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doc

合集下载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深度融合的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深度融合的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深度融合的教学案例一、教学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听说等能力的重任。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语文教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深度融合,将使语文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

本文将结合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实践。

二、教学目标本案例的教学目标为: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搜集和处理语文学习资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和口语交际能力。

3.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案例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为例,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深度融合。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描绘秋雨的景象,感受秋天的美,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秋天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秋天的美。

同时,教师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学生沉浸在美丽的秋景中,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现在是哪个季节吗?请用一个词来形容秋天。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活跃。

2.自主学习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电子词典、网络资源等,自主学习生字词,了解秋天的特点。

教师提供一些学习资源和学习建议,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进行巡视指导,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

3.课堂讲解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解课文内容,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示秋雨的景象,使抽象的文字变得生动形象。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分析秋雨的描绘手法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教学案例Word编辑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教学案例Word编辑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教学案例
羊木镇小学郭继琼
如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在教育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有了信息技术的参与,我们的教学手段更丰富、课堂教学更具活力、教学效果也是日益见长。

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将近9年,信息技术对我的教学工作确实帮助不小,下面就我自己的亲身经历简单分享一下:
毕业后我就考入到旺苍县的一个偏僻的乡镇教书,当时,整个学校仅有一台多媒体设备,而且由于年代已久,已无法使用,给学生上课全靠老师的一张嘴,山里的孩子,很多事物他们没有听过,更没有亲眼见过,又没有现代的信息技术,只能靠老师说,所以在认知这方面都是懵懵懂懂。

后来有了信息技术的参与,课堂就好比有了生命,激活了我们的课堂,点燃了老师和孩子们的热情。

在新教材三年级语文上册里有一篇课文《大自然的声音》,在导入时我找了一段声音视频,让学生听、看,让学生说说观看视频后的所见所闻,学生们都非常认真的听,积极发言。

这时老师就引导“大自然中还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呢?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探究一下?”学生正在兴头上,而且好奇是孩子的天性,都很好奇大自然还有哪些声音呢?孩子们的兴趣就来了,就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起书来。

兴趣是最好老师,开始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后面的学习内容就更具吸引力。

在后面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风声、水流声、各种动物的鸣叫声的视频,让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大自然各种美妙的声音,再结
合文中的描述,更深层的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通过课堂上的和课后作业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孩子们对本文掌握的较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信息技术还在不断发展,相信未来的课堂会更精彩。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高其信息获取、分析和表达的能力;2.通过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教学,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计算机、投影仪、教学软件、教学录像等;2.教学环境:安装了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的教室;3.学生教具:学生手册、学生笔记本、鼠标、键盘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1)老师与学生进行简要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播放一段关于网络的教学录像,向学生介绍网络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

2.信息获取(1)老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上网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2)鼓励学生使用多种信息获取的方式,如引擎、在线图书馆、百度百科等。

(3)指导学生选择并整理所获得的信息,形成文档或幻灯片的形式展示。

3.信息分析(1)学生根据所找到的资料,进行信息分析和比较。

(2)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不同资源的优缺点,提高信息的筛选和辨别能力。

(3)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4.信息表达(1)依据所学课文内容,学生可以用计算机编写小说、剧本或诗歌等文稿。

(2)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中的文字处理和图片处理软件,美化和排版文稿。

(3)组织学生进行文稿交流和展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5.信息应用(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关于课文的网页,并利用HTML等技术搭建出来。

(2)引导学生分工合作,设计网页结构、编写代码、插入图片等。

(3)鼓励学生将网页发布到互联网上,与他人共享和交流。

6.课堂总结(1)学生通过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教学,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实用价值。

(2)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培养了团队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

(3)鼓励学生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作品展示和课堂展示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融合案例

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融合案例

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融合案例案例概述本文档介绍了一项关于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融合的案例研究。

通过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本案例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信息素养,为小学生们提供更丰富和有趣的研究体验。

案例描述在这个案例中,小学教师采用了多种信息技术工具和方法,以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研究和理解。

