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行业标准编制说明

合集下载

爱问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

爱问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

爱问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古籍修复是一门旨在保护和修复古籍的专业技术,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在进行古籍修复时,需要遵循一系列的技术规范和质量要求,以确保修复工作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并保持原始古籍的历史和价值。

第一,修复工作应符合文物保护原则。

修复过程中应尽量保留原有古籍的历史痕迹和文物价值,不得对古籍的原貌进行过分改变。

修复的目的是恢复古籍的可阅读性和保存性,而不是追求完美的外观。

第二,修复工作应符合材料科学原则。

在进行修复时,应选择符合文物保护要求的材料,如酸纸、纯棉纸等。

修复工艺应尽量避免使用对古籍材料有害的胶水和化学药品,以免对古籍产生进一步损害。

第三,修复工作应符合工艺要求。

修复师应具备一定的修复技能和经验,能够准确判断古籍的损害程度,采取适当的修复方法。

修复过程中应注意手工操作的细致和耐心,确保修复效果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第四,修复工作应符合保密原则。

修复师应对修复过程中的细节和技术进行保密,不得将修复过程泄露给他人。

修复师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并尊重古籍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第五,修复工作应进行质量检测与评估。

修复完成后,应进行必要的质量检测与评估,以确保修复工作达到预期效果。

质量检测可以包括古籍的可读性、保存性和骨架结构的稳定性等方面的评估。

综上所述,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是古籍修复工作的基本准则。

修复师应在修复过程中尽可能保留文物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同时遵循材料科学原则和工艺要求。

修复工作完成后应进行质量检测与评估,以确保修复效果的质量。

古籍修复工作的成功与否对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文物局关于协助出版《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等7项文物保护行业标准的函

国家文物局关于协助出版《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等7项文物保护行业标准的函

国家文物局关于协助出版《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等7项文物保护行业标准的函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文物局
•【公布日期】2008.11.21
•【文号】办博函[2008]945号
•【施行日期】2008.11.2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正文
国家文物局关于协助出版《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等7项文物保护行业标准的函
(办博函〔2008〕945号)
文物出版社:
为加强文物保护行业标准的宣传和推广实施工作,经我局研究,决定请你社协助出版、发行《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等7项文物保护行业标准,拨付补助经费20万元,对有关工作要求如下:
一、请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认真完成上述行业标准的出版、发行工作;
二、请你社免费提供3000套行业标准(每套7册,共21000册),由你社寄送2500套给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博物馆、文物保护研究机构(考古所、古建所)、文保中心等单位,其余500套交我局留用。

国家文物局
二○○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古籍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行业标准编制说明

《古籍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行业标准编制说明

《古籍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行业标准编制说明一、编制背景按照“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的规定,在进行古籍修复工作之前,首先要对全国公共图书馆系统中的相关从业人员进行轮训,统一技术规范。

目前文化部及全国图书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陆续颁布《古籍普查规范》、《古籍定级标准》、《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等多项标准,极大程度地推进了古籍特藏保护修复行业的标准化进程。

为进一步推进馆藏古籍修复工作规范化,促进行业发展,近年由国家图书馆牵头起草古籍修复档案记录等几项文化行业标准。

一次完整的古籍修复过程,需要详尽、如实记录修复工作中各项操作对修复对象的所有影响,即用文字及影像资料详细描述修复对象在修复过程前后的状态。

并用统一的格式、标准的语言完整记录修复工作中所使用的材料、流程、技法、工艺,最大限度保存修复过程的完整信息,为下一修复周期提供详实科学的依据,对古籍的安全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二、编制目的1.对于各收藏、修复单位:以既往经验及目前技术水平而言,若修复工作安全有效,同一修复对象进入下一修复周期往往需要数十乃至上百年。

完整的修复档案可帮助修复人员最大程度回溯古籍原始信息,在制定修复方案时有据可依,提高修复工作效率并保证处置措施安全,有效延长修复对象寿命;2.对于我国古籍保护修复行业:同一系列或相类似古籍由不同单位收藏、修复时,规范系统的修复档案便于业内相互学习借鉴,有利于落实修复技术相关规范、统一质量核验标准,促进我国古籍修复技术发展。

此外,在同行业技术交流中,规范的文字、影像档案可提供专业的技术资料,促进经验交流,提升全行业技术水平;3.对中华古籍保护事业:规范统一的修复档案可为散逸海外的中华典籍提供真实可靠的修复依据,便于海外相关单位参考,有效保护中华典籍的同时,利于相关行业的国际间交流;4.对行业监管部门:表述规范、形式统一、内容详实的修复档案,便于行政管理及监管机构随时掌握我国相关行业的发展现状及不足之处,根据各修复机构实际需求调整人员配置、工具材料派发等管理措施;5.对于其他相关工作:内容形式规范统一的修复档案,可为国内国际的相关科研工作、教材出版、会议研讨提供基础材料,统一标准的修复档案有利于修复案例的制作、展示,促进相关领域的科研及推广工作。

