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诗文赏析--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赏析
《项脊轩志》赏析
项脊轩,原名项炳鸿,字彭轩,号岩居士,祖籍江苏,安徽砀山人,明末清初布衣贫贱,大学毕业,留守砀山,乃至死,著有的《项脊轩志》无与伦比。
项脊轩志,体例随节,论及著作大多都属于政治、社会、历史发展论,文笔行云流水、言之有物。
他以事实为基础,以幽情为媒,能以抒发深厚的感情,气势恢宏;以及使用新颖的语言,使其文章充满张力和富有层次感,令人耳目一新,其志赞叹不已。
另外,《项脊轩志》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气氛,把人们带入古往今来的历史。
就好像是一道古色古香的稻草美食,吃得起来又美味可口,叫人难以忘怀。
他的描写往往借用简洁的语句,但却来归纳汇总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与事件,使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总之,项脊轩志与众不同,具有很强的史料性以及文学价值,以其诗意与历史情节的和谐结合能在历史的大宏图中体现出丰富的人性,使其成为文人必读的杰作。
- 1 -。
2023年项脊轩志赏析
2023年项脊轩志赏析项脊轩志原文赏析__真是“繁笔不繁,闲笔不闲”,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是归文的一大特色。
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现了出来。
环境固然清幽、谧静,充满诗意,然而作者更为怀念的是自己的亲人。
作者写祖母、写母亲、写妻子,只是通过一两件和她们有关联的事来叙述。
笔墨不多,事情不大,只留下人物的一些身影,但人物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如写母亲听到大姐“呱呱而泣”时,用手指轻轻叩打南阁子的门扉说:“儿寒乎?欲食乎?”极普通的动作描写,极平常的生活话语,生动地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倍感真切。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悲戚的感情是很自然的生发的。
林纾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古文辞类纂选本、〈项脊轩志〉评语》这个评价是很恰当的。
再如写祖母的一段文字,简洁细腻,绘声传神,“大类女郎”,“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两句话;“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一两个动作,把老年人对孙子的牵挂、赞许、鞭策的复杂感情,描绘的惟妙惟肖。
写亡妻,只说:“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寥寥数笔,绘出了夫妻之间的一片深情。
末尾,作者把极深的悲痛寄寓一棵枇杷树。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个时间词,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
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
由于想念人而触及与人有一定关系的物,便更添了对人的思念;再由对物的联想,又引发对往事的伤怀。
于是托物寄情,物我交融,进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
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项脊轩志》细节赏读
《项脊轩志》细节赏读《项脊轩志》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代表作之一,全篇记述了袁枚的家庭生活、交游经历、琐事杂感等等。
袁枚以详略结合的手法,以平淡、朴实的语言,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能够体验到作者的心情和境遇,感受到其对生活的态度和思考。
以下将对《项脊轩志》中的细节进行赏读。
可以从袁枚对自然的描写着手。
在《项脊轩志》中,袁枚常以空灵质朴的语言描绘自然景物,如“秋月丛乱,夜如昼,寒蛩响穷”,“野有蔓草,零露漙兮”,“蝉声漏应细”。
这些句子不仅展现了袁枚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同时也透露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在这些自然描写中,袁枚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拟人和意象手法,使得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袁枚对家庭生活的描写也是《项脊轩志》中的一大亮点。
袁枚描写了家中的琐事和家人的日常生活,其中既有与妻子儿女的幸福时光,也有与父母的离别之痛。
在《项脊轩志》中,袁枚将家庭生活描绘得真实而感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到作者对家人的深情,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同身受。
