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进展_郑占伟

合集下载

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与改进

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与改进

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与改进随着药物研究和临床应用的不断发展,透皮给药制剂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药物传递系统。

透皮给药是指通过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等传统给药途径之外,通过药物在皮肤表面的吸收达到治疗效果的一种方式。

它具有方便、无痛苦、减少副作用等优点,因此备受关注。

然而,透皮给药制剂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改进的空间。

一、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现状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的选择与设计在透皮给药的过程中,药物的选择和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药物必须具有一定的疏水性,以便能够在皮肤表面形成有效的药物浓度。

其次,药物的分子量和溶解度也是影响透皮给药效果的重要因素。

因此,研究者需要对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全面的评估和选择。

2. 载体的选择与改进为了促进药物在皮肤中的渗透,研究者通常会选择合适的载体来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渗透性。

常用的载体包括微粒、液晶、脂质体等。

载体的选择和改进对透皮给药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针对不同药物和体外条件进行筛选和优化。

3. 透皮给药装置的研究与改进透皮给药装置是实现药物在皮肤表面渗透的关键环节。

目前常见的装置包括贴剂、凝胶、贴片等。

这些装置在透皮给药中起到给药载体和药物渗透的双重作用,因此对装置的研究和改进也是透皮给药制剂研究的重点。

二、透皮给药制剂的改进方向针对透皮给药制剂目前存在的问题,研究者提出了以下改进方向:1. 提高药物渗透性为了提高药物在皮肤中的渗透,研究者正在研究和改进载体材料,以增加药物的疏水性和渗透性。

例如,通过改变载体的结构和形态,调整药物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进一步提高药物的透皮给药效果。

2. 提高透皮吸收效率透皮给药装置的研究和改进是提高透皮吸收效率的重要途径。

研究者正在探索新型的装置设计和制备方法,以提高装置的透皮性能和药物释放速度。

例如,研究者正在研发基于纳米技术和微流控技术的透皮给药装置,以实现更精准和高效的药物传递。

3.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透皮给药过程中,药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

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

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药物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摘要:经皮给药, 历史悠久。

因其透皮吸收无首过清除、血药浓度稳定等优点已成为经皮给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与此相应的透皮吸收促渗剂、促渗方法也取得较大的发展。

透皮给药系统( 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 TDS)是指经皮肤给药而引起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制剂。

TDS 系统超越一般给药方法的独特优点, 可以不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 提供了较长的作用时间, 降低药物毒性和副作用, 维持稳定、持久的血药浓度, 提高疗效, 减少给药次数, 方便给药等。

TDS 系统的研究已经成为第三代药物制剂开发研究中心之一。

但是, 由于皮肤角质层的限速屏障作用, 大多数药物的透皮性很差, 透皮给药后, 渗透速率和渗透量达不到治疗要求, 所以在研究透皮给药系统时寻找合适的方法来改善皮肤的透过性, 提高药物透过皮肤的量就成了经皮给药系统的关键。

近年来,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不断发展, 促渗透方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使更多的药物开发成TDS制剂成为可能。

关键词:透皮给药透皮吸收机理透皮吸收研究促渗方法促渗剂引言:目前, 国内透皮给药研究领域已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 不仅参与的科研人员多, 涉及全国各大医药院校及各类型医院,而且研究内容全, 包括基础理论及应用开发等。

本文就近年国内透皮给药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透皮吸收机理1. 1 皮肤的解剖学基础皮肤的角质层是类脂质分子形成的多层脂质双分子层,结构致密, 无血管和淋巴管, 是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

药物的透皮吸收主要是通过皮肤表面的药物浓度与皮肤深层的药物浓度差以被动扩散的方式透过角质层, 进入真皮层毛细血管, 通过体循环到达靶位起作用。

此外, 皮肤的毛孔和汗腺等附属器官也可吸收少量药物。

完整皮肤和去除角质层的皮肤对药物的透皮吸收有明显的差异[1 ].[38]。

魏莉等[2]比较了去角质层皮肤和完整皮肤对阿魏酸的渗透作用, 发现前者的渗透系数是后者的12 倍, 对药物的吸收作用强。

透皮给药制剂研究进展

透皮给药制剂研究进展

透皮给药制剂研究进展药物透皮给药系统是指在皮肤表面给药,药物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制剂。

自从1981年第一透皮吸收制剂Transderm Scop上市以来,已有多种药物透皮给药制剂上市。

根据一系列有关报道,透皮给药制剂的销售额增长率要快于其他剂型的药物产品,预计世界市场上TTS药物的销售额将由1993年的16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9l亿美元[1]。

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TTS进行了大量研究,几乎涉及到有关TTS的各个领域。

一、促透技术的研究进展皮肤是人体的天然屏障,阻碍药物进入体内,数药物,即使是剂量低、疗效高的一些药物,透皮速率也难以满足治疗需要,成为研究开发TTS的最大障碍,如何保证足够量的药物透过皮肤进入体内达到治疗剂量,是TTS研究的重点,高新技术及方法的应用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药物的性质、制剂处方的组成、皮肤的条件。

