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精英与角色分析方法

合集下载

精英政治

精英政治


政治精英可分为“体制精英”与“反体制 精英”(或称对抗精英),而构成“体制 精英”核心的则是“统治精英”。 “统治精英”:那些直接或间接地把在正式 制度化了(如宪法规定)的国家统治机构 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其正统性的根据,并 且对国家重要政策的决定具有直接影响力 的人。


“权力精英”(the power elite): 权力精英是“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中, 拥有全国性影响之决策权的联合性或重叠 性派系”,包括未必具有明确正统性的人 (如财界人士和军人等),是可向国家政 策中枢行使巨大影响力并具有一定凝聚力 的上层权力集团。 政治精英反映国家与专门实行统治和管理 的特殊集团、统治集团、统治阶级之间的 关系。

1、社会区分为有权的少数和无权的多数; 2、统治多数人的少数人并不代表被统治的多 数; 3、为了保持稳定、避免发生革命,非精英上 升到精英地位的过程必须是缓慢而又不间断的; 4、精英对于社会制度的基本准则和保持现行 社会制度不变等方面是意见一致的; 5、国家政策并不反映民众的要求,而只反映 盛行于精英中的价值观; 6、相对说来,行动积极的精英很少受到态度 冷漠的民众的直接影响。


拉斯维尔开启了行为主义精英分析的先河。 ⑴既重视政治精英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 作用,也注意到其他社会精英甚至公民在 社会关系中的存在和意义。 凯勒(Suzanne Keller)在《超越统治阶级: 现代社会中的战略精英》(1963) ⑵不再把政治精英局限于政治统治领域。

⑶重视少数人之成为政治精英的主观条件, 强调个人在后天实践中形成的专门技能。 ⑷公民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政治参与来表 达利益. ⑸当代精英理论宣称“价值中立”,注重多学 科的实证研究.

政治发展中精英特权的发生机制及其治理路径

政治发展中精英特权的发生机制及其治理路径

政治发展中精英特权的发生机制及其治理路径政治发展是指一个社会的政治形态由不发达向发达变迁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政治体制的转型和政治主体运行规则的完善。

政治精英是政治发展过程中的中坚力量,而不受限制的权力会导致精英特权问题。

在中国的政治发展过程中,由于政企不分、政治精英的“经济人”角色定位等原因,政治方面的制度缺失和法律漏洞和政策灰色空间等现象,文化方面的“官本位”“家长制”“利本位”等腐朽思想的影响,使得特权现象仍存在于一些领域。

加强思想教育、肃清特权思想,促进经济体制改革、规范权力运作,培育公民社会、实现民主自治是治理特权问题的重要路径依赖。

标签:政治发展;精英特权;发生机制;路径依赖政治发展是指一个社会的政治形态由不发达向发达变迁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为政治体制的转型和政治主体运行规则的完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政治精英依靠其政治智慧和民主建设经验,成为政治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民主转型和社会进步意义重大。

但是,如果政治精英的权力不断扩大且没有完善的权力制约机制对其进行监督,则很有可能产生精英特权。

政治发展中政治精英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存在会带来诸多危害:精英特权妨碍社会公平正义,加剧社会矛盾,威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造成众多社会问题,破坏社会和谐稳定;精英特权滋生腐败问题,没有边际的特权会导致不被追究的腐败,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是腐败产生的温床和动机;精英特权破坏党群关系,政治精英搞特权会引发群众对于权力的盲目崇拜,造成社会价值观的错位,损害党执政的合法性;精英特权阻碍政治体制改革,滥用特权者会肆意破坏基本原则、践踏竞争规则,使政策和规则的制定实施向着个人私利的方向发展,阻挠社会进步。

因此,有必要探讨在推动现代化国家建设和促进民主转型的政治发展过程中精英特权的发生机制及其治理路径。

在中国的政治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方面的资源分配不公,政企不分,政治精英的“经济人”角色定位等原因,政治方面的制度建设不完善,法律缺失或滞后等现象,文化方面的“官本位”“家長制”“利本位”等腐朽思想的影响,以及政治精英的侥幸心理、民众的容忍态度等,使得特权现象仍以以权谋私,以权为本,以权压法等形式存在于各个领域。

中国精英阶层分析

中国精英阶层分析

中国精英阶层分析中国精英阶层分析──强势群体、弱视群体、中产阶级一、形成了部委及地方官僚与财阀相勾结的“诸候经济”势力。

二、出现了直接为民营或外资提供全程服务的买办官僚。

三、由官员、企业名流和知识精英联合形成的权贵资本主义。

体制已培育出一个自我繁殖,自我发展的利益集团,它是以侵害人民利益为生存基础的。

利益格局决定人们的行为方式,它以牺牲工农大众的根本利益。

来维护特权阶层的既得利益。

“诸候经济”剥夺了广大农民的剩余和工人饭碗,买办官僚大肆削弱了民营经济,权贵资本垄断专营利益上死死咬住,使民营经济、个体经济、草根族、在一个“坏市场”上苦苦挣扎。

利益集团的出现:代表权力资本4500万中央、地方官员,代表经济资本440万企业精英,代表知识资本700万知识分子,其中至少主流代表已形成特殊利益集团。

一个倾向於资本主义的社会集团和阶级联盟已日渐成熟。

假若垄断资本、买办资本、国际资本与精英联手,能产生出一个新兴强大的资产阶级,那是中国一大幸事。

而权贵集团的成熟,利用过渡期混乱的经济形势,秘密拆分国有资产,那就是中国的灾难。

胡鞍钢警告说,中国的行政性垄断,已经发展成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成为中国经济长期持续高速增长的最大的制度性瓶颈。

胡认为,中国由於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和高度国有化,在主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部门形成了行政性垄断。

这种垄断带来的直接後果,就是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如电力、通讯、铁路、民航等。

利用行政性垄断造就的特殊利益集团具有五大明显特徵,其具体包括:1、既得利益集团具有自利动机,谋求本行业、本部门、本集团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全社会财富或人民福利最大化;2、它属於分利集团,借助政治资源并以国家的名义进行经济资源的瓜分和占有。

尽管其从业人员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很小,但占有的各种经济资源非常巨大;3、既得利益集团有排他性,排斥其他利益集团参与竞争,妨碍市场要素自由流动,从而强化其垄断地位;4、它具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能制造所谓的“政府失效”。

