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进展(1)

合集下载

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

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

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药物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摘要:经皮给药, 历史悠久。

因其透皮吸收无首过清除、血药浓度稳定等优点已成为经皮给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与此相应的透皮吸收促渗剂、促渗方法也取得较大的发展。

透皮给药系统( 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 TDS)是指经皮肤给药而引起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制剂。

TDS 系统超越一般给药方法的独特优点, 可以不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 提供了较长的作用时间, 降低药物毒性和副作用, 维持稳定、持久的血药浓度, 提高疗效, 减少给药次数, 方便给药等。

TDS 系统的研究已经成为第三代药物制剂开发研究中心之一。

但是, 由于皮肤角质层的限速屏障作用, 大多数药物的透皮性很差, 透皮给药后, 渗透速率和渗透量达不到治疗要求, 所以在研究透皮给药系统时寻找合适的方法来改善皮肤的透过性, 提高药物透过皮肤的量就成了经皮给药系统的关键。

近年来,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不断发展, 促渗透方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使更多的药物开发成TDS制剂成为可能。

关键词:透皮给药透皮吸收机理透皮吸收研究促渗方法促渗剂引言:目前, 国内透皮给药研究领域已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 不仅参与的科研人员多, 涉及全国各大医药院校及各类型医院,而且研究内容全, 包括基础理论及应用开发等。

本文就近年国内透皮给药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透皮吸收机理1. 1 皮肤的解剖学基础皮肤的角质层是类脂质分子形成的多层脂质双分子层,结构致密, 无血管和淋巴管, 是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

药物的透皮吸收主要是通过皮肤表面的药物浓度与皮肤深层的药物浓度差以被动扩散的方式透过角质层, 进入真皮层毛细血管, 通过体循环到达靶位起作用。

此外, 皮肤的毛孔和汗腺等附属器官也可吸收少量药物。

完整皮肤和去除角质层的皮肤对药物的透皮吸收有明显的差异[1 ].[38]。

魏莉等[2]比较了去角质层皮肤和完整皮肤对阿魏酸的渗透作用, 发现前者的渗透系数是后者的12 倍, 对药物的吸收作用强。

中药成分促透皮吸收研究近况

中药成分促透皮吸收研究近况

中药成分促透皮吸收研究近况刘爱玲刘邦国(135医院胶州266300)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TTS)是指在经皮肤给药而起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制剂。

TTS系统具有超越一般给药方法的独特优点,可以不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提供可预定的和较长的作用时间,维持稳定、持久的血药浓度,减少给药次数,给药方便等。

但药物透皮吸收率低是这种给药方法的主要缺点,从而限制了其广泛的应用。

因此研究经皮给药制剂时首先必须解决药物对皮肤的穿透性和透皮速率。

渗透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r)是指能够增加药物透皮吸收速度或药物透皮量的物质。

其研究始于1970年,Zellerbach 和Miburn采用二甲亚砜和二甲基乙酰胺促进甾体药物的局部给药获得专利。

目前的技术多用添加月桂氮卓酮(Azone)、丙二醇(PG)等渗透剂来增加药物的穿透性和提高药物的透皮速率[1]。

有人也发现中药也具有和Azone相似的促进作用,从中药宝库中寻找渗透促进剂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中药成分透皮吸收促进剂具有起效快、效果好、副作用小等优点,对此类促进剂的开发应用和作用机理的研究也相应增多,为此对近几年的研究进况做一总结。

1中药单体成分促进剂的研究1.1薄荷脑、薄荷醇(menthol)薄荷醇在我国有广泛的资源,对其促渗作用研究较多。

殷力新等[2]总结了薄荷醇的促透皮吸收作用,涉及氯霉素、四环素、达克罗宁、利福平、扑热息痛、甲硝唑、曲安缩松、双氯非那胺、水扬酸、林可霉素、氟尿嘧淀、灰黄霉素、普萘洛尔、利巴韦林、双氯芬酸等15种药物。

最近,朱建平、杨燕等[3]采用简单小室装置,多波长面积分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薄荷醇对酮康唑的促渗透作用,结果表明,薄荷醇可显著提高酮康唑的促皮吸收(P<0.01)。

Godwin、Michniak等也认为薄荷脑对双氯芬酸钠、酮洛芬、氟尿嘧啶也有透皮促渗作用。

透皮给药制剂研究进展

透皮给药制剂研究进展

透皮给药制剂研究进展药物透皮给药系统是指在皮肤表面给药,药物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制剂。

自从1981年第一透皮吸收制剂Transderm Scop上市以来,已有多种药物透皮给药制剂上市。

根据一系列有关报道,透皮给药制剂的销售额增长率要快于其他剂型的药物产品,预计世界市场上TTS药物的销售额将由1993年的16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9l亿美元[1]。

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TTS进行了大量研究,几乎涉及到有关TTS的各个领域。

一、促透技术的研究进展皮肤是人体的天然屏障,阻碍药物进入体内,数药物,即使是剂量低、疗效高的一些药物,透皮速率也难以满足治疗需要,成为研究开发TTS的最大障碍,如何保证足够量的药物透过皮肤进入体内达到治疗剂量,是TTS研究的重点,高新技术及方法的应用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药物的性质、制剂处方的组成、皮肤的条件。

