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病人肠内营养耐受性
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因素、评估方法和预防策略
![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因素、评估方法和预防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de733147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60.png)
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因素、评估方法和预防策略在重症监护室内治疗的患者,其首选的营养支持方式是胃肠道给予营养,而这种方式下产生的肠内营养不耐受也属于一种并发症,在ICU治疗患者,发生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几率为41.27-73.6%。
临床中,ICU护士给予患者实施肠内营养的过程十分关键,同时也能评估患者发生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几率,从而有效采取针对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相关因素疾病因素。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风险评估量表》的评估项目中,关于患者病情程度的指标包括格拉斯哥评分、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
这些评估项目在患者病情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预示作用,患者病情越严重,并且出现一系列的应激反应,不仅会引起神经、体液放面的改变,同时也会造成腹腔内脏器供血血管的收缩,造成胃肠道粘膜缺血,影响了胃肠道的正常功能。
机体出现应激反应,体内激素水平也会出现异常,患者胃液的合成和分泌会受到影响,导致低蛋白血症、胃肠粘膜水肿的情况出现。
药物因素。
在ICU中,镇静类药物的使用频率较高,其中非神经性疼痛患者首选阿片类药物进行镇痛,此类药物包括苯二氮卓类、丙泊酚和右美托咪定等,这些药物在进入人体后,会直接抑制胃肠道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影响胃肠道正常蠕动。
机械通气。
使用机械通气治疗频率较高,对于此类患者来说,长期机械通气会导致患者胸腔内压力升高,尤其是采取呼气末正压通气患者,其心输出量就会减少,肠系膜动脉供血不足会严重影响胃肠道的功能。
另一方面,长期机械通气也会损伤患者食管括约肌功能,导致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
肠内营养制剂。
ICU患者肠内营养所受影响因素较多,包括制剂温度,输注速度,渗透浓度等等。
有学者研究报告指出,肠内营养制剂污染和管道污染比较严重,操作台面污染也会导致腹泻发生,护理人员在为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时,首先要注意肠内营养制剂的无菌操作方法,要遵循循证护理方式进行喂养,提高其耐受性。
肠内营养耐受性分级和管理
![肠内营养耐受性分级和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7c77293d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55.png)
肠内营养耐受性分级和管理肠内营养的耐受性管理需要对几个指标进行分级,包括呕吐、腹泻、肠鸣音等。
对于呕吐,轻度指发生次数小于等于1次/12小时,处理方法是检查鼻胃管是否在位,并减少输注速度的50%,建议使用药物治疗腹胀/腹内压。
中度指发生次数为1-2次/12小时,或IAP 16-25 mmHg,需要进行腹部平片检查,排除肠梗阻,并减少输注速度的50%,6小时后复评,如持续腹胀≥24小时,改为72小时评估,根据病情使用胃动力药。
重度指发生次数大于2次/12小时,或IAP。
25 mmHg,需要停止输注EN,进行药物治疗,并24小时后复查。
对于腹泻,需要根据大便次数和量进行分级。
Ⅰ度指大便次数1000ml,稀便或水样便,需要减少输注速度的50%,并通过喂养管给予止泻药10ml q6h,回顾药物治疗,记录抗生素和其他胃肠药物,进行粪便常规和毒素化验,如持续≥48小时,转为短肽类配方喂养。
Ⅳ度腹泻伴随血流动力学改变,危及生命,需要停止输注EN,进行药物治疗,并24小时后复查。
对于肠鸣音,需要根据频率进行分级。
肠鸣音5次/分钟属于正常范围,肠鸣音亢进。
10次/min需要停止输注EN,进行药物治疗,并2小时后复查胃残留(测量),仅经胃喂养或置胃管减压者大于1000mk/12小时,如不是跨幽门,需要保持喂养同时放置跨幽门喂养管,使用红霉素或胃复安,12小时后评估,如仍然存在胃残留,需要进行6小时评估,以15ml/h的短肽类制剂开始。
在肠内营养的管理中,还需要注意药物禁忌症,如强心剂(多巴酚丁胺,米力农,多巴胺≤5ug/kg)、麻醉(为机械通气的神经肌肉阻滞剂),需要在24小时后进行评估后再决定是否使用。
同时,还需要注意血压低于90/60mmHg或乳酸>2mmol/L的情况,需要使用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0.1ug/kg/min或多巴胺>5ug/kg。
降低危重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不耐受性品管圈ppt
![降低危重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不耐受性品管圈ppt](https://img.taocdn.com/s3/m/a8157dec2e3f5727a5e962c6.png)
主题选定
主题评价
上 级 政 策
重
要 性
迫 切 性
圈能 力
总分
顺序
1
提高患者外出检查的及时 性
34
44
48
38
164
4
2
降低气管插管患者的痰痂 形成率
44
51
41
43
179
2
3
降低危重患者早期肠内营 养的不耐受性
56
64
62
36
218
1
4
降低气切非机械通气患者 的肺部感染率
26
34
38
36
134
1☆
2、袁双凤.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 耐受性的观察与护理.Guide Of China Medicine. 2011,.9(33):464 Guide of China MedicineGuide of China Medicine
3、黎介寿. 首选肠内营养的合理性. 肠外与肠内营养,2013,20(6):321323
年龄 工作年限
27
4
53
33
44
24
42
24
42
23
42
18
32
11
27
7
29
6
25
3
24
3
23
1
学历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大专 本科 大专 大专 本科 本科 大专 大专
工作年限
33% 17%
50% 1-10年
10-20年 20-30年
学历
42% 大专42%
58%
本科58%
圈名及圈徽选定
候选圈 名
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监测及处理
![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监测及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bb10c781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ac.png)
• 富含短链碳水化合物(可发酵低聚糖、双糖和单糖、多元醇 等)的EN配方也可导致腹泻。
腹泻
• EN治疗期间出现腹泻,应首先排除疾病或非营养药物性原 因,可在继续 EN 的情况下寻找腹泻原因而 非立即停止 EN。
胃肠功能障碍评分
• 重症患者可应用急性胃肠损伤(AGI)评估量表评估胃肠道 功能,并可动态评估,AGI超声(AGIUS)检查评分也可评 估胃肠道功能损伤情况。
• 采用急性胃肠功能损伤(AGI)标准对患者进行胃肠功能评 估,若 AGI Ⅰ~Ⅲ级,仍应积极启动 EN,若 AGI IV 级应 暂缓 EN,EN 过程中应对 AGI 实施动态评估。
• GRV升高并非总提示误吸风险高,重症患者常规不需要进 行GRV的监测,但出现腹胀后应进行GRV的监测,每4~6 小时监测 1 次。
• 推荐使用注射器抽吸法或胃超声监测法进行 GRV 监测。
胃潴留
• 建议只有 6 h 内GRV>500 ml 时才暂停肠内营养,超过 200 ml 仍可继续低速肠内喂养,以维持营养供应。
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监测及处理
判定标准
• 2012年欧洲危重病学会腹腔问题工作组的急性胃肠损伤 (AGI)共识首次推荐将能够接受的喂养量连续 72 h<20 kcal/(kg•d)作为喂养不耐受( FI)的临床判定标准。
• 肠内营养过程中出现以高胃残余量(HGRV)为主症状的 2 项及以上胃肠道症状(GIS)(主要包括:呕吐、肠鸣音消 失、腹胀和腹泻等)也可作为临床判定标准。
• IAP 升高与胃肠功能障碍密切相关,也会影响重症患者 EN 的有效实施。
• 国内专家共识建议IAP>16 mmHg应减慢 EN 速度,采用 滋养型喂养;IAP>20 mmHg 应暂停 EN 。
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
![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06a931d5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9b.png)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制定更加完善的操作规范和流程,加 强专业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进展
01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 治疗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通过质量持续改进方法,如PDCA循环等,不断完善 和优化肠内营养治疗方案。
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和依从性,鼓励其参与肠内 营养治疗质量控制工作。
06
