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蚱蜢》
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教案《有趣的昆虫》
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教案《有趣的昆虫》教学背景此教学活动是针对幼儿园大班的科学课程设计。
在中国教育系统中,幼儿园的教育课程包括语言、艺术、数学、科学、体育等多个方面。
其中科学课程是为了培养幼儿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有趣的昆虫》这个主题是为了让幼儿了解昆虫的特点,观察昆虫的生长发育过程,培养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目标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幼儿应该能够:1.了解什么是昆虫,以及它们的特点;2.掌握昆虫的外部特征,如身体构造、感官器官等;3.理解昆虫的生长过程和生态环境;4.培养保护自然和昆虫的意识。
教学准备•PPT课件;•昆虫标本或图片;•画笔和画纸;•成长记录本。
教学环节环节一:知识铺垫1.通过PPT介绍昆虫,引发幼儿好奇心;2.显示昆虫标本或图片,让幼儿观察它们的外部特征;3.讨论昆虫的特点和名称。
环节二:昆虫鱼缸实验1.介绍昆虫的生长过程,并让幼儿用画笔画出蝗虫、蜻蜓、蝴蝶等昆虫;2.使用透明鱼缸装入昆虫蝉、蛹、肥蛆等三种昆虫,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3.让幼儿观察这些昆虫的外部特征和生长变化。
环节三:昆虫游戏1.提供几张彩色的昆虫图片,让幼儿根据这些图片完成在地图上的昆虫探险任务;2.在探险任务中,让幼儿学习关于昆虫栖息场地和食物种类方面的知识;3.让幼儿完成关于昆虫的游戏,比如叫昆虫名字游戏。
环节四:总结与记录1.引导幼儿回顾整个科学学习过程,总结课程内容;2.让幼儿把画纸拼成完整的昆虫图册,为此花费一些时间培养开发幼儿想象力;3.让幼儿在成长记录本上写下对于今天学习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总结这节课在加强幼儿对昆虫的认识,以及对于保护自然的意识提升方面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课堂通过图画引导、鱼缸观察、游戏互动、个人总结等多个角度和方法全面地启发幼儿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让他们受益匪浅。
大班优秀主题教案《有趣的昆虫》
大班优秀主题教案《有趣的昆虫》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主题活动教材第四章《奇妙的自然界》中的第二节《有趣的昆虫》。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各种昆虫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了解昆虫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培养幼儿对昆虫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掌握几种常见的昆虫名称及其生活习性。
2. 培养幼儿观察、描述昆虫的能力,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关爱大自然,保护昆虫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昆虫的基本特征及其生活习性。
难点:如何让幼儿理解昆虫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培养他们的保护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昆虫模型、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画纸、彩笔、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在户外观察昆虫,让幼儿亲身感受昆虫的生活环境。
2. 讲解昆虫的基本特征(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昆虫模型、图片,讲解昆虫的外形特征,让幼儿了解昆虫的身体结构。
3. 讲解昆虫的生活习性(10分钟)教师以实例讲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如蝴蝶的变态发育、蜜蜂的采蜜等。
4.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昆虫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5. 随堂练习(5分钟)幼儿分小组观察昆虫,描述其特征,并尝试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7. 创意表达(10分钟)幼儿用画笔在画纸上描绘自己喜欢的昆虫,展示自己的观察成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有趣的昆虫》2. 内容:(1)昆虫的基本特征(2)昆虫的生活习性(3)昆虫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昆虫,描述其特征和习性。
答案示例:我观察到了一只蝴蝶,它有翅膀,会飞,喜欢在花丛中采蜜。
2. 作业要求:回家后与家长共同完成,家长协助幼儿观察并记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幼儿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参观昆虫馆,进一步了解昆虫的世界,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
大班社会教案:草地上的蚱蜢
1. 知识目标:让幼儿认识蚱蜢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了解蚱蜢的生活环境。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和表达能力,学会与同伴合作。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认识蚱蜢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了解蚱蜢的生活环境。
难点: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和表达能力,学会与同伴合作。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蚱蜢图片、视频、实物标本等。
2. 环境准备:草地、盆栽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带领幼儿观察蚱蜢图片,引导幼儿说出蚱蜢的外形特征。
2. 草地寻踪:带领幼儿来到草地,观察蚱蜢的生活环境,让幼儿找出蚱蜢藏身的地方。
3. 观察比较:让幼儿观察蚱蜢实物标本,与图片进行比较,加深对蚱蜢的认识。
4. 蚱蜢的生活习性:通过视频资料,让幼儿了解蚱蜢的生活习性,如捕食、繁殖等。
5. 互动环节:组织幼儿进行“蚱蜢跳舞”游戏,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周围的草地,寻找蚱蜢,并记录下来。
2. 评价:通过作业提交和课堂表现,评价幼儿对蚱蜢的认识程度以及观察、表达能力。
1. 科学活动:让幼儿了解蚱蜢的生态地位,了解草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2. 艺术活动:让幼儿发挥想象力,用画笔描绘他们眼中的蚱蜢和草地。
