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药途径

合集下载

给药途径吸收速度

给药途径吸收速度

程度,即一种药物制剂进入体循环的相对
数量和速度,是评价制剂吸收程度的重要
指标。
A
生物利用度=
×100%
D
A:体内药物总量;D:用药剂量
• 生物利用度受到药物的剂型因素和人体 生物因素等影响。同一种药物的不同剂型、 不同批号,其生物利用度都可能不同,应 注意其对药物吸收和作用的影响。
• 4、吸收环境:胃排空速度、肠蠕动速度、 药物局部吸收的面积、血液循环情况、局 部环境pH值等均可影响药物的吸收。
通过改变尿液pH值从而改变弱酸性或弱 碱性药物的解离度,改变其在肾小管重吸 收,加快或减慢其排泄速度。
• (2)竞争抑制现象
• 经肾小管分泌排泄的药物,多需载体转 运,经同一类载体转运的药物,存在竞争 抑制现象,导致排泄减慢,作用时间延长。
(如丙磺舒可抑制青霉素从肾小管分泌,延长青 霉素作用的维持时间)
药物主要在小肠吸收,少数弱酸性药物可少量在胃 吸收。
首关消除(第一关卡效应)——有些药物口服后经过 肠粘膜吸收后随门静脉到达肝脏时就首先被代谢而灭 活,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药效减弱的现象。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2)舌下给药:药物从舌下静脉吸收,速 度较快,可避免肝脏的首关消除。适用于 用量小、脂溶性高,需快速起效的药物。
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
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药物吸收的快慢和多少,直接影响 药物起效的快慢和作用的强弱。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1
给药途径
2
药物的理化性质
3
药物制剂类型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1、给药途径:此为影响吸收的主要因素
(1)口服给药:是最常用给药途径。
优点——安全、方便和经济。

药物给药途径讲解

药物给药途径讲解

药物给药途径讲解药物给药途径是指将药物引入人体内的方式和方法。

不同的药物给药途径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分布范围和药效的持续时间。

正确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对于药物疗效的发挥和副作用的减轻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口服给药、皮肤给药、注射给药和其他给药途径等方面介绍药物给药途径的相关知识。

一、口服给药口服给药是最常见和常用的给药途径之一。

它是指药物通过口腔、食道、胃到达肠道而被吸收。

口服给药的优点是简便易行,药物的选择性较好,可以附加进食或禁食的要求,适用于大多数人群。

此外,口服给药可以减少一次只能送入有限剂量药物的局限性。

不过,口服给药的吸收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药物的性质、溶解度、胃酸的影响等。

有些药物在胃酸的影响下难以吸收,需要与食物一同服用,以保证药物的疗效。

二、皮肤给药皮肤给药是将药物应用于皮肤表面或局部黏膜以发挥药物作用的一种给药途径,如贴剂、药膏、喷雾等。

皮肤给药途径适用于皮肤病变、局部感染和较小面积的治疗。

皮肤给药途径具有区域性、近乎无痛、无干扰等优点,适用于那些口服给药方法无效或不合适的情况。

然而,皮肤给药途径的吸收时间相对较长,药效的起效时间较慢,而且容易受到个体差异、皮肤病变和药物本身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三、注射给药注射给药是将药物直接引入人体血液循环中的一种给药途径,常见的有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等。

注射给药途径常用于需要快速发挥药效、药效浓度要求较高的情况下。

它可以绕过胃肠道和肠道的药物吸收环节,直达血液循环,从而迅速发挥药物作用。

然而,注射给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如可能导致局部出血、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

注射给药需要专业人士操作,并且使用的器械要求较高,同时也存在较高的感染风险。

四、其他给药途径除了口服、皮肤和注射给药途径外,还存在着其他一些较为特殊的给药途径。

例如,眼药水适用于眼部疾病的治疗,耳朵滴剂适用于耳朵感染的治疗,局部雾化吸入适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等。

这些给药途径的特点主要在于局部应用,比较有针对性和直接性。

常用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和方法

常用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和方法

常用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和方法在动物实验中,为了观察药物对机体功能、代谢及形态的变化,常需将药物注入动物体内。

由于实验目的、动物种类、药物剂型不同,给药途径和方法也多种多样。

一经口给药法(一)灌胃法此法给药剂量准确,是借灌胃器将药物直接灌到动物胃内的一种常用给药方法。

1、白鼠灌胃法:抓起小鼠,以左手拇指、食指固定头部,小指、无名指和掌心夹注尾巴,使腹部朝上,颈部拉直,右手持灌胃器,将灌胃针从鼠的口角插入口腔,从舌背沿上腭插入食道。

灌胃量0.2~0.5ml/10g。

胃管可用适宜口径的硬质塑料管或磨去针头的8号注射针头弯成适当的弧度制成。

注意,操作时不要用力猛插,以免插破食道或误插入器官造成动物死亡。

2、白鼠灌胃法:左手戴上棉手套,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将大鼠头部固定,将大鼠灌胃器沿腭后壁慢慢插入食道。

灌胃针插入时应无阻力,如有阻力或动物挣扎则应退针或将针拔出,重新再插。

灌胃器由注射器和特殊的灌胃针构成。

灌胃量10~20ml/kg3 兔、犬等:灌胃一般要借助于开口器、灌胃管进行。

先将动物固定,再将开口器固定于上下门齿之间,然后将灌胃管(常用导尿管代替)从开口器的小孔插入动物口中,沿咽后壁而进入食道。

插入后应检查灌胃管是否确实插入食道。

可将灌胃管外开口放入盛水的烧杯中,若无气泡产生,表明灌胃管被正确插入胃中,未误入气管。

此时将注射器与灌胃管相连,注入药液。

4、猪的胃内灌注法:给猪下鼻饲管较困难,因猪的鼻翼与上唇联合形成吻突,鼻腔内上下鼻夹与鼻中隔通道极窄,只能通过F10-12号的导尿管,F14号以上的导尿管不能插入,故一般均给猪采用经口入胃的灌胃方法。

