整齐的样子)(5)k来问讯(全,都)(6)率妾子邑人来此如鼓(与人世隔绝的地方)(7)便联向踣(沿、顺着)(8)欣然应往(打鼻•方案)(9)宇病终(随即,不久)(10)后遂无问志者(渡口)7.重点虚词.之:(1)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2)间之,欣然说往(代词,“这件事”)(3)处处志之(助词,补足音节,无意义)(4)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其:(1)欲穷其林:这(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3)余人各更延至其家:代词,代自己8.重点语句翻译。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有答案)(6)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有答案)(6)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有答案)(6)《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文章来自:爱师网《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一、见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遂与外人间隔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D.①停数日,辞去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二、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悉如外人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仿佛若有光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答: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晋太元中…并怡然自乐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⑴渔人甚异之⑵阡陌交通⑶颖脱不羁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3.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 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译文:四、读下面文言文晋太元中…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3•用原文语句作答: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晋太元…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阡陌交通便要还家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什么样的愿望?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文章来自:爱师网《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一、见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遂与外人间隔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D.①停数日,辞去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二、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悉如外人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仿佛若有光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答: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晋太元中…并怡然自乐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⑴渔人甚异之⑵阡陌交通⑶颖脱不羁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3.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 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译文:四、读下面文言文晋太元中…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3•用原文语句作答: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晋太元…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阡陌交通便要还家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什么样的愿望?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文章来自:爱师网《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一、见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遂与外人间隔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D.①停数日,辞去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二、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悉如外人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仿佛若有光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答: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晋太元中…并怡然自乐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⑴渔人甚异之⑵阡陌交通⑶颖脱不羁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3.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 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译文:四、读下面文言文晋太元中…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3•用原文语句作答: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晋太元…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阡陌交通便要还家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什么样的愿望?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文章来自:爱师网六、阅读文言文〔甲〕见渔人…皆叹惋〔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安定1 •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便要还家要: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诚不可缺诚:卒亡天下卒: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复行数十步…辞去【乙】负者歌于途…太守醉也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悉如外人悉:无论魏晋无论:临溪而渔渔:2•翻译下面句子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口□; □□口□,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八、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晋太元中…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著名诗人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①芳草鲜美②屋舍俨然③便扶向路④寻病终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十、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1.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行道之人弗受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更若役,复若赋D.不足为外人道也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E..遂与外人间隔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2.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3.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十^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发现桃花源--------2•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⑴悉如外人⑵便要还家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十二、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屋舍俨然:鸡犬相闻:咸来问讯:皆叹惋: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问今是何世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C•①不复出焉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D.①设酒杀鸡作食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足为外人道也4•下列诗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文章来自:爱师网十三、晋太原中…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遂与外人间隔B.阡陌交通C•乃不知有汉D.不足为外人道也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5•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十五、文言文阅读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②今吾子又死焉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的手法突出主题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类全,都邀请2. A3..老人和孩干们个个都安闲快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2.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3.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4.①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四• 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2•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避秦时乱4.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源中生活安宁,能安居乐业,和睦相处5.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五.1.饮酒2.交错相通通“邀”,邀请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4.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5.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6.告诉7.围绕“屋漏,日晒雨淋,读书自若”或“家人埋怨环境艰苦,读书自若” 回答皆可8.结合陶渊明品行高洁、安贫乐道和他的诗文流传千古、影响深远,围绕“读书人若无高洁品格,一定不会写出好作品”回答即可文章来自:爱师网六.1.桃花源中人说自从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就再没有从这里出去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2.同“邀”,邀请整齐的样子听到都惊讶,惊奇2•答案:D3 •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知道魏、晋两个朝代了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4•答案:B3. C4•渔人觉得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这个人一一给说了自己知道的,都长叹表示惋惜5•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2.答:欲穷其林怡然自乐处处志之不复得路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填写一一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如果因忽视双引号而丢分,你就是百里挑一了这四个空并不难填,看来,今年的前几道题难度都不大,拉不开距离3 •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二、物质方面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四、能避乱,无战乱答三点即可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十五.1.①交错相通②通“邀”,邀请③你④繁重,使人难以忍受2.①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3.记叙虚构反衬4.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虎患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晋太元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1)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1)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正确答案)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答案解析:【解析】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

