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智谋和野心
三国谋略智勇双全的刘备

三国谋略智勇双全的刘备在中国历史上,刘备是一个备受尊敬的人物,被誉为“三国谋略智勇双全”的英雄。
他的故事被广泛传扬,成为后世人们学习和效仿的对象。
刘备既具备谋略智慧,又拥有勇气和胆识,使他能够在动荡不安的战争年代中立于不败之地,达到自己的政治目标。
刘备生于公元161年,是东汉末年的一位贵族子弟。
他出身于典雅而富裕的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培养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面对那个时代的政治混乱和天下大势,他知道自己必须迅速适应并采取行动。
刘备的第一个重要决定是与朋友关羽和张飞结成了桃园三结义。
这个兄弟联盟不仅奠定了他们之间长久的友谊,更是刘备政治生涯中的重要基石。
通过与关羽和张飞的合作,刘备得以扩大自己的权力和地盘,并建立起了稳固的势力根基。
接着,刘备意识到他需要一个更强大的支持者来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
于是他寻找机会结交了蜀地名士诸葛亮。
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才智和睿智的决策能力令刘备钦佩不已。
他们俩共同奠定了蜀汉的基础,成为了传世佳话中的重要角色。
在战争的过程中,刘备展现出了他的智谋和军事才能。
他善于制订战略计划,并能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保持冷静。
例如,他在赤壁之战中充分利用了风向和火攻的优势,成功击败了曹操的大军。
他还凭借巧妙的割席断粮战术,迫使敌人退却,保卫了自己的土地。
然而,刘备并非仅仅依靠智谋而取得成功。
他也展现出了无所畏惧和坚定的勇气。
在长坂桥之战中,他身先士卒,单枪匹马地与敌军将领吕布交战,并成功击败了对手。
这样的举动极大地激励了他的士兵,提高了他们的士气。
除了智谋和勇气,刘备还体现出了他温和而仁慈的一面。
他对待自己的部下和人民始终以和为贵,以人为本。
在他占领蜀地后,他广泛建设和发展,使人民过上了相对安定和富裕的生活。
他重用人才,并给予属下充分的信任和尊重,使他们能够施展才华。
尽管刘备最终未能统一中国,但他的智勇双全的形象深入人心。
他的事迹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成为了领导者们学习和效仿的楷模。
三国演义中的智慧与战略

三国演义中的智慧与战略中国古代文学中,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一部受人喜爱的巨著。
《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个展现智慧与战略的精彩篇章。
在这部小说中,各个角色以其独特的智慧和战略,塑造出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形象。
本文将探讨《三国演义》中的智慧与战略。
一、刘备的巧妙行动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一个以德服人的君主。
他凭借自己出众的智慧和善于运筹帷幄的才能,从一个微不足道的草寇成长为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世人常言“安邦定国,利用智谋”,刘备正是用智谋和策略达到安邦定国的目的。
在刘备建立蜀国的过程中,他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行动。
首先是投靠刘璋,利用刘璋的权威地位获取自己在益州地区的立足点。
然后,他派诸葛亮前往荆州拜访刘备的盟友关羽,与关羽取得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刘备借助诸葛亮和关羽的力量,成功夺取了荆州,为自己积累了足够的实力。
刘备还以石井、赵云为代表的文武之才为自己辅佐,共同制定政治和军事策略。
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才能,对外征战、对内治国,使得蜀国逐渐强大起来。
刘备的巧妙行动不仅让他成功与袁绍、曹操等对手抗衡,还最终夺取了中原,成为了受人敬仰的仁君。
他的智慧和战略在历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二、诸葛亮的智慧谋略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个备受赞誉和景仰的角色。
他以其过人的智慧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成为了刘备的重要谋士和军事指挥官。
诸葛亮善于运筹帷幄,提出了许多战略和战术的创新思想。
他在与曹操对峙期间,采用草船借箭、空城计等策略,取得了许多战役的胜利。
他的计谋让曹操深感头疼,无法轻易攻破。
诸葛亮还有一项令人称羡的才能,那就是预测天气和地理环境的能力。
他善于利用天时地利进行战略部署,比如在定军山之战中,诸葛亮通过预测雾霾天气,成功地在诸葛亮和孙策的联合军队之间制造了一道天然屏障。
诸葛亮的智慧谋略不仅令人叹为观止,还使得蜀国在乱世之中能够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他被后世称为“千古奇才”,在智慧与战略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三国演义中的策略与智谋

三国演义中的策略与智谋(文章正文)在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各个角色为了争夺天下胜利,采取了种种策略和智谋,展现出了较高的智慧和战略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三国演义中的策略与智谋,展示出了古代军事指挥艺术的卓越之处。
1. 礼贤下士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拥有着出色的领导才能,他非常懂得善待人才。
他善于培养和使用荀彧、诸葛亮等贤能之士,使他们在政务和军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备的聪明才智在选人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他知道自己无法独自完成天下统一的大业,因此他虚心向贤能之人请教,并充分利用他们的才能。
2. 火烧连营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伟大统帅,他擅长运用迅猛的进攻战术,从而取得了多次重要的胜利。
曹操最为人称道的策略之一是“火烧连营”,这也是他最著名的战争策略之一。
在此策略中,曹操先是埋伏了伏击部队,然后引诱敌军进入伏击圈,接着用火攻进行突袭。
这一连串的步骤使得曹操成功地击败了吕布。
3. 空城计赵云是刘备麾下重要将领之一,他运用了一个被称为“空城计”的战术。
当曹操率领大军攻打赵云所在的城池时,赵云反其道而行之,城池内空无一人,城门敞开。
曹操对此感到疑惑,因为他有所顾虑,最终他遵守了兵家的规矩,没有进攻。
这种计谋不仅展示了赵云高超的智慧,还显示了他冷静处理危机的能力。
4. 草船借箭在三国演义中,刘备、诸葛亮运用了一系列策略来对抗东吴的孙权。
其中最著名的是“草船借箭”计,这是一种欺敌用兵的方法。
刘备和诸葛亮利用诸般手段和谎言,迫使孙权借给他们船和箭,最终以此为背景成功地侵略东吴。
这个策略显示了刘备和诸葛亮灵活应对局面并出人意料的能力。
5. 入木三分诸葛亮,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聪明的智者之一,他在三国演义中展示了出色的智谋和策略。
他所设计的著名的“空城计”、“火烧赤壁”等战略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令人印象深刻。
诸葛亮的智慧和才智无疑对他在三国时期的事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总结起来,三国演义中的策略与智谋多种多样,各具特色。
谋略取胜的故事20字