《政治学十五讲》知识要点

《政治学十五讲》知识要点

13404班严泽川序言政治学给我们提供了什么知识◇政治学提供的知识政治学涉及两方面的知识:政治分析原理合和政治操作原理。

政治分析原理告诉我们政治生活分析的方法,掌握这种方法能使我们知道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是如何构成的。

政治操作原理涉及政治制度的设置和政治技术和技能方面的知识,他告诉我们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应该如何建立和如何维护。

政治学为三种人提供帮助:①政治从业人员;②政治学从业人员;③普通公民。

第一讲政治学:学科定位与知识体系一、政治的定义孙中山: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情,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情便是政治。

人们对政治的解释和定义来历不同,对政治概念的解释的大体思路有:①价值性解释;②神学性解释;③权力性解释;④管理性解释。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如下特点:1、认为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政治关系是社会关系之一,政治具有公共性和阶级性两重性;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关之间的关系。

2、认为政治是更为基础的经济关系的集中体现。

3、认为国家政权是政治的主要和根本问题。

4、认为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政治的定义:政治是人类集体生活的一种组织和安排,在这种组织和安排之下,各种组织、团体和个人通过一定的程序,实施对集体决策的影响。

二、为什么要研究政治1、确立共同的政治理念,形成广泛的政治共识2、探索合理的政治安排,合理的规划政治生活3、寻求文明的政治原则,文明的解释政治冲突4、了解他人,学会与别人打交道三、政治学科的定位和知识体系要了解政治学的知识结构和学科体系,首先需要从人类文明以及知识的构成谈起:文化(文明)构成及政治学知识结构在我们广义的文化或文明的概念中,作为其构成以素的物质技术→组织制度→思想观念→社会心理呈现出由表及里的关系:处于最表层的物质技术是最容易变动的部分,而处于最深层的社会心理的部分是最不容易变动的部分。

从中国古代关于“知”和“行”关系的角度出发,我们还可以将政治学的知识划分为两个方面的知识,即关于“知”的政治知识和关于“行”的政治知识。

政治学方法论

政治学方法论

政治学方法论科学信仰与科学精神(1)科学信仰科学方法是以一系列基本假定为基础的,离开了这些假定,科学方法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应用的价值和合理性。

因此,如果一个研究人员不接受这些基本假定,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使用科学方法指导、设计自己的研究,这些假定包括:首先,世界是客观的。

其次,客观世界是有规律的。

最后,人可以发现和认识客观规律。

(2)科学精神,学习和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政治学研究,除了要掌握相应的程序和技术之外,更为关键的是贯彻科学方法背后的科学精神,因为要发挥科学方法的作用和力量,就需要科学精神的支撑和引导。

对于科学精神的具体内涵,不同学者的概括有所不同,但核心内容集中于两个方面:实证精神和批判精神。

第一,实证精神。

具体而言,实证精神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任何观点和判断都要接受事实的检验。

也就是说,应用科学方法提出观点、进行研究,必须以事实为基出,不能空口无凭。

二是决不能伪造事实。

第二,批判精神。

科学精神相信,通过科学方法获得的知识依然可能存在错误,因此任何已有的科学结论未来都可能被推翻。

批判精神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批判别人的错误,二是要勇于批判自己的错误。

当然,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传统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传统的政治学主要集中于对政府的正式机构和与此相关的法律和宪法文件的研究,所使用的是国家、政府、主权、联邦制和立宪政体等基本概念,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各种文件——宪法、条约、法令、官方备忘录以及少量的投票统计数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受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影响,政治学广泛借鉴和采纳了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不断拓展其研究范围,从而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行为主义革命”。

但无论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发生什么样的改变,有一个主要的特征是没有改变的,即政治学者始终只关注政治权力的研究,包括权力的分配、组织、操作及其斗争等,而忽略了更广泛的社会文化系统对政治的影响,在政治与非政治之间预先设定了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

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

精英分析方法在政治学中的运用
★精英分析方法是通过对政治精英的分析来
对政治系统和政治现象等进行解释分析。 ★精英分析方法的基础:帕累托认为,人类 的历史是精英不断更替的历史,新的精英力图 取代旧的精英或分享后者的权力和荣耀。米歇 尔斯也认为,寡头统治是大型组织包括政党和 民主体制的普遍规律。米尔斯指出,权力精英 已经主宰了现代社会的主要等级制度和组织机 构,并操纵着国家机器并拥有各种特权。
精英分析方法的具体运用
★通过对精英衰落和兴起的表现、
原因和规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 刻的理解政治统治阶层产生的原因 以及发展状况。
精英分析方法的具体运用
第三,对精英维持和流动的分析。
精英阶层通过向社会中的非精英开放,一优胜劣汰的机制 来保证精英位置与精英才能相匹配,实现精英集团和精英 统治地位的维持。精英的流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英阶 层内部的流动,包括精英在集团内的由上到下和由下到上 的流动;二是精英集团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内外流动。精英 流动能使精英的权力和地位受到一定的限制,不仅可以将 最优秀人才吸引到精英集团中来,而且能使现有的精英面 临竞争压力和动力,时刻保持高效的工作绩效和优秀的整 体品质,避免精英集团退化变质。
精英分析方法的具体运用
★通过对精英维持和流动的分析,
可以深入的了解政治集团以及统治 阶层的内部流动机制和更新机制, 为我们探求如何保持政治系统的稳 定性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启示意义
★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 而道不行,耻也。 ——《孟子· 万章下》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 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 行险以缴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 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礼记· 中庸》

