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论文文档]传统民居资源保护现状调研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现状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现状传统村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历史遗存和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村落面临着被废弃、老化和破坏的命运。
为了保护这些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利用这些村落。
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建立健全村落保护机构,加大对传统村落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积极参与到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中来。
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需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传统村落的保护不能简单地停留在保护传统建筑和文化遗产上,还需要结合现代的需求和发展,推动传统村落的复兴和发展。
可以通过保护传统村落的核心区域,同时在周边适度开发一些现代化的设施和服务,来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第三,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保护传统村落不仅仅是为了保存历史文化遗产,更是为了传承和发展传统村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在保护传统村落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传统村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
可以通过发展村落旅游、乡村民宿等产业,来为传统村落注入新的活力。
第四,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需要注重社区参与。
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广大村民的参与和支持。
可以通过建立村落管理委员会、村民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让村民参与到传统村落的管理和决策中来。
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和社区建设,来增强村民对传统村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
只有政府、社会各界和村民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对传统村落的全面保护和利用,让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我们应该珍惜传统村落的宝贵文化遗产,以人类的视角去关注、保护和传承,让这些传统村落成为我们文化传统的重要代表,为我们后代留下宝贵的财富。
传统民居调研报告
传统民居调研报告传统民居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传统民居的历史文化背景、建筑特点和传承情况,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民居文化。
二、调研方法1. 文献研究: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掌握传统民居的历史演变和建筑特点。
2. 实地调查:选择多个地区的传统民居进行实地考察,对比研究传统民居的共同之处和差异性。
三、调研结果1. 历史文化背景传统民居是中国古代居住建筑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根据调研,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主要分为南方和北方两种,南方多采用木结构,具有檐楼、卷棚等特点;北方多采用砖石结构,具有重檐并起的飞檐、雕花窗户等特点。
传统民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2. 建筑特点传统民居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注重对自然环境的融合和利用。
例如,南方民居的设计多考虑了雨水收集和利用,建有瓦檐和卷棚,以保证雨水顺利排出并便于生活用水。
北方民居则通过炕、火塘等设计来解决寒冷季节的取暖问题。
此外,传统民居还注重居住空间的划分和功能的合理安排,以符合居民的生活需求。
3. 保护与传承情况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传统民居面临着消失的风险。
在一些地方,传统民居已被拆除或改建成商业用途,导致传统文化的流失。
然而,也有一些地区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民居文化方面付出了较多的努力,例如修复和保护古建筑、开设传统民居博物馆等。
四、建议和措施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民居文化,有以下建议和措施可供考虑:1. 政府支持:加大政府投入,提供经费支持和政策激励,鼓励个人和组织参与传统民居的保护工作。
2.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制定相关法规,在保护传统民居方面加强监管和管理。
3. 教育宣传:开展传统民居文化的教育宣传活动,增加公众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4. 产业挖掘:通过发展相关旅游产业,将传统民居变成旅游景点,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
五、结论传统民居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传统民居文物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传统民居文物保护的问题与对策[关键词]传统民居;保护问题;保护对策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遗留下了无数文物古迹,其中传统民居凝聚了无数先人的智慧,是人类为了基本生存目的而创造出来的建筑形式,是一个国家历史和文化的综合体现,是鲜活的历史再现。
随着历史的发展,无数传统民居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尤其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民居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新时期出现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如何对传统民居进行更为有效的保护成为当务之急。
近年来,除受自然灾害、历史因素影响外,当前城镇化建设及社会环境也加速了传统民居的消亡,从而也加大了保护难度。
为此,针对传统民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一、当前传统民居现状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自然环境千差万别,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民居建筑,这些传统民居最能反映本民族的特征和本地特色。
传统民居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地域特点鲜明,不同的风俗、习惯、历史、环境、经济、文化等因素,构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形态,最具代表性的分别有晋陕民居、西北民居、四川民居、傣家竹楼、广东民居、福建民居等。
这些传统民居各具传统民族特征,各具不同的结构形式。
山西民居是北方民居的代表,最具特色的当属平遥和祁县两地的传统民居。
平遥古城素有“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荟萃和宝库”之称,相当完好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风貌,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近代北方民居建筑风格和特点的典型代表。