谋略取胜的故事20字谋略取胜的故事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刘备的英勇将领,他以智谋取胜而闻名于世。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一则关于刘备运用谋略取胜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刘备作为蜀国的主要领导人,面临着强大的敌人曹操的进攻。
曹操拥有庞大的军队和出色的将领,而刘备的力量相对较弱。
面对这样的局势,刘备必须运用智谋来取得胜利。
刘备深知自己的劣势,他决定采取防守策略,以稳住局势。
他派遣自己的重要将领关羽守卫荆州,以阻止曹操的进攻。
同时,他积极寻求联盟,与孙权达成协议,共同对抗曹操。
这样一来,刘备成功地稳住了局势,为自己争取了时间。
然而,刘备并不满足于仅仅守势,他深知进攻才是取胜的关键。
于是,他开始筹划一场出奇制胜的计划。
他派遣自己的谋士诸葛亮前往东吴,与孙权商讨如何共同对付曹操。
经过多次商议和磋商,刘备和孙权决定采取联合进攻的策略。
刘备和孙权的军队在赤壁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刘备运用诸葛亮提供的计策,利用风向和火攻等因素,成功地烧毁了曹操的船队。
曹操在火海中陷入混乱,被迫撤退。
这场战斗被后人称为赤壁之战,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战役。
通过这次战役,刘备成功地利用谋略取得了胜利。
他的智谋和决策能力使他在劣势的情况下战胜了强大的敌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谋和策略在战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通过深思熟虑和巧妙的计划,才能在困境中找到突破口,取得胜利。
刘备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则历史故事,更是对我们的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
只有通过运用智慧和谋略,我们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取得成功。
正如刘备一样,我们需要善于思考和计划,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总结起来,刘备运用谋略取胜的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策略是战胜困难的关键。
无论是在战争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善于思考和计划,以谋略取胜。
只有通过深思熟虑和巧妙的策略,我们才能在困境中找到突破口,取得胜利。
这个故事将激励我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乐观和坚定,勇往直前,最终取得成功。
描写刘备的词语

描写刘备的词语
1.仁义道德:刘备一生秉持仁义道德的原则,为人正直,做事公正,以德服人,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信任。
2. 仁慈宽厚:刘备性格温和,待人宽厚,善于体恤他人,懂得宽容和谅解。
3. 心系天下:刘备有着极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始终将天下百姓的疾苦放在心头,为了拯救天下苍生不懈努力。
4. 堂堂正正:刘备为人正直,勇敢直言,从不做假,不受私利诱惑,一生堂堂正正,成为忠义之士的代表。
5. 气度非凡:刘备具有非凡的气度和风度,即便在困顿逆境中,也能保持沉着冷静,不失尊严和自信。
6. 仁者之师:刘备是一位仁者之师,能够慷慨解囊,广招贤才,培养人才,为将来建立太平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
7. 诚信守约:刘备遵守诚信,守约讲信用,绝不食言,以此赢得了众多忠诚拥护者。
8. 智谋过人:刘备非常聪明,善于用兵打仗,懂得用智谋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利益,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 1 -。
解读《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和战略思维

解读《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和战略思维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极富盛名的文学作品,也被视为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
这部作品描述了三国时期各个势力间的斗争与战争,同时也展现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领导者和其战略思维。
本文将解析《三国演义》中几位重要角色的领导力和其应用于战争中的策略思考。
1. 关羽:忠诚与军事才能并重关羽是刘备帐下最忠诚且备受尊敬的将军之一。
他以武艺高强和心系刘备为特点,展现出卓越的领导力。
关羽在制定军事计划方面有着独到之处,例如攻打荆州时采取奇袭战术来击败曹操。
他始终保持对团队成员的严格管理和责任心,激发了士兵们更大的战斗潜能。
2. 刘备:智谋统筹与赢得民心刘备是《三国演义》中备受推崇的主角之一。
他以谋略和智谋统筹著称,善于根据形势调整策略并与各方建立良好关系。
刘备在聚集人才、拓展势力、建立联盟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领导能力。
他通过坚持儒家思想的仁爱原则,赢得了民心和士兵们的忠诚,使得自己的势力逐渐壮大。
3. 曹操:胸怀宽广与变通应对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极具争议性的角色之一。
尽管被描绘为野心勃勃且冷酷无情,但他的胸怀宽广和出色的战略思维不容忽视。
曹操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军事战术,并在决策时考虑多个因素。
他通过巧妙地运用外交手段,成功地稳定了国内局势并让自己成为当时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
4. 孙权:卓越的外交手腕与长远目光孙权是东吴创立者,他展现了卓越的外交手腕和长远目光。
孙权善于处理内外事务,重视与其他国家的联盟关系。
他通过与刘备建立三个桃园结义的联盟,成功对抗曹操并在之后统一了江东地区。
孙权的领导力也体现在他尊重诸侯、注重士兵培养以及制定适应时代背景的战略决策。
结论《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领导者形象,这些领导者不仅具备出色的战略思维和智慧,还能巧妙运用自身特点来赢得民心和统一势力。
从关羽的忠诚与军事才能到刘备的智谋统筹、曹操的变通应对,以及孙权的外交手腕与长远目光,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发现各种不同类型领导者所展示出来的受人钦佩和学习借鉴之处。
三国演义中的权谋智慧

三国演义中的权谋智慧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作为一部描绘了战国时期的纷争与权谋的作品,其中的权谋智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刘备、孙权和曹操三大势力的权谋策略入手,探讨三国演义中的权谋智慧。
一、刘备的权谋智慧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以其正直、仁慈而且机智的性格成为了许多读者的偶像。
刘备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能够巧妙地运用权谋策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首先,刘备在赤壁之战中的权谋智慧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面对曹操庞大的军队,刘备与周瑜密谋,利用火攻破坏曹操的船队,从而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这一策略不仅显示了刘备的智谋,也展示出他善于借助他人的能力。
此举使得曹操无法渡江攻打孙权,从而改变了整个战局。
其次,在温酒斩华雄的故事中,刘备借力打力,以自己的智慧和仁义赢得了张飞的帮助,并成功斩杀了华雄。
刘备明白无法独力击败华雄,因此运用权谋以巧妙地获得张飞的支持。
这一事件展示了刘备善于利用他人的智慧和机智,使其有效地解决了自己面临的困境。
二、孙权的权谋智慧孙权作为江东的统领,也展现出了自己的权谋智慧。
他在处理内外事务时,善于运用权谋以保持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首先,孙权在草船借箭的故事中展现出了他的智谋。
面对曹操的进攻,孙权决定借用诸葛亮的计策,在草船上挂满箭矢,以此威胁曹军,使其退兵。
这一权谋策略不仅保住了孙权的江东地盘,也展示了他的智慧和勇气。
其次,在孙权与刘备争夺荆州的过程中,孙权巧妙地利用刘备的弟弟关羽,使其进退两难。
孙权通过安抚关羽并许以重赏,使得关羽犹豫不决,最终不得不投降,使孙权获得了荆州。
这个过程展示了孙权善于利用他人的智慧和权谋手段,使得自己能够获得最大的利益。
三、曹操的权谋智慧曹操作为三国演义中的反面角色,也展现出了自己的权谋智慧。
他冷酷无情,善于运用霸道的手段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首先,曹操在采取迁都许昌的行动中表现出了他的权谋智慧。
曹操以政治、军事和经济为由,将都城从石头城迁到许昌,并采取了多种手段来稳定人心。
三国演义中的智慧与智谋

