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学研究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具备深厚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能力和独立科研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通过全面系统学习和深入研究,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前沿理论和方法,能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管理等工作。

二、培养方案:1.课程教学(1)学位课程:开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包括材料结构与性能、材料加工与表征技术、材料物理与化学性能、材料设计与应用等。

(2)研究课程:开设科研讨论课程,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材料领域的前沿问题,并结合实践进行实验室研究和论文撰写。

2.实践教学(1)实验教学:安排实验课程,使学生能够熟悉材料制备、加工和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2)科研训练: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研方法和技巧。

(3)实习实训: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或科研机构进行实习,提供实际工作经验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3.学术活动(1)学术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进行学术讲座,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

(2)学术交流:组织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和研讨会,展示研究成果,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

4.学位论文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合格的学术论文,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反映学生对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能力。

三、培养评价:1.课程考核(1)学位课程:根据课程教学计划进行考试或评分,评估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

(2)研究课程:根据学生的论文质量和学术讨论情况进行评定,评估学生的科研能力。

2.实践实习根据实验报告、科研报告和实习单位评价等进行评定,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学术活动根据学术报告、学术交流和学术论文等进行评定,评估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能力。

4.学位论文评审学生的学位论文,包括论文的创新性、科研实用性和论文答辩情况等,确定学生是否具备毕业资格。

四、培养总结通过以上方案的培养,预期能够培养出具有扎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创新能力和独立科研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材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事业心,立志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2、树立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熟练地运用于本专业。

3、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本专业共有10个研究方向,具体研究内容及带头人见下表。

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分配1、本学科学制3年。

由于客观原因不能按时完成学业者,须提前三个月提出申请,经导师同意,学院审批,研究生院批准,可延长学习年限。

没有提出延期报告或延长期满仍末完成硕士论文工作者,均按结业处理。

2、课程学习为1年时间。

第3学期完成专业文献阅读和开题报告,并正式进入科学研究和论文工作。

四、课程设置及时间要求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

补修课程为跨专业招收的研究生所设置。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硕士研究生在其学习过程中至少应修满32学分,其中必修课22学分。

1、公共课:第一外国语(英语、日语、俄语);100学时 3学分;开课学期为第一学期。

自然辩证法; 40学时 2学分;开课学期为第一学期。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0学时 1学分;开课学期为第二学期。

2、专业基础课:数值方法;40学时 2学分;第一学期开课;考试。

应用统计;40学时 2学分;第一学期开课;考试3、专业课:材料热力学;40学时 2学分;第一学期开课;考试。

材料物理;40学时 2学分;第一学期开课;考试。

材料现代研究方法;40学时 2学分;第二学期开课;考试。

功能材料;40学时 2学分;第二学期开课;考试。

博导专题讲座;20学时1学分;第三学期开课。

4、选修课:材料学专业根据不同研究方向设三组限定选修课程,每名同学根据研究方向选择其中一组,同时要在另外两组中选修部分课程,修满毕业所需学分。

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二、课程安排1.专业课程学生需要修读一定的专业课程,其中包括材料化学、材料物理、材料力学、材料表面与界面、材料合成与工艺等方面的课程。

这些课程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研究方法与实践学生需要学习并熟练掌握一系列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包括材料分析与测试方法、材料结构表征技术和先进材料制备技术等。

通过实践和实验,学生可以加深对材料科学与工程的认识和理解。

3.综合素质学生需要培养一定的综合素质,包括学术写作能力、学术交流和演讲能力等。

此外,学生还将接受一定的科研伦理和学术道德教育。

三、培养模式1.导师制学生在培养期间将由一位导师负责指导和管理。

导师将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专业课程和研究方向的选择,并参与学生的科研项目和论文写作等。

2.研究生活动学生将积极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和讲座等学术活动,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学生还将有机会参与国内外合作项目和学术交流,扩展自己的学术视野和科研合作。

