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珠星璧月彩云中第6课元曲五首学案语文版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6课 元曲五首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3
第6课元曲五首本课话题——欲望一、从课本中积累“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黏便滚。
”世人皆嫌命运困窘多舛,个个见钱眼开贪图钱财势力。
人皆渴望腰缠万贯,骑鹤下扬州。
然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最终必将走向人欲横流腐败贪婪的渊薮。
“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黏便滚。
”这两句深刻道出了社会大染缸的性质。
即使再纯洁的人,只要一踏入社会这个大染缸,就立即被沾染熏黑。
如果没有抵抗诱惑、断绝欲望的品性,那么就只能与世俗同流合污,变得无比庸俗了。
二、从历史中积累1823年,大诗人拜伦已经开始失去欲望了,他的生活变得无聊,死一般的无聊。
于是,他准备把自己的躯体献给战争。
那年夏天,他跟着军队朝希腊进发,行军途中,他写信给诗人歌德,告诉他自己的苦恼。
那年,拜伦35岁,风华正茂。
而歌德已75岁高龄了。
一个年轻的生命没有生活目标,没有情人,不想结婚,更不敢谈恋爱,将生活寄托于一场战争。
而另一个垂垂老矣的生命却正准备向一个年轻的女人求婚,他的情欲像一个年轻小伙一样旺盛。
歌德是在拜伦的鼓励下向那个只有19岁的姑娘求婚的,他对这场有着巨大的年龄差距的爱情充满了万丈激情。
一年后,拜伦在没有结果的战争中病死。
而高龄的歌德还在享受着生活的甜蜜,他的诗作一篇比一篇华丽而又激情万丈。
欲望有时候是生命火焰的指示灯。
欲望灭了,一切也就完了。
三、从名言中积累1.嗜欲者,逐祸之马也。
——刘向2.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孟子3.追求功名几乎是崇尚优秀的代名词。
——(英国)赫兹里特4.有欲望而无行动的人只能产生瘟疫。
——(英国)布莱克5.欲望是人遭受磨难的根源。
诚然,欲望可以使人得到欢乐和幸福;但这欢乐、幸福的背后却是苦难,乐极是要生悲的;一切欲望实现之后,却也免不了灾难。
——(埃及)尤素福·西巴伊一、作者简介元散曲“清丽派”代表作家——张可久张可久(约1270-1348后),字小山,庆元路(今浙江宁波)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璧”,与张养浩合称“二张”。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珠星碧月彩云中6词三首(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17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1/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习方法诵读与感悟、合作与探究、点拨与评说相结合。
★★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
3、继续学习欣赏词的艺术手法、品味语言。
4、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体会并理解词人的情感。
预习感知1、作者:辛弃疾,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风格)为主,关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孙仲谋(móu)舞榭(xiè)巷陌(mò)金戈(gē)元嘉(jiā)狼居胥(xū)仓皇(huáng)可堪(kān)佛狸祠(fó)拓跋焘(tāo)张浚(jùn)王玄谟(mó)补充注释: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品味语言,探究鉴赏1、阅读上片,分层赏析。
【上片可分两层。
“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是第一层,写远眺四周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舞谢歌台”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
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是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
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
“想当年”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
元曲五首 导学案(语文版高一必修三)
元曲五首导学案(语文版高一必修三) 第六课元曲五首【自学指导】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命窘()沾黏()钱囤()馄()饨()粼粼()醺醺()缕()带汉阙()计拙()蛩()匝匝()攘攘()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1)葫芦提倒稳()(2)透内阁香风阵阵()(3)则见双燕斗衔泥()(4)不销魂怎地不销魂()(5)急罚盏夜阑灯灭()(6)不辨龙蛇()(7)不争镜里添白雪()(8)人问我顽童记者()3.文学常识填空(1)元曲包括和杂剧。
散曲是兴盛于代的一种诗歌形式。
散曲又被称为“‘乐府”,它可分为两类:和。
小令是一首独立的单曲,不超过五十八字,有一个单独的曲牌名。
套数是由首以上同的曲子相联而成的组曲,一般都有尾声,并且要求一韵到底,散曲受到宫调和曲牌的限制,是有严格格律的的诗歌形式。
(2)元代散曲创作的风格是多样的,一般认为,主要可以分豪放、两派。
前者以称首,后者则以为魁。
元曲四大家是指、、、。
(3)《小山乐府》的作者是,《梧桐雨》的作者是,《窦娥冤》的作者是,《西厢记》的作者是,《汉宫秋》的作者是。
4.名句填空(1)文章糊了盛钱囤,。
(2),白草红叶黄花。
(3),则见双燕斗衔泥。
(4)见杨柳飞绵滚滚,。
(5),断肠人忆断肠人。
(6)和露搞黄花,。
【合作探究】1.阅读《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思考这首曲子在炼字上有什么特点,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2.你认为《正宫醉太平刺世》在修辞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这一特点对于表现“刺世”这一主题有什么作用? 3.比较阅读《正宫醉太平刺世》和《双调夜行船秋思》,思考两首散曲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课堂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点染出怎样的画面?“芭蕉雨声”烘托出怎样的情思.(2)这首小令的后三旬与“问我归期未”是什么关系?试从表现手法上简要分析。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珠星碧月彩云中5词三首(一)声声慢》198教案教学设计讲