古籍修复档案 标准

古籍修复档案 标准

古籍修复档案标准一、古籍基本信息古籍基本信息是古籍修复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以下内容:1.古籍名称:记录古籍的名称或标题。

2.古籍年代:记录古籍的创作年代或出版年代。

3.古籍类型:记录古籍的类型,如书籍、画卷、手稿等。

4.古籍来源:记录古籍的来源,如捐赠、购买、发掘等。

5.古籍保存状态:记录古籍的保存状态,如完好、破损、虫蛀等。

二、古籍修复方案古籍修复方案是针对具体古籍的修复计划和措施,包括以下内容:1.修复目标:明确修复后的古籍应达到的目标,如还原外观、加固纸张、清除污渍等。

2.修复方法:根据古籍的类型和保存状态,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法,如传统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等。

3.材料选择:根据修复方法和古籍的类型,选择合适的修复材料,如纸张、颜料、粘合剂等。

4.技术要求:对修复过程中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进行详细说明,以确保修复质量。

5.时间安排:根据修复的复杂程度和所需材料等因素,合理安排修复时间。

三、古籍修复记录古籍修复记录是详细记录古籍修复过程和结果的文档,包括以下内容:1.修复前照片:记录古籍修复前的外观和状态。

2.修复过程记录:详细记录修复过程中的操作步骤、使用的材料和技术等。

3.修复后照片:记录古籍修复后的外观和状态。

4.修复总结:对整个修复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指出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四、古籍保护措施古籍保护措施是确保古籍长期保存的重要手段,包括以下内容:1.环境控制:确保古籍保存的环境符合温度、湿度、光照等要求,以避免损坏和老化。

2.防虫防蛀:采取防虫防蛀措施,如使用驱虫剂、定期清理等,以防止虫蛀和霉变。

3.防火防盗:确保古籍保存场所具备防火防盗设施,以保障安全。

4.定期检查:定期对古籍进行检查和维护,以确保其状态良好。

5.使用规范:对古籍的使用进行规范管理,如限制使用次数、使用方式等,以减少损坏风险。

五、古籍修复评估古籍修复评估是对整个修复过程的评估和总结,包括以下内容:1.目标完成情况:评估修复目标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如外观还原程度、纸张加固程度等。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WW/T 0025-2010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的文本内容和格式。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的编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WW/ T 0026—2010馆藏纸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馆藏纸质文物(paper collection)由收藏机构所收藏的,由纸及写印色料所构成的文物,包括“书籍、报刊、档案、图纸、地图、碑贴、拓片、纸币、文书、邮票等。

消毒disinfection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纸质文物上微生物、害虫等。

清洗cleaning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去除纸质文物上附着的污染物。

脱酸de-acidification通过脱除纸质文物中所含的游离酸,使pH值处于适宜的范围。

加固reinforcement通过技术措施增加纸质文物的强度,提高其耐久性。

4 保护修复方案文本内容概述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文本内容主要包括:封面,各方签章,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制信息表,前言,基本信息与文物价值,保存现状的调查与评估,保护修复工作目标,保护修复的技术路线及操作步骤,风险评估,保护修复的工作量与进度安排,保护修复后的保存和使用条件建议,安全措施,经费预算与管理等。

封面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封面包括封面一和封面二。

封面一是方案文本的首封面,应按照附录A填写;封面二是方案文本的扉页,应按照附录B填写。

各方签章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应有方案委托单位、方案编制单位和方案参与编制单位法人代表的签章并加盖公章;应有方案编制负责人和方案审核人的签章。

论文物档案系统化建设

论文物档案系统化建设

f es s i onal A s p ect2013.4论文物档案系统化建设司海杰(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在文物保护与修复领域,建立文物档案已经开始了具体实践。

然而,在实际调查中,文物档案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文章从系统化角度出发,分析了目前文物档案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加强文物档案系统化建设的推进方法。

[关键词]文物档案系统化建设现状与问题[分类号]G275.1T he Sys t em at i c C ons t r uct i on of C uf f um f R el i cs A r chi vesS i H ai j i e(Sc hool of I nf or m a t i on M anagem ent of W uhan U ni ver si t y,H ube i W uhan,430072)A bs t r a ct:I n t he cul t u r al r el i c pr o t ect i on and r es t or at i o n ar eas,est abl i s h cul t u r al r el i cs ar chi ves has al—r ea dy s t ar t ed t o pr act i ce.T hr ough t he sur vey,i t ca n be f ound t hat t he ar ch i vescons t r uct i on co ndi t i on ofcul t u r al r eli cs st i l l has s om e pr obl e m s,a nd s houl dbe t a ken ser i ous l y.F r om t he angl e of t he s ys tem at ic,t his paper ana l yze s t he pr es ent s t a tus and t he probl em of t he con st r uct i on of cul tur al r eli cs a rc hi v e s,and f ur t he r di s cusses t he m et hod t o pr o m ot e t he sys t em at i c con st r uct i on of c ul t ur al r el ics ar ch i vesK eyw or ds:C ul t ur a l R el i cs A r chi v es;S y st e m at i c C ons t r uct i o n;St a t us and Pr o bl e m—÷T▲物档案目前还没有相对权威的概入念,比较常见的表述是“文物档案是文物管理部门在围绕文物开展的各项业务活动中形成,并按照一定的档案管理规则和要求集中保存备查的文字、图表、照片、录音、录像等材料。