三国演义中的智慧与智谋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情节、众多的英雄人物和精彩的智谋战略而备受赞誉。
在这部文学巨作中,智慧与智谋成为了各方势力争夺天下的关键。
本文将从诸葛亮、曹操、刘备三个角色出发,探讨三国演义中的智慧与智谋。
一、诸葛亮的智慧与智谋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具代表性的智者。
他初入曹营并协助刘备躲过曹操的追击,展现了他出类拔萃的智慧。
诸葛亮善于运筹帷幄,以智慧化解危机,帮助刘备渡过难关。
其一,诸葛亮利用火烧赤壁的计策,破坏了曹操的水陆并进之策,令曹操军队溃不成军。
他通过精密的布局和细致的推演,使得曹操在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遭受惨败,成为三国鼎立的契机。
其二,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策,向周瑜借来乌巢的箭矢,解决了刘备军队的箭矢不足问题,进一步巩固了刘备和周瑜的盟约。
通过这一计策,诸葛亮不仅解决了军事问题,还展现出他的谋略和智慧。
二、曹操的智慧与智谋曹操作为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他的智慧和智谋被广泛赞誉。
曹操以其快速决断和独特的战略眼光,成为了三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其一,曹操善于运用兵法,善于抓住敌人弱点。
例如,在与袁绍作战时,曹操发动南北合围的战术,将袁绍困于官渡,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展示了曹操善于抓住战机,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战略。
其二,曹操重视文化,善于引进人才。
他推崇文化精英,重视治国理政。
曹操积极响应百家争鸣的思想潮流,尊重不同学派的人才,并通过任用、奖励等方式吸引他们加入自己的阵营。
这使得曹操在政治和军事领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三、刘备的智慧与智谋刘备在三国演义中也是一位杰出的智者。
他以其忠诚善良、博爱宽厚的品德以及卓越的智慧和智谋,成为了人民心目中的大英雄。
其一,刘备曾利用孔明空城计顺利渡过江河。
刘备巧妙地运用心理战术,在敌军面前表现出胆怯和退缩的样子,将敌军引诱入陷阱。
通过这一计策,刘备成功保住了自己的军队,并取得了战局的主动权。
其二,刘备善于结交贤才,并善于利用人才。
三国演义智谋的斗争

三国演义智谋的斗争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三国演义》中,智谋被描绘得极为精彩和生动。
三国时期的乱世背景下,各方势力之间的智谋对决成为了战争的主要手段。
本文将聚焦于三国演义中展现出的智谋斗争,探讨主要角色的策略和决策。
一、刘备的心思作为三国时期的重要角色之一,刘备展现了出色的组织能力和政治智慧。
他在战乱中保持了冷静和谨慎,不断争取各方势力的支持。
刘备的智谋主要体现在他与联合势力的关系上。
他以诚待人,通过与人建立信任来扩大自己的势力。
例如,刘备与孙权联手对抗曹操,他在痛失荆州后没有表现出气馁,而是通过一系列巧妙的谋略重新夺回了失地。
刘备的智谋不仅表现在对外的联合斗争中,也体现在内部政治上。
他运用婚姻策略,通过与孙夫人结合来稳定自己的政权,确保继承问题的解决。
二、曹操的谋略与权谋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最具智谋的角色之一,他的权谋不仅体现在军事战略上,也表现在政治和外交关系方面。
曹操善于运用诡计和谋略,在与刘备、孙权等对手斗争中展现出了高超的智慧。
他的智谋体现在他的部下中集结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并通过多次出奇制胜的战术战胜了敌人。
同时,曹操也善于利用统治手段来巩固自己的政权。
他实行儒家的文化统治,并采纳智者的建议,平息了内部的政治纷争。
此外,在外交上,曹操通过与董卓合作、与吕伯奢结盟等方式,增强了自己的势力。
三、诸葛亮的智谋与谋略作为三国演义中的智者,诸葛亮才智过人,被誉为"卧龙"。
他以智谋才能为刘备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帮助。
诸葛亮在政治和军事方面都表现出了出色的能力。
他提供了许多精密的计谋,如著名的"空城计"、"黄承儿定计"等,成功地破解了敌人的进攻。
诸葛亮也以非凡的智慧推行儒家思想,提出了“俭以养廉”、“明以治国”等治国之道,在刘备的统治下为政府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诸葛亮还通过外交手段,与孙权形成了联盟,实现了三分天下的理想。
总结在《三国演义》中,智谋的斗争成为了故事情节的重要核心。
草船借箭刘备借箭的智谋与诡计