政治精英在村庄治理中的角色:一种比较发展的视角

政治精英在村庄治理中的角色:一种比较发展的视角

政治抱负。普遍实行的年末考评制度规定由农村 工作办公室负责干部考核工作, 每个村集体、 村支 部书记、 村长会被列入评分表。根据考核结果, 将 所有的村领导干部进行内部排名后在某一次重要 并张榜公示在政府大楼 会议上宣布评比的结果, 里显著的位置, 以竞争机制来对相关责任人施加 ⑦ 压力。 排名领先的干部会被授予“先进领导 ” 的 称号, 这将有助于他们今后职位的升迁。 虽然许 多村干部并不承认他们希望寻求去乡镇工作 , 但 是对于那些三十多岁, 有着高中甚至是大专文化 的新一代村官来说, 政治上的升迁还是很有吸引 力的。 社会利益主要建立在个人声望之上 。和由信 传统、 道德掌控的自然村里的熟人社会不同, 任、 在行政村的半熟人社会, 村庄精英要通过他们的 职位来获得决定权力和公众人物的身份, 通过他 们的能力来获得村民的尊重。作为当地居民中的 他们和村民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亲戚或朋 一员, 友关系, 他们的社会利益已经嵌入到村庄的文化 圈和日常生活中。 人际网络越紧密, 名声或面子 对村干部来说越重要, 他们越会积极运用资源来 满足村民需要和改善村庄福利, 通常他们不会因 优先上级的任务而损害村民的利益 。
利用 2008 - 2010 年三次调查中对 社的发展为例, 村干部、 私营业主和普通村民的访谈, 乡镇干部、 构建一个村干部的决策模型, 来描述他们的约束、 目标和收益, 研究村干部在合作社发展中所起的 作用, 并将当今的村干部在村庄治理中扮演的角 色与中华帝国末期的士绅做比较来探讨村庄政治 精英的回归问题。最后本文试图对中法农村社会 特征进行比较, 借以研究农民保护问题在不同历 史条件下的存在原因和作用影响 。 一、 乡村政治精英的决策模型 位于江苏南部的 S 村, 在 2005 年由村干部牵 头成立了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全村 117 户农户 自愿加入合作社, 入股土地共计 240 亩, 合作社注 册资本 120 万元。2006 年 3 月在第一次股东代 24 名股东代表通过了合作社章程, 表大会上, 选 举了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2006 年 5 月进行第 83

政治精英与角色分析方法

政治精英与角色分析方法

第一节 信用证的基本知识
❖ 一、信用证的基本概念 (一)信用证的含义
信用证是一种银行开立的有条件的承诺付款的书面文 件。即开证行根据进口商(开证申请人)的请求和指 示向出口商(受益人)开立的一定金额的,并在一定 的期限内凭规定的单据承诺付款的书面文件。 1.由银行开出; 2.应客户的申请开出(或开证行因自身的需要而开出) ; 3.在符合信用证的条款和条件前提下,凭规定的单据向 受益人付款;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新编政治学系列教材
7.1 精英与角色理论的历史发展
7.1.1 政治精英分析的萌芽及其先驱
精英:在17世纪是描述特别优越的商品,其后意义扩大
到“优越的社会团体”,如一流的军队,阶级较高的贵族。 最早是用精英一词来描述人物的是雷克雷克,将这个词
用来指涉具有较高教育、较高政治职位、较高威望的人。 帕雷托首先提出了有关“精英”的一个非常普遍的概念,
认为精英由每个人类活动领域中能力最强的所有人组成。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新编政治学系列教材
7.1 精英与角色理论的历史发展
7.1.1 政治精英分析的萌芽及其先驱
精英理论,又名政治精英理论,以对政治统治 阶层或政治杰出人物的精深研究而在现代西方政治 科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并对20世纪的社会政治思 想和政治实践发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五)对于修改内容要么全部接受,要么全部拒绝 ;部分接受修改中的内容是无效的;
(六)有关信用证修改必须通过原信用证通知行通 知才算真实、有效;通过客户直接寄送的信用证 修改申请书或修改书复印件不是有效的修改
(七)明确修改费用由谁承担,一般按照责任归属 来确定修改费用由谁承担
第三节 其它支付方式
一、汇付 (一)汇付的含义