七、教学反馈:1. 课堂反馈: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幼儿对蚱蜢的认识程度,以及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理解。
2. 家庭反馈: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完成作业的情况,以及家长对教学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八、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是否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
2. 教学方法:反思教学方法是否生动有趣,是否能够有效地引导幼儿观察、表达和思考。
九、教学调整:1. 根据幼儿的反馈和家庭的意见,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2. 针对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增加相关的教学活动,以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
有趣的蚱蜢的科学教案
有趣的蚱蜢的科学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有趣的蚱蜢世界教学目标:1. 了解蚱蜢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掌握观察和记录蚱蜢行为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和观察的兴趣和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蚱蜢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
2. 观察和记录蚱蜢行为的方法。
3. 科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4. 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准备:1. 蚱蜢标本或实物。
2. 放大镜和显微镜。
3. 观察记录表格和铅笔。
4. 实验材料:透明容器、土壤、水、食物等。
5. 幻灯片或图片展示工具。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幻灯片或图片展示蚱蜢的照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蚱蜢的了解和感兴趣的问题。
探究活动:1. 分发蚱蜢标本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蚱蜢的外部特征。
2. 引导学生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蚱蜢的细节。
3. 学生使用观察记录表格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4. 引导学生讨论蚱蜢的生活习性,例如它们的食物、栖息地和运动方式。
5. 学生分组设计一个小实验,探究蚱蜢对光线、温度或其他因素的反应。
6. 学生执行实验并记录结果。
7. 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展示和总结:1. 学生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和观察记录。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蚱蜢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3. 学生讨论他们通过实验和观察学到的科学概念和方法。
4. 教师提供反馈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探索科学世界。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在家中或校园周围观察更多的昆虫,并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2. 学生可以设计更多的实验,探究昆虫的行为和习性。
3. 学生可以参观昆虫展览或农田,进一步了解昆虫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观察记录的准确性。
2. 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沟通能力。
3. 评估学生对蚱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理解程度。
4. 评估学生设计和执行实验的能力。
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蚱蜢的分类和进化。
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教案《有趣的昆虫》
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教案《有趣的昆虫》教案名称:《有趣的昆虫》教学目标:1. 能够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能够认识常见的昆虫并了解其习性。
3. 能够培养对昆虫的保护意识和对昆虫的友好态度。
4. 能够通过观察昆虫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5.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设情境,开展有趣的昆虫探索活动。
教学重点:1. 昆虫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 了解几种常见的昆虫及其习性3. 昆虫的保护意识和友好态度的培养教学准备:1. 昆虫标本或昆虫图片2. 昆虫书籍或学习资料3. 彩纸、剪刀、胶水、颜色笔等绘画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活动(10分钟)1. 通过插入幼儿园的专用电子屏幕或手绘的昆虫图片引入主题。
2. 跟学生们讨论他们对昆虫的认识和想法。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昆虫的基本特征:六足、一对触须、一对复眼等。
2. 介绍昆虫的分类:昆虫分节虫、翅虫、半翅虫和直翅虫四大类。
3. 通过图片或标本展示不同种类的昆虫。
三、情景演示(20分钟)1. 准备一些观察昆虫活动,如观察蚂蚁运输食物、观察苍蝇嗡嗡飞等,在教室或室外为学生创设观察昆虫的情景。
2. 引导学生观察昆虫活动,并帮助他们观察、描绘和记录所看到的现象。
四、小组探索(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常见的昆虫,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学习资料,了解这个昆虫的习性和生活习惯。
2.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方式,进行简单的展示或报告,介绍所选择的昆虫。
五、绘画活动(20分钟)1. 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昆虫选择进行绘画。
2. 鼓励学生运用想象力,画出自己理想中的昆虫形象。
3. 让学生分享并讲述他们画的昆虫的特点和习性。
六、小结与展示(10分钟)1. 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观察昆虫活动中的发现和思考。
2. 总结所学知识,强调昆虫的重要性和保护意识。