药物的理化性质直接影响药物的透皮吸收的快慢。

许景峰[2]等人测定了31种理化性质、结构和药理作用有很大差别的药物的透皮吸收速率,透过体外透皮实验得出了一系列结论,用来预测药物透皮吸收的难易。

药物的分子量与药物的透皮速率之间呈一“Z”形图,可三段:分子量100-250,255-300,300-400,在每一段内总趋势是分子量增大,透皮速率增加;但分子量再继续增大,则透皮速率显著下降。

对固体药物而言,药物的熔点与药物的透皮速率呈负相关。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是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重要因素。

皮肤的角质层是脂溶性组织,而活性表皮是水溶性组织。

脂溶性大的药物易通过前者,而难进入后者;水溶性大的药物恰恰相反,因此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要适中,才有利于药物的透皮吸收。

有人认为油/水分配系数接近于1最好,有人认为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约为1000时有最大透皮吸收速率,要具体药物具体分析。

针对药物的理化性质而采取的促透技术,主要是制备前体药物来改变药物的性质,以达到有利于透皮的目的。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_单玲玲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_单玲玲

112第15卷 第5期 2013 年 5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5 No. 5 May,2013节、机体生理功能和抗感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若持续释放或产生过多则产生剧烈的免疫反应,呈现其毒性作用。

同时,TNF-α是对其他炎性细胞因子具有强大的诱导分泌能力,如:IL-1、IL-6、IL-8以及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在炎症过程中,TNF-α其分泌峰值早于IFN-γ,TNF-α通过刺激成纤维细胞分泌细胞间黏附分子如ICAM 等来促进炎症。

在中国人群中,TNF-α细胞因子基因型是以低分泌型占优势,其低分泌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分别为90.1%[2]。

庞学丰等[3]在“中药对类风湿关节炎肿瘤细胞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一文中,引用了数十位中医研究者的研究表明中药免疫调节在组织学上减轻慢性炎症,血清检测明显降低TNF-α水平。

因此降低TNF-α在血清中的表达,可以抑制炎症反应,这对于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是至关重要的机制之一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TNF-α在慢性炎症的患者中会有所表达,它的阳性表达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4]。

妇炎宁汤在对TNF-α的阳性表达方面可以起到明显的降低作用,尤其是在阳虚型盆腔炎中、高剂量组,其治疗效果与模型组比有明显差别,可是在妇炎宁汤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与单纯盆腔炎模型组相比没有体现出差异,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实际上妇炎宁汤是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药物的基础上加上黄芪、白术、巴戟天等补益阳气的药物,在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过程中即使只有其他药物的疗效,理论上讲也不应该出现没有疗效的情况。

但是由于阳虚型慢性盆腔炎这个病证结合模型报道不多,因此没有过早下结论,需日后重复实验已确定是否有实验误差的可能。

综上所述,由于慢性盆腔炎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易损伤患者脾肾阳气,而既往的治则多侧重于清热利湿。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与发展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与发展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与发展摘要;中药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倍受药学界的关注,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已成为经皮给药研究的热点之一。

研究较多的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有薄荷醇、冰片、精油类等多种中药提取物,应用中可单独作用,也可与化学透皮吸收促进剂联合使用。

对中药促透机制的研究也是当前药学界的热点之一。

在概述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的开发提出一些思路。

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s,TDS)是指经皮肤给药而起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制剂。

TDS是一种极有前途的剂型,其研究已成为第3代药物制剂开发研究的中心内容之一。

但是,由于皮肤的屏障作用,以及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等原因,很多药物穿过皮肤的通透率很低,经皮到达体内的药物很难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

透皮吸收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rs,PE)的应用,为TDS的研究与应用带来了契机。

PE已成为增加药物透皮吸收的首选方法,是许多药物TDS研究中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化学PE的应用和透皮机制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中药PE的研究也在研究者的努力下,以其具有时滞短、效果好、副作用小等优点,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药PE的应用近况中药PE的研究起步较早,1989年Williams等发现植物油具有透皮吸收促进作用。

其后,使用植物挥发油(包括萜类及芳香族化合物等)作为PE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中药促进剂研究领域,化学成分相对复杂的中药挥发油和提取物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这类研究多以化学 PE 氮酮为对照,比较促渗效果。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相关报道很多,主要为薄荷醇、冰片和精油类等。

薄荷醇:在中药促进剂中,薄荷醇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类物质。

薄荷醇为中药薄荷蒸馏提取的单萜类物质。

可对水杨酸、抗生素、5-氟尿嘧啶、曲安缩松、双氯灭痛等10多种药物有良好的促渗作用。

Kunta等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香芹酚、沉香醇、薄荷醇和d-柠檬烯对心得安的促渗作用,随浓度的升高,四者都不同程度缩短了滞后时间,其中薄荷醇对心得安的促渗效果最好。