株洲健坤外国语学校高一语文学案设计:李海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2018-6-13课堂教学思路一、导入语:师:人世间有万般情感:快乐、欣喜、悲伤、忧愁……情感需要表达。
音乐家,用声音来传递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贝多芬和他的《命运交响曲》;画家用色彩来描绘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梵高和他的《向日葵》。
而诗人呢?用诗。
词人呢?用词。
于是就有了李清照和她的传世名篇《声声慢》。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婉约词名作《声声慢》,走进李清照和她的情感世界。
(第二张幻灯片展示)二、师: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
(知人论世)2、结合词句,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方面解读词人愁情。
3、探寻词人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第三张幻灯片展示)三、师:作者简介:李清照……正所谓知人论世,现在有请一位同学进行诵读。
四、师:(字音检测)接下来进入预习检测环节(第六张幻灯片展示)五、师:1、听名家范读注意节奏(视频播放)2、自由朗诵并思考: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词当然也有词眼,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愁”字(在阅读前请注意:声声慢:原调名《胜胜慢》。
慢:即慢词、慢曲,为词的长调。
)因此,我们在阅读时应体现一个“慢”字。
酒是“愁”的象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一种浓郁情义和相思的幽愁。
酒,一种溢满凄凉哀伤的落寞。
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
——晚年凄凉惨淡“雁”:过雁象征离愁“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雁,一种离情别恨的希望。
雁,一种怀古伤情的寄托。
“黄花”: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菊花,一种孤傲高洁品格的象征。
菊花,诗人孤独寂寞情的寄托。
“梧桐”: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梧桐是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意象: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添愁、助愁)意境:冷清、凄惨、哀怨、愁苦之境情感:国破家亡之悲、丧夫孤独之愁、颠沛流离之苦本词中的“愁”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感情,也是当时无数流离失所的妇女的共同情感。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珠星碧月彩云中5词三首(一)声声慢》211教学设计
《声声慢》诗歌鉴赏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解读词中意象,品味意境,赏析作者情感,分析词中的艺术手法。
2.能力目标:深入探究本词,习题训练,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赏析词中“愁”的丰富内涵,探究词人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词中意象的分析,品味意境,从而体会词人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2.情境法4.问题引领,学做结合。
5.自主、合作、探究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位才女,她吟着“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向我们欢快地走来。
她唱着“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把曼妙的身影留给我们,她是谁呢?(二)学识知多少1.词按字数分为、、。
按风格分为、。
代表人物分别有、。
2.李清照:号,我国第一位女词人,有之称,宋代词派代表之一。
与并称“二安”。
留有作品集《》。
(三)诗词鉴赏——朗读,整合意象,分析意境,体会情感,分析艺术手法。
(1)学生先自由读然后指定学生朗读,点拨学生朗读节奏和轻重读音,感受情感基调—哀婉凄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要注意读出“寻寻(阳平)/觅觅(去声),冷冷(上声)/清清(阴平),凄凄(阴平)/惨惨(上声)/戚戚(阴平)”音调的节奏,读出起伏跌宕。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最”、“淡”、“敌”等字应重读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正伤心”要读得低沉落寞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读这几句时,我们感受到诗人四顾无言,发出一声长叹,要读出无奈与无助,那是怎样的凄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更”字要重读,“点点滴滴”四个字要由轻到重,一字一顿。
“这次第”读得要快,音量要大,读完之后,应有稍长的停顿。
优质课6 元曲五首
第二单元
珠星璧月彩云中
姓 名 生卒年
白 朴 1226—1306后
字号称 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谷先 谓 生
籍 贯 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后寓 居真定(今河北正定)
元戏曲作家。历来评论元代杂剧,都将他与关汉 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杂剧四大家”。 相关材 他善于利用历史题材,敷演故事,因旧题、创新 料 意,辞采优美,情意深切绵长,代表作有《唐明 皇秋夜梧桐雨》。
分明掌上见嫦娥。(马致远《仙吕· 赏花时》)
10.投至两处凝眸,盼得一雁横秋。(马致远《汉宫秋》)
栏目 导引
第二单元
珠星璧月彩云中
一、字音 沾黏 (niá n) . 夜阑 (lá n) . 密匝 匝 (zā) . 馄饨 (tun) . 计拙 (zhuō) . 销 魂 (xiāo) . 蛩 吟罢 (qió nɡ ) .