药物的理化性质直接影响药物的透皮吸收的快慢。

许景峰[2]等人测定了31种理化性质、结构和药理作用有很大差别的药物的透皮吸收速率,透过体外透皮实验得出了一系列结论,用来预测药物透皮吸收的难易。

药物的分子量与药物的透皮速率之间呈一“Z”形图,可三段:分子量100-250,255-300,300-400,在每一段内总趋势是分子量增大,透皮速率增加;但分子量再继续增大,则透皮速率显著下降。

对固体药物而言,药物的熔点与药物的透皮速率呈负相关。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是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重要因素。

皮肤的角质层是脂溶性组织,而活性表皮是水溶性组织。

脂溶性大的药物易通过前者,而难进入后者;水溶性大的药物恰恰相反,因此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要适中,才有利于药物的透皮吸收。

有人认为油/水分配系数接近于1最好,有人认为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约为1000时有最大透皮吸收速率,要具体药物具体分析。

针对药物的理化性质而采取的促透技术,主要是制备前体药物来改变药物的性质,以达到有利于透皮的目的。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与发展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与发展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与发展摘要;中药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倍受药学界的关注,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已成为经皮给药研究的热点之一。

研究较多的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有薄荷醇、冰片、精油类等多种中药提取物,应用中可单独作用,也可与化学透皮吸收促进剂联合使用。

对中药促透机制的研究也是当前药学界的热点之一。

在概述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的开发提出一些思路。

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s,TDS)是指经皮肤给药而起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制剂。

TDS是一种极有前途的剂型,其研究已成为第3代药物制剂开发研究的中心内容之一。

但是,由于皮肤的屏障作用,以及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等原因,很多药物穿过皮肤的通透率很低,经皮到达体内的药物很难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

透皮吸收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rs,PE)的应用,为TDS的研究与应用带来了契机。

PE已成为增加药物透皮吸收的首选方法,是许多药物TDS研究中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化学PE的应用和透皮机制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中药PE的研究也在研究者的努力下,以其具有时滞短、效果好、副作用小等优点,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药PE的应用近况中药PE的研究起步较早,1989年Williams等发现植物油具有透皮吸收促进作用。

其后,使用植物挥发油(包括萜类及芳香族化合物等)作为PE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中药促进剂研究领域,化学成分相对复杂的中药挥发油和提取物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这类研究多以化学 PE 氮酮为对照,比较促渗效果。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相关报道很多,主要为薄荷醇、冰片和精油类等。

薄荷醇:在中药促进剂中,薄荷醇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类物质。

薄荷醇为中药薄荷蒸馏提取的单萜类物质。

可对水杨酸、抗生素、5-氟尿嘧啶、曲安缩松、双氯灭痛等10多种药物有良好的促渗作用。

Kunta等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香芹酚、沉香醇、薄荷醇和d-柠檬烯对心得安的促渗作用,随浓度的升高,四者都不同程度缩短了滞后时间,其中薄荷醇对心得安的促渗效果最好。

透皮给药(TDDS)产品及法规概述

透皮给药(TDDS)产品及法规概述

临床药理学杂志,2011,27(1):5052 〔4〕李立红,汪华蓉,文素琪,等 药物临床试验中影响受试者依从性
的因素及对策〔J〕天津药学,2015,27(1):3031 〔5〕桂裕亮,陈尊,田国祥,等 临床研究设计方案要点之临床试验方
案设计的几点思考〔J〕中 国 循 证 心 血 管 医 学 杂 志,2017,9(6): 641643 〔6〕范大超 临床试 验方 案 的设 计 要点 〔J〕中国 处方 药,2009,90 (9):6061,68
透皮给药优势包括:①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药物在胃 肠道的降解,减少用药的个体差异;②透皮给药比口服给药更 稳定地直接进入血液,药效更快、更好;③维持恒定的有效血 药浓度,避免了口服给药等引起的血药浓度峰谷现象,降低了 毒副反应;④使用 方 便,可 持 续 控 制 给 药 速 度,灵 活 给 药 (可 随时中断),特别适合婴儿、老人和不易服药的病人。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是抵御外界威胁的重要屏障,皮 肤中分布全身三分之一的血液。在突出以临床优势为导向的 审批,“将药物贴 于 皮 肤 表 面 ”并 非 传 统 膏 药,透 皮 给 药 是 一 种新型给药方式,成为继口服、注射后的第三大给药途径。
透皮给药系统(TDDS)是指在皮肤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 定速率(或接近恒定速率)通过皮肤,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 局部治疗作用的新方法〔1〕。
全球透皮给药主流上市产品主要在美国、日本和欧盟,其 中分析如下: 11 美国透皮给药主要企业及产品 美国 NOVARTIS透皮 给药主流产品为 EXELON和 VIVELLE,主要治疗领域为阿尔 茨海默氏症、帕金森和更年期综合症;强生旗下公司 ALZA为 全球首个透皮给药 Transderm scope申报上市者,此后依次推

