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几何三角形练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相似三角形几何题(含答案)

相似三角形几何题(含答案)

相似三角形几何题(WORD 版,有答案)1、如图,AD 是圆O 的直径,BC 切圆O 于点D ,AB 、AC 与圆O 相交于点E 、F 。

求证:AC AF AB AE ⋅=⋅;F O E DBA2为了加强视力保护意识,小明想在长为3.2米,宽为4.3米的书房里挂一张测试距离为5米的视力表.在一次课题学习课上,小明向全班同学征集“解决空间过小,如何放置视力表问题”的方案,其中甲、乙、 丙位同学设计方案新颖,构思巧妙.(10分)(1)甲生的方案:如图1,将视力表挂在墙ABEF 和墙ADGF 的夹角处,被测试人站立 在对角线AC 上,问:甲生的设计方案是否可行?请说明理由.(2)乙生的方案:如图2,将视力表挂在墙CDGH 上,在墙ABEF 上挂一面足够大的平面镜,根据平面镜成像原理可计算得到:测试线应画在距离墙ABEF 米处.(3)丙生的方案:如图3,根据测试距离为5m 的大视力表制作一个测试距离为3m 的小视 力表.如果大视力表中“E ”的长是3.5cm ,那么小视力表中相应“E ”的长是多少cm ?3、如图,四边形ABCD 中,AD =CD ,∠DAB =∠ACB =90°,过点D 作DE ⊥AC ,垂足为F ,DE 与AB 相交于点E .(12分)(1)求证:AB ·AF =CB ·CD ;(2)已知AB =15 cm ,BC =9 cm ,P 是射线DE 上的动点.设DP =x cm (0x >),四边形BCDP 的面积为y cm 2.①求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②当x 为何值时,△PBC 的周长最小,并求出此时y 的值.HH(图1)(图2) (图3)3.5㎝ACF3mB5mDA B CD EF P ·4已知,如图,△ABC中,AB=2,BC=4,D为BC边上一点,BD=1.(1)求证:△ABD∽△CBA;(2)作DE∥AB交AC于点E,请再写出另一个与△ABD相似的三角形,并直接写出DE的长.5.已知:如图,AB是半圆O的直径,CD⊥AB于D点,AD=4cm,DB=9cm,求CB的长.6.如图所示,在由边长为1的25个小正方形组成的正方形网格上有一个△ABC,试在这个网格上画一个与△ABC相似,且面积最大的△A1B1C1(A1,B1,C1三点都在格点上),并求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7.如图所示,在5×5的方格纸上建立直角坐标系,A(1,0),B(0,2),试以5×5的格点为顶点作△ABC 与△OAB相似(相似比不为1),并写出C点的坐标.8.如图所示,⊙O的内接△ABC中,∠BAC=45°,∠ABC=15°,AD∥OC并交BC的延长线于D点,OC 交AB 于E 点.(1)求∠D 的度数;(2)求证:AC 2=AD ·CE .9.已知:如图,△ABC 中,∠BAC =90°,AB =AC =1,点D 是BC 边上的一个动点(不与B ,C 点重合),∠ADE =45°.(1)求证:△ABD ∽△DCE ;(2)设BD =x ,AE =y ,求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 (3)当△ADE 是等腰三角形时,求AE 的长.10.已知:如图,△ABC 中,AB =4,D 是AB 边上的一个动点,DE ∥BC ,连结DC ,设△ABC 的面积为S ,△DCE 的面积为S ′.(1)当D 为AB 边的中点时,求S ′∶S 的值; (2)若设,,y SS x AD ='=试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及x 的取值范围.11.已知:如图,抛物线y =x 2-x -1与y 轴交于C 点,以原点O 为圆心,OC 长为半径作⊙O ,交x 轴于A ,B 两点,交y 轴于另一点D .设点P 为抛物线y =x 2-x -1上的一点,作PM ⊥x 轴于M 点,求使△PMB ∽△ADB 时的点P 的坐标.1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关于x 的二次函数y =x 2+(k -1)x +2k -1的图象与x 轴交于A ,B两点(点A 在点B 的左侧),与y 轴交于点C (0,-3). 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及A ,B 两点的坐标.13.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内已知点A 和点B 的坐标分别为(0,6),(8,0),动点P 从点A开始在线段AO 上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O 移动,同时动点Q 从点B 开始在线段BA 上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A 移动,设点P ,Q 移动的时间为t 秒.(1)求直线AB 的解析式;(2)当t 为何值时,△APQ 与△ABO 相似? (3)当t 为何值时,△APQ 的面积为524个平方单位?14.已知:如图,□ABCD 中,AB =4,BC =3,∠BAD =120°,E 为BC 上一动点(不与B 点重合),作EF ⊥AB 于F ,FE ,DC 的延长线交于点G ,设BE =x ,△DEF 的面积为S .(1)求证:△BEF ∽△CEG ;(2)求用x 表示S 的函数表达式,并写出x 的取值范围; (3)当E 点运动到何处时,S 有最大值,最大值为多少?15、已知: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是直角三角形,90ACB∠=,点A C,的坐标分别为(30)A-,,(10)C,,43=ACBC.(13分)(1)求过点A B,的直线的函数表达式;(2)在x轴上找一点D,连接DB,使得ADB△与ABC△相似(不包括全等),并求点D的坐标;(3)在(2)的条件下,如P Q,分别是AB和AD上的动点,连接PQ,设AP DQ m==,问是否存在这样的m使得APQ△与ADB△相似,如存在,请求出m的值;如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6.如图,AB是斜靠在墙壁上的长梯,梯脚B距墙80cm,梯上点D距墙70cm,BD长55cm.求梯子的长.17.如图,已知AC⊥AB,BD⊥AB,AO=78cm,BO=42cm,CD=159cm,求CO和DO.18.如图,已知∠ACB=∠CBD=90°,AC=b,CB=a,当BD与a、b之间满足怎样的关系式时,△ACB∽△CBD?A COBxy19.(本题10分)正方形ABCD 边长为4,M 、N 分别是BC 、CD 上的两个动点, 当M 点在BC 上运动时,保持AM 和MN 垂直,(1)证明:Rt Rt ABM MCN △∽△;(2)设BM x =,梯形ABCN 的面积为y ,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当M 点运动到什么位置时,四边形ABCN 面积最大,并求出最大面积;(3)当M 点运动到什么位置时Rt Rt ABM AMN △∽△,求此时x 的值.20.(本题10分)如图1,在Rt ABC △中,90BAC ∠=°,AD BC ⊥于点D ,点O 是AC 边上一点,连接BO 交AD 于F ,OE OB ⊥交BC 边于点E .(1)求证:ABF COE △∽△;(2)当O 为AC 边中点,2ACAB=时,如图2,求OF OE 的值; (3)当O 为AC 边中点,ACn AB=时,请直接写出OF OE 的值.21(6分)一般的室外放映的电影胶片上每一个图片的规格为3.5cm ×3.5cm ,放映的银幕规格为2m ×2m ,若影机的光源距胶片20cm 时,问银幕应在离镜头多远的地方,放映的图像刚好布满整个银幕?DMA BCNBBA A C OE D DE C O F图1 图2 F22.(6分)如图13,四边形ABCD 、CDEF 、EFGH 都是正方形. (1)⊿ACF 与⊿ACG 相似吗?说说你的理由. (2)求∠1+∠2的度数.23.(6分)如图13,矩形ABCD 的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E 、F 分别是OA 、OB 的中点. (1)试问:△ADE 与△BCF 全等吗?请说明理由;(2)若AD = 4cm ,AB = 8cm ,求CF 的长.24(6分)已知:如图14,在△ABC 中,AB=AC=a ,M 为底边BC 上任意一点,过点M 分别作AB 、AC 的平行线交AC 于P ,交AB 于Q. (1)求四边形AQMP 的周长;(2)写出图中的两对相似三角形(不需证明);BACPQ MBCDOFF E O CBAAA A BBBCCCD DDOE FGPMN⑴⑵⑶25(6分)如图15,已知△ABC 、△DCE 、△FEG 是三个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底边BC 、CE 、EG 在同一直线上,且AB=3,BC=1.连结BF ,分别交AC 、DC 、DE 于点P 、Q 、R.(1)求证:△BFG ∽△FEG ,并求出BF 的长; (2)观察图形,请你提出一个与点..P .相关..的问题,并进行解答(根据提出问题的层次和解答过程评分).26(6分)(1)如图16(1),在正方形ABCD 中,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易知AC ⊥BD ,AC CO =21; (2)如图16(2),若点E 是正方形ABCD 的边CD 的中点,即21=DC DE ,过D 作DG ⊥AE ,分别交AC 、BC 于点F 、G.求证:31=AC CF ; (3)如图16(3),若点P 是正方形ABCD 的边CD 上的点,且nDC DP 1=(n 为正整数),过点D 作DN ⊥AP ,分别交AC 、BC 于点M 、N ,请你先猜想CM 与AC 的比值是多少?然后再证明你猜想的结论.27(8分)如图17,已知矩形ABCD 的边长3cm 6cm AB BC ==,.某一时刻,动点M 从A 点出发沿AB 方向以1cm/s 的速度向B 点匀速运动;同时,动点N 从D 点出发沿DA 方向以2cm /s 的速度向A 点匀速运动,问:(1)经过多少时间,AMN △的面积等于矩形ABCD 面积的19? (2)是否存在时刻t ,使以A M N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CD △相似?若存在,求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8.如图,已知⊙O 的弦CD 垂直于直径AB ,点E 在CD 上,且EC = EB .(1)求证:△CEB ∽△CBD ;(2)若CE = 3,CB=5 ,求DE 的长.29.如图,把菱形ABCD 沿着BD 的方向平移到菱形A /B /C /D /′的位置, (1)求证:重叠部分的四边形B /EDF /是菱形(2)若重叠部分的四边形B /EDF /面积是把菱形ABCD 面积的一半,且BD=2,求则此菱形移动的距离.30.如图,在Rt ABC △中,90C =∠,12BC AC ==,,把边长分别为123n x x x x ,,,,的n 个正方形依次放入ABC △中,请回答下列问题:(1n1 2 3 n x(2)第n 个正方形的边长n = ;(3)若m n p q ,,,是正整数,且m n p q x x x x =,试判断m n p ,,,的关系.AB C DMF E /CB/A/DB BC A2x3x1x答案1.方法1:连接ED,DF,证⊿ADE∽⊿ABD,得AB AE AD •=2同理可证⊿ADF∽⊿ACD,得AC AF AF •=2故,AE·AB=AF·AC方法2:连接EF,ED证⊿AEF∽⊿ACB2.⑴在Rt ⊿ABC中,AC=22CD AD +=223.42.3+>5故,可行;⑵ 1.8;⑶利用⊿AED∽⊿ACB可求得FD=2.1m3.(1)证⊿DA F∽⊿ABC(2) )0(273〉+=x x y(3)当点P 运动到点E 的位置,即x =12.5时,△PBC 的周长最小,此时y 的值为64.54.(1)4943+=x y(2)过点B作AB 的垂线交x 轴于点D , D 点的坐标为(3.25,0) (3)存在,m =925或36125 5.(1),BABDCB AB =CBA ABD ∠=∠,得△HBD ∽△CBA ; (2)△ABC ∽△CDE ,DE =1.5.6..cm 133提示:连结AC .7.提示:.52,10,25111111===C B B A C A △A 1B 1C 1的面积为5. 8.C (4,4)或C (5,2).9.提示:(1)连结OB .∠D =45°.(2)由∠BAC =∠D ,∠ACE =∠DAC 得△ACE ∽△DAC .A C OBxyD10.(1)提示:除∠B =∠C 外,证∠ADB =∠DEC .(2)提示:由已知及△ABD ∽△DCE 可得.22x x CE -=从而y =AC -CE =x 2- .12+x (其中20<<x ).(3)当∠ADE 为顶角时:.22-=AE 提示:当△ADE 是等腰三角形时,△ABD ≌△DCE .可得.12-=x当∠ADE 为底角时:⋅=21AE 11.(1)S '∶S =1∶4; (2)).40(41162<<+-=x x x y 12.提示:设P 点的横坐标x P =a ,则P 点的纵坐标y P =a 2-a -1.则PM =|a 2-a -1|,BM =|a -1|.因为△ADB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欲使△PMB ∽△ADB ,只要使PM =BM .即|a 2-a -1|=|a -1|.不难得a 1=0..2.2.2432-===a a a∴P 点坐标分别为P 1(0,-1).P 2(2,1).).21,2().21,2(43+--P P13.(1)y =x 2-2x -3,A (-1,0),B (3,0); (2))49,43(-D 或D (1,-2).14.(1);643+-=x y (2)1130=t 或;1350 (3)t =2或3.15.(1)略; (2));30(8311832≤<+-=x x x S 16.梯子长为cm 440 17.cm DO cm CO 65.55,35.103==(提示:设xcm DO =,则()cm x CO -=159,因为AB BD AB AC ⊥⊥,,︒=∠=∠90B A ,BOD AOC ∠=∠,所以△AOC ∽△BDO ,所以DO CO BO AO =即x x -=1594278,所以65.55=x ) 18.b a BD 2=(提示:由△ACB ∽△CBD ,得BC a a b BD CB CD AC ==,,所以b a BD 2=) (3)当x =3时,S 最大值33=.19.解:(1)在正方形ABCD 中,490AB BC CD B C ===∠=∠=,°,AM MN ⊥,90AMN ∴∠=°,90CMN AMB ∴∠+∠=°,在Rt ABM △中,90MAB AMB ∠+∠=°,CMN MAB ∴∠=∠,Rt Rt ABM MCN ∴△∽△,(2)Rt Rt ABM MCN △∽△,44AB BM x MC CN x CN∴=∴=-,,244x x CN -+∴=, ()222141144282102422ABCN x x y S x x x ⎛⎫-+∴==+=-++=--+ ⎪⎝⎭梯形·,当2x =时,y 取最大值,最大值为10.(3)90B AMN ∠=∠=°,∴要使ABM AMN △∽△,必须有AM AB MN BM=,由(1)知AM AB MN MC=,BM MC ∴=, ∴当点M 运动到BC 的中点时,ABM AMN △∽△,此时2x =.20.解:(1)AD BC ⊥,90DAC C ∴∠+∠=°.90BAC BAF C ∠=∴∠=∠°,.90OE OB BOA COE ∴∠+∠=⊥,°,90BOA ABF ∠+∠=°,ABF COE ∴∠=∠.ABF COE ∴△∽△;(2)解法一:作OG AC ⊥,交AD 的延长线于G .2AC AB =,O 是AC 边的中点,AB OC OA ∴==.由(1)有ABF COE △∽△,ABF COE ∴△≌△,BF OE ∴=.90BAD DAC ∠+∠=°,90DAB ABD DAC ABD ∠+∠=∴∠=∠°,,又90BAC AOG ∠=∠=°,AB OA =.ABC OAG ∴△≌△,2OG AC AB ∴==.OG OA ⊥,AB OG ∴∥,ABF GOF ∴△∽△,OF OG BF AB ∴=,2OF OF OG OE BF AB ===. 解法二:902BAC AC AB AD BC ∠==°,,⊥于D , Rt Rt BAD BCA ∴△∽△.2AD AC BD AB ∴==. 设1AB =,则2AC BC BO ===,12AD BD AD ∴=== 90BDF BOE BDF BOE ∠=∠=∴°,△∽△,BD BO DF OE∴=. 由(1)知BF OE =,设OE BF x ==, BA D E C O FGB ADE C O F5DF x=,x ∴=.在DFB △中2211510x x =+,3x ∴=.OF OB BF ∴=-==322OF OE ∴==. (3)OF n OE=. 21807cm 22.相似,450 23.(1)全等,略;(2)CF ==cm 24.(1) 2a ;(2)△ABC ∽△QBM ∽△PMC ; 25.(1)BF=BG=3;(2)略 26.(1)略;(2)猜想11+=n AC CM ,证明略 27.(1)经过1秒或2秒后;(2)经过32秒或125秒时 28.(1)证明:∵弦CD 垂直于直径AB ∴BC=BD ∴∠C =∠D 又∵EC = EB∴∠C =∠CBE ∴∠D =∠CBE 又∵∠C =∠C ∴△CEB ∽△CBD(2)解:∵△CEB ∽△CBD ∴CE CB CB CD= ∴CD=2252533CB CE == ∴DE = CD -CE =253-3 =163 29.(1)有平移的特征知A ´B ´∥AB,又CD ∥AB ∴A ´B ´∥CD,同理B ´C ´∥AD ∴四边形BEDF 为平行四边形∵四边形ABCD 是菱形 ∴AB=AD ∴∠ABD=∠ADB 又∠A ´B ´D=∠ABD ∴∠A ´B ´D=∠ADB ∴FB ´=FD∴四边形B ´EDF 为菱形.(2)∵菱形B ´EDF 与菱形ABCD 有一个公共角 ∴此两个菱形对应角相等 又对应边成比例 ∴此两个菱形相似∴B D BD '=,∴12B D '== ∴平移的距离BB ´=BD –B ´1 30.(1)2483927,, (2)23n ⎛⎫ ⎪⎝⎭.(3)m n p q x x x x = 22223333m n p q⎛⎫⎛⎫⎛⎫⎛⎫∴= ⎪ ⎪ ⎪ ⎪⎝⎭⎝⎭⎝⎭⎝⎭ 2233m n p q ++⎛⎫⎛⎫∴= ⎪ ⎪⎝⎭⎝⎭.m n p q ∴+=+。