以下是案例中使用的几种信息技术工具和方法的简要介绍:1. 互动白板:教师使用互动白板展示教学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和视频等。

学生可以通过触摸屏幕与白板进行互动,增强了研究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2. 多媒体教具: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具,例如音频和视频播放器,以及教育软件,使语文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和听取多媒体资源,提高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在线研究平台:学生使用在线研究平台进行自主研究和练。

这些平台提供了各种互动研究资源,如在线课程、题和作文评价。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进度和兴趣,自主选择和完成任务。

4. 虚拟实验室:通过虚拟实验室,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例如,他们可以参与虚拟阅读和写作活动,观察和分析各种语言形式和功能。

虚拟实验室提供了一个安全和互动的研究环境,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效果评估和成果本案例中的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融合在实施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和成果。

以下是案例实施后的评估和反馈:1. 学生研究成绩提升: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和方法,学生的语文研究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学生们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2. 研究兴趣增加:学生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大幅提高。

他们对新颖的研究方式和丰富的研究资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愿意积极参与语文研究活动。

3. 信息素养提升:通过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学生们的信息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他们学会了有效搜索、利用和评估信息,增强了信息处理和应用能力。

结论本案例提供了一个成功的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融合的案例研究。

通过使用互动白板、多媒体教具、在线学习平台和虚拟实验室等信息技术工具和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信息素养。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融合课教案通用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融合课教案通用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融合课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第八单元《有趣的网络世界》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的作用,网络安全意识,以及如何正确使用网络进行学习。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理解网络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 学会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提高信息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网络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如何正确使用网络进行学习,以及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白板、粉笔。

2. 学具:学生每人一台电脑,网络连接。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讲述一个学生在网络上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故事,引出网络的作用和重要性。

2. 新课导入(10分钟):介绍网络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网络的作用。

3.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结合实际例子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网络查找相关信息,完成练习题。

5. 网络安全意识培养(10分钟):讲解网络安全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六、板书设计1. 网络的基本概念2. 网络的作用3. 网络安全意识4. 正确使用网络进行学习七、作业设计(1)我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2)你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2. 答案:见课后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网络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提高了网络安全意识,学会了正确使用网络进行学习。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进行教学调整。

拓展延伸方面,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开展主题研究,如查找我国的历史文化、地理知识等,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附录:作业答案1. 我国的四大发明是: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

2. 请同学们根据个人喜好,查找相关动物的特点。

(二年级语文教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案例《恐龙的灭绝》

(二年级语文教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案例《恐龙的灭绝》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案例《恐龙的灭绝》二年级语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恐龙的灭绝》旧县小学刘育红前言: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茸鞴培已经进入了高科技信息技术期间,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途径。

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照》中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促进中小学教学根本性变革的首要途径。

”这就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步到了一个十分主要的地位。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当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

充分使用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服务,获得语文学科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步语文素养,是一个极新而又布满朝气的领域。

教材简析:《恐龙的灭绝》是一篇科学知识小品文。

全文以科学家们关于“灭绝”的说法为线索,介绍了恐龙灭绝的几种理由。

本文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真切,内容条理清楚,集中反映了在中生代时期,遍布恐龙的神秘天下。

“恐龙”是孩子们十分感爱好的一个话题,文章从标题到内容吸引着学生的好奇心。

然而恐龙却是生活中已经不存在的生物了。

课文的内容和主题,更加引起孩子们的探讨生理,从这个角度说,它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是对学生进行用伶俐的目光去视察、发现身边的科学,培养学科学、爱科学、发现科学的极好范例。

课前老师可故意识地指导学生收集相关恐龙的资料,雄厚学生对恐龙的了解,激发学生探讨的爱好。

教学目标:1、认识15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积累“重大、逃避、枯萎、哺乳动物”等词语。

3、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这一题目讲了哪样,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有对恐龙的灭绝等自然征象进行科学探讨的爱好和愿望。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恐龙是如何灭绝的”这一题目讲了些哪样,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爱好和索求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难点:使用当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合作、探讨的学习精神,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爱好和索求未知的好奇心。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案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案例《桂林山水》一、课程背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1课《桂林山水》。