他用平实而真挚的语言,将家庭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娓娓道来,这些生活细节无一不透露着作者对家人、对生活的感悟和热爱。
袁枚对人物的刻画也是《项脊轩志》中的一大特色。
他以细腻入微的笔法,描绘了周围的朋友和交游的诸多人物。
他通过对人物的细致描摹,展现了各种人性的善良、丑恶和梦想。
在《项脊轩志》中,既有袁枚身边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有那些见利忘义、狭隘刻薄的小人。
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描写,袁枚不仅烘托出自己的胸襟和气度,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袁枚的文字中还常常夹杂着对世态炎凉和人生百态的感慨和思考。
在《项脊轩志》中,他既有对时局的感叹和忧虑,也有对传统价值观和审美理想的批判和反思。
在袁枚的笔下,读者既能感受到作者对人间疾苦的深情厚意,也能从中领悟到作者对人生、社会和理想的深刻思考。
这些感悟往往富有哲理性,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使人深思。
《项脊轩志》赏析
项脊轩志归有光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dài)诸父异爨(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yú)庖(páo)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yù),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zǐ)在吾怀,呱呱(gū)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jiō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项脊轩志赏析
《项脊轩志》赏析《项脊轩志》是一篇出色的抒情散文。
作者:“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
”(清人梅曾亮语)睹物怀人,悼亡念存,随事曲折,娓娓细谈,笔意极清淡,而感情极深至。
情,使这篇文章不事雕饰,而自然动人。
纵观全文,以项脊轩起,以项脊轩结,用一间旧屋作线索,将人物,事件联系在一起。
粗看,作者似乎是信手而书,无拘无束,漫无章法,实则经过精心的提炼和严密的构思。
内有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贯串,外有项脊轩的变迁绾合,虽然全文所写的都是日常生活小事,追念的人又分属三代,(祖母、母亲和妻子)但读起来却没有一点散漫琐碎的感觉,反而显得非常凝炼和集中。
一、结构“关”情。
文章先写轩的狭小、破漏与昏暗,继而写经过修葺之后的优美、宁静与恬适。
轩内积书,轩外花木;白日小鸟,月夜挂影;构成了一种和谐清雅的小天地氛围。
而居于这小天地中心的,正是作者自己。
他的清贫的生活,高洁的志趣,怡悦的心境,于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的显露出来。
“多可喜,亦多可悲”几个字,承上启下,思路陡转。
“喜”字应上文,但“悲”从何而来?一是大家庭的分崩离析,表现了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
二是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三是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了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
最后两节,补记亡妻在轩中的生活片断和轩在以后的变迁,抒发了作者怀念妻子的真挚情意。
平淡的文字,唱出了深沉的人生哀歌。
全文自首至尾,处处紧扣“项脊轩”来发挥,把各不相连的琐事缀合起来,抒发了一以贯之的深挚情感。
二、细节“撩”情。
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是归文的一大特色。
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现了出来。
环境固然清幽、谧静,充满诗意,然而作者更为怀念的是自己的亲人。
作者写祖母、写母亲、写妻子,只是通过一两件和她们有关联的事来叙述。
项脊轩志 赏析
项脊轩志赏析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所作的一篇回忆性记事散文。
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
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以清淡简洁的笔触,深情地回忆了他的祖母、母亲和妻子,通过对家庭生活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他对家人的深沉思念和怀旧之情。
归有光的用笔平淡而不加修饰,使读者能感受到他真挚的情感。
此外,文章中还通过项脊轩这一线索,将家人的生活与变迁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种结构使得文章形散而神不散,更加突出了主题。
同时,《项脊轩志》的文字自然本色,不事雕饰,没有奇字险句,表现出归有光独特的文风和文学观。
