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课后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20年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3《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020年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3《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3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这两篇短文谈的都是读书。

比较阅读两篇短文,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参考答案:《谈读书》围绕读书的话题,探讨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价值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不求甚解》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推求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本质,引导读者认真体会“不求甚解”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从论述角度看,《谈读书》论述较为全面,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不求甚解》则选取一个角度,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

二者也有相同之处,比如都谈及读书方法。

从写作方法看,《谈读书》往往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不求甚解》则顺着思考的路径,一步步提出观点,做出阐释,得出结论。

二、下面两段文字的核心观点各是什么?作者分别是怎样论述的?思考并与同学交流。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参考答案:1.核心观点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即不同的书会塑造人不同的性格特质。

作者先分别论述史书、诗歌、数学、科学、伦理学和逻辑修辞之学的价值,然后做出总结归纳。

2.核心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这是用类比的方式进行论述的。

三、《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这几句话反映了作者的观点:读书要重视整体理解,重视精神实质的把握,不主张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

以前,我读《三国演义》,身边放着字典,哪个字不会就查,哪句话读不明白就寻求帮助,结果书没读几章回,自己早就厌烦了,也就没有继续阅读,半途而废。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及答案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及答案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晕脑胀、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是成熟聪颖的心灵和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蓦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的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二、将下列的成语及其解释连线
味同嚼蜡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
吹毛求疵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
寻章摘句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豁然贯通比喻故意挑毛病,找缺点。
因小失大指读书只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三、文学常识填空
1、《谈读书》一课选自《》,作者,国家、家。著有《》、《》等。
2、《不求甚解》一课选自《》,作者,作家。
3、乙文中作者所要批判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第三部分(9):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 书要反复阅读。

1.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进行说理?所选的事例有 什么特点? 2.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达到“活”读书,理解“精 神实质”呢? 3.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1.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进行说理?所选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1)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 从态度上说明

十四、信仰,是人们所必须的。什麽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雨果

十五、对一个有毅力的人来说,无事不可为。——海伍德

十六、有梦者事竟成。——沃特

十七、梦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为现实。我们不就是生活在梦想中的吗?——丁尼生

十八、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林语堂
一、读一读 狡黯( xiá) 滞碍( zhì) 统chóu( 筹 ) 味同jiáo( 嚼 )蜡
诘难( jié) 阐证(chǎn) zǎo( 藻 )饰 咀嚼( jue )
二、记一记
(1)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吹毛求疵 ) (2)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
字的推求。( 寻章摘句 ) (3)怡情:( 使心情愉快 ) (4)孜孜不倦:( 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
不求 甚解
树靶子 引出处 释新义 援例子 引语录 结上文
驳论
事实论证 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 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 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
一、我们因梦想而伟大,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大梦想家:在冬夜的火堆旁,在阴天的雨雾中,梦想着未来。有些人让梦想悄然绝灭,有些人则细心培育维护,直到它安然度过困境,迎来光明和希望,而光明和希望总是降临在那些真心相信梦想一定会成真的人身上。——威尔逊

九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这两篇短文谈的都是读书。

比较阅读两篇短文,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参考答案:《谈读书》这篇随笔围绕读书的话题,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及读书的价值,引导人们通过认真读书完善自我。

《不求甚解》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反驳,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这样才能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

二、下面两段文字的核心观点各是什么?作者分别是怎样论述的?思考并与同学交流。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参考答案:1.核心观点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即不同的书会塑造人不同的性格特质。

作者先分别论述史书、诗歌、数学、科学、伦理学和逻辑修辞之学的价值,然后做出总结归纳。

2.核心观点是“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

是以类比的方式进行论述的。

三、《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作者在文章中对这一认识有过三处阐发说明:其一,第5段“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其二,第6段“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其三,第7段“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结合这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有几个核心:重视整体理解,重视精神实质的把握,不主张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

四、课文中有不少名言警句,读一读并摘抄下来。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3.短文两篇》配套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3.短文两篇》配套练习题附答案