国内外享有盛名的祁县乔家大院,完美反映了晋中地区的乡土人情、风俗习尚,成为民俗博物馆。
除此之外,全国各地还有无数的具有研究和保护价值的传统民居。
传统民居是当时社会和自然的产物,它们具有鲜明的区域性、文化性、历史性、民族性,积淀中国数千年古老的文化,极具保护和传承价值。
但近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改变,城市化进程加快,受经济利益驱使,传统民居人为破坏严重,呈现加速消亡的趋势。
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摘登)
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摘登)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情况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为了深入了解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现状,本次调研选择了省的凤凰村作为调研对象。
这个特色鲜明的传统村落在文化、艺术、建筑等方面拥有丰富的资源,而近年来的旅游开发也为该村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调研目的1.了解凤凰村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
2.调查村落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
3.了解旅游开发对村落保护的影响。
三、调研方法1.实地考察:深入凤凰村,参观村内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古代艺术品等。
2.问卷调查:向村民、游客等群体发放问卷,了解他们对村落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看法。
3.专家访谈:邀请学者和专家对凤凰村的保护利用进行评估和建议。
四、调研结论1.凤凰村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一个具有传统村落特色的村庄。
村内保存着大量的明清建筑,文化遗迹和传统手工艺品等,给人一种历史风貌的感觉。
2.村落保护工作得到了较好的开展。
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进行了文物修缮和环境整治等工作,使村落的宜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保护工作初见成效。
3.旅游开发给凤凰村的保护和利用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村落,给环境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也对村民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
4.村民对村落保护和旅游开发持有积极态度。
在问卷调查中,大多数村民表示认可保护工作的开展,并认为旅游开发能够带来经济收益。
但也有部分村民担心文化传统的丧失和环境的恶化。
五、建议和措施1.加大保护投入力度。
政府应继续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保护村内的文化遗产和传统建筑,并加强维护和修缮工作。
2.合理规划旅游开发。
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规划,保护村落的环境和文化特色,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3.教育宣传工作。
加强村民的保护观念教育,让他们深入了解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并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保护工作,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4.加强监管和执法。
建立健全的村落保护管理机制,加大对环境破坏行为的打击力度,保证村落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传统民居资源保护现状调研.doc
传统民居资源保护现状调研-调研背景与目标背景。
为保护传统民居、记录、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住建部下达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传统民居建造技术初步调查的通知》(建办村函[2013]740号)的通知,要求“加大力度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地域元素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各省开展对传统民居的调查。
本次调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最全面地对传统民居类型进行系统调查、记录、整理,意义重大。
传统民居是我国璀璨丰富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省地处华北中部,渤海之滨,自古被称为“燕赵大地”,是中华传统文化起源地之一。
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河北传统民居在千百年与自然的不断协调中发展和完善起来,基于地域特点,形成了自身特色。
受不同时代文化、地区传统、地理因素、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广泛分布在河北省范围内的民居形态各异、各具特色。
河北省各地民居明显的差异性与地理气候条件、地方材料以及传统的构造技术是分不开的。
调研目标。
此次调研的主要内容有:类型分布。
依托前期的资料收集与分析,结合实地调研掌握的一手资料,明确民居的分布范围。
建筑形制。
对建筑尺度、建设选址、院落布局等因素进行观测登录,总结提炼民居类型特征。
建造工艺。
调研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建筑选材、建筑工艺等信息,记录传统民居建造技艺。
建筑装饰。
调研建筑中的瓦雕、木雕、砖雕等装饰性元素,研究其文化内涵。
代表建筑。
对传统民居类型中的代表性建筑进行重点调研,测绘记录其建筑数据,研究其历史文化渊源,分析记录民居类型显著特征。
同时,需要对调研成果进行整理与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河北省传统民居的深层次研究,内容包括成因分析。
结合收集到的资料,风俗文化、气候环境、地理特征等元素分析此类型民居的成因。
类型比较与演变。
与其他典型民居类型进行比较分析,提炼其民居类型显著特征,并通过历史、文化、地理特征的总结归纳,研究追寻此类民居的演变过程。
调研思路。
此次调研以实地考察、专人访谈、表格调查、归纳总结、数字建模为主,以文献查阅为辅。
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情况调研报告背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成为了一个重要话题。
传统村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是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一些传统村落面临着消失或被破坏的危险。
为了更好地了解传统村落的现状,本调研报告对其保护和利用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调研对象和方法本次调研选取了10个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北方的“四合院”村落、南方的水乡村落等。
调研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收集等。
通过对村落的历史、文化、建筑等方面进行系统调查,得出了以下结论。
调研结果保护情况经调研发现,大多数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还存在不足。
在一些村落中,古建筑遭到破坏,传统文化渐渐消失。
在保护方面,对于历史建筑、文物的修缮和保护工作尚不够到位。
部分传统村落面临着城市化和商业化的冲击,原本清静的村庄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风貌。
利用情况传统村落的利用情况也存在一定问题。