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方法的研究进展_俞媛

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方法的研究进展_俞媛
微乳经皮给药后,其亲脂区可与角质层相互作 用,溶解于亲脂区的药物可直接扩散进入角质层的 脂质中;另一方面,微乳的亲水区可提高角质层的 水合作用,微乳的水相流入极性区,引起角质层蛋白 结构疏散,导致界面结构的破坏。这些相互作用能促 进药物渗透[15~17]。Wu 等[15]用橄榄油、司盘 -80、 吐温 -80 和水制备了胰岛素的 w/o 型微乳,裸鼠离 体皮肤试验表明,微乳组较对照组(水溶液)的透皮 量高 5~15 倍。
电致孔(electroporation)是在瞬时高电压脉冲处 理下使细胞膜发生可逆性电击穿,以致细胞膜通透 性瞬时增大,促进药物渗透的方法。本法可使类脂 分子的有序排列转变为无序排列,在皮肤上形成纳 米级的孔洞,一段时间后再恢复成有序排列,孔洞 自然消失,对皮肤损伤较小,有利于实现生物大分子 药物的程序化给药[5]。对于采用被动扩散或离子导 入无效的药物,也有望达到理想的促渗效果。王浩 等[6]考察了电致孔技术对离体裸鼠皮肤屏障的影响, 试验表明高电压长时间作用(如 195V,500ms),皮肤 的电阻值恢复较慢。妥洛特罗的稳态透皮流量由电致 孔前的 5.71 增加到 36.93 µg·cm - 2·h -1。
为对比不同类型微乳的促透效果,Youenang等[16] 用大豆磷脂制备了 3 种类型(w/o/w、o/w 和 w/o)微
乳,采用 Franz 扩散池以裸鼠皮肤为模型进行 24h透 皮试验。结果表明,o/w 型微乳的稳态流量最高, 达(0.69 ± 0.2)µg·cm- 2·h - 1,3 种微乳的透皮速率 依次为 o/w 型微乳> w/o/w 型微乳> w/o 型微乳。
生物驻极体指能长期储存电荷并保持极化状态 的天然生物材料,如皮肤、蛋白质、血液、D N A 等。驻极态存在于新陈代谢的全过程,其改变会引 起组织、细胞或分子的电结构和分子结构改变。外 源性驻极体是一种新型物理调控因子,可作为一种 离子驱动源对皮肤提供静电场和微电流,调控皮肤 的驻极态和电结构,增强离子型药物透皮吸收。崔 黎丽等[8]以聚四氟乙烯薄膜驻极体覆于涂有水杨酸甲 酯的离体小鼠皮肤上,考察驻极体对水杨酸甲酯的 透皮影响,结果表明负极性驻极体组水杨酸甲酯的 累积透过量是对照组的 1.55 倍。说明驻极体可促进 药物经皮渗透,但效果不明显。原因可能是水杨酸甲 酯是非离子型药物,驻极体产生的静电场和微电流 对药物分子的静电作用较弱以及药物自身具有促渗 作用,透过量较大。选择驻极体透皮给药剂型时应尽 量避免水分子存在,研究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2.4 光机械效应波

天然透皮促进剂的研究进展

天然透皮促进剂的研究进展
重视 。 因此, 从天然产物中寻找透皮 吸收促进剂 ,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作 用机 制 .
香 油 等 与 乙醇 、 二 醇 合 用 对 苯 甲酸 透 皮 吸 收 的 影 响 。结 果 表 明, 丙 肉桂
透皮促进剂对皮肤的作 用形式是复杂多样 的,有关其作用机制主 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1 .影响皮肤角质层结构 透皮促 进剂可 能主要是通 过破坏 高度有序排列 的皮肤 角质层结 构, 增加角质层类脂骨架的无序性以及角质层间细胞质 的流动性 , 从而 增加皮肤的非均匀性 , 以便打开新 的渗透途径, 促进药物的渗透。 12 .形成微细孔道 透皮促进剂与细胞内成分 ( 如角蛋白或角质纤维 ) 作用可改变这些 成分的构象 , 松弛它们之间的结合 以至形成微细孔道 , 提高极性分子对 细胞内通道的渗透性。
速度也明显加快。
[ ] 立新, 2殷 刘宝库. 醇的促透皮吸收作 用[J 薄荷 J. 中国医药工业志,
19 ,02:0 9 93 () . 9
增加 甲硝唑 的经皮 透过率 , 优于薄荷醇 、 氮酮单用 , 发现薄荷醇和氮 还 酮联用对吲哚美辛和双氯芬酸钠 的促透效果 明显优于单用。 冯小龙等 的研究结果表 明,%氮酮和 1 1 %薄荷 醇混合物对环 毗酮胺的经皮促 透 作用明显优于其他组合。 2 I薄荷醇 + .3 1 氮酮 + 丙二醇 许卫铭等 研究促进剂对双氯芬酸 钠 的促渗作用时发现, 单独使用薄荷醇和氮酮虽有明显的促渗作用 , 但 显效较慢 , 而薄荷醇和氮酮 、 丙二醇联合用时 , 促渗效 果更加 明显 , 显效
药物控 释透皮制剂具有可避免 药物在 胃肠道 的降解和肝脏首关效 应、 药物恒速释放和降低药物不 良反应等独特优点。但透皮给药体系要 求药物具有一定 的透皮速率 , 而大部分药物的透皮速率都不能满足治 疗要求, 因此提高其透皮速率是 开发透皮给药系统 的关键 。 近年来 , 天然 透皮 吸收促进剂以起效快 、 效果好 、 副作用小等优点, 日益引起人们 的 正

