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复习课程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何云1,崔永利2(1.石景山区古城第二小学分校,北京100048;2.石景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北京100041)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所必备的品格和必须具有的关键能力。
它是一个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坚实的基础。
教育的过程,是奠基人生的过程,课堂教学又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
因此,只有聚焦核心素养,才能为课堂教学找到改革与创新的方向和动力。
笔者认为,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改革,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理念提升,准确把握核心素养实质1.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从国内外来看,对于核心素养的关注点不一样,但有相同的三个关键词:适应,要适应自我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必备品格,指人的理想、信念、道德;关键能力,指最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用三句话来概括,第一是健康的身心,第二是良好的品格,第三句是关键的能力。
这是教育改革更是课堂改革的基本根本出发点。
2.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把握。
2016年9月,中国教育学会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具备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以及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和具体细化的十八个基本点。
3.对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的理解。
学科核心素养既是一门学科对人的核心素养发展的独特作用,又是一门学科独特教育价值在学生身上的体现和落实。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本质观和学科教育价值观的反映。
只有抓住学科核心素养,结合其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理解学科的本质和教育价值,把握对学生通过本门学科的学习要形成哪些核心素养以及怎样形成这些素养,才能正确地引领学科教育的深化改革,全面地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
这是课堂改革的直接依据的关键。
二、认真反思,当前课堂教学中不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两个问题(一)当前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割裂的问题。
出于现实中教学进度要求,教师教育教学压力大,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业成绩的要求等种种因素,“三维目标”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只剩“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未能充分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被虚化。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近年来,教育界对于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尝试越来越多。
而在这些改革尝试中,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逐渐成为教育界的关注焦点。
核心素养是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所需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包括批判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精神、信息素养等。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
在理论层面上,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首先是激励理论。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次是认知理论。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最后是社会交往理论。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在实践层面上,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首先是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师应该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将课堂转变为学生主体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参与和合作去探究和解决问题。
其次是在教学实施方面,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问题导入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是教师的角色转变。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授课型角色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需要教师具备更多的教学技能和能力。
其次是教学资源的保障。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教材支持,需要学校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设施,以满足教学需求。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一、核心素养概念的理解核心素养是综合性的素养,它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沟通能力、合作精神、信息素养、解决问题能力、领导才能等七个方面。
这七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构成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当今社会,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同样重要。
教育者应该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具备综合素养和核心素养。
1.改变教学目标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首先需要改变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不再仅仅是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和技能,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
在制定课程目标时,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确定能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教学目标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核心素养。
2.调整教学内容针对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教学内容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传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而核心素养教育要求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需求。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发展需求,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沟通能力、合作精神等核心素养。
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而核心素养教育需要采用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核心素养。
4.评价课堂教学效果1.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2.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偏向于单一的教学方法和单一的教学内容,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
而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挑战性的教学内容,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力,使学生对学习更加感兴趣。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课堂教学改革也变得日益重要。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从“知识传授”向“核心素养”转变,提倡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
什么是核心素养呢?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通识能力、合作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等。