一些村落因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无法有效吸引游客和投资;而另一些村落则由于过度商业化,失去了原有的纯粹性和传统风貌。
在传统村落的利用方面,需要在保护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合理的利用模式,使村落得到合理开发,同时保留其独特性和文化传统。
建议与展望综合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完善保护机制,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2. 各村落应积极开展文化传承活动,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提升村落的文化底蕴。
3. 推动传统村落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发展特色旅游等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次调研报告,我们希望引起社会各界对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视,共同努力保护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传统村落在现代社会中展现出更加独特的魅力。
以上为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情况调研报告的简要内容,希望能为相关方面提供参考。
关于乡村古宅保护调研报告
乡村古宅保护调研报告关于乡村古宅保护调研报告在不断进步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
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乡村古宅保护调研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为加强乡村古建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事业,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笔者利用春节回乡之机,深入xx乡村,就xx乡村古宅保护工作开展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xx乡村古宅保护的基本现状xx历史悠久,乡村古建遍布乡野。
据该县统计,建国以前的祠堂、民居、桥、塔、亭等建筑4400余座,其中古宅有3000余幢。
古宅分布点多面广,分散在各自然村,列入国家和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宅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修缮,市保以下及未列入文物保护的大部分古宅破败严重,且有继续恶化之趋势。
春节期间,笔者走访调查了段莘乡、溪头乡、江湾镇和秋口镇等4个乡镇的12个自然村。
目前尚存清代至民国的古宅168幢,大部分古宅无人居住,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有的已倒塌。
二、xx古宅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古宅保护意识不强。
乡村干部和村民对古宅保护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宣传不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古宅是乡村历史的见证和老家的灵魂,有的古宅被村民当成圈养家禽场所。
二是古宅保护经费短缺。
除列入国保和省保的古宅外,其他古宅保护经费短缺,市、县、乡三级政府专项保护经费有限,大部分古宅户主经济收入较低,没有能力维修保护。
三是部分古宅产权存在纠纷。
有的一幢古宅原有几户人住或者经过几代继承,现有继承人之间存在纠纷。
因产权存在问题,古宅修复保护工作互相争执推诿,难以达成一致意见。
四是部分古宅建筑构件被盗。
因古宅原户主外出打工或迁居在外,长期无人管理,古宅里的精致木雕、石雕、砖雕、铜门锁等建筑构件常被社会不法分子盗走卖掉。
三、古宅保护的`建议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尽快制定乡村古宅保护规划。
将乡村古宅保护利用列入乡镇工作考核,县、乡两级政府与文化主管部门一同组建一个强有力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乡镇辖区内古宅评估、筛选、认定工作,深入调研,对乡村古宅进行逐一登记和分类,并针对现存所有古宅的历史年代、艺术风格、人文价值等制定不同的保护措施。
景迈山传统民居保护现状存在问题报告范文
景迈山传统民居保护现状存在问题报告范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景迈山传统民居保护现状存在问题报告范文该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景迈山传统民居保护现状存在问题报告范文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景迈山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山,也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代传统民居聚居地。
关于民居保护开发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民居保护开发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民居保护开发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我国素有“山水甲天下”之美称,文化遗产众多,尤以民居建筑为代表的传统民俗文化更是占据了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现代化建设推进,传统的民居建筑逐渐陷入保护与开发的困境之中。
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民居保护,同时保证开发利用的合理性,我们进行了关于民居保护开发利用情况的调研。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多种方式,共计对10个省市进行了调研。
三、调研结果1.民居保护现状从调研结果来看,尽管我国各地的民居建筑数量众多,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传统的民居建筑也面临着严峻的保护压力。
多数民居建筑装修更新,已失去了原有的风貌和特色,令人遗憾。
仅有的几处保护得当的老宅子,更多的成为了旅游、娱乐、商业等用途,原始的居住环境面临严重破坏与生态问题。
2.民居开发利用状况在民居开发利用方面,尤其是旅游和商业利用方面表现活跃。
许多地方开始注重开发民宿、客栈等旅游小镇,同时在保护民居的同时发挥其旅游、文化等多种价值。
而一些优秀的老宅子在商业开发方面被打造成了一些文创园、艺术中心、创意产业等具有创意的新兴地标,为城市的文化发展和城市更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也有些民居建筑直接被商业化利用或者拆除重建,从而失去了传统的特征,导致了无法挽回的过去和现在巨大的空间隔阂。
3.保护措施和实践从保护措施和实践来看,大部分地方都建立了民居保护的工作机构,但是,这些机构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和职权范围,导致民居保护工作常常停滞不前。
同时,政府对于保护民居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扶持也相对不足,在许多地方保护效果并不明显。
4.民众参与和重视度民众参与和重视度是保护民居的重要因素,调研结果表明,大部分民众对于传统的民居建筑保护比较关注,但并不了解具体的政策措施。
同时,处于改造城市,提高城市品位和吸引游客的需要,商业开发对于重要的民居往往采用的是直接拆除,从而导致民居保护工作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难。
绍兴传统民居调研报告
绍兴传统民居调研报告绍兴传统民居调研报告绍兴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民居。
为了进一步了解绍兴传统民居的特点和保存状况,我对绍兴市区进行了调研。
绍兴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绍兴市区的老城区,这些建筑大多建于明清时期,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洗礼,见证了绍兴历史的变迁。
绍兴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江南水乡特色。