二、设计理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并通过创设情境协助学生发现和建构文本的意义,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充分使用精读、欣赏画面等方式加深理解文本,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三、教材理解: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翡翠”“连绵”等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准确回答课后第一题的三个问题。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迷人自然风光。

2、水平目标: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五、教学准备:1、教师:多媒体课件。

2、学生:搜集相关山水诗歌六、教学过程:第一次教学情况:1、分别出示泰山、西湖的图片,诗歌《望岳》、《饮湖上初晴后雨》,你想对大海、西湖说些什么?2、播放桂林山水的风光片,在这三者之中,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3、登陆“桂林旅游网”(http:///),介绍桂林山水。

初读课文4、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说说对漓江水的印象5、谁能把一个字和一个句子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新的句子。

出示例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总结句式特点:赞叹——描述6、通过“你对漓江的静有什么体会?”实行朗读指导。

同法学习漓江的“清”、“绿”。

7、浏览网站上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见识桂林的山8、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说说对桂林山的印象9、拿出预习时完成的桂林山小贴画,把它们拼到黑板上,全班完成“连绵山景图”。

讲讲体会。

10、朗读指导“桂林山”一段11、总结学习最后一段12、浏览网站,了解更多桂林山水的信息第二次教学情况:1、激情导入:我们祖国湖光山色,风景名胜遍布各地,山水使我们饱览美景的同时,也激发了我们美好的遐思与热烈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桂林山水,去欣赏那里与众不同的景色,触摸富有灵气的山水深情。

播放《桂林山水情》风光片2、自由读课文3、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4、老师配乐读,想读的同学能够跟着老师和读5、哪些句子勾起了你对桂林山水美好的遐想?指名说6、出示句子: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教案

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教案

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教案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教案篇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课教学设计--《赤壁之战》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课教学设计--《赤壁之战》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课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教案篇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索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是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学与教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语文课堂作为信息技术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语文课堂的一种崭新的支撑,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

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了学习工具,提高了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构建了新型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了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探索到了一条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新路子,正朝着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

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小学学科课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的有效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提高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朝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

为深入探讨整合给带来的效益,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在总结以上课题实验经验的基础上,这里仅以"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整合"为例,用以说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不仅是信息技术教育深入发展的需要,而且也确实有显著的效果。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融合课优质教案通用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融合课优质教案通用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融合课优质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第四章《大自然的语言》,详细内容围绕“信息技术与大自然语言的结合”展开。

主要包括:认识各种自然现象,了解其形成原理;掌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分析大自然语言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大自然中各种现象的形成原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分析大自然语言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3. 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他们的环保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大自然现象的形成原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有效收集、整理、分析。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网络资源。

学生准备:电脑、互联网、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中各种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a. 教师讲解大自然现象的形成原理。

过程细节:教师以PPT课件为辅助,详细讲解各种现象的形成原理,学生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

b.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分析大自然语言。

过程细节: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确定研究方向;利用互联网、书籍等资源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形成研究报告。

3. 实践活动:观察校园内的自然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过程细节: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观察,记录现象,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教师进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大自然的语言自然现象形成原理信息技术手段2. 环境保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并思考如何保护大自然。

答案:根据观察到的自然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并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

2. 拓展延伸: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了解更多关于大自然的现象和环境保护的知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案例【摘要】本文以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为研究主题,探讨了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深度融合的实践策略、实践效果评估等内容。

通过案例分析和成果分享,揭示了深度融合带来的教学效果和启示。

研究发现,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小学语文教学可以更生动、更有效地进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得以提升。

展望未来,继续推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将对教育产生积极影响。

最终,结论总结了本研究的重要发现,并强调了深度融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实践研究、案例分析、成果分享、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数字化教学、教学效果、教学改革、教育发展、教师培训、学生学习、互动教学、教学资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鉴赏能力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当代学生对于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运用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教师和家长都对如何更好地融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并非易事,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语文教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信息技术应用经验。