第二单元
珠星璧月彩云中
6
元曲五首
第二单元
珠星璧月彩云中
诗海拾贝 沉醉东风
关汉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 着别离泪。 【赏析】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 此曲写送别,语言明白如话,感情真挚动人。
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它入笔即总写离别时的感受,首两句对偶,很能表现离别 者内心的痛苦,情绪的凝重。
栏目 导引
第二单元
珠星璧月彩云中
二、一词多义 ①更 哪堪远水粼粼 .
再 ,又 ②梧桐更 兼细雨 _______________ . (1)更 更换 ③客喜而笑,洗盏更 酌 _______________ . ④母孙二人,更 交互 相为命 _______________ . 屋内之门 _______________ (2)重 深深地 ③重 为乡党所笑 _______________ . ④商人重 看重 利轻别离 _______________ .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珠星碧月彩云中5词三首(一)声声慢》221教学设计
1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如《如梦令》、《一剪梅》等,也接触过其它抒写愁绪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比较,更好地体会李清照词的妙处。
【教材分析】本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加强愁绪的渲染。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技能目标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情感目标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2【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预习熟读《声声慢》这首词,回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所学的其前期的作品。
二、课前五分钟课前五分钟循环播放“李清照画像”幻灯片,配以《声声慢》曲,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学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三、课文导入——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引领学生回忆朗读,配有短小欢快的音乐)读《如梦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清照呢?明确:开朗活泼快乐是的,因为少女时代的清照是快乐幸福的,所以她写出了清新明快的词作。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却写出了与《如梦令》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
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
下面,我们先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四、朗读《声声慢》(学生集体配乐朗读)五、整体感知读罢此词,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愁六、诗歌赏析——如何写愁既然如此,我们就抓住这个“愁”字,看看清照是如何来写愁的。
先来探寻第一个问题:(一)怎样入愁3入,即进入,清照起笔就哭诉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珠星碧月彩云中 5 词三首(二)教案 语文版必修3-语文版高一必修3语文教案
5 词三首(二)◎诗海拾贝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南宋]辛弃疾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赏析】这首词开篇用了移情入景的手法,本是人望山,却说青山想要向叶丞相倾诉衷肠,而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之连绵,并借此含蓄地表达对叶丞相的倾慕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词人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热切希望。
词的上片借“青山”“烟雨”表达自己的理想,词人壮志未酬,盼望与志同道合的“高人”共商国事,希望抗战高潮到来。
下片集中写“愁”。
词人先写自己因忧愁而发白,结尾两句,诙谐有趣,而寓意颇深。
本词设喻巧妙,想象奇特,词人深沉的思想、胸中的抱负和愤懑,都在写景中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语林撷英作者名句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风波》)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江城子》)4.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5.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
(张孝祥《西江月黄陵庙》)6.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7.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
古来三五个英雄。
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辛弃疾《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8.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作者卡片相关材料北宋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
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