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档号编制规则(WORD5页)

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档号编制规则(WORD5页)

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档号编制规则1 适用范围本规则规定了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档号的结构和编制规则、责任机构以及维护要求,适用于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档号的生成与维护。

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参照本规则生成其编号。

2 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规则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则。

凡是注日期引用文件的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则。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7027-2002 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GB/T 20001.3-2001 标准编写规则第3部分:信息分类编码3 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文件号的结构与编制规则3.1 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文件号结构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档号,由9位文物保护单位档案全宗号和4位档案案卷号两部分组合而成,采用数字字符,中间以分隔符号“-”隔开,结构为:×××××××××-××××文物保护单位档案案卷号文物保护单位档案全宗号3.2 文物保护单位档案全宗号的编制规则3.2.1 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全宗号,依据文物保护单位所在省份、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和类别,及排列顺序进行标识。

3.2.2 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全宗号第一、二位代码,引用国家标准GB/T 2260的省份代码,来表示要标识的文物保护单位所在地域,参见表1。

对于跨省份的文物保护单位,这两位代码以“99”表示。

表13.2.3 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全宗号第三位代码,表示要标识的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根据表2的对应关系来确定。

表23.2.4 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全宗号第四位代码,表示要标识的文物保护单位的类别,根据表3的对应关系来确定。

表33.2.5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全宗号第五至第九位代码,表示在第一、二位代码所标识的地域范围内,级别相同,且类别相同的文物保护单位的顺序号,在00001~99999的取值范围内升序编号。

对纸质文物修复档案的分析及思考

对纸质文物修复档案的分析及思考

展示与利用 / Display and Utilization98管理单位收藏的,具有一定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以纸张为基体制作材料的文物。

主要包括书画、经卷、碑帖、书籍、文书、舆图、照片等;而图书馆系统修复档案的记录对象主要指古籍,即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其中包括卷轴装、梵夹装、经拆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毛装等。

文博系统的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由多个表格组成。

每个表格对应一个板块,分别是:文物基本信息、文物保存现状、文物检测分析、文物保护修复过程及验收记录;而图书馆系统的古籍修复档案则为一张表格,该表格主要构成内容为:①管理信息,包括建档日期、交接人;②书目信息包括收藏单位、索书号、书名、著者、版本、装帧形式、古籍定级等;③实物目录信息,纸张材质、书页规格等;④破损信息,如破损位置、破损类型、破损程度等;⑤修复方案;⑥修复信息包括修复方式、使用材料等;⑦修复管理信息,包括修复责任者、修复工时、质量等级。

比较而言,文博系统的修复档案更为详尽与规范,图书馆系统的修复档案则简略明了。

两者间的差异主要有两个原因:①修复档案所记录的对象不同。

文博系统修复档案记录对象是所有纸质文物;图书馆系统修复档案记录对象仅限于古籍。

②两个系统的职能不同。

文博系统除了具备图书馆系统的保护收藏职责,还要兼顾文物的展示。

此外,结合近年来的综合发展状况来看,文博系统在运用现代科技进行科学检测方面起步较早,擅长对文物的科学检测分析;图书馆系统在继承发扬传统技艺方面更为出色,因此更擅长对修复技艺的细节处理。

3 古籍修复档案的重要意义古籍作为纸质文物之一,在传承文明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籍修复工作是确保古籍得以长久保存的重要手段。

完整科学的古籍修复档案是保护与修复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1 揭示破损古籍的保存现状修复档案中的实物信息及破损信息直接揭示了待修复古籍的现状,可从中对该古籍的保存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规范的古籍修复工作方案

规范的古籍修复工作方案

规范的古籍修复工作方案引言古籍修复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延续古籍的生命,保护其原貌和内涵,并使之得以传承。

然而,由于古籍本身的特殊性和修复工作的复杂性,需要制定一套规范的工作方案,以确保修复工作的可行性和高质量。

工作准备1. 古籍鉴定:委托专业古籍鉴定人员,对待修复的古籍进行真伪鉴定、病害分析和价值评估,为后续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材料准备:准备修复所需的材料,如酸纸、酸性胶、亚黄纸、特制墨汁等,并确保其符合国际标准和文物修复要求,以保证修复过程中的安全和稳定性。