结论
共识主要观点总结
介绍了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 性
探讨了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 和建议
阐述了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的基本原则和实 施方案
维持血糖稳定
避免因应激性高血糖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紊 乱。
减轻炎症反应
通过减少肠道细菌易位和减轻全身炎症反应,降 低脓毒症发生率。
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特殊策略
早期肠内营养
在入院24小时内开始早期肠内营养,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免疫功 能。
免疫肠内营养
在肠内营养配方中添加谷氨酰胺、精氨酸、鱼油等免疫调节成分 ,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
患者疾病类型、严重程度以及病 程长短。
肠内营养治疗期间监测指标,如 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等。
患者年龄、性别、体重等基本信 息。
肠内营养治疗开始时间、途径及 速度。
肠内营养治疗剂的选择及调整方 案。
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质量控制策略
建立完善的肠内营养治疗操作规范及流程,包括患者 评估、治疗方案制定、实施及监测。
在肠内营养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液体平衡和电解质平衡,防止发生水、电解质紊乱。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研究进展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13e4f7f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58.png)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研究进展【摘要】肠内营养已经在重症患者中广泛使用。
临床中在认可肠内营养重要性和优势的同时,要了解肠内营养胃肠道不耐受现象的原因,结合患者病情及个体差异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减轻患者胃肠道不耐受现象,保障重症患者及时通过肠内营养得到充足的能量,最终改善重症患者的预后。
本文就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定义、影响因素、评估及预防对策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加强医护人员为患者安全有效实施肠内营养,降低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增强肠内营养喂养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重症;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研究进展肠内营养是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而肠内喂养不耐受是其实施过程中常见的临床问题,其发生率高达30.5%~75%,其中约38%的患者表现为持续不耐受,24.5%的患者不耐受缓解后复又出现,易造成患者达不到目标喂养量,住院时间延长,增加败血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风险,增加死亡率[1]。
ICU护士在肠内营养的实施与监护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的的预防与科学的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本文就喂养不耐受的定义、影响因素、评估、及预防对策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医护人员安全有效地实施肠内营养,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增强其肠内喂养的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1喂养不耐受的定义目前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定义尚无统一标准,国内外研究普遍应用的是2012年欧洲危重病医学会(ESICM)[2]提出的定义:①经过72h的肠内营养喂养,不能完成患者的能量需求目标;②或肠内营养后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症状,如呕吐/反流、腹泻、腹胀、误吸和胃残余量(gastric residual volume, GRV)≥500 ml/24h;③或因临床原因需停止肠内营养。
符合以上3项中的一项或多项则诊断为喂养不耐受。
其他文献大致基于患者每日能量需求目标、胃肠道症状和胃残余量三方面对喂养不耐受进行定义,但各研究人员在胃残余量临界值的选择上有很大差异,GRV的测量时间间隔也无统一标准。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与护理PPT课件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与护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50b1f52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fd.png)
肠内营养剂种类选择及适应症
肠内营养剂种类
包括要素型、整蛋白型、组件型等,应根据患 者胃肠道功能、疾病状态及营养需求进行选择
。
适应症
适用于胃肠道功能基本正常或具有部分胃肠道 功能的患者,如危重病人、手术前后病人、消
化道瘘、短肠综合征等。
喂养途径建立与维护技巧
包括口服、鼻胃管、鼻十二指肠管、鼻空肠管和胃空肠造瘘管等,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喂养需求 进行选择。
临床表现
危重患者通常表现为意识障碍、 呼吸循环不稳定、代谢紊乱等。 他们需要全面的生命体征监测和 实验室检查来评估病情。
诊断依据
危重患者的诊断需要依据详细的 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 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医生需要综 合各种信息来做出准确的诊断。
治疗原则及预后评估
治疗原则
危重患者的治疗原则是尽早干预、全面治疗、个体化方案。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改善生存质量及预后
提高生存质量
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强体力和 耐力,减轻疲劳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改善预后
通过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患者的整体状况,提高 治疗效果和预后。多项研究表明,肠内营养支持可以 降低危重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康复率 。
03 肠内营养支持方法与技术
预后评估
危重患者的预后评估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病情的严重程 度、治疗的效果、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 者的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良好的护理和康复计 划也是提高患者预后的关键。
02 肠内营养支持重要性
维持生理功能稳定
提供必需营养素
肠内营养可为危重患者提供全面、均 衡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 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等,有 助于维持患者生理功能稳定。
2022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肠内营养专家共识全文
![2022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肠内营养专家共识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2e18e54f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69.png)
2022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肠内营养专家共识(全文)摘要重症病人早期肠内营养至关重要,然而其临床实践仍充满挑战。
中国腹腔重症协作组9家医院25位专家,针对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的病因及评估、早期肠内营养实施策略,以及各种临床实践中的具体方案进行讨论,并提出18项临床最为关注的问题,综合循证医学证据及临床经验,最终制订该共识,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及指导,以期改善病人预后。
目前重症病人营养支持治疗相关指南及共识推荐危重症病人入住ICU 24~48 h内尽早启动肠内营养[1, 2]。
肠内营养有助于营养胃肠黏膜,增强神经内分泌功能,有益于保留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和免疫功能。
早期肠内营养与降低感染率,加速伤口愈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总体住院时间,以及降低病死率有关[1, 2, 3, 4 ]。