《好题》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几何图形初步》-解答题专项经典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好题》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几何图形初步》-解答题专项经典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解答题1.如图,已知A、B、C、D四点,根据下列要求画图:(1)画直线AB、射线AD;(2)画∠CDB;(3)找一点P,使点P既在AC上又在BD上.解析:(1)见解析;(2)见解析;(3)见解析.【分析】(1)利用直线以及射线的定义画出图形即可;(2)利用角的定义作射线DC,DB即可;(3)连接AC,与BD的交点即为所求.【详解】解:(1)如图所示:直线AB、射线AD即为所求;(2)如图所示:∠CDB即为所求;(3)如图所示:点P即为所求.【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直线、射线以及角的定义,正确把握相关定义是解题关键.2.如图,直角三角形ABC的两条直角边AB和BC分别长4厘米和3厘米,现在以斜边AC 为轴旋转一周.求所形成的立体图形的体积.解析:6π立方厘米【解析】试题分析:先根据勾股定理求出斜边为5厘米,再用“3×4÷5=2.4厘米”求出斜边上的高,绕斜边旋转一周后所得到的就是两个底面半径为2.4厘米,高的和为5厘米的圆锥体,由此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得这两个圆锥的体积之和即可.试题过B作BD⊥AC,∵直角边AB和BC分别长4厘米和3厘米,∴AC=2234=5(厘米),斜边上的高为“3×4÷5=2.4(厘米),所形成的立体图形的体积:132.42 5 =9.6π(立方厘米).3.如图是由若干个正方体形状的木块堆成的,平放于桌面上。