透皮给药制剂研究进展

透皮给药制剂研究进展

透皮给药制剂研究进展透皮给药制剂是指通过皮肤转运药物到血液循环系统的给药途径。

相对于口服给药和注射给药,透皮给药具有许多优点,如避免胃肠道的代谢和血液供应的脑血障碍,减少药物剂量的波动和依从性要求,增加患者的舒适性和便利性。

因此,透皮给药制剂一直是药物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将对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透皮给药制剂主要包括贴剂、凝胶、乳膏、马来酸类制剂、微针、离子泵等。

其中,贴剂是最常见的透皮给药制剂。

贴剂是将药物包裹在胶粘剂和支撑材料中,并施加在皮肤上。

透皮给药贴剂有许多优点,如安全性高、便于使用和易于停止给药。

透皮贴剂制剂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增加吸收率和提高药物的输送效果上。

近年来,纳米技术在透皮给药制剂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纳米透皮给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乳化法、超声乳化法、热力学的方法和纳米结构的自组装方法等。

纳米透皮给药制剂的优点包括增加药物的稳定性、提高溶解度和延长药物的半衰期。

此外,纳米透皮给药制剂还可以通过改变纳米颗粒的大小和形状来调控药物的释放速率。

另外,生物组织的衰老和疾病状态也会影响透皮给药的效果。

因此,研究人员还关注如何改善透皮给药制剂在老年人和疾病患者中的吸收效果。

一些研究表明,在老年人和疾病患者中,透皮给药制剂的吸收效果可能会下降。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研究如何通过调节制剂配方和使用辅助技术来提高透皮给药的效果。

此外,透皮给药制剂还可以通过结合其他给药途径来提高药物的吸收。

例如,利用电泳技术可以增加透皮给药制剂的渗透性;利用热刺激可以增加透皮给药制剂的吸收;利用超声波可以增加透皮给药制剂的渗透性和通透性。

总的来说,透皮给药制剂是一种方便、舒适和有效的给药途径。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和对改善透皮给药制剂在老年人和疾病患者中的吸收效果的研究,透皮给药制剂的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扩大。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透皮给药制剂将在临床上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中草药成分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

中草药成分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

中草药成分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自古以来,中草药一直是人们重要的食疗和药疗物质。

而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美容的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草药美容产品。

为了让中草药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如何通过透皮吸收让中草药成分更有效地被人体吸收。

中草药成分中草药成分种类繁多,有一些能够有效地通过透皮吸收进入人体,例如芦荟、绿茶、甘草等。

这些草药成分具有广泛的治疗、美容和保健作用,例如能够抗氧化、抗炎、消炎、促进细胞再生等。

此外,这些成分还具有无明显副作用的优点,对人体的损伤很小,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透皮吸收原理透皮吸收是指药物穿过皮肤传递到人体组织中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药物需要穿过角质层、表皮层和真皮层,进入到皮下组织中。

透皮吸收主要受到药物的物理特性、化学特性、药物浓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一些特别的透皮吸收技术,例如微针技术、离子导入、超声波引导等,能够增强透皮吸收效果。

这些技术能够让药物更好地穿透皮肤层,进入到深层组织中,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和美容效果。

中草药成分透皮吸收现状在透皮吸收领域,目前主要研究的是如何让中草药成分更好地透皮吸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许多相关研究,在中草药透皮吸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例如一种叫做“甘草酸二甲酯”的成分被证明能够促进其他草药成分的透皮吸收,促进了许多中草药美容产品的开发。

另外,研究人员也发现一些特殊的中草药成分,例如银杏叶提取物、大豆异黄酮等,能够通过透皮吸收进入人体组织,从而发挥药理和保健作用。

不仅如此,在透皮吸收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些令人振奋的进展。

例如微针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中草药透皮吸收领域,能够让药物更好地穿透皮肤层,进入深层组织中,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离子导入、超声波引导等技术能够增强透皮吸收效果,从而提高中草药成分的吸收效益。

未来展望中草药透皮吸收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但还需要持续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进展

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进展

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进展透皮吸收促进剂是一类能提高或增加药物透皮速率或透皮量的物质,是经皮给药制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研究发现,一些新型透皮吸收促进剂具有较高促渗透作用,且刺激性小、不良反应少、理化性质稳定。

本文整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成果,为合理选择透皮吸收促进剂提供参考。

Abstract:Penetration enhancers are substances to improve the rate or amount of transdermal permeation which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TDDS). Recent researches have found that some of the new penetration enhancers have a higher penetration-effect,little irritation,fewer adverse reactions,and stable properties. In this article,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reports on penetration enhancers have been collected and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penetration enhancers were reviewed,with a purpos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reasonable selection of penetration enhancers.Key words:penetration enhancer;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review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TDDS)是指药物透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而产生药效的一类制剂。

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临床应用研究

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临床应用研究

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临床应用研究
王曦
【期刊名称】《湖北中医杂志》
【年(卷),期】2011(33)3
【摘要】透皮给药系统(TTS)是指在皮肤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通过皮肤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剂型。