3.学位论文学生需要完成一篇独立的学术研究论文,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

四、培养时间与要求1.学制2.学分要求学生需要修读一定的专业课程和研究方法与实践课程,获得一定的学分方可毕业。

具体学分要求由学校设定。

3.论文要求学生需要在学籍期间完成并发表一篇学术论文。

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创新性,并符合学校的要求。

五、培养支持与保障学校将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起点)博士学位研究生提供完善的教育和培养支持与保障,包括科研项目资助、实验设备与场地的提供、导师指导和学术交流平台的提供等。

六、评估与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术表现将定期进行评估和考核。

通过合格的年度评估和答辩,学生可以进入下一年的学习和研究。

学生的综合素质、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来评定。

通过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起点)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实施,有望培养出一批具有深厚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和材料产业的创新提供强大的支撑。

材料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掌握材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材料学研究的前沿动态;2.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包括选择研究主题、制定研究方案、运用常规实验技术和先进的材料分析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准确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3.具备科学写作和学术交流的能力,能够撰写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科技报告,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4.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思维,能够独立进行科技课题的研究和解决,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具备团队协作和领导能力,能够与其他科研人员和工程师进行有效合作,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二、培养课程1.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包括晶体结构与晶体学、材料力学、材料电子学、材料光学等;2.材料分析与测试技术课程:包括材料表征方法与仪器、材料分析与测试技术、材料表面与界面分析等;3.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课程:包括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材料成型原理与技术、材料表面处理技术等;4.材料性能与应用课程:包括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热学性能、材料电学性能等;5.专业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和个人需求,选择相关的课程进行学习。

三、科研实践科研实践是培养材料学研究生的核心环节,通过开展科研实验和课题研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科研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科研课题:每位研究生需要选择一个或多个科研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制定相应的研究方案;2.实验研究:根据研究方案,进行实验室实验和材料分析测试,获取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3.文献调研:对相关领域的学术文献进行调研和综述,了解研究前沿和学术动态;4.学术交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积极与其他研究人员进行交流和合作。

四、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是对学生科研成果的总结和展示,也是评价学生研究能力的重要依据。

培养方案中要求研究生在培养期间完成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发表,包括以下要求:。

东北大学材料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

东北大学材料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

东北大学材料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Abstract本文旨在介绍东北大学材料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该方案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术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以满足他们在材料工程领域的需求。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导师制度、科研训练以及实践经验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1.课程设置1.1 基础课程在培养材料工程研究生方面,东北大学设立了一系列基础课程,例如《材料学导论》、《物理化学》和《材料分析与表征方法》等。

这些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材料工程基础,为他们之后的深造提供坚实的基础。

1.2 专业课程在基础课程完成后,学生将进入更加专业领域的学习。

东北大学材料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涵盖了诸多专业课程,包括《材料加工与工程》、《微结构与性能关系》和《材料设计与模拟》等。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材料工程领域的前沿知识,为未来的研究奠定基础。

2.导师制度导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东北大学材料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采用导师制度,每位研究生都会被分配一位导师。

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课程选择和科研训练。

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密切合作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指导,促进了学术交流和合作。

3.科研训练科研训练是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北大学材料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学生将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积累科研实践经验,并有机会发表学术论文。

此外,学生还会参与各类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与同行交流,扩展视野。

4.实践经验实践经验对于材料工程研究生的培养至关重要。

东北大学材料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鼓励学生参与实践项目,如企业实习、工程设计和创新竞赛等。

通过实践经验,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升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onclusion东北大学材料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未来在材料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打下基础。

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设置、导师制度、科研训练和实践经验,学生将成为材料工程领域的专业人才,为材料科学的发展和应用做出贡献。