比较政治学考点

比较政治学考点

比较政治学第一章政治学方法论比较研究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方法一历史分析法1.把政治现象或政治理论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范围和背景中加以考察和研究,认为其产生都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2.分析特点的政治现象,从历史因果关系当中去把握,从而认识政治现象的演化规律;3.研究特定的政治现象,从历史发展的合理角度分析其产生变化的原因;4.研究政治现象,注重研究其发展的阶段性,并善于总结每个阶段的特点;5.眼注重总结政治现象的历史经验教训;四利益分析法1.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经济社会关系,从事政治活动的动因;2.利益是政治发展的目标;3.利益是影响政治关系调整和变化的基本因素;4.利益是政治决策的价值取向;5.利益是社会成员形成一定政治心理的根源;五比较研究法1.通过纵向比较,研究政治现象发展的阶段性;2.通过横向比较,研究各种政治要素的特点和互动关系;3.通过宏观比较,研究政治现象的特点和模式;4.通过围观比较,研究事物之间的具体差异及其每个事物的特点;5.通过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6.通过比较,实现政治创新,政治借鉴,政治批断;二、现代西方政治学研究方法一行为主义研究方法认为,传统政治学只是抽象地、静止地研究国家权力和国家制度,没有研究政治行为当中的文化、心理因素,并且忽视了一些具体材料的运用,带有主观推测性,因此存在缺陷;1.把政治行为和政治行为为产生的文化、心理因素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不再重点研究国家和权力问题;2.在研究政治现象时,采取实证主义方式,注重定量研究,利用调查、民意测验、听证会等,来推断出政治行为的动机以及结果;3.在实际调查和研究中,大量采取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方法;4.在政治学研究中,应当坚持价值中立原则,不能带有阶级偏见和意识形态的色彩,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得出公正的结论;5.将政治学和其他科学交叉起来进行研究,主要是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进行交叉,进而又产生许多以交叉学科;(六)个案研究法是指对于一种特定的政治现象或者是一个国家、地区、单位的某一事件或群体进行个别的、专门的研究;具体包括下列一些个案:1.描述性个案研究;只对研究对象做一些纯粹的描述,不做理论分析;2.阐释性个案研究;运用理论对研究对象进行理论分析;3.假说构建型个案研究;通过对个案的精细化研究,提出一种新的假说或者理论;4.理论增值型个案研究;通过对个案的深入研究,进一步论证了某一理论的正确性,或者夸大丰富了某一理论的内涵;5.理论减值型个案研究;通过对个案的深入研究,否定某一理论或者削弱某一理论的适用性;6.异常型个案研究;是指那些背离既有的理论、特殊的个案,通过研究这种情况,发现或者创立新的理论; (七)政治角色研究法是指无论普通农民还是精英人物,总是把自己确定在特定的行为规范相关联的位置上,而人们对于特定位置的人总是按照一定的行为标准而寄予期望;具体内容:1.角色扮演;社会成员依据社会对自己的某种期待去行动,努力扮演好社会分配给自己的角色;一个人一旦被授予某种角色,就应该是自己的言谈举止、行为、风度等,尽可能的复合这一角色的要求和规范;2.角色期待;人们对于一定角色的社会成员所持有的要求和期望,分为局外人期待,当事人期待;3.角色分类;角色具有多样性,依据不同标准分为多种类型的角色;依据时间划分为,永久性角色、短期角色、临时性角色;4.角色网络;一种角色不能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角色处于联系之中;同时,一个人也往往扮演着多种角色;5.角色冲突;个人对角色的理解期待和他们对角色期待的冲突;个人同时扮演多种角色,也能引起内在的矛盾和冲突;第二章政治价值观比较研究三、多元主义一多元主义的基本观点1.政治过程中,政治行为主体是多元的,影响政治决策的因素是多元的;既有正式组织,也有非正式组织,除了政党、政府、议会、法院参与政治过程外,公会、宗教组织、教育部门、社会团体、新闻媒体以及公民个人也要参与政治角色,都要从自己利益出发;2.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的,反对单一的意识形态占绝对统治地位;3.社会权力的分配也是多元的,反对高度垄断权力;认为现代社会存在着大量的彼此竞争的精英,但是多数情况下,并不存在强大的支配一切的政治精英,而是表现各种政治精英为争夺权力彼此竞争;4.政治资源也是多元的,表现为财富、武力、职业、社会关系、社会地位、知识、能力以及家庭等;由于,对这些政治资源拥有的不同,导致了政治影响力的差异性;5.认为政治过程就是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多元竞争过程,政治斗争形式就是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讨价还价;二多元主义对政治学研究的促进作用三多元主义的缺陷五、社团主义一社团主义基本观点1.社团主义主张要研究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认为特定的利益集团与政府要形成一种稳定的联系;利益集团与政府的互动式在一种共识的的基础上的理性行为,并且利益集团的互动也要受到政府的管辖;因此,主张利益集团与政府保持一种密切的合作关系,社团主义本质是一种合作主义;2.社团主义还是一种意识形态,做推崇的价值观是秩序、理性、协调、合作,否认利益集团与政府间,以及利益集团彼此之间的存在冲突,注重人为地安排;3.认为政治过程就是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的合作过程,政治斗争形式就是谈判与协商;4.强调法律以及规则的重要性,正是这些法律、规则、界定了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的结构关系;5.认为国家决策在政治实践中的极其重要性,认为国家就是一种利益的结合体,因此,个别利益应该服从国家的整体利益;6.突出政治领导者在政治活动中的作用,特别是自历史变革的关键时期,政治领导者个人意志具有中药中作用; 二社团主义与多元主义的比较1、二者的相同点2、二者的区别三社团主义的基本类型五社团主义的政治影响六、精英主义一精英主义的基本观点1.成人社会的差异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精英主义的逻辑起点;认为,内在的不平等是人类社会的永恒法则;2.精英与大众两分法,是精英主义的基石;认为一切社会无论政治制度如何,度存在着两个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属于统治阶级的永远是少数人,他们垄断着权力并享有政权带来的好处;而被统治者是人数众多的,收统治者合法的或者专横的控制;人类社会就是一个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少数人统治着分散杂论的多数人的社会;3.精英主义发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没有阶级,没有政治统治”的观点,也反对自由主义主张实行代议制的观点,认为代议制也不会改变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区分;4.认为精英之所以能够行使权力是因为:一是,取决于个人素质,这些人有特定的组织能力,人格,特征,奋斗精神,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等;二是,取决于社会结构,社会上的一些等级结构的存在,领导位置的特殊性,客观上也使一部分人成为精英;三是,非精英方面的因素,非精英具有被动性需要他人领导;5.精英行使权力的手段主要是:通过控制政府,支配经济,使用暴力,控制大众传媒,强化意识形态,惩处反对者拿手段保护及行使自己的权力;6.关于精英主义权力的更迭,提出了“非精英循环论”,认为历史的变迁是不同的类型的精英循环的产物,是一类精英被另一类精英取代的产物;7.关于非精英成为精英的问题,认为非经营上升到精英的过程是缓慢的而不间断的,非精英首先要接受精英的观点,才能进入统治集团,此外,非精英还是要凭借自身的政治资源以及特定的政治机遇以及积极的政治行为才能成为精英;8.关于精英制定国家政策的价值取向;二精英主义的政治影响第三章国家观比较研究一、强权国家观1.认为国家是政治斗争的胜利者所建立起来的统治,统治者又以斗争的手段维持其统治;这种统治既包括物质统治,也包括非物质统治;2.法律作为国家意志的产物,是保证统治秩序的工具;3.国家政策市满足统治着需要的,维护期统治的一种现实的实现手段;4.统治者拥有压倒一切的权力,依靠国家全力保证国家稳定和统治秩序的正常运行;并且国家权力对内具有至高无上性,对外具有独立性;5.国家目的就是追求统治者的利益最大化,对内实行严密的控制政策,对外发动战争;二、法律国家观1.强调国家权力的规范化和非人格化;国家权力要依据法律规定来行使,官员的职权和责任有法律来规定,国家的价值就是行使权力的规范性;2.强调公民手法的重要性,每个公民都要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3.主张建立法治国家,强调法治优于人治;4.国家是一个有强制性的秩序构成的共同体,而这个强制性秩序就是法律,因此,特备强调国家的秩序性和有组织性;5.认为国家是法律的产物,视为执行法律而设定的特定组织,国家本身就是一个法人,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三、合法性国家观1.认为国家虽然具有强制性,但是国家的本质在于为社会提供服务,这些服务主要包括: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身安全,解决社会纠纷,实现国家主权,维护领土完整;2.