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全面提升。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效果评估,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路径,为未来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案例,深入了解两者结合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影响和提升,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

(完整word)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docx

(完整word)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docx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小学语文教学案例《松鼠和松果》石庙镇中心小学语文组张忠云一、例随着当代信息技的普及和用,我已入了高科技信息技期,信息技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改革教学模式的主要途径。

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教育的关照》中指出:“信息技与程整合是促中小学教学根本性革的首要途径。

” 就把信息技与程整合步到了一个十分主要的地位。

新的《文程准》指出:“努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文程。

”“ 拓文学和运用的域,注意跨学科的学和当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充分使用信息技文教学服,得文学科知,培养文能力,步文素养,是一个极新而又布朝气的域。

二、教材特点《潮》是教育程准教科文(人教版)四年上册第 1 。

文向我展示了天下奇的塘江大潮的壮景象。

由于孩子塘江大潮了解少,不能很好地理解“潮来之”的壮景象,于“万奔、天崩地裂”等不能很好地理解。

小学生新奇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但文只是很浅的理解,真正懂文光靠老是行不通的,所以教学方法是基的学生自学,的由老学。

同考到学生年小,上的冲才能引起他的注意与趣,所以加入信息技的用可使教与学的程更形象化 .感性化,效果良好。

我想通以上的教学手段来达到本的教学目:1、“ 、活”等11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文,并能复述个童。

3、到人向大自然索取,一定不要忘回自然,才能有美好的家园。

四、教学程教学段信息技的及所用教活学生活作用出示:揭示底:袋,眼睛,松鼠。

身毛,尾巴像。

投影一、猜、(学生答后出示松答:(形象、直入新、鼠)松果。

,吸引学分析、出示松果,:生注意力很疑(5分是什么?好的入了)文的学仔看,按自己的理解回答。

)引学生看第一幅,上画了?它在干什么?板书课题:松鼠和松果问:看到松鼠和松果你有什么疑问吗?1、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标出自然段。

(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质疑。

2、出示生字卡片,检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读文后,在查认读效果。

二、初读课文中画出生字和标出自然段。

(完整)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

(完整)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案例《桂林山水》金榔中心小学钱小荣一、课题: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1课《桂林山水》。

二、设计理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并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和建构文本的意义,充分运用精读、欣赏画面等方式加深理解文本,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三、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词,理解“翡翠”“连绵不断”等词语。

2.理解第二、三段课文,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

3.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四、教学重难点:(1)、深入体会桂林山水的特点。

(2)、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五、教学过程:1、分别出示泰山、西湖的图片,诗歌《望岳》、《饮湖上初晴后雨》,你想对泰山、西湖说些什么?2、板书课题:1. 桂林山水(1)简介桂林山,初读课文(2)说说你对桂林山水总印象。

(3)哪句话讲出作者游览桂林山水的原因?3、学习课文第一段你是怎样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句的?4、学习课文第二段。

(1)登陆“桂林旅游网”( /),介绍桂林山水。

(2)结合课文第二段,了解每句话的意思。

通过看图读文,你对漓江的水有什么样的感觉?(静、清、绿)(3)继续找自己认为具有美好遐想的句子,指名读。

出示漓江水“静”的句子,课件出示流动的水与静止的水帮助指导朗读。

出示漓江水“清”的句子,课件演示清澈的江水指导朗读。

出示漓江水“绿”的句子,课件展示水与翡翠的颜色对比指导朗读。

(4)齐读这一段,交流:面对这样的漓江水,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漓江充满着柔,充满着美,这正如一个柔美的女子呀)引导女生读这一段体会柔美的感情。

第二次,男女生齐读5、学习课文第三段(1)浏览网站上的风景、图片。

引导学生见识桂林的山。

(2)用一字、一个词、一句话说说对桂林山的印象。

(3)指导朗读“桂林山“这一段。

(4)讨论小结:用“峰峦雄伟的泰山”和“红叶似火的香山”和桂林的相比,写出桂林山水的奇、秀、险的特点。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案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受到重视。

小学语文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环节,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可以更好地实现知识的综合性和互动性。