建筑常采用青砖灰瓦,结构稳固,屋顶翘起,形成独特的“马背状”造型。
外墙多数采用白灰涂料刷制,而门窗则用黑漆涂制,形成鲜明的对比。
屋内空间布局合理,多为庭院住宅,由大门、过厅、院落、主屋及厢房组成。
庭院绿化植被丰富,有时还种植着盆景,绿意盎然。
主屋多数是坡屋顶的三进式建筑,特点是宽敞、通风、采光好。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民居被拆除或改造成现代化建筑,传统民居的数量急剧减少。
虽然有些传统民居被保护单位列为文化遗产保护建筑,但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仍然面临着被破坏的风险。
绍兴市政府已经意识到了传统民居保护的重要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
一方面,加大了对传统民居的立法、政策和经费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改造旧城区、提升城市形象、增加旅游项目等方式,提高对传统民居的重视程度。
此外,一些民间组织和个人也积极参与到传统民居保护中,举办展览、讲座和培训等活动,弘扬传统文化。
绍兴传统民居是绍兴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承和弘扬绍兴地方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传统民居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法律的保护,更需要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关注传统民居,加强保护工作,让绍兴的传统民居能够永久保存下去,为后代传承绍兴的历史与文化留下宝贵的遗产。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传统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空间。
为了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我们进行了调研,旨在了解传统村落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选择了省份的几个典型传统村落进行实地考察,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村民对于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态度和需求。
三、调研结果1.传统村落现状通过实地考察发现,我们所调研的传统村落大部分保留了较为完整的传统建筑和传统文化,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传统村落的传统建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改造,失去了原有的风貌。
其次,部分传统村落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丧失了传统村落的特色,出现了商业化开发和过度商业化的现象。
此外,村民的生活方式也在逐渐改变,不再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
2.村民对于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态度和需求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大部分村民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持支持态度。
他们希望村落能够保持原汁原味的传统风貌,同时也能够利用传统村落的资源进行文化旅游开发,提升经济效益。
一些村民也表示希望政府对传统村落进行相应的保护和改造,并提供就业机会。
四、问题分析1.保护问题首先,部分传统村落面临着建筑物老化和退化的问题,需要进行修缮和保养。
其次,由于人口外流和村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村落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也给传统村落的保护带来了困难。
最后,缺乏相应的保护法律和规章制度,使得部分传统村落的保护措施不力。
2.利用问题传统村落的利用需要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但目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过度商业化的开发模式使得部分传统村落失去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其次,传统村落的支撑设施不完善,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
此外,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还需要与当地村民的利益关系互补,使得村民能够共享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
五、解决方案1.加强保护力度政府应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管理,制定相应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并加大对传统村落的资金扶持力度。
丽水市古民居保护与利用情况调研报告(共五则范文)
丽水市古民居保护与利用情况调研报告(共五则范文)第一篇:丽水市古民居保护与利用情况调研报告丽水市古民居保护与利用情况调研报告古民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传统生活文化特性,承载着传统的生活习俗和农耕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丽水具有丰富的古民居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好这些资源,对“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对丽水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提升丽水的人文魅力,推进“国际休闲养生城市”建设,打响“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区域品牌,意义重大。
为深入调研这一专题,市政协年初就对此作出部署,文史委从5月份开始,着手准备调研的前期工作,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各地经验做法,走访专家委员听取真知灼见,主动与有关部门协商了解情况,制定调研方案。
6月25日至27日,调研组在市政协何赤峰副主席的带领下,赴遂昌、松阳和莲都等三地实地调研,并听取了相关部门的情况介绍。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丽水古民居的特点与保护利用现状丽水的自然环境与独特的区位特点和人文特色,决定了丽水古民居的特色。
1、地域特色明显丽水古民居既具有本土性,又受到周边地区建筑风格的影响,整体上属于徽派建筑风格,装饰雕刻工艺属徽派的东阳体系。
民国时期,由于受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采用都有了变化。
畲族的传统建筑有自身的特色,为土墙厝的建筑形式。
有些地方,受自身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先民们大多就地取材,如:缙云的一些村庄的条石建筑,青田有使用溪石建筑的风格等,形成了丽水古民居的鲜明地域特色。
2、点多面广量大通过2007年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我市共登记古民居3368处,其中明代以前的78处,清代2495处,民国794处;另有宗祠1269处,其中清代以前的983处,民国以后的286处;另有古村落26处。
它们分布在九县(市、区)县城所在地及近千个村落里。
松阳、缙云和青田最多,占总数的49%。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一、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现状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艺术、建筑、风俗等方面的价值。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村落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消失的威胁。
