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地理教学: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试探精编版
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教案案例
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教案案例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
1.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3. 探究式学习案例分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重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1. 黑板。
2. 投影仪。
3. 教学软件。
五、教学方法
1.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复习等方式激活学生的前知,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2. 教学策略: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地理环境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通过讲解、演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以及探究式学习的意义和方法。
3. 巩固练习:提供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归纳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
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探索研究
80 0 ) 30 0 ( 疆 生 产建 设 兵 团农 十二 师 高 级 中学 , 新 乌鲁 木 齐
摘
要 : 程标准的提 出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 实验的 实施 为地理教 学提 出了新 目标、 新课 新要 求. 案例教
学法从 真正意义上 实现 了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本、 以培养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力、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
2 0矩 01
赣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u a fGa n n N r lU iest o r lo n a oma n vri n y
No 3 .
第 三期
・
Jn .0 0 u e2 1
中学 理 科教 学研 究 ・
高 中地 理新 课 程 案 例 教 学 探 索 研 究
出发 ,教师创 设新情 景 , 出新 问题 , 学生 运用获 得 的知识 与能力 解决 问题 . 提 让 ] 2 地 理案 例教学 主要环 节及 注意 的 问题
地理案例化教学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1 ( 准备贴近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案例. 兴趣是 ) “
最好 的老师 ” 通 过一些 最贴 近学 生的实 际生 活 或社 会 热点 的案例 为 出发 点 展 开教 学 , 而 激 发学 生学 习 , 进 地理 的兴趣 ; ) ( 自由发言讨 论 , 2 培养综 合 能力 . 堂上 学生 对 案例 可 以进行 激 烈 的讨 论 ,争论 分 析 ,自由畅 课
的 问题 ; 结合 问卷调查结果 ,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进行 了数据 统计 和教 学分析 , 明案例教 学的教学模式 可以调 动 对 说 学生的主动性 , 达到较好 的教 学效 果. 关键词 : 中地理 ; 高 新课改 ; 案例教 学; 问卷调查 ; 教学效果
《2024年基于问题式教学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以人教版《地理1》为例》范文
《基于问题式教学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以人教版《地理1》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问题式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
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文以人教版《地理1》为例,设计一个基于问题式教学的地理教学案例,以期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参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地理1》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信息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国际视野和人文关怀。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教学内容以人教版《地理1》中的“人口”章节为例,设计教学案例。
(二)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前一天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人口地理。
提出“什么是人口?”以及“人口地理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影响?”的问题,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2. 自主学习与讨论(15分钟)教师发放课前准备好的相关阅读材料,如“世界人口分布图”、“中国人口统计数据”等。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探讨人口的定义、人口的数量与增长等问题。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相互讨论,提出问题并尝试回答。
3. 问题探究与讲解(1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总结,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世界各地区人口分布有何规律?”“我国的人口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如何?”等。
教师利用图表、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知识要点。
4. 小组合作学习与展示(2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探究题目(如:分析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特征及发展趋势)。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资料收集、数据分析、绘制图表等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2022最新完整版高中地理教案5篇
2022最新完整版高中地理教案5篇2022最新完整版高中地理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水资源的概念,理解世界与中国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并能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加以说明。
②了解水资源在数量、质量上对经济活动规模、效益的影响,理解科技进步促进水资源利用的进步。
③理解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过程与方法①立足水资源的“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办”问题,以人水关系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同时注重激励发展性评价。
②重视地理素养培养,联系社会实际与乡土地理,突出地理图象与案例的讨论分析研究,合作探究水资源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及人文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对策。
③有效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②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家乡的水资源问题,增强忧患意识,形成科学的资源观。
③通过学习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关爱环境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重难点1.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2.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按学习小组分7人一组,共10组。
2、利用网络、杂志和书籍等搜集关于水资源的内容,对水资源的概念、作用、分布有大概的了解。
3、预习教材内容,明确课本活动和案例的要求,准备以小组集体讨论的方式,试得出答案。
4、搜集城市水资源状况,在讲课时适当引用。
5、准备好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二)导入新课以中国正在发生的春旱对农业生产的巨大影响说明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带出新课: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三)教学过程第一部分水资源及其分布1、设问,引发思考。
我们知道,从宇宙中拍摄的地球照片是蔚蓝色的,因为水体总面积占全球总面积的71%。