他强调朴素和自然,认为好的文字应该在简洁中见深厚,这种观点在《项脊轩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总体来说,《项脊轩志》是一篇具有独特魅力和风格的佳作,不仅反映了明代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明代家庭生活和文化的窗口。
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家庭始终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珍惜家庭、珍视亲情是永恒不变的。
项脊轩志原文翻译和作品赏析
项脊轩志原文翻译和作品赏析项脊轩志原文翻译和作品赏析《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所作的一篇回忆性记事散文。
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项脊轩志》原文翻译以及赏析,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项脊轩志》明·归有光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
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项脊轩志》原文及欣赏
《项脊轩志》原文及欣赏《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
下面就是小编跟大家分享一篇《项脊轩志》原文及欣赏,欢迎大家阅读!《项脊轩志》原文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堦寂寂一作:阶寂寂)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
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无此段文字;沪教版无此段。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项脊轩志》的赏析
《项脊轩志》的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项脊轩志》的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者介绍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今江苏昆山市)人,嘉靖(明世宗年号)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掌管皇家车马的机构的长官)。
归有光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是当时“唐宋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
他反对王世贞等人“文必秦汉”的复古派,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反对“拾人之涕唾”,要求“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的感情。
他的作品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叙事抒情散文,善于以朴素流畅的文笔记叙生活琐事,抒发真挚动人的感情,风韵悠远,富有艺术感染力。
著有《震川先生集》。
解题本文选自《震川文集》,有删节。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今江苏太仓市)的项脊泾(jīng)居住,作者以项脊名轩,含有追念祖先之意。
轩,指小室。
志,就是“记”的意思。
本文分正文和补记两部分,分别是作者18岁和30岁前后写的。
文章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把真挚的感情寄寓于琐事的叙述之中,生动感人,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注评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旧:旧日的,原来的。
着一“旧”字,文章一开头就流露出一种怀旧的情怀。
室仅方丈,仅:只。
方丈:一丈见方。
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渗漉:从小孔慢慢漏下。
雨泽下注,雨泽:雨水。
泽,雨露。
下:往下,向下,作“注”的状语。
注:灌注。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无可置者:没有可以安置(书案)的地方。
又北向,北向:朝北。
不能得日,得日:得到阳光。
日过午已昏。
写修葺前的狭小、漏雨和昏暗,为修葺后的明亮、幽雅作反衬。
余稍为修葺(qì),我稍微做些修补。
(完整版)《项脊轩志》赏析
《项脊轩志》赏析【作者介绍】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今江苏昆山市)人,嘉靖(明世宗年号)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掌管皇家车马的机构的长官)。
归有光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是当时“唐宋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