为了保护传统村落,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传统村落保护条例》等,同时也有不少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目前,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法规逐步完善。
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法规,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2.保护意识逐渐增强。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传统村落的重要性,积极参与保护工作。
3.保护措施逐步落实。
一些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修缮古建筑、保护传统手工艺等。
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存在问题虽然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保护意识不够。
一些地方政府和居民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还不够,存在破坏古建筑、随意拆除等现象。
2.保护措施不够全面。
一些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在传统村落保护方面采取的措施还不够全面,如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不够重视。
3.保护效果不够明显。
一些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在传统村落保护方面的工作效果不够明显,存在保护措施不到位、保护成果难以持续等问题。
三、对策建议为了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应采取以下对策:1.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和政府的保护意识。
2.完善政策法规。
进一步完善传统村落保护的政策法规,明确保护责任和权利。
3.加强保护措施。
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措施的制定和落实,包括修缮古建筑、保护传统手工艺等。
4.加强监管和执法。
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的监管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古建筑、随意拆除等行为。
5.加强社会参与。
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形成多方合力,共同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宁波为例
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宁波为例罗嘉强摘要: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下,传统村落正面临着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等多重挑战。
在发展的同时保护传统村落生态格局,传承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已成为传统村落保护的新重点、新趋势。
传统村落是宁波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加强对宁波传统村落的保护,对村落活化、文化活态传承、推进宁波乡村振兴和名城名都建设具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宁波,传统村落,保护,文化传承在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过程中,传统村落所面临的形势较为严峻,传统村落保护和城镇化建设之间的各种矛盾,使得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很难达到平衡,传统的生活方式与乡土文化在城镇化的冲击下也在逐渐消失。
本文结合宁波近几年的传统村落的现状和保护实践,对目前一些主要的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思考,就宁波如何在实践中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1宁波传统村落概况1.1宁波传统村落的现状传统村落是物质文化形态与非物质文化的有机结合,是村落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体现。
[1]经过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与农耕文明历史的变迁,传统村落承载着丰厚的农耕历史文化,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生态景观资源,寄托着无数游子的乡愁。
2012年国家对传统村落进行全面调查和专家审定,同时开展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甄选工作。
通过深入的调查和评估,进一步摸清了我国传统村落的家底,国家公布的四批中共有4157个传统村落被收录,但是仍然有很多具有一定价值的传统村落未被收录。
宁波市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1986年荣获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一个历史文化遗存系统,不仅涵盖了城区中的点状分布的文物古迹和连片分布的历史街区的支撑,同时也需要广泛分布于城郊区县的大量历史文化名镇、村及传统村落的支撑。
近20年来,随着中心城区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原有的8大历史街区在旧城急速更新和商业化开发浪潮的冲击下已经所剩无多。
传统民居保护与开发利用
传统民居保护与开发利用1. 传统民居的意义和价值传统民居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特定时期的建筑技术和文化风格,还代表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传统民居的保护不仅是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文化价值和历史记忆的传承,也可以成为区域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传统民居的保护现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传统民居逐渐被大规模的现代化建筑所替代,许多历史建筑遭到了破坏或拆除。
此外,受到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等影响,传统民居也面临严重的精神和材料损害。
近年来,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已经成为了国家政策的重点,各地政府也加大了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和修缮力度。
3.传统民居保护的方法(1)修复和维护传统民居的外部形象和结构;(2)研究传统民居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技术特点,制定保护方案和标准;(3)将传统民居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进行创新性的开发和利用;(4)建立公共文化设施和博物馆,展示传统民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5)加强社会教育,提高公众的文化素质和历史意识,加强对传统民居的重视和保护。
4.传统民居的开发利用传统民居作为一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高价值的建筑形式,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开发和利用。
例如:(1)将传统民居转化为旅游景点,吸引更多的游客,推动当地经济发展;(2)将传统民居用于商业用途,例如餐厅、咖啡馆、民宿等;(3)通过文物保护、文化遗产旅游等渠道提高传统民居的文化价值和知名度,借助文化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4)利用传统民居开展民间艺术和手工艺品的创作和展示,促进当地文化发展。