2024版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4版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5
学位论文工作与质量保障体系 建设
Chapter
学位论文选题方向引导
强调选题的应用性和创新性
鼓励学生从实际工程问题中提炼科学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或工程技术创新研究。
拓宽选题来源
鼓励学生结合导师科研项目、企业合作课题或自身兴趣进行选题,同时加强与校外导师 或合作单位的沟通与交流。
严格选题审核
建立开题报告审核制度,组织专家对学生的选题依据、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等进行严格 把关。
06
培养方案实施效果评价与持续 改进策略
Chapter
培养方案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学术成果指标
包括学术论文发表、专利申请与授权、学术会议参与等。
实践能力指标
涵盖实验技能、工程设计、项目经验等方面。
综合素质指标
涉及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国际视野等。
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论述
数据收集方法
通过调查问卷、成绩记录、导师评价等多渠道收集数 据。
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材料与化工领域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
培养能够适应材料与化工行业发展需求,具备独立承担技术或管理工作的能力,成为企业、科研院所等 单位的骨干力量。
培养要求
01
掌握材料与化工专 业的基础理论和专 门知识,了解本领 域的研究现状和发 展趋势。
02
具有解决复杂工程 问题的能力,能够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 技术创新和产品研 发。
指导方式改革探索
实施团队指导模式
鼓励以课题组或实验室为单位,组建研究生指 导团队,发挥集体智慧,提高指导效果。
推进产学研合作
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引导研究生参与实际 科研项目,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材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介绍

《材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介绍

《材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介绍材料学专业是一门研究材料的性质、结构和应用的学科,涉及到材料的合成、加工、性能测试以及应用领域的研究与开发等方面。

为了培养高水平的材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本文将介绍一份2000字的《材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材料学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高级材料学专业人才。

具体培养目标如下:1. 具备扎实的材料学理论知识和宽广的学科基础,能够分析和解决材料学领域中的关键问题。

2. 具备材料的合成和加工工艺的研发能力,能够独立进行材料的设计、制备和表征。

3. 具备材料性能测试和分析的技能,能够评估材料的性能和质量。

4. 具备材料应用领域的研究和开发能力,能够将材料应用于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中。

二、培养内容和方式1. 基础理论课程:学生需要修读一系列的基础理论课程,包括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力学、材料热学等等。

这些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材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和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专业课程:学生需要修读一系列的专业课程,包括材料的合成与加工、材料性能测试与表征、材料应用等等。

这些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材料的合成和加工技术,掌握材料性能测试与表征的方法和技巧,以及了解材料应用的领域。

3. 学术研究:学生需要参与材料学的学术研究活动,包括参与课题研究、撰写论文以及参与学术会议等。

通过学术研究的实践,学生能够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实践教学:学生需要进行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训、工程实践和实习等。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培养要求和评价方式1. 学习成绩:学生需要通过课堂学习和考试,取得合格的学习成绩。

学院将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和排名,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学习能力。

2. 学术研究成果: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学术研究活动,撰写学术论文并发表。

直博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培养方案

直博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直博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主要研究材料的组成、结构、制备工艺与其性能及使用过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与技术,主要研究电、磁、声、光、热、力及生物等功能材料及应用的理论、设计、制备、检测等,涉及到信息的获取、转换、存储、处理与控制等。

它包括“材料学”和“材料物理与化学”两个二级学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越来越紧密,如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等。

我校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特色和优势在于对电子信息材料及应用的研究和开发。

本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5名,教授18名和一批由年轻博士为梯队的学术队伍,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充足的科研经费。

作为当代文明的重要支柱,本学科已成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先导和基础,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依存关系。

一、培养目标本学科定位于培养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特别是电子信息材料的物理与化学方面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电子科学、计算机应用及材料的微观结构分析和宏观特性测试技术的人才。

培养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识各种新型材料的研制、加工和测试分析技术,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技能和外语水平,能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教学工作或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的高级人才。

本学科博士学位获得者应:政治合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献身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学风正派、工作严谨求实,善于与人团结共事;能胜任本专业的科研、教学、产业部门的技术工作、或以上领域的技术管理工作等。

二、研究方向1.电子材料与工程2.磁性材料与工程3.半导体材料及器件4.材料化学与工程5.纳米及低维结构材料与器件6.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7.材料分析表征8.有机电子材料与工程9.能源材料三、学习年限全日制本科起点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者(简称直博生),学习年限一般为五年。

材料科学与工程 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 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一、课程设置1.1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课程:材料科学概论、材料结构与性能、材料物理化学、材料力学、材料分析与测试等。

目的:为学生提供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知识,使其对材料科学与工程有全面的了解。