本文将结合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写作教学环节,设计一份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案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将达到以下目标:2.了解信息技术在写作中的应用,如网络资源的利用、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等。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结合信息技术进行创意写作。

1.写作技巧的讲解和练。

2.信息技术在写作中的应用介绍。

3.创意写作实践。

第一步:写作技巧的讲解和练(30分钟)1.通过阅读范例文章,讲解写作技巧,如选材、构思、组织结构等。

2.分组让学生进行练,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话题,进行简短的小组讨论,并尝试写出一篇段落。

1.介绍学生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如搜索引擎、在线词典等,并讲解其在写作中的功能和应用方法。

2.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例如使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文章、使用在线词典查找单词的释义等。

1.提供几个创意写作的话题,例如“描述未来的学校是什么样的”等。

2.引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在小组内进行头脑风暴和讨论,激发创意思维。

3.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进行个人创意写作。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写作作品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同时也可以进行同学间的互评。

重点评价以下方面:2.是否能够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写作。

3.是否具备创新思维,在写作中能够独立进行创意构思。

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创意写作话题,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写作探索,如科技与环境、科技与人文等。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媒体展示,结合信息技术,将作品转化为图文、音频或视频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以上是一份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案例,通过此案例的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在写作中更加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语言表达能力。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小学语文教学案例《松鼠和松果》XXX语文组XXX一、课例导语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我们已经进入了高科技信息技术期间,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途径。

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照》中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促进中小学教学根本性变革的首要途径。

”这就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步到了一个十分主要的地位。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应拓宽语文研究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研究和当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充分使用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服务,获得语文学科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步语文素养,是一个极新而又布满朝气的领域。

二、教材特点《观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课。

课文向我们展示了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

由于孩子们对钱塘江大潮了解较少,不能很好地理解“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对于“万马奔腾、天崩地裂”等词语不能很好地理解。

小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但对课文只是很浅的理解,真正读懂XXX靠老师讲是行不通的,所以教学方法应是基础的让学生自学,较难的由老师带学。

同时考虑到学生年龄小,视觉上的冲击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与兴趣,所以加入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形象化.感性化,效果良好。

我想通过以上的教学手段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这个童话。

3、认识到人类向大自然讨取时,一定不要忘记报答自然,这样才能具有美好的家园。

四、教学过程教学阶段信息技术的及所用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作用间出示谜语:揭示谜底:脑袋圆圆,眼睛圆圆,松鼠。

满身绒毛,尾巴像伞。

投影图一、猜谜、(学生答后出示松观图答:(形象、直导入新课、鼠图)松果。

观,吸引学分析课题、出示松果图,问:生注意力很质疑(5分这是什么?好的导入了钟)课文的学仔细看图,按自己的理解回答。

小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应用案例--《小露珠》

小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应用案例--《小露珠》

小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应用案例——《小露珠》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案例导语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我们已经进入了高科技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途径。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当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充分使用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服务,获得语文学科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是一个极新而又充满朝气的领域。

三年级上册《小露珠》第二课时为例,从“教材解读”、“学习者分析”、“课时目标”、“重难点突破”、“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等几方面阐述小学语文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

二、教材解读《小露珠》是一篇优美的童话。

课文采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方法,根据时间的推移,通过描写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们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表现了小露珠外表美,心灵更美,赞扬了小露珠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高尚品质。

文中在描绘美景的过程中,传递着许多美好情感,如小动物们对小露珠的喜爱,植物们对小露珠的依依不舍之情,似乎都在传递着和谐、美好的情感,这种情感可以让孩子们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三、学习者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授对象是是三年级学生,他们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对美好事物外表美的感受胜于内在美的感受,语感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

加强字、词、句的训练是本学段语文教学的重点。

鼓励学生结合语言环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字典来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加强语言的积累,重视词句的运用,加强与说、写之间的联系,培养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既是课标的要求也是其学习所需。

四、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用“越来越……越来越……”造句。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小动物和植物都喜欢小露珠,感受小露珠的美丽和可爱。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品读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