从这一点上看,水,似乎是“使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呢?2、了解学生对水资源的理解。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5篇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5篇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能力目标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重点】1.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过程】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自转产生的赤道平面与公转产生的黄道平面形成的夹角(目前:23°26′),即黄赤交角.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①范围:23°26′N―23°26′S②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③过程:利用数学的正弦图来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过程,并抓住二分二至关键点。
这样可以判断任意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处纬度及移动方向(向南或向北),并举例说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⑤易混淆的概念:回归年与恒星年(比较法)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①赤道:一年四季昼夜平分(或等长).②直射点在哪个(南或北)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夜长.(归纳演绎法)即:1)若直射点在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2)若直射点在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3)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4)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或等长);2)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并与经线圈重合.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①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就是太阳光线与地平线(或面)的夹角(H),(注:不要理解成太阳离头顶有多高)其取值范围:0°≤H≤90°.正午太阳高度,即某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太阳高度,主要用它来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阳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阳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阳高度一定比这还小.②规律:1)空间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方)递减.比如:假如太阳直射点在3°N,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两侧(方)递减.2)时间变化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所以它的空间变化规律也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归纳演绎法)③H对地表影响:(利用人教版地图册P16右下图,并解说)1)太阳高度(H)越大,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温度就越高;2)太阳高度(H)越小,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温度就越低.5.四季的划分①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②北温带国家(气候统计)上的四季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③易混淆的概念:季节、节气与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与夏至日,冬季、冬至与冬至日等等.(比较法)6.五带的划分①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分界线,把地球分成五个温度带自北向南分别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②学生讨论:1)若黄赤交角变小,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小;南温带,北温带变大.2)若黄赤交角变大,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大;南温带,.北温带变小.③易混淆的数据:五带的划分的分界线的纬度23°26′和66°34′,与低纬、中纬、高纬度的分界线的纬度30°和60°.(比较法)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2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从容说课本节内容较为系统、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
4.2地貌的观察地貌观察的顺序和内容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同步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4.鼓励学生将地貌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地貌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2.提出问题:“你们对黄土高原有什么了解?为什么黄土高原的地貌如此独特?”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察观念,懂得地貌观察不仅是一种科学方法,更是一种人生态度。
3.通过对地貌观察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4.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壮丽景色,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貌的神奇与美丽。
2.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探讨黄土高原的形成、演变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4.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品质。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项地貌观察任务。
2.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积极沟通、协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2.设计具体的地理情境,如模拟黄土高原的降雨过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地貌观察的重要性。
3.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如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激发学生对地貌观察的兴趣和热情。
4.创设互动交流平台,让学生分享自己收集到的地貌观察资料,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交流。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关于地貌观察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貌观察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高中地理实践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践能力,我校地理教研组结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活动。
本案例以“走进黄河”为主题,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黄河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河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流经省份、流域面积等基本概况;掌握河流的地理特征,如河流形态、水文特征、水系结构等;了解黄河的生态环境状况及人类活动对黄河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黄河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1. 黄河的基本概况2. 黄河的地理特征3. 黄河的生态环境4. 人类活动对黄河的影响四、教学过程(一)准备阶段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每组5-6人,确定组长。
2.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次实践活动的主题、目的、内容和方法。
3.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河的影响。
(二)实践阶段1. 实地考察(1)选择黄河流经的某个省份作为考察地点,如河南省。
(2)分组进行实地考察,观察黄河的河流形态、水文特征、水系结构等。
(3)记录考察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如河流水质、植被状况、人类活动等。
2. 问卷调查(1)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黄河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人类活动等方面。
(2)在考察地点发放问卷,邀请当地居民填写。
(3)收集问卷,整理分析数据。
3. 访谈(1)邀请当地居民、专家、学者等访谈对象。
(2)围绕黄河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访谈。
(3)记录访谈内容,整理分析。
(三)总结阶段1. 各小组汇报实践成果,包括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黄河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河的影响。
高中地理教研教学教案5篇
高中地理教研教学教案5篇高中地理教研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1.通过读图、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三、情感目标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