他反对王世贞等人“文必秦汉”的复古派,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反对“拾人之涕唾”,要求“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的感情。
他的作品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叙事抒情散文,善于以朴素流畅的文笔记叙生活琐事,抒发真挚动人的感情,风韵悠远,富有艺术感染力。
著有《震川先生集》。
【解题】本文选自《震川文集》,有删节。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今江苏太仓市)的项脊泾(jīng)居住,作者以项脊名轩,含有追念祖先之意。
轩,指小室。
志,就是“记”的意思。
本文分正文和补记两部分,分别是作者18岁和30岁前后写的。
文章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把真挚的感情寄寓于琐事的叙述之中,生动感人,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注评】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旧:旧日的,原来的。
○着一“旧”字,文章一开头就流露出一种怀旧的情怀。
室仅方丈,仅:只。
方丈:一丈见方。
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渗漉:从小孔慢慢漏下。
雨泽下注,雨泽:雨水。
泽,雨露。
下:往下,向下,作“注”的状语。
注:灌注。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无可置者:没有可以安置(书案)的地方。
又北向,北向:朝北。
不能得日,得日:得到阳光。
日过午已昏。
○写修葺前的狭小、漏雨和昏暗,为修葺后的明亮、幽雅作反衬。
余稍为修葺(qì),我稍微做些修补。
修茸:修补。
葺,本义是用茅草覆盖屋顶,引申为修理房屋。
使不上漏。
“使”后省兼语“之”。
上漏:从上面漏水。
上,作状语。
前辟(pì)四窗。
辟:开辟。
垣(yu án)墙周庭,垣墙:名词用作动词,砌上垣墙。
垣,也是“墙”的意思。
《项脊轩志》赏析
《项脊轩志》赏析【作者介绍】归有光( 1506~ 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朝昆山(今江苏昆山市)人,嘉靖(明世宗年号)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掌管皇家车马的机构的长官)。
归有光是明朝有名的散文家,是当时“唐宋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
他反对王世贞等人“文必秦汉”的复古派,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反对“拾人之涕唾”,要求“独出于胸臆”,重申真切的感情。
他的作品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叙事抒怀散文,擅长以朴实流利的文笔录述生活杂事,抒发诚挚动人的感情,风姿悠久,富裕艺术感染力。
著有《震川先生集》。
【解题】本文选自《震川文集》,有删省。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今江苏太仓市)的项脊泾( j īng)居住,作者以项脊名轩,含有追忆先人之意。
轩,指小室。
志,就是“记”的意思。
本文分正文和补记两部分,分别是作者 18 岁和 30 岁前后写的。
文章侧重表达与项脊轩相关的人事变迁,把诚挚的感情寄寓于杂事的表达之中,生动动人,是归有光抒怀散文的代表作。
【注评】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旧:昔日的,本来的。
○着一“旧”字,文章一开头就表露出一种怀旧的情怀。
室仅住持,仅:只。
住持:一丈见方。
可容一人居。
百年迈屋,尘泥渗( shèn)漉( l ù),渗漉:从小孔慢慢漏下。
雨泽下注,雨泽:雨水。
泽,雨露。
下:往下,向下,作“注”的状语。
注:灌输。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无可置者:没有能够布置(书案)的地方。
又北向,北向:朝北。
不可以得日,得日:获得阳光。
日过午已昏。
○写修葺前的狭窄、漏雨和惨淡,为修葺后的光亮、幽雅作反衬。
余稍为修葺(qì),我略微做些维修。
修茸:维修。
葺,本意是用茅草覆盖屋顶,引申为维修房子。
使不上漏。
“使” 后省兼语“之” 。
上漏:从上边漏水。
上,作状语。
前辟( pì)四窗。
辟:开拓。
垣(yu án)墙周庭,垣墙:名词用作动词,砌上垣墙。
文言文《项脊轩志》赏析
文言文《项脊轩志》赏析文言文《项脊轩志》赏析归有光是明代官员、散文家,著名古文家。
他的古代散文成就很高,被后人赞誉为“明文第一”。
本文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文言文《项脊轩志》赏析,希望大家喜欢!项脊轩志明代:归有光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堦寂寂一作:阶寂寂)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
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无此段文字;沪教版无此段。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项脊轩志》赏析
