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赏析
九上《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对比阅读及答案
九上《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对比阅读及答案XXX、《岳阳楼记》对比阅读【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XXX?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嘻!微斯人,吾谁与归?【乙】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
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
荒政之施,莫此为大。
是岁,XXX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XXX先生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注释】①殍殣(piáojǐn):饿死的人。
②募民存饷: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
③敖仓:粮仓。
④晏然:安宁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B.为术甚备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C.及公私兴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D.发司农之粟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虑,死于安乐》)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5分)(1)又新作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2)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2分)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XXX先生之美泽也10.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4分)现代仁人志士,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何尝废替。
XXX忧国忧民的情怀既体现在“A”的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动作里,【乙】文中XXX在浙西救灾时采纳了“B_”和“C”两项步伐,后来这两项步伐被著录于令典。
(A处请用【甲】文语句回答,B、C两处请用【乙】文语句回答。
)1二、《酒徒亭记》比较阅读[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XXX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对比阅读
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对比阅读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这两篇古文,真是有趣又值得细细品味啊。
先说说《醉翁亭记》,这篇文章就像一杯清酒,喝上一口,心里立马觉得爽。
这位欧阳修,老兄真会享受生活,他在亭子里,酒香四溢,山水相依,简直是个诗意满满的场景。
他写到“醉翁之意不在酒”,这句话简直是经典中的经典。
你看,他的意图可不单单是喝酒,更多的是对自然的感悟,对朋友的热情,真的是人间仙境呀。
想象一下,秋天的山水,树叶飘落,微风拂面,那种惬意,简直让人忍不住想大喊一声:“太美了!”他写的那些关于风景的描绘,真是让人脑海中浮现出那幅画面,仿佛身临其境。
再看看《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就像一股豪气,令人心潮澎湃。
范仲淹真是个了不起的人,他在岳阳楼上,看着洞庭湖的壮阔,心中涌起的情感,简直是无法用言语形容。
他开篇就提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真的是耳熟能详,让人感到一阵热血沸腾。
写到湖水、云彩、山峦,那种气势,完全让人想要大声喝彩啊。
再加上他对历史的思考,真是让人有种“哇,这个家伙不仅仅是写字的,还有一颗为民请命的心”的感觉。
范老兄可真是把忧国忧民的情怀写得淋漓尽致。
不过,你要说这两篇文章有什么共同点,其实它们都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的感悟。
欧阳修在醉翁亭中品酒吟诗,表现出一种轻松自在的态度,仿佛在说:“生活就是要享受,朋友就是要分享。
”而范仲淹则是站在更高的地方,面对历史与未来,展现出一种责任感和豪情,给人一种“我要为国家出一份力”的感觉。
就像两个不同的角色,一个是洒脱的酒仙,一个是英俊的英雄,各有各的风采。
再聊聊文章的写作风格,醉翁亭记的语言活泼、亲切,像是和朋友在闲聊,句子间的韵律感,让人读起来特别舒服。
说白了,就像是在吃一顿家常饭,温暖又贴心。
你听到“山水之乐,老夫之乐”这句话,仿佛能听到他笑声里的欢愉。
而岳阳楼记的语言则显得庄重一些,虽然字句间有些严肃,但仔细一品,又有那种历史厚重感,让人对社会、对国家产生共鸣。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赏析(12)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比较阅读同的方面: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
《岳阳楼记》提出“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的生活理想,《醉翁亭记》抒发与民同乐、醉情山水之乐的思想。
这两种思想境界都是积极向上的,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是很可贵的。
异的方面:《岳阳楼记》作者主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扩大胸襟,以此规劝滕子京,并勉励自己,直抒胸臆、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磊落情怀。
《醉翁亭记》多少含有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情怀。