然而在临床实践中,由于ICU病人的个体差异性较大,不同病种或病程病人胃肠功能受损程度不同、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差异很大,胃肠功能障碍重症病人开展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仍充满挑战。
因此,中国腹腔重症协作组9家医院25位专家,针对胃肠功能障碍重症病人如何评估、实施肠内营养,讨论并提出18项临床最关注的问题。
首先每位专家成员选择1〜2个条目,综合循证医学证据以及临床经验给出相关建议,形成共识初稿。
然后通过电子问卷形式将共识初稿发给25位专家,专家根据共识条目的理论依据、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等特征综合评分。
综合评分以1~10分计分,其中1~4分为不推荐,5~7分为弱推荐,8~10分为推荐。
最后统计分析25位专家的评分,确定各条目的推荐强度,最终形成共识。
胃肠功能障碍的基础概念与评估(一)胃肠功能障碍的定义与分级胃肠功能主要包括消化吸收功能、黏膜屏障功能、内分泌功能及免疫功能等,其中消化功能包括胃液、胰液、胆汁和肠液的化学性消化及胃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作用。
临床上胃肠运动功能障碍与胃肠屏障功能障碍是危重症病人常见的两大主要障碍[5]。
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研究进展
![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0cd57aa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f2.png)
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研究进展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是指在危重症患者开始接受肠内喂养后出现的肠道功能障碍和不适应肠内营养的情况。
这种不耐受可能表现为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肠道坏死和明显的营养不良。
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对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因此该领域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下面将就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首先,理解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机制非常重要。
研究表明,危重症患者存在肠道黏膜损伤和肠道菌群失调的情况,这对肠道功能的恢复和肠内营养的吸收产生影响。
此外,危重症患者可能存在免疫炎症反应和代谢紊乱等问题,进一步加重了肠道不耐受的情况。
目前的研究发现,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较高,达到30%-60%。
因此,研究人员致力于寻找降低不耐受发生率的方法。
一些研究表明,通过调整肠内营养配方的成分和摄入速度,可以显著降低不耐受的发生率。
例如,适当调整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增加含有益生菌的配方,可以改善肠道功能和吸收。
此外,研究人员还致力于研究药物和营养补充剂对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肠动力药物如莫沙比利可以促进肠道功能恢复,降低不耐受的发生率。
另外,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补充也被认为对改善肠道功能和营养吸收有益。
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始关注肠道微生物的作用。
肠道微生物在维持肠道健康、促进营养吸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通过调整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可以改善肠道功能,降低不耐受的发生率。
因此,肠道微生物调控可能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总体说来,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挑战。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究不耐受的机制,寻找新的干预方法,如肠道微生物调控、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补充等。
此外,临床实践中需要更加个体化的肠内营养喂养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肠道功能状况进行调整,以提高早期肠内营养喂养的耐受性和疗效。
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
![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0fa90f6d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e2.png)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研究方法不统一
目前关于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的研究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研究结 果难以比较和汇总。未来需要制定统一的研究标准和规范,以提高研究质量和可 比性。
临床试验难度高
由于急诊危重症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开展高质量的临床试验难度较大。未来需要 加强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以获得更可靠的研究结论。
高能量需求
急诊危重症患者通常处于高代谢状态,能量消耗增加,需要更高 的能量摄入。
蛋白质需求增加
蛋白质是维持身体功能和修复组织的基本物质,急诊危重症患者对 蛋白质的需求量通常增加。
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需求
急诊危重症患者对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需求也增加,以维持正常的 生理功能和免疫功能。
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优劣比较
05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Chapter未来,急诊危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治疗将更加注重 个体化治疗方案。通过深入了解患者的基因、生活 习惯、疾病严重程度等因素,制定符合患者需求的 个性化营养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新型肠内营养剂
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可能出现更多新型肠内营养 剂。这些营养剂将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更低的 并发症风险,以及更方便的给药方式,为急诊危重 症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优劣比较
肠外营养的优势 • 不受胃肠道功能限制,能够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 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更为直接和高效。
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优劣比较
01 02 03 04
肠外营养的劣势
• 可能导致肠道功能萎缩,增加感染风险。
• 长期使用肠外营养可能导致肝功能损害和其他并发症。 因此,在急诊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危重症病人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危重症病人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7c9c6ab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0e.png)