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 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 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⑦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 气象万千。这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04月23日04版(有删改) 13.请说说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
B.选文笫①段中画线句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C.第⑤段中武亦姝和雷海为身上那种从容淡定的独特气质
就是“内在丰沛”的体现。 D.选文从多角度论述了阅读的作用,尤其是第⑥段针对一
般人可能有的认识进行论述,使论证更严密。
17. 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请说明理由。 二战期间,美国士兵往往因为战争间歇期间生活乏
(1)阅读“材料1”,你认为推进“全民阅读”应该重在 _让__读__者__有__阅__读__收__获___。
(2)结合“材料2”“材料3”,针对“智能时代,如何读 书”这一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①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②根据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
课堂感想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这节课还有什么疑惑? 说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吧!
错别字 酬



改正 筹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B )
A.读书不能只寻• 章• 摘• 句• ,而要深刻思考,分析研究,有 自己独特的见解。
B.由于厂家对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吹• 毛• 求• 疵• ,因而产品销 量越来越好。
C.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 卷• 有• 益• 。 D.杨绛先生为人谦逊低调,做学问孜•孜•不•倦•,钱锺书先
谢谢观赏!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谈读书》同步练习题(含解析)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谈读书》同步练习题(含解析)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题一、单选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娉婷(pīng)亵渎(dú)强聒不舍(guō)矫揉造作(jiǎo)B. 宽宥(yoǔ)发窘(ji ng)孜孜不倦(zī )锲而不舍(qiè)C. 喑哑(yīn)恪守(gè)自惭形秽(huì)度德量力(duó)D. 诘难(jié)矗立(zhù)味同嚼蜡(ji o)拈轻怕重(ni n)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孜孜不倦馨竹难书相得益彰附庸风雅B. 断章取义娇揉造作形销骨立如雷贯耳C. 佝偻提携取义成仁千钧之力朝朝暮暮D. 置之不理锐不可当信手拈来战战兢兢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是()A.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的学识渊博。

B.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C. 生活中,人们往往因立场和角度不同而对事物的看法有所不同乃至完全不同,这种情形是屡见不鲜的。

D. 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是悄无声息的气候。

4.下面四个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相关专家呼吁尽快成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以便预防和制止欺凌行为不再发生。

B. 《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十大流行语”,“文明互鉴”、“区块链”等热词榜上有名,广泛引起网友关注。

C. 我们将通过植树造林,使有着“山水洲城”美誉的长沙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D. 据调查,大部分中学生视力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长时间看电视和手机造成的。

5.下列知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 “2013年4月,贵阳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可行性报告获得国家批复。

”一句的主干是:报告获得批复B.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一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C.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我国神舟十号飞船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14.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导学案附答案

14.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导学案附答案

14.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学目标】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第一课时《谈读书》【资料链接】作者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着书。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着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怡.()情统筹.()藻.()饰狡黠.()诘.()难要诀.()蒸馏.()劝诫.()滞.()碍吹毛求疵.()咀嚼.()好.()读书味同嚼.()蜡2.解释下列的词语。

⑴狡黠⑵伦理⑶诘难⑷文采藻饰⑸傅彩⑹矫⑺学究⑻寻章摘句⑼滞碍⑽味同嚼蜡⑾要诀⑿吹毛求疵3.合作探究、问题解决(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朗读指导: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⑵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⑶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⑷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课后巩固】4.文本探究: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排比说理以及对比论证的方法请结合原文各举一例,并说说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5.语言品析: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学生在畅读文本的基础上,体会语言的特色。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m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m

《短文两篇》第2课时参考答案
量学:
1、(略);
2、邓拓、《燕山夜话》;
3、《五柳先生传》;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贬义词。

助学
1、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认为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主要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

2、“好读书”讲的是一个人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不求甚解”则强调的是读书的谦虚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3、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

4、有立有驳,驳立结合。

测学:
1、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

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滥竿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2、(1)《谈读书》语言风格平易流畅,灵活地穿插比喻、排比、类比的修辞手法,充分随意的特点。

(2)《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简约,生动形象。

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三境界:
1、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习题 (有答案)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习题  (有答案)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习题(有答案)【2019年中考益阳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现在,焦虑、着急和不耐烦仿佛成了一些人的常见病,干什么事都显得急不可耐,总是等不得、坐不住、慢不了和静不下。

②比如,有的人看到他人成名成功了,一下子会乱了自己的方寸、节奏和步伐,变得焦躁不安、心慌意乱;有的人看到他人提拔重用了,顿时沉不住气,千方百计走捷径;有的人则经不起一点怠慢和挫折,绕不得一点弯路和曲折,不愿也不舍得花更多时间做那些默默无闻、精雕细琢的事,恨不得一蹴而就,早日“梦想成真”;还有的人甚至变得有话不好好说,遇事不好好商量,碰到点问题动辄“一急二躁三冒火”,等等。

