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起源于劳动”授课案例及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起源于劳动”授课案例及分析

[摘要]“艺术起源于劳动”的原因在理论上的阐述比较专业,通俗易懂的案例引证非常必要,打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常规,直接从案例入手,根据案例实物的具体特点深入分析,层层递进,理论的讲授成为对艺术品的欣赏和熏陶,自然而然达到对理论的理解和体验。

[关键词]艺术欣赏;艺术起源;劳动

艺术欣赏教学中,“艺术起源于劳动”的原因比较抽象,并且跟艺术欣赏的内容联系不密切,显得枯燥而费解,往往被忽视而一概而过。在实际教学中,这部分如果插入相关的具体案例和分析,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从而激发学习艺术欣赏的热情。“艺术起源于劳动”理论原因有四点,以下逐一进行案例分析和引证。

(一)劳动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必需的生理条件

必须的生理条件是手,但是,在这里没有直接进入生理条件的主题,而是欣赏三位艺术家的作品。首先,欣赏拉斐尔的《雅典学院》,通过这幅画的色彩、建筑结构、衣饰的讲解,让学生们感受画面的空间深远感和纵横感即透视法,这幅500年前的画,成为今天全世界绘画透视法教学的经典示范,透视比率甚至精确到用数学来计算——可以说他的手充满了魔力,这魔力来源于劳动,劳动使手高度完善、灵活并遗传下来。其次,欣赏丹麦5克朗货币,它的正面是丹麦新古典

主义雕塑家托尔瓦德森,右边是他的雕塑作品《美惠三女神和丘比特》,整个雕塑华美而典雅,无论从哪个角度欣赏,呈现给你以运动、线条以及匀称的美,这匀称的美来自于托尔瓦德森巧夺天工的双手,来自人类劳动使手的不断完善。最后,播放一段视频,这是意大利小提琴大师、作曲家帕格尼尼的第24首随想曲,乐曲活泼而轻快,演奏技巧高超,他的手被称为“恶魔的手”,变化多端而令人目瞪口呆。总之,正如恩格斯所说,“劳动所导致的手的完善,使艺术生产成为可能——由于这些遗传下来的灵巧性以愈来愈新的方式运用于新的愈来愈复杂的动作,人的手才达到这样高度的完善,在这个基础上它才能仿佛凭着魔力似的产生了拉斐尔的绘画、托尔瓦德森的雕刻以及帕格尼尼的音乐。”

(二)劳动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必需的心理条件

在这部分,重点讲解劳动中产生审美意识,并产生独立的审美艺术。首先让学生比较三个陶罐的区别。第一个陶罐是江西万年仙人洞陶罐,这件陶罐是迄今在我国境内发现的世界最古老陶瓷,距今2万年,材质是夹粗砂红陶,加热的火点低,陶罐颜色不纯,厚薄不均匀,内壁凹凸不平,工艺是用手捏制而成,制陶技术非常原始。但是,在陶罐的底部有非常清晰装饰的纹络。由此可见,这件陶器是劳动产品,其用途是用来盛农牧渔劳动产品的容器,底部的装饰纹络表明了什么?人在自己制造的工具和劳动成果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审美智慧和技能并雕刻在陶罐底部,形成漂亮的纹理和花纹,标志人审美心

理条件即审美意识产生。

第二个陶罐是赤峰大甸子彩陶罐,其年代约为公元前2000~公元前1500年,约相当夏及商代早期。陶罐上下对称,造型饱满匀称,黑色底衬,上边有用红白二色绘出的几何图案,非常具有装饰感。这件彩陶器是做什么用的?它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器皿,但是随着人类劳动实践的扩展,人的审美意识和创造附加值在劳动成果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而是具有审美价值的大比例的彩色描绘和雕刻。第三个陶罐是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陶罐上的故事背景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请求下,下山搭救被燕国围攻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鬼谷子坐在一豹一虎拉的车中,身体微微前倾,神态自若,表现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神态。整个青花纹饰呈色浓艳,画面饱满二丰富,疏密错落有致,主次分明,浑然一体。在2005年佳士得拍卖会上,以折合人民币约2.3亿元拍出,创下了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这件元青花的使用价值已经微不足道了,没有人关心它是用来盛装什么东西,因为当人类的审美意识和需求不能从劳动及其成果中获得满足时,便开始专门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去创作和表现。于是,便产生了纯粹的、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艺术品,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三个陶罐,表明在劳动中,审美意识由形成到发展,最终独立为纯粹艺术品。

(三)音乐与劳动密切相关

播放“劳动号子”视频,从演唱者粗犷有力的音调和非常具有节奏感的曲调中,我们探究它的形成和发展。原始人在当时环境恶劣的劳动条件下,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协调动作而发出“哼哟”的声音,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的高低、强弱和间歇的呼喊,简单而有节奏感。这些哼吆、呼喊声随着劳动的深入,时代的变迁,逐渐被劳动美化,发展为有丰富内容的歌词、有完整曲调的歌曲,形成了劳动号子。劳动号子作为民歌中的一朵奇葩,它来源劳动,歌颂生活,深受人们的青睐。所以,音乐是伴随着劳动而产生的。

(四)舞蹈起源于劳动

欣赏孙家寨舞蹈纹彩陶盆图片,1973年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距今已5000多年,它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珍贵文物,在舞蹈界引起不小的轰动。彩陶盆的内壁上,有三组舞人表演,舞人们每五人一组共十五人,手拉手表演“集体舞”。他们发辫一律甩向左侧,尾饰则一致甩向右侧,脸部朝向一致走向一致,步伐动作和谐整齐有序,向左旋转而舞。他们为什么要在这里跳集体舞?仔细观察会发现,每组舞人两边有五至八条内弧线纹相隔,代表田间地头;中间有一条斜行的柳叶形宽带纹则代表了柳树;脚下四道平行的带纹更是表明了溪水边。由此可以推测,这些舞人在繁重的劳动之余,选择在环境清幽的柳树下、溪水边,模仿劳动时的动作,连臂踏歌,翩翩起舞,再现他们狩猎和农业集体劳动的协作场面,用歌舞来表达自己的

欢乐,所以,舞蹈起源于劳动,与劳动密不可分。

以上无论是绘画作品,还是陶瓷作品和视频案例在教学中的运用及分析,使“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理论讲解更加具体生动,加深了学生对于理论问题的透彻理解,拓宽了学生们的眼界,同时也欣赏了更多的艺术作品,艺术素养潜移默化得到了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