普通透皮吸收(被动吸收)主要适用于一些分子量小、并且有一定油水分配系数的药物。

通常认为分子量为800-1000的透皮吸收可能有困难。

【总页数】2页(P52-53)
【关键词】透皮吸收剂;天然促透剂;合成促透剂;多元促透剂
【作者】王曦
【作者单位】湖北省鄂州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3.6
【相关文献】
1.不同透皮吸收促进剂对消炎润麻胶浆透皮吸收作用的影响∗ [J], 赵玉娜;高婷;陈晶
2.对《月桂氮酮及其混合透皮促进剂对苯佐卡因透皮吸收的影响》-文透皮促进剂最佳浓度的商榷 [J], 李枝端
3.不同生物碱透皮吸收促进剂对芍药苷透皮吸收的影响 [J], 李芸;魏舒畅;刘永琦;
闫治攀;颜春鲁;张九妹;侯桃霞
4.透皮吸收促进剂对接骨乳膏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 [J], 吴彦;王慧娟;俸婷婷;彭礼军;周英
5.不同透皮吸收促进剂对黄绵马酸BB乳膏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 [J], 梁玉婷; 刘小赟; 潘敬灵; 吴小诗; 黄晓彤; 唐春萍; 沈志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进展

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进展

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1-10-26T11:52:14.377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1年第7期供稿作者:铁民[导读] 药物透过角质层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治疗作用的过程称为透皮吸收。

铁民安徽省医药技工学校 232001摘要通过对透皮吸收制剂研究进展的介绍,对透皮吸收制剂中的基本概念,常见的物理、化学和载体透皮促进方法、西药透皮制剂的研究和中药透皮等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透皮吸收;透皮促进;药物透过角质层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治疗作用的过程称为透皮吸收。

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透皮吸收的研究不断发展,主要被心血管系统用药、止痛药、激素类药品等长效治疗药物所占领。

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的透皮给药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透皮吸收制剂的类型透皮吸收制剂可以分为储库型和骨架型两大类。

1.1 储库型膜控释型:TTS由背衬层、药物储库、控释膜、黏附层和保护层五部分组成。

膜控释型的背衬层要求封闭性强,对药物、辅料、水分和空气均无渗透性,易于与控释膜复合,常以铝塑材料或塑料材料制备;药物储库是封闭于背衬层与控释膜之间的黏稠液体或膏状、凝胶状等半固体充填物;控释膜以EVA制得的均质膜;黏胶层是常用的压敏胶如硅橡胶类。

复合膜型:复合膜型TTS的背衬层常为铝塑膜;药物储库层是将药物分散在聚异丁烯等压敏胶中,并加入液体石蜡作为增黏剂;控释膜常为聚丙烯微孔膜,膜的厚度、微孔大小、孔隙率、充填微孔的介质都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黏胶层是用异丁烯压敏胶,并在其中加入一定量的药物作负荷剂量,使药物能较快达到治疗的血药浓度。

东莨菪碱透皮吸收制剂Transdem-V和可乐定透皮吸收制剂都是这种复合膜型TTS。

1.2骨架型骨架型TTS包括聚合物骨架型、微孔骨架型和胶黏剂骨架型。

其中聚合物骨架型透皮吸收制剂属于周边压敏胶型,系将药物均匀分散在或溶解在亲水(或疏水)的聚合物骨架中,然后将这种含药聚合物骨架模塑成具有一定面积和厚度的药膜,即药物储库;再把药膜贴在背衬层上,外周涂上压敏胶,加保护膜即得。

中药外用透皮吸收研究进展

中药外用透皮吸收研究进展

面超微结构改变的研究中,发现部分表皮出现小裂隙,有的孔穴长达2~4um。

2.1.6 芳香性药物的促进作用。

现代离体皮肤试验表明:芳香性药物敷于局部,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因此外治方药中,冰片、麝香、沉香、檀香、菖蒲、川椒、白芥子、姜、肉桂之类芳香药物,几乎每方必用。

2.2 影响皮肤吸收作用的因素2.2.1 机体因素:主要有:(1)年龄、性别,一般婴儿、老年人的皮肤吸收率较成年人高,女性吸收率较男性高;(2)部位,体表的不同部位角质层厚薄不一,其吸收药物的程度不同,据Chien报道,人体体表吸收率由大到小依次为:耳后、阴囊、腹股沟、额、腋下、头皮、背、手掌、前臂;(3)皮肤含水量,皮肤角质层经水合作用后细胞的通透性增加;(4)皮肤损坏、破溃会破坏皮肤角质层的屏障作用,增强皮肤吸收能力。

2.2.2 制剂因素:分子量小、熔点低、油/水分配系数接近1、分子型外用药物易于透过皮肤。

具体为:(1)皮肤对水制剂仅微量吸收;(2)对脂溶性物质,如VitA、VitD、VitK等可大量吸收;(3)激素亦迅速吸收;(4)重金属及盐类,如铅、锡、汞、砷等皮肤易吸收;(5)外用药剂型态对吸收亦有影响,如软硬膏易吸收,霜剂次之,粉水剂难于吸收;(6)其他如药物的热力学特性、电离状态、赋形剂、透皮吸收促进剂、药物施用面积、接触时间、施用频率等均对皮肤的吸收率产生影响。