特别强调国家经济职能的重要性,这种经济职能主要包括:依据正义原则对社会财富进行分配,建立必须的社会公共设施,制定政策推动经济发展;3.主张实行社会福利;认为现代国家已经成为执行经济职能的工具,通过支配掌握大量的物质财富,不断的为全民谋福利,通过立法以及有关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措施发展社会福利,这样,国家由阶级统治工具变成了福利国家;4.指出国家由于提供了服务,实行了福利,国家由消极国家变成了积极国家,政府由无为政府变成了万能政府,国家由不干涉居民生活变为了积极敢于居民生活;第四章政体理论的比较研究一、柏拉图的政体理论1.他认为,最符合正义的政体是贤人政体,这是最好的政体,以“哲学王”为最高统治者;2.由于战争,一些善战的人登上了最高统治者的位置,建立起军阀政体;在这种政体下,强调体育和军事的训练,其不足之处是统治者只重视战备和荣誉,轻视知识和学问;3.由于人们对财产的崇拜与日俱增,富人的低位越来越高,甚至连战功和荣誉等都被忽视,这样财阀取代军阀成为最高统治者,这种政体只重视金钱,不重视学问;4.在财阀整体中,由于人们唯利是图,贫富分化日趋严重,穷人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这就难免不会发生穷人暴动,穷人一旦掌权就建立起了民主政体;这种整体的缺陷是:过度自由,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党执政官;5.在民主政体中,穷人领袖总是不断的剥削富人财富,引起富人的不满和反抗,有人以平民代表自居杀害富人,这些人被拥戴为最高统治者,建立其僭主政体;这是一种最坏的政体,因为统治者名义上代表平民,实质上代表专制,这种政体被贤人的整体取代;二、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1.关于政体的分类根据统治者的人数及其掌权的目的,将政体分为两类6种具体类型:一类是正宗政体,另一类是非正宗政体;在正宗政体中,一个人掌权的是君主制,少数人掌权的是贵族制,多数人掌权的是共和制;在费正宗政体中,以上3种政体的变态分别成为: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2关于政体变化原因他指出,贵族由于在财产上占据优势地位,要求在各方面都超越他们,将政治权力的不平等视为正义;平民则认为,大家都是自由人,因此要求一切方面都平等,将政治权力的平等视为正义;这样在同一城邦中,贵族和贫民在平等的要求上产生了矛盾,是该城邦政体变动的原因;3关于理想政体他认为,最好的政体是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的共和政体;因为i,城邦的居民分为三部分:极富阶级,极贫阶级,中产阶级;极富阶级和极贫阶级都是少数人,并且极富阶级生活奢侈,只顾发号施令,易于引起人们的嫉恨;极贫阶级太卑贱,只知道服从,不能从政;中产阶级财产适中,人数众多,具有中庸的美德,适合充当富者和穷者的仲裁者;因此,以中产阶级为基础建立的共和制最稳定;第五章政体发展理论比较研究第一节西方学者的政治发展理论一、政治发展观(一)亨廷顿的政治发展观1.地理学指向的政治发展是指,把政治发展仅仅界定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问题,并不是指发达国家的政治发展;因为他认为发达国家不存在政治发展问题;2.派生性指向的政治发展将政治发展理解为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后果,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教育普及化,以及大众传媒作用的日益显着,社会流动和分层的加剧,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的政治问题,这些新问题是政治发展的研究对象;3.目的指向的政治发展政治发展被看做是像某种特定的制度形态的政治变迁过程,主要是实现政治的民主化、专业化、制度化、理性化、官僚化;4.功能指向的政治发展5.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政治现象和政治活动,其中,多元化的政治体系,发达的政党政治和集团政治,合理的制度安排,个人权利得到保障是政治发展的研究内容;三、政治发展动力(一)依靠精神领袖推动政治发展一些具有特殊威望的、能吸引公众的、具有非凡才能的领袖人物,可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形成政治权威; (二)通过强有力的政治组织特别是政党组织推动政治发展因为政党能够动员民众,控制社会动荡,维护整治稳定,构建政治制度;(三)依靠文官推动政治发展通过文官的组织创新,强化专业精神,改善政治制度;(四)依靠军队推动政治发展认为军队参与政治有利于国家稳定;(五)依靠文化推动政治发展文化能够促进政治认同,强化政治动员,此制度因素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六)依靠中产阶级推动政治发展因为中产阶级有助于保持政治稳定,并且实现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理论二、马克思关于政治发展动力的描述(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政治发展的基本动力;(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政治斗争是政治发展的直接动力;因为任何政治发展都不是自发实现的,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三)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四)改革是推动政治发展的一种现实动力;通过改革消除政治发展的阻力;(五)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用先进的理论宣传教育群众,是政治发展的精神;(六)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这是政治发展的额文化和科技动力;(七)善于借鉴国际上的一些国家政治发展的经验,要依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推动本国的政治发展,这是实现政治发展的外部条件;第六章政党理论比较一、政党与一般群众组成的区别1.政党有先天的阶级性;表现在:政党是在一定阶级基础上产生的,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政党是积极的核心,是由积极中的积极分子组成的;政党是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维护者;政党在阶级斗争中起领导作用,而一般的群众组织不具备这种阶级特征;2.政党有特定的政治纲领;纲领主要包括政党的政治信仰、政治目标、政治政策,政治纲领是判断政党政治属性的标志;3.政党有特定的组织纪律;任何政党都要制定组织章程,建立组织机构,从基层到中央形成一个组织体系,并且,用组织纪律约束其成员的行为;4.政党的活动与政权有密切联系;政党主要是围绕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参与政权和影响政权而展开的;5.政党是连接政府和社会的纽带;一方面,政党代表一定的社会利益;另一方面,政党又将社会实施控制,政党的活动既存在政治体系内部,又存在于政治体制的外部;二、政党和利益集团的比较(一)区别1.政党是具有一定阶级性的组织,本质特征是阶级性;利益集团是由某种利益组成的团体,本质属性是利益性;2.政党的活动是围绕政权展开的,利益性的活动,虽然也是参与政治,但是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夺取政权,主要是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3.政党是全国性的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能把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得利益连接起来,而利益集团往往是按照一定的行业、区域、职业、民族、宗教等背景组织起来的;4.政党有自己的政治纲领和组织纪律;利益集团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其成员也不受某种纪律的严格约束;(二)联系1.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都在国家政治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2.利益集团的成员往往分布在政党之中,政党以利益集团作为自己的社会基础,在竞选或执政过程中,政党需要得到利益集团的支持,3.利益集团的要求往往通过政党的政策特别是执政党的政策,得到保护和实现;4.在政党难以发挥作用的领域,利益集团往往会起到调节社会关系的作用,利益集团是对政党政治的补充;第七章政治文化理论比较研究一、关于政治文化的内涵不同内涵(一)柏拉图的“知识治国论”柏拉图认为人的品德是政治的基础,一个城邦的好坏,有赖于人们的品德,正是因为人们品德的堕落,才引起了社会秩序的混论,因此,唯有城邦制度建立理想国家,除了实行等级之外,就必须使公民保持完善的品德,此外,治理国家还要靠知识,知识、美德和权力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对国家的有效治理;(二)孟德斯鸠的“民族精神论”(三)阿尔蒙德对政治文化的定义(四)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二、政治文化不同类型比较(一)依据参政倾向划分1.地区型政治文化2.臣属型政治文化3.参与型政治文化二依据政治文化演化过程划分1.传统政治文化2.现代政治文化三依据政治之间的关系划分1.冲突型政治文化2.协调性政治文化三、不同社会形态的政治文化比较一奴隶社会政治文化二封建社会政治文化三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文化四我国政治文化1.我国传统政治文化2.我国现代政治文化。