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进展_郑占伟

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进展_郑占伟

又 称 透 皮 给 药 系 统、 透 T D D S) 透皮吸 收 制 剂 ( 皮治疗制剂 , 是指通过皮肤敷贴方式给药 , 药物经皮 肤毛细血管吸收后 , 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并达到有效 血药 浓 度 , 从 而 达 到 预 防 或 治 疗 疾 病 的 目 的。 自 1 9 8 1年 美 国 A l z a公 司 的 东 食 若 碱 贴 剂 上 市 以 来, 透皮吸收制剂的研发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医药工作者 ( ) 的重视 。 透皮吸收制剂具有以下优点 : 避免肝脏 1 ( ) 的首过效应和对胃肠道的破坏 ; 血药浓度持久可 2 ( ) 控, 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 患者可自己用药 , 出 3 ( 现问题可及时停药 , 使 用 方 便; 避免注射用药的 4) 痛苦 , 避免多 次 给 药 , 增加病人的顺应性
[ 4]
。中药促透剂源于
自然 , 毒性较人工合成促透剂低 , 而且有的还有一定 兼具治病和促透 2 种作用 。 的药理活性 , ( ) 复 合 促 透 剂 2 种 或 2 种 以 上 促 透 剂 通 过 3 起 到 联 合 作 用。 如 薄 荷 醇 + 氮 一定比例混合使 用 , 薄荷醇 + 氮酮 + 丙 二 醇 , 桉 油 + 丙 二 醇, 桉树脑 酮, + 乙醇等 。 2. 2 促透剂型 应用现代的制剂技术 , 通过合理的 、 科学的剂型 设计 , 可提高药 物 的 透 皮 吸 收 速 率 。 常 用 的 制 剂 手 段有 : 改变皮肤的性质 , 引起皮肤角质层发生可逆的 改变 、 改变药物 的 存 在 状 态 等 。 目 前 存 在 的 透 皮 吸 收剂型主要有 : 透 皮 贴 片、 凝 胶 剂 和 脂 质 体 凝 胶 剂、 脂质纳米 粒 及 其 凝 胶 和 乳 膏 剂 微乳
[ 8]
5 结 语

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进展

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进展

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进展透皮吸收促进剂是一类能提高或增加药物透皮速率或透皮量的物质,是经皮给药制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研究发现,一些新型透皮吸收促进剂具有较高促渗透作用,且刺激性小、不良反应少、理化性质稳定。

本文整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成果,为合理选择透皮吸收促进剂提供参考。

Abstract:Penetration enhancers are substances to improve the rate or amount of transdermal permeation which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TDDS). Recent researches have found that some of the new penetration enhancers have a higher penetration-effect,little irritation,fewer adverse reactions,and stable properties. In this article,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reports on penetration enhancers have been collected and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penetration enhancers were reviewed,with a purpos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reasonable selection of penetration enhancers.Key words:penetration enhancer;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review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TDDS)是指药物透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而产生药效的一类制剂。

中药透皮促进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透皮促进剂的研究进展
2h内增加了 2 1 4 . 6倍。黄为民L 研究发现薄荷醇对达克罗宁 4
主要在角质层 , 并能增’
道 的破 坏 , 且皮 肤间层还 有储存作 用 , 药物浓度 曲线平缓 , 使
避免 了“ 峰谷现象” 提供可预定的和较长 的作 用时间 , 持稳 , 维
定持 久的血药浓度 , 毒性 和不 良反 应小 , 使用方便 等优点 , 已 成为第三代药物制 剂开发 研究 的重点 。但是 , 由于皮肤屏 障 作用 , 多药物经皮肤到达体内的通透率很低 , 以达 到有效 很 难 治疗浓 度 , 因此 , 服皮肤屏 障作 用 , 药物迅 速经皮肤 渗透 克 使
等[] 1 研究证 明冰片能够促进盐酸川芎嗪的透皮吸收 , 促进作用
含有薄荷醇 、 薄荷脑、 薄荷油等多种挥发性成分 , 对双氯灭痛 、 氯霉素 、 吲哚美辛 、 氟脲嘧啶 、 曲安西龙 、 达克 罗宁等多种药物
具有促 透作用 , 且价格 比氮酮低廉 , 又是 纯中药提取 物 , 全 安
疗 双重作 用 的优 点 , 已引起 研发 人员 的重视 , 中药 中筛 选 从 P E已成 为开发研 究 TD S的热点 , 发展 迅速 。现就有 关文 献 综述如下 。 1 薄荷
是薄荷脑促进药物透皮的作用机理 。
2 冰 片
龙脑、 异龙脑混合消旋体 。性 辛、 、 苦 微寒 , 具有 开窍醒神 , 清热止痛 的功效 , 能引药直达腠理 , 为中医常用药 物, 现已开发 为一种很好的皮肤促透剂 。冰片 口服后 能透过血脑屏 障进 入
商品软膏 。
经皮给药 系统 (rnd r l evr ytms T S 是 指 t sema d l eysse , D ) a i 经皮肤表面给药 , 使药 物 以恒 定速度 通过皮 肤进入 体循环 而

透皮吸收促进剂_药剂学_理论说明

透皮吸收促进剂_药剂学_理论说明

透皮吸收促进剂药剂学理论说明1. 引言1.1 概述透皮吸收促进剂是一种重要的药剂学研究领域,它被广泛应用于药物透皮给药系统中。

通过使用透皮吸收促进剂,可以增强药物在皮肤层中的吸收能力,提高治疗效果,同时降低副作用和毒性。

随着对透皮给药系统的需求不断增加,人们对于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介绍透皮吸收促进剂的定义、原理以及其分类和应用领域。