修复方案制定1. 古籍分类:根据古籍的类型、病害情况和价值特点,制定具体修复方案,如展示修复、非展示修复、局部修复等。

2. 修复程度:根据古籍的损坏程度和修复目标,确定修复的程度和方式,如全面修复、局部修复、整理护理等。

3. 修复步骤:根据古籍修复的基本流程,制定详细的修复步骤,包括拍摄记录、翻阅整理、酸处理、补纸补墨、封装保存等。

修复操作规范1. 操作环境:修复工作必须在专门的修复室内进行,要求环境干燥、无尘、无静电,并配备恒温恒湿设备,以确保古籍修复过程中材料的安全和稳定性。

2. 操作工具:使用专门设计的工具,如细骨刀、割灰刀、补纸刀等,具有良好的质量和抗腐蚀性能,以减少对古籍的二次伤害。

3. 操作技术:修复人员必须经过系统的培训和资格认证,并具备一定的修复经验,熟练掌握古籍修复的相关技术和方法,如脱胶、平衡酸性、修复涂改、书页拼接等。

4. 材料使用:修复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材料使用说明进行操作,特别是使用含有化学成分的材料时,应了解其安全性和适应性,并避免不可逆转的修复方法。

5. 修复记录:修复过程中应进行详细的修复记录,包括古籍修复前后的照片、文字描述以及修复方法和材料的使用情况,确保修复过程的可追溯性和可复现性。

修复效果评估1. 古籍评估:修复完成后,进行古籍的评估和检测,包括鉴定其真伪、病害是否得到修复和修复后的古籍是否符合展示要求等。

文物修复方案编写规范

文物修复方案编写规范

文物修复方案编写规范
一、总则
1、文物修复方案应全面系统地说明文物修复过程、要求和方法,突
出文物的精神和特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编写,维
护修复安全、高效、可行的效果。

2、文物修复方案实施时,必须按照编写编制方案时的有关规定进行,不得擅自更改,不得把文物修复的最后结果和方案明确的原则及要求置之
脑后做文物修复工作。

二、文物修复方案编写内容
1、前言:对整个文物修复工作的总体要求,包括文物的特性、修复
单位的职责、修复预算和时间等;
2、文物修复方案:详细说明文物修复工作的具体内容,包括文物状
况评估、修复步骤、材料配置、附件编制、文物保护计划制定等;
3、材料配置:对修复需要用的材料进行分类登记,包括材料的品种、品牌、规格及批次、数量、单位供货价格等;
5、文物保护计划:详细说明文物完成修复后的保护措施,包括年度
检修、定期保养和管理等。

三、文物修复方案编写要求
1、文字表述:明确、严谨、简明、准确,描述语言简洁、流畅;
2、简易图:采用简洁明了的图形描述文物的状况、修复步骤、材料
配置、文物保。

古籍修复标准

古籍修复标准
5.1 折叶
将书叶对折。即折好的书叶通常称为“筒子叶”。
5.2 齐栏
对齐书口下方的栏线。
5.3 压平
用压书机将书芯压实。
5.4 下纸捻
在书脑靠近书背的1/3处打眼、穿入纸捻。
5.4.1 纸钉
一端尖细的纸捻。
5.4.2 纸锔
两端尖细的纸捻。
5.5 包书角
衬纸面积与书叶相同,对折后衬在对折后的书叶中间。
4.5.3 接书脑
衬纸面积比书叶稍宽,余出部分对折后接在书脑外面。
4.5.4 “惜古衬”
俗称“穿袍套”、“金镶玉”。 以白色衬纸插入对折后的书叶中间,超出书叶天、地及书背部分折回与书叶平,再用纸捻将衬纸与书叶订在一起。
5. 装订
3.3 修复原则
修复工作的基本宗旨和准则。
3.3.1 整旧如旧
经过修复,尽量保持书籍原始面貌和装帧特色,并注意保存原书文物价值、版本价值的相应材料。
3.3.2 整旧如新
仅限于衬纸及全书托、裱的书籍,修复后书籍呈现全新的面貌。
3.4 修复方案
针对图书破损情况而制定的修复计划和措施。
将单面的书叶面对面的对折,然后把折缝粘联在在一起成为书册的装订方式。
3.2.5包背装
将单面书叶背对背地对折,用纸捻把书叶装订成册,然后用一张书皮包裹书背的装订方式。
3.2.6 线装
中国传统的装订方式,用线把书叶连封皮装订成册,订线露在外面。
3.2.7毛装
用纸捻把文稿或书叶连同书皮一起装订,天头、地脚及书背毛茬任其自然。
修补书叶时用的纸。
9.1.2 麻纸
以麻类纤维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手工纸。
9.1.3 皮纸

关于《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的编制

关于《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的编制

36 2 根 据《 书 馆 古 籍 特 藏 书库 基 本 要 求》 见 附 ..6 图 ( 录 H) 行 自我 评 估 , “ 格 ” “ 本 合 格 ” “ 合 进 按 合 、基 、不 格” 等记录评估结果。 三
4 古 籍 普 查 人 员条 件
4 1 担 任 古籍 普 查 工 作 的人 员应 具 有 一 定 版 本 学 、 . 目录 学 等 知 识 和 古 籍 编 目工 作 经 验 。 古 籍 书 库 管 理 人 员或 古 籍 保 护 、 复 人 员 可在 古 籍 采 编 人 员 的 指 修 导 下 参 与 古籍 普 查 工 作 。 42 古 籍 普 查 人 员 应 在 接 受 普 查 工 作 的 专 门 培 训 . 后 , 可从事古籍普查工作 。 方
破 现 象 , 要 修 复 的古 籍 超 过 10 需 00万 册 件 ,