具体方法是,预先做好一矩形小木块,中间有一洞,让小猪咬住,将其固定,然后再由此洞下胃管。

此种操作较为简便。

5、鸟类:包括鸽、鸡等,经口灌胃给药,可由助手将其身体用毛巾裹住固定好。

实验者用左手将动物向后拉,使其颈部倾斜,用左拇指和食指将动物嘴撬开,其他三只手指固定好动物头部,右手取带有灌胃针头的注射器,将灌胃针头由动物舌后插入食管。

11.常用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和方法

11.常用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和方法

11.常用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和方法第一篇:11.常用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和方法常用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和方法在动物实验中,为了观察药物对机体功能、代谢及形态的变化,常需将药物注入动物体内。

由于实验目的、动物种类、药物剂型不同,给药途径和方法也多种多样。

一经口给药法(一)灌胃法此法给药剂量准确,是借灌胃器将药物直接灌到动物胃内的一种常用给药方法。

1、白鼠灌胃法:抓起小鼠,以左手拇指、食指固定头部,小指、无名指和掌心夹注尾巴,使腹部朝上,颈部拉直,右手持灌胃器,将灌胃针从鼠的口角插入口腔,从舌背沿上腭插入食道。

灌胃量0.2~0.5ml/10g。

胃管可用适宜口径的硬质塑料管或磨去针头的8号注射针头弯成适当的弧度制成。

注意,操作时不要用力猛插,以免插破食道或误插入器官造成动物死亡。

2、白鼠灌胃法:左手戴上棉手套,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将大鼠头部固定,将大鼠灌胃器沿腭后壁慢慢插入食道。

灌胃针插入时应无阻力,如有阻力或动物挣扎则应退针或将针拔出,重新再插。

灌胃器由注射器和特殊的灌胃针构成。

灌胃量10~20ml/kg 3 兔、犬等:灌胃一般要借助于开口器、灌胃管进行。

先将动物固定,再将开口器固定于上下门齿之间,然后将灌胃管(常用导尿管代替)从开口器的小孔插入动物口中,沿咽后壁而进入食道。

插入后应检查灌胃管是否确实插入食道。

可将灌胃管外开口放入盛水的烧杯中,若无气泡产生,表明灌胃管被正确插入胃中,未误入气管。

此时将注射器与灌胃管相连,注入药液。

4、猪的胃内灌注法:给猪下鼻饲管较困难,因猪的鼻翼与上唇联合形成吻突,鼻腔内上下鼻夹与鼻中隔通道极窄,只能通过F10-12号的导尿管,F14号以上的导尿管不能插入,故一般均给猪采用经口入胃的灌胃方法。

具体方法是,预先做好一矩形小木块,中间有一洞,让小猪咬住,将其固定,然后再由此洞下胃管。

此种操作较为简便。

5、鸟类:包括鸽、鸡等,经口灌胃给药,可由助手将其身体用毛巾裹住固定好。

实验者用左手将动物向后拉,使其颈部倾斜,用左拇指和食指将动物嘴撬开,其他三只手指固定好动物头部,右手取带有灌胃针头的注射器,将灌胃针头由动物舌后插入食管。

给药方案参考

给药方案参考

给药方案参考引言:在医学领域中,给药方案是指为患者合理、安全地给予药物治疗的一套方案。

给药方案的设计对于药物疗效的发挥以及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给药途径、剂量和给药时机等方面,为医务人员提供一些给药方案的参考。

一、给药途径给药途径是指药物进入患者体内的途径,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可以确保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以及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给药途径及其适用情况:1. 口服给药(Oral administration):口服给药是最常用的一种给药途径,在大多数情况下安全性较高且患者便于接受。

适用于可通过胃肠道吸收的药物,如片剂、胶囊等。

但口服给药可能受到药物的不稳定性、食物的影响以及患者肠道功能等因素的影响。

2. 静脉给药(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静脉给药直接将药物注入患者的静脉血管中,能够迅速达到治疗浓度。

适用于紧急情况下需要迅速发挥药物作用的情况,如心脏急救、休克等。

但静脉给药需要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心跳以及可能出现的过敏反应。

3. 肌肉注射(Intramuscular injection):肌肉注射是将药物注射至患者的肌肉组织中,药物会通过肌肉血流逐渐被吸收。

适用于不适合口服给药的药物,如溶解慢或有较强刺激性的药物。

但肌肉注射可能引起疼痛,并增加感染风险。

4. 皮下注射(Subcutaneous injection):皮下注射是将药物注射至患者的皮下组织中,药物会通过皮下组织血流逐渐被吸收。

适用于小剂量、溶解快或对患者要求较为严谨的药物。

但皮下注射可能引起疼痛,并增加感染风险。

二、剂量给药剂量是指患者在一次给药中所接受的药物的量,剂量的合理确定有助于药物达到预期的疗效。

以下是一些剂量的考虑因素和常见给药药物的推荐剂量范围:1. 患者因素:患者年龄、性别、体重、肝功能和肾功能等都会对药物代谢和排泄产生影响。

根据患者的情况,可以对药物剂量进行调整。

2. 给药途径:不同的给药途径对于药物的吸收和代谢速度有所不同,需要根据给药途径调整药物的剂量。

常用给药途径有哪些

常用给药途径有哪些

常用的给药门路有哪些?临床常用的给药门路有多种,按主要特色大概可分为肠内给药和肠外给药两大类。

1、肠内给药:包含口服、舌下给药和直肠给药。

口服:是最常用,也是最安全、最方便、最经济的给药方法。

其弊端为:某些药物因自己的被物理性质而不可以汲取;有些药物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可惹起呕吐;或因消化酶和胃酸而被损坏;别的在食品和其余药物同时存在时,汲取多不恒定。