1.2 材料加工与工程应用课程课程:材料加工工艺、材料工程设计、材料应用技术、材料防护与环境保护等。

目的: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其具备材料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能力。

1.3 材料创新与研发课程课程:材料创新方法、材料设计与仿真、材料新技术应用等。

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其将来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实践教学2.1 实验教学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验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掌握材料制备、性能测试、分析评价等技能,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

2.2 实习教学安排学生到企业、科研院所进行实习,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2.3 课程设计鼓励学生参与各类材料科学与工程课程设计,通过设计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三、科研培养3.1 科研导师制度为学生配备科研导师,建立学生与导师之间的科研指导关系,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与科研能力。

3.2 科研平台建设学校要建立健全的科研平台,为学生提供实验室、科研设备、学术资源等支持,为学生开展科研工作提供条件保障。

3.3 科研项目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项目实施能力与科研课题分析能力。

四、创新能力培养4.1 创新教育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模式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4.2 创新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实践项目,如科技竞赛、创业比赛等,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4.3 创新项目支持学校为学生提供创新项目申报支持,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与实施创新项目,使学生在创新过程中得到锻炼与成长。

综上所述,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全面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理念,注重学科交叉与创新能力培养,着力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团队合作能力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0.2.0自胡廉民定稿)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这个专业可是相当有前景的,涉及到各种材料的研发、生产与应用,可以说是现代工业的基石。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10年的方案写作经验,给大家献上一份诚意满满的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1.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在材料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二、课程设置我们来看看课程设置。

课程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环节。

1.公共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大学英语、大学物理、大学数学、计算机基础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力学、材料科学导论等,为学生提供扎实的专业基础。

3.专业核心课程:包括金属学、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陶瓷材料、材料加工工程等,深入探讨各类材料的特点和应用。

4.实践环节:包括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实践教学1.实验教学: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综合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实习教学: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了解生产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毕业设计:结合实际课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

四、创新能力培养1.开展课外科研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提前进入科研状态。

2.设立创新实验班:选拔优秀学生,进行特殊培养,提高创新能力。

3.举办学术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4.加强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创新平台。

五、就业方向1.材料研发:在科研机构、企业研发部门从事新材料研发工作。

2.生产管理:在生产企业担任技术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职位。

3.技术服务: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材料检测、分析、咨询等服务工作。

4.教育科研:在高校、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北京化工大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公示

北京化工大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公示

北京化工大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公示摘要:一、背景介绍二、培养目标三、培养方案概述四、课程设置五、实践环节六、论文要求七、毕业要求八、总结正文:【一、背景介绍】近日,北京化工大学对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了公示,旨在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我国材料科学领域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二、培养目标】根据培养方案,研究生将系统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后能够胜任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部门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三、培养方案概述】培养方案分为课程学习、实践环节和论文研究三个部分。

课程学习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共计30多个学分;实践环节包括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论文研究是研究生阶段的重点,学生需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并撰写学位论文。

【四、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涵盖了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各个方面,如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加工等。

【五、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包括实验课程、实习实践和科研项目等。

实验课程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实习实践将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或研究机构进行实践,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科研项目则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其科研能力。

【六、论文要求】研究生需在导师指导下,选择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课题,开展深入研究,撰写学位论文。

论文要求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并在学术会议上进行交流。

【七、毕业要求】研究生需完成课程学习、实践环节和论文研究等培养环节,并达到所要求的学分和论文要求,方可申请毕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1.基础课程:
该专业的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热力学等方面的课程。

这些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材
料科学与工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专业核心课程:
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材料力学、材料结构与性能、材料加工与
制备、材料表面与界面等方面的课程。

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基
本性质、结构和性能有深入的理解,并对不同材料的制备和加工技术有一
定的了解。

3.选修课程:
该专业的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方向,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
选择。

学生可以选择材料的特殊性能与应用、材料的电子性质与器件应用、材料的生物性质与医学应用等方向的课程,以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

4.实验实践:
5.实习实训: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材料的应用领域,该专业设置了实习实训环节。