──《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之比较鉴赏公元1045年(庆历五年),北宋参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因倡议政治改革而触动了朝中保守派的根本利益,被以“朋党专权”等莫须有罪名贬至邓州(今河南邓县)。
同一年,欧阳修上书为范辨诬也遭奸佞打击,由河北转运按察使降为滁州太守。
《醉翁亭记》(以下简称《亭》)就是欧阳修治滁年余写下的动人篇章。
1406年,范仲淹应被贬岳州的滕子京之约,参照《洞庭晚秋图》,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岳阳楼记》(以下简称《楼》)。
两位都出身贫寒,自幼丧父,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和庆历新政中又都为引为同志,其作品《亭》、《楼》堪为北宋写景散文的双璧。
鉴赏《亭》、《楼》二文,竞相辉映:一边是秀丽的琅琊风光,水彩画似的,山美情溢;一边是雄浑的洞庭波色,油画似的,水美气壮。
1、《亭》《楼》二文同源于“民为邦本”的儒家进步传统,情雅品高。
但《亭》袒露的是物喜心乐、忘却己悲的豁达情怀,《楼》推崇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太上忘情”的情操修养。
《亭》的文眼是首段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此时不超过39岁,却屡自称“翁”,亦幻亦真,亦梦亦醒,心明言醉。
他痛心于国弱民穷,一生竭忠尽智,却落得个“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下场,因此“苍颜白发”,未老先衰,心理年龄大大超过了生理年龄。
他面对“蔚然深秀”的林壑,身处“翼然临于泉上”的小亭,呼吸着山川田野的气息,融进滁人游众宾欢的境界,不禁暂时忘记了无罪遭贬的个人际遇,沉浸在众乐之中。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对比阅读
《岳阳楼记》(甲文)、《醉翁亭记》(乙文)对比阅读1、甲、乙两文的文体均为记,两文作者均是北宋(代)文学家,均由于“庆历新政”失败被贬官,所以二人政治境遇相同。
2、甲文作者字希文,谥号文正,还是政治家,军事家。
乙文作者字永叔,谥号文忠,还是史学家。
3、甲、乙两文写景都写到了,一早一晚的景象,甲文用“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总体概括;乙文用“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具体描写。
4、甲、乙两文写景都写了花草的生机和香气。
甲文是“岸芷汀兰,郁郁青青”;乙文则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5、两文写景在写法上都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在句式上都骈散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6、两文在写作目的上,都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而是将文章的重心放在阐述自己的理想抱负上。
甲文作者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抒发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试图以自己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
而乙文作者则随遇而安,纵情山水,表现自己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7、“庆历新政”失败,二人均被贬官,对此范仲淹以耿介拔俗之质“进亦忧,退亦忧”,而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二人行为模式不同,其精神实质是一样的,相比之下,欧阳修的表现更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
8、两文在表达方式上都做到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
9、怎样理解甲文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
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遂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为民请命,忧国忧民,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
10、乙文的“醉翁之意”在何处?①在乎山水之间②更在乎“乐民之乐”和与民同乐11、试比较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相同点:两文思想境界相同。
甲文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乙文抒发“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比较阐释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比较阐释-中学语文论文《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比较阐释王金伟崔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下文或简称“范记”)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下文或简称“欧记”)同为古文名篇,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载范记被时人称为“四绝”之一,而朱弁《曲洧旧闻》则云“《醉翁亭记》初成,天下莫不传诵,家至户到,当时为之纸贵”,足见评价之高。
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的也有不少,但论述多浮于表面,缺乏对创作背景及文学意义的深入分析。
本文拟将作品置于时代背景中,通过文本精读来考察二文在相近创作生态中的不同艺术呈现,进而管窥文学风貌由唐至宋的嬗变。
一、相近的创作生态《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有不少相同与相通之处。
一是大致相同的政治环境。
宋王朝政治体制中存在“冗员”“冗兵”“冗费”等多种弊病,和平时期虽隐而不彰,但在仁宗宝元、庆历间对外与西夏发生战争、国内农民起义等突发事件的刺激下显现出来。
在形势逼迫下,仁宗赵祯“遂欲更天下弊事”,遂推出了“庆历新政”。
但积弊已久,沉疴不起,改革遇到强大阻力,主持改革的范仲淹等人先后被排挤出朝,“新政”不久即宣告失败。