舌下给药:只管口腔粘膜可用于汲取的表面积不大,但对某些药物来说,经口腔粘膜汲取有特别意义。

比如硝酸甘油在舌下汲取十分快速,可快速产生治疗成效。

直肠给药:在患儿呕吐或意识消逝状况下,常常经过直肠给药。

经直肠汲取的药物,约有 50%不经过肝脏。

但直肠汲取常常不规那么、不完好。

2、肠外注射:包含静脉注射、肌内注射和皮下注射等。

静脉注射:把药物的水溶液直接注入静脉血流中,可正确而快速获取希望的血药浓度,因此作用产生快速靠谱。

这是其余给药方法所不可以抵达的。

但因为高浓度的药物快速抵达血浆和组织,增添了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频频注射还有赖于连续保持静脉畅达。

这类方法不合用于油溶液或不溶性物质。

皮下注射:仅合用于对组织无刺激性的药物,否那么可惹起强烈痛苦和组织坏死。

皮下注射的汲取速率往常平均而迟缓,因此作用长久。

肌内注射:药物水溶液肌肉注射时汲取十分快速,合用于油溶液和某些刺激性物质。

3、肺的汲取:气体或挥发性药物吸入后,由肺上皮和呼吸道粘膜汲取。

由于表面积大,药物可经这一门路快速进入血液循环。

别的,药物的溶液能够经雾化以气雾剂形式吸入。

对肺部疾病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

主要弊端是药物剂量不好控制,用法较麻烦。

4、局部用药粘膜:将药物用于结膜、鼻咽、口腔、直肠、尿道和膀胱等,主假如利用它们的局部作用。

皮肤:极罕有药物能快速穿过完好的皮肤,但药物可经皮肤汲取,一般药效与其覆盖的表面积和药物的脂溶性成正比。

固然表皮有脂质屏障作用,但好多溶质能自由经过真皮,所以药物经过磨损、创伤或剥脱处皮肤产生的汲取作用要快得多。

给药的名词解释

给药的名词解释

给药的名词解释在医学领域中,给药是指通过不同途径为患者提供药物以治疗疾病的过程。

给药涉及到多种名词和术语,如给药途径、给药方式和给药剂型等。

本文将对这些名词进行解释,以便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医学文献以及讨论药物治疗方案。

一、给药途径给药途径是指药物进入人体的路径,常用的有口服、注射、吸入、皮肤贴药、鼻内给药等。

每种给药途径都有其特定的优点和适用情况。

下面我们对这些常用给药途径进行解释。

1. 口服给药(Oral administration):即患者通过口腔将药物吞咽到胃肠道,药物通过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这种给药方式便携、舒适,常用于固体制剂和液体制剂。

口服给药的缺点是药物在肠道中可能被代谢和消化,降低其生物利用度。

2. 注射给药(Injection):药物通过注射器和针头直接输入到体内,常用于溶液、悬浮液和粉末剂。

注射给药的优点是药物能够快速进入血液循环,作用迅速。

然而,注射给药需要专业技能,可能会引起不适和局部反应。

3. 吸入给药(Inhalation):药物以气体、气溶胶或细粉末的形式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通过肺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吸入给药常用于治疗呼吸道疾病,如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

这种给药方式的优点是药物直接作用于肺部,减少对其他组织的影响。

4. 皮肤贴药(Transdermal patch):药物以贴贴的形式附着在皮肤上,通过皮肤的渗透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皮肤贴药一般用于长期治疗,如疼痛、高血压等。

皮肤贴药的好处是给药方便,减少药物的次数和剂量。

5. 鼻内给药(Nasal administration):药物以喷雾、滴剂或吸入的形式通过鼻腔给药,通过鼻黏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鼻内给药常用于治疗鼻腔和鼻窦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和鼻窦炎。

这种给药方式的优点是药物的血药浓度可以较快达到峰值。

二、给药方式给药方式是指将药物制剂应用到给药途径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方法。

给药方式可以影响药物的吸收和分布,下面对一些常见的给药方式进行解释。

护理学基础知识:给药的基本知识

护理学基础知识:给药的基本知识

护理学基础知识:给药的基本知识在事业单位考试中会涉及到给药的基本知识,相关考点相对简单,但较零碎,下面为大家进行了考点的总结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1.药物的保管:避光:维生素C、氨茶碱、盐酸肾上腺素。

拧紧瓶盖防挥发、超解或风化:过氧乙酸、乙醇、碘酊、酵母片、糖衣片。

冷藏保存:疫苗、胎盘球蛋白、抗毒血清、胰岛素。

防火:乙醇、乙醚、环氧乙烷2.注意事项:(1)病区设有药柜,应备有一定数目的常用药物,由专人负责保管,根据消耗,定期到药房领取补充。

(2)剧毒药和麻醉药,病区备有固定数目,应凭医生处方和空安瓿领取补充,加锁保管,专人负责,专人负责,专本登记,班班交接。

(3)内服药蓝标签、外用药红标签、剧毒药黑标签。

(4)药柜应放置于通风、干燥、光线充足但避免阳光直射处;药柜应有专人负责保管。

3.给药原则:(1)应根据医嘱给药护士必须严格遵医嘱给药,但也不可盲目执行;对有疑问的医嘱,应确认无误方可给药;发现给药错误,应及时报告医生,予以处理。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三查七对(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方法、时间)。