他和南宋的辛弃疾形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
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姓名张孝祥生卒年1132-1170字号称谓字安国,号于湖居士籍贯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相关材料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曾因触犯秦桧下狱。
孝宗时,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
后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治水有政绩。
其词早期多清丽婉约之作,南渡后多为慷慨悲凉之作,多抒发爱国思想,激昂奔放,风格近苏轼。
语文版语文必修3学案:第6课 元曲五首 Word版含解析
◎第4课词三首(一)◎第5课词三首(二)◎第6课元曲五首◎第7课诗五首第6课元曲五首本课话题——欲望一、从课本中积累“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黏便滚。
”世人皆嫌命运困窘多舛,个个见钱眼开贪图钱财势力。
人皆渴望腰缠万贯,骑鹤下扬州。
然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最终必将走向人欲横流腐败贪婪的渊薮。
“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黏便滚。
”这两句深刻道出了社会大染缸的性质。
即使再纯洁的人,只要一踏入社会这个大染缸,就立即被沾染熏黑。
如果没有抵抗诱惑、断绝欲望的品性,那么就只能与世俗同流合污,变得无比庸俗了。
二、从历史中积累1823年,大诗人拜伦已经开始失去欲望了,他的生活变得无聊,死一般的无聊。
于是,他准备把自己的躯体献给战争。
那年夏天,他跟着军队朝希腊进发,行军途中,他写信给诗人歌德,告诉他自己的苦恼。
那年,拜伦35岁,风华正茂。
而歌德已75岁高龄了。
一个年轻的生命没有生活目标,没有情人,不想结婚,更不敢谈恋爱,将生活寄托于一场战争。
而另一个垂垂老矣的生命却正准备向一个年轻的女人求婚,他的情欲像一个年轻小伙一样旺盛。
歌德是在拜伦的鼓励下向那个只有19岁的姑娘求婚的,他对这场有着巨大的年龄差距的爱情充满了万丈激情。
一年后,拜伦在没有结果的战争中病死。
而高龄的歌德还在享受着生活的甜蜜,他的诗作一篇比一篇华丽而又激情万丈。
欲望有时候是生命火焰的指示灯。
欲望灭了,一切也就完了。
三、从名言中积累1.嗜欲者,逐祸之马也。
——刘向2.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孟子3.追求功名几乎是崇尚优秀的代名词。
——(英国)赫兹里特4.有欲望而无行动的人只能产生瘟疫。
——(英国)布莱克5.欲望是人遭受磨难的根源。
诚然,欲望可以使人得到欢乐和幸福;但这欢乐、幸福的背后却是苦难,乐极是要生悲的;一切欲望实现之后,却也免不了灾难。
——(埃及)尤素福·西巴伊一、作者简介元散曲“清丽派”代表作家——张可久张可久(约1270-1348后),字小山,庆元路(今浙江宁波)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璧”,与张养浩合称“二张”。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珠星碧月彩云中6词三首(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08教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袁帅一、教材分析本课为辛弃疾的一篇宋词,用典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大量使用典故是辛弃疾作品的特色,教学时要给学生仔细讲解典故的来由和意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分析对典故的理解有难度,主要因为一些典故里涉及的人物和事件里现在比较早。
三、教学目标品读语言,把握用典的深意。
2.体会词人爱国忧时的情怀与博大胸襟。
3.朗读,背诵诗歌。
四、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课题他是一员武将,戎马一生,满心想的都是收复失地;他是一名词人,笔耕不辍,魂牵梦萦的还是收复失地。
2.出示课题3.展示目标4.复习旧知:课题,作者,写作背景,词义。
题目:永遇乐:词牌名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临古地忆古人、借古讽今思古事:怀古伤己、抒己志2作者(知人论世):其词抒发北伐抗敌,伐金复国的爱国之情,倾诉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写作背景:写这首词是辛弃疾已经66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赵婷的重用,后来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
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率北伐,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
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他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并把他调离了镇江。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所写下。
5.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初知情感6.再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勾画诗人登北固亭追述了哪些历史人物?并简要的概括事迹。
7.品读课文,要求:a.词人追述这些历史人物的用意何在?(抓住关键、词句,仔细揣摩)b.思考,作者在文中使用典故的意图和效果?明确:诗词内容(一)、词的上片,作者运用了哪些典故?(1)孙权幼承父兄之业,胸怀大志,建都京口,占据江东。
赤壁之战大破曹操,遂使天下三足鼎立,后又数拒曹操于江北,使曹操生“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叹!终为吴侯。
2018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珠星璧月彩云中单元写作学案 语文版必修3