p u l s e i n d i c a t o rc o n t i n u o u sc a r d i a co u t p u t [J ].C h i n e s eC r i t i c a lC a r e M e d i c i n e ,2019,31(12):1535-1537.[45] 付萌.剥脱性皮炎型药疹中急性皮肤衰竭的防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㊁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变态反应分会.第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 ].厦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㊁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变态反应分会,2009:1.[46] K A W A S E T ,T O Y O F U K U M ,H I G A S H I H A R AT ,e t a l .V a l i d a t i o no f l a c t a t e l e v e l a s a p r e d i c t o r o f e a r l y m o r t a l i t y i n a c u t e d e c o m pe n s a t e d h e a r tf a i l u r e p a t i e n t sw h oe n t e r e d i n t e n s i v ec a r eu n i t [J ].JC a r d i o l,2015,65:164-170.[47] 周浩.人体皮肤温度影响因素实验研究[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48] 江小琼,蔡福满,侯祥庆,等.皮肤温度监测在压力性损伤风险预警中的应用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2020,55(1):32-38.[49] J I A N GX ,H O U X ,D O N G N ,e t a l .S k i nt e m pe r a t u r ea n dv a s c u l a r a t t r i b u t e sa se a r l y w a r n i n g s i g n sof p r e s s u r ei n j u r y [J ].J T i s s u e V i a b i l i t y,2020,29(4):258-263.[50] L A N G E M ODK ,S P A H NJ G .Ar e l i a b i l i t y s t u d y u s i n g a l o n g-w a v e i n f r a r e d t h e r m o g r a p h y d e v i c et o i d e n t i f y r e l a t i v et i s s u et e m pe r a t u r e v a r i a t i o n s o ft h eb o d y s u rf a c ea n du n d e r l y i ng t i s s u e [J ].A d vS k i n W o u n dC a r e ,2017,30(3):109-119.[51] 赵丽燕,刘雄涛,李小英,等.循证护理在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C ].[地址不详].中华护理学会第16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大会资料,2012:151-154.[52] B R I N D L ECT ,M A L H O T R AR ,O 'R O U R K ES ,e t a l .T u r n i n g an d r e p o s i t i o n i n g t h e c r i t i c a l l y i l l p a t i e n tw i t hh e m o d y n a m i c i n s t a b i l i t y:a l i t e r a t u r er e v i e w a n d c o n s e n s u s r e c o m m e n d a t i o n s [J ].J W o u n d O s t o m y Co n t i n e n c eN u r s ,2013,40(3):254-267.[53] K R A P F LLA ,L A N G I N J ,P I K E C A ,e t a l .D o e si n c r e m e n t a lp o s i t i o n i n g (w e i g h t s h i f t s )r e d u c e p r e s s u r e i n j u r i e s i n c r i t i c a l c a r e p a t i e n t s [J ].J W o u n d O s t o m y Co n t i n e n c eN u r s ,2017,44(4):319-323.[54] 黄兰萍.P D C A 护理管理模式在手术患者压疮预防中的应用效果[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0,26(13):1796-1798.[55] 胡娟娟,高兴莲,杨英,等.基于手术室护理信息系统的手术压疮风险评估模块的应用[J ].护理学报,2018,25(18):27-29.(收稿日期:2022-12-21;修回日期:2023-07-24)(本文编辑郭海瑞)危重症病人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刘婷婷,刘志敏,卢道珍,张丽娟,刘菲菲,孙 燕摘要 从重症监护室(I C U )病人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㊁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方法㊁适用人群㊁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危重症病人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㊂关键词 喂养不耐受;危重症病人;预测模型;综述K e y w o r d s f e e d i n g i n t o l e r a n c e ;c r i t i c a l l y i l l p a t i e n t s ;p r e d i c t i o nm o d e l ;r e v i e w d o i :10.12104/j.i s s n .1674-4748.2023.21.011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疗法是重症病人疾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为病人提供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及能量,改善临床结果㊂2016年美国危重症病人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1]指南中提出,重症监护室(i n t e n s i v e c a r eu n i t ,I C U )病人首选营养支持途径是经胃肠道给予㊂然而危重症病人早期肠内营养过程中易出现喂养不耐受(f e e d i n g i n t o l e r a n c e ,F I )的现象,且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高达30.5%~65.7%[2-3]㊂喂养不耐受由欧洲危重病学会在2012年指出,喂养不耐受作者简介 刘婷婷㊁刘志敏㊁卢道珍㊁张丽娟㊁刘菲菲㊁孙燕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㊂引用信息 刘婷婷,刘志敏,卢道珍,等.危重症病人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J ].全科护理,2023,21(21):2927-2930.的症状多为大量胃残余量㊁腹胀㊁呕吐㊁腹泻等胃肠道表现[4]㊂喂养不耐受的发生会导致肠内营养支持中断㊁营养摄入不足及喂养率不达标,加重病人的营养不良,从而延长I C U 住院时间㊁增加病死率[5-6]㊂如何安全有效地实施肠内营养,改善肠内营养耐受性,尽快达到目标热量摄入,是一直以来的研究热点问题[7]㊂因此,早期预防与识别喂养不耐受发生风险至关重要㊂风险预测模型可提供临床决策支持,帮助医护人员客观地评估病人发生喂养不耐受的风险,为采取相关的预防措施提供支持㊂本研究旨在对喂养不耐受风险预测模型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现报告如下㊂1 I C U 病人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1.1 机械通气重症病人使用机械通气治疗时有半数以上的病人㊃7292㊃全科护理2023年7月第21卷第21期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存在胃排空延迟[8]㊂已有研究证实,急剧增加的腹内压容易造成胸腔内压力增高及头颈静脉回流受阻,进而导致严重的颅内压增高的发生,并出现恶心㊁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㊂有学者指出,对于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病人需控制气囊压力,注意封闭气道,从而改善气道黏膜血液循环,减少喂养不耐受风险[9]㊂徐燕平等[8]研究认为机械通气病人的腹内压与喂养不耐受呈正相关,呼气末正压能显著增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的腹内压[10],对既往已经存在腹内高压的病人影响更为明显[11]㊂L u i s aB o r d e jé等[12]研究表明腹内压为14 mmH g,是一个强有力的预测因子,可以预测喂养不耐受的发生㊂在张伟等[13]的M e t a分析中也指出腹内压高是危重病人发生肠内营养(E N)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㊂1.2药物因素重症病人使用的镇痛剂㊁镇静剂及血管活性药等药物会影响胃肠蠕动,干扰胃肠运动,进而发生喂养不耐受㊂因此,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重症病人以及需镇痛镇静的病人,为保证肠内营养的有效实施,增加评估频率,在有效范围内使用最小剂量的药物治疗㊂此外,红霉素[14]是一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够促进胃的运动而改善胃排空,大剂量使用能够在重症病人急性胃潴留时重启胃运动,但也可能导致呕吐和腹泻的发生,这些也是喂养不耐受的症状,影响肠内营养的实施㊂1.3高血糖㊁电解质紊乱有研究结果表明,血糖水平升高也是F 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15]㊂重症病人由于严重疾病,会合并出现应激性高血糖,持续高血糖时容易出现喂养不耐受,因为高血糖会导致松弛胃近端,使胃排空延迟㊂危重病人因严重疾病,导致电解质紊乱的发生,主要包括低钾血症㊁高钾血症等㊂电解质紊乱的发生,使胃肠道平滑肌的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的变化,造成神经-平滑肌传递阻断,导致胃肠蠕动障碍,发生胃潴留㊂1.4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A P A C H EⅡ)高A P A C H EⅡ评分是I C U脓毒症病人肠内营养不耐受的独立危险因素[16]㊂评分越高常提示重症病人病情加重㊁意识状态恶化,发生喂养不耐受的危险程度也越高㊂研究显示,A P A C H EⅡ评分ȡ20分是F I 