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罢参知政事,改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后为给事中、知邓州,《岳阳楼记》即创作于这段时间。
欧阳修也由于支持新政,于同年被贬,知滁州,不久创作了《醉翁亭记》。
二文创作时间很接近,《宋代文学编年史》将二者均系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其时政治改革遭遇失败、改革者被贬黜的背景基本一致。
二是相似的作者经历与主张。
范、欧的人生经历都可概括为少年清贫,苦读及第,曾为高官而仕途坎坷。
范仲淹生于仕宦之家,但幼年丧父,随母改嫁,早年家境贫寒,苦读时甚至“断齑画粥”;欧阳修三岁丧父,清贫中其母“以荻画地学书”。
范、欧勤奋好学,后来都曾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重要官职。
二文创作时,正值两位作者被贬出朝,在逆境时仍有作为,其情感又有相似之处。
范、欧从年辈上虽堪属异代,但他们志同道合,政治、文化活动有很大交集,私谊颇深。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两文的几处对比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两文的几处对比《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两文在思想感情与写作手法上都有很多相似与不同之处,下面就让我们来对两文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比较,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
一、从思想感情上进行比较:相同点:两文作者欧阳修与范仲淹是同一时期的人,且身居高位,而且正是因为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思想才被贬,文章写于两人被贬之后,都是寄情于山水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
不同点:《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所追求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思想,主要突出一个“忧”字,但《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所追求的是与民同乐,突出一个“乐”字。
二、从写作手法上进行比较:相同点:1、两文都是写景的文章,在写景时都注意了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如《岳》中“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迹涯”这句话就充分抓住了水的那种波澜壮阔的特点,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那种宏伟的景象,再比如说《醉》中“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短短两句话就将早晚的景象描绘了出来,写出了山谷“晦明变化”的特点;2、两篇文章都注意了骈散结合,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3、两篇文章都注意了动静结合,如《岳》中“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句话,描写了宁静的夜晚岳阳楼的景象,其中“静”字突出了夜晚的宁静,“浮光跃金”中“跃”又给人一种灵动的感觉,两者相结合,就将夜晚宁静却又不乏生气的特点写了出来,《醉》中“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既写出了树林枝叶繁茂,又写出了鸟的叫声,给人以一种生动,不乏味的感觉4、两篇文章语言都很生动凝练,如《醉》中“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只有21个字,却将四季的景象都描绘了出来,且都抓住了它们的特点来写。
不同点:《岳》中整篇文章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如用阴景和晴景做对比等等,但《醉》中就没有。
三、表达方式不同:《岳阳楼记》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如课文开头两段,用概括的语言交待了写作缘由,进而引出岳阳楼景色特点以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观感,这是叙事。
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欧阳修《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
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太阳升起,树林里的雾气消散,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早上则自暗而明,傍晚则自明而暗,阴暗明亮,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的比较
1.(1)表达方式:《岳》是于写景抒情中穿插议论,语言凝练,富有哲理性。
《醉》是于写景抒情中结合叙事,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3)名句:都有古今传诵的名言佳句(《岳》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醉》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提到“古仁人之心”这一概念。
“古仁人之心”
内涵丰富。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古
仁人之心”做了解释。
请将《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两篇课文中体现出来的“古仁
人之心”分别表示出来。
答:《岳》中的古仁人之心: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与“随物喜因
己悲”的心情有所不同。
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
而变化。
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醉》里表达为官者,将天下民众的快乐视为自己的快乐。
即与民同乐。
3、(一)写作背景
《岳阳楼记》1046年,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