接着,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探讨与该主题相关的药剂学基础知识,包括药物透皮吸收过程、药物分子在皮肤层中的扩散原理以及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

然后,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详细讨论目前已有的透皮吸收促进剂作用机制与方法的研究进展,并按照化学增渗法、物理增渗法和生物技术增渗法这三种方法进行分类介绍。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归纳,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探讨未来透皮吸收促进剂领域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阐述透皮吸收促进剂的药剂学理论知识,提供关于透皮吸收促进剂作用机制与方法的研究进展的详细分析,并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进行探讨。

通过深入了解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指导合理应用该技术,以进一步推动药物透皮给药系统的发展,提高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 透皮吸收促进剂2.1 定义和原理:透皮吸收促进剂是一类能够提高药物经皮肤吸收的化合物或技术。

其作用机制通常通过改变皮肤的屏障特性,增加药物在皮肤层中的渗透,从而促进药物的吸收。

2.2 分类和应用:根据作用机制和来源,透皮吸收促进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化学增渗法: 这类促进剂通过改变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角质层的阻力或破坏细胞之间的连接来提高药物经皮肤吸收。

例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是一种常用的表面活性剂,可通过破坏角质层间脂质结构来增加药物的渗透。

- 物理增渗法: 这类促进剂利用物理手段如电流、超声波、微针等来改变皮肤层的结构和通透性,从而提高药物吸收。

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

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

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透皮给药制剂得到长足的应用,本文对透皮给药系统的优点和缺点,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促进药物吸收的途径,以及透皮给药系统在临床上的应用做了一个综合的论述,以期为以后的学习和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透皮给药;促渗透;经皮制剂透皮给药系统(TDS)是指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通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药效的一类制剂。

近年来, 随着对T DDS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及各种促渗技术的开发与发展, 国内外对T DDS 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日益加深,相继开发出了多种新型的经皮给药制剂。

1.透皮给药的优点经皮给药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药物在胃肠道的降解,药物的吸收不受胃肠道因素的影响,减少用药的个体差异,透皮给药比口服给药更稳定的直接进入血液;一次给药可以长时间使药物以恒定速率进入体内,减少给药次数,延长给药间隔,改善病人的适应性;可按需要的速率将药物输入体内,维持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避免了口服给药等引起的血药浓度峰谷现象,降低了毒副反应;使用方便,可以随时中断给药,去掉给药系统后,血药浓度下降,特别适合于婴儿,老人或不易服的病人。

2.透皮给药的缺点皮肤为人体天然的屏障,大部分药物都难以足够量地透过这道屏障,透皮给药不适合剂量大的药物;药物的分子量,极性,熔点均影响药物的透皮吸收;皮肤表面的微生物和皮肤中的酶对某些药物有讲解作用,某些药物在皮肤中有贮留透皮给药,起效较慢,不适合要求起效快的药物。

3.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药物的经皮吸收受表皮或黏膜的成熟性、完整性, 药物本身的理化特性, 促吸剂和赋形剂, 皮肤的水合状态, 体表面积等因素影响。

小分子量药物( < 500) 有适宜的水溶性和脂溶性( 油水分配系数对数值在1~ 4), 颗粒细小, 则有利于药物的透皮吸收; 调节皮肤表面和给药系统内的pH 值, 使药物呈分子型,将增加药物的渗透系数; 包扎给药可增加皮肤水合状态50%,使紧密的角质层结构发生改变, 形成多孔而使药物易于透过。

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进展

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进展

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1-10-26T11:52:14.377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1年第7期供稿作者:铁民[导读] 药物透过角质层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治疗作用的过程称为透皮吸收。

铁民安徽省医药技工学校 232001摘要通过对透皮吸收制剂研究进展的介绍,对透皮吸收制剂中的基本概念,常见的物理、化学和载体透皮促进方法、西药透皮制剂的研究和中药透皮等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透皮吸收;透皮促进;药物透过角质层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治疗作用的过程称为透皮吸收。

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透皮吸收的研究不断发展,主要被心血管系统用药、止痛药、激素类药品等长效治疗药物所占领。

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的透皮给药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透皮吸收制剂的类型透皮吸收制剂可以分为储库型和骨架型两大类。

1.1 储库型膜控释型:TTS由背衬层、药物储库、控释膜、黏附层和保护层五部分组成。

膜控释型的背衬层要求封闭性强,对药物、辅料、水分和空气均无渗透性,易于与控释膜复合,常以铝塑材料或塑料材料制备;药物储库是封闭于背衬层与控释膜之间的黏稠液体或膏状、凝胶状等半固体充填物;控释膜以EVA制得的均质膜;黏胶层是常用的压敏胶如硅橡胶类。

复合膜型:复合膜型TTS的背衬层常为铝塑膜;药物储库层是将药物分散在聚异丁烯等压敏胶中,并加入液体石蜡作为增黏剂;控释膜常为聚丙烯微孔膜,膜的厚度、微孔大小、孔隙率、充填微孔的介质都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黏胶层是用异丁烯压敏胶,并在其中加入一定量的药物作负荷剂量,使药物能较快达到治疗的血药浓度。