一言以蔽之,没耐心。

③耐心就是不急躁、不厌烦,它既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品格,是“高尚的秉性”,能够成就事业,更成就人生。

④耐心成就成功之美。

在相当意义上说,耐心是成功的“通行证”。

在人生的征途上,哪有一帆风顺?总会遭遇挫折,有时还布满荆棘,如果没有耐心,不能坚持到底的话,则很难看到成功的模样。

⑤耐心成就过程之美。

耐心是一种积极的等待和良好的心态。

《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

《大学》里讲:“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⑥耐心成就意志之美。

哲人说:“无论何人,若是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

”耐心考验人的毅力和定力。

古往今来,滴水穿石也好、铁杵磨成针也罢,愚公移山也好、精卫填海也罢,难在耐心、贵在耐心、成也在耐心。

俗话说,慢工出细活。

我们做很多事情,往往要靠绣花功夫、工匠精神,而离开了耐心,这些都无从谈起。

好的人生需要文火慢炖、细水长流,这也正是对人的意志品质的锤炼和塑造。

⑦耐心是一种修养,需要修炼养成。

耐心不够,或因心里想法太多、欲望太强,或因沉不住气、性子太急。

少一点功利,多一份淡泊;少一点焦虑,多一份淡定;少一点杂念,多一份纯净;少一点喧嚣,多一份宁静。

如此,方可保持一颗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华声文萃》2018年11期)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谈 读 书》《不求甚解》短文两篇

《谈 读 书》《不求甚解》短文两篇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 无限广阔的海洋。 ——【瑞士】凯勒
名人论读书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英】菲尔丁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
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德】马克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 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二部分(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 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 的两层含义。 第三部分(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 读 第四部分(7-8):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 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说明。 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五部分(9):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 书要反复阅读。
范例2、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 知如何修剪移接。
——人要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就要读书 明理,明智,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趋于完 美。用比喻说理生动深刻,通俗易懂。
学习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
揣摩文中的这几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什么, 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课后二) 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德】歌德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当代名人谈读书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 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 一个人身处逆境的时候,在书中能够得到安慰,书是 一生最好的朋友。(金庸 ) 在人生转折和变移的关键时刻,书是路标。(陆天 明) 在书中可以读到一种人生观,一种对生命的感悟与思 考。(白岩松 ) 读书是幸福的,有福的人才读书。(贾平凹 ) 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土壤,那么阅读就像阳光。 (池莉)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 ·
—— ·


深旧 思书 子不 宋自厌 苏知百 轼。回


拓展阅读
韦编三绝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 读《周易》。 春秋时期没有纸,字 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 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 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 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 读。平时卷起来
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文字艰涩, 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来 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 (韦编三绝)。
③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 种缺陷。(读史使人明智——皆有特药 可医)
2、读书的目的有哪些?从文中提 取词语概括。
目的:怡情 傅彩 长才
3、说说文章中作者所运用到的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事实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品味语言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 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 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 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 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不同点:
第一,两文的论证方式不同,《谈读书》 是立论,《不求甚解》是驳论;
第二,《谈读书》主要围绕读书的益处展 开论述,《不求甚解》主要谈论学习方法;
第三,《谈读书》运用了比喻论证,如 “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 剪移接。”《不求甚解》则没有;
第四,《不求甚解》中引用了名言,而 《谈读书》中没有;第五,两篇短文语言风格 不同:《谈读书》的语言具有古典风格,妙语 连珠,格言迭出;《不求甚解》的语言明白如 话,严谨质朴。
能力拓展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 心灵,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 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 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 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 和下流淹死。

15.《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导学案含答案

15.《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导学案含答案

15.《短文两篇》导学案设计:_ 龙的故乡【学习目标】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背诵课文片断,积累优美词句。

2.理解作者关于读书的论述,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3.结合课文反思自己对读书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习重点】1.理解作者关于读书的论述。

2.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学习难点】结合课文反思自己对读书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自主预习案】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了解课文的文化背景。

①培根,___ ,出生官僚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培根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

代表作是_____ 。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共58篇,开创了英国随笔这种特有体裁。

②马南邨,_ 的笔名,__ 、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

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本文选自___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诘难滞碍狡黠咀嚼死抠豁然迂腐吹毛求疵味同嚼蜡3.解释下列词语。