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将核心素养纳入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之中,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未来所需的能力与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偏重于灌输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容易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广而思维能力弱。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发表独立的见解和观点。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大多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缺乏主动参与和交流的机会。
而培养合作能力需要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产生合作情感,学会在团队中相互配合,互相尊重。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分组讨论、小组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参与,与他人合作,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强调通识能力的培养通识能力是指学生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强调通识能力的培养。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案例教学等手段,打破学科的界限,使学生在不同学科中积累知识,形成通识意识。
教师可以结合学科内容引导学生开展跨学科研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综合素养。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作者:黄悦军来源:《理科考试研究·初中》2019年第09期摘要: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推进课程改革深化的关键环节.复习课是初中数学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让数学核心素养在复习课堂上得以实实在在地落地,是值得广大数学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本文以一节复习课的教学设计为例,阐述在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并提出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原则.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复习课;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1.1 内容分析本节选自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复习课第二课时.学生之前已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初步感受了方程的模型作用,并积累了一些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但生活中有关方程的模型并不都是线性的,一元二次方程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同样的广泛的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是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延续和深化,也为学生学习二次函数奠定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发展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据运算和数学模型等核心素养.1.2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年龄特征看,九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本节复习课内容结合现实问题情境,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从学生的学习基础看,通过前阶段学习,学生已掌握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也掌握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初步学习了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应用题,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归纳、类比能力,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通过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解决三类问题.1.3 教学目标设计(1)能在熟悉的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通过观察和分析,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各个量之间的关系,进而建立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以及数学建模核心素养.(2)能在观察分析所列方程的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动手实践,类比探究,选择合理的解方程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素养和数学运算素养.(3)以问题情境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图形和数据的观察、分析、探究、类比,归纳出解决几何类、销售类和增长率问题的通法,进而加强对三类问题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素养和逻辑推理素养.(4)通过将问题情境转化为方程问题、领悟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初步感悟函数思想,进而解决问题的经历,让学生体会数学建模的过程和处理方式.能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批判质疑、合情推理等过程,运用建模的结论解释实际问题,培养合作意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1.4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三类问题及其变式的解决.教学难点:几何类问题的解决;增长率模型的建立.1.5 教法与学法设计1.5.1 教法设计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法和师生谈话法进行教学.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数学抽象和数学建模的水平有限,因而教师设置针对性的问题情境,采用“知识梳理——问题探究——变式训练——新知生成——课外提升”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问题链”的层层深入组织教学.学生在探究出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提出富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审题和深入思考,必要时借助几何画板辅助教学.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教师演示,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用数学语言加以表达.此外,教师还需及时关注学生探究的进展情况并给予指导和评价鼓励,此过程宜采用师生谈话来进行.1.5.2 学法设计本节课的学法主要由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设计意图三类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式进行探索,其中几何类问题的解决可进一步通过几何画板动态演示提出猜想.本节课让学生在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提升数学思维的深刻性.1.6 教学过程设计1.6.1 梳理知识,优化结构为了加强学生对本章知识的理解,教师在课前让学生自主对本章知识进行梳理,并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加以呈现.同时,引导学生在本环节中,加强对本章知识的理解,并整理出自己尚未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便于课堂交流.上课第一环节,教师让部分有代表性的学生在课上展示,让学生主动暴露个体知识体系的缺漏,其他同学结合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对其提出改进意见,集思广益,弥补学生知识的缺漏和思维的不足,有助于全体学生多种角度的看待问题,形成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完善知识体系,优化数学认知结构,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后面环节知识的运用与迁移做好铺垫.1.6.2 活动探究,解决问题问题1 一个矩形周长为56厘米.(1)当矩形面积为180平方厘米时,长宽分别为多少?(2)能围成面积为200平方厘米的矩形吗?请说明理由.问题2 某商品的进价为每件40元,售价为每件60元时,每个月可卖出100件;如果每件商品的售价每上涨1元,则每个月少卖2件.设每件商品的售价为x元(x为正整数),当每件商品的售价是多少元时,每个月的利润刚好是2250元?问题3 某种商品的标价为400元/件,经过两次降价后的价格为324元/件,并且两次降价的百分率相同,求该种商品每次降价的百分率.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三个典型问题的剖析和探究,感悟一元二次方程三类应用题的问题表征,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学生经历自主探究,观察分析,发现可以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来解决问题,获得初步的数学建模体验.