东莨菪碱透皮吸收制剂Transdem-V和可乐定透皮吸收制剂都是这种复合膜型TTS。

1.2骨架型骨架型TTS包括聚合物骨架型、微孔骨架型和胶黏剂骨架型。

其中聚合物骨架型透皮吸收制剂属于周边压敏胶型,系将药物均匀分散在或溶解在亲水(或疏水)的聚合物骨架中,然后将这种含药聚合物骨架模塑成具有一定面积和厚度的药膜,即药物储库;再把药膜贴在背衬层上,外周涂上压敏胶,加保护膜即得。

中药透皮吸收促渗方法的研究进展

中药透皮吸收促渗方法的研究进展

个重要内容。透皮吸收制剂由于其能避免肝脏首过效应, 提 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等优点, 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中药外治法是中医疗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悠久的历 史和丰富的文献资料, 在局部皮肤或全身系统疾病尤其是一
3 ] 些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广为应用 [ 。但在中药透皮吸收研究
渗透促进剂可以达到甚至优于应用广泛的氮酮的促渗效果。
[ 1 ] C a r t l i d g e P .T h e e p i d e r m a l b a r r i e r [ J ] .S e m i nN e o n a t o l , 2 0 0 0 , 5 ( 4 ) : 2 7 3 . [ 2 ] B o s J D ,M e i n a r d i MM .T h e 5 0 0D a l t o nr u l ef o r t h es k i np e n e t r a t i o no fc h e m i c a lc o m p o u n d sa n dd r u g s [ J ] .E x pD e r m a t o l , 2 0 0 0 , 9 ( 3 ) : 1 6 5 . [ 3 ] 张树生, 高 普, 李惠荣, 等. 中药贴敷疗法[ M] . 北京: 中国医 药科技出版社, 1 9 9 3 : 1 . [ 4 ] 苑振亭, 陈大为, 丁平田, 等. 氮酮对蛇床子素体外经皮渗透的 研究[ J ] . 解放军药学学报, 2 0 0 4 , 2 0 ( 1 ) : 3 8 . [ 5 ] 彭 松, 白 琳, 牟光敏. 氮酮对雷公藤透入液中雷公藤甲素 J ] . 时珍国医国药, 2 0 0 0 , 1 1 ( 5 ) : 3 9 1 . 的体外透皮促进作用[ [ 6 ] P h i l l i p s CA ,M i c h n i a kBB .T o p i c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a z o n e a n a l o g s t o h a i r l e s s m o u s e s k i n :h i s t o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s t u d y [ J ] .I n t J P h a r m a

透皮给药系统研究新进展

透皮给药系统研究新进展

透皮给药系统研究新进展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s,TTS)或称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s,TDS),是指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通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而产生疗效的一类给药系统。

与传统的给药方式相比,透皮吸收制剂有以下几个优点:①可产生持久、恒定和可控的血药浓度,减少给药次数和剂量,从而减轻不良反应;②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因素的干扰与降解作用,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③患者可以自己用药,出现问题可及时停药,使用方便。

因此,透皮给药系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对近年来透皮给药系统研究的新进展做一归纳,综述如下。

1药剂学促透作用研究在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方面,最常用的药剂学方法就是使用各种各样的透皮吸收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s,PE),另外传递体(Transfersomes)、乳剂(Microemulsions)等也可用作药物载体来促进药物的经皮吸收。

1.1渗透促进剂许多药物经皮给药后,渗透速率达不到治疗要求,因此寻找合适的促进药物经皮渗透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氮酮(Azone)是一种新型、高效、安全的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表明氮酮能降低脂质体的相变温度,增加脂质的流动性。

荧光探针研究提示氮酮可与脂质分子的烃链相互作用,认为氮酮的作用机制可能是由于与角化层间质的脂质发生作用,增加其流动性,减小了药物的扩散阻力[1]。

氮酮最佳促透浓度为0.1%—5%,对亲水性药物作用大于亲脂性药物,起效缓慢,滞后时间可达2-10h不等,但作用时间可长达几日,制剂组分能显著影响其促透作用。

最近研究表明,氮酮具有很强的抑制革兰氏阳性细菌和芽孢生长的作用,这是因为氮酮能破坏细菌细胞壁结构,使菌体多种酶大量外渗,最后导致细菌死亡[4]。

萜类对某些药物是较好的透皮促进剂,如薄荷醇、冰片,一些挥发油如桉油精、土荆芥子油和衣生油等。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进展.doc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进展.doc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进展自1974年美国首先提出透皮给药系统(trawnsdermal drugdelivery system,TDDS)治疗方案并制成东莨菪碱贴片上市以来,透皮给药系统不断完善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透皮给药系统无肝脏的“首过效应”,不被胃肠道消化液破坏,可提供预定的、较长的作用时间,可降低药物毒性和不良反应,可维持稳定而持久的血药浓度,从而提高疗效。

因此,透皮给药系统已成为第3代药物制剂开发和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但是,由于皮肤的屏障作用,以及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等原因,很多药物穿透皮肤的通透率很低,经皮到达体内的药物很难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

而透皮吸收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rs,PE)的应用,为透皮给药系统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近年来,透皮吸收促进剂已成为了增加药物透皮吸收的首选方法,化学的透皮吸收促进剂的应用和作用机制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中药的透皮吸收促进剂以其具有起效快、效果好、副作用小等优点,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因此从中药中寻找透皮吸收促进剂,具有广阔的前景。