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
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政治抱负。
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
浅析《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内容主题的异同
课程篇浅析《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内容主题的异同朱琰(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四十里铺镇民张中学,甘肃平凉)《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是九年义务教育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两篇名篇,很有容量和分量,也十分重要,几乎在历年中考中均有考查和涉及。
这两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较高,重难点多:除熟练背诵、积累重点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差别、词类活用等)、熟练翻译、掌握内容外,对主题思想情感的理解是重中之重。
下面笔者就主题思想的异同方面作浅析。
一、两位作者的境遇相同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职务,贬放邓州。
第二年六月,同样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将成,请范仲淹作记,范仲淹虽然贬谪放逐,身处江湖,却心系天下,忧国忧民,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此而成。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知州。
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却不计个人得失,实行“宽简而不扰”的政风,取得了显著政绩,使滁州百姓安居乐业。
《醉翁亭记》正是作者在遭贬谪时的真情流露。
二、心路历程和思想境界相同遭遇相同的处境,均被排挤贬谪,试问,两人心中怎能不忧郁、不愤慨?如作者在《岳阳楼记》中的真实流露:“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但很快,他们就从个人的小我天地中走了出来,不再计较个人得失,如《岳阳楼记》中:“予常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从中体现出他们一心为国家、为天下黎民百姓谋利益、谋幸福的情怀。
三、借景抒怀的叙写方式相同《岳阳楼记》通过对洞庭湖浩浩荡荡、气势宏大的湖面景象和对岳阳楼阴天“满目萧然”和晴天“春和景明”的景象变化的描写来表现主题;而《醉翁亭记》通过滁州琅琊山朝暮和四时气象美景的变化描绘来表现主题,叙写方式相同。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比较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比较从思想感情上进行比较:相同点:两文作者欧阳修与范仲淹是同一时期的人,且身居高位,而且正是因为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思想才被贬,文章写于两人被贬之后,都是寄情于山水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
不同点:《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所追求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思想,主要突出一个“忧”字,但《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所追求的是与民同乐,突出一个“乐”字,这两种思想是截然不同的。
从写作手法上进行比较:相同点:1、两文都是写景的文章,在写景时都注意了抓住景物的特点写,2、两篇文章都注意了骈散结合,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3、两篇文章都注意了动静结合,4、两篇文章语言都很生动凝练,不同点:1、《岳》中的景物描写给人以一种波澜壮阔、气势宏伟的感觉,《醉》中一开始的景物描写则给人以一种九曲回肠的感觉,2、虽然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但《岳》文在语言上骈句散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四字短语成双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
文章既整饬严密,句丽辞畅,又张弛有度,议论纵横。
且立意深刻,造词精警。
读之,音调铿锵;思之,文情壮美。
而《醉》文虽也使用骈散结合的句式,但多用长句,且又有创新。
仅用对偶句式就别具一格,独领风骚。
有单句成对的,有双句成对的;还有三句成对的。
醉翁用它叙事,则明快简洁;用它写景,则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则深沉含蓄。
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声律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
这些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飞升。
3、《岳阳楼记》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而《醉翁亭记》中只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没有抒情。
4、《岳》中整篇文章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如用阴景和晴景做对比等等,但《醉》中就没有这样做;5、两文的主题深度有别。
《醉》中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
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综合比较词义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综合比较词义《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对比分析《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两篇文章在写景状物上各具风格,两篇文章充分的展示了北宋诗文改革的辉煌,语言清新,骈散相间,堪称宋代写景散文双壁。