草船借箭刘备借箭的智谋与诡计草船借箭:刘备借箭的智谋与诡计刘备,字玄德,三国时期蜀国的创始人之一,被后世尊为仁者之君。
在他的带领下,蜀国得以在东吴与魏国的夹击中生存,并最终发展壮大。
而刘备作为一名智勇双全的将领,其草船借箭的智谋与诡计更是令人称赞。
草船借箭是刘备在攻打曹魏时所采取的一种计策,目的是借助东吴的力量来获取曹魏的支援。
这一计策虽然看似简单,但却蕴含了刘备的智谋和谋略。
为了让本计策更加顺利地实施,刘备需要考虑到诸多细节和问题。
首先,刘备必须准确地研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他深知当时长江水势湍急,如果仓促行事,很可能导致失败。
因此,刘备亲自潜入江边调查河情,了解水流方向和速度,并派人详细测量江水的深度和宽度。
根据这些情报,他才能决定何时展开行动,以避免被水流冲散。
其次,刘备需要与东吴达成秘密联盟。
他深知东吴一直对蜀国持有敌视态度,因此刘备必须朝夕与孙权保持良好的关系,以争取到最大可能的支持。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刘备不仅向孙权表示出大位有眼加入联盟的诚意,还通过各种礼物和对孙权的器重,牢牢地将其固定在联盟的阵营中。
然后,刘备需要巧妙地引导曹魏的注意力。
借着南国的情报网、草船、通讯设施来甄别曹叉魏的士兵情报和发展情况,以达到准确完整的了解目标性。
并通过派遣间谍和试图进攻曹魏的一些行动,刘备成功地转移了曹魏的注意力,使得他们没有留意到他们的支援正被东吴控制。
最后,刘备需要善于利用时间窗口。
一旦曹魏被东吴的挟持,刘备必须迅速行动,避免曹魏做出反应。
他迅速调动了精锐部队,分批乘坐草船渡江,一举攻占曹魏的无射之地。
在三石山下,刘备像往常一样挂起“愿为前驱”莲花盖,装扮得平凡无奇,进入曹魏军营。
通过这种装傻充愣的手段,刘备实现了他的目的,成功地借到了他所需的箭矢。
总的来说,刘备的草船借箭智谋与诡计既体现了他的智慧和决策能力,也彰显了他的胆识和果敢。
他以高超的计策不仅成功地借到了箭矢,而且还巧妙地利用了东吴与曹魏之间的矛盾,为蜀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领导才能剖析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领导才能剖析三国演义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中国古典小说,其中刘备作为一个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他的领导才能在整个故事中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赞赏。
在刘备的领导下,它成功地建立了蜀汉,并在整个剧情中取得了反击东吴和曹魏的胜利。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细致分析刘备的领导才能。
首先,刘备的最大优点之一是他的睿智和明智。
他通过巧妙的战略和机智的智谋,使其同盟军取得了许多重大胜利。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他在赤壁之战中的表现。
他根据自己的分析,在画地为牢的市况下取得了对曹操的重大胜利。
在这场战斗中,他下令在船上放火,配合东风,造成了曹军的混乱。
这样的决策使得曹军陷入困境,刘备抓住这个机会大败曹操。
这个智谋不仅展现了刘备的战略眼光,而且也显示了他对环境的敏感性和对大局的思考。
其次,刘备还拥有卓越的领导和谈判技巧。
他能够与各类人才建立和谐的联盟,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才能。
例如,在他励精图治的过程中,他先后吸纳了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一批优秀的人才,建立了以诸葛亮为代表的智谋团队和以关羽、张飞为代表的武力队伍。
刘备善于发掘人才,他充分信任和尊重他们,并赋予他们重要的职责。
他对人才的正确使用使得蜀汉政权能够稳定发展,并在剧情发展中逐渐壮大。
最后,刘备具备坚定的意志和强大的韧性。
在面对曹魏和东吴两股强敌时,他始终不放弃,坚持斗争到底。
无论是在困境中还是在逆境中,他都能够坚守信念并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他的坚定和决心激励着他的部下,使得他们也能够坚持到底,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刘备的这种韧性和毅力不仅展示了他作为领导者的品质,也给读者带来了许多正能量。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中刘备展现出了优秀的领导才能。
他的睿智和明智使得他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和战略安排;他的谈判技巧使他能够建立强大的联盟;他的坚定意志使他能够战胜困难并取得成功。
正是这一系列优秀的领导才能,使得刘备成为了历史的伟大人物,并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广泛赞誉。
他的故事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乐趣,也让我们从中汲取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三国演义 的兵法智谋

三国演义的兵法智谋三国演义的兵法智谋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部讲述中国历史上蜀、魏、吴三国时期的史诗巨作。
在这个时期,三国之间的战争频繁,为了胜利,各方势力纷纷运用兵法和智谋。
本文将探讨三国演义中各方将领所运用的兵法智谋,并分析其背后的策略。
1. 刘备的温文尔雅与仁德之道刘备是三国演义中蜀国的主要领导人,他以温文尔雅的形象为人所熟知。
刘备不擅长武艺,但他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过人的智慧。
他注重以仁德之道来统治国家,倡导仁义礼智信的原则,吸引了许多人才。
他坚持稳定国家,敬重他人,并且善于运用兵法智谋来解决问题。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刘备的三顾茅庐,通过三次拜访诸葛亮,最终成功邀请到了这位智谋之士,为蜀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2. 曹操的连环计与权谋手段曹操是三国演义中魏国的主要领导人,也是一个善于运筹帷幄的智者。
曹操早年出身于乡野,靠着智谋一步步崛起。
他善于利用演说与口舌之利来聚集势力,并在战场上运用连环计等兵法手段取胜。
曹操制定了“白马股”之计,通过编制宴席,假意放松戒备,诱使白马将军庞德入魏。
此后,曹操更是结合对敌军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以奇袭为主的兵法智谋,有效地打击了敌军的信心和士气。
3. 孙权的谋略与巧思孙权是三国演义中吴国的主要领导人,他继承了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的遗志,打造了一个强大的吴国势力。
他深知自己国力不及蜀、魏二国,因此更加注重外交和谋略手段。
孙权善于运用外交手腕与其他势力达成联盟,同时也善于抓住对手的弱点来进攻。
孙权运用连环计破敌军于赤壁之战,借助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成功击败曹操,巧妙地运用了兵法智谋。
4. 赵云的奇袭与斩将赵云是蜀国的主要将领之一,他以勇猛善战、威震九州而闻名。
赵云不仅精通马术,擅长骑兵战术,还善于利用地形进行奇袭作战。
他利用地理之险,在长坂坡连杀敌军将领,令人闻风丧胆。
赵云在剑阁之战中更是以百骑奇袭敌军后方,威力无穷。
他通过奇袭和斩将的手段,成功地为蜀国赢得了许多战役胜利。
三国演义第一回刘备的仁德与智谋