其中,上面正方体的下底面的四个顶点恰是下面相邻正方体的上底面各边的中点,如果最下面的正方体的棱长为1.(1)当只有两个正方体放在一起时,这两个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积和是;(2)当这些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积和超过8时,那么正方体的个数至少是多少?(3)按此规律下去,这些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积会不会一直增大?如果会,请说明理由;如果不会,请求出不会超过哪个数值?(提示:所有正方体侧面面积加上所有正方体上面露出的面积之和,就是需求的面积,从简单入手,归纳规律.)解析:(1)7;(2)4个;(3)不会,理由见解析【分析】(1)若只有一层(即只有一个)时,每个面的面积是1,共露出5个面,所以外露面积为:1+1×4=5;若有两层,则第二层每个侧面的面积是12,与一层相比,多了4个侧面,所以外露面积为:1+(1+12)×4=7;(2)若有三层,则第三层的每个侧面的面积是14,与两层相比,多了4个侧面,所以外露面积=1+(1+12+14)×4=8,这些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积和超过8,那么正方体的个数至少是4个;(3)若有n层,所以,露在外面的面积为:1+[1+12+14+……+(1)12n-]×4<1+2×4=9,即按此规律堆下去,总面积最大不会超过9.【详解】解:(1)若只有一层(即只有一个)时,每个面的面积是1,共露出5个面,所以外露面积为:1+1×4=5;若有两层,则第二层每个侧面的面积是12,与一层相比,多了4个侧面,所以外露面积为:1+(1+12)×4=7;(3)若有三层,则第三层的每个侧面的面积是14,与两层相比,多了4个侧面,所以外露面积=1+(1+12+14)×4=8,∴这些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积和超过8,那么正方体的个数至少是4个;(3)若有n层,所以,露在外面的面积为:1+[1+12+14+……+(1)12n-]×4<1+2×4=9,∴按此规律堆下去,总面积最大不会超过9.【点睛】此题考查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问题.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得到上下正方体的一个面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即可得出依次排列的正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这里还要注意把最下面的正方体看做是5个面之外,上面的正方体都是露出了4个面.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得到上下正方体的一个面积之间的关系.4.古时候,传说捷克的公主柳布莎曾出过这样一道有趣的题:“一只篮子中有若干李子,取它的一半又一个给第一个人,再取余下的一半又两个给第二个人,又取最后所余的一半又三个给第三个人,那么篮内的李子就没有剩余,篮中原有李子多少个?”解析:34个【分析】在最后一次送了一半加三个,篮子的李子没有剩余,可以知道最后一次的一半就是三个,所以上一次剩余6个,6个加上送的2个合计8个,为第二次的一半,可以知道第一次送出后还有16个,16在加上第一次送的1个为17个,所以最初一共有34个. 【详解】 用逆推法:解: ()32221234⎡⎤⨯+⨯+⨯=⎣⎦(个) 【点睛】送出一半又3个的时候,剩余为0,直接可以知道一半就是3个.5.如图,有一只蚂蚁想从A 点沿正方体的表面爬到G 点,走哪一条路最近?(1)请你利用部分平面展开图画出这条最短的路线,并说明理由.(2)探究若这只蚂蚁在正方体上爬行的最短路线,请你找出所有的最短路线,并画出示意. 解析:如图①,(1)见解析,理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见解析. 【分析】(1)先把正方体展开,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即可得出由A 爬到G 的最短途径.(2)分情况讨论, 作图解答即可. 【详解】(1)如图①,理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如图②,这种最短路线有4条.【点睛】本题考查了几何体的展开图和最短路线问题,把几何体展开为平面图形是解决“怎样爬行最近”这类问题的关键. 6.说出下列图形的名称.解析:依次是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五边形、六边形. 【分析】根据平面图形:一个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可得答案. 【详解】根据平面图形的定义可知:它们依次是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五边形、六边形. 【点睛】此题考查认识平面图形,解题关键在于掌握其定义对图形的识别. 7.(1)已知一个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的3倍多10︒,求这个角的度数. (2)已知α∠的余角是β∠的补角的13,并且32βα∠=∠,试求a β∠+∠的度数.解析:(1)50°;(2)150° 【分析】(1)设这个角为α,则补角为(180°-α),余角为(90°-α),再由补角比它的余角的3倍多10°,可得方程,解出即可;(2)根据互余和互补的定义,结合已知条件列出方程组,解方程组得到答案. 【详解】(1)设这个角为α,根据题意,得18039010()a α︒-=︒-+︒.解得:50α=︒. 答:这个角的度数为50︒. (2)根据题意,得190(180)3αβ︒︒-∠=⨯-∠且32βα∠=∠, ∴60α∠=︒,90β∠=︒. ∴ 150αβ∠+∠≡︒.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掌握若两个角的和为90°,则这两个角互余;若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则这两个角互补是解题的关键.8.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8,B 是数轴上位于点A 左侧一点,且22AB =,动点P 从A 点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0t t >秒.(1)数轴上点B 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点P 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P Q 、同时出发,问多少秒时P Q 、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3)若M 为AP 的中点,N 为BP 的中点,在点P 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 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 的长.解析:(1)14-,85t -;(2)2.5秒或3秒;(3)线段MN 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1,图形见解析. 【分析】(1)根据点B 和点P 的运动轨迹列式即可.(2)分两种情况:①点P Q 、相遇之前;②点P Q 、相遇之后,分别列式求解即可. (3)分两种情况:①当点P 在点A B 、两点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 运动到点B 的左侧时, 分别列式求解即可. 【详解】(1)14-,85t -; (2)分两种情况: ①点P Q 、相遇之前,由题意得32522t t ++=,解得 2.5t =. ②点P Q 、相遇之后,由题意得32522t t -+=,解得3t =.答:若点P Q 、同时出发,2.5或3秒时P Q 、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 (3)线段MN 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1,理由如下:①当点P 在点A B 、两点之间运动时:11111()221122222MN MP NP AP BP AP BP AB =+=+=+==⨯=; ②当点P 运动到点B 的左侧时,1111()112222MN MP NP AP BP AP BP AB =-=-=-==; ∴线段MN 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1.【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动点的问题,掌握数轴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9.已知线段AB=12,CD=6,线段CD 在直线AB 上运动(C 、A 在B 左侧,C 在D 左侧). (1)M 、N 分别是线段AC 、BD 的中点,若BC=4,求MN ;(2)当CD 运动到D 点与B 点重合时,P 是线段AB 延长线上一点,下列两个结论:①PA PBPC+是定值; ②PA PBPC-是定值,请作出正确的选择,并求出其定值. 解析:(1)MN =9;(2)①PA PBPC+是定值2.【分析】(1)如图,根据“M 、N 分别为线段AC 、BD 的中点”,可先计算出CM 、BN 的长度,然后根据MN =MC +BC +BN 利用线段间的和差关系计算即可;(2)根据题意可得:当CD 运动到D 点与B 点重合时,C 为线段AB 的中点,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可得AC =BC ,此时①式可变形为()()PC AC PC BC PA PB PC PC++-+=,进而可得结论. 【详解】解:(1)如图,∵M 、N 分别为线段AC 、BD 的中点, ∴CM =12AC =12(AB ﹣BC )=12(12﹣4)=4, BN =12BD =12(CD ﹣BC )=12(6﹣4)=1, ∴MN =MC +BC +BN =4+4+1=9;(2)①正确,且PA PBPC+=2. 如图,当CD 运动到D 点与B 点重合时, ∵AB =12,CD =6,∴C 为线段AB 的中点,∴AC =BC , ∴()()22PC AC PC BC PA PB PCPC PC PC++-+===, 而()()212PC AC PC BC PA PB AC PC PC PC PC +---===,不是定值. ∴①PA PBPC+是定值2.【点睛】本题考查了线段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计算等知识,正确画出图形、熟练掌握线段中点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10.如图,已知∠AOB=90°,∠EOF=60°,OE 平分∠AOB ,OF 平分∠BOC ,求∠AOC 和∠COB 的度数.解析:120°,30° 【分析】先根据角平分线,求得∠BOE 的度数,再根据角的和差关系,求得BOF ∠的度数,最后根据角平分线,求得BOC ∠、AOC ∠的度数. 【详解】∵OE 平分∠AOB ,∠AOB=90° ∴∠BOE=∠AOB =45° 又∵∠EOF=60°∴∠BOF=∠EOF -∠BOE= 15° 又∵OF 平分∠BOC ∴∠BOC=2∠BOF=30° ∴∠AOC=∠AOB +∠BOC=120° 故∠AOC=120°,∠COB=30°.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根据角的和差关系进行计算是解题的关键.注意:也可以根据AOC ∠的度数是EOF ∠度数的2倍进行求解.11.如图所示,A ,B 两条海上巡逻船同时在海面发现一不明物体,A 船发现该不明物体在他的东北方向(从靠近A 点的船头观测),B 船发现该不明物体在它的南偏东60︒的方向上(从靠近B 点的船头观测),请你试着在图中确定这个不明物体的位置.解析:见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这个不明物体应该在这两个方向的交叉点上,根据图示方向在A 点向东北方向作一条线,在B 点向南偏东60°方向作一条线,交点即是. 【详解】根据题意,分别以A 和B 所在位置作出不明物体所在它们的方向上的射线, 两线的交点D 即为不明物体所处的位置. 如图所示,点D 即为所求:.【点睛】本题考查了方位角在生活中的应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是解题的关键. 12.如图,已知点O 为直线AB 上一点,将一个直角三角板COD 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 处,并使OC 边始终在直线AB 的上方,OE 平分BOC ∠. (1)若70DOE ∠=︒,则AOC ∠=________;(2)若DOE α∠=,求AOC ∠的度数.(用含α的式子表示)解析:(1)140︒;(2)2α 【分析】(1)由70DOE ︒∠=,90COD ︒∠=,可以推出COE ∠的度数,又因为OE 平分BOC ∠,所以可知BOC ∠的度数,180BOC ︒-∠的度数即可解决;(2)由DOE α∠=,90COD ︒∠=,可以推出COE ∠=90α︒-,又因为OE 平分BOC ∠,以可知BOC ∠=2COE ∠=1802α︒-,180BOC ︒-∠即可解决. 【详解】解:(1)∵70DOE ︒∠=,90COD ︒∠=, ∴907020COE ︒︒︒∠=-=. ∵OE 平分BOC ∠, ∴20COE BOE ︒∠=∠=,∴1801802140AOC BOC COE ︒︒︒∠=-∠=-∠=. 故答案为140︒.(2)∵DOE α∠=,90COD ︒∠=, ∴90COE α︒∠=-. ∵OE 平分BOC ∠,∴21802BOC COE α︒∠=∠=-,∴()180********AOC BOC αα︒︒︒∠=-∠=--=.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角和直角,熟练各概念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3.如图,一个点从数轴上的原点开始,先向左移动2cm 到达A 点,再向左移动3cm 到达B 点,然后向右移动9cm 到达C 点.(1)用1个单位长度表示1cm ,请你在数轴上表示出A ,B , C 三点的位置; (2)把点C 到点A 的距离记为CA ,则CA=______cm.(3)若点B 以每秒2cm 的速度向左移动,同时A .C 点分别以每秒1cm 、4cm 的速度向右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 秒,试探索:CA−AB 的值是否会随着t 的变化而改变?请说明理由.解析:(1)数轴见解析;(2)6;(3)CA−AB 的值不会随着t 的变化而改变,理由见解析;【分析】(1)在数轴上表示出A ,B ,C 的位置即可;(2)求出CA 的长即可;(3)不变,理由如下:当移动时间为t 秒时,表示出A ,B ,C 表示的数,求出CA-AB 的值即可做出判断.【详解】(1)如图:(2)CA=4−(−2)=4+2=6cm ,(3)不变,理由如下:当移动时间为t 秒时,点A. B. C 分别表示的数为−2+t 、−5−2t 、4+4t ,则CA=(4+4t)−(−2+t)=6+3t ,AB=(−2+t)−(−5−2t)=3+3t ,∵CA−AB=(6+3t)−(3+3t)=3∴CA−AB 的值不会随着t 的变化而改变.【点睛】此题考查数轴,两点间的距离,整式的加减,列代数式,解题关键在于结合数轴进行解答. 14.如图所示,∠AOB =35°,∠BOC =50°,∠COD =22°,OE 平分∠AOD ,求∠BOE 的度数.解析:5°【解析】【分析】首先根据角的和差关系算出∠AOD 的度数,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AOE =12∠AOD ,进而得到答案.【详解】∵∠AOB =35°,∠BOC =50°,∠COD =22°,∴∠AOD =35°+50°+22°=107°.∵OE 平分∠AOD ,∴∠AOE =12∠AOD =12×107°=53.5°,∴∠BOE=∠AOE-∠AOB=53.5°-35°=18.5°.【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关键是掌握角平分线的定义: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15.如图,O在直线AC上,OD是∠AOB的平分线,OE在∠BOC内.(1)若OE是∠BOC的平分线,则有∠DOE=90°,试说明理由;(2)若∠BOE=12∠EOC,∠DOE=72°,求∠EOC的度数.解析:(1)见解析;(2)72°【解析】【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以求得∠DOE=12∠AOC=90°;(2)设∠EOB=x度,∠EOC=2x度,把角用未知数表示出来,建立x的方程,用代数方法解几何问题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详解】(1)如图,因为OD是∠AOB的平分线,OE是∠BOC的平分线,所以∠BOD=12∠AOB,∠BOE=12∠BOC,所以∠DOE=12(∠AOB+∠BOC)=12∠AOC=90°;(2)设∠EOB=x,则∠EOC=2x,则∠BOD=12(180°–3x),则∠BOE+∠BOD=∠DOE,即x+12(180°–3x)=72°,解得x=36°,故∠EOC=2x=72°.【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设未知数,把角用未知数表示出来,列方程组,求解.角平分线的运用,为解此题起了一个过渡的作用.16.读下列语句,画出图形,并回答问题.(1)直线l 经过A ,B ,C 三点,且C 点在A ,B 之间,点P 是直线l 外一点,画直线BP ,射线PC ,连接AP ;(2)在(1)的图形中,能用已知字母表示的直线、射线、线段各有几条?写出这些直线、射线、线段.解析:(1)见解析;(2)直线有2条,分别是直线PB ,AB ;射线有7条,分别是射线PC ,PB ,BP ,AC ,CB ,BC ,CA ;线段有6条,分别是线段PA ,PB ,PC ,AB ,AC ,BC【分析】(1)根据直线、射线、线段的定义作图;(2)根据直线、射线、线段的定义解答.【详解】(1)如图所示.(2) 直线有2条,分别是直线PB ,AB ;射线有7条,分别是射线PC ,PB ,BP ,AC ,CB ,BC ,CA ;线段有6条,分别是线段PA ,PB ,PC ,AB ,AC ,BC .【点睛】此题考查作图,确定图形中的直线、射线、线段,掌握直线、射线、线段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17.如图,已知点C 为线段AB 上一点,15cm AC =,35CB AC =,D ,E 分别为线段AC ,AB 的中点,求线段DE 的长.解析:5cm【分析】根据线段的中点定义即可求解.【详解】解:因为15cm AC =,35CB AC =, 所以3159(cm)5CB =⨯=, 所以15924(cm)AB =+=.因为D ,E 分别为线段AC ,AB 的中点,所以112cm 2AE BE AB ===,17.5cm 2DC AD AC ===.所以127.5 4.5(cm)DE AE AD =-=-=.【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利用线段的中点定义.18.线段12cm AB =点C 在线段AB 上,点D ,E 分别是AC 和BC 的中点. (1)若点C 恰好是AB 中点,求DE 的长;(2)若4cm AC =,求DE 的长;(3)若点C 为线段AB 上的一个动点(点C 不与A ,B 重合),求DE 的长. 解析:(1)6cm ;(2)6cm ;(3)6cm【分析】(1)根据中点的定义,进行计算即可求出答案;(2)由中点的定义,先求出DC 和CE 的长度,然后求出DE 即可;(3)利用中点的定义,即可得到结论.【详解】解:(1)因为点C 是AB 中点, 所以16cm 2AC BC AB ===. 又因为D ,E 分别是AC 和BC 的中点, 所以1116cm 222DE DC CE AC BC AB =+=+==, 故DE 的长为6cm .(2)因为12cm AB =,4cm AC =,所以8cm BC =.因为点D ,E 分别是AC 和BC 的中点, 所以12cm 2DC AC ==,14cm 2CE BC ==, 所以6cm DE =. (3)因为111222DE DC CE AC BC AB =+=+=, 且12cm AB =,所以6cm DE =.【点睛】本题考查了线段中点的定义,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解题. 19.关于度、分、秒的换算.(1)5618'︒用度表示;(2)123224'''︒用度表示;(3)12.31︒用度、分、秒表示.解析:(1)56.3︒.(2)12.54︒.(3)121836'''︒.【分析】(1)将18'转化为118()0.360⨯︒=︒即可得到答案; (2)将24''转化为124()0.460''⨯=,32.4'转化为132.4()0.5460⨯︒=︒即可得到答案; (3)将0.31︒转化为0.316018.6''⨯=,将0.6'转化为0.66036''''⨯=即可得到答案.【详解】 (1)1561856185618()56.360''︒=︒+=︒+⨯︒=︒; (2)123224︒''' 123224'''=︒++1123224()60''=︒++⨯ 1232.4'=︒+11232.4()60=︒+⨯︒ 12.54=︒;(3)12.31120.31︒=︒+︒120.3160'=︒+⨯1218.6'=︒+12180.6''=︒++12180.660'''=︒++⨯121836'''=︒++121836'''=︒.【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度分秒的换算,关键是掌握将高级单位化为低级单位时,乘以60,反之,将低级单位转化为高级单位时除以60.20.在一条不完整的数轴上从左到右有点A ,B ,C ,其中2AB =,1BC =,如图所示,设点A ,B ,C 所对应数的和是p .(1)若以B 为原点,写出点A ,C 所对应的数,并计算p 的值;若以C 为原点,p 又是多少?(2)若原点O 在图中数轴上点C 的右边,且28CO =,求p .解析:(1)-4;(2)-88【分析】(1)根据以B 为原点,则C 表示1,A 表示-2,进而得到p 的值;根据以C 为原点,则A 表示-3,B 表示-1,进而得到p 的值;(2)根据原点O 在图中数轴上点C 的右边,且CO=28,可得C 表示-28,B 表示-29,A 表示-31,据此可得p 的值.【详解】(1)若以B 为原点,则点C 对应1,点A 对应2-,所以1021p =+-=-;若以C 为原点,则点A 对应3-,点B 对应1-,所以3104p =--+=-.(2)若原点O 在题图中数轴上点C 的右边,且28CO =,则点C 对应28-,点B 对应29-,点A 对应31-,所以31292888p =---=-.【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以及数轴的运用,解题时注意: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两点间的距离.21.如图,C ,D 两点将线段AB 分成2:3:4三部分,E 为线段AB 的中点,6cm AD =.求:(1)线段AB 的长;(2)线段DE 的长.解析:(1)10.8cm ;(2)0.6cm【分析】(1)设2cm AC x =,3cm CD x =,4cm BD x =,则根据6cm AD =列式计算即可. (2)由E 为线段AB 的中点,且根据(1)知AB 的长为10.8cm ,即可求出DE 的长.【详解】(1)设2cm AC x =,3cm CD x =,4cm BD x =.则有236x x +=,解得 1.2x =.则234910.8x x x x ++==.所以AB 的长为10.8cm .(2)因为E 为线段AB 的中点, 所以1 5.4cm 2AE AB ==. 所以6 5.40.6cm DE AD AE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两点之间的距离,熟知各线段之间的和及倍数关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2.如图,点C 在线段AB 上,AC=6cm ,MB=10cm ,点M 、N 分别为AC 、BC 的中点.(1)求线段BC 的长;(2)求线段MN 的长;(3)若C 在线段AB 延长线上,且满足AC ﹣BC=b cm ,M ,N 分别是线段AC ,BC 的中点,你能猜想MN 的长度吗?请写出你的结论(不需要说明理由)解析:(1)BC= 7cm ;(2)MN= 6.5cm ;(3)MN=2b 【分析】 (1)根据线段中点的性质,可得MC 的长,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BC 的长;(2)根据线段中点的性质,可得MC 、NC 的长,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MN 的长; (3)根据(1)(2)的结论,即可解答.【详解】解:(1)∵AC=6cm ,点M 是AC 的中点,∴12MC AC ==3cm , ∴BC=MB ﹣MC=10﹣3=7cm .(2)∵N 是BC 的中点,∴CN=12BC=3.5cm , ∴MN=MC+CN=3+3.5=6.5cm .(3)如图,MN=MC ﹣NC=1122AC BC -=12(AC ﹣BC )=12b . MN=2b . 【点睛】 本题考查两点间的距离.23.如图,点C 是AB 的中点,D ,E 分别是线段AC ,CB 上的点,且AD =23AC ,DE =35AB ,若AB =24 cm ,求线段CE 的长.解析:CE =10.4cm .【分析】根据中点的定义,可得AC 、BC 的长,然后根据题已知求解CD 、DE 的长,再代入CE=DE-CD 即可.【详解】∵AC=BC=12AB=12cm ,CD=13AC=4cm ,DE=35AB=14.4cm , ∴CE=DE ﹣CD=10.4cm. 24.已知线段14AB =,在线段AB 上有点C ,D ,M ,N 四个点,且满足AC :CD :1DB =:2:4,12AM AC =,且14DN BD =,求MN 的长.解析:7或3【分析】求出AC ,CD ,BD ,求出CM ,DN ,根据MN CM CD DN =++或MN CM CD ND =+-求出即可.【详解】如图,14AB =,AC :CD :1BD =:2:4,2AC ∴=,4CD =,8BD =, 12AM AC =,14DN DB =, 1CM ∴=,2DN =,1427MN CM CD DN ∴=++=++=或1423MN CM CD ND =+-=+-=. 则MN 的长是7或3.【点睛】本题考查了求出两点间的距离的应用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关键是找找出线段间的数量关系.25.把一副三角板的直角顶点O 重叠在一起.(1)问题发现:如图①,当OB 平分∠COD 时,∠AOD+∠BOC 的度数是 ; (2)拓展探究:如图②,当OB 不平分∠COD 时,∠AOD+∠BOC 的度数是多少? (3)问题解决:当∠BOC 的余角的4倍等于∠AOD 时,求∠BOC 的度数.解析:(1)180°;(2)180°;(3)60°.【解析】试题分析:(1)先根据OB 平分∠COD 得出∠BOC 及∠AOC 的度数,进而可得出结论; (2)根据直角三角板的性质得出∠AOB=∠AOC+∠BOC=90°,∠COD=∠BOD+∠BOC=90°进而可得出结论;(3)根据(1)、(2)的结论可知∠AOD+∠BOC=180°,故可得出∠AOD=180°﹣∠BOC ,根据∠BOC 的余角的4倍等于∠AOD 即可得出结论.解:(1)∵OB 平分∠COD ,∴∠BOC=∠BOD=45°.∵∠AOC+∠BOC=45°,∴∠AOC=45°,∴∠AOD+∠BOC=∠AOC+∠COD+∠BOC=45°+90°+45°=180°.故答案为180°;(2)∵∠AOB=∠AOC+∠BOC=90°,∠COD=∠BOD+∠BOC=90°,∴∠AOD+∠BOC=∠AOC+∠BOC+∠BOD+∠BOC=90°+90°=180°;(3)∵由(1)、(2)得,∠AOD+∠BOC=180°,∴∠AOD=180°﹣∠BOC .∵∠AOD=4(90°﹣∠BOC ),∴180°﹣∠BOC=4(90°﹣∠BOC ),∴∠BOC=60°.考点:余角和补角;角平分线的定义.26.如图,将一个长方形沿它的长或宽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回答下列问题:(1)得到什么几何体?(2)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为6cm 和4cm ,分别绕它的长和宽所在直线旋转一周,得到不同的几何体,它们的体积分别为多少?(结果保留π)解析:(1)圆柱;(2)它们的体积分别为3144cm π,396cm π【分析】(1)矩形旋转一周得到圆柱;(2)绕长旋转得到的圆柱的底面半径为4cm ,高为6cm ,绕宽旋转得到圆柱底面半径为6cm ,高为4cm ,从而可以计算出体积.【详解】解:(1)圆柱(2) 绕宽旋转得到圆柱底面半径为6cm ,高为4cm ,21V r h π=264π=⨯⨯144π=绕长旋转得到的圆柱的底面半径为4cm ,高为6cm ,2246V π=⨯⨯96π=∴它们的体积分别为3144cm π,396cm π【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圆柱的体积,熟记圆柱的体积公式是解题的关键.27.如图,已知线段AB 和CD 的公共部分1134BD AB CD ==,线段AB 、CD 的中点E、F之间的间距是10cm,求AB、CD的长.解析:AB=12cm,CD=16cm【分析】先设BD=xcm,由题意得AB=3xcm,CD=4xcm,AC=6xcm,再根据中点的定义,用含x的式子表示出AE=1.5xcm和CF=2xcm,再根据EF=AC-AE-CF=2.5xcm,且E、F之间距离是EF=10cm,所以2.5x=10,解方程求得x的值,即可求AB,CD的长.【详解】设BD=xcm,则AB=3xcm,CD=4xcm,AC=6xcm.∵点E、点F分别为AB、CD的中点,∴AE=12AB=1.5xcm,CF=12CD=2xcm.∴EF=AC-AE-CF=2.5xcm.∵EF=10cm,∴2.5x=10,解得:x=4.∴AB=12cm,CD=16cm.【点睛】本题考查了线段中点的性质,设好未知数,用含x的式子表示出各线段的长度是解题关键.28.如图,OC是∠AOB的平分线,∠AOD比∠BOD大30°,则∠COD的度数为________.解析:15°【分析】设∠BOD=x,分别表示出∠AOD=x+30°,∠AOC= x+15°,即可求出∠COD.【详解】解:设∠BOD=x,则∠AOD=x+30°,所以∠AOB=2x+30°.因为OC是∠AOB的平分线,所以∠AOC=12∠AOB= x+15°,所以∠COD=∠AOD-∠AOC=15°.故答案为:15°【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角的和差等知识,理解角平分线的定义,并用含x的式子表示是解题关键.29.如图所示,已知射线OC将∠AOB分成1∶3的两部分,射线OD将∠AOB分成5∶7的两部分,若∠COD=15°,求∠AOB的度数.解析:90°【分析】设∠AOB的度数为x,根据题意用含x的式子表示出∠AOC,∠AOD,根据角的关键列出方程即可求解.【详解】解:设∠AOB的度数为x.因为射线OC将∠AOB分成1∶3两部分,所以∠AOC=14 x.因为射线OD将∠AOB分成5∶7两部分,所以∠AOD=512x.又因为∠COD=∠AOD-∠AOC,∠COD=15°,所以15°=512x-14x.解得x=90°,即∠AOB的度数为90°.【点睛】本题考查了角的和差,设出未知数,表示出∠AOC,∠AOD,列出方程是解题关键.30.如图是一个去掉盖子的长方体礼品盒的展开图(单位:cm).从A,B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A.该长方体礼品盒的容积为______3cm.B.如果把这个去掉盖子的礼品盒沿某些棱重新剪开,可以得到周长最大的展开图,则周长最大为____cm.解析:A:800;B:146【分析】A:根据题意可以得到长方体的长为16宽为10高为5,即可求出体积.B:依据题意展开,计算即可.【详解】解:A:根据题意高为20-15=5 宽为15-5=10 长为 26-10=16V=16×10×5=800B:依据题意展开如图周长=5×2+16×6+10×4=146【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立体图形体积计算及最大展开周长,注意最大展开周长一定是最长棱长最多的.。