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讨论和修正,用准确的文字語言和数学符号语言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教师在此过程进行巡视,提问和个别指导,引导学生用精炼、概括的数学语言充分地描述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整个探究过程,既有模型建构又有数学运算,既有独立思考又有合作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问题1背景较为简单,低起点,多层次.以此情境引入,能面向大多数学生,让更多学生参与到复习中来.对于建模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进行分析.第(2)小问将矩形的存在性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存在性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找出问题2中的关键等量关系“单个利润×销售总数=总利润”,借助表格将问题中的各数据间的关系更为清楚地表达.在使用不同假设未知量的方法上,应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比较其差异,体会方法的灵活性与统一性.两种情况列表和方程如下:经过新课的学习和知识梳理环节,学生已基本掌握增长(减少)率模型a(1±x)n=b,可较为轻松地解决问题3.在用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400(1-x)2=324时,存在两种运算程序:一是计算324÷400=0.81,求0.81的平方根;另一种是将324400约分为81100,利用ab=ab a≥0,b>0进行求解.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比较两种运算程序的差异,让学生归纳总结解此类方程的较为合理的运算方法.1.6.3 变式训练,巩固拓展变式1 如图1,一次函数的图象y=-2x+3交x轴与点A,交y轴于点B,点P在线段AB 上(不与点A,B点重合),过点P分别作作OA和OB的垂线,垂足为C,D.(1)是否存在点P,使得矩形OCPD的面积为1?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2)是否存在点P,使得矩形OCPD的面积为2?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3)根据(1)和(2),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变式2 某商品的进价为每件40元,售价为每件60元时,每个月可卖出100件;如果每件商品的售价每上涨2元,则每个月少卖1件.设每件商品的售价为x元(x为正整数),当每件商品的售价是多少元时,每个月的利润刚好是3600元?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变式3 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在论坛召开之际,福田欧辉陆续向缅甸仰光公交公司交付1000台清洁能源公交车,以2017客车海外出口第一大单的成绩,创下了客车行业出口之最,同时,这也是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下,福田欧辉代表“中国制造”走出去的成果,预计到2019年,福田公司将向海外出口清洁能源公交车达到3000台,设平均每年的出口增长率为x,可列方程为②某公司今年销售一种产品,一月份获得利润10万元,由于产品畅销,利润逐月增加,一季度共获利36.4万元,已知2月份和3月份利润的月增长率相同.设2,3月份利润的月增长率为x,可列方程为设计意图本环节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和交流讨论的形式.学生在第二环节已初步感知三类应用题的问题表征,本环节将通过对问题变式的处理,加深学生对三类问题表征的理解,加深学生对数学建模思想的理解,进一步熟悉运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领悟三类问题背后的本质.学生能根据问题表征,选择恰当的模型,尝试借助图形和表格的方法来描述各数量之间的关系,建模并列出方程求解,并且能够把所得的结果回归到现实问题,体验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师通过提出“问题链”,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发现各数量之间的变化规律,为本节复习课新知的生成做铺垫.变式1由问题1的平面几何背景换成解析几何背景,需结合一次函数相关知识进行解答,此时矩形OCPD的面积需用含未知量的关系式来表示,这要求依据点P的轨迹来假设点P的坐标.为引导学生在(3)中提出问题,在學生解答(1)(2)后,教师可提问“矩形OCPD的面积是否能为10?是否能为20?”,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数学运算和对比分析,再利用几何画板,移动点P的位置,让学生观察矩形OCPD的面积的变化情况进而提出猜想.当观察到矩形OCPD的面积可能存在最大值,教师可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探究,求出最值(也可作为课后探究作业).对于变式2,若假设涨价为未知量,该问题有两种处理方式.除了要求学生理解两种列方程形式在数学思想方法上的区别外,应让学生通过解方程,体验由方程形式的不同而带来的计算程序上的差异,使学生在后续关联的问题情境中,能合理地确定运算对象和运算方法解决问题.“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是对“售价是多少元时,每个月的利润刚好是3600元”问法的延续和拓展.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数学运算,对比分析,体会售价与利润之间的变化规律,当观察到每个月的利润可能存在最大值时,教师可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探究,借鉴变式1中的处理方式,求出最值(也可作为课后探究作业).学生通过归纳类比,发现变式1中点P的坐标与矩形OCPD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和变式2中商品售价与每月利润之间关系存在相同的变化情况,初步感悟了二次函数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学习二次函数图象及二次函数应用打下基础.变式3考查增长率模型的应用和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问题①是2017年贵州中考题,问题②是2016年辽宁中考题.1.6.4 归纳小结形成新知课堂小结时,教师可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知识:(1)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方法?(2)本节课探究过程中,涉及到哪些数学思想?(3)你还有哪些新的发现和收获?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交流和相互补充,学生总结出用表格法、图形法和基本模型来探究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的方法,进一步感悟数学建模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和转化思想.在讨论互动中,再现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梳理整个过程中体现的思想方法,再次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充分认识到数学问题背后的本质,加深对知识间内在联系的理解和认知.教师可提供思维导图的范例供学生参考(如图2).提问“你还有哪些新的发现和收获?”不仅可以将学生的收获延伸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1.6.5 布置作业课外延伸作业:略设计意图作业分为巩固作业和课外探究两种形式.巩固作业用于检测学生的本节复习学习效果,而课外探究采用开放性问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研究,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也体现了分层教学要求.2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原则2.1 注重问题情境设置的合理性与层次性数学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能用与数学相关的知识技能、思维方式、探究技能以及态度和价值观等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务必重视问题情境与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信心,产生积极思考.复习课教学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在核心素养上有所发展.因此问题情境设置应难度小,起点低,螺旋式上升.如本节课的问题情境和问题变式,均选自教材,教材习题变式和各省市的中考真题,在设置上均有一定代表性.“问题链”层层深入,让大部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能够“跳一跳,够得着”.2.2 注重问题处理方法的通性与针对性初中数学涉及方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方程的概念,方程的解和方程的应用三个方面.初中阶段方程的应用问题,不同类型的问题处理方法虽有不同,但有通性通法.如在本节课需用画图分析解决几何类问题,用列表分析解决销售类问题,用增长率模型解决增长率问题.销售类问题在结构上有一定共性:给定一个具体盈利情况作为参考,在此基础上进行涨价或降价.以上这些问题的辨识和结构特征的发现,需要学生经历多次完整的数学建模过程,积累利用数学建模解决问题的经验,运用数学语言和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合作交流、类比归纳,得出通法,发展数学建模素养.此外,由不同问题情境列出的方程在结构上存在一定共性(如问题3),这就要求学生在观察分析和动手实践后,针对不同的结构的方程能选择合理的运算程序和解法,使数学运算素养得到提升.2.3 注重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和拓展性复习课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系统地梳理知识,加强知识联系的丰富性和顺畅性,进而加强知识理解的准确性和深刻性,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数学方程类单元复习课通常需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内容为方程的概念与解法,第二课时内容为方程的应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本章知识进行梳理,优化认知结构,并给出建议或参考.