三国演义第一回刘备的仁德与智谋刘备的仁德与智谋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之作。
其中第一回详细描述了刘备的仁德与智谋,展示了他作为一个卓越领导者的品质和能力。
刘备作为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被描绘为一个仁德、智谋兼备的英雄。
首先,刘备的仁德让人难以忽视。
他以仁爱为先,乐善好施,深得人心。
在第一回中,当他发现山贼之乱,民不聊生时,他立即决定组织义军平定乱局。
他不仅将自己的身家充作军资,还积极募集粮食救济百姓。
刘备对百姓的关怀和保护,彰显了他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仁德。
其次,刘备展现了出色的智谋。
他在建立联盟的道路上遇到了种种困难,但他总能化解矛盾,赢得人心。
在与张杰结盟的过程中,他机智地利用了张杰得罪曹操的机会,成功解决了先前的难题。
他还在与吕布的较量中,以准确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争取到了刘备与曹操的并肩作战机会。
刘备的智谋在这些事件中得到了充分展示,为后续剧情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备的仁德和智谋不仅体现在他个人的军事行动上,还能够得到他身边人的认同和追随。
他能够倾听并信任身边的亲信,例如关羽和张飞。
他对关羽的信任,不仅表现在他领导关羽和张飞建立桃园三结义,也表现在他在各种重要决策中都考虑到了关羽的意见。
同时,他也深知自己的不足,虚心向荀彧请教策略,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刘备的仁德和智谋不仅得到百姓的拥戴,也赢得了身边亲信的支持,这是他能够一步步走向成功的重要原因。
在三国演义的第一回中,刘备展现了令人钦佩的品质和能力,他的仁德和智谋为他后来的表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备在困境中始终保持着对人民的关怀和对战局的清醒认识,他以自己的行动和决策影响了当时的历史格局。
他的深思熟虑和明智判断,使他能够化解矛盾,赢得人心,建立起强大的联盟,为三国的剧变打下了基础。
总而言之,刘备的仁德与智谋在三国演义第一回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他作为一个卓越的领导者,不仅倾听并保护百姓,也能够准确判断形势,化解矛盾,赢得人心。
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形象及其价值观

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形象及其价值观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战争背景而著名。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作者罗贯中塑造了众多英雄人物,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本文将探讨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形象以及他们背后的价值观。
一、刘备:仁者无敌刘备是三国演义中最具仁义之君的代表。
他一直秉持着仁爱之心,亲近百姓,管理国家。
作为刘家的传人,他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惜为民众做出种种牺牲。
他的仁德和善政吸引了大批人才,蜀国因此发展强大起来。
刘备的仁义之举得到了其他英雄人物的认可和尊重。
关羽和张飞一直忠心耿耿地跟随刘备,因为他们深知刘备是一个有为之君,他会为民众谋福利。
即使在吴国与孙权结盟的时候,孙权也对刘备心存敬意。
刘备的价值观准则也对其他英雄人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曹操:权谋智谋的代表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最有争议的英雄人物之一。
他以其出色的智谋、权谋和政治手腕而著称。
曹操深知权力的重要性,他不惜一切代价为自己获得更多权力,并以此来实现自己的野心。
尽管曹操的手段比较阴险,但他也展现了他的勇敢和果断。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军队败北,他亲自率军穿越火墙,表现出了他的英雄气概。
曹操的行事风格备受争议,但他不可否认的贡献也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认可。
三、孙权:智勇双全的谋主孙权是三国演义中另一个备受关注的英雄人物。
他是东吴的创始人,也是一个兼具智慧和勇气的谋略家。
孙权以其出色的运筹帷幄能力,成功地将东吴发展为与蜀国和魏国平起平坐的势力。
孙权的智慧和勇气在赤壁之战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他策划了火攻,并成功击败了曹操的大军,为自己争取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孙权的果断和聪明为他赢得了部下和百姓的尊重和喜爱。
孙权在任国家之前,不惜一切代价为百姓谋福利。
在其执政期间,他重视农业发展和改善民生,为东吴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形象以及他们背后的价值观多种多样。
刘备以仁义之德为人民树立榜样,曹操通过权谋和智谋实现个人野心,孙权以智勇双全的能力创立了强大的东吴。
刘表与刘备的南阳之争三国演义中的权力斗争

刘表与刘备的南阳之争三国演义中的权力斗争刘表与刘备的南阳之争——三国演义中的权力斗争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作品中涵盖了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而刘表与刘备的南阳之争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权力斗争事件。
本文将探讨刘表与刘备之间的权力之争,并分析他们之间的斗争策略和结果。
一、刘表的权力基础刘表是东汉末年的州牧,他在南阳地区的统治相对稳固。
他以仁德政治闻名,深受百姓的喜爱和尊敬。
刘表秉持着治世之道,致力于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得南阳地区相对繁荣。
然而,刘表并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对于北方势力的威胁力较弱。
这也是后来刘备崛起的机遇之一。
二、刘备的崛起与对南阳的野心刘备原本是刘表的部将,但他有着很强的野心和雄心壮志。
他了解到刘表治下的南阳地区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实力不容小觑。
于是,刘备渐渐地收集人才,扩大自己的实力,为夺取南阳打下了基础。
刘备深知刘表的仁德政治在南阳深受推崇,所以在自己对付刘表时不可过于鲁莽。
因此,他采用了蛇蝎计,引诱了刘表的亲信法正,改变了南阳政局。
三、刘备的权力进一步扩张在成功引诱法正之后,刘备的势力迅速扩大,并夺取了南阳地区的控制权。
他巧妙地利用曹操与袁绍的战争,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并融入了北方的势力对抗曹操。
然而,刘备并非满足于此,他仍然觊觎南阳的统治权。
他开始鼓动刘表的儿子刘琮与刘表对抗,并借机削弱刘表的势力。
刘备的权力野心与刘表的治世之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刘表的死亡与权力的再分配刘表感到刘备对自己的威胁,于是通过杨怀等人与曹操达成了联盟,企图抵御刘备的势力。
然而,这一决策反而加速了刘表的败亡。
曹操趁机占领了南阳,刘表被逼迫投降。
刘表的死亡,给刘备夺取南阳地区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他不仅需要与曹操抗衡,还需要应对黄祖、刘璋等其他势力的威胁。
五、刘备最终夺取南阳尽管刘备面临着重重困难,但他凭借着卓越的智谋和不屈的意志,最终成功夺取了南阳地区的统治权。
中国古代历史的伟大人物智慧与胆识的典范