政治精英与权力监督——1931-1949年国民政府监察委员组成分析

政治精英与权力监督——1931-1949年国民政府监察委员组成分析

人 , 3 1 1年 6月 1 9 5日公 布修 正 的 国 民政 府 组 织 法 , 察 监
委员额 定 数 为 2 —4 9 9人 。同 年 1 2月 3 0日又 公 布 修 正 国民政 府组 织法 , 察 委 员 为 3 — 5 监 0 0人 。1 3 2年 1 9 2月
孙 中 山先生根 据 其革命 实 践 , 结合 对 西方 政 治 制度 并
及 中国现 状的 考察 , 出 了五 权 分 立 的政 体 主 张 。 在独 提 即 立 的三权 之外 , 上 独 立 的 考 试 监 察 权 。但 是 。 一 设 加 这
2 6日公 布修 正 国 民政 府组 织法 条 文 , 察 委 员 仍定 为 2 监 9
国 民政府 监察 院是 国 民政府 的最 高监 察机 关 , 担 着 承 对 全国公 职人员 行 使 监督 的职 责 。监 察 院 的 监察 权 是 由
监 察使 人选 请 由国 民政 府 任命 , 期 无 限 制 。 1 3 任 1年 I 9 2
月修正 的 国 民政 府组 织 法规 定 : 监察 委员 “ 由监 察 院 长提
民政 府政 治体 制 和政 治状 况 的研 究 , 今天 加 强 和完 善 权 力监 督亦 有 积 极 的 借鉴 意义 。 对
[ 中图分类号]K2 2 9 [ 6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6 15 1 ( 0 6 0 —0 50 1 7 —1 X 2 0 ) 30 4 — 7
维普资讯
20 0 6年 5月
东南大 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 学版 )
J un lo S uha tU i ri P i sp yadS c l cec ) o ra f o te s n esy( hoo h n o i i e v t l aS n

精英农民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精英农民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主选 举 的文件 和 制度说 明 ,以和所 有竞 争对 手一 决 雄雌 。他 们 充满 斗志 的政治 参 与拓宽 了中 国广 大 农 村政 治参 与 的广度 ,不 同程 度地 改变 了普通村 民政 治冷 漠 ;有效 激化 了基 层 民主选 举 的竞 争性 ;提 高 了选举 的公正性 ;强化 了基层 民主 监督力度 。 同时 , 其政 治参 与 的得失 为 国家其 他领 域正在 进 行 的公 民 政 治 参与 活动提 供 了借 鉴价值 。
第6卷·第4期
职业时空
CARE ER HO RIZON O ’
精 英 农 民政 治 参 与存 在 的 问题 及 对 策 分 析
范茹 平
(濮 阳市 委党 校 ,河 南 濮 阳 457000)
摘要 :公 民政治参 与的广度与深度是衡 量一个 国家政 治与民主发展水 平 的重要标 志。 始 于上世 纪 8 0 年代 后期 的村 民 自治运动 ,拉开 了 中国农 民以独立 的政 治个体进入 中国农 村基 层 民主政治生 活 的序 幕 ,从 此 , 中国政 治 民主 化率先在 农村迈 出了第 一步 。在 这一进 程 中, 中国农 民内部一支 最具 能动 作用 的阶层—— 精 英农 民崛起 。经过村 民 自治选举 的训 练 ,他们迅 速成长 为农 村 民主政 治选举 中一 支 强劲的政 治整合力 量。在 政 治参 与活 动 中, 出现 了参 与动机指 向、参 与意 识非理 性化等 问题 。文 章通过 对 问题 的分析 ,找 出对策 , 以使 精英 农 民政 治参 与质 量得 到提 高。 关键词 :政 治参 与 ;精 英农 民 ;基层 民主政 治
二 、精 英 农 民政 治 参 与 存 在 的 问题
1.政 治参 与动 员力量 的 强大挑 战 了基层 党组织 的权 威 ,影响 了其领 导 力量 的正 常 发挥 ,加剧 了基 层 组 织 整 合 政 治 资 源 的 困 难

政治学原理(1)

政治学原理(1)

政治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 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 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 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 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二)对政治含义的理解、认识与讨论 • • • • 政治与经济 政治与法律 政治与宗教 政治与道德
二、政治学
(一)政治学的含义
• 政治学是研究国家问题的科学; • 政治学是研究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 的科学; • 政治学是对众人之事的管理的研究; • 政治学是对公共决策和政策的研究。
• 权利是法律允许范围内人们所享有的 种种自由,也就是社会成员作为和不 作为的自由。 • 权利是受到法保护的利益。 • 权利是法律赋予权利主体的强制力量, 权利由此成为一种法律规范。
马克思主义权利观
• 权利是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法律体现, 本质上是社会成员的利益要求。 • 权利是具体的、历史的,具有阶级性 的。 • 权利形成的前提是政治权力的确认和 保障。 • 权利是政治权力的法律转化。
(三)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 古希腊古典政治学说——欧洲封建 社会政治学说——现代资本主义时 期政治学 • 中国政治学的发展
(四)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 哲学研究方法:它确认“对国家、政 府和哲学家的研究同对某些目标、精 神、真理或被认为构成所有知识和现 实的基础的某种最高原则的追求密不 可分”。它以人类追求的政治价值如 民主、正义、平等等为研究对象,以 哲学的逻辑思辨为主要方式,以揭示 政治的价值基础和根本原则为研究目 的。


• 利益矛盾: • 横向利益矛盾 • 纵向利益矛盾(虚化)
3、利益在政治中的地位的出发 点。 第二,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 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第三,利益关系决定了政治权力和政治 权利的功能。 第四,利益是社会政治组织及其制度的 基础,是社会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源 泉和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精英理论

精英理论

精英理论百科名片精英理论通过对社会统治者和杰出人物的研究,说明社会的性质和统治关系的西方政治学、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

“精英”一词最早出现在17世纪的法国,意指“精选出来的少数”或“优秀人物”。

精英理论认为,社会的统治者是社会的少数,但他们在智力、性格、能力、财产等方面超过大多数被统治者,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和作用,是社会的精英。