学生将有机会到相关企业或研究机构进行实习,全面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
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6.科研与创新:
该专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

学生可以选择参加科研项目,进行独立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等。

这有助于学生培养科研思维和创新
意识,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综合能力。

7.学科竞赛:
该专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学生可以参加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竞赛,如材料设计大赛、创新设计大
赛等,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是针对学生在该领域深入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能力,并使其具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一个关于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的示例。

一、培养目标1.培养具备扎实的材料工程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生,能够独立从事材料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2.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3.培养具备科学素养和良好科研道德的学生,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

二、课程安排1.必修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力学-材料化学与物理-材料加工工艺-材料设计与评价-材料性能测试与分析-材料表面与界面技术-材料工程实验-材料工程案例分析-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2.选修课程-先进材料科学-高性能材料制备与应用-材料工程系统优化-新能源材料与技术-过程工程与控制-材料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三、实践环节1.实验实践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相关的材料工程实验,掌握实验技术和方法,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2.工程实践学生参与学校合作企业的工程项目实践,了解实际工程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3.科研实践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独立研究,撰写科研论文,并参与学术会议和期刊论文发表,培养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四、学术活动1.学术讲座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进行学术讲座,学生可以学习到最新的材料工程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前沿知识。

2.学术交流会组织学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学生可与其他院校的研究生进行交流,分享研究成果和学术经验。

五、毕业要求1.完成培养计划中规定的课程学习,并取得相应的学分;2.完成科研项目,并撰写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3.参与工程实践,并通过相关评估;4.参加学术交流和发表科研论文,并取得相关成果。

以上是关于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一个示例,具体的培养方案可能会根据学校和课程特点有所不同,但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材料工程知识,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并养成良好的科研素养和道德品质。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深厚的材料科学
与工程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具备掌握先
进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技术、材料分析测试技术以及解决实际材料工程
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内容
1.基础课程:学生需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相关基础知识,包括
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力学等方面的知识。

2.专业课程:学生需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择相关的专业课程,包括
材料合成与加工技术、材料表征与分析技术、材料工程设计等方面的课程。

3.实践教学:学生需参与学校的实验室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实
践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实际应用技能。

4.科研实践:学生需参与相关科研项目的实施,进行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科的研究工作,并撰写相关的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

5.学术交流:学生需参加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与国内外相关学者进行
学术交流,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

三、培养流程
1.入学前培训:学生入学前需参加学校为期一周的入学前培训,学习
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

2.基础课程学习:学生在第一学期需学习相关的基础课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3.专业课程学习:学生在第二至第三学期需学习相关的专业课程,深入研究本专业领域。

4.科研实践:学生在第四至第五学期开始参与相关的科研项目,进行科研实践工作。

材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材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材料学基础知识和较高的科研能力,具备创新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他们将能够在材料学领域、工业界和科研机构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管理工作。

二、课程设置1.硕士学位课程共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

必修课包括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制备与表征、材料性能与评价、材料失效分析与修复、材料表面与界面等课程。

2.选修课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研究方向,提供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力学、材料热学、材料概论、纳米材料、功能材料、结构材料等多个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

3.学生需要修满一定学分方可毕业,其中必修课程学分要求为30学分,选修课学分要求为10学分。

三、研究方向学生在入学时需确定研究方向,并选择导师。

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1.材料化学与合成;2.材料物理与性能;3.材料计算与模拟;4.材料工程与应用等。

四、学位论文学生在第二学年开始进行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研究时间一般为1.5年。

学位论文研究需要完成以下工作:1.文献综述,对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了解已有研究进展和研究方向;2.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根据研究目标制定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3.数据处理与分析,对实验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提取有效信息;4.论文撰写,根据研究结果撰写学位论文,包括摘要、绪论、实验、结果与讨论、结论等部分。

五、学术交流为了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

学生可以选择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并向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六、实践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学校要求学生在研究生期间进行一定的实践工作。