笔者根据近年来的文献报道,对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在中药中的分布按中药的分类作一综述。

1解表药1.1薄荷薄荷主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薄荷醇、薄荷酮、异薄荷酮、薄荷脑、薄荷酯类等多种成分。

其中薄荷醇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类中药PE。

在1990年,FDA以市售非处方药中薄荷醇疗效不确实为理由,宣布取缔在外用非处方药中使用。

但在众多的实验研究中证实,薄荷醇对水杨酸、抗生素、5-氟尿嘧啶、曲安缩松、双氯灭痛等10多种药物都有促渗作用。

王晖等以双氯芬酸钠和吲哚美辛为模型药物,发现薄荷醇对亲水性和亲酯性化合物的透皮吸收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尤其对后者的作用更强;且两者均可使贮库效应的时滞明显延长。

许卫铭等通过薄荷醇和氮酮对甲硝唑透皮作用进行比较,发现含2%薄荷醇和2%氮酮均能促进甲硝唑透过皮肤(P<0.01),两者的透过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薄荷醇价格比氮酮低廉,且薄荷醇为纯中药提取物,安全性大,外用还有清凉感,因此它作为外用制剂的促渗剂是很有价值的。

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应用

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应用

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应用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应用佚名透皮吸收促进剂(简称促透剂)系指可以加快药物穿透皮肤的速度而不对皮肤形成严重刺激和损害的物质。

促透剂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可逆性改变皮肤结构来渗透进入皮肤并降低药物经过皮肤所受阻力,达到促进药物全身吸收或局部治疗的目的。

现在研究应用较为多见的促透剂类型主要有:①天然促透剂。

包括萜类、精油及内酯等,如簿荷脑、龙脑、桉油及川穹、小豆蔻提取物等。

②合成促透剂。

主要有吡咯烷酮类、磷脂及磷酸盐类、有机酸及酯类和酞胺类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月桂氮酮(氮酮、Azone)。

迄今为止,研究应用最多并以此为实验参照物的仍为A-zone。

③二元或多元促透剂。

随着促透剂开发品种的增多及有关研究的延伸,一些天然与合成促透剂复合而成一元或多元的促透剂也进入研究视野,结果发现,按一定比例配成的多元促透剂可以达到单一促透剂无法比拟的效果,但前者并非都比后者好,主要还是与药物的溶解性等理化性质有关。

天然促透剂薄荷脑(薄荷油、簿荷醇)属于单萜类化合物,常用于皮肤外用制剂中,发挥局部止痒、止病和清凉及轻微局麻作用。

近年来发现其具有显著促透作用,一般在1%~5%范围内呈剂量效应关系。

其渗透作用随着浓度增大而增强,但达到一定程度后则作用不再增强,而且对于不同的药物此浓度界限也不同。

其促透作用与Azone 相似或更强,且起效快。

经实验证实,薄荷脑作为促透剂单独使用可对解热镇痛药如水杨酸、扑热息痛等,抗炎药如酮洛芬、双氯芬酸等,抗肿瘤药如氟尿嘧啶,激素类药如曲安缩松、氟轻松、氯氟轻松等,抗生素、抗菌药如酮康吡、替硝唑等,心血管类药如普萘洛尔等均有良好的促透作用,可与Azone相媲美。

龙脑(冰片)也常用于局部皮肤制剂中,起凉爽、止痛、止痒作用。

有实验表明,它可增加水杨酸、甲硝唑、氟尿嘧啶的透皮吸收,是一种有效的促透剂。

另外,桉油能促进马来酸噻吗洛尔、丙酸氯倍他索等药物经皮吸收,也是一种有研究阶值的促透剂。

透皮吸收促透方法的研究进展

透皮吸收促透方法的研究进展

透皮吸收促透方法的研究进展【作者:黄铭朱希强(发表于中国现代应用药学1998年第18卷第4期Vol.18 No.4 19)摘要目的:综述近年来国内外透皮吸收促透方法的研究进展情况。

方法:根据对有关资料分析、归纳、总结各种促透方法如何能发挥最佳促透效果,及应用中存在问题。

结果:各促透方法均有优缺点,适宜条件下,对某种或某类药物促透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结论:各促透方法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化学促透剂;离子电渗;超声;前体药物;脂质体透皮吸收是通过皮肤给药以达到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给药途径。

它不但可以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而且可以降低病人个体间及个体内差异,维持稳态血药浓度。

经皮给药可提供一种长期的给药方法,并可随时停止给药,是一种十分方便的给药方式。

药物透皮吸收率低是这种给药方法的主要缺点,从而限制了其广泛的应用。

近几年人们对透皮给药进行了不断研究和改进,完善了许多有效的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现将研究进展情况概述如下。

1化学方法化学方法是指通过促吸收剂来增加药物吸收,是目前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手段。

其促透机理为:溶解皮肤脂质或使皮肤蛋白变性,从而促进药物在角质层扩散性,增加药物在皮肤中溶解度,使药物透皮吸收率增加。

促透剂种类较多,常用的有醇类、亚砜类、脂肪酸类、脂肪酸酯类、酮类、有机盐类等。

近几年人们又发现了一些新的透皮吸收促进剂。

Turanen[1]等报道了2种新的促进剂:N,N-二甲氨基异丙酸十二烷酯(DDAIP)和N,N-二甲氨基乙酸十二烷酯(DDAA),实验表明这2种物质均能促进5-氟尿嘧啶的吸收。