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应用教案

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应用教案

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应用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将其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

本课程旨在通过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1.2 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基本操作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自主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

1.3 教学内容(1)信息技术基本操作:学习使用电脑、网络、word等基本功能。

(2)语文教学内容:结合信息技术,学习古诗、现代文、童话等。

第二章:教学方法2.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信息技术和语文知识。

2.2 任务驱动法:布置具体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2.3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讨论、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和素材,学生预习课文。

3.2 课堂导入:通过信息技术展示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3.3 课堂讲解:结合信息技术,进行语文知识的讲解。

3.4 实践操作: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3.5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

4.2 作品评价:评价学生完成的作品,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4.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

第五章:教学案例5.1 案例一: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讲解古诗《静夜思》5.2 案例二:通过网络搜索,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童话故事的信息。

5.3 案例三:利用word软件,培养学生写作和排版能力。

本教案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份关于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应用教案,以便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开展相关活动。

希望这份教案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随时与我联系。

谢谢!第六章:教学实践与反思6.1 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信息技术和语文知识。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案例-推荐下载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案例-推荐下载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案例江苏省溧阳市文化小学 杨庆锋背景: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教学,它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能充分调动学生从形、声、色方面感知事物,使教学活动从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向立体化的教学模式转变。

同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需要,是实施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新课程的需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意义重大。

科学地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实践活动的整体优化,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摆在我们语文老师面前的任务,下面是针对自己《揠苗助长》一课进行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尝试。

课题:《揠苗助长》主要设计思路: 《揠苗助长》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则寓言故事,故事内容比较短小,情节也比较简单,如何挖掘出小故事背后的大道理?如何把这则寓言上得饱满而充满语文味?如何借用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为我课堂服务,这是我一直在努力思考的地方。

另外文中关于农夫“傻”的定位,在我们许多同学眼里都认为是一个十足的傻子,事实上,这样的评价对“文中的农夫”来说不是很公平的,并且这对后来寓意的揭示以及联系实践谈生活中的“农夫”时,更是矛盾的。

因为生活中“揠苗助长”的故事天天在发生,而这些人都是像农夫一样十足的“傻子”吗?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准备从“农夫”这个形象入手,借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让学生概括出农夫的初步印象,在这里学生的答案应该是各种各样的,但经过梳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傻”,其二是做事心很“急”,然后围绕这个人物,抓住“傻”与“急”两个板块进行不断推进,其中在进行“傻”的定位时,利用白板的交互技术,先后抓住“终于”、“一棵一棵”等关键词语,通过品读、想象等手段,启发学生思考,对于一个做事这么小心、这么肯动脑筋的农夫,能说是傻子吗?学生由此对农夫有了正确的定位,他不是我们所认为的脑筋有问题的人,而是一个做了傻事的人。

接着再带领学生走进农夫的内心,体会他的“焦急”,在这儿抓住“巴望”、“焦急”、“天天到田边去看”等词句进行重点教学,正因为他的心急,做了这样的傻事,才会导致禾苗全都枯死的结果,那导致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音乐、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变成一棵棵受伤害的禾苗,进行尽情地诉说,寓意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了,“没有尊重禾苗自身的发展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案例反思
1、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的空间:
由于学生的拼音已掌握较好,我采用了让学生预学生字、个别字老师带学的方法,效果较好。

让学生事先预读课文,简单理解课文讲了件什么事,学生也完成的较好。

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自己答出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答,不包办。

课后的作业讲故事、画未来都可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给他们以发挥的空间。

2、让信息技术手段在课文中较好的发挥作用:
在本课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的采用对学生学课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像最开始的猜谜后出示投影图、学习生字用投影显示、讲课中用录音配乐烘托气氛。

用投影图的出示增加直观效果,在学生读课文或讲故事时配乐,这些都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

3、以启发式教学带领学生学课文:
对课文进行学习分析时,教师不是一味地讲或读,而是采用了引导启发得手段,学生能说的让他们尽量说,老师只是在学生确实无法弄懂的情况下才讲解,以避免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现象,使学生学会自主的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