C项表述错误,故选C项。

2.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正确答案)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答案解析:【解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这两句话不能表现桃花源人害怕世人打扰他们的生活。

C项表述错误,故选C项。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正确答案)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

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答案解析:【解析】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带给人们的战争灾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文“地毯式”训练:《桃花源记》一填空题1《桃花源记》选自,作者,又名字,私谥,自号浔阳柴桑人,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生活在一个的时代,本文原是中的“”。

2 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现在用来比喻。

二解释下列词语1缘溪行()()2夹岸数百步()3芳草鲜美()4 落英缤纷()()5复前行()6欲穷其林()7 林尽水源()8初极狭()()9才通人()10土地平旷()11屋舍俨然()12桑竹之属()13悉如外人()14黄发垂髫()()15阡陌交通()()16乃大惊()17便要还家( )18咸来问讯()19率妻子邑人()()()20来此绝境()21遂与外人()22乃不知有汉()23无论魏晋()24延至其家()25此中人语云()26不足为外人道也()27便扶向路()()28处处志之()29及郡下()30诣太守()31遣人随其往()32寻向所志()()33欣然规往()34未果()35寻病终()36豁然开朗( )37怡然自乐()38遂迷()39后遂无问津者()()三原文填空1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

2 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

3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

4 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是,。

,。

,。

5 文中陆游《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境相似的一句是,。

6 表明桃花源人与“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的句子是,,。

7 表明桃花源与外界间隔之久的句子是,。

8 表明桃花有人甘愿过隐居生活,不希望被外界打扰的句子是9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别有洞天的总体感觉的句子是,。

10 描写桃花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

11 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12 描写渔人初见桃花林感受的句子是13 表现桃花源人民生活安定恬适的句子是,。

14 表现社会环境平静的句子是,。

15 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16 最能表现桃花源不易被外人发现的句子是,。

,。

17 最能表现桃花源人生活和平快乐的句子是,。

18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语句,文中与此相似的句子是,。

19 写渔人发现桃林的语句是,。

20 介绍桃花源人来到桃花源原因的语句是,。

21 写渔人辞行,村中人叮嘱的句子是22 描写渔人离开桃花源的句子是,。

23 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的结果是,。

24 “无人问津”这一成语出自本文的原句是25与“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别”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26 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27 作者在对桃源的描写中,从自然环境的美好,社会环境的平静,人民生活的恬适来写,请分别指出其内容。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人民生活,,。

28 渔人初见桃花林的感受是渔人出到桃花源的感受是四问答题1 《桃花源记》一文以时间为线索。

以为顺序,从到,再到,到桃源一线贯之,串连全文。

2 第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 桃源人听到渔人叙述外界的变化后,为什么“皆叹惋”?4 当渔人离开时,桃源人为什么嘱托“不足为外人道也”?5 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6 渔人离开桃源后。

“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7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8 文章最后写到刘子骥去找桃花源,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9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理想的社会?10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桃花源社会?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理想?11 文中第三段写“桃源人”初见渔人,“乃大惊”有何用意?12 你学过本文之后,如何评价渔人?13 你认为武陵郡太守和刘子骥寻找桃花源的目的一样吗?14 作者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把桃花源写的变幻莫测,忽隐忽现,试举例说明,作者写了哪些现实?有什么作用?15 依据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应具备哪些条件?16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寄托了自己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能否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理想?17 作品的思想反映作者的思想,通过学习本文,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18 外国作品中也有虚构的理想社会,你知道吗?19 请根据你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可以概括文章的内容,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20 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21 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花源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