中国古代历史的伟大人物智慧与胆识的典范中国古代历史上涌现了许多伟大人物,他们的智慧与胆识成为后世人们学习的榜样。
他们以卓越的才能和无畏的勇气,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将从不同的历史时期选取几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探讨他们的智慧与胆识如何塑造了中国的古代历史。
一、孔子——忠诚于儒家思想的智者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也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他的智慧和胆识使得他成为了众多后世子孙的楷模。
孔子在历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他通过教育改革和道德规范的提倡,为当时混乱的社会带来秩序与稳定。
他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义道德观念,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为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孔子的胆识体现在他对权贵的忠诚和他对于自己理念的坚持。
尽管孔子在人生道路上遭遇了许多的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并为传播儒家思想而奔走。
他追求大同世界,积极改革、教育和团结人民,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智慧财富。
二、刘备——安邦定国之智谋刘备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杰出人物,他被誉为“仁德之君”。
刘备以其智谋和胆识,成功实现了中原统一的使命,为后世树立了伟大的楷模。
刘备的智慧体现在他善于制定战略和运筹帷幄。
他充分利用人才,例如草船借箭、借东风等战略,化解了周围势力对他的敌意,终于成功夺取了益州,并建立起蜀汉政权。
此外,刘备还以其仁德之行,赢得了民众的信任和拥护,成为众多后世人们敬仰的英雄。
刘备的胆识体现在他在逆境中继续坚持并顺应形势。
面对战乱的时代,他始终保持善良和正直。
即使处于弱势,在曹操和孙权的夹击之下,刘备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仰,不愧为一个真正的英雄。
三、文天祥——忠贞不屈的抗元英雄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爱国将领,他以其文武双全、忠诚勇敢的品质,被后世称为“忠孝文武全才”。
他的智慧和胆识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文天祥的智慧体现在他的政治才能和文学修养。
他凭借着出众的才能和聪明的头脑,在政治舞台上展现出非凡的智慧。
三国演义中的权谋与智谋

三国演义中的权谋与智谋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著名的古代小说,描绘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在这个充满战争、权谋和智谋的时代,各个角色通过不同的手段来争夺权力和实现自己的目标。
本文将分析三国演义中的权谋和智谋,并展示其中一些著名角色的策略和背后的智慧。
1. 曹操的权谋和智谋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最杰出的权谋家之一。
他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出色的策略而闻名。
曹操善于利用并收买人才,并通过威逼利诱来对付敌人。
他还采取了分化、攻守兼备等策略,以掌控中原,对抗其他势力。
此外,曹操还善于运用间谍和谋士,包括荀彧和郭嘉等,来帮助他制定军事和政治策略。
2. 刘备的仁义与谋略刘备是三国演义中的君子之师,他以仁义为基础,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展现了自己的智略。
刘备深知自己的实力不如曹操,因此他善于联合其他势力来加强自己。
刘备通过结交诸葛亮,一代智谋大师,来帮助他谋划政治和军事策略。
他通过关羽等将领的支持,成功建立了蜀国,并在蜀汉一统天下后,以仁义之道来治国,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3. 孙权的稳重与智术孙权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创建者,他以稳重和灵活的智术而闻名。
他继承了父亲孙坚的基业,通过联合刘备对抗曹操,成功地在江东地区建立了自己的势力。
孙权善于借助其他势力的力量来对付敌人,并通过与东吴大将周瑜的紧密合作,制定了多种战略和外交策略,最终成功地巩固了自己的势力,并成为了三国中独立的势力之一。
4. 诸葛亮的智慧谋略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智谋家之一,也是刘备最重要的谋士。
他以博闻强识和高度的智慧而闻名于世。
他通过制定严密的计划和策略,辅佐刘备在军事和政治上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他的战略包括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等,都展示了他卓越的智慧和过人的见解。
诸葛亮还以其道德高尚和廉洁自持的品质,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中的权谋与智谋成为故事中最引人注目的主题之一。
曹操、刘备、孙权和诸葛亮等角色通过不同的策略和智慧,展现了各自的能力和智慧。
三国演义中的智谋与领导力

三国演义中的智谋与领导力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形象而著称。
在这部作品中,智谋与领导力成为了主要角色们竞相展现的关键特点。
本文将重点讨论三国演义中的智谋与领导力,并分析其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影响。
一、智谋的展示1. 诸葛亮的智谋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具有智慧的角色之一。
他以睿智的头脑和卓越的智谋成为刘备的重要谋士,对战争的决策和国家的治理起到了关键作用。
诸葛亮的智谋展示在如火攻赤壁、木牛流马等战略上,使刘备得以借东风大破曹军,成为了三国时期的重要势力。
2. 贾诩的智谋贾诩是曹操麾下的智谋家,他以狡猾和精明的策略为曹操出谋划策。
贾诩的智谋表现在对敌方将领的了解、对局势的判断以及对人心的运用上。
他曾设计使袁绍误信谣言,使曹操成功地击败了袁绍势力,成为北方霸主。
3. 刘备的智谋虽然刘备在智谋方面不如诸葛亮和贾诩,但他也展现了一定的智慧。
刘备在荆州之战中,利用蔡夫人的帮助,成功夺得荆州,并与孙权结成联盟,共同对抗曹操。
他也在打破孙权的华容道布局中表现出了过人的智慧。
二、领导力的发挥1. 曹操的领导力曹操是在乱世乘势崛起的领袖,他具备出色的领导力特质。
曹操有强烈的目标感和决策能力,能够紧密团结手下将士,相互合作共同实现既定目标。
他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展现出出色的领导才能,为自己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和忠诚。
2. 刘备的领导力刘备是一个有魅力和亲和力的领袖。
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信任。
刘备善于发掘人才,重用诸葛亮和关羽等,使得自己的势力逐渐壮大。
他也能够在危机时刻保持冷静,并做出明智的决策。
3. 孙权的领导力孙权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创建者,他有着过人的领导才华。
孙权不仅具备出色的智谋,还懂得善于团结人心。
他建立了完善的政权机构,注重发展经济并保护百姓福祉。
他的领导力不仅体现在政治上,还体现在军事上,他对付刘备等敌人时能够制定精确的作战计划。
三、智谋与领导力的影响三国演义中智谋与领导力的展示,不仅使故事情节更加扣人心弦,也塑造了许多深具魅力的人物形象。
大意失荆州的故事概括