•••••••••••••••••《项脊轩志》赏析《项脊轩志》赏析《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所作的一篇回忆性记事散文。
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项脊轩志》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项脊轩志》是一篇出色的抒情散文。
作者:“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
”(清人梅曾亮语)睹物怀人,悼亡念存,随事曲折,娓娓细谈,笔意极清淡,而感情极深至。
情,使这篇文章不事雕饰,而自然动人。
纵观全文,以项脊轩起,以项脊轩结,用一间旧屋作线索,将人物,事件联系在一起。
粗看,作者似乎是信手而书,无拘无束,漫无章法,实则经过精心的提炼和严密的构思。
内有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贯串,外有项脊轩的变迁绾合,虽然全文所写的都是日常生活小事,追念的人又分属三代,(祖母、母亲和妻子)但读起来却没有一点散漫琐碎的感觉,反而显得非常凝炼和集中。
一、结构“关”情。
文章先写轩的狭小、破漏与昏暗,继而写经过修葺之后的优美、宁静与恬适。
轩内积书,轩外花木;白日小鸟,月夜挂影;构成了一种和谐清雅的小天地氛围。
而居于这小天地中心的,正是作者自己。
他的清贫的生活,高洁的志趣,怡悦的心境,于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的显露出来。
“多可喜,亦多可悲”几个字,承上启下,思路陡转。
“喜”字应上文,但“悲”从何而来?一是大家庭的分崩离析,表现了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
二是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三是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了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
最后两节,补记亡妻在轩中的生活片断和轩在以后的变迁,抒发了作者怀念妻子的真挚情意。
平淡的文字,唱出了深沉的人生哀歌。
全文自首至尾,处处紧扣“项脊轩”来发挥,把各不相连的琐事缀合起来,抒发了一以贯之的深挚情感。
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和翻译
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和翻译《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名篇。
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被编入多种版本的高中语文课本。
原文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dài)诸父异爨(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páo)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yù),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zǐ)在吾怀,呱呱(gū)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jiō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
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项脊轩志文本解读
项脊轩志文本解读《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一篇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家中项脊轩的经历和感受。
本文以其细腻的描写、深情的笔触,展现出了作者对家庭、亲情和爱情的真挚情感,同时也在描写中流露出了作者对光阴易逝、岁月无情的感慨。
项脊轩是作者家中的一处住所,作者在这里度过了许多时光,也有着许多难忘的经历。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的描写,展现出了对家庭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了祖母、母亲和妻儿,表达了自己对家庭温暖的渴望和思念。
同时,作者也在文章中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感叹岁月无情,自己已经年在中年,回忆过去,感慨万千。
除了对家庭的思念和怀念,作者还在文章中表达了自己对于友情和爱情的认识。
作者认为,友情和爱情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它能够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欢乐和温暖。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一位好友,两人曾经一同读书、游玩,相互扶持,互相帮助。
这篇文章中的友谊,让人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友情的赞美。
《项脊轩志》是一篇情感真挚、文笔优美的散文,通过对项脊轩的描写,展现出了作者对家庭、亲情和爱情的真挚情感,同时也在描写中流露出了作者对光阴易逝、岁月无情的感慨。