第二单元珠星璧月彩云中单元写作学案训练目标运用好借景抒情法。
本单元诗词曲的写作特点,基本上体现了“景”与“情”的结合:《八声甘州》通过登高远望所见,抒发了漂泊江湖的愁思、仕途失意的悲慨和怀才不遇的无奈。
《越调·天净沙秋》以秋景为写作题材,勾勒了一幅美丽中带着和谐的人生图画,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
技法指导借景抒情法,就是通过对现实中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自然景物本来是客观存在的,它本身也不会像人类一样带有喜怒哀乐等情感,但是因为作者的思想情感不同,所以在看待这些自然景物时,就会带着各自的主观情感;在写这些景物时,自然就会带上作者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情感。
作者写景,其实不是为了单纯地描写景物,往往是借景物来抒发自己的主观情感。
运用借景抒情法描写景物时,作者都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上,也就是寓情于景。
要较好地运用借景抒情法,必须做到如下几点:(一)所写景物要与自身情感一致。
我们要带着一定的感情去观赏景物,自然景物是客观存在的,人的心情、情感是经常变化的。
心情不同,对同一景物的感受也就不同。
所以,写景时对景物要有选择,选择能够表现自己心情和情感的景物去写。
如心情感伤,你选莺歌燕舞、百花盛开就不恰当;心情激动,你选杨柳依依、晓风残月更不合适。
因而,写景与心情一定要一致,这样才能做到情景相映,情因景生。
(二)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
自然景物也各有其独特的特征,互不相同,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才能真正表现出景物的与众不同。
写景又是抒情的基础,要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先要写好景物。
抓住要描写的景物与别的景物不同的独特特点,带着自己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去精心描绘,做到景物特点突出,个性鲜明。
描写时要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或赞扬、感叹,或欢快、喜悦,或受到启发,或引起遐想。
首先应选定体现这种情感的景物,然后展开丰富的想象,恰当地运用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所描绘的景物形象化,这样才能做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珠星碧月彩云中5词三首(二)教案语文版必修3
(3)学术研究:推荐学生查阅学术期刊、论文等,深入了解词作品的审美特征和创作背景,提高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
(4)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词作品朗诵、词作品比赛等活动,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对词作品的热爱。
(5)互动交流:建议学生加入词作品鉴赏社群,与他人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开展互动交流,共同提高词作品鉴赏水平。
典型例题讲解
例题一:分析下列词作品中的意象、情感和创作背景。
答案:
(1)词作品中的意象:描述词作品中出现的具体事物,如山水、花鸟、人物等,以及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意义。
(2)词作品中的情感:分析词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如喜悦、悲伤、愤怒等,以及这些情感的来源和变化。
2.教学难点:
(1)词的形式特点:词的形式多样,韵律、对仗等特点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直观地理解和掌握。
(2)词的意境与情感:词作品中的意象丰富,情感内涵深刻,学生难以准确把握。
(3)词的创作背景:词作品创作背景复杂,涉及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知识,学生难以全面了解。
(4)文学鉴赏与批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需要长期的过程,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
(3)词作品中的创作背景:了解词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词人的生平经历和思想情感。
例题二:请分析下列词作品中的韵律、对仗等形式特点。
答案:
(1)韵律:分析词作品中韵脚的规律和变化,如平仄、押韵等。
(2)对仗:分析词作品中词语的对仗规律,如对偶、对仗等。
(3)其他形式特点:分析词作品中其他形式特点,如句式结构、字数等。
(4)词谱教程:为学生提供词谱的学习资源,如《词谱教程》、《词谱解析》等,帮助他们掌握词的形式特点和创作技巧。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珠星碧月彩云中6词三首(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96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教学目标:1、采用读诗方法抓诗歌信息。
2、理解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3、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鉴赏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赏析诗歌的艺术特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说到宋词,我们比较熟悉的是苏轼,但是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疾也值得我们去缅怀。
他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赏析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老师强调的要求掌握的读诗词方法。