教学延伸:1. 给学生发放一些昆虫的彩色贴纸或小玩具,让他们用来收集和了解昆虫。
2. 安排课后或周末的户外探索活动,引导学生们观察和记录昆虫的生态环境和行为习惯。
大班优秀主题教案《有趣的昆虫》
大班优秀主题教案《有趣的昆虫》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主题活动教材《有趣的昆虫》。
详细内容包括:1. 认识昆虫的身体结构,了解不同种类的昆虫特点。
2. 学习昆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了解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3. 深入探讨昆虫的生存环境,培养幼儿关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昆虫的身体结构、种类、生长发育过程,知道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描述昆虫的能力,提高幼儿的绘画、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昆虫的兴趣,培养幼儿关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昆虫的身体结构、种类、生长发育过程、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昆虫的生长发育过程、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昆虫标本、图片、视频、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绘画材料、彩笔、剪刀、胶水、卡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展示昆虫标本,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2)邀请幼儿分享自己见过的昆虫,描述它们的特点。
2. 例题讲解(10分钟)(1)通过PPT展示昆虫的身体结构,讲解昆虫的分类、特点。
(2)介绍昆虫的生长发育过程,讲解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3.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幼儿观察图片,识别昆虫,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引导幼儿讨论昆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以及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4. 绘画活动(15分钟)(1)分发绘画材料,引导幼儿绘制自己喜欢的昆虫。
(2)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作品,描述绘画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幼儿复述昆虫的身体结构、种类、生长发育过程、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2)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幼儿关爱大自然。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有趣的昆虫》2. 内容:昆虫的身体结构:头、胸、腹、翅膀、触角、足昆虫种类:蝴蝶、蜜蜂、蚂蚁、蜻蜓、蚊子、苍蝇等昆虫生长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昆虫与人类的关系:益虫、害虫、生态平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昆虫,描述它们的特点,并记录下来。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昆虫》
一、教案主题: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教案《有趣的昆虫》二、教案目标:1. 让幼儿认识和了解各种昆虫的特征和习性。
2.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3. 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和分类能力。
4.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1. 认识和了解各种昆虫的特征和习性。
2. 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和分类能力。
四、教学难点:1. 昆虫的特征和习性的理解和记忆。
2. 观察、比较和分类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准备:1. 图片、实物、视频等教学资源。
2. 观察昆虫的工具,如放大镜、采集网等。
3. 分类卡片和记录表格。
4. 教学环境布置,如昆虫展板、图片墙等。
六、教学内容:1. 昆虫的特征和习性昆虫的身体结构昆虫的触角和眼睛昆虫的翅膀和腿昆虫的繁殖和食物来源2. 常见昆虫的认识蝴蝶、蜜蜂、蚂蚁、蚊子、苍蝇等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昆虫的图片或实物,引发幼儿对昆虫的兴趣。
2. 探究:引导幼儿观察昆虫的特征,比较不同昆虫之间的异同。
3. 实践:让幼儿使用观察工具,如放大镜、采集网等,亲自观察昆虫。
4. 总结:让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总结昆虫的特征和习性。
八、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展示图片、实物和视频,引导幼儿观察昆虫的特征。
2. 比较法:让幼儿比较不同昆虫之间的异同,培养分类能力。
3. 实践法:让幼儿亲身体验观察昆虫,培养观察和探索能力。
九、教学评价:1. 观察记录:通过记录表格,评估幼儿观察昆虫的能力。
2. 分享环节:评估幼儿对昆虫的认识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3. 课堂参与度:观察幼儿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十、教学延伸:1. 家园共育:家长协助幼儿在家庭环境中观察昆虫,继续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
2. 主题活动:组织昆虫主题的活动,如昆虫运动会、昆虫手工艺等,让幼儿深入了解昆虫。
3. 昆虫展览:组织幼儿参观昆虫展览或博物馆,拓宽幼儿的视野。
4. 昆虫故事:讲述昆虫的故事或阅读相关书籍,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想象力。
大班优秀主题教案《有趣的昆虫》
大班优秀主题教案《有趣的昆虫》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主题活动教材《有趣的昆虫》,涉及章节为第二章“走进昆虫世界”,详细内容包括昆虫的基本结构、生活习性以及常见的昆虫种类。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昆虫的基本结构,认识常见的昆虫种类,增强对自然界的观察力。
2. 培养幼儿对昆虫的兴趣和爱好,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的好奇心。
3. 培养幼儿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昆虫的基本结构和生活习性的理解。