2.3 加强药物透皮吸收的一些方法2.3.1 加入高效渗透促进剂:这是一些能加速药物通过皮肤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化学物质。

主要包括:(1)有机溶剂:如甲醇、乙醇、尿素、水杨酸等;(2)有机酸、酯、酰胺类:如硬脂酸、油酸、N—环庚基—N癸基乙酰胺等。

药物在硬脂酸、硬脂酸胆盐共存下,透皮效率增加,制成油型软膏可产生全身透皮作用;(3)亚砜类:如二甲基亚砜及其衍生物。

它是应用最早的促透剂之一,穿透作用强,速度快,适用范围广,有助于多种药物透皮。

缺点是有强烈臭味,皮肤刺激大,大面积使用可产生全身副作用,如溶血、视神经毒性等;(4)氮酮类:如月桂氮卓酮、N—十二烷—2—吡咯啉酮等。

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进展

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进展

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进展
潘宇杰;李伟;肖勇;邢琦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年(卷),期】2015(000)005
【摘要】透皮吸收促进剂是一类能提高或增加药物透皮速率或透皮量的物质,是
经皮给药制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研究发现,一些新型透皮吸收促进剂具有较高促渗透作用,且刺激性小、不良反应少、理化性质稳定。

本文整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成果,为合理选择透皮吸收促进剂提供参考。

【总页数】4页(P125-128)
【作者】潘宇杰;李伟;肖勇;邢琦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五医院药剂科,宁夏银川750004;解放军第五医院药剂科,宁夏银川 750004;解放军第五医院药剂科,宁夏银川 750004;解放军第五医院药剂科,宁夏银川 75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3
【相关文献】
1.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进展 [J], 韩永龙;王建明;李士峰;付丽佳
2.中药挥发油类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进展 [J], 戴娟;季巧遇;
3.中药挥发油类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进展 [J], 戴娟;季巧遇
4.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进展 [J], 陈政凯
5.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进展 [J], 钟江华;周晓舟;熊凤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透皮给药系统研究新进展

透皮给药系统研究新进展

透皮给药系统研究新进展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s,TTS)或称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s,TDS),是指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通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而产生疗效的一类给药系统。

与传统的给药方式相比,透皮吸收制剂有以下几个优点:①可产生持久、恒定和可控的血药浓度,减少给药次数和剂量,从而减轻不良反应;②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因素的干扰与降解作用,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③患者可以自己用药,出现问题可及时停药,使用方便。

因此,透皮给药系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对近年来透皮给药系统研究的新进展做一归纳,综述如下。

1药剂学促透作用研究在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方面,最常用的药剂学方法就是使用各种各样的透皮吸收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s,PE),另外传递体(Transfersomes)、乳剂(Microemulsions)等也可用作药物载体来促进药物的经皮吸收。

1.1渗透促进剂许多药物经皮给药后,渗透速率达不到治疗要求,因此寻找合适的促进药物经皮渗透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氮酮(Azone)是一种新型、高效、安全的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表明氮酮能降低脂质体的相变温度,增加脂质的流动性。

荧光探针研究提示氮酮可与脂质分子的烃链相互作用,认为氮酮的作用机制可能是由于与角化层间质的脂质发生作用,增加其流动性,减小了药物的扩散阻力[1]。

氮酮最佳促透浓度为0.1%—5%,对亲水性药物作用大于亲脂性药物,起效缓慢,滞后时间可达2-10h不等,但作用时间可长达几日,制剂组分能显著影响其促透作用。

最近研究表明,氮酮具有很强的抑制革兰氏阳性细菌和芽孢生长的作用,这是因为氮酮能破坏细菌细胞壁结构,使菌体多种酶大量外渗,最后导致细菌死亡[4]。

萜类对某些药物是较好的透皮促进剂,如薄荷醇、冰片,一些挥发油如桉油精、土荆芥子油和衣生油等。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进展.doc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进展.doc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进展自1974年美国首先提出透皮给药系统(trawnsdermal drugdelivery system,TDDS)治疗方案并制成东莨菪碱贴片上市以来,透皮给药系统不断完善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透皮给药系统无肝脏的“首过效应”,不被胃肠道消化液破坏,可提供预定的、较长的作用时间,可降低药物毒性和不良反应,可维持稳定而持久的血药浓度,从而提高疗效。

因此,透皮给药系统已成为第3代药物制剂开发和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但是,由于皮肤的屏障作用,以及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等原因,很多药物穿透皮肤的通透率很低,经皮到达体内的药物很难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

而透皮吸收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rs,PE)的应用,为透皮给药系统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近年来,透皮吸收促进剂已成为了增加药物透皮吸收的首选方法,化学的透皮吸收促进剂的应用和作用机制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中药的透皮吸收促进剂以其具有起效快、效果好、副作用小等优点,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因此从中药中寻找透皮吸收促进剂,具有广阔的前景。