(3)正确实施给药:易引起过敏的药物,给药前应询问有无过敏史,按需做过敏试验,并加强观察。

(4)密切观察:用药后应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并做好记录。

4.给药的途径:给药的途径是根据药物的性质、剂型、组织对药物的吸收情况、治疗需要而决定的给药途径以及吸收速度:静脉给药药物作用时间最快;药物吸收速度排序:吸入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直肠口服皮肤。

5.常见缩写:prn需要时(长期)、st(立即)、sos(必要时;现用1次,12小时内有效)。

护士给药制度

护士给药制度

护士给药制度引言概述:护士给药制度是指在医疗机构中,护士根据医嘱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的一套规范化流程。

这一制度的实施对于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护士给药制度的内容和重要性。

一、药物管理1.1 药物储存:护士应按照药物的特性和储存要求,将药物分类存放,并定期检查药品的有效期和完整性。

1.2 药物配制:护士在给药前需要根据医嘱准确配制药物,遵循正确的配制方法和比例,确保药物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1.3 药物核对:护士在给药前应进行药物核对,包括核对患者身份、药物名称、剂量和给药途径等信息,确保用药的准确性。

二、给药途径2.1 口服给药:护士在给予口服药物时,应注意患者是否能够正常吞咽,并告知患者正确的服药方法和注意事项。

2.2 静脉给药:护士在给予静脉注射药物时,应掌握正确的穿刺技巧和注射速度,避免发生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2.3 外用给药:护士在给予外用药物时,应清洁患者的皮肤,并按照医嘱正确涂抹或敷贴药物,避免感染和过敏反应。

三、用药监测3.1 药物疗效监测:护士应根据医嘱和患者的病情,定期监测药物的疗效,包括症状的改善程度、生命体征的变化等。

3.2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护士在给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记录和上报药物不良反应,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3 药物相互作用监测:护士应了解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避免患者同时使用会产生不良反应或降低疗效的药物。

四、给药记录4.1 给药时间记录:护士应准确记录每次给药的时间,以便医生和其他护士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

4.2 给药途径记录:护士应详细记录每次给药的途径,包括口服、静脉注射、外用等,以便医生和其他护士了解患者的给药方式。

4.3 给药效果记录:护士应及时记录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以便医生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用药方案。

五、培训和质量控制5.1 培训与考核: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护士进行护士给药制度的培训和考核,以提高护士的药物管理和给药技能。

药物剂型与给药途径

药物剂型与给药途径

药物剂型与给药途径介绍药物剂型是指药物被制成的特定剂型或形式,以便在给药过程中能够达到预期的药效。

给药途径则是指将药物输入患者体内的方法。

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的选择对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

常见药物剂型1. 口服剂型:包括片剂、胶囊和颗粒剂等。

口服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之一,具有方便、易于控制和患者接受度高的优点。

2. 注射剂型:包括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等。

注射剂型可快速将药物输送到血液中,适用于急性病情和需要快速作用的情况。

3. 外用剂型:包括药膏、喷雾剂和贴剂等。

外用剂型一般用于治疗皮肤疾病或在特定部位发挥药效的情况。

4. 呼吸道剂型:包括吸入剂和喷雾剂等。

呼吸道剂型可直接作用于呼吸道黏膜,适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5. 眼用剂型:包括滴眼液和眼膏等。

眼用剂型用于治疗眼部疾病,需注意药物对眼睛的刺激性和渗透性。

常用给药途径1. 口服给药:药物通过口腔进入消化道,并被吸收到血液中。

这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之一,适用于大多数药物。

2. 注射给药:药物直接注射到体内的血液或组织中。

注射给药可快速将药物输送到目标位置,但需要注意注射技术和消毒措施。

3. 外用给药:药物直接作用于皮肤或黏膜表面。

这种给药途径适用于治疗局部病变或皮肤疾病。

4. 吸入给药:药物通过吸入装置进入呼吸道,直接作用于呼吸道黏膜。

吸入给药常用于治疗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5. 眼用给药:药物滴入眼睛或涂抹在眼部表面。

这种给药途径适用于眼部疾病的治疗。

总结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特定情况、药物的性质以及治疗目标来决定。

在选择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时,需要考虑药物的吸收速度、生物利用度、安全性以及患者的便利程度等因素。

正确选择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有助于提高药物的疗效,并最大程度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

以上为药物剂型与给药途径的简要介绍。

参考文献:- [1] 张三, 李四. 药物剂型与给药途径. 药物学杂志, 20XX, 10(3): 123-135.- [2] 王五, 赵六. 药物剂型与给药途径的选择原则. 中国药学,20XX, 20(2): 45-52.*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咨询医生或药剂师。

给药途径与药物作用类型的关系

给药途径与药物作用类型的关系

给药途径与药物作用类型的关系
给药途径与药物作用类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了解这种关系对于医生用药和药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给药途径决定了药物吸收的速率和程度,从而影响药物作用的出现时间和强度。

例如,口服给药需要经过胃肠道吸收,作用出现时间较慢,而静脉注射给药则直接将药物输入血液,作用出现时间较快。

此外,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分布和代谢也有影响,从而影响药物的作用类型和持续时间。

另一方面,药物的作用类型也受到给药途径的影响。

例如,局部给药只能对用药部位产生作用,而全身给药则可以产生全身作用。

此外,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的吸收和代谢也有影响,从而影响药物的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

