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起源于劳动”授课案例及分析

合集下载

“艺术起源于劳动”授课案例及分析

“艺术起源于劳动”授课案例及分析

“艺术起源于劳动”授课案例及分析○原所秀(辽宁警察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3)[摘 要] “艺术起源于劳动”的原因在理论上的阐述比较专业,通俗易懂的案例引证非常必要,打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常规,直接从案例入手,根据案例实物的具体特点深入分析,层层递进,理论的讲授成为对艺术品的欣赏和熏陶,自然而然达到对理论的理解和体验。

[关键词] 艺术欣赏; 艺术起源; 劳动[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4)10-0096-01 艺术欣赏教学中,“艺术起源于劳动”的原因比较抽象,并且跟艺术欣赏的内容联系不密切,显得枯燥而费解,往往被忽视而一概而过。

在实际教学中,这部分如果插入相关的具体案例和分析,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从而激发学习艺术欣赏的热情。

“艺术起源于劳动”理论原因有四点,以下逐一进行案例分析和引证。

(一)劳动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必需的生理条件必须的生理条件是手,但是,在这里没有直接进入生理条件的主题,而是欣赏三位艺术家的作品。

首先,欣赏拉斐尔的《雅典学院》,通过这幅画的色彩、建筑结构、衣饰的讲解,让学生们感受画面的空间深远感和纵横感即透视法,这幅500年前的画,成为今天全世界绘画透视法教学的经典示范,透视比率甚至精确到用数学来计算———可以说他的手充满了魔力,这魔力来源于劳动,劳动使手高度完善、灵活并遗传下来。

其次,欣赏丹麦5克朗货币,它的正面是丹麦新古典主义雕塑家托尔瓦德森,右边是他的雕塑作品《美惠三女神和丘比特》,整个雕塑华美而典雅,无论从哪个角度欣赏,呈现给你以运动、线条以及匀称的美,这匀称的美来自于托尔瓦德森巧夺天工的双手,来自人类劳动使手的不断完善。

最后,播放一段视频,这是意大利小提琴大师、作曲家帕格尼尼的第24首随想曲,乐曲活泼而轻快,演奏技巧高超,他的手被称为“恶魔的手”,变化多端而令人目瞪口呆。

总之,正如恩格斯所说,“劳动所导致的手的完善,使艺术生产成为可能———由于这些遗传下来的灵巧性以愈来愈新的方式运用于新的愈来愈复杂的动作,人的手才达到这样高度的完善,在这个基础上它才能仿佛凭着魔力似的产生了拉斐尔的绘画、托尔瓦德森的雕刻以及帕格尼尼的音乐。

艺术起源于劳动

艺术起源于劳动

艺术起源于劳动摘要:人类从出生后,就开始了劳动, 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

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

事实上,巫术在原始社会中同样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

归根结底,艺术的产生和法杖来自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艺术是人类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产物,艺术的起源应当是原始社会中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关键词:艺术劳动起源人类引言劳动是一切的起源,首先生命的保证来源于物质的丰富,物质来源于劳动。

只有物质丰富、肚子填饱之后,才有闲情逸致去创作艺术。

从这一点看,劳动是艺术的根基。

同时劳动一般是单调动作的重复,艺术是有个性的创作。

任何繁复的东西都是由简单的东西发展而来的。

远古的先民相信农耕渔猎、采药筑屋这样一些劳动,是神灵传授给他们的智慧,本身并不是完全物质性的。

我们必得承认先民的这种看法是正确的,虽然我们倒不必相信传授给他们这种智慧的是他们之外的神灵,因为他们所相信的“神灵”实际上就是他们自己。

劳动完全不是动物性的活动,劳动之所以是劳动,在于劳动采取了“形式”,在于劳动中蕴涵的意识,如把牛套起来拖动犁铧这种形式,完全不是自然界中本来就有的,而是人类想象出来的,创造出来的,而且在最初这甚至是一种看起来相当怪诞的想象和创造——它起码扭曲了牛的自然本性。

这种想象和创造,若是碰巧可以促进人类早期的物质生存,那么它就成为生产方式;如果它对人类的物质生存并没有帮助,它就是艺术,如澳大利亚的原著民吹空心树干而发出呜呜之音。

以此观之,牛耕,单就其形式来看,也是艺术——这就是古希腊“艺术”与“工艺”未经分化的那个朴素概念所包含的真理。

这样一来,甚至劳动中的想象和创造也是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因素,劳动立刻就不存在。

如果我们愿意把这种想象和创造就叫作艺术(古希腊的概念)的话,那么事情的真相是:艺术是母亲,劳动是女儿,而不是相反。

在政治学中,对劳动的重视是出于强调无产阶级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革命斗争中的重要性,而且这种强调是有理由的。

美术教案-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美术教案-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美术教案-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了解劳动对人类创造力的重要性;
•理解劳动与美术的关系;
•分析和探讨劳动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掌握劳动与美术的关系;
•理解劳动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分析和探讨劳动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案、多媒体设备;
•学生准备:课堂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并与学生进行短暂的讨论,引发学生对劳动与创造力的思考。

2. 讲解(20分钟)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劳动与创造力的关系,并简要介绍劳动对人类创造力的重要性。

3. 分组探究(30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重点关注其中融入的劳动元素以及劳动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4. 小组展示(20分钟)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作品展示,分享他们分析和讨论的结果。