笔者根据近年来的文献报道,对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在中药中的分布按中药的分类作一综述。

1解表药1.1薄荷薄荷主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薄荷醇、薄荷酮、异薄荷酮、薄荷脑、薄荷酯类等多种成分。

其中薄荷醇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类中药PE。

在1990年,FDA以市售非处方药中薄荷醇疗效不确实为理由,宣布取缔在外用非处方药中使用。

但在众多的实验研究中证实,薄荷醇对水杨酸、抗生素、5-氟尿嘧啶、曲安缩松、双氯灭痛等10多种药物都有促渗作用。

王晖等以双氯芬酸钠和吲哚美辛为模型药物,发现薄荷醇对亲水性和亲酯性化合物的透皮吸收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尤其对后者的作用更强;且两者均可使贮库效应的时滞明显延长。

许卫铭等通过薄荷醇和氮酮对甲硝唑透皮作用进行比较,发现含2%薄荷醇和2%氮酮均能促进甲硝唑透过皮肤(P<0.01),两者的透过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薄荷醇价格比氮酮低廉,且薄荷醇为纯中药提取物,安全性大,外用还有清凉感,因此它作为外用制剂的促渗剂是很有价值的。

透皮吸收促透方法的研究进展

透皮吸收促透方法的研究进展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Chinese Journal of Hospital Pharmacy1998年 第18卷 第4期 Vol.18 No.4 1998透皮吸收促透方法的研究进展黄 铭 朱希强摘要 目的:综述近年来国内外透皮吸收促透方法的研究进展情况。

方法:根据对有关资料分析、归纳、总结各种促透方法如何能发挥最佳促透效果,及应用中存在问题。

结果:各促透方法均有优缺点,适宜条件下,对某种或某类药物促透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结论:各促透方法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 化学促透剂;离子电渗;超声;前体药物;脂质体 透皮吸收是通过皮肤给药以达到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给药途径。

它不但可以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而且可以降低病人个体间及个体内差异,维持稳态血药浓度。

经皮给药可提供一种长期的给药方法,并可随时停止给药,是一种十分方便的给药方式。

药物透皮吸收率低是这种给药方法的主要缺点,从而限制了其广泛的应用。

近几年人们对透皮给药进行了不断研究和改进,完善了许多有效的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现将研究进展情况概述如下。

1 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是指通过促吸收剂来增加药物吸收,是目前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手段。

其促透机理为:溶解皮肤脂质或使皮肤蛋白变性,从而促进药物在角质层扩散性,增加药物在皮肤中溶解度,使药物透皮吸收率增加。

促透剂种类较多,常用的有醇类、亚砜类、脂肪酸类、脂肪酸酯类、酮类、有机盐类等。

近几年人们又发现了一些新的透皮吸收促进剂。

Turanen[1]等报道了2种新的促进剂:N,N-二甲氨基异丙酸十二烷酯(DDAIP)和N,N-二甲氨基乙酸十二烷酯(DDAA),实验表明这2种物质均能促进5-氟尿嘧啶的吸收。

饱合的甘油单醚[2]也是一种理想的吸收促进剂,该物质是从深海鲨鱼中提取的混合物,其促透效果优于油酸和其它不饱和脂肪酸。

较新的促透剂还有d-萜二烯、2-甜没药萜醇、薄荷醇[3]等。

目前报道较多的一种促透剂是氮酮(Azone),其促透机理为:氮酮分子直接分配介入角质层的双分子脂质层中,从而破坏其有序叠集排列,导致结构松散,流度增加,使药物分子易于转运[4]。

透皮吸收制剂的探讨

透皮吸收制剂的探讨

透皮吸收制剂的探讨
张凤英;张君莉
【期刊名称】《儿科药学》
【年(卷),期】1999(005)003
【摘要】透皮吸收制剂量近年来药剂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透皮制剂吸收的主要途径是药物穿透皮肤的汗孔或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而达到治疗目的。