2. 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昆虫种类,培养幼儿对自然界的观察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昆虫标本、昆虫模型、图片、视频等。
2. 学具:放大镜、白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带领幼儿观察校园里的昆虫,引发他们对昆虫的兴趣。
(2)邀请幼儿分享他们见过的昆虫,讨论昆虫的特点。
2. 例题讲解(10分钟)(1)通过展示昆虫标本和模型,讲解昆虫的基本结构,如头、胸、腹、翅膀、触角等。
(2)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介绍昆虫的生活习性,如蝴蝶的变态发育、蜜蜂的采蜜等。
3. 随堂练习(10分钟)(1)发放白纸、彩笔,让幼儿画出自己喜欢的昆虫。
(2)分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的画作,介绍昆虫的特点。
4. 小组活动(10分钟)(1)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昆虫进行观察和研究。
(2)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份关于所选昆虫的观察报告。
(2)教师点评,强调昆虫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1. 《有趣的昆虫》2. 内容:(1)昆虫的基本结构:头、胸、腹、翅膀、触角(2)常见昆虫种类:蝴蝶、蜜蜂、蚂蚁、蜻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最喜欢的昆虫,并介绍它的特点。
2. 答案示例:我喜欢的昆虫是蝴蝶。
它有美丽的翅膀,会在花丛中飞舞。
蝴蝶是从毛毛虫变成的,这个过程叫做变态发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幼儿了解了昆虫的基本知识和特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幼儿园大班科学探究活动设计《捉蚱蜢》
活动小结
分享交流
鼓励幼儿分享自己在捉蚱蜢过程 中的发现和感受,引导幼儿相互
学习和交流。
总结归纳
教师对活动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幼 儿了解蚱蜢的特点、习性和保护意 义。
延伸拓展
引导幼儿思考其他昆虫的特点和习 性,鼓励幼儿继续进行探究活动。
03 活动材料准备
幼儿材料准备
捕捉工具
网兜、透明瓶子等。
观察工具
作品评价法
根据幼儿在活动中完成的观察记录、 实验报告等作品,评估其知识技能掌 握和情感态度。
评价标准
01
02
03
04
幼儿参与度
积极参与、兴趣浓厚、主动探 索和发现问题。
知识技能掌握
能够掌握活动中涉及的科学知 识和技能,能够理解和应用相
关概念。
情感态度
对科学活动充满兴趣和好奇心 ,愿意主动探索和学习。
互动法
鼓励幼儿之间互相交流和讨论,通过 互动提高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05 活动评价
评价内容
幼儿参与度
知识技能掌握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情况,是否积极 投入、感兴趣,能否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 。
评估幼儿通过活动掌握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如对蚱蜢的认知、观察和实验技能等。
情感态度
合作与交流能力
了解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态度和情感,是否 对科学产生兴趣和好奇心,能否主动探索 和学习。
引导幼儿明确本次活动的 主题为“捉蚱蜢”,并了 解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活动展开
制定计划
引导幼儿讨论并制定捉蚱 蜢的计划,包括选择合适 的地点、准备工具、分工 合作等。
实施计划
按照计划进行捉蚱蜢的活 动,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 表现,并及时给予指导和 帮助。
大班科学教案蝗虫
大班科学教案蝗虫大班科学教案:蝗虫引言:蝗虫是一种具有巨大破坏力的昆虫。
它们能以惊人的速度繁殖和移动,往往成群结队地入侵农田,给农作物带来灾难性的损失。
本教案旨在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繁殖特点以及对农业的危害,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培养保护环境、保护农作物的意识。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蝗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2. 了解蝗虫的繁殖特点和入侵农作物的危害;3.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农作物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1. 图片或显微镜下的蝗虫标本;2. 教学投影仪或白板;3. 板书工具。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步骤一:引入话题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蝗虫入侵农田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蝗虫的兴趣。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对这种昆虫了解多少?它为什么会引起农民的担忧呢?”步骤二:了解蝗虫的形态特征1. 通过图片或显微镜下的标本,展示蝗虫的外部形态给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认识蝗虫的体色、体形、触角等结构特征;2. 请学生描述蝗虫的形态特征,教师在白板上进行记录和整理。
步骤三: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1.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蝗虫生活在哪些地方?它们喜欢什么样的环境?”2.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补充,提供准确的信息。
步骤四:了解蝗虫的繁殖特点1.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蝗虫的繁殖速度有多快?它们是如何进行繁殖的?”2. 通过讲解或展示相关资料,向学生介绍蝗虫繁殖的过程和特点,并重点强调其高速繁殖导致的危害。
步骤五:了解蝗虫对农业的危害1.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向学生展示蝗虫入侵农田的场景,让学生亲眼见到其对作物的破坏效果;2. 引导学生讨论:“蝗虫对农作物的危害有哪些?这对农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3.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概括,强调蝗虫对农作物产量和农民的生计的影响。