实践环节可以包括实验室实践、工程实践、实习等。

学生可以选择在校内实验室、企业、科研机构等进行实践。

七、学制与学位授予研究生的学制为2.5年,其中2年为学习阶段,0.5年为毕业论文研究阶段。

材料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080502,授工学学位)一、培养目标1.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严谨、求实、创新、进取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以及独立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的能力;2.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3.在本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二、本学科设置如下研究方向1.表面科学与工程2.纳米材料及新型块体非晶3.新型金属和陶瓷材料4.复合材料5.新型能源材料与器件6.光电材料与器件三、学习年限本学科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

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4-6年。

四、学分要求已获硕士学位博士生总学分要求≥29学分。

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总学分要求≥53学分。

以同等学力报考博士生按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要求培养,符合课程免修规定的,可申请免修。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附注:课程名称后面标注为▲为高水平国际化课程,标注为※为高水平课程六、本学科对博士研究生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1.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组成以博士生导师为组长的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负责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和考核工作。

2.对跨一级学科课程的限定(1)跨一级学科课程指本一级学科外的研究生课程,且必须跟班听课并同堂参加考试。

(2)所选的跨一级学科课程不得与硕士期间所修的课程相同。

3.论文选题报告,通过开题得1学分。

选题报告应包括的内容为:(1)课题的来源、意义;(2)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3)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4)理论与实践方面预计的创造性成果;(5)预期成果;(6)主要参考文献。

4.论文中期报告博士生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前,要向博士生指导小组或有关学者、专家报告研究工作成果,听取质疑与商讨改进意见,待创造性研究成果获得认同后,方可撰写论文。

5.博士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和资格审查博士论文资格审查由指导教师或博士生指导小组负责进行。

博士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的基本条件:(1)修完所规定的课程学分;(2)完成论文选题报告;(3)完成论文中期报告;(4)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5)通过博士生论文的盲审(6)发表学术论文的具体规定如下:应以第一作者在SCI收录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3篇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至少含1篇A类或以上文章)或所发表论文影响因子总和超过8(无篇数限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我国建设事业需要的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备严谨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适应二十一世纪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和应用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

1.硕士学位
掌握材料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了解本领域的研究动态,基本能独立展开与本学科有关的教学、科研和开发工作。

学位论文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应用背景。

2.博士学位
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材料物理的基本理论,具备宽广和坚实的实验技术,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最新动态,能独立承担和主持与本学科有关的教学、科研和开发工作。

学位论文要求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或应用价值,并具一定的创新性。

论文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均达到相应的要求。

二、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
(1)储能材料与电池工程
(2)光催化能源和环境材料工程
(3)微电子互连材料与新型金属薄膜材料
(4)功能聚合物材料
(5)纳米印刷与纳米结构制备
(6)聚焦离子束微加工技术
(7)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术
(8)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
(9)新型发光材料
(10)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与工程基础
(11)新型复合涂层材料
三、招生对象
1.硕士研究生:获学士学位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已获学士学位在职人员,同等学历在职人员,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者。

2.硕—博连读:获学士学位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已获学士学位在职人员,同等学历在职人员,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者。

入学后前两年完成基础课及学位课程,享受硕士生待遇,在第四学期进行考核,合格者经校研究生院审核批准直接转为博士生并享受博士生待遇。

考核未通过按硕士生规格培养。

3.博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的应届毕业研究生,已获硕士学位在职人员,同等学历在职人员,参加南京大学统一组织的博士生入学考试,笔试和面试均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三年
硕—博连读研究生:五年
博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三年
五、课程设置
研究生课程建设直接关系研究生基础知识的拓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位论文的质量。

因此,课程教学在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中占有重要地位。

硕士生研究生毕业的学分要求:本专业本科入学者32个学分,非本专业本科或同等学历入学者36个学分。

在培养方案中所列出的A、B类课程是必修课,C类课程是各专业的学位课程,每个硕士生必须至少选修2门C类课程。

要求全系每个硕士生必须选修D类课程《材料科学进展》。

博士研究生除必须选修博士生学术交流英语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两门公共课,还要求至少选修2门有关博士专业课程及专业英语。