透皮制剂具有提高药物治疗效能。

减少给药次数,降低副作用等特点,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从皮肤渗透促进剂、软膏基质、以及皮肤因素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现在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正处方兴阶段不断新的理论和新的产品,透皮吸收制剂可望今后在防病、治疗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页数】2页(P42-43)
【作者】张凤英;张君莉
【作者单位】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44.9
【相关文献】
1.基于金黄膏体外透皮吸收实验探讨其透皮系统的药对配伍规律 [J], 曹颖;王红;刘俊红;韩俊泉;刘斌;李棣华;吕沅姗
2.基于胃肠动力调节与透皮吸收探讨中药外用制剂消胀贴膏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作用机制 [J], 邢枫;陶艳艳;李爽;杨涛;朱春雾;刘成海
3.低分子肝素透皮吸收制剂及其吸收机理的研究 [J], 邹立家;张天民
4.厚朴提取物透皮吸收制剂抗腹泻作用的实验研究 [J], 张霞燕; 朱延焱; 田伟强
5.羟基维生素D_3制剂的稳定化方法及其在透皮吸收制剂、化妆品等方面的应用[J], 王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又 称 透 皮 给 药 系 统、 透 T D D S) 透皮吸 收 制 剂 ( 皮治疗制剂 , 是指通过皮肤敷贴方式给药 , 药物经皮 肤毛细血管吸收后 , 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并达到有效 血药 浓 度 , 从 而 达 到 预 防 或 治 疗 疾 病 的 目 的。 自 1 9 8 1年 美 国 A l z a公 司 的 东 食 若 碱 贴 剂 上 市 以 来, 透皮吸收制剂的研发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医药工作者 ( ) 的重视 。 透皮吸收制剂具有以下优点 : 避免肝脏 1 ( ) 的首过效应和对胃肠道的破坏 ; 血药浓度持久可 2 ( ) 控, 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 患者可自己用药 , 出 3 ( 现问题可及时停药 , 使 用 方 便; 避免注射用药的 4) 痛苦 , 避免多 次 给 药 , 增加病人的顺应性
[ 4]
。中药促透剂源于
自然 , 毒性较人工合成促透剂低 , 而且有的还有一定 兼具治病和促透 2 种作用 。 的药理活性 , ( ) 复 合 促 透 剂 2 种 或 2 种 以 上 促 透 剂 通 过 3 起 到 联 合 作 用。 如 薄 荷 醇 + 氮 一定比例混合使 用 , 薄荷醇 + 氮酮 + 丙 二 醇 , 桉 油 + 丙 二 醇, 桉树脑 酮, + 乙醇等 。 2. 2 促透剂型 应用现代的制剂技术 , 通过合理的 、 科学的剂型 设计 , 可提高药 物 的 透 皮 吸 收 速 率 。 常 用 的 制 剂 手 段有 : 改变皮肤的性质 , 引起皮肤角质层发生可逆的 改变 、 改变药物 的 存 在 状 态 等 。 目 前 存 在 的 透 皮 吸 收剂型主要有 : 透 皮 贴 片、 凝 胶 剂 和 脂 质 体 凝 胶 剂、 脂质纳米 粒 及 其 凝 胶 和 乳 膏 剂 微乳
[ 8]
5 结 语
透皮制剂的研究今后仍将集中在新型透皮制 剂、 合适的药物载体的开发 、 透皮促进方法及其促进 机理等 3 方面 。 随 着 透 皮 吸 收 研 究 的 不 断 进 行 , 在 不久的将来会有更 多 的 透 皮 治 疗 系 统 应 用 于 临 床 , 在防病治病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 ( 下转第 2 1 页)
[ 6] [ 5]
4 中药经皮吸收制剂
中药经皮吸收剂型有着悠久的历史 , 有膏药 、 糊 涂 剂、 露 剂 等。近 年 来, 人们越来越注意减少药 剂、 物的副作用 , 中 药 在 这 方 面 有 着 极 大 优 点。然 而 现 有的中药透 皮 吸 收 制 剂 , 剂 型 多 为 传 统 的 膏 药、 散 剂, 多数处 于 低 水 平 的 重 复 过 程 中 , 透皮吸收效果 差, 影响药效的发挥 , 且临床使用不便 。 将现代透皮 吸收制剂的先进制 剂 技 术 与 中 医 原 理 结 合 起 来 , 逐 软膏剂 , 而随着药用高分子辅料的 步改进为硬膏剂 、 迅猛发展 , 又带动了现代透皮剂型 , 如涂膜剂 、 膜剂 、 凝胶剂 、 巴布剂 、 穴 位 敷 贴 剂 和 贴 片 剂 等 的 发 展, 中 药透皮吸收制剂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
·1 8·
河 北 化 工 H e b e i C h e m i c a l I n d u s t r y
3 透皮给药系统的类型
3. 1 复合膜型透皮给药系统
第3 5卷
2. 1 透皮吸收促进剂 透皮吸收促进剂 ( 简称促透剂 ) 是一类能降低药 物穿透皮肤的阻 力 , 加 速 药 物 穿 透 皮 肤 的 物 质。其 被 广 泛 认 可 的 作 用 机 制 是 脂 质 -蛋 白 质 分 配 理 论 。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 发 展 , 研发了大量的新型促透剂 另外 , 复合促透剂的应用日益增多 。 和中药促透剂 , ( ) 新型促透剂 如 月 桂 氮 卓 酮 类 、 溶剂类( 丙 1 、 乙醇 ) 挥发 油 类 、 吡 咯 酮 类 衍 生 物, 其中氮酮 二醇 、 作为促透剂应用最 为 广 泛 , 对亲水和亲油性药物均 刺激性 有明显作用 。 新型 促 透 剂 的 特 点 是 毒 性 低 、 小, 有效浓度低 , 促渗作用强 。 胡荣等
万元 , 其它投资为 6 5 万元 。 年运行费用为 5 8 . 7 3万 , 元, 设备折 1a 膜片全 部 替 换 费 用 为 2 2 5 . 8 万 元/ a / , /批 旧费用为3 1 . 2 2 万元 a 批减排 C O D 量为 1 5 0 0t / /批 ) , 按 ×0 . 9× ( 1 0 0 0 0 0 0 0) m L=6 7 5 0( k -5 g g 排污费用为 1 C O D 处理 费 用 2 . 5 元/ k 6 8 7 5 g 计, ; 元/批 ; 一次水 回 用 量 为 1 实 5 0 0t ×0. 9=1 3 5 0t ; 际节约水量为 1 节约水费 : 3 5 0 6 0 0=7 5 0t 7 5 0t × - 3 . 8 元/ t=2 8 5 0 元, 2 项 合 计 节 约 费 用: 2 8 5 0+ ( ; 元/批 ) 年 节 约 费 用: 1 6 8 7 5=1 9 7 2 5 3 0 0×1 9 7 2 5 ( , ( 万元 ) 投 资 回 收 期 估 算: =5 9 1 . 7 5 5 8 . 7 3+3 1 . 2 2 ) / ( ) 。 +2 2 5 . 8 5 9 1 . 7 5=0 . 5 4 a / 。 环境效益 : 年削减 C O D 排放量为 2 0 2 5t a 经 济 效 益: 5 9 1. 7 5 5 8. 7 3 3 1. 2 2 2 2 5. 8= - - - ( ) ( 。 万元/ 膜按照 1a 更换 ) 2 7 5 . 9 1 t 系统 内 核 心 平 板 膜 正 确 运 行 维 护 下 , 通常按照 , 其寿命达到 2~3a 废水处理运行技术管理和经验 , 由此可见 , 经济社会效益更为可观 。
第3 5 卷第 8 期 2 0 1 2 年 8 月
H E B E I H U A G O N G
V o l . 3 5, N o . 8 . 2 0 1 2 A u g
医药化工
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进展
郑占伟 , 蔡喜田 , 邓佩佩
( ) 华北制药集团新药研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 河北 石家庄 0 5 0 0 1 5 摘 要: 综述了透皮吸收制剂的影响药 物 吸 收 因 素 、 新 型 促 透 技 术、 透皮系统类型以及中药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 进展 。 关键词 : 透皮吸收制剂 ; 影响因素 ; 促透技术 ; 中药 中图分类号 : R 9 6 9 文献标识码 : A ( ) 文章编号 : 1 0 0 3 - 5 0 9 5 2 0 1 2 0 8 - 0 0 1 7 - 0 3
( , , ) N C P C N e w D r u R &D C o . L t d S h i i a z h u a n 0 5 0 0 1 5, C h i n a g j g : , , A b s t r a c t T o r e v i e w t h e r e a s e a r c h r o r e s s o n i n f l u e n c i n f a c t o r s e n e t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t h e t e s o f t r a n s d e r m a l p g g p g y y p d r u d e l i v e r s s t e m, a n d t r a n s d e r m a l a b s o r t i o n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 g y y p : ; ; ; K e w o r d s e n e t a t i o n t r a n s d e r m a l a b s o r t i o n e n h a n c e r s i n f l u e n c i n f a c t o r t e c h n o l o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y p p g g y
、 环 糊 精 包 合 物、