1、抓题目、抓作者、抓诗词内容(关键句、词、字)、抓注解——获取信息。
2、思考:写了什么?怎么(手法)写的?表达了什么(感情)?三、鉴赏诗歌(一)抓题目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词牌名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所写内容的怀古,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
本诗是怀古诗。
(二)抓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爱国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追赠少师,谥忠敏。
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
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
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
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
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珠星碧月彩云中5词三首(一)声声慢》128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前期后期词风的特点。
2、鉴赏诗词意象,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鉴赏诗词意象,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导入老师:人生有许多的磨难,也有许多的选择,人的每一种选择决定人生的一种态度,白居易面对仕途的不顺,选择放下“兼济天下”的宗旨走向了“独善其身”;苏轼面对仕途的贬谪,选择放下“乌台诗案”走向了“心胸豁达”;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人生坎坷的“千古第一才女”,看看她面对人生诸多磨难时,她的心做了怎样的选择?先听歌曲《一剪梅(月满西楼)》;试着找出这首词最能体现词人情感的句子,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学生:“一种相思相处闲愁”;表达了词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老师:回答完这个问题,老师还想用李清照另外两首词中两句话看看同学们对李清照写作风格了解多少,第一句选自《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句的词风:轻快、活泼)第二句选自《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这句的词风:低沉、哀婉)通过赏析我们可以发现李清照在不同时期,她的写作风格有了很大的变化。
主要可分为:南渡前与南渡后。
南渡前词风表现出少女时的天真、活泼,抒写闺愁、闲愁、相思。
南渡后词风转向凄凉、低沉、哀愁、情调感伤。
老师:了解完这些,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来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感受她情感的变化。
同学们,先自由读,找出生字词;听朗读,纠正自己读错的地方;听完朗读,我们再齐读一遍课文,把握全词的情感基调。
老师:这首次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学生:悲伤、哀愁......老师:朗读这首词时我们应该轻、缓、感伤;现在我们带着这种感伤,默读这首词,找出全词中最能代表词人心情的字眼是哪一个?学生:愁老师:同学们是从哪句话看出“愁”字的?学生:怎一个愁字了得?老师: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学生:(直抒胸臆)直接抒情老师:那这首词还有没有其他抒情方式吗?学生:有。
2018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珠星璧月彩云中第6课元曲五首学案语文版必修320180714222
第6课 元曲五首学习重点 1.熟读这五首曲,体会它们不同的风格。
2.理解口语化的比喻、曲中对比、曲中用典等写作技巧,了解具有时代特点的社会生活,培养富有个性的审美情趣。
一、元曲名句1.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今朝有酒今朝醉,且尽樽前有限杯。
——张可久《正宫·醉太平刺世》2.不因酒困因诗困,常被吟魂恼醉魂。
——白朴《中吕·阳春曲知己》3.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周德清《中吕·塞鸿秋》4.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王实甫《西厢记》二、文本名句1.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白朴《越调·天净沙 秋》2.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
——关汉卿《双调·大德歌 春》3.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关汉卿《双调·大德歌 春》4.争名利何年是彻?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
——马致远《双调·夜行船 秋思》5.爱秋来时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
——马致远《双调·夜行船 秋思》6.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重阳节?——马致远《双调·夜行船 秋思》文本导学1.读准字音(1)单音字①渔樵.( ) ②巢鸠.( ) ③蛩.吟( ) ④密匝.匝( ) ⑤攘.攘( ) ⑥命窘.( ) ⑦馄饨..( ) (2)多音字①囤⎩⎪⎨⎪⎧ 囤.积居奇 粮囤. ②斗⎩⎪⎨⎪⎧ 斗.篷 斗.争2.辨形组词(1)⎩⎪⎨⎪⎧ 蛩 跫 (2)⎩⎪⎨⎪⎧ 熏 薰醺3.选词填空(1)抱怨·报怨①一位消费者________说,这些包装好的食品购买时不可能打开看个究竟,可买回家后发现“上当”的滋味实在不好受。
②中国政府不念旧恶,以德________,妥善地解决了一系列战争遗留问题。