学生在理解相关概念、命题、定理之间的逻辑关系过程中,逐步完善网状的知识结构,发展逻辑推理素养.复习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促进学生新知生成.方程与函数存在紧密联系.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分析、类比归纳,初步感知二次函数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师还利用几何画板辅助教学和开放式问题设计,引导发现最值问题.开放式的编题和解答不受牵制,更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通过说题,培养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用精炼、概括的数学语言充分地表达出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现实世界的意识.2.4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滲透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知识的本质认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总体目标中增加了“数学基本思想方法”,进一步凸显了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在方程类复习课上,教师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类、综合、归纳,领悟数学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而把数学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对问题和问题变式的解决,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程思想.在知识结构梳理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和领悟方程解法的生成过程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图3).; 参考文献:[1]王尚志.如何在数学教育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J].中国教师,2016 (09): 33-38.龙源期刊网 [2]史宁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教学—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例[J].中小学管理,2017(01):35-37.;(收稿日期:2019-07-17)。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的角色和使命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难以满足新时代学生发展的需求。
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科学能力、数学能力、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等。
这些素养是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面对未来挑战的必备能力。
为了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首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该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来获取知识。
教师的角色应该从传授知识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角色,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记忆和掌握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改革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改革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培养。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厌烦和抵抗心理。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注重挖掘学生的个性发展潜力,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情感培养,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注重课程的整合和跨学科融合。
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改革中,应该打破学科的界限,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和融合。
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改革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培养,同时强调跨学科融合和整合课程。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的快速变化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正在面临着新的挑战。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素养,教育界不断探索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不同学科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知识和态度等,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
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在核心素养教学改革中,要求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领者和促进者。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进行个性化教学。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中,重视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和理论的讲解,学生的学习往往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
而核心素养教学改革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现实问题。
教师要通过实践性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通过实践的环节,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和发展的关键能力和素质,它是学生个体综合能力的基石,是学生未来面对社会和职业挑战的重要保障。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注重灌输知识,强调教师的权威和学生的被动接受。
而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则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更注重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潜力。
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改变教师的角色。
教师应该从传授知识的角色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角色。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伙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问答、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启发式教学、问题解决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改变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知识的输入和记忆,缺乏实践和应用的环节。
而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改革提倡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以设计情景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可以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见识和经验。
评价方式也需要进行改革,不仅仅注重学生的知识记忆,更注重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可以采用开放性问题、综合性评价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素养。
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改革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需要具备自我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设立学习目标和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持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家庭和社会也要提供支持和鼓励,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正在面临挑战和变革。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和记忆,忽视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而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本文将从核心素养的概念、教学改革的意义、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四个方面,探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是指一系列与学习、生活和工作相关的基本素养,包括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情感品质、社会责任感和生存技能等。