5. 总结(15分钟)
•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强调劳动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收获。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劳动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然而,在小组探究环节,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较弱,导致分析结果不够深入。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相关的案例分析和讨论,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手工劳动课十字绣案例分析

手工劳动课十字绣案例分析

手工劳动课十字绣案例分析房县特殊教育学校郭仁菊情景描述:这节课我上的是绣简单的十字绣“学海无涯”以字为主的十字绣。

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把前一段时间教给学生的基本的十字绣的知识在实践中得以运用。

从而达到本阶段的学习目的。

下面是第一课时“学海无涯”十字绣的教学片段:1、师:“前一段时间,老师教给了同学们穿针引线,然后又学习了十字绣的针法,打”X”,同学们会了吗?生:“会了”。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这副十字绣,(出示学海无涯)怎样绣呢?2、师:“同学们认识这几个字吗?”请生说一说3、师:“请哪位小朋友上来读一读。

”指名生上来读。

4、师:“这几个字和我们平时写的不一样,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吧。

”师和生一起书空5、师:“好了,我们认识了这几个字,下面我们一起来绣一绣吧。

”请小朋友们自由选择,师巡视指导。

反思启示:在本节课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过度简单。

学生以前只会穿针引线,以及基本的针法的练习,并没有在成块的绣布上绣过东西,老师上课时只教给学生认识了这几个字,简单的写了写字,但是具体在绣布的什么位置绣并没有讲,就开始让学生绣,岂不是太过简单了?应该讲清楚先看图上在第几格,第几线,然后按着图上标好的位置才能下针绣。

绣的时候先按着字的书写笔顺来绣,不仅学习绣法,还学习了这个字的写法,岂不是一举两得吗?当然这是对水平较好的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我们培智课堂上学生存在着不同的个体差异,我们的教学要因人而异,要求要适当降低,有的学生一节课可能不会,两节课也不行,我们就要放慢脚步,把大量时间放在个别指导上面,我们的很多学生是需要手把手的教学。

(二)没有充分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参与。

培智学生的教学要求贴近生活,用最直观的手段去完成自己的教学目的。

在培智手工劳动课教学中也十分强调教学的直观性。

培智学生本身就具有记忆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再加上这几个字比较难,很多学生不认识,教学比较枯燥乏味,所以在绣十字绣时往往会表现的不感兴趣,不愿参与。

艺术起源劳动说举例

艺术起源劳动说举例

艺术起源劳动说举例【篇一:艺术起源劳动说举例】很多艺术作品都是以劳动为主题,因为艺术本是为激励劳动,歌颂劳动而生.劳动创造了人类同时也创造了美术,在劳动中人们懂得了用美装饰生活, 如原始社会人们在制作陶瓷的时候,用树叶,树枝做轮廓,然后把泥巴填进去,烧制后树叶等都已经不存在,但是它们的肌理都保留在罐子上,人们发现这是一种美——生活和劳动中不能缺少的东西.我们从古代的岩石绘画到现代的工艺品,处处可以看到讴歌劳动的主题. 《伏尔加河的纤夫》大约绘制于1870〜1873年•全画采用横向的长构图,把11个纤夫分成三簇,分别描绘出这些不同年龄、经历和个性的形象.他们承受着沉重的生活负担和贫困的折磨,在烈日炎炎的夏天,拖着沉重而疲惫的步伐,拉着船缆,艰难地牵引着身后的大船,在伏尔加河岸边踏着沙子吃力地往前走,整个画面表现了劳动者沉重的劳动和纤夫们不甘心忍受剥削和压迫的愤懑情绪,寄托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剥削者的强烈抗议.《第二次收获》朱利安.杜普荷则在19 世纪末全身心地投入了描绘农村传统题材的创作中.他的学画生涯分别是在比尔斯、吕容和亨利.莱曼三个画室完成的.成为画家后,1876 至1889 年间,他定期在巴黎的画廊参加画展,并于1892 年荣获法国“荣誉勋位团勋章”.在描绘农民生活和四季农活的过程中,杜普荷获得了创作的灵感,画了一幅幅田园诗般的图画,以怀念一种行将消失的生活方式.《第二次收获》是19 世纪末描写田园风光绘画作品中的代表之作,也是杜普荷作品中的精品.《拾麦穗的女人》朱尔.布雷东原籍库里埃,由于巴黎生活的压力和多病的身体,布雷东的一生都在这个小镇和巴黎的艺术氛围之间渡过. 和米勒一样, 布雷东也把周围农民的生活理想化了,这种乌托邦式的视角在他的画后题记中表述得更为清楚:他说农民过的是“艺术家的生活”而,他本人不过是个“画家农民”在.他的作品里,农村里的人永远是快乐的、热情洋溢的. 在这幅《拾麦穗的女人》中, 画家布雷东用画笔制造了一个世外桃源,光鲜的人物沐浴在金色的阳光里,构成一幅和谐、宁静的图画. 象征着对法国农业传统的尊重劳动虽然艰辛,然而在劳动中也会找到应有的欢乐.篇二:艺术起源劳动说举例】关于艺术的起源问题一直被学术界称为“斯芬克斯之谜”,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人类早期的历史和艺术方面的资料所知甚少。

美术教案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教案

美术教案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教案

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本单元内容属于“欣赏?评述”领域,选择了古今中外不同种类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欣赏。

本课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营造氛围,通过提问、比较、分析、讨论等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步入欣赏的情境,通过欣赏过程的不断递进,学到欣赏的方法,并深刻认识“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这一主题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 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初步了解作品的创作主题和表现手法, 理解所表达的创作思想。