但在思想艺术上很多人认为《岳阳楼记》似乎更胜《醉翁亭记》一筹。
《岳阳楼记》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种忘我的境界,引发出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表现出作者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博大胸怀。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在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写的一篇散文。
在这里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中。
欧阳修以“己悲”而排遣于山水之中,以“物喜”流连山水之中得到乐趣。
两个作者相比较,欧阳修与范仲淹二人的思想境界孰高孰低已见分晓,让人们足以感受到了他们思想的差异。
可是,二人同样幼年丧父;同样出身贫寒;同一时代;同朝为官;同学儒家之术;同样遭贬而作此篇。
那二人的思想境界真的是有如此的差异吗?请看这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试想,欧阳修如果不是醉态,他能“在乎山水”吗?由此可见,作者之乐恰恰是在醉态中表现出来的。
欧阳修曾在《伶官传序》中最后阐述:“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于是作《伶官传》。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对玩物丧志深恶痛绝。
文中引用了《尚书》名句:“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在这痛切的总结中,一个从小就深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影响的人,饮酒行令,投壶对弈,陶醉在山光水色之中,他能心甘吗?欧阳修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博大的胸襟显而易见。
综合上述,其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高尚情操,已经暗含在《醉翁亭记》的字里行间,因为欧阳修“醉”了!醉态的他能与民同乐,否则清醒之时便是“先天下忧”!因此笔者认为两篇文章无论是在写景状物的表现艺术上,还是在思想艺术的表现上都是难分伯仲。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对比阅读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对比阅读作者:郭艳红来源:《作文周刊·初二·人教·同步辅导版》2011年第25期《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都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优秀之作,都是作者被贬谪后写的作品,都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却仍存济世安民之心的主题。
但两篇文章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结构安排不同。
《岳阳楼记》开头叙事,进而写景抒情,最后引出议论,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
《醉翁亭记》以“醉”“乐”二字提挈全篇,连缀始末,使文章环环相扣,首尾圆合。
文章开篇点出醉翁亭及其得名来历,引出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太守的醉与乐。
太守的“醉”只是表象,“乐”才是本质。
“乐”是“醉”中之乐,“醉”则因“乐”而醉。
“醉”和“乐”一隐一显,一明一暗,形成了严谨而完整的艺术构架。
2.表达方式不同。
《岳阳楼记》采用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醉翁亭记》却不用议论,只在叙述、描写、抒情中表达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借以排遣抑郁复杂的情感。
3.揭示主旨的方式不同。
《岳阳楼记》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直接道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并抒发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醉翁亭记》表达主题的方式就显得有些含蓄,作者把与民同乐的济世之情隐藏在叙述、描写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乐”中写“醉”。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这虽是文章的中心句,但主旨却隐含在“醉能同其乐”这句话当中。
4.语言风格不同。
《岳阳楼记》虽然是一篇散文,但文中却穿插了许多四言的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这些骈句既写出了洞庭湖的秀美,又为文章增添了色彩。
文中有些语句也写得非常精练,如“衔远山,吞长江”的“衔”“吞”二字,准确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简洁的八个字,却概括出一种阔达的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丰富的含意熔铸到短短的两句话中,字字有千钧之力。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文学风格对照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文学风格对照概述本文将对比《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两篇作品的文学风格,探讨二者在表达手法、语言特点、叙事结构以及主旨意义等方面的异同之处。
通过对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散文的多样性和创作特点。
一、表达手法1. 描写方式《岳阳楼记》以描写山水景观为主,运用细腻而生动的笔墨,呈现出山城美景,体现了作者兰陵笑笑生世态炎凉、人间百态的情感。
而《醉翁亭记》则更注重描绘人物形象和社会风貌,通过描述真实生活中的人物与事件,表现了作者欧阳修豪放不羁、洒脱自在的性情。