核心素养不仅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基本能力,更是学生终身发展和成才所必需的基本素养。
在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的爆炸性增长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知识灌输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学生需要具备更加全面和综合的素养,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和竞争。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成为了当务之急。
二、教学改革的意义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高,而核心素养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实践性和综合性,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得不到全面的发展,而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则能够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全面的成长。
传统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核心素养则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素养的提升。
四、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和教师从多个方面入手。
学校需要倡导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理念,组织专门的研讨会和培训班,提高教师的核心素养认知和识别能力。
学校需要注重课堂教学的改革,鼓励教师借助多媒体和互动教学手段,引入实践性和综合性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复习课大单元教学研究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复习课大单元教学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改革日益受到重视。
在新时代背景下,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已经成为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任务。
为了适应这一需求,我国教育部门对教育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核心素养的培养被认为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基本学科素养的关键时期,化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实践性强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和探究性较强的学科,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当前初中化学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学内容过于繁杂、教学方法单评价体系不完善等。
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也难以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核心素养。
开展《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复习课大单元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等手段,提高初中化学复习课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通过对大单元教学的研究,为初中化学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少年贡献力量。
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改革和创新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国家教育部门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素质教育的政策和要求,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初中化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学科之一,其教学目标和方法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要将核心素养融入化学课程的教学中。
浅谈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策略
浅谈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策略【摘要】小学数学复习课堂的教学策略优化不仅是推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的需要,也是推进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提高、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
本文主要探讨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复习课;教学策略。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现阶段学校课程教学中的重点任务,越来越多的教师已将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作为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这些成就大都集中体现在新授课方面,复习课堂仍是现阶段核心素养培养研究的薄弱点。
数学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思维性学科,数学知识复习是提升小学生思维严谨性和逻辑性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数学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应当选用合适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
现就本人带领学校数学课题组在进行丰泽区区级课题――“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型的教学策略研究”研究过程中的经验、收获进行整理,谈一谈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策略。
一、思维导图助力,构建知识体系。
数学知识复习过程不是一个“冷灶重烧”的过程,而是一个“知识重构”的过程。
尤其是对小学学生来说,为学生构建系统知识体系,能够使学生的知识架构更为完善,使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更为健全。
因此,必须在复习课注重引导学生对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梳理和拓展,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基本脉络,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建立联系化的数学知识学习观念。
以《多边形的面积》复习课一课为例:首先,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相关数学知识进行回顾、交流,培养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多边形的面积公式以及公式的推导过程进行整理。
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周长计算公式,到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周长计算公式,再到三角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顺思路、寻联系、会对比、理公式、建结构,这样使学生对知识内容加深记忆、理解,对知识结构也掌握得更加牢固。
二、利用错题整理,培养思辨能力。
在复习课上要对学生的反思意识、思辨能力进行培养,通过让学生整理数学错题、分析成因、整理解题技巧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反思,学会思考。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近年来,中国教育界一直在呼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基本能力和核心价值观。
它不仅包括学科知识的掌握,还包括创新思维、沟通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能力培养。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应该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成为知识的主人,而不是被动接收知识的对象。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
在教授数学知识的课堂上,可以通过游戏、实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在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和观察发现科学规律,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注重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往往是孤立的,缺乏合作和交流的机会。