2.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劳动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理解美术作品所表达的创作思想。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导入片头并配音乐出示课题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出示油画作品《在激流中前进》现代杜键出示油画作品《粮食》前苏联雅布隆斯卡娅出示版画作品《初踏黄金路》李焕民出示中国画《清明上河图》宋代张择端出示中国画《捣练图》唐代张萱出示油画作品《拾穗》法国米勒出示《弋射收获图》东汉画像砖出示六幅作品出示问题播放的这些图片都反映了一个怎样的主题?劳动为什么历代艺术家都选择“劳动”作为自己创作的素材?你如何看待劳动?劳动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类。

人类在劳动中产生了各种需求,劳动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则是人类对生活的模拟与表现。

从古至今,大量的艺术作品都以劳动为题材,反映了艺术家对劳动的体验与感受,记录了劳动者的艰辛、欢乐和坚强。

劳动是画家笔下的生命赞歌,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艺术作品中的劳动与现实生活中的劳动有什么不同?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艺术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对劳动的描绘上,而是通过选择、加工、并加上艺术家的联想和创造,表达艺术家对所描绘对象的独特感受,从而创作出了优秀的艺术作品。

一、观赏与描述首先谈谈自己对这些作品的初步感受?你是怎样理解这些作品所表现的劳动性质和情节?作品是作者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学习时的毕业创作。

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欣赏评述课教案设计

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欣赏评述课教案设计

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教案)课的类型:美术欣赏评述课授课年级:七年级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分析:此课通过列举以劳动为题材的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从多角度欣赏和认识劳动美和劳动作品的美.了解同一题材下不同形式,不同风格所体现的不同思想内涵,不同时代精神.从中知道中外美术发展的概况.本课列举的十三幅作品,包括了油画,中国画,木刻,雕塑,砖画五个画种,并且时间跨度大,绘画风格,社会背景差异大.涵盖面如此广泛的内容,想要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使学生感受到作品的思想内涵,即使是教师一言课,满堂灌都只能勉强完成教学内容.想要在"深"度和"广"度上让学生感知作品,感受作品,体验作品,教师必须少而精地选取典型作品进行范例教学,引导学生探究性地学习欣赏方法,才能达到一叶知秋的目的.学生分析:进入初中,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必须从直观的卡通画欣赏转入富有内涵的艺术作品欣赏中去.相比色彩鲜艳,形象可爱,富有动感的卡通画,油画显得过于凝重,抽象画不可理解,而古代的绘画又显得笨拙简陋.在满脑是卡通明星的孩子眼里,课本上的艺术作品实在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即使教师讲的再好,往往也是言者谆谆,听者邈邈.因此,只有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多方位刺激,才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受.教学目的:1,通过欣赏作品了解不同作品的不同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以及作品体现的不同思想内涵. 2,提高学生对艺术(美术,音乐)作品的审美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教学重点:艺术作品体现的思想内涵.教学难点:如何表达欣赏作品后的感受.教学过程:1,采用提问式导入新课.举例说体验劳动后的感受.如:建筑工地——热情高涨,打谷场——丰收的喜悦,纺织厂——有节奏的繁忙等.(通过举例方式,创造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畅谈自己经历劳动或者所见所闻的劳动后的感受.让学生口头描绘劳动画面,劳动感受.营造一种讨论热烈的气氛引入新课.)2,导语:今天我们来了解艺术家是如何表现劳动场面,表达劳动情感的.引出课题: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出示学习目标.教师讲解目标.3,请同学注意.听:音乐的节奏,旋律,速度,力度,情绪.看:画面的构图,色彩,明暗,形象,风格.播放图片《在激流中前进》,《粮食》.音乐片段《黄河船夫曲》,《扬鞭催马运粮忙》,《庆丰收》.让学生配对音乐与图片,并说明理由.引导学生围绕看,听要求运用专业术语回答.如:《黄河船夫曲》——《在激流中前进》,题材相同,作品流露的情绪相同.《黄河船夫曲》:声音浑厚,有气势.通过短促的喊号声和渐强的梯度节奏表现了划船动作.感觉经过紧张的险滩战斗,船工心里充满着愉快,希望与光明.《在激流中前进》:色彩凝重,用笔粗放,构图有些偏.运用衬托和对比的手法表现河的大,船的小;浪的险,人的艰.两件作品都表现了船工的惊人力量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用这种方法回答另一幅搭配好的作品《粮食》——《庆丰收》.4,设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画?这样画有什么好处?作者通过作品想告诉你什么?引导学生发掘作品的思想内涵,概括艺术的风格.5,分析音乐与美术在表现方式上的不同.(屏幕显示)[音乐]以有组织的声音表现事物和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通常认为,音乐的基本组织形式包括旋律,节奏,速度,力度,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由此奠定了不同音乐作品的艺术品格和审美特征.[美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具有造型性,空间性,构成性特征的表现手段,创造出直观形象的艺术.绘画借助于线条,明暗,色彩,解剖,透视等造型手段,创造反映事物审美属性的图象,表现其内容和社会意义.6,学生概括绘画作品欣赏要点,教师归纳,屏幕出示:·绘画角度:欣赏作品的构图,色调,用笔,形象等.·绘画背景: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艺术环境,绘画风格.·作品思想:通过作品题材,表现场景感知表达的思想,体现的精神.2 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教案)·观众感受:欣赏后的心理体验,对自身的触动.7,学生根据欣赏要点,欣赏课文P2,P3,P4其余的劳动作品.屏幕出示思考,讨论要点(见下)及各幅作品的背景资料(略)(1) 不同作品的表现方法,艺术风格.(2) 作品体现的思想内涵.(3) 欣赏后的感受.引导学生围绕三个思考点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启发学生从整体,局部,色彩,线条等多个角度去欣赏作品,鼓励学生用简洁,完整的语言评述作品.如:《牛耕》画面简洁,色彩对比鲜明,线条飘逸.画面富有运动感画中人物劳动的很轻松,体现了劳动的美.从背景看,揭示当时统治者希望永远控制劳动者,奴役劳动者的心态.从画中体会到的劳动美能激发自己对劳动的热爱.8,谈谈自己对欣赏劳动作品后的体会感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情感,态度,价值观念. 如:《养鸡女》——对劳动的热爱,对劳动物母爱般的情感.《北方的九月》——劳动创造的美,收获劳动的喜悦,深情.《清明上河图》——劳动的紧张,繁忙.《捣练图》——对待劳动的态度一丝不苟.《推磨》——劳动的艰辛《在激流中前进》——劳动的信念.劳动者团结一心的精神.9,提问:除了美术和音乐,还有哪些表现形式?语言,文字,诗词,舞蹈,动作等讨论用其他方式如何表达,启发学生用不同方式表达内心感受.(1)设计动作,扮演角色.如:船夫,收割者,养鸡女,耕地者等.(2)文学表达方式,写一段话或散文.选好背景音乐,进行朗诵表演.(3)选择合适的音乐和美术作品配音.(教师事先准备若干乐曲片段供学生选择)此环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表达方式,提供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发挥特长.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大胆,自由的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10,总结全课.通过学生对劳动作品的欣赏,感知,探索美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的方法来突破欣赏教学的难点.第一课时着重研究了欣赏的方法,第二课时激发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充分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愉悦和成功感.教学思路:根据新教材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本课尝试与其它学科相结合,注重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是从音乐切入的美术课,由对音乐作品的接触,引发学生感悟美术作品,展开想象,进行比较.音乐作品的节奏,速度,力度,情绪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为美术欣赏教学提供了有利的帮助.本课欣赏时,教师采用音乐作品代替枯燥的讲解来引导学生感悟和认识绘画作品.组织学生讨论,开展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地运用音乐语言,动作语言,文字语言等各种表达方式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教法分析:根据教材和学生心理特征的分析,要想让学生形成审美趣味,提高美术欣赏能力,并且能用语言,文字表述自己对美术作品的审美体验.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口来激发学生内在的审美感受.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体精神.比较法,演示法,讨论法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无疑是欣赏课的重要举措.音乐的听觉刺激最容易调动听众的内心感受,在合适节奏,旋律的引领下,美术作品直观的视觉刺激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只要能把这些联想表达出来,那么目标就完成了.运用多样化艺术语言的结合,指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注重通过内心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正确的审美心理结构.。