2. 3 物理方法 离子电渗法 、 超声波法 、 电致孔法等物理方法也 可促 进 透 皮 吸 收 制 剂 药 物 的 吸 收 。 M a n e b e等
[ 7]

究发现 , 离子导入法 能 使 皮 肤 屏 障 上 的 孔 道 扩 大 或 生成新的孔道 , 从而 对 非 离 子 型 亲 水 性 药 物 起 到 促 渗作用 。 对于超声 波 法 , 影响其超声导入的因素主 要是频率 、 强 度、 应 用 时 间 等。有 文 献 报 道
[ 1]
遭到破坏 、 发生炎 症 、 含 水 量 增 加 时, 药物透过皮肤 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将大大增加 , 透皮吸收促进剂 、 超 声促透技术和激光促透技术是目前较为先进的促透 技术 。 药物的理化性质直接影响药物的透皮吸收的快
2] 等发现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要适中 , 慢 。 许景峰 [
才有利于药物的透皮吸收 。 一般脂溶性药物要较水 溶性药物易于穿透 皮 肤 , 药物颗粒的大小也影响透 皮吸收的快慢 , 粒径 越 小 容 易 透 过 皮 肤 间 隙 的 可 能 性越大 。 另外药物的浓度越高 , 经皮吸收的越多 。 改变制剂处方的组成来提高药物吸收速率具有 多样化选择 。 通过 在 处 方 中 加 入 促 透 剂 、 表面活性 剂、 赋形剂等以及调节基质的 p 以改变皮肤 H 值等 , 的 特 性, 促 进 药 物 的 释 放, 提高药物的透皮吸收 速率 。
R e a s e r c h P r o r e s s o n T r a n s d e r m a l D r u D e l i v e r S s t e m g g y y
e i ZHENG Z h a n- w e i, C A I X i t i a n, D ENG P e i - - 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