在药理学研究中,给药途径也是实验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人员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类型的影响,以制定科学的实验方案,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

总之,给药途径与药物作用类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了解这种关系对于医生用药和药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特点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在药理学研究中,研究人员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类型的影响,以制定科学的实验方案,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药物的给药途径是指将药物引入到人体内部的方式。

不同的给药途径会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从而影响药物对人体的作用效果。

以下将对几种常见的给药途径进行详细介绍。

1. 口服给药(Oral Administration):指将药物通过口腔进入消化道,经过胃肠道吸收。

这是最常见和便捷的给药途径之一、优点是易于操作,患者易接受,成本较低。

口服给药的药物主要经过肠道吸收,然后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进行代谢,再进入全身循环。

但是,口服给药受到消化液和肝脏首过效应的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较低,因此需要一定剂量的药物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2. 注射给药(Injection Administration):注射给药是通过直接将药物注射到体内,绕过胃肠道进行吸收。

常用的注射方式包括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

注射给药的主要优势是药物可以快速进入循环系统,达到更高的血药浓度,作用迅速,特别适用于急救或严重疾病治疗。

然而,注射给药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繁琐且痛苦,部分患者可能不接受。

3. 肌肉注射(Intramuscular Injection):药物通过注射到肌肉进行吸收。

相比于口服给药,肌肉注射可以避免胃肠道的消化液和首过效应,使药物在肌肉中的吸收速度快于口服给药,血药浓度更高,作用迅速。

然而,肌肉注射可能疼痛和引起肌肉损伤。

4. 静脉注射(Intravenous Injection):药物通过注射到静脉进行吸收。

静脉注射是最快速的给药途径,药物可以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迅速发挥作用。

这种给药途径适用于紧急情况或需要快速治疗的疾病。

但是,静脉注射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要求高,存在感染和血管损伤等风险。

5. 吸入给药(Inhalation Administration):药物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通过肺泡吸收。

吸入给药适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相关疾病,如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通过吸入给药,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减少对其他器官的影响,作用迅速且局部化。

列举动物实验的给药途径

列举动物实验的给药途径

列举动物实验的给药途径
1. 口服给药:这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之一。

通过将药物掺入饲料或饮水中,让动物自行摄取。

口服给药适用于大多数药物,尤其是需要长期给药的情况。

但需要注意药物的适口性、溶解性和稳定性等问题。

2. 注射给药:包括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等。

这种途径可以确保药物准确、快速地进入动物体内,并可控制药物的剂量和速度。

注射给药常用于需要快速起效或需要高精度给药的实验。

3. 经皮给药:通过皮肤贴片、涂抹或喷雾等方式将药物给予动物。

这种途径适用于局部作用的药物或需要缓慢释放的药物。

4. 呼吸道给药:将药物以气雾剂或滴鼻液等形式给予动物,使其通过呼吸道吸收。

这种途径常用于肺部疾病的研究或需要全身起效的药物。

5. 直肠给药:将药物直接注入直肠内,适用于一些口服难以吸收或需要快速起效的药物。

6. 腹腔给药:通过腹腔注射将药物给予动物,适用于需要快速起效或需要大剂量给药的实验。

7. 脑室给药:通过颅内注射将药物直接给予动物的脑室,常用于研究神经系统的功能和药物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给药途径时,应综合考虑实验目的、药物性质、动物特性等因素,并遵循相关的实验操作规范和伦理要求。

同时,应确保实验过程中动物的福利和安全。

给药途径和药物作用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给药途径和药物作用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给药途径和药物作用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给药途径和药物作用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在医学领域中,给药途径是指药物进入体内的路径或方式,而药物作用则是指药物在体内起效的机制和效果。

给药途径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并最终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研究给药途径和药物作用的关系对于合理用药和临床治疗意义重大。

不同的给药途径会对药物的吸收速度、生物利用度和分布等方面产生影响。

常见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皮下注射、静脉注射等。

口服给药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具有方便、经济等优点。

然而,口服药物在通过胃肠道时可能会受到胃酸、肠道酶和肠道细菌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药物吸收不完全或受到破坏。

相比之下,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等给药途径可以绕过肠道,使药物直接进入循环系统,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并且使药物起效更迅速。

在需要快速治疗或无法通过口服给药途径吸收的情况下,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非常重要。

除了给药途径,药物作用也是影响药物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药物作用的机制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激动或抑制特定的受体、酶或细胞功能等。

药物的作用机制决定了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

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和复制来治疗感染性疾病,而镇痛药则通过阻断疼痛信号传导来缓解疼痛。

了解药物作用的机制有助于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并选择适当的药物治疗方案。

给药途径和药物作用之间的关系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药物的治疗效果,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并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

某些药物在肠道中容易被酶解,如果通过口服给药途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会受到影响。

此时,可以考虑使用其他给药途径,如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在紧急情况下,静脉注射给药途径具有快速起效的优势,可以迅速控制患者的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给药途径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疾病状态、药物特性和治疗目标来进行个体化的评估和选择。

给药途径和药物作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互相影响并共同决定着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几种药物给药方式

几种药物给药方式

几种药物给药方式药物进入机体(用药)才能进入血循环(吸收),并到达特殊作用部位(分布)。

最后药物通过尿液或转化为其他物质从机体排出(排泄)。

药物有几种给药途径,口服、静脉注射(静注)、肌肉注射(肌注)、皮下注射(皮下)。

药物还可舌下含化(舌下)、直肠灌注(直肠给药)、滴眼、鼻腔喷雾、口腔喷雾(吸入剂),也可皮肤局部(表面)或全身(经皮)用药。

每种给药途径均有其特殊目的,各有利弊。

口服给药口服给药最方便,通常也最安全,费用也最便宜,因而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