美术教案-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美术教案-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美术教案-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劳动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感受劳动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创新来表现劳动场景和劳动者的精神风貌。

3.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观察劳动场景,表现劳动者的精神风貌。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线条、色彩、构图等艺术手法表现劳动场景和劳动者形象。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组劳动场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看法。

2.知识讲解(1)讲解劳动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分析劳动场景的构成要素,如劳动者、工具、环境等。

(3)介绍表现劳动场景的线条、色彩、构图等艺术手法。

3.案例分析(1)展示一些表现劳动场景的美术作品,如《农民》、《纺织女工》等。

(2)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线条、色彩、构图等艺术手法。

4.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劳动场景,讨论如何运用艺术手法表现。

(2)每组绘制一幅表现劳动场景的画作。

(3)展示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劳动场景,激发创作灵感。

(3)布置作业:创作一幅表现劳动场景的画作。

四、教学反思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劳动场景,培养创作灵感。

3.注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创新表现手法。

五、教学资源1.图片资源:劳动场景、劳动者形象、美术作品等。

2.视频资源:劳动场景的纪录片、艺术家创作过程等。

3.网络资源:关于劳动与艺术创作的文章、案例分析等。

六、教学评价1.学生作业:评价学生的绘画水平、创意表现、劳动主题的呈现等。

2.课堂参与: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合作意识、表达与交流能力等。

3.学习效果:评价学生对劳动与艺术创作关系的理解、美术素养的提高等。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1)观察劳动场景的细节,理解劳动者的情感与精神状态。