36 1 温 湿 度 控 制 设 备 按 设 备 类 别 记 录 , 空 调 .. 6 如
362 防 灾 系 统 主 要 指 自动化 防 灾及 监 测 系 统 , ..2 应
记 录设备名称 、 号。 型
机、 除湿 机 等 , 记 录 所 有使 用 设 备 的 名 称 。 如 果 空 应 调 机 的 功 能 通 过 设 备 型 号 无 法 反 映 , 在 附 注 中注 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古籍 特 藏破损 定 级标 准》 以下 简称 《 ( 标 准》 见 文 后 附 录 ) “ , 是 中华 古 籍 特 藏保 护 计 划” 古籍普 查项 目中 的一 项 工作标 准 , 内容 主
要 包含 术语 定 义和 破损 级次 划分 两部 分 。


为破 损古 籍 定级 的 目的

试论图书馆古籍修复档案建设和管理

试论图书馆古籍修复档案建设和管理

试论图书馆古籍修复档案建设和管理作者:韩秀丽来源:《求知导刊》2016年第25期摘要:古籍修复档案是对古籍修复工作的记录,为后人了解前人的修复技艺和理论提供了重要途径。

建设古籍修复档案,是科学开展古籍保护工作的需要。

古籍修复档案的建设和管理要制度先行,保证规范,注重实物资料的保存,整合文献资源信息,探索建立古籍修复档案特色库。

关键词:古籍修复;档案;古籍保护中图分类号:G25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7-18作者简介:韩秀丽(1988—),女,助理馆员,研究生。

古籍修复作为一项传统技艺由来已久。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有云:“书有毁裂,郦方纸而补者。

”古籍修复延长了古籍的寿命,对古籍的保存和流传、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籍修复档案是对修复过程的记录,是修复历史的见证。

虽然古籍修复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是古籍修复档案规范化建设的历史却并不久。

中国国家图书馆从1949年开始修复《赵城金藏》,历时16年,但是整个修复过程不记录、不照相,没有留下任何文字、照片档案资料,不得不说,这对修复工作来说是个莫大的遗憾。

究其原因,是因为古籍修复作为师徒相授的传统行业,其修复技法、方式概不外传。

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国家图书馆开始修复敦煌文献,是在科学总结修复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的,比《赵城金藏》的修复前进了一步。

2003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完成了馆藏西夏文献的修复,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古籍修复档案,并开始设计古籍修复档案管理系统。

这一系统的建立,无疑是对古籍修复档案的系统化、规范化建设,为古籍修复提供了巨大的资源库。

一、建立古籍修复档案的重要意义1.第一要义为保存修复记录,为后人提供第一手参考资料工作人员常常会碰到一些曾经修复过的古籍,特别是改装过的古籍,但因为没有修复档案的记录,已经无法窥见原来的状态,这给现有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修复档案可以记录修复所用的材料、技法,还原修复前的状态;在二次修复时,能利用修复档案开展可逆性修复,更好地保存古籍。

古籍修复规范制度

古籍修复规范制度

古籍修复规范制度古籍修复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工作,旨在保护和恢复文化遗产中蕴含的宝贵信息。

为了确保古籍修复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制定和遵守一套严格的规范制度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旨在规范古籍修复工作的制度,并探讨其重要性以及其中的一些关键要点。

一、制度的重要性制定古籍修复规范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保修复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实施这样的制度,可以保障古籍修复工作的质量,避免不正确或不规范的修复操作对古籍造成进一步的损害。

另外,规范的修复制度还有助于提高修复工作的效率和成果,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价值。

二、修复准则与原则在制定古籍修复规范制度时,应明确修复的准则和原则。

修复准则指的是修复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如原汁原味、保持真实性、最小化介入等。

修复原则则是针对不同情况下的修复问题所制定的指导方针,如修复方法的选择、修复材料的使用等。

三、文物保护与修复古籍修复的目标不仅仅是修复受损的文物,更是为了保护文物的完整性和延续性。

因此,在古籍修复规范制度中,应包括相关的文物保护要求和措施。

这包括保持文物原有的历史特点和痕迹、定期检测和评估文物的状况、采用适当的防护和储存措施等。

四、修复工艺及材料修复工作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修复工艺和修复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在古籍修复规范制度中,应详细规定不同类型的古籍修复所需的工艺和材料。

这包括纸张修复、装订修复、卷轴修复等不同类型的修复工艺,并对修复材料的选择、使用方法和效果进行要求和规定。

五、人员培训与资质认证为了确保古籍修复工作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修复人员队伍。