然而,该途径有不少限制,许多因素包括其他药物和食物都将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

因此,某些药物必须空腹服药而另一些则需餐后服药,尚有部分药物不能口服。

口服药物经胃肠道吸收。

药物吸收始于口腔和胃,但大部分由小肠吸收。

药物必须通过小肠壁及肝脏方能进入全身血循环。

许多药物在肠壁和肝脏发生化学变化(代谢),减少了吸收的药物量。

静脉注射药物不经肠壁和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这种给药方式可获得较口服更快和更持久的效应。

一些口服药物刺激胃肠道,如阿司匹林和大多数其他非类固醇抗炎药可损害胃和小肠壁并诱发溃疡。

另一些药物吸收很差或在胃内被胃酸和消化酶破坏。

尽管有这些缺点,口服给药较其他途径常用。

其他给药途径一般在患者不能经口给药,药物必须尽快和准确地给予,或药物口服吸收很差且不规则时方才使用。

注射给药注射给药(消化道外给药)包括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途径。

皮下注射时,注射针头插入皮下,注射后,药物进入小血管随血流进入体循环。

皮下注射常用于蛋白质类药物和胰岛素给药,该药口服可被胃肠道破坏。

皮下注射的药物可制成混悬剂或相对难溶的混合物,这样吸收过程可保持数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患者亦不须经常给药。

在给予容积更大的药物时常采用肌肉注射。

肌注时应采用更长的针头,因肌肉位置深于皮肤。

静脉注射时,针头直接插入静脉。

在消化道外所有给药途径中,静注是最困难的一种,特别是肥胖病人静脉穿刺更加困难。

药物基本作用以及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影响

药物基本作用以及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影响

药物基本作用以及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影响药物的基本作用是指药物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通过改变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过程、调节病理状态或者增强机体抵抗力,达到治疗、预防或者诊断疾病的目的。

药物的基本作用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静息作用:药物通过抑制生物体正常的功能表现出的作用。

例如,抗高血压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血管收缩物质的合成或者阻断其作用位点,从而使得血管扩张、降低血压。

2.兴奋作用:药物可以通过激活生物体的功能来表现出的作用。

例如,兴奋剂可以通过激活中枢神经系统来增加神经传导效果,从而增强人体的反应能力。

3.拮抗作用:药物与生物体内一些物质结合,从而抑制这些物质的生物学效应。

例如,抗组胺药物可以与组胺受体结合,从而阻断组胺对生物体的作用。

4.替代作用:药物可以通过提供没有或者减少的生物体所需物质,来补充或者代替生物体正常功能出现问题的情况。

例如,维生素补充剂可以满足人体维生素的需求,以防止相关维生素缺乏症的发生。

不同的给药途径可以对药物的作用产生不同的影响。

主要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注射、局部用药、吸入、皮肤贴剂等。

1.口服:药物经过口服进入胃肠道,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

这种给药途径适用于稳定的药物,例如片剂、胶囊剂等。

口服给药的优点是简单易用,但药物在胃肠道内可能会受到胃酸、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药物的失效或者降低吸收率。

2.注射:包括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等。

药物经过注射进入血液循环,避开了胃肠道的吸收过程,药效可迅速发挥。

注射给药可以直接将药物输送到需要的组织或者器官,适用于急救、急性病情、生物制剂等。

但注射给药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有一定的操作风险。

3.局部用药:药物直接应用于病变或者疼痛部位,例如皮肤的外用药。

这种给药途径能够局部治疗,并减少了药物对全身的影响。

例如,外用消炎药可以直接作用于皮肤表面,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4.吸入:药物通过吸入进入呼吸道,通过肺部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吸入给药主要适用于呼吸系统疾病,例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药理学给药途径总结

药理学给药途径总结

药理学给药途径总结药理学中的给药途径是药物传递到体内的方式,其对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

以下是常见的给药途径及其特点的总结:1. 口服给药(Oral Administration):常见方式:直接口服药物片剂、胶囊或液体药剂。

特点:简便、安全、经济,适用于大多数药物。

吸收:药物经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注意事项:食物可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不宜口服。

2. 注射给药(Injection):常见方式:肌肉注射、皮下注射、静脉注射等。

特点:药物迅速进入血液循环,作用快,剂量准确。

吸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无消化液和食物的影响。

注意事项:需要无菌操作,可能导致疼痛和感染;某些药物可能导致过敏反应。

3. 皮肤给药(Topical Administration):常见方式:涂抹、贴敷等。

特点:药物缓慢释放,局部作用明显,全身不良反应少。

吸收:药物通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注意事项:皮肤状况可能影响药物的吸收;某些药物可能导致皮肤过敏反应。

4. 呼吸道给药(Respiratory Administration):常见方式:吸入气雾剂、喷雾剂等。

特点:药物直接进入肺部,快速起效,局部作用明显。

吸收:药物通过肺部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注意事项:吸入技巧需要掌握,吸入装置需清洁卫生;某些药物可能导致呼吸道刺激。

5. 眼部给药(Ophthalmic Administration):常见方式:滴眼液、眼膏等。

特点:药物直接作用于眼部,局部作用明显。

吸收:药物通过眼部黏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注意事项:保持眼部清洁,避免交叉感染;某些药物可能导致眼部刺激或过敏反应。

6. 其他给药途径(其他 Administration Routes):直肠给药(Rectal Administration):常见于栓剂形式,适用于不易口服的药物。