(一)硕士阶段
A类:
科学社会主义与实践(2学分)
自然辩证法(2学分)
英语(4学分)
B类:
材料结构(3学分)
材料性能(3学分)
C类:
固体理论(4学分)
电子显微术(2学分)
材料设计(2学分)
D类:
材料科学进展(2学分)
纳米材料与技术(3学分)
光纤技术与应用(3学分)
凝聚态物理导论(4学分)
高等量子力学(5学分)
低维凝聚态物理(4学分)
凝聚态光物理学导论(2学分)
半导体器件原理(3学分)
电子薄膜物理(4学分)
固体物理实验方法(3学分)
固体表面化学(2学分)
新能源材料(2学分)
生物材料(2学分)
光化学基础(2学分)
固体无机化学(2学分)
功能高分子(2学分)
固体表面分析(2学分)
谱学基础(2学分)
(二)博士阶段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博士生学术交流英语
电介质物理
光电子功能材料
纳米材料
博士生可根据需要选修为硕士生开设的课程。

六、培养方式
1.硕士生入学后三个月内进行师生双向互选,确定导师,制定培养计划,导师负责全部培养工作。

2.硕-博连读研究生,入学后三个月内进行师生双向互选,确定导师,由导师负责成立指导小组,制定培养计划,由博士生导师和指导小组负责全部培养工作。

3.博士生招生录取时明确导师,由导师负责成立指导小组,制定培养计划,由博士生导师和指导小组负责全部培养工作。

4.公共课(外语和政治)以讲授为主,辅以自学。

基础课和专业课以自学为主,辅以重点讲授和提问。

要求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及阅读有关专业文献。

5.教学实习:硕士生学习期间,必须完成一定学时的教学实习,包括承担学校和院系本科或研究生的课程的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和指导实验课等教学工作。

七、考核方式
1.公共课和基础课以笔试考核为主。

2.专业课除笔试考核外,要求写专题综述报告,以了解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中期考核
为保证研究生质量,在入学后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

由导师组成的研究生中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论文进展情况以及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本着公正、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生作出评价,评定成绩,对考核不合格或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

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

选题力求和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国家攻关项目、863高科技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及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开发研究项目接轨。

确定论文题目后由系组织有关专家审议研究生的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确定后,应拟定学位工作计划,包括各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

学位论文计划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拟定,经系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送校研究生院备案。

博士生在完成论文过程中,应定期作阶段性报告。

九、答辩和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完成后,硕士学位论文应在答辩前应约请2位专家评阅,至少1人为校外教授、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博士学位论文应约请5位同行专家评阅,至少2位是外单位(至少1人是科研机构)专家,博士生导师至少3人。

评阅通过后,方可组织答辩。

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3人组成(不含导师),其中正高职称专家至少两人,原则上不聘请外单位专家参加。

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不含导师),至少2人为外单位(尽可能1人是科研结构)专家,博士生导师至少3人。

论文答辩会由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

博士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一年内补充修改论文资料,重新答辩一次。

申请硕士学位者至少在公开发行的杂志上发表一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性文章(第一作者),在SCI/EI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第二、第三作者),可算为一篇国内核心刊物(第一作者)。

申请博士学位者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在国际一流刊物或本一级学科顶级刊物或本学科SCI刊物影响因子排列前15%的刊物上,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2、在本专业SCI 索引源刊物的影响因子排列在前90%的刊物上,发表2篇学术论文(第一作者);
3、在本专业SCI索引源刊物的影响因子排列在前90%的刊物上,发表1篇学术论文(第一作者)和在核心期刊上发表2篇学术论文(第一作者);
4、申请人应满足标准2,可以用已被EI收录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或已经公布的发明专利(排名第一,或除指导老师外排名第一),或通过鉴定的省部级以上的应用成果(排前三名),代替相同数量的SCI论文。

如在答辩时尚未完成上述指标,可在一年内补充。

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校学位论文评定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及院系学位分会的意见按照有关规定做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十、质量鉴测
本学科采用下列措施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监测:
1.严格中期考核制度;
2.严格执行学位授予量化指标;
3.建立研究生教学档案,对毕业的研究生进行不定期的追踪调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