5.传统民居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挑战和对策在传统民居保护和开发利用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1)资金和技术瓶颈问题,维护和保护传统民居需要巨额的资金和复杂的技术支持;(2)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会对传统民居造成新的破坏,需要制定科学的开发利用方案和标准;(3)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需要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包括立法和政策性文件的制定,扶持金的分配和使用,以及整个社会对传统民居的认识和重视等。
民居保护开发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民居保护开发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调研组分别听取了三县的事情汇报,并实地考察了全国和省级重点文物爱护单位龙川胡氏宗祠、查济村、黄田村、江村、朱旺村等古民居,了解了基本事情,并就古民居爱护开辟利用工作中存在的咨询题进行了探讨。
现将调研的要紧事情报告如下:
一、基本事情
绩溪、XX县、旌德隶属XX市,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名胜古迹,遍及乡邑。
尤其是古民居,数量多,价值高。
近年来,在XX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文物局的关怀和支持下,绩溪、XX县、XX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宣传贯彻执行《文物爱护法》、《安徽省皖南古民居爱护条例》,坚持爱护为主、救护第一,合理利用、加强治理的工作方针,相继制定了有关配套方法,古民居的爱护和开辟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XX县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爱护价值的古民居近2000栋,总面积达60余万平方米,国保、省保、县保单位53处。
为进一步细化《安徽省皖南古民居爱护条例》,2003年县政府出台了《古村降、古民居治理方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从实际动身,强调保古民居、保古道路、保古树的三保工作,指导有爱护价值的古村降在新农村建设中要以整治为主,别搞大拆大建,并将此项工作确定为村长负责制,从而有效地爱护了古民居。
县政协始终别懈地关注古民居爱护事情,积极参政议政,向县政府建言献策,鼓舞政协委员提交古民居爱护方面的提案,有力地推动了古民居爱护进程。
二、存在咨询题
调研组在实地考察中也发觉,由于地点政府财政乏力,不少明清时代的古民居,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现状堪忧。
如XX县的棋盘村、XX县的朱旺村、XX县的查济村等,有的村中祠堂差不多崩塌,当地文化部门同志痛心地说,有的古民居再别救护,将在我们手中毁坏,我们愧对祖宗。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调研报告【精品范文】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调研报告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为了促进xx县文化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根据《xx县人大常委会2018年工作计划要点》,县人大常委会于10月至11月组织人员采取实地察看、查阅资料、走访、座谈等方式深入到县住建局、文物局等有关单位,禾亭、冷水、湾井等乡镇的琵琶岗、小桃源、上宜骆家、下灌等传统村落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前往湘西、贵州等地进行了对比性考察。
现将调查情况及思考建议报告如下:一、全县传统村落的基本情况xx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舜帝藏精之所,光武发祥之基,濂溪汤沐之乡,牌祖生卒之地”之盛誉。
境内的青山绿水间,散落着不少传统村落,承载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已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有禾亭镇的小桃源村、琵琶岗村,湾井镇的下灌村、路亭村、久安背村,冷水镇的骆家村,九嶷山乡的西湾村,天堂镇的大阳洞村,中和镇的岭头村,柏家坪镇的柏家村,清水桥镇的平田村,太平镇的城盘岭村等12个村;拟推荐入选的有柏家坪镇的马头上村、郑古元村、刘均申村、礼仕湾社区,保安镇的保安社区、古溪村,太平镇的紫云村,湾井镇的东江村、东安头村,五龙山乡的石家洞村,中和镇的周家村、麻田村,天堂镇的石海山村,冷水镇的百美村,水市镇的周家村、冬瓜冲村,太平镇的上界头村等17个村。
这些村都有着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拥有较为丰厚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
另外还有一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传统村落,有待发现、保护和申报。
二、全县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近年来,xx县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上,虽然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说,保护不够,抢救不及时,利用过少,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1.损毁极为严重。
由于数百年来的自然灾害、内外战争、群众运动、房屋拆建或失窃等因素影响,全县的传统村落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一些满载传统文化内涵的古建、古物已韵味全无。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毕业论文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以赊店镇为例摘要:传统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是人类长期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条件的见证,承载着人们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历史。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部分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古镇、古村落在市场经济中逐渐丧失了自身文化。
本文以赊店镇为例,具体阐述在古镇的开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保护建议。
关键词:传统村落;旅游开发;赊店镇传统村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中,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是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现象和发展过程。
它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是人类长期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条件的见证,承载着人们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历史,对现代社会来说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享有“传统文化的明珠”、“民间收藏的国宝”等美誉。
[1]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的扩张,不少承载着乡土文化和历史记忆的我国传统古村落面临着被破坏甚至消亡的压力,部分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古镇、古村落在市场经济中逐渐丧失了自身文化。