(2)分辨·分辩①我们刚一进去,保安就立刻上前罚款,且不容________,让人感觉好像是他们故意设下的“陷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元曲五首学习重点 1.熟读这五首曲,体会它们不同的风格。
2.理解口语化的比喻、曲中对比、曲中用典等写作技巧,了解具有时代特点的社会生活,培养富有个性的审美情趣。
一、元曲名句1.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今朝有酒今朝醉,且尽樽前有限杯。
——张可久《正宫·醉太平刺世》2.不因酒困因诗困,常被吟魂恼醉魂。
——白朴《中吕·阳春曲知己》3.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周德清《中吕·塞鸿秋》4.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王实甫《西厢记》二、文本名句1.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白朴《越调·天净沙秋》2.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
——关汉卿《双调·大德歌春》3.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关汉卿《双调·大德歌春》4.争名利何年是彻?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
——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5.爱秋来时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
——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6.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重阳节?——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文本导学1.读准字音(1)单音字①渔樵.( ) ②巢鸠.( )③蛩.吟( ) ④密匝.匝( )⑤攘.攘( ) ⑥命窘.( )⑦馄饨..( )(2)多音字①囤⎩⎪⎨⎪⎧ 囤.积居奇 粮囤. ②斗⎩⎪⎨⎪⎧ 斗.篷 斗.争2.辨形组词(1)⎩⎪⎨⎪⎧ 蛩 跫 (2)⎩⎪⎨⎪⎧ 熏 薰醺3.选词填空(1)抱怨·报怨①一位消费者________说,这些包装好的食品购买时不可能打开看个究竟,可买回家后发现“上当”的滋味实在不好受。
②中国政府不念旧恶,以德________,妥善地解决了一系列战争遗留问题。
(2)分辨·分辩①我们刚一进去,保安就立刻上前罚款,且不容________,让人感觉好像是他们故意设下的“陷阱”。
②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即便是在仔细观察之下,也很难________出这些牡丹是用手指画的。
1.参看课下注释,理解每首元曲的内容。
2.熟读并背诵《越调·天净沙 秋》《双调·大德歌 春》和《双调·夜行船 秋思》中《离亭宴煞》一节。
1.阅读《正宫·醉太平 刺世》,思考:此曲讽刺了世人在金钱面前暴露出的哪些丑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2.阅读《越调·天净沙 秋》,思考:曲中两幅图景有何不同?答:3.阅读《双调·大德歌春》,思考:该散曲是如何写“思”的?答:4.阅读《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思考:该曲是如何强化主人公的愁绪的?答:5.阅读《双调·夜行船秋思》,思考:(1)题为秋思,但第一支曲子[夜行船]不写秋景,却写迟暮之悲、忆旧之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2)最后一支曲[离亭宴煞],点明了怎样的主题?请简要概括。
答:(3)《正宫·醉太平刺世》和《双调·夜行船秋思》这两首散曲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答:《双调·夜行船秋思》结尾说:“人问我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马致远追慕陶诗“采菊东篱下”的闲适心境,自号“东篱老”。
有人认为,马致远其实不能与陶渊明相比。
你怎么看待这种观点?请简要分析说明。
答:链接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1)张可久(约1270—1348后),元代散曲作家。
字小山。
庆元路(治今浙江宁波)人。
专力写散曲,留存作品八百五十余篇,为元人中最多者。
多描绘自然风景,咏歌颓放生活,也有不少写闺情及应酬之作。
有《小山乐府》。
(2)白朴(1226—1306后),元戏曲作家。
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谷先生。
原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后寓居真定(今河北正定)。
所作杂剧今知有十六种,另有词集。
(3)关汉卿,号已斋叟,汉卿是他的字,元代著名的戏曲大师。
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1229—1241),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1300年前后)。
有人考证他是山西运城人,由于金代的山西南部地区戏曲活动一直很盛,即使在金代末年也未减弱,故关汉卿从小即受到戏剧的熏染,参加戏曲班社的活动,在金王朝灭亡之前,他已经成为一个较成熟的戏剧作家了。
(4)王实甫,生卒年不详。
名德信,字实甫,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戏曲作家。
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
据贾仲明《凌波仙》词介绍,王实甫在当时即享有盛名,常与演员、歌伎往来。
所作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
剧中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
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5)马致远(约1251—1321后),元戏曲作家、散曲家。
号东篱。
大都人。
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五种,《汉宫秋》较著名。