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评分越高,病人肠内营养耐受性越差㊂1.5病人因素重症病人的应激反应㊁全身严重的炎症反应均会使胃肠道受损程度远远高于普通病人㊂危重症病人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超过半数的重症病人存在胃肠动力障碍,近一半的病人喂养不耐受的症状表现为腹泻㊂年龄ȡ60岁㊁格拉斯哥昏迷(G C S)评分ɤ8分,及脓毒症㊁严重创伤[17]㊁腹部手术等高危疾病的危重症病人易受到应激反应的影响使代谢功能出现紊乱,病人的肠黏膜出现缺氧和缺血症状,促使炎性物质增加,导致胃排空速度减慢㊂I C U重症病人因多系统受损,往往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 D S),病人本身亦存在严重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因而在早期肠内营养过程中易出现喂养不耐受㊂病人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较低时[18],意识出现恶化,病人出现昏迷是中枢自主神经系统受到抑制,胃肠运动受抑制,影响胃肠道功能,引起胃潴留,从而出现喂养不耐受㊂1.6营养液因素肠内营养制剂的营养素成分㊁渗透压㊁输入时间㊁输入速度㊁喂养方式都是影响危重病人肠内营养喂养耐受性的重要因素㊂有研究认为低脂的肠内营养配方具有明显提高肠内营养耐受,减少腹泻的作用[19]㊂孙秦岳[20]研究显示:接受短肽预消型肠内营养制剂治疗的病人腹泻的发生率低于观察组,同时各项营养观察指标优于观察组㊂这些研究结果与孙丽娟等[21]的研究结论一致㊂但有学者提出营养液渗透浓度ȡ330 m O s m/L,易导致病人出现腹泻等不耐受症状[22]㊂短肽型营养液渗透压较高,而整蛋白的肠内营养液渗透压和浓度较低,对重症病人而言更为安全㊂因而采取合适的喂养方式仍需更多的研究㊂张国虹等[23]研究表明,护理人员应考虑该营养液浓度上限,从小剂量㊁低浓度和低速度开始,根据病人自身情况逐渐增加至适应浓度,可减少病人E N不耐受现象㊂1.7日常护理操作日常护理操作如全身擦洗,更换床单,吸痰㊁排痰,也会导致喂养不耐受的发生㊂全身擦洗㊁更换床单等护理操作时,病人置于平卧位,且不中断肠内营养,从而增加病人恶心㊁呕吐症状的发生㊂重症病人多建立了人工气道,吸痰操作过于频繁㊁深部吸痰会引起病人恶心㊁呕吐㊁误吸等不耐受症状[24]㊂对于重型颅脑损伤㊁心肺复苏术后等使用冰毯降温的病人,因中枢温度降低,导致代谢速度减慢,从而影响胃排空的速度,易出现喂养不耐受㊂倪荣等[25]建议在使用亚低温时需减少镇静药物使用,从而减轻对胃肠蠕动功能损害㊂2I C U病人喂养不耐受风险预测模型2.1危重病人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风险预测模型苏小平等[26]对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230例重症病人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并基于研究结果构建了风险预测模型㊂该研究的主要结局指标为是否发生喂㊃8292㊃C H I N E S EG E N E R A LP R A C T I C E N U R S I N G J u l y2023V o l.21N o.21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养不耐受,指标的收集为每日07:00㊁13:00㊁19:00㊁01:00采用纸质记录形式,连续7d㊂采用二分类L o g i s t i c回归分析,测得A P A C H EⅡ评分㊁营养风险筛查2002(N R S2002)评分㊁腹内压是危重病人发生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白蛋白是危重病人发生喂养不耐受的保护因素㊂并构建了预测模型方程,为Z=0.268ˑA P A C H EⅡ+0.344ˑN R S2002-0.177ˑ白蛋白+0.347ˑ腹内压-6.635㊂经验证,该模型的灵敏度为0.933,表明模型能够正确预测出喂养不耐受发生的概率较高,特异度为0.743,表明模型准确预测不会发生喂养不耐受的能力也较好㊂本研究建立的危重病人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风险预测模型其预测能力较好,能够较好地识别出喂养不耐受的高风险病人,为医护人员在评估喂养不耐受发生风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㊂然而该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㊂首先该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虽然进行了样本量计算,但是选择自变量的5倍来估算,建模的样本量虽符合要求,但可以扩大到自变量的10倍,来确定样本量,以期获得更可靠的危险因素㊂其次,该风险预测模型仅进行了内部验证,没有进行外部验证,缺乏多中心的证据支持,可能会影响模型在不同危重病人中的应用效果㊂2.2神经重症病人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风险预警模型神经重症病人多为颅脑损伤㊁昏迷㊁镇静镇痛及机械通气等存在沟通㊁交流障碍的病人,判定F I指标(如恶心㊁腹部不适等)不易被医护人员发现[3]㊂李炜等[27]等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对127例行肠内营养治疗的神经重症病人,根据是否发生F I进行分组采集资料,收集了21个自变量资料,以是否发生F I作为因变量,经过统计分析发现I C U住院天数㊁低G C S评分㊁高血糖㊁高血钾㊁高血压㊁机械通气㊁镇静镇痛药物是神经重症病人行E N后发生F I的危险因素㊂根据L o g i s t i c回归分析结果,将I C U住院天数㊁低G C S评分㊁高血糖㊁高血钾㊁高血压㊁机械通气㊁镇静镇痛药物7个危险因素使用列线图构建预警模型,该预测模型的R O C曲线下面积为0.889,其诊断灵敏度89.13%,特异度为74.07%,表明其预测效能较好㊂该预测模型为列线图结构,具有直观㊁可视化的优点,且各项指标客观㊁易观察,具有实用性㊂然而该模型的构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㊂首先,根据样本量计算公式,研究纳入了18个自变量,每个因素至少需要5~10例病人验证,F I的发生率为30.5%,考虑10%的失访率,预计样本量为:[18ˑ(5~10)/30.5%]/ 0.9=328-656例,但本研究仅观察了127例病人资料,样本量严重不足㊂其次,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且风险预测模型结果为预测线上F I发生的预测概率,仅为定性评价㊂因此,今后需开展多中心㊁大样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法检验预测模型的效能,以更好地识别㊁预测F I在神经重症肠内营养病人中的发生㊂2.3重症脑卒中病人肠内营养不耐受风险的预警模型孙晓岚等[28]以282例重症脑卒中病人为研究对象,全部纳入建模组,观察结果示107例出现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37.94%,其中71.96%发生于肠内营养后1~3d㊂研究纳入18个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ȡ60岁㊁使用2种以上抗菌药物㊁实施机械通气是重症脑卒中病人肠内营养不耐受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益生菌为保护因素㊂并构建L o g i s t i c回归方程:Y=0.675ˑ年龄+1.011ˑ使用2种以上抗菌药物+(-1.136)ˑ使用益生菌+1.110ˑ实施机械通气,以预测列线图显示㊂对列线模型进行内部验证,预测F I发生临界值总分为200分,即总得分ȡ200分病人为高危病人㊂H o s m e r-L e m e s h o w拟合优度检验χ2= 5.899,P=0.659㊂同时还进行了临床可用性评价㊂脑卒中肠内营养不耐受预测模型的建立将出现症状后的干预转变为自主筛查,并进行预防性护理㊂该列线图预测模型将各影响因素对喂养不耐受的影响程度以分值形式呈现,有助于医护人员及时将喂养不耐受的高危病人筛选出来,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㊂该风险模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㊂首先,在列线图模型中精确的数值主要通过尺子丈量,尤其对连续变量的测量容易出现误差㊂其次作者也提出了回顾性偏倚可能存在信息偏倚,可能会遗漏F I的危险因素㊂研究为单中心,未进行多中心的外部验证,使模型的推广性受到限制㊂因此,应开展更多多中心㊁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来进一步验证与完善该模型㊂2.4重症监护病房脓毒症病人喂养不耐受预测模型H u等[29]进行了一项双中心㊁回顾性㊁病例对照研究,共纳入195例重症监护病房病人,其中124例为建模组,71例为验证组㊂研究纳入了27个变量,构建了5个预测模型,并由深度学习模型计算出前15个相对重要的变量,研究证实了几个临床变量可以显著预测脓毒症病人的F I,包括感染部位㊁营养类型㊁休克㊁持续喂养㊁冠心病㊁抗生素类别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㊁通气㊁高血压㊁脑血管意外㊁腹内压和镇痛㊂其中前3个重要因素是下呼吸道感染㊁短肽类肠内营养液和休克㊂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决策分析曲线,以进行个体化的预测㊂该预测模型创新地选择了神经网络模型来构建预测模型,该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脓毒症病人F I的㊃9292㊃全科护理2023年7月第21卷第21期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发生㊂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㊂首先该研究是一个回顾性研究,可能存在信息偏倚,其次文章纳入两个中心,由于严格的纳排标准,入组样本量不足,预测模型的推广性有待考证㊂未来可增加样本量来提高模型的适用性和推广性㊂3小结危重病人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发生,不仅影响病人营养支持进行,导致恢复时间延长,甚至威胁病人生命安全,护理人员对此充分认知㊁及时发现及干预,确保危重症病人安全有效进行肠内营养支持[30-31]㊂采用风险预测模型对危重肠内营养病人F