2. 修辞手法《岳阳楼记》运用了大量的夸张手法和修辞手段,如夸张比喻、拟人化等,在描绘景物时给予其深刻寓意,并通过独特而生动的修辞方式,强调人的小不谋大、放眼世界的底气。
《醉翁亭记》则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与描述,常采用嬉笑怒骂、讽刺挖苦等手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语言特点1. 文字风格《岳阳楼记》使用了较为文雅且优美的文言语言,并注重音律和节奏感,表现出作者高雅深邃的才情。
而《醉翁亭记》采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更接近于日常口语和民间故事,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故事情节和作者要传达的信息。
2. 用词方式《岳阳楼记》运用了大量富有意境和寓意深远的比喻词汇,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而《醉翁亭记》则倾向于使用俚语、俗语等通俗口头表达方式,使文章显得更加贴近生活,引起读者共鸣。
三、叙事结构1. 立意与主题《岳阳楼记》以写景为主,通过描绘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和与之相伴的人们的境遇,表达了对社会变革和个人命运的深思与反思。
而《醉翁亭记》则更注重在事件中展现人物个性与价值观,并借此探讨生活哲理与智慧。
2. 叙事方式《岳阳楼记》采用辗转呈现的叙述结构,将不同角度、不同视野的事件交织在一起,给读者呈现出多层次、多视角的画面。
《醉翁亭记》则更加直接地按时间线进行叙事,简洁明快。
四、主旨意义1. 文化传承《岳阳楼记》通过对历史文化背景和名胜景区的描述,传递着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追求。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异同2页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异同2页《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是唐代和宋代两位文学大家所写的散文,两篇文章皆表现古迹并弘扬文化,文章风格各有千秋。
本文将从内容、形式和语言风格三个方面分别比较《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
一、内容方面《岳阳楼记》以岳阳楼为背景,通过描写楼前楼后的环境,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神奇壮观的自然景观。
同时,文章也通过楼上楼下众人的言谈,反映出一个以民为重的理念,讲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文中,作者以伏羲、太史令等历史陈迹为引子,逐步引出一些历史名人和民间人物的典故,并通过这些典故传达出了作者对历史和文化的崇敬和推崇。
可见,文章的主题是“山水古迹与历史文化”。
《醉翁亭记》则以南浔镇的醉翁亭和酒楼为背景,通过描写醉翁亭的历史沿革,以及文人雅士与世俗人物的互动,揭示出了南浔镇的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
同时,文章也通过铁梅、葛洪、邹靖等文人的典故,讲述了一些文化知识和历史故事,表现了作者对文化传承和继承的重视。
可以看出,文章的主题是“人文风俗与历史传承”。
二、形式方面《岳阳楼记》是以描写山水为主线的散文,通过丰富多彩的描写手法和哲学表现手法,使文章展现的景物更加生动,注重在自然景观结合历史文化中,反映出一种感悟的境界。
同时,为加强文章的连贯性,作者还使用了“引、起、承、转、合、归”的结构布局。
《醉翁亭记》则是以叙话为主线的散文,通过平铺直叙的叙述方式,使文章看似散乱无章,实则严谨有序,展现了一种随情随意的文学风格。
文章虽然没有像《岳阳楼记》那样的明确的结构布局,但还是在内容上将故事按时间顺序清晰地呈现出来。
三、语言风格《岳阳楼记》语言优美古雅,重视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运用了众多的比喻、典故、哲理等手法,使文章更富有文化内涵和哲理意蕴。
同时,文章还遵循了文学的常规,运用了对偶、反复、借代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更加精练、独特。
《醉翁亭记》则语言简洁明了,重视表达感悟和思想内涵,语言幽默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可以轻松愉悦地读懂全文。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异同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两文在思想感情与写作手法上都有很多相似与不同之处,下面就让我们来对两文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比较,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
从思想感情上进行比较:相同点:两文作者欧阳修与范仲淹是同一时期的人,且身居高位,而且正是因为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思想才被贬,文章写于两人被贬之后,都是寄情于山水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
不同点:《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所追求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思想,主要突出一个“忧”字,但《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所追求的是与民同乐,突出一个“乐”字,这两种思想是截然不同的。
从写作手法上进行比较:相同点: 1、两文都是写景的文章,在写景时都注意了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如《岳》中“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迹涯”这句话就充分抓住了水的那种波澜壮阔的特点,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那种宏伟的景象,再比如说《醉》中“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短短2句话就将早晚的景象描绘了出来,写出了山谷“晦明变化”的特点; 2、两篇文章都注意了骈散结合,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3、两篇文章都注意了动静结合,如《岳》中“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句话,描写了宁静的夜晚岳阳楼的景象,其中“静”字突出了夜晚的宁静,“浮光跃金”中“跃”又给人一种灵动的感觉,两者相结合,就将夜晚宁静却又不乏生气的特点写了出来,《醉》中“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既写出了树林枝叶繁茂,又写出了鸟的叫声,给人以一种生动,不乏味的感觉; 4、两篇文章语言都很生动凝练,如《醉》中“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只有21个字,却将四季的景象都描绘了出来,且都抓住了它们的特点来写。