初一几何三角形练习题及答案

初一几何三角形练习题及答案

初一几何三角形练习题及答案1. 求下列三角形的内角和:a) 直角三角形b) 等边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解答:a) 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其中一个角为90度(直角),剩余两个角之和为90度。

b) 等边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由于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相等,所以三个角也必定相等,每个角为60度,三个角之和为180度。

c) 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大于90度,其它两个角的和小于90度,但三个角之和仍然等于180度。

2. 给定一个三角形,如果已知两个角的度数,如何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解答: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已知两个角的度数后,可以用180度减去这两个角的度数,得到第三个角的度数。

例如,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为40度和60度,那么第三个角的度数为180度 - 40度 - 60度 = 80度。

3. 求下列三角形的周长:a) 边长分别为3 cm, 4 cm和 5 cm的三角形b) 边长分别为6 cm, 8 cm和 10 cm的三角形解答:a) 边长分别为3 cm, 4 cm和 5 cm的三角形的周长为3 cm + 4 cm + 5 cm = 12 cm。

b) 边长分别为6 cm, 8 cm和 10 cm的三角形的周长为6 cm + 8 cm +10 cm = 24 cm。

4. 求下列三角形的面积:a) 底边长为4 cm,高为3 cm的三角形b) 边长分别为5 cm, 7 cm和 8 cm的三角形解答:a) 底边长为4 cm,高为3 cm的三角形的面积为(4 cm * 3 cm) / 2 = 6 cm²。

b) 边长分别为5 cm, 7 cm和 8 cm的三角形的面积可以用海伦公式计算。

首先计算半周长:(5 cm + 7 cm + 8 cm) / 2 = 10 cm。

然后使用海伦公式:√(10 cm * (10 cm - 5 cm) * (10 cm - 7 cm) * (10 cm - 8 cm)) ≈ 17.32 cm²。

初一几何练习题

初一几何练习题

初一几何练习题初一几何练习题初中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其中几何是其中的一部分。

几何是研究空间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以及性质的学科。

初一的几何学习主要涉及到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定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一些练习题来巩固和提高我们的几何知识。

1.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10cm,一条直角边长为6cm,求另一条直角边的长。

解析:根据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设另一条直角边长为x,则有6^2 + x^2 = 10^2。

解方程得到x = 8cm。

2.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 = 8cm,BC = 6cm,角A的度数为60°,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解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通过底边长和高的乘积来计算。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底边AB的长度为8cm,高为BC的长度6cm。

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8cm × 6cm = 48cm²。

3. 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AB = BC = 5cm,求三角形的面积。

解析: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相等,且直角边的长度为斜边的一半。

在三角形ABC中,直角边的长度为5cm,斜边的长度为5cm × 2 = 10cm。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为(5cm × 5cm) ÷ 2 = 12.5cm²。

4. 在正方形ABCD中,E是边BC上的一点,且BE = EC,连接AE,求角BAE 的度数。

解析:正方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且相等。

在正方形ABCD中,对角线AC和BD相互垂直且相等,所以角BAD和角BCA都是直角。

由于BE = EC,所以角BEC 也是直角。

根据角的性质,角BAE + 角BEC = 180°。

由于角BEC是直角,所以角BAE = 180° - 90° = 90°。

5. 在梯形ABCD中,AB ∥ CD,AB = 6cm,CD = 10cm,高为4cm,求梯形的面积。

七年级下几何练习题

七年级下几何练习题

七年级下几何练习题--------------------------------------------------------------------------作者: _____________--------------------------------------------------------------------------日期: _____________七年级下第九、第十章练习题1.如图(1),共有三角形的个数是 。

如图(2),共有三角形的个数是 。

2如图,在△ABC 中,AB=AC ,∠A=36°,∠ABC 和∠ACB 的平分线分别交AC 、AB 于D 、E ,则图中一共有 个等腰三角形。

3.如图所示,若∠A=32°,∠B=45°,∠C=38°,则∠DFE 等于 。

4.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5,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

5.三角形中,最大角α的取值范围是( ) A 、0°<α<90°B 、60°<α<180°C 、60°≤α<90 D 、60°≤α<180° 6.下列正多边形的组合中,能够铺满地面不留缝隙的是( ) A 、正八边形和正三角形 B 、正五边形和正八边形 C 、正六边形和正三角形; D 、正六边形和正五边形 7.下面的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①三条线段首位顺次连结所组成的的图形叫三角形 ②直角三角形的高只有一条③三角形的高至少有一条在三角形内 ④三角形的高、内角平分线、中线不一定是线段⑤三角形具有稳定性⑥各内角相等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⑦等边三角形不是等腰三角形⑧同种的任意三角形和四边形都能铺满地面⑨只要围绕一点拼在一起的几种正多边形的内角之和为一个周角,就一定能拓展下去并铺满地面.正确的有( ) A 、3个 B 、4个 C 、5个 D 、6个 8.AD 是△ABC 的中线,△AB D 面积是5,则△ABC 面积为_______. 9.一个多边形最多有_____个内角是锐角.10. 若过m 边形的一个顶点有7条对角线,n 边形没有对角线,k 边形有k 条对角线,正h 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相等,则代数式(m -k)(h-n)=_______。

初中几何练习题

初中几何练习题

1. 任意三角形ABC 中,CD=31AC ,EC=43BC ,则三角形CDE 的面积占总面积的31 43=412. 任意平行四边形中任意一点,分别连接四个顶点,构成的四个三角形中,上下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和等于左右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和。

3. 任意梯形,连接对角线,构成四个三角形。

(1)腰上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2)上下两个三角形面积之积等于左右两个三角形面积之积。

4.如右图,三角形ABC 的面积是10,BE=2AB ,CD=3BC ,求三角形BDE 的面积。

5.如图,已知三角形ABC 的面积是1,延长AB 至D ,使BD=AB ,延长BC 至E ,使CE=2BC ,延长CA至F,使AF=3AC,求三角形DEF的面积。

6.如图,三角形ABC的面积是180平方厘米,D是BC的中点,AE=ED,EF=2BF,求AEF 的面积。

7.如图,ABCD是个长方形,DEFG是个平行四边形,E点在BC边上,FG过A点,已知,三角形AKF与三角形ADG面积之和等于5平方厘米,DC=CE=3厘米。

求三角形BEK的面积。

D8.如图,三角形ABC的AB和AC两条边分别被分成5等分。

三角形ABC面积是500,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9.如图,设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120,E、F分别为边AB、AD的中点,FC=3GC,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AB CDFEG10.在如图所示的三角形AGH中,三角形ABC,BCD,CDE,DEF,EFG,FGH的面积分别是1,2,3,4,5,6平方厘米,那么三角形EFH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A BC DE F G H1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C 为对角线,EF 平行于AC ,如果三角形AED 的面积为12平方厘米,,求三角形DCF 的面积。

D CA B E F12.已知正方形ABCD 的边长是5cm ,又EF=FG ,FD=DG ,求三角形ECG 的面积。

E B C GD AF13.正三角形ABC 的边长为12厘米,BD ,DE ,EF ,FG 四条线段把它的面积5等分,求AF ,FD ,DC ,AG ,GE ,EB 的长。