I发生风险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F I的发生率,缩短病人住院时间,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减轻病人及社会医疗负担㊂评估危重症病人发生F I的风险预测模型较多,且各有利弊,因此在选择评估工具时,研究人员应考虑模型的适用性㊁便捷性㊁经济性及预测因子的特异性与临床的实际情况,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风险预测模型㊂同时,也应该开展更多多中心㊁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探讨不同风险预测模型的作用,为临床进行危重病人F I风险因素的评估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㊂参考文献:[1] T A Y L O RBE,M C C L A V E S A,MA R T I N D A L E R G,e ta l.G u i d e l i n e s f o r t h e p r o v i s i o na n da s s e s s m e n to fn u t r i t i o ns u p p o r tt h e r a p y i nt h ea d u l tc r i t i c a l l y i l l p a t i e n t:S o c i e t y o fC r i t i c a lC a r eM e d i c i n e(S C C M)a n d A m e r i c a n S o c i e t y f o r P a r e n t e r a l a n dE n t e r a lN u t r i t i o n(A S P E N)[J].C r i tC a r e M e d,2016,44(2):390-438.[2]武晓勇,李旭照,余鹏飞,等.重症患者喂养不耐受的研究进展[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7,44(1):55-60.[3]刘华,米元元,黄培培,等.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21,36(4):333-338.[4]程伟鹤,鲁梅珊,郭海凌,等.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7,52(1):98-102.[5] MA R T I N D A L ER G,WA R R E N M.S h o u l de n t e r a ln u t r i t i o nb es t a r t e d i n t h e f i r s tw e e ko f c r i t i c a l i l l n e s s[J].C u r rO p i nC l i nN u t rM e t a bC a r e,2015,18(2):202-206.[6]郭瑞莲,钟贵芳,詹丽群,等.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I C U危重患者胃肠功能及营养状况的影响[J].医药卫生(文摘版),2016,12(6): 306.[7]郝桂华,侯黎莉,王鹏飞,等.基于P u b M e d数据库的危重患者肠内营养研究热点共词聚类分析[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21,29(5): 266-274.[8]徐燕平,叶卫国,马建平,等.机械通气患者腹内压与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相关性分析[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7,15(6):640-643.[9]侯芳,高晶,赵瑞玲,等.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与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机械通气患者并发I C U获得性衰弱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22,27(1):36-40.[10]杨田军,潘爱军,陶晓根,等.呼吸末正压对A R D S患者腹内压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23(9):1013-1017.[11]陈卫挺,陶福正,陈仁辉.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实用医学,2017,29(2):279-280.[12] L U I S AB O R D E J M,J U A N C,MO N T E J O M,e t a l.I n t r a-a b d o m i n a l p r e s s u r e a s am a r k e r o f e n t e r a l n u t r i t i o n i n t o l e r a n c e i nc r i t i c a l l y i l l p a t i e n t s.T h eP I A N ES t ud y[J].N u t r ie n t s,2019,11:2616-2620.[13]张伟,江海娇,姜小敢,等.危重病人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危险因素的M e t a分析[J].肠外与肠内营养,2020,27(5):313-320. [14]陶福正,陈卫挺,林相彬,等.不同肠内营养途径对危重症患者胃肠耐受性的影响[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7,15(3):259-261.[15]杨宝义,李龙倜,李亚玲,等.I C U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9,38(6):595-598.[16]任珊,何聪,李亚轻,等.脓毒症病人肠内营养不耐受影响因素分析[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8,25(6):355-358.[17]李雪,昝涛,殷宝月,等.创伤后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分析[J].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9,8(1):73-74. [18]郭俊玲,全金梅,燕朋波.重症监护室长期行机械通气病人肠内营养不耐受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7,15(31):3894-3895.[19] MO R O K,K O Y AMA Y,K O S U G ISI,e t a l.L o wf a t-c o n t a i n i n ge l e m e n t a lf o r m u l ai s e f f e c t i v e f o r 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r e c o v e r y a n dp o t e n t i a l l y u s e f u l f o r p r e v e n t i n g c h y l e l e a kd u r i n g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e a r l y e n t e r a l n u t r i t i o n af t e re s o p h ag e c t o m y[J].C l i n N u t r,2016,35(6):1423-1428.[20]孙秦岳.用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对危重症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探析[J].当代医药论坛,2016,14(21)18-19.[21]孙丽娟,薛森海,闫凤,等.预消化的肠内营养对I C U危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及肠内营养耐受性的影响[J].生物医学进展,2019, 10(19):1883-1888.[22]周旋,于锋.国内外肠内营养最佳组成的研究进展[J].医学与临床研究,2012,20(5):435-438.[23]张国虹,冯晓芳,吴志萍.危重病人肠内营养期间喂养不耐受危险因素及护理[J].全科护理,2020,18(35):4898-4900. [24]宫雪梅,叶向红,邢娟,等.重症病人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中断原因的系统评价[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8,25(5):285-290. [25]倪荣,陈颖颖,左玲,等.危重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华南预防医学,2022,48(9):1140-1142. [26]苏小平,徐静娟,赵亚东,等.危重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J].护理学报,2022,29(17):47-51. [27]李炜,王富,王晓平,等.神经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风险预警模型[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22,29(5): 398-403.[28]孙晓岚,李占肖,于晓雯,等.重症脑卒中病人肠内营养不耐受风险的预警模型构建与评估[J].实用老年医学,2022,36(9):942-947.[29] HU K,D E N G XI,HA N L,e t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v a l i d a t i o no fa p r e d i c t i v e m o d e l f o r f e e d i n g i n t o l e r a n c e i ni n t e n s i v ec a r eu n i tp a t i e n t sw i t hs e p s i s[J].S a u d i J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2022,28:32-38.