步骤六:培养保护环境和农作物的意识1. 通过案例和实例,向学生展示一些科学的蝗虫防治方法,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2. 引导学生讨论:“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如何从个人做起,保护环境和农作物?”3.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具体措施,并将其记录在黑板上。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精选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精选【导语】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的系统。
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一:有趣的蚱蜢活动目标:1、在交流、讨论中分享有关蚱蜢的经验与信息,产生进一步探究的的愿望。
2、能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或疑问,并进行记录。
活动重点:幼儿分小组进行探索,并进行记录。
活动难点:交流质疑:蚱蜢是怎样长大的?活动准备:蚱蜢、投影仪、幼儿用书《认识蚱蜢》。
活动过程:1、回忆经验:说说捉蚱蜢时发生的趣事。
2、探索活动:(1)、提出探索的任务,如蚱蜢怎样跳高。
(2)、幼儿分小组进行探索,并进行记录。
(将发现的秘密记在纸上,将问题记录在有问号标记的纸上)。
3、交流质疑:(1)、每组推派代表进行介绍。
(2)、根据小朋友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3)、提出预设问题:蚱蜢是怎样长大的?(4)、结合图片,小结蚱蜢的生长过程。
(蚱蜢妈妈产下卵以后,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变成幼虫,经过5——6次蜕皮以后,才能成为真正的蚱蜢。
)4、留疑:把幼儿提出的,还未解决的问题作为下一阶段探索的内容。
篇二:有用的筛子活动目标1、尝试了解筛子的作用,发现筛孔的大小与被分离物的关系。
2、对探索活动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黄豆与芝麻混和物,小勺、镊子、筷子、中孔筛子。
活动过程一、谈话,引出课题1、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这里有一盆混在一起的大豆和芝麻,(出示混合物)现在,我想把芝麻和黄豆分开,请小朋友想想用什么办法才能把大豆和芝麻分开呢?2、认识工具出示工具:勺子、镊子、筷子、筛子。
你们可以随便选用一种工具,把豆子和芝麻分开,分别放在两个碗里,看谁分得又快又好。
二、发现筛子的作用1、请幼儿说一说是用什么方法分的?豆子和芝麻都分开了吗?2、分别请幼儿说一说是用什么方法分的?3、请用筛子的幼儿进行示范,然后大家都来尝试。
(通过尝试、比较,发现了筛子能分离混合物而且速度很快。
)三、探索筛子为什么能把东西分开1、提问:你知道筛子为什么能把东西分开吗?(幼儿边操作边讨论)2、提问:你觉得用筛子分东西有什么好处?(讨论得出筛子能分开东西的原因:筛子上有许多筛孔,它能把比孔小的东西漏下去,比孔大的东西留在上面,这样就把两样东西分开了。
大班科学教案蚂蚱
大班科学教案蚂蚱大班科学教案:蚂蚱引言:蚂蚱是昆虫界中一种常见的昆虫,它们通常生活在田野、草地和沙漠地区。
蚂蚱的身体结构独特,具有很强的跳跃能力,而且它们在食物链中起着重要的角色。
在本篇科学教案中,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带领大班孩子们探索蚂蚱的特征、习性和生活习惯。
一、引发兴趣:蚂蚱的引子1.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蚂蚱的形象,让学生们对蚂蚱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2. 制作一个简单的昆虫标本展示,其中包括蚂蚱和其他昆虫。
引导学生观察各种昆虫的形状、颜色和特征,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蚂蚱的猜想和幻想。
例如:“蚂蚱会不会一直跳呢?”“它们喜欢吃什么?”等等。
二、掌握知识:蚂蚱的基本特征1. 教师出示蚂蚱的解剖图,向学生介绍蚂蚱的基本身体部位,如头部、胸部和腹部,并解释每个部位的功能。
2. 引导学生用彩色铅笔在纸上绘制蚂蚱的形象,并用简短的语言描述它的特征。
3. 回顾和整理学生绘制的蚂蚱形象和描述,明确蚂蚱的特征:扁平的身体,长长的后腿和天线等。
三、实地观察:蚂蚱的生活习性1. 带领学生们到校园或附近的草地、田野等场所,观察并捕捉蚂蚱。
鼓励他们使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蚂蚱的身体、活动和食物等细节。
2. 让学生们分享自己观察到的蚂蚱行为,例如:蚂蚱如何跳跃、如何觅食等。
3. 引导学生们思考蚂蚱为什么会选择在特定环境中生活,如沙漠、草地等,并与他们分享有关蚂蚱生境的知识。
四、生态角色:蚂蚱在食物链中的地位1. 结合图表和图片,向学生们展示蚂蚱在食物链中的位置。
解释蚂蚱是草食性动物,它们以植物为食,并成为其他动物的食物。
2. 引导学生们思考蚂蚱在食物链中的作用,并与他们讨论蚂蚱数量的变化如何影响整个生态系统。
3. 进一步拓展学习,带领学生们了解蚂蚱的捕食者以及蚂蚱对环境的影响。
例如,蚂蚱数量过多可能对农田和草地造成危害。
五、综合探究:小实验和创意活动1.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研究蚂蚱的跳跃能力。
大班社会教案:草地上的蚱蜢
1. 认知目标:让幼儿认识蚱蜢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了解蚱蜢的生活环境。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和表达能力,学会与同伴合作观察蚱蜢。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热爱大自然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认识蚱蜢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了解蚱蜢的生活环境。
难点: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和表达能力,学会与同伴合作观察蚱蜢。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蚱蜢图片、视频、实物蚱蜢、观察记录表等。
2. 环境准备:草地、户外活动场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带领幼儿观察蚱蜢图片,引发幼儿对蚱蜢的兴趣。
2. 草地上的蚱蜢:让幼儿观看蚱蜢生活在草地的视频,了解蚱蜢的生活环境。
3. 观察蚱蜢:带领幼儿户外观察蚱蜢,学会用放大镜观察蚱蜢的外形特征。
4. 蚱蜢的特征:让幼儿比较蚱蜢的触角、翅膀、腿部等特征,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蚱蜢的外形。
5. 保护蚱蜢:教育幼儿关爱蚱蜢,保护草地生态环境。
五、教学评价1. 幼儿能正确识别蚱蜢的外形特征,了解蚱蜢的生活习性。
2. 幼儿在观察蚱蜢过程中,能与同伴合作,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3. 幼儿具备保护大自然和生态环境的意识。
6. 蚱蜢的食性:让幼儿了解蚱蜢的食物来源,认识蚱蜢的捕食行为。
7. 蚱蜢的生长发育: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幼儿了解蚱蜢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
8. 蚱蜢的敌害与防御:让幼儿知道蚱蜢的天敌,了解蚱蜢如何防御敌害。