全等三角形综合练习初一几何压轴题

全等三角形综合练习初一几何压轴题

全等三角形综合练习 1姓名:____________一.解答题(共26小题)1.问题情境:如图1,AB∥CD,∠PAB=130°,∠PCD=120°.求∠APC度数.小明的解题思路是:如图2,过P作PE∥AB,通过平行线性质,可得∠APC=50°+60°=110°.问题迁移:(1)如图3,AD∥BC,点P在射线OM上运动,当点P在A、B两点之间运动时,∠ADP=∠α,∠BCP=∠β.试判断∠CPD、∠α、∠β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2)在(1)的条件下,如果点P在A、B两点外侧运动时(点P与点A、B、O 三点不重合),请你直接写出∠CPD、∠α、∠β间的数量关系.2.已知直线l1∥l2,直线l3和直线l1、l2交于点C和D,点P是直线l3上一动点(1)如图1,当点P在线段CD上运动时,∠PAC,∠APB,∠PBD之间存在什么数量关系?请你猜想结论并说明理由.(2)当点P在C、D两点的外侧运动时(P点与点C、D不重合,如图2和图3),上述(1)中的结论是否还成立?若不成立,请直接写出∠PAC,∠APB,∠PBD 之间的数量关系,不必写理由.3.如图,已知AB∥CD,CE、BE的交点为E,现作如下操作:第一次操作,分别作∠ABE和∠DCE的平分线,交点为E1,第二次操作,分别作∠ABE1和∠DCE1的平分线,交点为E2,第三次操作,分别作∠ABE2和∠DCE2的平分线,交点为E3,…,第n次操作,分别作∠ABE n﹣1和∠DCE n﹣1的平分线,交点为E n.(1)如图①,求证:∠BEC=∠ABE+∠DCE;(2)如图②,求证:∠BE2C=∠BEC;(3)猜想:若∠E n=α度,那∠BEC等于多少度?(直接写出结论).4.阅读下面的材料,并完成后面提出的问题.(1)如图1中,AC∥DB,请你探究一下∠M,∠A与∠B的数量有何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2中,当点M向左移动到图2所示的位置时,∠M、∠A与∠B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3)如图3中,当点M向上移动到图2所示的位置时,∠M、∠A与∠B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4)如图4中,当点M向下移动到图2所示的位置时,∠M、∠A与∠B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写出对应图形的数量关系,并选其中的一个图形加以证明5.已知:如图1,线段AB、CD相交于点O,连接AD、CB,我们把形如图1的图形称之为“8字形”,试解答下列问题:(1)在图1中,请直接写出∠A、∠B、∠C、∠D之间的数量关系;(2)在图2中,若∠D=40°,∠B=36°,∠DAB和∠BCD的平分线AP和CP相交于点P,并且与CD、AB分别相交于M、N,利用(1)的结论,试求∠P的度数;(3)如果图2中∠D和∠B为任意角时,其他条件不变,试问∠P与∠D、∠B 之间存在着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6.将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ABC和DBE按图①方式摆放,其中∠ACB=∠DEB=90°,∠A=∠D=30°,点E落在AB上,DE所在直线交AC所在直线于点F.(1)求证:AF+EF=DE;(2)若将图①中的△DBE绕点B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角α,且0°<α<60°,其它条件不变,请在图②中画出变换后的图形,并直接写出你在(1)中猜想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3)若将图①中的△DBE绕点B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角β,且60°<β<180°,其它条件不变,如图③.你认为(1)中猜想的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写出证明过程;若不成立,请写出AF、EF与DE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7.(本题有3小题,第(1)小题为必答题,满分5分;第(2)、(3)小题为选答题,其中,第(2)小题满分3分,第(3)小题满分6分,请从中任选1小题作答,如两题都答,以第(2)小题评分.)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1)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求证:①△ADC≌△CEB;②DE=AD+BE;(2)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求证:DE=AD﹣BE;(3)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试问DE、AD、BE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注意:第(2)、(3)小题你选答的是第2小题.8.已知△ABC中,∠A=30°.(1)如图①,∠ABC、∠ACB的角平分线交于点O,则∠BOC=°.(2)如图②,∠ABC、∠ACB的三等分线分别对应交于O1、O2,则∠BO2C=°.(3)如图③,∠ABC、∠ACB的n等分线分别对应交于O1、O2…On﹣1(内部有n ﹣1个点),求∠BO n﹣1C(用n的代数式表示).(4)如图③,已知∠ABC、∠ACB的n等分线分别对应交于O1、O2…On﹣1,若∠BO n﹣1C=60°,求n的值.9.已知:∠MON=40°,OE平分∠MON,点A、B、C分别是射线OM、OE、ON 上的动点(A、B、C不与点O 重合),连接AC交射线OE于点D.设∠OAC=x°.(1)如图1,若AB∥ON,则①∠ABO的度数是;②当∠BAD=∠ABD时,x=;当∠BAD=∠BDA时,x=.(2)如图2,若AB⊥OM,则是否存在这样的x的值,使得△ADB中有两个相等的角?若存在,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10.如图,已△ABC中,AB=AC=12厘米,BC=9厘米,点D为AB的中点.(1)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①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1秒钟时,△BPD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②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CPQ?(2)若点Q以②的运动速度从点C出发点P以原来运动速度从点B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的三边运动,求多长时间点P与点Q第一次在△ABC的哪条边上相遇?11.已知:如图,AB⊥AC,且AB=AC,AD=AE,BD=CE.求证:AD⊥AE.12.如图,已知△ACB和△DC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DCE=90°,点A、D、E在同一直线上,CM⊥AE于点M,连结BE.(1)请判断线段AD、B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求证:AM=CM+BE.13.如图①②,点E、F分别是线段AB、线段CD的中点,过点E作AB的垂线,过点F作CD的垂线,两垂线交于点G,连接AG、BG、CG、DG,且∠AGD=∠BGC.(1)线段AD和线段BC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2)当DG⊥GC时,试判断直线AD和直线BC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14.如图,已知△ABC中,∠B=∠C,AB=8厘米,BC=6厘米,点D为AB的中点.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每秒2厘米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以每秒a厘米的速度由C点向A点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0≤t≤3).(1)用的代数式表示PC的长度;(2)若点P、Q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15.如图①,AB=4cm,AC⊥AB,BD⊥AB,AC=BD=3cm.点P在线段AB上以1cm/s 的速度由A向B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BD上由点B向点D运动.它们运动的时间为t s.(1)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当t=1时,△ACP与△BPQ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并判断此时线段PC和线段PQ的位置关系.(2)如图②,将“AC⊥AB,BD⊥AB”改为“∠CAB=∠DBA”,其他条件不变,设点Q运动速度为x cm/s,是否存在实数x,使得△ACP与△BPQ全等?若存在,求出相应x,t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16.如图,已知AB⊥AD,AC⊥AE,AB=AD,AC=AE,BC分别交AD、DE于点G、F,AC与DE交于点H.求证:(1)△ABC≌△ADE;(2)BC⊥DE.17.如图,在△ABC中,∠BAD=∠DAC,DF⊥AB,DM⊥AC,AF=10cm,AC=14cm,动点E以2cm/s的速度从A点向F点运动,动点G以1cm/s的速度从C点向A 点运动,当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1)求证:在运动过程中,不管t取何值,都有S△AED=2S△DGC.(2)当t取何值时,△DFE与△DMG全等.18.如图所示,在Rt△ABC和Rt△ADE中,AB=AC,AD=AE,CE与BD相交于点M,BD与AC交于点N,试猜想BD与CE有何关系?说明理由.19.如图,长方形ABCD中,AB=10cm,BC=8cm,点E是CD的中点,动点P从A点出发,以每秒2cm的速度沿A→B→C→E 运动,最终到达点E.若点P运动的时间为x秒,那么当x为何值时,△APE的面积等于32cm2?(提醒:同学们,要分类讨论哦!)20.如图,在Rt△ABC中,∠C=90°,∠A=60°,AB=12cm,若点P从点B出发以2cm/s的速度向点A运动,点Q从点A出发以1cm/s的速度向点C运动,设P、Q分别从点B、A同时出发,运动的时间为ts.(1)用含t的式子表示线段AP、AQ的长;(2)当t为何值时,△APQ是以PQ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3)当t为何值时,PQ∥BC?21.如图,在△ABC中,AB=AC=2,∠B=∠C=40°,点D在线段BC上运动(D不与B、C重合),连接AD,作∠ADE=40°,DE交线段AC于E.(1)当∠BDA=115°时,∠EDC=°,∠DEC=°;点D从B向C运动时,∠BDA逐渐变(填“大”或“小”);(2)当DC等于多少时,△ABD≌△DCE,请说明理由;(3)在点D的运动过程中,△ADE的形状可以是等腰三角形吗?若可以,请直接写出∠BDA的度数.若不可以,请说明理由.22.如图,在△ABC中,AB=AC=2,∠B=∠C=50°,点D在线段BC上运动(点D 不与B、C重合),连接AD,作∠ADE=50°,DE交线段AC于E.(1)在点D的运动过程中,△ADE的形状可以是等腰三角形吗?若可以,请求出∠BDA的度数;若不可以,请说明理由.(2)若DC=2,求证:△ABD≌△DCE.23.如图,长方形纸片ABCD,点E、F分别在边AB、CD上,连接EF,将∠BEF 对折,点B落在直线EF上的B′处,得到折痕EC,将点A落在直线EF上的点A′处,得到折痕EN.(1)若∠BEB′=110°,则∠BEC=°,∠AEN=°,∠BEC+∠AEN=°.(2)若∠BEB′=m°,则(1)中∠BEC+∠AEN的值是否改变?请说明你的理由.(3)将∠ECF对折,点E刚好落在F处,且折痕与B′C重合,求∠DNA′.24.如图,△ABC中,AB=AC=18cm,BC=16cm,点D是AB的中点.有一点E在BC上从点B向点C运动,速度为2cm/s,同时有一点F在AC上从点C向点A运动,其中一点停止运动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问当点F的运动速度是多少时,△DBE和△EFC全等?25.已知:如图,△ABC是边长3cm的等边三角形,动点P、Q同时从A、B两点出发,分别沿AB、BC方向匀速移动,它们的速度都是1cm/s,当点P到达点B时,P、Q两点停止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s).(1)当动点P、Q同时运动2s时,则BP=cm,BQ=cm.(2)当动点P、Q同时运动t(s)时,分别用含有t的式子表示;BP=cm,BQ=cm.(3)当t为何值时,△PBQ是直角三角形?26.如图,△ABC中,AB=BC=AC=12cm,现有两点M、N分别从点A、点B同时出发,沿三角形的边运动,已知点M的速度为1cm/s,点N的速度为2cm/s.当点N第一次到达B点时,M、N同时停止运动.(1)点M、N运动几秒后,M、N两点重合?(2)点M、N运动几秒后,可得到等边三角形△AMN?(3)当点M、N在BC边上运动时,能否得到以MN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AMN?如存在,请求出此时M、N运动的时间.全等三角形综合练习1答案一.解答题(共26小题)1.问题情境:如图1,AB∥CD,∠PAB=130°,∠PCD=120°.求∠APC度数.小明的解题思路是:如图2,过P作PE∥AB,通过平行线性质,可得∠APC=50°+60°=110°.问题迁移:(1)如图3,AD∥BC,点P在射线OM上运动,当点P在A、B两点之间运动时,∠ADP=∠α,∠BCP=∠β.试判断∠CPD、∠α、∠β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2)在(1)的条件下,如果点P在A、B两点外侧运动时(点P与点A、B、O 三点不重合),请你直接写出∠CPD、∠α、∠β间的数量关系.【解答】解:(1)∠CPD=∠α+∠β,理由如下:如图3,过P作PE∥AD交CD于E,∵AD∥BC,∴AD∥PE∥BC,∴∠α=∠DPE,∠β=∠CPE,∴∠CPD=∠DPE+∠CPE=∠α+∠β;(2)当P在BA延长线时,∠CPD=∠β﹣∠α;理由:如图4,过P作PE∥AD交CD于E,∵AD∥BC,∴AD∥PE∥BC,∴∠α=∠DPE,∠β=∠CPE,∴∠CPD=∠CPE﹣∠DPE=∠β﹣∠α;当P在AB延长线时,∠CPD=∠α﹣∠β.理由:如图5,过P作PE∥AD交CD于E,∵AD∥BC,∴AD∥PE∥BC,∴∠α=∠DPE,∠β=∠CPE,∴∠CPD=∠DPE﹣∠CPE=∠α﹣∠β.2.已知直线l1∥l2,直线l3和直线l1、l2交于点C和D,点P是直线l3上一动点(1)如图1,当点P在线段CD上运动时,∠PAC,∠APB,∠PBD之间存在什么数量关系?请你猜想结论并说明理由.(2)当点P在C、D两点的外侧运动时(P点与点C、D不重合,如图2和图3),上述(1)中的结论是否还成立?若不成立,请直接写出∠PAC,∠APB,∠PBD 之间的数量关系,不必写理由.【解答】解:(1)∠APB=∠PAC+∠PBD,如图1,过点P作PE∥l1,∴∠APE=∠PAC,∵l1∥l2,∴PE∥l2,∴∠BPE=∠PBD,∴∠APE+∠BPE=∠PAC+∠PBD,∴∠APB=∠PAC+∠PBD;(2)不成立,如图2:∠PAC=∠APB+∠PBD,理由:过点P作PE∥l1,∴∠APE=∠PAC,∵l1∥l2,∴PE∥l2,∴∠BPE=∠PBD,∵∠APB=∠APE﹣∠BPE=∠PAC﹣∠PBD,∴∠PAC=∠APB+∠PBD;如图3:∠PBD=∠PAC+∠APB,理由:过点P作PE∥l1,∴∠APE=∠PAC,∵l1∥l2,∴PE∥l2,∴∠BPE=∠PBD,∵APB=∠BPE﹣∠APE=∠PBD﹣∠PAC,∴∠PBD=∠PAC+∠APB.3.如图,已知AB∥CD,CE、BE的交点为E,现作如下操作:第一次操作,分别作∠ABE和∠DCE的平分线,交点为E1,第二次操作,分别作∠ABE1和∠DCE1的平分线,交点为E2,第三次操作,分别作∠ABE2和∠DCE2的平分线,交点为E3,…,第n次操作,分别作∠ABE n﹣1和∠DCE n﹣1的平分线,交点为E n.(1)如图①,求证:∠BEC=∠ABE+∠DCE;(2)如图②,求证:∠BE2C=∠BEC;(3)猜想:若∠E n=α度,那∠BEC等于多少度?(直接写出结论).【解答】解:(1)如图①,过E作EF∥AB,∵AB∥CD,∴AB∥EF∥CD,∴∠B=∠1,∠C=∠2,∵∠BEC=∠1+∠2,∴∠BEC=∠ABE+∠DCE;(2)如图2,∵∠ABE和∠DCE的平分线交点为E1,∴由(1)可得,∠CE1B=∠ABE1+∠DCE1=∠ABE+∠DCE=∠BEC;∵∠ABE1和∠DCE1的平分线交点为E2,∴由(1)可得,∠BE2C=∠ABE2+∠DCE2=∠ABE1+∠DCE1=∠CE1B=∠BEC;(3)如图2,∵∠ABE2和∠DCE2的平分线,交点为E3,∴∠BE3C=∠ABE3+∠DCE3=∠ABE2+∠DCE2=∠CE2B=∠BEC;…以此类推,∠E n=∠BEC,∴当∠E n=α度时,∠BEC等于2nα度.4.阅读下面的材料,并完成后面提出的问题.(1)如图1中,AC∥DB,请你探究一下∠M,∠A与∠B的数量有何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2中,当点M向左移动到图2所示的位置时,∠M、∠A与∠B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3)如图3中,当点M向上移动到图2所示的位置时,∠M、∠A与∠B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4)如图4中,当点M向下移动到图2所示的位置时,∠M、∠A与∠B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写出对应图形的数量关系,并选其中的一个图形加以证明【解答】解:(1)∠AMB=∠A+∠B.理由:如图1,过点M作ME∥AC,∵AC∥DB,∴AC∥ME∥DB,∴∠A=∠AME,∠B=∠BME,∴∠A+∠B=∠AME+∠BME=∠AMB;(2)∠AMB+∠A+∠B=360°.理由:如图2,过点M作MF∥AC,∵AC∥DB,∴AC∥MF∥DB,∴∠A+∠AMF=180°,∠B+∠BMF=180°,∴∠AMB+∠A+∠B=∠A+∠AMF+∠B+∠BMF=360°;(3)∠A﹣∠B=∠AMB.理由:如图3,过点M作MG∥AC,∵AC∥DB,∴AC∥MG∥DB,∴∠A=∠AMG,∠B=∠BMG,∴∠A﹣∠B=∠AMG﹣∠BMG=∠AMB;(4)∠B﹣∠A=∠AMB.理由:如图4,过点M作MH∥AC,∵AC∥DB,∴AC∥MH∥DB,∴∠A=∠AMH,∠B=∠BMH,∴∠B﹣∠A=∠BMH﹣∠AMH=∠AMB.5.已知:如图1,线段AB、CD相交于点O,连接AD、CB,我们把形如图1的图形称之为“8字形”,试解答下列问题:(1)在图1中,请直接写出∠A、∠B、∠C、∠D之间的数量关系∠A+∠D=∠C+∠B;;(2)在图2中,若∠D=40°,∠B=36°,∠DAB和∠BCD的平分线AP和CP相交于点P,并且与CD、AB分别相交于M、N,利用(1)的结论,试求∠P的度数;(3)如果图2中∠D和∠B为任意角时,其他条件不变,试问∠P与∠D、∠B 之间存在着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解答】解:(1)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对顶角相等,可得结论:∠A+∠D=∠C+∠B;故答案为:∠A+∠D=∠C+∠B;(2)由(1)可知,∠1+∠D=∠P+∠3,①∠4+∠B=∠2+∠P,②∵∠DAB和∠BCD的平分线AP和CP相交于点P,∴∠1=∠2,∠3=∠4,由①+②得:∠1+∠D+∠4+∠B=∠P+∠3+∠2+∠P,即2∠P=∠D+∠B,又∵∠D=40°,∠B=36°,∴2∠P=40°+36°=76°,∴∠P=38°;(3)∠P与∠D、∠B之间存在的关系为2∠P=∠D+∠B.∵∠1+∠D=∠P+∠3,①∠4+∠B=∠2+∠P,②∵∠DAB和∠BCD的平分线AP和CP相交于点P,∴∠1=∠2,∠3=∠4,由①+②得:∠1+∠D+∠4+∠B=∠P+∠3+∠2+∠P,即2∠P=∠D+∠B.6.将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ABC和DBE按图①方式摆放,其中∠ACB=∠DEB=90°,∠A=∠D=30°,点E落在AB上,DE所在直线交AC所在直线于点F.(1)求证:AF+EF=DE;(2)若将图①中的△DBE绕点B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角α,且0°<α<60°,其它条件不变,请在图②中画出变换后的图形,并直接写出你在(1)中猜想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3)若将图①中的△DBE绕点B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角β,且60°<β<180°,其它条件不变,如图③.你认为(1)中猜想的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写出证明过程;若不成立,请写出AF、EF与DE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解答】(1)证明:连接BF(如图①),∵△ABC≌△DBE(已知),∴BC=BE,AC=DE.∵∠ACB=∠DEB=90°,∴∠BCF=∠BEF=90°.在Rt△BFC和Rt△BFE中,∴Rt△BFC≌Rt△BFE(HL).∴CF=EF.又∵AF+CF=AC,∴AF+EF=DE.(2)解:画出正确图形如图②∴(1)中的结论AF+EF=DE仍然成立;(3)不成立.证明:连接BF,∵△ABC≌△DBE,∴BC=BE,∵∠ACB=∠DEB=90°,∴△BCF和△BEF是直角三角形,在Rt△BCF和Rt△BEF中,,∴△BCF≌△BEF(HL),∴CF=EF;∵△ABC≌△DBE,∴AC=DE,∴AF=AC+FC=DE+EF.7.(本题有3小题,第(1)小题为必答题,满分5分;第(2)、(3)小题为选答题,其中,第(2)小题满分3分,第(3)小题满分6分,请从中任选1小题作答,如两题都答,以第(2)小题评分.)