其中极少数的政治精英代表一定的利益集团,掌握着重大决策权,他们的政治态度、言行,对政治发展方向和前景产生重要影响,决定着政治的性质。

认为必须分析这些政治精英才能揭示政治的本质和规律。

书名:精英理论又名:精英政治理论作者:莫斯卡类别:政治学装帧:精装目录精英理论发展沿革1精英理论的基本内容概括1意大利社会学家G·莫斯卡1意大利社会学家V·帕累托1瑞士籍德国社会学家R·米歇尔斯1总结精英理论的基本命题精英理论的特征精英理论的学术意义展开编辑本段精英理论发展沿革精英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柏拉图的“哲人政治”思想,以及中世纪意大利的N.马基雅维利关于统治者的权力和统治技巧的研究。

后来法国的圣西门、H.坦恩,德国的L.龚普洛维奇等也探讨了谁统治社会、统治者的共性、如何维持统治、怎样统治等问题,这对精英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起过主要作用。

到19世纪中期,精英理论才形成比较明确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并获得理论性的地位。

编辑本段精英理论的基本内容概括精英理论有早期和当代之分。

人们通常把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的精英理论称为早期精英理论。

这一时期有三位代表人物,他们是:意大利社会学家G·莫斯卡①意大利社会学家G·莫斯卡,其代表作为《统治阶级》。

他认为一切社会都存在着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社会文明随精英的变动而改变。

他着重研究了政治精英的本质与他们取得权力的方式, 以及在不同历史环境中的变化。

同时,探讨了精英地位的维持和更替问题。

意大利社会学家V·帕累托②意大利社会学家V·帕累托,其代表作为《思想与社会》。

精英政治名词解释(一)

精英政治名词解释(一)

精英政治名词解释(一)精英政治名词解释1. 政治精英•定义:政治精英是指在政治领域具有一定权力、影响力和地位的人士,通常是政治组织或政府中的高级官员、议员或决策者。

•例子:政治精英包括国家元首、政府首脑、高级官员、政党领导人等。

例如,美国总统、英国首相以及各国内阁成员都是政治精英。

2. 政治精英论•定义:政治精英论是一种政治理论,强调政治决策由少数精英掌握,并且认为这些精英能提供最佳的领导和决策。

•例子:政治精英论的典型代表之一是思想家皮埃尔·布尔代厄。

他认为,只有少数精英才能满足领导和政治决策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而大多数人民则相对被动地接受这些决策。

3. 精英民主•定义:精英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它结合了民主原则和政治精英的领导,旨在将民主决策与专业和有效的决策相结合。

•例子:瑞士的政治体制被认为是精英民主的典型例子。

在瑞士,公民可以通过直接民主方式参与政策决策,但政治精英仍扮演着决策制定和实施的关键角色。

4. 知识精英•定义:知识精英是指在某一领域具有高度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在该领域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地位的人士。

•例子:科学家、学者、艺术家和工程师通常被视为知识精英。

例如,诺贝尔奖得主、著名学术教授和成功的企业家都是知识精英的代表。

5. 精英主义•定义:精英主义是一种政治思想或理论,主张把权力集中在少数精英手中,并认为这些精英有能力领导和决策,以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例子:启蒙时代的哲学家如托马斯·霍布斯和约翰·洛克是精英主义的早期倡导者。

他们认为,社会应该由具有优秀素质和管理能力的少数精英来引领。

6. 精英治理•定义:精英治理是一种政治管理模式,强调由政治精英负责决策和政策制定,以确保高效、稳定和可持续的政府运作。

•例子:新加坡的政治体系以其高效和有效的治理而闻名,被认为是精英治理的典型范例。

新加坡政治精英在做出决策时注重专业知识和长期发展策略。

7. 精英队伍•定义:精英队伍是指政府、政治组织或其他机构内的一群有能力和经验的人士,被选拔和培养为领导者或高级职位候选人。

公共政策复习题--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复习题--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题-—-—-——名词解释部分名词解释公共政策: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社会利益:社会利益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社会全体成员,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基于一定的社会目标而对诸种社会要素和社会状态的共同需要所体现的利益形态。

社会利益是广泛个体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具体的、独立的利益形态.利益选择:政府要选择那些与政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作为分配对象,满足他们的利益需要。

利益整合:政府必须综合地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可简称为“利益整合”。

利益分配:由于政策实施后一部分人的利益得到满足,这意味着政策起到了向社会有关成员分配利益的功能。

利益落实:政府的政策主体地位,需要它们主动地把政策内容贯彻到实践中去,产生应有的政策效果,即从本质上讲,使得分配的利益到位.公共政策主体: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增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利益集团:利益集团是在社会中提出特定要求,具有共同态度的集团.大众传媒: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报纸、书刊、电影、国际互联网等传播工具。

思想库: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政策研究组织,是政策主体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

政策主体能力: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改变环境的有效程度,表征着政府在适应和改变环境方面的程度。

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两个方面.社会问题:是指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境况,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境况存在显著差距,因而通过各种方式将其缩小差距的要求公之于众,以争取社会同情与支持,并谋求引起政府关注和予以解决的一种情形。

政治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政治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政治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政治是国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调研是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

当前,我国政治生活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研究。

因此,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中国政治生活新变化,探索未来政治发展方向,为国家政治决策提供参考。

二、调研目的1.了解中国政治生活的新变化2.探索中国政治发展的未来方向3.为国家政治决策提供参考三、调研方法1.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广大人民群众对政治生活的看法和期望2.访谈调查:邀请各界人士进行深入访谈,探讨政治发展的思路和对策3.文献调研: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深入了解中国政治生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四、调研内容1.人民群众对政治生活的态度和期望2.政治生活的新变化和发展趋势3.政府管理的现状和改革方向4.政治精英的角色和责任5.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6.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建设五、调研结果1.人民群众对政治生活的态度和期望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绝大多数人民群众认为我国政治生活日益民主,政府工作得到了人民的监督和支持。

但也有一部分人对政府管理的效率和公正性提出了质疑,希望政府能加强执法和监管,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2.政治生活的新变化和发展趋势在访谈调查中,政治学家指出,当前中国政治生活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政治制度和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政府管理的主要方向是依法治国、科学执政和廉洁治理。

3.政府管理的现状和改革方向政府管理的现状是依法维护国家治安和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政府管理的改革方向是要加强法治建设,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政府部门的效率和透明度。

4.政治精英的角色和责任政治精英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参与者和决策者,担负着维护国家利益、推动政治进步的重要责任。

政治精英应该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党纪国法,恪尽职守,做到廉洁奉公,为人民服务。