9. 蚱蜢与人类的关系:教育幼儿正确对待蚱蜢,认识蚱蜢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0. 实践活动:组织幼儿进行户外蚱蜢捕捉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幼儿观察蚱蜢的外形特征、生活环境等,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2. 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蚱蜢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帮助幼儿掌握知识。
3. 实践法:组织幼儿进行户外蚱蜢捕捉活动,提高幼儿的实践能力。
八、教学步骤1. 草地上的蚱蜢:让幼儿观察蚱蜢在草地上的活动,了解蚱蜢的生活环境。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昆虫》
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教案《有趣的昆虫》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和认识常见的昆虫特征,如蝴蝶、蚂蚁、蜜蜂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昆虫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关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昆虫的特征2. 常见昆虫的介绍3. 昆虫的观察和比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昆虫的特征和常见昆虫。
难点:培养幼儿观察和比较昆虫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昆虫图片、实物模型、视频资料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光线适中的教学环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昆虫图片或实物模型,引发幼儿对昆虫的兴趣,让他们自由发表对昆虫的看法。
2. 基本知识学习:介绍昆虫的特征,如蝴蝶、蚂蚁、蜜蜂等,让幼儿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3. 观察和比较:让幼儿观察昆虫的图片或实物,比较不同昆虫的外貌特征,如翅膀、触角、腿等。
4. 实践活动:让幼儿分组进行观察和比较,每组选择一种昆虫,记录其特征,并与其他组进行分享。
6. 情感教育:引导幼儿关爱大自然,尊重和保护昆虫。
7. 教学延伸:鼓励幼儿在家中观察和了解更多的昆虫,与家长共同参与。
8. 作业布置:让幼儿画一画自己喜欢的昆虫,下节课与其他同学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昆虫特征的理解和记忆。
2. 评估幼儿在观察和比较昆虫时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关注幼儿对大自然的态度和情感,了解他们在关爱昆虫方面的表现。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进行调整。
2. 思考教学方法是否有效,能否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3. 考虑教学环境是否舒适,是否有利于幼儿的学习和互动。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幼儿进行昆虫标本制作,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2. 邀请昆虫专家进行讲座,让幼儿深入了解昆虫的生态环境。
3. 开展昆虫知识竞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幼儿园课件之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昆虫》.
幼儿园课件之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昆虫》.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昆虫》。
教学内容基于教材第7章《动物世界》,具体涉及第3节“认识昆虫”,详细内容包括昆虫的定义、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常见的昆虫种类。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昆虫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能够正确区分昆虫和其他动物。
2. 培养幼儿对昆虫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的好奇心。
3. 培养幼儿观察、描述昆虫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表达和沟通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掌握昆虫的特征,能够准确识别昆虫。
重点:通过观察、实践,让幼儿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和多样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昆虫模型、图片、PPT、观察盒、放大镜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捕捉昆虫,让幼儿亲身体验昆虫的多样性。
2. 例题讲解:a. 教师展示昆虫模型,引导幼儿观察昆虫的特征,如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触角、翅膀等。
b. 通过PPT展示昆虫图片,让幼儿识别并说出昆虫的名称。
3. 随堂练习:a. 幼儿分组,每组观察一种昆虫,用画笔描绘昆虫的特征。
b. 各组分享观察结果,大家共同讨论昆虫的特点。
b. 讲解昆虫的生活习性,让幼儿了解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有趣的昆虫》2. 板书内容:a. 昆虫的定义与特征b. 常见昆虫的图片及名称c. 昆虫的生活习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昆虫,画一幅昆虫画,并标注昆虫的名称和特征。
答案示例:(画纸上一只蝴蝶)名称:蝴蝶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触角,翅膀有花纹。
2. 作业要求: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完成,家长协助幼儿观察昆虫,引导幼儿描述昆虫的特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组织一次昆虫知识竞赛,提高幼儿对昆虫的认识。
2. 带领幼儿参观昆虫博物馆,让他们近距离接触昆虫,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4. 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教学难点:让幼儿掌握昆虫的特征,能够准确识别昆虫。
幼儿园大班教案小蚱蜢
幼儿园大班教案小蚱蜢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认识小蚱蜢,并了解其基本特征;2.通过游戏和互动,培养幼儿的综合认知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绘画技能。
二、教学内容1.小蚱蜢的基本特征;2.蚱蜢和人类的关系;3.小蚱蜢绘画活动。
三、教学准备1.小蚱蜢的照片或视频;2.小蚱蜢的标本或塑像;3.幼儿绘画用品;4.教具:大屏幕、PPT、黑板等。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1)开场提问:大家有没有见过小蚱蜢?(让幼儿逐个回答)(2)展示照片或视频,让幼儿学习小蚱蜢的生活习性,并和幼儿一起分析和讨论小蚱蜢的特征。