药物通过直肠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或直接作用于直肠局部。

口腔给药(Oral Administration):通过口腔黏膜吸收,适用于某些速效药物或避免胃部破坏的药物。

六种常见的药物给药途径

六种常见的药物给药途径

六种常见的药物给药途径药物给药途径是指药物在体内的进入途径,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可使药物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不同药物具有不同的给药途径,常见的药物给药途径主要包括口服、皮肤贴敷、吸入、注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

一、口服给药口服给药是指将药物通过口腔进入消化道,然后经过胃肠道吸收。

这是最常见、最方便的给药途径之一,适用于药物稳定性较好且不会受到胃酸和胃蛋白酶等消化液的破坏的药物。

口服给药的药物会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因此在进入全身循环之前需要先经过代谢。

二、皮肤贴敷给药皮肤贴敷给药是指将药物直接贴敷在皮肤表面,通过皮肤的吸收达到药物治疗的目的。

这种给药方式适用于药物对胃肠道有刺激性或不能通过口服给药途径进行吸收的情况。

常见的皮肤贴敷药物包括贴剂和乳膏等。

三、吸入给药吸入给药是指将药物制剂以气雾、粉末或蒸气的形式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

这种给药途径适用于治疗呼吸道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吸入给药可直接将药物送达病变部位,有效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减少了对其他组织的不良反应。

四、注射给药注射给药是指将药物通过注射器或针管直接注入体内。

注射给药是最直接、迅速的给药途径之一,适用于药物需要快速进入体内或无法通过其他途径吸收的情况。

常见的注射给药方式包括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

五、肌肉注射给药肌肉注射给药是指将药物注射到肌肉组织中,通过肌肉的血液循环使药物快速到达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这种给药途径适用于需要长效或缓释效果的药物,如一些激素类药物。

肌肉注射给药相对注射给药更为温和,不会引起严重的组织刺激。

六、静脉注射给药静脉注射给药是将药物注射到静脉血管中,使药物迅速进入循环系统。

这种给药途径适用于需要快速和直接发挥药效的药物,如一些急救时使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由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静脉注射给药的效果通常更加迅速和明显。

总结起来,药物给药途径的选择应综合考虑药物的性质、需要达到的治疗效果、患者的特殊情况以及实际操作的可行性等因素。

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和方法及药量计算方法

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和方法及药量计算方法

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和方法及药量计算方法实验动物给药途径和方法的选择是影响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药物的性质和实验的目的,常用的给药途径包括经口给药、皮下注射、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等。

下面将介绍各种给药途径和方法的原理、特点和适用范围,并简述药物给量的计算方法。

1.经口给药(口服给药)经口给药是实验中最常用的给药途径之一、药物通过口腔、食道、胃和肠道进入血液循环,对实验动物产生作用。

优点是简单易行,不需要特殊技术。

但经过胃肠道吸收的药物受到肠道酶和肝脏的一次进过效应。

2.皮下注射皮下注射是在动物的皮下组织中注射药物。

特点是便捷简单,对实验动物能够均匀吸收。

注射部位一般选择在背部的腰椎处。

3.静脉注射静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射到动脉或静脉血管中,使药物迅速进入循环系统。

该方法能够实现药物的快速作用,但需要特殊的技术和专业的操作,同时需要根据实验动物的体重和药物的性质掌握合适的给药速度。

4.肌肉注射肌肉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动物的肌肉组织中。

与皮下注射相比,肌肉注射的吸收更快且更完全,对实验动物的作用更持久。

通常将注射部位选择在大肌肉组织上,例如大腿肌肉。

药物给量的计算方法:药物给量的计算需要根据实验动物的体重、药物的浓度和给药途径进行合理估算。

给药量=目标血药浓度×剂量体积/药物浓度×动物体重其中,目标血药浓度是研究中设定的药物效果所需要达到的血药浓度;剂量体积是每次给药所需用到的药物体积;药物浓度是给药液体中药物的浓度;动物体重是实验动物的体重。

在实验中,根据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实际需要,还需要将计算得到的给药量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折算。

此外,在药物给量计算中还需考虑到给药途径的生物利用度、药物代谢和排泄速度、给药次数等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给药量的计算只是一个初步估算值,实验中仍需根据动物对药物的反应及目标血药浓度进行进一步调整。

综上所述,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和方法、药物给量的计算方法是实验设计中重要的考虑因素。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药途径administration route
药物有几种给药途径有
全身给药(包含口服、静脉注射(静注)、肌肉注射(肌注)、皮下注射(皮下)。

药物还可舌
下含化(舌下)、直肠灌注(直肠给药)、滴眼、鼻腔喷雾、口腔喷雾(吸入剂),也可皮肤局
部(表面)或全身(经皮)用药);局部给药包括器官比如腔管-关节腔、气管、呼吸道给药,
阴道给药、肛门给药等。

每种给药途径均有其特殊目的,各有利弊。

口服给药
口服给药最方便,通常也最安全,费用也最便宜,因而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

然而,该途径
有不少限制,许多因素包括其他药物和食物都将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

因此,某些药物必须
空腹服药而另一些则需餐后服药,尚有部分药物不能口服。

口服药物经胃肠道吸收。

药物吸收始于口腔和胃,但大部分由小肠吸收。

药物必须通过小肠壁
及肝脏方能进入全身血循环。

许多药物在肠壁和肝脏发生化学变化(代谢),减少了吸收的
药物量。

静脉注射药物不经肠壁和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这种给药方式可获得较口服更快和
更持久的效应。