(2)使用线条和色彩传达劳动的动态与力度。

“艺术起源于劳动”授课案例及分析

“艺术起源于劳动”授课案例及分析
非 常清晰装 饰 的纹络。 由此可见 , 这 件 陶器是 劳动产 品 , 其 用途是用来 盛农 牧渔劳动产品的容器 , 底部 的装饰纹络 表明
了什么?人在 自己制造的工具和劳 动成 果 的过 程中 , 意识到
进行案 例分 析和引证 。 ( 一) 劳动 为艺术 的发生创造 了必需 的生理条件 必须 的生 理条 件是 手 , 但是, 在这里 没有 直接 进入 生理
鬼 谷子坐在一豹一虎拉 的车 中, 身体微微 前倾 , 神态 自 若, 表
现出运筹帷幄之 中、 决 胜千里之外 的神态 。整个青 花纹饰 呈 色浓艳 , 画 面饱满 二丰富 , 疏 密错落有致 , 主次分 明 , 浑然 一
体。在 2 0 0 5年佳士得拍 卖会 上 , 以折 合 人 民币约 2 . 3亿 元
高的艺术价值和 收藏价 值。这 件元青 花 的使 用价 值 已经微
不足道 了, 没有人关心 它是 用来 盛装什 么东 西 , 因为 当人类
的审美意识和需求不能从 劳动及其 成果 中获得满足 时 , 便 开 始专门为满 足人们 的审美需求去创作 和表现。于是 , 便产 生 了纯粹 的、 具 有独立审 美意 义 的艺 术 品 , 元 青花 鬼谷 子下 山 图罐就是其 中之 一。 ( 下转 第 9 8页)
美意识和创造附加值在劳动成果 中所 占的 比重 逐渐增加 , 它 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 , 而是具有审美价值 的大 比例 的彩色描
绘和雕刻 。第三个陶罐是元青花鬼 谷子下 山图罐 , 陶罐上 的
故事背景描述 了孙膑 的师傅 鬼谷 子在 齐 国使 节苏 代 的请求
下, 下 山搭救 被燕 国围攻 的齐 国名 将孙 膑和 独孤 陈的故 事 。
被忽视 而一概 而过 。在 实际教学 中, 这部分 如果插入 相关 的

劳动与技术学科教学案例《学剪纸》

劳动与技术学科教学案例《学剪纸》

劳动与技术学科教学案例《学剪纸》第一篇:劳动与技术学科教学案例《学剪纸》劳动与技术学科教学案例《学剪纸》设计理念:本节课的教学实施,应遵循《劳技教育实施指南》中“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教学理念进行。

内容紧贴学生的实际生活,课堂上充满着学生的愉悦心情,让他们在“做中学”和“学中做”,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掌握剪纸的基本技能与方法。

使他们更加热爱祖国的民间艺术。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细心、耐心、团结协作精神及热爱祖国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了解剪纸是在我国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学习掌握剪纸的基本方法。

在剪纸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的观察、模仿、想象、创造、亲手实践;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掌握剪纸的各步骤操作要点。

通过剪纸方法的运用完成1-2件作品。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评价能力。

教学流程:一、课前准备阶段:1.教师收集一些民间剪纸的图片和实际的样品,帮助学生丰富剪纸的想象,激发剪纸兴趣。

2.教师课前向学生布置搜集剪纸的材料及了解民间艺术都包括什么内容。

3.教室墙壁粘贴大幅的剪纸作品。

4.学生课前准备:各色正方形、长方形纸、剪刀。

5.教师预计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二、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今天上劳技课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老师带你们游览一下剪纸世界好吗?生:好。

[打开电视,让学生们看电视机里播放的《民间剪纸艺术的纪录片》,要求:仔细观察,看清剪纸过程,剪纸人的动作。

接着,用课件展示剪纸作品(师边放边解释)。

] 师:你还能说说你知道的哪些剪纸作品吗?师:中国民间艺术——剪纸是一种装饰性、趣味性很强的艺术形式,一张普通的纸,在我们的剪刀下,几经翻转,就会变成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

我们用它们把生活装点得生机盎然,美丽如画。

幼儿园舞蹈劳动最光荣新教学案例

幼儿园舞蹈劳动最光荣新教学案例

幼儿园舞蹈劳动最光荣新教学案例在幼儿园教育中,舞蹈劳动是一种非常有趣和有益的教学案例。

通过舞蹈劳动,孩子们可以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动作协调能力和合作意识。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来探讨幼儿园舞蹈劳动的教学案例。

一、幼儿园舞蹈劳动的意义在幼儿园教育中,舞蹈劳动是一种多方面发展的教学案例。

舞蹈可以让孩子们在音乐的伴奏下展现自己的个性,增强自信心。

舞蹈需要一定的动作协调能力,可以锻炼孩子们的身体素质。

通过舞蹈劳动,孩子们可以学会合作、共享、互助和感恩,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幼儿园舞蹈劳动的教学方式在幼儿园舞蹈劳动的教学中,需要采取多种方式来引导孩子们进行学习和表演。

可以通过播放适合的音乐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在音乐的引导下跟随舞蹈动作。

可以通过老师的示范和引导,逐步教会孩子们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和姿势。

可以让孩子们自由发挥,组织小组表演,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三、幼儿园舞蹈劳动的实施过程在实施幼儿园舞蹈劳动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每个环节的细节和安排。

需要选择适合孩子们接受的音乐,让他们在欢快的音乐中感受舞蹈的魅力。

需要根据孩子们的芳龄和能力,设计简单易学的舞蹈动作,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其中。

需要组织并指导孩子们进行表演,让他们在表演中展现自己的风采。

四、幼儿园舞蹈劳动的总结与展望通过幼儿园舞蹈劳动的教学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在快乐中成长,获得学习和发展。

舞蹈劳动不仅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动作协调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共享精神。

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幼儿园舞蹈劳动教学案例的研究和探索,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

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一名幼儿园的舞蹈劳动教师,我深切体会到舞蹈对孩子们身心的重要影响。

在教学实践中,我不仅注重舞蹈动作的教学,更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信心。

通过舞蹈劳动,我看到了孩子们快乐的笑容和成长的脚步,这让我深受感动。

小班艺术劳动教案

小班艺术劳动教案

小班艺术劳动教案小班艺术劳动教案一、简介艺术劳动是小班教育中的重要部分,旨在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创造力以及手眼协调能力。