这篇文章让人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也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拓展:1. 《项脊轩志》中的情感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作者通过对情感的细节描写,展现出了自己对家庭、亲情和爱情的真挚情感。
例如,作者在文章中写下了对祖母、母亲和妻儿的思念和怀念之情,让人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家庭的重视和对亲情的珍视。
同时,作者也在文章中表达了自己对于友情和爱情的认识,展现出了自己对友情和爱情的真挚情感。
2. 《项脊轩志》中的描写不仅展现出了作者的情感,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和珍视。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的描写,展现出了对家庭的温暖和怀念之情,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光阴易逝、岁月无情的感慨。
3. 《项脊轩志》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文章,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自己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感叹岁月无情,自己已经年在中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脊轩志》赏析
凡对归有光其人稍有了解的人没有不知道他的《项脊轩志》的, 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归有光的欣赏就是建立在这么一篇文章上的。
一、主要内容
《项脊轩志》的取材对象是一些极平常的家庭琐事, 但这些琐事, 大都是最能引发作者失落感的事件。
《项脊轩志》的主要内容就是描写生活在一个日益衰落的家庭里,生活的悲哀。
该文属回忆性散文, 美好的人与事早已消逝, 旧事重提, 尤其牵动心弦。
人是个体的, 富于情感和生命的体验。
归文所抒发的与人伦亲情密切相关、细微而贴切的生活感受, 因其生动的细节、深挚的情感打动了有明以来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全文以平淡自然的笔调记述一些普通的生活琐事, 采用触景生情、追述回忆的方式, 造成亲切、深沉的抒情氛围。
抒发对亡母、亡妻的深深思念,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居住于江苏太仓的项脊泾, 年轻的归有光不仅把“项脊”用作自己的书斋名, 而且用作自己的别号—“项脊生”。
这一方面我们可以理解他有追念先祖的意思,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 归有光从小就立下了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的志向。
因为从“项脊”两字字面意思理解, 既有屋室逼仄, 形如“项脊”的自谦, 更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之脊梁的自励与宏愿。
悲剧之一:伴随着归有光的成长, 家族离析日益加剧, 待到创作此文时, 作者已目睹了十余年来的家族变化。
作者没有就家族变化发表言论, 只是用平静的笔墨将现状展现出来, 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悲凉与无奈。
渴望家族、家庭团圆、和睦, 是一种普遍的情感, 然而, 拥有家族、家庭离析悲剧性体验的人却相当多。
归有光恰如其分地写出他的悲剧性体验感受, 发人之所未发。
悲剧之二:至亲的离世, 作者体验到生活的残酷。
归有光束发读书项脊轩中时, 母亲已经谢世, 他从哺育过归家两代人的老妪之口, 了解到母亲的一言一行以及她对儿女的深爱。
归有光的祖母, 将希望全寄托在了长孙身上,“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她的爱护、期望与激励之语, 孙子虽记忆犹新, 老人却已命归黄泉。
妻子来归, 暂时驱谴了作者的无依之感, 谁知好景不长, 几年之后妻子又亡故, 作者再次跌入感情低谷。
七龄丧母, 少年时祖母去世, 不到而
立之年又丧妻, 归有光深受生活之苦难。
这三代女性,一一失去, 人在命运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内心的遗憾却日益累积, 不堪重负
悲剧之三:自身发展的不顺利, 也是文章的悲剧性内涵。
从文中已看不到对前途的任何憧憬了。
科场的失利,不断地消磨着他的雄心, 无意放言高论了。
《项脊轩志》在句式、用韵、平仄方面也有它的特色。
文章句式, 前半篇, 多四字句, 三、五、六字句辅之, 四言与杂言又往往交错而出。
且有意识用韵, 造成节奏和音韵回环之美。
后半篇句式参差不齐, 从一字句到十三字句不等。
如:室仅方丈, 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 尘泥渗漉, 雨泽下注, 每移案, 顾视无可置者。
等显然有意识押韵, 富有诗的韵味。
平仄变化应该也是有所斟酌的。
二、其人其文
钱基博先生指出: 归有光突破前代大家、独树一帜的秘诀在于家常琐屑中蕴涵至情, 以极挚之情出于极淡之笔, 至有光出, 而专致力于家常琐屑之描写; 其尤恻恻动人者, 如《先妣事略》《归府君墓志铭》《寒花葬志》《项脊轩志》诸文, 悼亡念存, 极挚之情, 而写以极淡之笔, 睹物怀人, 此意境人人所有, 此妙笔人人所无, 而所以成其为震川之文, 开韩、柳、欧、苏未辟之境也。