①味同嚼蜡:②吹毛求疵:③寻章摘句:④不求甚解:⑤咬文嚼字:⑥豁然贯通:⑦怡情:⑧诘难:4.阅读《谈读书》,按要求找出句子。

①找出读书目的的句子:②找出读书方法的句子:③找出读书作用的句子:5.《不求甚解》是一篇杂文,在批驳别人观点的同时,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一是_____ ,二是__。

在批驳过程中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全在于___ ,重要的书要_______ 。

1.①英国哲学家、作家《随笔》、《新工具》②邓拓当代作家《燕山夜话》2.nàn zhì xiá jué kōu huò yūcī jiáo3.①味同嚼蜡:形容没有味道,多指文章或言语乏味,毫无生气和感染力。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及答案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及答案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及答案分享的《短文两篇》课后练习答案,希望能够对于同学们温故知新有所帮助。

一.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1. 狡黠( ) 2藻饰( ) 3诘难( ) 4滞碍( ) 5味同嚼蜡( )6 吹毛求疵( ) 7矫( ) 8睾( )肾9阐证( ) 10要诀( )二、将下列的成语及其解释连线味同嚼蜡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

吹毛求疵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

寻章摘句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豁然贯通比喻故意挑毛病,找缺点。

因小失大指读书只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三、文学常识填空1、《谈读书》一课选自《》,作者,国家、家。

著有《》、《》等。

2、《不求甚解》一课选自《》,作者,作家。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在《谈读书》中,作者的论述思路是什么?2、在《谈读书》中,作者所表明读书的作用是什么?3、《不求甚解》一文的文章结构是什么?4、不求甚解的确切含义是什么?五、课内文段阅读【甲】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①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②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

13《短文两篇》作业(第二课时)(含答案解析)

13《短文两篇》作业(第二课时)(含答案解析)

13《短文两篇》作业(第二课时)(含答案解析)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第二课时比较阅读比较阅读《短文两篇》节选,完成第1~4题。

【甲】谈读书(节选)弗朗西斯·培根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乙】不求甚解(节选)马南邨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

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

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1.【甲】段中画横线的一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作者采用什么方法阐述这一观点的?【乙】段文字集中论述了一个什么问题?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2.你从【甲】段文字可看出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 _______3.【乙】文段里提到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著作曲解了,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著作曲解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 _______4.【甲】【乙】两文段都是围绕读书这一话题来说理的,长期以来,对于读书就有“博览"与“精通”的争论,你持什么观点?说明理由。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类文阅读一、(2021·山西省)阅读《读书的用处》一文,完成第5.6题。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课后题及答案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课后题及答案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课后题及答案一、你读了近十年书,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已经有了一些认识。

熟读这两篇短文,在关于读书的这些问题上,你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体验学习这两篇短文,把两篇短文中的精华化为自己的东西。

不妨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在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上,都值得一谈。

二、揣摩《谈读书》中的下边两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什么,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

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2、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把握《谈读书》一文中的某些观点,以及了解作者是怎样论证观点的。

推而广之,期望学生能掌握或者了解两篇短文的所有观点和证明观点的方法。

1、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用归纳法证明观点。

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2、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用比喻证明观点。

三、《不求甚解》中说:“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然而也有相反的看法:“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

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意思是顺着作者思路,就能把握文意。

对这两种意见,你是怎么看的?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可先介绍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充分准备后,才有可能讨论得起来。

叶圣陶先生在《读〈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

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强调阅读就是顺着作者思路,进入作者胸境。

这样甚解可致,原意也不难重逢了。

叶老批评陶渊明“疏狂不可循”,是因为他推崇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理论。

他说过,阅读是通过文字这道桥梁,与作者会面。

“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

”叶老认为,文本意义是确定的,它先于阅读已潜藏在文本之中,就像矿藏埋于地下,苹果核包在苹果里头,只要用适当的方法(工具)取出即可。

九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13 短文两篇 不求甚解 课时练习(含答案 解析)

九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13 短文两篇 不求甚解 课时练习(含答案 解析)