本教案将针对小班幼儿的艺术劳动活动进行详细探讨,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相关课程。

二、目标1. 培养幼儿对各种艺术形式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幼儿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能力。

3. 培养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

4.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绘画:引导幼儿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季节或主题选择适当的素材和工具,例如用手指画彩虹、用海绵画海洋等。

2. 剪纸:通过剪纸活动,培养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一些简单的剪纸模板,然后引导幼儿按照模板剪出美丽的图案,或者让他们自由发挥创造。

3. 拼贴:通过拼贴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美感。

教师可以提供各种不同的材料,如纸片、彩纸、丝带等,让幼儿用这些材料制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讨论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4. 模具制作:通过模具制作活动,培养幼儿的手工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有趣的模具,例如动物形状、水果形状等,然后引导幼儿使用模具制作出各种图形,并鼓励他们自由发挥。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精美的艺术品,引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介绍今天的艺术劳动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

2. 演示:教师进行一次简单的演示,向幼儿展示如何进行绘画、剪纸、拼贴等活动,并解释每个步骤的目的和方法。

3. 实践:让幼儿亲自动手进行艺术劳动活动,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鼓励幼儿自由发挥和表达。

4. 展示与分享:让每个幼儿向全班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帮助他们分享制作过程中的感受和困难,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5. 总结回顾:对本次艺术劳动活动进行总结回顾,回顾幼儿们的学习成果和收获,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并表扬他们的创造力和努力。

劳动实践艺术课教学设计(2篇)

劳动实践艺术课教学设计(2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劳动实践艺术课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掌握劳动实践艺术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认识劳动实践艺术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2)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劳动实践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成就感。

(3)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二、教学内容1. 劳动实践艺术课简介2. 劳动实践艺术的基本技巧和方法3. 劳动实践艺术作品欣赏4. 实践项目设计与实施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劳动实践艺术作品,激发学生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劳动实践艺术?它有哪些特点?(二)新课讲解1. 劳动实践艺术课简介:介绍劳动实践艺术课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劳动实践艺术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讲解劳动实践艺术的基本手法、材料选择和创作步骤。

3. 劳动实践艺术作品欣赏:展示优秀劳动实践艺术作品,分析其特点,引导学生欣赏。

(三)实践项目设计与实施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实践项目。

2. 各组讨论并确定项目主题、材料、工具等。

3.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项目设计,包括草图绘制、材料准备等。

4.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项目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5. 完成作品后,各组进行展示和交流。

(四)总结与评价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劳动实践艺术的特点和技巧。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和评价。

3. 学生互相评价,分享创作心得。

四、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

2. 评价内容:(1)作品完成情况:作品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制作过程是否规范。

(2)创新性:作品是否具有创意,是否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

(3)团队合作:学生在项目制作过程中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劳动实践艺术的基本技巧。

从劳动中汲取创作力量美术教案

从劳动中汲取创作力量美术教案

从劳动中汲取创作力量——美术教案随着社会的发展,机器、电子设备正在逐步代替人们的工作,人们的劳动方式也更加智能化和机械化。

人类作为一种拥有智慧和文化的生物,劳动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机械性的工作,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思考和体验,从中汲取创作力量。

本文探讨的是如何从劳动中汲取创作力量,以此为基础设计出美术教案。

需要提出的是,创作能力的培养需要积累,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够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创意灵感。

而机械化的生产过程中,每个人的工作都变得过于狭窄,无法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力。

相对而言,一些人类的传统手工劳动或许更有利于创作能力的培养。

本文所讨论的美术教案基于该基础。

手工制作类美术教案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手工制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将学生引导到实际的制作过程中,让他们亲手完成艺术品的创作,从而体验到各种各样的劳动过程,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进而成为一个有创意的艺术家。

举个例子,可以设计一些手工艺品,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协调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中组织学生制作纸黏土,锤铁器或者是制作气球动物等,鼓励学生们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创造出更出色的作品。

活动类美术教案通过一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合作和交流中收获一些创意点子。

例如,可以设置一些美术比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相互竞争,进而激发更出色的创作。

同时,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每个小组设计出一个有创意的作品,讲解给全班听,达到激发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的目的。

调查类美术教案通过调研,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艺术知识,并且拥有更加广阔的参考,进而转化成更好的作品。

例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到当地的博物馆或者艺术品展览,让他们多看几眼学习当代或历史美术的多样性,从中获得灵感。

在教室内,可以开展一些艺术评论性质的课堂,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和创新思维,经过自我和同伴反复交流,进一步理解探讨艺术的美妙。

总结美术教学是一学科的重要组成,同样需要更好的创意力。

通过手工制作、活动和调查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学生可以从实践过程中了解更多的艺术知识和广阔的参考,锻炼创造力和合作精神,进而成为一个有创新动力的艺术家。

《劳动的开端》教案——传统手工艺与文化传承

《劳动的开端》教案——传统手工艺与文化传承

注:本文仅为辅助写作,具体的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均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劳动的开端》优秀教案——传统手工艺与文化传承传统手工艺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然而,由于现代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冲击,许多传统手工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因此,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和弘扬传统手工艺,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其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