在古籍修复规范制度中,应包括相关的人员培训要求和资质认证的规定。

修复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通过相关的考试或评估认证来获取修复资格。

六、质量控制与评估为了确保古籍修复工作的质量,需要建立相关的质量控制和评估机制。

在古籍修复规范制度中,应明确修复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和评估标准。

文物修复标准规范文档

文物修复标准规范文档

文物修复标准规范文档温馨提示:该文档是小主精心编写而成的,如果您对该文档有需求,可以对它进行下载,希望它能够帮助您解决您的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以对它进行修改,根据您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即可。

另外,本小店还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比如工作总结、文案摘抄、教育随笔、日记赏析、经典美文、话题作文等等。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不同的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后续更新。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written by the small master, if you have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ocument, you can download it, I hope it can help you solve your practical problems. After downloading the document, it can be modified and adjustedaccording to your actual needs.In addition, the store also provides you with a variety of types of practical information, such as work summary, copy excerpts, education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and so on. If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e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to the following updates.文物修复一直是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工作之一。

我国古籍、档案修复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究

我国古籍、档案修复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究

我国古籍、档案修复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张美芳;陈敏【摘要】古籍、档案修复受技术水平、经验、设备、工作态度等影响,修复技术难统一,操作因人而异,质量难以控制.文章介绍古籍、档案修复技术标准现状,分析修复标准的适用性,提出修复标准体系建设整体框架、内容和思路.【期刊名称】《图书馆论坛》【年(卷),期】2014(000)012【总页数】5页(P111-115)【关键词】古籍修复;档案修复;修复标准【作者】张美芳;陈敏【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古籍、档案在抢救与修复时,由于修复理念、设备、技术水平和能力的不同,致使技术操作不统一、选用材料不一致、修复流程因人而异、修复质量无法评估等,从而导致修复工作简化、操作不规范、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甚至由于修复措施不当,使古籍、档案受到二次伤害。

凡此种种做法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正确引导,如果修复流程没有质量规范,那么抢救修复古籍档案的目的和意义则不可能真正实现。

近年图书档案部门重视修复标准化建设,研究和制定了一些相关标准,此举对规范修复流程和提高修复质量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1 开展古籍、档案修复技术规范与标准体系建设的意义长期以来,古籍、档案修复技术基本依靠经验操作和主观评价,其实现是主观意志、经验、设备、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年代,对修复原则、修复目的理解不同,修复方法、修复选材、工作流程以及选用设备差异较大,即使在同一地区,每位修复工作者的经验、意识、能力、态度等有所不同,修复质量也参差不齐。

对于每一件被修复古籍、档案而言,其载体类型、破损程度、装帧形式千差万别,修复操作中亦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长期以来,修复过程、方法、效果和质量等很难被规范、理论化或上升为标准。

此外,古籍、档案修复是一项随着经验不断积累,能力才会逐渐提高的技术,个人的感觉和经验影响着技术的发挥和修复质量,而个人感觉和经验有时无法用语言文字准确描述,无法量化,因此,长期以来对修复技术的考核或评估大多为主观评价。

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

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

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前言本标准的编写格式和方法按《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 1.1-2000)和《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二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GB/T 1.2-2002)中的规定编写。

本标准为"中华特藏保护计划"执行标准。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提出、批准并归口管理。

本标准由国家图书馆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杜伟生、张平。

引言为实施"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文化部委托国家图书馆制定相关标准,包括《古籍定级标准》、《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古籍普查规范》等五项标准。

各标准相互关联,为确保"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基本保证。

本标准根据2001年3月26日由文化部发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为基本内容编制的。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 范围;2. 术语和定义;3. 古籍修复;4. 古籍装订;5. 修复档案;6. 修复工作单;7. 工作间基本要求;8. 修复材料;9. 修复机械;10. 质量要求;11. 常见各式装帧书籍修复质量要求;12. 质量等级;13. 检验;附录。

本标准附录A 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

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古籍修复基本术语及其定义、技术规范及质量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古籍修复行业并供出版、教学、科研及国内外相关技术业务交往使用。

2 术语和定义2.1古籍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2.1.1影印古籍指用照相制版的方法印刷并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2.1.2仿古籍指内容不属于古籍范围,但采用中国传统装帧形式的书籍。

2.2常见装帧形式2.2.1卷轴装按顺序将书叶粘接后,末端粘接木制或其他材料制成的圆轴,首端粘接细木杆,然后以尾轴为轴心向前卷收,成为一束的装帧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籍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行业标准编制说明一、编制背景按照“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的规定,在进行古籍修复工作之前,首先要对全国公共图书馆系统中的相关从业人员进行轮训,统一技术规范。

目前文化部及全国图书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陆续颁布《古籍普查规范》、《古籍定级标准》、《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等多项标准,极大程度地推进了古籍特藏保护修复行业的标准化进程。