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同学们你们学过地理学吗?学过,初高中都学过!你们还没学过地理学!你们只学了第一章行星地球属于地球概论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属于气象气候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属于水文学,第四章地地表形态的塑造属于地质地貌学。
今天要学的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才真正进入了地理学的殿堂。
地理学(geography)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
它是讨论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部分。
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略。
(一般了解即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
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优秀教学案例教案
2.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鼓励学生对地理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4.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视野,关注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4.小组合作:本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探究地球运动的相关问题。通过分工合作、分享观点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实践操作:本案例设置了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提高地理应用能力。通过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如GPS、遥感等,观察和分析地球运动相关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6.情感教育: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关注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7.反馈与评价:本案例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通过评价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学习效果。
2.启发式教学:本案例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地球运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地理素养。
3.多媒体教学:本案例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的运动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同时,多媒体教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2.学生完成作业后,进行自我检查和反思,巩固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2024年基于问题式教学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以人教版《地理1》为例》范文
《基于问题式教学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以人教版《地理1》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问题式教学法逐渐成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
问题式教学法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和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研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本文以人教版《地理1》为例,介绍基于问题式教学的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二、教学背景与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1》主要介绍了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世界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水平,我们将选择适当的章节,以问题式教学法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
在本次案例中,我们以“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这一主题为背景,展开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
三、教学目标本案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和原因;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设计1. 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中,教师首先展示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自然现象的背后隐藏着哪些地理规律?”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问题设计针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这一主题,教师设计一系列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例如:“气候变化的成因是什么?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有哪些影响?”等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
3. 小组合作与探究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每组负责一个问题的研究。
在小组内,学生相互讨论、分工合作,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收集信息。
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开展探究活动。
4. 成果展示与交流各小组将探究成果进行整理和展示,包括PPT、图表、视频等形式。
在展示过程中,各小组相互交流、评价和讨论,教师则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总结。
通过成果展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侵蚀地貌优秀教学案例
1.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围绕特定的问题进行讨论。例如:“你们认为河流侵蚀地貌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和合作,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倾听他人的意见。
3.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四)总结归纳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和观点。鼓励学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结论。
4.通过分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动力;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4.通过实际案例的讨论,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侵蚀地貌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侵蚀地貌”,旨在让学生理解河流侵蚀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特征。通过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河流侵蚀地貌,使学生掌握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机制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实际案例为导入,让学生了解河流侵蚀地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首先,我展示了我国著名的黄河壶口瀑布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地貌特征。接着,我介绍了黄河流域的侵蚀地貌形成原因,并与学生探讨了河流侵蚀作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例如,让学生共同完成模型实验,分工合作,共同观察和记录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
3.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并进行互相评价和反馈。
地理教师教育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
地理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案例以“中国地理”课程为例,探讨基于区域差异的教学实践。
二、案例描述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我国不同区域的地理特点、经济发展状况和民族文化。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教学内容以“中国地理”课程为例,选取以下区域进行教学: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南方地区。