为此,本文将介绍一份优秀的教案《劳动的开端》,通过传统手工艺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传统手工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审美意识,从而推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目标是:1.了解传统手工艺的历史、文化、技艺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历史文化素养;2.通过实践操作和创作实践,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耐心,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意识;3.鼓励学生尊重生命、尊重劳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推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介绍、手工创作实践和学生作品展示。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导入、讲述、互动、实践、展示等多种教学方式,旨在让学生能够真正了解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还要通过具体实践,让学生产生兴趣,愉悦地投入到手工创作中去,同时能够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和审美意识。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欣赏传统手工艺品在开课前,老师可以准备一些传统手工艺品,如印染、刺绣、织锦、木雕、竹编等,让学生逐一观察、认真品味,引导学生留意每一份手工艺品传达的文化信息、美学价值、生活意义等,激发学生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好奇和热情。

2.讲述环节:了解传统手工艺文化接下来,老师可以结合多媒体展示介绍传统手工艺的历史与文化、技艺标准与精髓、传承与发展现状等,让学生了解传统手工艺文化的总体概况,并感知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对于社会和文化的贡献。

3.实践环节:手工创作在学生了解传统手工艺文化之后,让他们通过实践操作,亲身体验和了解传统手工艺的工艺流程、技巧和知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意和想象力,充分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艺术素养。

爱劳动教案艺术领域

爱劳动教案艺术领域

爱劳动教案艺术领域教案标题:爱劳动教案 - 艺术领域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劳动的重要性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和热爱。

3. 通过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劳动的定义和不同形式的劳动。

2. 探讨劳动对个人、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3. 引导学生通过艺术表达对劳动的理解和感受。

4. 进行手工制作或绘画等艺术活动,以展示学生对劳动的创造性思维和艺术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视频或故事等方式引起学生对劳动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劳动的意义和重要性。

探究:2. 介绍劳动的定义和不同形式的劳动,例如农民劳动、工人劳动、家务劳动等,并与学生分享他们所了解的劳动形式。

3. 讨论劳动对个人、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实践:4. 引导学生通过艺术表达对劳动的理解和感受,例如绘画、手工制作、剪纸等。

5. 提供必要的艺术材料和工具,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与劳动相关的艺术作品。

6. 学生完成作品后,鼓励他们进行展示和分享,让其他同学欣赏和评价。

总结:7. 回顾学生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对劳动的理解和体验。

8. 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和价值,并鼓励学生将这种理解和体验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评估:9. 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创作成果和对劳动的理解表达等方面,评估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

拓展活动:10. 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劳动活动或志愿者工作,进一步体验劳动的快乐和意义。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或故事等关于劳动的素材。

2. 艺术材料和工具,如画笔、颜料、纸张、剪刀等。

教学延伸:1. 将学生的艺术作品制作成展览,与其他班级或学校共享。

2. 邀请家长参与学生的艺术展示,让他们了解孩子对劳动的理解和表达。

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将能够理解劳动的重要性和意义,并通过艺术活动表达对劳动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他们还能够提高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培养对劳动的兴趣和热爱。

艺术劳动真快乐教案

艺术劳动真快乐教案

艺术劳动真快乐教案教案标题:艺术劳动真快乐教案目标:1. 了解艺术劳动的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艺术劳动的兴趣和热爱。

教案步骤:引入:1. 展示一些与艺术劳动相关的图片,如绘画、雕塑、手工艺品等,引起学生对艺术劳动的兴趣。

2.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艺术劳动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主体:3.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艺术劳动形式(如绘画、剪纸、陶艺等),并设计一个小项目。

4.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所选择艺术劳动形式的技巧和历史背景。

5. 学生根据所选项目的要求,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并分工合作完成项目。

6. 学生展示他们的成果,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总结:7. 回顾整个活动,学生分享他们在艺术劳动中的体验和感受。

8. 引导学生思考艺术劳动对他们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影响。

9.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参与艺术劳动,培养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教学资源:1. 艺术劳动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学生小组需要的艺术劳动工具和材料。

3. 学生小组的计划和成果展示板。

评估方式:1. 学生小组的项目成果评价。

2. 学生对艺术劳动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评价。

3. 学生对其他小组成果的评价。

拓展活动:1. 邀请一位艺术家或手工艺人来学校进行讲座或示范,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艺术劳动。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艺术展览或手工艺市集,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

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小组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鼓励他们分享和学习彼此的经验。

2. 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项目。

3.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不拘泥于传统的艺术形式,鼓励他们尝试新的艺术劳动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起源于劳动”授课案例及分析
[摘要]“艺术起源于劳动”的原因在理论上的阐述比较专业,通俗易懂的案例引证非常必要,打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常规,直接从案例入手,根据案例实物的具体特点深入分析,层层递进,理论的讲授成为对艺术品的欣赏和熏陶,自然而然达到对理论的理解和体验。

[关键词]艺术欣赏;艺术起源;劳动
艺术欣赏教学中,“艺术起源于劳动”的原因比较抽象,并且跟艺术欣赏的内容联系不密切,显得枯燥而费解,往往被忽视而一概而过。

在实际教学中,这部分如果插入相关的具体案例和分析,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从而激发学习艺术欣赏的热情。

“艺术起源于劳动”理论原因有四点,以下逐一进行案例分析和引证。

(一)劳动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必需的生理条件
必须的生理条件是手,但是,在这里没有直接进入生理条件的主题,而是欣赏三位艺术家的作品。