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1)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求证:①△ADC≌△CEB;②DE=AD+BE;(2)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求证:DE=AD﹣BE;(3)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试问DE、AD、BE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注意:第(2)、(3)小题你选答的是第2小题.【解答】证明:(1)①∵∠ADC=∠ACB=∠BEC=90°,∴∠CAD+∠ACD=90°,∠BCE+∠CBE=90°,∠ACD+∠BCE=90°.∴∠CAD=∠BCE.∵AC=BC,∴△ADC≌△CEB.②∵△ADC≌△CEB,∴CE=AD,CD=BE.∴DE=CE+CD=AD+BE.解:(2)∵∠ADC=∠CEB=∠ACB=90°,∴∠ACD=∠CBE.又∵AC=BC,∴△ACD≌△CBE.∴CE=AD,CD=BE.∴DE=CE﹣CD=AD﹣BE.(3)当MN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AD、DE、BE所满足的等量关系是DE=BE﹣AD (或AD=BE﹣DE,BE=AD+DE等).∵∠ADC=∠CEB=∠ACB=90°,∴∠ACD=∠CBE,又∵AC=BC,∴△ACD≌△CBE,∴AD=CE,CD=BE,∴DE=CD﹣CE=BE﹣AD.8.已知△ABC中,∠A=30°.(1)如图①,∠ABC、∠ACB的角平分线交于点O,则∠BOC=°.(2)如图②,∠ABC、∠ACB的三等分线分别对应交于O1、O2,则∠BO2C=°.(3)如图③,∠ABC、∠ACB的n等分线分别对应交于O1、O2…On﹣1(内部有n ﹣1个点),求∠BO n﹣1C(用n的代数式表示).(4)如图③,已知∠ABC、∠ACB的n等分线分别对应交于O1、O2…On﹣1,若∠BO n﹣1C=60°,求n的值.【解答】解:∵∠BAC=30°,∴∠ABC+∠ACB=150°,(1)∵点O是∠ABC与∠ACB的角平分线的交点,∴∠OBC+∠OCB=(∠ABC+∠ACB)=75°,∴∠BOC=105°;(2)∵点O2是∠ABC与∠ACB的三等分线的交点,∴∠O2BC+∠O2CB=(∠ABC+∠ACB)=100°,∴∠BO2C=80°;(3)∵点O n﹣1是∠ABC与∠ACB的n等分线的交点,∴∠O n﹣1BC+∠O n﹣1CB=(∠ABC+∠ACB)=×150°,∴∠BO n﹣1C=180°﹣×150°(4)由(3)得:180°﹣×150°=60°,解得:n=5.9.已知:∠MON=40°,OE平分∠MON,点A、B、C分别是射线OM、OE、ON上的动点(A、B、C不与点O 重合),连接AC交射线OE于点D.设∠OAC=x°.(1)如图1,若AB∥ON,则①∠ABO的度数是20°;②当∠BAD=∠ABD时,x=120°;当∠BAD=∠BDA时,x=60°.(2)如图2,若AB⊥OM,则是否存在这样的x的值,使得△ADB中有两个相等的角?若存在,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解答】解:(1)①∵∠MON=40°,OE平分∠MON∴∠AOB=∠BON=20°∵AB∥ON∴∠ABO=20°②∵∠BAD=∠ABD∴∠BAD=20°∵∠AOB+∠ABO+∠OAB=180°∴∠OAC=120°∵∠BAD=∠BDA,∠ABO=20°∴∠BAD=80°∵∠AOB+∠ABO+∠OAB=180°∴∠OAC=60°故答案为:①20 ②120,60(2)①当点D在线段OB上时,若∠BAD=∠ABD,则x=20若∠BAD=∠BDA,则x=35若∠ADB=∠ABD,则x=50②当点D在射线BE上时,因为∠ABE=110°,且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所以只有∠BAD=∠BDA,此时x=125.综上可知,存在这样的x的值,使得△ADB中有两个相等的角,且x=20、35、50、125.10.如图,已△ABC中,AB=AC=12厘米,BC=9厘米,点D为AB的中点.(1)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①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1秒钟时,△BPD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②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CPQ?(2)若点Q以②的运动速度从点C出发点P以原来运动速度从点B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的三边运动,求多长时间点P与点Q第一次在△ABC的哪条边上相遇?【解答】解:(1)①∵t=1(秒),∴BP=CQ=3(厘米)∵AB=12,D为AB中点,∴BD=6(厘米)又∵PC=BC﹣BP=9﹣3=6(厘米)∴PC=BD∵AB=AC,∴∠B=∠C,在△BPD与△CQP中,,∴△BPD≌△CQP(SAS),②∵V P≠V Q,∴BP≠CQ,又∵∠B=∠C,要使△BPD≌△CPQ,只能BP=CP=4.5,∵△BPD≌△CPQ,∴CQ=BD=6.∴点P的运动时间t===1.5(秒),此时V Q===4(厘米/秒).(2)因为V Q>V P,只能是点Q追上点P,即点Q比点P多走AB+AC的路程设经过x秒后P与Q第一次相遇,依题意得4x=3x+2×12,解得x=24(秒)此时P运动了24×3=72(厘米)又∵△ABC的周长为33厘米,72=33×2+6,∴点P、Q在BC边上相遇,即经过了24秒,点P与点Q第一次在BC边上相遇.11.已知:如图,AB⊥AC,且AB=AC,AD=AE,BD=CE.求证:AD⊥AE.【解答】证明:在△ABD和△ACE中,,∴△ABD≌△ACE(SSS),∴∠EAC=∠DAB,∴∠DAE=∠BAC,∵AB⊥AC,∴∠BAC=90°,∴∠DAE=90°,即AD⊥AE.12.如图,已知△ACB和△DC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DCE=90°,点A、D、E在同一直线上,CM⊥AE于点M,连结BE.(1)请判断线段AD、B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求证:AM=CM+BE.【解答】(1)解:结论:AD=BE,理由如下:∵△ACB和△DC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DCE=90°,∴AC=BC,CD=CE,∠ACB﹣∠DCB=∠DCE﹣∠DCB,即∠ACD=∠BCE,在ACD和△BCE中,∴△ACD≌△BCE,∴AD=BE.(2)证明:∵△DC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DCE=90°,∴∠CDM=45°,∵CM⊥AE,∴∠DCM=45°,∴∠CDM=∠DCM=45°,∴CM=DM,∵AM=AD+DM,AD=BE,∴AM=CM+BE.13.如图①②,点E、F分别是线段AB、线段CD的中点,过点E作AB的垂线,过点F作CD的垂线,两垂线交于点G,连接AG、BG、CG、DG,且∠AGD=∠BGC.(1)线段AD和线段BC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2)当DG⊥GC时,试判断直线AD和直线BC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解答】解:(1)AD=BC.理由:∵GF垂直平分DC,∴GD=GC同理,GA=GB,在△ADG和△BCG中,,∴△ADG≌△BCG(SAS),∴AD=BC;(2)AD⊥BC.理由:延长AD,与CG相交于点O、与BC的延长线相交于点Q.∵△ADG≌△BCG,∴∠ADG=∠BCG,则∠GDO=∠QCO,∴∠QDC+∠QCD=∠DQC+∠DCG+∠QCG=∠QDC+∠GDQ+∠DCG=∠CDG+∠DCG,∵DG⊥GC,∴∠QDC+∠QCD=∠CDG+∠DCG=90°,∴∠Q=90°,∴AD⊥BC.14.如图,已知△ABC中,∠B=∠C,AB=8厘米,BC=6厘米,点D为AB的中点.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每秒2厘米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以每秒a厘米的速度由C点向A点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0≤t≤3).(1)用的代数式表示PC的长度;(2)若点P、Q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解答】解:(1)BP=2t,则PC=BC﹣BP=6﹣2t;(2)△BPD和△CQP全等理由:∵t=1秒,∴BP=CQ=2×1=2厘米,∴CP=BC﹣BP=6﹣2=4厘米,∵AB=8厘米,点D为AB的中点,∴BD=4厘米.∴PC=BD,在△BPD和△CQP中,,∴△BPD≌△CQP(SAS).15.如图①,AB=4cm,AC⊥AB,BD⊥AB,AC=BD=3cm.点P在线段AB上以1cm/s 的速度由A向B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BD上由点B向点D运动.它们运动的时间为t s.(1)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当t=1时,△ACP与△BPQ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并判断此时线段PC和线段PQ的位置关系.(2)如图②,将“AC⊥AB,BD⊥AB”改为“∠CAB=∠DBA”,其他条件不变,设点Q运动速度为x cm/s,是否存在实数x,使得△ACP与△BPQ全等?若存在,求出相应x,t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解答】解:(1)当t=1时,AP=BQ=1,BP=AC=3,又∵∠A=∠B=90°,在△ACP和△BPQ中,,∴△ACP≌△BPQ(SAS).∴∠ACP=∠BPQ,∴∠APC+∠BPQ=∠APC+∠ACP=90°.∴∠CPQ=90°,即线段PC与线段PQ垂直.(2)①若△ACP≌△BPQ,则AC=BP,AP=BQ,,解得;②若△ACP≌△BQP,则AC=BQ,AP=BP,,解得;综上所述,存在或使得△ACP与△BPQ全等.16.如图,已知AB⊥AD,AC⊥AE,AB=AD,AC=AE,BC分别交AD、DE于点G、F,AC与DE交于点H.求证:(1)△ABC≌△ADE;(2)BC⊥DE.【解答】证明:(1)∵AB⊥AD,AC⊥AE,∴∠DAB=∠CAE=90°,∴∠DAB+∠DAC=∠CAE+∠DAC,即∠BAC=∠DAE,在△ABC和△ADE中,∴△ABC≌△ADE(SAS).(2)∵△ABC≌△ADE,∴∠E=∠C,∵∠E+∠AHE=90°,∠AHE=∠DHC,∴∠C+∠DHC=90°,∴BC⊥DE.17.如图,在△ABC中,∠BAD=∠DAC,DF⊥AB,DM⊥AC,AF=10cm,AC=14cm,动点E以2cm/s的速度从A点向F点运动,动点G以1cm/s的速度从C点向A 点运动,当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1)求证:在运动过程中,不管t取何值,都有S△AED=2S△DGC.(2)当t取何值时,△DFE与△DMG全等.【解答】(1)证明:∵∠BAD=∠DAC,DF⊥AB,DM⊥AC,∴DF=DM,∵S△AED=AE?DF,S△DGC=CG?DM,∴=,∵点E以2cm/s的速度从A点向F点运动,动点G以1cm/s的速度从C点向A 点运动,∴=2,即=2,∴在运动过程中,不管取何值,都有S△AED=2S△DGC.(2)解:设时间为t时,△DFE与△DMG全等,则EF=MG,①当M在线段CG的延长线上时,∵点E以2cm/s的速度从A点向F点运动,动点G以1cm/s的速度从C点向A 点运动,∴EF=AF﹣AE=10﹣2t,MG=AC﹣CG﹣AM=4﹣t,即10﹣2t=4﹣t,解得:t=6,当t=6时,MG=﹣2,所以舍去;②当M在线段CG上时,∵点E以2cm/s的速度从A点向F点运动,动点G以1cm/s的速度从C点向A 点运动,∴EF=AF﹣AE=10﹣2t,MG=AM﹣(AC﹣CG)=t﹣4,即10﹣2t=t﹣4,解得:t=,综上所述当t=时,△DFE与△DMG全等.18.如图所示,在Rt△ABC和Rt△ADE中,AB=AC,AD=AE,CE与BD相交于点M,BD与AC交于点N,试猜想BD与CE有何关系?说明理由.【解答】解:结论:BD=CE且BD⊥CE.理由:∵△ABC和△ADE是直角三角形,∴∠BAC=∠DAE=90°,∴∠BAC+∠CAD=∠DAE+∠CAD,即∠BAD=∠CAE,在△BAD与△CAE中,,∴△BAD≌△CAE(SAS),∴BD=CE,∠ABD=∠ACE,∵∠ABD+∠ANB+∠BAC=180°,∠ACE+∠CNM+∠NMC=180°,∠ANB=∠CNM,∴∠NMC=∠BAC=90°,∴BD⊥CE,即BD=CE且BD⊥CE.19.如图,长方形ABCD中,AB=10cm,BC=8cm,点E是CD的中点,动点P从A点出发,以每秒2cm的速度沿A→B→C→E 运动,最终到达点E.若点P运动的时间为x秒,那么当x为何值时,△APE的面积等于32cm2?(提醒:同学们,要分类讨论哦!)【解答】解:①如图1,当P在AB上时,∵△APE的面积等于32,∴×2x?8=32,解得:x=4;②当P在BC上时,∵△APE的面积等于32,∴S矩形ABCD﹣S△CPE﹣S△ADE﹣S△ABP=32,∴10×8﹣(10+8﹣2x)×5﹣×8×5﹣×10×(2x﹣10)=32,解得:x=6.6;③当P在CE上时,∴(10+8+5﹣2x)×8=32,解得:x=7.5<(10+8+5),此时不符合;答:4或6.6.20.如图,在Rt△ABC中,∠C=90°,∠A=60°,AB=12cm,若点P从点B出发以2cm/s的速度向点A运动,点Q从点A出发以1cm/s的速度向点C运动,设P、Q分别从点B、A同时出发,运动的时间为ts.(1)用含t的式子表示线段AP、AQ的长;(2)当t为何值时,△APQ是以PQ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3)当t为何值时,PQ∥BC?【解答】解:(1)∵Rt△ABC中,∠C=90°,∠A=60°,∴∠B=30°.又∵AB=12cm,∴AC=6cm,BP=2t,AP=AB﹣BP=12﹣2t,AQ=t;(2)∵△APQ是以PQ为底的等腰三角形,∴AP=AQ,即12﹣2t=t,∴当t=4时,△APQ是以PQ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3)当PQ⊥AC时,PQ∥BC.∵∠C=90°,∠A=60°,∴∠B=30°∵PQ∥BC,∴∠QPA=30°∴AQ=AP,∴t=(12﹣2t),解得t=3,∴当t=3时,PQ∥BC.21.如图,在△ABC中,AB=AC=2,∠B=∠C=40°,点D在线段BC上运动(D不与B、C重合),连接AD,作∠ADE=40°,DE交线段AC于E.(1)当∠BDA=115°时,∠EDC=25°,∠DEC=115°;点D从B向C运动时,∠BDA逐渐变小(填“大”或“小”);(2)当DC等于多少时,△ABD≌△DCE,请说明理由;(3)在点D的运动过程中,△ADE的形状可以是等腰三角形吗?若可以,请直接写出∠BDA的度数.若不可以,请说明理由.【解答】解:(1)∠EDC=180°﹣∠ADB﹣∠ADE=180°﹣115°﹣40°=25°,∠DEC=180°﹣∠EDC﹣∠C=180°﹣40°﹣25°=115°,小;(2)当DC=2时,△ABD≌△DCE,理由:∵∠C=40°,∴∠DEC+∠EDC=140°,又∵∠ADE=40°,∴∠ADB+∠EDC=140°,∴∠ADB=∠DEC,又∵AB=DC=2,∴△ABD≌△DCE(AAS),(3)当∠BDA的度数为110°或80°时,△ADE的形状是等腰三角形,理由:∵∠BDA=110°时,∴∠ADC=70°,∵∠C=40°,∴∠DAC=70°,∠AED=∠C+∠EDC=30°+40°=70°,∴∠DAC=∠AED,∴△ADE的形状是等腰三角形;∵当∠BDA的度数为80°时,∴∠ADC=100°,∵∠C=40°,∴∠DAC=40°,∴∠DAC=∠ADE,∴△ADE的形状是等腰三角形.22.如图,在△ABC中,AB=AC=2,∠B=∠C=50°,点D在线段BC上运动(点D不与B、C重合),连接AD,作∠ADE=50°,DE交线段AC于E.(1)在点D的运动过程中,△ADE的形状可以是等腰三角形吗?若可以,请求出∠BDA的度数;若不可以,请说明理由.(2)若DC=2,求证:△ABD≌△DCE.【解答】解:(1)∵∠B=∠C=50°,∠ADE=50°,∴∠BDA+∠EDC=∠CED+∠EDC=130°,∴∠BDA=∠CED,∵点D在线段BC上运动(点D不与B、C重合),∴AD≠AE,ⅰ)如图所示,当EA=ED时,∠EAD=∠ADE=50°,∴∠BDA=∠CED=50°+50°=100°;ⅱ)如图所示,当DA=DE时,∠EAD=∠AED=65°,∴∠BDA=∠CED=65°+50°=115°;(2)由(1)可得∠BDA=∠CED,又∵∠B=∠C=50°,AB=DC=2,∴在△ABD和△DCE中,,∴△ABD≌△DCE(AAS).23.如图,长方形纸片ABCD,点E、F分别在边AB、CD上,连接EF,将∠BEF 对折,点B落在直线EF上的B′处,得到折痕EC,将点A落在直线EF上的点A′处,得到折痕EN.,则∠BEC=55°,∠AEN=35°,∠BEC+∠AEN=90°.(1)若∠BEB′=110°(2)若∠BEB′=m°,则(1)中∠BEC+∠AEN的值是否改变?请说明你的理由.(3)将∠ECF对折,点E刚好落在F处,且折痕与B′C重合,求∠DNA′.【解答】解:(1)由折叠的性质可得,∠BEC=∠B'EC,∠AEN=∠A'EN,,∵∠BEB′=110°∴∠AEA'=180°﹣110°=70°,,∠AEN=∠A'EN=∠AEA'=35°.∴∠BEC=∠B'EC=∠BEB′=55°∴∠BEC+∠AEN=55°+35°=90°;(2)不变.由折叠的性质可得:∠BEC=∠B'EC,∠AEN=∠A'EN,∵∠BEB′=m°,∴∠AEA'=180°﹣m°,可得∠BEC=∠B'EC=∠BEB′=m°,∠AEN=∠A'EN=∠AEA'=(180°﹣m°),∴∠BEC+∠AEN=m°+(180°﹣m°)=90°,故∠BEC+∠AEN的值不变;(3)由折叠的性质可得:∠B'CF=∠B'CE,∠B'CE=∠BCE,∴∠B'CF=∠B'CE=∠BCE=×90°=30°,在Rt△BCE中,∵∠BEC与∠BCE互余,∴∠BEC=90°﹣∠BCE=90°﹣30°=60°,∴∠B'EC=∠BEC=60°,∴∠AEA'=180°﹣∠BEC﹣∠B'EC=180°﹣60°﹣60°=60°,∴∠AEN=∠AEA'=30°,∴∠ANE=90°﹣∠AEN=90°﹣30°=60°,∴∠ANE=∠A'NE=60°,∴∠DNA'=180°﹣∠ANE﹣∠A'NE=180°﹣60°﹣60°=60°.故答案为:55,35,90.24.如图,△ABC中,AB=AC=18cm,BC=16cm,点D是AB的中点.有一点E在BC上从点B向点C运动,速度为2cm/s,同时有一点F在AC上从点C向点A运动,其中一点停止运动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问当点F的运动速度是多少时,△DBE和△EFC全等?【解答】解:设点F运动的时间为ts,点F运动的速度为xcm/s,则BE=2t,EC=16﹣2t,CF=tx,∵点D为AB的中点,∴BD=AB=9,∵∠B=∠C,∴当CE=BD,CF=BE时,可根据“SAS”判断△DBE≌△ECF,即16﹣2t=9,tx=2t,解得t=3.5,x=2;当CE=BE,CF=BD时,可根据“SAS”判断△DBE≌△EFC,即16﹣2t=2t,tx=9,解得t=4,x=2.25,综上所述,当点F的运动速度是2厘米/秒或2.25厘米/秒时,△DBE和△EFC全等.25.已知:如图,△ABC是边长3cm的等边三角形,动点P、Q同时从A、B两点出发,分别沿AB、BC方向匀速移动,它们的速度都是1cm/s,当点P到达点B时,P、Q两点停止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s).(1)当动点P、Q同时运动2s时,则BP=1cm,BQ=2cm.(2)当动点P、Q同时运动t(s)时,分别用含有t的式子表示;BP=(3﹣t)cm,BQ=t cm.(3)当t为何值时,△PBQ是直角三角形?【解答】解:(1)BQ=1×2=2(cm),BP=3﹣2=1(cm),故答案为1,2;(2)BP=(3﹣t)cm,BQ=tcm,故答案为(3﹣t),t;(3)根据题意,得AP=t cm,BQ=t cm.在△ABC中,AB=BC=3 cm,∠B=60°,∴BP=(3﹣t)cm.在△PBQ中,BP=(3﹣t)cm.,BQ=tcm,若△PBQ是直角三角形,则只有∠BQP=90°或∠BPQ=90°①当∠BQP=90°时,BQ=BP,即t=(3﹣t),解得t=1;②当∠BPQ=90°时,BP=BQ,即3﹣t=t.解得t=2.答:当t=1s或t=2s时,△PBQ是直角三角形.26.如图,△ABC中,AB=BC=AC=12cm,现有两点M、N分别从点A、点B同时出发,沿三角形的边运动,已知点M的速度为1cm/s,点N的速度为2cm/s.当点N第一次到达B点时,M、N同时停止运动.(1)点M、N运动几秒后,M、N两点重合?(2)点M、N运动几秒后,可得到等边三角形△AMN?(3)当点M、N在BC边上运动时,能否得到以MN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AMN?如存在,请求出此时M、N运动的时间.【解答】解:(1)设点M、N运动x秒后,M、N两点重合,x×1+12=2x,解得:x=12;(2)设点M、N运动t秒后,可得到等边三角形△AMN,如图①,AM=t×1=t,AN=AB﹣BN=12﹣2t,∵三角形△AMN是等边三角形,∴t=12﹣2t,解得t=4,∴点M、N运动4秒后,可得到等边三角形△AMN.(3)当点M、N在BC边上运动时,可以得到以MN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由(1)知12秒时M、N两点重合,恰好在C处,如图②,假设△AMN是等腰三角形,∴AN=AM,∴∠AMN=∠ANM,∴∠AMC=∠ANB,∵AB=BC=AC,∴△ACB是等边三角形,∴∠C=∠B,在△ACM和△ABN中,∵,∴△ACM≌△ABN,∴CM=BN,设当点M、N在BC边上运动时,M、N运动的时间y秒时,△AMN是等腰三角形,∴CM=y﹣12,NB=36﹣2y,CM=NB,y﹣12=36﹣2y,解得:y=16.故假设成立.∴当点M、N在BC边上运动时,能得到以MN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AMN,此时M、N运动的时间为16秒.。