3. 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不同区域的自然风光、经济发展状况和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例,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民族文化等方面进行讲解。
地理环境: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
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对外贸易等。
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传统艺术、宗教信仰等。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所选区域进行讨论,分析其地理特点、经济发展状况和民族文化。
(4)成果展示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5)总结与反思教师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所学内容,提出改进意见。
4. 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通过自我反思,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小组互评:通过小组评价,发现其他小组成员的优点,取长补短。
(3)教师评价: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案例分析1. 教学策略本案例采用区域差异教学法,通过对比不同区域的地理特点、经济发展状况和民族文化,使学生全面了解我国地理国情。
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教学实践,学生对我国不同区域的地理特点、经济发展状况和民族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实践性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地理教师应注重地理实践性教学。
以下是一篇地理实践性教学案例,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提高地理素养。
二、案例设计1. 案例主题:我国水资源现状及保护措施2. 案例目标:(1)了解我国水资源现状;(2)掌握水资源保护的基本措施;(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案例实施过程:(1)前期准备1)教师提前收集我国水资源现状的相关资料,如水资源的分布、利用、污染等情况;2)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每组5-6人,确定各组成员的分工;3)教师向学生介绍本次实践活动的目的、流程及注意事项。
(2)实践过程1)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附近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水资源的分布、利用、污染等情况,并记录相关数据;2)调查问卷:让学生在考察过程中,向当地居民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居民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和态度;3)数据分析:学生分组整理收集到的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进行分析,得出结论;4)成果展示: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展示实践成果,包括实地考察照片、数据分析报告、保护措施建议等。
(3)总结与反思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回顾实践过程,总结经验教训;2)学生就水资源保护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指导。
三、案例实施效果1. 学生通过实地考察,直观地了解了我国水资源现状,增强了环保意识;2. 学生掌握了水资源保护的基本措施,提高了实践能力;3.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培养了沟通、协作、创新等综合素质;4. 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了浓厚兴趣,提高了地理素养。
四、案例反思1. 地理实践性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地理知识;2. 教师在实践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3. 地理实践性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地理实践性教学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
高中地理《地理信息技术》优秀教学案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讨论GIS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如:“GIS如何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你认为GIS在未来发展中会有哪些新的应用?”等。
1. 开场提问:通过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地理信息技术吗?”、“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等问题,引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思考。
2. 情境创设:展示一些与地理信息技术相关的实际案例,如遥感影像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GIS在城乡规划中的作用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地理信息技术的实用价值。
3. 导入新课:在学生初步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正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地理信息技术》。
4. 注重反思与评价,促进学生的自我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同时,开展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他人和被评价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5. 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果
案例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GIS软件的实际操作,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原理和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1. 采用项目式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GIS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的能力。
3. 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4.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4年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研究——以人教版自然地理为例》范文
《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研究——以人教版自然地理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地理教学活动愈发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人教版自然地理为例,探讨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展开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意义1.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增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探究和发现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3. 提升教学效果: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地理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三、人教版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案例分析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自然地理部分为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实践教学: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自然地理现象显著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如河流、湖泊、山脉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现象,加深对自然地理知识的理解。
2. 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现象的成因和变化规律。
例如,通过模拟地壳运动实验,让学生了解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的成因。
3. 案例分析: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自然地理现象的分布、成因和影响。
例如,分析某地区的气候类型、特点及其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四、实践教学策略与方法1. 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在开展实践活动前,教师应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确保活动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2. 创设情境教学:通过创设与自然地理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实践活动,通过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及时反馈与评价: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改进方法、提高效果。