不同点:1、《岳》中的景物描写给人以一种波澜壮阔、气势宏伟的感觉,《醉》中一开始的景物描写则给人以一种九曲回肠的感觉,如第1节中“林壑尤美”中一个“尤”字,就将琅琊山从众多山中突出了出来,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中一个“闻”字就将读者从琅琊山带到了泉水,下文又从一个“峰回路转”由泉写到了泉上的亭,这样环环相扣,吸引着别人去往下看;2、虽然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但《岳》文在语言上骈句散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四字短语成双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理解要点
《岳阳楼记》内容要点内容理解要点:1.“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文章以“记”为名,借题发挥,综合使用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没使用“说明”的表达方式)等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主旨句),也表示了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劝之意。
2.第一段:①“谪守”交代了滕子京的身份,暗合作者对仕途沉浮的感慨,为后文抒情埋下伏笔。
②“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表现了滕子京政绩斐然,也点明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
③“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既写出了重修后的岳阳楼浓郁的文化气息,又为下文“迁客骚人”埋下伏笔。
3. 第二段“衔远山……气象万千”一句是实写,三四段写景都是虚写。
作者在这里没有对岳阳楼详加描绘,原因是什么?一、作者明言“前人之述备矣”,因此不必重复;二、从全文来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借景抒情,引发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介绍岳阳楼的建造经过和构造及景物。
4.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的向往与敬慕以及作者希望与古仁人同道的思想感情。
(2)对朋友滕子京的劝勉与安慰。
(3)自勉。
5.文体:散文。
骈散结合,单行散句为主,间以骈偶短句。
《醉翁亭记》内容要点写作思路①醉翁亭位置、环境、命名由来(滁州城—琅琊山—酿泉—醉翁亭,由远及近,由面到点,由整体到局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破题)——②“山水之乐”(朝暮之景、四时之景)——③游山情形(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④宴罢醉归(“醉能同其乐”揭示主旨“与民同乐”)1、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第三段段所写的几个场景。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醉”是核心,“乐”是本质)2、把“太守宴”放在“滁人游”之前写好吗?“滁人游”说明百姓和乐,太守才能尽情享受这“山水之乐”,体现了文章“与民同乐”的主旨。
3、太守乐,乐在何处?乐在把滁州治理好,老百姓过上幸福快乐的和平生活,自己的政绩卓著。
剖析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的深层解读
剖析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的深层解读【摘要】《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两篇经典古文阐发的政治思想,体现的人生境界,一直以来都是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深入剖析,会发现两者之相似点,也会发现两者之不同之处。
【关键词】人生境界;天下;与民同乐《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两篇文章都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经典名篇,一直为人们所传颂。
而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除了它是名人之作,遣词造句精当、音韵和谐朗朗上口等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它传播了正统的积极思想,一直为推崇儒家思想的中国人所称颂。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九))“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以上思想可以窥见儒家对个人和国家的关系的位置要求,而两篇经典古文的思想正切合几千年来儒家这种正统思想,并且通过一代代的传颂,使这种思想得以弘扬。
作为一位初中语文老师,每次教完这两篇古文,在分析了全文,帮助学生理解了文章后,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两篇文章的思想有什么不一样?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步步推进,阐发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胸怀天下的旷达襟怀。
《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则在叙写琅琊山水美景中渲染与民同乐的情怀。