为进一步推进馆藏古籍修复工作规范化,促进行业发展,近年由国家图书馆牵头起草古籍修复档案记录等几项文化行业标准。

一次完整的古籍修复过程,需要详尽、如实记录修复工作中各项操作对修复对象的所有影响,即用文字及影像资料详细描述修复对象在修复过程前后的状态。

并用统一的格式、标准的语言完整记录修复工作中所使用的材料、流程、技法、工艺,最大限度保存修复过程的完整信息,为下一修复周期提供详实科学的依据,对古籍的安全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二、编制目的1.对于各收藏、修复单位:以既往经验及目前技术水平而言,若修复工作安全有效,同一修复对象进入下一修复周期往往需要数十乃至上百年。

完整的修复档案可帮助修复人员最大程度回溯古籍原始信息,在制定修复方案时有据可依,提高修复工作效率并保证处置措施安全,有效延长修复对象寿命;2.对于我国古籍保护修复行业:同一系列或相类似古籍由不同单位收藏、修复时,规范系统的修复档案便于业内相互学习借鉴,有利于落实修复技术相关规范、统一质量核验标准,促进我国古籍修复技术发展。

此外,在同行业技术交流中,规范的文字、影像档案可提供专业的技术资料,促进经验交流,提升全行业技术水平;3.对中华古籍保护事业:规范统一的修复档案可为散逸海外的中华典籍提供真实可靠的修复依据,便于海外相关单位参考,有效保护中华典籍的同时,利于相关行业的国际间交流;4.对行业监管部门:表述规范、形式统一、内容详实的修复档案,便于行政管理及监管机构随时掌握我国相关行业的发展现状及不足之处,根据各修复机构实际需求调整人员配置、工具材料派发等管理措施;5.对于其他相关工作:内容形式规范统一的修复档案,可为国内国际的相关科研工作、教材出版、会议研讨提供基础材料,统一标准的修复档案有利于修复案例的制作、展示,促进相关领域的科研及推广工作。

综上所述,修复档案记录是古籍修复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目前尚缺业内公认的统一标准可供参照。

为弥补这一空白,促进古籍保护修复工作发展,全国图书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托国家图书馆牵头起草文化行业推荐性标准《古籍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以下简称“本标准”)。

由于近年来古籍保护修复行业发展迅速,吸纳了大批各类人才。

目前从业人员学科背景、研究方向各不相同,为避免本标准在推广使用过程中引起歧义,由起草组制定此编制说明以供各单位参考使用。

三、工作简况本标准由全国图书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 389)归口,牵头起草单位为国家图书馆,参与起草单位为首都图书馆、天津图书馆。

主要起草人为陈红彦、杜伟生、胡泊、田婷婷、谢谨诚。

本标准于2016年8月经文化部科技司审核立项,项目计划号为WH2016-04,立项名称为“古籍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同年9月立项并成立标准起草组,预计实施周期一年。

项目组各项工作接受文化部科技司和全国图书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监督审查。

起草组通过文献调查以及总结既往修复档案需求,于2017年3月形成标准框架草案。

4至6月编写编制说明,期间与标准草案一同征询起草组内意见。

经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献修复组试用,结合起草组近年来在修复档案记录工作方面的经验,增减修改后形成标准初稿及编制说明初稿,7至8月提交图标委秘书处,经初步修改后拟形成业内征询意见稿并发文广泛征询业内意见。

本标准课题成果的分享及推广方式如下,经审核后在行业内出版标准文本,结合本编制说明组织推广。

知识产权归属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国家没有明确规定时,知识产权归图标委秘书处所有。

四、标准编制主要依据1.标准文本格式按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要求编写。

2.形成本标准依据的已发布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国家标准GB/T 21712-2008《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中的定义及术语适用于本标准填写。

该标准部分内容涉及修复档案记录,但其主要起草人杜伟生先生在《阐释<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古籍保护新探索,2008年)中指出“在古籍修复工作中,建立修复档案是非常重要的。

考虑到国内图书馆修复工作的现状,《规范与要求》没有展开修复档案的全部内容,虽然用了两章的篇幅规定了修复档案的核审、登记、纸张标本、影像资料等内容,但对实际工作需求而言篇幅较小,只能满足修复档案的基本要求。

”(2)文物保护行业标准WW/T 0027-2010《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对纸质文物修复档案做出部分要求,可作为本标准依据之一。

但其将修复档案所用介质定为纸张,且在科学检测、修复照片采集方面有一定局限性。

随着古籍修复行业发展,各级修复单位多已配备电子计算机及数码影像拍摄器材,并将其应用于修复档案记录。

从存档、管理、查询便利性等方面考虑,电子文档更符合现代修复档案记录要求。

(3)国家标准GB/T 11822-2008《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中有关电子文件归档的条款适用于本标准。

有关归档电子文件的移交、接收与保管的条款可作为本标准的补充条款参考使用。

(4)文化行业标准WH/T 22-2006 《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与WW/T 0026-2010 《馆藏纸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中与古籍病害相关术语可用于本标准记录,用以描述古籍特藏修复前破损状况。

(5)国家标准GB/T 9851.7-2008《印刷技术术语第7部分印后加工术语》中的定义与术语可用于本标准,用做描述西文书装帧、破损情况,及记录修复过程。

3.参考文献(1)本标准部分古籍修复术语参考《中国古籍修复与装裱技术图解》(中华书局,2013年),字画修复术语参考《中国书画装表大全》(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年)。