而在新的课堂中,教师应该倡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写作,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听取他人的意见,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还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和品德培养。
学生的情感和品德素养对其未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情感和品德习惯。
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历史事件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道德观念。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当前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
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改革。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基于核心素养,改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应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包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文化意识、审美情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同时,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科学地设计教学内容,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
二、教学方式与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以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
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因此,教师应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如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
三、课堂氛围与师生关系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同时,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科学的教学评价标准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同时,教师也应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案例分析以《红楼梦》阅读课为例,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也培养了审美情趣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思想内涵,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六、总结与展望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结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制定科学的教学评价标准和方法等。
核心素养导向下议题式教学法在九年级专题复习课中的应用探究
核心素养导向下议题式教学法在九年级专题复习课中的应用探究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核心素养这一教学理念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所关注的焦点。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关键学科,将议题式教学法运用于九年级专题复习课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和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自主思考、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等综合能力。
本文以“核心素养导向下议题式教学法在九年级专题复习课中的应用探究”为题进行深入探究,旨在发挥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复习课中的作用,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核心素养;议题式教学法;九年级专题复习课;应用探究引言:议题式教学法是指基于主题内容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也就是教师通过设计一个或一组具有一定关联性和层次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特定问题展开积极思维、互动讨论,最终实现知识技能建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的过程。
而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思想性及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教学内容主要涉及社会生活实际和政治思想理论等多个方面。
因此,利用议题式教学法进行九年级专题复习具有重要意义。
1.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个体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满足个人终身发展需要以及应对各种挑战的必备品格和基本能力。
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是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具体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
政治认同指人们对自己国家、民族、人民及其历史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道德修养包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国际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素质。
法治观念包括法律信仰和权利意识等方面的价值观念。
健全人格则主要表现为正确的政治立场、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和健全完善的个性品质。
责任意识即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义务、遵守法律法规以及维护公共利益的责任。
2.核心素养导向下议题式教学法在九年级专题复习课中的应用2.1运用时政,重点复习时政是考查同学们道德与法治学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中考命题的热点之一。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
近年来,教育界呼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并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思维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的培养,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塑造等。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本,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
课堂教学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注重知识的系统化与深化,帮助学生提高学科知识的掌握水平。
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项目化学习、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改革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现代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合作性思维。
教师应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索答案,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课堂教学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是人格培养的关键环节,也是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的基础。
在课堂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向善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
课堂教学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责任感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品质之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社区服务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
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核心素养提出是对课程改革的一次再推动,将核心素养培养落实到学校办学中将是学校教育教学主要工作。
核心素养培养主要渠道是课程与课堂,其中课堂教学又是决定课程质量的核心环节,聚焦课堂教学改革,核心素养培养才能真正落地。