所以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以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和迫切任务。
本文以赊店为例具体阐述在对赊店镇进行保护和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 赊店镇概况赊店镇亦称赊旗镇,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东沿,南阳市社旗县城所在地,因东汉时刘秀举义兵赊旗而得名。
该镇至清乾隆、嘉庆年间商贾云集,繁华异常,是中原、江南数省货物集散地。
与周口镇、道口镇、朱仙镇齐名,是中原四大商业重镇之一[2]。
清代赊店镇人口多达十三万,周围城墙长9千米,城内街道按行业分为铜器、瓷器、山货、骡马、牛行等72条专业街。
1965年,以该镇为冶所组建社旗县时,改名社旗镇。
目前,该镇工业以酿酒、医药、化工、汽车配件、淀粉、皮革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为主。
72条古街道仍保留清代布局,古镇中心区域的山陕会馆、厘金局、镖局、票号等古建筑鳞比栉次,保存完好。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陕会馆,因其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建筑艺术极其精湛,被誉为“天下第一会馆”,蕴含着极为深厚而独特的商业文化、会馆文化和关公文化[3]。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现状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现状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然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现状并不乐观,需要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
首先,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传统村落的人口逐渐减少,村落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也随之消失。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需要注重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让传统村落成为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还面临着资金和技术的问题。
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但是目前的情况是,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经费不足,技术水平也相对较低。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同时也需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
最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还需要政策的支持。
政策的支持是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重要保障,只有政策的支持才能够保证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得到长期的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政策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
人了解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重要性。
总之,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采取多种措施加以改善。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保护好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让传统村落成为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民居资源保护现状调研调研背景与目标背景。
为保护传统民居、记录、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住建部下达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传统民居建造技术初步调查的通知》(建办村函[2013]740号)的通知,要求“加大力度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地域元素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各省开展对传统民居的调查。
本次调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最全面地对传统民居类型进行系统调查、记录、整理,意义重大。
传统民居是我国璀璨丰富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省地处华北中部,渤海之滨,自古被称为“燕赵大地”,是中华传统文化起源地之一。
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河北传统民居在千百年与自然的不断协调中发展和完善起来,基于地域特点,形成了自身特色。
受不同时代文化、地区传统、地理因素、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广泛分布在河北省范围内的民居形态各异、各具特色。
河北省各地民居明显的差异性与地理气候条件、地方材料以及传统的构造技术是分不开的。
调研目标。
此次调研的主要内容有:类型分布。
依托前期的资料收集与分析,结合实地调研掌握的一手资料,明确民居的分布范围。
建筑形制。
对建筑尺度、建设选址、院落布局等因素进行观测登录,总结提炼民居类型特征。
建造工艺。
调研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建筑选材、建筑工艺等信息,记录传统民居建造技艺。
建筑装饰。
调研建筑中的瓦雕、木雕、砖雕等装饰性元素,研究其文化内涵。
代表建筑。
对传统民居类型中的代表性建筑进行重点调研,测绘记录其建筑数据,研究其历史文化渊源,分析记录民居类型显著特征。
同时,需要对调研成果进行整理与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河北省传统民居的深层次研究,内容包括成因分析。
结合收集到的资料,风俗文化、气候环境、地理特征等元素分析此类型民居的成因。
类型比较与演变。
与其他典型民居类型进行比较分析,提炼其民居类型显著特征,并通过历史、文化、地理特征的总结归纳,研究追寻此类民居的演变过程。
调研思路。
此次调研以实地考察、专人访谈、表格调查、归纳总结、数字建模为主,以文献查阅为辅。
文献调查:利用学校网络资源,检索各地区不同时期的传统民居资料,归纳总结各个建筑类型特征,继而初步分析得出河北省传统民居类型与分布。
表格调查:通过搜集各地区民居资料,提取基本建筑形态特征,绘制侧重方面不同的调研表格,如传统民居建造技艺表格、传统民居建造工匠表格、传统民居建筑调查表等,归纳整理表格填写的内容,分析归类传统民居谱系类型。
实地观察: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传统民居进行走访普查,查找保留较好的传统民居,并对其进行拍照、测绘、信息登录、卫星定位等,对传统民居的建造技艺进行调查记录。
建筑测绘:对具有典型价值、保存较好的传统民居进行实地测绘,手绘其建筑平面、立面、测量记录传统民居精确数据。
专人访谈:我们将很大部分时间放到同传统技术匠人、村支书、村民等的访谈上;走访当地规划局、建设局文物保护局等单位得到大量文献资料或保护资料。
归纳总结:通过归纳找出河北传统民居在相同地域环境中建筑的共性特征,并讨论与周边区域其他传统民居类型的特征区别,分析各类型民居形成的原因和演变过程,总结各类型民居在特定地域和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所呈现的建筑形式。
同时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有机结合的方法,进行一定数量的微观研究。
即选择单个民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结构和形态特征;同时进行定性的宏观研究,将河北省传统民居类型置于全国传统民居类型之中进行比较研究。