大意失荆州的故事概括在三国时期,刘备夺取荆州的故事可以说是一个大意失荆州的经典案例。
刘备原本是个平凡的农民,但他的野心和智谋使得他成为了蜀汉的开国皇帝。
然而,他在夺取荆州的过程中却犯下了致命的错误,导致了大意失荆州的结局。
首先,刘备在夺取荆州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当时的政治局势和敌人的实力。
他轻敌而行,没有对敌人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评估,导致了他在战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这种大意失荆州的态度使得他的军队在战争中处于劣势,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其次,刘备在夺取荆州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战略规划和军事智慧。
他虽然有着雄才大略,但在实际的战争中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他的军队在战争中缺乏组织性和纪律性,战术上也显得有些单一和僵化。
这种大意失荆州的状态使得他的军队在战争中显得有些手足无措,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最后,刘备在夺取荆州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政治智慧和外交手腕。
他虽然有着一定的政治头脑,但在处理各方势力的关系上却显得有些无能为力。
他的军队在战争中缺乏盟友的支持,也没有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这使得他在夺取荆州的过程中处境十分尴尬,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综上所述,刘备夺取荆州的故事可以说是一个大意失荆州的经典案例。
他在夺取荆州的过程中轻敌而行,缺乏足够的战略规划和军事智慧,也缺乏足够的政治智慧和外交手腕,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这个故事给我们上了一堂深刻的历史课,也给我们提出了深刻的警示,在面对复杂的政治局势和敌人的实力时,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分析和评估敌人的实力,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提高军事智慧,加强政治智慧和外交手腕,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三国演义第68回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第68回主要内容第68回是《三国演义》中非常关键的一回,其中主要内容涉及到了刘备的智谋以及曹操心生疑虑等三个方面。
首先,这一回中,刘备展示了他出色的智谋和善于利用情报的能力。
刘备要攻破曹营,并以刺探情报的方式为攻打樊城做准备。
他首先以“庞统的身份”进入曹操的营寨,在营寨内四处巡视,并利用问题测试曹操将士的忠诚度。
同时,刘备又故意向曹操吹嘘诸葛亮的能力以激发曹操对诸葛亮的疑虑。
最后,刘备决定利用曹操的疑虑来刺探出曹军的情报。
他指示庞统利用伪造的情报来引诱曹操采取错误的行动,帮助自己成功收复了樊城。
其次,这一回中,曹操开始对刘备的实力和诸葛亮的威胁感到疑虑。
在刘备假扮庞统进入曹营后,曹操通过千里耳追查之术,发现了刘备的真实身份。
同时,曹操听到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赞扬,对诸葛亮的才能感到恐惧。
曹操开始怀疑刘备是否真的没有阴谋,是否有其他诡计。
他认为刘备是一个擅长运用计谋和智谋的人物,对刘备的忠诚度产生了怀疑。
曹操通过派出间谍,试图验证刘备的真实意图,并采取一系列防范措施,以保卫自己的地盘。
此外,三国演义第68回还涉及到了刘备和曹操之间的权利斗争。
刘备通过智谋和计谋,成功地收复了樊城,增强了自己的势力。
他通过巧妙的策略,让曹操怀疑自己的部下,削弱了曹军的实力和军心。
刘备在这场权谋中展示了出色的领导才能和应对危机的能力。
相比之下,曹操则显示出对刘备和诸葛亮的威胁感到疑虑,采取了一系列严密的防范措施。
两者之间的权利斗争逐渐激化,为后续剧情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总体而言,第68回是《三国演义》中非常关键和精彩的一回。
通过刘备的智谋和善于利用情报的能力,以及曹操对刘备和诸葛亮的疑虑,揭示了三国时期各方势力之间的权谋斗争。
这一回中的剧情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后续的故事发展打下了基础,也为读者展示了刘备和曹操的智谋和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备的智谋和野心《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曹操之“奸”、关羽之“义”、诸葛亮之“智”,给人印象尤为深刻。
比较而言,刘备的形象似乎不够鲜明,《演义》第一回称他“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
读者对刘备的形象大体是:宽厚仁义,平易近人。
然作为三国之一的蜀汉政权的缔造者,刘备深得后世人的敬仰和拥戴,人们在看《三国》时,无不把感情倾向于蜀汉,为刘备担心,为刘备分忧,甚至憎恨曹操。
读者鲜明的“尊刘抑曹”情感,其实源于作者罗贯中的封建正统思想。
今天的读者,意识到这一点后,又有人“反戈一击”:你刘备既无曹操的才情霸气,又无关羽张飞的武艺,更无孔明的智慧谋略,委实不值得同情和拥戴。
但细读《演义》,在许多不甚精彩的情节中,我们能感到,刘备不仅不乏谋略,甚至可以说得上工于心计。
刘备的智谋刘备的智谋首先表现在他善于拢笼人才上。
在第一回,刘备看榜文见张飞时:玄德曰:“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
今闻黄巾倡乱,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
”对一素昧平生之人表明自己的汉室宗亲身份,即使在今天,也属冒昧之举,更与刘备“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的性格不相符。
刘备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张飞“形貌异常”,又“颇有田庄,专好结交豪杰”。
他的这一自我标榜,果然收得奇效,收了两个好兄弟,添了左膀右臂,又成全了“桃园结义”这一千古佳话。
第七回,刘备见的公孙瓒部将赵云武艺高强,顿生招揽之心:玄德与赵云分别,执手垂泪,不忍相离。
云叹曰:“某曩日误认公孙瓒为英雄;今观所为,亦袁绍辈耳!”玄德曰:“公且为事之,相见有日。
”洒泪而别。
古语说:男儿有泪不轻弹。
但刘备深知,以他当时的处境,没有任何条件可笼络赵云,唯为“洒之以泪”,以感动赵云。
仅以几滴眼泪,便得一员大将,能说这不是智谋吗?再看吕布与曹豹里应外合,夜袭徐州,张飞失了城池,丢了嫂嫂时,刘备的手段:却说张飞拔剑便要自刎,玄德向前抱住,夺剑掷地曰:“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吾三人桃园结义,不求同生,但愿,但愿同死。
”说罢大哭,关张俱感泣。
刘备自然明白,城池丢失,夫人被陷,已既成事实,若张飞自刎,那就是“陪了夫人又折将”了。
他这一抱一哭,既保住了一员大将,又赢得关羽、张飞的死心踏地的辅佐。
至于妻子,正如他所说的如衣服,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若真的能成就大业,三宫六院都不在话下了。
至于人们常说的“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就更能体现刘备笼络人才时的智谋了。
孩子自然不会真的用力去摔,做个样子,抚慰一个赵子龙,便得到子龙“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的承诺。