2. 讲解环节(1)通过PPT或黑板,向幼儿展示和介绍小蚱蜢的基本特征,比如体型、体色、播卵、捕食等。
(2)讲解小蚱蜢与人类的关系,比如小蚱蜢对农业有益,但有时也会伤害农作物,需要人类进行综合管理。
3. 游戏活动(1)玩“小蚱蜢找家”游戏:在教室中隐藏多个小蚱蜢塑像,让幼儿分组寻找,比拼哪个组找到的最多。
(2)玩“小蚱蜢生活大解密”游戏:分组竞猜小蚱蜢的生活习性信息,比如它们会跳多高、会发出什么声音等问题。
4. 创作环节(1)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所学知识,绘制自己理想中的小蚱蜢,鼓励幼儿在创作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展示幼儿的画作,让幼儿互相欣赏和评价。
五、教学反思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多种形式的互动教学方式,通过游戏、讨论、绘画等活动,让幼儿在参与中学习和体会,增强了他们的兴趣和发散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幼儿的画作,我也深刻感受到幼儿对小蚱蜢的观察能力和表现力,也在不断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其日后的成长和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幼儿园教案小蚱蜢教案大班
幼儿园教案小蚱蜢教案大班在幼儿园教学中,小蚱蜢是一个生动有趣的主题,它既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又能提供许多有趣的学习机会。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如何在大班教学中设计一个富有趣味性和效果的小蚱蜢教案。
教案目标:1.学习认识小蚱蜢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2.观察小蚱蜢的变态过程,了解它的生命周期;3.体验小蚱蜢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和反应;4.培养幼儿的科学观察和记录能力;5.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
教案内容:1.引入:老师在课堂上介绍小蚱蜢的形象和基本特征,比如小蚱蜢的体型小巧、有长长的后腿可以跳跃等,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
2.实践探究:(1)观察小蚱蜢生命循环:老师带领幼儿观察小蚱蜢玻璃容器中的幼虫、蛹和成虫。
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变态过程中的变化,并进行记录。
(2)模拟小蚱蜢的活动:设置不同环境条件,如湿润和干燥的环境,让幼儿观察小蚱蜢的行为和反应。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与同伴分享。
3.创意活动:(1)小蚱蜢绘画:提供纸张、颜料和画笔,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和观察,绘制小蚱蜢的形象。
(2)小蚱蜢奇幻故事:在小组活动中,让幼儿分角色创作一个小蚱蜢的奇幻故事。
鼓励幼儿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合作完成故事创作。
4.课堂总结:老师与幼儿一起回顾课堂中的重要观察和学习内容,引导幼儿总结小蚱蜢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教案评价:通过这个小蚱蜢教案,幼儿能够通过观察和实践的方式,对小蚱蜢有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他们也能够培养出较好的观察记录和语言表达能力,并通过合作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和思考。
整个教案寓教于乐,将教学内容与幼儿生活和兴趣相结合,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在幼儿园教学中,小蚱蜢教案大班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学习小蚱蜢本身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
认识蚂蚱大班科学教案及反思
认识蚂蚱大班科学教案及反思蚂蚱大班科学教案是一种专门为幼儿园大班(4-5岁)设计的教学教案。
它旨在通过活动和实践的方式,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科学探索,培养其观察、探索、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蚂蚱大班科学教案强调观察、实验和合作学习,注重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蚂蚱大班科学教案的特点之一是充分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通过寓教于乐的活动,如观察生活中的昆虫、植物和自然现象,幼儿能够自主探索,并从中获取知识和经验。
同时,教案也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回答问题和做出解释来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在蚂蚱大班科学教案中,实践是核心。
通过实验和活动,幼儿能够亲身参与并体验科学原理。
例如,在学习动物的习性时,教案可能会设计一场小型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幼儿扮演不同的动物并模拟它们的行为。
这种实践性的学习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提高他们对科学的理解。
此外,蚂蚱大班科学教案注重培养幼儿的合作学习能力。
在活动中,教案通常会安排幼儿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这样的合作学习环境能够促进幼儿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尽管蚂蚱大班科学教案在促进幼儿科学素养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反思的空间。
首先,教案设计应更加贴近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兴趣。
教案应考虑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阶段,避免过于抽象或复杂的概念。
同时,教案应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通过有趣的活动和材料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其次,教案应注重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方式。
教案应鼓励幼儿提出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此外,教案中的实践环节可以更加多样化和灵活。
虽然实践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但教案中的实践并不局限于实验室或特定场所。
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事物、进行户外探索和参观活动,可以拓宽他们的视野,增加实践的机会。