数字建模:根据实地测绘数据,绘制传统民居CAD平、立、剖及院落形态,并利用3D技术还原其中极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风貌,结合总结的营造技术特点,提出河北民居的提升改造策略。
调研内容与成果调研内容。
调研首先通过研究现有传统民居,挖掘其文化内涵,可以探知隐藏在传统民居背后的历史变迁、人文风俗,对理解民居自身特色有着极大的帮助。
我们此次调研的主要内容:二是通过对河北省传统民居的调查,工作组先提出民居谱系分类初稿,由河北省住建厅组织专家进行讨论,各位专家都对谱系类型给出了重要的建议和指导,后又邀请全国范围内的民居专家进行论证与审定;经过反复的讨论,最后确定为19种河北省传统民居类型。
三是依据专家审定的河北省传统民居谱系类型,工作组随即开展撰写河北省传统民居类型样页的工作,汇编各类民居的分布、特点、建造技艺、代表建筑、成因、演变等。
按照冀北地区、冀中地区、冀南地区、冀东地区,从各个类型的分布、形制、建造、装饰、代表建筑、成因分析以及比较演变等方面汇总成果,编纂纳入《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
四是实地调研后将建筑调研信息进行登录归档,并根据现场测绘的数据绘制传统民居CAD图纸。
结合实地照片分析建筑布局、形制、材料、结构、构造、装饰、民俗等传统民居元素。
初步掌握河北省传统民居类型及分布范围、现存数量等情况,同时运用GPS卫星定位记录典型的民居建筑,为下一步河北省整体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是收集典型的河北省传统民居保护与传承案例,揭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河北省传统民居在乡镇产业布局中的基础资源价值,为进一步开展保护及发展工作提供借鉴。
梳理河北省传统民居的现状与历史演变,整理发表相关学术成果,为进一步研究相关课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传统民居的地域文化特点自然环境与河北民居地域特色。
第一,地理因素决定聚落选址和形态。
河北地貌复杂多样,是全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湖泊和海滨的省份。
拥有坝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山区、山间盆地、华北平原四大地貌单元。
①丰富的地形地貌,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建筑选址和形态。
坝上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囫囵院建筑类型;燕山和太行山山区的聚落和建筑则依山就势建设;平原丘陵地区则依据传统风水,坐北朝南进行合院式的布局。
第二,地形条件造就建筑格局。
河北传统民居院落格局受到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在合院的基础上进行变形,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
如华北平原地区院落偏小,建筑面宽较窄,进深较大,封闭性更强;坝上高原的院落开敞,建筑面宽较阔,进深较小;燕山和太行山山地山区民居在山势较为陡峭的地带,相邻两幢建筑的高差可达一层,而当地民居正是巧妙利用了地形特点,产生了层次丰富的建筑格局和村落景观。
第三,具有地域特征的建筑形态与营建技术。
传统民居的建筑营建技术会因地域环境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例如,河北地区燕山和太行山山区天气多雨潮湿,因此在民居修建时则用砖或石砌墙基来做墙的底部,达到防雨水侵蚀的作用,同时在建筑室内多使用防潮层,通常铺设在地板架起与地面之间,室内地面用青石平铺以抬高地坪,有效防止了地面返潮。
坝上高原,气候干燥,降水较少,采用夯土墙体,就地取材,并可以起到保温隔热的效果。
民居类型与河北传统地域文化。
河北省在悠久的历史中,其传统民居形式受到多方面影响,一方面受地理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到不同时代文化的冲击,逐渐在各个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
河北民居在建设选址、院落布局、建筑材料、营建技艺以及建筑装饰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传承和借鉴的价值。
我国传统民居一直呈现着就地取材、实效多样的特点,这样的营造特点在河北省传统民居中也有体现。
在不同地区中都蕴藏着丰富多彩的乡土材料、地域技术与艺术特点,呈现了以砖木建筑为主,石木构建筑、生土建筑为辅的总体类型情况。
砖木结构传统民居在河北省各个地区都有分布,其中根据院落形式的不同可分为独院和多进院落。
独院的类型有冀北地区的坝下独院,冀南地区的布袋院、两甩袖;多进院落的类型有冀北地区的坝下连环套院、坝下多进院,冀中地区的平原丘陵多进院,冀南地区九门相照院、平原丘陵多进院,冀东地区的平原丘陵多进院、沿海穿堂套院。
石木结构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河北省的冀南和冀中地区。
主要有冀南地区的平顶石头房、瓦顶石头房、石板石头房,冀中地区的山区独院、山区连宅院、山区窑院,这几种民居主要是以石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建筑结构仍然使用木构架。
生土结构传统民居类型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冀北地区的坝上囫囵院和坝下窑洞。
生土结构在河北省传统民居中是一种常见形式,其自身有较好的保温性能,出现在河北省较为贫困的地区,因其便于就地取材、墙体材料可重复使用且成本低廉,所以有很大的生态优势。
冀东地区的沿海近代住宅由于建设时期和建设者的特殊性,既有砖木结构,又有石木结构,甚至是石结构,结构和材料复杂多样,在保护与修复时要综合考虑。
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传统民居包含了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同时在自然环境意识、建筑空间理念、传统审美标准、文化根源传承以及传统建筑技艺等方面都有体现。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繁荣,生活条件的极大变化,农民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的追求也趋向城市化,新农村的建设中的住宅也不断向城市化发展方向推进,出现了大拆大建,土地浪费,建筑式样单调、千篇一律,缺乏本土人文精神等问题。
这使得拥有大量乡土文化的传统民居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加值得社会的关注。
农村中传统民居的存储量较大,但在近些年的新农村建设中其消失的速度不断加快,传统民居现存类型与数量极为堪忧。
在实地调查研究中发现,许多传统民居都年久失修,建筑构件破损明显。
但由于缺乏技术,或是寻找匠人困难,这样的建筑多被舍弃,或是被推倒修建现代民居。
在此次的深入调研中,既能反映出在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民居所面临的问题,也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正确的建设引导。
无论是对传统村落和民居的经济层面扶持,还是对其居住条件,譬如水、电、气等设备的铺设与安装,都需要在保护规划层面下来合理安排与控制,忌大拆大改,将存有重要的艺术与历史价值的传统民居保存下来,并持续发展下去。
近些年来国内一些村落开始进行旅游开发,通过适度开发来保护频临消失的传统民居,和珍贵的建筑与历史资料。
在“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下,将传统民居进行“活态”保护,并融入体验性的旅游活动。
避免盲目开发旅游,只看短暂利益。
要从宏观把握开发的度,进行系统的旅游策划,是旅游产业形成多元二系统的产业链。
旅游产业的多样化与系统化才能支持长久的旅游业发展,更好解决居民就业问题,控制人口外流,这样古村落的活力才能得以保存,传统民居才能再生。
结语由于自然条件和文化板块不同,河北省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丰富的形式、风情各异的民居文化。
这些多样且各异的特点,与其自身的自然地理条件、使用的地方材料和传统的营建技术与传统工艺是分不开的;本次调研通过梳理研究传统民居的成因、演变,探究其内在联系,深入挖掘河北省传统民居的类型、分布、建造技术等要素,把遍布河北省的传统民居类型首次纳入到全国范围的传统民居分类体系之中。
总结传统民居建造技术、收集传统民居特色文化,为寻求河北省城镇的风貌特色奠定基础;并通过河北传统民居谱系的调研活动,提升当地居民对传统民居历史价值的认识,激发对传统民居保护的意识。
进一步提出传统民居保护策略与措施,寻找保护、传承、延续传统民居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