一些口服药物刺激胃肠道,如阿司匹林和大多数其他非类固醇抗炎药可损害胃和小肠壁并诱
发溃疡。

另一些药物吸收很差或在胃内被胃酸和消化酶破坏。

尽管有这些缺点,口服给药较
其他途径常用。

其他给药途径一般在患者不能经口给药,药物必须尽快和准确地给予,或药
物口服吸收很差且不规则时方才使用。

注射给药
注射给药(消化道外给药)包括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途径。

皮下注射时,注射针头
插入皮下,注射后,药物进入小血管随血流进入体循环。

皮下注射常用于蛋白质类药物和胰
岛素给药,该药口服可被胃肠道破坏。

皮下注射的药物可制成混悬剂或相对难溶的混合物,这样吸收过程可保持数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患者亦不须经常给药。

在给予容积更大的药
物时常采用肌肉注射。

肌注时应采用更长的针头,因肌肉位置深于皮肤。

静脉注射时,针头直接插入静脉。

在消化道外所有给药途径中,静注是最困难的一种,特别
是肥胖病人静脉穿刺更加困难。

无论是单剂静脉推注还是连续的静脉滴注均是快速、准确给
药的最佳途径。

舌下给药
一些药物可置于舌下(舌下给药),能被舌下小血管吸收。

舌下给药对硝酸甘油类药物特别好,
这类药物可缓解心绞痛,它们可不经肠壁和肝的首过效应而迅速直接进入体循环。

然而,多数
药物不能使用此途径,因常常发生吸收不全及不规则现象。

直肠给药
许多口服给药的药物可以栓剂形式直肠给药。

药物与蜡状物混合制成栓剂,即便插入直肠亦不
会溶解。

药物可通过直肠壁丰富的血循环迅速吸收。

当患者恶心、丧失吞咽能力、限制饮食和
外科手术后等不能口服时可用栓剂直肠给药。

一些药物的栓剂形式有刺激性,这类病人应采用
消化道外给药。

经皮给药
一些药物可以涂敷剂形式将药贴于皮肤表面。

这类药物可增强皮肤渗透性,不经注射便可经
皮进入血循环。

这种经皮给药可缓慢持续很多小时或很多天,甚至更长。

然而,这种途径受药
物通过皮肤快慢的限制。

只有那些日给药量少的药物可采用此途径。

这类药物有治心绞痛的硝
酸甘油、治疗运动系统疾病的莨菪碱、戒烟用的尼古丁、治疗高血压用的可乐定及镇痛用的芬
太尼等。

要求药物透皮性能好
喷雾吸入
一些药物如气体麻醉剂和雾化抗哮喘药物(置容器中定量供给)可吸入给药。

这些药物通过气道直接入肺,并在肺内吸收入血循环。

只有少数药物可用此途径。

吸入的药物应仔细监测以保证
患者在特定时间内吸入适量的药量。

定量吸入系统可直接安装在给肺供气的通道上,因而非常
有用。

因喷雾吸入进入血液的药量差异性大,故这种途径很少用于治疗除肺以外的其他组织或
器官疾病。

1概要
临床常用的给药途径有多种,按主要特点大致可分为肠内给药和肠外给药两大类。

1、肠内给药:
包括口服、舌下给药和直肠给药。

口服:是最常用,也是最安全、最方便、最经济的给药方法。

其缺点为:某些药物因本身的
被物理性质而不能吸收;有些药物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可引起呕吐;或因消化酶和胃酸而被
破坏;此外在食物和其它药物同时存在时,吸收多不恒定。

舌下给药:尽管口腔粘膜可用于吸收的表面积不大,但对某些药物来说,经口腔粘膜吸收有特殊意义。

例如硝酸甘油在舌下吸收十分迅速,可迅速产生治疗效果。

直肠给药:在患儿呕吐或意识消失情况下,经常通过直肠给药。

经直肠吸收的药物,约有
50%不经过肝脏。

但直肠吸收往往不规则、不完全。

2、肠外注射:
包括静脉注射、肌内注射和皮下注射等。

静脉注射:把药物的水溶液直接注入静脉血流中,可准确而迅速获得希望

血药浓度,因而
作用产生迅速可靠。

这是其它给药方法所不能达到的。

但由于高浓度的药物迅速到达血浆和
组织,增加了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反复注射还有赖于持续保持静脉通畅。

这种方法不适
用于油溶液或不溶性物质。

皮下注射:仅适用于对组织无刺激性的药物,否则可引起剧烈疼痛和组织坏死。

皮下注射的吸收速率通常均匀而缓慢,因而作用持久。

肌内注射:药物水溶液肌肉注射时吸收十分迅速,适用于油溶液和某些刺激性物质。

3、肺的吸收:
气体或挥发性药物吸入后,由肺上皮和呼吸道粘膜吸收。

由于表面积大,药物可经这一途径迅
速进入血液循环。

此外,药物的溶液可以经雾化以气雾剂形式吸入。

对肺部疾病可使药物直接
作用于病变部位。

主要缺点是药物剂量不好控制,用法较麻烦。

4、局部用药
粘膜:将药物用于结膜、鼻咽、口腔、直肠、尿道和膀胱等,主要是利用它们的局部作用。

皮肤:很少有药物能迅速穿过完整的皮肤,但药物可经皮肤吸收,一般药效与其覆盖的表面
积和药物的脂溶性成正比。

虽然表皮有脂质屏障作用,但很多溶质能自由通过真皮,因此药物通过磨损、创伤或剥脱处皮肤产生的吸收作用要快得多。

眼/耳等局部应用:眼科药、各种滴剂如滴耳液等主要是为了发挥其局部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