[30]付国东,邓艳萍,吴慧玲,等.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研究现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1,27(35):4893-4897.[31]朱荣文.中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调查[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8(8):1126-1129.(收稿日期:2022-12-03;修回日期:2023-06-20)(本文编辑郭海瑞)㊃0392㊃C H I N E S EG E N E R A LP R A C T I C E N U R S I N G J u l y2023V o l.21N o.21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护理最新指南共识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护理最新指南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afa45a69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b8.png)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护理最新指南共识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是提高危重患者存活率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
近年来,随着临床营养治疗理念的更新和肠内营养技术的进步,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护理也不断发展。
基于最新研究证据,我们就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护理提出以下共识意见:
一、肠内营养适应证
危重患者出现肠外营养相关并发症或无法达到营养目标时,应考虑肠内营养。
具体适应证包括:急性胰腺炎、短肠综合征、重症监护患者等。
二、肠内营养方式的选择
鼻肠饲料优先于胃肠饲料。
持续肠内营养优于间断肠内营养。
应根据病情选择最适宜的肠内营养方式。
三、肠内营养的启动、进展和转换
肠内营养的启动应严格评估患者的肠功能。
肠内营养的推进应缓慢增加至目标速度。
在肠外营养基础上逐步减少,平稳转换至肠内营养。
四、肠内营养相关感染的预防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选用终末灭菌的肠内营养制剂,定期更换输液装置,并监测患者感染指标。
五、肠内营养不耐受的评估和处理
定期监测患者胃残留量、腹泻次数等,评估肠内营养耐受性。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肠内营养方案。
必要时补充谷氨酰胺等肠黏膜营养素。
六、转归评估
应定期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并发症等,根据评估结果决定继续肠内营养或转为其他营养方式。
我们呼吁,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护理应遵循本共识意见,以提高临床实践的规范化水平。
我们也将根据新证据不断更新和完善本共识意见。
ICU危重患者不同营养方式耐受性、安全性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ICU危重患者不同营养方式耐受性、安全性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589a29e7e009581b6bd9ebee.png)
肌注 胃复安 ( 甲 氧氯 普 胺 ) 1 0 mg , 插 管 时 患 者 取 左
侧 卧位或 仰 卧头左 偏 位 , 采 用 胃管 插 入 法 将 营养 管 置人 胃内 , 再往 下插 入 2 5 c m, 将 空 肠 营养 管 外端 约 4 0 c m 处 固定 耳垂 附近 。 1 . 2 . 3 喂养方 法 两 组 患 者 第 1天 缓 慢 滴 人 5 GNS 5 0 0 ml , 速 度为 5 0 ml / h ; 第 2天 予输 注能全 力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 编 号 : 1 0 0 2 — 6 9 7 5 ( 2 0 1 3 ) 1 6 — 1 4 7 9 — 0 2
I C U危重患者往往处 于高应激 、 高代谢 状态 ,
6 3例 患 者 按 入 院 日期 单 双 日分 为 鼻 肠 组 3 3例 ( 单) 、 鼻 胃组 3 O例 ( 双) , 两组患者性别、 年龄、 疾 病
5 0 0 ml , 5 0 ml / h ; 第 3天增 至 1 0 0 0 ml , 7 0 ml / h , 第 4天 后 输 注 维 持 在 1 5 0 0 ml , 1 1 0 ml / h 。营 养 液 温
1 . 1 一 般 资 料 选 择 2 0 0 9年 5月 ~2 0 1 2年 5月 我院 I C U 收 治危 重患 者 6 3例 , 其中男 4 9例 , 女 1 4
能正 常患 者首 选 营养 方 式 , 但 对 于危 重 症 患 者 肠 内 营养容 易 出现 不耐 受 、 吸人性 肺 炎等 不 良反应 , 尤 其
以腹胀 、 腹泻、 恶心 、 呕 吐等 胃肠 功 能 失 调 并 发 症最 为 常见 [ 2 ] 。为提 高 危 重症 患 者肠 内 营养 的耐 受 性 、 安 全性 , 我科 对 6 3例危重 症 患者 分别 采用 鼻肠 营养 和 鼻 胃营养 两种 不 同方 式 的 进行 肠 内 营养 支 持 , 对 其耐 受 性与 营养 效果 加 以分析 , 现 报告 如下 。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及护理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及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cdf8750610661ed9ac51f302.png)
小肠广泛切除 3个月内的婴儿
PN 4-6W
△完全性肠梗阻及胃肠蠕动严重减慢
△胃大部切除易产生倾倒综合症
△没有明显的肠内营养适应证的病人
3、慎用EN
△严重吸收不良综合征及长期少食衰弱者
△有足够吸收面积的空肠瘘患者 △休克、昏迷 △症状明显的糖尿病、糖耐量异常
三:肠内营养途径选择
三、肠内营养的途径及制剂选择
一次性推注
操作简单 胃肠道并发症多
间歇性重力滴注
操作简单,较多 的活动时间
胃肠道并发症仍 较多
连续性经泵输注
误吸发生率低, 胃肠道并发症少
活动时间少,病 人花费更多
五、管饲喂养及护理要点
1.浓度 2.容量 3.速度 4.温度
喂养计划
从低到高
从少到多:由500ml/d至10002500ml/d
从慢到快:由20-50ml/h至100150ml/h 温度建议使用加热器维持温度37度左 右
2.监测胃残留量:
经胃营养病人应严密检查胃腔残留量,避免误吸的 危险。如果残留量≤200ml,可维持原速度,如 果残留量≤100ml增加输注速度20ml/h,如果残留 量≥200ml,应暂时停止输注或降低输注速度。
增加肠内营养的耐受性措施
1.对肠内营养耐受不良(胃潴留>200ml、呕吐)的病人 ,可使用胃肠动力药物(吗丁啉,莫沙比利,胃复安,足 三里注射新斯的明)
一、肠道的功能及营养支持
一、肠道的功能及营养支持
营养支持途径与演变
60年代开始
80年代中期
肠内配方饮食和胃肠外营 养同时应用于临床,但当 时人们高度赞扬肠外营养 的优点,随着临床实践增 多,TPN导致肠粘膜废用 萎缩,营养不全,导管及 代谢并发症多等缺点逐渐 暴露
危重病人肠内营养的护理
![危重病人肠内营养的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67e60b3a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08.png)
收,因此吸收营养的程度部分取决于机体的消化能力,如安素、能
全素、能全力等。
3.以整蛋白为氮源的肠内营养剂(特殊配制),需经消化后才能吸收,
依赖于消化道完备的正常功能,用于特殊疾病患者,如肾功能不全患者
的开同。
当前第22页\共有45页\编于星期四\16点
和血源性感染相关,直接影响病人预后
➢延迟的营养支持导致营养不良迅速发生并难 以为
后期的营养支持纠正
➢通过营养素的药理作用,提供细胞代谢与
组织 修复的能量与代谢底物,维持组织器官
正常功能,调节免疫,影响疾病转归;
当前第12页\共有45页\编于星期四\16点
PN与EN的联合是必要的
非熟练的操作引发营养支
作用与用途:
• 预消化配方:适用于胃肠道功能低下者,如需要低渣
饮食的结肠手术或结肠镜前检查者,短肠综合征、
胃肠道瘘、炎性肠道疾病,胰腺功能不全者。如爱
伦多、百普素。
• 聚合物配方:适用于肠道外疾病,如肿瘤放疗、化疗
辅助治疗,围手术期营养补充,烧伤与创伤,神经系
统疾患长期摄入不足者,心血管疾病恶病质时,孕妇
胀
返流、误吸
机械性并发症:导管阻塞、移位
感染方面的并发症: 营养液、管道感染,吸入性
肺炎
代谢性并发症:水、电解质失衡,维生素缺乏
,肝酶谱异常
其他:鼻咽部黏膜糜烂、鼻窦炎等
当前第32页\共有45页\编于星期四\16点
EN并发症的观察与预防
并发症
恶心
呕吐
腹泻
与病人情况相关
胃潴留、胃肠道缺血、肠麻痹、乳糖不耐受、低
的情况下也能获得正常营养。
危重病人肠内营养耐受性的分级及管理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危重病人肠内营养耐受性的分级及管理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588c202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ed.png)
●严重度 :重度(IAP>25mmHg ) 处理:停止EN输注,腹部平片评估肠梗阻 腹部CT扫描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营养护理学组
肠内营养耐受性旳分级管理
指标三:腹泻
GRVs
临床上用来预测肠内营养是否成功
返流误吸旳风险到达多少容量时停止或减慢 EN仍有争议 ??
GRVs---无关紧要旳指标??