饱合的甘油单醚[2]也是一种理想的吸收促进剂,该物质是从深海鲨鱼中提取的混合物,其促透效果优于油酸和其它不饱和脂肪酸。

较新的促透剂还有d-萜二烯、2-甜没药萜醇、薄荷醇[3]等。

目前报道较多的一种促透剂是氮酮(Azone),其促透机理为:氮酮分子直接分配介入角质层的双分子脂质层中,从而破坏其有序叠集排列,导致结构松散,流度增加,使药物分子易于转运[4]。

中药外用透皮吸收研究进展

中药外用透皮吸收研究进展

中药外用透皮吸收研究进展中日友好医院中医肿瘤科(100029)李园李佩文中药外用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将各种中草药制成各类不同的剂型,如丸、散、丹、膏、栓、酊、酒剂等,贴敷于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经体表(皮肤)或五官九窍(眼、耳、口、鼻、前后二阴)等作用于人体,以取得局部和全身效应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是中医疗法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古代主要应用于治疗外科病、急病、局部疾病,随时间的发展,新技术与理论的不断完善,中药外治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外治法的起源、作用机理、促透剂、透皮吸收实验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中药外治法的渊源中药外治法历史悠久。

原始社会就有用树叶、草茎涂伤口,偶然治愈疾患并发现了药物的作用。

《殷墟卜辞》中有22种疾病使用了外治法;《周礼•天宫》记载了以外敷药物治疗疮疡;帛书《五十二病方》记载了“利赤蝎,以血涂之”,还最早记载了酒剂外用;《内经》多个篇章有关于外治的论述,如:《灵枢•刺节真邪》:“桂心渍酒,以熨寒痹”。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对黑膏药制法、条件、用具均有详细记载;宋代《刘涓子鬼遗方》载有多种薄贴之法;《本草纲目》述及外贴膏药治疗痈疽、风湿之症。

《集救广生集》与《理论骈文》是我国历史上论述外治法的两部专著,尤其是吴尚先所著《理论骈文》总结了我国清末以前千余年的外治方法,提出了贴、涂、熨、洗、点等百余种外治法,方剂达1500余首。

为后世树立了楷模,在这部专著中他提出了“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从而奠定了外治法的理论基础。

2 中药外治法透皮吸收、作用机理中医学认为:外用药物切近皮肤,通彻于肌肉纹理之中,将药物的气味透达过皮肤以至肌肉纹理而直达经络,传入脏腑,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从而治愈疾病。

吴尚先在《理论骈文》中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以异者源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阴阳,识脏腑也……,虽治在外,无殊治在内也。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作业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作业

新型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进展李云(中山大学2007药学研修班)摘要:皮肤对很多药物来说是一道难以渗透的屏障,许多药物透皮给药的渗透速率达不到治疗要求,寻找新型透皮吸收促进剂是开发透皮给药系统的关键,本文主要综述了透皮吸收促进剂的应用、促进机制的研究、新型透皮吸收剂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透皮吸收剂,研究进展透皮吸收促进剂是指能够透入皮肤降低药物通过皮肤阻力的材料。

它们应能可逆地降低皮肤的屏障性能,而又不损害皮肤的其他功能。

理想的透皮吸收剂应具备的条件是对皮肤及机体无药理作用、无毒、无刺激性及无过敏反应;应用后立即起作用,去除后皮肤能恢复正常的屏障功能;不引起体内营养物质和水分通过皮肤损失;不与药物及其它附加剂产生物理化学作用;无色、无臭。

透皮吸收剂的研究始于1970年,近年来随着许多新型药物透皮治疗给药系统的兴起,至今为止发现了很多透皮吸收剂,对透皮吸收剂的开发、应用、作用机制和构效关系等的研究报道增多。

按理化性质分为为两大类:极性和非极性类。

按作用机理分为三类:亲脂性溶媒类、表面活性剂类和二组分系统类。

按化学结构不同可分为有机溶剂(醇类、酯类、二甲亚砜及其同系物)、脂肪酸与脂肪醇、月桂氮卓酮、表面活性剂、角质保湿剂(尿素、羟酸吡咯烷酮和游离脂肪酸)和萜类。

透皮吸收剂的种类不同,其作用机制和效果也不同。

在促渗透机制上,目前广泛被接受的是Barry所提出的脂质---蛋白质分配理论。

该理论假设在正常情况下,药物都是通过角质层渗透,通过附属器的渗透作用可忽略,角质层是渗透的限速过程。

此理论解释了渗透促进剂的作用可能与下述其中一种或几种作用机制有关:1破坏高度有序排列的角质层结构,增加角质层细胞间脂质的流动性;2与角质层细胞内蛋白质作用;3增加药物、共渗透促进剂、共溶剂分配进入角质层。

1氮酮类似物氮酮作为一种强效和无毒的透皮吸收剂,已在许多药物的外用制剂中得到广泛应用。

它主要是通过渗入皮肤角质层、降低细胞间质排列的有序性,脱去细胞间质形成孔道,增加角质层的含水量,降低角质层脂质的相转变温度而起作用,是目前报道较多的一种促进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