一、研究主题: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二、研究内容:1、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下的备课改革:备课改革一是要解决好教学目标的细化和具体化问题。
教学目标、备课、课堂教学三者存在一致性,目标不同,备课思路不同,课堂教学实施不同。
核心素养是学生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共同交织的体现,备课中教师必须解决如何结合学科独有内容细化教学目标的问题。
现在教师备课主要的依据就是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概括起来的总目标就是三维目标,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进一步综合与发展,具体操作层面的目标也应该跟进提升。
备课中教师制定目标的依据要在解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核心素养中的18个要点,而且要考虑学生的年级特点,结合具体教材特点,将核心素养的要求融汇在学科、年段、学期、单元、课时当中。
二是解决好教学设计跟进变革问题。
备课中必须设计好课堂操作步骤,具体到课堂操作,目标不可能是分项落实,交融又要避免混沌不清,备课需要将这些设计问题思考清楚。
教学活动展开的顺序要由知识形成逻辑顺序,变为学生学习活动展开逻辑顺序;要设计问题化的真实情景,让学生学习活动真正展开,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要精心设计学习活动,让知识学习与生活实际建立联系,体现学习的综合性。
总之知识学习要服务于核心素养培养。
2、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下的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就是不断变革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使之与教学的培养目标相适应,并不断探讨更为有效的方法。
一是解决好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的问题。
学生经验是学习与成长的基础,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
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需要进一步分析学生生活与面向未来的生活经验需要,通过教学丰富学生的经历,丰富学生的经验。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爆炸式增长,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改革。
核心素养教育便是其中一种新的教学改革理念,它突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的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和综合素质。
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等,而不仅仅是传统教育所强调的知识技能。
这种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提高他们的综合竞争力。
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而在新的教学改革中,教师应该充当教学指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
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核心素养的评价机制。
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需要建立起科学的评价机制,来全面评估学生的核心素养。
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在新的教学改革中,应该注重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
这样的评价机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反馈和改进意见。
核心素养的实施策略。
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策略来实施这一理念。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课程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中去,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资源等,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增加学生的互动性和参与度。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
它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了一次重要的颠覆和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复习策略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复习策略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核心素养成为新时期的主要教学目标.对于初中复习课教学而言,教师需要针对初中核心素养的“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四大内涵,重新梳理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案,不只要重视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还要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本文对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复习策略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复习;策略引言核心素养理念作为初中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有效地融入核心素养对学生来说很重要,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学习潜力,还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因此,教师要利用好课堂,把握学科的教育规律,不断探索与创新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优化小学课堂教学的环节,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使小学教学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教学的原则(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更好地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此,教师一方面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出发,选择与学生身心发展相匹配的内容展开讲解,进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更多表达、交流和实践的机会,以此能够为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助力。
(2)关注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关注其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的提高。
对此,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对知识内容进行适当地拓展,组织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以此来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初中教学中做好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教育的发展需要,对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对此,初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更多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以此来实现对其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
就教学形式而言,教师要积极开展群文阅读、落实好读写结合这一教学模式,以此来助力学生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升。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深化初中复习课教学反思——以七年级三角形为例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深化初中复习课教学反思——以七年级三角形为例发布时间:2021-08-03T10:03:01.28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10期作者:张彦倩[导读] 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张彦倩上海市闸北成功教育实验中学,上海市200040摘要: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六个方面。
本文主要采用访谈、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沪教版《数学》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十四章三角形为例,结合数学核心素养,分析复习课现状,提出深化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复习课;教学反思一、研究背景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因此,把握数学核心素养,深化复习课教学反思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在数学核心素养的视角下,分析初中复习课的现状,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有效措施。