此外,建议在依据本标准记录文献修复档案时使用上述著作中所使用的装帧、部位、修复技法等专业术语,或参考业内较为通用的习惯用语。

(2)本标准中图像采集及数据归纳等内容参考了《古籍数字化工作手册》(国家古籍保护中心,2014年)中相关规定。

4.实例依据国家图书馆是国家总书库,国家书目中心,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履行国内外图书文献收藏和保护的职责,拥有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和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具有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及完善的文献修复场地、设备及条件。

可承担书法、绘画、古籍善本,碑帖拓本、文件、宣传品、档案文书类文书修复。

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共计修复各类古籍文献六千余册件,包含各类型修复对象及敦煌遗书、天禄琳琅、西夏文献等重要修复项目,且绝大部分均已记录基本的修复档案信息,以此为研究基础制定出“古籍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表”。

2016年至2017年6月,通过对该表及相关记录规范一年半的实际应用,起草组对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总结,经讨论后增减修改,形成本标准附录A的表A.1表A.2。

并据此修改记录规范中相应条款,以形成符合修复工作实际需求的标准。

五、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古籍修复单位的修复档案记录工作,除古籍修复工作外,也适用于字画、文书、地图、拓片等修复工作对象。

非公立修复机构及其他从业人员可参考本标准记录修复档案。

依据本标准记录的修复档案在不涉及版权侵害的前提下,可供出版、教学、科研、国内外技术业务交流使用。

本标准作为推荐性行业标准,在图书馆系统及相关古籍特藏修复机构内推广使用。

六、术语定义要点说明1.册装古籍与非册装古籍定义因修复过程中所关注的技术要点,使用的技法术语以及修复档案中所需记录的要项不同,本标准将所修复的古籍大致分为两类,将以中国传统装帧形式及以西文古籍装帧形式的,多页装订成册的古籍类藏品定义为册装文献,具体包含线装、包背装、蝴蝶装、毛装、经折装、册页装、精装、平装、骑马钉等。

与之对应,将未装订成册的定义为非册装文献,内容涵盖残片、字画、报刊、图纸、契约文书、地图、碑帖拓片、手稿等类型。

经过初步意见征询,版本学专家认可上述两个定义可应用于古籍修复领域。

起草组认为册装文献与非册装文献在修复时,部分专业术语相同但含义相差较大,例如天头、地脚等。

故此,在记录修复档案时应明确区分,以避免使用过程中产生误解。

2.病害描述病害位置时使用标准或著作中已出现的名词。

可参考WH/T 22-2006 《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与WW/T 0026-2010 《馆藏纸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所用术语,记述时结合图片说明避免歧义,或在档案附件中添加病害图具体说明。

4.粘结剂、染色剂粘结剂、染色剂相关术语参照上述原则,所用名词应以在相关标准、著作中出现过的用语为准。

七、术语使用在记录修复档案时,描述原装帧形式、病害情况及记录修复技法必不可少,为使修复档案规范统一,所用术语应当规范统一避免查阅使产生歧义。

经初步调查,古籍特藏修复相关领域已发布多项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可供参考,并且有大量相关权威著作及教材可用作释义补充。

故此,如果著名所用术语出处,即可避免因术语使用而造成的歧义。

本标准要求使用专业书籍中普遍使用的术语或约定俗称的语言,并要求同一修复机构使用相同术语。

册装文献中的汉文及少数民族语言古籍相关术语可参照GB/T 21712-2008《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国家标准中未列出的术语可参考使用《中国古籍修复与装裱技术图解》等权威著作或《古籍与文书修复导则》等权威机构发布的文献。

西文古籍相关术语可参照GB/T 9851.7-2008 《印刷技术术语第7部分:印后加工术语》,未列出术语可参考使用相关著作或依据业内习惯用语。

非册装文献相关术语可参照《中国书画装裱大全》等权威著作中所列术语或依据业内习惯用语。

本标准中按修复工作大致流程列出常用修复技法主要步骤以供参考。

八、文本内容要点说明起草组以标准草案为框架蓝本,制作“古籍保护修复档案记录用表”(附录A,附录B),并在国家图书馆文献修复组内试用,现将易产生歧义条目做如下解释。

1.藏品名、藏品号、分卷号经收集近五年来国家图书馆修复档案发现,许多档案所记藏品编号与存藏部门记录不一致。

回溯后推测原因为所修藏品经几次迁移、转藏后,书衣或书名签内写具多个编号。

藏品名称也存在上述原因或使用简写名称等原因,造成书签与编目信息不一致的情况。

这类状况常造成存藏部门或送修单位回溯修复信息时无法准确查询,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业务管理部门在统计工作量或档案数量时,也因此造成重复统计工作量。

对此,本标准首先明确藏品名、藏品号是识别修复对象最有效信息,作为必填信息须在档案内显著位置标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