刘备的智谋其次表现在他的礼贤下士,知人善用上。
“三顾茅庐”是人们津津乐道刘备礼贤下士的动人篇章。
自起兵以来,由于身边缺少出谋划策之人,一直东奔西走,先后投靠袁绍、曹操、刘表。
寄人篱下,仰人鼻息,很是狼狈。
自徐庶投靠后,始领略“士”之智谋。
刘备当然渴望贤士的辅弼,但并不是张三、李四随便什么货色,他都会以礼相待的。
徐庶临别荐孔明,刘备以为是一般谋士,曰“君与俱来”。
(《三国志·诸葛亮传》),待知道孔明才能远超徐庶,堪比管仲、乐毅时,求贤之心如饥似渴,以至“三顾草庐”。
孔明既非常人,自非常人般易见。
刘备前两次拜访不遇,第三次拜访又逢孔明酣睡于草堂几席上。
玄德拱立阶下。
半响,先生未醒。
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
张飞大怒,谓张曰:“这先生如此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长再三劝住,玄德命二人出门外等候。
望堂上时,见先生翻身将起,一忽又朝里壁睡着。
童子欲报,玄德曰:“且勿惊动。
”又立一时辰,孔明才醒。
想刘备乃堂堂皇叔,手下更有数千兵马,竟受此冷遇,若是他人早已拂袖而去,但若不拱立侍候,就显不出诚意,就得不到“卧龙”,你刘玄德“智术短浅”,就难以实践平生大志。
刘备能明白这个道理,自然能称为“智者”。
当然刘备不是圣人,也有走眼的时候,庞统来投时,他就犯了以貌取人的毛病,心中不悦,将其发放耒阳任县宰。
可赞的是刘备知错能改,知道庞统的才能后,他能亲自下阶请罪。
这实在是智者所为。
刘备能知人善用,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充分发挥手下人的才干智慧。
自拜诸葛亮为军师来,他对诸葛亮是言听计从,为诸葛亮营造一个很好的施展才干的氛围和空间。
如果说诸葛亮是千里马的话,刘备不啻为佰乐。
二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许多当权者,身居高位,却不能发现人才,任用人才,比较起来我们不得不承认刘备为智者。
刘备一生知人善用,即使在病危时还给诸葛亮一个忠告:先主谓孔明曰:“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
”先主曰:“不然。
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丞相宜深察之。
”后来诸葛亮没把刘备临终嘱托记在心上,仍重用马谡,导致街亭失败,伐魏失败。
可见从知人的角度上,诸葛亮尚逊色于刘备。
刘备的谋略还表现在他的临危应变上。
当日刘备依附曹操时,曹操于围场上仗势欺主。
关羽拍马便出,要斩曹操,玄德见了,以手摇之。
关公见兄如此,便不敢动。
问玄德曰:“操贼欺主罔上,我欲杀之,为国除害,兄何止我?“玄德曰:“‘投鼠忌器’。
操与帝相离只一马头,其心腹之人,周围相待,吾弟若逞一时之怒,轻有举动,倘事不成,有伤天子,罪反坐我等。
”喜怒不形于色,处事能审时度势,不逞匹夫之能,这就是智慧的体现。
接受讨操衣带诏后,刘备防曹操谋害,亲自在后园种菜,浇水灌溉,作为韬晦之计。
关羽、张飞二人曰:“兄不留心天下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
”在危境中,能韬光养晦,是刘备区别于关羽、张飞的地方,也是他智谋的体现。
“青梅煮酒论英雄”是最能体现刘备的机智的章节。
曹操为了试探刘备,邀刘备饮酒,于席间谈论天下英雄。
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看,不觉落于地下。
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
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畏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
刘备机智地借雷声掩饰内心的惊慌,同时给曹操造成了一个假象:刘备连打雷都惊慌,哪里像一个英雄呢?这样暂时消除了曹操的戒心,保全了自己。
刘备的智谋最后表现在他的临终托孤上。
刘备病危,急诏诸葛亮等星夜赶到白帝城,听受遗命: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则辅之;若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孔明听毕,汗流遍地。
手足失措,泣拜于地。
先主又唤鲁王刘永、梁王刘理近前,分付曰:“尔等记朕言:朕亡之后,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
”言罢,遂命二王同拜孔明。
二王拜毕,孔明曰:“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刘备这样做,其实是当很多人的面,用计逼诸葛亮发誓,永不夺他们刘家天下,永远忠于蜀汉政权。
何且,他的三个儿子既以父事孔明,孔明更定不能做出“父”篡子位这最不义的事了。
仅凭几句话,在自己死后,仍要孔明死心踏地地效忠蜀汉政权。
刘备的谋略当真是用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在他死后仍发挥着作用。
鲁迅认为《三国演义》在塑造人物时,“只凭主观方面去写,往往成为出乎情理之外的人”(《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又云:“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人为,状诸葛亮这智而近妖。
”(《中国小说史略》)但安知刘备不是本身就带点“伪”呢?“刘备摔孩子”不是就是假摔吗?若真摔又哪有刘禅在呢?那么这点“伪”骗倒了当世人,骗倒了罗贯中和后代的史学家,能说不是他智谋的最好体现吗?人们认为刘备智谋匮乏,只是看到他不善于打仗。
在军事缺乏谋略,其实刘备的谋略用于人。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诸葛亮孔明这样的军事家不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为他所用吗?刘备的野心刘备有当皇帝的野心这是后之学者所公认的。
刘备幼时便有雄心壮志,当时他家的东南方有一大桑树,树阴如盖,刘备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
”童言无假,可见其野心。
成年后,刘备结交天下豪杰,招募队伍,剿灭红巾军,讨划董卓,袁绍,一步之地朝自已的理想逼近。
当然,这时他不会如幼时那样直言:“我想当天子。
”我们可以看到,他到处宣扬自已是汉室宗亲,与刘表、刘璋认为兄弟,与汉献帝认为叔侄,一切是为了向世人表明他有皇家血统,他有当皇帝的资格。
刘备有当皇帝的野心,还可以从他两个儿子的名字中得到验证。
他的义子刘封、长子刘禅连起来看,正好是“封禅”。
“封禅”只有历史上著名的皇帝才能做的事。
秦始皇做到了、汉武帝做到了。
但一般的皇帝都做不了。
可见,刘备不仅想当皇帝,还有当秦皇汉武那样有武功文治的皇帝。
当然,献帝在位时,刘备的愿望自是不能实现。
因为献帝比他这个皇宗亲更为正统,他只好打匡复汉室的大旗,去扩展自己的势力地盘,他心中肯定明会,献帝终究会被曹操逼死,他犯不着提前称帝,冒“叔篡侄位”的罪名。
献帝终于被逼死,刘备这才本着“国不可一日无君”的原则,半推半就地登基,开始称孤称寡,但得到的天下只有三人之一啊,还有大半在别人手中,不能算真正的天子,因为天子只能有一个。
那就再去讨伐吗!反正出师有名,你打别人是兴复汉室,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刚愎自用的二弟关羽葬送了大好形势,刘备终究没能“还于旧都,就中道崩殂了。
”作为败落的汉室后裔,刘备凭智谋和野心成就三足鼎立的局面实属不易,但遗憾的是他的儿子刘禅未能守住他苦心经营的蜀汉领地,其兴复汉室,一统天下的愿望终成镜花水月。
这正印证了演义前面的小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会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