胃残留量测定方案
GRVs <250ml,按喂养方案开始输注
6hGVRs <500ml
是 按喂养方案继续 接下来q24h评估一次
否
6hGVRs <500ml
胃复安10mg qid 继续喂养,第二 天上午评估GRVs
&搜集既有科室使用旳有关药物,将临床口服用药特殊剂型 鼻饲注意事项编译在肠内营养知识手册中;
&促使护理人员在鼻饲药物时掌握药物旳剂型、药物旳理化 特征,根据药物性质决定鼻饲时机;
&鼻饲使用后冲洗导管;防止药物和肠内营养液混合;
胃残留抽吸护理
&近年来旳研究对于在重症监护病房实施抽吸胃残留以监测 EN有较大分歧;
&有呕吐、误吸等风险旳高危患者中每4-6h 抽吸一次胃残留, 亲密观察其他症状,结合床头抬高、实施口腔护理、适时调 整喂养速度等降低吸入性肺炎旳发生;
&仔细解读有关指南旳基础上,穿插国内外有关文章;
胃潴留量(GRVs)评估胃动力
指南推荐: 胃内残余量<500ml而且没有其他不耐受旳体 现时不应终止肠内营养(B级)
反馈给护理人员,并逐渐开展讨论引起共鸣,结合新流程旳 详细措施,提出处理这一临床问题旳措施;
危重病人肠内营养的护理措施
![危重病人肠内营养的护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3e3fb161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af.png)
危重病人肠内营养护理的重要性和挑战
营养液的配制和输注
危重病人往往存在消化吸收障碍பைடு நூலகம்需要精心配制营养液,并密切 监测输注速度和剂量,防止不良反应。
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肠内营养过程中可能出现腹泻、呕吐、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需要 加强观察和护理,及时处理。
患者的心理支持
危重病人往往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需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提高 其接受肠内营养的依从性。
THANKS。
定期监测与评估
定期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并发症情况,及 时调整护理措施。
提高护理效果
通过不断优化护理措施,提高肠内营养护理 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04
危重病人肠内营养的护理案例 分享
案例一:重症肺炎患者的肠内营养护理
患者情况
患者为老年男性,因重症肺炎入 院,病情严重,无法正常进食。
护理措施
采用鼻饲管进行肠内营养,选择易 消化、高蛋白的肠内营养液,定时 记录患者营养摄入量及病情变化。
经过合理的肠内营养护理,患者 病情逐渐稳定,胰腺功能得到恢
复。
案例三: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肠内营养护理
患者情况
护理效果
患者为青年男性,因车祸导致重症颅 脑损伤,意识障碍,无法进食。
经过合理的肠内营养护理,患者意识 逐渐恢复,营养状况得到改善,康复 进程加快。
护理措施
采用鼻饲管进行肠内营养,选择富含必需氨 基酸、脂肪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肠内营养 液,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反流、误吸等并发 症。
制定护理计划
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制定个 性化的肠内营养护理计划, 包括营养液的选择、输注方 式、输注量及速度等。
实施护理操作
按照护理计划,进行肠内营 养液的配置、输注及监测, 确保营养液的安全与有效性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级:无恶心 和呕吐
正常4-5次 /min
I度:大便 次数<4次/d
,量 <500ml, 轻微湿软
II级:轻微 恶心,腹部 不适,但无
呕吐
肠鸣音<4 次/min或大 于5次/min
II度:大便次 数4-6次/d,量 500-1000ml, 大便较湿且不
成形
III级:恶心明 显,但无内容
物吐出
III度:大便 次数≥7次, 量>1000ml ,稀便或水
ICU患者营养支持治疗的意义
促进伤口愈合
改善消化道结构
营养支持 治疗的意义
减少损伤的 分解代谢反应
降低并发症率
改善临床结果 缩短住院期
减少相关花费
FI与患者预后
美国167个ICU的1888名患者的多中心回顾性研
究分析:存在FI的患者与非FI患者比较,营养摄 入不足,机械通气天数增加,住ICU时间延长, 60天死亡率增加
度,对症治疗 • 评分增加≥4或总分≥5分:暂停肠内营养,并做相应处
理(包括停止、使用促动力药物、更换EN输注途径)
评估注意事项
调整后每6-8小时重新评估,如稳定输注,无需 再调整者,每日评估一次即可
加量通常以起始剂量为梯度递增;如起始速度 为25ml/h,则每次增加25ml/h
减量通常以起始剂量为梯度递减,如起始速度 为10ml/h,则每次减量10ml/h
其中38%(219/576)患者表现为持续不耐受,至少两 天中断喂养
24.5%(141/576)患者出现复发喂养不耐受(曾出现 不耐受,恢复后又重新出现)
754例管饲患者中,FI发生率为33% ICU和非ICU患者FI发生率分别为36%和27%
FI发生率高,ICU患者FI发生率更高
谢小平等,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5; 8(6):539-540.
样便
肠鸣音亢进 ,大于10次 /min或肠鸣
音消失
IV级:严重 呕吐,有胃 液等吐出, >1次/12h
IV度:腹泻 伴血流动力 学改变,危
及生命
无肠鸣音且 影像学确定
肠梗阻
腹胀
无腹胀
轻度腹胀
中度腹胀
重度腹胀
剧烈腹胀
总分:
注:1.总分≤4分:继续肠内营养,可增加量。2.总分5-7分:继续肠内营养,维持原速度或酌情减慢速度, 对症治疗。3.总分8-12分:继续肠内营养,减慢速度,2h后复评。4.总分≥13分:停止肠内营养,症状改善 后复评。任意两项相加≥9分,立即通知医生,必要时遵医嘱停止肠内营养。
危重病人肠内营养耐受性的 评估步骤
ICU高郁婷
肠内喂养不耐受概念
肠道喂养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t,FI)是其实施过程 中常见的临床问题,主要与胃肠道消化,吸收、运动功能 障碍有关,表现为胃残余量增加、呕吐、反流、上腹部不 适、腹胀、腹泻等。
2012年ESICM腹部问题工作组推荐的AGI分级中则定义FI 为肠内营养72小时未达到20Kcal/(kg.d)目标
我国学者通常使用的标准: 12hGAV>1200ml、呕吐、 腹胀(腹痛)、腹泻等;
危重病人为什么要进行营养支持 ●不能正常进食 ●消化功能受损或吸收功能障碍 ●合成代谢减弱 ●分解代谢增强
病人容易发生营养不良
FI是EN的常见并发症
调查1888名重症患者中,约30.5%(576/1888)重症患 者因FI而中断肠内喂养
结合问诊、体格检查、超声监测胃残余量等综 合评估方式
床旁超声评估胃动力 肠道喂养耐受性评估量表
肠道喂养耐受性评估量表1
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内容
0分
1分
评分标准
时间与分值
2分
3分
5分
9分
腹痛
无痛
轻微的疼痛
引起不适感的 疼痛
具有窘迫感 的腹痛
严重的腹痛
剧烈的腹痛
腹泻 恶心、呕吐
肠鸣音
大便正常, 每日大便1-3
无
稀便3-5次/d 稀便>5次/d且 稀便>5次/d且
且量<600ml 500-1500ml
>1500ml
肠道喂养耐受性的评估步骤
第一步:实施EN前使用建议胃肠功能评分表进行评分 第二步:实施EN6-8小时后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再次使用
简易胃肠功能评分表进行评分 第三步:根据结果进行EN输注调整 • 评分增加为≤1分:继续肠内营养,增加速度 • 评分增加2-3分:继续肠内营养,维持原速度或减慢速
喂养不耐受的结果
患者舒适度下降; 反复的呕吐增加了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腹泻加重肛周皮肤破溃的危险; 改用肠外营养增加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
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延迟患者获得营养目标的时间
有效、安全的进行肠内营养和患者的 恢复和预后息息相关
FI的临床变现
腹胀 (96例 16.7%) 主观不适 (46例 7.9%) 恶心呕吐、腹泻 (211例 36.6%) HGRV(高胃残余量) (355例 61.6%)
肠内营养,护理是关键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营养护理学组
FI的诊断标准
胃潴留
--- 平均GRVs>250ml,24hGRVs>100ml
消化道症状
--- 呕吐反流,腹泻,腹胀,肠梗阻
EN喂养
--- 每日热量摄取<750kcal或<80%的目标喂养量
FI诊断标准尚未统一
FI的临床评估
胃残余量(gastric residues volume,GRV) 监测是目前肠内营养实施过程中床旁动态评估FI 程度的客观指标之一
简易胃肠功能评分表
评价内容
评分标准
分值 腹胀/腹痛 恶心/呕吐
腹泻
0分
1分
2分
5分
明显腹胀或腹 严重腹胀或腹
无
轻度腹胀无腹 痛自行缓解或 痛不能自行缓
痛
腹内压15- 解或腹内压
20mmHg
>20mmHg
无。或持续胃 肠减压无症状
恶心但无呕吐
恶心呕吐(不 需要胃肠减压
)或
GRV>250ML
呕吐,且需要 胃肠减压或 GRV>50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