2 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世外桃源,现在用来比喻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美好的世界。

二解释下列词语1缘溪行(沿着)(航行) 2夹岸数百步(两) 3芳草鲜美(鲜艳美丽)4 落英缤纷(落花)(繁多的样子) 5复前行(又)6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头)7 林尽水源(尽头)8初极狭(刚)(狭窄) 9才通人(仅)10土地平旷(开阔)11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12桑竹之属(类)13悉如外人(全、都)14黄发垂髫(指老人)(指小孩)15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16乃大惊(于是、就)17便要还家( 通邀,邀请)18咸来问讯(全、都)19率妻子邑人(率领)(妻子和儿女)(同乡的人)20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21遂与外人(于是、就)22乃不知有汉(竟)23无论魏晋(不必说,更不必说)24延至其家(筵请)25此中人语云(告诉)26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27便扶向路(沿、顺着)(从前的、旧的)28处处志之(做标志)29及郡下(到)30诣太守(到)31遣人随其往(派)32寻向所志(寻找)(标志)33欣然规往(计划)34未果(没有实现)35寻病终(随即、不久)36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 37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38遂迷(终于)39后遂无问津者(问路)(渡口)三原文填空1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 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 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 文中陆游《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境相似的一句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 表明桃花源人与“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7 表明桃花源与外界间隔之久的句子是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 表明桃花有人甘愿过隐居生活,不希望被外界打扰的句子是不足为外人道也9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别有洞天的总体感觉的句子是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10 描写桃花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1 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12 描写渔人初见桃花林感受的句子是渔人甚异之13 表现桃花源人民生活安定恬适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4 表现社会环境平静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5 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6 最能表现桃花源不易被外人发现的句子是林尽水源,山有小口。

初极狭,才通人。

17 最能表现桃花源人生活和平快乐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8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语句,文中与此相似的句子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19 写渔人发现桃林的语句是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0 介绍桃花源人来到桃花源原因的语句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1 写渔人辞行,村中人叮嘱的句子是不足为外人道也22 描写渔人离开桃花源的句子是停数日,辞去。

23 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的结果是遂迷,不复得路。

24 “无人问津”这一成语出自本文的原句是后遂无问津者25与“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别”意境相似的句子是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26 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意境相似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7 作者在对桃源的描写中,从自然环境的美好,社会环境的平静,人民生活的恬适来写,请分别指出其内容。

自然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社会环境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人民生活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渔人初见桃花林的感受是渔人甚异之渔人出到桃花源的感受是豁然开朗四问答题1 《桃花源记》一文以时间为线索。

以渔人进入桃花源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到再访桃源一线贯之,串连全文2 第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

3 桃源人听到渔人叙述外界的变化后,为什么“皆叹惋”?外界变化大,社会黑暗,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长时间与世隔绝。

4 当渔人离开时,桃源人为什么嘱托“不足为外人道也”?桃源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想让外人知道,打扰了他们平等、自由、幸福的生活。

5 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桃源人居住在与世隔绝的地方,过着平等,自由,安定,富足的生活,不愿饱受战乱之苦。

6 渔人离开桃源后。

“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让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是不存在的。

7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自然环境优美,民风纯朴,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之苦。

8 文章最后写到刘子骥去找桃花源,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事情真实可靠,这样进一步渲染了作品真真假假的气氛。

9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理想的社会?与黑暗现实对立,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是整个封建社会人民共同的理想。

10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桃花源社会?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理想?反映了作者主张和平,向往安定、美好的生活,寄托了他的政治抱负,反映了人民的愿望,表达了他对封建社会的评击和批判。

11 文中第三段写“桃源人”初见渔人,“乃大惊”有何用意?写出了桃源人见生人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久远。

12 你学过本文之后,如何评价渔人?有好奇心,背信弃义,追名逐利13 你认为武陵郡太守和刘子骥寻找桃花源的目的一样吗?不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