大班小蚱蜢教案
大班小蚱蜢教案教案标题:大班小蚱蜢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幼儿了解蚱蜢的基本特征和习性。
2. 培养幼儿对自然界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3. 发展幼儿的观察、描述和比较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通过展示图片或幼儿书籍,向幼儿介绍蚱蜢的形象和基本特征。
引发幼儿对蚱蜢的兴趣。
观察与描述:2. 准备一个透明容器,放入一些蚱蜢,并将容器放在幼儿面前。
引导幼儿观察蚱蜢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征,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语描述。
比较与分类:3. 准备一些不同种类的昆虫图片或模型,包括蚱蜢在内。
引导幼儿比较蚱蜢和其他昆虫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帮助他们将昆虫进行分类。
活动探究:4.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给予一些蚱蜢和其他昆虫的图片。
让幼儿自由探索,尝试将蚱蜢与其他昆虫进行分类。
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创作与表达:5. 鼓励幼儿用不同材料制作蚱蜢的手工模型,可以使用纸板、颜料、毛线等。
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描述他们模型上的特征。
小结与延伸:6. 回顾整个活动,提醒幼儿他们学到了哪些关于蚱蜢的知识。
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并提出更多关于昆虫的问题。
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回答,并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昆虫的世界。
教案评估:7.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包括观察、描述、比较、分类、创作和表达等方面。
根据幼儿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教学资源:1. 蚱蜢的图片或模型2. 其他昆虫的图片或模型3. 透明容器4. 手工制作材料,如纸板、颜料、毛线等5. 幼儿书籍或绘本,介绍蚱蜢的基本知识教案扩展:1. 组织户外活动,带领幼儿观察自然环境中的昆虫,包括蚱蜢。
鼓励幼儿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2. 安排参观昆虫展览或昆虫园,让幼儿近距离接触各种昆虫,加深他们对昆虫的认识和兴趣。
3. 组织绘画或手工制作活动,让幼儿创作关于昆虫的艺术作品,如昆虫画、昆虫拼贴等。
展示他们的作品,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语描述作品中的昆虫形象。
大班主题草地上的蚱蜢教案
5.团队合作:分组进行蚱蜢观察和创作活动,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
本节课将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幼儿探索草地上的蚱蜢,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
二、核心素养目标
《大班主题草地上的蚱蜢教案》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观察、寻找、记录蚱蜢的特点,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蚱蜢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蚱蜢的生态作用,我会通过举例和图示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蚱蜢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蚱蜢为什么会跳得那么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观察蚱蜢的实验。这个操作将演示蚱蜢的跳跃原理。
-例如:通过放大镜观察蚱蜢,引导幼儿注意这些细微之处。
-理解自然界的生态循环:幼儿可能难以理解蚱蜢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何与其他生物相互影响。
-例如:通过故事讲解,说明蚱蜢在食物链中的位置,以及它们对环境的影响。
-创意表达与实际观察的结合:幼儿在绘画创作时,可能会过分夸张或忽略蚱蜢的真实特征。
-例如:在创作前,回顾蚱蜢的特点,引导幼儿在保持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创意发挥。
-例如:蚱蜢生活在草地中,以植物叶片为食,有蜕皮生长的过程。
-培养观察和记录能力:引导幼儿用图画或简单文字记录观察到的蚱蜢特点,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信息整理能力。
-例如:使用观察记录表,让幼儿画出蚱蜢的形态,记录其行为特点。
2.教学难点
-观察细节的准确性:幼儿在观察蚱蜢时,可能会忽略一些细节,如蚱蜢的翅膀纹路、触角的节数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蚱
蜢》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思路:
前几天,我和孩子们一起游戏时,我问孩子们:“你和爸爸妈妈捉过哪些小动物呢?”孩子们七嘴八舌的抢着说:“我捉过小蜗牛。
”“我和爸爸妈妈捉过蚂蚁。
”“我捉过知了。
”“那你们认识在稻田里跑来跑去的蚱蜢吗?”孩子们都摇摇头,说不上来了。
对于农村的孩子,我认为有必要让孩子们了解这些常见的昆虫的生活习性和外形特征,于是设计了这节活动。
活动目标:
1、在交流、讨论中分享有关蚱蜢的经验与信息,产生进一步探究的的愿望。
2、能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或疑问,并进行记录。
活动重点:幼儿分小组进行探索,并进行记录。
活动难点:交流质疑:蚱蜢是怎样长大的?
活动准备:蚱蜢、投影仪、幼儿用书《认识蚱蜢》。
活动过程:
1、回忆经验:
说说捉蚱蜢时发生的趣事。
2、探索活动:
(1)、提出探索的任务,如蚱蜢怎样跳高。
(2)、幼儿分小组进行探索,并进行记录。
(将发现的秘密记在纸上,将问题记录在有问号标记的纸上)。
3、交流质疑:
(1)、每组推派代表进行介绍。
(2)、根据小朋友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3)、提出预设问题:蚱蜢是怎样长大的?
(4)、结合图片,小结蚱蜢的生长过程。
(蚱蜢妈妈产下卵以后,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变成幼虫,经过5——6次蜕皮以后,才能成为真正的蚱蜢。
)
4、留疑:
把幼儿提出的,还未解决的问题作为下一阶段探索的内容。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我运用了新颖的教学手法,给孩子们创造了观察、记录的机会,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去记录自己了解的蚱蜢的一些事情和不知道的事情。
孩子们交流时各抒己见,说出了好多成人都想不到的事情。
不足之处:在孩子交流蚱蜢不知道的事情这一环节,我没有充分利用孩子的资源,帮孩子答疑、解惑,显得有点仓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