五、实践教学效果与反思通过实施上述实践教学策略和方法,可以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高中地理教案模板3篇
高中地理教案模板3篇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plan template高中地理教案模板3篇前言: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
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高中地理教案例文2、篇章2:高中地理教案范文3、篇章3:高中地理教案范文篇章1:高中地理教案例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日本的轮廓图。
2、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矿产,并分析其特点与成因。
3、了解日本的农业发展条件、主要的农作物及出口的农产品,并能运用高中地理知识与原理进行解释。
4、分析归纳日本的工业与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工业分布的特点等。
譬如以日本临海型工业布局为例。
5、运用高中地理知识分析日本的人口分布、民族构成、人口迁移、城市化进程特点。
二、本讲重点、难点重点:日本的地理特征。
难点:1、日本的农业和工业发展的条件。
2、日本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国家地理中的新加坡,我们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了解的呢?(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以及资源等;工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日本(板书)【引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世界国家地理中的日本,还是跟上节课一样从以上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自然地理特征(板书)1、地形(板书)【读图】请大家把地图册翻到日本这一页,找到分层设色地形图。
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提问】根据地形图,来总结一下日本的地形状况?(以山地丘陵为主,中间高,四周低,沿海地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及其分析(最终5篇)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及其分析(最终5篇)第一篇: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及其分析《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案例及其分析潮安县铁铺中学陈湘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展现了各种各样的地理事物、现象,使我们对这些事物和现象充满了好奇心,并通过研究和探索未知规律,透过多种表象发现其是相互联系。
而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高一地理新教材内容主要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能使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时常运用丰富的案例,让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学生的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可以更好地培养其智力,锻炼其能力。
高一地理中有很多知识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如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就是其中一个最典型的内容。
在这一节中有许多的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够经常接触到。
比如天气的阴晴、冷暖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也切身感受到,但未必能够掌握其变化的规律。
如果在上课前提出这些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并加以适当的导入,将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更为突出。
此外,教材对这一内容的介绍也比较详细,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这节课的内容呢?我想到了三个教学方法:第一、联系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天气在地球的各个地方都有其特殊性,因此在讲这个内容时,我加入了铁铺镇近几天的天气变化来解释常见的天气系统。
在上这节内容时,刚好有一股暖空气影响我市天气,结合此次的暖空气过境情况,形象地解释了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状况以及给我市带来的影响,通过这一例子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暖锋的知识。
第二、联系日常生活。
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放一段潮州市天气预报视频,学生看到其常看的节目时,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且视频中也富含的这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首先对所学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将视频中的内容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分析与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
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探究及案例分析
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探究及案例分析从2______年秋季开始,高一年级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我们一方面努力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理念,探索新课程改革的种.种问题,品尝新课程改革给师生带来的诸多成功喜悦,同时我们也不乏困惑、失落和顾虑。
下面我谈谈自己前一阶段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前一阶段教学工作的回顾在一个多月的教学过程中,高一年级地理备课组必须说道基本全面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例如高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高度关注学生的经验、进一步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著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构成,满足用户学生相同的地理自学须要,转型课堂教学模式,著重自学过程和自学结果评价结合。
同时,我们也充份考虑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这一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著重了学科基础知识的全面落实,尽量并使每一个学生掌控地理学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科学知识,为进一步提高打下基础。
具体内容而言,我们主要实行了以下一些作法:1.备课组教师重视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
为此高一年级地理备课组在每周的集体备课活动时间坚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2.在转型课堂教学模式、发生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大胆革新。
新课程著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生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变小学生被动的拒绝接受自学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自学,我们重实效转型教师角色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向学生共同自学的伙伴、朋友、指导者转型。
在一个多月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大体总结出来了以下三种课堂教学模式:①讲述—领悟型。
这种课型主要针对那些基本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难度较大,逻辑性较强。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实践教学案例设计 研究——以人教版必修第一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实践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第一
案例设计题目:以《人教版必修一》第十四章“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为背景,制定一个地理实践教学活动,遵循以下步骤:
一、了解课程背景和目标:
《人教版必修一》第十四章“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将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地理学习技能作为教学目标,其主要内容有:地理分析技能的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培养,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培养等。
二、制定教学活动:
本次教学活动通过学生完成一项以地理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地理知识以及提升地理分析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综合思维能力,具体教学活动如下:
1、给学生分析案例:让学生选择一个研究区域,根据真实的数据和资料,对该区域的地理环境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和讨论,并用文字说明该区域的特点和风貌,以及该区域的地理实践项目。
2、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地理实践力的理解,可以组织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小型试验等,以及各种形式的地理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对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
三、总结和检测:总结本次教学活动,检验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培养成果。
经过上述教学活动,学生将学习到地理实践力的基本技能,增强对地理环境的认识,为进一步提升地理实践力打下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中地理教学: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试探精编版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试探
【摘要】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式。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明确案例选取原则,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案例教学;地理教学;运用
案例教学,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
这里的案例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收集的典型人物、事件、或人物和事件的有机结合体。
研究性学习中,案例教学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法。
一、选编地理教学案例
地理教学案例,具备最一般的地理知识,包含最基本的地理原理,能较好地体现地理事物的规律性和地理特征。
案例内容可以广泛存在的多种多样的地理情境。
显示方式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数据的、景观的等多种形式。
一般而言,地理教学案例应具有如下特征:来源于真实的地理事件,地理教学案例的首要前提是有客观的存在性;有助于促进教学过程的顺畅进行,地理案例,必然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体现教学互补,师生互
动的原则,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服务于教学目标,案例提供的地理背景材料,易于让学生进入某种问题的特定情境之中,实现思维与情境的交流沟通,不仅可以获得地理知识,也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选编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鉴于教学案例的特征,地理教学案例的选编以体现以下原则为前提:1.客观性。
案例的材料来自于客观存在的地理事实,源于自然和社会的存在性。
2.典型性。
案例必须具有鲜明的地理特征,并能反映地理规律。
必须符合地理知识的教学要求,能为地理知识的教学目标服务。
3.时代性。
富有时代感的地理案例,具有鲜活生动的特色,能充分显示地理教学的强大生命力。
4.教学性。
案例本身能为教学目标服务,案例表达方式也要符合教学需要。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案例教学实施方式多种多样,限于教学内容和课时,一般采用小组讨论和课堂辩论等方式。
地理案例小组讨论较常见,其基本步骤可分三个:1.介绍背景情况,拟订讨论题目;2.进行必要引导,活跃学生思维,进行讨论;3.认真做好总结,把握“讲评关”。
案例呈现时间要恰当。
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规律,在新授课、复习课、活动课或社会实践等不同的课型中的恰当时段呈现案例。
讨论分析案例是案例教学中最主要的部分。
教师在呈现案例时应营造分析案例的气氛。
如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朗读描绘案例;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头脑中不断呈现、叠加、联系、比较、扩大或缩小、分
析和综合;提取和重组案例中提供的信息。
师生应共同分析,剥去案例中的非本质细节,揭示内部特征及其与教学内容的必然联系,把案例中的内容与相应一条或几条教学内容联系起来,重点把握案例的核心部分。
(一)用案例提出地理问题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对案例中的问题情景有意识地安排一些省略、空白或者令人感到奇怪之处,这些留着给学生们去挖掘:“这种省略可能是某一事件的原因,可能是从所给资料中得出的结论,也可能是用来解释所给资料的一个假设”。
在地理新教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内容中我们可以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及其盟军严密封锁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的唯一通道——直布罗陀海峡,然而英国舰艇屡次遭受德军潜艇的袭击,致使英军蒙受了极大的损失。
提出为什么德军潜艇能够神出鬼没地出入地中海呢?这案例的运用,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思考的欲望,主动地寻找结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
(二)用案例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地理案例来源于现实实际,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及经验剖析案例,把握案例的关键,创造性地评价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解决地理问题。
在地理新教材《大气环境保护》中有内容以有关《京都议定书》的一则案例来说明的学习。
讨论:对于“大气保温气体使全球变暖”这一论题,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支持大气保温效应增强的观点,二是反对大气保温效应增强的观点(观点列举略)。
你的看法如何呢?简述理由。
全球气候变暖案例
是大气环境遭破坏的一种表现,要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分析大气污染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治理方案,通过案例拓展,培养学生了创新思维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用案例论证地理原理与规律
地理原理的学习可通过对具体地理案例的层层分析,逐步归纳,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地理原理与规律。
也可通过地理案例教学,为地理原理提供例证或验证,便于加深对抽象地理原理的理解。
在地理新教材《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中分析意大利新工业区时,可以选择温州乡镇企业加以探讨。
这一案例生动论证了新工业区原理,又培养了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
(四)用案例理论联系实际
地理案例往往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时代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增强观察生活、联系实际的意识,进一步了解地理学科知识的社会功能与教育价值,充分认识到地理学科知识是终身发展和社会生存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
在地理新教材《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中关于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尤其是在旅行中的感受。
从潍坊到北京再从北京到乌鲁木齐(坐火车)沿途所看见哪些不同地理现象?登山过程中从山脚到山顶有什么不同的感受?通过联系实际,综合分析,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质的飞跃。
三、地理案例教学的意义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是学习的情境创设者,教学方向的指导者,学生分析研究的组织者,案例学习的点评者,真正起到学生学习促进者的作用。
学生是案例情境的体验者,案例分析、讨论的研究者,真正起到学习过程的主体参与者作用。
案例教学的开展对“教”与“学”都有重要意义。
(一)提高了教师的素质。
教师进行探索性教学,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进行创造性教学,向研究型教师转化。
(二)推动学生地理思维。
学生抓住案例的核心内容,探索地理的本质特征,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以案例分析的多元结果,拓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促进学生地理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教学,学生有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更多的信息传输、情感交流和意向沟通,有利用形成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
(四)体现教与学的统一。
师生互动,教学同步。
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使用案例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探究性案例,对思考问题有很大的发挥余地,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已成为地理课教学的首要重任。
案例教学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将地理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卫作辉,王建春.整合教法和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J].中学教育,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