从而,深化复习课的反思,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积极有效的建议。
三、基于数学核心素养,调查分析复习课现状复习课是让学生站在一定高度对已学知识进行重新回顾与梳理,对学过的知识框架进行分类讨论,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运用直观想象、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的方法,完善知识体系,获得解决新问题思路的一个过程。
(一)教师访谈结果分析通过与访谈教师交流、探讨,发现当前数学复习课的主要形式有三种:1、题海战术,其优点是学生通过大量做题,可以尽可能多的了解不同题型,但其缺点也不容忽视,对试题不加选择,会让学生找不到主次,对做过的题蜻蜓点水,对做错的题印象不深,无法理解出题者的真正意图,学生学无所得,降低对数学的兴趣;2、填鸭式教学,其优点是短时间内学生可以获取大量的知识但缺点是学生没有参与感,无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或师生交流来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的思维常常被教师的模式所困而不能较好地进行发散.3、拓展、引申不充分,由于时间关系很多教师在复习课中没有根据题目举一反三,没有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二)学生访谈结果分析通过对不同学校、不同层次的30多名学生交流,发现当前学生在数学复习课中的问题主要有:1、数学复习课针对性差,较多学生认为复习课就是大家一起做题,对于自己的薄弱知识却没有清晰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
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
这是学生面对未来世界发展和自身发展的挑战,如何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校的教学中去,这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最重要的核心任务。
目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既违背了知识内在的逻辑规律,又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可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必须改变目前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
核心素养必须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去落实。
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缺一不可。
在某种程度上说,当前创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来实现课程建设提出的目标更为重要。
核心素养的落实如果仅仅局限在课程建设方面,我们编个有关于核心素养内容的教材,让孩子去记去背,去对付考试,核心素养不可能落实,因此落实核心素养必须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证。
1、层次化教学,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
学习就是自我建构,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接收新信息,学习新知识,用新的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道德体系。
因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差异,如果面对所有的学习者,用同样的方式提供同样的知识和信息,就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自我建构的需要。
分层次教学的实质就是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这是一切从学生出发的具体体现,是对学生的最大尊重,也是实现有效教学和高效学习的最基本策略。
我们千万不能把分层次教学理解成办尖子班,在实践上更不能用拔尖的教
师去教拔尖的学生,而是用同样的教师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学生,教师在备课、上课、辅导各个方面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给予不同的教学服务。
2、整体化教学,实现知识的横向联系
学习的最基本规律就是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回归到整体。
对一个事物先有一个整体上的构架结构认识,再认识事物各个具体的部分,然后再找到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形成对事物的完整认识。
也就是说,学习者的学习和认知是先见森林再见树木的路径实现的,而不是先见树木后见森林的路径实现的。
现实中的教学往往是碎片化的教学方式,让学习者学习许多碎片化的知识,反复进行一些碎片化的训练,也就是强化知识点的学习,而不是让学生先把握事物的整体构架,再进行部分学习和研究,这样学生很难建立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可能形成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系统的整合,采取单元式教学方式,实现知识的横向联系,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3、主题化教学,实现知识的纵向联系
学习者掌握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还不够,还要找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整体化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掌握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那么如何掌握知识点之间的纵向联系呢,这个联系在哪里?这就需要有一个整体的大知识观,由这个大的知识观产生的大的教学观,就是主题式教学方式,以实现知识的纵向联系。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自身的逻辑规律,不断挖掘和整合教材,按照一系列的主题进行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方式往往都是在期
末或者高考复习中运用,平时总是打牢双基。
一些有经验的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往往在每一个学习阶段,就要进行一次主题式或者是专题式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知识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内在关系,让知识形成大的模块,从见树木到见森林,再从见小森林见到大森林。
4、问题化教学,实现知识的横纵联系
学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通过解决问题不断深化学习,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间解决问题,又在解决新问题中发现新问题。
通过解决外部世界问题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
通过解决问题实现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问题化学习既能体现知识系统化,又是一个在探索外边世界中自己个人精神家园建立的过程。
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要靠问题化学习。
我们从讲授中心的课堂转变为学习中心的课堂,中间有一个桥梁,这个桥梁就是问题化学习。
因为问题化学习让我们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线去设计,必须以学生的问题展开,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
知识要从碎片化、断点化的知识转变为结构化的知识,而结构化的知识其实就是问题化的学习,把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让学生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找到知识之间的横纵联系。
5、情景化教学,实现由学习走向生活
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学生在学校学过的知识和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系,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学过程缺少真实的情景,只是把知识符号化。
知识符号是表达知识体系的,这个知识体系如果不同生活建立联系,只是把知识符号背熟、认知、复述,去对付考试,就很难让学生形成核心素养。
我们必须认识到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而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知识转化为素养的最重要途径就是情景,因此我们要设置大量的情景化的教学过程,让孩子真实的学习能够发生。
要通过实验教学,学科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一系列真实的情景,让学生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的应用价值和隐含着的文化精神。
让学习者的价值观、情感、人生态度建立起来。
把核心素养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就是把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思想体现在教学中去,真正体现课堂的育人功能。
落实核心素养,一方面要遵循知识内在的逻辑规律进行有效学习,真正实现构建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
另一方面就是要遵循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把学习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品质和健全人格,让学习者真正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