短文两篇课时作业一、单选题1.下列加下划线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 藻饰(zǎo)狡黠(xiá)大而无当(dàng)B. 诘难(nàn)咀嚼(jiáo)全神贯注(guàn)C. 滞碍(zhì)劝诫(jiè)抠字句(kōu)D. 轻鄙(bǐ)聪颖(yǐng)吹毛求疵(cī)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读史使人_________,读诗使人_________,数学使人_________,科学使人_________,伦理学使人_________,逻辑修辞之学使人_________: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A. 聪明深刻精密高尚有道德善辩B. 明智灵秀周密深刻庄重善辩C. 高尚明智聪慧深刻有修养巧辩D. 深刻高尚聪慧明智有修养巧辩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今天的饭菜太难吃了,真是味同嚼蜡!B. 同学之间有什么困难,应该尽力帮助,而不应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

C. 做学问一定要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要吹毛求疵。

D. 我们俩分别将近十年,想不到在这里萍水相逢。

4.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孜孜不倦馨竹难书相得益彰附庸风雅B. 断章取义娇揉造作形销骨立如雷贯耳C. 佝偻提携取义成仁千钧之力朝朝暮暮D. 置之不理锐不可当信手拈来战战兢兢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大殿廊下,鸣钟击磬(pán),乐声悠扬。

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liáo)绕。

B. 计程车像饥蝗(huáng)拥来。

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燥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荫(yīn)不再有用处。

C. 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chǎn)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juàn)。

D. 在众目睽睽(kuí)之下决不能就此作罢,遭人哂(shěn)笑。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答案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答案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答案
3.(1)使心情愉快。

(2)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3)极端的自高自大。

(4)正确地念出字的音,过分地计较字的意义。

4.①开头至全凭观察得之读书的正确目的②至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书的方法③至结尾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缺陷。

5.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6.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7.①《不求甚解》中的第二节或普列汉诺夫读书②诸葛亮读书
8.论点论据一致即可
9.略
第 1 页共 1 页。

13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13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不求甚解
马南邨
“不求甚解”出处
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 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原意是读书只 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 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 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 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 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 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 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 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举例论证。 举普列汉诺夫的例子,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心,不 要死抠字句,而要理解精神实质。举诸葛亮读书“观其 大略”的例子,证明“不求甚解”比“务于精熟”高明, 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 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提出自己的 观点 第二部分(2-8):摆事实,讲道理,具体阐 述“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比较阅读
比较《谈读书》与《不求甚解》两文的异同。
相同点
论题相同,论证思路清晰, 论证方法多样。
首先提出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都不求甚 解都是不好的”;接着从“不求甚解”的出处、 陶渊明的学习态度进行分析,全面阐述“不求甚 解”的含义,阐述正确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 度是虚心和会意;然后正反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 “读书要虚心,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 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的观点;最后又强调了 “重要的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
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 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 而放弃整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课后题及答案
《短文两篇》研讨与练习说明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一、你读了近十年书,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已经有了一些认识。

熟读这两篇短文,在关于读书的这些问题上,你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体验学习这两篇短文,把两篇短文中的精华化为自己的东西。

不妨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在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上,都值得一谈。

二、揣摩《谈读书》中的下边两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什么,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

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2、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把握《谈读书》一文中的某些观点,以及了解作者是怎样论证观点的。

推而广之,期望学生能掌握或者了解两篇短文的所有观点和证明观点的方法。

1、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用归纳法证明观点。

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2、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用比喻证明观点。

三、《不求甚解》中说:“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然而也有相反的看法:“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

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意思是顺着作者思路,就能把握文意。

对这两种意见,你是怎么看的?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可先介绍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充分准备后,才有可能讨论得起来。

叶圣陶先生在《读〈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

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强调阅读就是顺着作者思路,进入作者胸境。

这样甚解可致,原意也不难重逢了。

叶老批评陶渊明“疏狂不可循”,是因为他推崇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理论。

他说过,阅读是通过文字这道桥梁,与作者会面。

“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

”叶老认为,文本意义是确定的,它先于阅读已潜藏在文本之中,就像矿藏埋于地下,苹果核包在苹果里头,只要用适当的方法(工具)取出即可。

由此可见,叶老批评陶渊明,是儒道两种阅读方法之争,也是阅读理论中的作者理论与读者理论之争。

四、把《谈读书》中的名言警句摘抄下来,并选出你最喜欢的一条作为论点,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写成一篇议论文。

《谈读书》中名言警句迭出,让学生积累下来,好处多多。

这些名言警句一般都没有进行论证,但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学生不难找出一条来试着论证一下。

教师可适当进行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