完整版)初一几何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初一几何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初一几何练习题及答案初一几何:三角形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分)1.以下列各组数为三角形的三条边,其中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A。

17,15,8B。

1/3,1/4,1/5C。

4,5,6D。

3,7,112.如果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度数等于另两个角的度数之和,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A。

锐角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等腰三角形3.下列给出的各组线段中,能构成三角形的是()A。

5,12,13B。

5,12,7C。

8,18,7D。

3,4,84.如图已知:Rt△ABC中,∠C=90°,AD平分∠BAC,AE=AC,连接DE,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

DC=DEB。

∠___∠ADEC。

∠DEB=90°D。

∠___∠DAE5.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15,20和25,则它的最大边上的高为()A。

12B。

10C。

8D。

5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B。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的平分线相等C。

角平分线相等的三角形一定全等D。

角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7.两条边长分别为2和8,第三边长是整数的三角形一共有()A。

3个B。

4个C。

5个D。

无数个8.下列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A。

线段MNB。

等边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

钝角∠AOB9.如图已知:△ABC中,AB=AC,BE=CF,AD⊥BC于D,此图中全等的三角形共有()A。

2对B。

3对C。

4对D。

5对10.直角三角形两锐角的平分线相交所夹的钝角为()A。

125°B。

135°C。

145°D。

150°11.直角三角形两锐角的平分线相交所夹的钝角为()A。

125°B。

135°C。

145°D。

150°12.___已知:∠A=∠D,∠C=∠F,如果△ABC≌△DEF,那么还应给出的条件是()A。

AC=DEB。

AB=DFC。

初一上几何试题大全及答案

初一上几何试题大全及答案

初一上几何试题大全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一个点可以确定几条直线?A. 0条B. 1条C. 无数条D. 不确定答案:C2. 线段AB和线段CD是平行的,那么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关系是?A. 相等B. 不相等C. 可能相等D. 无法确定答案:C3. 在平面内,不共线的三点可以确定几个平面?A. 1个B. 2个C. 3个D. 无数个答案:A4. 一个角的度数是30°,那么它的补角是?A. 30°B. 60°C. 90°D. 120°答案:B5. 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和4,那么它的斜边长是?A. 5B. 6C. 7D. 8答案:A二、填空题6.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那么一个四边形的内角和为______。

答案:360°7. 一个圆的半径为5厘米,那么它的直径是______厘米。

答案:10厘米8.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那么它们所形成的角中,最大的角是______。

答案:平角9. 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2厘米,那么它的表面积是______平方厘米。

答案:24平方厘米10. 如果一个角是直角的一半,那么这个角是______。

答案:45°三、解答题11. 如图所示,点A、B、C在同一条直线上,点D不在直线AB上。

如果AB=5厘米,BC=3厘米,求线段AD的长度。

答案:由于点D不在直线AB上,根据题意,我们无法直接得出AD 的长度。

需要更多信息,例如点D的位置或与AB、BC的关系。

12. 一个正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答案:正五边形的每个内角都是108°,因为正五边形的内角和=(n-2)×180°,其中n是边的数量。

对于五边形,n=5,所以内角和=(5-2)×180°=540°。

四、证明题13. 证明: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它们与第三条直线所形成的同位角相等。

等高三角形练习题及答案

等高三角形练习题及答案

等高三角形练习题及答案等高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它有着独特的性质和特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等高三角形的练习题,并提供详细的答案解析,以帮助读者加深对等高三角形的理解和掌握。

练习题1. 在等高三角形ABC中,若AB = 6 cm,BC = 8 cm,AC = 10 cm,求角A的大小。

2. 在等高三角形DEF中,已知∠F = 40°,DF = 5 cm。

求EF的长度。

3. 在等高三角形PQR中,已知PR = 12 cm,QR = 9 cm。

求∠Q的大小。

4. 在等高三角形XYZ中,如果YZ = 5 cm,∠X = 60°,则XY的长度是多少?5. 在等高三角形LMN中,已知∠M = 90°,MN = 12 cm。

求LN的长度。

答案与解析1. 根据等高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即∠A = ∠C。

由此可知,角A的大小为60°。

2. 在等高三角形DEF中,由于∠D = ∠F,根据等高三角形的性质可知,∠E = 180° - ∠D -∠F = 180° - 40° - 40° = 100°。

由正弦定理可得:EF/DF = sin∠E/sin∠F。

代入已知条件可得:EF/5 = sin100°/sin40°。

解得EF ≈ 7.13 cm。

3. 在等高三角形PQR中,由于∠P = ∠R,根据等高三角形的性质可知,∠Q = 180° - ∠P -∠R = 180° - ∠P - ∠P = 180° - 2∠P。

由正弦定理可得:PR/sin∠Q = QR/sin∠P。

代入已知条件可得:12/sin∠Q = 9/sin∠P。

由此可得sin∠Q/sin∠P = 12/9 = 4/3。

根据正弦函数的性质,当正弦值相等时,角度相等。

因此,sin∠Q = 4/3,sin∠P = 3/4。

初一数学_几何_三角形基础知识和基本练习题讲解

初一数学_几何_三角形基础知识和基本练习题讲解

第七章三角形(一)——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学习目标:1、明确三角形的相关概念;能正确对三角形进行分类;2、能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进行有关计算。

学习过程:三角形的有关概念——阅读课本第63至64页,回答以下问题:(1)三角形概念: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条线段连接所组成的图形。

(2)三角形的表示法(如图1)三角形ABC可表示为:;(3)ΔABC的顶点分别为A、、;(3)ΔABC的内角分别为∠ABC,,;(4)ΔABC的三条边分别为AB,,;或a,、;(5)顶点A的对边是,顶点B的对边分别是,顶点C的对边分别是。

三角形的分类:(1)下图中,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各有什么特点?(2)下图中,每个三角形的三边各有什么特点?(3)结合以上图形你认为三角形可以如何分类?试一试①按角分类:②按边分类:第1题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问题1:如图,现有三块地,问从A 地到B 地有几种走法,哪一种走法的距离最近?请将你的设计方案填写在下表中:(3)阅读课本第64页,填写:三角形两边的和 (4)用式子表示:BC + AC AB (填上“> ”或“ < ” ) ① BC + AB AC (填上“> ”或“ < ” ) ②AB + AC BC (填上“> ”或“ < ” ) ③4、三角形的稳定性问题2:盖房子时,在窗框未安装好前,木工师傅常先在窗框上斜钉一根木条,为什么?5、例题:用一条长为18cm 的细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如果腰长是底边的2倍,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 解:设底边长为xcm ,则腰长是 cm 因为三角形的周长为 cm所以: 所以x= cm答: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 、 、课堂练习: A 组A 地(6)(5)(4)(3)(2)(1)1.①图中有 个三角形,分别为 ②△ABC 的三个顶点是 、 、 ; 三个内角是 、 、 ; 三条边是 、 、 ;2、如图中有 个三角形,用符号表示 3.判断下列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①4,5,6 ( )②1,2,3 ( ) ③2,2,6 ( )④8,8,2 ( ) 4、下列的图形中具有稳定性的是 (写编号)5、等腰三角形一腰长为6,底边长为7,则另一腰为 ,周长为 。

全等三角形练习题及答案

全等三角形练习题及答案

全等三角形练习题及答案全等三角形是几何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具有相同形状和大小的两个三角形。

在解决几何问题时,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是常见的步骤之一。

本文将提供一些全等三角形的练习题,并附带答案供参考。

练习题一:已知△ABC和△DEF,其中∠B=∠E,∠C=∠F,AC=DF。

判断△ABC与△DEF是否全等,请给出理由并画出示意图。

答案:根据已知条件可知,在△ABC和△DEF中,有两对对应全等的角度,即∠B=∠E,∠C=∠F。

另外,还已知AC=DF。

根据SAS(边-角-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当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夹角分别相等时,它们是全等三角形。

因此,根据给定的条件,可以判断△ABC与△DEF是全等三角形。

下图是△ABC与△DEF的示意图:A D/\/\B––– C E–––F练习题二:已知△PQR和△RST,满足条件PR=RS,PR∥RS,∠Q=∠T。

请判断△PQR与△RST是否全等,并给出理由。

答案:根据已知条件可知,在△PQR和△RST中,有两对对应全等的角度,即∠Q=∠T。

另外,还已知PR=RS。

根据ASA(角-边-角)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当两个三角形的两个夹角及夹角间的边分别相等时,它们是全等三角形。

因此,根据给定的条件,可以判断△PQR与△RST是全等三角形。

练习题三:已知△ABC和△DEF,满足条件∠A=∠D,BC=EF,AC=DF。

请判断△ABC与△DEF是否全等,并给出理由。

答案:根据已知条件可知,在△ABC和△DEF中,有一对对应全等的角度,即∠A=∠D。

另外,还已知BC=EF和AC=DF。

根据SSS(边-边-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当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相等时,它们是全等三角形。