结合归有光本人的文学理论:
2.1个人的文学理论:归有光所提出的“匹夫匹妇以为当然, 是天下之至情”的“至情论”, 具是基于对人间至情的珍视, 归有光才能毫不吝惜地将“至情”延伸至人性中的各类情感, 并真诚地加以赞美, 从而创作出大量感人至深的散文作品, 具体体现在家庭亲情、乡曲应酬、经世致用三类作品之中, 而以家庭亲情散文最具特色。
6 世纪以降, 明代诗文领域复古思潮日趋活跃, 归有光针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 诗必盛唐”过分强调法度格调, 从而陷入拟古窠臼的弊端, 以自己清新和富于真情的散文创作起而反对拟古主义文风。
结合归有光本人的个人经历概括:
2.2个人经历概括:复旦大学邬国平教授说:归有光散文有两个突出的主题,一是抒写亲情,二是批判社会。
这两类文章是他散文佳作的渊薮,精彩最多。
他之所以集中写这两个主题且佳篇迭出,是个人的遭遇和经历使然,与他精神和心理的剧痛有密切关系。
归有光一生命运多舛, 经历坎坷。
一方面, 科场、仕途的淹蹇使他长期以读书授徒为业而名播四方, 并为他精益求精的散文创作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精力; 同时, 科考的经历也磨练了他八股制义的文笔, 而能融于古文写作中, 形成理
路分明、简洁凝炼的创作风格。
另一方面, 家庭生活屡遭变故, 使归有光倍受情感的折磨。
幼年丧母的不幸、壮年丧妻的悲凉和老年丧失儿女的创痛使他对人间“至情”有着尤为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使其散文倍添深挚浓郁的感情色彩。
对人生意义和文学价值的重新思考, 必然引出迥异于前人的结论。
因此,归有光所以能写出《项脊轩志》《先妣事略》等感人至深、久诵不衰的作品, 正是与对道是“天下之至情“的认识有关。
如此注意日常琐事的描写, 已包涵着对人生的新理解。
归有光对情感与众不同的理解就在于充分关注和欣赏”匹夫匹妇“的“至情”。
正是因为充分认识到了夫妻、父子、父女之情的价值, 在归氏散文中才会直言不讳、不厌其烦地倾诉这类情感, 从而使归文以深挚的情感保持了文学的生命原动力, 并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共鸣。
2.3爱妻之死
该文最令人称道的则是“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将当人到中年的归有光看着爱妻过世前所种的枇杷树,当年撕心裂肺之痛已然深深地沉淀,人生之悲苦、命运之残酷已远远地超越语言表达的可能性。
海明威曾著名的“冰山原则”,认为一个优秀的作家只需写出事物的八分之一即可,如果所写足够真实,读者自会强烈地感受到作家所省略的八分之七。
该文先写祖母对自己期待之语:“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照理,下文该是夫妻俩笑谈之类生活,作者却戛然而止,留下了空白。
接下来说道“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毫不讳饰地直呈“死”字,在不动声色中给人以惊雷般的情感震撼。
死亡的阴影使过往的生活细节格外耀眼,作者的情感也因温馨与惨恻交织而丰富、深沉起来。
最终达到“混茫”的境界: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母亲之死使“余泣”,祖母之死“令人长号不自禁”,相较而言,毕竟都还只算人生的外伤,但是爱妻之死却使多情的归有光遭受了空前的内伤,自此他“室坏不修”,“久卧病无聊”,“多在外,不常居”,整个情感世界几乎完全坍塌了。
撕心裂肺之痛已然深深地沉淀,远超语言表达的可能。
在死亡的映衬下,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将人世的沉哀指向了无限。
2.4其文脉络: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经典著作《诗学》中,提出了艺术创造的四个因素———材料因、形式因、创造因、最后因。
“材料因”指写作素材,“形式因”指语言和文体,“创造因”指手法和思想,“最后因”指作品。
以该理论来探索该篇《项脊轩志》的创作脉络。
该文中“材料因”指在项脊轩所发生的事情;“形式因”指用文言写的文章;“创造因”指本文因事即理的写作手法和至情情怀;“最后因”指《项脊轩志》该文。
对于归有光而言,他人生的不顺与挫折,体验了青年丧母、中年丧偶其中艰难,他极其渴望家族、家庭团圆。
三、时代背景
任何事物都脱离不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明清文人对已经有过辉煌的各体诗文,既要延续传统,又要开创新貌,这本身就对明清文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归有光做到了这一点,对“前时代”的接受、在“现时代”中的孤苦境遇和他面对“后时代”所具有的开放与期待的心态,构成了他作为儒家士人的精神坐标。
“前时代”的接受:归有光接受的是典范的儒家教育,他“尽通六经、三史,六大家之书,浸渍演迤,蔚为大儒”同时,他喜好《史记》自称“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
“现时代”中的孤苦境遇:“命运悲惨,备受歧视,处境孤独、寂寞”其自述到”呜呼!孰无父母妻子?余方孺慕,天夺吾母;知有室家,而余妻死;吾儿几成矣,而又亡。
”其悲戚沉痛可以见一斑。
后时代的期盼:他希望自己能借助其文章而被后世理解,害怕其文为人所改窜,故有此梦。