两种思想都是高尚的思想,都是体现爱国爱民的情操,但是,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不一样吗?这就必须从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两位作者的写作意图开始说起。
《岳阳楼记》缘于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的索求。
滕子京被贬到岳州,建成岳阳楼,为使此楼名扬天上,使天下人知晓自己的功绩,于是广发邀请函,为自己的业绩献诗献文。
他写《与范经略求书记》并附《洞庭秋晚图》,据《与范经略求书记》所述,此时的范仲淹正在陕西前线当军政长官,他没有亲临岳州,更没有亲自登上岳阳楼,他说描述之景皆是根据一张图画所想象出来的。
令滕子京没想到的是,原想让自己的好朋友对自己的业绩大肆表扬一番,结果被他含蓄地教育了一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曲同工各擅胜场
——《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赏析
——《醉翁亭记》(以下简称《醉》)和《岳阳楼记》(以下简称《岳》)正是其代表作,虽各树一帜,各有千秋,却又有共同特点:意境优美、写景自然、结构完美、语言洗练,即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写景抒情底座,自然结合
欧阳修作为一个政治上有远大目标的封建知识分子,遭受排挤打击后,心情苦闷在所难免,即使如此,从《醉》文中能够看出欧阳修并未真的消沉下去,写“游人之乐”为的是侧面赞美自己在滁州的政绩,“安此丰年之乐”表现出“与民同乐”的思想。
在刻山绘水之时,一幅幅风景画便表现在我们的面前:开篇大处先写亭的远景,用“蔚然深秀”表现它的外观,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它的丰姿,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接着描绘一幅山与泉相信、亭与台相衬的山水画,然后直抒胸臆,道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抒情的基调。
以下营造了一幅幅美景:朝暮变化之美,四季变幻之美,动静的对比之美,就这样绘声绘形,山光、水色、人情、醉态并于一画,各具佳致,“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名句是记太守”,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岳》文开头叙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后,不过一年功夫,就达到“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已暗含“不以己悲”的意思,说明他不同于一般的“迁客”。
这对下文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及至最后写“古仁人之心”,都具有引发作用,决非闲笔。
接着写“岳阳楼之大观”虽字字皆景语,却又显出作者的开阔胸襟和宏伟气度,跟结尾“不以物喜————”一段议论互为表里。
到“然则北通巫峡”,陡地一转,呈低回之势,用设问带出两个富于特征的画面,每一个画面又都是先写景,后写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极力渲染“迁客骚人”的悲和喜。
而迁客骚人的悲与喜二者虽形态有别,而实质却相同,都是“以物”“以己”而生。
由此再转入议论,将文势推向高潮,发展了“与民同乐”的思想,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起转承合,精巧圆润,无丝毫雕琢痕迹。
二.结构精巧完美,浑然一体
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体现。
《醉》文在摹山、状水、述情时,以一条主线——欧阳修的主观感受“乐”字贯穿全文。
全文布局匠心独具,文章的起承转合无不统摄于作者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波澜起伏之中。
文章开始写望琅琊,写“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
到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
写山水的目的是抒发“得之心而寓之酒”的乐,围绕“乐”字一路写去:“滁人洲”“太守宴”“众宾欢”。
这样因景生情,因乐抒情,围绕“乐”字行文走笔,犹如一根彩线上串着粒粒珍珠。
文章“前者呼,后者应”,多处伏笔,多处照应,藏墨于首,显志于末。
以“醉”的表象寄寓一个“乐”字,层层相因,逐步推动,到全文结穴处,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主旨。
《岳》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怎么才能合二者融为一体呢?这就需要用抒情成分作为二者的中介。
范仲淹是由叙事入手说到岳阳“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这样环环相扣熔为一炉,相得益彰。
三.语言简约洗练,意蕴丰富
《醉》全文仅四百多字,简约而不失其丰腴。
写景,写人,惟妙惟肖;抒情记游,酣畅淋漓,表现在:一是句式骈散并用,错落有致,富于变化,华彩照人,极富韵味,不但读起来有音韵铿锵,而且更能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和谐统
一。
二是用字可谓绝妙。
虚字“者”“也”二字,圆环往复赞咏大有特色,兼之句内“而”字的巧用,读起来使人玩味无穷,洋溢着一种平和、愉快的情调。
实词“翼”“渐”“泻”“归”“瞑”“颓”也用得非常准确、生动。
三是比喻、对偶、设问、互文等修辞格的使用,也匠心独运,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
《岳》文使用了骈散结合的基本原则,该骈则骈,该散则散,完全服从内容的需要,不是为了追求单纯的形式美。
例如首段叙事就全用散句;写岳阳楼“大观”,起结均用散句而中间写景则用骈句;写洞庭湖上一阴一晴的景象,所用骈句最多,语言也高度凝练;结尾起结全用散句,过渡句“不过何时而乐耶”也是散句,其余又全是骈句,。
骈散交错,节奏持续地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
全文在修辞的使用上也极富变化,文笔精当优美,创造出一种意境优美、意趣无穷的境界。
作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都达到了情与景的完美统一,但又自出机杼,各擅胜场,显示出两位散文大家卓尔不群的艺术功力。
细细品味两文,会给人留下淳美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