因此,根据给定的条件,可以判断△ABC与△DEF是全等三角形。

练习题四:已知△XYZ和△UVW,满足条件XY=VW,YZ=UW,且∠X=∠U。

请判断△XYZ与△UVW是否全等,并给出理由。

初一下册数学角度几何解析题以及练习题(附答案)-七年级下册几何求角度数

初一下册数学角度几何解析题以及练习题(附答案)-七年级下册几何求角度数

七年级下册数学几何解析题以及练习题(附答案)宇文皓月9.(2011·扬州)如图,C 岛在A 岛的北偏东60°方向,在B 岛的北偏西45°方向,则从C 岛看A 、B 两岛的视角∠ACB =________.答案 105°解析 如图,∵(60°+∠CAB )+(45°+∠ABC )=180°,∴∠CAB +∠ABC =75°,在△ABC 中,得∠C =105°.12.如图所示,在△ABC 中,∠A =80°,∠B =30°,CD 平分∠ACB ,DE ∥AC .(1)求∠DEB 的度数;(2)求∠EDC 的度数.解 (1)在△ABC 中,∠A =80°,∠B =30°,∴∠ACB =180°-∠A -∠B =70°.∵DE ∥AC ,∴∠DEB =∠ACB =70°.(2)∵CD 平分∠ACB ,∴∠DCE =12∠ACB =35°. ∵∠DEB =∠DCE +∠EDC ,∴∠EDC =70°-35°=35°.13.已知,如图,∠1=∠2,CF ⊥AB 于F ,DE ⊥AB 于E ,求证:FG ∥BC .(请将证明弥补完整)证明 ∵CF ⊥AB ,DE ⊥AB (已知),∴ED∥FC( ).∴∠1=∠BCF( ).又∵∠1=∠2(已知),∴∠2=∠BCF(等量代换),∴FG∥BC( ).解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4.如图,已知三角形ABC,求证:∠A+∠B+∠C=180°.分析:通过画平行线,将∠A、∠B、∠C作等角代换,使各角之和恰为一平角,依辅助线分歧而得多种证法,如下:证法1:如图甲,延长BC到D,过C画CE∥BA.∵BA∥CE(作图所知),∴∠B=∠1,∠A=∠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相等).又∵∠BCD=∠BCA+∠2+∠1=180°(平角的定义),∴∠A+∠B+∠ACB=180°(等量代换).如图乙,过BC上任一点F,画FH∥AC,FG∥AB,这种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能证明∠A+∠B+∠C=180°吗?请你试一试.解∵FH∥AC,∴∠BHF=∠A,∠1=∠C.∵FG∥AB,∴∠BHF=∠2,∠3=∠B,∴∠2=∠A.∵∠BFC=180°,∴∠1+∠2+∠3=180°,即∠A+∠B+∠C=180°.15.(2010·玉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相交和平行两种位置关系.(1)如图a,若AB∥CD,点P在AB、CD外部,则有∠B=∠BOD.又因∠BOD是△POD的外角,故∠BOD=∠BPD+∠D,得∠BPD=∠B-∠D.将点P移到AB、CD内部,如图b,以上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说明理由;若不成立,则∠BPD、∠B、∠D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请证明你的结论;(2)在图b中,将直线AB绕点B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定角度交直线CD于点Q,如图c,则∠BPD、∠B、∠D、∠BQD之间有何数量关系?(不需证明)(3)根据(2)的结论求图d中∠A+∠B+∠C+∠D+∠E+∠F的度数.解(1)不成立,结论是∠BPD=∠B+∠D.延长BP交CD于点E,∵AB∥CD,∴∠B=∠BED.又∠BPD=∠BED+∠D,∴∠BPD=∠B+∠D.(2)结论:∠BPD=∠BQD+∠B+∠D.(3)设AC与BF交于点G.由(2)的结论得:∠AGB=∠A+∠B+∠E.又∵∠AGB =∠CGF ,∠CGF +∠C +∠D +∠F =360°,∴∠A +∠B +∠C +∠D +∠E +∠F =360°. 14.把一副经常使用的三角板如图所示拼在一起,那么图中∠ADE 是度. 2.如图,在△ABC 和△ABD 中,现给出如下三个论断:①AD =BC ;②∠C =∠D ;③∠1=∠2。

三角形的内角和练习题

三角形的内角和练习题

三角形的内角和练习题一、基础练习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2)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3个直角。

(3)一个等边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内角和。

2、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为A、B、C,已知A=30度,B=80度,求C的度数。

二、提升练习1、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为A、B、C,已知A=70度,B=90度,求C的度数。

2、一个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为A、B、C,已知A=60度,求B 和C的度数。

3、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为A、B,已知A=80度,求B的度数(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两边长度相等)。

三、拓展练习1、一个四边形由两个等边三角形组成,它的四个内角分别为A、B、C、D,求A+B+C+D的度数。

2、一个五边形由三个等边三角形组成,它的五个内角分别为A、B、C、D、E,求A+B+C+D+E的度数。

3、一个n边形(n≥3)的所有内角之和是多少?在解答上述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来进行计算。

我们还需要了解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便解决相关问题。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8单元数学广角里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概念及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教材中安排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例1通过测量计算三个内角的度数和,第二部分是例2通过撕拼、旋转、翻转等不同的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第三部分是例3用已知的两个角度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还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一理念。

二、学情分析作为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猜测、动手操作、积极思考的能力,因此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喜欢的方法来研究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

初一数学几何题专题

初一数学几何题专题

初一数学几何题专题一、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如果一个底角是40度,那么顶角是多少度?A、40度B、80度C、100度D、140度(答案)C解析: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已知一个底角为40度,则另一个底角也为40度。

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所以顶角为180度减去两个底角的和,即180-40-40=100度。

二、一个矩形的长是宽的两倍,如果宽是3厘米,那么矩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A、9B、12C、18D、36(答案)C解析:矩形的长是宽的两倍,已知宽为3厘米,则长为6厘米。

矩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即6乘以3等于18平方厘米。

三、一个正方形的对角线长为10厘米,那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A、5B、10C、5根号2D、10根号2(答案)A解析:正方形的对角线将正方形分为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对角线的长度等于边长的根号2倍。

设边长为x,则对角线长为x根号2,已知对角线长为10厘米,解得x等于5厘米。

四、一个圆的半径为r,如果半径增加一倍,那么圆的面积会增加多少倍?A、2B、3C、4D、8(答案)C解析:圆的面积公式为πr平方,如果半径增加一倍,新的半径为2r,则新的面积为π(2r)平方,即4πr平方。

所以面积增加了4倍。

五、一个等腰梯形的上底为5厘米,下底为11厘米,腰为6厘米,那么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A、22B、26C、28D、32(答案)C解析:等腰梯形的两腰相等,已知上底为5厘米,下底为11厘米,腰为6厘米,所以周长为上底加下底加两腰的和,即5+11+6+6=28厘米。

六、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为8厘米,高为5厘米,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A、20B、30C、40D、50(答案)C解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为底乘以高,已知底为8厘米,高为5厘米,所以面积为8乘以5等于40平方厘米。

七、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厘米和4厘米,那么它的斜边长为多少厘米?A、5B、6C、7D、8(答案)A解析:根据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

初一几何作图题试题及答案

初一几何作图题试题及答案

初一几何作图题试题及答案试题一:题目:已知线段AB,求作一个等边三角形ABC,使得点C在AB的延长线上。

作法:1. 以点A为圆心,以线段AB的长度为半径画圆。

2. 以点B为圆心,同样以线段AB的长度为半径画圆。

3. 两圆相交于点C。

4. 连接AC和BC,得到等边三角形ABC。

答案:按照上述作法,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等边三角形ABC,其中AC=BC=AB。

试题二:题目:已知线段AB和线段CD,求作一个平行四边形ABCD,使得AB平行于CD。

作法:1. 延长线段AB到点E,使得AE=CD。

2. 以点B为圆心,以BE为半径画圆。

3. 以点D为圆心,以DE为半径画圆。

4. 两圆相交于点C。

5. 连接AC和BC,得到平行四边形ABCD。

答案:按照上述作法,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ABCD,其中AB平行于CD。

试题三:题目:已知圆O和点A,求作点A在圆O上的切线。

作法:1. 以点A为圆心,任意长度为半径画圆,与圆O相交于点B和点C。

2. 连接点A和点B,再连接点A和点C。

3. 延长线段AB和AC,使其相交于点D。

4. 线段AD即为点A在圆O上的切线。

答案:按照上述作法,我们可以得到点A在圆O上的一条切线AD。

试题四:题目:已知点A和点B,求作一个矩形ABCD,使得AB=CD。

作法:1. 以点A为圆心,以AB为半径画圆。

2. 以点B为圆心,同样以AB为半径画圆。

3. 两圆相交于点C。

4. 连接AC和BC。

5. 以点C为圆心,以AC为半径画圆,与线段AB相交于点D。

6. 连接AD和CD,得到矩形ABCD。

答案:按照上述作法,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矩形ABCD,其中AB=CD。

结束语:通过以上四个几何作图题的练习,同学们可以加深对几何图形性质和作图方法的理解,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作图技能。

希望这些练习能帮助同学们在几何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初中数学几何动点训练题--三角形类(含答案)

初中数学几何动点训练题--三角形类(含答案)

几何动点训练题2一、单选题(共6题;共12分)1.(2020·芜湖模拟)如图,在等边△ABC中,AB=12,点D在AB边上,AD=4,E为AC中点,P为△ABC 内一点,且∠BPD=90°,则线段PE的最小值为()A. 3 ﹣2B.C. 2 ﹣4D. 4 ﹣82.(2020·秦安模拟)如图,边长为2的等边△ABC和边长为1的等边△A'B'C',它们的边B'C',BC位于同一条直线L上,开始时,点C'与B重合,△ABC固定不动,然后把△A'B'C'自左向右沿直线L平移,移出△ABC 外(点B'与C重合)停止,设△A'B'C'平移的距离为x,两个三角形重合部分的面积为y,则y关于x的函数图象是()A. B. C. D.3.(2020八下·临汾月考)如图,在Rt△ABC中,∠ACB=90°,AB=5cm,AC=3cm,动点P从点B出发,沿射线BC以1cm/s的速度移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当△ABP为等腰三角形时,t的值不可能为( )A. 5B. 8C.D.4.(2019八下·滦南期末)如图,在△ABC 中,AB=3,AC=4,BC=5,P 为边BC 上一动点,PE⊥AB 于E,PF⊥AC于F,M 为EF 中点,则AM 的最小值为()A. 1B. 1.3C. 1.2D. 1.55.(2019九下·桐乡月考)如图,正三角形纸片ABC中,D是BC的中点,P是AB边上的一个动点,将△BPD 沿PD翻折。

得到△QPD.当点P从点A向点B运动时,点Q也随之运动.若AB=6,则点Q经过的路径长是( )A. 3B. 6C. 3πD. 6π6.(2018九上·康巴什期中)如图,在Rt△ABO中,AB⊥OB,且AB=OB=3,设直线x=t截此三角形所得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为S,则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A. S=t(0<t≤3)B. S= t2(0<t≤3)C. S=t2(0<t≤3)D. S= t2-1(0<t≤3)二、填空题(共4题;共4分)7.(2020·芜湖模拟)如图,Rt△ABC中,∠C=90°,AC=8,BC=16,点D在边BC上,点E在边AB上,沿DE将△ABC折叠,使点B与点A重合,连接AD,点P是线段AD上一动点,当半径为5的⊙P与△ABC 的一边相切时,AP的长为________.8.(2020八下·锡山期中)E、F是线段AB上的两点,且AB=16,AE=1,BF=3,点G是线段EF上的一动点,分别以AG、BG为斜边在AB同侧作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顶点分别为D、C,如图所示,连接CD 并取中点P,连结PG,点G从E点出发运动到F点,则线段PG扫过的图形面积为________.9.(2019七下·苏州期末)如图,中,.点从点出发沿路径向终点运动;点从点出发沿路径向终点运动.点和分别以1和3的运动速度同时开始运动,两点都要到相应的终点时才能停止运动,在某时刻,分别过和作于,于.则点运动时间等于________时,与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计算题 (本大题共 5 分)
1.如图已知,△ABC中,∠B=40°,∠C=62°,AD是BC边上的高,AE是∠BAC的平分线。

求:∠DAE的度数。

五.作图题 (本大题共 6 分)
1.如图已知△ABC,用刻度尺和量角器画出:∠A的平分线;AC边上的中线;AB边上的高。

2.如图已知:∠α和线段α。

求作:等腰△ABC,使得∠A=∠α, AB=AC,BC边上的高AD=α。

3.在铁路的同旁有A、B两个工厂,要在铁路旁边修建一个仓库,使与A、B两厂的距离相等,画出仓库的位置。

六.解答题 (本大题共 5 分)
1.如图已知:RtΔABC中,C=90°,DE⊥AB于D,BC=1,AC=AD=1。

求:DE、BE的长。

七.证明题 (本大题共 15 分)
1.若ΔABC的三边长分别为m2-n2,m2+n2,2mn。

(m>n>0)
求证:ΔABC是直角三角形
2.如图已知:△ABC中,BC=2AB,D、E分别是BC、BD的中点。

求证:AC=2AE
3.如图已知:△ABC中,∠ABC的平分线与∠ACB的外角平分线交于D,DE∥BC交AB于E,交AC 于F。

求证:BE=EF+CF
四.计算题 (本大题共 5 分)
1.:解:∵AD⊥BC(已知)
∴∠CAD+∠C=90°(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
∠CAD=90°-62°=28°
又∵∠BAC+∠B+∠C=180°(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BAC=180°-∠B-∠C=180°-40°-62°=78°
而AE平分∠BAC,∴∠CAE= ∠BAC=39°
∠DAE=∠CAE-∠CAD=39°-28=11°
五.作图题 (本大题共 6 分)
1.:画图略
2.:作法:(1)作∠A=∠α,
(2)作∠A的平分线AD,在AD上截取AD=α
(3)过D作AD的垂线交∠A的两边于B、C
△ABC即为所求作的等腰三角形
3.:作法: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交铁路于C,点C即为仓库的位置。

六.解答题 (本大题共 5 分)
1.:解:∵BC=AC=1
∠C=90°,则:∠B=45°
AB2=BC2+AC2=2,AB=√2
又∵DE⊥AB,∠B=45°
∴DE=DB=AB-AD=√2-1
∴BE=√2DE=√2(√2-1)=2-√2
七.证明题 (本大题共 15 分)
1.:证明:∵(m2-n2)+(2mn)2=m4-2m2n2+n4+4m2n2
=m4+2m2n2+n4
=(m2+n2)
∴ΔABC是直角三角形
2.:证明:延长AE到F,使AE=EF,连结DF,在△ABE和△FDE 中,
BE=DE,
∠AEB=∠FED
AE=EF
∴△ABE ≌△FDE (SAS)
∴∠B=∠FDE,
DF=AB
∴D为BC中点,且BC=2AB
∴DF=AB= BC=DC
而:BD= BC=AB,∴∠BAD=∠BDA
∠ADC=∠BAC+∠B,∠ADF=∠BDA+∠FDE
∴∠ADC=∠ADF
DF=DC (已证)∴△ADF ≌△ACD (SAS)∠ADF=∠ADC (已证)
AD=AD (公共边)
∴AF=AC ∴AC=2AE
3.:证明:∵DE∥BC
DB平分∠ABC,CD平分∠ACM
∴∠EBD=∠DBC=∠BDE,
∠ACD=∠DCM=∠FDC
∴BE=DE,CF=DF
而:BE=EF+DF
∴BE=EF+C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