首先,欣赏拉斐尔的《雅典学院》,通过这幅画的色彩、建筑结构、衣饰的讲解,让学生们感受画面的空间深远感和纵横感即透视法,这幅500年前的画,成为今天全世界绘画透视法教学的经典示范,透视比率甚至精确到用数学来计算——可以说他的手充满了魔力,这魔力来源于劳动,劳动使手高度完善、灵活并遗传下来。

其次,欣赏丹麦5克朗货币,它的正面是丹麦新古典
主义雕塑家托尔瓦德森,右边是他的雕塑作品《美惠三女神和丘比特》,整个雕塑华美而典雅,无论从哪个角度欣赏,呈现给你以运动、线条以及匀称的美,这匀称的美来自于托尔瓦德森巧夺天工的双手,来自人类劳动使手的不断完善。

最后,播放一段视频,这是意大利小提琴大师、作曲家帕格尼尼的第24首随想曲,乐曲活泼而轻快,演奏技巧高超,他的手被称为“恶魔的手”,变化多端而令人目瞪口呆。

总之,正如恩格斯所说,“劳动所导致的手的完善,使艺术生产成为可能——由于这些遗传下来的灵巧性以愈来愈新的方式运用于新的愈来愈复杂的动作,人的手才达到这样高度的完善,在这个基础上它才能仿佛凭着魔力似的产生了拉斐尔的绘画、托尔瓦德森的雕刻以及帕格尼尼的音乐。


(二)劳动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必需的心理条件
在这部分,重点讲解劳动中产生审美意识,并产生独立的审美艺术。

首先让学生比较三个陶罐的区别。

第一个陶罐是江西万年仙人洞陶罐,这件陶罐是迄今在我国境内发现的世界最古老陶瓷,距今2万年,材质是夹粗砂红陶,加热的火点低,陶罐颜色不纯,厚薄不均匀,内壁凹凸不平,工艺是用手捏制而成,制陶技术非常原始。

但是,在陶罐的底部有非常清晰装饰的纹络。

由此可见,这件陶器是劳动产品,其用途是用来盛农牧渔劳动产品的容器,底部的装饰纹络表明了什么?人在自己制造的工具和劳动成果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审美智慧和技能并雕刻在陶罐底部,形成漂亮的纹理和花纹,标志人审美心
理条件即审美意识产生。

第二个陶罐是赤峰大甸子彩陶罐,其年代约为公元前2000~公元前1500年,约相当夏及商代早期。

陶罐上下对称,造型饱满匀称,黑色底衬,上边有用红白二色绘出的几何图案,非常具有装饰感。

这件彩陶器是做什么用的?它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器皿,但是随着人类劳动实践的扩展,人的审美意识和创造附加值在劳动成果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而是具有审美价值的大比例的彩色描绘和雕刻。

第三个陶罐是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陶罐上的故事背景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请求下,下山搭救被燕国围攻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

鬼谷子坐在一豹一虎拉的车中,身体微微前倾,神态自若,表现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神态。

整个青花纹饰呈色浓艳,画面饱满二丰富,疏密错落有致,主次分明,浑然一体。

在2005年佳士得拍卖会上,以折合人民币约2.3亿元拍出,创下了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这件元青花的使用价值已经微不足道了,没有人关心它是用来盛装什么东西,因为当人类的审美意识和需求不能从劳动及其成果中获得满足时,便开始专门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去创作和表现。

于是,便产生了纯粹的、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艺术品,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三个陶罐,表明在劳动中,审美意识由形成到发展,最终独立为纯粹艺术品。

(三)音乐与劳动密切相关
播放“劳动号子”视频,从演唱者粗犷有力的音调和非常具有节奏感的曲调中,我们探究它的形成和发展。

原始人在当时环境恶劣的劳动条件下,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协调动作而发出“哼哟”的声音,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的高低、强弱和间歇的呼喊,简单而有节奏感。

这些哼吆、呼喊声随着劳动的深入,时代的变迁,逐渐被劳动美化,发展为有丰富内容的歌词、有完整曲调的歌曲,形成了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作为民歌中的一朵奇葩,它来源劳动,歌颂生活,深受人们的青睐。

所以,音乐是伴随着劳动而产生的。

(四)舞蹈起源于劳动
欣赏孙家寨舞蹈纹彩陶盆图片,1973年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距今已5000多年,它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珍贵文物,在舞蹈界引起不小的轰动。

彩陶盆的内壁上,有三组舞人表演,舞人们每五人一组共十五人,手拉手表演“集体舞”。

他们发辫一律甩向左侧,尾饰则一致甩向右侧,脸部朝向一致走向一致,步伐动作和谐整齐有序,向左旋转而舞。

他们为什么要在这里跳集体舞?仔细观察会发现,每组舞人两边有五至八条内弧线纹相隔,代表田间地头;中间有一条斜行的柳叶形宽带纹则代表了柳树;脚下四道平行的带纹更是表明了溪水边。

由此可以推测,这些舞人在繁重的劳动之余,选择在环境清幽的柳树下、溪水边,模仿劳动时的动作,连臂踏歌,翩翩起舞,再现他们狩猎和农业集体劳动的协作场面,用歌舞来表达自己的
欢乐,所以,舞蹈起源于劳动,与劳动密不可分。

以上无论是绘画作品,还是陶瓷作品和视频案例在教学中的运用及分析,使“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理论讲解更加具体生动,加深了学生对于理论问题的透彻理解,拓宽了学生们的眼界,同时也欣赏了更多的艺术作品,艺术素养潜移默化得到了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