5.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当前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为精英由每个人类活动领域中能力最强的所有人组成。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新编政治学系列教材
7.1 精英与角色理论的历史发展
7.1.1 政治精英分析的萌芽及其先驱
精英理论,又名政治精英理论,以对政治统治 阶层或政治杰出人物的精深研究而在现代西方政治 科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并对20世纪的社会政治思 想和政治实践发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新编政治学系列教材
7.1 精英与角色理论的历史发展
7.1.1 政治精英分析的萌芽及其先驱
丹纳是法国历史学者,在他的著作《当代法国的起源》 第一卷,分析法国大革命前的《旧制度》一书中,详细描 述并分析了法国的统治精英,并依据此一精英的行为来解 释法国政治系统的命运。他认为在旧君主制的黄金时代, 统治法国的三大社会集团——国王、教士和贵族——的衰 落最终导致了革命的爆发。他把这三大统治法国的社会集 团称作“统治阶级”与“特权阶级”。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新编政治学系列教材
7.1 精英与角色理论的历史发展
7.1.1 政治精英分析的萌芽及其先驱
代表学者:精英分析的发展应归功于19世纪末20世纪 初的三位欧洲政治社会学家。莫斯卡(Gaetano Mosca)、 帕累托(Vilfredo Pareto)、米歇尔斯(Roberto Michels) 三人奠定了精英分析的基石。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新编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7章 政治精英与角色分析方法
1. 精英与角色理论的历史发展 2. 精英与角色理论的基本认知 3. 精英与角色分析方法的实际运用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新编政治学系列教材
7.1 精英与角色理论的历史发展
7.1.1政治精英分析的萌芽及其先驱 7.1.2精英分析理论的建立 7.1.3角色理论的概念和由来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新编政治学系列教材
7.1 精英与角色理论的历史发展
7.1.1 政治精英分析的萌芽及其先驱
政治精英分析理论关注的基本问题:谁统治 社会?统治者有哪些共性?统治者如何维持其统 治地位?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新编政治学系列教材
7.1 精英与角色理论的历史发展
7.1.2 政治精英分析的建立
拉斯维尔是现代社会科学中精英分析的建立者: • 把精英的概念从传统理论中局限于少数阶级,扩大到社会各个阶 层。 •认为精英统治社会方式有四种:即符号、暴力、财物和实践。 •对精英统治方式的深入而独特的研究是拉斯韦尔对当代精英理论的 最大贡献。首先,对符号、象征或者说意识形态的研究发展出了传 播学中著名的“五W”模式。其次,暴力方法论在拉斯维尔的精英 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暴力构成了精英统治的重要手段。 •与传统的精英理论家不同,注意从精英和大众的关系来描述、解释 政治现象。并且他认为统治阶级的现实基础是其社会经济地位,从 而他非常重视精英的可接受性研究。
二战后,将精英政治理论与民主政治相协调的代表人物 还有约瑟夫·熊彼特、季奥尼夫·萨托利等。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新编政治学系列教材
7.1 精英与角色理论的历史发展
7.1.2 政治精英分析的建立
20世纪70年代对精英分析的发展作出重要理论性贡献的人主 要有:巴特摩尔(T. B. Bottomore)、凯勒(Suzanne Keller)、 康浩瑟(William Kornhauser)、佩里(Geraint Parry)与帕特南 (Robert D. Putnam)等人。精英分析的实证研究方面较为著名的 学者有:亨特(Floyd Hunter)、米尔斯(C. Wright Mills)、多姆 霍夫(G. William Domhoff)、罗斯(Arnold M. Ross),以及弗 雷(Frederick Frey)、李普赛特(Seymour M. Lipset)、艾丁格 (Lewis J. Edinger)、西林(Donald D. Searing)、贝克(Carl Beck)、阿姆斯壮(John Armstrong)等人。
精英研究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也 可以说受到了马基雅维利的启发,但真正对精英主义贡献 较多的先驱是圣西门(Henri Comte de Saint Simon)、 丹纳(Hippolyte Taine)、贡普洛维奇(Ludwig Gumplowicz)乃至马克思。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新编政治学系列教材
7.1 精英与角色理论的历史发展
7.1.2 政治精英分析的建立
精英民主理论:拉斯韦尔批评传统理论家如莫斯卡、帕 累托等人视民主政治是不可能的观点,强调精英与民主政 治并不矛盾。“在一个由少数人担任领导者的社会,仍可 能是民主的”。问题的关键是建立民众如何有效控制精英 的“责任制度”。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新编政治学系列教材
7.1 精英与角色理论的历史发展
7.1.1 政治精英分析的萌芽及其先驱
马克思对于精英主义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强调 社会的阶级性。莫斯卡等人的理论实际上是对马克 思的阶级分析的否定,因为它仅重视社会阶层结构 中一个层次,而不是不同阶级的关系。也许可以说, 马克思对精英主义的影响主要是反面的促进作用。
新编政治学系列教材
7.1 精英与角色理论的历史发展
7.1.1 政治精英分析的萌芽及其先驱
圣西门认为社会是一座金字塔,军事领袖和神职人员往 往处于政治权力金字塔的顶端。圣西门不仅间接指出了统治 阶级的必要性,而且说明了统治阶级在特定时期和特定文明 类型中引导社会的所应具备的诸多素质。基于此,他指出社 会改革不可能妄想打破金字塔结构,但可以设法改变精英。 他主张有能力的人诸如科学家、艺术家与工业领袖成为政治 领袖,为社会制定开明而合于理性的政策。圣西门的精英理 论有很强的规范色彩,着力于讨论社会应由某一类精英统治。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新编政治学系列教材
7.1 精英与角色理论的历史发展
7.1.1 政治精英分析的萌芽及其先驱
贡普洛维奇是德国社会学家,他认为政治精英 是生理上比较优越的份子,他们的智力较高,因此 其统治社会是理所当然的。他把国家与政府界定为 少数对多数之有组织控制之表现。他还分析了精英 的组成、功能与维持地位的方法与策略等。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新编政治学系列教材 7Fra bibliotek1 精英与角色理论的历史发展
7.1.1 政治精英分析的萌芽及其先驱
精英:在17世纪是描述特别优越的商品,其后意义扩大
到“优越的社会团体”,如一流的军队,阶级较高的贵族。 最早是用精英一词来描述人物的是雷克雷克,将这个词
用来指涉具有较高教育、较高政治职位、较高威望的人。 帕雷托首先提出了有关“精英”的一个非常普遍的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