剧作文词豪放有力,内容显示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但也带有逃避现实、向往仙道的思想倾向。
散曲有辑本《东篱乐府》。
2.背景展示(1)张可久一生时官时隐,劳碌奔波。
生活的坎坷,不免使他抑郁感伤,看透了世态的炎凉。
有时联想到百姓的疾苦和世道的险恶,从而借助元曲这一文学样式揭示了当时社会黑白颠倒、贤愚不分的现实。
(2)白朴原是金朝人,父亲白华担任过金朝枢密院判官的职务。
由于这样的出身,白朴从小就受到金朝大诗人元好问的熏陶,奠定了很好的文学素养。
白朴的一生大都在山水诗酒中纵情度过,因此他的作品总带有文人的雅趣和闲适之情。
(3)关汉卿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关汉卿用他的如椽之笔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
在他的笔下,刻画了一些性格鲜明的普通妇女形象,充满了浓郁的时代气息。
(4)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他经常出入于当时的游艺场所,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是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
正是有这些特殊的生活经历,所以他的作品中才更多了有关离情别绪的元曲佳作。
(5)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开始注意到“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
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却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志向。
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的。
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懒,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同时又在道教中寻求解脱。
这一时期马致远的散曲大都直接表露了他对历史上的是非和现实社会的态度以及文人在社会地位极端低落处境下的郁闷心情。
3.文学知识——散曲散曲是继唐诗、宋词后产生的新诗体。
它萌芽于宋、金之际。
金末,已经成熟,至元代,散曲进入了全盛时期。
据不完全统计,元代有散曲家200余人,小令3 800多首,套曲470多套。
在这将近100年的文学创作中,出现了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张可久等一批著名的散曲家,在诗歌体裁和艺术风格方面有新的拓展,使元散曲成为散曲史上最光辉的一面旗帜。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宋元戏曲史·序》)这里所说的“元之曲”就包括元散曲。
文内文外《双调·大德歌春》赏析这支小令,首二句“子规啼,不如归”,既状景物,兼点时令。
意思是讲:春天的杜鹃鸟(即子规鸟)啼叫了,啼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
子规鸟的啼叫声,声声都响在闺中少妇的耳旁,回旋在闺中少妇的心上,因而深深触动了她怀念远人的情怀。
故第三句便落笔到“道是春归人未归”。
意思是讲:你走的时候对我说过春来就归来,而今春天已到,却不见你的踪影。
话语之间,似乎已微露出少妇对远人的不满。
正由于盼人不至,心烦意乱,精神饱受折磨,于是才又引出“几日”两句对少妇愁苦的描绘。
“几日添憔悴”,是说她近日的面色已显得枯槁瘦弱,憔悴多了。
这是从外形上描绘少妇的愁苦。
接着又进一步从内部揭示少妇心灵上的创伤,“虚飘飘柳絮飞”,表面写的是景,实际是借喻少妇的心理状态。
少妇因情侣久去不归,在外是凶、是吉、是祸、是福,都不得而知,怎不令人担心:因而心绪不定,忽上忽下,正像虚飘飘的柳絮,漫天飞扬,无所适从。
作者这样从外而内两个方面刻画,便把一个愁苦的少妇写得真实感人。
柳絮扬花,又正是暮春的景象,作者从中又巧妙地暗示出少妇在等待中度过了一个漫长的春天,同时也使下句的“一春”二字有了依据。
既然少妇一等再等,结果旧时春光已过,不仅人未归,连信息也没得到,最后就不能不伤感地明确点出“一春鱼雁无消息”了。
在这七个字中,虽未着一“思”字,而少妇思念远人的炽烈感情已溢于言表。
不用说,这时的少妇痛苦已极,凄迷纷乱,百无聊赖。
妙的是作者却未从正面明白写出这种感情,而是宕开一笔,用“则见双燕斗衔泥”加以反衬。
显然,“燕”为“双燕”,它们又为筑巢而比赛着衔泥。
此情此景,和孤居独处、落落寡欢的少妇恰成鲜明的对照,怎不使人又添几分苦涩呢?意在言外,忧思无穷,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了。
本曲开头以子规鸟的啼叫引起少妇的思念,用的是起兴手法。
中间写闺中少妇的离别之苦,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最后又以双燕衔泥反衬一春未得信息的少妇的孤独之苦。
全篇紧紧围绕一个“春”字,从各个侧面描绘,突出了少妇的思念。
行文上惜墨如金,不蔓不枝。
类文品悟元曲中落魄文人的呻吟政治垂青了多少文人,也让多少文人落魄呻吟。
元曲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被称为三座高峰之一,而元曲中的文人身处贬谪或不满当时政治或怀才不遇落魄中是如何呻吟的?元代早期的曲人元好问,少有才名,官至尚书省左司都事员外郎。
金亡不仕,回乡中写下了“人生有几?念良辰美景,一梦初过”,从中窥视了他对世间功名看透,超脱无争,淡泊名利,“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以酒消愁度日,不管人间沉浮、漠视官场,凄然颓废过日的消极思想。
文人受到统治者整治是朝廷的用人制。
元朝刘秉忠可谓少年得志,17岁为府史,他看不惯官场明争暗斗,仗势欺人,搜刮民财的贪官,由于他年轻气盛侠义直言,被贬为庶民,从此遁入空门。
他在《干荷叶》中写道:“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
减了清香,越添黄。
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
”刘秉忠把自己喻为明净不染的荷花,都是昨天的那场暴风寒霜,才使自己变得如同干荷在秋江上飘荡,毫无光彩,而不为人所认识。
这首短小的散曲,让我们看到了被贬遁入空门的刘秉忠站在寒风瑟瑟中不断呻吟,以其短小精练的寥寥数笔,就把落魄文人悲春伤秋的感慨一丝不挂地裸露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